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战争对我军的几点启示

2024-04-09

伊拉克战争对我军的几点启示(共7篇)

篇1:伊拉克战争对我军的几点启示

伊拉克战争对我军的几点启示

伊拉克战争的几点启示

2005年6月20日

伊拉克战争,是世界上两个军事强国对一个弱小国家所进行的一场力量悬殊的不对称战争,也是继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和阿富汗战争后又一场高技术局部战争。纵观战争全程,城市始终是交战双方争夺的焦点,能否夺控城市成为决定战争成败的关

键。因此,认真分析研究美英联军城市进攻作战,积极借鉴其有益经验,对我未来岛上城市进攻作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攻心为上”是美英联军城市进攻作战的明显特征,我未来岛上城市进攻作战,在作战指导上既要注重强攻硬打,又要积极开展心理攻势,力求攻城攻心紧密结合分析伊拉克战争中的城市作战,美英联军除在巴士拉等南部城市遇到伊军有限的抵抗外,在包括巴格达、提克里特在内的其它大中城市,几乎没有遇到有规模的抵抗,不但防守城市外围的伊军精锐部队不战而散,就连巷战、破坏城市设施等行动也没有发生,甚至美军以1个营的兵力就能直插巴格达市中心,战局进展之顺利,大大出乎军事专家的预料,连联军自己都没有想到。究其原因,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心理攻势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城市作战中,美英联军把心理战摆到了突出的地位,采取战争准备期间,美英联军就采取在“禁飞区”投撒传单、开设无线电广播及利用新闻媒体造势等手段,展开对伊民众和军队的心理攻势;军事行动展开前,采取政府官员向记者发表谈话、向外界泄露部分“作战计划”,利用隐蔽渠道收买、劝降和威胁伊高级官员,以及炫耀武力等手段,进行战前心理威慑;战争期间,每天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大肆宣扬战果,散布萨达姆被炸死、伊军弃城投降等假消息,瓦解伊军斗志、涣散伊军军心,为顺利攻占伊大中城市创造了条件。伊拉克战争表明,高技术局部战争并没有改变人在战争中的主导地位,军心士气仍然是至关重要的战斗力;心理攻势与高强度的军事打击紧密结合、贯穿始终,已成为未来城市进攻作战的重要手段和事关战争成败的关键因素。

我未来岛上城市进攻作战,作战对手不仅综合作战能力远远高于伊军,而且还可能有强敌介入,加之其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形成了以坑道和掩蔽部等地下工事为骨干,钢筋混凝土碉堡等永备工事为主体,要点、要塞等坚固核心阵地为支撑,多种类、大密度障碍物为屏障的坚固阵地防御体系,而我武器装备又没有明显的优势,有些还相对落后,如果一味强调强攻硬打,很难迅速实现攻城的目的。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心理攻势,力求“不战而屈人之兵”。

(一)积极进行政治攻心。台湾与祖国大陆分离几十年,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都有所不同,尤其是两岸长期处于敌对状态,加之台岛当局的反动宣传,我未来岛上城市进攻作战将面临非常复杂的社会环境。因此,未来岛上城市进攻作战,必须把心理攻势摆到突出位置。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新闻媒体、互联网络等手段,广泛宣传我战争的正义性,使岛内军民认清这场战争的性质,消除因误解而产生的敌对情绪;采取投撒传单、开设无线电广播等手段,分化瓦解敌军,为我实施岛上城市进攻作战创造有利条件。

(二)注重强化军事威慑。就是充分展示军事实力和战果,对敌产生强大的“心理压力”。通过展示先进的武器装备,尤其是“杀手锏”,使台岛军民产生畏惧心理;通过组织针对性军事演练和导弹试射演习,显示我武力解决的决心,使台岛军民产生恐慌心理;通过战前频繁调动部队,造成重兵压境之势,以及战中适时公布战果,使台岛军民丧失顽抗的信心。通过多方面的军事威慑,削弱敌抵抗意志,实现作战目的。

(三)严格控制舆论宣传。这次战争中,美英联军把有效控制伊拉克的新闻媒体作为辅助军事打击的重要手段,首轮空袭就把电台、电视台作为重点打击目标,并公然违背国际法用导弹袭击新闻记者,对舆论宣传进行控制。我未来岛上城市进攻作战,也要把控制敌方的舆论宣传作为重点。通过摧毁敌新闻机构、广播电视系统等宣传工具,使其失去喉舌,削弱宣传舆论力量;通过针锋相对的反宣传,以及必要的干扰和压制措施,控制敌对电台、电视台;通过组织“黑客”攻击,破坏互联网中的反动网站,形成对我有利的舆论宣传态势。

二、“直取要害”是美英联军城市进攻作战的突出特点,我未来岛上城市进攻作战,在目标选择上既要注重全面攻击,又要实施重点夺控,力求迅速瓦解敌防御体系

伊拉克战争,美英联军最基本的作战目的就是推翻萨达姆政权,并始终围绕这一目标,把打击萨达姆官邸、伊高官住所和指挥中心等要害目标作为重点。在城市进攻作战中,也没有按照攻城的一般原则,层层剥皮、逐个拔点、稳扎稳打,而是跳跃攻击、直取要害,攻占伊军核心防区,把矛头直指市内的战略要地和标志性的建筑物。如,攻占巴格达时,就在还没有完全控制城区的情况下直捣巴格达广场,迅速动摇了伊军的防御体系,使伊军很快失去抵抗,达到了攻其一点、控制全局的目的。伊拉克战争

表明,高技术条件下的城市进攻作战,全面攻击必不可少,但直取要害更能实现迅速制胜的目的。

我未来岛上城市进攻作战,作战对手非常重视城市外围城镇、山地、河流和机场等的拱卫作用,强调将城市外围纳入整体防御体系,对外围要点及有利地形“尤应坚持据守”,确保防御完整;强调将兵力部署的重点置于外围,确保城市防御稳定,筑牢防御外壳,台军的防

御特点要求我们既要重视全面打击,更要重视夺控敌纵深要点,力求速战速决。

(一)精选打击目标。首先,要准确掌握战场情况,充分利用卫星侦察、航空侦察和地面侦察等手段,准确获取情报,为确定打击目标提供依据。其次,要围绕作战目的,确定打击目标。军事类目标应当是敌城防体系中的骨干成分,对其实施攻击能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甚至能造成敌防御体系的瘫痪;政治、经济类目标应当攸关台岛政局稳定,如市政中心、电台、电视台以及水、电、气供应设施等。再次,确定打击目标时,既要考虑所选择的目标是否是要害,又要考虑到武器装备的性能,保证能够“吃得下”。

(二)集中使用力量。尽管我军的精兵利器数量有限,但若集中使用,形成拳头,也能达成速决制胜的效果。因此,在岛上城市进攻作战中,要集中二炮和海、空军的精锐力量组成火力打击拳头,对要害目标实施精确打击;集中机降部队和特种作战部队组成纵深兵力攻击拳头,对要害目标实施袭击;集中装甲、机械化部队组成正面突击拳头,从城市外围快速突进,直取要害,形成局部的绝对优势,确保一举夺占。

(三)把握打击强度。要针对台岛军事目标与其它目标、地面目标与地下目标混杂交织的特点,根据作战需要,恰当把握打击强度,合理区分摧毁目标、局部摧毁目标和威慑目标,减少附带损伤,尤其要注意防止对居民区、宗教场所等敏感区域造成破坏,避免全局上的被动;对一些敌我都可能利用的要害目标和设施,如,城市外围的港口码头、交通要道、油库等,对其打击既要考虑当前歼敌的需要,又要考虑尔后为我所用,尽可能减少对后续作战行动的影响。

