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信息化能力建设学习心得体会

2024-04-26

中学教师信息化能力建设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4篇)

篇1:中学教师信息化能力建设学习心得体会

中学教师信息化能力建设学习心得体会

最近,我校组织教师参加专业技术人员关于信息化能力建设的远程继续教育课程,我在学习之后,深深认识到人类已走进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资源已成为与材料和能源同等重要的战略资源,我们教师一定要掌握好信息化水平,我的学习体会如下:

一、关于对信息化的认识问题

(一)什么是信息化?怎样来理解和认识信息化的基本含义?有人说,信息化就是网络化,就是计算机、电脑的普及,这些观点都是片面的、不正确的。信息化是一个过程,与工业化、现代化一样,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二)信息化是一次深刻的社会革命。

信息化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更是一次深刻的认识革命和社会革命。我们从三次革命谈起,人类经历了农业革命与工业革命,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是第三次革命。

(三)信息时代的十二个特点。

1、信息、技术、知识等无形资产是信息时代的核心生产要素,生产者成为知识性劳动者。

2、生产向着智能化与网络化发展,脑力与体力相结合,生产与

用户相结合,实现实时敏捷生产与智能生产。如现在的无人工厂,实现了全部的网络化操作。

3、企业组织结构呈现网络化与灵活化的特点,创新、柔性、信息和知识生产型企业将是成功的企业。

4、企业管理实现信息化、网络化、个性化、知识与柔性管理。

5、技术向着数字化、智能化、知识化、可视化、柔性化发展。

6、产品呈现智能化、特色化、个性化、艺术化和市场周期短的特点。

7、社会分配按照贡献大小及知识结构分配。

8、市场呈现全球化、网络化、无国界化与变化快的特点。

9、产业结构以知识和信息产业为主,物质生产和服务业为辅。

10、在就业方面,从事信息、知识生产的劳动者就业率高,体力劳动者的失业率提高。

11、企业文化是创新、合作与学习。

12、经济增长的源泉是知识和信息,是专业化的人力资本。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化的更深入发展,必然会给我们带来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深刻变化,这种变化是前所未有的,当前的问题不是我们想不想、愿不愿意,而是一种必然趋势。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会引发许多新的变化,面对市场的全球化、国际化,面对企业之现状,可能在新的国际分工面前作出新的选择,由此也必然引发企业的重新洗牌。

(四)从生产力要素的构成上来认识信息化的内涵。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由于信息化的发展与网络经济的产生,构成生产力的要素也在不断增加,并不断占据了生产力要素的主导地位。我个人认为,应该把推进企业发展和企业信息化同亚太地区经济发展、结构调整、地区组织,同企业内部的管理、开发等各个方面紧密结合起来。

总之,伴随着知识经济、全球一体化及教育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信息化认识,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已成为必然,所以我们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提高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度,在教学中运用信息化,让自己的教学焕发出无限的生命力!

篇2:中学教师信息化能力建设学习心得体会

今年3月9日至16日, 我有幸在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参加了为期8天的“海南省边远农村初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集中培训。教育信息技术越来越深刻的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等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为了适应工作的需要,教师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高,才能适应当今教育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8天培训,我受益匪浅。

建立了新的教育观。培训之前对于什么是信息技术、什么是教育信息化、以及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认识较为模糊,培训学习后深刻体会到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是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授课的.关键在于帮助并培养学生良好的采集、加工、处理信息的意识、方法和能力。更新理念,将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积极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用以指导实际的教学工作,这就要求我们要多接触新的事物和学习新的技术。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是一种积极的,合作的教学模式。教育信息化能营造一种学习的氛围。选择和运用多媒体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能更好地有效地实施学生的主体作用,该种结合在课堂中能营造一种活跃的学习氛围,驱动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提高了信息技术运用的能力。这次培训,我们重点学习了“多媒体课件开发”、“菜单式”个性化网络研修介绍、教育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教学设计、教育技术下语文教学组织与管理等九方面的内容。通过学习,我提高了课件制作的能力,学到了集成和开发教学资源的方法以及传输和管理教学资源的方法;提高了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学科的整合能力。这对我今后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有了很大的帮助。

篇3:中学教师信息化能力建设学习心得体会

这是一所管理规范、校风淳正、质量上乘的学校。这不正是我们苦苦追寻的理想学校吗?我从两个方面谈谈学习感受。

一、教师专业发展是建平中学的命根子

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教师。建平中学成立了教师专业发展中心, 主要负责教师遴选、培训、考核等工作。

首先, 他们有一个好的机制。教师发展中心主任讲, 学校有一个淘汰机制, 教师有危机意识。他说, 2007年浦东新区有高中生18万人, 而去年只有7万人。主要是很多家庭富裕后把孩子送到国外去读高中, 还有出生率下降, 人口负增长。就浦东新区来说, 这几年就关掉了60多所学校。教师如何解决?只有采取下岗分流的办法, 部分教师淘汰出局。建平中学是以每年10%的速度末位淘汰一些教师。当然, 他们也引进了一些优秀教师。这样一种教师能进能出的机制, 给学校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学校也响应政府的号召, 顺势而为, 对学校教师队伍进行了彻底的优化。其次, 学校要求每一位教师制定出自己的发展规划, 有五年规划, 有年度实施计划。五年之内你要达到什么目标, 是市级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 还是区级或校级。科研上要参加哪一级的课题, 是主研人员还是辅研人员, 论文在哪类级别获奖, 在哪类刊物上发表。课堂教学, 学生的满意率达到多少, 都有明确的目标。所有这些规划都要交教师发展中心。发展中心的领导要和每一名教师探讨规划是否合理, 目标是否合适, 帮助教师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第三、研修机制完善。建平中学建立了课改、教研、师训三位一体的研修模式。主要做法是分层研修, 聚焦课堂。他们把教师分为三个层次:初级教师、中年教师、资深教师。初级教师需要资深教师帮带, 签订师徒协议。学校对资深教师下达任务, 需要多长时间完成帮带。最后, 学校要对初级教师进行考核, 如果没有过关, 初级教师就划给另外的资深教师帮带。这给初级教师和资深教师都带来了压力。学校感觉问题大的是中年教师, 主要是他们已评了高级职称, 没有动力。学校又把中年教师进行区分筛选, 一部分教师自己有规划, 有动力, 这就很好。另一部分教师缺乏积极性, 学校就把主要的课题压在这些教师身上, 很多研究课也由这部分教师完成, 效果很好。学校的科研课题, 主要是聚焦课堂, 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教师的研修内容主要是课程管理、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的思考。每年都要请全国各地的专家到校讲学, 给教师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还要求所有教师必须完成“五个一工程”。一年五件事:开一门课程 (校本课程) , 上一堂好课 (公开课) , 命一套好题 (单元测试) , 参与一项课题研究, 写一篇专题论文 (包括读书笔记) 。

还有就是经费保障。在什么刊物上发表文章, 论文获得什么奖, 都有相应的经济奖励。教师出去培训给予支持。

灵活的人才进出机制, 量身定做的教师发展规划, 完善的研修机制及经费保障, 让教师专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二、学生自主管理是建平中学的创新

