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游戏在幼儿教学中闪光5655

2024-04-17

让游戏在幼儿教学中闪光5655(共8篇)

篇1:让游戏在幼儿教学中闪光5655

游戏-------孩子

子长县幼儿园杨静

内容摘要: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是幼儿的天性。前苏联的阿尔金称游戏为“儿童的心理维生素”。幼儿游戏蕴藏着幼儿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契机,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自然性等特点在游戏中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这是游戏的本质所决定的。那么,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又如何发挥游戏的作用呢?通过自己的工作实践,摸索、总结出利用各种游戏的方式,帮助和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

关键词:游戏激发

爱游戏,是幼儿的天性。高尔基曾说过:“儿童通过游戏。非常简单,非常容易地去认识周围的世界”。作为幼儿教师的通常都有这样的感受:游戏时,幼儿的认识、记忆、思维、有意注意等状态都是较其它的时候好,这是因为在松弛、欢快的游戏情境下,更容易激发幼儿的主动性、想象力和创造欲;这是因为一个尚未实现社会化的幼儿,在使自己适合一个按成人的兴趣、习惯和思维方式组成的社会的过程中,不可能象成人那般有效地得到情感和智慧上的满足,而只能在自己的世界——游戏中得到满足,在没有任何强制关系的背景中,实现自己的愿望,从而达到情感和智慧上的平衡。游戏是一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要求的快乐而自主的活动,它具有自主性、趣味性、虚构性、社会性和具体实践性等特点。游戏可以巩固和丰富幼儿的知识,促进其智力、语言等各种能力的发展。所以游戏是幼儿普遍喜爱的活动,也是最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形式及幼儿教育中采用最广泛而又最重要的教育方式,它不仅接近幼儿生活,带给幼儿快乐,而且还能使其人格得到应有的尊重,使其各种心理需要得到体验,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健康发展。那么,如何充分发挥游戏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呢?

一、利用角色游戏,提高幼儿的道德认识,学习社会交往本领,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幼儿塑造良好的个性。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决定了幼儿的道德认识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而简单的说理并不为幼儿欢迎和接受,教师的指令对幼儿也只是起到短暂的约束作用。通过角色游戏,幼儿会逐步感受和了解社会生活中的道德规则,学习并遵守一定的道德规则。比如:在玩“乘汽车”的游戏中,一开始我有意不强调“乘汽车”的游戏规则,结果幼儿玩游戏时,蜂拥而上,游戏无法继续进行,只得停下来。这时,我乘机让幼儿讨论,游戏为什么会停下来?怎样才能顺利进行游戏?幼儿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最后达成一致见解:因为没有排队,没有秩序,所以游戏才能做不下去,只有排好队,有秩序地玩,才能玩的开心。这样,秩序的要领自然而然地就在幼儿的脑中形成了。接着,我又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果人们乘公共汽车时不排队,没有秩序会怎么样? 幼儿有的说:“大家挤来挤去,谁也上不去”。有的说:“会上得很慢。”还有的说:“会挤伤人”。利用经验迁移,使幼儿了解到秩序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而通过游戏过程中大家有秩序地上下“汽车”,也进一步把这种道德认识转化成行为方式,这样,幼儿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遵守秩序。针对幼儿出现的具体问题,设计并指导幼儿游戏,通过游戏,帮助幼儿克服自身存在的缺点。比如:有些 幼

儿天性好动,坐不住,责任感差,在角色游戏中,教师可有意地让他们扮演责任性强的角色,如医生、交通警察等角色,从而锻炼他们的坚强性,培养他们忠于职守的优良品质。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学到交往的本领。首先,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必须互相协作;其次,幼儿在游戏中扮演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医生、司机、售货员、战士、等角色,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和他人交往。通过游戏过程中的冲突和合作,充分地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学习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理解和处理问题,不断体验着成功与失败、体验着自由与规则,体验着过程与结果,不断地从他人身上印证自己,求证自我的存在,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丰富并完善着自己人格的内涵,学习并尝试进行交往。

二、在教学中,利用游戏,引发幼儿的好奇心,提高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内容趣味性加强。在教学中,幼儿园教师都会使出浑身解数,集中幼儿的注意力,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其中,最简便、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便是使用游戏的方法。比如在一次公开课教学中,语言活动——“记得牢”一课,开头时我就用游戏的口吻:“小白兔跳跳到我们家作客,给小朋友带来了许多礼物,我们看一看它给我们带了什么礼物?” 利用语言增加神秘感,一下子就紧紧抓住了幼儿的注意力,而整个过程中,又用“变魔术”、“击鼓传花分礼物”等游戏手段,使幼儿在饱满愉快的情绪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达到了学中有玩,玩中有学的目的,效果非常好。使用游戏的方法进行教学不仅适用于语言活动,同样适用于其它活动。比如在我设计执教的“5的序数”一课,采用“森林里开运动会请小朋友去当裁判”的形式,把幼儿带到游戏情境中去,既然是“裁判”,必然要对小动物各项比赛的名次做出判断,这样幼儿在有趣的游戏情境中,轻松地学习并理解了序数的概念,学习兴趣浓厚,效果也非常好。同样的,不管在哪门学科中,只要能恰当地使用游戏的方法,都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特别是中小班的教学,更离不开游戏,因为中小班的幼儿注意力容易分散,有意注意差,对枯燥的学习内容不感兴趣,只有游戏,才能使学习过程充满乐趣,富有情趣。

三、利用操作游戏、创造游戏,开发幼儿的智力,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幼儿的游戏除了能引起情绪上的愉悦外,往往会有不少新的发现。就说吹肥皂泡吧,勤于思索的孩子就会纳闷儿:为什么泡泡一定是圆的呢?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漂亮色彩呢?这时,教师就可以不失时机地向孩子介绍一些有关科学道理。这样,当孩子发现自己的好奇竟同科学道理结合在一起时,心理就会得到极大的满足,会进一步激发他们去思考,去探索科学的奥秘。幼儿在游戏时往往还会有美的创造。如他们在折叠糖纸、粘贴树叶、制作玩具、搭积木等过程中都能显示出自己的智慧。另外,变废为宝的成功又使他们的自信心得到加强。所以,我们应该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让幼儿去游戏,让他们用橡皮泥搓元宵、包饺子、小兔、做帆船飞机;让他们用火柴盒粘叠家具、组合音响、立交桥;让他们用各种废纸盒制作机器人,建造楼房。因为即使是最简单的操作与拼搭也有助于幼儿智力的开发和体验创造的欢乐。

总之,游戏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就像事业、工作、具有意义,这样就要求作为幼儿教师必须细心地观察、积极地想办法,为幼儿游戏创造条件,科学地指导幼儿游戏,巧妙地利用游戏进行科学教育,充分

发挥游戏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不断地积累、总结、指导幼儿开展游戏的经验。

我国著名学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孩子们就是在游戏中、在玩中一天天长大和进步的。往常孩子们在幼儿园时,游戏常常由我们老师来精心安排,孩子则只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被动的机械的听从调动,在我们看来,似乎是在组织游戏活动,而在孩子们的心里,却只是在完成我们布置的任务,并不觉得是在进行游戏活动。如何使游戏真正成为孩子们自己的游戏,如何在游戏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他们玩什么,怎样玩,玩多久等等,这就需要我们放开手,给予他们自由发挥潜能的机会。

