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多少的幼儿园数学教案

2024-05-02

比多少的幼儿园数学教案(共16篇)

篇1:比多少的幼儿园数学教案

活动名称:大嘴巴比多少活动目标: 1.第一层次:能正确判断10以内数量的多少,并会用“〈”“〉”表示其关系;第二层次:尝试用“〈”“〉”表示10以内数量的多少;第三层次:在成人指导下,学习判断10以内数量的多少。2.养成玩完活动后按类收拾的习惯。活动准备: 教具:大的点点比较图三张,方格纸,数字(1―9),符号“〈”“〉”。学具:“大嘴巴比多少”(2组12套),每个幼儿2张,每张作业上包括点点比较图和方格纸;符号“〈”“〉”;水彩笔6支;印台每组2个,数字章1―9。配组学具:回形针拼图形(1组);数字脸谱连线(1组);大嘴巴比多少(1组提高型)。活动过程:

一、玩游戏,复习有关数量关系 1.玩拍手数数游戏(1―20):集体。2.序数游戏(1―10的接数):集体、小组、个别。3.根据点卡上的点子数做动作:集体、个别。

二、介绍新游戏的玩法 1.出示“〈”和“〉”,知道其符号名称,并知道大嘴巴一直朝着多的一边。2.提出问题,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今天‘点点比较图’上盖了两组点子,它们分别在第一和第三格里。请仔细看一看,它们分别是多少?”(请幼儿个别回答)3.介绍新游戏玩法。根据点子数,知道相应的格子中应该用数字几表示。再根据比较点子的多少,知道是用“〈”还是“〉”,并把符号放在数字之间。4.请两到三名幼儿上来再次尝试。

三、介绍配组游戏及玩法 1.介绍配组游戏。“今天我们有两组新游戏,在第一组和第二组,其中,第一组中的‘〈’和‘〉’是直接摆放的,第二组中的‘〈’和‘〉’是用框中的水彩笔去写的。其他组还有回形针拼图形和数字脸谱连线的活动。” 2.鼓励幼儿去尝试玩新游戏,并抓紧时间玩遍所有的游戏。建议玩的快的幼儿,鼓励他们去玩难度高的一组新游戏。3.提出要求,玩过的游戏要按类收拾好。

四、循环游戏教师重点观察幼儿参与新游戏的活动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幼儿,对个别有困难的幼儿通过启发性的提问,帮助他们完成游戏,掌握方法。

五、活动小结 1.教师对幼儿游戏中好的行为、方法予以表扬。2.再次强化幼儿新游戏的方法。3.请幼儿为新游戏起一个名字。

篇2:比多少的幼儿园数学教案

活动目标:

1、能正确判断10以内数量的多少,并会用“〈”“〉”表示其关系;

2、尝试用“〈”“〉”表示10以内数量的多少;

3、养成玩完活动后按类收拾的习惯。

4、引导幼儿对数字产生兴趣。

5、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活动准备:

教具:大的点点比较图三张,方格纸,数字(1—9),符号“〈”“〉”。

学具:“大嘴巴比多少”(2组12套),每个幼儿2张,每张作业上包括点点比较图和方格纸;符号“〈”“〉”;水彩笔6支;印台每组2个,数字章1—9。

配组学具:回形针拼图形(1组);

数字脸谱连线(1组);

大嘴巴比多少(1组 提高型)。

活动过程:

一、玩游戏,复习有关数量关系

1.玩拍手数数游戏(1—20):集体。

2.序数游戏(1—10的接数):集体、小组、个别。

3.根据点卡上的点子数做动作:集体、个别。

二、介绍新游戏的玩法

1.出示“〈”和“〉”,知道其符号名称,并知道大嘴巴一直朝着多的一边。

2.提出问题,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

“今天‘点点比较图’上盖了两组点子,它们分别在第一和第三格里。请仔细看一看,它们分别是多少?”(请幼儿个别回答)

3.介绍新游戏玩法。

根据点子数,知道相应的格子中应该用数字几表示。再根据比较点子的多少,知道是用“〈”还是“〉”,并把符号放在数字之间。

4.请两到三名幼儿上来再次尝试。

三、介绍配组游戏及玩法

1.介绍配组游戏。

“今天我们有两组新游戏,在第一组和第二组,其中,第一组中的‘〈’和‘〉’是直接摆放的,第二组中的‘〈’和‘〉’是用框中的水彩笔去写的。其他组还有回形针拼图形和数字脸谱连线的活动。”

2.鼓励幼儿去尝试玩新游戏,并抓紧时间玩遍所有的游戏。建议玩的快的幼儿,鼓励他们去玩难度高的一组新游戏。

3.提出要求,玩过的游戏要按类收拾好。

四、循环游戏

教师重点观察幼儿参与新游戏的活动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幼儿,对个别有困难的幼儿通过启发性的提问,帮助他们完成游戏,掌握方法。

