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多少(教案)

2024-05-01

比多少(教案)(精选14篇)

篇1:比多少(教案)

比多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小朋友看一看,在我们班中,是男同学多,还是女同学多。还是一样多?你是怎么知道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比较多少。

板书课题:比多少

二、主动探讨,获得新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小免、小猪的卡片各一张并板书在黑板上,问:瞧,这是谁?他们俩准备去干什么?谁来猜一猜?

师:那么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小猪怎么说?(放录音:小朋友,我和小免正准备去参加义务劳动呢!)小朋友,你们想一起去看看吗?

2、A:出示书引导观察,初步感知 中第6面的图画:

问: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有多少呢?(学生数一数)

B:问:小免去搬砖,有几只小免,有几块砖,小免和砖谁多?你是怎么知道的?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吗?

师:这样一个对着一个,都没有多余的,我们就说小免和砖的块数怎么样?(一样多)用一个算式表示是:

板书: 4=4 学生书空并齐读

老师介绍等号

3、动手操作,理解新知

A:问:小免和小猪比,谁多,谁少呢?

B:学生操作:用圆片代表小免,用正方形代表小猪在桌子上摆一摆。C:学生汇报结果老师演示

师:小免比小猪多。也就是几比几多?用一个算式表示是:板书:4>3

老师介绍大于号,学生书空

问:你能读这个算式吗? 师:小免比小猪多还可以怎么说? 板书:3<5

介绍小于号 学生书空,再齐读,4、小于号与大于号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老师小结)

5、现在,你能用大于号、小于号、等号说一个算式吗?

三、巩固

1、说一说

问:请你再仔细看一看图,你还能用多或少说一句话吗?(4人小组讨论后汇报,可以不举手,谁先站起来谁就先说)

2、猜一猜

A:老师从1―――10的卡片中任选一张,请学生猜卡片上的数是几,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作出“大了”或“小了”的提示,直到猜对为止。

B:指名一学生拿卡片,老师猜,方法同上。C:同桌互猜,看谁猜得对

3、填一填:

A:7○3 4○9

3○3 5○8

10○1 B:2>□ 6>□

6=□

□=8 □<9(学生抢答)

4、试一试

模拟活动:把4块同样的糖放入相应的4杯水中,让糖溶化。请你猜一猜,哪杯水最甜。你是怎么知道的,请你说给大家听。

6、学生完成第11页的1――――4题。

教学反思:学生在比较中,独立思考,给学生一定的空间比较,认识符号时,学生学习的效果,不是很理想,让学生学习认识,多练习,发现不同,鼓励学生多思考。

篇2:比多少(教案)

1、小红得了15朵红花,小丽得了9朵,小红比小丽多几朵?

2、草果有18个,梨有9个,梨比苹果少几个?

3、姐姐今年17岁,妹妹今年8岁,两人相差多少岁?

4、苹果园里上午摘了13箱苹果,下午摘了8箱苹果,上午比下年多 摘了几箱?

5、弟弟得了8张奖状,哥哥得了13张,弟弟比哥哥少几张?

6、妈妈买了15粒黑扣子,9粒白扣子,6粒红扣扣子。(1)黑扣子比白扣子多多少粒?

(2)红扣子比白扣子少多少粒?

7、一支钢笔12元,一个文具盒8元,一支钢笔比一个文具盒贵多少元?

篇3:“比多少”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教学过程:

一、激活

教师边呈现课件边说:你能数一数并比一比谁多谁少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数一数的过程, 初步感受“多”与“少”的含义。

二、自主探究 (明确要求, 解决问题)

课件呈现主题图及自主探究要求: (1.说说你看到了什么?2.比一比谁多谁少?)

1. 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预设学生方法:数一数小猪有3只, 木头有4根, 所以小猪少, 木头多;兔子和砖头都是4个, 所以兔子和砖头同样多;小猪有3只, 兔子有4只, 所以小猪少, 兔子多。)

2. 小组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一比哪种方法更快。 (采用小组活动, 先一一对应摆一摆再说。)

(1) 探究一: (比一比木头和小猪谁多谁少?)

(木头比小猪多, 小猪比木头少。)

(2) 探究二: (比一比兔子和砖头谁多谁少?)

(兔子和砖头同样多。)

(3) 探究三: (比一比小猪和兔子谁多谁少?)

(小猪比兔子少, 兔子比小猪多。)

学生小组交流, 教师指导。

3. 全班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 (采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最优化)

三、跟进小练习 (摆一摆)

1. 课件出示4个正方形, 摆一摆圆和正方形同样多。

2. 课件出示5个正方形, 摆一摆圆比正方形多1个。

3. 课件出示6个正方形, 摆一摆圆比正方形少2个。

设计意图: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指出:给别人讲、亲身体验、动手做能记住90%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四、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比一比谁多谁少? (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等数学活动中, 发展合情推理, 让学生经历合情推理的过程, 同时感悟比多少的方法。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 我们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

六、课后检测

篇4:比赤道长多少米

题目一出来大家就七嘴八舌地猜了起来,有的说应该有几千米。有的说有几万米。数学老师说:到底长多少不能乱猜,要用数据来说话。于是我们就分组研究起来。

我们组的答案是:因为赤道是圆形,人绕赤道走一圈,那就得到一圆环,问题是人头顶部划过的圆会比赤道长多少米?那就是来求圆环外圆比内圆的周长长多少米的问题。

解:赤道的半径是6400千米,直径是12800千米,赤道周长为6400×2×3.14=40192千米=40192000米。人头顶部划过的圆的半径是6400000+1.5=6400001.5米,该圆的周长是2×6400001.5×3.14=40192009.42米,内外圆的周长之差是40192009A2-40192000=9.42米。

结果一出来,让人不敢相信,就长出9.42米。老师说:就是这么多。就在老师表扬我们时,我们班的数学“博士”刘博站起来说:老师,我们组也有一个方法。

刘博所在的小组的答案是:由于赤道半径很大,计算起来很麻烦,不妨设赤道半径为R,头顶部划过的圆的半径就是R+1.5,所以内外圆的周长之差是2π(R+1.5)-2πR=2π×1.5=9.42米。