自己选择“今天玩什么”。游戏是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地进行的活动,所以我经常问孩子们:“今天你们想玩什么游戏呀?”孩子们会争先恐后的发言,玩保铃球、纸盒造型、瓶瓶罐罐总动员、七巧板等。这么一问,孩子们会觉得:游戏是我们自己的,我们可以选择玩自己喜欢的游戏。他们选择的游戏,可能是一些无太多乐趣的游戏,也可能是一些已经玩了又玩的游戏,但却是他们所钟爱的。因此,我们就可以,就应该尽可能去满足他们游戏中学习的欲望。也只有通过他们自己选择后,他们才会玩得尽兴,学得开心,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自己选择“怎样玩,如何玩”。游戏都有规则,有的是明显的规则,有的是隐藏的规则。游戏的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也可以在孩子选择了“今天玩什么”后,再来问问:“你们想怎样来玩这个游戏呢?”此时,他们会提出各种各样的规则要求,有的是合理的,有的则是不合理的。当一个游戏提出多种玩法时,我们可以让他们去试一试,在试过之后他们就会自己得出一个结论——“这样玩是最好的”。例如:玩“瓶瓶罐罐总动员”时,幼儿提出了很多种玩的方法,有的可以一个一个套在一起,幼儿可以把它们一个搭起来等不同玩法。”通过实践,孩子们提出的规则要求没办法完成或是很难完成时,我们也要让他们去试一试,在试过之后他们自然而然又会得出另一个结论——“这样玩是不行的!”。实例证明游戏活动的过程中,让孩子们自由地选择了行为方式,才能真实的表现他们的心理状态,反映他们的发展水平,毫无拘束的表露他们的思想感情,表现出他们头脑中所想到的一切。

自己选择“用什么玩”。孩子对游戏材料的要求,主要不在于他们的外表形象,而在于这些材料是否能成为玩具,是否能利用这些材料能够进行游戏。游戏材料虽然是代替品,但孩子们对他们还是有一定要求的。他们常常自发的就地取材,周围有什么样的材料,就拿什么作材料。如拿各种纸盒来搭高楼大厦、火箭、机器人等等。后来在游戏中,我发现他们还用别的东西,如各种瓶子和盒子等。所以任何一种事物在孩子手中,都可以想象成游戏中的玩具,只要给孩子想象的空间,他们的创造力就会自然而然的产生。如果孩子们在玩游戏时,我们不必强加一些要求给孩子,束缚他们的思维力、想象力,要相信孩子的选择,相信孩子的是非判断能力。

自己选择“什么时候玩,玩多久”。游戏最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最为幼儿喜爱,最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所以孩子们常常玩了还想玩,总也玩不够。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在游戏前先问问:“你们愿意什么时候再玩这个游戏?你们还

想玩多久?”让他们自己选择合适的时间来继续玩。例如:和孩子们“玩纸盒造型”的游中获得了乐趣,玩过之后还想继续玩。这时,我就提出:“这个游戏很好玩。你们还想什么时候再玩?”孩子们说:“我们想明天再玩一次。”第二天,我遵守约定和孩子们再玩了一次,这次他们表现得比上次还积极,游戏气氛比前次还要浓。玩过之后,他们就再也没有要求重玩。实践表明,只要你遵守了,孩子就会遵守,这也从客观上加强了孩子的时间观和责任感。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是能让幼儿获得快乐的、满足需要和愿望的、自发的、不同寻常的一种行为。幼儿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游戏是促进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最好活动形式。在游戏活动中,儿童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品质发展能够得到更快地发展。

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性活动,是幼儿的需要,而不是成人强加的逼迫性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也不是成人愿望的执行者,他们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愿望来玩游戏的,教师应该从全方位的角度去看待幼儿的游戏自主权,让幼儿自己确定想玩什么、怎么样玩、和谁一起玩、在什么地方玩等等,幼儿是游戏的主人。

总之,撒开手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独立自主的去选择游戏的方式方法、规则要求、角色材料,能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展游戏过程中,教师做到“放”、“导”结合,会让幼儿更深地体会“玩中学”、“学中玩”的快乐,从而也会体现出游戏是幼儿基本活动的真谛

篇2:让游戏在幼儿教学中闪光5655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爱游戏是幼儿的天性。高尔基曾说过:“儿童通过游戏,非常简单,非常容易地去认识周围的世界。”那么,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又如何发挥游戏的作用?

一、激发儿童对游戏的兴趣

游戏具有情趣性、虚构性、具体性的特点,它符合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它是幼儿特有的活动。我们在组织幼儿游戏活动时,首先注意从兴趣入手。

(一)因人而宜,激发幼儿对游戏的兴趣

幼儿在成长阶段,虽然喜欢游戏,但由于个性差异,他们对游戏的乐趣也不尽相同,如果用同一标准去开展,对活动能力强的小朋友与活动能力差的小朋友会有不同的影响。差些的可能达不到要求,强些的可能觉得太简单,都会产生无兴趣的效果。因此,我们在开展游戏活动时,注意幼儿的个性差异,因人而宜,因材施教,让每个儿童对游戏都保持很浓的兴趣。

(二)满足幼儿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游戏的乐趣

《纲要》指出:“满足幼儿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尽量创造条件,让他们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晨间活动时,小朋友被花坛边的小蜗牛吸引住了,又好奇又专心,兴致勃勃地捉小蜗牛玩,我们何不借助幼儿对小蜗牛的兴趣,组织一次活动,引导幼儿全面认识蜗牛呢?于是,我们设计了一份完整的活动计划,并进行了实施。活动1.引导幼儿对蜗牛产生的兴趣,让幼儿知道蜗牛生活的环境及外形特征。2.引导幼儿进一步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及用处,使幼儿知道蜗牛和人和动植物的关系。3.组织幼儿画蜗牛。

(三)创设游戏,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幼儿的游戏除了引起情绪上的愉悦外,往往会有不少新的发现,所以,我们应该创造条件,提高机会让幼儿游戏,让他们用橡皮泥搓元宵、包饺子、捏小兔,做帆船、飞机;让他们用火柴盒粘贴家具、组合音响、立交桥;让他们用各种废纸盒制作机器人,建造楼房等。因为,即使是最简单的操作与拼搭,也有助于幼儿智力的开发和体验创造的快乐。

二、利用角色游戏,提高幼儿的道德认识

学习社会交往本领,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幼儿塑造良好的个性。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决定了幼儿的道德认识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用简单的说理并不为幼儿欢迎和接受,教师的指令对幼儿也只起到短暂的约束作用,通过角色游戏,幼儿会逐步感受和了解社会生活中的道德规则,学习并遵守一定的道德规则。

比如:在玩“乘汽车”游戏中,一开始教师就强调“乘汽车”的游戏规则,结果幼儿玩游戏时,蜂拥而上,游戏无法进行,只得停下来。这个时候,教师乘机让幼儿讨论:游戏为什么会停下来?怎样才能顺利进行游戏?幼儿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最后达成一致见解:因为没有排队,没有秩序,所以游戏才做不下去,只有排好队,有秩序地玩,才能玩得开心。这样,秩序的要领自然而然地就在幼儿的脑中形成了。利用经验迁移,使幼儿了解到秩序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而通过游戏过程中大家有秩序地上下“汽车”,也进一步把这种道德转化成行为方式,这样幼儿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遵守秩序。