五、活动小结

1.教师对幼儿游戏中好的行为、方法予以表扬。

2.再次强化幼儿新游戏的方法。

3.请幼儿为新游戏起一个名字。

篇3:比多少的幼儿园数学教案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40页。

教材简析

该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的数, 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及100以内的数的大小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将为小学生今后学习数的比较以及解决生活中涉及“多少”的应用问题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感知100以内数的多与少, 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体会数与数之间存在“多一些, 少一些, 多得多, 少得多”的大小关系。

2.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观察、概括出100以内两个数之间存在的“多一些, 少一些, 多得多, 少得多”的大小关系。

3.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着许多“多一些, 少一些, 多得多, 少得多”的现象和问题, 从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观察、概括出100以内两个数之间存在的“多一些, 少一些, 多得多, 少得多”的大小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几个鱼缸, 每个鱼缸中有不同数量的金鱼。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课

在下面的“○”中填上“<”或“>”

师: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我们通常用大于、小于或等于三种情况来表示。在实际生活中还可以用“比多少”的方式来表示。同学们想知道吗? (板书课题:比多少)

【设设计计意意图图】该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学习掌握情况, 同时让学生充分感受已学知识与新知识之间存在着的密切联系, 为引出新课, 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

二、多种形式探究新知

1. 猜数游戏。

师:老师手中握着的数字卡片上写的是什么数?⑴学生漫无边际的猜测。

⑵限定区域圈的猜测。

师:老师手中的数比70多, 比80少。 (卡片上的数为78)

师:老师提示后为什么容易猜到了呢?

⑶再猜一张。

师:老师手中的数字卡片上的数比20少, 比17多, 这个数是多少? (卡片上的数为19)

师:“比多比少”的问题大家觉得重要吗?通过“比多、比少”的提示, 我们很容易就猜到了老师手中卡片上的数。

【设设计计意意图图】此环节渗透了区域圈思想, 体现区域圈思想在数学中的作用。同时, 在此环节中, 让学生感受到了“比多比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观察储蓄罐, 比多比少。

用“比多少”的形式说一说他们三个人的储蓄情况。

⑴小丽、小军与小虎比。 (小丽比小虎多, 小军也比小虎多)

师:小丽、小军比小虎多的程度一样吗?你能用语言表达出来吗? (引导学生说出:小丽比小虎多得多, 小军比小虎多一些)

(板书:多一些多得多)

⑵小虎与小丽、小军比。 (引导学生说出:小虎比小丽少得多, 小虎比小军少一些)

(板书:少一些少得多)

【设设计计意意图图】该环节以学生熟悉的、常见的储蓄罐存硬币为载体, 引导学生、帮助学生理解并能正确使用“多得多、多一些、少得多、少一些”比较数量的多少。

3. 观察金鱼缸, 比多比少。

⑴多媒体大投影出示三个金鱼缸:第一个金鱼缸中有48条红金鱼, 第二个金鱼缸中有15条花金鱼, 第三个金鱼缸中有10条黑金鱼。

⑵布置小组学习。

师:以小组为单位, 认真观察每个金鱼缸中金鱼的数量, 再用语言概括出它们的多少。然后小组汇报, 看哪个小组汇报的全面、准确。

⑶小组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用“多得多、多一些、少得多、少一些”概括出三个金鱼缸中金鱼数量的多少)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整个新课环节采用“猜数游戏”、“观察储蓄罐, 比多比少”、“观察金鱼缸, 比多比少”三个教学载体, 首先让学生非常充分地理解、认识和掌握“多得多、多一些、少得多、少一些”的含义,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其次, 在该环节中考虑到了主体性问题, 即想方设法让学生成为课堂上学习的主人, 适时安排了行之有效的小组学习, 给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第三, 通过以上三个载体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练习应用深化新知

1.教科书中第40页“做一做”

(大投影出示玫瑰花, 让学生清楚每个花瓶中玫瑰花的枝数, 然后回答“做一做”中的三个问题)

2.请你去掉黑板上的“<”或“>”, 说一说两个数的多少。

篇4:比多少的幼儿园数学教案

活动目标:

1.进一步感知7以内的数,了解7的实际意义。2.认识感知数量6和7之间的关系,7和8之间的关系。活动准备:

1.数学学具盒、8以内多少不同的动物图片若干、贴纸。

2.幼儿活动材料《数学》第2页《送花灯》,数字卡片7,水彩笔。3.材料袋:7盏红灯笼、7只小兔、7个灯泡的图片。活动过程:

一、数花灯

1.过新年了,小兔一家订好了花灯。

2.教师依次出示6张红灯笼图片.请你们数一数.小兔订了几盏红灯笼? 3.小免有几只?(7只)如果每只小兔要拿一盏红灯笼,够不够?是红灯笼多,还是小免多?

4.怎样让红灯笼和小兔一样多?

5.6盏红灯笼,又添上1盏,就有7盏红灯笼了,红灯笼就会和小免一样多?

