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信仰闪光

2024-04-18

让信仰闪光(精选8篇)

篇1:让信仰闪光

敬爱的党组织:

回首往昔,我看见历史长河的满目疮痍,看见美丽的祖国被铁蹄践踏,看见生离、看见死别……在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候,天空中扬起一面火红的旗帜,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从此,我们有了一个信仰让我们去仰望……

九十多年风风雨雨,九十多年漫漫征程,党指引着我们走过了艰苦的抗日战争、走过了让人心痛的解放战争、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引领了新中国的建设。我们的党在岁月中发展、进步,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活力有生机的党,让信仰在我们心中永远闪光。

梁启超说过:“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我们肩负着建设祖国的责任,我们肩负着守卫信仰的义务。对于当今时代,作为青年,我们是时代进步不可缺少的新鲜血液,是引领时代进步、历史发展的掌舵之人。因此,我们必须拥有有坚定的信仰,在信仰的指引下真正做到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而不是做时代的米虫社会的垃圾。

在这个社会高速发展的新阶段,我们所面临的挑战日渐增多,西方思想文化的渗透、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社会复杂现实的影响,甚至于社会阴暗面的揭露,都会给我们的信仰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审视今朝,社会上不乏拜金炫富的现象,不良的影响已经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对青年人,对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们中的好多人,为了在同学中争所谓的面子,盲目追求名牌,花钱大手大脚,丝毫不顾及对家庭带来了多大的经济负担。甚至有些人为了追求所谓的奢华高雅的生活放弃自己的尊严、毁掉自己的前程。我们不禁要问,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我们又到底怎么了。物欲横流、自私利己、追求享乐,不知不觉中这些竟然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的信仰,我们的价值观,不知不觉中便已经被侵蚀和扭曲。所以,社会不信任我们青年人,认为我们没有理想抱负,是温室的花朵。如果这样,我们又怎样去建设祖国,又怎样从先烈手中接下这片用鲜血浇灌用汗水滋润的富饶土地,又怎样对得起养育我们长大成人的父母社会祖国。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人,我们必须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勤奋学习踏实工作。作为创新型社会的接班人,我们必须拥有进取心和创造力,努力为祖国的发展提供新思路新方法。然而一个青年如果没有坚定的信仰,就会在盲目中失去自我;一个国家或民族如果没有拥有坚定信仰的青年人,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无法实现真正的复兴和繁荣。面对信仰缺失的这个社会,作为青年人,我们真的应该好好想想我们应该拥护的到底是什么。

信仰永远是高高在上的,是你必须仰望,必须拥护与追求的准则。作为有信仰的青年人,我们在拥护党在党的领导下学习和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共产党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并努力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投入到社会建设的浪潮中去。

时代的火把已经传到我们的手上,我们在红色大旗的指引下要托起祖国未来的太阳。让我们携手并肩,坚定信念守住信仰,为建设祖国而努力奋斗。放飞理想,让我们青春的旗帜随着祖国的繁荣富强而高高飘扬吧!

汇报人:xiexiebang

篇2:让信仰闪光

---建团90周年走进敬老院文联欢主持词

A:敬爱的爷爷奶奶们,B:亲爱的朋友们,大家

合:上午好!

A:我是……

B:我是……

A:当我们踏入了新世纪的门槛,蓦然回首,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已经历了九十年的风雨洗礼。

B:当我们屹立于新时代的潮头,回头望望,我们光荣的中国共青团也走过了九十年的光辉历程。

A:四月梧桐芳菲尽,五月槐花飘香来。

B:在这充满温情与希望的五月,为了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在全社会形成尊老爱老助老的良好道德风尚.A:今天我们……的青年志愿者们走进了慈恩敬老院,希望能为您们带来快乐,带来温暖。

B:老年人是社会的财富,因为您们的劳动,才创造出我们今天的和谐社会和幸福生活;

A:你们经过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了无数挫折和坎坷,如今你

们不用再辛勤劳作,可以安享晚年。

B:能为你们带来快乐,能为你们做一点有益的事,是我们志愿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一种荣耀。

