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感在感悟中升华

2024-04-17

灵感在感悟中升华(通用9篇)

篇1:灵感在感悟中升华

灵感在感悟中升华——读《山中访友》 《山中访友》 这篇文章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趣的散文。作者李汉荣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古桥、树林、山泉……经过作者动情的叙述,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们仿佛也走进了每一位读者的心中,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在与“朋友们”互诉心声之中,作者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真切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让每一个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体验着与自然为友的乐趣,感受着作者的童心童趣以及一颗对生活充满爱的纯真心灵。当我们带着好奇和轻松愉快的心情读完这篇散文之后,都会被那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带进山中之后,除了被童话般的意境陶醉外,还会从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愫里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那种深切的热爱。作者访问的是自然界的朋友,想像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构思新奇。

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题目《山中访友》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寻访一位朋友,但读到文章的第3段时,我们便会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我们也进到画面中,进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更加感到亲切。而且文中的很多事物都有其象征意义。

作者李汉荣主张回归到生命的本质当中去,与山河自然、生灵万物共呼吸。古桥、年轮、火山都是自然界的一种事物。看似很平常,但实际上别有用意。无论是象征着默默奉献的人、自己还是生命的轮回,都不能离开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然的热爱这一写作的意图。

我深知光读一篇文章是不够的,不能感悟文章的灵魂,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只有读李汉荣的更多的作品,我想那种感悟是不言而喻的。

篇2:灵感在感悟中升华

———浅谈语文高效课堂教学

上饶县第五小学 毛振华

在教学中,教师能合理地创设情境,就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促进课文理解的深刻性,保证语言训练的效益性,能化抽象为形象,变苦学为乐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提高语文素养,学生只有身临其境,才能切身感悟教材,做到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与文本的深层对话。

一、创造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

首先,需要教师微笑进课堂;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满腔热忱来组织教学活动,做到情绪饱满,态度端正、语言亲切,富有激情。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在上课前,师生架起情感的桥梁,会有一个更和谐的课堂。像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的那样:“爱学生,这是一个教师最重要的品质。”只有爱学生,学生才能更愉快地接受教育。

二、创设问题情境,强化学生学习动机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设置问题,形成各种不同的问题情境,能引导学生认识的兴趣,形成探究中愿望,激发学生自主、积极、能动地、创造性地去思考。在我教学《凡卡》时,提问:“我们假设凡卡的爷爷收到了凡卡的信,你认为以后将怎样发展?”这样一个问题难易适度,针对性强,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又使学生对凡卡悲剧的必然性做出了更深刻地理解。

三、创设想象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依据作品的语言描述,或者借助图画、音乐等,启发学生在头脑中再造出相应的新的形象或场景,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我在教《我的战友邱少云》时,配上一段紧张的琵琶乐曲,让学生想象当时邱少云被火烧的情境。这样的情境创设,很快就把学生带入了那硝烟弥漫的战场,感受到邱少云惊人的毅力和他顾全大局的自我牺牲精神。另外,在情境教学中,把音乐与文学两者结合起来,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会起到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选取与教材语言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的音乐,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达到使音乐渲染特定情境的功能。如我在上《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课,我配合这首俄罗斯民歌,自己轻唱,来渲染纤夫生活步履的艰难,唤起了学生关注的情感。

四、创设生活情境,深化学生的感悟,升华情感

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作者在文本中所反映的生活,而后才能领略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感情。我在教学《蒲公英》一课情境时,主要抓住“嘱咐”一词,让学生感悟到太阳公公对小蒲公项种子和爱护。我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没有什么人嘱咐过我们?学生很快就想到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情景:天冷了,妈妈嘱咐我多穿衣服;爸爸嘱咐我过马路时不要闯红灯„„学生不仅忆出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个个鲜活的事例,接着让学生说一说爸爸妈妈在嘱咐我们这些话时,对我们是怎样的感情,最后再让学生带着这种感情朗读太阳公公的嘱咐。这样一来,学生对文本就会有更深刻地感悟。

篇3:在文本感悟中升华学生的道德认识

1. 品词析句, 引发共鸣

语文学习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文章的文字入手, 抓住重点词句, 捕捉寓情点, 仔细分析其中的道理, 品味其中的思想感情, 激起学生与文本、作者情感的共鸣。例如学习《一定要争气》时, 可紧扣“中国的留学生在国外被同学瞧不起”一句进行讨论交流, 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 分析体会“瞧不起”中隐含的意思, 从而让学生在敬仰童第周的同时, 产生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强烈愿望, 树立起远大抱负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2. 披文入境, “情”“理”相生

小学语文各个学段都安排有文质兼美、富有诗意的写景类课文, 这些课文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赞美了祖国大好山河的神奇壮美。教师可通过图画、多媒体课件展示,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领略祖国大自然的风光美, 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激起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和家乡之情。如学习《黄山奇松》一课时, 教师可在初读的基础上, 展示黄山风景课件图片, 配上优美的音乐, 让学生陶醉于黄山奇美的景色之中, 进一步感受到黄山松的色彩美、形态美、意境美, 进而产生对黄山松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在拓展延伸阶段, 教师相机而问:“我们祖国像这样美丽的风光还有许多许多, 你们知道的有哪些呢?请你来当一回向导好吗?”通过学生分组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 使他们懂得祖国之广大, 自然之美好。教师还可以借助作者笔下的文字, 引导学生想象出情景, 感受文本及人物的思想感情, 受到教育感染。

