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共有多少天教案

2024-04-09

一共有多少天教案(精选14篇)

篇1:一共有多少天教案

《一共有多少天》

教学目标:

1.编制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2.每一句口诀含义,初步熟记7的乘法口诀,能利用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3.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编制口诀,初步体会运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的知识。

教学重点:理解和记忆7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估算意识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6的乘法口诀。

2、复习1-6有关7的乘法计算题:

一、情景创设

1、出示主题图:(再过2个星期就开运动会了,再过3个星期就是我的生日,再过9个星期就放假了)一个星期是多少天?两个星期是多少天?你是怎么知道的?

2、填写表格。

3、你能从表格中发现什么规律吗?

4、谁能知道我们今天要学的是什么内容?(7的乘法口诀)

二、问题探究

1、你能根据填写的表,自己编出7的乘法口诀吗?先自己尝试编写,写在书上。

2、提问:你是怎样编7的乘法口诀的?组织学生交流。

3、哪几句是学过的?哪几句是新的口诀?

4、如何记住新的乘法口诀?例如七七四十九。

5、对于

三、巩固练习

组织学生自主完成P81第1、2、3题。巡视并指导。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前六句在之前我们学习1~6的乘法口诀中已经学过,后面三句我们通过故事,用之前的口诀推理等方法记住。这个问题,研究淘气的想法。

篇2:一共有多少天教案

榆林市第十一小学 孙芳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独立探索,经历编制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理解口诀的意义。

2、会用7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初步发展类推能力,体会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怎样去熟记并利用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作业纸、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奠基新知。通过“开火车游戏”回顾2-6口诀。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刚才大家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你是什么心情?遇到高兴的事,我们都愿意与大家分享。让我们来听听看看要淘气笑笑他们有什么高兴的事?(出示课件)你从中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能提什么问题?

2、自主探索,编写口诀。

(1)课件出示表格,引导学生读表。第一行是指几个星期,第二行是指有多少天。(2)填表,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①完成表格;

②发现“依次加7”的规律。

(3)出示点子图,引导学生自主编口诀。

①圈第一、第二、第三行点子,说一说乘法算式以及乘法口诀;

②自主完成,说一说,并完成前六句学过的乘法口诀; ③小组合作讨论(三分钟),完成后三句乘法算式以及乘法口诀。

教师讲解七七四十九与算式的对应,以及《西游记》故事中七七四十九的应用。

4、巩固知识,体会快乐。

①开火车:任意一位学生开头说一句口诀,后面的学生接“口诀”; ②对口令。

5、快乐游戏,熟记口诀。

全班齐读,不同形式对口令,同桌互问互答,鼓励学生背诵。

6、知识拓展。7×8=?

①7×8=7×7+7×____;②学生思考其他方法。

7、联系生活,学以致用。寻找生活中7的口诀。①一只七星瓢虫背上有7个点,八只七星螵虫背上共有几个点?

②找找文学作品中的口诀和7藏在哪里? ③七巧板。

(三)指引方向,课外延伸

结束语(师):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生答。板:7的乘法口诀]让我们把它装进我们的小脑袋,做一个口诀表吧!

(四)板书设计:

一共有多少天

1×7=7 一七得七 2×7=14 二七十四 3×7=21 三七二十一 4×7=28 四七二十八 5×7=35 6×7=42 7×7=49 7×8=56 7×9=63

五七三十五 六七四十二 七七四十九 七八五十六 七九六十三

教案设计

孙芳

篇3:中国人一年为税工作多少天

美国税负:美国人一年为税工作102天

中国税负:中国人一年为税工作161天

匈牙利人一年为税工作218天

篇4:张梅《一共有多少天》听课体会

张梅

观看了《一共有多少天》的视频录像,让我体会到了名师的成长和他们对数学课及教学的诠释。

我想每一位老师要向我们展示的并不是他这节课要讲的什么,讲了什么,学生又学会了多少什么?重要的是让我们从课堂上透析出他们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和将他们对教育教学的研究,并将此呈现在广大的一线老师面前,从而引起更多的讨论和思考,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细细品味我们可以发现,每一位老师在阐述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的时候总会举一些在我们看来很平常的例子,可是,正是这些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例子却能让他们想到许多和数学学习有关的东西,我不得不感叹名师对教学和学生的精心和耐心,也许正是这些普通的小例子才成就了名师的今天。其实,想起来我们身边每天也会有一些这样那样的例子,有一些也会很典型,可是我们缺少的却是名师对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欣赏的眼光和耐心,对简单工作的持之以恒。他们时时刻刻都在记录自己课堂甚至是课下学生的反应和表现并把这作为自己工作之余的乐趣,这该是多大的毅力。名师们对数学教学的研究和反思、对学生的热情犹如一壁淡雅的蔷薇,把最美的一面留给了翘首期待,渴望求知的学生,而自己却深深的扎根在一线的教学过程中。