二、点花灯

1.红灯笼要亮起来才好看.数一数小免准备了几个小灯泡’

2.教师出示6张灯泡图片。请你们数教,说说准备的小灯泡够不够.还缺多少。

3.6个灯泡,叉添上1个.就有7个灯泡,能让7盏红灯笼都亮起来。4.7只小免、7盏红灯笼、7个灯泡部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7)5.数字“7”像什么?找找活动室里哪些物品的数量可以用数字7来表示?

三、送花灯

1.出示幼儿;舌动柯料《教学》第2页《送花灯》,引导幼儿学习7以内的数数.将物品数量与教字对应起来。

2.操作完成后,请幼儿两两合作.相互交换观看幼儿活动材料第2页.检查同伴的操作结果是否正确。

四、再次感知7的意义 欢迎幼教同行们添加幼教联盟-欧阳老师的微信:3231821756,QQ同号

1.拿出数字

6、数字

7、数字8 2.拿出隼棒比多少。

3.用隼棒质地这之间的意义后,再看数字。

五、结束

送学具盒和数学书。活动反思:

篇5:比多少的幼儿园数学教案

设计背景

我们班幼儿年龄不均,男孩子占三分之二,幼儿自控力差,注意力不集中,但幼儿喜欢观察新鲜事物,乐意在玩中学识。根据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通过卡卡熊过生日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并展开教学。

活动目标:

1、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

2、学习用简短的句子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

3、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猫、小鱼图片和白纸若干。

2、猫妈妈头饰1个。

活动过程:导入活动:

教师扮演猫妈妈:“小朋友们好!知道我是谁吗?……你们能不能帮我喂喂我的猫宝宝呀?让我先来教教你们怎么喂猫宝宝吧……”基本活动:

(1)教师示范:

a先给小猫排队

向幼儿说明要求,喂小猫的时候要说:“一只猫吃一条鱼”

c 引出多和少(猫的图片比鱼的图片多1―2张)提问:为什么这只小猫没有鱼吃呀?幼儿讨论,教师从旁引导

(2)幼儿动手操作,教师从旁指导

(3)让做得对做得好的幼儿上台来边做边讲

(4)巩固复习:教师在黑板上做,但是由幼儿来说操作过程巩固复习:

(1)教师在黑板上做,(文章出自.快思教案网)但是由幼儿来说操作过程

(2)让部分幼儿扮演小猫,部分幼儿扮演小鱼,让幼儿练习操作过程

(3)“送猫宝宝回家” ――让幼儿把自己得作业放到教师指定的地点

活动延伸:

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利用各种玩具和器材让幼儿更多的操作比较,加强记忆。

教学反思:

1、通过游戏,让幼儿学习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及一样多。

2、培养幼儿的活泼开朗的形格。

3、活动中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有待完善

4、幼儿由于年龄小还不能掌握这节课要达到的目标。

5、听取专家、老师们的见意后,完善到教学活动中,使这节课更完美。

篇6:比多少的幼儿园数学教案

设计背景

布置一个池塘,一块萝卜地。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让幼儿学习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及一样多。

2、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采用角色游戏,让幼儿掌握:小猫多还是鱼多,小兔和小猫一样多。

活动准备

小猫,小兔头饰12个、狮子头饰1个,萝卜、小鱼若干,布置一个池塘,一块萝卜地,2只小篮子。

活动过程

1、听琴声幼儿入教室,教师扮演狮子大王,幼儿扮小猫,小兔。

2、用角色的口吻启发幼儿比较小动物的数目一样多:狮子只有1只,比小兔(小猫)少,小兔(小猫)比狮子多。

3、狮子大王带小动物做游戏:

(1)抓鱼:小猫轻轻地到池塘里抓鱼(鱼比猫多若干),要求猫先抓一条鱼,而后有2只猫再各去再挂1条鱼,比一比:小猫多还是鱼多。(鱼比猫多,猫比鱼少)

(2)拔萝卜:小兔到萝卜地里去拔萝卜(萝卜比小兔少),要求每只小兔拔一个萝卜,最后有2只小兔子没拔到萝卜,要比一比:小兔多还是萝卜多。

(3)比一比:小猫抓的鱼和小兔拔的萝卜谁多、谁少。(鱼比萝卜多,萝卜比鱼少)

(4)找朋友:音乐起,小猫和小兔互相找朋友,找到后比一比:小兔和小猫一样多。

教学反思

1、通过游戏,让幼儿学习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及一样多

2、培养幼儿的活泼开朗的形格。

3、活动中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有待完善

4、幼儿由于年龄小还不能掌握这节课要达到的目标。

5、听取专家、老师们的见意后,完善到教学活动中,使这节课更完美。

篇7:“比多少”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教学过程:

一、激活

教师边呈现课件边说:你能数一数并比一比谁多谁少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数一数的过程, 初步感受“多”与“少”的含义。

二、自主探究 (明确要求, 解决问题)

课件呈现主题图及自主探究要求: (1.说说你看到了什么?2.比一比谁多谁少?)

