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感思维与作文教学

2024-04-24

灵感思维与作文教学(共8篇)

篇1:灵感思维与作文教学

灵感思维与作文教学 中学语文优秀论文

灵感是人类创造性认识活动中一种非常神奇而美妙的精神现象,是地球上最美妙、最神奇的思维之花,是激发人类潜能的智慧源泉,它是创造学、思维学、心理学皇冠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所谓灵感,是人们对某些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某个时候却突然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新答案和新假设,这种心理现象称之为灵感,又称顿悟。灵感一词最早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原意是神的灵气。对于灵感的来源,在西方先后有神赐说和天才说两种观点。在我国古代,虽然没有“灵感”这一名词,但却一直用“神思”“神会”“神来之笔”等与神有关的词语来表达这一现象。灵感具有突发性、偶发性、忽逝性、非逻辑性、独创性等特征。因此,灵感便在模糊神秘的光环中令人可望而不可知。其实,灵感作为人类一种高级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不管其表现形式如何复杂,激发机制如何奇特,总是有规律可寻的。语文教学要培养具有开拓精神的创造性人才,研究灵感思维教学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本文就作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灵感思维谈几点体会。

一、丰厚的生活积累和广博的知识是产生灵感思维的前提

灵感是人们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最愉快、最敏感的邂逅,是人们思维活动由量变到质变所产生出来的高度的创造力。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才有了丰厚的生活积累和广博的知识。可以说,生活积累是灵感产生的基础,而知识素养是灵感产生的内在条件。中外一些有成就的大作家,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段苦役、高尔基的“大学”经历、曹雪芹的“大观园”生活、巴金在“家”里的见闻等等,这些丰厚的生活经历,都是他们赖以产生灵感,创造奇迹的基础。陆游在晚年以诗总结灵感之奇妙:“六十余年妄学诗,功夫深处独心知。夜来一笑寒灯下,始是金丹换骨时。”倘没有“六十余年”的写诗经验,没有“寒灯下”苦读苦写,没有“独心知”的“功夫深处”,哪会产生“夜来一笑”的灵感呢?另一方面,白痴和文盲纵然经历复杂,也无力琢玉成器。伟大的作家之所以创造奇迹,除生活阅历和天赋外,主要还是受惠于本人强烈的求知欲,博览群书,用前人的知识充实自己的.心灵。哪一位有成就的作家没有广博的知识?要想“下笔如有神”,必须“读书破万卷”,这是任何作家都不例外的。

同样,中学生写作中突然得到灵感,绝非天外飞来,而要靠平时对生活和知识的积累,包括从课外的大量阅读中,对有关写作知识、写作经验的积累,在生活中对有关四时景物、家庭生活、学习情况、社会见闻等写作素材的积累。厚积薄发,有了这些积累,就为灵感的发生创造了前提。所谓“得之顷俄,积之平日”。

二、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灵感思维的策略

1.创设情境,在感悟中诱发灵感。

情境具有重要的智能暗示作用。情境能让学生“发现事实事理的真际”,获得“真经验、真知识、真感受”(叶圣陶语)。学生在情境中身临其境地去感悟、去体验,便能萌生一种惊异感、质疑感、自由感,带来感知的敏捷性、情感的丰富性以及认识事物的颖悟性和灵活性。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创设一种气氛、一种情境,在这种情境的感染之下,诱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激发灵感思维。如改写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可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和感悟,让他们亲自感悟“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春的气息和生机;改写《我的叔叔于勒》可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使其站在这个角色的心理位置上去体验;写某人的不幸遭遇,可播放《二泉映月》,感受人生的辛酸和坎坷;写夏夜景色,可播放《良宵》或《春江花月夜》,让学生感受清风朗月中的惬意和幽情。情境提供的种种具体表象,使学生灵感来潮,似有聪慧之神启开心扉,记忆的仓库打开了,联想的脉络沟通了,想像的彩翼张开了……刹那间,“心物交融”,一系列的开窍效应翩然而至,激情便如开闸的洪水倾泻于笔端。

2.强化洞察,在发现中获得灵感。

洞察是知觉和思维相互渗透的复杂的认识活动。在洞察过程中,不断将观察到的事物与已有的知识或假设联系起来思考,并比较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特异性和重复现象等,以发现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从而获得新的发现和发明,这也是灵感思维所具有的特征之一。凡是洞察力强的人,必然对客观事物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心理经常处在高度积极的警觉状态,能觉察到别人看不到的深层的情况,对事物的认识常具有独创性。正如罗丹所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美来。”教师要引导学生强化洞察客观世界的能力,有了洞察的敏锐性,在作文写作中就能积极、周密的思考,对问题正确判断,迅速作出结论,从而获得灵感。如一位学生在认真研究、比较《红楼梦》中的人物个性特点之后,获得了灵感,创作了《<红楼梦>中人物的“色彩”》一文。他在作文中写道:“王熙凤是红色的,热情、大胆、能干、狠毒;林黛玉是蓝色的,忧愁、敏感、孤傲,却又清新、叛逆、坚强;晴雯是独特而有生命力的绿色;秦可卿是艳丽的玫瑰色;李纨是沉闷的灰色……”作者以独特的视角看人物,并以某一色彩喻之,给人物性格定格,评出了人物的个性,见解新颖,别出心裁,令人耳目一新。

3.摄入信息,在事例中触发灵感。

从信息论的角度讲,学生在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是有目的地接受信息,这种信息的摄入,属于显意识的摄入。但在社会生活中,学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各种事物的感染和熏陶,因而就摄入了大量的潜意识的信息。显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大脑摄入的显意识多了,在记忆仓库里储存起来,就可能不断转化为深层次的潜意识;相反,潜意识也可因一定的原因而向显意识转化,以至突然爆发,就出现了灵感。一般来说,灵感的发生,不能坐等现成,而要主动地去寻找获取。诱发灵感的关键是触发信息的有效性,即通过联想,将各种在传统观念看来不相关的各种信息巧妙地组合起来。信息触发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大量来自外界的信息,一是自己头脑中的内部信息。二者交融,往往就成了触发灵感的信息。教师要引导学生留意学习中、生活中、媒体中的各种信息,敏于发现,勤于思考,进行信息的有效整合,从信息中触发灵感。如有一位学生在《杂文报》上看到一篇反映当今不学无术、腐化堕落的个别官僚形象的文章,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联系《刚正传》中阿Q的形象,创作了一篇《阿Q外传》,借本性未改的“阿Q市长”的种种丑态,对这一类官僚阶层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辛辣的嘲讽。

