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就中小学择校现象发表看法

2024-05-02

请你就中小学择校现象发表看法(精选4篇)

篇1:请你就中小学择校现象发表看法

请你就中小学择校现象发表看法

一、目前中小学生择校的原因探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择校是我国中小学教育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一直在我国各大小城市普遍存在。究其原因,从基础教育领域来说我国中小学生择校现象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首先,家长对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受教育水平与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实力相联系,家长都希望孩子能接受好的中小学教育,进而获得高层次教育。因此对教育的需求及对教育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其次,校际差距普遍存在。当前校际差距的存在是一个普遍现象,校际差距是指同一类型教育中同一层次学校间的差距。校际差距主要体现在经费投入、师资队伍、教学设备和生源以及学校的社会影响、外在环境等方面。第三,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在我国教育资源普遍短缺,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教育经费在各学校的分配也极不合理,在政府无法增加教育投入的情况下,义务教育阶段经费不足只能成本补偿而对于择校生,学校通常要收取计划内学生6—8倍的学费,而且重点学校的计划内学生和择校生各占一半,有的甚至择校生超过了计划内学生人数。这笔高额的费用无疑是学校靠自身力量增加教育经费,谋求生存发展的一种途径。最后,基础教育政策的失调,特别是长期以来实行的“划分学区,就近入学”的政策,使公立学校对教育产生垄断,而这种垄断导致了公立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停滞不前乃至下降,同时也影响了一些私立学校的正常发展,导致了教育公平性的严重失衡。

二、解决中小学生择校问题的对策基于以上种种原因,我国城市中小学生择校现象十分严重,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它同世界趋势中市场公平竞争引起的择校热有着质的区别,政府基础教育政策失调是我国中小学择校热的直接原因。不合理的择校热给社会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诸如,重点学校人满为患,教师负担过重,无法做到因材施教,高额的择校费加重了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使富人择校享受好的教育,穷人的子女因经济困难无法择校,造成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进而将来上大学,乃至在就业市场上竞争的能力不平等,以及择校中人际关系的介入,败坏了社会风气,诱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因而治理择校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此我们对这一问题提出以下对策,一,大力改造和扶助薄弱学校对薄弱学校的改造和扶助是解决择校热的重要途径。只有使薄弱学校发展起来,才能让所有学校处于平等的竞争地位。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消除教育不平等我国教育资源紧缺配置不均衡是引发择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这种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又是由于政府划分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造成的。三支持民办教育,以市场促发展政府对民办教育的发展,应该在鼓励的同时加以规范和支持,以法律形式赋予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同等地位使两者公平竞争。四调整人事政策,吸引教师向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流动。

篇2:请你就中小学择校现象发表看法

一、择校现象的产生原因及功过评断

当前,我国各大中城市出现的中小学择校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因而,就这一问题科学性的探讨,成为了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

1.“择校”之产生原因

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缘何产生?笔者通过归纳、总结认为,“择校”的产生从根本上讲,是义务教育供求双方矛盾的产物。

从供给方面看,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期的中国,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各行各业都存在着资源紧缺的现象。就教育行业而言,教育决策者对义务教育的重视不够,政府将教育投入过多地投向了高等教育,从而导致对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优秀的义务教育资源十分有限,教育发展不平衡。有限的教育经费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段,甚至同一地区同一学段的不同学校之间又存在着分配失衡现象,导致学校间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的差异;层层设置的重点学校制度,客观上也加剧了义务教育内部资源配置的失衡,导致地区内、区域内学校之间差距的拉大。并且长期以来,单一的政府办学体制、筹资体制和严格的计划控制,造成了优质义务教育供给规模过小,远远满足不了人民群众的需求。

从需求方面看,在如今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教育的人力资本累积作用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教育的国家需求正在向个人需求转化,越来越多的人能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教育投资所带来的收益㈣。并且,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中,经济飞速发展,居民收入显著增加、生活质量明显改善,越来越多的人有能力自己为教育“买单”。因而,家长们为了自己的子女今后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好的职业前途,心甘情愿花钱买教育,“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教育成功需求日益高涨。因而,他们自愿放弃国家给予的就近入学的权利,积极主动地想尽一切办法选择自己满意的教育服务。