在建平中学看不到值周老师, 但能看到胸前挂着吊牌的值周学生。不只几个, 而是一个班的学生。

学校要求每个班的学生值周一个星期。在这一周内, 他们要负责常规管理和检查。在校园的各个角落都分布着这些值周学生。他们统一着装, 对同学们的不规范行为予以纠正, 甚至包括教师的行为。有的同学在实验室帮助实验员摆放器材, 或者在打扫舞蹈室的清洁。哪里有不规范的人和事, 他们都会出现在那里。最令我难忘的是, 在食堂就餐的地方, 他们带起手套在收拾餐盘, 把剩饭剩菜倒在桶里, 把筷子收在一起, 完全像是学校的一名校工, 工作井井有条, 看起来就是一个老手, 很专业。有的值周同学把汤盛好, 放在桌上等其他同学享用。这一幅景象在中国的其他学校难以看到, 真的很完美。

每个班在值周的时候, 不光完成这些常规的管理, 还要有一个创新的活动, 发现一个主题。我们去的这一周是科技活动周, 值周班必须完成科技活动的组织, 展板的制作, 全校学生科技成果的评奖, 请专家进行科技讲座等活动。

在第二周周一上午的行政会上, 上周值周班的两名同学坐在校长旁边汇报值周情况。他们用PPT作了15分钟的发言, 主要讲了常规管理中, 教师和学生哪些做得好, 有哪些不足, 如何改进。在主题值周中如何发动学生, 如何组织学生, 都作了详细的说明。这项活动的成功之处和收获, 下次如何改进都进行了总结。然后是班主任点评, 德育主任总结。这种开行政会的方式是我第一次体验, 使我茅塞顿开。其实, 学生自我管理是对学生是最好的教育。我们这些学校总是不放手, 这是我们的思想问题还没有解决, 受固定思维的影响。诚然, 这种方式对高年级的学生适用一些。还有, 我们的教师怕耽误了学生的课程。对于三十几个班的学校来说, 一年才轮到一次, 值周落下的那几节课完全可以补起来。主要是学生能力得到了锻炼, 习惯得到了培养, 思想得到了净化。

篇4:中学教师信息化能力建设学习心得体会

关键词:教师培训;信息技术;能力;培养

一、信息技术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一)培训目标不明确

现有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很多都是偏重于某方面技术的培训,过于关注教师对技术的掌握,而忽视了对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到底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这是培训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模糊的目标既会影响培训的方式方法,又会影响培训的效果。

(三)培训内容过于笼统,不能结合教学需要

信息技术培训不仅要使广大教师认识到教育信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掌握从事信息教育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木技能,而且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掌握教学技能。只讲理论或只讲技术,而不切合学校实际的培训方式并不能达到理想的培训效果。

(三)培训方式简单

现在的很多信息技术培训一般都是不论学科,全部集中在一起学习,讲基木操作还行,但是在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进行整合的时候,就会出现问题。每个学科都有不同的特点,这就要求每个学科对培训有不同的需求。

二、提高中学思想品德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途径

(一)强化教师对信息技术重要性的认识

在传统的教师培训中,忽视甚至缺乏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因此,信息技术素养不能引起许多教师尤其是一些老教师的重视。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教师的职能发生了转变,许多教师不能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其原因恰恰是他们缺少信息技术运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不能使用或正确使用现代的教学手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是前提条件。改变教师的传统思想观念,要从教师的实际出发。例如,现在仍有一些教师还不懂得从网络上获取其所需的资源,对包罗万象的网络未能产生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兴趣,就显得很重要。其实,在各学科教学中,课件的展示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其便捷性和多样性更是让人振奋。只要教师意识到信息技术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就会对信息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改变陈旧的思想观念。

(二)培训信息技术基本技能

第一阶段:信息技术的使用。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是教师进行课件制作的基础,是教师培训的第一步。信息技术使用包含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与信息素养。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即计算机系统软件的使用,常用应用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等)的安装与使用、网络工具的使用(E-mail的发送与接收,Net meeting的使用,文件的上传与下载)等。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根据目前国内外大多数教育技术专家和计算机教育专家的意见,最能体现信息素养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素质,应当是与“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和信息利用”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实际能力,也称为“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教师要学会操作计算机,能使用相应的软件,利用网络获取相关信息。

第二阶段:制作简单课件。所谓简单课件,是技术含量比较低的课件,主要用于演示教学内容,不具有交互性或者只有简单交互功能,比如用PowerPoint制作的演示文稿、Word制作的图文并茂的报纸、Weblog制作的教学日志等。这类课件要与具体学科的教学相结合,用来传达教学内容,解决一定的教学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培训人员要参考受训人员所教授的具体科目,不能采用一个模式,如在讲授PowerPoint软件辅助教学时,对语文教师不必讲授Math type的使用,而对于数学教师则要重视数学编辑器Math type在教学中的正确运用。

第三阶段:制作高难度课件。与简单课件相对应,高难度课件即技术含量较高的课件,具有交互功能,能够针对某一教学问题做出详细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目前功能强大的课件制作工具Au-thorware、动画制作工具Flash、图形处理软件Photoshop等综合使用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当然,这需要教师们付出很大的时间与心血。制作高难度的课件要视教师能力而定,此步暂用作选择培训内容,有余力的教师可以选修。

(三)分层次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培训

根据台湾学者的观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角色可分为0到4五个等级。等级0:教学中没有使用任何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未扮演任何角色。等级1: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内容没有连接,或连接性很低。等级2:信息技术在既有的教学活动中被视为补充的角色。等级3:在大部分学习活动中需要用到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扮演着支持的角色。等级4: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师生很自然地使用信息技术来教学与学习;信息技术被延伸地视为一项工具、一个方法或一种程序。据《全国中学思想品德教师教育信息化水平调查报告》对全国十几个省市近3 000位中学思想品德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水平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教师信息技术教育目前仍处于等级0和等级1的低层次(重点培训教师技术方面的能力,与课程接轨较少),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连接性很低,甚至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根本没有使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师在学科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信息技术培训的内容就不能仅限于培养教师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而是要重点培养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教学的能力。因此,对在职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育是培训的又一内容。

(四)教学科研能力训练

教师经过一定的基本应用能力训练和教学整合能力训练后,应注意对训练过程的评价和反思,从而真正把现代教育观念融入到自己的思想观念中,使信息技术能力自然地应用到日常的工作中。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教学的思考,选择某一教改课题进行系统的实验和研究,通过有机渗透信息技术进行研究,高效地获取问题的答案,同时信息素养也会更加提高。

篇5:信息化能力建设教程学习心得体会

——2013年专业技术人员信息化能力建设教程

学习心得体会

三明职业技术学院 孙怀明

2013年,学校组织的专业技术人员关于信息化能力建设的远程继续教育课程,系统学习了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信息组织与检索、信息分析与服务、信息技术应用与信息产业发展、领域信息化、信息化能力评价、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信息网络安全等内容。经过学习之后,进地步加深了对这些知识的认识和了解,有了新的体会和感受。

人类已走进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资源已成为与材料和能源同等重要的战略资源;信息技术正以其广泛的渗透性、无形值价和无与伦比的先进性与传统产业结合;信息产业已发展为世界范围内的朝阳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信息化已成为推进社会发展的助力器;信息化水平则成为一个单位和个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一、关于对信息化的认识问题

1、什么是信息化?怎样来理解和认识信息化的基本含义?有人说,信息化就是网络化,就是计算机、电脑的普及,这些观点都是片面的、不正确的。信息化是一个过程,与工业化、现代化一样,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2、信息化是一次深刻的社会革命。

信息化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更是一次深刻的认识革命和社会革命。我们从三次革命谈起,人类经历了农业革命与工业革命,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是第三次革命。