篇5:一共有多少天教案

北票市第十小学

赵天碧

《一共有多少天》是学生在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的“7的乘法口诀”的教学。两节课都是让学生在经历编制七的乘法口诀、记口诀和用口诀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意识,以及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二小的王老师首先通过谈话导入,亲近学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然后从学生从身边的事为教学的切入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通过计算一个星期的天数,独立探索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发现规律,为编制7的乘法口诀做好铺垫。在编制7的乘法口诀时,王老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独立编制,学生几乎能顺利完成。在列式计算的过程中,7×7、7×8、7×9这3个算式的计算是学生没接触到的,在这个时候,王老师引导学生去观察以后的算式,去找到规律:这些算式从上往下看,每次增加了1个7,从下往上看,每次减少1个7。这句话就点出了这其中的一个特点,使学生更明白的乘法的意义,为编乘法口诀做了铺垫。最后在学生编完乘法口诀后,还出示了几份她们学校学生写的不规范的乘法口诀,进而规范学生的书写能力。

杨老师的这节课,首先通过加法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让学生在已有的认知的基础上去学习“7的乘法口诀”,同时加深对乘法意义的学习。其次,学生在完成报告单的过程中,总结出“7的乘法口诀”的规律,并且利用点子图,来加深学生的“7的乘法口诀”的理解和运用。

篇6:一共有多少教案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P24教学内容及P25练一练

二、教学目标

1.结合熟悉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演示操作,使学生了解加法的含义,认识“+”,能正确的读出加法算式。

2.在观察、操作活动中,探索5以内数的加法。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需要用加法来解决,初步认识加法的意义。

3.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从具体的情境中提出加法问题并解答。

三、教学重点

学习和体会“合起来”的过程,理解加法的含义。

四、教学难点

理解加法的意义,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需要用加法来解决。

五、教具 多媒体课件,小棒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起注意

谈话: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些铅笔,猜一猜老师这一只手里有几支铅笔?

生猜测。然后教师出示三支。师:请一位同学来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老师手里有三支铅笔。师:大家再猜猜老师另一只手里有几支铅笔? 生猜测。教师出示两支铅笔。师:你这次又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老师另一只手里拿了2支铅笔。(二)探索新知,引入加法,理解含义 1.探索一共有几支铅笔。

(1)实物操作,体会合起来的过程。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老师接下来做了个什么动作?(老师将两手中的铅笔做合起来的动作),谁看清楚了?

生:老师一只手拿了三支铅笔,另一只手拿了两支铅笔,把三支铅笔和两支铅笔合在一起了。(引导学生说)师:你说的真清楚,能提个数学问题吗? 生:合起来有多少支铅笔?

师:合起来我们就说是一共有多少支铅笔,大家一起来说:老师一只手有3支铅笔,另一只手有2支铅笔,老师一共有多少支铅笔? 师:谁能像老师这样一边演示一边提问题呢? 请学生代表到台前演示。

师:你表能现的真棒,那现在请大家用小棒代替铅笔,一支手拿出三根小棒,另一只拿出两根小棒,然后把他们合在一起一共是多少根小棒呢?(2)探索数法,数一数合起来一共有多少支铅笔。师:你说合起来到底是多少支小棒呢? 生:5支。

师:同意吗?你是怎么数的?

学生回答数的过程。(一个一个的数,先数出三个,再数四、五等)师:老师也用小棒在黑板上摆出来。你们看懂了吗? 2.探索一共有几只熊猫。(1)仔细观察,说明图意。

师:同学们刚才表现的非常棒,小熊猫也来到课堂参加活动啦!(出示课件:熊猫图)仔细观察,你都看到了什么? 生:三只熊猫在吃竹子,两只熊猫在玩球。师:说的真清楚,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 一共有多少只熊猫?

(2)借助图形符号,理解加法含义,交流数法。师说明要求:请大家用圆圈代替熊猫在纸上画一画。学生独立画,教师巡视指导。

请两名学生代表上台画画,并讲述自己的作品意思。师:哪些圆圈代表3只熊猫,哪些圆圈代表2只熊猫。学生上台讲清楚。

师:把这些熊猫合在一起一共是多少只熊猫?你是怎么数的? 生汇报。师:还有没有不同的数法?

师:这些熊猫合起来一共是5只熊猫。老师用圆片代替熊猫摆出来。板书:

(3)引入加法算式,阐明加法意义。师:刚才这两件事我们是用摆小棒和画圆圈的方式表示的,你能用数学算式表示出来吗? 生:3+2=5。教师板书:3+2=5 师: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一个新朋友:“+”,你们知道它是什么符号吗? 生:加号。

师:你们知道加号是什么意思吗?(做合起来动作)学生回答。

师:真聪明,那3、2、5分别在两件事里表示什么呢? 学生回答。

师:把两个部分合在一起就用加法表示。我们一起来读这个算式:三加二等于五。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能找到用3+2=5表示的情境吗?比如我一只手有3个苹果,另一个手有两个苹果,合起来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就用3+2=5表示。谁能像这样再来举个例子?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师:看来大家已经学会加法啦,老师就来考考大家,敢接受挑战吗? 生:敢!