由此可见,由于义务教育供给与需求存在如此巨大的反差,从而引发了择校现象的愈演愈烈。

2.“择校”之功过评断

然而,对于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的功过评断,国内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有学者对1994年至2003年间有关中外义务教育择校问题研究的139篇论文进行了分析,发现赞成择校的占39篇,认为择校弊大于利的占63篇,没有表态或只介绍措施的占37篇。

赞成者认为,择校是一种受教育权利,剥夺受教育者的这种权利并将弱势群体限制在薄弱学校是教育中的强权和不公。择校可以满足人们的需要,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利用;可以促进学校之间的竞争,提高Ⅸ域内教育的总体发展水平;还可以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因此,他们呼吁给择校以合法的身份,教育界内部应该重视教育质量差异,尊重家长和学生的选择。

反对者认为,择校将导致以钱择校、以权择校,只能增加强者的选择而剥夺弱势群体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是一种教育领域的腐败和不公。择校现象会造成教育资源的非合理布局和非均衡配置;会造成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额外收费会使家长不堪重负,又有苦难言。他们认为,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虽然存存,但是不合法的,是与《义务教育法》的规定相悖的;义务教育学校收取学生的择校费属乱收费,应严加制止。

二、基于义务教育法对择校现象的探讨

鉴于学者们褒贬不一的观点,笔者通过对现有研究文献的梳理和总结认为,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的产生址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其存在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彻底否定其价值似乎过于武断。而义务教育是以《义务教育法》的形式确定下来,对每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儿童来说都应该体现出《义务教育法》的严肃陆、公正性㈣。因而,择校现象与义务教育法之间的模糊关系和与生俱来的不可调性,似乎注定了择校现象会颇具争议。同时,择校现象本身确实存在着诸多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与其徘徊于义务教育法边缘、未受到法律强有力的约束有着一定的关系。因此,笔者决定基于义务教育法来探讨中小学择校现象,以期找到择校现象问题的症结所在。

1.“就近入学”与“择校”之矛盾

1986年7月1日施行的旧《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九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2006年9月1日生效的新《义务教育法》在其第二章第十二条中再次强调:“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似乎“择校”与“就近入学”存在着与生俱来的矛盾。而国内有学者指出“就近入学”是教育法规规定政府实施的一项法定义务,而对儿童、少年及家长来说则是教育法规赋予的一项法定权利。从法理的意义上理解,这里的“就近入学”是针对政府行为提出的强制性规范,是政府必须为保障适龄儿童上学持有的底线,而不是对适龄儿童上学的强行规定。笔者也认同这种观点。既然“就近入学”仅是受义务教育者的一项权利,那么,当他们认为这项权利不能满足自己需求时,就理应具有放弃这项权利而选择“不就近入学”(即“择校”)的权利。一方面,《义务教育法》并未对“就近入学”的相关细则进行说明;另一方面,《义务教育法》等相关教育法规也并未

对“择校”进行法律定义。鉴于此,择校行为几乎不受法律约束。择校现象愈演愈烈并滋生出诸多问题似乎是必然结果。

2.“不收学费”与“择校收费”之矛盾

1986年7月1日施行的旧《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条规定:“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2006年9月1日生效的新《义务教育法》-在其第一章第二条中再次强调:“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并在第三章第二十五条中规定:“学校不得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似乎“不收学费”与“择校收费”之间又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也是部分学者用以反对“择校”的“有力武器”。然而,与“就近入学”和“择校”之矛盾一样,《义务教育法》及相关教育法规中并未对“择校收费”进行法律定义。“择校赞”属学、杂费吗?收取“择校费”就一定属于“乱收费”吗?“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究竟涉及哪些内容?鉴于这些问题无法从相关法律条文中找寻到明确的答案,那必定会为“择校费”的无节制攀升埋下隐患。