刘博真不愧是数学小博士,方法就是好,老师说。

篇5:比多少教案

《比多少》教案

武鸣县府城镇府城小学

陶如花

学习内容分析: “同样多”、“多”、“少”学生在学前班已初步认识,但不知道它们的含义。教 科书设计了一个“小猪帮小兔盖房子”的童话故事,一方面为教学知识提供背景,同时渗透了互相帮助、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教育,通过比较小兔和砖,小猪和木头,知道“同样多”的含义后,进一步提问“图中还可以比什么?”使学生知道“多”和“少”的含义,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正确比较物体的多少。学生将在这一节课中,仔细观察,结合动手操作、比较等多种数学活动,更好的掌握比多少,不但会说谁比谁多,还能说出多多少。并通过合作交流,体会互助学习的乐趣。

学情分析:“同样多”、“多”、“少”学生在学前班已初步认识,但不知道它们的含义。教科书设计了一个“小猪帮小兔盖房子”的童话故事,一方面为教学知识提供背景,同时渗透了互相帮助、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教育,通过比较小兔和砖,小猪和木头,知道“同样多”的含义后,进一步提问“图中还可以比什么?”使学生知道“多”和“少”的含义,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正确比较物体的多少。学习目标描述:

1、使学生知道“同样多”的含义。

2、让学生在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的活动中,体验一些比较的方法。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具体目标:

1、认识“同样多”,知道“同样多”的含义。

2、会正确进行“多”、“少”的比较。掌握比的较的方法。

3、学会读写“>”、“<”,初步会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教学重点:知道“同样多”的含义。会正确进行“多、少”的比较。掌握比的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会比较多个物体的多少。掌握自己认为适用的好的比较方法。教学手段:针对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比较短的特点,利用多媒体课件、学具等多种教学手段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和兴趣。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及图片

学生准备:饱满的精神、学具盒、课前观察小羊、小兔的盖盖房子的情境动画 课时分配:1课时 师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趣

1、多媒体课件展示小羊、小兔的盖盖房子的情境动画。

学生观看动画,老师用所看到的动画内容讲小故事给同学们听,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教学中。

2、谈话导入:请小朋友数一数,动画中出现的动物各是多少。它们一样多?你是怎么知道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比较多少。

板书课题:比多少

【设计意图】多媒体教学的使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及学习兴趣。

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1、小组合作,观察动画处,组内交流。说一说动画片里的故事都讲了什么?

小组交流:有4个萝卜、3个苹果、4只小兔、3只小羊、4根木头、4只小凳……

2、引导观察,初步感知“同样多”

⑴ 学生数一数,师问: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有多少呢?

⑵ 学生答:有4个萝卜、3个苹果、4只小兔、3只小羊、4根木头、4只小凳(多媒体出示)(3)问:小免去搬砖,有几只小免,有几块砖,小免和砖谁多?你是怎么知道的?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吗 ?

(4)学生汇报老师多媒体出示4只小兔,4块砖,插入¦演示,这样一个对着一个,都没有多余的,我们就说小免和砖的块数怎么样?(一样多)用一个算式表示是:

板书: 4=

4学生书空并齐读 老师介绍等号

(5)学生动脑筋:看看,动画片里还有什么和什么“同样多”?

(6)动手操作:学生用学具袋中的物品摆“同样多”的物品,举例说说。比如说:圆片和三角形同样多。

3、理解新知

⑴ 小免和小猪比,同样多吗,为什么呢?

学生操作:用圆片代表小兔,用正方形代表小猪在桌子上摆一摆。

小兔:

小羊:

学生汇报结果老师多媒体演示:一只对一只,小兔比小羊多。也就是几比几多?用一个算式表示是: 板书:4>大于号

(2)老师质疑:小羊比小兔怎样,为什么呢?(3)学生答,老师板书:3<4 小于号

(4)老师小结,教读写大于号与小于号

(5)同桌相互说一说:动画片中还有什么比什么多或什么比什么少?

(6)检测: 7○3

4○9

3○3

5○8

10○1

【设计意图】教师要时时处处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细节入手,从每一句话入手,不要失掉任何一个教育的机会。另外,此环节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三、动手操作,巩固练习

1、找朋友,把同样多的连起来。

2、同桌合作,摆学具卡片,边摆边说。

⑴ 一个同学摆,同桌摆的和他同样多。

⑵ 同桌合作,一个摆的多,一个摆的少。

思考:想一想,怎样摆,我们才能一眼就看出谁多谁少呢?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达到对知识的巩固,激发学生做题的兴趣,同时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说说生活中同样多、多些、少些的例子。比一比班里的男女同学,组与组的同学谁多谁少。谁最多,谁最少呢?

4、动脑筋:谁能用最少的时间分清图片里物品的多少呢?

5、考考你: 2>□ 6>□

6=□

□=8

□<9

6、试一试(四杯水的深浅不一样)模拟活动:把4块同样的糖放入相应的4杯水中,让糖溶化。(多媒体出示)请你猜一猜,哪杯水最甜。你是怎么知道的,请你说给大家听。

【设计意图】让孩子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回顾整理,总结提升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要注意什么呢? 【设计意图】简单的对知识进行梳理。

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

1、多媒体出示各种动画,让学生数一数。

2、多媒体出示比较过程,让学生感知同样多。

3、多媒体出示学生汇报答案,课件与教学同步。

本课小结:本节课,孩子们经历了观察、思考、交流;尝试了动脑、动手、动心;学习了倾听、合作、总结;感受了数学的无穷、多彩、快乐……一切的一切,我与之分享!不敢轻言,却已满足,缘于我心,融与课堂。但知路无尽头,学无止境,教无定法,课改无涯!