师:那我们就开始吧!(引入练习部分)

(三)巩固新知,加深印象,帮助理解。1.摆一摆,算一算。(P24)(1)出示课件

师:谁能讲一讲图上的故事并提出问题呢? 生:左边有一个桃子,右边有三个桃子,一共有几个桃子? 师:老师用方块代替桃子,请大家用小棒带替桃子跟着老师一起摆,先摆一个桃,再摆三个桃,一共是四个桃,就是1+3=4。摆好了吗?谁来告诉老师这1、3、4分别表示什么呢?

(老师带着学生摆。用小棒代替桃子,先摆一个桃子,再摆三个桃子,一共是4个桃子。就是1+3=4。1、3、4分别表示什么呢?)(2)出示课件

师:谁能讲讲这个幅图上的故事并提出问题呢? 生:左边有两朵花,右边有两朵花,一共有多少朵花? 师:谁想当小老师像刚才老师一样到讲台上来带着大家摆一摆呢? 请一名同学上台带着大家摆:先摆两朵花,再摆两朵花,一共是四朵花,就是2+2=4.(请一个学生代表上台带着大家摆。先摆两朵花,再摆两朵花,一共是4朵花。2+2=4.)(3)出示课件

师:请大家一起告诉我这幅图讲的故事。

齐说:左边有四只鸭,右边一只鸭,一共有多少只鸭? 师:大家自己试着用小棒边摆边说。

先摆四只鸭,再摆1只鸭,一共是五只鸭。就是4+1=5.请大家自己试着边说边摆。先摆4只鸭,再摆1只鸭,一共是5只鸭,4+1=5.(四)课堂小结,深化理解。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其实我们生活中有许多加法问题,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生活中到处藏着加法问题。下去之后请同学们再收集一些可以用加法解决的生活问题,下节课我们再来交流好吗?

七、板书

一共有多少(加法)

3+2=5 加号

篇7:临近退休,年休假休多少天

问:单位某职工将于今年6月底退休, 她要求休年休假15天。到底应该休多少天?

答:根据《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及有关规定, 职工全年应休年休假天数应根据其累计工作年限确定, 实际应休天数则根据本年度实际工作时间确定。

若你单位在6月底前以员工退休为由终止劳动合同, 则其应休天数按实际工作时间折算即应休7.5天年休假。假若在退休之时不终止合同, 而选择继续聘用则其应休天数为15天。法律并未排除退休返聘员工的年休假权利。■

篇8:一共有多少——教案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今天有一位小朋友要和我们一起去学习,你们知道是谁吗?请看屏幕 生:笑笑

师:同学们真厉害,一眼就看出是笑笑。笑笑说了,等下同学们要是积极回答,就带我们去动物园参观,你们说好不好? 生:好。

师: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瞪大你们的小眼睛,认真观察,笑笑要给我们变魔术了,看看你们能发现什么?(出示课件)生(举手):笑笑一只手上有三支铅笔,另一只手上有2支铅笔。

师:这位同学观察的真仔细,回答的真棒。那接下来再看看笑笑做了一个什么动作呢?(出示课件)

生:她把两只手合在一起了。师:你能模仿下她的动作吗? 学生模仿

师:这位同学表演的真出色,那合在一起之后有几只铅笔呢?(5支)师:对,5支,我们可以一起来数一数,1、2、3、4、5,有5支。

师:笑笑说了,同学们回答的真是太棒了,她决定带我们去动物园参观参观,大家请看你能发现什么?

二、导入新课,学习新知 生:我发现了有5只熊猫

师:这位同学把熊猫的数量都数出来了,还有没有同学观察的更仔细的? 生:我发现了有三只熊猫吃竹子,有两只熊猫在玩皮球

师:观察得真仔细。笑笑也来看熊猫了,她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想想会是什么呢? 生: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笑笑提出了什么问题(一共有多少只熊猫)

师:已经有同学能完整的读出题目了,谁还能读一读呢?(学生举手读题目)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好不好,(齐读题目)

师:一共有多少只熊猫,一共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举手发言

师:看来我们小朋友还不知道一共是什么意思,现在请你们瞪大眼睛看黑板,等下老师再请同学们说一说,看谁说的最棒。一共是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吃竹子的3只熊猫和玩皮球的2只熊猫合起来有多少只。谁能完整的说一说? 学生举手回答

师:回答得太棒了,那接下来呢,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一共有多少只熊猫是什么意思。(学生之间互相交流)

师:好了,同学们,老师发现我们班小朋友太聪明了,老师只要一说你们就能明白了。接下来,笑笑希望我们能帮她解决下这个问题,3和2合起来是多少,(板书)学生可能就能马上说出3+2=5 师:哦,好的,同学们知道3+2=5,那咋们用圆圈来表示可以吗?(可以)一个圆圈表示一只猴子,三只猴子用几个圆圈表示(三个)那我们先用三个圆圈表示在吃竹子的三只猴子,请同学们画一画。师:两只小猴用几个圆圈表示?(两个)好的,请同学们用圆圈来表示在玩皮球的两只猴子。学生动手画

师:好了,小朋友们动手可真快,这么快就画好了,请同学往上看,我看谁的眼睛看黑板了,把三个圆圈和2个圆圈合起来是多少呢,请小朋友们把你们画的三个圆圈和两个圆圈合在一起数一数是多少,好的,开始 学生数圆圈

师:谁能大声的告诉老师(学生举手)师:好的,师:刚刚我从数圆圈知道了,把3和2合起来是5,我们可以用一个算式来表示,你们知道吗?