三、开发游戏资源,建构幼儿游戏的物理环境,让幼儿感受到游戏的乐趣

幼儿园游戏中的物理环境,包括游戏时间、游戏场地、游戏材科等,只有对以上三点进行充分开发利用,才能发挥游戏活动的教育作用。

(一)游戏时间

时间是开展游戏活动的重要保证,充足的游戏时间是幼儿游戏的首要前提。为了把游戏时间归还孩子,我们从幼儿园一日生活制度上对游戏时间给予保证,并在具体实施中严格执行,做到不占用,不打折,确保幼儿有充分的时间开展各类游戏活动。为了保证游戏的经常开展,我们还安排了上、下午各有一次教育活动和游戏时间,这样,既有利于游戏和教育活动有机结合,又保证了游戏的经常开展。为了使幼儿在游戏中自由愉快地选择主题、内容、同伴、玩具,在组织形式上,我们采用了有主题的游戏,小型多样的游戏和幼儿自由游戏相结合的方法,使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尽情地享受游戏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二)游戏场地

场地是幼儿游戏活动必备的空间条件。我园占地面积较大,活动室宽敞、明亮,但为了给幼儿提供更广阔的活动空间,我们又开辟走廊、平台、草坪等作为游戏的场地,同时,幼儿园还为幼儿准备了沙地及各种体育器械,为保证幼儿的户外游戏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游戏材料

篇3:让生命在幼儿教育事业中闪光

1983年我从南京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北京东路小学幼儿园工作, 至今已有27个年头。我经常会被记者问到一个问题:你认为在你的成长道路上是什么成就了你?第一个人问我, 我不以为然, 第二个第三个再问我, 促使我冷静思考:在我的成长道路上到底是什么成就了今天的我呢?我认为, 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 需要有三股气:一是志气, 二是底气, 三是地气。

“志气”是我做好本职工作的动力

人活一口气, 此话看似简单, 却蕴含着神奇的力量。

记得1983年7月, 当我被分到了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工作时, 我的心是拔凉拔凉的。因为在当时我心中向往的是另一所幼儿园。可惜, 由于当时的我, 跳舞、弹琴、绘画在班级中都不是最好的, 我与这所园失之交臂了。为此, 当年18岁的我就立志:一定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技能技巧。我要证明:我可以成为一名好的幼儿教师。

到工作岗位后, 我非常刻苦。我憋住一口气一定要将工作做得非常出色。记得当时, 每天晚上到家时, 家人常常开玩笑地对我说“我们家的劳模回来了。”说起来大家可能不相信, 在我工作的第一年, 我一直不知道下班时间是几点钟, 压根儿没有下班的概念。到了晚上, 幼儿园里常常只剩下我一个人, 我总是在做第二天教学活动需要的各项准备。如:背故事、录音故事、画第二天上课的教具、练习教具怎么操作、弹唱第二天要教的歌曲、学跳要教的舞蹈。而每一项准备我都给自己设定了标准和步骤。如, 我在故事教学准备时, 分三步走, 第一步是熟悉故事内容, 能够流利地讲述故事。第二步分析故事中的情节和角色特点, 设计各个角色的声音形象。从音量、音色、音速上表现出角色性格、体格上的差异, 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角色, 吸引幼儿的注意力。第三步是练习自己的讲述水平, 用录音机将自己讲述的故事一遍遍地录下来, 一遍遍地试听, 一遍遍地修改, 直至满意才回家。

工作三年下来, 对于当时使用的全国统编语言教材, 小中大班共533个故事、儿歌等, 我都能一一背得。我高兴的是, 正是在背故事的过程中、在琢磨教材的过程中、在表现角色的过程中、在制作教具的过程中, 提高了自己的绘画、讲故事、弹唱和舞蹈的技能。后来在区里举行的幼儿教师技能技巧比赛时, 我还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成为了我后来一步步前行的基础。

人生的经历告诉我, 暂时的落后不代表永远的落后。人在生命的任何阶段、任何时候起步都不晚。重要的是“人活一口气”, 只要你有志气。

“底气”给了我当好幼儿教师的信心

底气不是别人给予的, 它来自于教师深厚的理论知识和对于实践的研究。

在27年的执教生涯中, 我一直处于一种学习的状态。1985年刚恢复成人高考时, 我就参加了夜大专学习, 毕业后又马不停蹄地参加了本科和研究生课程班的学习。

除了参加学历学习和向书本学习外, 我还注重在生活中学习, 在工作中学习。

一是向社会生活学习。比如, 当第三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在南京召开时, 我不仅了解关于此方面的所有信息, 又去了解京剧的知识, 学习演唱京剧的歌曲。接着, 我开展了关于京剧的主题课程, 让幼儿听京剧、欣赏脸谱艺术、让幼儿尝试学唱一段京剧歌曲、一句唱腔, 让他们从小感知到中国京剧的魅力。

二是向幼儿的生活学习。虽然我的儿子今年已经大二了, 但对于已经进入中年的我, 仍然坚持经常看动画片, 目的是让自己了解每一个阶段幼儿喜欢的动画片是什么。比如, 我知道2000年时, 幼儿喜欢的是《蓝猫淘气三千问》, 2005年时, 幼儿喜欢的是《喜羊羊与灰太狼》, 而最近几年孩子们特别喜欢《巧虎》。我认为, 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 只有了解了幼儿的生活, 才能与他们对话, 才能走近他们, 才能展开针对性的教育。

三是注重在实践和研究中学习。我参加了南京师范大学许卓娅博导负责的幼儿园音乐教育改革的研究、早期儿童音乐教学心理学的研究、建构中国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理论及实践体系的研究, 还独自承担了创造性韵律活动的设计与指导、幼儿舞蹈欣赏、大班幼儿二部合唱教学等一系列课题的研究。由参与他人的课题, 学习别人怎么做研究开始, 到逐步独立申报小课题、再到大课题开展研究, 一路走来, 可谓收获颇丰。

作为一线的实践者, 我不拘泥于申报的课题研究, 更重视将自己在日常教育和管理中随机的、偶发的、情境的、个别的问题作为研究的对象, 不仅寻找问题的成因及解决方案, 解决工作中的困难, 而且深究其价值, 努力做出新的解释。比如, 在一次公开教学活动中, 我园一位青年教师, 在引导幼儿创编《熊与蜜蜂》律动时, 出现了一名幼儿坚持不玩教师预设的游戏情节———熊被蜜蜂蜇了。他在整节课中都不参加活动, 而是一直在说“我不玩。我要玩熊吃鱼的游戏”。在课后研讨时, 我请教师分析反思:幼儿出现此行为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并根据分析种种可能的原因, 请教师一一去观察幼儿、访谈家长、设计干预活动进行再观察, 并将这位幼儿作为个案, 坚持做了两年半的持续研究, 一直跟踪他到小学一年级。此研究, 丰富了教师们对此类幼儿行为的干预策略。

正是因为持续不断的学习和研究, 帮助我逐步建构了关于幼儿教育的个人化观点, 使我有了当好一名幼儿教师的底气和信心。

“地气”是帮助我成长的条件

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工作环境之中, 每天接触的同事、领导、幼儿, 都是弥漫在我周围的“地气”, 在我成长的每一步, 都是他们给了我重要的帮助, 给了我成长的舞台。