三、基于法律规范择校行为的对策思考

基于如上的探讨可以发现,《义务教育法》本身的不完善对择校现象所存在的问题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既然如此,修缮《义务教育法》或出台相关配套法规,并加大执法力度可谓势在必行。

1.依法对教育资源合理配置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的供给不足是择校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也是阻挠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之症结。因而,与其对“择校”横加阻挠,不如先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义务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新《义务教育法》第一章第六条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和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可以看出,我国教育部门已经认识到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对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性,但遗憾的是,该项法律条文多数时候仅停留于书面,相关部门缺少执法力度。因而,笔者建议,应尽快出台与该项条文配套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实施细则,加大执法力度,切实将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落于行动上。

2.依法规范“就近入学”与“择校”细则

首先,《义务教育法》或相关教育法规需要对“就近入学”的相关细则进行明确的说明,例如,“就近入学”的性质、条件、范围等等。其次,需要从法律上赋予“择校”以合法的身份,对“择校”的性质、条件、范围等同样需要给予具体的规定。再次,“就近入学”与“择校”之间的选择关系、取舍原则也需要依法进行规范。从而真正从法律上对择校行为进行约束与指导。

3.依法制定“择校费”相关标准

首先,需要从法律上给予“择校收费”以具有法律效力的界定,说明“学、杂费”与“择校费”之间的关系,说明“择校费”该不该收、何时该收、该收多少、怎么收等相关问题。其次,参照国家义务教育收费标准严格规范“择校费”相关标准,对“乱收费”进行规范且准确的界定。若“择校费”数额越过了“乱收费”标准的底线,则将对相关部门严惩不贷,并将惩罚落到实处。从而借助法律将越来越触目惊心的“择校费”拉回到正常的水平线上。

综上所述,中小学择校现象的产生与存在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与合理性,一味对其横加指责显然过于武断。基于义务教育法对中小学择校现象进行探讨之后,笔者认为,修缮法律法规,依法弥补我国义务教育的供给不足,让“择校”受到法律的约束,才是从根本上平息如今我国义务教育混乱局面的良方。

篇3:小学生择校现象的调查与思考

近年来,通渭县农村小学生择校现象日趋明显,大量学龄儿童放弃就近入学,转向县城的文庙街小学、西关小学,或各乡镇中心小学。其中有直接到县城小学从一年级入学的,也有中途转学的情况。

在这次调查中,重点对通渭文庙街小学和寺子川乡老湾小学进行调查走访,通过近年来在校学生人数、教师人数以及图书、校舍面积等的对比,反映择校情况。

2012年6月,老湾小学在校学生约105人,全校一至六年级每个年级开设一个教学班,每班学生二十人左右。在校老师5人,校舍教室齐全,校内有篮球场,乒乓球台,另有图书室,藏书一万多册。目前,老湾小学在校学生48人,在校老师5人,平均每班8人。

2012年6月,文庙街小学在校学生约2800人,全校共38个教学班,在校教师115人。目前,文庙街小学在校学生3100多,在校教师130人,通过以上的对比不难看出,在文庙街小学有所控制的情况下,两年之内人数增长了10%,而且,据调查,在文庙街小学,有33%来自农村。那么,是什么原因致使出现这种状况?

二、原因分析

通渭位于甘肃省中部,是全国的贫困县,一直以来,在广大农村教育不被重视。但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的转变,特别是在计划生育国策下,每家每户都是一儿半女,家长们把走出去的希望全寄托在孩子身上。

家长们表示,之所以择校主要是因为学校教学质量的差异,中心小学或重点小学的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全面,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当然还有跟风现象,一些家长看着其他人择校就跟着择校,并没有从孩子方面以及家庭条件考虑。

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家长希望自己能在城镇生活,他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选择在城镇就业生活。”自然而然,这样就将孩子带进城镇,并在那儿读书。