学生举手发言

生:我可以分成3和2,。。。生:3+2=5 师:这位同学知道的可真多,把3和2合起来就可以用一个加法算式3+2来表示,前面写3后面写2,把3和2合起来我们可以用一个+号来表示,写在3和2的中间,(板书)这个符号小朋友认识吗?(认识)它叫什么号(加号)板书,师:我们小朋友伸出手指,我们一起来写一写这个加号,先写一小横,再这一小横上写一竖。师:好的,3+2等于几呢,我们就在3+2的后面写上一个等号,怎么写呢 生:两个横

师,这孩子真聪明,请同学们瞪大眼睛怎么写等号,(板书)这个等号的两个横要写的一样长。

师:把3和2合起来是5就在等号后面写上(5),这个算式谁会读 生:3加2等于5 师:非常正确,这个算式就读作3加2等于5,好了,小朋友们一起把这个加法算式来读一读

学生齐读

师:好了,同学们,现在请小朋友再看画面,谁能结合图说一说算式中的3表示什么意思 生:3就表示吃竹子的3只熊猫

师:说的非常正确,那2表示什么呢 生:2就表示玩皮球的2两只熊猫。

师:你说的也很好,那加号呢。加号表示什么意思 生:加号就是表示合起来的意思

师:这孩子太聪明了,合起来这个词说得多好呀,那5呢,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5表示,它们加起来就是5(3和2加起来就是5)师:你回答得也很棒,加起来就是5只熊猫。

师: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了求一共有几只熊猫,就是把3和2合起来,所以我们要用加法计算。三:拓展练习

师:小朋友们,我们再看一看画面好吗,看看笑笑又带我们去看什么了。(课件)师:小朋友你们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生:有4个苹果

师:好的,那这些苹果分成几部分(两部分)前面有(1个苹果)后面(3个苹果),那你能根据这些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一共有几个苹果

师:这问题提的真好,提到点子上了。哎,同学们,一共有几个苹果是什么意思呢 生:前面的一个苹果和后面的三个苹果加起来(合起来)师:好的,真是聪明的孩子,老师一提就会了,那谁能把算式列出来呢 生:1+3=4 师:好的,你能在黑板上把这个算式列出来吗?(学生列算式

师:好的,我们一起来看下这个算式,和你们的想法一样吗?那我们结合图来说明下这个1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表示前面的一个桃子,师:那3呢

生:表示后面的3个桃子 师:那中间这个加号呢

生:表示前面的一个桃子和后面的三个桃子加起来(合起来)师:等号后面的4呢

生:就是他们加起来等于6个桃子

师:好的,看来我们同学们已经学会了用加法算一共有多少的问题了。那接下来请同学们独自完成书本24页的后面两幅图,和25页前面两幅图,看谁做的又对又快。学生独立完成,老师指导

师:这位同学做的真好,一把题目写完马上就坐端正,真是值得我们学习,老师看看谁像他学习了。好的,看来我们同学们做的很有速度。那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些题目。(课件)一共有多少朵花,谁能来说一说这个题目的算式 学生举手回答

师:看来这些题目对你们来说太容易了,我们来看看,(课件)母鸡带着小鸡来了。你们谁能来说说图是什么意思呢?

生:前面一只母鸡,后面有4只小鸡。一共是5只鸡 师:你们能提一个问题吗? 生:一共有几只鸡

师:那你能把算式列出来吗 生:1+4=5 师:非常正确,好的,小朋友们,我们想一想,1+4=5除了可以表示前面有一只母鸡,后面跟着4只小鸡,一共是5只鸡这件事情,还可以表示呢? 生:

师:好了,同学们,1+4=5可以表示的东西多不多呀,(多)我们数学可真是太神奇了。

四、总结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求一共有多少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 生:加法

篇9:一共有多少天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熟悉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加法的意义。

2、在观察、操作的活动中,探索5以内数的加法。

3、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从具体的情境中提出加法问题并解答。教学重点

理解加法的意义及计算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难点

理解加法的意义。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铅笔情境)。师:今天老师请到了咱们数学王国里的一位好朋友跟咱们大家一起来上这节数学课,大家想知道她是谁吗? 生:想!

师:好!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先出示图1)同学们快看,大家还记得她吗? 生:记得,是笑笑!