A:现在,就让我们把最动人的歌声和最优美的舞蹈献给你们,希望你们开心、快乐、健康长寿。

请欣赏舞蹈:《希望》

B:在座的老人,都年轻过。年轻时的您,曾可否遥寄相思给远方的阿妹;年轻时的您,曾可否是阿哥心里远方的阿妹。A:苦涩的甜蜜,浪漫的爱情,重温美好回忆。

请欣赏歌曲:《新不了情》

B:青春,如一把跳动的火焰,闪烁着耀眼而迷人的光彩; A:青春,如一组优美的音符,奏响着动听而激昂的旋律。请欣赏动感的街舞秀:《嘻哈热舞》

A:五月的太阳,绚丽多姿、热情奔放,B:五月的党徽,金光闪闪、喷射光芒。

A:鲜红的党旗,经历了90个春秋的洗礼,显得更加飒爽多姿,在华夏上空自豪飘扬。

B:庄严的党徽,经过了90载的锤炼,显得更加坚如磐石,在祖国的辽阔大地上指点江山,所向披靡。

请欣赏诗朗诵:我的祖国

B: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A:有一份伟大叫母亲,有一份依靠叫父亲

B:悠悠江河,淌不完母亲对儿女的冷暖情长;

A:绵绵高山,抒不尽儿女对母亲的孝心敬意。

请欣赏歌曲:《常回家看看》。

A: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B:青年时刻充满朝气,充满豪气,A:李白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B:我们说:今日痛饮一杯酒,甘洒热血写春秋!

A:让我们尽情放飞美好的希望,让我们尽情地唱起来,跳起来吧!

请欣赏舞蹈:《快乐的跳吧》。

A:九十年风雨如磐,难忘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B:九十年岁月如歌,留下了青春无悔的追求

A:把豪放的炽热挥洒大地,把真挚的关爱撒满人间 B: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关心老人,关爱老人

A:最后再一次衷心地祝愿爷爷奶奶们健康长寿,万事如意!愿你们的生活像这明媚的阳光一般温馨、美好、幸福

篇3:让“冲突”闪光

一、愿花时间, 敢花时间, 真实学习

让认知冲突闪光的第一要素就是时间, 只要肯花时间, 让学生分析、思考, 这样才能让它真正闪光。例如, 在一次公开课的教学中, 我就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 在教学“角的度量”过程中, 我安排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在大屏幕上出示磨损的角。)

师:“同学们请看, 这个角被磨损了, 你能量出它是多少度吗?”

学生纷纷举手, 然后我点了一名同学回答, 并要求他上台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 其他同学观看。

生A:“只要把两条边延长, 它们交叉的点就是顶点, 再把顶点对准量角器的中心, 把它的一边对准O刻度, 另一条边对准48度, 说明这个角是48度。” (答案非常正确, 但我当时未评价, 又叫了另一位学生回答。)

而学生B的答案却是45度。

我接着问:“两个同学的答案怎么会不一样呢?”

生C:“可能是延长了, 它的角度就会增加。”

我又问了一次:“你们认为呢?”

生D:“如果无限延长, 角的度数可能还会增加。”

“那么, 其他同学是怎么想的呢?”大多数同学都异口同声地赞成生D的想法。当时我非常尴尬, 因为下面有很多老师在听课, 又因为是公开课, 我怕浪费时间, 当时我真不知如何是好。但我很快冷静了下来, 认为这正可以成为学生知识的新的增长点, 我很快分析了学生产生问题的原因, 发现学生真正的思维误区在于认为“无限延长, 角的度数可能还会增加”。因此, 我因势而导地提出“射线的无限延长, 角的度数是否会增加呢?”这个问题很快引发了学生浓厚的思考兴趣, 但我并未急于给予答案, 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一做, 画一画, 量一量, 交流讨论, 让学生在自发的思考中知道了角的两条边无限延长与角的大小无关。

课后的分析、反思让我明确学生的认知冲突并不可怕。从建构主义分析, 这正可以成为学生的知识的新的增长点 (从上面问题中我有了深刻的体会) 。因此, 在课堂上愿花时间、敢花时间、真实地学习是让学生认知冲突闪光的关键。