3. 角色对照, 励志冶情

教材中有讲述的是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英雄人物和中外科学家、名人的故事, 教师可通过角色对照, 充分利用榜样力量, 借助光辉形象, 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和成功教育;也有反映不同时期不同社会制度下劳动人民的生活的课文, 教师可趁机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学习《在大海中永生》时, 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将自己平时的学习、做人态度和邓小平爷爷作个对比, 反省自身不足, 明确人生奋斗目标, 勤奋求知, 立志成才。在教学《小音乐家扬科》时, 教师在引导学生细读课文, 了解扬科的悲惨遭遇之后, 相机设问:“一个有音乐天赋、酷爱音乐的孩子被谁夺走了生命?这说明了什么?我们新世纪的少年儿童和扬科相比有什么不同?用具体的例子来说一说, 比一比。”然后让学生以“扬科来到我的家”为话题, 发挥想象, 写一篇读后感。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从而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对新中国的热爱。

4. 实践体验, 导学导行

篇4:在学习中反思 在感悟中升华

鲁校长说:要做名师就要了解人、理解人、热爱人。一语道破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者最可贵的品德之一就是对孩子深深的爱,兼有父母的亲昵、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这是世上最崇高、最无私、最理智的爱。是啊,教师对学生的爱犹如活水,沁润人心;又如一缕清风吹过田野,吹开学生心扉,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反馈并唤起相应的情感。这样,教师和学生思想感情和谐一致,才能完成教学的各项任务。作为教师应更多地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处处为学生着想,用一颗真诚的爱心去感化学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爱的温暖,它需要真正落实到教师的言行中,体现在师生之间的交往中。只有站在平等的位置上,师生之间的尊重才能使迷茫的孩子走出沼泽,拥抱自信、拥抱阳光、拥抱属于这个年龄的快乐!反之,教师的偏私与不公,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和优秀品质的培养,更不利于受教育者平等观念和健康人格的形成。

领略鲁校长的思想,品味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论,我们在欣喜的同时,不难尴尬地发现,浮躁的心理、急功近利的思想时常将教育理论烙印在各种概念化的教育名词上,口号式的大旗也常常在人的眼前晃摇,狂热而又迷茫。那么鲁校长的教育理论,让我有了一个质朴的认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着眼于每一个“人”的发展,所以教师要有追求,要重视经验积累,为学生倾尽心血,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大爱情怀,做个有心人,要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教育智慧和教育追求。

与此同时更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新课程改革关键在于我们教师思想的解放,成功与否还取决于我们教师的智慧和力量。因为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的精神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的精神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所以我们每一个教师应根据时代的要求、社会的发展,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体现新时代教师的形象。教师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以及与学生的交往艺术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一个知识渊博而又受学生欢迎的人,才能成为学生求知和人生道路的引路人。学而后知不足,授而后才求精。要做好一名能引领学生走进知识海洋并能吸收丰富养料的教师,就应不断充实自己,学习理论,转变观念,指导实践,不怕清苦,执著追求,用生命去弹奏,用智慧去启动,用心血去浇灌。

受此启示,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就要努力营造平等的、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师态度要温和,平易近人,切忌简单粗暴,学习上耐心辅导他们,生活上时时刻刻关心他们,让尊重和理解真正地落到实处,让和谐的师生关系不再成为期待。这样就会使学生敢于接近老师,使之成为亲密的伙伴,使课堂成为他们活动的乐园,学生就会大胆地参与,创造力就会得到发挥。当看到学生有进步时,哪怕是小小的進步,都要千方百计地去鼓励他,表扬他,这是让学生前进的一种兴奋剂。

篇5:灵感在感悟中升华

罗平县腊山第二中学

路俊刚

【教学目标】

1.掌握立意的常规方法---在对大自然的感悟中获取灵感。2.从立意角度寻求亮点。【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自然,打开思路,拓展思维,立意出新。【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法、讲练结合法。【教学课时】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引题

1.以聊天说故事的方式导入„„

同学们,假设你妈妈昨天刚为你买了李宁牌球鞋,今天就被你不小心弄丢了一只,你心疼吗?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飞速行驶的列车上,一位老人刚买的法国老人头皮鞋不慎从窗口掉下去一只,周围的旅客无不为之惋惜,不料老人却出乎意料地把剩下的那只也扔了下去。众人迷惑不解,老人却坦然一下说道„„

同学们想一想,老人会说些什么?

(同学相互交流,老人干脆把另外一只也扔下去,如果被人捡走了,这双皮鞋就拥有了新主人,又可以发挥它的价值了)2.引出课题„„

这位老人和一般的老人一样不一样?哦,原来这位老人善于感悟,他站在了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这就是老人与众不同的地方。同学们想不想让自己的文章与众不同呢?如果我们在给作文立意时打破常规思维,打开你的发散思维,换一个角度思考,注重对生活和自然的感悟,你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引出课题—在对大自然的感悟中获取灵感—作文立意指导)3.明确概念

立意就是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简单地说,立意就是写文章之前心里的想法,这是让自己的文章与众不同的重要一步。立意的要求:正确、鲜明、深刻、新颖。二.多角度立意训练

(一)观察“梅花” “滴水穿石”图片,以“梅花”“”“滴水穿石”的立意为例,抛砖引玉。

1.面对无言的生命—梅花,你怎么立意?(让学生欣赏“梅花”图片,再联想到相关古诗句后回答)

(1)“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带给我们后人的启迪是成功离不开逆境的磨砺。

(2)陆游的《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表达了一种即使惨遭迫害,高洁品行依然不改的可贵品质。

(3)毛泽东笔下的梅花成了报春的使者。“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就表现了在春花竞放时,她却悄然消隐,退处花丛,寄寓了梅花“乐观、大度”的精神。