4.转换角度,在发散中寻觅灵感。

学生在作文思维陷入僵局时,不妨指导学生转换角度,从多角度入手,促使学生的思维向多层次、多方位发散,大量被抑制于潜意识的信息则会闪电般的重新组合而进入显意识,百思不解的问题就会突然顿悟,从而产生灵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客观事物往往是复杂的,多侧面的,作文要充分表现事物,必须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选材构思。教师可要求学生对作文命题多推敲、多琢磨、多出点子、多想门径,在比较权衡中,优胜劣汰,爆发创新求异的新火花,独具与众不同的超常思维。如我曾以《时间》为题教学生作文,要求跳出“计时概念”的圈子,联系不同职业的人来立意。作文交上来以后,发现学生的作文呈现出千姿百态的角度:时间——工人的财富;时间——农民的粮食;时间——教师的学问;时间——作家的金子;时间——经济学家的速度;时间——军事家的胜利;时间——医学家的生命……

5.反常构思,在新意中独创灵感。

韩愈主张“惟陈言之务去”。作文应不满足现成的陈旧套路,应对现成的结论不迷信,不惟从,勇于打破常规,克服思维定势,反常构思,着重从否定、怀疑、贬抑、批判的角度立意,鞭挞假丑恶和揭示问题的另一面,从而获得创作灵感。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以梅花自况,抒发孤芳自赏的感情。毛泽东《卜算子·咏梅》则“反其意而用之”,借梅花抒发了斗严寒、傲霜雪、报春讯、求谦谨的情怀。这个逆向思维使立意独具匠心,独步千古,获得了文坛美誉。学生在作文陷入困境时,教师可指导他们反常构思,以获得创作灵感。

6.放松精神,在休闲中捕捉灵感。

我国古代文艺理论家推崇灵感的虚静平和。心情舒畅,就能够“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从而获得创作灵感。灵感往往是在长期紧张思考之后的短暂松弛状态下出现的,这个最佳时机可能是在散步、洗澡、钓鱼、交谈、起床的时候或其他比较轻松的时刻,甚至在梦中。钟嵘《诗品》中提到谢灵思“竟日不就,寤寐间,忽见惠连,即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成就了“万古千秋五字新”的名句。学生作文在写不出来的时候硬写,必然敷衍成篇;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煞费苦心,绞尽脑汁,效果并不见佳。那就干脆放松一下,或唱歌跳舞,或学习其他功课,或干脆睡上一觉,灵感这个不速之客,必然在你精神疲劳消除之后,像春风吹绿原野般闯入你的思潮,“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从而获得顿悟。

综上所述,教师只要正确地把握灵感思维激发的心理机制,通过科学的教育方式,把学生的灵感激发出来,就能使学生的创造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精神王国中不管多么奇特、多么复杂、多么玄奥、多么飘忽不定的心理活动,最终都会通过实践这个中介,在物质世界中找到它的根须。如果缪斯女神的灵感之翅常常翩翩起舞于每一个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学子们的身边,给他们以智慧的启迪,以创造的动力,使他们常常能创作出闪耀着灵感火花的佳作来,这就实现了我们在作文教学中提倡灵感思维训练的理想,那时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写作将不再是一件苦差事,而是其乐无穷的人生享受。

篇2:灵感思维与作文教学

灵感是一种思维形式,它不同于逻辑思维。它是实际存在。爱因斯坦说:“我相信直觉和灵感”。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称其为“神理凑合”。王士祯刚称之为“兴会”,灵感来时是“兴会神到”,并具“兴会超妙”、“神韵天然”的特点。叶燮在《原诗.内篇》中称其为“触兴”,并说:“当其有所触兴起也,其意、其辞、其句劈空而起,皆自无易有,随在取之于心,出而为惰、为景、为事”。朱自清则清浅地把它喻为“心头一动”。郭沫若在《我的作诗的经过》中回忆《凤凰涅般》一诗创作时灵感袭来的情景--“在晚上行将就寝的时候,诗的后半意趣又袭来了,伏在枕头上用铅笔只是火速地写,全身都有点作寒作冷,连牙关都在打颤,就那样把首奇怪的诗写出来了。散文作家杨朔1961年秋秋天在北戴河海滨观潮时,望着那潮的涨落,云的飘飞,浪的翻卷与“撞到礁石上,唰地卷起几丈高的雪浪花”的景象,触发起灵感,脑门里一亮,孕育了后来的抒情散文《雪浪花》。普希金在抒情诗《秋》中用诗的语言描述自己获得灵感时的状态:“我常常忘记世界--在甜的静谧中,/幻想使我酣眠。/这时诗歌开始苏醒:/灵魂洋溢着抒情的激动,/它颤抖,响动,探索,象在梦中,/最终倾泻出自由的表现来--/…于是指忙着抓笔,笔忙着就纸,/刹那间--诗句就源源不断涌出…”这古今中外的许多写作实例,都证明着灵感思维的实际存在。对这种异科常态的思维形式,写作教学中不应忽视,相反应予重视。教师应努力开发学生的灵感思维。