二、分析矛盾, 找准焦点

抛锚式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 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 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 (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 。因此, 教师应在教学中突出矛盾的焦点, 让学生在思考中有的放矢。例如, 在教学一年级“平均分”时, 我向同学们出示了一串漂亮的气球, 学生面露喜色。我说道:“这儿有14个漂亮的气球, 你们说说看, 可以分给几人?”顿时大家进入了热烈的讨论中。一会儿, 一只只小手争先恐后地举了起来。一位男孩子大声说:“我是用圈一圈的方法, 每2个圈一圈, 圈了7次, 就可以分给7人。”另一位男孩迫不及待地说:“我是用圆片来分的, 14个圆片, 先拿2个分一份, 再拿2个分一份……这样分下去一共分了7份, 所以分给7人。”“我是用连线的方法。”一位女孩走上来说:“2个气球给一个人, 2个气球给一个人……正好分给7人。”正当我为学生想到的方法高兴时, 突然发现有一只小手举了起来, 又缩了回去, 我走过去, 用鼓励的目光迎着他:“你来说说你的想法, 好吗?”他吞吞吐吐地说:“我……我是用减法算的。”这是我始料不及的, 于是问道:“哦, 怎么减的?14-2=12, 12-2=10, 10-2=8, 2-2=0, 减了7次, 正好减完, 这样就可以分给7人。”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 于是我顺水推舟, 问:“听了××的方法你们又想到什么方法呢?”又一位不甘示弱的男孩挥动着小手, 站起来一口气说下去:“还可以用加法做, 2+2+2+2+2+2+2=14, 有7个2相加, 可以分给7个人。”大家听了都向他投以赞许的目光。这时, 我想到了乘法, 但那要到二年级才学的, 我还是尝试地说道:“听了刚才的方法, 你们又想到什么方法呢?”教室里静了下来, 过了一会儿, 一位同学说道:“老师, 我还能用乘法口诀来算, 二七十四, 这样也可以分给7人。”我和大家情不自禁得鼓起掌来。我深深地感到, 我们的孩子是鲜活的, 他们的思维是灵动的。只要教师适时“点拨”, 他们就会自己往前走, 在智慧与智慧碰撞中, 在思想与思想交流中, 他们会慢慢地学会起飞。作为教师, 我们的任务就是给孩子创造起飞的条件, 让他们自由飞翔。分析以上的问题, 我认为, 要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 真正让学生学到知识, 应注重分析矛盾, 找准焦点, 然后教师再有的放矢地进行讲解, 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在于“讲”而在于“点”。

三、求同存异, 形成共识, 因势而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结果在于“意义建构”, 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就是前面提到的“图式”, 也就是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 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 学习的过程远比最后的结果要重要。我认为, 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以必要的问题产生共同的认识 (必要的问题主要指基本理论、科学概念等) , 但也允许部分问题, 学生留有个人的理解。然后通过讨论、交流, 使不同的观点相互碰撞, 最终使学生不断补充、修正、加深自己对问题的认识。例如, 有一次在上公开课《真分数和假分数》时, 有一道判断题为“假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大”。

生1:我认为这是错的, 因为假分数除了分子比分母大以外, 分子和分母也可以相等。

生2:我也认为这是错的, 观点和刚才同学一样。

师:其他同学呢? (大多数同学都赞成上面两位的看法。) 于是我想继续往下面做题目, 但看到一位学生高高地举起手, 急于回答, 于是就请他回答。

生3:我认为这句话是对的, 因为在这句话中, 它说假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大, 又没有说“一定”的意思, 所以我认为是对的。 (这时, 一部分同学也觉得生3说得有道理, 同学们的观点立刻分成了两派。)

我没想到这样一个判断题竟使同学们争论得面红耳赤, 于是干脆让他们自由组合一下, 面对面地进行争论。最终, 大家达成了共识, 认为这句话意思表达不够完整。在以上例子中, 我为了促进学生错误概念的转变, 创设了宽松的氛围, 让学生自己解决认知冲突, 使冲突在课堂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总之, 课堂中的冲突不应是教学过程的累赘, 而应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的资源, 应成为我们教师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篇4:让智慧闪光,让精彩呈现

关鍵词:教学现状;尝试研究;反思总结

一、问题教学之现状

新课程推行到今天,“问题教学法”以其先进性而被教师们接受,从而得到了广泛推行。教师作为主导者,往往在思考设置怎样的问题能有效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思考并促使他们更有效地积极主动地思维。虽然每位教师一直都在努力,但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还是会出现一些“低效”甚至“无效”的问题。粗略归纳一下,我们会发现存在以下一些不足之处:

1.问题缺乏深度,哗众取宠

为了改善课堂教学沉闷的局面,力求课堂气氛的活跃,同时使学生增强信心建立自信,一些教师往往会采用设置一些极其简单的问题模式,以激发学生回答的积极性。例如,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一文时,老师这样问:“毛泽东是哪国领袖?”“文中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分别是谁?”第一问实际是无问而问,但凡中国人都应有这样的常识;第二问或许有个别学生不清楚,但文本下有注释,再次提问显然有点多余。类似浅显或是无问而问的问题,采用这种故意哗众取宠的方式而达到所谓的活跃的课堂气氛实在没有意义。

2.脱离学生实际,故作深沉

但也有一些老师,在授课时为了体现自己的水平,或是没有认真备好学生这一课,也或是有意让学生多作一些深沉思考,在问题设计时,提出了一些超出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如,在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学生初次接触新闻,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看课文:“请指出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背景。”虽然新闻随处可见,但因为学生是第一次学习新闻,学生只能以自己的理解找出标题,至于主体、结语、背景等只能茫然。或许最终有几个特别优秀的学生回答出了问题,但那也只能算是猜准,而非真正地了解。这样的课堂自然会让学生感觉索然无味,没有兴趣。

3.问题过于随意,缺乏联系

问题设置随意,会致使学生不清楚学习的目标。如选自《水浒》的《智取生辰纲》一文,教师提了如下几问:①文中作者提到了哪些人物?②杨志替谁押送生辰纲?③文中虞候、老都管对杨志好像颇有怨言,为什么?连续几问虽然都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但因几问之间缺乏一定的联系,致使学生对本课学习失了方向感,不清楚回答这几问意欲何在。如若问题设置时稍稍注意其内在联系,那么学生对课文的学习目标及重点了然于心,回答起来也就顺畅多了。

4.远离文本主线,天马行空

备课,旨在通过预设一些问题,使教学有效围绕文本目标进行,促使教师更好地引领学生顺利地把握文本主题。因此,教师看似有意无意的提问都因循着文本主题的方向设计,以利于学生更好地深入文本阅读。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会看到只为调节课堂气氛而进行一些与课文无关的提问:如学习曹文轩的《孤独之旅》时,教师这样问学生:你有过孤独吗?你因什么事而孤独?孤独究竟是怎样一种感受?你最终有走出孤独吗?这些问题让学生陷入了一段曾经孤独的回忆,学生虽然有话讲,但对把握文本杜小康如何由孤独最终到心灵的成熟成长无多大作用。我只想说,要真正把握文本的创作意图,任何脱离文本解读的理解都是空洞无力的。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中只是一个引导者。而教师要能顺利引领好学生,关键在于教师能否通过事先设置一系列基于文本的、有内在联系的、有助于理解文本的有效问题来达到预设目标。问题提出质量的好坏,关系到课堂目标达成度的成功与否。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如果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设计的问题不能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也没有围绕着文本来精心设置问题,教学活动就会流于形式,盲目的行动,并将阻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对重要概念的认识。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就成了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探讨的问题。

二、有效性问题教学尝试

课堂有效性问题,我认为是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设置,基于文本、能引导学生快速读懂文本并能调动学生围绕文本充分思维、较快把握并领悟文本的问题。长期研究课堂的美国专家鲍里奇教授认为,有效教学包括至关重要的五种关键行为: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学生成功率。教学问题的设计能够为学生预先构制思考的框架,使教学过程朝预设的方向深入发展,并培养学生思维的持续发展。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增强问题设置的有效性,本人觉得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从生活中找感觉,让学生有话说

从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学生的课堂参与率往往跟他们自身的生活密切相关,那些源于生活的、生动有趣的以及理解起来较容易的知识越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促成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因此,教师在进行问题设置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习惯,深入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的实际,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设计富有生趣、直观形象的问题,使教师预设的问题和学生个人的疑问产生心理上的共鸣,让学生在课堂上无拘无束有话说。如在学习莫怀戚的《散步》时,在分析情节和人物后,围绕是听从“母亲”走大路和顺从“儿子”走小路的矛盾时,设计如下问题:

①面对“母亲”选择走大路和“儿子”选择走小路的矛盾,最终是怎么解决的?

②文中“母亲”或“儿子”有让“我”左右为难吗?

③现实生活中你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你是如何做的?