1. 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预设学生方法:数一数小猪有3只, 木头有4根, 所以小猪少, 木头多;兔子和砖头都是4个, 所以兔子和砖头同样多;小猪有3只, 兔子有4只, 所以小猪少, 兔子多。)

2. 小组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一比哪种方法更快。 (采用小组活动, 先一一对应摆一摆再说。)

(1) 探究一: (比一比木头和小猪谁多谁少?)

(木头比小猪多, 小猪比木头少。)

(2) 探究二: (比一比兔子和砖头谁多谁少?)

(兔子和砖头同样多。)

(3) 探究三: (比一比小猪和兔子谁多谁少?)

(小猪比兔子少, 兔子比小猪多。)

学生小组交流, 教师指导。

3. 全班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 (采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最优化)

三、跟进小练习 (摆一摆)

1. 课件出示4个正方形, 摆一摆圆和正方形同样多。

2. 课件出示5个正方形, 摆一摆圆比正方形多1个。

3. 课件出示6个正方形, 摆一摆圆比正方形少2个。

设计意图: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指出:给别人讲、亲身体验、动手做能记住90%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四、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比一比谁多谁少? (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等数学活动中, 发展合情推理, 让学生经历合情推理的过程, 同时感悟比多少的方法。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 我们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

六、课后检测

篇8:比多少教案

1、小红得了15朵红花,小丽得了9朵,小红比小丽多几朵?

2、草果有18个,梨有9个,梨比苹果少几个?

3、姐姐今年17岁,妹妹今年8岁,两人相差多少岁?

4、苹果园里上午摘了13箱苹果,下午摘了8箱苹果,上午比下年多 摘了几箱?

5、弟弟得了8张奖状,哥哥得了13张,弟弟比哥哥少几张?

6、妈妈买了15粒黑扣子,9粒白扣子,6粒红扣扣子。(1)黑扣子比白扣子多多少粒?

(2)红扣子比白扣子少多少粒?

7、一支钢笔12元,一个文具盒8元,一支钢笔比一个文具盒贵多少元?

篇9:比多少教案

《比多少》教案

武鸣县府城镇府城小学

陶如花

学习内容分析: “同样多”、“多”、“少”学生在学前班已初步认识,但不知道它们的含义。教 科书设计了一个“小猪帮小兔盖房子”的童话故事,一方面为教学知识提供背景,同时渗透了互相帮助、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教育,通过比较小兔和砖,小猪和木头,知道“同样多”的含义后,进一步提问“图中还可以比什么?”使学生知道“多”和“少”的含义,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正确比较物体的多少。学生将在这一节课中,仔细观察,结合动手操作、比较等多种数学活动,更好的掌握比多少,不但会说谁比谁多,还能说出多多少。并通过合作交流,体会互助学习的乐趣。

学情分析:“同样多”、“多”、“少”学生在学前班已初步认识,但不知道它们的含义。教科书设计了一个“小猪帮小兔盖房子”的童话故事,一方面为教学知识提供背景,同时渗透了互相帮助、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教育,通过比较小兔和砖,小猪和木头,知道“同样多”的含义后,进一步提问“图中还可以比什么?”使学生知道“多”和“少”的含义,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正确比较物体的多少。学习目标描述:

1、使学生知道“同样多”的含义。

2、让学生在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的活动中,体验一些比较的方法。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具体目标:

1、认识“同样多”,知道“同样多”的含义。

2、会正确进行“多”、“少”的比较。掌握比的较的方法。

3、学会读写“>”、“<”,初步会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教学重点:知道“同样多”的含义。会正确进行“多、少”的比较。掌握比的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会比较多个物体的多少。掌握自己认为适用的好的比较方法。教学手段:针对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比较短的特点,利用多媒体课件、学具等多种教学手段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和兴趣。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及图片

学生准备:饱满的精神、学具盒、课前观察小羊、小兔的盖盖房子的情境动画 课时分配:1课时 师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趣

1、多媒体课件展示小羊、小兔的盖盖房子的情境动画。

学生观看动画,老师用所看到的动画内容讲小故事给同学们听,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教学中。

2、谈话导入:请小朋友数一数,动画中出现的动物各是多少。它们一样多?你是怎么知道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比较多少。

板书课题:比多少

【设计意图】多媒体教学的使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及学习兴趣。

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1、小组合作,观察动画处,组内交流。说一说动画片里的故事都讲了什么?

小组交流:有4个萝卜、3个苹果、4只小兔、3只小羊、4根木头、4只小凳……

2、引导观察,初步感知“同样多”

⑴ 学生数一数,师问: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有多少呢?