(1)心理学的科学知识

不少学生不知灵感为何物。它看不见摸不到,说起来也很玄乎。因而博览群书类的学生在读到了古希腊德谟克利特与柏拉图著作后,认为灵感是“神的诏语”,是天才所赋有的。它是常人,尤其是普通中学生是不可能的。学生受“神秘论”,“天才论”的影响,返顾自己写作上所以差劲,就归之于父母没有给自己一种天才的心灵秉质,或老天、神灵没有给自己灵感。对这种讹见必须拨正澄清,给学生以科学的观念。我国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1980年7月在《善于形象思维问题的一封信》中指出:灵感是人类思维中的又一种形态,它是创造性思维中一种“不同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思维形式”。人缺乏这种思维,就难以有创造;写作中缺乏这种思维,就难以有新意;科研中缺乏这种思维,就难以有创造。以后,

钱学森在《关于思维科学的研究》一文中对灵感作了进一步的科学探讨:“假如一个很难的答案。整个的加工过程,我们可能不知道,这就是所谓灵感”。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中,要开发学生的灵感思维,须对学生就灵感作这样的科学解释。并告诉学生,这种潜意识里的“加工”过程,是人人都有的,是在解决问题时客观进行着的(只是自己不一定清醒意识到它),而并非是天才者才有,更非是什么神授的。

灵感思维的发生,不同于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发生。灵感思维的发生与进行很特别,它是一种奇特的突发性的心理现象。灵感的迸发,是发生在潜意识与显意识的相互撞击与沟通时。潜意识层与显意识层一旦建立起暂时的神经联系,两都突然接通,也即“神理凑合”,就会“心头一亮”,“神理相缺,或文思泉涌,或异想天开。这“撞击”、“沟通”、“联系”,就是灵感思维的迸发,这“异想天开”或“文思泉涌”,就是灵感思维的产物与结果。学生在懂得关于灵感思维的心理学知识理论后,会进一步破除对灵感的思维的神秘感和天才观,进而树立信心,却努力开发自己的灵感思维。

(2)启迪学生灵感思维,须让学生了解把握灵感思维的突发性、突变性、突破性、顿悟性、机遇性、偶然性的特点

显意识层里的冥若想与潜意识层里的“加工来加去”,两都何时沟爱,是不得而知的。但一当沟通,灵感随即迸发。这迸发是出其不意,倏忽而至的,不求自得的。姜夔在《诗集自叙》中说:“其来如风,其止如雨,如印在泥,如水在器,其苏子所谓不能不为者乎。”陆机在《文赋》中这样写到它的突然来临与突然消失:“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汤湿祖和说以他创作的灵感思维时这样描绘:“自然灵合,恍惚而来,不思而至。悟悟奇奇,莫可名状、。古人的这些描述,道出了灵感思维的特点之一:突发性与突变性。针对灵感思维的突发性与突变性的特点,教师就须遵循思维科学的规律,开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在写作中,要善于把握住这突发性,要善于疾捉住思维的产物。著名小说评点家金圣吸在评论《西厢记》时这样写道:“文章最妙是此一刻被灵感觑见,便于此一刻被灵手捉住,盖于略前一刻亦不见,略后一刻便亦不见,恰恰不何故,却于此一刻忽然觑见,若不捉诠,便更寻不出。”唐代李贺,写诗呕心沥血,常在身边置一“诗袋”,将随时桌出的灵感之火捕捉住,随时记下零碎的突性得来的诗句,存储进诗袋里。除讲这些故事外,可要求学生平时常置纸笔于身边或案头,一遇有良思、佳句、好点子冒出,应迅速写下来,避免灵感突然消失后,再也想不起来寻它不出的遗憾。

灵感思维从效果角度看,有突破性的与顿悟性的特点。它对思维主体而言,是顿悟性的;对思维结果而言,是突破性的。但一般而言,我们对灵感思维的产物与结果,期望值不能太高,而应适应它。就大多数学生来说,教师希望幸运降临自己头上,能随时迸发出灵感来。但与常规思维比较而言,它的迸发毕竟较少。然而,我们可以培养它,磨砺它,而不是磨损它。要使人的灵感思维处于“火山爆发活跃期”,提高宽的迸发机率,这在写作教学中,就须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显意识层的常规思维保持高度的积极性,要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并要求保持思路的清晰性。这是因为:灵感的迸发,是显意识与潜意识层的沟通的结果,是潜意识中的某个信息被显意识层所钓取,所捕获。这种钓娶捕获,就显意识层来说是有选择的,有方向性的,它所要捕捉的是自己所需的压抑的潜意识层的某个信息。因此,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在写作中,要开发自己的灵感思维,务必使自己的显意识的思维活动紧紧围绕着所需解决的问题,进行积极思维,使大脑皮层的神经活动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只有你冥思苦索,“独上高,望尽天涯路”,只有你“为伊消得人憔悴”,能才增强显意识层对潜意识层信息的选择能力,并提高这种选择的机率。也只有进行积极的思维,才会在思维中把握住要解决某个思维的思维方向,提高思维的清晰高。有了这思维的清晰度,也就提高了显意识层对潜意识层某个信息的捕获的准确度。实践证明,不肯积极思维的人,思维常常处于疲软状态或没有明确思维方向与思维清晰度的人,他往往写不好文章,写不出由灵感之火点燃起有的新意的文章来。钱学森在1981年时说到:“灵感是又一种可以控制的大脑活动,又一种思维,也是有规律的。”定作进行积极的思维,并保持思维的清晰性,这是激发和控制灵感的方法之一,也是掌握其迸发规律之一。

(3)开发性的灵感思维,须引导学生投入生活,重视观察,为灵感思维构建起一座庞大的信息库

任何事物的发生与变化都离不开外因与内因两个方面。前面谈到的对学生的灵感思维的开发,侧

重于思维主体方面对灵感思维的把握上,也即侧重内因方面。黑格尔在《美学》里指出:“最伟大的艺术作品也往往是应外在机缘而创造出来的。……一个真正的有生命的艺术家就地从这种生命里找到无数激发活动的灵感的机缘,这些机缘临到了旁人就不发生影响,就易放过了。”这道出灵感的机缘性、偶然性的特点。要开发学生的灵感思维,就须让学生明白:应努力去提高这种机缘性与偶然性。学生不应该白白地让大脑这个仓库空关起来,而应将大量的生活中的信息积贮在里面。为此,学生应投入生活,关心社会,关心世界,关心周围。社会的急遽变化或新旧事物间的较量搏斗,等等,都应关心到。生活是人生的教科书,更是写作取用不竭的源洋。