三、“空地一体”是美英联军城市进攻作战的显著特征,我未来岛上城市进攻作战,在力量运用上既要注重合理编组,又要加强军兵种协调,力求形成综合作战优势

这次伊拉克战争,与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明显的不同是:没有独立的空袭阶段,空中打击与地面进攻同时进行,并在没有用空中力量给予对方武装力量重创的情况下就投入地面部队,从3个方向同时向伊拉克腹地高速推进,尔后与伊军发生了激烈的地面交战,最终靠陆军取得了胜利。从这场战争不难看出,空中力量与协面密切协同,实施空地一体作战,是取得城市进攻作战胜利的根本保证。伊拉克战争表明,传统的单一军种作战,已难以适应高技术局部战争的需要;空地一体、诸军兵种协同作战,将成为未来城市进攻作战的基本作战样式。

我未来岛上城市进攻作战,将是远程机动、跨海作战,面对的将是空中、地下、地面及其高大建筑物、街区组成的立体防御体系之敌;我战役战术力量将多维展开,电子战、网络战、特种作战、防空作战贯穿始终,作战样式转换频繁,战场环境将更加复杂。因此,必须实施空地协同作战,发挥诸军兵种优势,用整体的力量取胜。

(一)打破军兵种界线编组。美英联军成功的作战编组启示我们,未来岛上城市进攻作战,应根据作战需要,围绕作战目的,改变在单一军兵种内进行作战编组的传统模式,实行跨军种、跨建制指挥,突破战役战术界限,打破既有的战斗与支援、战斗与保障关系比例,统一调配建制和加强的各种作战力量,使各个作战集团内部各要素之间功能互补,数量比例恰当,质量匹配合理,形成具有较强侦察、干扰、进攻、掩护、保障能力的高度合成作战集群。

(二)发挥诸军兵种作战优势。应在联合战役集团的统一指挥下,根据各军兵种的优长,围绕作战目标,合理区分作战任务,导弹部队、航空兵和地面炮兵要发挥其突防能力强、打击距离远、破坏毁伤大的优势,适时进行火力突击,为地面作战部队攻城创造条件;空降兵、海军陆战队及其它特种作战部队要发挥其突击能力强、能执行多种任务的特点,迅速抢占敌战役战术要点,断敌交通线和攻击重点目标,配合地面部队进攻;陆军要发挥其陆上机动和突击能力强、能遂行多种攻坚任务的优长,围城打援、拔点歼敌,使各军兵种的优势得到有效发挥。

(三)搞好诸军兵种整体协调。应从作战全局出发,协调好各种作战力量。要严密制定协同计划,有效调控各种力量要素,保证各种作战力量围绕同一作战目的展开;要根据各个军种在不同时节和空间所处的地位,以起主导作用的军种为主组织协同,确保各种作战力量围绕主要作战任务实施行动;要突出协同重点,抓住作战的关键阶段、时节和行动,如主要方向的作战、战役阶段的转换及其他对作战全局构成决定性影响的行动,要加大协调力度;要依据战场情况的变化,适时与上级及友邻联系,主动了解和通报情况,对协同中出现的问题要注重拾遗补漏,确保各种作战力量协调一致地遂行作战任务。

四、“奇正结合”是美英联军城市进攻作战的鲜明特点,我未来岛上城市进攻作战,在作战样式上既要注重常规作战,又要重视特种作战,力求出奇制胜

这次战争,美英联军并没有打多少堂堂正正的正规作战,而大量进行的是特种作战。据报道,美军十万地面作战部队中,特种部队就占了近一万,并一改以往在空中打击结束后再投入其交战的传统做法,如绿色贝雷帽、三角洲部队、海豹突击队及中央情报局特工等,分别在战前或开战初期就秘密潜入伊拉克的各个城市,搜寻监视重要目标,引导美军实施精确轰炸,策反当地民众,配合大规模的地面进攻等;战争结束后,又担负起抓捕伊高官和查找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任务,对美英联军城市进攻作战的胜利乃至整个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伊拉克战争表明,特种作战是高技术条件下城市进攻作战的重要作战行动,是获取纵深情报、加速作战进程、增强纵深打击能力和遂行局部应急机动的重要力量,也是以精制强、以少胜多和以少的代值换取最大胜利的有效作战手段。

我未来岛上城市进攻作战,作战地区将是被山地拱卫下的城市,其纵深山峦叠嶂,峰高谷深,植被茂密,便于我秘密渗入城市外围;通常在我先期火力打击、登岛部队夺占并巩固登陆场之后进行,要夺占的城市既可能城防坚固、易守难攻,也可能遭我先期打击、防御体系部分被毁,战场情况复杂多变,获取情报的难度增大,这就要求我们要更加重视特种作战,以奇取胜。

(一)围绕“进得去”灵活选择渗入时机。能否到达预定作战地区,是特种作战部队完成任务的前提。一是欺骗干扰,早期渗入。如战前利用政治、外交手段,借助舆论宣传工具,或以和谈相助等,为特种作战秘密渗入创造有利的政治、外交环境;利用夜暗或不良天候,采取伪装和掩护等手段隐蔽进入。二是军事掩护,伺机而入。军事佯动,声东击西,创造进入的有利战机;以军事演习为由借机发挥等。三是军事打击,强行突入。如电子干扰敌方雷达,火力摧毁敌防空设施,掌握局部或某一时段的制空权,采取伞(机)降和陆上直插等方式强行进入。

(二)围绕“攻得下”灵活运用作战手段。特种作战应针对不同任务、不同性质的目标和不同的作战环境,采取灵活的作战方法。一是查打结合,周密侦察。使用抵近侦察、照相侦察、电视侦察、技术侦听等手段,主要察明敌纵深内重要目标情况,特别是活动目标、伪装目标、地下目标,以及目标内部的结构等情况,为兵力、火力打击提供情报、报知效果。二是选准要害,有效打击。要选准要害目标和目标的要害部位,集中力量,采取打、炸、烧、毁及电子攻击等手段,打乱敌部署,瘫痪敌指挥系统,如断指挥网电源、击指挥网关节、乱指挥网程序等,以巧打获奇胜。三是夺点控道,要害楔钉。如断敌退却、增援的主要通道、机场等交通要点,直接配合正面部队作战。四是适时支援,特殊保障。采取提供情报、指示目标、打敌增援和支援、营救行动等多种方式,适时支援正面作战部队,为其提供特殊、必要的战斗保障。

(三)围绕“合得成”灵活确定支援行动。重点是搞好“三个配合”:一是特种作战与空袭行动的紧密配合。就是以特种作战行动引导地空火力实施精确打击,以地空火力突击支援特种作战力量的破袭和夺控作战。二是特种作战与地面作战行动的紧密配合。特别是作战目标较大,敌防守力量较强时,特种作战行动要与地面作战联合进行,增强突击效果。三是诸军种特种作战行动之间的紧密配合。如夺控或破袭敌城市外围的机场和港口时,空、海军特种作战行动要积极配合陆军特种作战行动。此外,还要把各种作战行动有机结合起来,使之相互衔接和转换。如完成特种侦察任务后,可转为引导作战;有利条件下的破袭作战,可转为夺控作战;集中作战行动后,可转为分散袭扰等。

五、“灵活指挥”是美英联军城市进攻作战的重要特点,我未来岛上城市进攻作战,在指挥控制上既要注重集中统一指挥,又要强调分散临机指挥,力求把握战机争取主动

指挥员及时适应变化的环境,灵活指挥部队迅速攻占巴格达、纳西里耶等大中城市,被美军认为是对伊战争胜利的“三个因素”之一。在城市进攻作战过程中,一方面,美军把平行指挥的82空降师及特种作战部队,甚至中央情报局的特工都交给地面作战陆军司令指挥,形成了诸军兵种的集中统一指挥机构。另一方面,又注重集中下的分散临机指挥,给一线部队指挥员较大的临机处置权。比如,在攻打巴格达时,美军地面指挥司令部,就把攻城的具体行动交给了机步第3师指挥官,而机步第3师指挥官经过试探性攻击后,感到巴格达伊军兵力空虚,没经地面指挥司令部授权就直接攻占了巴格达。相反,伊军则过分强调分散指挥,在美英联军瘫痪其指挥通讯系统、对其境内各个城市实施分割包围后,部队就出现了群龙无首、各自为战的混乱局面,无法组织大规模的有效抵抗。虽然伊军失败的原因很多,但作战指挥的失误无疑是其迅速溃败的一个重要因素。伊拉克战争表明,作战指挥是部队作战行动的关键,指挥员能否根据作战情况灵活实施指挥,直接影响到城市进攻作战的进程和结局。

