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自来水公司信息化建设体系建设的设想

2024-05-09

关于对自来水公司信息化建设体系建设的设想(共8篇)

篇1:关于对自来水公司信息化建设体系建设的设想

关于对自来水公司信息化建设体系建设的设想

[摘要]本文结合自来水行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客观分析自来水公司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讨论其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和功能以及在其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为公司在今后自来水信息化建设中提供参考。

[关键词]自来水 信息化 建设 思考

“数字供水”是自来水公司服务理念、管理水平的体现,随着城市规模逐步扩大、新型产业出现和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供水的需求从质和量都有了很大提高,这就对自来水行业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本文分析国内自来水行业信息化建设情况现状和存在问题,系统提出自来水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构架方案,为公司在自来水信息化建设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自来水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1.国内自来水行业信息化现状。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自来水行业就不同程度地开始致力于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特别是近几年“数字供水”、建设信息社会的出现,对自来水企业信息化的要求越来越高。过去以生产管理、管网管理、营业管理、无纸化办公为主要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已成为城市供水企业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但是,在大中城市自来水行业的信息化大都采用以SCADA为基础的数据系统,它很好地解决了设备实时运行状态监测的数据采集、分析等支持功能;以ERP/EAM为核心,并与SCADA系统对接,对设备的运行、维护实施全面的在线实时管理;以GIS为辅助系统,与SCADA系统、ERP/EAM系统整合,形成实时在线的一体化数据管理平台,全面提高城市自来水信息化水平。

2.国内自来水行业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富平自来水信息化建设正处于建设与逐步完善阶段,分析借鉴国内同行信息化建设十分必要而又迫切,纵观国内一些自来水公司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观念问题。在现有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下,自来水公司虽然取得了较快发展,在一些企业认为:企业建设没有必要非赶信息化这个“时髦”。还有些人认为:信息化建设仅仅只是计算机操作,软、硬件的配置就意味着信息化建设的完成,没有意识到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工程,或者认为建立一个企业网站就算已经实现了企业信息化,这种认识制约行业信息化健康发展。

(2)人才问题。自来水公司由于经营规模小,业务单一,很少能建立起自己的IT团队,对人才吸引力有限,企业内部也很少能够找到既懂得IT技术又懂得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大多数单位信息化建设借助外来力量完成,由于开发人员不清楚企业内部的具体情况,沟通难成为信息化建设的软肋。

(3)资金问题。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资金捉襟见肘,加之建设后期资金不足间接造成了初期体系建设的软硬件建设不到位,有的单位每年的系统维护费用更是没有着落。

(4)管理问题。有的单位信息化建设虽然完成,但是公司内部还没有建立起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信息化只是完成了传统的业务流程管理,远远没有实现信息化带动企业现代化的目的;虽然建设了基础数据库、积累了大量数据,但是尚不注重数据的整理和挖掘。加之系统建设缺少一个规范的自来水信息统一管理平台(自来水企业信息门户);一些子系统各自为政,信息的处理和流转只局限于本部门,不能在整个公司进行很好的共享,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二、自来水信息化系统的组成和其逻辑关系

1.建立统一的企业信息平台。此平台建设可使企业内部上至高层领导,下至普通员工都可以通过各自的权限在浏览器上共享、分析、处理和应用企业内部的各种信息,实现生产自动化、运营智能化、管理决策科学化、信息资源化和运作网络化。

2.建立稳定可靠的核心数据交换中心。通过对各个业务环节信息数据的实时全面采集和发送,实现企业运营信息的集中存储,形成一个信息共享体,带动整个业务流程运作顺畅,保证决策管理系统对各个业务环节的监控和指挥。

3.建立营业收费管理系统。这是行业信息化系统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户基本数据库的主要数据来源,也是城市基础性公益性大型数据库的一个组成部分。系统数据建立和完善,将直接共享应用到城市自来水规划、城市输配自来水管网数学模型、城市GIS系统以及自来水企业各有关管理部门和各有关上级领导决策部门。

4.建立客户服务中心系统。客户服务中心是企业与用户以及社会各界的直接面对面窗口,也是信息化工程中的关键部分,此系统建立将直接影响公司形象和社会稳定。客户服务中心以用户基本信息数据库为基础,对每一个自来水用户建立一组档案,记录用户开户之日起到现在的所有的情况,使自来水企业对自己的服务对象有一个非常清楚全面的了解,是自来水企业搞好对外服务的基础工作。此系统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即用户报装管理系统、自来水表管理系统和热线服务管理系统。

5.办公自动系统建设。其内容有:办公自动化、人力资源管理、仓库管理、档案管理、设备管理、物流后勤管理、自来水表管理等。这些系统良好运行,为自来水企业规范化管理提供良好的条件,并为领导层提供及时、准确的经营信息和辅助决策信息。

6.生产运行管理系统。此系统以实时动态管理系统为主,包括自来水企业的主营产品—自来水的整个生产处理过程和把产品通过管网系统送到千家万户的整个传输过程。这一部分以基本生产信息数据库为基础,对自来水输配过程进行控制。基本生产信息的数据一方面用于生产运行,另一方面和基本用户数据一起作为管网建模的主要基础数据来源。通过数据分析处理,科学指导整个生产过程的控制和合理的管网运行,为其建设和规划提供宝贵的数据。

7.系统内容之间的逻辑层次关系。业务应用系统和辅助支持与决策系统统一运行在公共信息平台上;业务应用系统与辅助支持与决策系统数据通过中心数据库平台实现双向互通;业务应用系统中只有客户服务中心系统和营业收费管理系统直接面对用户,办公自动和生产运行管理系统是公司内部运行系统,主管部门和外部相关机构只与业务发展管理系统联系。

三、信息化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信息化建设的原则。自来水行业信息化建设应遵守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先易后难原则;统一标准、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系统开放原则;技术先进、可靠、实用原则;“以人为本“的服务体系;信息安全原则。其系统设计要先进、可靠、实用。要充分利用成熟可靠的公用网络,根据其分散和遍布的特点,采用VPN虚拟局域网,保证数据的实时准确传输。

2.系统运行的开放性。系统必须便于开发、使用、维护、管理和系统升级的支持,应用软件设计开发要考虑到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使各类数据资源得到共享。

3.系统建设体现“以人为本”。系统建设的目的是实现内部业务流程自动化,提升服务素质,提高社会满意度;便民利民应贯穿信息化建设始终,建立企业与用户沟通的友好界面,让用户便于操作。

4.系统安全性。建立信息化系统安全机制,制定规章制度,防数据泄密、丢失,防病毒和黑客的恶意攻击,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四、自来水信息系统建设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领导重视,企业“一把手”亲自抓,是信息系统建设成功的保证。首先实施“一把手”工程,因为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涉及到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符合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管理手段;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层次;企业管理方式的变化和业务流程的重组;信息公开和规范化管理所导致的管理人员的权限变化。因此从实质上来讲这是一个管理系统而不是一个单纯的计算机系统,整个系统实际应用都要体现领导思维建立在现代化信息平台基础之上的管理思想。

2.注重“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战略。信息系统建设要从全局的观念出发组建系统,制定总体规划和分步实施计划。规划重点考虑企业全面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编制系统功能目标。确定部门信息处理应用要求和公司全面管理需要之间的合理配合,根据系统要求和市场技术经济条件,合理配置系统软件、硬件和网络的能力并留有发展余地。