3、信息时代的十二个特点。

(1)信息、技术、知识等无形资产是信息时代的核心生产要素,生产者成为知识性劳动者。

(2)生产向着智能化与网络化发展,脑力与体力相结合,生产与用户相结合,实现实时敏捷生产与智能生产。如现在的无人工厂,实现了全部的网络化操作。

(3)企业组织结构呈现网络化与灵活化的特点,创新、柔性、信息和知识生产型企业将是成功的企业。

(4)企业管理实现信息化、网络化、个性化、知识与柔性管理。

(5)技术向着数字化、智能化、知识化、可视化、柔性化发展。

(6)产品呈现智能化、特色化、个性化、艺术化和市场周期短的特点。

(7)社会分配按照贡献大小及知识结构分配。

(8)市场呈现全球化、网络化、无国界化与变化快的特点。

(9)产业结构以知识和信息产业为主,物质生产和服务业为辅。

(10)在就业方面,从事信息、知识生产的劳动者就业率高,体力劳动者的失业率提高。

(11)企业文化是创新、合作与学习。

(12)经济增长的源泉是知识和信息,是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综上所述,随着信息化的更深入发展,必然会给我们带来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深刻变化,这种变化是前所未有的,当前的问题不是我们想不想、愿不愿意,而是一种必然趋势。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会引发许多新的变化,面对市场的全球化、国际化,面对企业之现状,可能在新的国际分工面前作出新的选择,由此也必然引发企业的重新洗牌。

4、从生产力要素的构成上来认识信息化的内涵。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由于信息化的发展与网络经济的产生,构成生产力的要素也在不断增加,并不断占据了生产力要素的主导地位。我个人认为,应该把推进科技发展和科技信息化同社会经济发展、结构调整、地区组织,同单位内部的管理、开发等各个方面紧密结合起来。

总之,伴随着知识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产业不断拓展,进一步提高信息化认识,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已成为必然,只要我们转变观念,提高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度,以管理信息化为主导,以实现信息化管理为基础,我们的祖国建设一定会日新月异,社会一定会充满活力。

篇6:中学教师信息化能力建设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心得体会

人类已走进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资源已成为与材料和能源同等重要的战略资源;信息技术正以其广泛的渗透性、无形值价和无与伦比的先进性与传统产业结合;信息产业已发展为世界范围内的朝阳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信息化已成为推进企业发展的助力器;信息化水平则成为一个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一、关于对信息化的认识问题

1、什么是信息化?怎样来理解和认识信息化的基本含义?有人说,信息化就是网络化,就是计算机、电脑的普及,这些观点都是片面的、不正确的。信息化是一个过程,与工业化、现代化一样,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2、信息化是一次深刻的社会革命。

信息化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更是一次深刻的认识革命和社会革命。我们从三次革命谈起,人类经历了农业革命与工业革命,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是第三次革命。

3、信息时代的十二个特点。

(1)信息、技术、知识等无形资产是信息时代的核心生产要素,生产者成为知识性劳动者。

(2)生产向着智能化与网络化发展,脑力与体力相结合,生产与用户相结合,实现实时敏捷生产与智能生产。如现在的无人工厂,实现了全部的网络化操作。

(3)企业组织结构呈现网络化与灵活化的特点,创新、柔性、信息和知识生产型企业将是成功的企业。

(4)企业管理实现信息化、网络化、个性化、知识与柔性管理。

(5)技术向着数字化、智能化、知识化、可视化、柔性化发展。

(6)产品呈现智能化、特色化、个性化、艺术化和市场周期短的特点。

(7)社会分配按照贡献大小及知识结构分配。

(8)市场呈现全球化、网络化、无国界化与变化快的特点。

(9)产业结构以知识和信息产业为主,物质生产和服务业为辅。

(10)在就业方面,从事信息、知识生产的劳动者就业率高,体力劳动者的失业率提高。

(11)企业文化是创新、合作与学习。

(12)经济增长的源泉是知识和信息,是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综上所述,随着信息化的更深入发展,必然会给我们带来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深刻变化,这种变化是前所未有的,当前的问题不是我们想不想、愿不愿意,而是一种必然趋势。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会引发许多新的变化,面对市场的全球化、国际化,面对企业之现状,可能在新的国际分工面前作出新的选择,由此也必然引发企业的重新洗牌。

4、从生产力要素的构成上来认识信息化的内涵。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由于信息化的发展与网络经济的产生,构成生产力的要素也在不断增加,并不断占据了生产力要素的主导地位。我个人认为,应该把推进科技发展和科技信息化同亚太地区经济发展、结构调整、地区组织,同单位内部的管理、开发等各个方面紧密结合起来。

篇7:中学教师信息化能力建设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培训学习,让我对教育现代化的发现有了新的认识,当今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正飞速的发展,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同时对我们各方面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对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现在已不只停留在课件的制作上。使我们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应积极主动吸纳当今最新的技术,在这短短的培训中我收获颇多。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只有3500字左右的内容,包括总则、基本内容、实施要求和附录,术语表四个部分,总则是概括的告诉我们,《能力标准》是规范和引领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准则。对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中应用信息技术提出了基本要求和发展性要求。其中,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为基本要求,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的能力为发展性要求。基本内容则是根据两个要求根据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的五个维度,进行系统的阐述。实施要求是从各级地方政府、学校、教师个人的角度对《能力标准》的学习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术语表是本标准中的有关系术语的解释,让我们更能理解常用术语的基本含义。

本次网络国培主要学习了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内容是信息技术对于学科教学的辅助作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英语学科教学设计、做温暖教育的践行者等课程。通过学习,我了解了信息技术在课程中是作为辅助工具的,并且要对一堂课进行合理有效的设计,设定准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并且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更加用心去关爱学生、用心呵护学生、用温暖去爱护学生,让学生在学习成长的路上更加自信,更加勇敢,更加快乐。

一,在本次培训中提交和参与了坊内主题研讨活动: 1.对于人教版七年级英语第五单元助动词教学的一些感悟 2.这次学习很不错,还能用平板和手机进行学习3.手机学习很方便

4.教学目标的精细化能够让老师更加深入的把握教学过程 5.七年级的英语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基础

6.七年级的知识点比较简单,可以把知识点进行整合

7.对于七年级学生开展课外英语阅读,大家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呢? 8.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9.如何能够提高完形填空的得分率呢?

10.英语学习需要大量输入,但是学生的输出量并不好,怎样才能提高呢? 11.完形填空解题技巧

12.怎样提高学生对于短语的记忆和使用呢?

13.对于人称代词的使用方法和掌握技巧,大家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呢? 14.对于句型转换又再次出现在中考内容中,大家有什么想法? 15.对于日期的学习,大家有什么好方法呢? 16.对于过去式的讲解有没有好一点的方法?