学生思考交流后回答:第三种更加新颖,因为写出了梅花与众不同的品性)2.面对滴水穿石的景象,你怎么立意?(让学生欣赏图片后回答)

(学生思考交流后回答:恒心和毅力是成功的保证;坚持就是胜利;自信是成功的一半„„)

(二)训练二:有人问:“O”是什么?音乐家说:“O是休止符。”数学家说:“O是零,是圆。”诗人说:“O是朝阳,满月。”摩登女郎说:“O是耳环”同样是“O”,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联想(让学生欣赏这些图片后思考回答)。

请你从“O”的外表和本质特征去联想社会生活,多角度构思立意(至少一个,最好2—3个)。

(学生思考交流后回答:“O”是人生的起点; “O”是人生圆满的结局; “O”是美好的开始; “O”是人生的曲折回环之路;不要追求虚无缥缈的东西„„)

(三)训练三:以“良师”为题,进行立意方法指导。1.联想到“人” „„

同学们看到“良师”这个题目,首先会想到什么人?(让学生欣赏相关歌曲后,教师展示相关图片后回答:会想到老师,还有父母。)除此之外,大家还会想到什么人?(让学生欣赏相关图片后回答:清洁工、矿工、抗洪英雄、见义勇为的勇士„„)。

提问:在他们身上,我们能学到什么呢?

示例:我们 从老师身上学到了敬业、奉献;从父母身上学到了无私与宽容;从清洁工身上学到了„„

除了这些,我们还学到了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老师点拨:还有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人的责任,甚至是在困苦艰辛环境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乐观、一种追求、一种豁达„„)

小结:如果以“良师”为话题,写作对象确定写人,要想立意出新,就要排除第一思想,选择与众不同的人物来写。

2.联想到“景”、“事”、“物” „„

除了“人”之外,从“良师”这个题目我们还能想到什么?

请以“_______是良师,因为_________________。”句式表达交流。

师生互动归纳:如果你选择的对象是某种“景”或“物”,那么这里的“景”或“物”应该是意蕴丰富的、深刻的;如:书、落花、向日葵、大海等(教师同时展示这些景物的图片)。如果你选择的对象是“某件事”,那么这件事应该是难忘的,蕴含深刻的道理。如“失败的教训”、“成功的经验”等。三.总结

大自然是多么神奇,总能带给我们很多的灵感,一片带着露水的竹叶、一群正在南飞的大雁、宽广的天空、辽阔的大海,都能让我们思绪万千。

作文立意时我们要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小中见大,平中见奇,那么,尽管我们写的是一棵树苗,一个山村,一件小事,可反映的主题却是一片绿洲,一个社会缩影,一种时代精神。

只要善于观察、感悟大自然和生活,从大自然和生活中获得灵感,换一个角度会让我们的思路更开阔,立意更新颖。

四.展示例文,感悟立意表达

只要善于观察、感悟大自然和生活,从大自然和生活中获得灵感,换一个角度会让我们的思路更开阔,立意更新颖。

那么如何将我们想到的立意在文章中表达出来呢?以学生平时的随笔为范例,让学生感悟立意如何在文中表达出来。(教师用电子白板展示学生习作)。

学生习作展示

梅花颂

坐在窗前,无意中发现一树梅花,嘴边的话儿沉淀在心里,宛如这纷纷扬扬的大雪轻轻飘落在你的枝头。

梅花,你的枝干是多么苍劲而挺秀;你的花朵是那么简洁而凝重;你的芳香是那般淡雅而醉人。你用勃勃生机,装点着这个寒风呼啸、大雪纷飞的隆冬,使这个世界不再寂寞。无数文人墨客用优美的语言赞美你的傲骨风姿,而我,只能用我苍白的语言诉说对你的情思。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你用你那苍劲而富有生机的枝干,驱走了浓浓冬意。“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你那红得像火,白得似雪的花朵,点缀了人们的视线。

“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你用你那清幽的香味芬芳了寒冬的寂寞。你那遒劲的身姿在雪地里巍然伫立,任凭风吹雪压,你依然一枝独秀,香飘四方。

嗅着缕缕梅香,我不禁想起了至今还在工作岗位上奋斗着的老师。正如一首打油诗所说,“一杯冷茶吃一天,下班回家备课先,夜夜灯光亮通宵,人人皆睡你难眠”。他们正是如此,一方教室,三尺讲台,是他们每日的田园。将知识的芬芳播撒给我们,自己却在那黑白的世界里褪尽了青春华发,只留下一颗幸福的心散在空中,任由它飘得很远、很远„„他们将无限的爱都给予了我们,留给自己的则是来年春发,独在丛中笑的背影。他们,如梅一般平凡,却又如梅一般不凡!

五.布置课堂练习

观察图片,思考下列作文题目如何立意?(教师用电子白板展示题目和相关图片)

篇6:感悟 领悟 升华

——阅读教学内在规律探索

摘要:阅读教学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在教师的指导下,从阅读的内在规律入手,由初步感受到深入领悟,实现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升华。

关键词:感受

领悟

升华

语文阅读教学,重在过程,而不是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语言,吸收写法,关键在于一个“感”字,一个“悟”字。冰心曾说:“我深切地相信,不论是人情,是物景,到了尽头处,是万万说不出来,写不出来的。”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文章、作品丰富的意蕴,皆在于字“里”行“间”,皆在于文字背后,在空白处留下的巨大审美空间之中。欲得其精要,只能凭感悟,感其佳境,悟其妙处。“不仅感得,而且知得、悟得。”不仅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所谓“熟读唐诗三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说的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感受、领悟、升华,不是并列的三个角度,而是伴随有效阅读的递进式过程的三个层面,符合认识事物有感悟而入理性的一般规律。只有遵循这一规律,才能达到阅读的效果,完成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一、阅读教学存在的弊端

