IC资源体系提高信息素养论文

2022-04-30

[摘要]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问题是当前图书馆服务研究中的重要课题,研究者在实践领域也开发了很多技术与方法,本文提出用集成创新服务模式满足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要求,依托集成服务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信息资源,组建可持续发展的服务队伍,创建可持续发展的用户资源,保障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可持续发展,使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工作更加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的需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IC资源体系提高信息素养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IC资源体系提高信息素养论文 篇1:

高校图书馆外文信息服务的SWOT分析

[摘 要]利用SWOT分析方法,对高校图书馆外文信息服务的内外部环境进行了综合分析与探讨,提出了以促进外语学习,培养信息素养为切入点,引入学习共享空间服务模式;挖掘利用网上学术资源,整合、丰富资源体系;提供外文特色品牌服务等实施策略与方案。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外文;信息服务;SWOT分析

Study on Foreign Language Information Service

in University Libraries Based on SWOT AnalysisZhang Geli

(Library,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Qingdao 266109,China)

外文信息服务是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长期以来一直困扰图书馆工作的一大难题。一方面,作为学校的教辅机构,满足高校师生学习外国语言与文化、了解国外教学动态与教研成果等外文信息需求,为高校对外文化交流与学术合作,提供必需的信息保障与信息服务,是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职责;另一方面,由于外文资源购置费用高,信息的语言障碍明显等原因,造成资源投资大,馆藏保障乏力;读者群偏小,文献利用率低,又是高校图书馆共同面临的窘境。在目前网络信息环境下,各种电子版外文资源采购的压力,和图书馆到馆读者的明显减少,图书馆的外文信息服务更是面临着新的挑战与威胁,如何利用现有的信息服务优势,化解服务中出现的难题,使外文信息服务在高校师生教、学和信息素质培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是值得业界同仁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

本文借助SWOT分析工具,对高校图书馆的外文信息服务展开探讨。SWOT分析(也称TOWS分析)是一种态势分析法。最早由美国旧金山大学国际管理和行为科学教授,海因茨•韦里克(Heinz Weihrich),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原本是市场研究分析常用的方法之一,现已广泛应用于农业科学、工业管理、信息科学等各个研究领域。

所谓SWOT分析,是指把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优势S(Strength),劣势W(Weaknesses),机会O(Opportunities)和威胁T(Threats)等因素,进行充分调查和研究,并把这些因素按照系统内部的优势与劣势和外部的机遇与威胁一一列出, 形成一种系统分析的框架或矩阵,然后通过系统分析,综合考虑各种相关因素,制定出相应的对策与策略[1]。对高校图书馆外文信息服务进行SWOT分析,旨在针对外文信息服务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正视现代信息环境所带来的外部威胁,充分利用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优势,积极寻求高校外文信息服务的发展机遇。

1 对外文信息服务的SWOT分析

1.1 优势S(Strength)分析

1.1.1 优质可靠的馆藏资源

高校图书馆的外文信息服务都经历了长期的建设与发展历程,形成了一定规模的馆藏资源体系。信息资源质量可靠、整理有序,专业性强,系统完备,内容健康。主藏服务于高校师生教、学、以及管理和科研的外文学术资源,包括外文书、刊等传统文献及近十多年来陆续引进和自建的外文信息数据库等电子资源。

1.1.2 优雅、舒适的阅览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建设普遍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新建或扩建的大学图书馆,宽敞明亮、优雅舒适,既是高校靓丽的风景,更是高校办学条件的实力体现。各高校的外文阅览室一般读者量小,除了优雅舒适,还特别清静,是读者获取、利用外文信息难得的理想场所。

1.1.3 专业服务人员队伍

高校图书馆拥有一批具有不同专业知识背景、较好外语水平和信息业务素养的服务人员。长期以来,他们除承担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和组织、利用等图书馆日常业务外,还在开设信息检索课程等读者教育与培训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样的专业人才队伍,无疑是高校图书馆开展外文信息服务的人才优势。

1.1.4 稳定的学术用户群体

高校图书馆的用户群体主要服务对象为本校师生,是需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学业或教学科研任务的相对稳定的学术用户群体。其信息需求的阶段性变化明显,规律性强。服务人员易于根据学校教学、科研的进展现况,了解用户的信息需求内容,掌握需求特性,适时提供不同层次的信息服务。

期高校图书馆外文信息服务的SWOT分析Feb.,2010Vol.30 No.21.2 劣势W(Weaknesses)分析

1.2.1 语言障碍明显,资源利用率低

外文信息资源的语言障碍明显,而且专业性强,一般内容比较专深。受外语水平限制,读者一般总免不了避难就易,更趋向于首选中文信息资源。结果造成图书馆外文阅览室的读者到馆率一直不高,文献利用率也普遍偏低。仅以期刊文献为例,据资料报道,我国高校外文期刊的利用率最高也只有30%,有的还不足5%[2]。

1.2.2 信息庞杂零散,检索利用不便

外文资源信息来源广泛,资源庞杂。出版形式多样,数据结构各异,涉及语种多,类型复杂。尽管不少高校图书馆在资源整合,信息导航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外文资源因其本身的复杂性,仍给读者利用带来诸多不便。传统纸本资源的利用情况已不用赘述,就电子数据库利用情况而言,也可谓境况欠佳。有调查表明,目前高校读者使用最多的还仅限于少数几个中文数据库[3]。

1.2.3 购置经费有限,信息保障乏力

外文书、刊及数据库等信息资源的价格十分昂贵。仅以我馆纸本期刊资源为例,我们每年订购约计2 000种中文期刊,百余种外文期刊。平均每种外文期刊的年均价格约为6 500元,为中文期刊的近70倍之多。另椐资料报道,外文书刊的价格近十年来上涨了10倍多,大大超过了图书馆书刊购置经费的涨幅[4]。加上价格不菲的外文数据库等电子信息资源,外文资源的购置经费占图书馆文献资源总经费的比例不小,继续增加投入的空间不大,而面临信息量的急剧增加和种类的增多,使得外文信息资源从品种、质量和更新速度上都难以满足读者的需求。

1.3 机会O(Opportunities)分析

1.3.1 用户对外文信息的需求日趋增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人们对外文信息的需求已不再停留在外语学习的水平,高校双语教学的提倡与开展,对国外先进技术与方法的学习与借鉴,国际高水准论文的撰写与发表,以及其他国际学术交流的日益频繁等,都激发了用户对外文信息的多种需求,其信息服务的内容也在不断加深。用户激增的信息需求,无疑是促进信息服务发展的原动力。这对于高校图书馆的外文信息服务,显然是一种寻求发展的良好契机。