师:恩!同学们真棒!那大家快看看,笑笑手里拿着什么东西啊? 生:铅笔。

师:非常好!再请大家仔细地看一看笑笑是怎样拿铅笔的呀? 生1:笑笑一只手拿了3支铅笔,另一只手拿了2支铅笔。师:说得真好!(接着出示图2)同学们再看,从这幅图中你又知道了什么? 生2:笑笑把她两只手上的铅笔合到了一起。

师:说得真棒!接下来请大家数数“当笑笑把两只手上的铅笔合到一起之后,她的手里一共有多少支铅笔”。生:一共有5支铅笔。

师:好!同学们真棒!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自己的小棒代替铅笔跟着老师也像笑笑这样来表演一下!生:(师和生一起模仿笑笑场景,边做边说:一只手里有3根小棒,另一只手里有2根小棒,把两只手里的小棒合到一起,一共有5根小棒)

师:恩!同学们刚刚表现得都很棒!个个精神都很饱满!希望接下来同学们能够表现得更加好!

师:说到这里,可能已经有同学猜到了,咱们今天这节数学课的课题就是《一共有多少》 【板书课题《一共有多少》】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跟着老师到公园去看一看,去看看那里的小熊猫们都在干些什么。

二、讲授新课。

1、观察情境图,描述图意(熊猫情境)师:同学们请看,熊猫们都在干什么呢?

生3:有3只熊猫在吃竹子,有2只熊猫在玩皮球。师:恩!说得真棒!

师:老师接下来用圆片代替熊猫,把它们请到咱们的黑板上来好吗? 生:好!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想一想:“公园里一共有多少只熊猫?” 师:这个问题你们都会解答吗? 生:一共有5只熊猫。

师:很好!咱们同学都很棒!一下就说出来答案。咱们现在就一起来看一看,是不是一共有5只熊猫。(将2个圆片移到3个圆片处,即把它们合起来,再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数一数)

师:看来咱们同学刚才都答对了!真棒!

师:老师还有一个问题,大家愿意帮帮老师吗? 生:愿意!

师:恩!很好!看来咱们同学都很乐于帮助别人。其实啊!老师是在想,可不可以用咱们的数字去解决咱们刚才的那个问题呢? 生:可以!

师:恩!同学们很棒!首先咱们来看,吃竹子的3只熊猫可以用哪个数字来表示呢?(点名回答)

生4:用数字3来表示。

师:恩!很棒!那玩皮球的那2只熊猫又应该用哪个数字表示呢? 生5:用数字2来表示。

师:恩!说得真好!接下来要求一共有多少只熊猫咱们是怎么做得呀? 生:把吃竹子的这3只熊猫和玩皮球的那2只熊猫合起来。师:诶,大家想想,该怎么合呢?(诶!对了,要用到咱们数学里的一个符号“+”)师:大家认识这个符号吗? 生:认识,加号(板书)

师:恩!合起来之后一共就有5只熊猫。(板书“=5”)

师:大家请看,这是一个加法算式,大家能把它读出来吗?(指导学生齐读两遍“3加2等于5”)

师:好了!大家想一想,3+2=5这个加法算式,除了可以表示咱们公园里的熊猫之外,你还能想到什么?(生自由说一说)

师:恩!同学们都很棒!看来咱们同学们刚才的知识都掌握的不错,下面老师可要出题考考大家了,请同学们看清楚哦。

2、摆一摆,算一算 师:(出示课本第24页“摆一摆,算一算”题目),让学生们用小棒结合图中的情境摆一摆,说一说。

3、试一试

“一共有多少?”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图意,重点说出“又开来1辆”“有飞来1只”,以丰富对加法意义的认识。

“说一说”可以直接呈现算是,让学生根据算式寻找生活中的原型,再结合不同的情境解释“1+4=5”的意义,最后用图画的方式表示“1+4=5”。

三、练习巩固

(课本第25页练一练第1、2题)请学生翻开书独立完成。

四、课堂小结

师:到这里,咱们今天这节数学课就快要结束了,谁来说一说:“今天这节数学课你有哪些收获?”

篇10:一共有多少天教案

闫里学区段村学校   秘瑞云

教学目标:

1.会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训练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创新性。

3.感受数学中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难点:对同一问题寻求不同的解决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铅笔情境)。

师:今天老师请到了咱们数学王国里的一位好朋友跟咱们大家一起来上这节数学课,大家想知道她是谁吗?

生:想!

师:好!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先出示图1)同学们快看,大家还记得她吗?

生:记得,是笑笑!

师:恩!同学们真棒!那大家快看看,笑笑手里拿着什么东西啊?

生:铅笔。

师:非常好!再请大家仔细地看一看笑笑是怎样拿铅笔的呀?

生1:笑笑一只手拿了3支铅笔,另一只手拿了2支铅笔。

师:说得真好!(接着出示图2)同学们再看,从这幅图中你又知道了什么?