二,参加的主题研讨活动:

1,如何处理每个单元Section A 里的2d。2,玩转ppt,寻找课件达人。3,收集教学案例资源共享。4,怎样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5,教师应具备的搜索技能。

三,通过参加研修活动、坊内答疑的主题研讨以及学科论坛交流,个人在教育教学中的思维更加活跃了,对于课堂教学以及各类题型的把握、知识点的讲解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对于提高个人的教育教学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于课堂整体的把握也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既更新了知识又拓展了眼界:

1,随着手机的普及,APP成为每一个人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软件。通过专题介绍应用案例的形式,帮助大家更好的将APP应用于移动教学。学习资源管理案例、基于移动设备的资源管理与分享、英语学科:写作课的新方式、走向移动学习案例等。

2,即时通讯工具具备非常广泛的用户基础,或将成为了移动学习应用软件的主流。通过专题介绍应用案例的形式,帮助大家更好的将即时通讯工具应用于移动教学。利用QQ群和云盘分享学习资源和实现远程课堂,利用微信群开展“为你读诗”等移动学习活动,利用微信公众号把学习资源送到学生手中、组织投票问卷活动、开展个性化学习、设计课堂小测验,以及移动互联时代的学校信息化新思考等。

篇8:中学教师信息化能力建设学习心得体会

1. 培训目标不明确。

现有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很多都是偏重于某方面技术的培训, 过于关注教师对技术的掌握, 而忽视了对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到底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这是培训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模糊的目标既会影响培训的方式方法, 又会影响培训的效果。

2. 培训内容过于笼统, 不能结合教学需要。

信息技术培训不仅要使广大教师认识到教育信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掌握从事信息教育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而且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掌握教学技能。只讲理论或只讲技术, 而不切合学校实际的培训方式并不能达到理想的培训效果。

3. 培训方式简单。

现在的很多信息技术培训一般都是不论学科, 全部集中在一起学习, 讲基本操作还行, 但是在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进行整合的时候, 就会出现问题。每个学科都有不同的特点, 这就要求每个学科对培训有不同的需求。

二、思考及建议

1. 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 提高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

教育部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指导意见》中指出:“对中小学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是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在教师培训方面, 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是首要任务[1]。要通过宣传教育、理论学习等多种途径, 强化教师的现代化教育意识, 树立现代化教育观, 使教师认识到:以多媒体及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彻底改变了现有的教学方式,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接受的知识不再是单一的课本、教师的板书, 而是集声音、图像, 视频等为一体的多种媒体信息, 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2];教师不仅要掌握使用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基本技能, 而且要改变固有的教学观念, 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从而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培训的另一个目的是提高整体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除了让教师了解有关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外, 还要让教师具备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3]

2. 完善培训模式。

现在信息技术与教育培训一般采取集中培训、分批考核的办法, 面广量大, 但教师的整体水平参差不齐, 给培训、考核工作带来许多不便。针对此现状, 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以下几种有效的培训新模式。

(1) 核心培训模式

“核心培训模式” (cascade-effect, 又称“瀑布效应”) , 即依靠教师中的积极分子开展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整合的尝试, 并以此来影响其他的教师, 带动他们在教学中学会使用信息技术。“核心培训模式”用我们通俗的语言来说, 可以用“以点带面”来解释。即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 选择一些对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有较高积极性的教师组成核心队伍, 有重点、有层

以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 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运用能力为主要目标, 利用校内的有效资源, 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进行的全员性的继续教育形式。在培训方法上, 可以采取多种形式, 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可以是课堂讲授、小组讨论、专题研讨、计算机教学、网络教学, 等等。在培训中, 根据教师及学科的具体情况, 可按层次分为普及型、提高型、研讨型培训, 分别制订与之相适应的培训计划, 以适应不同水平的教师参与培训的要求。

(3) 整合培训模式

整合培训模式不仅仅是培训技术, 更是将信息技术的培训与教学思想和学科知识的培训有机整合在一起, 统一于共同的目标之下。在对教师进行培训时不应采用“分离模式”, 将计算机知识与计算机教学的知识割裂开, 各行其是, 而应该采用“整合模式”, 在培训中将计算机知识技能与应用计算机教学的知识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

整合培训模式应该是提高中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趋势, 也是最切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需要。

3. 建立机制, 形成信息化学校管理。

为了提高教育信息化程度, 学校可以逐步形成信息化管理新体制, 如:

办公自动化。教师平常可以使用文字处理软件编写教案;使用幻灯片制作课件;使用电子表格来对学生的成绩进行汇总分析, 等等, 实现办公自动化, 方便、快捷。

教室多媒体化。有条件的学校应该尽可能多地使多媒体进入教室, 提倡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从而促进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来优化课堂教学。

家校联系网络化。创建校园网, 利用互联网的高速传递功能与互动功能, 将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延伸到家庭, 实现学校、家庭教育的无缝衔接。教师与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互动, 实现网络助学, 随时随地地解答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教育资源共享化。学校可以通过校园网站, 将本校老师优秀的教案、论文、课件等教育资源进行搜集、公布, 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与各地老师进行交流, 分享经验和研究成果, 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校园活动视频化。校班会、主题教育活动、专题教育课及重大的校内活动视频化。

4. 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

教育管理机构应结合中学教师的专业特点, 根据中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 有效建立中学信息技术能力的考核、测评体系, 而不应只以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衡量中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唯一标准。

坚持评价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信息源多元化, 使学生评价、专家和同行评价和自我评价相互补充, 使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单因素评价工作做得公正、客观、准确。

坚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灵活性。灵活性原则是指教师信息技术水平评价要在保证正确导向、科学合理的前提下灵活选取评价方法。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是搞好评价并使评价结论科学、合理、全面完整的两种不可分割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所以在对教师信息技术水平量化评价的同时, 必须与定性评价结合起来, 充分肯定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1]。

三、结语

基于课程整合的中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是一项宏大的工程, 而现阶段的培训存在着问题, 我们可以通过对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解决培训中的一些不足, 以达到完善中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体系, 提高中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水平的目的, 最终实现教育的信息化。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担任的角色及地位随之改变, 因此信息技术培训对教师越来越显得迫切, 他们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也不断增强。作者针对中学教学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思考及建议。

关键词:中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

参考文献

[1]荣曼生.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的思考.中国电化教育, 2008, (5) .

[2]陈慧.浅谈如何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http://www.tzsy.cn/eduarticle/lunwen/xinxi/200808/15-182199.html.

[3]李方安.略论教师的信息能力及其培养.中国教育学刊, 2003, (2) .

篇9:中学教师信息化能力建设学习心得体会

经济发展导致了现在教育需要进行信息化教育,对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来说,信息化的教育能使更多的人才适应现在社会的飞速发展。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对农村地区中学的教育进行信息化教育提上日程。为了促进农村地区信息化教育的发展程度,需要教师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把提高学生的素质放到教育的首要地位。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在提高专业知识水平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从根本上说,农村地区学校领导对信息技术的态度决定了学校信息化教育的发展速度。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要使学校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接触到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领导要制定专门的信息技术培训,从思想上和能力上使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发展有足够的重视。

二、信息技术能力概述

教师具备的信息技术能力能使其在进行教学时可以提高对教材的加工、理解获得信息的能力,同时包括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获得信息的能力。要使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获得有效使用,需要把教材中的相应问题用信息技术的方式反应出来,通过把文字信息用信息技术表现出来,增强知识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种对信息加工使用的能力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培训逐步获得。

三、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构成

根据信息化教育发展的内容,不仅仅需要教师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为了使信息化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其功能,还需要教师不断研究信息技术操作,使教师把在培训中和学习中获得的操作能力运用到教学中,把教学知识通过多媒体展现在学生面前。在农村地区教师具备的信息技术能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1.信息技术意识与态度。推进农村地区中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首要前提就是要让教师在思想上明确信息技术在现代教学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使他们充分体会到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优点在哪些方面,从自身角度积极地提高对信息技术运用的意识。同时在进行课题交流和公开课时,寻找一切机会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积极参加信息技术培训,使自己不仅在思想上重视信息技术,还要在行动上运用信息技术。