传统阅读教学,事倍功半,走入误区。根本原因,是违背了文章,作品的构成规律和认识规律。具体表现有四:

弊端之一:重外在表像

轻内在规律

从作品的创作过程来看,作者的布局谋篇,遣词造句,是有其内在联系和规律性的。作者对生活的深刻的感知和思考、直接丰富的想象,附载于文字符号,从而构成文章或作品。其思维过程是理性潜在作用的形象思维,是自由王国的产物。并不是在严密逻辑推导下的词语的简单叠加。理论性的文章也是如此,是主观见之于客观,是理念的具体化、对象化。

从文章、作品本身构成来看,字、词、句、段、篇,语、修、逻、章、文,是构成文章、作品的各个要素。但根据系统论的观点,其本身便是一个多结构、多层次,互相联系,辨证统一的有机会整体。即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而非与文字符号相平行的线性结构或平面。文章的意蕴也绝非文字语表意义的机械相加。

而传统阅读教学,不是让学生从作者构思的内在规律和作品本身的组成规律入手,却企图把有机的作品,通过表象化,即明晰化,简单化的肢解,获得的仅只是生理构造的认识。这种方法,扼杀了作品的生命力,破坏了文章、作品的有机性。学生获得的往往是表象的、机械的和零散的知识,是很难把握作品内在意蕴的。

弊端之二:重语表意义,轻语感训练。

阅读训练课,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习语言,体会语感。语言是用来表情达意的。文字的背后具有丰富的意象,情感或理念,正如音符之于乐曲,音符本身是没有为大意义的,这些简单的音符经过作者的恰当组合从而构成旋律中有机的要素,杂乱的排列绝不会构成优美的旋律。“文字带着‘暗示之端绪’使人的流动思想有所附着,以成其佳胜。”“文字没‘有’意义,它们因了直接的暗示里和感应力而‘是’意义。它们就是我们所指示的东西。”(朱自清《文学的美》)阅读教学中,如果抽出所谓的重点词语,只对其语表意义加以解释,而不是还原到语言之中,便如同将美女明眸善睐的秀目挖出来,那无疑是一种残忍的破坏,又哪里会妙不可言呢?

弊端之三:重理性抽象,轻情感体验。

这种方式又可以称之为重知识结论,轻理解过程。

文章、作品,是作者主观情感或理念的对象化。阅读过程实际上是伴随着丰富的情感体验或理性思辨的再创造的思维过程。如果不是循着作者的思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体验去探寻作品的内蕴,只是采用理性抽象的方式,来概括作品的段意、主题思想和所谓的写作特点,那么即使记住了所谓的内容、写作特点,也不会转化成读者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弊端之四: 知识死,能力差。这就是违背阅读规律的教学结果而言的。通过肢解性分析,通过理性抽象而获得结论,学生即使记住了知识点,记住了条条框框,也不会形成知识的网络种体系,更不可能形成较强的能力。

上述诸种弊端,必然导致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难以收到阅读教学的理想效果。

二、阅读教学的内在规律:感受→领悟→升华

阅读教学要想走出误区,事半功倍,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的观念,从阅读的内在规律入手,重熏陶、强感受、深体味、促升华。即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初步感受到深入领悟,并且实现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升华。

(一)重体验,强感受

所谓感知即先感后知,由感而知,感中求知。这是符合认识论的。充分的感受,便于更深刻的理解。

这一阶段,教师要调动各种手段,突出一个“导”字,导入情,导入境,导入理。使学生达到完全的投入,“得意忘形”,“意会心谋,目往神受”。忘记了文字的载体(文字只成了一种媒介)而凭着已有的知识,经验,兴趣、看法和情感体验,直接参与这载体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中去,“是让学生置身于一个可以活跃心灵,及充满智慧与人类经验的环境中”(《人与书的私人世界》哈罗德·泰勒)感知、体味、联想、思辨。感知铅字背后的内容,情感或理念。亦即自觉或不自觉地调动所有地艺术感知去参与这种再创造的过程。从而发现客体中从未感知而能够感知的东西。主体中一些模糊不清的东西也得到了进一步地丰富与澄清。这一过程中,主体思维状态有时甚至是直觉式的天马行空、杂乱无章,但却是“无目的性与合目的性”的不自觉的丰富有机的统一。是客体与其所诱引的主体感知丰富的水乳交融。“我们说文字的意义其实还不妥当,应该说文字引起的心态才对。因为文学的表面的解说是很薄弱的,近似的;文字引起的经验才是整个的,活跃的。”“他的材料实是那‘活的人生’。”“当我们理解我们所见时,我们实已无闻;因为这时是只有意义而无感觉了。”(以上引自朱自清《文学的美》)。

例如阅读王维诗《山居秋瞑》,读者最初诗被诗中所描绘的奇妙境界所 感染打动的。感受到月光的皎洁,叮咚的泉水,幽静的松林,姿态各异的山石„„以及由这些景物所构成的清新,优美的意境。这就要通过教师的导,导入情,导入境,使学生感受到“诗中有画”,而不是一开始便从字,词入手,进行理性剖析,抽象纳出写景特点在于以动衬静,动中有静的。

情境教学也好,语感教学也好,都是为了加深学生的感受,在感受中求得更深刻地理解的。

然而,这只是阅读的第一阶段,还是停留在模糊、朦胧的感性阶段。只了解“表达了什么,”还需要进一步了解“怎样表达的”。即要知其所以然。

(二)细体味,深领悟

只进去,不出来,那便只是追求一种内心体验。要想知其所以然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进入第二阶段:细体味,深领悟。

文章、作品,无论内涵多么丰富,必定是附着于一定的载体以及构成这个载体的各个表象的组成部分。因而,还是有可能把握一些这内涵所附着于载体的外在规律性。但这个规律性必须是能通过它而探视其内在意蕴的规律性。把握了它,才能洞悉阅读写作的外在与内在结合的有效机制,否则,仅从表象去肢解,零打碎敲,学生得到的知识,一鳞半爪而又相互割裂。临到自己动笔,只好机械地模仿,又如何能机构出内容形式结合得比较完美得好文章那?