生2:笑笑把她两只手上的铅笔合到了一起。

师:说得真棒!接下来请大家数数“当笑笑把两只手上的铅笔合到一起之后,她的手里一共有多少支铅笔”。

生:一共有5支铅笔。

师:好!同学们真棒!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自己的小棒代替铅笔跟着老师也像笑笑这样来表演一下!

生:(师和生一起模仿笑笑场景,边做边说:一只手里有3根小棒,另一只手里有2根小棒,把两只手里的小棒合到一起,一共有5根小棒)

师:恩!同学们刚刚表现得都很棒!个个精神都很饱满!希望接下来同学们能够表现得更加好!

师:说到这里,可能已经有同学猜到了,咱们今天这节数学课的课题就是《一共有多少》二、学习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最喜欢过什么节日?

生:六一国际儿童节。

师:为什么呀?

生:①因为六一是我们自己的节日;②我们可以穿上漂亮的衣服上舞台演出,庆祝节日。

师:那我们就一起去看一看吧。

出示课件,情境图:图一(教材97页例5插图)

师:同学们仔细看一遍,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可以和你周围的同学说一说。

老师巡视,及时和学生交换看法,给予点拨。

生:①前一排有7个人,后排有8个人。

②男生有9人,女生有6人。

③一共有15人。

师:你怎么知道一共有15人呢?

①数出来的,1.2.3.4……15,一共有15人。

②前排7人,后排8人,把前排和后排的人数合起来,就是15人。列出算式:8+7=□人

③男生9人,女生6人,把男生和女生的人数合起来就是15人,列出算式:9+6=□人。然后算出得数。

④师:大家想一想,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呢?(我们解决了共有多少人的问题。)

⑤同学们用了几种方法呀?(3种。)

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所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你觉得哪种方法最好呢?

生:讨论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结合解决“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的情况,肯定学生探索的解决方法,同时特别强调:把这些人分成前排和后排时,可以列出算式:8+7;分成男生和女生两部分时,可以列出算式:9+6,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寻找出不同的解决方法,同时让学生明白,当数量多的时候,点数法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三、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1、教材97页,做一做,看图列式计算。

①与周围的同学互相说一说题意,然后指出两名学生向全班同学说一说题意。

②根据自己的理解,列出算式:8+4=12(只)或6+6=12(只)

③班内交流

然后选出代表说一说题意及解决的什么问题,怎样想的。用什么方法计算,结果是什么,同时比一比看谁说的清楚、合理、正确。

师: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只天鹅?”这幅画中按天鹅的位置分成两部分;左边有6只,右边也有6只,求一共有多少只天鹅,列出算式:6+6.还有同学按天鹅的颜色分,白天鹅8只,黑天鹅4只,求一共有多少只天鹅,可以列算式:8+4

2、小结: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考虑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独立完成练习题,练习二十二的第一题。

四、总结提升:

篇11:《一共有多少》说课稿

大家好!

1、说课内容: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实验教材北师大第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内容《一共有多少》。

2、教材分析:

《一共有多少》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节的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数学运算,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对数字有了一定的认识,加上自身的经验积累对学习本节知识也有很大的帮助。

3、学生分析:

学生在学习之前对加法应该都有比较简单的认识,因为加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数学运算方法,学生对此有一定的情感体验,因此对于这节课的.学生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是每个学生的生活背景,知识经验不同,每个同学接受知识的能力也有所差别,因此我会顾及到每个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培养学生沟通能力以及对数学的浓厚兴趣。

4、教学目标:

(1)结合熟悉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加法的意义。

(2)在观察、操作的活动中,探索5以内数的加法

(3)在会读会写加法算式、感悟把两个数合在一起,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5、教学重难点:

感知加法的意义,以及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6、教法:

本节课首先以生活中的例子为背景,引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用符号代替法来代替实物,再让学生动手操作,根据之前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用数字来表示这些符号,进而进行加法的学习,最后请同学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并列出算式,使学生更加深化对加法的学习。采用“情景学习——解决问题 拓展思维——课外延伸”的教学方法。

7、学法: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方法,但是根据一年级学生的情况,在注重学生主体的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对学生的不断引导。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进行本节课的学习。

8、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初步感知加法

先给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开始本节课的学习。“去商店买东西,买了一块橡皮两毛钱,一支铅笔一毛钱,我应该给老板多少钱?”通过这样简单而又经常碰到的问题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并且明白生活处处有数学。并请学生举自己生活中所遇到的有关加法的例子。

第二个环节:进一步感知加法运算,明白加法的含义

学生会用符号代替法来代替生活中的实物,小组合作交流,一个学生举例子,其他同学用小棒或者小圆片摆出相应的样子,学生就会明白加法就是两个数合在一起,并通过数数得出答案。

第三个环节:会用数字进行加法运算,学会正确读、写、使用“+”

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会用符号代替实物,用数字代替符号,因此在摆小圆片的基础上请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怎样用数字和“+”来表示一个数学算式。

第四个环节:看图示能正确列出算式,并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列

看到图示,学生基本会正确列出加法算式,但是由于角度不一样列的算式也不一样,但是都应该值得肯定。让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并说出你为什么这样列。

第五个环节:巩固练习、课外延伸

根据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最后请学生列举平时遇到的有关加法的问题,并列举算式说出原因。或者提出遇到的问题,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解决。

以上是我对《一共有多少》这节课的认识和教学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保持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篇12:汉字一共有多少个

汉字一共有多少个?英文单词一共有多少个?