教学思考:我们的教师兢兢业业、勤勤肯肯,始终如一地坚持着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坚韧不拔地钻研着新课改的理论精髓,精益求精地完善着新课改的思想目标,准备昂首阔步地追求新课改的光辉成果。可是,我们现在却疲惫不堪。我们不甘心,为什么五年的大刀阔斧到头来却让我们不知所云? 教学反思:

篇6:比多少大班教案

1、 学习正确判断7以内数量的多少。

2、 游戏中学习按数量多少进行排序。

活动准备:七星瓢虫图卡一张车有瓢虫轮廓的操作纸每人一张。

活动过程:

一、制作比7少的瓢虫图片

1、 教师:你认识这是什么昆虫吗?(出示七星瓢虫的图片)它的名字叫七星瓢虫,为什么叫七星瓢虫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它身上共有几颗星?原来它身上有7颗星,所叫它七星瓢虫。

2、 教师:可不要小看七星瓢虫哦!它可是瓢虫王国里的国王呢?因为在瓢虫王国里,只有它身上的星最多,共有七颗,其他瓢虫身上的星都比它少,有的是三颗,有的是四颗,有的是五颗,国王最要好的朋友才六颗星,有的更少只有两颗或一颗星星。

3、 现在老师这里有一个瓢虫王国的国王了,请把你们手中的小瓢虫画上比7少的任意几颗星,发给幼儿操作纸。

4、 幼儿操作。并互相交流操作结果

二、学习正确判断7以内数量的多少,并进行数量多少的排序

1、 瓢虫国王要挑选一些小瓢虫和它一起去旅游,教师从幼儿的作品中选择上1颗星的、2颗……6颗星的瓢虫各一只。

2、 我们来看一看七星瓢虫国王挑选的`这些小瓢虫各有几颗星?教师和幼儿一起点数。

3、 国王要求很严格,小瓢虫要按照按照身上的数量来排队,七星瓢虫国王排在最前面,后是六星瓢虫,然后是五星瓢虫,只有一颗星的瓢虫排在最后面。

三、游戏:瓢虫火车

1、 国王去旅游的这些天,小瓢虫们玩得很开心,它们也喜欢玩排队的游戏,按照身上星星的数量进行了排队。

2、 请你们这些小瓢虫也来玩一玩开火车的游戏吧!

3、 交代游戏规则:请所有的六星瓢虫起立,去找一个五星瓢虫,然后六星瓢虫排在五星瓢虫的后面,五星瓢虫带着六星瓢虫去找四星瓢虫,依此类推。

4、 幼儿快乐游戏,一轮游戏结束,幼儿可自由交换图卡再玩一次

四、找一找数量是7和比7少的物品

1、 瓢虫国所有物品都是7件,它有7件毛衣、7副眼镜,7条裤子。找一找我们活动室里哪些东西正好有7个,可以给七星瓢虫国王来用。

篇7:《比多少》教案

1.使学生初步认识一一对应,知道“同样多”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

2.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初步体验数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3.在生活中培养多、少、同样多的意识,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加深对同样多、多、少的理解。

教学重点

知道“同样多”的含义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实物投影仪,小兔头、小猪头、砖头、木头图片。学具准备

铅笔、橡皮、梨片、苹果图、三角形、圆片、花朵片各若干 教学过程

一、听故事,提问题

故事:三只小猪长大了,要离开爸爸、妈妈自己生活了。他们各自盖了一间小房子。大哥盖了一间草房子,二哥盖了一间木头房子,小弟盖了一间砖头房子。房子盖好了,他们高高兴兴地搬进了自己的小屋。可是有一天,来了一只又饿又渴的大灰狼,他先来到大哥的房子前,使劲一吹,大哥的草房子给吹倒了,大哥逃到了二哥家里。可大灰狼又使劲一吹,结果二哥的木头房子也给吹垮了。没办法,哥俩赶紧逃到小弟家里。这次不管大灰狼怎么吹,砖头房子一动也不动。后来,三只小猪一起动脑筋赶走了那只坏透了的大灰狼。三兄弟都竖起大拇指说:“还是砖头房子最坚固。”这一天,天气可好了,河里的小鱼高兴地在水里游来游去,咦!为什么那边的草地上那么热闹!小鱼“哗啦”跳出水面一瞧,哦,原来三只热心的小猪在帮他们的邻居小兔盖最坚固的新房子呢!他们你搬木头我搬砖,干得可欢呢!小房子很快

就盖好啦!那边的石桌上放着许多好吃的,肯定是热情好客的小兔招待小猪的。

1.教学“同样多”。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讲的这个故事,名字就叫《三个猪兄弟》。教师放录音《三个猪兄弟》,请学生听后回答(一边看书一边回答):

(1)三个猪兄弟为什么要帮小兔盖房子? 渗透德育:教育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热情好客。(2)图上有几只小兔?每个小兔搬多少砖

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贴小兔头图片、砖头图片。(3)一只小兔搬一块砖,有没有多余的砖头?有没有多余的小兔? 一只小兔对着一块砖,没有多余的小兔,也没有多余的砖头。我们就说:小兔和砖头同样多。(板书:

同样多。)学生模仿说一遍。不要求学生和老师说得一模一样,只要能完整说明意思即可。

(4)图上还有哪些物体同样多呢?(随意比较)2.操作。

(1)师引导学生摆“同样多”。

教师摆六块橡皮后,要求学生把铅笔和橡皮摆得同样多。

指1名学生到投影仪上摆,其他学生在课桌上摆。最后学生看自己摆的和投影仪上摆的是否

(2)全班学生独立摆“同样多”。在梨片(5个)下面摆苹果片,摆的梨片要和苹果片同样多。摆好后回答:梨片有几个?一个苹果片对着一个梨片……,有没有多余的?梨片和苹果片怎样呢

3.教学“多些、少些”。(1)图上有几只小猪?一共有几根木头?(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贴小猪头图片、木头图片。)

(2)一个小猪头对着一根木头比,最后有没有多余的小猪头?有没有多余的木头?是小猪头多还是木头多?谁多谁少

学生交流后请小组长代表回答。(教师板书:多、少)

教师说明:木头多、小猪头少,我们还可以说木头比小猪头多,小猪头比木头少。学生模仿说出谁多谁少,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3)图上还可以比什么?(随意比较)

二、操作

全班同学动手操作,1名同学到投影仪上操作。

1.第1行摆5个△,在△下面摆○,△要比○多1个。第2行摆几个2.第1行摆4朵红花,摆的黄花比红花少1朵,第2行摆几朵黄花?