⑵ 学生答:有4个萝卜、3个苹果、4只小兔、3只小羊、4根木头、4只小凳(多媒体出示)(3)问:小免去搬砖,有几只小免,有几块砖,小免和砖谁多?你是怎么知道的?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吗 ?

(4)学生汇报老师多媒体出示4只小兔,4块砖,插入¦演示,这样一个对着一个,都没有多余的,我们就说小免和砖的块数怎么样?(一样多)用一个算式表示是:

板书: 4=

4学生书空并齐读 老师介绍等号

(5)学生动脑筋:看看,动画片里还有什么和什么“同样多”?

(6)动手操作:学生用学具袋中的物品摆“同样多”的物品,举例说说。比如说:圆片和三角形同样多。

3、理解新知

⑴ 小免和小猪比,同样多吗,为什么呢?

学生操作:用圆片代表小兔,用正方形代表小猪在桌子上摆一摆。

小兔:

小羊:

学生汇报结果老师多媒体演示:一只对一只,小兔比小羊多。也就是几比几多?用一个算式表示是: 板书:4>大于号

(2)老师质疑:小羊比小兔怎样,为什么呢?(3)学生答,老师板书:3<4 小于号

(4)老师小结,教读写大于号与小于号

(5)同桌相互说一说:动画片中还有什么比什么多或什么比什么少?

(6)检测: 7○3

4○9

3○3

5○8

10○1

【设计意图】教师要时时处处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细节入手,从每一句话入手,不要失掉任何一个教育的机会。另外,此环节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三、动手操作,巩固练习

1、找朋友,把同样多的连起来。

2、同桌合作,摆学具卡片,边摆边说。

⑴ 一个同学摆,同桌摆的和他同样多。

⑵ 同桌合作,一个摆的多,一个摆的少。

思考:想一想,怎样摆,我们才能一眼就看出谁多谁少呢?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达到对知识的巩固,激发学生做题的兴趣,同时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说说生活中同样多、多些、少些的例子。比一比班里的男女同学,组与组的同学谁多谁少。谁最多,谁最少呢?

4、动脑筋:谁能用最少的时间分清图片里物品的多少呢?

5、考考你: 2>□ 6>□

6=□

□=8

□<9

6、试一试(四杯水的深浅不一样)模拟活动:把4块同样的糖放入相应的4杯水中,让糖溶化。(多媒体出示)请你猜一猜,哪杯水最甜。你是怎么知道的,请你说给大家听。

【设计意图】让孩子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回顾整理,总结提升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要注意什么呢? 【设计意图】简单的对知识进行梳理。

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

1、多媒体出示各种动画,让学生数一数。

2、多媒体出示比较过程,让学生感知同样多。

3、多媒体出示学生汇报答案,课件与教学同步。

本课小结:本节课,孩子们经历了观察、思考、交流;尝试了动脑、动手、动心;学习了倾听、合作、总结;感受了数学的无穷、多彩、快乐……一切的一切,我与之分享!不敢轻言,却已满足,缘于我心,融与课堂。但知路无尽头,学无止境,教无定法,课改无涯!

教学思考:我们的教师兢兢业业、勤勤肯肯,始终如一地坚持着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坚韧不拔地钻研着新课改的理论精髓,精益求精地完善着新课改的思想目标,准备昂首阔步地追求新课改的光辉成果。可是,我们现在却疲惫不堪。我们不甘心,为什么五年的大刀阔斧到头来却让我们不知所云? 教学反思:

篇10:比多少大班教案

1、 学习正确判断7以内数量的多少。

2、 游戏中学习按数量多少进行排序。

活动准备:七星瓢虫图卡一张车有瓢虫轮廓的操作纸每人一张。

活动过程:

一、制作比7少的瓢虫图片

1、 教师:你认识这是什么昆虫吗?(出示七星瓢虫的图片)它的名字叫七星瓢虫,为什么叫七星瓢虫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它身上共有几颗星?原来它身上有7颗星,所叫它七星瓢虫。

2、 教师:可不要小看七星瓢虫哦!它可是瓢虫王国里的国王呢?因为在瓢虫王国里,只有它身上的星最多,共有七颗,其他瓢虫身上的星都比它少,有的是三颗,有的是四颗,有的是五颗,国王最要好的朋友才六颗星,有的更少只有两颗或一颗星星。

3、 现在老师这里有一个瓢虫王国的国王了,请把你们手中的小瓢虫画上比7少的任意几颗星,发给幼儿操作纸。

4、 幼儿操作。并互相交流操作结果

二、学习正确判断7以内数量的多少,并进行数量多少的排序

1、 瓢虫国王要挑选一些小瓢虫和它一起去旅游,教师从幼儿的作品中选择上1颗星的、2颗……6颗星的瓢虫各一只。

2、 我们来看一看七星瓢虫国王挑选的`这些小瓢虫各有几颗星?教师和幼儿一起点数。

3、 国王要求很严格,小瓢虫要按照按照身上的数量来排队,七星瓢虫国王排在最前面,后是六星瓢虫,然后是五星瓢虫,只有一颗星的瓢虫排在最后面。

三、游戏:瓢虫火车

1、 国王去旅游的这些天,小瓢虫们玩得很开心,它们也喜欢玩排队的游戏,按照身上星星的数量进行了排队。

2、 请你们这些小瓢虫也来玩一玩开火车的游戏吧!