我未来岛上城市进攻作战,作战力量将全面投入,并在多维空间展开,指挥范围广、对象多;岛上城镇50以上距海岸线不足20公里,战役筹划时间紧迫,计划组织工作难度增大;台岛城市地形特殊,战场可变因素多,指挥协调困难;指挥手段敌优我劣,我指挥机构多处于暴露和运动之中,保持指挥稳定异常艰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针对变化的战场情况,灵活运用指挥方式和手段,保持不间断指挥。

(一)建立顺畅的指挥关系。应建立城市进攻地面作战指挥机构,统筹协调各作战方向和各军种、各作战集团的行动,确保各种作战力量形成合力,多种作战行动连贯实施;要打破平时行政建制关系,按照作战职能编组指挥机构,并按指挥任务的需要确定人员构成,明确部门职责。必要时,还应建立与主要作战方向一线分队的直接联系,保证一线分队可直接召唤直升机和请求远程炮火支援,缩短指挥周期,及时捕捉战机。

(二)采取灵活的指挥方式。应根据任务、地形、指挥素质,按各部队作战行动对城市进攻作战影响的大小,灵活采用指挥方法。对事关作战全局的重大问题,如对主要目标的攻击和主要方向、关键时节的作战行动,应集中决策,实施集中指挥;对各军兵种具体行动和一般问题,如对次要方向和一般环节的攻击,应放权、分权,实施分散指挥;对担任特种作战任务的部队,应只明确任务和要达到的目的及必须的协同事项,具体完成任务的方法、步骤和手段,由其指挥员自主实施指挥,提高指挥效能。

(三)运用先进的指挥手段。在合理使用传统指挥手段和通信方法的基础上,必须高度重视先进指挥手段的运用。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我军C3I指挥系统的建设和与武器控制自动化系统的配套,确保我作战指挥信息能够互通;要加强指挥系统防护,提高我指挥手段的抗干扰能力,确保指挥通信畅通和指挥稳定。

篇2:伊拉克战争对我军的几点启示

摘要:信息化战争是指发生在信息时代、以信息为基础、以信息化武器装备为战争工具的战争。随着战争形态逐渐由机械化向信息化发展,信息化战争最终将取代机械化战争已经成为世界的必然趋势。该文对我国国防建设提出了相关的启示:以新的防御战略指导思想为核心,要注重综合整体的威力,加强应对信息化战争的准备;以谋求打赢信息化战争理论创新为前提,大力培养新型军事人才,努力创新发展军事理论„„

关键字:信息化 伊拉克战争 高新技术

一、引言

信息战争是交战双方以信息化军队为主要作战力量,在陆、海、空、天、电等全维空间展开的多军兵种一体化的战争,大量的运用具有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海洋技术等当代高新技术水平的常规的武器装备。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是高技术的时代,而信息化战争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信息时代经济、技术、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方式在战争领域的客观反映。信息化战争的核心资源是信息和知识。因此,信息化战争是以信息和知识为力量的战争。在信息化战争中,掌握信息和知识的高素质的人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信息化战争最终将取代机械化战争,已经成为未来战争的基本形态。

二、信息战争的特点

信息战争必然与高技术密切相关,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海洋技术等高新技术都将完全融入到战争之中,因此,信息战争必然会有以下一些特点。

1、武器信息系统化

武器系统的信息化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智能化,这是一个整体概念,其中包括硬杀伤,软杀伤和新概念武器三方面:

(1)硬杀伤——直接杀伤,破坏直至确保摧毁的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精确制导武器与遥感武器(不是传统武器)。代表武器:激光等精确制导炸弹(JDAM),军用无人机,新一带巡航导弹。

(2)软杀伤——对敌方信息化系统渗透,干扰,压制的手段。旨在破坏敌方的通讯和指挥系统,对对方的精确制导武器致盲,代表武器:黑客武器和计算机病毒。

(3)新概念武器——以新的毁伤机理为目的以高新科技手段和信息技术为依托设计的不同于传统武器的全新作战单元。代表武器:定向高能粒子武器.动能电磁武器微机电纳米武器和机器人。

2、指挥自动化,实时化,一体化

拥有完善的C4ISR甚至更高级别的系统,可以实时远程侦察和预警,及时快速更新情报,指挥网络化即时化,一体战场控制,作战命令可直达单兵作战单元,通讯达到近乎无阻碍的标准,可全方位武器平台单兵单元战场定位.以前那种宝塔式的逐级指挥体制将不附存在。

3、毁灭性武器的高技术化

信息作战不代表伤亡和战损小,而恰恰比传统战争残酷。大面积的毁灭性武器被高技术手段改造,作战意图明显,针对性强.这就是说在战争初期就使用这种武器的可能性不是降低了而是大大增加了,如三代核武器中的中子弹,三相弹,中子弹当量都很小,但效果是致命的再如电磁脉冲弹,很可能在战争一开始就被使用。四代的反物质弹和再聚变弹更小效果更凶狠也更方便战术使用。所以我们对战争不断升级之后才会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或核武器的认识一定要改,虽然谁都不愿意改。

三、给我国国防的启示:

过去十多年间, 美军先后发动了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几场战争前后递进, 不断创新, 不仅验证了新军事变革的阶段性成果, 而且促使战争形态从机械化向信息化一步步逼近。通过这几次战争我们可以看出以下一些特点,依托信息化武器装备, 验证精确闪击战、快速决定性作战;依托数字化改造后的新型地面作战力量, 验证信息化战争中地面部队快速推进和越点突袭的新战法, 同时确认地面部队在信息化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引起我国对国防的高度重视。《2010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提出,“打赢信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打赢信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就是要提高信息化能力,取决于能不能看得见,能不能精确定位,能不能打得准。举例说,比如在导弹上加装一些定位的导引装置,就能够打得准,这就是信息化。

为适应信息化战争的需要,我们必须从信息化战争对国防建设要求的实际出发,以新的防御战略为指导思想,以谋求理论创新、科技强军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人才战略工程为国防保障。

1、以新的防御战略指导思想为核心,要注重综合整体的威力,加强信息化战争的准备。

信息化战争不仅是诸军兵种作战能量的联合,而且是各种作战力量、各个作战空间、各种作战方法、各个斗争领域的大融合,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的集中和发挥国家的整体威力和综合效能。要打好一场信息化战争,就要掌握好两个突出的特点和要求,一是在技术上既要组织自己的信息化作战,又要对付敌人的信息化作战,更要注重发挥整个社会的技术优势,特别是信息优势,形成整体综合作战能力;二是在地域上,必需把国家的整体优势聚合在交战的主要地区,形成整体合力,构建陆海空天电五维一体的战场体系,最大限度发挥整体威力,信息化战争。

信息化战争具有爆发突然、进程短促、战场广大、体系对抗等优点,几乎没有双方态势优劣、力量强弱转换的时间和空间,战争开始之际就有可能进入战略决战的高潮。战争的胜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战前的各种准备。这也就是常说的有备无患。在信息化战争中,只要善于积极筹划备战,营造有利的战略态势,就能打赢高技术的信息化战争。信息化战争准备的内容非常广泛,对我国来说,主要是政治、经济、军事和高科技方面的准备。

2、以谋求打赢信息化战争理论创新为前提,大力培养新型军事人才,努力创新发展军事理论。

改善军事理论创新机制,抓住有利的机遇,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和机制,激励军事理论创新精神,用科学理论、方法、知识来发展军事理论,形成人人创新、勇于创新、敢于创新的新局面。