我记得, 正是因为我一遍遍地练习讲故事, 所以被同事认可了———以后只要谁上语言课, 都会找到我说:吴邵萍你讲故事好, 帮我录个故事。对于同事的要求我总是乐于满足。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 我不仅锻炼和提高了自己的基本功, 更重要的是与大家建立了和谐的关系。因此, 领导和同事们也都愿意帮助我、支持我。

去年教师节, 记者让老领导写我的事迹时, 老园长提到了两件事:一是, 那时幼儿园门窗玻璃都要老师自己去擦。老园长说, 即使在我怀孕期间, 从不要别人带擦, 一直坚持到生孩子的前一天。另一件事是, 在我产假3个月不到时, 老园长打电话给我说幼儿园要被督导, 园里有好几个班缺人, 你能不能提早上班?我说, 可以。第二天我就来上班了。这些小事都是20年前的事了, 我自己都已经忘掉了, 可老园长依然清晰地记得, 因为在她看来, 这是我身上一个很重要的品质。老园长一直说我———是个有集体观念的人。

也可能因为如此, 领导常常给我很多的发展机会。记得在1997年的11月, 南京市首次举行幼儿教师的教学大赛, 区里的领导非常关心我, 将此机会给了我。那是对全市优秀青年教师、示范园园长及各个区领导的公开课, 但由于当时幼儿园正处于基建期, 加之我脱离课堂已经几年了, 那节课上得相当糟糕。课后, 我恨不得找个地洞钻下去。我清楚地记得, 当时, 市教育局领导对我说:一个园长不会上课, 怎么当园长?领导的批评, 成了我以后工作的重要鞭策, 自此后, 无论行政管理工作多忙, 我都坚持做到进课堂, 静心于教育教学的研究。正因为此, 在评选南京市名教师、南京市学科带头人、江苏省特级教师时, 我在评选课堂教学环节时, 都能够非常淡定和从容。

我喜爱孩子。当我看着孩子纯净的眼睛时, 总觉得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事儿。记得在工作的第二年, 那是我所教的第一届大班毕业前夕的一天, 张悦问我:吴老师, 我可不可以和你结婚呀?我愣了一下, 便问:为什么要和我结婚呢?他哭着说:我不想和你分开。我妈妈说, 只有结婚, 两个人才能一直在一起。虽然, 后来这个孩子家里发生了变故, 到其他城市生活了, 但是我一直记着他的话, 感动着他的心意。

爱孩子, 更重要的是将对孩子的爱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中。多年来, 我在工作中养成了四个习惯:

第一个习惯是:我听不得孩子的哭声。园里的老师们都知道, 我一听到孩子的哭声, 心里就会很不舒服。平日里, 只要幼儿园里有孩子的哭声, 我都会很快地出现在有哭声的地方。

第二个习惯是:我看不得孩子拖鼻涕。我园在关爱孩子生活护理上, 提出了“十二无”, 其中有一条就是:孩子脸上无鼻涕痕迹。为此, 老师们和我的衣兜里, 总是揣着一沓纸巾, 走到哪就能帮孩子擦到哪。

第三个习惯是:中午时, 我总要看一看幼儿的午睡后心里才踏实。每天幼儿午睡时, 我都会到每个班级转一转。当看到每位教师在尽心地照顾幼儿的午睡后, 看到每位幼儿睡得香甜的脸蛋后, 我的心里才踏实。

第四个习惯是:早上, 我总要和幼儿“玩一玩”, 一天才充实。无论行政工作多忙, 只要我在幼儿园里, 我一定坚持和孩子们在一起, 有时给他们上课, 有时与他们一起游戏。冬天到了, 孩子们怕冷, 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 我就每天参加晨间锻炼, 与他们一起跳绳、打羽毛球、滚铁环、拍皮球。常常是我出差几天回来, 刚从办公室走到大班的活动场地时, 就能听到孩子们喊:大吴老师, 我想死你了。他们甚至会奔跑上来, 抱着我问长问短。我真的很享受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光。

篇4:让游戏在幼儿教学中闪光

关键词:游戏教学;幼儿;活动

幼儿教学游戏化的探索,不仅改革了教学模式,更涉及教育观的变革问题。所以,要充分挖掘游戏中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进一步探究如何把教学的内容巧妙地渗透到游戏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提高学习效率,达到娱乐和学习的有机统一,使幼儿在游戏中愉快地学习、健康地成长。

一、幼儿教学应该全面实现游戏化

教学游戏化就是要求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尽可能地淡化教育目的,强化游戏手段,让教育教学内容融合于游戏中。教学游戏化是利用游戏的手段,服务于教育目标和任务,使幼儿即使在教学中也产生在游戏中的体验。通过教学游戏化,严肃的教学氛围会变成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枯燥的教学活动会变成有趣的、深受幼儿喜爱的游戏活动,会变幼儿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教学游戏化的提出克服了传统教学的枯燥无味,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批判和挑战,让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儿童总是喜欢游戏的,而且他游戏的时候会忘了自己,用全副的精神去做他的游戏,名义上虽是游戏,但也学到了很多知识。教学游戏化的提出,从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出发,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由于幼儿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很难摆脱对具体材料的感官依赖,接受学习根本不适合幼儿这一特定的年龄阶段,让幼儿在游戏中发现学习才是最佳的学习方式。在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游戏作为儿童的一种基本活动,也就成了儿童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游戏精神是儿童精神的集中表达和基本概括,如果教学能富有游戏精神,那么,实现教学与游戏的融合就不再是一件难事了。

二、用游戏发展幼儿的形象思维

幼儿的游戏主要包括观察、想象、记忆等认知成分,在游戏过程中通过言语和操作贯穿于整个过程。游戏活动中的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它是构成游戏的前提条件,并且要贯穿于游戏的整个过程。在建构游戏中,幼儿会先对所提供的材料的颜色、形状和大小等进行观察,然后思考把它们做成什么,接着就是一边观察一边动手操作,最后做成想要的东西。所以,游戏构成了发展儿童观察力的有效途径。在游戏中,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拓展。例如,“秋天的颜色”的游戏,在教师的启发下,幼儿能从湖水联想到大海,从小草、枫叶、菊花联想到森林,进而仿编儿歌。所以,在设计游戏时应该有意识地渗透儿童的认知成分;在设计结构游戏时,要充分渗透观察成分;在设计角色游戏时要充分挖掘儿童的想象力;在设计智力游戏时,要更多地渗透思维成分。与此同时,协调好各类游戏,以促进幼儿认知全面发展。