3.系统建设符合可持续性发展要求。系统建设的可持续性关键是应用程序可以持续使用。这要求应用程序要易于理解、扩充和改动,并可以方便地移植到升级的平台上。对此,在开发阶段就应该按照软件工程的标准,深入分析,合理地做出安排,使系统具有良好的结构。

4.注重人才的培养及梯队的建设。加大培训力度,实施以人为本是自来水企业信息化建设可持续的保证。公司内部必须要建立自己的系统维护力量,否则难以完成系统的日常运行。系统维护应当能够完成系统硬件、软件和网络平台的日常维护,处理一般的系统故障、系统参数设置、数据库的维护和备份、用户权限分配、在应用层面上对软件功能和界面的调整修改等。同时,还要求企业员工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新型管理工具,而且这也是一个企业走向现代化和成熟的标志之一。

五、结束语

自来水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充实和完善的系统工程,企业必须认识信息化建设是基于信息技术的知识扩散和创新的延伸,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企业实现现化化管理的重要性,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从而达到通过信息化来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保持公司的处于竞争优势的目的。

篇2:关于对自来水公司信息化建设体系建设的设想

于是,我置身于企业审视我们的企业,看到了很多亮点,但也看到了很多的不规范和不完善,我现在主要想讲不完善的地方以及怎样去完善和改善的一些观点和看法,也许是浅薄之谈,但是也是我作为一名员工的内心感悟,不足之处,还请领导原谅我的直言。

从管理制度方面来看,现阶段,我公司只有ISO9000的一些制度文件,没有一整套在编的所有企业制度,而仅仅拥有ISO9000的一些制度是不够的,因为企业就像一个国家,需要靠制度来规范员工的行为,同时也是规范企业自身。针对我现提出以下几点设想和看法:

一、制作员工手册。

员工手册的内容应该涉及到公司简介、企业文化、工作纪律、人事管理、假期管理、客户服务规范、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公司大事记……员工入职时发放给员工并让员工签收,以便新员工对公司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另一方面也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培训。因为在现实中,员工经常不了解公司的规章制度,有些员工甚至违反了公司的制度,自己还不清楚,也给公司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制作员工手册不仅仅体现了我公司的良好企业文化氛围,也体现了公司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精神。

二、完善人力资源体系。

1、通过与原国电员工李亚钦的劳动纠纷以后,我深刻的认识到了人事制度上存在的严重漏洞,希望以此案件能够完善我公司的人事制度,以免今后一些不地道的员工利用人事制度不完善而砖这方面的空子。而人事制度方面主要是员工带薪年假和加班工资给付时间以及司机入职交纳押金的问题,按照新《劳动法》的规定,我公司现有的人事制度在这几方面都是不符合《劳动法》规定的,因此,今后公司在修订人事制度的时候能改进。

2、改进招聘渠道和招聘方式。此项工作已经在落实中,已经申请了深圳较好的网站“中国人才热线”,招聘的方式方法也应该制定制度和办法。

3、人员的管理方面,要强调制度的重要性和约束性的同时,体现人性化的管理和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精神,这是留住人才的关键。

三、建设更加完善的企业文化,打造国电物流品牌

我们的企业有一定的历史和良好的业绩,并且有许多可圈可点的人物和事迹,也有很多独到的管理思想和方法,这些都是我们企业的智慧结晶和(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宝贵财富,是现在我们公司文化应该继承和发扬的。文化的塑造必须要让员工“亲身体验”到,让员工感觉文化就在身边,跟自己的工作息息相关。我觉得可以采取“三步走”:看得见、感受到、自己做。

1、企业文化要能够“看得见”。

企业文化要出现在公司的各个角落,不但要有能够体现公司文化的办公环境、建筑和设施,在办公区、会议室、板报、内刊、局域网等传播媒介和公众场合,更要注意时时宣扬和阐释公司的文化,尤其是企业文化理念。

2、企业文化要让员工“感受到”。

文化要转化为企业的日常管理和员工的工作行为。员工的感受来自于切身的工作,具体包括领导风格、职责权限、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团队关系、工作流程、培训体系、制度和规范。

3、企业文化要让我们员工“自己做”。

篇3:关于对自来水公司信息化建设体系建设的设想

天津市基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

(一) 我市基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应急队伍现状

截至目前, 我市生产领域有一定应急能力、并拉得出的专职应急救援队伍共有18支, 其中10支队伍作为市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企业专职队伍, 10支队伍的情况已报市政府待批。其中3支队伍是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指挥中心批准的国家级危险化学品企业专业救援队伍。2009年通过对现有8支市级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队伍及燃气应急救援中心等救援队伍逐个进行了调研考察, 掌握了队伍的人员结构、装备情况和处置特长等情况。召开了市级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队伍座谈会, 主要讨论危险化学品应急处置联动机制的建立、队伍建设等问题, 为应对危险化学品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做了基础准备。同时为全市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建设, 初步掌握的资料。多年来, 我市安全生产专业救援队伍成功处置了多起重大安全生产险兆事故和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事故, 如2008年氰化钠撒漏事故处置, 2009年宝坻区液化石油气罐车翻车泄漏事故处置等。在保障全市安全生产形势的总体稳定, 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市大部分高危生产企业的中央驻津和国有企业集团, 主要是按照消防的要求建立了企业专职或兼职的企业消防队, 同时兼负企业安全生产救援的工作。

(二) 我市基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应急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等制度、机制不够完善, 导致一些突发事件未能得到有效预防, 有的突发事件引起的社会危害未能及时得到控制。社会广泛参与应对工作的机制还不够健全, 公众的自救与互救能力不够强、危机意识有待提高。目前, 我市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尚不健全, 缺乏统一协调指挥。各级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部门和企业应急管理机构不健全, 人员不落实, 按照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和市政府有关应急管理的要求, 在落实上存在较大差距, 特别表现在事故预防和救援处置方面。

2. 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应急队伍体系尚未建立。大部分高危行业的企业没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专职或兼职的安全生产专业救援队伍;其他行业企业基本没有安全生产专业救援队伍。

3. 现有的安全生产应急技术装备落后, 特别是车辆配备、标识不统一, 到事故现场通行受到公路、高速、公安等限制、通行指挥信息系统建设滞后, 安全生产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力量薄弱, 应急运行机制亟须进一步完善。

4. 资金投入不足。政府财政、企业对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救援工作的宣传、装备、车辆、队伍、物资储备以及处置工作所需资金不能予以保障。

天津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原则和建设目标

加快建立我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 提高应对事故灾难的防范处置能力, 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灾难造成的损失, 保障我市及滨海新区的快速发展, 尤其在安全生产重点领域企业, 尽快建成市级和若干个区域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 形成与公安消防、医疗救护等社会救援队伍优势互补、相互协作、协同参战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 将为我市安全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实践证明, 基层安全生产应急队伍是防范和处置安全全生产事故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一) 建设原则

建设原则。坚持以安全生产专业应急队伍为骨干, 以兼职安全生产专业应急队伍、安全生产专业应急志愿者队伍等其他应急队伍为补充, 建设覆盖全市所有区县 (功能区、工业园) 、街道、乡镇和高危企业的基层安全生产应急队伍体系;坚持统筹规划, 各负其责,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建设与本区县、本企业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基层安全生产专业应急队伍;坚持以非煤矿山、危化 (生产、储存、使用、运输) 、烟花爆竹、冶金、建筑、交通运输、涉海作业等高危行业 (以下简称高危行业) 企业和区域为重点, 以处置和预防生产安全事故为主业, 努力拓展抢险救灾服务功能, 建设“一专多能”的基层安全生产专业应急队伍;依靠科技进步和专业装备, 不断提高基层安全生产专业应急队伍整体水平。