以信息技术创新为动力,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加快以信息技术为主要的创新步伐,为我军现代化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力,促进机械化武器向信息化武器系统推进。建立信息化的装备体系,就是以信息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未来的信息化战争就是体系的对抗,谁的装备体系出现缺陷,谁就吃亏。我军必需在信息化建设中加大投入,构建信息化研制平台,控制和利用好信息资源,以信息

流控制物质流,让研发的武器装备向更精确、更灵活、更可靠、更及时的方向发展,随时应对复杂的信息化战争。

3、实现武器装备跨越式发展,以实施人才战略工程为保障。

对武器的发展,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研制新武器,二就是利用信息化技术对原有的旧武器进行升级改装,使之能适应未来的作战要求。这两条路我们都要走,而且都要走好。

要驾驭信息化战争,人才是关键。新型军事人才需要有良好的全面素质,具有复合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未来的军事人才必需有“优秀的政治思想素质、深厚的军事理论素质、灵活的战略思想素质、先进的军事技术素质、高超的军事指挥素质和深邃的洞察力、准确的预测力、果断的决策力、灵活的协调力、及时应变能力和大胆创新能力。”要充分发挥重大演习近平台作用。在没有战争的年代,演习就是考核、检验评估指挥员素质的最佳平台。要想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战争中应对自如,就必需在一次次演练中磨砺、摔打、培育、提高,在实践中锻炼成长。

四、结语

清朝末年外国列强侵华的屈辱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在世界就无立足之地。在21世纪这个以高新技术为主的信息时代更是如此。一直以来的南海争端,在最近又开始愈演愈烈,美国日本等国又开始蠢蠢欲动,想介入其中。如果没有完善的国防体系与强大的国防机构与国防力量,南海早就可能被侵占了。

增强国防军事力量,是我国主权独立、领土完整、以及和平发展的根本保证。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人类战争已经进入了信息化阶段,打赢信息战争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能否打赢信息战争是国家间角逐是否成功的关键。参考文献

【1】张召忠.怎样才能打赢信息化战争[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

篇3:伊拉克战争对我军的几点启示

近年, 我国技术工人短缺, 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严重短缺, 这极大地影响到了我国的经济发展, 被称为“技工荒”。技工荒波及范围广泛, 东部沿海各省份都出现了这一情况, 以广东等南方地区为重, 东北老工业基地也受到波及。据国家统计数字显示:我国企业现有约1.4亿职工, 技术工人约有七千多万名, 高级技术工人仅占技术工人的3.5%。而发达国家, 技术工人则约占工人的40%。我国高级技工的比例与发达国家的比例相差悬殊, 我国技术工人缺口极大。

1 出现“技工荒”困境的原因

1.1 大学生毕业后做技术工人的很少, 导致技工人数总量少

第一, 我国传统理念一直认为上完大学要有一个体面的工作, 要做“白领”, 大部分学生为了家族的脸面不愿做工人。其次, 工人待遇相较于“白领”要低一些, 导致众多的大学生不愿意做技术工人。最后, 大学生在十几年的受教育过程中, 过于重视理论知识, 缺乏实际动手能力, 使其无法发挥自身的知识优势。

1.2 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技术工人与实际岗位需求有出入, 导致技术工人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我国职业院校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深入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 所教授知识无法与企业的更新换代同步, 导致职业院校培养出的学生与实际岗位需求有差别, 致使培养出的一部分学生到达工作岗位后需要二次培训才能上岗。另一部分学生由于专业与岗位不对口而无法就业。这种教育与企业脱节的现状导致企业需求的技术工人学校不培养, 学校培养的企业不需要。

1.3 缺少顶尖技术工人

从我国现实情况来看, “中国制造”席卷全球, 但是高端技术我们不能掌握, 沦为了世界大企业的加工地。从“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的关键在于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 我们的企业不但缺少技术工人而且极端缺少高级技术工人。现有高级技术工人年龄偏大, 年轻的高级技工人数较少。如何把老一辈人的技术传承下来是当前企业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大部分企业解决的方法是师傅带徒弟。可是传统的师徒相传无法大批量地培养技术工人, 无法使“技工荒”的得到根除。

1.4 社会人员、农民工缺乏培训的机会

农民工是技术工人的“生力军”。我国东南沿海的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农民工的付出。可农民工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 进入企业后大部分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 极少部分农民工从事技术工作, 更鲜少有高级技术工人。如何更好发挥地农民工这一生力军的能量呢?只有让农民工能够参加就业后的再培训, 并且能够不断地参加正规的不同等级的, 可以不断进步, 提高业务水平的培训。这就需要一个开放的教育体系, 使有志于再提高的农民工有参与学习提高的平台, 在这个平台中可以持续学习新技术, 考取相应的等级证书。这样就能够盘活农民工这盘大棋。同样, 有相当一部分社会人员, 也苦于在义务教育后无法学习新知识, 提高技术技能, 一个开放的教育体系, 也可以让社会人员不断学习新技术。

2 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体系

20世纪60年代, 德国经济迅速发展, 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第二大经济强国。其制胜的法宝被归功于以“双元制”为特色的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体系。这一体系为德国培养了大量的技术工人, 给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持。欧美国家纷纷效仿, 于20世纪90年代陆续实行了现代学徒制教育体制。这些富有特色的职业教育范式将专业教育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 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优秀的技术工人。

2.1 现代学徒制教育体系的类型

现代学徒制教育体制兴起于德国, 席卷了大部分西方国家这一教育体制大体分为两种类型:北欧系统和盎格鲁撒克逊系统。

2.1.1 北欧系统

北欧系统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体系的国家有德国、丹麦、奥地利、瑞士等, 以德国为典范。这些国家一贯重视职业教育, 在相当长的职业教育的历史中, 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 责权关系较清晰。企业对职业教育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性, 参与程度也较深。北欧系统国家采用双元制较多。学员由企业招收, 不同工作的学员学徒期不同, 大体为3-4年。学员在企业的实践时间为学时期的70%, 在学校的学习时间大约30%。学徒的工资刚开始通常为熟练工的三成,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 到学徒的最后一年工资能达到熟练工的五成。学徒要拿到行业颁发的全国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需要通过中期考试和毕业考试。这类考试有笔试和实际操作构成, 由行业专家组成的考试委员会统一组织。北欧系统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体系中企业与学校分工明确, 企业提供大部分或全额教育经费, 并且享受税收的减税待遇。

2.1.2 盎格鲁撒克逊系统

盎格鲁撒克逊系统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体系的国家有英国、加拿大、爱尔兰、澳大利亚等, 以英国为典型代表。这些国家相对来说更重视普通教育, 对职业教育的关注不如北欧国家。企业对职业教育的热情不高, 一般都是按照企业的意愿, 自愿参加。以英国为例, 英国法律并没有立法为学徒制保驾护航, 在英国教育部门的统领下, 主要以教育改革项目的形式进行。一般由隶属于英国教育部的学习与技能委员会负责制定政策、实施和管理学徒制。通过国家审核的学徒制项目就可以得到政府的财政拨款。大部分的学徒是由培训机构安排学习和岗位。在培训机构学习理论和基本文化知识, 在企业学习实践知识, 由企业支付学徒工资。学徒的学习时间的长短根据不同的职业能力要求而长短不同, 一般在1-4年内完成。职业资格证书、技术证书和关键技能证书的审批颁发由专门的国家资格与课程署来执行。学徒的考核一般由企业、颁证机构和培训机构根据学徒的表现来完成。学徒学习完成后可以取得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技术证书和关键技能资格证书三种证书。[1]

2.2 西方学徒制的新发展

2.2.1 学徒制适应的领域更加广泛

学徒制兴起于传统行业, 现今逐渐扩大到更加广泛的行业。现今一些传统的产业不断萎缩, 一些新兴的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学徒制的领域也不断变化, 向新兴领域推广, 以适应新兴产业的需求。这样学徒制就具有了可持续发展性和时代性。