1.3.2 现代网络信息资源与技术,为高校外文信息资源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因特网上各类信息资源的丰富、无限,尤其是因特网上大量免费的学术资源,都为高校外文信息资源体系建设的有效补充提供了绝佳的有利条件。据文献报道,全球26 289种同行评议的高质量学术期刊中,有1 502种(约占5.7%),都已成为开放期刊,均能在网上免费获取。此外,网上还有大量的开放图书、开放论文,开放数据库和开放标准[2],以及视频、音频等各类非文献型信息资源。

1.3.3 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拓展与深化,为高校外文信息服务发展带来机遇

近年来,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发生了系列深刻的变化。信息服务意识已普遍增强。从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纷纷建立,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尝试、对信息服务营销的探讨、以人为本,主动服务理念的提倡,开馆时间的普遍延长,到数据挖掘、虚拟参考咨询、信息资源整合,以及对web2.0、lib2.0等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引入与应用,还有部分高校对建立信息共享空间的尝试与实践等等。所有这些新的变化和信息服务业务的拓展与深化,无一不对外文信息服务的持续发展起着良好的示范与促进作用。

1.4 威胁T(Threats)分析

1.4.1 网络信息环境的威胁

以google为代表的搜索引擎,极大简化了信息的查找、使用步骤。网络资源获取、利用的方便、快捷,吸引了大量的信息用户。也对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形成了威胁。因为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逐渐改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削弱了读者对实体馆藏的依赖程度[5]。据《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调查结果》显示,高达73%的大学生经常利用网络引擎而不是图书馆查找资料,只有11%的学生更多地是直接利用图书馆[6]。

1.4.2 多元化信息需求的威胁

现有资源信息环境, 难以适应用户。如前所述,外文信息资源保障乏力。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增多以及科研、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信息用户对外文信息服务的需求也随之变化。人们在要求提供书、刊资料等传统静态文献资源的同时,还需要提供相应的国外教材、国际会议、研究项目、相关学科的主要专家、研究生导师、招生就业情况、论文撰稿与投稿,等更宽泛、更深层次的动态信息。一向以传统资源为主要馆藏的图书馆,外文资源信息短缺问题凸显,其威胁已不言而喻。

2 高校外文信息服务的策略

根据图书馆外文信息服务的现实状况,综合考虑SWOT分析法提供的选择策略,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与措施:

2.1 引入学习共享空间服务模式

学习共享空间learning common(简称LC),是在信息共享空间(IC)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种图书馆新型服务模式。它沿用了IC整合的网络技术和信息资源平台,更加强调服务部门之间的协作,和对读者学习全过程的指导、支持和帮助。是一种颇具活力,倍受师生欢迎的大学图书馆服务模式。该模式早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陆续在北美以及港、澳台地区大学图书馆实行,目前我国大陆地区图书馆也在悄然起步并逐渐实施应用。高校图书馆的外文信息服务,要应对面临的威胁,创新服务思路,充分利用环境优势与图书馆有利条件,有必要借鉴LC这一新的服务模式,以促进学生外语学习,辅助外语教学,培养读者信息素养为目标,调整馆藏布局,整合信息资源,组建服务队伍。营造一种开放获取实体馆藏资源与网络虚拟资源,方便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及其相关工具与应用软件,便于信息交流与合作互动的外文学习环境。

以促进高校学生外语学习,增强师生信息素养为切入点,引入学习共享空间服务模式,不仅有利于图书馆以读者信息利用的难点为服务重点,满足用户日趋激增的多元化外文信息需求,而且有利于图书馆以语言学习共享空间为突破口,探寻适合我国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建设的最佳途径。进而全面提高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水平。

为此,图书馆应针对高校用户对外文信息的特定需求,在优雅、舒适的图书馆内,利用方便的互联网络,用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与设备,有机整合实体馆藏与虚拟馆藏,为读者搭建外文资源简易检索、方便利用的信息资源平台。如目前可选用Metalib/SFX学术资源门户、Calis统一检索系统、USP清华同方异构资源检索平台等商业系统软件,或其他自主开发软件,有效整合服务空间的外文信息资源,提供外文信息“一站式检索”或“跨语种检索”途径;借用Google等搜索引擎,多途径简化外文资源检索、利用程序;整合电子资源与传统纸本资源,建立方便利用互联网信息、电子版信息与传统纸本信息的资源体系;配备精通计算机与网络信息技术,熟练掌握外文信息业务的图书馆员,强化服务功能。随时排除信息技术故障,及时解答用户咨询,提供资源导航,开展读者导读。使外文学习空间真正成为高校读者获取外文知识信息的首选场所。

2.2 整合丰富资源体系

现代网络信息资源的种类繁多、数量无限,在对图书馆形成威胁的同时,也为其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与条件。针对图书馆购置经费有限,外文资源品种单一,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各类外文信息需求的现状,高校图书馆在保持现有资源特色的基础上,应充分利用网上资源,丰富与补充本地馆藏。从而化危为机,谋求发展。在网络资源挖掘与整合利用问题上,宜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2.2.1 利用网上免费的学术资源,补充馆藏资源之不足

因特网上的免费信息资源十分丰富。按作品版权状况可大致分为公共领域的学术资源(包括公共领域的版权作品和不适于版权保护的作品),和以开放存取为代表的让渡版权的作品两大类[7]。加强对网上免费资源,尤其是外文期刊全文信息,开放图书信息,论文信息、专利信息等学术资源的收集、鉴别与下载整合,能有效补充现有馆藏之不足,同时,继续保持高校外文信息资源的学术特色。

2.2.2 加强对特种信息资源的收集整合,改变馆藏资源品种单一的现状

图书馆外文信息资源品种单一,也是资源保障力不足,对读者缺乏吸引力的主要原因之一。注重对书、刊信息以外,网上其他类型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如视频信息、音频信息、应用软件、精品课件,以及各种标本、图谱等,各类外文学术资源,通过开放获取或机构网站等途径免费下载,并建立检索利用服务平台,有利于图书馆丰富馆藏资源,有效改变外文信息资源品种单一的现状。