2.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这部分内容包括:熟知信息技术的基本常识,明白信息技术常用术语的含义,知道信息技术的特点与作用,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史与趋势等;知道信息系统工作的基本原理,如数字化原理、程序、算法与数据、卫星IP的接收原理等基本知识;熟悉信息系统的结构及各组成部分的形式与功能,如输入输出设备、存储设备、中央处理器、卫星接收装置及其功能等;掌握计算机入门知识以及一般教学软件的使用知识,如Windows、Word、E-mail等理论知识。

3.信息系统的操作能力。这部分内容比较繁杂,主要包括:信息系统的安装与启动,如操作系统、IP接收软件等的安装;准确操作信息系统,如光盘播放机的操作、投影仪的使用、信息系统的日常维护保养、常用媒体的操作、排除信息系统发生的故障等;使用一些开发工具进行软件与数据的开发,如多媒体素材的搜集、课件的设计、多媒体著作工具及开发平台的使用;网络知识与技术,如IE浏览器的使用、电子教室教学平台和管理平台的使用方法、校园网络管理与应用、网页制作等。

4.信息获取与加工能力。这种能力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掌握了这种技能,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才能有针对性地选取信息,通过把与教材相关的信息进行设计,来达到吸引学生兴趣的目的。例如,教师要掌握很好的搜索技巧,能在较短的时间中利用信息技术在互联网上选取与课程密切相关的资料。在进行资料选取时需要教师具备比较敏锐的判断力,把与教材内容联系最紧密的资料抽取出来,通过精心设计,达到教学设计完美的目的。在把信息技术和教学内容结合的过程中,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利和弊,不能一味地运用信息技术。

5.信息交流能力。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具备的信息交流能力包括通过公开课来分享和学习优秀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成功案例,从中获得启发;在学校教师进行的教研活动中互相学习探讨,解决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能通过各种网络工具和专家、同事进行经验的探讨,运用聊天工具和学生、家长进行沟通。

6.社会责任。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对具备个体特征的学生进行全面促进,在信息技术资源的运用下,虽然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不同,但由于信息技术其本身对知识存在的直观性,能使学生从抽象的理论中解脱出来,把理论和直观感受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

7.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对农村教师进行信息技术能力培养和提高过程中,需要着重从教师的运用能力方面入手:例如,培养教师多媒体的教学能力,使教师学会如何使用光盘、如何制作多媒体课件、如何通过网络进行查询。在提高教师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还要增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使教师在综合考虑学生能力和水平的情况下,设计出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课件的制作。

农村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发展需要依靠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使教师具备收集、使用和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这个发展过程需要教师长期对信息技术教学投入精力,在提高信息技术水平的初期,需要教师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对信息技术的各种功能进行深入了解。在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时,学校要为教师创设良好的培训环境,使教师通过培训,能学到真正使用的知识,获得能运用于教学中的能力。

总之,随着信息化教育的逐步发展和深化,实现农村地区中学的信息化教育势在必行。教师要在持续学习的过程中加强自己的信息技术意识,把信息技术和教学进行合理结合,使运用信息技术的课堂充满乐趣,不断使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逐步体现出来,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篇10:中学教师信息化能力建设学习心得体会

很幸运的参加了本次中小学美术教师星系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班,在学习认识到了当前美术教学的发展变化及未来教学趋势。随着美术教学的日益发展进步,与单纯的教学直观化来看,美术课程构建的直观体现在未来将远远超越当前的教材,我们在对未来美术教材进行设计时要跟着趋势发展,顺势前行。

传统的美术教学,教者多偏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学生也是信其师的重于绘画技法的临习、绘画技能的运用。而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教学方式有了飞跃性的发展,教师学生都在改变着以往的传统美术教学学习模式,教师既可以最高效的教学、多媒体的启发式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同时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新的教育思想渗透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现代教育受到信息化的影响越来越大,PPT、Photoshop、Word,excel等已经是常用软件,而当前教育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也必须借助于日益发达的信息技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恐怕文字和图像构成的课本还是一种基本的教材形式,但要加强信息刺激的多样性,获得特有的教学效果,也必须借助其他媒体。所以,学习制作相应的影像和多媒体教学软件,这些形式的教材的长处是具有空间感和动感的,能展示一种事件和活动的空间维度和时间顺序,同时具有视听相结合的感官刺激性。而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软件,更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主动地 选择信息和获取答案,有利于主动性的培养,而且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在很大程度上更新了教学者的观念,有尤其是美术教学发挥了网络对教育的支持功能,更好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乐趣,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与发展,必将有力地促进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推动教学方法的革新,并将逐步改变,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现有的美术和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

新的形势促进了美术教育的发展,美术教育的发展要求我们作出种种的思考和应对。争取通过学习,在研修结束后写出研修学习的体会和收获。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发展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能使传统与现代教学媒体互相渗透,从而在创新中更高效的开展课堂教学。

篇11:中学教师信息化能力建设学习心得体会

一、学习概况

大家在这次培训活动中,无论年龄大小,无论操作熟练与否,都很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及时完成作业,如饥似渴地接受着新鲜的理念。通过这次培训我受益匪浅,李源田处长的讲座提示我们,要用技术改变教学,即技术为我所用,教学因我而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就是运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马九克,五十多岁的教师,全国到处留下了他讲微课,MOOC,翻转课堂的声音。他不是计算机专业毕业,五十岁出头才开始学计算机,每年写一本计算机使用专著。说明什么呢?不怕起步晚,只要用心去做,多角度思考问题,多层次分析问题,多渠道解决问题,深层次总结问题,不怕不成功的。在他两天的office的应用讲座中,几乎无人请假。

二、学习收获

微课,微信,微博……,在微时代的今天我们该怎么办?等待观望定会被时代抛弃,迎面拥抱才是我们的抉择。微课时代号称是教育的一大变革,教师教的方式变革,学生学的方式变革。新时代的教师只有赶时髦了。

慕课,在线的,大规模的,开放的课程,改变了学生坐在教室接收教师攒手知识的学习方式,学生凭借移动工具,在家里,在公园,在广场,收看老师上传到平台的微视频,然后去根据老师的问题寻求答案。课堂上在老师的引导小交流、探究。课外学知识,课内解决问题。把传统课堂教学反过来,就叫“翻转课堂”。微课程支撑慕课,翻转课堂逐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

在这次培训中,除了理念上洗脑外,也见识了几款好用的功能强大的软件,如卡秋莎,美化大师等,是制作微课的很好的软件。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通过自己全身心努力,做出了让自己很满意的作品。

在今后的教学中,尽可能将所学到理念渗透到教学中,把所学到的技木服务于教学,把所学到的技巧传递给需要的人。

三、今后的打算

在微时代学校应加强的工作。

1.教师的微时代理念的渗透,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

2.学校必须进行软件升级。把Office2003升级到Office2010及以上版本。

篇12:中学教师信息化能力建设学习心得体会

刘晓黎

【摘要】: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同时也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方式,我们不再单一的靠粉笔和黑板授课,而是有了很多更先进的教学手段。因此为了更好地使得中学数学教师在信息化社会中从事教学活动,必须要进一步提高中学数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因此,本文在论述目前中学数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的基础上,进而提出了促进中学数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一些实用性策略。

