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脱节现象的对策

2022-09-10

初中语文教师, 要把握这个时期学生的身心特点, 改革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接稳小学教师交过来的“接力棒”, 提高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质量。

一、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 不仅取决于其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 还与其兴趣、意志和毅力等非智力因素有直接的关系。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 环境变了, 条件变了, 要求也高了。他们的思想在充满好奇心的同时, 又处于徘徊不稳定的状态:处理问题片面轻率, 对未来的学习困难估计不足。突然而至的困难和挫折, 不期而遇的冷遇与压力, 都有可能让他们丧失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曾经开朗活泼的学生, 会逐渐变得沉默寡言;本应风生水起的语文课堂, 将如一潭死水不见微澜, 学习的效果从何而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知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师不应把多彩的课文割裂成干巴巴的字、词、句、段、篇, 让学生学习语文味同嚼蜡;而应树立“大语文观”, 以语文在生活的运用、有趣的语文故事、丰富的语文活动、灵动的教学手法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初一上学期这个“过渡期”内, 适当降低学习难度, 以从扶到放的教学方式过渡到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学习, 帮助学生打好基础, 珍视学生的点滴进步, 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 增强成功感, 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

教师要着力于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促使学生学习主动化、自觉化, “不待扬鞭自奋蹄”, 事半而功倍;每接初一学生后, 我就向学生提出要求:一是课前要认真预习, 学会一做二查三会读:即会做笔记;会查字典、会查资料;会读课文、读注解、读课后习题。二是课堂上要积极主动:眼睛要看, 耳朵要听, 嘴巴要说, 手要做笔记, 脑子要思考。三是课后要复习, 学会摘录。作业是复习巩固的重要方式, 要讲究格式, 保证质量;睡觉前在脑子里过过电影:今天老师上的什么课, 这一课哪些懂了, 哪些还不懂;读到好的词句、篇章, 要把它摘录下来。这样长期坚持, 对学生“知识链”的形成非常有益。“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既要靠学生自觉, 也要靠老师、同学的督促, 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对初一学生, 不要一进入中学, 就“大撒把”, 任其“自然”。老师要“扶上马, 送一程”, 这才有利于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

二、改革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主阵地。语文教师在教学上要锐意改革, 注重创新。“授人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不仅要教他们“学会”, 而且要让他们“会学”, 让学生掌握打开语文学习大门的“钥匙”。

1. 加强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在对学生提出学习要求之后, 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怎样预习, 怎样做笔记, 怎样进行文段阅读, 怎样做好知识的梳理与归纳, 怎样运用科学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等。杨成章说:“有指导的语文自学, 应是语文教学情境中语文学习的基本形式。”在教学中, 教师应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自学, 充分动脑、动口、动手, 解放思维, 鼓励质疑;教师抓住契机, 巧为点拨, 为学生释疑解难。帮助学生在与教师的交流中, 逐渐消除对老师的依赖, 培养其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成为学习的主人。

2. 注重精讲精练, 给学生留下思考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转变观念, 树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阅读为主线的“三为主”教学理念,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精读细读。有选择地把问题留给学生思考, 不要因害怕学生掌握不好知识而把全部问题讲透讲尽, 相信学生有能力自己去找寻答案。如《枭逢鸠》[鄂教版七年级 (上册) ]一课, 由于文章简短, 学生结合注释就能读懂。我引导学生张开思维的翅膀, 深入思考, 从不同角度去理解课文的寓意。通过小组合作, 学生的理解让我很惊喜, 有些学生的见解是我都没想到的。

3. 教学方式多样, 让学生在乐学中提高语文思维能力。

教师要想方设法使课堂“动”起来, 巧妙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手段, 开展丰富多采的语文活动,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在学习中快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营造健康民主、宽松自由、富有情趣的课堂教学氛围, 强化学生的语文学习动机,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

(1) 开展辩论。“真理愈辩愈明”。在教学《海鸥乔那坦》[鄂教版七年级 (上册) ]一文时, 我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 思考“生活”和“生存”的区别, 然后组织学生对“什么是真正的‘生活’”展开讨论。让学生在加深对课文理解的同时, 也懂得了一个人在物质追求的同时, 还应该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在上《羚羊木雕》[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 ]一课时, 在把握全文内容之后, 我以文末“这能全怪我吗?”一句为辩题, 让学生组成正反两方, 就责任的归属问题进行辩论。学生的辩论观点明确, 论据充分, 以课文中的内容作为佐证, 并有所延伸, 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学做人。让学生在探究中明白道理, 比老师空洞的说教效果好得多。