三、运用新知

1.第1题:左图是猴子多,右图是骨头多。(避免学生产生思维定势2.第2题:学生观察,看到公鸡和鸭子虽然摆的一样长,但疏密不同,进而判断摆的密的鸭

3.第3题:学生在观察到第一排蛋糕同样多的基础上,只需比较两盒中的第二排。第二排多

4.第4题;此题是在同一排中比较多少,当第5次循环出现珠子时,只出现了一个黄色珠子,所以黄珠多而红珠少。

5.介绍你的方法。

四、小结

篇8:比多少(教案)

(1) 做好铺垫。在入学前学生对“比多少”有了抽象的认识, 但大部分的学生都是凭直觉或数一数的办法来比较。不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事物的多少。我通过创设生动的“小猴与狐狸分水果”故事情境, 让学生去观察感悟“多”、“少”、“同样多”。在学会“一一对应”方法的基础上, 再组织学生有目标地操作, 尝试各种比较的方法, 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让学生自己找出图中谁多谁少?哪些是同样多?并加深理解“一一对应”比较的方法, 为后面“比多少”应用题教学做好铺垫。

(2) 找出条件和问题。“读题”是应用题教学的重要环节, 是学生自己感知数学信息的过程。读题看起来非常简单, 如果读题时囫囵吞枣, 就抓不住“题眼”。要让学生能把题读通、读懂、读透, 就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读题时语速稍慢、抓住关键字句并标上重点符号, 反复细读, 才能准确找到条件和问题。如“王大妈家养了25只鸡, 43只鸭, 鸡比鸭少多少只?”要让学生在读题中了解条件是“25只鸡, 43只鸭, ”问题是“鸡比鸭少多少只。”

(3) 分析数量关系。学生读题后获取了条件和问题, 接下来就是对这些信息进行深加工。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数量关系, 首先就要引导学生明白怎样在题目中找出数量关系。分析数量关系时要注意根据题中包含两个数量的关系句, 找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上面这道题就是要我们分析:鸡比鸭少多少只?首先要知道“鸡跟鸭比, 鸡少是较小数, 鸭多是较大数, 要求少多少只?求的数是相差数, 用减法计算”。数量关系式是“较大数-较小数=相差数”。又如“果园里有230棵梨树, 桃树比梨树多150棵, 桃树有多少棵?”我们要引导学生这样想:“桃树跟梨树比, 桃树多是较大数, 梨树是较小数, 要求桃树的棵数用加法计算。”数量关系式是“较小数+相差数=较大数”。

(4) 说分析过程。通过学生的读题、思考、分析后, 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的语言表述出来。学生通过回忆、再现、提取储存在头脑中的相关信息, 然后把这些信息, 按照要求重新组合起来, 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让学生说分析过程, 既可以唤起对旧知识的回忆和巩固, 又可以提取有用知识加以重新组合, 为获得新的知识作好准备。为此, 在应用题教学中, 要重视“说”的训练, 通过学生“说数量关系”“说解题思路”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5) 解答应用题。这个步骤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解答能力。或许有的学生认为列式解答是他们很拿手的, 其实不然, 要把应用题解答步骤完整地写下来, 同样也要经过锤炼。要引导学生把思考的过程用数字和符号表示出来, 列算式时, 要让他人明白自己的解题策略, 至于单位名称一定要根据题意而定, 最后才写上完整的答句。

(6) 拓展与提升。学生掌握了应用题的分析方法后, 要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进行拓展与提升。一是条件与问题搭配的训练。这种类型的训练一般是出示题目后, 要求学生先进行连线搭配, 再进行列式计算、写上答句。经过具体的解答, 学生对条件与问题的搭配有了一个自我检查过程。通过这样的训练, 能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二是补充条件或问题的训练。给出一个条件和问题 (或两个条件) 要求学生补充另一个条件 (或问题) , 使之成为完整的应用题这样就能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三是改编应用题的训练。按要求改变原题的某个条件与问题, 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而且还加强了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四是自己编应用题的训练。根据给出的数, 编写相对应的应用题, 这样能提高学生的想像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最后达到升华创新。通过以上几种训练, 使学生对“比多少”应用题运用自如, 举一反三。

篇9:“比多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一一对应”,知道“同样多”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

2、通过操作、观察,初步体验数感;在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的活动中,认识一些“比较”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3、通过听童话故事,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良好品德。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一对一”的比较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片(1—10)一套、小兔头图片、小猪头图片及砖头、木头图片等。

教学过程:

活动一:故事导入

教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三个猪兄弟的故事。三只小猪渐渐长大,要离开爸爸、妈妈自己生活了。它们各自盖了一间小房子。大哥盖了一间草房,二哥盖了一间木头房。小弟盖了一间砖头房。房子盖好了,它们高高兴兴搬进了自己的小屋。有一天,来了一只又饿又渴的大灰狼,它先来到大哥的房子前,使劲一吹。大哥的草房给吹倒了,大哥逃到了二哥家里。大灰狼又使劲一吹,二哥的木头房子也给吹垮了。没办法,哥俩赶紧逃到小弟家里。这次不管大灰狼怎么吹,砖头房子一动也不动。后来,三只小猪一起动脑筋赶走了那只大灰狼。三兄弟都竖起大拇指说:“还是砖头房子最坚固。”

一天,三只热心的小猪一起帮它们的邻居小兔盖最坚固的新房子,它们你搬木头我搬砖,干得可高兴了!小猪为什么要帮小兔盖房子呢?(小猪、小兔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我们应该向它们学习。)你们想不想去看看房子盖得怎么样了呢?

活动二:主动探究,获取新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多媒体出示小猪、小兔盖房子的动画片(课本中的主题图),请小朋友认真观察。

师:你能说说动画片讲了一件什么事,与这件事情有关的是些什么事物吗?先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把各组收集到的信息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好吗?