【作者单位】:东莞市翰林实验学校

【关键词】: 中学数学 数学教师 信息化教学 教学能力

【正文】: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开始习惯利用信息化的工具进行工作和学习,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仅提高了工作和学习的效率,而且也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资源的共享。通过本文的调查和研究得知,目前很多中学数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足,还需要花上一定的时间去进一步地提高中学数学教师的信息化的教学能力。因此,本文在充分分析目前中学数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的基础上,进而提出了一些有利于促进中学数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高的相关策略。

一、当前中学数学教师使用信息化教学的现状 多媒体技术在现在的校园中已经不是一个新兴话题,多媒体教学早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的重要部分。无论对学生还是教师来说,多媒体教学都不再是值得惊奇的教学模式,各个学校的多媒体设备配置开始趋于稳定,并不再是困扰学校建设的难题。但是多媒体运用的稳定并不意味着信息化教学已经完善。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问题呈现在我们面前。如果不能正确面对多媒体的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那么,教育信息化的改革也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本文对一些中学数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了调查,发现很多中学数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依旧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教师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本文对中学数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各项内容进行了调查,结论如下:

(一)中学数学教师的信息知识现状

近30年来,我国各学校开始普及计算机的使用,之后在课堂上也相继配备了各种多媒体设施。那么中学数学教师所掌握的信息知识又是怎么样的呢?我们都知道信息知识主要包括信息文化基础知识和信息理论知识,从我们的调查显示目前中学数学教师在这两方面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中学数学教师的信息文化基础知识现状,信息文化基础知识主要是指对信息的获取和掌握信息的能力,通过本文的调查和研究显示,超过一半的中学数学教师都能够从网络上进行文件和图片的下载,了解基本的获取知识的途径;第二,中学数学教师的信息理论知识现状,本文的调查和研究显示,大部分的中学数学教师能够理解信息理论知识的内容,然而却并不会经常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二)中学数学教师信息能力的现状

中学教师的信息能力主要是指,可以通过一定的工具获取相关的信息,并且具有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的能力,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目前,本文调查的中学数学教师信息能力的现状如下:第一,大部分的中学数学教师能够利用计算机、投影仪和扫描仪等硬件设备进行教学,并且能够熟悉地使用;只有少部分的教师仅仅了解如何使用,还没有达到熟练的地步;第二,信息与课程内容整合的能力,这一能力也是中学数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所在,然而通过本文的调查和研究发现,大部分的中学数学教师使用的课件大部分都是从网络中直接下载的,自己根据授课内容精心制作课件的少之又少,超过百分之二十的教师是直接复制学校中其他同科目教师的,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教师是自己根据自己的需求制作的课件。这写调查结果说明,中学数学教师的信息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信息技术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在中学数学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在我国,无论是从时代的要求、从政策引导还是教育专家的认可推崇,它都是现代化教育的必然趋向。从政策引导角度说,国家、省市乃至学校的各类型教学竞赛、评优无不以应用信息技术为硬性的条件,这就酿成了一场在数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热潮。这样的趋势导致参加各种类型的数学教学竞赛参赛的教师大都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国家规定各个有条件的学校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育,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信息技术在大中城市的学校得到普遍的应用,在小城市得到快速的发展和普及中,教师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也在逐步提高中。各学校的多媒体设备在逐步的更新换代,从最开始的投影机、多媒体展示平台,到现在的电子白板,多媒体的设备呈现逐步的多元化及信息化的态势。

二、促进中学数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策略

通过我们调查研究的分析和论述可知,目前中学数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和发展。为此,我们可以参考以下几点策略:

(一)教育部门应该鼓励教师信息化能力的提高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不仅提高了教师工作和学习的效率,方便地获取各类信息;而且也对中学数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育部门需要出台相关的政策,更好地鼓励教师信息化能力的提高。为此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教育部门需要制定一系列的考核内容,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考核,使得教师能够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更好地开展中学数学的教学工作;第二,鼓励教师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对于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为其他教师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能够建立信息化教学的良好氛围;第三,教育部门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一定的要求,使得中学数学教师能够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重要性,有一个明确的努力方向,并制定相应的计划来提高自己信息化教学的能力。

(二)加强中学学校信息化设施建设和氛围的培养

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学数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我们需要不断地加强中学学校信息化设施的建设,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良好的信息化教学氛围,为此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为中学学校配置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同时在教师的办公室配置一些计算机设备等等,这样能够为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创造良好的条件,可以使得教师更好地获取信息和进行信息化教学;第二,作为信息化时代的中学,需要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学校应该积极宣传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重要性,可以邀请相关的信息化教学专家来学校进行讲座,进而更好地促进中学数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

(三)提高中学数学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

中学数学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直接决定了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效果,数学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素养的不足会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他们所拥有的各种观念和能力影响着教学的质量。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观念和态度是影响应用信息技术的主要因素。一些教师认为搞多媒体教学及网络技术是哗众取宠,并没有认识到这些新技术、新媒体在促进教学改革方面以及改进学生认知水平方面确有功用。教师信息技术的技能参差不齐。一些教师对多媒体及网络技术掌握得非常熟练,能为不同的教学内容提供恰当的媒体形式,教学信息质量高,效果好,但这毕竟是极少数。大部分教师还处于摸索时期,虽然做了电子讲稿,但操作不熟练,教学内容衔接不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课堂教学组识无序。教师对信息技术的重视是保障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前提。信息技术的运用是由教师来操作的,所以要改变信息技术利用率低的现状,就必须从正确引导教师树立运用信息技术的信念做起。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专业知识更新要快、教学手段要新、实践经验的积累要厚、制作的技术水平要高。学校要加大引导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资源的力度,加快教师观念转变速度,把信息技术工作与校本培训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培训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积极性,促使教师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模式;鼓励和引导广大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集体备课,利用有效资源进行上课;鼓励教师大胆尝试,只要能尽我所有,有利于教学,有利于学习,全体教师都应积极参与,躬身实践。学校要让教师在交流、学习和实践中尝到甜头,从运用资源中找到上课的轻松和乐趣,促使教师由被动地接受变成主动地去钻研学习运用信息技术。目前各学校、各有关教育单位均在积极、有序地安排信息技术培训,改变一些老教师对信息技术的错误认识,加强他们对信息技术使用能力的培养。同时在各师范院校也在积极开展信息技术相关课程的开设,提高未来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教师在自己空余的时间开展信息技术的自学,逐步提高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达到熟练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四)督促中学数学教师合理正确利用信息技术

当前,诸多一线中学数学教师正在尝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改变、改善自己的课堂教学,但是,老师们在应用这个手段时,由于不甚明确使用目的而导致滥用现象。虽然刺激了学生眼球,激发了学生兴趣,但可能未解决教学中的根本问题,未起到使用的效果。因此,课堂教学中如何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对每个使用者来说都应有一个明确的态度与清醒的认识,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的时候就应该知道这节课适不适合用多媒体,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在没有处理好教学内容和多媒体的关系时,多媒体反而成为影响教师授课能力发挥的绊脚石。在恰当的时机使用多媒体。在授课的过程中,适时的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更深入,为教学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保持高度的激情参与学习。

【结语】:

本文对中学数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了深入地分析,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归纳了中学数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结构。这不仅符合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规律,也为有志于提升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中学数学老师提升了可参考性的依据。中学数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今后我还将为此做出进一步的努力。

【主要参考文献】:

篇13:中学教师信息化能力建设学习心得体会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课堂教学是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必然选择。