(二) 建设目标

建设我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的总体目标:用三年左右的时间, 建设具有统一指挥功能的全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和协调系统。在整合现有应急资源和社会应急救援力量的基础上, 通过政府投入和补助, 依托企业建立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安全生产专业化救援队伍, 提高救援装备水平, 增强安全生产事故的抢险救援能力。同时, 逐步建立各区县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 最终形成政府与企业联动, 统一指挥、结构完整、功能齐全、资源共享、保障有力的全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

要在推动重点区县和高危行业大中型企业建立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 并做到机构、编制、人员、经费、装备“五落实”的同时, 引导促进社区、街道、乡镇按照属地管理原则, 明确机构, 明确人员, 确保有人管、会管理、管得好。居委会、村委会等群众自治组织, 要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作为自治管理的重要内容, 明确落实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责任人, 做好群众的组织、动员工作。

加强基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一) 加强基层安全生产专业应急队伍建设

按照建设目标要求, 非煤矿山、危化 (生产、储存、使用、运输) 、烟花爆竹、冶金、建筑、交通、涉海作业等高危行业的企业应当依法建立专职安全生产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并取得相应的救援队伍资质。2010年6月底, 市安全监管局 (征求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意见) 制定了有关行业专职和兼职安全生产专业应急队伍应急救援队资质管理办法及人员、装备配备标准。

各区县政府要根据本行政区域高危行业企业分布情况和企业安全生产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情况, 可以采取依托企业安全生产专业应急救援队和单独组建的方式, 建立企业安全生产专业应急救援队, 以满足本行政区域预防和处置生产安全事故的需要。区县政府要为骨干应急救援队伍给予政策、资金扶持、保障。同时, 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把燃气、铁路、质监、电力等行业专业应急救援队伍, 纳入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体系, 建立和完善区域专业联防体系。专职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应参与本单位和签订协议的有关单位组织的预防性安全检查, 排查隐患, 并将预防性安全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 及时向企业和安检部门提出整改建议。市安全监管局在各区县、高危企业建立专职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的基础上, 确定一批骨干队伍为市级安全生产专业应急救援队伍, 从救援装备配备、救援车辆通行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和资金补贴。市级安全生产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由市安全监管局报请市政府命名。区县级安全生产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由市安全监管局认定并命名。

(二) 强化兼职安全生产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未明确要求建立专职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的生产经营单位, 要建立兼职应急救援队伍或明确专兼职应急救援人员, 并与邻近专职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签订应急救援协议。本行政区域没有高危行业企业的区县, 要加强其他行业安全生产兼职应急队伍建设, 或整合本行政区域应急救援力量, 组建安全生产兼职应急救援队伍, 或依托本行政区域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充实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力量, 以满足本地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工作的需要。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应充分发挥就近和熟悉情况的优势, 在相关应急指挥机构组织下开展先期处置, 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提供现场信息, 引导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开展救援工作。平时, 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应发挥信息员作用, 发现事故隐患及时报告, 协助做好预警信息传递、灾情收集上报和评估等工作, 参与有关单位组织的隐患排查治理。兼职安全生产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由各区县安全监管局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企业集团提出, 由区县政府和市安全监管局认定并命名。

(三) 加快安全生产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

区县、街镇安全监管监察部门要充分发挥社会志愿者的作用, 把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志愿者纳入安全生产应急志愿者队伍。要组织对志愿者的安全生产应急知识培训和救援基本技能训练, 建立规范的志愿者管理制度。要发挥志愿者的就近优势, 险时立即集结到位, 在相关应急指挥机构统一指挥下, 组织群众疏散, 协助维持现场秩序, 收集和提供事故情况, 配合开展开展安全隐患排查等相关辅助工作。安全生产应急志愿者队伍由区县安全监管局认定并命名, 报市安全监管局备案。

逐步提高专兼职安全生产应急队伍装备水平

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对本辖区应急技术装备物资器材进行统筹规划, 市安全监管局根据有关规定和标准制定各行业专兼职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和市、区县级骨干队伍的应急救援技术装备配备标准;各区县, 行业主管部门要根据本辖区和行业企业情况制定出科学的, 与本辖区经济发展和企业生产规模相适应的应急救援物资和器材储备计划、标准, 并报市安全监管局备案。全市应急救援物资和器材储备标准和年度计划, 报市政府批准。市财政应将应急救援物资和器材储备所需资金、市级安全生产专业骨干应急救援队伍装备年度补贴应纳入财政预算, 予以保障。各区县财政局也应根据经区县政府批准的急救援物资和器材储备, 区县级安全生产专业骨干应急救援队伍装备年度补贴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大力推进应急装备的技术进步。各级安全生产应急指挥机构要配备能够适应处置各类安全生产指挥和现场调度车辆, 统一标识;各级安全生产专业骨干应急救援队伍要配备比较先进的、必要的装备和器材, 以适应本辖区生产安全事故的救援工作。并积极引进、消化国外先进的救援技术、装备, 不断提高应急处置水平。

加快基层应急信息平台建设。按照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应急信息平台建设标准要求, 要针对重大危险源、重点部位布设电子监控设备, 逐步实现对辖区内的安全生产状况的动态监控和信息、图像的快速采集、处理;首先在高危行业推行到2012年建成全市重大危险源、重点部位布设电子监控系统, 市安全监管局制定2010年至2012年年度实施计划, 所需资金分别由市、区财政和企业予以保障。各企业应积极建立安全生产应急平台, 重点实现监测监控、信息报告、综合研判、指挥调度等功能, 实时为上级管理部门及服务区域安全生产应急机构提供相关数据、图像、语音和资料。市、区县安全生产应急工作机构要建立应急终端, 并与政府应急办和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指挥中心及有关部门的应急平台和系统, 同时与高危行业生产经营单位重大危险源监控系统联网, 实现应急信息传递的高效、便捷, 提高队伍的应急响应速度。

加强基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基础工作

(一) 加强应急联动机制建设

市、区县要建立各负有安全职责部门应急救援联动机制, 要全面掌握本行政区域内的各类安全生产应急资源, 推动建立本行政区域各类应急队伍之间、基层应急队伍与区县骨干应急队伍之间、基层应急队伍与市级应急救援队伍之间的应急联动机制。要明确安全生产应急工作各环节的主管部门、协作部门、参与单位及其职责, 要结合实际,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有针对性的应急演练, 特别要组织开展多地区、多部门、多单位和多应急队伍参与的综合性应急演练, 增强部门、生产经营单位、其他社会组织及应急队伍的协同作战能力。建立健全应急值守、接警处置、确立统一调度、密切协作的工作机制, 实现应急救援联动。2010年要建立市、区县两级应急处置联动制度, 并做到每季度召开各有关联动部门联席会议, 通报现场救援处置情况, 总结评估, 提出改进措施。

