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方程教学反思

2022-07-22

第一篇:小学方程教学反思

解方程教学反思

《解方程》这部分内容,是数与代数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代数”教学的起始单元,对于渗透与发展学生的代数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解方程教学反思。

在开课时,通过复习哪些是方程,巩固方程的含义,为后面教学作铺垫。

教学时,我让学生自己说出推想过程,一边板书,一边指出解题的想法,然后着重讲解检验的方法及书写格式,并在后面的巩固练习当中加入口答检验,根据课本上的“注意”强调说明虽然不要求每题都写出检验,但都要口算进行检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反思《解方程教学反思》。

在出示概念时,先让学生自学了概念。自学完概念后,应让学生对两概念讲讲自己的理解,自己勾画出重点字,然后才是教师对概念重点的强调,这样更能区分两概念不同的含义,对难点的突破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将易混易错的地方,清楚理解后,明确两概念的区别,这点在课上忽略了。

在后面的反馈练习时,因前面例题的格式讲的还不够明确,所以练习时有点反复,但在后面的练习中学生已完全掌握。巩固练习的层次很好,由易到难,对学生的学习有突破,学生完成的正确率也很高。

这节课整体来说我比较满意,对于细节上的处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意,使教学更加严谨,也会更注意教材的研读,争取上一节完美的好课。

第二篇:解方程教学反思

方得余

我担任五年级数学课程教学,教材第四单元为简易方程,讲解如何解方程,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知识,添加了一个未知数“x”,同学们对这个“x”充满了好奇心,但这种好奇心却不能坚持很久,在学了一段时间后,很多同学就开始觉得没他们想象中的那么好玩了,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老师应该怎样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以前的教材中,解方程首先要掌握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然后利用一个加数加上另一个加数等于和、被减数减去减数等于差、一个因数乘于另一个因数等于积、被除数除于除数等于商等之间的关系进行解方程。然而,现在的教材里却没有提到这些关系,而是把它改成用天平的平衡原理来讨论方程的解答过程,让学生知道方程的左右两边是如何相等的,这样把学生的抽象思维转化成了实物的呈现,学生感知等式就变得更加的容易。但这仅仅是学生知道方程的平衡原理,在解方程的过程中却还是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下面说说学生在解方程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几个问题:

一、平衡的把握。

在解方程的过程中,我们通常说的方程两边平衡,指的是方程两边的值相等,而方程两边的值恰恰是我们不知道的,因为方程的一边或另一边或两边一定是有未知数的,因而我们无法判断方程两边是否相等,那如何把方程两边平衡说的更具体,让学生更能理解其中的道理成了棘手的问题。

二、方程与递等式的区别

递等式,即四则混合运算。在四则混合运算的算式中,按照运算顺序把计算过程依次用等式表示出来,这样的等式叫做递等式。方程不同于递等式,这个所有的人都知道,但是学生却经常把方程和递等式联系在一起,以为它们就是一样的。每个同学都知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第一,要含有未知数;第二,要是等式。如果叫同学来判断某个式子是否是方程,多数同学都能判断得对,但在解方程的过程中很大一部分同学书写的格式却是按照递等式的格式来书写的,这说明还没有真正的理解方程与递等式的关系。

三、未知数的理解

未知数即未来知道的数,既然是未来知道的数,那么说来它还是一个数,只是我们暂时不知道这个数是多少而已。每个方程都一定含有未知数,解方程也就是要求出这个未知数的值。学生在这一点很难理解,总认为本来就是一个字母,怎么会是一个数呢。

四、解方程的格式

解方程的格式要求是非常严格的,比如说在解方程时,等号要对齐,每一步都只能有一个等号,每一步都要含有未知数“x”等,这些都是我们解方程不可缺少的,这里也是学生经常犯的一个误区。

五、解方程的目的

解方程的目的说的就是解方程是为了什么,实际上解方程就是为了求出方程的解,也就是未知数“x”的值,让未知的数变成已知的过程,很多同学不能清楚的把握这一点,简单的认为是方程的左边等于右边,而不会利用方程左边和右边的关系进行求解方程。

六、如何找出等量关系

如何找出等量关系是用方程解决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有正确找出等量关系才能正确的列出方程。一个题目中可能有很多个等量关系,如何分析题目找到一个好的等量关系成为学生迫不及待解决的问题。

七、等量关系与所列方程的关系

一个题目,能否找到合适的等量关系完全决定所列方程求解过程,甚至如果不能找到正确的等量关系,还可能导致方程的错误列出,因此,在一个题目中,能否找出正确而优异的等量关系成为解方程的关键所在。