2.2.3 针对性搜集专项信息资源,形成馆藏资源特色

为满足用户对外文信息需求类型增多,内容不断加深等需要,图书馆应重视对网上外文教材信息、重点学科专业信息,招生就业信息,学术论文撰写与投稿信息,国际学术会议信息,科研项目信息,各学科领域主要专家信息,专业导师信息,等专项信息资源的开发与组织利用,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优势,建立适应用户信息需求变化的专项信息资源体系,这不仅能为外文信息的专项服务和深层次服务奠定必须的资源物质基础,又能经过常年的收集积累,逐渐形成适应各馆服务需求的馆藏资源特色。

2.3 提供特色品牌服务

创立外文信息的特色服务品牌,是指建立在方便、舒适的外文信息空间,和适应需求的特色资源体系基础上的,读者乐于接受的独特服务方式与服务项目。这是高校外文信息服务应对威胁,迎接挑战,谋求发展的关键。

2.3.1 营造服务氛围,打造服务品牌

外文信息资源的语言障碍已是不争的事实。图书馆提供外文特色品牌服务,首先必须设法消除读者对语言障碍的心理因素,努力营造轻松愉悦的外文信息利用氛围。以读者喜闻乐见的方式,满意、到位的服务影响和吸引读者,激发其对外文资源的利用热情,形成用户心目中特有的信息服务品牌。为此,图书馆应主动出击,采取系列相应的措施。

(1)以吸引读者眼球,激发用户灵感为目标,精心设计信息服务主页,优化检索界面。安装语言切换软件与转换工具,配制相应的汉语检索目录,提供在线帮助;在实体馆藏布局上,也可改变传统排架方式,选择最方便、显眼的位置,展示简易读物等外语学习资源,或根据不同的用户群体和不同的信息需求层次,分类集中展示外语教材资源、专业期刊资源等特色馆藏。并就近配备外文辞典等常用工具。在帮助读者最大限度地减少语言障碍心理因素的同时,提供解决语言障碍的实质性帮助。

(2)打破传统静态服务的固有模式,关注读者信息行为,适时提供主动服务。提倡馆员与读者的沟通和互动,鼓励读者咨询。开辟网上外语对话和小组讨论,活跃信息空间气氛,促进信息交流与合理利用。

(3)强化导读业务,培养“种子”读者。特别注重对重点学科教授、学科带头人和学生读者,尤其是外向型学生读者的导读与咨询辅导,让其通过馆员的服务,解决信息利用中的实际问题。并通过他们,以其自身接受信息服务受益的实例,影响身边的潜在读者,产生“种子”效应。

2.3.2 创新服务内容,保持发展活力

良好的服务氛围,独具特色的服务模式,是图书馆打造服务品牌,争取读者,应对危机的服务手段,而要保持发展活力,还需创新服务内容,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多元化、个性化、多层次的外文信息需求,吸引和稳定更多的信息用户,不断增强读者对图书馆外文信息服务的信任度和依赖感。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移动搜索引擎等新型系统软件的研制与应用,图书馆已有可能利用现代信息环境,满足新一代高校读者乐于利用手机短信、音频信息以及视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源的信息需求。因此,高校的外文信息服务,应审时度势,创新服务内容。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工具,在做好文献信息服务的基础上,增加外文歌曲、外文影视等非文献型信息服务的内容,开辟外文交友、外语课堂、外文演讲等特色信息服务空间。这与刘景义先生提出的发挥“第二课堂”作用,开展系列外语活动的想法,颇有某些相似之处[8]。

此外,图书馆还应多从用户视角,选择外文信息服务项目,确定信息服务内容。如一年一度的高校新生入馆教育,即可融入新生外文资源推介与外文导读等内容;不少高校图书馆提供的每周一讲,也应以读者需求为切入点,根据读者在不同教学阶段,不同层次的需求特点,选择讲课主题,组织授课内容。总之,应从高校外文信息用户的需求实际出发,创新服务内容,形成服务特色,进而打造外文信息的服务品牌。

3 结 语

运用SWOT分析方法,探讨高校外文信息服务策略,旨在借用其综合分析问题的思路,寻求服务的有效途径。文中讨论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因素,以及讨论的应对策略,都是就目前状况分析提出的。而各因素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总在动态变化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外文信息服务的环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高校外文信息服务策略等问题,将值得我们继续摸索与探讨。

参考文献

[1]周静珍.江苏省高校开展科技查新工作的SWOT分析和战略选择——例析南京工业大学科技查新工作站[J].图书馆建设,2009,(4):50-53.

[2]夏晓慧.网络环境下外文期刊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J].现代情报,2009,(2):49-51,44.

[3]王子柱.基于高校图书馆电子数据库利用研究[J].情报科学,2009,27(6):905-908.

[4]颜惠平.提高高校图书馆外文书刊利用率的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6):130-131.

[5]孙红卫,吕丽昕.网络阅读探究[J].图书馆,2009,(1):104-105.

[6]刘一宁.谈国内外科学普及与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J].图书情报工作,2009,53(9):138-141,148.

[7]黄永,肖冬梅.网络免费学术信息资源识别与利用[J].情报杂志,2009,(3):184-187.

[8]刘景义.高校图书馆外语教学资源的整合与服务模式[J].图书馆学刊,2007,(2):116-118.

作者:张格丽

IC资源体系提高信息素养论文 篇2:

服务创新保障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可持续发展

[摘 要]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问题是当前图书馆服务研究中的重要课题,研究者在实践领域也开发了很多技术与方法,本文提出用集成创新服务模式满足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要求,依托集成服务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信息资源,组建可持续发展的服务队伍,创建可持续发展的用户资源,保障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可持续发展,使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工作更加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的需要。

[关键词]图书馆;个性化服务;集成服务;服务模式;服务创新;可持续发展

Service Innovation in Libraries to Ensu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ersonalized ServiceLiang Xiaohua Wang Jingan

(Library,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Tianjin 300387,China)

1 快速发展的图书馆个性化服务

个性化服务是一个系统,是一种能够满足用户个体需求的服务方式,它能帮助用户以最小的努力获得尽可能好的服务。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是一个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是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而特别制定的,是以读者的个性化信息需求为起点,基于读者的信息使用行为、习惯、偏好和特点,为读者提供满足其个性化信息需求的服务,既能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又能缩小信息提供者与使用者之间的距离。从用户需求的角度和个性化服务发展的趋势来看,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应该满足3个方面的要求:①具有能容纳各种用户的个人信息和需求特征的用户信息数据库。②具有藏有大量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个性化信息的信息资源数据库。③能够运用现代技术实现用户个性化需求信息与个性化信息资源的高效匹配。既方便用户获取服务,又为各类用户提供不同的服务项目,帮助用户获得与其特征描述相一致的动态性服务。服务时空的个性化,使用户在适合自己的时间和地点获得服务;服务方式的个性化,使用户的个人爱好或需求特点得到满足;服务内容个性化,使用户各取所需,各得其所[1]。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发展、个性化服务技术的发展和图书馆自身的发展,共同推动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发展[2]。