根据小朋友的回答,教师肯定小朋友观察得非常仔细,并说明“这些事物”以后我们就叫“数学信息”。(板书“数学信息”并请学生读一读。)

2、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通过操作,体会“同样多”的含义。

师(指导学生观察课本上的情境图):图中有几只小兔?(学生回答4只后,请小朋友用学具摆出与小兔的只数相同的图片。)再问:“每只小兔搬了几块砖?”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逐一出示与4只小兔一一对应的每1块砖,用小圆点把小兔和砖连起来,表示一只小兔搬一块砖,同时让学生照此方法摆放砖。

师:这些小兔和砖是一对一没有多余的,我们就小兔的只数和砖的块数一样多。[课件出示“同样多”。]

(2)通过操作,体会“多”、“少”的含义。

师:前面的情境图上有几只小猪?(3只。)请小朋友用学具摆出来(多媒体同时出示3只小猪)。问:每只小猪搬了多少根木头?请小朋友用学具摆出来(多媒体同时出示4根木头),并用小圆点把小猪和木头连起来。接着问:小猪一次能把木头全部搬完吗?为什么?先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各组派一个小朋友在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后,教师给予评价,明确“多”、“少”的含义,并说明:1只小猪对1根木头后,木头有多余,说明木头多,小猪少,我们就说木头的根数比小猪的只数多,小猪的只数比木头的根数少。多媒体同时出示“多”、“少”。

师:请小朋友看着图同桌互相说一说。(学生互说。)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比多少”。(板书课题)

(3)小组合作,随意比较。

师:房子很快就盖好啦,小兔拿了许多好吃的东西招待小猪。请大家仔细看一看图中有几个苹果,用学具摆出来。1只小猪吃1个苹果,够不够?1只小兔吃1个萝卜,够不够?你能用学具摆一摆吗?

引导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摆。小组讨论:图中还有什么?他们可以怎样进行比较?小组合作用学具摆出来。可以随意进行比较,如动物之间直接比较,也可以是动物与水果或其他物品的比较。

活动三:实践应用

1、同桌合作摆学具(卡片),边摆边说。(完成教材中的“做一做”。)

A、同桌摆的“同样多”。

B、同桌一个摆得多,一个摆得少。

师:想一想,怎样摆才能使老师、同学一眼就看出谁摆得多,谁摆得少,或者是同样多。

[进一步认识摆法:(1)数一数,标上数。(2)对齐摆,长的多,短的少,一样长的同样多。]

2、游戏:猜一猜。

A、老师从1~10的卡片中任选一张,请学生猜卡片上的数是几。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作出“大了”或“小了”的提示,直到猜对为止。

B、指一名学生拿卡片,老师猜(方法同上)。

C、同桌互猜。

3、说说你生活中“同样多”、“多些”、“少些”的例子。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如,我们班的男生比女生多;校园里的柏树比柳树少;我的铅笔和同桌的铅笔同样多;每周的语文课比数学课多……)

4、比一比谁聪明。(完成练习第1~4题。)

多媒体分别出示4道练习题。引导学生先观察各题的图,独立完成后在小组里交流是用什么方法比较的。可能有的学生用数数的方法,有的用连线的方法,不管用哪种方法,只要是对的。就应该鼓励。特别是第2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看出公鸡和鸭子虽然摆得一样长,但疏密不同,进而判断摆得密的鸭子的只数多些,而公鸡的只数少些(也可以用“一对一”的方法摆)。第4题,说明比较的方法可能不止一种(交流后让学生通过比较择优。)

篇10:xiu 比多少教案

签名的盖章,一个个问情况 听刘老师的课

三班早去10分钟,晚回10分钟

“比多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直观地理解和感知”同样多”,”多”、”少”的含义.教学难点: 掌握比较的方法,数数和一一对应法.学具:尺子。教学环节:

一、童话引入 动画播放童话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

二、看一看,说一说

观察图片,有几只小猪,几根木头,几块砖。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看图观察能力。

三、比一比,说一说

①问学生,每只小兔搬几块砖?学生回答时,教师把小兔和砖的图片分两排放好,再次问,小兔是怎么搬砖的啊?学生回答,一直小兔搬一块砖,正好都对上,没有多余的,我们就说小兔的只数和砖的块数同样多。同时板书,一样多。

设计意图:一个对一个,直观理解和感知“同样多”,渗透一一对应的方法。

②大家刚刚也发现了,有四只小猪和三根木头。同时把小猪和木头的图片分别排好,再次问,你们知道3只小猪比是4根木头多还是少呢?请同学做笔记,老师示范。反过来,4根木头比3只小猪?请同学做笔记,老师示范。

真聪明,请小组讨论,你是怎么知道的呢?你用了什么方法?请一个小组汇报,另一个小组补充。

教师注意观察学生讨论的思维,有的是数数,有的是一一对应,并用直尺画一画,请小组把这两类方法都汇报出来。

意图:直观理解和感知“多”与“少”,并突破教学难点,一一对应的方法.课题板书:比多少

③练一练,说一说.一只小猪吃一个苹果够不够? 一只小兔吃一个胡萝卜够不够? 引导孩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去做,并说说或者不够的理由.意图:巩固一一对应的方法,再次突破难点。

四、练习巩固 ①动画游戏

②书上练习做一做。意图:体会练习的乐趣。

五、布置作业

1、黄冈小状元第 页

2、复习今天学习内容:

3、预习明天学习内容:

篇11:一年级数学《比多少》教案

比多少

教学目的 使学生在学习中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初步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或同样多,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通过演示和操作直观教具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操作、游戏等活动,使学生学会比较事物的多少。

难点:让学生在比多少的过程中形成初步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1、请一名同学从1数到10.2、老师在实物展台上出示4个正方形片、7个三角形片和10个圆片.请同学们分别数一数这些图形的个数.[评:通过检查学生数数的能力,了解到学生不仅能抽象地数数,还能正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来,为学习新课奠定了基础.](表扬学生回答得又快又准确)

二、情境导入

提问学生在家里会不会帮忙做家务呢?渗透德育:劳动最光荣,我们要热爱劳动

出示小猪帮小兔盖房子的情景插图: 提问:在图片里大家看到了什么,它们在干什么——小猪跟小兔也在劳动,小猪帮小兔盖房子。

.(一)教学“同样多”.出示教材第5页的砖头和白兔图.提问:我们已经学会了从1到10的数数,那请大家告诉老师有几个砖头?几只白兔?