(二) 加强基层应急机构和应急救援队伍制度建设

各级安全应急救援队伍应建立健全应急值守、接警处置、预防性检查、培训考核、训练演练、装备器材维护与管理、技术资料管理等各项制度;建立各类工作记录和档案, 如值班、会议、训练和演练、事故处理等记录以及装备管理、事故处理评估报告、隐患排查情况等档案资料;加强培训和训练工作, 通过日常训练、培训、技术竞赛、经验交流、模拟实战演习等多种形式提高救援技能, 提升实战能力。

(三) 加强基层应急管理机构、应急队伍的培训和训练

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把基层安全生产应急人员和志愿者的教育培训纳入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教育培训体系之中, 分类组织对基层应急人员和志愿者进行专门培训, 使基层各级各类安全生产应急人员和志愿者熟悉、掌握应急管理和救援专业知识技能, 增强先期处置和配合协助专业应急队伍开展救援的能力, 做到持证上岗。同时, 要加强应急知识的宣传和普及, 使基层应急人员和志愿者充分了解应急知识, 提高组织指挥和预防事故及自救、互救能力。

(四) 认真开展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演练

市安全监管局每年组织一次全市综合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演练, 以检查各有关部门联动, 提高市级安全生产专业应急救援队应急处置能力。各区县、功能区、园区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综合性或专业性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演练, 以检查各有关部门联动, 提高区县级安全生产专业应急救援队应急处置能力。

健全完善天津市安全生产应急体制和政策措施

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建设。各区县和高危行业大中型企业要落实安全生产应急管理责任制, 保证完成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和基层安全生产应应急队伍。

建立基层应急队伍的经费保障制度。各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要将加强基层安全生产应急队伍建设作为履行政府职能的一项重要任务, 融入日常各项工作中。市安全监管局要在2010年制定完善区县及高危行业安全生产专业应急队伍建设标准, 搞好基层安全生产应急队伍建设示范工作。各区县和生产经营单位要根据本行政区域、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的特点和需要, 加强安全生产应急队伍建设, 把安全生产应急队伍建设纳入本行政区域、本单位年度计划和“十二五”规划中, 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实施、统一推进。要加大基层安全生产应急队伍经费保障力度, 建立正常的经费渠道和相关制度, 努力争取将基层安全生产专业应急队伍体系建设的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建立健全有利于基层应急队伍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市安全监管监察局要会同市财政局尽快完善基层安全生产应急队伍建设的财政扶持政策。要建立完善应急资源征用补偿制度、事故应急救援车辆统一车型、标识, 在执行应急救援任务免交过路过桥费用制度和基层应急救援有偿服务制度;要制定应急管理、救援人员补助津贴、着装、等政策措施, 解决基层安全生产专业应急队伍的实际困难;积极推行高危行业企业事故应急救援处置责任保险制度, 减少国家在应急救援处置及善后中的财政负担;要建立应急救援奖励制度, 对在事故救援、事件处置工作中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要及时给予奖励和表彰, 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要联合人力资源、工会、共青团等部门和组织授予荣誉, 提请政府给予表彰;要建立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公益性基金, 鼓励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开展捐赠;形成团结互助、和衷共济的好风尚。此外, 要制定推进志愿者参与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的指导意见, 鼓励和规范社会各界从事安全生产应急志愿服务。

加强领导, 落实责任, 全力推进天津市安全生产应急队伍体系建设

市、区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培训制度, 整合应急资源, 建立或者确定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 加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与非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合作, 联合培训、联合演练, 提高合成应急、协同应急的能力;同时做好落实相关措施。要按照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相关规定, 落实好健全应急指挥机构及其办事机构, 建立或者确定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 研究建立国家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保险体系等各项要求, 为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实施提供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明确主管领导和部门落实应急管理和基层安全生产应急队伍建设工作, 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基层安全生产应急队伍建设的领导, 经常研究, 抓住不放。尤其要抓好典型示范, 督促和指导辖区内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救援指挥机构, 落实工作责任, 以推动基层安全生产应急队伍建设工作的更好开展, 促进基层安全生产应急队伍健康快速发展。市安全监管局每季度组织一次专项检查或专项会议以推动工作, 各区县每月要结合安全监管工作进行专项研究, 做到工作有方案, 进度有检查, 情况有通报, 落实有效果。

篇4:自来水公司信息化建设体系探索

一、自来水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国内自来水行业信息化现状

20世纪90年代初期自来水行业开始致力于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特别是近几年“数字供水”、建设信息社会的出现,对自来水企业信息化的要求越来越高。过去以生产管理、管网管理、营业管理、无纸化办公为主要核心的信息管理系统,已成为城市供水企业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在大中城市自来水行业的信息化程度较高,但是在中小城市因资金、人力资源等方面匮乏,大都无法实现信息化管理。

(二)国内自来水行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观念问题。在现有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下,自来水公司虽然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有个别企业认为没有必要赶信息化这个“时髦”。还有一些人认为:信息化建设仅仅只是计算机操作,软、硬件的配置就意味着信息化建设的完成,没有意识到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工程,或者认为建立一个企业网站就算已经实现了企业信息化,这种认识制约着行业信息化的健康发展。

二是人才问题。自来水公司由于经营规模小,业务单一,很少能建立起自己的IT团队,对人才的吸引力有限,企业内部也很少能找到既懂得IT技术又懂得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大多数单位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借助外来力量完成,由于开发人员不清楚企业内部的具体情况、沟通难成为信息化建设的软肋。

三是资金问题。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资金捉襟见肘,加之建设后期资金不足间接造成了初期体系软硬件建设不到位,有的单位每年的系统维护费用更是没有着落。

四是管理问题。有的单位信息化建设虽然完成了,但是公司内部还没有建立起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信息化只是完成了传统的业务流程管理,远远没有实现信息化带动企业现代化的目的;有的公司虽然建设了基础数据库,积累了大量数据,但却不注重数据的整理和挖掘。

二、自来水信息化系统的组成和其逻辑关系

一是建立统一的企业信息平台。此平台建设可使企业内部上至高层领导,下至普通员工都可以通过各自的权限在浏览器上共享、分析、处理和应用企业内部的各种信息,实现生产自动化、运营智能化、管理决策科学化、信息资源化和运作网络化。

二是建立稳定可靠的核心数据交换中心。通过对各个业务环节信息数据的实时全面采集和发送,实现企业运营信息的集中存储,形成一个信息共享体,带动整个业务流程运作顺畅,保证决策管理系统对各个业务环节的监控和指挥。

三是建立营业收费管理系统。这是行业信息化系统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户基本数据库的主要数据来源,也是城市基础性、公益性大型数据库的一个组成部分。

四是建立客户服务中心系统。客户服务中心是企业与用户以及社会各界直接面对面的窗口,也是信息化工程中的关键部分,将直接影响公司形象和社会稳定。客户服务中心以用户基本信息数据库为基础,给每一个自来水用户建立一组档案,记录用户自开户之日起到现在的所有情况,使自来水企业对自己的服务对象有一个非常清楚全面的了解。

五是办公自动系统建设。其内容有办公自动化、人力资源管理、仓库管理、档案管理、设备管理、物流后勤管理、自来水表管理等。这些系统的良好运行,为自来水企业规范化管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并为领导层提供及时、准确的经营信息和辅助决策信息。