那么,如何把握探视作品内在蕴含及写法得规律性呢?

教师采用的方法主要应是启发式,靠“点”靠“拨”,洞幽发微,从而达到领悟的程度。

例如学习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抓住“深林人不知”中的“人”字,是谁?是诗人,还是外边的人?通过分析,学生会领悟到,此处应指诗人自己。因为他沉浸于大自然,浑然忘我,以至不知不觉明月已爬上树梢。体现了诗人沉醉于大自然的心态,从而悟到其写法之妙。

(三)多训练,促升华 有了感受,悟得了妙处,是不是自然而然地就形成各种能力了呢?也不尽然。还必须进入到阅读的第三层次:实现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升华。

语文教学的目标,即要落实“双基”,但,从知识到能力,从理解到运用是有一定距离的,就比如游泳,懂得了要领不一定会游。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则应侧重在一个“练”字。

1、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首先,在教师的指导训练下,实现阅读能力的深化。即能由课内到课外,由个别到一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仅能在教师指导下读懂,更重要的是形成独立阅读,分析理解作品的能力。在从事小语教学过程中,能独立,深入地钻研教材,理解教材。

其次,实现学生听、说、写能力地转化。

能力是要在反复训练中才能形成地。没有反复地训练,就不能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自然形成的能力是有限的。能力训练不是游离于阅读教学之外的,而是伴随整个阅读过程之中。因而教师要在学生知得、悟得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训练,提高学生听、说、写的能力。

2、实现人格的健全与完善

语文教学的最高境,在于塑造学生健全与完善的人格,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其品味和修养。只有发之于心,才能形之于外,只有深刻的感知,才能恰如其分的表现;只有具备了健美的人格,才能形成丰富的艺术感受力。在生活中,随时发现美,捕捉美,感受美,表现美。否则,听而不闻,说则无话,读如过眼烟云,写则言之无物。

因此,阅读教学只有遵循感受→领悟→升华这一内在规律,才能从根本上走出误区,提高阅读效果。

参考文献:

朱绍禹 《中学语文教学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年 朱自清 《文学的美》

名山书屋

篇7:在历练中升华人生

------素质拓展心得体会

2011年11月十二日,我校组织了“第十八期业余党校培训”为主题的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全校三百多人参加,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虽然时间只有短短的一天半,但是留下了的回忆还有学习到的知识可谓难以忘怀。

下午我们举行了开营仪式,晚上教官教我们:一是听到“准备好了吗?”,要迅速回答“好,很好,非常好”,二是听到“最高品质”,要迅速回答“静悄悄”。刚进去大家还是稀稀拉拉,当听到第一句时立刻安静,然后教官的分配下迅速成立了九个小组,各队分别有自己的队名、对训及队歌。我们十一个人迅速成立了烈火队,二十分钟内做好以上几件事情必须大家齐心协力,在队长带领下,大家各自发挥特长,按照要求时间定队名,画队旗、定队歌,当“青春似火,超越自我”大声集体念出时,标志着我们烈火队正式成立了。我们小组成立就是锻炼短时间应急能力、协作能力、服从或者指挥以及个人特长发挥能力。大声喊出对训时使我们的集体荣誉感发挥到极致,那一刻我非常自豪。

拓展正式开始第一项是矩阵牧羊,我们一组人分成两队,我在A队,每个人都要戴上眼罩,由教练随机指定一人为牧羊犬,牧羊犬不能说话,戴上眼罩的人为牧羊,牧羊犬不能与牧羊犬发生肢体接触,牧羊可以说话,在开始之前大家选定声音代码为牧羊与牧羊犬的沟通语言,但牧羊犬不能说话,我们在看不到的情况下,要再牧羊犬的指

导下,走进教官所定的“羊圈”。规定时间为四十分钟。另一队是B队,情况和我们一样。开始,我们都很有信心,相信我们能完成任务,可是,刚开始我们就错了,“牧羊犬”拿到任务后,我们就不能很好的与他沟通,我们队好长时间都没能做出决定,最后,终于有人说出改变原定计划,通过对“牧羊犬”的提问,如果对就让“牧羊犬”拍一声手,不对就拍两声,就这样我们一点点的走进教官指定的“羊圈”。可是,这只是任务当中的一小部分,当我们进入“羊圈”后,不久,B队也进来了,我们又进行自己的任务,还偶尔干扰对方,彼此让对方不能明确“牧羊犬”的指示。最后,通过对“牧羊犬”的提问,我们都得到,我们A队和B队要合作才能完成任务,可是,时间已经没有了,最后我们都以失败而告终。最终得出结论:当我们失去视觉及语言功能时,怎样才能完成一项任务呢?在正常人的世界里,这是极其痛苦的事情,必然手足无措。我们要珍惜我们当下拥有的,即便在我们失去语言和视觉时,不要自暴自弃,不要忘记肢体语言一样可以表达我们的内心想法,一样可以和别人沟通去完成“难办”的事。一个团队要有领导人,沟通要到位,和关键时刻要冷静,不能乱。