散步是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一件小事,可能是跟朋友,也可能是跟家人一起。这篇课文的内容本身已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因其生活体验丰富而有话说、乐于说。学生通过结合自家人的相处模式及对亲情的独特感悟,较好地理解如何与家人亲戚相处之道。对文本主题的正确解读,尤其是良好的家庭教育也起到了较好的作用。生活无小事,道理皆通达。教师基于对学生内在需要的深入体察,源于文本,又超越文本,循着从文到人的脉络,密切文本与生活的联系,真正实现了文道统一。学生不仅熟悉了一个故事,更重要的是触摸到文本更深层次的东西、换位思考、亲情和谐、承担责任等等,这些正是学生现在或者将来的生活所需要面对的问题,教师围绕原始情境中发生的问题来组织教学,而不是教给他们现有的答案。语文学习被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学生被置于问题解决者的角度,直接去面对反映真实世界情境的问题在求解过程中发展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切身感受到知识和他们所处世界的联系。朱熹语:“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如此这般,贴近学生生活体验的有效的问题设计,让学生从生活找到感觉,并让学生积极回答并有效参与整个学习过程。

2.从问题中受启发,促动积极思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这样途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思维是从遇到问题开始的,能否促进学生探究问题,积极思考是閱读教学中衡量是否为有效提问的重要参考。

(1)问题呈现要有梯度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就教学与发展问题提出了“最近发展区”之说,他认为只有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在设计问题时就应该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一个适当的要求,这个适当的要求是基于学生现有水平和能力又高于这个水平和能力。要求过高或过低,学习的效果都不理想。

琦君的《春酒》课例设计问题如下:

①课文叙述了作者儿时在故乡的哪几件事?

②这几件事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③作者如何通过一些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描写风俗?

④是什么使作者能在几十年之后对家乡过年时的生活细节记得那么清楚,描写得那么细致呢?

问题的设计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每一个问题的设置都引导着学生的思维向前发展,让学生理解起来水到渠成。

(2)问题设计要引发学生多角度思考

有研究表明,中学生的思维已经逐渐摆脱了对感性材料的依赖,思维时往往带有独立性和批判性。这阶段的学生表现为喜欢独立思考、寻根究底、质疑争辩等现象,思维日趋成熟。此时,要触发学生产生不同的想法和可能性的思维,鼓励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寻找多样化的可能性和多样的方案。

如学习《愚公移山》时,我提了这样的问题:愚公移山,愚公真愚,智叟真智?你怎么看愚公移山。

这是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谈谈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独特理解和感受,它涉及不同学生的不同情感体验和价值取向。学生中有些会觉得愚公他们耗时费力,劳民伤财;有些认为他们坚持执著,精神可嘉;有人认为愚公的话有长远思想,也有人认为智叟的话不无道理,学生结合自己的社会观察和人生体验来进行思考,并且在这些在多样理解多角度思维的碰撞中,启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更深层地进入某个主题,深度分析事实和挖掘道理。

要做到问题有效性,就要求我们提出问题时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要以他们的技能水平及认知能力为出发点,有的放矢,使学生有所思、有所得。要注意引导学生探究和挖掘思维过程中所得到的那些可以继续拓展的思维结果,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的精神和习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3.从文本中发现,让智慧开花

文本是教学的基本依据,如果忽视文本的作用,那阅读教学也就无从谈起。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熟悉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水平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汲取文章养分,挖掘文本精髓,由此来丰富学生知识领域,进一步提升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1)问题源于重点目标

学生对文本的自觉认知的程度和能力是有限的。为了保证学生理解领悟的正确方向,提升学生理解、领悟的深度,就需要教师设计好问题,把教学的重要目标内化成问题。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思考、分析和讨论中,充分理解文本的内涵。

如课文《孔乙己》的重点目标是学习小说多角度刻画人物的写法,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同时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在分析了人物形象后,了解到孔乙己是一个地位低下但追求功名、穷困潦倒又好喝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自欺欺人的人。或许正因此,“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快乐的空气。”此时设置问题:“这哄笑孔乙己的都有哪些人?”生答:“掌柜、短衣帮、小伙计!”师问:“短衣帮、小伙计在当时社会地位怎样?”生答:“并不见得比孔乙己高!”师问:“既然如此,他们自身也是遭社会凉薄的人,为什么又会哄笑孔乙己呢?”在一问一答中,不难让学生发现作者通过本文还反映了当时国民的麻木不仁、冷酷无情。