提问:一个砖头对着一只白兔,一个砖头对着一只白兔(师边说边连线,将砖头和白兔连起来)……有多余的砖头吗?有多余的白兔吗?

师:一个砖头对着一只白兔,没有多余的砖头,也没有多余的白兔,我们就说砖头和白兔的个数同样多.大家能不能再举出与兔子和砖头同样多的其他事物?还有哪些事物也是同样多的?

(二)用类似的方法:教学“多”、“少”

三、巩固练习.1.P6练习一的第2题.(把同样多的用线连起来.)

师先讲清:因为2只小狗与两个点子的数量同样多,所以要用线把它们连起来.(2)学生连线,利用实物投影进行订正.2.P6练习一的第3题.(哪个多?在多的一行的横线上画√)提问:哪一行的动物多,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老师在黑板上画出四组图:(如三角形与圆形、三角形与正方形,五角星与红旗等等)

让学生到黑板上用连线的方法比较四组图中事物的关系:是“同样多”还是“多”、“少”

四、小结

篇12:《比多少》中班数学活动教案

1、学习正确判断7以内数量的多少。

2、游戏中学习按数量多少进行排序。

活动重点:学习正确判断7以内数的多少。

活动难点:在游戏中学习按数量多少进行排序。

活动准备:

七星瓢虫图卡一张。

画有瓢虫轮廓的操作纸每人一张。

活动过程:

一、制作比7少的瓢虫图片

(出示瓢虫图片)

老师:小朋友们好,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种很可爱的动物,你们想认识一下吗?

(幼儿回答)

老师:瞧,这个是什么呀?你们认识这是什么昆虫吗?它为什么叫七星瓢虫呢?

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它身上共有几颗“星”?原来它身上有7颗星,所以叫它七星瓢虫。

老师:可不要小看七星瓢虫哦,它可是瓢虫王国的国王呢!瓢虫王国里还有许多瓢虫,有6颗星的,3颗星的。

现在老师是七星瓢虫,是瓢虫王国的国王,请你们把手中的小瓢虫画上比7少的任意几颗星。

(发放操作材料,幼儿操作。)

二、学习正确判断7以内数量的多少,并进行数量多少的排序。

老师:瓢虫国王要挑选一些小瓢虫和它一起去旅游。(教师从幼儿的作品中选择1颗星、两颗星一直到六颗星的瓢虫各一只。)

老师:我们来看一看七星瓢虫国王挑选的这些小瓢虫各有几颗星?

(教师跟幼儿一起点数)

老师:国王的要求很严格,小瓢虫要按照身上的数量来排队,国王在最前面,那后面应该是跟着谁呢?

(请幼儿来操作,老师带着幼儿集体检验。)

三、找一找数量是7和比7少的物品。

篇13:比多少(教案)

关键词:认知实情,教材分析,比多少

相差关系应用题是小学数学中既基本又重要的教学内容, 学生在解题时却经常分辨不清该用加法还是该用减法, 有的学生看到“多”就加, 看到“少”就减。究其原因, 实际上是其“生长点”———“比多少”的概念没有建立好。本文旨在分析新入学儿童“比多少”的认知实情, 结合人教版 (2012年) 教材一上“比多少”的教学分析, 谈一谈如何基于学生认知实情、灵活运用教材、实施有效教学的所思所做。

一、分析学情, 深入了解学生原有认知

美籍匈牙利数学家波利亚说过:“教师讲什么不重要, 学生想什么比这重要一千倍!”他强调了教师对学情了解的重要性。对于“比多少”, 我们也应该先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已经知道了多少?有多少人已经知道?……所有这些问题, 都可以通过学情调查分析得到答案。以下数据就是笔者运用自编的调查问卷在2015年9月8日~10日期间对本校一年级的438名学生进行测试得到的。

(一) 调查一:判断谁多谁少

本题学生的正确率高达97.9%。可见, 一年级的孩子在平时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和幼儿园里学到的知识, 足以解决数量在5个以内、“一一对应”呈现的“比多少”问题。

(二) 调查二:用“谁比谁多 (少) ”表述比较结果

通过此题的测查、分析, 我们得知:

(1) 比多、比少句式理解是学生的困难点, 约57.1%的学生能准确完成。

(2) 给定前半句 (图2) 的准确率是64.6%, 略高于给定后半句 (图3) 的准确率60.5%。

(3) “ () 比 () 多”的问句要比“ () 比 () 少”的问句约高出15%, “比多”的句式比“比少”更容易理解, 约有16.7%的学生不能灵活转化“谁比谁多”与“谁比谁少”这两个句式。

(三) 调查三:看图得出“谁比谁多 (少) 几”

看图得出“谁比谁多 (少) 几”, 是“理解两数相差多少”积累感性经验最有效的练习。笔者以图4为素材, 增加了“□○□=□”这样的算式进行了测查, 结果见表1。

从这一组前测数据来看, 学生对相差数的填写没有大的困难, 访谈中发现没有填或填错的学生主要是认字太少, 题意不理解, 当教师把题目读一遍后, 几乎都能正确填写。困难最大的是如何用算式表达, 正确率仅有26.9%, 答案分布情况见表2。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对算式的理解情况, 笔者特地找了三位能够正确列出算式的学生进行访谈。

师:你能说说9-5=4表示的意思吗?

生1:不知道, 随便写的。

师:那你的9哪来的?

生1:9是9个苹果, 5是5个梨。

生2:苹果有9个, 梨有5个, 减起来就有4个。

生3:苹果有9个, 梨有5个, 4就是苹果比梨多出来的4个。

显然, 即使正确列出算式的学生, 他们对这个算式的意思也表达不清楚。

从以上三项调查的数据分析得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一年级学生在理解“谁多、谁少”以及看图得出“谁比谁多 (少) 几”知识比较容易, 运用比多比少句式来表达比较结果和列式求相差量则是他们的“困点”和“难点”。

二、活用教材, 切实帮助学生解“困点”、破“难点”

通过前面的学情分析, 我们了解了学生的已有知识, 知道他们已经“在哪里”, 也知道他们将要“到哪里去”, 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学生该“如何去”。那么, 教师该如何灵活运用教材, 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 帮助学生突破“困点”与“难点”?