篇3:数学教学与审美灵感思维能力培养

灵感思维是创造思维活动的重要形式, 是创造者日积月累的针对所要解决的问题穷思竭虑后, 各种思考线索凝聚于一点时的集中爆发。这一爆发点是创造者全部潜意识和显意识活动的大会聚, 包括创造者的全部理智与才能, 也包括各种逻辑与非逻辑的思维形式, 如逻辑的、辩证的、经验的、形象的思维形式, 特别是创造性想象等的全面沟通与融合。

在审美及艺术创造活动中, 审美灵感思维是思维的更高层形式, 它是以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审美联想、想象等审美思维为基础的, “由潜思维和显思维的协同工作而形成的, 其大部分工序在潜思维中进行, 最后经显思维表现出来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审美灵感思维是灵感思维的特殊形式, 是在审美或艺术创作中产生的。

(二) 数学美与审美灵感思维

罗素说:“数学, 如果正确地看, 不但拥有真理, 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数学美是数学理论或论著形象的美。数学理论美包含数学体系的严谨、和谐、统一美, 数学发现中蕴含的规律、奇异美, 数学方法的简洁、和谐美等。数学家研究探索数学的过程就是在追求、欣赏、感受、创造数学美的过程, 在其中审美灵感思维之光不断闪现。有研究表明, 在探索数学美的过程中, 审美灵感思维活动的产生带有一般的规律性, 概括起来大约经历四个阶段: (1) 积累阶段:积累知识和信息; (2) 发现新问题; (3) 无限组合形成雏形:将新问题的内容作为新信息与积累的知识和信息进行逻辑组合、碰撞、贯通, 发出灵感火花, 形成新奇的思维成果雏形; (4) 描述、验证、完善阶段:对形成的雏形进行描述, 验证, 充实完善。其中发现新问题和无限组合形成雏形是灵感思维产生的重要阶段, 在此阶段审美主体的思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 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潜意识活动和显意识活动等多种思维活动的参与。在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复合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三) 审美灵感思维能力的培养

1. 积累丰富的知识, 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审美灵感思维的产生是一个“长期积累, 偶尔得之”的过程。特别在基础教育阶段,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任务就是探索并积累丰富的知识信息和经验, 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积累丰富的审美经验, 提高审美能力。数学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指导下, 按照美的规律和标准, 探索数学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帮助学生构建包括数学知识、科学方法、数学思想方法、人文知识和审美能力等相互渗透, 纵横交叉的网络式的、合理的知识结构, 为产生创造灵感打好坚实的基础。例如, 在对数函数及其图象和性质的教学中。从研究等式ab=N入手, 由对称美想象若将a、b、N分别定为自变量 (用x表示) 、因变量 (用y表示) 或常量 (用a表示) 时, 会出现三种结果:a为自变量, b为常量, N为因变量, 可表为y=xa (幂函数) ;当a为常数、b为自变量、N为因变量时, 得y=aX (指数函数) ;当a为常量, b为因变量, N为自变量时, 表为y=logax对数函数, 对数函数是指数函数的反函数, 利用反函数的性质, 用逻辑思维和化归思想等研究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将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个各异的函数统一在一个式子中, 形成如下结构图:

这样, 通过数学课堂教学、课外活动、讲座、自学等形式, 帮助学生建立包含数学知识、数学文化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方法论知识等合理的、丰富的、多层次的、立体的知识结构网络, 为审美灵感思维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提高审美意识, 促进复合思维训练。

“积累”是审美灵感思维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发现新问题”是审美灵感思维产生的重要起点, “无限组合形成雏形”是审美灵感思维产生的关键。因此, 审美灵感思维产生需要具有指向性的多角度、多维度思考的能力和想象力。它有两层含义, 一是从多维度、多角度去探索发现、解决问题。利用和谐 (统一) 、简洁、奇异等美的形式是培养学生多维度、多角度的重要途径。如引导学生将几何与代数联系起来, “建立”起一门学科———解析几何;由不等式的性质“在不等式两边同时加上一个数, 所得不等式与原不等式是同向不等式”, 利用对称美联想到:“在不等式两边同时减一个数, 所得不等式与原不等式是同向不等式”仍然成立, 代数和将加与减统一起来, 因此上述两个命题可统一为第一个命题, 进而继续探索出, 不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一个数的性质, 四个性质可统一为两个性质。数学是在不断打破旧的和谐统一, 又建立新的、更高层次的和谐统一的过程中发展的, 数域的发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又如, 两个有限集合的元素个数可比较, 两个无限集合的元素个数如何比较呢?从有限到无限, 经历了质的飞跃, 会出现很多奇异的结果, 如{偶数}!{自然数}, 但偶数集与自然数集中的元素个数却一样多;再如, 设a+b+c=0, abc≠0, 求a (1-b+1-c) +b (1-a+1-c) +c (1-a+1-b) +3的值, 为使式子达到和谐统一的美, 将前三项补成1-a+1-b+1-c的形式, 保持平衡美, 又需减去三项, 原式得a (1-b+1-c+1-a) +b (1-c+1-a+1-b) +c (1-a+1-b+1-c) +3-a-a-b-b-cc= (1-b+1-c+1-a) (a+b+c) +0=0, 应用补美思想, 获得如此简洁的解题灵感。类似这些由数学美引发而产生多维度、多角度的思维效果的例子俯拾皆是, 教学中要适时的引导学生探索、挖掘, 不但能有效提高复合思维能力, 还可提高数学审美意识水平, 一举两得。