第二项是“模拟电网”,在全体队员面前悬挂一张“电网”,网上的洞口大小不一,要求队员在四十分钟内,从网的一边依次通过到达另一边。在此过程中队员的任何部位都不许碰网,否则洞口将被封闭,每个洞只能用一次。而在这个时候我们烈火队又加入十个队员。

开始由于大家都不太认真,让我们失去了一个机会,应该说是浪费了。队员的个大小和体型都不一,我们按照大小来分配,我们小心

翼翼的将队员送到对面。可是大家的意见没有统一,在这期间也是因为这样,又浪费了两个洞口,而从始至终我们也没有一个领导人,来领导我们,大家都彼此各执己见,从而浪费了很多时间,而大家也没有去关注时间,最后,我们输了,在时间到了,我们仍有三名队友没有穿过“电网”,从这次我们得出结论:

首先,我们相信自己的团队,在被队友抬起来穿过电网时,相信自己的队友。还有要确立方案,明确分工,有效的组织协调是团队的关键。有效的利用搭配资源,是团队成功的质量。相互协调和精心操作,才能保障计划的顺利实施。感受面对困难时,应有的态度和做事方式。摆正个人在团队中德位置,是团队成功的基础。领导者要有计划、草案、策划;确立规则;精心操作;正确对待不同意见和挫折。

第三项是“造桥”,造出的桥要能承受一个人的重量,这个人由老师随机指定,时间为四十分钟。每个组分成两队,两队分别负责桥的一半,两队分开来做,共有三次沟通机会,每次不能超过三分钟。最后,两个队的桥要交接在一起,如果能通过教官指定的人站在上面而不会塌的考验,才算通过。我们队桥的材料有三个纸杯、三张p4纸、一团胶带、五双一次性筷子和五根牙签。当我们把材料拿到手的时候我们有点不相信,开始有点不相信,可是,很快我们就认真的讨论起来,大家先把各自的想法说出来,找个可行的方法。我们想了很多方法,比如:我们利用三角形的稳固性,用三个纸杯做砥柱,可是我们发现在最后和另一个组连接的时候,可能造成不坚固,而导致大桥不能承受一个人的重量,结果我们否定了这个想法。另一个想法是

我们把三个纸杯落在一起做砥柱,可是还是同样的问题,我们还是否定了,最后,我们想到用两个纸杯落在一起把两张纸也塞进杯子里,由于没有规定桥墩的高度,然后把纸杯踩扁了,用四根筷子做桥面,再用胶带把筷子绑在杯子上,把另一个纸杯和两张纸,一双筷子留着与另一队的桥对接时用。我们队全部同意这个想法,就立马派了一个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好的队员要求去和另一个队进行沟通。我们把彼此所拥有的材料说了下,让对方知道,他们队比我们队多一双筷子。然后,交流了彼此两个队之间的想法,最后,我们按我们队的方案实施。我们彼此按照方案来实施,第二次沟通是在彼此要完成的时候,一是对彼此的实施遇到的问题进行沟通,二是对大桥怎样对接进行沟通。第三次沟通就是确认大桥的对接,我们决定把桥面直接连在对方的桥墩上,那样就更牢固了。最后我们两队把桥对接在一起,众望所归,大桥通过教官的考验了,我们成功了。从而我们得出: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只要努力,只要用心,结果往往会出人意料。通过吸取前两次的经验教训,这次我们队有领导者了,不在是一盘散沙,各抒己见了,我们懂得团队精神,我们知道团结了,知道团队协作才能把任务完成的更出色了。还有团队之间要有沟通能力。

第四项活动是“急速60秒”,要求队员在规定的60秒内,在指定的区域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拿到30张卡片,并将其按照要求交给培训师。没个队有四次进场机会,每队进场后,圈内只能有一名队员,只有圈内德队员能够触碰圈内的卡片。我们组是第二个进场的,我们选了一名体格好和速度快的队员进入圈内,在进场之前,我们做好了

分工,有负责为圈内的队员指引,有负责找我们没有识别的卡片,由于我们第一次上场,只找到6时间就到了,我们下场后,我们讨论,总结,我们反复的从1开始往下数,这次我们找到了从1到27,记不起往后的数字了。第二次进场,我们还是分工,这次我们找到了26,下场后,我们总结前两次的教训,识别了全部的卡片,又同时想到了更节约时间的办法,第三次进场,我们队通过全体的努力,在59秒内把30张卡片全部送到培训师手中,那一刻我们全队都欢呼了,我们胜利了,我们集体喊出了我们的对训。第四次培训师没有给我们所有组规定时间,虽然我们这次不是最短的时间完成,但我们组在第三次是最短的,而整个活动没有一个组在59秒内完成,所以我们组是第一名,当培训师宣布我们是第一名时,我们全队队员都非常高兴,那种为了团队的荣誉而发自内心的高兴,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这个项目我们学会了突破思维定势,培养了我们发散性思维能力;在外界不断变化的情况下,迫使我们不断改进方法、完善流程;还有通过团队决策想到各种可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同时增强了团队凝聚力。

第五项活动是“挑战number one”,这个项目是由几个小活动一起组成的,有传递乒乓球、颠球、跳绳、还有不倒森林,这个项目是所有项目中最难完成的,乒乓球、颠球、不倒森林都是要十个人才能完成,跳绳要八个人,乒乓球要十个人用纸板,不能抓不能往回倒,传到五十米远的纸杯里,中途失败从头开始。颠球是要十个人用一个道具共同连续颠二十个球,掉了从零开始。跳绳是六个人同时跳够六个。不倒森林是十个人每人拿一个杆立在地上围城一个正多边形,左