六是生产运行管理系统。此系统以实时动态管理系统为主,包括自来水企业的主营产品——自来水的整个生产处理过程和把产品通过管网系统送到千家万户的整个传输过程。这一部分以基本生产信息数据库为基础,对自来水输配过程进行控制。基本生产信息的数据一方面用于生产运行,另一方面和基本用户数据一起作为管网建模的主要基础数据来源。通过数据分析处理,科学指导整个生产过程和管网运行,为其建设和规划提供宝贵的数据。

七是系统内容之间的逻辑层次关系。业务应用系统和辅助支持与决策系统统一运行在公共信息平台上;业务应用系统与辅助支持与决策系统数据通过中心数据库平台实现双向互通;业务应用系统中只有客户服务中心系统和营业收费管理系统直接面对用户,办公自动化和生产运行管理系统是公司内部运行系统,主管部门和外部相关机构只与业务发展管理系统联系。

三、结束语

自来水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充实和完善的系统工程,企业必须认识到:信息化建设是基于信息技术的知识扩散和创新的延伸,对企业实现现代化管理有重要作用,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从而达到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保持公司处于竞争优势的目的。

篇5:公司信息化建设情况及设想

根据公司的发展需要,公司几年来持续增加了公司信息化方面的投入,从2008年开始,首先是购买了相关的网络设备,提高了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其次是2009年提高了网络的出口带宽,解决了网络办公的瓶颈问题,购置VPN服务器,解决了与集团联网的问题。再有2009年开始,多批次购置了新的办公电脑,保证了办公需求。最后在2010年,专门与软件公司合作,根据公司实际,开发了适合公司需求的办公平台。

随着公司的发展,我们公司的主要竞争力就体现在两台发电机组上,对两台机组的检修维护是公司取得良好效益的关键。未来3-5年内,我们公司在发电厂的许多工作流程需要进行信息化,需要增加电厂管理系统来提高电厂的工作效率。其中包括物资管理、检修管理、设备管理、工作票管理、运行管理以及技术监督管理等内容。在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需要加强。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公司的网络安全情况就日益突出,需要增加有效的网络管控的技术手段,提高网络的安全性。另外,需要对重要的服务以及数据库进行扩容和增加必要的冗余,提高网络应用的可靠性以及数据的容灾能力。

随着网络应用的日益增多,改善办公电脑的配置也是势在必行,必须逐步淘汰一些旧电脑,更换一些配置高、性能好的办公电脑以适应新的应用需求。

篇6:关于对自来水公司信息化建设体系建设的设想

松林坡乡人民政府黄启旺

民以食为天,煤矿以安全为天,安全是我们永恒的主题。要从根本上解决安全管理的问题,确保煤矿安全生产,必须做好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工作。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是立足于源头管控,通过系统预防管理机制,减少生产事故,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有效途径,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企业的要求。

目前,我们乡面临两个矿井全面试运行,矿井的安全建设与安全生产成为所有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势在必行。结合公司现状,下面谈谈我对本安体系建设工作的几点设想。

一、矿井建设、生产方面要加强重大危险源的管控,坚决杜绝较大及以上事故发生。

重大危险源的管控要做到,一是生产建设与安全高效矿井建设相结合,从根本上提升安全生产保障和抗灾能力,进一步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矿井生产技术的信息化、自动化建设步伐,优化采掘系统,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提高自动化程度和单产单进水平。二是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相结合,在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基础上,明确各类事故发生的预警行动及各类预警时的岗位职责、工作程序,实现快速处置。企业要完善应急预案,并针对薄弱环节、关键部位的进行日常应急演练,按照持续改进原则,不断完善应急预案,实现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工作由事后单纯救援向事前安全风险预防的转变。

二、坚定不移地推进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为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安全质量标准化实质是安全管理标准化、安全技术标准化、安全装备标准化、环境安全标准化和安全作业标准化五位一体的集成,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简言之就是安全质量标准化的升级版。风险预控管理是对安全质量标准化内涵和外延的丰富、拓展和升华。本质安全管理体系要求具有自我约束机制,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的管理方法,要求明确每项工作任务的具体步骤、存在的风险以及避免风险的措施和工作标准,而工作标准正体现了安全质量标准化的要求,二者的核心都是强调过程控制和持之以恒,强调安全与质量的统一,安全与管理的统一。所以,实施风险预控管理更要强调安全质量标准化,不仅要坚持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还要深入、持久地加以推进。

三、强化班组建设,牢筑本质安全管理的第一道防线,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打造无坚不摧的团队精神

班组建设对我们企业来说还是一项新任务,需要部门协作、人人参与、群策群力,特别是要结合本单位业务特点和工作实际,从下到上,以点带面,逐步推进,争取经过一年左右时间,将此项工作取得实效。具体应该做好以下四点:

1、改进安全教育效果的检查方法,着重培养职工判断与应对各种危险的能力,增强安全教育的有效性。

2、完善班组安全互保联保标准,实行动态联保,切实落实安全互保制度。

3、建立班组的安全管理组织体系和内部分担制度,切实改变班组安全的松散管理局面。

4、进一步深化安全文化建设在班组的推广,促进安全工作持续改进。

四、加快安全文化建设步伐,安全文化随着企业文化同步快速发展。

安全文化建设既要有硬件环境,又要有软件环境。坚持以人为本,突出生命价值是安全文化的核心。安全文化的创建工作可分为理念系统、感觉系统、行为系统等,首先要将安全理念为广大员工所接受和认可,其次,从感觉上形成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最后是将这些安全文化理念融入制度之中,形成制度文化,制度文化的内容渗透到员工的生产和生活中,形成员工自觉行为。员工在这种企业安全文化的熏陶下,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将生命和健康作为最终的追求目标,安全文化才能和企业文化同步和谐发展。

当然,所有文化的形成要有厚重的积淀才能易于传承。企业团队的安全核心价值观和安全共同愿景,要和企业精神相统一。我们乡企业的安全、健康、环保工作刚刚起步,具有点多、面宽、量大等特点,安全文化和企业文化建设还需要走很长的路程。在两种文化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推崇执行文化,结合以人为本理念,做到形式与实质的统一。

上述这些目标的实现,还需要我们付出辛勤的汗水、务实的工作和不解的努力,我们坚信在乡党委政府班子领导下,在全乡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持续提高我们的安全管理水平,创建新兴企业文化,一定能够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建设现代化大型综合能源企业的宏伟目标。

篇7:对我国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的设想

随着我国电脑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原有的造价管理模式已越来越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一方面对造价的形成、控制方法与手段有着快速、准确、便捷的客观要求, 另一方面目前电脑处理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也为工程造价的信息化提供了先进、可靠的技术支撑。可以预见, 在工程造价领域大力普及应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 实现数据处理的计算机化和信息交流传递的网络化, 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1 对我国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的分析

1.1 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国内现状

工程造价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必须符合工程造价管理的改革与发展趋势, 必须符合工程造价管理的客观实际。我国实行《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已近10年, 它是我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改革的一项新举措, 也是我国工程计价模式与国际通用的计价模式接轨的一项具体措施, 有利于完善建设工程招投标竞争定价机制和规范发承包双方的计价行为, 实现政府定价到市场定价的转变。随着国内建筑业市场化、国际化进程越来越深入, 大批有着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多方面优势的境外造价咨询机构已陆续进入国内市场参与竞争, 将带来新理念, 新模式, 新技术, 也将大大增加对工程造价信息化的客观要求与紧迫感。