My Library系统是当前图书馆服务模型中最富代表性的,也是最成功的个性化服务方式,1998年My Library @ NCState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图书馆建立,2000年美国康奈尔大学推出了My Libnuy的服务[3],此后,在全世界有许多图书馆相继创立了My Library服务。我国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清华大学图书馆等单位也进行了My Library系统的研究和建设。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已经成为当前图书馆服务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为了了解其理论研究趋势与实践现状,笔者于2009年12月在国家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的《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中,通过传统的检索方法(期刊范围:全部期刊;年限:1989-2009;以“M=图书馆个性化服务”为检索式)进行模糊检索,剔除无效检索和一稿多投的重复内容、得到最终文献调查结果为880篇研究论文。各年度发表研究论文的累计篇次分布情况见图1。

图1 累计发表研究论文篇次随年代分布图 按照苏联科学家纳里莫夫(В.Напимов)和弗拉杜奇(Г.Владуч)给出的逻辑型增长模式[4]分析图1,首先对图1中的曲线进行分段拟合,结果显示:在初期(2000-2003年)的曲线近似指数增长曲线见图2,各年度累计收录论文量处于急剧增长阶段。2004年之后的曲线上升趋势接近线性见图3,各年度累计收录论文量处于平稳上升阶段。表明2000-2003年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研究处于萌芽期,2004年之后进入迅速发展期。在萌芽期年发表论文量较少,但是增长速度快,进入迅速发展期以后,年发表论文数量超过百篇,且有86.57%的论文是在这一时期发表的,10年累计发表论文数量达880篇。

图2 2000-2003年论文累计篇次随年代分布曲线指数拟合趋势图 分析可知:虽然我国关于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研究比国外起步稍晚一些,但学者对此项研究的关注度相当高,有许多研究者迅速投入到此项研究中来,他们引进国外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理念与技术,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改革创新,构建出我国的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架构,不论理论研究,还是更具体、广泛、深入、细致的技术层面的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从而推动我国图书馆个性化服图3 2004-2009年累计论文篇次随年代分布曲线线形拟合趋势图 务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并且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期服务创新保障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可持续发展Feb.,2010Vol.30 No.22 服务创新保障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可持续发展

2.1 图书馆的服务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亦是图书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要保持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服务创新。广义上的图书馆服务创新是指一切关于图书馆服务或针对图书馆服务的创新行为与活动,其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可以是重组创新,也可以是专门化创新(Ad hoe innovation),还可以是形式化的创新(Formalization innovation)与技术创新等。在实际工作中,这4种创新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组合起来并发生相互作用[5]。服务创新是图书馆创新的核心,其它一切创新都是围绕着服务创新来进行,为服务创新创造条件,直接或间接地促进服务创新的开展,服务创新的目的是彰显图书馆“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满足用户不断发展的个性化需求。

图书馆个性化服务作为服务创新的一种有效形式,是在充分体现了图书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满足用户动态化个性化信息需求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通过创新服务内容、服务技术、服务模式与服务方法,来满足用户个体信息需求的一种服务,也是用户展现自我、宣传个性的一个窗口,还是一种帮助用户培养个性、发展个性、引导需求的一种服务,它把接受信息的控制权交到用户手中,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自己需要的服务[6]。

2.2 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服务创新

图书馆知识管理(Library Knowledge Management)是指图书馆应用知识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合理配置和使用知识及其相关资源,充分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信息与知识需求,提升现代图书馆的职能与作用的过程。首先是对显性知识进行系统化,把图书馆的现实信息资源、网上虚拟资源进行结构化和有序化处理,建立起内容丰富全面,调用方便快捷的个性化信息库;其次是对隐性知识的发掘,开发利用馆员头脑中的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等内在的非具体的信息资源;再者是用知识管理的理念指导图书馆服务。知识管理是图书馆服务创新的理论基础,用知识管理思想指导图书馆服务,以用户为中心,以知识信息为桥梁纽带,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纳入同一共享体系,发挥图书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能动作用,完成知识的组织、传递、开发与利用。

图书馆服务创新是图书馆内在的各种文化信息所形成的凝聚力、创造力、吸引力和竞争力的综合体现,也是图书馆整体素质的外在表现。要实现服务创新,首先,要充分利用和挖掘馆藏资源,开发特色服务,满足社会对信息与知识的需求;其次,要深入发掘图书馆自身的服务潜能,形成独特的服务模式;再者是以服务创新塑造图书馆的新形象,提高馆员的自身素质、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服务创新是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切入点,是在用户认同的基础上,通过馆员的优质服务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打造全新的图书馆服务形象,形成图书馆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和巨大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基于知识管理的服务创新是图书馆竞争制胜的重要举措,图书馆通过创新服务模式、完善服务机制、优化服务目标、拓展服务内容、开发特色资源等实现服务创新[7]。

2.3 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图书馆服务创新

近年来,移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业务相结合,形成了移动互联网这个新的媒体平台,使得手机成为具有巨大发展空间的信息终端和公众信息传播的新媒体,图书馆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这个新的媒体平台来延伸自己的服务,就是把个性化服务延伸到手机终端上。我国学者已对移动图书馆进行了许多研究,朱海峰认为无线图书馆是用户使用便携式终端设备,以微波、无线电等接人方式获取所需文献信息的数字化图书馆,是数字化图书馆的进一步扩展[8]。黄群庆认为移动图书馆服务是指移动用户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如手机、PDA等),以无线接人方式接受图书馆提供的服务[9]。胡振华和蔡新认为,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是依托目前比较成熟的无线移动网络、国际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使人们不受时间、地点和空间的限制,通过使用各种移动设备(如手机、掌上电脑、E-BOOK、笔记本等)来方便灵活地进行图书馆图书信息的查询、浏览与获取的一种新兴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是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延伸与补充[10]。