强化学习目标,围绕重点目标设计问题,能让学生充分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避免纠缠于课文中的其他细枝末节,迅速掌握文章结构和主题。

(2)提问明确学习任务

要实现深入解读文章,我们在教学预案中设计具体的教学环节来达成教学目标,在这些教学环节中,我们常常设置或生成许多的问题,在此时,我们一定要弄清楚这堂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每一步问题的提出是否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如学习鲁迅的《故乡》,在请学生初步理清文章情节后,为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主题,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①时隔多年,重回故乡,“我”看到了儿时的玩伴闰土,他见到“我”是怎样的一种表现?

②记忆中的少年闰土是怎样的一番模样?

③什么原因使闰土前后判若两人?

④在故乡“我”还看到了杨二嫂,这个生活在城镇的市民生活如何?二十年后的她生活怎样?

⑤是什么让杨二嫂也发生了如此变化?

设计好教学预案后,我作了一番思考,觉得这些问题设计得欠妥,虽然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有事可做,但却不是学生自主地探寻“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故乡的原因。我认为有效性问题不仅仅只在解决课堂的主要学习目标,而应激励起学生自主阅读的欲望,自主思考问题的所在。因此,我对教学预案稍作了修改:a.“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为什么“我”会不怎么留恋?b.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我”好像对故乡有点失望?可以归结为哪几方面的原因?c.“我”离开故乡干什么去?问题不多,却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整堂课学生表现非常活跃。

篇5:让青春闪光作文

在黑暗中摸索着度过了儿童时期,在上初中时才渐渐明白了理想的含义,对于理想,曾模糊了不少日子。

画家?老师?作家?亦或是总统?一个个职业在我脑中不断更换,却一直无法明确自己真正渴望的是什么。

再大些,依旧摸索着,却逐渐迎来了光亮——音乐。

小时候,就对音有敏感的反应,也许只是听个一两次,再一次便记住了旋律;被小学的音乐老师推荐加入合唱团以及面试椒江合唱团取得了名额;歌唱比赛屡屡获奖。快乐与满足油然而生,在乐的世界里,我享受着。梦,便在那时的某一刻,消无声息地来临,心中便多了一块不可取代的位置。我一次次告诉自己——我的理想,是歌手。

这似乎是一个不切实际且不成熟的想法。我也曾怀疑过自己,自卑过,动摇过。我不敢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展现给大家。我怕被大家嘲笑,仿佛歌手这个梦想就是格格不入的。

于是我用其他所谓“正经”的职业掩盖了我真正的理想,每当人们问起:“诶,你长大想干嘛?”这句话却问得我哑口无言。没受过专业的培训——因为不敢和父母坦白内心的梦,他们只期望我能好好学习,长大后有稳定的好工作。曾经暗示过父母,结果也不了了之。

可是,谁说的准呢?谁又能知道自己未来一定能做什么,又一定不能做什么?没有去尝试,去追,又怎可以断章取义?那些取得成功的人,也许从未想过自己能功成名就,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但勇敢往前走,结果总不会差。

篇6:让生命闪光

每当你听见怦怦的心跳,感受生命有力的搏动时,你常常会涌起什么感想?是否想到让生命闪光。

让生命闪光,在俗人的眼里就是能像那些伟人一样,有一番伟大的事业,有一段动人的传奇,如雷锋、张海迪、海伦。凯勒等。可你曾去发现过,大自然中那些平凡的事物所折射出的生命意义。伟人的光辉事迹固然让人感动,可平凡的事物所彰显的生命价值更让人感动。

昙花,这是一种多美的花呀!你一定不赞同我的看法,昙花一现,生命如此短暂,有什么意义。那你就错了。其实昙花开放,不是为了得到人们的赞赏才绽放,它是为自己而美丽。黑夜让昙花绽放,却让白天来领略凋谢,但昙花没有埋怨,依旧欢笑着绽放,美丽如划过夜空的流星,这不正是让生命闪光么?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着春泥更护花。”这话说得也不全对。花谢了,花落了,其实不仅仅是为了化为春泥,更是为了结下可口的果实。花的开放似乎只是为了孕育果实,当小小的果实挂上枝头,它就无声无息无怨无悔地凋零。想起这些,你还能忍踏落花来复去吗?面对满地落花,又怎能不生出由衷的敬意?