1.2 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中的标准化

加强造价信息化进程中的标准化, 可使信息的跑道更加畅通, 信息服务更加有效、便捷。一是要依据《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项目划分、工程量计算规则、计算单位, 统一的材料、机械名称规格、代码等技术标准, 保证信息传输, 数据处理和资料共享。二是制定全国统一工程造价软件接口技术规范标准, 或是规定软件开发实体公布接口的实现程序;制定全国造价管理信息网络统一的数据库方法, 统一的数据格式标准, 统一的网络接口设置。三是要解决好工程设计与计价间的数据通道, 力求直接利用工程图纸的电脑文件生成造价工程量, 即可节约时间, 又可大大减轻造价人员的计算工作量。

1.3 工程造价信息化的技术支持

按信息论的观点分析, 工程造价信息化的主要任务一是各种造价信息的采集、传输、储存和发布;二是各种数据的统计、分析、处理、计算和应用。工程造价信息化的技术支持也主要包括两方面, 一是计算机处理技术, 如CAD技术, 文挡处理的office软件包等通用软件, 以及计价软件、图形算量软件、定额管理软件、招投标软件等各种工程造价专用软件;二是网络通信技术, 如无线互联网技术, 网络数据库技术, 网络数据安全技术等。

2 工程造价信息化的系统功能建设

工程造价信息化从功能上划分, 由四大模块组成: (1) 动态价格信息采集、处理与发布系统, (2) 造价资料积累、储存与分析系统, (3) 计算机辅助计算系统, (4) 造价信息化管理系统。

2.1 动态价格信息采集、处理与发布系统

(1) 动态价格从内容上可分两大类:一是本地区的人工、材料、机械等单项价格信息。其中人工和机械价格相对稳定, 而建筑材料的价格则起伏变化较大。由于材料价格占工程总造价的比重较大, 约60%左右, 建材价格的确认是否合理对降低工程造价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二是工程造价的各种指数指标。

(2) 建筑造价动态价格信息系统主要包括三个环节:价格采集、数据处理、信息发布。衡量其系统有效性的一是其准确性, 二是其时效性。目前各省市采集材料价格的主要方式是靠信息员网络, 大多采取现场询价的方式, 然后定期将他们采集的数据上报采集单位, 由采集单位进行加工整理和发布。

(3) 利用无线互联网及信息采集软件技术快速、广泛、便捷的特点则可以有效地克服上述弊端, 大大提高动态价格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在价格采集环节, 传统的信息员人工方式从零售店或厂家现场采集信息的方法可以保留, 但应加以改进。如由信息员现场采集的数据, 即可用无线上网终端设备, 通过事先安装的价格采集软件实现快速、便捷地上传价格信息。

2.2 工程造价资料积累、储存与分析系统

工程造价专业是一门覆盖面广, 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经验和资料的积累非常重要。

(1) 建立工程价格信息库。主要包括人工、材料、机械等单项价格信息和各种指数指标。上述历史资料经过一定技术处理, 压缩打包, 格式转换等, 再拷入数据库长期保存, 供各方查阅。并利用软件分析系统作动态分析和预测。

(2) 建立典型工程资料库。大量收集汇总已建成的、能反映本地区、本行业建筑业发展水平的各类建设项目的工程资料, 分项目行业、分工程类别选择确定典型的工程造价实例, 经过一定的形式规范处理后, 存入统一标准的工程价格信息库。

(3) 建立造价依据资料库。包括工程造价方面的国家定额、地方定额、专业定额《全国统一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及各地区、各行业配套的定额、标准、规范等计价依据资料。既要保证信息的共享, 数据传输的畅通, 又要减少不必要的重复, 减少网络资源的浪费。建立各类工程造价数据库时, 各级各类造价网站既要考虑统一技术标准, 内容上又要做适当的分工。

2.3 工程造价的计算机辅助计算系统

现阶段计价方式的特点是工程量清单计价与消耗量定额相结合。所以造价软件就有着多元化和过渡性的特点。要研制开发出适应工程量清单报价模式, 清单计价与定额计价同时并存, 交叉使用的新一代造价软件系列。

(1) 工程造价计价软件, 即套价软件。包括传统定额方式的概预算软件和工程量清单计价软件两大类。在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 要求建筑企业进行清单报价, 企业定额成为计价依据。但是无论从市场还是企业, 都必然有一个较长的发展期和适应期。

(2) 图形算量软件。主要是从施工图计算工程量。这种软件的主要技术问题是如何识别和使用设计图纸。目前主要有直接作图法和CAD导入法两种。直接作图法是预算人员借助造价软件自带的作图功能, 将现有设计图重新画到计算机中, 然后计算出工程量。这种方法计算出的工程量比较准确, 但需要预算人员重新绘制图纸, 工作量比较大。CAD导入法就是将设计人员的CAD电子图纸文件直接导入到造价软件平台, 由计算机计算工程量。这种方法大大减少了预算人员的工作量, 是将来研究和使用的方向。

2.4 工程造价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系统分为四个子系统分别为投资决策系统、设计控制系统、招投标管理系统、实施控制系统。具体处理各阶段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相应的管理软件有投资评审软件、招投标软件、项目管理软件、造价指数软件等.投资评审软件主要是帮助投资评审部门加快其评审速度, 并建立起一套投资评审的数据库, 为将来项目的评审提供数据支持。招投标软件可实现快速报价、审价、计算机辅助评标等。即可以提高效率, 提高准确性, 又有助于实现招投标全网络化。项目管理软件可帮助施工企业缩短工期、提高效率、节约劳力、降低消耗, 求得工期、资源、成本的优化。可帮助业主掌握工程的计划、进度和资金面状况, 根据工程的进度和实际需要, 合理的备款和拨付工程款从而达到对资金、对造价的有效控制。

3 工程造价的网络信息平台的建设

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 已经渗透到我国国民经济的所有领域, 大大地促进了各种信息的交流和发展, 也为工程造价信息资源的跨地域共享提供了可能。

(1)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全国性的工程造价信息网络体系。加大力度去充实内容, 增加功能, 提升综合技术性能。在加强国家和省一级工程造价网站的同时, 逐步向地市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建筑企业、设计单位、咨询机构辐射。或自办网站, 或提升网上作业能力, 逐步形成全国性的跨地域、跨行业的, 适应建筑市场需要的工程造价信息网络系统。

(2) 努力提高工程造价信息网络系统的标准化程度与运行可靠性。在造价系统实行全国统一的规范标准, 统一的项目划分及编码体系, 统一的网络接口, 统一的数据格式。使得各方数据的采集、交换和共享十分便捷畅通。由于种种原因暂时无法完全一致的, 要尽可能做到互相支持和兼容。

(3) 提高工程造价信息网络系统的实用性与时效性。各网站尤其是省以上骨干网站, 网页内容更新一定要及时迅速, 动态价格数据的采集要全面准确, 处理发布要快。要坚持不懈地积累各类造价历史资料, 进行有效地分类、加工处理、统计后储存。

篇8:关于对自来水公司信息化建设体系建设的设想

一、工作背景

笔者所在单位是大型央企和省属企业合资成立, 并由大型央企控股的二级子公司 (以下简称S公司) 。S公司虽然是一家新组建的合资公司, 但其所属的三家全资子公司均已成立运营多年, 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新公司、老企业”模式。S公司亟待通过管控体系的建设, 健全管理制度、夯实管理基础、对接工作要求、统一工作标准。