1.教学环境的改变 。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一般是在电脑教室进行的,整个教室基本做到每位学生一台电脑。 因此,学生的学习工具除了普通的课本、笔、纸外,还有与因特网相连的计算机,整个教学过程看起来是在教室进行,但教学环境却是真正的因特网环境。 学生真实地接触到远程教育体系、终身学习和社会化学习这种看起来遥远的事情。

2.师生角色的转变 。 作为一种创新教学的尝试 ,教学中我们没有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而是采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讨论等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教学过程的转变 。 上课时教师首先通过电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内容及学习提纲展示给学生,其次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网址进入相关的网站进行自主学习。 对于不懂的问题学生可以相互讨论,最后利用交互式的教学软件进行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

4.教学方法的转变 。 信息社会的特点是个性化 、多样化 ,关心人、尊重人、一切为了人是信息社会的主旋律。 网络教学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 在教学目标规定的最基本的方面都能达到合格标准的同时, 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与价值。 让学生运用各种知识,从社会利益、风险、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安全等方面综合考虑问题,以培养学生的科学评价、科学决策能力。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

1.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自主学习 。 自主学习者 ———学生 ,强调主体者,明确“以学生为中心”,在这种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是为了学生的理解而教学,激发学生自主探求兴趣和欲望, 这是构建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要素。 构建主义的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而且要求老师由知识的传授者、 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构建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原则,努力构建有特色,见实效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老师带着学生走进课堂,根据学生的目标意识、学习的自信程度、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毅力、学习的习惯找到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 自主教学不是放任自流,在课堂上我行我素、不听老师讲课,课堂教学同样强调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认真听课、 主动识别老师的教学目的与内容、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老师、参与各种活动、取得最大限度的输入和内化。

2.精心选材备课 ,大胆取舍 。 首先要精心选材 ,去粗存精 ,所选材料要有以一当十的效果。 比如高一学生所用的教材,是一本非零起点的教材,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其中有很多理论知识,学起来枯燥无味,导致学生学不懂,不感兴趣,不想学;其次是操作讲解不够细致,这就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那么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完成自主学习的进程呢? 最关键的地方在于将这些枯燥无味的理论通过精彩的素材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这就要求老师提高自身素养,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灵活的教学方式和敏锐的洞察力,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比如在讲解电子表格Excel时, 课本上的内容少而精,将它作为初中教学部分的一个提高,但是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存在一定的遗忘性,这就要求老师充分备课、复习、新授、延伸,既要备好教学内容,更要备好教学对象,既要设计好教学方法,更要设计好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3.有效调控课堂氛围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 教师要通过课堂任务,从趣味性下手,设计好的“情景”,及时启发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维,提出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思考精神和自学能力。 并及时抓住每一个思维的火花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讨论中获取知识,而不是直接由老师给出问题的答案。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老师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同时设计好题目, 让学生独立完成, 老师可以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学习习惯,营造宽松、愉悦的主动探索的学习氛围,把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用民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体验,主动参与,主动探求,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提高学习效率,老师教得舒心,学生学得愉快,取得“双赢”的效果。

4.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与评价 。 在课堂教学中 ,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可以使学生自我总结、自我评价,使认识上一个台阶,逐步完善认知结构,并进一步开拓探究的空间。通过学习一段时间的课堂反思活动, 大多数学生都能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做出比较客观的描述,并找到问题的所在,在自己的努力下、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解决问题。 因此,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是教学获得成功的保障, 自我反思评价符合新课程评价改革的方向, 是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篇14:中学教师信息化能力建设学习心得体会

摘 要: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信息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是渗透在教学各个环节过程之中的各种教学能力的综合展现。当前,各省市地区启动一系列加强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的培训活动,随之而来的是对“绩效问题”的思考。本研究以G省10所高校为对象,借鉴“柯式四级评估模型”和CIPP评估模型,从结果和过程两个维度对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的绩效进行剖析。结果表明,G省高校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非常重视,教师能力也有不同程度提升,但是也存在不容忽视的绩效问题。结合G省高校的实际情况,加强整体规划、健全激励机制、探索多元形式是改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绩效的三条路径。

关键词:高校;信息化教学能力;绩效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4-0071-05

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对高等教育具有革命性影响,这种影响的产生是全方位的,需要聚合多方面力量从多层面共同推动。聚焦于微观层面,指的是教师需要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具有应用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教学的意识、态度、方法与技能,积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文化,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1]这意味着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与高校课程教学能否实现深度融合以及教与学方式能否实现变革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娴熟灵活地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由此,“信息化教学能力”成为信息时代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新要求。

一、研究背景与预期目标

自“十一五”期间以来,G省始终坚持教育信息化为教育发展服务的宗旨,以“技术促进发展”为主题,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目的,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教育均衡、可持续发展和师生成长为着力点,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水平。针对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省高等学校教育技术中心和高等学校教育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全省范围推出了一系列举措。各高校也结合学校教学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自主开展多样化的校本培训,旨在加强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推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升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

二、绩效分析目的与方法

1.绩效分析目的

“通过一系列加强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的举措与培训活动,建设绩效如何?”这是广大教育技术工作者普遍关心的问题。本研究以绩效技术研究的思想为指导,聚焦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的绩效问题”,试图在G省开展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的背景下,对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的绩效进行调查,以期发现问题,提出干预措施,力求为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2.绩效分析方法

绩效分析追求整体效应(synergistic effect),强调持续改进,关注投入产出关系,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绩效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不仅要重视培训结果,更应强调培训过程。本次绩效分析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加以实施。

(1)调查问卷的编制

调查问卷共分为三个部分:①教师基本信息;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绩效表现(侧重从培训结果加以考察);③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的看法(侧重从培训过程加以考察)。

根据柯克帕特里克(Kirkpatrick,D.L.)提出的培训评估四级模型(又称为“柯式四级评估模型”)——培训的绩效评估从培训对象的反应(Reaction Level)、学习(Learning Level)、行为(Behavior Level)和结果(Results Level)四个层次进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绩效表现可以从培训对象的满意度、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培训效果转化和自我持续发展等方面考虑。其中,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主要体现在其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上。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渗透在教学各个环节过程之中的各种教学能力的综合展现,实质是教师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运用ICT将学科知识“转化”成学生有效获得的一种知能结构体,其不仅应具备媒介与信息素养(media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还必须涵括根据具体而真实的教学情境所形成的设计、实施与评价能力。[2]据此,采用5点里克特量表分别设计成信息化教学意识与态度、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四个分量表。

1967年,美国学者斯塔弗尔比姆(Stufflebeam,D.L.)提出了CIPP评估模型——背景评估(context evaluation)、输入评估(input evaluation)、过程评估(process evaluation)和成果评估(product evaluation)。背景评估是对培训的需求和目标进行界定,输入评估是对培训的资源及其使用情况进行评价,过程评估是对培训过程中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成果评估则是对培训后所达到的结果进行衡量。可见,该模型强调培训评估的过程性,以实现对培训过程的监控及决策指导。因此,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的培训过程可以此为参考框架,着重对培训投入、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资源等方面进行考察。

在正式发放问卷之前,本研究首先对问卷进行了试测。在问卷试测中,采用Cronbach α系数检验问卷的信度,总问卷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955,问卷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都在0.80以上,说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

(2)访谈提纲的编制

本研究还对被调查高校负责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工作的主要管理人员进行访谈。在访谈之前,编制了访谈提纲,涉及经费投入、激励保障和影响因素等问题。