(一) 大花心思解“困点”

“比多少”第二阶段学习用“谁比谁多 (少) ”表达比较结果是近半数学生的“困点”, 教师采用以下三点展开教学以便能有效解开这一“困点”。

1.整体架构, 置“局部知识”于“整体知识”中教学。

人教版教材在学生进入数学学习的第二节课就安排了“比多少” (如图5) , 通过前面的学情分析我们已经知道:97.9%的学生能正确解决这个问题, 那这节课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怎样的提高呢?

图6是教材安排在第17页的第二阶段的“比多少”内容。这节课既要教学两个量的“比多少”又要教学两个数的“比大小”, 承载的任务太重。

基于以上分析, 笔者调整两节课的教学内容与目标, 合理利用两节课的学习时光, 把学生的“困点”——关系句式的表达分解到两节课中教学, 使他们学会正确表达比多比少关系句。现把调整后两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与设计意图进行整理, 见表3。

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放在关系句的理解与表述上, 具体展开如下教学。

师:一只小兔搬一块砖, 一次性完成了搬砖任务。再看小猪们, 能一次搬完吗?

生:不能, 小猪不够多。

师:你是怎么比出来的?

生:一只小猪搬一根木头, 3只小猪可以搬3根木头, 还多出一根木头。 (课件演示:一一对应)

师:小猪和木头比, 木头多、小猪少, 连成一句话该怎么说?谁来试一试?

生:木头多小猪少。

生:小猪少木头多。

生:木头比小猪多。

师:我们可以分两个问题来思考这个问题, 先想谁和谁比, 结果是谁多? (小猪和木头比, 木头多) 再进一步思考:木头比谁多? (木头比小猪多)

……

因“比多”句式比“比少”句式容易理解, 教学时先学习“比多”句式。片段中教师抓住句式的结构, 以“谁多?”———“~比谁多?”两个问题帮助学生感受“比多”句式的表述, 再以相同的方式完成“比少”句式的学习, 并比较“比多”与“比少”句式叙述上的相同与不同, 训练两个句式的灵活转化, 看到一个句式就能说出另一个句式。

2.巧设问题, 促使学生主动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 不思考的学习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而问题是知识的源泉, 正因为有问题的出现, 才有研究问题、寻求问题答案的主动学习过程。“比多少”教学时, 如果按图5、图6的方式, 直接给出结论, 那学生潜在的问题很难暴露出来;只要换成调查二中图2、图3那样, 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这是因为图2与图3是把知识置于问题之中。因此, 在第二阶段的教学时, 我们应结合学生的认知“困点”, 以问题的形式引领学生学习。图6中的信息可以设计成如图7“—比— () ”和“ () 比 () 多 (少) ”这样两类问题, 以激发学生思考, 如何运用比多比少的关系句。数的大小比较也同样用问题形式呈现, 如图8所示。这样, 把教材中陈述形式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形式, 有利于增加学生的思考机会。通过多次训练, 学生就能把“比多少”的句式纳入到原有语言系统之中, 犹如平时讲话那般自然运用。

3.变式训练, 有利于知识正向迁移、融会贯通。

变式训练是数学教学常用的一种手段, 可以使教学内容更为丰富, 还能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思考, 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比多少”的变式训练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内容上, 呈现如图9这样的物体“比大小”“比轻重”“比长短”问题, 虽然内容不同, 但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是完全可以迁移的, 通过这样的练习, 可以拓宽学生“比较”的思路, 还能激发他们学以致用、触类旁通的能力;二是思考角度上, 提供如图10这种类型的题, 可以促使学生换一种角度思考, 根据“谁比谁多 (少) ”的句式判断谁多、谁少, 使“比多少”知识真正得以融会贯通。

(二) 小步缓行破“难点”

知识教学应呈现小步缓行、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状态, 促使学生在经历较长的认识过程后逐步理解、掌握所学知识。从前面学情调查可知:在看图求相差数时, 仅有26.9%的学生能正确列式。如何巧用教材上的素材, 帮助学生突破理解算理的“难点”?

1.提前渗透, 充分感知。

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倡导“最近发展区”理念, 他认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其潜能, 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笔者在“比多少”第三阶段教学时就运用了这一方法, 以第一次出现的第33页虫子和小鸟图 (如图11) 展开教学, 实现了一次成功的突破。

课件呈现第一幅图, 师问:图中的虫子和小鸟比, 比较结果怎么样?

生:虫子比小鸟多。

师:你是怎么比出来的?

生:小鸟和虫子一一对应起来就比出来了。 (课件对应演示)

师指第二幅图:这样对应起来, 就能一眼看出结果是———

生:虫子比小鸟多。

师:虫子比小鸟多几?谁看出来了? (学生很快就举手了, 有些忍不住的就说了出来:多1)

师:虫子有4条, 怎么只比小鸟多1呢?

生:有3只小鸟, 每只小鸟吃掉一条虫子, 4条虫子就被吃掉了3条 (课件演示第三幅图:斜线划去3条虫子) , 不就只多1条吗?