2.2.2 学徒制所适应的对象更加广泛

在上世纪60、70年代, 学徒的年龄一般在16岁。而在现代, 由于学校义务教育的推行, 学徒的起始年龄不断增长, 同时学徒制的年龄界限正在逐步取消。学徒制所适应的对象更加广泛了, 几乎涵盖义务教育后的所有人员。[2]

3 西方“现代学徒制”对破解我国“技工荒”的启示

3.1 适当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地位

当前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以专科层次较多, 本科层次较少, 使职业院校对学生的吸引力较差, 导致学生的数量和质量都不高。相应提高高等职业院校的地位, 使高等职业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具有相同的吸引力, 促使学生的质量和数量大幅度提高, 从而提高技术工人的数量和质量。

3.2 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

通过政策的制定和政府的鼓励, 促使企业接受学生实习并且把实习落实到实处, 使学生能够真正参与企业的生产, 在生产中练习和提高操作技能。并且把这种企业与职业院校的联合培养制度化。政府给有实习学生的企业提供实习的补助和税收优惠, 用于补偿企业在学生实习过程所受到的效益影响和给学生发放实习补助。这样通过政策和资金的支持, 使企业和学校的合作良性循环, 可持续发展。

3.3 完善学分制

通过教育改革打破原有的学年制和学时制, 形成一套有利于“现代学徒制”实施的学分制评价体系。使学生可以有更加合理、更加弹性的理论和实践学习的时间, 保证学习的效果。

3.4 提高职业院校的技术水平

加强职业院校的师资水平, 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技术水平, 使教师水平领先于当前的行业水平。加大投入建设职业学校内实习基地, 校内实习基地的配套要高于或与企业的硬件条件同等, 使学生在学校学到的技术等级高于企业的技术水平, 从而带动企业的技术进步。

3.5 完善从业资格考试与技术等级考试

政府有关部门与行会协同制定各行业内统一的技术等级考试制度和行业从业标准, 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 可以考取从业资格证和不同的等级技术证书。学生获得的资格和等级证书, 可以在本行业内通用。

3.6 职教社会化

扩大职业院校的培养范围, 使职业院校不仅适用于职校学生, 更能培养在职技术工人、农民工, 甚至一切需要职业深造的社会人员。这样可以扩大技术工人的来源, 大大提高技术工人的总量, 也能解决义务教育后社会人员的深造需求。探索形成一套适用于社会培训的职教体系, 社会人员可以分等级, 分阶段地进行深造学习, 以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 使职业教育社会化, 开放式、可持续发展。

如何把西方学徒制教育体系本土化, 建成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式职业教育模式, 尽最大可能地培养更多更好的技术工人, 是我们目前所应思考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1]关晶, 石伟平.西方现代学徒制的特征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31) :77-83.

[2]蒋竟芳, 吴雪萍.英国学徒制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 2008 (34) :89-93.

篇4:伊拉克战争对我军的几点启示

有战争,就会有多种武器投入战斗,显示其效能;有战争, 就会依据企图、环境条件,确定战争(战斗)的样式,达到最终目的。我们分析伊拉克战争的形态、样式,使用的武器,特别是地面作战使用的轻武器,分析这些武器的技术特性、战术应用,以引发武器装备建设的新思路,推动我军轻武器装备建设快速发展。

地面作战,轻武器装备作用突出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出动了第三、第四机械化步兵师、第 82空降师、第101空中突击师等部队,英军派出了海军陆战旅,这些都是美英军队中的精锐部队。本次战争为轻武器提供了大显身手的机会,其灵活快捷的机动火力已经突显出作战效能。

担负地面作战任务,陆军是主体力量(相当一部分是机械化步兵)。陆军使用的武器装备品种多、数量大,其中轻武器是配备数量最多、最广、使用最方便的武器,其使用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士兵携行,直面目标作战;二是装配在车辆上使用,如在坦克、吉普车上使用。美英联军地面部队士兵主要使用步枪、卡宾枪、狙击步枪、榴弹发射器及手榴弹、特种武器等;车载、机载轻武器主要有中型机枪、重型机枪、班组自动榴弹发射器、反坦克火箭、多用途攻坚武器等。战争期间,我们除了看到美英空袭的场面外,就是轻武器的战斗场面了。这些轻武器机动性好,反应迅速,火力猛烈,技术保障简单,加之使用它们的单兵防护能力强,从而美英以绝对的优势、较小的代价,赢得了历次战斗的胜利。

伊拉克方面,由于多种原因,能够用于反击的武器更是多为轻武器。这些武器尽管在性能、数量上不能与美英联军相比,但在战术运用得当时,也发挥了较好的作用,给美英联军以一定程度的打击。

由此可见,在地面作战中,轻武器虽然不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决定性筹码,但却在最后夺占阵地时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近距离作战时,直接消灭敌人,夺占和扼守阵地,轻武器则成为主要武器。如特种部队深入敌区和陆战队、空降兵登陆空降后,随即用各种轻武器迅速形成战斗力。轻武器在地面战争中发挥的突出作用启示我们,应该坚定不移地继续重视和发展轻武器。

作战需求,轻武器概念与装备范围应该改变

战争对武器的依赖,武器对技术的依赖,从来就是决定胜负的重要条件。现代高新技术的应用,首先是在武器方面的应用。换言之,最能体现当今科学技术水平与成果的,就是武器装备了。伊拉克战争,美英联军使用的轻武器,没见过的虽然不多,但多数是先进的。据资料介绍,美英联军的轻武器装备,虽然从研制年代来讲,跨度较大,但经过历次改进和变型,高技术含量大增,实际上的装备水平是90年代以后的。而伊拉克军队的轻武器还是70年代以前的,根本就不在一个技术档次上。

关于轻武器的概念,一说通常是指枪械及其他各种由单兵或班组携行战斗的武器;一说是指单兵或班组携行使用的武器总称。两种说法差别不大,都强调是携行使用的武器。高技术在装备上的普遍应用,推动了作战样式的改变,使得现代战争基本都是多军兵种联合作战。这种改变反过来又对武器的变革提出了要求。因此,轻武器的概念应该改变。

从伊拉克战争看,轻武器不仅可以单兵携行使用,也可以车载、机载使用。通过车载、机载,其杀伤威力、火力反应速度、机动能力、作战区域得到大幅度提升。战斗时,轻武器可以凭借车、机为作战平台,行进作战;也可以下车,以士兵徒步作战。

我们还看到,参战士兵及所装备武器大量配备观瞄器材,使得整体作战效能有了明显改进。如美英士兵都有观察镜,枪械和榴弹发射器大多配备白光与夜视瞄准镜。有了这些配备,轻武器可以昼夜使用,美英联军也不再惧怕夜战了,从而大大增强了全天侯作战能力。

这次战争,除武器弹药外,美军的其他单兵装备也亮了相,主要有GPS系统、无线通信器材,夜视镜,防毒面具,防护服等。单兵既可以报告信息,请求火力支援,也可直接歼敌。

实际上,美军早已将士兵与武器装备作为一个整体考虑,称为"陆地勇士系统"。这个系统由头盔、通信、武器、防护等子系统组成。外军的轻武器概念已经改变,涵盖的内容已经深化。

战争告诉我们,轻武器概念不应受"携行使用"的限制,也不仅指枪械、榴弹发射器和特种装备等武器。应该包括这样几点含义:一是单兵携行使用的武器装备;二是步兵分队级编配的武器装备;三是特种兵近距离使用的装备等。否则,轻武器的发展将会受到制约,不利于地面部队装备的发展,也不利于提高士兵的整体作战效能。

综合水平,我国轻武器尚有差距

武器装备是作战的物质基础,军事需求是装备发展的前提与动力。就轻武器而言,目前各国都在加快其发展。

与美英联军使用的轻武器装备相比,我们存在这样几点差距:

(1) 注重提高单一武器性能,整合分队综合作战能力不够。如果我们根据重量、有效射程、射击精度、使用寿命等评价武器,其差距与外军相比并不大。但如果评价步兵分队的作战能力,评价军兵种分队的联合作战能力,差距就大了。我们必须结合地面部队分队的作战任务,制定自己的武器装备体系。在体系建设上要将营属火炮、单兵导弹、通信装备等全部武器装备一并考虑,既要追求单件武器的性能提高,更要重视分队的综合火力配置。

(2) 注重轻武器在陆军步兵的应用,不能完全满足其他军兵种的应用需要。轻武器属于通用装备,应当可以在陆军、海军、空军等各类部队装备使用。但事实上,我国轻武器的发展主要是按陆军步兵分队任务的变化需求而发展的。这就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对步兵以外的需求特殊性注意不够,产品出来后,在其他装备上配套或供乘员使用时与其他装备发生干涉;二是大型武器装备研制时,涉及轻武器的指标要求提得较少。虽然装配上了轻武器,也仅当作辅助火力或自卫使用,对大型武器的整体作战效能提高不大。

(3) 注重武器携行使用,不利于扩大武器作战平台。我们在努力追求单兵武器轻量化、减后坐、小型化的同时还要积极扩大单兵武器应用领域。外军已不拘泥于单兵携行的要求,随着部队机械化的建设进程,部分轻武器已经上车使用。士兵操纵车辆与武器,可行进中作战,也可以徒步作战,从而扩大了单兵武器平台,扩大了轻武器的使用范围,提高了分队的作战能力。

(4) 注重轻武器的低廉价格,观瞄器材价高影响配套。美英联军士兵已大量配备夜视仪和其他光电瞄具,尽管其价格比枪械、榴弹发射器要高许多,但配备了这些器材,单兵的观瞄能力及武器的智能化水平、命中率、全天候作战能力都大为提高。在我国,因观瞄器材的价格太高,为轻武器系统配套很困难,影响了武器的整体作战性能。

体系建设,轻武器发展空间很大

伊拉克战争再次证明,诸军兵种联合作战是现代战争的基本形式,应不断提高军兵种联合作战能力。军兵种之间的区别越来越小,界限越来越模糊。战斗单元的多功能化、复合化、一体化,将成为今后军事力量合成的基本趋势。也就是说,现代战争是体系对体系的对抗作战,轻武器装备建设要放到联合作战需要的武器装备大体系之中去设想、去规划。要立足实现武器装备机械化信息化(即"装备两化")建设目标,轻武器装备的发展空间是很大的。具体说,轻武器发展应注重以下几方面。

(1) 依据分队作战任务,确定轻武器发展规划。由营、连构成的分队是部队作战的基本单元,其基本作战样式是进攻战斗和防御战斗,执行突袭、攻坚、登岛、防守、防空等任务。轻武器装备在分类上要体现有突击武器、攻坚武器、防空武器以及用于城市作战的特殊武器;要依据不同性质分队执行的任务,拟制发展规划,确定轻武器的研究项目和编配体系。

(2) 单兵携行性与机械化信息化整合。要随着部队的变化,作战的需求,使轻武器在便于单兵携行的基础上,向机械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如应积极发展车载轻武器,发展为轻武器配套的信息装备。这样,分队的作战空间可以扩大,作战能力得以增强。

(3) 单件武器的评价指标要扩充为武器系统的评价指标。一支枪、一具榴弹发射器等单件武器的评价指标或战术技术要求,应满足多方面的需求。从研制总要求开始,指标就要体现多方面的综合因素。因此论证研究要全面,定购生产要配套,装备部队要系统成套,由此获得综合作战效能。 (4) 通装通用,归口论证,分头研制。军队对轻武器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过去由于需求多样化,横向协调不够,导致科研生产力量分散,产品数量很多,式样五花八门,质量水平不高,管理维护使用不便,影响了发展速度。应坚持需求归口由一个部门来通盘考虑,依据不同需求,制定发展规划,即论证归口,产品研制可以多单位多企业分头进行。◆

(编辑/魏开功)

▲MK19-3自动榴弹发射器

▲M249机枪

▲车载使用的M240D机枪

▲美军新型头盔

篇5:自然律动对舞蹈教学的几点启示

1.“发展幼儿的艺术潜能”是否是让这些幼儿掌握比别人多一些、难度大一些的舞蹈技能?

2. 跳舞究竟是为谁而跳的? 父母、老师还是欣赏舞蹈的任何人? 幼儿舞蹈中带了多少的功利色彩?

3. 幼儿在舞蹈中究竟得到了一些什么? 而什么才是幼儿真正需要的?

4. 怎样让幼儿乐于参与到舞蹈活动去, 怎样使舞蹈活动更具有吸引力? 更易于幼儿接受?

同属于韵律活动的自然律动却又给人们展示了艺术的另一个方面。

自然律动是在瑞士音乐家达尔克洛兹的“体态律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它指人在音乐的感染下, 身体随着旋律的起伏自由地, 富于个性和创造性地再现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动态。自然律动鼓励幼儿对音乐做出自然的反应, 并在此基础上诱导, 启发幼儿以身体动态感受和表现音乐, 是幼儿的音乐感知能力和音乐舞蹈的潜能得以发展。

比较自然律动和舞蹈, 虽然它们同属于肢体艺术的范畴, 但它们的侧重点不同。前者更注重自然地运动, 体现了个体对于音乐的本能的反应后者则更侧重于人为的灌输, 通过技能的传授和提高使幼儿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统而言之, 自然律动侧重于感性的体验与表达, 舞蹈则更侧重于理性的分析与概括。在对比自然律动和传统的舞蹈教学中我获得了众多启示。

启示一: 提供均等机会, 促进幼儿平衡发展。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景象: 孩子们在听音乐时总是摇头晃脑挥手顿足, 很难让他们安静下来。这是因为他们在无拘无束的条件下, 将本能反应音乐节奏的肌体内在运动自然扩大至外在运动的结果。这也是自然律动所倡导的“唤醒肌体本能”。

由此可见孩子对音乐的敏感性是天生的, 他们渴望用肌体动作来表现心中的情感, 以此获得情感上的满足。但实际上在幼儿园中并不是所有的幼儿都能获得这种满足的机会, 有些被教师划定为平衡感和协调性较差的幼儿往往失却了这种机会。一是因为教师在舞蹈活动中对于动作过多的理性分析会使这部分幼儿出现畏难情绪从而对舞蹈活动不自觉地抵触二是因为教师也会不自觉地忽视这部分幼儿感受, 使他们也得不到来自外部的感情支持。所以, 在不知不觉中这部分幼儿的发展机会就被剥夺了长此以往, 他们就会对音乐无动于衷, 再也提不起兴趣来, 这对一个孩子无疑是残忍的。

在舞蹈活动中教师要考虑到不同条件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的实际情况, 设计富于弹性动能活动方案, 对不同层次的幼儿有不同层次的要求使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舞蹈的快乐, 得到情感的满足。

启示二: 提供适宜的创造空间, 给予幼儿自由表现的机会。

在传统的舞蹈教学中, 总是教师事先编排好舞蹈, 然后再一招一式地教给幼儿, 幼儿也依葫芦画瓢, 最后也不知所云, 更别提情感的体验和感情的共鸣了。

在自然律动中我们可以看到另外一种情景: 音乐声响, 幼儿会不由自主地表现出节奏性的运动, 陶醉在自我的表现中。为什么幼儿在舞蹈活动中显得木讷, 在自然律动中却都活灵活现呢? 这是因为自然律动具有自由性、个性和创造性。

舞蹈活动中教师往往为了追求完美的效果, 事前就进行了分析和构建, 让幼儿进行模仿, 并且要求动作规范、整齐、划一。在一遍一遍枯燥无味的练习中使幼儿失去了对音乐的个性的; 理解和对动动作的兴趣。其实, 对于艺术活动来说, 感性和直觉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它们是人们在艺术活动中可以不经过理智的分析、判断直接进行艺术创作。实验证明, 幼儿具有超乎成人想象的平衡感和秩序感, 它们完全有能力理解音乐并能用动作表现, 所以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幼儿自己体验和创编, 但这需要教师提供一定空间和条件。