手不能碰,只能用右手去扶杆,十个人要同时放开手,并且接住前一个人的杆,不能有任何一个杆倒下,走一圈,也就是每人移动十次,否则将从头开始,完成一个才能进行下一个。没有限定时间,哪个组用的时间最短哪个组获胜。然后有三十分钟练习时间。我们组开始分配人员,分别进行练习。比赛开始,我们组通过努力,大家的齐心,我们以五分三十五秒的成绩,赢得了number one,我们团队是最棒的,我们懂得团队合作,把集体荣誉放在第一位,所有人都在为团队去奉献,去付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团队的成功。

晚上的活动是拓展训练的最后一项,是一项感恩的活动,我们所有人,不分组,从头一二报数,报一的站一边,报二的站一边,我站在报二的一边,接着培训师给我们发了眼罩,我们戴上眼罩,并不能说话,否则将被淘汰,我们盲人都被报的一的扶着,彼此也不能说话,在培训师的带领下去走一段路,路上设置了重重的障碍,我们将近走了二十分钟,我们感受到盲人的痛楚,并且感谢扶着我们的人,如果没有他们我们不可能走过那样艰辛的路。我们还听了培训师的讲座,感谢父母、老师、同学、朋友,感谢身边所有的人,珍惜现在所拥有的,身怀一颗感恩的心。

结尾

一天半的素质拓展活动结束了,可是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经历了很多,队员在挑战困难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挑战自己,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彼此之间更多了份信任、理解、包容、默契、鼓励。每次活动后,大家分享胜利的喜悦同时,也分析失误的原因。

篇8:灵感在感悟中升华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 (下册) 第70~71页。

教学目标

1.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 知道元、角、分之间的进率。

2.认识各种小面值的人民币, 知道爱护、尊重、正确使用人民币, 初步体会人民币的作用。

3.在生动开放的活动中, 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 使学生初步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 知道1元=10角, 1角=10分。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用人民币进行购物。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各种小面值人民币。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 创设情境

师:这是阜新市内最大的购物商场——新玛特 (课件播放情境图) , 你们和家长去这个购物商场买过东西吗?如果去过, 就请介绍一下买过什么东西?用了多少钱?

生1:我买过一个书包, 用了15元钱。

生2:我买过各种自己喜欢吃的小食品, 差不多用了30元。

生3:我爸爸曾经给我买过一双运动鞋, 花了63元。

师:像刚才大家说到的15元、30元、63元…..这些都叫人民币, 元是人民币的单位。除了元, 你还知道哪些人民币的单位?

(学生回答。)

师:对, 人民币有两种, 一种是金属制成的叫硬币, 另一种是纸制成的叫纸币。

师:今天这节数学课, 我们不但要认识人民币, 还要用人民币来买文具。 (板书:买文具)

【评析】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 了解学生有无购物经历, 既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又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从而为本节课的学习作了必要的铺垫。

二、开展活动, 引导探究

活动1展示图片, 辨认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师:请以小组为单位, 把自己课前准备好的人民币摆出来, 向其他同学说一说, 你是怎样辨认出来不同面值的人民币的?

(小组交流。)

师:我给大家也带来一套人民币 (把人民币学具贴在黑板上) , 谁能到前面来介绍自己认识的人民币?在介绍时把你认识的人民币分一下类, 并说明理由。

生1:按元、角、分进行分类。

生2:还可以按纸币和硬币分类。

(课件演示分类结果。)

师:一边说, 一边板书:元、角、分。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 (板书:人民币单位)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 元、角、分三个单位中, 谁最大?谁最小?说明理由。

生1:元是最大的, 分是最小的。因为1元钱能买两支圆珠笔, 而1分钱不能买。

生2:我还知道角排在中间, 1角钱能买一把小刀, 1分钱不能买。

【评析】本环节教学, 根据学生平时已有的经验, 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中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通过给人民币分类, 引出人民币的单位。

活动2观察人民币的特征

师: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一下自己准备好的人民币, 比较一下, 看你能从人民币上发现什么?

生1:人民币上有国徽, 有数字。

生2:有的人民币上有毛主席头像, 还有的后面是万里长城的图案。

生3:我还发现人民币上有小黑点, 有的还有明线条。

……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 国徽代表我们伟大的祖国。毛主席是我国的第一任主席, 是他领导人民建立了新中国, 让人民过上了好日子, 人们为了纪念毛主席, 所以把他的头像印在了人民币上。小黑点是盲点, 盲人摸的……爱护人民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对每一个人民币持有人规定的义务。我们在持有和使用人民币的过程中要注意妥善保管, 保持票面整洁, 不要故意裁切、损坏人民币;不要在票面上书写、涂划等等, 以免影响人民币的正常流通。

【评析】通过让学生充分地观察, 热烈地交流, 找出各种面值人民币的特征,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 教师适时对学生进行爱领袖、爱祖国和爱护人民币的教育, 从而让学生获得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

活动3探究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认识1元=10角, 1角=10分。

师:请大家把书翻到70页, 看书上的图, 你们能说出这些文具的价格吗?

师:在这些文具中你最需要什么呢?请你摆出所需要的人民币, 准备付钱吧!

生:拿一个2角, 3个1角, 或拿5个1角……

师:你们的办法可真多呀!

师:哪些小朋友想买圆珠笔?怎么买呢?

(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摆1元钱, 并汇报。)

生1:2角+2角+2角+2角+2角。

生2:5角+5角。

生3:1角+1角+1角+1角+1角+1角+1角+1角+1角+1角。

生4:1角+2角+2角+5角。

……

师:1元钱可以摆10个1角的, 那你知道, 元和角有什么关系吗?

