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的智慧闪光

2022-11-09

教学活动是一种很特殊的过程, 因为教师的教是面对有思想、有情感、有自己独特个性的学生。在这种师生的双边活动中, 学生的学至关重要, 学习的效果才是一堂课的关键。因此, 教师要导好每一堂课,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的智慧放射光芒。怎样才能更好的做到这一点, 我谈四个方面的看法。

一、课堂上首先应该让学生多读

知、情、意行的规律告诉我们, 要理解、感悟必须先读。读是基础和前提, 教师要设计好读的不同方式, 采用多种形式的读, 带领学生走进文本, 与文本展开对话。“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多读几次, 学生兴许就已经明白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抽单个的学生来读, 比一比谁最能够读出文章蕴涵的感情, 或者分角色来读, 揣摩文中人物的心理、模仿人物的神态, 这种情感的表达与流露就向我们展示了学生的智慧。

二、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动口说

一篇文章会有很多生字、生词, 学生借助工具书, 会读了也会写了, 也明白其中的意思了, 但是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 那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去说。我们常说“可意会不可言传”这无疑是说明一个人不能用语言来表达自己所想的。不能说语言就失去了意义, 所以用语言表达是基本功。教学中, 我们不妨让学再用这些词语造造句, 或者用几个词语连一段话。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经历和情感, 会想像不同的情景, 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不同的画面, 给我们展示出语言的智慧。这样一来, 潜移默化, 积少成多, 他们会成为一个很有语文素养的人。

三、课堂上放手让学生去议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是问号。”教师设计好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与同学探讨, 争论, 真理会越争越明, 在交流与合作中, 在探讨与商议中, 学生自然会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如在教学《桃花源记》时, 讨论“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一句话中“乃”字的意思, 有同学说是“却”, 有同学说是“还”, 也有同学说是“竟然”。对于这些说法不要有给出答案, 而是让学生把这句话放到原文中去, 结合上下文让他们议一议, 比一比哪个更好。经过讨论, 学生们发现, 桃花源中的人是自秦时避战乱来此绝境, 对外界的变化有大吃一惊的心理, 所以, 最终一致认为应是“竟然”。在议论的过程中掌握的知识会更加准确, 更加深刻。俗话说“三个臭皮匠, 抵一个诸葛亮”, 学生们在议论中显示了他们的智慧。

四、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去欣赏

一篇文章中会有很多的亮点, 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并找出他们自己喜欢的东西。一个字, 一个词, 一个句子, 或者一个片段都有可能打动学生, 在学习活动中多放手让学生去感受, 去欣赏, 并阐述理由。学生将新知识放在已有的经验视野中, 去解读运用, 并重构自己的经验世界, 这是一种从感性到理性的提升。在这种中活动过程中, 教师会欣赏到很多教学设想中不曾想到的东西。

教师在课堂上要扮演好主导的角色, 整体布置好教学的大概环节, 至于戏怎样表演, 还得让学生来发挥。教师如同导演是导好学生而不是教好学生。一堂好课, 不是教师教得眉飞色舞, 而是学生在动口、动脑、动手。学生在课堂上既积累知识又训练能力, 既读文本又读生活, 在学习中闪烁自己的智慧。

上一篇:浅议地下建筑的物理环境下一篇:重视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促进专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