3、 交代游戏规则:请所有的六星瓢虫起立,去找一个五星瓢虫,然后六星瓢虫排在五星瓢虫的后面,五星瓢虫带着六星瓢虫去找四星瓢虫,依此类推。

4、 幼儿快乐游戏,一轮游戏结束,幼儿可自由交换图卡再玩一次

四、找一找数量是7和比7少的物品

1、 瓢虫国所有物品都是7件,它有7件毛衣、7副眼镜,7条裤子。找一找我们活动室里哪些东西正好有7个,可以给七星瓢虫国王来用。

篇11:比多少的幼儿园数学教案

一、架支点,问卷设计

1.“比多少解决问题”的类型分析。

“比多少解决问题”是指在问题解决中比较两个数量大小或多少的问题。经查阅可细分为六种类型,以下是我们根据每种类型编制的例题。

2. 解决问题过程中“解题步骤”的思考。

新教材在解决问题教学领域,增加了“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这三个小问题统领解题过程。本文从收集信息、分析问题、解答问题和反思检验四个方面分析学生“比多少解决问题”的解题能力。

例题1:小兔子采了63个蘑菇,小松鼠采了38个蘑菇,小兔子比小松鼠多采几个?

(1)收集信息能力的考查。每一大题有三个小题。

第一小题为找出问题的已知条件:小兔子采了几个蘑菇?(1)63个(2)38个(3)25个。

第二小题为辨认问题:这道题求什么?(1)小兔子采了几个?(2)小松鼠采了几个?(3)小兔子比小松鼠多采几个?

第三小题为辨认关系语句:哪个动物采的蘑菇多?(1)小兔子(2)小松鼠(3)一样多。

(2)分析问题能力的考查,主要了解学生条形图表征及整合题意的能力。

(3)解答能力的考查,主要是了解学生是否能运用正确的符号进行运算,了解学生的解题能力。

二、剖误点,错误类型及成因分析

问卷调查以本校二年级4个班学生为样本,发放调查问卷,调查、分析如下。

1. 收集信息的能力分析。

(1)审题不仔细。学生收集题目中的信息和问题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例题3:人工野鸭岛去年有35只野鸭,今年比去年多28只,今年有多少只?()

(1)35只(2)28只(3)63只

学生只关注最后的答案,忽略问题本身。访谈如下:

师:为什么第1小题选(3)?

生1:因为今年有63只鸭。

师:这里是求今年有多少只鸭吗?(指问题)

生1:哦,错了,是35个。

(2)字词省略的错误。有学生读题会将字词省略,而造成题意理解错误。

例题4:王老师买了26本书,李老师比王老师少买9本,李老师买几本书?()

(1)王老师买了几本书?

(1)26本(2)29本(3)17本()

(2)这道题要求什么?(1)(2)

(1)王老师买了几本书?(2)李老师买了几本书?(3)李老师比王老师少买几本书?()

(3)哪个老师买的书多?

(1)王老师(2)李老师(3)一样多

部分学生把“李老师比王老师少买9本”简化成“王老师少买9本”。

师:为什么第1小题选(2)?

生2:因为“李老师比王老师少买9本”,说王老师少买9本。

师:为什么第三小题选(1)?

生2:因为王老师少买9本,所以少的就是王老师。

2. 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年级学生在解“比多少解决问题”时,在图式表征方面主要出现的错误是条形图概念的不稳定。如例题6某生的“画图”解题记录:

师:这道题谁跳的多?谁跳的比较少?

生3:小军多,小明少。

师:你为什么会这么画?你是怎么想的?

生3:小明跳了81下,所以要先画一个长方形表示81个。因为少跳12个,所以这一段是12个(指后半段)。小军不知道跳了几下,用问号表示。

师:从图上看,谁跳的比较多?

生3:小明。

师:可你刚才不是说小军比较多吗?

生3:哦,错了。

3. 解答问题的能力分析。

(1)看关键词解答。有学生易以关键词来思考解题策略。如看到“比”“少”“相差”“还剩”这样的词,就是用减法,看到“多”“一共”“总和”这样的词,就用加法。

例题6:在跳绳比赛中,小明跳81个,小明比小军少跳12个,小军跳几个?学生列式为81-12=69。

师:这道题你为什么用减法?

生4:他说“小明比小军少跳12个”。

师:老师没有听懂,能说得更明白一些吗?

生4:“少跳12个”,“少”就用减。

师:你的意思是“多”就要用加,“少”就用减。是这样吗?