泥土,很少有人赞颂过,人们只习惯赞颂小草、翠竹、秋菊等。可你曾想过这些美的事物,都是泥土滋养出来的。泥土不仅让花草有了生机,让动物有了栖息之地,还让人类有了生存的食物。泥土为我们做了太多,可泥土又得到了什么回报呢?泥土只是默默地付出,不求一丁点儿的回报。泥土看似没有生命,却孕育出无穷的.生命,让生命闪烁无尽的光芒!

大自然中不知有多少平凡的事物,都让生命闪出光辉,我们又怎能让生命暗淡无光?即使昙花一现,也应像花瓣一样潇洒地飘落,没一丝惋惜,没一丝哀叹!

何老师的话:作文是需要灵性的,需要一双发现的慧眼,更需要一颗善感的心。昙花、落红、泥土,这些寻常的事物,很少有同学去思考它们生命的意义,可胡莹灿思考了,发现了微小事物所包含的生命价值,深刻、新颖,很值得一读。

相关专题:尚无数据

篇7:让生命闪光作文

田地里,稻谷熟了,在风中摇曳,远远望去,就像一片此起彼伏的金色的海洋。那一颗颗美丽的稻谷,在镰刀的“擦擦”声中,无声无息地离去,成为人们的口粮,成为桌上的食物,成为了人们的体力来源和支柱。哦,原来,稻谷是有价值的,因为它养活了人类。

花园里,一株株鲜艳的花朵在花盆里挺立,展示着自己五彩缤纷的花蕾,向游人们频频点头。那一株株千姿百态的小花,为大地增添了鲜活的颜色,让世界变得更加五彩缤纷。而且,它也净化了浑浊的空气。哦,原来,鲜花是有价值的。因为它让世界变得多姿多彩。

舞台上,歌皇周杰伦正唱着一首流行歌曲。听,那美妙的歌声一会儿高昂,一会儿低沉;一会儿柔情,一会儿强健。它会帮你驱除心中的烦恼和忧愁,给你带来快乐。可是,谁也没有想到,这样一位卓越的歌手,竟然患有先天强直性脊柱炎。这种病一旦发作,疼痛难忍,可他并没有被病魔所折服,而是更努力地创作与歌唱,不断超越自己,成为亿万歌迷崇拜的偶像,他的生命是有价值的。

道路上,环卫工人挥着大扫帚,费劲地扫着路上的灰尘,连一颗瓜子壳也不放过。他们不论严寒酷署,十年如一日,一天也不落下,从不嫌脏嫌累,忘我地工作。而许多人都歧视清洁工,但他们却毫无怨言,依然走自己的路。当他们看见人们走在洁净的马路上,感到心情舒畅。而这些,都是清洁工的杰作,他们在默默地为城市美容。这便是环卫工人的价值。

每个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它们都在努力地实现自身的价值,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正是因为这样,全球才会更充实、和谐、美丽。

篇8:“四重”让写字教学熠熠闪光

《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 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 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 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提高书写质量。第一、二、三学段, 要在每天的课中安排10分钟, 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 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 讲究练字效果。”可见, 加强写字教学已经成为语文教学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

在小学尤其是低年级阶段, 如何上好写字课, 把枯燥的写字技能训练变得生动有趣, 使学生爱上写字, 成了广大一线教师探讨的一个问题。笔者在日常教学中进行了尝试, 认为处理好写字教学的“学”与“习”的关系非常重要。“学”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写字方法;“习”是让学生用教师教的写字方法自己去练, 两者结合, 才能变方法为能力。那么, 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学”与“习”的效率呢?笔者将其概括为“四重”。

一、重习惯

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对于学生写出一手好字非常重要。写字习惯包括坐姿和握姿, 俗称“双姿”。写字时如果坐姿、握姿不当, 会导致肩、臂、指等各部分肌肉紧张僵硬, 运笔不灵活, 字自然就写不快也写不好了。在平时的写字教学中, 我们应该严格、规范地要求学生。坐姿做到“头正、肩平、臂开、足安”, 握姿做到三个一, 即一拳、一尺和一寸。