图书馆手机服务是移动通信网络和数字图书馆系统相结合的产物,随着移动网络和传统互联网之间的融合,手机终端正朝着智能化和PC化方向发展,移动通信技术的进步使手机终端的功能和网络带宽速度都有了大幅度提升,足以满足图书馆手机服务的需要,传统的图书馆管理和服务都可以延伸到手机终端上,实现数字图书馆的移动管理和移动服务。利用手机短信息(SMS)、多媒体信息(MMS)、手机无线上网(WAP)等数字化信息服务手段,拓展、创新传统的图书馆服务。如:信息查询、图书借阅、图书预约、图书续借、图书到期提醒、读者办证业务、新书信息公告、公共信息发布与搜集、参考咨询、讲座信息及预定、移动阅读、个性化定制服务、邮件、论坛、博客服务和读者荐书、选书服务等等。

因为手机通信网络具有移动性,所以图书馆手机服务能够超越时空的限制,实现随时随地的信息传输与服务,为读者提供时时性和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满足广大读者对移动文献信息服务的需要,极大地方便读者。又因为手机具有双向交互功能,读者可以用手机主动点播和定制自己所需的各种信息,使图书馆的服务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提高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水平与效率。尽管图书馆手机服务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但是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升级、手机用户数量的迅速增长,图书馆手机服务的应用前景非常乐观[11]。

2.4 基于IC的图书馆服务创新

最早的IC(信息共享空间)是1992年8月在美国爱荷华大学(University of Iowa)图书馆开放的“信息拱廊”(Information Arcade),是由图书馆、学校信息技术办公室(ОГГ)和学院三方合作建立的一项新的图书馆设施和服务环境,开创了“以读者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的新型服务模式的典范,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尽管IC在整个图书情报理论界,还是个比较新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但在美国大学图书馆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IC是一个经过特别设计、确保开放存取的一站式服务设施和协作学习环境,它整合使用方便的互联网络、功能完善的计算机软硬件设施以及内容丰富的知识库资源(包括印刷型、数字化和多媒体等各种形式),在技能熟练的图书馆参考咨询员、计算机专家、多媒体工作者和指导教师的共同支持下,培育读者信息素养,促进读者的学习、交流、协作与研究,为用户提供集传统的图书馆服务与数字信息服务于一体的集成服务。

IC具备普遍性(ubiquity)、适应性(utility)、灵活性(flexibility)和公共性(community)等基本特征。每一台机器都有相同的界面、软件和检索电子资源的途径,能满足各种用户的需求,能适应用户需求的变化和技术的进步。它将参考咨询服务、网络技术服务和多媒体资源结合在一起,为读者提供一个促进学习交流、互动合作、研究创新相对无缝的信息共享环境,具有为用户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提高信息素养和推动研究与学习的特点。IC是一种动态的服务模式,由馆外支持空间、馆内支持空间和组织管理空间等组成:馆外支持空间包括远程教育中心、教育教学中心、网管中心和媒体服务中心等;馆内支持空间包括个人学习区、团体协作区、开放学习区和用户休闲区等;组织管理空间,包括IC的管理制度、人员配置、用户培训和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等。其核心要素包括:现代化计算机网络通讯服务、参考咨询服务、指导学习研究的“一站式”无缝服务。

“一站式”服务方式是IC的灵魂,图书馆员、计算机专家以及多媒体工作者在同一个平台上联合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用户在同一个平台上获取信息资源、获得信息帮助、提高信息素养并顺利进行学术研究交流。IC可以拓展、创新服务内容与服务模式,近两年国内也出现了IC的研究热潮,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较大发展。以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的IC为例,由参考咨询区、个人学习区、小组讨论区、文献复制区、文献资源区、休闲阅览区、读者培训区和视听演示区等组成,这些服务单元的设置顺应了不同的学习和研究风格的需求,使得图书馆成为了一个集研究、学习和社交于一体的公共场所。IC对信息技术、信息资源、服务功能、服务人员、服务机构等各种信息服务要素进行整合后,极大地提高了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质量,为用户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户在那里可以自由方便地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服务和信息资源[12]。

2.5 基于集成管理的图书馆服务创新

2.5.1 集成信息服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发展模式

集成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知识管理模式,把它借鉴到图书馆中来,实现图书馆的集成管理,以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为核心,以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动力,融合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制度、信息人员各要素,用集成创新服务模式满足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要求,保障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可持续发展。近年来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正在从直接的信息服务向增值后的知识服务转换,最终是根据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提供集成(Integration)化信息服务,它借鉴集成优势互补的理念与整体优化的原则,将图书情报机构已有的信息资源与服务人员优势、服务手段与服务技术优势、服务内容与功能优势等,根据用户需要动态的集成起来,将分散分布的资源与服务,按照一定的知识管理规则和服务目的有机地链接成一个整体,灵活无缝地整合不同系统的资源和服务,并以网络的方式将整个动态过程展示给用户,通过专业人员对国内、国际信息服务机构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精确提炼和主动推送,使用户得到面向主题的、动态的信息服务。

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集成并不是各项个性化服务的机械拼凑,而是以全面满足用户需求为目的,将形式不同的个性化服务融合起来,取长补短,使服务集成后的总效果大于集成前服务的分效果之和。图书馆通过对设施、资源、技术与服务进行重组,实现个性化服务的全方位集成,再通过统一的界面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少的付出获得最多的服务,不论读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都可以得到所需要的信息服务。芝加哥大学图书馆开辟的阅览室,作为24小时学习空间(24 Hour Study Space),我国一些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也都实行了365天开馆,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的服务器也全年开机。用户只登录一次就可以搜索互联网上不同网站中各个角落与自己相关的信息,自由、方便地转换各种服务应用,快速的链接可选择的服务,充分的显现出集成后的个性化服务的优越性[13]。

2.5.2 依托集成服务构建个性化服务可持续发展的信息资源

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是图书馆存在的物质基础,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的收集、组织与利用,是补充和完善图书馆馆藏资源的主要手段。按照信息内容之间的相关性,将有关的信息集成在一起,使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建设转向以“集成信息资源”为中心。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延伸,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信息存储技术的相互渗透、彼此连接,形成了全方位的信息服务网络,为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有效集成提供保障,对任何一个用户而言,他们所需要的信息,往往是存在于多种载体、来源于多种渠道并经过集成后的信息资源。图书馆的最主要任务不仅仅在于收藏丰富的信息资源,更在于如何有效地将信息资源集成起来,建立一个合理的资源体系(其中包括纸质资源、电子资源和网络资源,还包括其它的隐性资源),形成一个相互支持、配合的可持续发展的信息资源整体。