另一层是从多维度、多方向, 借助思维的联想力, 将“头脑中各领域之间的信息无限组合, 调动和唤起潜意识信息进行思维参与, 触类旁通, 挤出灵感之光”。数学美的直观性体现在数学图式结构和图形结构的直观, 它较艺术的直观是抽象和难理解的, 需要在教师帮助下, 按照美的原则和标准, 逐步的探索形成储存于潜意识领域。数学审美意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数学审美联想和想象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数学审美意识水平可贯穿在研究探索数学美的整个活动中, 让学生充分感受从繁杂中提炼出简单、从离散中抽象出统一和谐, 从平凡中显现出奇异等数学美的实质。这样, 学生获得更开阔、更流畅的思路、更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从而提高审美鉴赏力。审美鉴赏力的提高又促进审美想象力和联想力有效的发展, 进而摆脱常规思维定势的束缚, 结出奇异的成果。从辐合思维到发散思维又到辐合思维这样一收一发的复合思维过程, 为审美灵感思维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3.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只有爱学、好学的人, 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强烈的主体需求是灵感产生的动力”。要使学生养成对某一问题专注思考、爱提问题、多向思维的习惯;促使他们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一题多解;具有坚韧不拔、勇于挑战、求异、求新的个性, 从而形成爱学、善学、好学的良好学习习惯, 获得产生审美灵感的动力和时机。

摘要:简述审美灵感思维产生的机制。在数学教学中应着重从积累丰富的知识, 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审美意识, 促进复合思维训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等三个重要方面培养学生审美灵感思维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审美灵感思维,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王慧中, 顾国强, 黄惟珩.实用创造力开发教程[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8.

[2]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 1984.

[3]段继扬.创造性教学通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9.

篇4:语文教学与灵感思维

人类的三种基本思维方式分别为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其中灵感思维不可等闲视之。关于灵感思维这一概念,古今中外的文论之中,几乎都有阐释。我国古代《文赋》指出:“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意即灵感产生时,文思如天风海雨。而文学创作和研究都离不开灵感思维,“思如风发,言若泉涌,摇笔挥洒,骏利无状”的境界恐怕非灵感思维难以达到。如果说文艺创作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加工,那么,语文教学就是教师对文艺作品的再创造。特别是语文课本中的散文诗歌等,离开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便难以引领学生进入其中去欣赏品味。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指出:凡有创造经验的同志都知道光靠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不能创造,难以突破;要创造要突破得有灵感。所以,灵感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的思维方式通常能体现出一定的教学水平和课堂艺术。

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正处在“愤”和“悱”的思维阶段。他们知识丰富,思想活跃,对外部世界无不充满好奇之心,高度的好奇心又促使他们想更多更深地了解外部世界。有经验的教师会针对这种心理,采用一定的方式,激发他们的灵感,帮助学生产生更为活跃的思想和联想,从而结出创造性思维的果实。

现今,在语文教学中存在两种思维方式: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科学主义突出的思维方式是对周围客观事物的观察呈现理性、逻辑的分析;人文主义则更多地重视感知灵感和综合。显而易见,前者稍显呆板,后者略呈浪漫。如果把这两者有机结合,相互通融,艺术地运用到语文教学之中,打破传统语文教学只强调“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定式,在思维活动中立体交叉,创造者即活动的主体一定能在最佳的心理构成和心理合力作用下,获得强烈的、明快的、和谐的创新意识,进而使已有的感性和理性知识信息,按最优化的科学思路,灵活地借助想象和联想、直觉与灵感等因素,实现重新组合,脱颖升华,并以此促进语文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基于此,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语文教师就需要自觉地运用灵感思维方法,在原有的形象生动的言语表达基础上,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创造语文教学课堂氛围,进行语文课的协同合作教学。即通过言语、实物、图像、音乐等直观教学形式来启迪思路,通过联想、想象等抽象思维方式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灵感思维通常遵从这样的“教学链”:

首先是入境。灵感不是天外来客,它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境域,才能让学生“入境”。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情境,诸如实物演示情境、图像再现情境、多媒体显示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来促使学生浮想联翩。比如在讲授《荷塘月色》之前,我们可以先播放名曲《春江花月夜》,通过悠扬、舒缓、美妙的乐声来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产生有关“月”的思维联想和艺术感觉。这样,教师就借助音乐语言给学生创造出特定的教学情境,使其身临其境,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其次是启迪。启迪是连接各种思维信息的纽带,也是开启新思路的钥匙。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思路诱导,在系统讲授过程中,如果教师准确地把握了内在的作者思路,并据此明确自己的讲课思路,有意识地启迪学生追寻教师的讲授思路,从而有效地影响、丰富和优化学生脑海中解决问题的思路网络;二是教师的课堂提问、悬念设置等,要有利于学生从各种“启发原型”中得到启迪。如讲授《我的空中楼阁》一文时可启迪学生以理清文章脉络为基础,探寻文章写作手法,以此来分析把握“空中楼阁”的内涵,并以理解关键语句的方法,由教师提出相关问题,采用前后对照的形式,明确托物言志的手法,把握作者情怀,从而认识写作构思的自然巧妙、天衣无缝。

再次是触发。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有言:“读书贵有心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教师的教学启迪必然引起学生学习的触发。而真正的触发应该有一种创造的激情、一种神圣崇高的心境。如读《我有一个梦想》时,应深切感受到自由、平等、和谐对这个世界是多么的重要。

最后是顿悟。它是灵感在潜意识孕育成熟后,同显意识沟通时的瞬间表现,是一种自由的、内在的、深层次的心领神会。它要求学生在阅读鉴赏时,不拘泥于字句、章法,能够超脱客体的具体形貌、个别细节,作出非凡的联想和想象。如读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教师应在分析初秋景物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知这里环境的特征,认识到这种环境的特征正是诗人理想之中所追求的那种远离尘嚣、宁静闲适、自在惬意生活的写真。

综上所述,通过“入境—启迪—触发—顿悟”这一环环相扣的教学链接,形成了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了语文教学中知、情、意的和谐统一,进而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篇5:灵感思维与作文教学

创造需要突破,突破需要创造思维方法.灵感思维方法是进行突破性创造的第一思想工具,灵感创造能力是突破性创造的`第一创造力.灵感思维方法具有把“原先的知识”和“成功的东西”连接起来的功能.掌握灵感思维方法开发灵感创造能力,对提高自主创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力分析研究灵感思维方法理论与开发灵感创造能力.