汉字: 从古老的甲骨文到今天的汉字,汉字一共有多少个呢?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古文字研究的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先生说,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商代文字字头已有4100多个,能和今天的字联系起来、仍然“活着”的字有1250多个。中国历来重视编写出版字书,最早的字书是东汉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共收汉字9353个,《说文解字》的出现,使汉字书写有了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宋代丁度等编纂的《广韵》,收字达53525个,是古代收汉字最多的字典,清代张玉书奉诏编纂的《康熙字典》,收字达47035个,辛亥革命后,欧阳溥存等编的《中华大字典》,收入汉字达到48000多个。近年来出版的《汉语大字典》,共收录汉字56000多字,是迄今为止收录汉字最多的字典,堪称当今汉语字典的“世界之最” 英文单词: 几类考试的单词量要求 四级 4200 研究生 5300 6级 5500 专业四级 8000 TOEFL,IELTS 9000 专业8级 13000 GRE,GMAT 20000 至于总量么.新东方一个老师背下了8万多个单词,还经常被制造出新单词.近日,新华社公布了最新的统计信息,目前汉字的总数已经超过了8万,而常用的只有3500字。虽然常用字的数量没有多少变化,而字库总量却变大了。另地方抄来的,根据“世界观察”组织及美国“夏季语言学研究所”的估计,全世界最通行的语言是中国的普通话,其次是西班牙语,使用人数达33200万人,英语第三名,全世界能说英语者有32200万人,接着是阿拉伯语,使用者有22000万,然后是孟加拉语,18900万人使用。至于语言的发源地,全球6800种语言当中,有32%源自亚洲,30%源自非洲,19%源自太平洋诸岛,15%源自美洲。源自欧洲的只有4%,但其中的英语和西班牙语经过殖民手段,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和第三大语言。巴布亚新几内亚有832种语言,是全球语言最“丰富”的国家,其次是印尼(731种)、阿尔及利亚(515种)、印度(400种)。墨西哥、喀麦隆、澳大利亚各有约300种,巴西有234种,也算是语言繁复的国家。语言最繁复的地方应属新几内亚岛,这个巴布亚新几内亚和印尼的伊利安加雅州重叠的地带,人口只占全球的0.1%,语言总数却是全球的六分之一。人少语多的另一个地方是太平洋上的万那杜群岛,那儿只有19万人,语言却超过100种。少人讲的语言很可能灭绝。“世界观察组织”指出,全球6800种语言当中,有90%面临消失的危险。该组织说,语言虽然有那么多种,但其中一半,使用的人不超过2500人,这种语言最可能消失。在加拿大,土著居民语言有50多种,但只有三种——克里族、伊奴族和欧吉卜威族的语言算是“安全”无虞的语言,其他都可能因为通晓人数太少而被淘汰。天灾、人祸和强势语言如俄语和英语的传布,加上有些政府禁用某些语言,都是造成许多弱势语言遭到淘汰命运的原因。加拿大萨斯卡其万省印第安语言教授沃芬格雷说,每种语言都表现出一种世界观、处世观,你丧失一种语言的时候,就丧失了一种知识基础,一种世界观,这只会让我们更贫乏。

篇13:高三地理公式一共有多少

时区

(1)为了各地交往的方便,将全球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时区的共用区时。

(2)某经度所在的时区计算:

经度/15度=商余数。

如果余数小于7.5,所在时区=商数

如果余数大于7.5,所在时区=商数+1

2

区时

(1)时区每差1个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早(多)西晚(少)

注意:过日界线日期要先加减一天

(2)公式计算:

甲时区-乙时区=甲区时-乙区时

注意:东时区写成正数,西时区写成负数。正负数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别。

3

地方时

(1)根据太阳照射情况形成的时刻,如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位于昼半球中央)为12点。(地球自转会造成照射情况的变化,地方时就变化)

要求:能在任意形式的日照图上读出特殊地方时(如12点、0点或24点、6点、18点)的分布。

(2)图上计算:

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或1度/4分钟、经度1分/4秒钟),东早(加)西晚(减)

注意:过日界线时日期还要再加(向西)减(向东)一天

(3)公式计算:

(甲经度-乙经度)×1小时/15度=甲地方时-乙地方时

注意:东经度写成正数,西经度写成负数。正负经度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异。

4

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

两地之间的太阳高度角的差=两地之间的纬度差

5

日出、日落时刻

(1)地方时、区时计算

(2)日出时刻=(24-昼长)/2

即:日出时刻=12-昼长/2

(3)日落时刻=24-日出时刻

即:日落时刻=12+昼长/2

6

正午太阳高度

(1)正午太阳高度是指一天中的最大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计算公式(与直射点相比):90度-某地H=直射点纬度与某地纬度的角度差的绝对值