1. 合适的音乐。并不是所有的音乐都适合幼儿去理解的, 教师必须提供一些主题鲜明, 音乐形象较为具体的音乐, 如: 欢乐的、安静的、雄赳赳的、柔美的等等。另外, 一些富于情节的叙事性音乐, 或者用乐器本身的音色来表现相应表现主体的特点鲜明的音乐也适合幼儿创作。

2. 创造特定的情绪氛围, 诱导幼儿联想、想象。在进行舞蹈活动前, 教师应唤起幼儿的情绪 ( 包括肌体) 的反应, 肯定他们的正确反应, 带动幼儿与音乐、同伴的交流。

3. 体验与技巧的结合。幼儿的创编往往很即兴, 之后便不易再现, 而且幼儿的创作缺乏一定的技能或技巧, 显得有些朦胧的凌乱, 这就需要教师善于提炼幼儿的动作并加以技巧化, 把幼儿的自由创作的技巧的目标相结合来进行再创作。这样不仅能够满足幼儿自由体验和自我愉悦的愿望, 又可以体现幼儿的成就感。例如, 在小班幼儿学习小碎步的时候, 教师无需一遍一遍地分析和强调碎步的要领, 让幼儿模仿教师的示范。教师只需提供背景音乐然后加以提示, “一群小鸟飞来了, 它们飞得又轻又快”, 幼儿便能自然地踮起脚来表现小鸟飞上天的样子。这时教师只需稍加点拨, 幼儿便可以掌握碎步的要领了。

启示三: 从幼儿的审美情趣出发, 用童心创作作品。

幼儿在自然律动中表现出来的肢体动作往往带有个性色彩, 它是与个体的不同经验相联系的。比如在提供了同样一段音乐《花儿与蝴蝶》后, 幼儿表现的花朵姿态万千, 各不相同。有的幼儿将双手举过头顶并踮起脚来, 因为他要表现的是开在大树上的花; 有的幼儿将身体缩成一团, 因为她要表现的是还没开花的小花苞; 一名幼儿的脑袋不住的晃动, 因为他向表现的是被风吹动的花。你能否定任何一个幼儿的想法吗? 虽然他们的舞姿不甚漂亮, 但在他们自己看来真的是既真切又有趣。

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 教师在创编舞蹈时要从幼儿的审美情趣出发, 充分考虑到幼儿的感情需要, 用童心去创作作品, 这样才能时幼儿产生共鸣。例如, 舞蹈《郊游》中, 为了表现孩子们春游的情景, 教师用积木作为道具, 一会儿将大积木搭成桥, 上桥、下桥; 一会儿搭成山洞, 钻来钻去; 然后搭成曲线, 模仿小溪上的大石头, 在石头上过小溪; 最后又搭成一条直线, 一人充当小司机, , 大家排排坐, 表示玩了一天, 开着汽车回家去了! 这个舞蹈选取了幼儿园孩子们最常见最喜爱的大积木最为道具, 深深地吸引了幼儿, 同时又显得那么的自然和天真。

这样的舞蹈才能引起幼儿兴趣, 这样的舞蹈才能得到幼儿感情上的共鸣。

启示四: 转变教师的角色, 鼓励幼儿大胆表现。

在自然律动中, 幼儿是主体, 他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 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而在舞蹈活动中, 幼儿完全是受教师控制的, 教师是舞蹈的编排者、传授者、组织练习者, 他们往往不顾孩子的体验和需要, 一股脑儿将成人的东西硬塞给孩子, 这样, 不仅使孩子失去了对舞蹈的兴趣, 更重要的是抑制了孩子的艺术潜能。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角色, 由一个技能的灌输者转变为一个幼儿艺术潜能的激发者, 在舞蹈活动中不再将幼儿看作一个技能的被动接受者, 而是一个具有艺术潜能的、积极的参与者。

摘要:自然律动鼓励幼儿对音乐做出自然的反应, 并在此基础上诱导, 启发幼儿以身体动态感受和表现音乐, 是幼儿的音乐感知能力和音乐舞蹈的潜能得以发展。比较自然律动和舞蹈, 虽然它们同属于肢体艺术的范畴, 但它们的侧重点不同。在对比自然律动和传统的舞蹈教学中笔者获得了众多启示。

篇6:地震对建筑结构危害的几点启示

1 非抗震建筑的更新改造和加固

未经抗震设计的建筑, 尤其是抗震能力低下的老旧木结构和砌体结构房屋仍是造成地震人员伤亡的最主要直接原因。在印度凯拉里地震灾区, 乡村中90%以上的房屋是施工粗糙的土石结构和石木结构房屋, 此类房屋墙体厚达半米左右, 由粗毛石以泥浆砌筑, 内外墙互不搭接, 中间填以碎石和土抗剪强度极低, 整体性极差, 稍经震动便一塌到底。老旧房屋的更新改造和加固问题, 目前在我国仍普遍存在。在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同时, 仍有成片老旧房屋在使用, 乡镇及边远的农村存在大量的未经抗震设计的建筑。经济发展是提高建筑抗震能力的基础, 在城市建设中, 应将老旧棚户区的改造置于首位, 对尚有使用价值的非抗震设计房屋采取加固, 改变使用途经等对策。另外, 近年来抗震加固新技术有新的发展, 利用阻尼器和高强纤维加固建筑结构物在国际上已获在成功应用, 具有广阔发展前途, 值得我们试验推广。

2 加强抗震设防和施工质量管理

震害调查表明, 地震中房倒人亡的惨剧往往半是天灾, 半是人祸。在我国台湾集集地震中, 有很多“豆腐渣”建筑, 混凝土构件中埋有油桶、报纸等杂物, 混凝土强度严重不足, 钢筋绑扎位置有误, 构件间钢筋缺少连接等, 以及有偷工减料行为。

3 深化近源强震地震动的研究

发展断层附近的强烈地震动是造成房屋建筑破坏的重要原因, 但在我国台湾地震之前, 在发震断层附近的强震记录十分缺乏, 目前抗震设计规范中使用的设计反应谱主要是由震源距为几十公里以远的强震记录统计的。

我国台湾强震观测台站密集, 在集集地震中获得的距震源20公里以内的强震记录达60余条, 为强震数据库增添了宝贵的资料。集集地震中记录到的最大水平地震动加速度近1000伽, 加速度等值线呈复杂的花瓣型, 最大地面速度推测可达300cm/s。这些记录为深化近源地震动的研究、修订和完善反应谱提供了新的基础资料。抗震设计反应谱作为设计地震动参数, 必须力求反映真实地震动的性态, 近源谱的标定, 反应谱特征周期和长周期幅值的确定应是当前研究的重点。

4 关注发震断层引起的地面错动

发震断层将引起地面的水平和垂直错动。这早已为地震工作者所熟知, 这种大幅度的地面错动变形是目前的人工结构物所无法抗御的。

篇7:伊拉克战争对我军的几点启示

1美军预置保障指导思想

1. 1明确的威胁方位判断

美国国防部一贯以渲染威胁紧迫性和复杂性的方式获得民众、政府对加大军事资源投入的支持。2015年3月13日美国防部发布的第二版《21世纪海上力量合作战略》中,就明确将俄国、中国、朝鲜和伊朗列为防范重点。基于此威胁方位,对预置保障思路架构进行调整: 将“亚太”扩展为“印亚太”,提升对印度洋地区的预置重视程度; 加强东南亚、中东地区的军事存在; 降低欧洲地区装备物资预置水平,加强与盟国、北约保障协作; 加强非洲地区伙伴国的联盟预置; 新增对南北极方位的关注。明确的威胁方位判断明确了预置保障的重点方向。