作 者:彭健伯 Peng Jian-bo  作者单位:攀枝花学院宣传部,四川攀枝花,617000 刊 名:攀枝花学院学报(综合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PANZHIHUA UNIVERSITY 年,卷(期):2007 24(5) 分类号:B80 关键词:灵感   思维方法   创造能力  

★ 语用学与交际能力

★ 交际能力与交际文化

★ 交际翻译理论与中国菜名翻译

★ 英汉视觉域概念隐喻之比较

★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的论文教育理论论文

★ 中西文化概念研究的反思

★ 英语文化因素教学与交际能力的培养

★ 跨文化交际中体态语研究

★ 技术转让合同概念与范本

篇6:什么是灵感思维

感到模糊不清。要精确,还必须有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辅佐。灵感思维所表现出的这些特征,从根本上说都是来自它的无意识性。形象思维、抽象思维都是有意识地进行的,而灵感思维则是在无意识中进行的,这是它们的根本区别所在。

灵感思维和直觉思维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它们的主要区别是:灵感在产生之前往往有一段时间对课题的顽强探索,直觉思维则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对问题的迅速而直接的判断;灵感的产生常常出现在思考对象不在眼前,或在思考别的对象的时候,直觉思维则是对出现于面前的事物或问题所给予的迅速理解和判断;灵感可能产生于主体意识清楚的时候,也可能出现在主体意识模糊的时候,直觉思维则是出现在主体神智清楚的状态;灵感往往是在某种偶然因素的启发下使问题得以顿悟,直觉思维产生的原因则是为了迅速解决当前的课题;灵感在出现方式上带有突发性,使人出乎意料,直觉思维的产生则无所谓突然,是在人的意料之中;灵感的结果是与解决某一问题相联系,直觉思维的结果则是对该事物作出直接的判断和抉择。当然,灵感思维和直觉思维也有着共同的地方,这就是它们与抽象逻辑思维相比,都属于非逻辑思维,它们都表现出跨跃推理程序的不连续的跃迁性的特点,而且,灵感思维和直觉思维也并非没有联系,直觉思维往往需要借助灵感思维来实现其对问题的直接的快速的抉择;而灵感思维又常常需要借助直觉的启示而使问题得到突如其来的顿悟和理解。

灵感思维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突发性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它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比,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①突发性。灵感往往是在出其不意的刹那间出现,使长期苦思冥想的问题突然得到解决。在时间上,它不期而至,突如其来;在效果上,突然领悟,意想不到。这是灵感思维最突出的特征。

②偶然性。灵感在什么时间可以出现,在什么地点可以出现,或在哪种条件下可以出现,都使人难以预测而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往往给人以“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阴”之感。

篇7:灵感思维具有的5个特点

1、突发性和模糊性

由于是没有在显意识领域单纯地遵循常规逻辑过程所形成,所以灵感直觉思维产生的程序、规则以及思维的要素与过程等都不是被自我意识能清晰地意识到的,而是模糊不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2、独创性

独创性是定义灵感思维的必要特征。不具有独创性,就不能叫灵感思维。

3、非自觉性

其他的思维活动,都是一种自觉的思维活动,灵感直觉思维的突出性,必然带来它的非自觉性。

4、思维灵活活动的意象性

在灵感直觉思维活动过程中,潜意识领域或显意识领域总伴有思维意象运动的存在。没有意象的暗示与启迪就没有思维的顿悟。

5、思维高度灵活的互补综合性

思维高度灵活的综合互补性是其思维的重要特征,如潜意识与显意识的互补综合,逻辑与非逻辑的互补综合,抽象与形象的互补综合等等。

灵感思维的运用

A 久思而至

指思维主体在长期思考竟日不就的情况下,暂将课题搁置,转而进行与该研究无关的活动。恰好是在这个“不思索”的过程中,无意中找到答案或线索,完成久思未决的研究项目。

B 梦中惊成

梦是以被动的想象和意念表现出来的思维主体对客体现实的特殊反映,是大脑皮层整体抑制状态中,少数神经细胞兴奋进行随机活动而形成的戏剧性结果。并不是所有人的梦都具有创造性的内容。梦中惊成,同样只留给那些“有准备的科学头脑”。

C 自由遐想

科学上的自由遐想是研究者自觉放弃僵化的、保守的思维习惯,围绕科研主题,依照一定的随机程序对自身内存的大量信息进行自由组合与任意拼接。经过数次、乃至数月、数年的意境驰骋和间或的逻辑推理,完成一项或一系列课题的研究。

D 急中生智

利用此种方法的例子,在社会活动中数不胜数。即情急之中做出了一些行为,结果证明,这种行为是正确的。

E 另辟新径

思维主体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课题内容与兴奋中心都没有发生变化,但寻解定势却由于研究者灵机一动而转移到与原来解题思路相异的方向。

F 原型启示

在触发因素与研究对象的构造或外形几乎完全一致的情况下,已经有充分准备的研究者一旦接触到这些事物,就能产生联想,直接从客观原型推导出新发明的设计构型。

G 触类旁通

人们偶然从其他领域的既有事实中受到启发,进行类比、联想、辩证升华而获得成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触类旁通往往需要思维主体具有更深刻的洞察能力,能把表面上看起来完全不相干的两件事情沟通起来,进行内在功能或机制上的类比分析。

H 豁然开朗

这种顿悟的诱因来自外界的思想点化。主要是通过语言表达的一些明示或隐喻获得。豁然开朗这种方法中的思想点化,一般来说要有这样几个条件:一是“有求”,二是“存心”,三是“善点”,四是“巧破”。