在教学中,除了利用一个加数加上另一个加数等于和、被减数减去减数等于差、一个因数乘于另一个因数等于积、被除数除于除数等于商等之间的关系和天平的平衡原理解方程外,还可以教会学生利用移向的方法来求解方程,可以从方程的左边移向右边,也可以从方程的右边移向左边,这样也给学生增加了更多的知识。

在解方程中,有很多地方是需要老师和同学共同注意的,在本章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有很多遗憾的地方,望在今后的教学中再接再厉,总结出更好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成绩能够更上一层楼。

第三篇:《式与方程》教学反思

式与方程着重复习用字母表示数、简单的方程及其应用。成功之处:

分层次学习,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梳理。在教学中主要分为两个层次展开:

第一层次:学习用分母表示数。在教学中首先指出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你会用字母表示什么。在这里要着重让学生通过举例子,启发学生通过更多的实例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并自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回顾、小结书写数与字母、字母与字母相乘时应注意什么,并通过连线搭配的练习将含有字母的式子与对应的用文字表达的含义连起来。这种练习的实质是数学语言的训练,它能帮助学生掌握数学语言的符号形态与文字形态的转换,同时也是写代数式的辅助练习。

第二层次:学习简单的方程及其应用。在教学中要注重方程概念的学习,启发学生回想解方程的依据,也就是等式的两条基本性质,最后学习列方程解决问题时解题步骤,关键是列方程的依据,也就是等量关系。

通过这样分层次的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到每个知识点的层次性,对于知识的梳理起着链接作用。

不足之处:

1.对于每个知识点不能具体深入,只能蜻蜓点水式的点到为止。

2.练习量少,特别是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很多类型不能在这一节课上体现。

改进之处:

可以每学习一个知识点,准备一定量的练习题,利于对于知识点的巩固与提升,也利于学生好好地消化每个知识点。

第四篇:《等式与方程》教学反思

先前认真阅读了这一单元的教材,发现与老教材有较大的变化。又认真阅读了备课手册上侯正海老师的文章《初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程”教学建议》。于是对方程教材的编排体系有了大致的了解。昨天让学生预习:数学教材1到2页,并且完成《补充习题》第一页。预习的好处显而易见,我发现:学生对于列方程问题不大(只是少数学生在列方程时写单位),问题大量地出在对“等式”“方程”“式子”的概念的理解和区分上。所以,今天这堂课的难点就是让学生深刻理解和熟悉“等式”和“方程”的概念及其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简录:口算;教学例1,理解等式;教学例2,理解等式与不等式,把等式分类,分成不含未知数的等式和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揭示方程的概念,解释50+50=100,X+50〈200,X+8不是方程的原因;订正〈补充练习〉第一题;揭示等式和方程的区别和联系——等式包括方程,方程是一类特殊的等式;让学生做“试一试”,比较根据第二张图列的方程12+X=20,一位学生补充了20-X=12,我补充了20-12=X,先确定这三个等式都是方程,但第三个方程一般是不列的,因为根据20-12可以直接得出答案,它就相当于算术方法解题了。我强调:看完图,顺向思维,直接得到的方程,一般是最好的——点到位止,我知道学生对于我的话不一定理解的,就给予一定的暗示和渗透吧。完成“练一练”,重点是第一题(我让学生写出来的)。

反思:由于难点吃透,学生对于方程的意义已经掌握了——做到能背能举例能比较能说明,但在“练一练”的回答上我有疑惑。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我估计教材的意图是指哪些是不包括方程的等式,哪些是方程,我也是按这样的要求让学生写的,但我还是让学生说说方程全部是等式。教学后,总感别扭。“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的问法是二分法,所以我才让学生写等式时不写方程。如果这样要求,哪些是等式?再把等式中的方程找出来。这样要求,可能更加清楚,不会让我疑惑了。

第五篇:《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

通过对天平的观察得出等式的概念,接着应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通过比较等式与方程,以及不等式与方程的不同,得出方程的概念,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不应该替学生很快的说出答案,在将出方程的概念后,应该让学生通过变式训练明白不仅x可以表示未知数,其他的字母都可表示未知数。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当一个导游的角色,站在知识的岔路口,启发诱导学生发现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将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放到小组中,采用合作交流的方式加以解决,逐步的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向纵深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和合作意识。

上一篇:学校各级岗位职责下一篇:学校岗位职责免费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