生4:是的。

(2)误用“大数减小数”原则。“大数减小数”即直接以题目中的大数减小数来解题或是题目中先出现大数后出现小数就用减法,丝毫不理会题目与数字的意义。

师:这道题为什么要用减法?

生5:35不可能加几等于28,所以只能用减。

4. 回顾反思的能力。

二年级的学生普遍缺乏检查的能力,回顾反思的习惯也有待加强。有学生对于自己的说词前后矛盾却不自知,甚至于自己的答案是否合理也毫无察觉。如题5:一支钢笔43元,一支钢笔比一支铅笔贵40元,一支铅笔多少元?学生列式为43+40=83,结果铅笔比钢笔还贵了。

三、寻路径,策略分析

1. 加强题目、图示与算式的联结,促解题策略的构建。

研究表明图示策略能够帮助学生解题时做深层的省思,避免掉入关键字的陷阱里。特别是比多少解决问题,通过画条形图帮助理解,能将解题思路直观化,使图示发挥最大功效。教师可引导学生分三步加强题目、图示与算式的联结,逐步帮助学生解题。(以第6题为例)

(1)题目与图示的联结。通过以下三步,借助条形图帮助学生厘清数量关系:

(1)小明跳了81个,用条形图表示。

(2)小明比小军少跳12个,小军跳几个?说明小军多,条形应画得更长,条形图表示。

(3)标明相差量。

(2)图示与算式的联结。将线段图画好后,数量之间的关系就一目了然了。此题的等量即“小军跳的数量=小明跳的数量+相差量”,因此,求小军跳的数量只要用小明跳的数量加相差量,也就是81+12=93。这时引导学生结合图示进行解释:81、12、93分别表示什么意思,重点阐述81在图上指哪部分。通过这样的指一指、说一说、辩一辩,沟通图示与算式的连联结,将数量关系直观化。

(3)题目与算式的联结。有了题目到图式的直观理解,再有图示与算式的半抽象阐述,这时教师还要跟进题目到算式的抽象提升。围绕“求小军跳了几个为什么用加法”,逐步剖析“小明比小军少跳了12个”就是表示“小明跳的个数是小的数”,“小军跳的个数是大的数”,从而得到:大的数=比较量+差异量,小的数=比较量-差异量。

2. 增加问题、信息、关键字间的对比,促解题经验的丰富。

(1)问题的对比。

小红有10朵红花,小明有7朵红花,小红比小明多几朵红花?

小红有10朵红花,小明有7朵红花,小明比小红少几朵红花?

引导:这两题有什么一样的地方?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为什么问题不同都是用减法解决呢?帮助学生理解“求差异量”的两种表述方式,即问题不同,但是表达的意思相同。

(2)关键信息的对比。

小红有10朵红花,小明比小红多7朵红花,小明有几朵红花?

小红有10朵红花,小红比小明多7朵红花,小明有几朵红花?

引导:这两道题都是求“小明有几朵红花?”为什么一道用加,一道用减?引导学生关注关键信息的对比,分析数量关系,理解相同的问题,当比较量和差异量在信息中发生变化时,题目的意思就会发生变化,随之数量关系也会改变。

(3)关键字的对比。

引导:这三题中都有“多”,为什么有些用加法,有些用减法呢?将“关键词解题策略”通过对比的三道题抛给学生,引发学生的对比、思辨,从而感悟解决“比多少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防止形成思维定式,丰富解题经验。

3. 提高读题、检验的意识,促解题习惯的培养。

从本研究中显示学生审题的能力和检验的意识并不强烈,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审题习惯和检验态度,从细微处培养检查习惯。

(1)读题——解决问题的基础。要求学生先通读题目,再动笔划一划、圈一圈,标记出重要的信息,把问题的细节放大,引起感知注意,避免出现信息遗漏、选择失当等现象。

如第5题,引导学生读题时作如下标记:

(2)检验——解决问题的延伸。

(1)代入法。将求得的答案重新代入问题中,重新思考一遍。

(2)图示检验法。学生解答完毕后,可通过画图进行检验,重点检验数量关系分析是否正确及选择的运算策略是否得当。

篇12:《比多少》教案

1.使学生初步认识一一对应,知道“同样多”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

2.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初步体验数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3.在生活中培养多、少、同样多的意识,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加深对同样多、多、少的理解。

教学重点

知道“同样多”的含义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实物投影仪,小兔头、小猪头、砖头、木头图片。学具准备