信息资源集成是图书馆集成化信息服务的基础,在国外是利用无线以太网技术(Wireless Ethernet Technology),对现有的有线网络提供多方面的补充,使用户能够从网络上无缝获取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无线网络用户可以同有线网络用户一样,使用笔记本电脑或手机终端等直接利用图书馆的一切资源和服务。国内近两年来也构建了新的服务模式,如CSDL于2006年初建成了第三方资源与服务集成系统——国防科技信息服务系统,实现了情景敏感的服务调度以及集成化的原文传递服务目标,建立了从信息检索、定位到信息获取、原文传递、参考咨询等流畅而完整的服务流程。现代图书馆打破原有的物理空间界限,强调对图书馆物理空间的重组,用户想在同一空间内完成其所有的工作,可资源却是分散的,所以需要将物理图书馆与虚拟图书馆集成起来,将载体不同、来源各异的信息资源重组后虚拟地集合到图书馆来,构建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可持续发展的信息资源[14]。

2.5.3 依托集成服务组建个性化服务可持续发展的服务队伍

人才培育是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动力源泉,图书馆服务整体发展趋势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学科化、知识化方向发展,向更深入地揭示文献内容的方向发展,向更紧密地结合用户需求的方向发展,向提升图书馆员价值,提供增值服务的方向发展。图书馆需要加大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通过各种途径培养馆员的创新能力,并且集成各专业领域的专家(比如:计算机专家、多媒体专家、参考咨询馆员、写作指导专家等)针对用户的需求,提供即时服务,帮助用户解决学习与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图书馆可以按专业背景、项目经验、擅长领域、客户资源与研发力量等,建立内部专家储备库,并与外部专家网络保持合作。在服务队伍的结构上,使各专业人员分布比例适当,相辅相成,建立一支具备图书馆信息网络技术和相当专业水平,以服务一线为主体的图书馆服务人员体系,依托集成服务组建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可持续发展的服务队伍[15]。

网络环境的优化为图书馆集成化服务创造了条件,带动了许多具有智能性和集成性的新技术相继出现。例如:信息转播技术、指引库技术、信息推送技术、并行引擎搜索技术、智能代理技术等。这些新技术在图书馆的推广应用,使得图书馆信息服务本身具备了技术集成的性质,为图书馆开展集成信息服务奠定了坚实基础。由于图书馆网络化程度的提高,能将自己的局域网连接到国际互联网的越来越多,使得信息交流、数据获取畅通无阻,有形的独立的图书馆被无形的广义的图书馆所取代,传统的单一的图书馆服务被现代的、集成的图书馆服务所代替。图书馆集成领域不同、专业各异的大量高素质的信息服务人员,兼具“网络”服务与“集成”服务的优势,在一定范围内解决分布信息资源与分布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问题,为读者提供基于用户需求、信息资源变化及信息技术发展三位一体的信息服务方式[16]。

2.5.4 依托集成服务创建个性化服务可持续发展的用户资源

为读者服务是图书馆工作的永恒主题,馆员通过E-mail、BBS留言板、在线交流、实时聊天以及网络调查等方式,全面获取用户需求信息,开发智能化用户需求信息跟踪系统,跟踪收集用户需求信息,有效的组织和整合用户需求信息,分析研究用户的需求特点,建立详细的用户信息数据库。在智能化需求信息跟踪系统中把用户需求设为检索点,信息需求不同则形成不同的用户模型,每个搜索引擎依据自己服务的对象与特点,设置相应的用户模型。从用户角度出发进行设计和安排各项服务功能与方式,通过加强分类用户指导,提高读者接受个性化服务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准确表达信息需求,并且按照自己的目的与需求,设定自己的网上信息来源方式、表现形式、特定网上功能与网上服务方式等,逐步建立起图书馆固定的用户群,且不断扩大用户范围。

图书馆需要通过服务创新,逐渐扩大服务范围和领域。比如:图书馆可以利用手机服务方式激发潜在用户的信息需求。截止到2009年5月底,全国移动电话用户数已经达到6.8亿[17],说明在我国开展图书馆手机服务拥有相当大的用户群体和市场空间,特别是年轻一代已经习惯了移动数字信息服务,为我国图书馆手机服务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用户基础。若将“推送式”与“拉取式”进行有效的集成,依据用户的信息订购情况,在特定的时间,通过“推送式”向用户发送简要的信息,用户收到信息后,可以选择放弃、或过一段时间后自动放弃,也可以点击摘要信息,用“拉取式”获取更详细的信息。研究者可以积极跟踪移动信息技术的发展,把移动互联网信息服务研究与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研究结合起来,加强对图书馆手机服务系统开发与应用,在图书馆用户管理中打破原来的本地图书馆的界限和各自为政的模式,将各级各类用户集成起来,通过创新服务把潜在读者变为现实读者,让越来越多的用户真切地感受到个性化服务给他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和研究带来的极大便利,依托集成服务创建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可持续发展的用户资源。

3 结束语

当前,我国的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研究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且有众多的专家、学者参加到研究队伍中来,在实践领域也开发了很多技术与方法。图书馆开展服务创新工作,为用户提供集传统的图书馆服务与现代数字信息服务于一体的集成服务,为个性化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体现了和谐社会的人文关怀,为了使用户需求在快捷、轻松、方便和舒适的环境中得到满足,图书馆可以集成传统的与现代的服务方法与技术,创新个性化服务模式;集成载体不同、来源各异的信息资源,构建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可持续发展的信息资源;集成领域不同、专业各异的服务人员,组建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可持续发展的服务队伍;集成层次不同、需求各异用户群体,创建个性化服务可持续发展的用户资源。从而使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工作更加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黄关君.个性化图书馆服务模型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5,(1):78-83.

[2]王新艳,朱毅.高校图书馆个性化服务“重点读者”的模式创新[J].图书情报工作,2008,(4):126-128,137.

[3]郑惠伶.Cornell大学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方式——My Libnuy[J].福建社科情报,2003,(3):41-42.

[4]邱均平.文献计量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440-446.

[5]鄢小燕,邹桂芬.关于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思考及建议[J].图书馆论坛,2008,(2):179-181.

[6]李阳晖,杨燕,黄萍莉.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发展动因分析[J].情报科学,2008,(4):520-524.

[7]龙军.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服务创新[J].图书馆论丛,2009,(2):3-6.

[8]朱海峰.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无线图书馆[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2,(6):14-15.

[9]黄群庆.面向手机用户和移动图书馆服务[J].图书情报知识,2004,(5):48-49.

[10]胡振华,蔡新.移动图书信息服务系统[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4,(4):18-20.

[11]茆意宏.移动互联网与图书馆服务创新[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1):13-17.

[12]李伟基.基于信息共享空间的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J].现代情报,2009,(6):59-61.