1.2正确的核心利益地区认知

美国一向十分注重维护自身的核心利益,并尽可能地在他国利益中分一杯羹。2015年2月6日美国联邦政府发布的 《国家安全战略》中指出,“美国目前已更为强大,且处于更有利的位置,能够在一个不稳定的世界中抓住新世纪的机遇和捍卫美国的国家利益”; 在“繁荣”这一节中提到要加强美国能源安全,增加对可靠的和经济上可承受能源的全球介入,为美国产品、服务、投资打开海外市场,推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跨大西洋伙伴关系协定等贸易议程。美军预置保障其次考虑的是对涉及能源和经济核心利益地区的控制。

1.3合理的预置规划

美军现行的预置方式主要有两大类: 陆上固定、轮换基地预置和海上舰船动态预置。在预置规划上,美军强调重点热点地区的装备物资预置,例如,陆军分别在美国本土、欧洲、重点海域、太平洋地区以及西南亚地区,共部署5套预置( Army Preposition Stock) ,每套预置包含一类或几类装备物资预置。 美陆军装备物资预置分为四类,即成套装备物资预置、陆军作战专项预置、战备预置和为盟国进行的战备预置。合理的预置规划是在明确预置方向之后,对预置样式和预置资源的高效组合。

1.4预置规模评估

经过地缘战略考量、核心地区认知、威胁方位判定、预置规划制定后,对可能进行的军事行动规模强度进行评估,以确定预置规模的大小。评估内容主要包括行动样式、行动时间、 可能参与的部队、所需的配备装备物资等,并通过推演遴选较好的备选方案,使投入的经费和产出的效益达到最优。

2美军境外行动预置保障实践

2.1海湾战争

海湾战争前的伊拉克依靠着丰富的石油资源,表面看起来国家强大。萨达姆的独裁和穷兵黩武给美国创造针对能源利益而主导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的机会。战争爆发前夕,美军在沙特、科威特、土耳其等国征得数十个军事基地和前沿作战点,把握先机。1991年8月7日晚宣布“沙漠盾牌”行动开始,当天开始调动的就有驻迪戈加西亚岛和关岛海上预置船队第二、三中队,仅10天之后,第一艘海上预置船已经抵达沙特,为82空降师的先遣部队提供补给品、装备、桶装油料、弹药等物资。驻迪戈加西亚的第2海上预置中队( 载有1个陆战远征旅全部装备和至少30天的补给) 与驻本土加州的第7陆战远征旅搭配,在8月25日即完成对接,成为美军在沙特完成部署的第一支具有完整战斗力的重装部队。表1反映 “沙漠盾牌”第一阶段美军参战部队部署情况[师一级装备数量大致约为旅一级的2倍,数据源自于《海湾战争20周年启示录》]。

由此可见,第7远征旅和第1远征旅是随后编成第1陆战师主力部队,两部队装备规模之和与第24机步师大致相同。三者人员均用空运方式,但陆战远征旅装备运输运用海上预置船,较24机步师节省了大量海运里程。第7陆战远征旅更是只用18天即完成部署,比第82空降师还早16天,而所耗费用按同等装备数量比较却低近1 /3。

2.2伊拉克战争

伊拉克战争实质是美军借反恐契机,清除石油核心利益地区的反美政权。美军为做好伊拉克战争战前准备,早在2002年8月就有计划在海湾地区建立陆上和海上后勤基地, 预置作战物资。2003年3月20日发动军事行动前,美军在波斯湾地区预置3个重装旅份陆军装备,在科威特和卡塔尔各预置1个重装旅份陆军装备,在韩国预置1个重装旅份陆军装备及8套空军基地支援设备,除了装备之外,同时还预置了相当储备量的油料、弹药等物资。海湾战争之后美军在科威特、卡塔尔等海湾沿岸地区重资投入战前预置装备物资计划, 加强诸如萨勒西亚兵营、尤姆萨德油料基地、多哈兵营的建设,也是伊拉克战争能够快速取得胜利的关键。

2.3利比亚战争

利比亚是中东石油运到美国的必经之路,同时又是石油盛产国,加之恐怖分子行为让美国坐立不安。2011年3月19日,以美、英为首的多国部队展开打击利比亚的军事行动。本次军事行动之前,美、英军已开始加强武器装备物资的预置。 2011年3月6日,“基尔萨吉”两栖攻击舰和“庞塞”号两栖登陆舰驶往利比亚近海,与此同时,“企业”号、“卡尔·文森”号航空母舰战斗群等分别部署在红海、波斯湾和地中海,搭载预置大量坦克、火炮等装备物资。联军还派出25艘军舰快速驶向南地中海利比亚附近海域,将各种军需装备物资预置前线, 为构筑“以海制陆”作战平台,迅速完成立体封锁和进攻部署赢得宝贵时间。

3对我军境外行动预置保障的启示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中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着眼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积极运筹和平时期军事力量运用,不断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和“走出去”战略持续推进, 特别是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军队参加境外军事行动势必频次多、范围广、强度大。本文借鉴美军的有益经验和做法,结合国情军情特点,对我军境外行动物资装备预置保障有以下几点启示。

3.1基于国家军事战略确定境外军事行动预置保障方针

2015年5月26日我国发布的第二部专题型国防白皮书 《中国的军事战略》中明确指出: 中国地缘战略环境复杂,各战略方向、各安全领域都存在不同威胁和挑战,必须统筹全局、 突出重点,促进军事斗争准备全面协调发展,保持战略全局平衡和稳定。做好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应对武装冲突和突发事件准备。实行新形势下积极防御战略方针,优化战略布局,加强战略预置。

美军在预置保障指导思想中,最突出的就是把握全球地缘战略、维护自身核心利益和判定威胁方向,并且紧贴其国家安全战略和军事战略,如近几次大规模局部战争的背后,都暗藏美国对能源的渴望向往; 新版《海上力量合作战略》更直点威胁方向,要求加强相关地区的军事存在和物资装备预置。 其次,美军非常注重利用民间力量开展预置保障,如预置在中东装备物资的保管、维修就是由三个民间公司组成的战斗保障联合会负责。

因此,基于国家军事战略确定境外军事行动预置保障方针,一是要加强关于境外军事行动预置保障的战略思维。预置保障战略思维不能脱离现实太远,而现实性考虑又不能成为保守的代名词。境外军事行动预置保障战略思维要在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基础上,合理制定预置保障战略,科学识别利益攸关和威胁方向,全面而又不失重点地知道预置保障相关实践; 二是要充分认识预置保障的重要性,不可与物资储备混为一谈; 三是要针对地缘战略环境、面临的安全威胁和军队担负的战略任务,为维护我国利益不受侵犯,构建全局统筹、分区负责、相互策应、互为一体的预置保障战略体系; 四是充分贯彻军民融合的预置保障发展策略,充分发挥民间力量和优势,促进境外军事行动预置保障军民融合式共同发展。

3.2通过多种手段稳步推进境外军事行动预置保障

美军较为完善的预置保障体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冷战时期开始部署遍布全球并随着战略不断调整的基地预置,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的海上预置,运用经济手段纵横捭阖于各联盟之间,通过大量军事演习检验并修正预置保障的合理性和经济性。

建立适合我国情军情特点的境外军事行动预置保障,必须以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和新时期军事战略为指导, 通过多种灵活方法和途径,保持适当境外军事力量和手段,保护中国境外合法利益,牵制反对霸权主义、恐怖主义。通过多种手段稳步推进境外军事行动预置保障,将“蓄势”带来的威慑和“布势”带来的效益发挥到极致。

3.3合理确定境外军事行动预置保障规模

美军预置保障的装备物资主要有大重型装备、油料、弹药、 淡水、给养、被装、维修品、卫生器材、建筑器材和装卸工具等。 根据预置作战储备物资需求量、装备物资采用预置的样式、轮换维护保养的费用来确定装备物资的预置规模。我军在确定境外行动预置保障规模中要考虑国际国内舆论、境外军事行动强度、战略投送能力、物资需求准确性和物资来源可靠性。

3.4大力发展境外军事行动预置保障相关能力

上一篇:今起整治“三合一”厂房隐患下一篇:关于《边城》读后感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