I 见微知著从别人不觉得稀奇的平常小事上,敏锐地发现新生事物的苗头,并且深究下去,直到做出一定创建为止。见微知著必须独具慧眼,也就是用眼睛看的同时,配合敏捷的思维。

J 巧遇新迹

由 灵感而得到的创新成果与预想目标不一致,属意外所得。许多研究者把这种意外所得看作是“天赐良机”,也有的称之为“正打歪着”或“歪打正着”。

如何培养设计中的灵感思维

触类旁通、厚积勃发

艺术设计工作者,不仅要对自己专业的领域了如指掌,同时也应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对专业的外延以及各个领域都适当了解,像文学、历史、经济、哲学、人文学科等,同时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比如音乐,运动、摄影、甚至烹饪美食,甚至是娱乐节目、电影、旅游、游戏等都对灵感的激发有很大的帮助。灵感来源于生活,所以我们要用生活来培养我们的脑袋。换句话说如果设计不好自己的生活,那么也不会设计好别人的东西了。

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培养对事物的敏感度。也就是要会用脑,多用脑。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提出几个怎么办?也不要盲从。比如说今天去某个网站,觉得设计的不是很舒服,就会思考怎样去设计版面才能让人感觉既引人注意又舒服便利呢:换一种颜色?还是增加一些动态效果?还是增加一些有效的文字指示等等。

有人会觉得长期这么思考下去会很累,事实上是不会的,时间长了大脑不仅不会累,反而会越来越灵活,这就会成为一种乐趣,会停不住止不住的去想,不由自主地想。

在条件制约下培养灵感

以上是在平时去修炼的基本功,那么在做某个具体的项目,在有条件制约的情况下,需要灵感的时候,有时发现即便平日积累很多,但也有出状况没灵感的时候,想不出解决的方法,在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去激发它呢?这时其实也是一个训练灵感思维的一个好时机。 有时我们会选择先不管它了,转移注意力去放松一下,这是一种办法,因为灵感思维有一个类似潜伏期的特点。但这个办法在实际中有时候会受到时间限制,因此,在需要保证时间完成任务的情形下我们应该迅速的寻找各种其他的途径去激发灵感,获得创意。

做与时俱进的“不老松”

社会在不断地前进发展,那么我们作为艺术设计人员,活到老学到老是很关键的。突破自己与时俱进也尤为必要,大家都知道设计这个东西发展很快,更新也很迅速,往往也与当前的流行趋势密切结合,一个显然的例子,过去设计师靠的是手绘等传统的方式,而在数字时代的今天,随着制作技术、印刷方式的进步以及新媒体的出现,解放了对设计形式的束缚,新趋势也会促使新内容的灵感产生。如像素画、动态形象、三维质感形象等。那么我们的灵感也需要在新的平台上进行培养。 推荐阅读:设计灵感!如何被激发

篇8:灵感思维与作文教学

灵感并不神秘, 它也不是少数天才的专利, 而是每个人都可能产生的, 它是在长时间攻研某一问题, 逐渐达到饱和, 并达到巨大高潮时闪现的新思想、新方法、新理论。物理教学中的灵感思维是教师机智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 在物理新课程教学实践中, 师生都要认识到灵感思维的作用, 并重视对自身灵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灵感思维的意义

爱因斯坦说过, 人类的重大科技突破大都来自灵感而非逻辑推理, 而科学的作用则是证明它。灵感思维具有独特的突破性作用, 在创造性思维中居于重要的位置。

1. 有利于左右大脑半球联合发挥作用,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斯伯里 (R.W.Sperry) 提出大脑半球分工理论:人脑左半球主要具有抽象思维功能;右半球主要具有形象思维功能;左右大脑半球会联合发挥作用进行思维。

在教学中, 学生借助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解决许多物理问题, 但有些问题隐含的信息不是单用思维就能发现的, 有时还得凭借灵感、直觉、想象和猜想。比如, 牛顿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 通过演绎与推理, 得出了太阳与行星间作用力的规律。之后, 牛顿一直在思索月亮绕地球运动的原因, 偶然的苹果落地促发了他的灵感:苹果被抛出后总要落回地面, 是什么力作用于苹果呢, 是否也是地球对苹果的引力造成的, 地球对苹果的引力和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是否就是同一种力呢?若真是这样, 物体离地面越远, 其受到地球的引力就应越小, 如果物体延伸到月球那么远, 物体是否也会像月球那样绕地球运动, 地球对月球的力、地球对地面上物体的力、太阳对行星的力是否是同一种力?正是在这灵感的驱使下, 牛顿把太阳与行星间作用力的规律上升到了“万有引力定律”。

在物理教学中, 如果过分强调逻辑思维, 则可能会使学生谨小慎微, 甚至导致其思维僵化。如果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灵感思维, 则会充分发挥左右两个大脑半球的功能, 实现有效、合理地开发大脑功能。

2. 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灵感思维是非逻辑思维, 一般缺少严密的推理和判断, 更多的是随机和意外的想象。正如钱学森所说, “凡是有创造经验的同志都知道, 光靠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不能创造, 不能突破, 要创造要突破得利用灵感。”比如, 法拉第研究“由磁产生电”的道路并不平坦, 原因在于逻辑推理告诉他:既然奥斯特的实验表明有电流就会有磁场, 那么有磁场也就一定会有电流。于是, 他在实验中用的是恒定电流产生的磁场, 这使他经历了长达十年的失败。然而一次偶然的开合电源开关的举动, 使他发现了感应电流。由此, 法拉第顿悟“磁生电”是一种在变化、运动的过程中才能出现的效应。接着, 他设计并做了几十个实验, 最终揭示了深藏不露的各种“磁生电”的现象。

在人的思维中, 逻辑思维的功能在于发现, 而非逻辑思维则在于突破和创新, 即是说非逻辑思维中的灵感思维具有创造性。所以在教学中, 不但要重视学生逻辑思维的训练, 也要关注其灵感思维的培养。