三、游戏教学能提高幼儿记忆的积极性

语言的学习还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但游戏教学能促进幼儿的记忆效果。幼儿对词汇、短语、句型进行记忆,这个过程是十分机械且枯燥乏味的。采用游戏教学能提高幼儿记忆的积极性。英语游戏过程是对所学知识的再现过程,能帮助幼儿达到提高记忆的目的,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这样,在反复的巩固过程中,最终能提高幼兒的英语水平。而且,游戏教学还可以增添英语课堂的学习氛围。互动的游戏为幼儿提供了英语交流的情境,使他们能用简单的英语句子进行对话,使之有了英语学习的氛围,从而为幼儿的英语学习增添了很多快乐。例如,高低音游戏(high low voice)是以巩固单词、句型,操练单词及句型为目的的一种常用英语游戏。把单词卡片放在最低处,学生小声地读出单词;当老师把单词卡片放在最高处时,学生须大声朗读出单词,速度由教师控制。如,在学习“cat”单词时,可以提前准备好卡片,当把卡片放在最低处,学生小声读出“cat”,当把卡片放在高于头顶处时,学生必须大声读出“cat”,速度可以越来越快。幼儿很喜欢玩这个游戏,当快速地摆动卡片时,就会快速地读出单词。有些幼儿高低音出错就出局,剩下的幼儿继续比赛,在玩游戏的同时,单词轻松地被记住了。

四、在体育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合作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交往行为,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不仅是个体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来临,个体与社会,个体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将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特征。在这样的社会中,具有合作意识和能力对于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尤为重要。在体育游戏中如何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呢?首先为幼儿提供一切可以合作的机会,如提供共同游戏的机会,提供小组协商、分工合作的机会,让幼儿知道在游戏中要理解并接纳他人的观点和建议,能够觉察到他人的困难,并给予帮助;能够少数服从多数,做出适当的让步和“牺牲”。想要让孩子达到这样的境界,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所以,我们只有从一点一滴做起,努力为孩子合作创造必要的条件。如,在民间游戏“炒蚕豆”中,就让幼儿讨论: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玩得很好很愉快,有的小朋友却玩起来觉得没意思呢?通过其他小朋友的介绍,孩子们明白了:一定要两个小朋友合作一起朝一个方向翻,“蚕豆”才能炒得好。只有合作才能玩得好,玩得有趣。

参考文献:

[1]郭晓明.论教学的游戏品格[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2).

[2]丁海东.学前游戏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126.

篇5:让游戏在幼儿教学中闪光5655

【内容摘要】

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是幼儿的天性。前苏联的阿尔金称游戏为“儿童的心理维生素”。幼儿游戏蕴藏着幼儿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契机,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自然性等特点在游戏中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这是游戏的本质所决定的。那么,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又如何发挥游戏的作用呢?本文通过自己的工作实践,摸索、总结出利用各种游戏的方式,帮助和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

【关键词】游戏 了解 塑造 扩大 培养

众所周知“幼儿期就是游戏期”。学龄前的儿童对于模仿成人活动、反映他熟悉的周围生活有着相当浓厚的兴趣,这就使得教学游戏的产生成为一种必然。而作为一个幼儿老师,在游戏中抓住幼儿的年龄特点,并予以指导教育,这便是最重要的任务。游戏仅仅作为幼儿的随意游戏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游戏也是教师进行教育的一种手段。下面我就谈谈在游戏开展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一、通过游戏让幼儿了解社会,塑造良好的个性。

游戏是幼儿反映社会、反映成人活动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带有很大的模仿性。幼儿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模仿来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老师提供了一个游戏的场景,创设了一个游戏情节,让幼儿从不同的侧面了解社会,这是游戏较其他活动的一个不同所在。

如:一次在玩打电话的游戏时,有一个小朋友说:“我是专门听电话的,” 我马上接下去问:“你听电话后干什么?” “我听后可以 1 帮助别人。”于是小朋友开始打电话请其帮忙。不一会儿这个小朋友就急了,喊道“不行、不行,我帮不了你们!”“他不能够帮我们。有谁知道打什么电话就会有人帮我们?” 旁边一个孩子叫起来:“打110!” “对,打110”小朋友齐声附和着。“是的,110热线服务台就是专门帮助别人解决困难的,任何人有困难都不用害怕,只要拨通电话就行了。”这样的一个游戏帮助孩子们了解社会,了解当今社会上的新机构以及新机构成立的宗旨。

当然,把幼儿身边的、经常见的、熟悉的事情穿插在游戏中,能更好的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建立自我。

如:有一次一个小朋友做汽车上的售票员,我对他说:“我是你的老朋友,可我今天没带钱,你就让我上车不买票吧!” 他听了我的话愣住了,但经不住我再三说好话,最终他同意了。就在这时,有一个小朋友说“妈妈跟我说:‘上车就得买票’。”一句话就引起小朋友争论。结果意见变为二种:一种认为既然是老朋友当然可以不买票;而另一种则认为不行。一个小朋友激动地说:“我爸爸就是司机,每次上车,他就会跟我说:乘车规则,那就是‘上车要买票,月票请出示’,这条规则人人都要遵守。” 经她这么一说,大家多不再争了。第二天,当我们再重复昨天那段情节时,我们的“售票员”说什么也不同意了,他一本正经地说:“我已经知道乘车的规定,干嘛还要再做呢?” 可见游戏中传授给幼儿的道德意识、行为规范在孩子心目中是根深蒂固的。在游戏中讨论发生在周围的事,让孩子通过讨论知道一些道理,对于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有很大好处

二、通过游戏扩大孩子的知识面。

我们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孩子的知识是从经验中获得的,而孩子的生活本身就是游戏。”由此在游戏中让幼儿获得知识,对孩子来说学得自在;对老师来说也教得自然。事实上,在游戏中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有许多许多。诸如:四大发明、交通规则、交通工具、人体的发育成长、世界著名的建筑物、中国文化历史等等。这些知识的传播在游戏中是幼儿最渴望获得的,若你能雪中送炭,效果会比一次一次说教来得好得多。

三、利用游戏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幼儿的游戏除了能引起情绪上的愉悦外,往往会有不少新的发现。比如让幼儿发现颜色的变化,我把三个玻璃瓶分别装上红、黄、蓝三种不同颜色水,让幼儿自己去操作,将这三种颜色按不同的方法混合,发现颜色的变化,勤于思索的孩子就会纳闷儿:为什么颜色会变呢?这时,教师就可以不失时机地向孩子介绍一些有关科学道理。这样,当孩子发现自己的好奇竟同科学道理结合在一起时,心理就会得到极大的满足,会进一步激发他们去思考,去探索科学的奥秘。幼儿在游戏中,也可以促进幼儿审美能力的发展,如形象生动、色彩鲜艳的玩具和游戏材料,优美动听的音乐、语言优美而生动的故事,以及各种人物、动物的头饰等等,都给幼儿美的感受。幼儿在游戏时往往还会有美的创造,如他们在折叠糖纸、粘贴树叶、制作玩具、搭积木等过程中不仅能显示出自己的智慧,还可以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和 美的创造能力。

总之,游戏是以孩子们为主体的意愿游戏。老师只有把目标记在心里,并掌握幼儿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来加以引导,这样的游戏会更生动、更受欢迎、更有价值。游戏是幼儿最最喜欢的游戏。现在我真正体会“没有游戏的幼儿园不是真正的幼儿园,不会指导游戏的老师“ 不是个好老师”这句话的含义,也真正发现游戏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现代幼儿园游戏大全》 作者:本书编委会

2、《幼儿园角色游戏与指导》 选自中国教育文摘

4、《〈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版 作者:李季湄

篇6:让爱心在教学中处处闪光

张易镇张易小学:樊立武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

默读着新《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九条,身为担负着教书育人重任的一线教师,我深深地认识到,爱是教师最美丽的语言。要当好一名教师,就要爱岗敬业,热爱学生,爱得专心致志,爱得无私无畏!