[13]焦玉英,王娜,施俊.Web2.0环境下网络个性化信息服务与集成模式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4):543-546,568.

[14]邓胜利.面向用户的文献信息服务集成探索[J].图书情报工作,2006,(1):109-111,143.

[15]秦雯婷,陶乃航.数字图书馆条件下的图书馆服务创新[J].情报探索,2009,(5):120-121.

[16]王欣然.图书馆在网络时代的新趋势——集成服务[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2):79-80.

[17]彦宏.中国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6.8亿[EB].http:∥www.baidu.com ,2009-12-08.

作者:梁晓华 王景安

IC资源体系提高信息素养论文 篇3:

构建学科化信息共享空间 拓展学科服务范畴

〔摘 要〕随着学科化服务的深入发展,迫切需要寻找突破点,以适应新的信息环境的要求;信息共享空间这一新型服务模式为图书馆创新服务提供了宝贵机遇,是当今图书馆信息服务发展创新的新趋势。文章从二者共性出发构想了基于学科的信息共享空间模式,并从空间、资源、服务等方面探讨了基于学科的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

〔关键词〕信息共享空间;学科化服务;图书馆2.0;服务模式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2.02.013

Construct Subject Information Commons and

Expend Subject-oriented Service AreasLu Ying

(Medical Library of Chinese PLA,Beijing 100039,China)

〔Abstract〕Subject-oriented service now has entered a deep developing period,which urgently need to find a break through point and establish an implemental model that is feasible,sustainable and suitable for the new information environment;Information commons(IC),which is a new kind of service model offers a valuable opportunity in service innovation.This is the future trend of modern library servic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On the basis of the similarities of IC and subject-oriented service,this paper conceptualized the mode of subject information commons(SIC)and discussed the construction of SIC with respect to space,resource and service.

〔Key words〕information commons;subject-oriented service;library 2.0;service model

网络的普及、网上信息资源的几何级增长,使得信息环境不断改变。伴随着信息载体数字化,信息传输网络化,图书馆馆藏纸质资源所占比重日益减少,丰富的网络资源、电子资源和数据库资源构筑了图书馆全新的信息环境。面对海量数字资源,图书馆传统服务模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大量的有用信息未作合理的有序化加工,图书馆的知识导航不具内涵深度,无法被读者认同。这些都使得图书馆的组织模式和服务模式创新势在必行。

1 学科化服务实践与发展

伴随信息环境的变化,用户的信息需求和信息行为也发生了根本改变。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手段不再单一,对于一般性信息需求,人们更习惯于通过搜索引擎、百度百科等大众化互联网工具获取。而科研人员真正需要的信息资源是与自身的研究领域密切相关,具有一定深度的,前沿的、高学术价值的信息资源,总体来说就是面窄但纵深度高的信息资源,这就形成了相对集中的学科领域信息需求。近年来,图书馆一直尝试走出传统服务模式,从以物理图书馆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的新型学科化服务转型,由信息组织者转变为知识管理者,强调按学术信息流开展服务,致力于学科化服务模式的探索研究,并形成了多元化的管理模式与服务案例,学科化服务研究与实践丰富多彩。

学科化服务是一种基于馆藏物理资源和网络虚拟资源,以用户需求目标驱动的,面向知识内容的,融入用户决策过程并帮助用户找到或形成问题的解决方案的增值服务。学科化服务强调按学科组织资源和开展服务,推行主动化、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以增值服务为目的,在用户和知识之间建立有效的链接,这些绝不是单靠学科馆员个人就能完成的。因此,学科服务是一个体系,一个整体的氛围,开展学科化服务不单纯是某几个学科馆员的职责,需要图书馆各部门共同努力和协作,以充分保障学科化服务制度的实施。图书馆要提供深层次学科知识服务,需要一个具有新的组织结构、在功能上相互协作的团队式工作模式,形成以各种类型人员和部门结成的服务网络,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为科研人员提供跨地区、跨学科领域的系统化、深层次的学科服务。复旦大学图书馆就变革了原有学科馆员设置,由学科馆员、咨询馆员、采购馆员、期刊馆员组成学科服务小组,重点学科专设学科服务协调人[1]。

自清华大学图书馆1998年率先在全国引进学科馆员制度[2],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发展,学科服务的内涵、深度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理想的学科化服务机制不单纯是一种图书馆的服务,而且是用户信息环境的构建:即站在用户的角度,从用户的需求出发,调动图书馆所有资源,融入用户物理或虚拟社区,以知识服务为手段,为用户构建一个适应其个性化信息需要、适应其学术交流的信息保障环境[3]。学科馆员已不再仅限于学科资源建设、与用户联络、参考咨询、用户培训等,而是运用自己的学科知识,深入到用户的科研课题之中,追寻用户的学术交流过程,构建用户信息环境,综合运用各方面的资源和各种信息工具,面向用户问题的解决提供方案和对策,深入到用户的知识需求的解决过程之中,挖掘用户的真实和潜在需求,与用户互动协作,进行知识捕获、分析、重组和应用。

2012年2月第32卷第2期构建学科化信息共享空间 拓展学科服务范畴Feb.,2012Vol.32 No.22 信息共享空间

作为一种支持个人与团体学习研究,整合信息与服务的全新服务模式,信息共享空间自20世纪90年代在欧美国家高校图书馆开始兴起以来,发展迅速[4]。目前,信息共享空间已成为美国大学图书馆的基础环境和最流行的服务模式,建成的信息共享空间已达上百个[5]。不难看出,信息共享空间代表着图书馆目前发展的新潮流,并将对整个图书馆界新一轮的服务创新产生深远的影响。国内对信息共享空间的研究也已经由一个时髦的新概念发展成为普遍的思想,许多图书馆都设立了信息共享服务板块。

随着信息共享空间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应用实践的不断拓展及其服务范围、服务内容的不断推陈出新,信息共享空间的核心理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信息共享空间目前公认的基本定义是:信息共享空间是一个经过特别设计的开放存取的一站式服务中心和协同学习环境,综合使用方便的互联网、功能完善的计算机软硬件设施和内容丰富的知识库(包括印刷型、数字化和多媒体等各种信息资源),在技能熟练的图书馆参考咨询馆员、计算机专家、多媒体工作者和指导教师的共同支持下,为读者(包括个人、小组或学术团队)的学习、讨论和研究等活动提供一站式服务,培育读者的信息素养,促进读者学习、交流、协作和研究[6]。