三、择校现象产生的社会问题

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家长在孩子上幼儿园阶段就选择了择校,为了照顾孩子食宿,监管孩子,或给予辅导,家长们往往选择陪读。如此,孩子从小就依赖家长,不利于学生自理能力和独立意识的培养。其次,在国家免除农村中小学生的学杂费和书费的背景下,到城镇小学读书的择校费加上陪读租屋,家长用于教育的费用增加。接着,以种地为主要家庭收入来源的农村,陪读造成劳动力不足。再有,年轻妈妈在陪读的闲暇时间选择聊天、逛街、跳舞等,引起家庭不和。最后,由于孩子小,交通不便,车费问题等,孩子半月或一月,甚至一学期回一次家,在爷爷奶奶承担劳动的家庭中,无疑给他们以身体和心理上的压力。

通过调查,我们看到:“农村小学生向城镇学校集中,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村教育资源的浪费。”在乡村小学,如老湾小学、大营小学等许多学校的师资和教学设施并未得到充分利用。在这些学校的教室里往往只坐着十来个学生,甚至三四个,教室的大和学生的少与小,使得教室里空荡荡的,冬天的时候他们只能被带到老师的办公室上课。一学期下来,偌大的校园内学生都有踩不到的地方,更别说图书资源和运动器材的充分利用。

与农村教室的空相对的是城镇教室的满。城镇小学平均每个班都有五六十人,有的甚至更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很难顾及到每一个学生,这对班主任的工作也提出了挑战。另外,超载的班额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当然,择校问题的长期存在,加大了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使得校际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城镇学校因为得到政府的特殊照顾而得到较好的发展,更多的一般学校由于长期得不到政府的保护和扶持而沦为薄弱学校。”而家长们往往选择教学设施齐全,师资队伍强大的学校。所以,城镇学校人满为患,而农村学校走向衰落,甚至面临关闭的境地。

此外,随着择校之风的盛行,一些城镇学校为了控制学校人数,保证教学质量,会向非户口辖区内的学生收取借读费,等等,这就容易产生教育腐败问题。

四、 解决对策

“城区的快速发展和农村部分学生择校,使城区现有学生班额过大,制约了城区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需要加强城区学校内部结构调整和规划,同时也要对农村学生进城择校状况进行调研,专题研讨,使问题得到合理解决。”由此可见,教育部门和有关领导已经关注这一问题,在此提出几点建议:

1、政府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促进教育公平化进程。农村教学设施,师资力量落后是实实在在存在的问题,也是家长择校的重要原因,要改变人们的看法,需要政府加大投入,改善薄弱学校的校容校貌,提升办学硬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从编制、经费等方面实行政策倾斜,保障薄弱学校师资队伍的稳定和发展壮大。”长期以来,不只学生和家长“择校”,教师也“择校”,这就导致了薄弱学校优秀教师的流失。所以,要保证农村小学的师资,(1)要优先配备薄弱学校的师资,解决农村学校师资短缺问题。(2)建立偏远山区、农村地区教师教学津贴制度,稳定农村学校师资。(3)政府设立专项资金支持薄弱学校教师的培训、深造,让久在乡村的教师有机会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3、完善择校制度的建立,加强监督。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加强对学校招收农村学生的管理,规范择校过程,使农村学校和城镇学校同步发展。

总之,在教育资源不断实现均衡配置,农村教育教学不断提高的前提下,择校问题定能得到解决。

篇4: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生择校现象分析

【关键词】 择校;义务教育;教育公平

一、中小学生择校的原因分析

1.教育资源的不足和结构不合理是择校发生的根本原因 。首先教育资源存在一个量的不足。义务教育对国家益处最大,公益性最强,普及范围最广,应得到最大投入,我国不但在整体教育投入上远达不到政府提出的占GDP的4%的比例,而且在三级教育投资中义务教育所占比例也最少。其次教育资源又存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一是横向结构不合理,即东中西地域、城镇资源分配不均。据统计,东、西部人均础教育经费差距已经达到近10倍;二是纵向结构不合理,即在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投入上,高等教育投入大于义务教育。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情况下,“重点校”问题随之凸显,优质教育资源成了一种稀缺资源,并且垄断在少数单位和地区手中。人们为了获得优质而又有限的教学资源,择校现象就会大量出现。