1. 融合企业文化与管理差异的需要

S公司作为典型的央、地企合资的专业化管理公司, 中央企业、省属企业两个股东方之间在企业文化和管理思维上客观存在着差异, 需要通过管控体系建设, 进一步融合企业文化, 消除思维差异, 夯实管理基础, 尽快实现管理对接。

2. 满足行业监管与工作规范的需要

S公司作为中央企业上市公司的一部分, 内控管理工作受到高度重视, 但与严格的行业监管、规范的工作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需要通过管控体系建设, 进一步提高工作标准, 落实监管措施, 确保依法合规, 尽快实现管理规范。

3. 促进目标实现与提升品质的需要

S公司作为区域性能源企业, 明确战略目标是“力争成为最具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清洁能源供应商”, 要实现这一目标, 需要通过管控体系建设, 进一步明确努力方向, 缩小管理差距, 赶超行业先进, 尽快实现管理提升。

二、工作纪实

为优质高效地开展管控体系建设, 确保实现既定目标。经过认真思考谋划, S公司在做好体系建设难点分析的基础上, 通过落实保障措施、明确基本思路、细化工作部署, 以此来深入扎实地推进管控体系建设工作。

1. 难点分析

面对管控体系建设这项全面而又系统的工作, 同时考虑仍处在管理对接、融合转变的企业实际, S公司首先是做好管控体系建设工作的难点分析。

(1) 管控体系认知不够

部分人员对体系管理认识不到位, 认为体系建设只不过是对制度进行人为汇总, 并没有实际意义;部分人员缺乏系统思维, 认为体系建设只是制度管理部门的事情, 与自身关系不大。

(2) 内部管理基础薄弱

面对新的运营环境和内外部形势, 还存在管理要求不完善、工作标准不健全等问题;同时, 受多年管理惯性影响, 还存在着“重干轻管”、“指哪打哪”、“拍脑袋做决定”的现象, 管理基础依然薄弱。

(3) 体系建设任务艰巨

各部门管理工作多、人手少, 管控体系建设不可能抽调专人负责, 只能是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开展;而且, 体系建设既要对各项业务工作进行全面梳理和完善, 更要将上级的各项管理规定融为一体, 建设标准高、任务重。

(4) 建设组织经验欠缺

牵头组织部门接触管控体系的时间短, 对系统的理解认识、对工作整体掌控和体系构建成果的预期没有经验可循;同时, 各部门人员业务能力参差不齐, 部分挂职交流人员流动相对频繁, 可能导致体系建设对重点领域的关注度和延续性不足。

2. 保障措施

为破解以上难点, 力求管控体系建设优质高效, 经过认真思考谋划, S公司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予以保障。

(1) 提前分析策划

要在有限的时间里集中建立一整套实用的管控体系, 提前策划则显得尤为重要。为此, S公司一是积极组织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内控管理理论和兄弟单位体系建设的实践经验, 做好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二是分析预判体系建设可能出现的情况, 提前明确建设目标、分解落实责任、确定工作计划、做好宣贯培训……。通过“想在前、学在前、做在前”的统筹策划和实际行动, 保障体系建设的顺利推进。

(2) 强化过程管控

虽然有了良好的提前策划, 但担心的问题和难点不仅需要技巧解决, 同时还会不断出现。怎样调整好主与次的关系?怎样使骨干员工真正参与其中?这些问题仅靠一个策划是无法解决的, 只有通过强化过程引导与措施落实来予以不断完善。为此, S公司一是定期通报各部门体系建设情况, 主要领导亲自关注指导, 分管领导多次组织专题研讨, 使得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和难点不断解决;二是抓好过程沟通与专业交流, 专业机构顾问在体系建设中进行全过程指导, 并不定期举办业务培训会和沟通反馈会, 有力保障了体系建设的质量。

(3) 加强宣贯培训

尽管有良好的策略, 严谨的过程管控, 但激发各级管理人员参与制度建设的主动性更为关键。S公司一是组织召开专题会议, 做好组织动员。通过逐步深入推进, 使大家渐渐认识到了编制度、建体系是满足自身的工作需要, 是为自己准备管理工具, ;二是及时学习上级相关管理制度, 明确需要管控的重点和工作要求, 并及时落实到体系建设中。由于将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编制, 不仅编制出了较符合实际的管理工具, 而且培养了管理团队。

(4) 逐级对接推进

体系建设是一个融合管理、结合实际的过程, 也是一个承上启下、不断完善的过程。作为上级集团的二级子公司, S公司一是在体系建设过程中, 将“所有管控要素都是为了满足集团管控要求和保障公司自身管理需要”的理念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创新性的将集团多项管控要求融为一体;二是对S公司与上级集团、S公司与三级子公司之间的管理接口进行明晰, 管理职责予以落实。通过这样逐级推进, 不仅明确和区分了各层级之间的管理标准和管控重点, 还有效实现了S公司全面、统一进行管理对接的设想。

3. 基本思路

(1) 以本安体系为基础

S公司明确管控体系建设以上级集团“三大本安体系”为基础, 积极融入“本质安全”理念和“闭环管理、持续改进”思想。通过本质安全的管理理念来实现工作中的人员、设备、环境、管理的有机统一, 并通过均衡的管理来保障生产运营, 提高管理效果。

(2) 以制度管理体系为依托

S公司明确管控体系建设以上级集团制度管理系统的组织框架为依托, 严格按照制度格式和内容规范上的要求, 以“战略发展、业务运营、管理支持”三级维度来细分各业务领域, 通过进一步梳理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管理职责, 使得责权界定更加清晰, 职能定位更具层次, 管理导向更加明确。

(3) 以内控与风险管理为主要内容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工作是规范管理的具体实施, 是过程管理的重要抓手。S公司明确管控体系建设要结合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工作的要求, 遵循前瞻性、实用性和标准化的原则, 通过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风险预警等环节实施风险管理。

(4) 以具体工作实际为根本出发点

任何一个完美的管理经验都不能和无法简单复制, 必须要结合企业的自身实际。S公司明确管控体系建设要注重与自身实际工作紧密结合, 体现管理导向和管理侧重点, 突出强调S公司本部战略决策中心和子公司经营、利润中心的定位。通过紧密结合具体工作, 实现与各专业管理体系的全面对接, 高效率地支持公司生产运营。

4. 构建历程

基于以上梳理分析, S公司明确从2013年至2015年, 按照“启动建设-完善提升-精细优化”三步走的工作路线图, 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由建立到完善的有序过渡。

(1) 2013年, 从无到有、启动建设

2013年, 管控体系建设正式组织开展, 主要目标是初步搭建满足S公司运营需要的制度体系。围绕这一目标, 一是组织开展调研分析, 梳理各部门、各岗位工作职责, 明确管理权限和工作要求;二是结合运营实际, 建立制度体系职能框架, 明确相关业务管理职能和工作领域;三是在认真研习集团相关制度和上级管理要求的基础上, 组织各部门制定、修改各领域管理制度;四是按照“责权界面、工作流程、风险文档、信息与沟通、工作规范指引”等五要素的要求, 细化制度管理要求, 强化流程管理与风险控制。