教坛几载风雨,我懂得了热爱学生是建立平等民主、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

任何教育的结果,都是伴随着一定的师生关系产生的,其结果的好坏有时受师生关系好坏的影响,不同的师生关系往往导致不同的教育结果。今天的学生需要有一个安静、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而要做到此点,师生关系的建立必须是“民主型”的。因为在民主型的关系中,由于师生之间注意协商、沟通,关系比较和谐,学生的情绪就会轻松愉快,有个良好的学习心境。在他们所认同的目标或要求的指引下,主动积极地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都高。反之,若师生关系是“专制型”、“放任型”的,则会带来学生情绪上的紧张或放任,造成内心烦躁、恐惧等,在这种情况下就不会有高效的学习,学习效果也不会好。这种 情况,正如英国教育家洛克所揭示的:“儿童从导师方面受了无情的言语和鞭鞑,他的心里,就充满了恐怖,恐怖立刻占据了他的整个心理,使他再也没有容纳别种印象的空隙了。”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要进行多方面的互动,会产生种种矛盾。倘若教师没有尊重,关心和热爱学生,即没有与学生沟通关系的法宝“博爱之心”,学生就不会把其视为亲人,视为可倾吐心声解决困惑的朋友,学生也就不会感受到亲人般的关爱和保护。要真正化解这些矛盾是不可能的。有时由于偏见,可能会产生学生对教师的“好心”的误解。教师要走出这种爱的误区,就要注意以正确的方式去体现对学生的尊重、爱护和关心,就能为建立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进而很好地化解矛盾。因此说,热爱学生是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

其次,热爱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学生的成长不只是阳光、雨露、面包和开水就能完成的。他们需要一样与植物和其他动物所不同的东西——这就是火热而真诚的心。中国有句古话:“爱人者,兼其屋上之鸟。”老师对学生的爱,会被学生内化为对教师的爱,进而把这种爱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上,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而“乐其道”,因此爱的教育是我们教学上的巨大推动力。教师关心学生,就能载起我们教育界称之为严格要求的那条很难驾驭的小舟。没有这种关心,小舟就会搁浅,用任何努力 也无法使它移动。教师热爱学生有助于学生良好品格的培养;有利于创造活泼、生动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有利于……而这一切,都是做好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条件。

下面谈谈我自己在教学中的做法:

1、理智公正

在教育中,我对学生的爱是理智的,而不是盲目、冲动的。盲目的爱缺乏是非感,无明确的目的性,不能有力地引导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不能有利地抑制和消除学生自身的不良因素。在教育中,我对学生的爱是正直、公正、坦荡、无私的,不是偏狭、庸俗的。因权势而爱,因门第而爱,因金钱而爱,这种爱会败坏社会风气,污染学生纯洁的心灵。如果我们希望学生成为有热爱美好事物而仇恨丑恶等行为的真正公民,我们就应当真诚地对待他。

2、不挖苦学生

当学生做错事时,我耐心开导,不挖苦、不训斥,不拿大话威胁恐吓。不体罚与变相体罚。如有的学生因作业没写好,或没有按我的要求去做的,我不会让学生写上十遍、二十遍,而是单独找他谈话,帮他找出原因。学生犯错更不能用心罚。“心罚”即对学生内在心理和精神的惩罚,它是与体罚相对应而言的。比如,有的教师说学生“你生来就不是读书的料,还有脸往这儿坐。”“你怎么会这么笨!”……这种心罚侮辱了学生的人格,刺伤学生的自尊心,伤害他们 的情感,损伤了他们为人的尊严。大家想想,学生真的遇上这样的老师日子该多难过。所以,我们应爱护学生。维护其自尊心,尽量避免对学生造成伤害。“老师的生命是一团火,老师的生活是一曲歌,老师的事业是一首诗。”……有关对教师以及教师职业的赞美之词确实不胜枚举。但我们应常常进行一些反思,思考一下我们的行为是否与之相符。

3、严爱结合

现实中往往爱好学生易,爱差学生难。我就要求自己不仅要爱“小天鹅”,还要爱“丑小鸭”。采取学生能够理解、接受的方式对待学生,即严爱结合。首先,我善于在尊重关爱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其次,我善于在严格要求的过程中去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友爱,努力创条件,使他们获得成功,并且做到爱得得体、严而有理、有度、有方与有恒。

当老师就要热爱学生,这种爱是艰难的,是无保留的。爱是人间最美的花朵,爱是心灵之弦,是最悦耳的鸣响,但仅有爱是不够的,一味的爱和一味的宽容可能会结出事与愿违的苦果,爱应与适当的教育结合起来,教育学生向好的方面发展,这才是老师在付出真爱后的效果,也是老师在教育中追求的真谛!

尊重个性 关爱学生

张易镇张易小学:樊立武

通过对新《义务教育法》的学习,我体验较为深刻的是第四章第二十九条“教师在教育学生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记得有一次我去上课,当我叫到一个同学时,其他同学的表情怪怪的,我一询问,一个最爱讲话的同学马上说:“她从不笑,脸苦苦的,叫她……”还没等他说完,我就明白了。再看看那个同学,她低下了头。这时我知道无论我用什么语言来安慰都无法抚平孩子那受伤的心灵。所以在平时我非常注意我的语言,从不用语言来挖苦学生。用真诚和全身心的爱走进学生的心灵,在教育学生时,我讲究方式方法,常常做到三思而后行。

面对那后进的、犯错误的学生,我放平心态,用发现的目光来看待学生。即使在最难教育的学生面前,我也信心百倍,透过学生气人的一面,看到他可爱的一面,看到他的热情上进。就像我班的宋洋,他的学习成绩不理想,纪律表现也不是很好,但他却有好的一面,教室的桌椅脏了,不用你叫,他马上去擦。所以每次他犯错时,我总是先表扬他的这个优点。后来他成了一个遵守纪律的好学生。

不同的家庭环境、不同的遗传基因造就了每个孩子不同的个性。有的孩子听话懂事,有的孩子聪明伶俐,有的孩子则固执不听话,还有的孩子更是成天调皮捣蛋……在教育时我根据学生的特点,注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施因材施教,并注重对学生个性发展的正确引导。班上有一位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喜欢讲话,于是我总是去提醒和制止,但效果很差。一天课上,我在分析练习册,发现这位学生在偷偷地喝水,而练习册却一片空白,只字未动。我压制心中的火,没有批评他,只是没收了他的水瓶,接着继续讲我的课。下课后,我把他领到办公室,没有发火,很温和地询问了没做作业的原因,然后对他说:“不知道你是什么原因选择上课在喝水,或许你是真的渴了,但是你想一想,假如每位同学都象你这样,我们的课堂会变成什么样子?你也不是幼儿园的小朋友了,已经是二年级的学生了,现在想想你刚才的行为,觉得难为情吗?”这位学生满脸通红地点点头。我接着又说:“你是个很聪明的学生,我相信以后类似的事情不会再发生了,是吗?”这位学生点点头。等到中午休息的时候,这位学生主动地拿着补好的作业来让我检查。从这以后,他在课堂上的表现好了很多,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现在的学生相当一部分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往往不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替他人做善意的考虑。这些特点往往使学生不能与他人友好相处,独来独往。我常常以“学会包容”“宽 以待人”“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处事之道来对学生进行教育,但是具体到学生应该怎样去做,我始终不去强迫学生接受我的想法,而是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想法与意愿,让其在内心试着去协调自我。我班有个学生,学习成绩优良,可是任性、好发脾气却十分严重:菜不合他口味他就倒掉,同学不小心碰了他一下,他就大喊大叫。我知道后把他找来,心平气和的和他谈话。几次下来,他慢慢地学会理解他人了;学会了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了,现在已具备了一定的责任感。