师:谁能把刚才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

……

有趣而相关联的小鸟和虫子组合在一起, 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也享受了思考的乐趣。“4-3=1”的出现可谓是水到渠成, 学生是把这一情境融入到刚学习的减法意义之中, 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 轻松“跳一跳”, 成功摘到了“果子”, 不知不觉地实现了跨越性的发展。

2.多次积累, 逐级递进。

学习知识需要一个认识、理解、感悟的过程, 在尝试“用算式表示出两个量的比较结果”后, 还需要用同类问题进行巩固、提高。人教版教材把看图得出“谁比谁多 (少) 几”进行分散编排正迎合了这一需求。我们在借用“小鸟虫子”图展开教学后, 第56页的“小丑帽子”图、第64页的“雪人萝卜”图以及第80页的“松鼠松果”图等都是巩固发展的好素材, “先知”学生在第一次教学后就能基本理解掌握, 再由他们带领“后知”学生在第二次、第三次……不断感知、积累, 学生不但能借助直观图进一步理解比较量与相差量之间的关系, 还能实现“一图一问”到“一图两问”的递进, 为相差关系的系统教学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

读懂学生, 了解学生认知实情, 准确判断学习起点, 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发展需要的教学;读懂教材, 厘清教材编排体系, 把握局部知识与整体知识之间的关联, 教学时才能做到灵活运用教材。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利用每一个机会锻炼学生克服“小难”, 积累一定的能力后再引领他们突破“大难”, 数学教学必定会更高效!

参考文献

[1]孔企平.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1) .

[2]侯美霞.把握分解点, 突破生长点[J].课程教学研究, 2013 (8) .

篇14:夫妻收入比 多少利婚姻?

只要高兴就好

周颖 北京 全职主妇

被朋友问到,你认为夫妻收入的比例是多少才有利于婚姻时,我突然间语塞,然后我回问:婚姻幸福和双方收入多少有直接关系吗?

2008年,我结束了打工生活,开始自己创业。挣的钱不多,够自己零花。后来怀孕生子,业务干脆停止,没有收入。我和我先生之间的收入比是0∶1,可是,我没有感觉到我的婚姻不幸福、不稳定。相反,我先生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你做的决定我支持,只要你高兴就好。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注意身体,我们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我很满足现状。

就我看来,幸福与收入无关,与信任、尊重、满足和相濡以沫有关。

我和先生结婚10年,10年间,我负责理财,他负责挣钱。没有孩子的时候,我们各有各的生活,各有各的朋友圈,我只负责“相夫”;有了孩子后,我暂时回归家庭,负责相夫教子。

解读:

夫妻本是路人,因为缘分成为一家人,在同一屋檐下,同一床榻前,需要相互信任,互相扶持。婚姻的幸福,岂是用收入比例可以界定的?如果是这样,女人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应该占多大比例?洗衣做饭,照顾家人占多少比例?如果婚姻幸福可以用收入比例来界定,那么人和人之间的亲情用多少比例可以界定?

列夫·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夫妻双方都在为同一个家庭付出,男女社会分工不同,为家庭付出的方式和方法注定会不一样,如果没有趋同感,我相信大部分人不能够成为夫妻。如果双方都以趋利为目的组成家庭,八成会成为不幸家庭之一。为婚姻、为家付出一定要得到回报吗?当人和人之间的情感可以用数字来衡量的时候,我们的生活是否还会有乐趣,我们的婚姻是否还会有温暖,夫妻之间是否还会发自心底地说一声我爱你?

情到深处贵于金

陈青松 吉林 公务员

如果让我从“夫妻是男女双方以生活为目的依法结合的伴侣”这个定义去解读夫妻一词,我读出的是“生活”,是“伴侣”,实在无法与“夫妻收入比”联系在一起。

如果让我从生活中去解读夫妻一词,我记住了母亲毅然决然地嫁给父亲时说的一句话:“你要是要饭,我就跟在你身后给你背口袋!”这句话,直接影响了我的择偶标准。

我和妻子大学毕业结婚时,我是部队的小军官,妻子是企业的小职员。我比妻子的收入略高且工作相对稳定,所以在妻子面前从不提及“工作稳定”“收入高低”之类的词汇,因为妻子嫁给我时,对我的期望也就是一句话:“有个栖身的地儿,能快乐地生活就好。”我怕那些“不着调”的词汇伤及要强的妻子的尊严。

后来我转业考上公务员,此时妻子的收入已是我的两倍开外。妻子从来不和我提及工资的事儿,她把我的工资卡放在她那儿维持家里各种开销,把她的工资卡放在我的包里维持外界开销,我的工资不够家里开销时,妻子就装出一副小可怜儿的样子,拉着我的衣角说:“老公,给点儿钱花花吧。”

妻子每次拉我去商店买换季衣服的时候,都说她没遇到喜欢的,然后回家去网店上淘。而我虽喜欢却又嫌贵舍不得买的,第二天都会出现在我的衣柜里。

我们就是这样乐此不疲地经营着家庭,我们就是这样在没有“夫妻收入比”的计算中度过了10年夫妻光景。爱到深处才是真,情到深处贵于金。

家庭煮夫也不错

马薪蕊 北京 编剧

现今社会早已脱离了那个“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的年代,越来越多的家庭都是双职工,女性早已支撑起一个家庭的半边天。但由于社会分工和行业划分的不同,很多行业让女性占有着先天优势,甚至还比男性有更好的发展潜力。

在一个家庭中,男女的收入只要超过生活的基本线或是达到小康标准,就不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生活质量。当然每个女人都希望丈夫挣的越多越好,这会让她们更有安全感和优越感,当然这更是成功指数的一种象征。

男人们也都不希望老婆挣的比自己多,比自己优秀,否则自尊心会倍受打击,觉得在家里没面子。不过,越来越多的丈夫也在帮妻子分担着各种家庭事务,也是不争的事实。

最近网上流行起一个新词叫“新养男时代”,指的是“女主外、男主内”这一生活现象。网友们都很不赞成这个“养”字的说法,似乎把男女的家庭地位摆在不平等的位置。其实,男人在家带小孩、做家务,也是工作,也是价值的一种体现,不存在谁“养”谁。“家庭煮夫”也会从中体会到家庭的乐趣,也是一种分担。男女不平等,不仅给女性带来伤害,也给男性心理带来伤害。

记得微信上流传过的一个段子:“钱,让多少原本相爱的人却不能走在一起;钱,让多少没有感情的人反而睡在一起:钱,破坏了多少本来和和美美的家庭……”既然夫妻有缘走到一起组建家庭,就应该共同承担共同分享,就像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里余味对毛豆豆说的那样,“你是总指挥,我是总干活。”

上一篇:论和谐家校关系的构建12下一篇:海狮表演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