经过全员的共同努力, S公司初步搭建完成了一套融合公司内外各项管理要求的管控体系, 实现了管控体系的“从无到有”。

(2) 2014年, 从有到全、完善提升

2014年, 在经过一年运行实践的基础上, S公司组织开展管控体系修编, 主要目标是对管控体系进行整体优化, 弥补管理缺陷, 落实制度管理全覆盖。围绕这一目标, 一是在全公司范围组织开展调研座谈, 查找管控体系存在的缺陷、薄弱环节和管理空白区, 明确修编重点;二是针对存在的问题, 按照程序性修编、实质性修订等不同属性, 对拟修编制度进行分类, 并排定修编计划;三是落实重点领域制度与内外部新的管理要求和工作标准的进一步对接, 优化管控流程;四是按照主责部门修订、相关部门讨论、子公司征求意见等环节, 做好建议收集与完善, 确保制度修编不留死角。

经过修编完善, S公司管控体系基本做到业务领域的全覆盖, 满足了运营管理的实际需要, 实现了管控体系的“从有到全”。

(3) 2015年, 从全到精、系统优化

2015年, 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管理实际, S公司组织对管控体系进行了全面的优化提升, 主要目标是进一步优化提升管理流程, 做到依法合规、精干高效。围绕这一目标, 一是发放调查问卷, 收集管控体系执行情况和适用频度, 评估分析出重点业务领域的相关制度;二是结合管理实际, 落实分级授权管理、“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等要求, 强化重点业务管理要求;三是落实制度体系中依法合规的管理要求, 综合运用内控评价检验流程, 将检查与评价落实到具体制度中, 体现PDCA闭环管理;四是根据管控体系执行情况, 编制制度适用索引, 提高制度查找使用效率, 并完善风险控制文档, 控制运营风险。

经过优化提升, S公司管控体系基本满足了“规范管理行为、控制运营风险、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控水平”的工作要求, 实现了管控体系的“从全到精”。

三、效果评估

三年来, S公司按照系统建设、宣贯执行、优化完善的工作思路, 积极推进管控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效果评估如下:

1. 建立完善了管理体系

S公司管控体系融入了COSO《内部控制-综合框架》、财政部等五部委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及上级集团《全面风险管理手册 (试行) 》等国内外先进的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 着眼于保障公司健康稳定运营, 促进战略规划有效实施和战略目标实现, 并结合工作实际, 初步实现了管理的一体化、基础化、标准化和集成化, 建立完善了一套高效适用, 具有S公司特色的管理体系。

2. 固化提升了管理基础

完善制度、制定标准、明确责任等工作是管理的基础, 是各项工作的保障, S公司克服组建时间短、人员少、工作量大的困难, 通过管控体系建立实现了零散管理制度的整合, 集中统一了各项管理制度和规范性文件, 体现了公司的管理思想、管理导向和管理标准, 固化了管理基础, 逐步缩短了与一流管理标准之间的差距。

3. 规范明确了管理行为

通过管理流程和工作标准, S公司进一步明确了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原因、做什么事, 细化管理活动。通过管控体系的建设, 既规范了管理人员的决策行为、管理行为, 也规范了基层人员的操作执行行为, 强化了管理的要求, 实现了公司管理行为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提升了管理工作的标准。

4. 培训提高了管理人员

管控体系的建设中, S公司各职能部门积极配合, 全体管理人员深度参与。一方面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管理实践梳理各项业务和管控流程, 进一步核对和校验管理制度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一方面又通过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约束和引导业务和管控流程。这样的循环互动, 既建设了体系, 又实现了管理人员的培训。同时, 体系的建立也有利于公司今后新入职及转岗人员的岗位学习培训。

四、思考体会

回顾建设过程中, S公司上下对管控体系由“陌生”到“熟悉”, 由“消极抵触”到“理解认同”直至“积极主动”, 由“要我建设、完成任务”到“我要建设、为我所用”的心理和思想的转变时刻都在发生。作为组织实施者, 笔者在深刻感受上述体会的同时, 也得到了以下启示和思考。

1. 思想重视、打牢基础

管控体系建设牵涉到企业生产运营的各个方面, 需要各级人员的积极参与, 如果思想上不重视, 必然会影响到整个体系建设。

在建设过程中, 以董事长为首的S公司各级管理人员高度重视, 反复强调体系建设的目标和要求, 这无形中引领、启发和感染了所有参与者将体系建设转变成为一种自发的管理行为。由此可见, 思想上高度重视是基础, 任何一项工作若是思想上不重视, 几乎都没有做好的可能!

2. 思路清晰、把稳方向

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相对较多, 必须明确思路, 培养多目标平衡决策能力。

在建设过程中, S公司做好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难点的分析、判断, 在面对任何具体工作时都先明晰这样几个问题:这项工作为什么做?做了要达到什么效果?难点在什么地方?怎样去克服?通过清晰的思路和明确的举措, 把稳体系建设的方向, 最终通过大家的努力才实现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管控体系。由此可见, 清晰明了的工作思路是取得事半功倍效果的前提。

3. 过程管控、确保质量

在管理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 举全公司之力建设的管控体系承受不起任何返工的代价, 因此, 必须切实抓好体系建设的过程管控, 确保建设质量。

回顾体系建设的各个阶段和每个环节, S公司每位参与者都明了自己肩负的工作目标、要求和任务, 承担起了应担当的角色, 大家不断克服体系建设时间较长容易产生的惰性倾向, 时刻做到心中有数, 始终关注阶段目标, 保障正常生产运营的同时也保证了体系建设的进度与质量。所以, 必须牢记, 大而化之的管理是一种负面的默许, 科学规范的管理离不开严谨的过程管控。

4. 落实执行、体现价值

虽然S公司管控体系已经搭建完成, 但决不能仅仅成为应对检查的工具, 或是束之高阁的卷册, 只有通过有效的执行才能真正为生产经营提供保障。因此, 必须通过抓好体系的落实执行, 才能体现管控体系的真正价值。

管控体系必须进一步接受管理实践的检验, 在执行中充分发挥其对生产经营管理的规范、指引和评价作用, 使得员工认识、认同进而自发的拥护才是管控体系价值的根本所在。大家都应该认识到, 虽然所有企业都有制度, 但是同样的制度在不同企业所发挥的作用却大不相同;没有最完善的制度, 只有最好的执行!

5. 持续优化、保持活力

S公司虽然完成了管控体系建设, 由于受到客观环境和自身主观因素的影响, 必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因此, 必须通过不断的优化改进, 才能始终确保体系的生命力。

管控体系作为公司的管理系统和机制, 其完善必然是一个动态和持续的过程, 在执行过程中必须不断优化完善, 从不同层级收集意见和建议, 按照建设、完善、提升的总体思路, 不断优化改进, 以保障体系执行的效率效果。世界众多知名企业的精益管理改善思路告诉我们, 不管多小, 也别怕多小, 只要比以前做的好就是进步!

摘要:随着现代企业的发展, 管控体系作为企业运营管理的基础和核心, 越来越受到管理者的关注和重视。本文结合工作实践, 就新公司如何有效地组织开展管控体系建设和修编, 以达到规范运营行为、促进管理提升、助推目标实现等目的, 从工作背景、工作纪实、效果评估、体会思考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管控体系,建设优化,探索,思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等制定.企业内部控制规范[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0.

[2]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秘书处, 编.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发布会专辑[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0.

[3]王保平, 编著.企业内部控制操作实务与案例分析[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0.

上一篇:英国风俗文化礼仪下一篇:保险公司销售人员培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