2.地方利益的驱动。我国实行的是“简政放权,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原则,这就意味着对学校的利益主体、发展主体地位予以很大程度的尊重。不难发现我国现行的是“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教育管理体制在我国长期存在的根源,在这种体制下,地方政府要承担发展当地基础教育的责任。要发展教育就必须拿钱来,学校收取大量的“择校费”大部分其实是交给了地方政府。学校为了获取更多的优质生源就得向政府要钱来发展自己,提高自身质量。其实在这个方面学校和地方政府套在一条利益链上了。

3.入学体制的弊端。我国采用依据户口所在学区就近入学的方法,采取就近入学保证适龄儿童都有学上,是量上的公平。这留下了两个弊端:一方面入学只保证了量上的公平却忽略了人们对质的追求。没有制度上的保证自己获得优质教育资源,人们就会利用手中的权力或金钱来获得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这就出现了“以权择校”、“以钱择校”现象,这种现象又重损害了教育的公益性、公平性,强化了社会成员对社会收入差距拉大和一些社会不公现象的不满情绪,恶化了教育发展环境;另一方面就近入学保证了量的公平,一些质量薄弱的公立学校就不用担心生源的不足,进而不思进取,优质的学校没有创新动力,立学校之间缺乏竞争意识,整体教育发展没有效率可言。

4.私立学校的发展滞后。基于我国长期教育政策的限制和人们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的民办教育没有受到公平的对待,发展滞后。在西方私立学校在整个国民教育中占到了相当大的比重。与西方相比,我国差距很大。私立学校特色性、正规性不强、质量水平相对较低迫使家长为孩子择校。

二、应对择校问题的策略

1.教育均衡发展是根本之策。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人乃至全社会追求的远大目标,是教育的发展方向,教育均衡体现的是教育公平理念和教育平等原则。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来说,采取以下措施以缩小校际间的过大差距是必要的:实行重点学校校长、骨干教师与一般学校校长、骨干教师的定期交流和聘用制度;将重点学校收取的择校费的80%,由地级市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用于改造薄弱学校;取缔公办重点学校举办的各种“校中校”,禁止公办重点学校举办“实验班”、“特色班”、“兴趣班”和各种“重点班”、“尖子班”;对重点学校和示范学校招生实行名额分配制,做到不同学校生源相对均衡。

2.规范教育收费管理,促进民办教育发展。我国教育市场的管理体制并不健全,国家有义务对教育收费进行监管,在最大程度上控制择校现象的发生,改造一些利用转制机会开办的“重点校”、“校中校”,将其或改为公立学校,或改为民办学校,明晰产权。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出发,加强公立学校的竞争意识,非常可行的办法是促进民办教育的发展,美国的优质大学及基础教育学校很多都是私立学校,这一点令人羡慕也值得借鉴。

3.改革入学体制。考虑到当前我国城镇居民的分布和学校的布局状况,仅仅按照户口或居住地限定注册学校已不现实。改革时应该充分考虑父母的工作居住地,由政府统筹安排每所学校的招生地理范围。

4.优化教育发展环境,科学引导家长的择校需求。对教育系统来说,要切实加强行风建设,建立教育、制度和监督三管齐下的治理机制,坚决治理择校乱收费,规范办学行为,树立良好教风。教育活动的参与主体是民众。提高公众对教育的认识水平,引导公众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教育质量观,对择校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意义。需要通过舆论宣传和正确引导,让广大家长认识到适合自己孩子的学校才是好学校。只有政府、社会、家庭、学校各个方面共同努力,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才能最终遏制择校之风。

参考文献

[1]周洁.东北师范大学.比较视域下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思考.教学研究.2009:9(5)

上一篇:2016年财务会计个人见习总结下一篇:孙迪教师爱岗敬业先进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