生:得出结论:1元=10角。 (师板书)

师:谁知道1角可以换几个1分?

生:1角可以换10个1分。 (板书1角=10分)

师:谁还知道1角可以换几个2分?换几个5分?你是怎样知道的?

(学生分别汇报。)

师:想一想, 1元钱还可以买哪些学习用品?

……

【评析】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对一年级学生来说不一定知道, 而买东西付钱的方法是学生比较熟知的。教者根据教材买文具的场景图, 让学生自主探究不同的付款方式, 使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探究求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同时在互动交流中澄清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人民币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活动4兑换人民币

师:现在我拿5元钱到你们小组去换相同数量的零钱, 你们应该怎样和我换呢?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想一想。把钱拿起来给老师看看。

(学生以组为单位自由活动。)

师:生活中你们遇到过需要换零钱的事情吗?

生:我们每天上学坐环路汽车需要准备好1元的零钱。

……

师:从现在开始, 你们可以随便拿一张人民币, 去找同学和老师换零钱了!

【评析】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 以形象记忆为主, 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比较短。教者在这个过程中, 把教材中的静态知识动态化, 设计了师生“换钱活动”, 建立了开放式的教学空间, 学生在富有趣味性、应用性的活动中增长了知识, 提升了智慧。

三、实践应用, 巩固新知

1. 填一填教科书第71页第1题, 先读题, 然后按要求在课本上完成, 再核对填写的答案。

2. 做教科书第71页“填一填”第2题, 先观察, 然后按要求在课本上完成, 再核对填写的答案。

3. 独立完成教科书第71页“填一填”第3题, 先在小组内讨论, 然后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

【评析】课堂练习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本环节, 教者对练习题的做法都有具体的要求, 这样做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收获最大的是什么?希望大家回家后, 利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家长一起到超市进行一次真正的购物活动吧。

篇9:在朗读中感悟,在情境中升华

一、 以读激情,以读促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最直接的感悟文本的手段,也是学生接触文本最直接的方法。《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教师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感知和体验中,联想和想象也是不可或缺的。我们要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实际上是要开启学生的想象,去领会作品的深层含义。

在教学课文中总指挥长倒数发射时间的部分时,我采用了最简单有效的教学手法——读,让学生自由地读,不断地悟,把自己当成是一个指挥“神舟”5号的总指挥长去读,通过想象总指挥长当时紧张、激动、喜悦的心情去读。这样,不用过多讲解,过多分析,学生自然而然就能感受到当时的气氛,再通过“你觉得这是怎样的十秒?”这个问题去检验学生的朗读、体会是否到位,以读悟来激发学生的情感。

飞船升空的场面十分壮观,气势恢弘,文章中第12自然段就描写了这个场面。我在网上找到了一段相关的视频,是先看视频,来做情感铺垫呢,还是先学文字来感受情境呢?几经斟酌,我选择了先学文字,因为“只有先对文本有了深刻的认识,才会对文本背后的内容产生兴趣,产生共鸣。”在教学时,我紧扣“烈焰升腾”“大漠震颤”“巨龙”“划破长空”“地动山摇”“腾空而起”“直接苍穹”等关键词的理解,利用课文录音帮助学生进一步读好文本,通过自己的朗读感悟,学生的内心已经充满了想一睹发射场景的渴望,这时播放视频,学生的感情得到进一步激发,再让他们谈谈看了这发射场景后的感受,想象在酒泉卫星中心为杨利伟送行的人们的心情,学生更能有感而发,有的放矢了,真所谓“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二、 以情激情,以情促读

教学情境是一种关系特殊的环境,是认识、情感、行为的综合体,具有文化属性。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合理的情境,利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语言以情传情,不仅可以提供生动、丰富的学习材料,还可以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的情境。为学生奠定感情基础,在课堂教学中以情促读,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含义,体会文本背后的感情。

在教学“随着发射时间一秒一秒地逼近,人们的心弦都绷得紧紧的,似乎可以听到自己急促的呼吸声。”这一段时,我播放了秒针走动时“嘀嗒嘀嗒”的声音,让学生体会那种时间的紧迫感,进而感受人们心情的紧张,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自己在什么时候也是心弦绷得紧紧的,比如发试卷时,口语考试等,通过为学生创设熟悉的生活场面,帮助他们感受人们紧张的心情。这些情境的创设,学生对“一秒一秒地逼近”“绷得紧紧的”“听到自己急促的呼吸聲”这些词语有了感同身受的体会,自然就能读出当时那种紧张的气氛。

在教学“指挥大厅里一片欢腾,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澎湃的激情、胜利的喜悦和无限的自豪。”时,我紧扣“欢腾”二字,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春游的情境,让学生想象老师宣布明天去春游时教室里的场面。这下教室里热闹了,大家手舞足蹈起来,有嘴里发出“耶”的,有鼓掌的,有拥抱的,总之是“一片欢腾”,再让他们想象指挥大厅里一片欢腾的景象就轻而易举了。深刻理解了欢腾,自然也就能把人们的喜悦、激动读好了,一切也就水到渠成了。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往往凝聚着编者的灵感、激情和思想,其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及多元化的角色,为学生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教师、文本和学生三者中,学生无疑是阅读的主体,教师要做的就是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有效地阅读,让学生体会文本蕴含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如此以来,学生学习语文的时空得到拓展,创新的潜质得以发挥。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在读上下足了功夫,以读激情,以情促读,帮助学生同文本有了心与心的碰撞。

上一篇:熏香的五月诗歌下一篇:规制诋毁商誉行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