信息共享空间始终把用户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强调用户主导性,坚持根据用户实际需要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图书馆是构建信息共享空间最理想的场所,而信息共享空间也必将成为图书馆独特的,难以被人模仿的核心产品,提高图书馆核心竞争力。

图书馆2.0技术的出现和开放获取运动的不断深入,打破了传统信息共享空间的时空局限,增添了许多新型的信息资源和虚拟环境,使得信息共享空间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现阶段信息共享空间已成为一种整合多种信息技术设施、信息资源与信息服务的全新信息空间环境,在该环境下,用户可以自由获得各种信息资源和帮助,享受一站式、个性化和交互式服务。信息共享空间为现代图书馆服务提供了全新的服务理念与模式。

3 学科化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

学科化服务发展至今,已从文献服务走向信息环境的构建服务,其根本是用户信息环境的构建和优化设计,引导和指导用户学术信息流。信息共享空间与学科化服务都强调直接融入用户整个科研过程,并提供帮助用户解决具体问题的一站式服务,这为二者之间的结合提供了可能。

构建学科专属信息共享空间,每个空间里都包含该学科具有广度和深度的信息资源,用户在空间内可以一步到位地、无缝地、个性化地获取所需信息,并能进行跨地域学术交流。此外,学科馆员为用户提供的每一次服务都是深层次的知识服务,这些宝贵的知识资源如果只是一次利用,没有收集、组织、存储和再利用,也是一种资源浪费和知识流失。信息共享空间作为集信息资源、各类软硬件设施于一体的综合性动态服务模式,其最大特点是资源共享。学科信息共享空间建的越多,共享的资源也就越多。

3.1 空间平台建设

信息共享环境下的学科化服务是较之以往利用传统文献为目标逐步转变为以利用信息和知识为目标的,它强调通过网络平台,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提供各种形式的信息服务,其核心功能是通过图书馆提供的资源和服务来促进科学交流与科研合作。学科化信息共享空间应该是集成了学科导航、定题知识服务、RSS定制与推送等工具与资源,支持学科化、知识化信息集成与选择、个性化管理服务的综合平台。通过该空间平台,用户不但可以一站式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学科专业知识,还可以通过虚拟参考咨询、电子邮件、QQ及其他各种联络手段与用户之间建立起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随时互动的服务关系。一个完整的学科化信息共享空间平台应该是由科研人员交流平台、图书馆员服务平台、相关信息发布平台和用户需求互动平台组成的多角度、全方位服务平台。

3.2 空间资源建设

学科化服务以文献的搜集、消化、研究、积累为基础,丰富的、具有学科化专题特色的信息资源是为用户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关键,因此资源是信息共享空间建设的重点。在信息资源建设方面必须考虑多种资源的有效整合,建立内容丰富、自由存取、方便快捷、结构合理的信息资源体系。

3.2.1 馆藏印刷型资源

传统图书馆一直是以收藏印刷型资源为主。近年来,虽然受到数字资源的冲击,印刷型资源所占比重日益减少。但长期的积累,使得学科信息资源中还是有一部分资源是印刷型文献。这部分资源可以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

3.2.2 数字资源

数字资源是学科资源建设的核心。数字资源的可检索性和易获取性、用户在阅读习惯上的转变,以及图书馆在经费和物理存储空间上的压力,都使得图书馆逐步向E-Only模式转变。同时,大量的数字资源也使得学科特色资源轻易地被淹没在信息海洋中,对海量数字资源进行甄别和科学的有序化加工,形成学科特色知识导航,是学科资源建设的重点。

3.2.3 隐形文献资源

“隐形文献”是一种具有重要情报价值的非公开发表的信息资源,主要包括科研课题资料,学科带头人出席国内、国际性学术交流会议带回的文集材料,以及围绕学科建设开展教学环节形成的资源等。其范围广、信息量大,主要反映学科领域最新研究动态,多数为第一手资料,是学科资源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一类资源由于其资料的原始性和人员的流动性,收集难度较大。

3.2.4 网络资源

网络资源属于公共资源,指网络上与本学科有关的公共信息资源。网络资源是学科采集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但由于网络信息的时效性很强,学科馆员要及时准确捕捉相关网站及数据信息,并对网络资源进行整合开发,扩充共享空间信息资源。

3.3 空间交流互动

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以往的学科化服务受时空的局限性很难达到更高的层次。近年来,图书馆2.0技术为学科化服务带来了新的生机,利用各种2.0工具可以进行远程学术交流,使协作交流无处不在,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双向互动优势可以带来众多资源建设参与者,吸引众多学科专家参与到学科信息共享空间建设之中,为图书馆学科化信息空间建设及服务带来极大益处。通过博客、新闻聚合系统、维基等各种互动技术,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信息的提供者和组织者。而具有用户参与、用户体验、交流互动、社会性和集体智慧特色的新型学科化信息共享空间,使学科化服务水平上升到一个新高度。

3.4 空间导航

信息爆炸的年代,学科信息共享空间虽然只是针对本学科的专业纵深服务,但由于涉及各类资源收集、知识服务和交流互动等,信息量也是巨大的。对空间中各类信息、知识、服务进行有序化加工、专业化分类、标引和评价,为空间用户建立清晰、准确的空间导航,标明其所处的位置,为用户进入空间其他区域提供便捷有效的链接,也是信息共享空间的一个主要工作。

4 结 语

构建学科化信息共享空间,按照用户的学科、专业或主题来组织空间,提供专业化、个性化、多样化服务,实现学科领域超越资源范围的全方位、跨地域服务,是拓展学科服务范畴、提升学科化服务效能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学科化服务是一个持续而不断深入的过程,其服务效果的体现也不是立竿见影,需要一定的周期,服务的效果才会逐渐显现。但随着学科化服务的深入,和学科信息共享空间的繁荣,必将对科研发展和科学进步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徐,郭晶.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探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0,(9):14-18.

[2]初景利.新信息环境下学科馆员制度与学科化服务[J].图书情报工作,2008,(2):5.

[3]李荣,刘旭.对新环境下开展学科化服务的思考[J].图书馆学研究,2010,(4):78-80.

[4]安琳.学科信息共享空间:基于学科分馆的IC模式构建初探[J].图书与情报,2008,(5):50-54.

[5]任树怀,孙桂春.信息共享空间在美国大学图书馆的发展与启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3):24-27.

[6]信息共享空间[EB].http:∥baike.baidu.com/view/1050643.htm,2011-02-02.

作者:路莹

上一篇:小学德育课教师专业化策略论文下一篇:高校民间美术教学市场开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