技巧:可以将北纬写成正数,而将南纬写成负数。

(3)计算公式(与任意纬度相比):甲H-乙H=(甲纬度-乙纬度)的绝对值

注意:北纬度写成正数,南纬度写成负数

7

某日(R)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位置

某日(R)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位置=23°26′N—R—6月22日*(23°26′*4/365)

说明:

(1)此公式只能大致计算一年当中某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2)计算结果若是正值,则为北纬;若为负值,则为南纬;

(3)R为某日日期,R-6月22日为该日与6月22日相差的天数,(23°26′*4/365)为太阳直射点一日内移动的纬度距离。(假设其移动是匀速的)

8

极昼极夜的范围

极昼极夜的范围=90-太阳直射点的度数

9

某地昼长

某地昼长

=24—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昼长

=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夜长

10

某地夜长

某地夜长

=24—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夜长

=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昼长

即:纬度相同半球不同的2地的夜长+夜长=24小时

11

昼长、夜长

(1)昼长=日落时刻-日出时刻

注意:前后时刻一致即可,比如都是某地地方时,比如都是北京时间

(2)昼长=(12-日出地的地方时)*2

昼长=(日落地的地方时-12)*2注意:均指该地地方时

(3)图上计算:

昼长=24小时*昼弧/360度

(4)北纬某地昼长=对应南纬的夜长

(5)夜长=24-昼长

12

两点的相对高度公式

两点的相对高度公式=(x-1)·h≤H<(x+1)·h,其中H为相对高度,h为等高距,x为等高线条数。

13

比例尺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注意:比例尺本身没有单位,但计算时要注意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要先换算统一。

比例尺大小实际上是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数值上表现为比值的大小。

比例尺的缩小或放大是距离的缩放、并非面积的缩放。

图上距离往往需要在地图上量取。

14

实际距离

(1)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2)在经纬网图上:

经线上跨纬度1度=111千米

纬线上跨经度1度=111*cosA千米,其中A是纬度

15

外流区的降水量、径流量、蒸发量

降水量=径流量+蒸发量

16

耕作制度、复种指数与垦殖指数

耕作制度是指农作物的栽培方式(熟制、布局等)及与之相配套的农技措施的总称。复种指数是一农业地区一年内作物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而垦殖指数则是一国或地区已开垦种植的耕地面积与其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三者在一定程度上分别反映出某地农业生产力水平、耕地重复利用和开发的程度。

17

耕地比重

耕地比重=人口算术密度/人口生理密度

18

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该地常住人口(人)/该地土地面积(平方千米)

19

人口耕地密度

人口耕地密度=该地常住人口数/该地耕地面积

20

人口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某时段末人口数-该时段初人口数)/该时段初人口数

21

城市人口比重

城市人口比重=城市总人口/总人口

22

人口计算公式

人口出生率:人口出生率是指某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出生人数与平均人口之比。

计算公式:出生率=(年内出生人数/年平均人口数)×1000‰。

死亡率:指一定时期内人口与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

人口自然增长率:指一年内人口自然增长数与年平均总人数之比,通常用千分率表示。用于说明人口自然增长的水平和速度的综合性指标。

计算公式:(人口自然增长率=年自然增长人数/该年年平均人口数)×1000‰。

总和生育率:指一定时期育龄妇女各年龄组生育率之和,以千分数表示。反映育龄妇女在15至49周岁总的生育水平,也可看成为如果一批妇女按照目前各年龄的生育水平度过整个生育期,则一生可能生育的孩子数。

23

人口总负担系数

指被抚养人口与15—64岁人口的比例。

其中被抚养人口指0—14岁和65岁以上的人口。

24

性别比

性别比是人口中男性人数与女性人数之比。通常用每100个女性人口相应有多少男性人口。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人口性别比是106:74。

25

人口算术密度、人口生理密度

篇14:《一共有多少》的教学反思

2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从具体的情境中提出加法问题并解答。

3.在观察、操作的活动中,探索5以内数的加法。

4.在学习活动中,不断养成认真倾听和有条理地表达的良好习惯。

在本课教学中,我首先复习前面学过的.找图中的数学信息,即简单的用数字来表示,接着用学生的感兴趣的谜语引入今天的主题图。观察笑笑图,通过笑笑的铅笔演示,先让学生说说图意,接着试着提问题,然后让学生动手演示,最后说说数法。出示熊猫乐园图。还是让学生说说图意,试着提问题,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圆片,画一画,最后说说数法。归结两幅情景图,引入加法,认识加法算式。第二环节动手操作,体会加法的含义,教师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第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我巧设练习的坡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第四环节巩固练习,拓展延伸,最后联系生活,总结反思。

反思整节课,在教学中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点:我在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更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世界一样丰富多彩。其次,教师能注重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掌握数学知识信心。

上一篇:九中队2015年安全月活动总结下一篇:飞检检查整改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