这习惯说起来容易, 在平时写作业时, 总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做不到。常常是提醒一下就记得, 头一转又趴下去一片。笔者将双姿的要求编成了朗朗上口的《写字歌》:“我们学写字, 习惯很重要。头正肩要平, 臂开两足安。牢记‘三个一’, 看清再描摹。笔笔用心写, 功到自然高。”配上动听的音乐, 每节课前唱一唱。在优美的歌声中, 学生们领悟到习惯的重要性, 并能时常提醒自己。同时, 教师要把它落实在实践中, 落实在每天的习字过程中。日子一长, 写字歌里提到的要求就变成学生们日常的书写习惯。同时, 为学生们写好字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二、重实践

写字是技能训练。提高技能训练的唯一方法就是靠练, 也就是实践。课堂上只是指导学生说写字要领, 讲写字方法, 但是不去写, 这个字是写不好的。这和“纸上谈兵”是一个道理。在写字教学中, 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是必须的, 这样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把学到的写字知识转化为书写能力。

以教学“耳刀旁”为例, 笔者指导学生先练部首:左耳刀、右耳刀;再练带耳刀旁的字:陪、部;最后运用学到的方法自主练写:阴、郎。练的形式力求多样, 有的是在教师指导后练, 有的是让学生讨论发现要领后练, 有的是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去写。这样做的目的就是给学生更多练的机会。练得充分, 学生书写技能才提高得快。

实践证明, 开始练偏旁的时候, 学生写得不怎么样。在教师指导之下, 再写带有这个偏旁的两个字的时候, 明显看出了进步。最后又写了两个字, 展示的时候发现, 学生越写越好了。这就看到了学生的进步, 体现出学生写字能力提高的过程。

三、重感悟

任何知识的获得, 都要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然后经过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直接用口授的方式告诉学生知识, 是教师咀嚼以后给学生的, 营养不多。如果让学生经过思考, 然后获得知识, 就是经过他自主地学、自主地思考后得到的, 那才是真知。阅读教学中是如此, 写字教学也不例外。

在教学“耳刀旁”时, 笔者先分别出示“左耳刀”和“右耳刀”, 让学生去观察它们的不同。学生很容易就发现了“左耳刀”的横撇弯钩小, 竖是垂露竖;“右耳刀”的横撇弯钩大, 竖是悬针竖。这时, 根据学生所说的, 将它们的区别归纳在黑板上, 加深学生的印象, 然后再去比较“左耳刀”和“右耳刀”在字中位置的不同, 利用田字格帮助定位。再去写时, 学生就能关注到刚才自己所发现的, 写得自然比较到位。

写字教学中, 如果教者一味强调传授写字知识, 忽略学生的感悟, 那只能一字一小得, 所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有目的地引领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感悟, 让他们自我发现, 自主学习, 那学生就能习得一种方法, 进而触类旁通, 写好一类字, 这样才能“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由此可见, 感悟在写字教学中尤为重要。

四、重情趣

写字课因为重在技能训练, 因此常常会显得比较乏味。这就要求教者能创设有趣的情境, 调动学生的兴趣, 把“枯燥”的课上出“情趣”来。

在教学“耳刀旁”时, 笔者给学生讲了一个左耳刀和右耳刀来历的故事:“有一天, 左耳刀在街上玩, 突然发现有个人长得和他特别像, 左耳刀觉得很奇怪, 就去问偏旁爷爷。偏旁爷爷告诉他, 那个人叫‘右耳刀’, 他们俩虽然长得像, 但却是由两个不同的字演变过来的, 代表不同的含义。左耳刀由‘阜’演变而来, 与土地、山岭有关;右耳刀由‘邑’演变而来, 大多和人聚集有关。”讲故事的同时配以课件动画, 充分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从故事中得到了汉字文化方面的信息, 还进一步明确了左耳刀和右耳刀的区别所在, 获得了写字方面的兴趣。

再如, 出示范字“陪”时, 笔者故意将两个偏旁分得很开, 然后强调“好朋友要靠近些, 手拉手肩并肩, 这样才好做游戏”, 同时利用课间将两个部分靠到一起。学生在哄笑的同时明白了作为字的两个部件应该写得聚拢些。这个环节有效地减少了学生书写时结构松散的现象。

上一篇:【致新员工朋友的一封信】马青2011111下一篇:梅 花15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