这几件事给我的触动很大,让我意识到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作为老师要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只有在平等的氛围中进行交流,学生才能真正意识到自身的错误,教育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篇7:让游戏在幼儿教学中闪光5655

关键词:个性、自主学习、提问、积累、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揭示了阅读活动的本质: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性活动。阅读不应以教师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该让学生自读自悟,积极主动地思考、寻求问题的答案,通过个性化的阅读积累、个性化的思考、表达使“个性”在阅读教学中闪光。

一、不期待答案

曾经有一个美国教育考察团来我国考察。一位特级教师给他们上了一节课,教学设计严谨有度,学生对答精彩纷逞、气氛活跃。我们认为这堂课上得极为成功,可是美国专家却说:既然学生都知道了,那还有什么必要教他们呢?

其实,真正沉下心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来一个深思的话,我们会发现:我们的课堂常常只是优生的活动天地。而大部分学生成了听众或看客,存在与否无关紧要。我们只要求他们的答案能配合我们的教案,一个对不上再叫一个,直到对上为止,才算达到了目标要求。

比如笔者曾听过这样一节课:一位教师在教《秋游景山》一课时,问学生:哪个词语最能概括故宫的特点?学生回答:“雄伟的故宫”、“伟大的故宫”,老师都说是错的。叫了好多个学生,最后有一个学生回答出老师所期望的书上所写的:“庄严”的故宫。老师才如释重负地把这个词语写下去。还有的老师,常常局限于教学参考书,把一些可以有多种分段方法的课文“定死”为一种标准答案,考试中的阅读也是如此。在这样的例子中,老师完全满足于预设的、期待着的答案,而忽视了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这样的预设,这样的期待将导致封闭。封闭必将扼杀个性,扼杀创新。倡导个性化阅读,就应该不期待答案,要从期待答案中走出来。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有见地的意见,让创造精神在他们个性化的思考中闪耀。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对中下等生的照顾,让每一个个体都参与到思考中来,发挥个性,发展创造力。

二、个性化的自主学习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有在受到充分的信任和尊重时,才能把自己的干劲和聪明才智充分地发挥出来。7-14岁的少年儿童,自尊心日益增强,他们喜欢受人尊重,渴望获得人们的信任;进入高年级后,更是什么都想自己独立地试一试,干一干,这时正是人的个性与创造力萌发和发展的好时机。

一节课,如果你多问问学生的意见,多采取他们提出的建议,那么也许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成果。特级教师魏书生正是采取这样的教法。他上课的时候自己几乎总是“闲”着,由学生自己提出学习目标,设计学习方法,自己只在适当的时候点拨几句,而教学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学听说训练《一缸金鱼》时,我只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讲一讲这个故事。但他们说想“演一演”,我采取了他们的意见。结果课堂气氛非常好!经过几个学生的表演之后,全体同学都对故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讲故事时都能脱口而出,且讲得生动有趣、回味无穷。

有时当同学们发言不是很积极的时候,同学们又提议进行组际竞赛,教室里一下子就变得热闹起来,一个个争先恐后地举手,踊跃参加讨论中来。我不禁概叹:还是孩子了解自己呀!当他们对自己选择的学习活动感兴趣时,那任何艰难的学习都会变得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能使效果倍增。

除了要注意到孩子们的共性以外,我们更要注意到学生每个个体间的差异。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个性特点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学会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形式,重视学生个体的有效参与,让每个学生学会面对陌生领域,自己去搜集、筛选资料,寻求答案。

如学习《在大熊猫的故乡》这一课。教师课前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进行:查找有关资料、参观动物园、画熊猫图、捏塑像等活动。在课堂上朗读、背诵课文,学生自己喜欢哪一节,就可以自由选择哪一节。这样,学生在无拘无束和非强制性的自学中个性得到了发展,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兴趣需要中找到教学的突破口。

三、个性化的提问

中国的许多教师认为:把学生教得没了任何问题是教学效果好。而美国教师则认为:把学生教得有许多问题才是教学成功的表现。事实证明:美国学生比中国学生更具个性,创造力和实践能力。有问题而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让学生在个体阅读、思考的基础上有所感悟,有所疑问,正是个性发展的外在表现。古人也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让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

学生经过个性化的阅读思考,提出的问题有时会极有价值,能问在点子上,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如:在学习《我盼春天的荠菜》时,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我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第8自然段中:“我听见妈妈在村口呼唤我的名字,可是我不敢答应……”最末一句后的标点为什么不是用句号而是用省略号?经过讨论之后,同学们得出:这里应该还有很多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没有写出来,如作者可能在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缩成一团在旷野上走来走去;在夜里都没敢回家,一人独自凄凉、孤寂地坐在田埂上等等。正是通过这个省略号的讨论,

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了作者当时“有家不能回”悲哀、孤寂的心情。正是“质疑问难”使个性的思考在这里得到发挥、发展的可能。这与教师一步一扶的“问答”、“分析”相比,教学效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试想,如果老师一直不给学生这样质疑问难的机会,怎能看到学生个性思考的闪光点呢?

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能够有一点看法,哪怕是肤浅的,但确实是他自己悟到的见解。所以,我们要在课堂中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使孩子们的个性得到发展。

四、让阅读积累更富个性化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的大语文观已是语文教改的方向。学生的语言等各方面的积累不应该局限于课本、课堂,而应面向生活、社会中的各个领域。但是,现在的课内外衔接,要么放任自流、不作启蒙,要么横加干涉、强行填充,这着实是对学生个性的伤害。

教师要深入研究每个学生的阅读兴趣。有的学生对科普类课文感兴趣、凡事总喜欢问个“为什么”,就向他介绍一些科普类读物。一些学生对故事特别喜爱就可以向他介绍一些童话名著。一些学生写作水平较佳,在鼓励的同时,可以向他推荐一些同龄人的优秀作文选,使他有个比较、学习的机会。

这样尊重个性、选择性的阅读,促使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更加丰满,也将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装的全面发展。

五、让个性化的表达更尽兴

有了个性化的思维和知识积累,便会激发表达的欲望,也必然会产生不同的表达内容和方式。教师应珍视学生在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浙教版第七册《登山》一课主要讲述了:列宁在登山看日出时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而走一条靠近深渊、非常危险的小路。我原本希望学生能有这样的认识:列宁作为革命导师时时刻刻不忘锻炼自己的意志。但是有一位学生提出不赞同列宁的做法。他认为:“列宁是个对全国人民来说都非常重要的人,没有了他全国的的革命将失去领袖。他又不是个登山运动员也不习惯走山路,很可能会有失足的危险。他不应该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万一发生了不幸的事,那损失将是不可弥补的。伟大的生命绝不应该浪费在无谓的牺牲上。”我想了一下,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就表扬了他。其他同学也为他鼓掌。语文上的很多东西其实是说不准、道不清的,很多问题都不只有一种答案。我们应该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独特的想法。

个性是创造力的源泉,个性将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每个教师都应该积极地、耐心地去俯下身来倾听每个孩子的声音,用一双热情、冷静、智慧的眼睛去发现、珍视每一棵富有个性的小苗苗,并创造机会,让他们尽兴地表达见解、表现自我、展示才华,让个性在阅读教学中闪光!