3.绩效分析样本

本次绩效分析以G省高校为对象,将高等学校划分为985/211高校、普通本科院校、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三个类别,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选出10所院校。在上述每所高校分别随机选择20~30位教师,采用网络调查的方式,共回收问卷222份,有效问卷222分,有效回收率为100%。此外,分别在10所院校中,各自邀请1名教育技术中心专门负责本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工作的管理人员进行访谈。

三、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绩效问题分析

通过对四个分量表的描述统计分析,被调查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意识与态度得分最高(4.3628±.64433),且数据分布相对集中,说明被调查教师信息化教学意识与态度较为积极,教学设计能力次之(4.0008±0.67584),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一般(3.9511±0.74340),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得分最低(3.7550±0.88596),且标准差较高(0.88596),说明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个体差异较大(如表1所示)。

1.信息化教学意识与态度

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持有非常强烈的认可意识与态度(如表2所示),如教师认为“高校教师必须掌握信息化教学能力”(均值为4.45)、“愿意采用多种方式提升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均值为4.45)。

2.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主要考察教师是否能运用ICT将学科知识“转化”成学生有效获得的一种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智能。其中,有关学生对具体课目主题内容的理解和技术的教学表征是两个关键点。[3] 结合当前高校信息化教学的实际情况,通过参与培训,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资源搜集、选择的能力上有较大提升,而“利用软件自主设计与开发适合于教师教学或学生学习的资源”则显得相对薄弱一些(均值为3.82),如表3所示。这说明,教师如何针对学生的学习特征以及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以技术的方式合理表征教学内容的设计能力仍显不足。此外,在保证教师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的同时,还应指引教师将教学设计方法自觉灵活地应用于新兴的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中。

3.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

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主要评价教师是否能够将培训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自觉转化为自己日常教学实践,改变过去教学行为。相比于信息化教学意识与态度、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统计结果,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的整体水平略低。从表4可以看出,通过参与培训,教师“运用新技术组织教学活动,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均值为3.74)、“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个性化指导”(均值为3.75)、“组织学生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或其他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各种学习活动”(均值为3.80)则较为欠缺。这表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以及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的培训转化效果仍显不足。

4.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

从表5可以看出,相较于信息化教学意识与态度、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和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是最为薄弱的。这一方面说明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评价意识不明显,另一方面也可能与当前高校以考试作为评核学生学业成就的主要方式有关。当下,“学习为本评估”(learning-based assessment)的兴盛,开展多元化的评价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学生反馈与指引,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形成自我认识,促进元认知能力发展。

四、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的态度分析

1.培训时间

接近80%的教师平均一年或一年以上参与一次信息化教学相关培训,12.6%的教师为每半年参与一次。而且,参与培训的时间多数在一周以内,占68.9%。这说明高校非常重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通过访谈也发现,受访的10所高校都制定和出台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规划,对教师培训的内容与要求给予明确规定。

2.培训组织形式

在培训组织形式上,基本上以集中面授为主,占62.2%,而“面授+网络”的混合式培训也逐渐受到关注,占43.2%。这既符合当前高校教育教学的发展前景,也能有效解决教师参与培训的时间受限问题。结合访谈结果,本研究发现有的高校还采用了“点面结合”的灵活组织形式。

3.培训教学方式

在培训教学方式上,以案例教学居多,占71.6%,而咨询答疑、任务驱动、一对一辅导则相对较为缺乏。但是,每所高校的具体做法有所差别。例如,某大学通过任务驱动,整合案例示范、专家引领、个别辅导等多种形式,将教师的培训工作贯穿于教师科研项目的实践环节,以切实提高培训的绩效,体现“问题解决”的绩效思想。

4.培训内容

在培训内容方面,有关信息化教学设备操作、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信息化教学方法与策略、信息化教学过程设计是涉及最多的内容。访谈结果显示,有的高校还会针对不同时期信息化教学的发展动态与前沿趋势,为教师提供最新的内容培训。

5.培训投入

在人员投入方面,每所高校都是由教育技术中心专门组织相关的人员统筹实施信息化教学培训工作。在经费投入方面,每所高校都不同程度地投入了资金,用于支持教师信息化教学培训与教师信息化教学改革研究。为明晰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本研究进一步对各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对比分析,如表6所示。其中,U1—U10分别代表10所院校。

由表6可以看出,与上述信息化教学意识与态度、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四个分量表的均值相比(分别为4.36、4.00、3.94和3.75),绝大部分院校的教师通过培训后,信息化教学能力有较大提升,但仍有个别院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较不明显,如U3和U5在四个指标项上的值都低于均值水平,U6和U7在三个指标项上的值也低于均值水平,U1和U2则有两个指标项的值低于均值水平。

五、绩效改进建议

综合上述分析,G省高校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非常重视,教师参与培训后,信息化教学意识与态度、信息化教学能力、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但是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绩效问题:①教师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基本原理与方法的掌握欠缺,以及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水平较低;②教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如Blackboard、得实、清华在线等)或者新兴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活动以及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的实施能力较低;③教师运用技术手段开展信息化教学评价的能力较低。针对这些绩效问题,结合G省高校的实际情况,本研究提出如下绩效改进建议:

1.加强整体规划

一方面,站在学校全局发展的角度来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基本保障。应加快推进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全局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工作进行顶层设计和超前部署,有层次、有计划、分阶段地开展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任务。另一方面,立足教师全面发展的角度而言,高校应建立起适合本校特色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探索提升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运行机制与有效模式。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根本宗旨都是为广大教师提供教学服务,帮助教师进行教学职业生涯设计与规划,解答教师教学中的疑惑,解决遇到的困难,提供提升教学必需的技能与手段,创造充分交流、相互合作与资源共享的平台,促进教师追求教学卓越,提升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4]

2.健全激励机制

高校应积极探索各种激励机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调动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应用的积极性,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应制定合理的教学奖励措施,打破目前高校在教学与科研之间彼此“失衡”的局面,秉持“教学能力与学术能力并重”教师教学发展的理念,让教师更加愿意投入信息化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另一方面,应建立课程改革项目引导机制,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相互转化,鼓励教师树立起“教学即科研”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推陈出新,形成教学研究成果,进而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在设立课程改革项目时,既要强调体现新理论、新媒体、新方法应用的项目,又要引导教师立足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以及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进而促进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

3.探索多元形式

高校应探索多元化形式,加强能力建设与工作实践的有机联系,以切实解决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遇到的真实问题。首先,改变以往大部分学校“普适性”培训的做法,倡导学校针对教师群体的需求差异,开展“适应性”培训。其次,打破学校统一培训的固化模式,探索并构建校、院两级教师教学发展管理体制和“学校—学院”、“校内—校外”、“国内—国外”等培训相结合的运作机制。再次,组织丰富多样的教学增能活动,增强信息时代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如优质课堂观摩、本科教学公开课、青年教师教学比赛等。最后,应形成教学研习共同体,建成由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师教学发展委员会指导,由教学名师、教学督导、资深教师等组成的咨询专家库,采用“教学咨询—教学诊断—一对一帮扶—名师工作室”的模式,为学校教师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个性化问题。

参考文献:

[1]柯清超.技术推动的教育变革与创新[J].中国电化教育,2012(4):9-13.

[2]刘喆,尹睿.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与提升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14(10):31-36.

[3]Angeli,C.,Valanides,N. Epistemolog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 for the conceptualization,development,and assessment of ICT–TPCK:Advances in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J]. Computer & Education,2009,52(1):154-168.

上一篇:检测公司实习周记下一篇:西南大学MPA28班(重庆在职研究生)欢乐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