3. 有利于知识的巩固、提高、再现和迁移。科勒的顿悟说认为:顿悟学习是一种达到高水平理解的学习;顿悟学习的核心是把握事物的本质, 而不是无关的细节;通过灵感习得的内容是进入长时记忆的, 因此一旦出现灵感, 有关行动就容易保持下来, 并在较广泛的情境范围内不断呈现新的灵感。

比如, 法拉第在发现感应电流时, 立即意识到, 这是一种非恒定的暂态效应, 之后通过不同的实验对“磁生电”进行迁移和扩展。法拉第把引起电流的原因概括为与变化和运动相联系的五类:变化的电流、变化的磁场、运动的恒定电流、运动的磁铁、在磁场中运动的导体, 并把这些现象定名为“电磁感应”。

通过机械灌输习得的知识是难于建构的, 更是无法迁移的, 而通过顿悟学到的内容印象深刻, 随时可应用于任何情境中的类似问题。

比如, 高一学生常在这样一个题目上犯错:小车通过弯曲的杆子带着质量为m的小球以加速度a匀加速前行, 求:杆对小球弹力的大小与方向 (见图) 。学生有的冥思苦想, 不得其解;有的受杆子方向的影响得出错误解答。但也有学生受老师启发, 脑海里突现一个想法, 所求弹力的方向与杆的方向无关不就解决了么?于是通过整理很快解决了该问题。这就是物理灵感的闪现, 以后这一思维方法就能迁移到其它类似的问题中去, 如怎样解答匀加速运动的一筐土豆中的一个土豆受到其它土豆给的合力;或是解答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受到的支持力的大小, 甚至可拓展到火车拐弯的问题等。

二、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灵感思维的途径

人的灵感不是头脑中固有的, 灵感是思维过程中一种必然的偶然, 它也是有规律可寻的, 因此, 它也就能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地训练和培养。

1. 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 为灵感的形成打下基础。灵感不是凭空臆想, 扎实而宽厚的知识以及熟练的基本技能, 是灵感产生的基础。知识积累是量变, 灵感出现是质变, 科学家的灵感思维是他们长期刻苦钻研、积累知识的回报。科学史的事例充分证明:知识越丰富, 创造性灵感越能产生, 就越容易取得新成果。

要培养学生的灵感思维能力, 就要在循序渐进的学习和积累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应引导学生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方面广泛地汲取知识, 使之积极地参与实践, 敏锐地观察事物, 在大脑中存储知识和经验, 当显意识和潜意识发生碰撞时, 就可能在储存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灵感, 产生顿悟, 并迸发出创造的火星。

2. 鼓励学生勤奋思考, 为捕获灵感创造条件。灵感是勤奋思考的厚积薄发境界, 例如, 牛顿由于把注意力集中在研究的问题上, 有一次竟然把怀表当作鸡蛋放在锅里煮了。所以当有人问牛顿为什么从苹果落地悟出万有引力定律时, 牛顿说:“我一直在想、想、想……我的成就当归功于精心的思索。”产生灵感常有一个精神极度紧张、思维高度集中的心理过程, 在此过程中有序与无序并存, 经过对立和斗争, 无序向有序转化, 并在某一条件的激发下有序脱颖而出, 进而产生灵感。

多数情况下, 学生在经过艰苦的思索后便陡然放弃, 结果功亏一篑, 痛失灵感产生的有利时机。要培养学生的灵感思维, 就要引导他们对欲解决的中心问题进行反复、紧张、艰苦、长时间地思考, 要进行超出常规的过量思考, 这是激发灵感的必经过程。因此, 要让学生有意识地抓住紧张思索后短暂的平缓期而仍不放弃, 在紧张中保持冷静而清晰的头脑, 处理好思维过程中动态与静态的关系, 才有利于灵感的产生。

3. 着意于学生的类比联想, 为诱发灵感建立正确导引。灵感作为创造性思维的高潮, 不是随时随地都会产生的, 它往往借助于类比和联想而出现。尤其是在原型启发条件下产生的灵感, 它是在看似无关的原型与亟待解决的问题间由于存在某一维度的相似性或潜在联结点, 通过联想而诱发的。比如, 牛顿小时候就由磁铁吸引钢针联想到地球可能会吸引物体。

大多数有创造经历的人都认为, 已有的经验若与眼前要探究的问题具有某一相似要素时, 这将有助于诱发灵感。这可从格式塔学派的心理学观点得到支持:人的直觉对问题提供的信息作出领悟并迅速转移到所要解决的问题中去, 从而引起灵感;它可以不必以一般原理为中介而直接在两个具体物之间利用某种相似点建立起推导关系。

4. 强调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增强灵感思维的密度。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只有热爱, 才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以物理学科的成果、物理学家的榜样和自身的教育教学魅力来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热爱和兴趣, 并以科学的方法加以引导, 稳定其兴趣, 培养其情感, 使之升华为意志、性格, 从而增强学生灵感思维的密度。

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这时多元思路犹如八面来风, 吹开每人的心灵窗户, 在彼此纵横交错的发散思维的碰撞和交汇中激发悟性, 使得潜意识获得足够的“能量”, 在满足灵感产生的边界条件时, 潜意识就跃迁到显意识, 顿生灵感。

灵感思维在科学认识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功能, 有价值的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新产品在很大程度上都有赖于灵感的激发。但灵感思维不可能脱离其它思维形式而孤立地发挥功能, 它是和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我们在肯定和强调灵感思维的同时, 决不能将它无限夸大。

摘要:文章结合物理新课程教学实践, 肯定了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灵感思维的积极意义, 提出了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灵感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物理教学,灵感思维,培养

参考文献

[1]赵力红.物理教学中灵感思维的培养策略研究[J].杭州教育学院学报, 1999, (11) .

[2]侯新杰, 谷自英, 李明.灵感思维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及培养策略[J].物理教师, 2008, (7) .

上一篇:体育锻炼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论文下一篇:青菜线描写生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