(2) 举行竞赛。实验研究表明, 在竞赛过程中, 学生的成就动机和获得自尊的需要更强烈, 由于竞赛中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 因而大多数人的学习效率比没有比赛的情况要好得多。魏书生老师的班级每周星期四下午最后两节课就是固定的学习竞赛活动时间。他说:“无数经验证明, 大脑这部机器处于竞赛状态时的效率要比无竞赛时效率高得多, 即使对自己毫无直接兴趣的智力活动, 因热望竞赛取胜而产生的间接兴趣也会使人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 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去。”朗读课文, 我采取男女生轮读、分组朗读的方式;在学习古诗词时, 让学生接力背诵;举行查字典、阅读、书写比赛等。让学生在比赛的氛围中, 提高语文学习和训练的积极性。

(3) 在情境中品味。学习冰心先生《纸船—寄母亲》[ (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 ]时, 我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提问:“通过阅读, 你的脑海中呈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如果你是作者, 在这样的场景下, 你想到了些什么?”在学生发挥想象力各抒己见渐入佳境后, 再播放这首诗的录音, 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作者对母亲 (祖国) 含蓄而炽烈的思念之情。然后让学生在悠扬婉转的萨克斯名曲《回家》的旋律中, 师生一起有感情的朗读, 进一步感受冰心先生对母亲和祖国深深的依恋之情。

(4) 编排课本剧。编排课本剧是一种活泼有趣的教学方法, 它既能使学生形象、直观、立体地审视课文, 深入地把握课文主旨, 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如《两小儿辩日》 (鄂教版七年级上册) 一文, 我指导学生四人一组, 根据课文内容从场景设置、心理活动、人物语言等方面创造性地编写一个独幕话剧剧本并到台上表演。又如《皇帝的新装》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一课, 人物众多, 矛盾集中而突出, 非常适合课本剧编演。我组织全班学生排演此剧:编剧组编写剧本;导演组研究角色, 组织演员排练;演员组在导演指导下结合自己对剧本的理解演绎角色;剧务组进行全部统筹, 制作剧中所有布景及道具;观众 (评委) 组在观看表演后对各小组的工作作出评价, 发表自己的观后感。这些活动, 使全班学生快乐、自主、投入地从不同角度参与到课文的学习中来并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去理解课文。

(5) 配幅诗意画。在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 师生正在共同欣赏此曲妙境。我突然发现两个女生在开小差, 还边说边笑。我有些生气, 让她们站起来, 给大家说说在讲什么。沉默一阵之后, 其中一个胆大的女生红着脸说:“我们在说这首曲写得太美了。它不像一首曲, 倒更像一幅画。”说完低下头, 等待着我的“狂风暴雨”。“像一幅画!”我为学生有这样的见解高兴。我让两个女生坐下, 没有批评她们。我脑子灵光一闪:是啊, 这首元曲很美, 何不让学生在赏析的基础上, 给它配上一幅画!

上美术课的时候 (当时我兼任美术课) , 我让学生进行“诗 (词、曲) 配画”比赛。我给学生讲清意图, 提出要求。学生的积极性可高了:选择诗词、研究意境、怎样配画、色彩搭配……忙得不亦乐乎。从交上来的作品来看, 学生给所选诗词配的画大多切合其意境, 一些作品还很有艺术性。在以后的古诗词学习中, 学生变得很专注, 不再觉得遥远而心不在焉了。在此后的一则周记中, 其中一个讲话的女生写到:“没想到, 我讲了话, 老师不但没骂我, 课后还谢谢我给了他启示。这语文课真有趣!”这种活动, 既培养了学生对诗词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美的熏陶, 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 是一个值得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重视并努力的工作。我们要坚持以素质教育的“大语文”观来指导自己的语文教育教学改革, 充分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来确定自己的语文教学思路,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改进自己的语文教学, 为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断努力!

摘要:本文就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做了一些探究, 并结合自己十余年来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 提出了如何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脱节,对策

注释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2 原国家教委.《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3 《论语·雍也》.天津.天津市古籍书店[1993]。

上一篇: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内部换乘客流量问题研究下一篇:议现代远程教育技术下的化学教学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