篇8:让对话在作文教学中闪光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 笔者曾为此做过一些肤浅的探索, 经过认真反思, 认为把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方式引进到作文教学活动中, 将作文教学定格为学生、教师、生活之间的对话过程, 定会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

将阅读教学看成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 其对话的展开是以“文本”为载体来实施的, 那么, 将作文教学看成是学生、教师、生活之间的对话过程, 其对话的展开, 毋庸置疑, 它必须要以“生活”为载体来实施。

生活的外延是难以穷尽的, 它包罗万象, 含纳古今。在作文教学中, 要让“对话”如一壶开水一样在课堂中沸腾开来, 教师选好对话的话题, 是很重要的。当今青少年, 精神已不再有枷锁, 他们喜欢说自己所爱说的, 想自己所爱想的, 这是时代赋予他们的权力。基于此, 教师话题的选择, 要紧紧抓住他们这一心理特点, 一些能刺激他们敏感区、兴奋点的生活事件, 应该作为首选材料, 如早恋、克隆技术、网络经济、恐怖主义、腐败、时政热点等等, 都很容易引爆他们思维的大堤, 激起他们对话的兴趣, 让他们感到有话可说。从而为对话的展开开设一份广阔的空间, 为写作过程铺就一条宽阔大道。

这里就有一个如何引出话题的问题。教师确定话题以后, 如果只是简单地写在黑板上, 或用嘴巴直接说出来, 就开始进行对话讨论, 是不妥的。俗话说, 性急吃不着热豆腐。写出来的说出来的只是一种符号, 一种信息而已, 很难激起学生的表达欲望和情感的冲动。而是应该先要创设一些情景, 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真诚信任的氛围, 然后通过小型对话的方式, 师生之间彼此谈谈对情景的感受和体验, 在交谈过程中, 教师相机引导, 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话题上。经过如此酝酿, 学生会不由自主地把课堂中创设出来的情景牵引到自己的生活中, 用之来联想自己今昔走过的历程, 一股想说想写的冲动便会油然而生。笔者在指导有关以“朋友”为话题的写作时, 上课伊始, 便放了一段臧天朔的歌曲《朋友》, 听毕, 让学生说说对歌曲的感受与理解, 从中我也不时插入自己的一些看法, 让学生去品析与评价, 待学生兴趣和情感都撩拨起来的时候, 都觉得有话可说的时候, 再顺势出示文题, 让学生围绕教师的教学内容进行对话讨论, 效果甚佳。

纵观某些学生的习作, 我们不难发现, 他们选取的材料大多是一些陈芝麻烂谷子之类的东西。生活中那些妙趣横生情意盎然的事件, 那些引人深思、撼人心魄的事件, 在他们的作文中了无踪影。是生活亏待了他们, 没有给他们演绎出来吗?不是的, 这样的生活素材俯拾即是。其症结所在, 是以前的作文教学课堂把枯燥的写法技巧奉为独尊, 教师在课堂上没有让出空间引导他们去发掘, 而学生在课后的写作时, 个体的孤立性又决定了他们很难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因为, 他们毕竟还是孩子, 昔日生活中的温馨, 因为有了岁月的洗涤, 他们中的一些人渐趋淡忘了;今日生活中的感动, 因为缺乏敏锐的眼光, 他们中的一些人无动于衷了。因此种种, 他们在作文里呈现出来的题材, 当然不会给读者带来新鲜感和感染力。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还得依靠“对话”来实现。

首先, 让“对话”为学生吹响已经沉寂了的生活回音。过去的生活不是泼在码头上的墨水, 被水一冲, 便会荡然无存。它是一条路, 只是我们很久没有去走了, 才被记忆的草丛隐没;它是一坛酒, 只是我们把它密封太久了, 才嗅不到它的芬芳。在作文教学中, 只要我们教师少讲些聚材选材的理论, 多给一点学生说说生活的空间, 让学生在教师启发性的对话点拨下, 由近及远, 由大到小地把记忆的触角延伸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然后说出来, 也许对他人是个触动, 使他人也会勾引起对自己相关生活的回忆, 在回忆中蓦然发现, 原来, 自己也曾经历过, 自己也曾体验过。此外, 一个人对过去生活的诉说有时不一定细致全面, 那么, 通过对话的方式, 让其它人向诉说者质疑询问, 一件件更加微小的生活细节也会相应的浮现出来, 这样, 写在文中, 便会使文章更加具体。

其次, 让“对话”唤醒某些学生对复杂严峻的社会事件的关注意识, 对有关人类生存状态的事件关注意识。青少年是一个充满幻想、无忧无虑的群体, 他们的责任感、危机感、使命感, 因为有了家庭的呵护, 因为有了社会的关怀而显得异常苍白, 他们文中写到的内容, 大多是一些只能给他们带来快感或忧愁的生活和现象。因而,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 应采用对话的方式, 用群体的觉悟去促使个体的醒悟, 让对话成为某些个体内省的过程, 成为某些个体内心深处的正义感、责任感、使命感浮出水面的过程, 久而久之, 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 便会把自己的关注意识转移到与人类命运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的事件上来, 并自觉地把其化成文字, 于是他们习作的厚重感也会随之产生。

现在, 封建的桎梏已经砸碎, 各种思想的禁锢已经冲破, 精神自由的春天早已是莺歌燕舞, 可惜的是, 我们学生在自己的习作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观、人生观、价值观, 仍然走不出传统观念和社会规约性说教训导的圈子。更令人堪忧的是, 有些学生习作只是一些材料的组合而已, 主题思想毫无显露, 犹如一具形骸, 只有肉体没有灵魂, 因而,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 尤其是语文教师, 帮助学生发现自己丰富的思想底蕴, 开启对他人对社会理解思考的潜能, 并善于表达在自己的文本中, 已是刻不容缓了。其最好的途径, 也许非“对话莫属。”

诚如一位哲人所言, 你有一个苹果, 我有一个苹果, 相互交换, 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种思想, 我有一种思想, 相互交换, 每人则都有了两种思想。此处的交换含义, 如果移植到作文教学中, 也就是“对话”。它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彼此倾诉, 相互交流, 通过学生个体之间, 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 学生个体群体与教师之间的思维碰撞与交融, 精神的相遇与接纳, 来共享情感, 共享认识, 共享对生活的感悟。我们知道, 对同一事物的理解, 人们可以因自己的阅历、情趣、经验, 运用不同的方法, 作出不同的思考。课堂上, 如果学生能够在宽松、和谐、民主的对话中, 把自己的思考都宣泄出来, 挥洒出来, 倾吐出来, 彼此互动互换, 就会是每一个学生产生一种“开窗放入大江来”的感觉, 就会使每个学生的思想容量更加充实丰富, 思想的开阔性和伸展性也会得到进一步提升。反映到习作中, 其立意再也不是千篇一律了, 呈现的将是百花齐放的局面。

上一篇:文明风采征文演讲5分钟下一篇:赢在中国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