铅笔、橡皮、梨片、苹果图、三角形、圆片、花朵片各若干 教学过程

一、听故事,提问题

故事:三只小猪长大了,要离开爸爸、妈妈自己生活了。他们各自盖了一间小房子。大哥盖了一间草房子,二哥盖了一间木头房子,小弟盖了一间砖头房子。房子盖好了,他们高高兴兴地搬进了自己的小屋。可是有一天,来了一只又饿又渴的大灰狼,他先来到大哥的房子前,使劲一吹,大哥的草房子给吹倒了,大哥逃到了二哥家里。可大灰狼又使劲一吹,结果二哥的木头房子也给吹垮了。没办法,哥俩赶紧逃到小弟家里。这次不管大灰狼怎么吹,砖头房子一动也不动。后来,三只小猪一起动脑筋赶走了那只坏透了的大灰狼。三兄弟都竖起大拇指说:“还是砖头房子最坚固。”这一天,天气可好了,河里的小鱼高兴地在水里游来游去,咦!为什么那边的草地上那么热闹!小鱼“哗啦”跳出水面一瞧,哦,原来三只热心的小猪在帮他们的邻居小兔盖最坚固的新房子呢!他们你搬木头我搬砖,干得可欢呢!小房子很快

就盖好啦!那边的石桌上放着许多好吃的,肯定是热情好客的小兔招待小猪的。

1.教学“同样多”。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讲的这个故事,名字就叫《三个猪兄弟》。教师放录音《三个猪兄弟》,请学生听后回答(一边看书一边回答):

(1)三个猪兄弟为什么要帮小兔盖房子? 渗透德育:教育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热情好客。(2)图上有几只小兔?每个小兔搬多少砖

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贴小兔头图片、砖头图片。(3)一只小兔搬一块砖,有没有多余的砖头?有没有多余的小兔? 一只小兔对着一块砖,没有多余的小兔,也没有多余的砖头。我们就说:小兔和砖头同样多。(板书:

同样多。)学生模仿说一遍。不要求学生和老师说得一模一样,只要能完整说明意思即可。

(4)图上还有哪些物体同样多呢?(随意比较)2.操作。

(1)师引导学生摆“同样多”。

教师摆六块橡皮后,要求学生把铅笔和橡皮摆得同样多。

指1名学生到投影仪上摆,其他学生在课桌上摆。最后学生看自己摆的和投影仪上摆的是否

(2)全班学生独立摆“同样多”。在梨片(5个)下面摆苹果片,摆的梨片要和苹果片同样多。摆好后回答:梨片有几个?一个苹果片对着一个梨片……,有没有多余的?梨片和苹果片怎样呢

3.教学“多些、少些”。(1)图上有几只小猪?一共有几根木头?(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贴小猪头图片、木头图片。)

(2)一个小猪头对着一根木头比,最后有没有多余的小猪头?有没有多余的木头?是小猪头多还是木头多?谁多谁少

学生交流后请小组长代表回答。(教师板书:多、少)

教师说明:木头多、小猪头少,我们还可以说木头比小猪头多,小猪头比木头少。学生模仿说出谁多谁少,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3)图上还可以比什么?(随意比较)

二、操作

全班同学动手操作,1名同学到投影仪上操作。

1.第1行摆5个△,在△下面摆○,△要比○多1个。第2行摆几个2.第1行摆4朵红花,摆的黄花比红花少1朵,第2行摆几朵黄花?

三、运用新知

1.第1题:左图是猴子多,右图是骨头多。(避免学生产生思维定势2.第2题:学生观察,看到公鸡和鸭子虽然摆的一样长,但疏密不同,进而判断摆的密的鸭

3.第3题:学生在观察到第一排蛋糕同样多的基础上,只需比较两盒中的第二排。第二排多

4.第4题;此题是在同一排中比较多少,当第5次循环出现珠子时,只出现了一个黄色珠子,所以黄珠多而红珠少。

5.介绍你的方法。

四、小结

篇13:中班数学:比多少

1.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计数比较7以内数量的多少,进一步感知7以内的数量。

2.能在活动中体验提前做好充分准备,才能有一个更好郊游的心情。

活动准备:

1.教具:《比多少》ppt;水和可乐材料一套;

2.学具:人手一份操作板和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直接导入,初步感受物体的多少。

导语:孩子们,今天我们到这里来活动,请每个小朋友找一张小椅子坐下来吧。

提问:呀,他为什么不坐下来呢?

我们来看看,小椅子和小朋友谁多谁少?

小结:原来是椅子少,小朋友多。

二、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计数比较7以内的数量。

过渡语:现在这个季节呀,正好是我们郊游的季节,那我们郊游需要准备什么东西呢?

看来你们都是郊游的高手,我早就猜到了!看,我给大家准备了什么?

1.出示ppt1,初步尝试一一对应的比较。

提问:数一数,梨有几个?桔子有几个? 比一比,梨和桔子谁多?

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们来给他们排排队,比一比,谁多谁少?

小结:4个梨比3个桔子多。

今天我们小朋友很多,那我们就把多的那一组的梨放进书包里,带去分享吧!

2.出示ppt4,进一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7以内数量的多少。

提问:我们去郊游,带一种水果够吗?

别着急,我这还有呢!

苹果和香蕉,我们数一数,比一比,谁比谁多?

能不能想一个办法一眼就能看出是香蕉多还是苹果多呢?

小结:6根香蕉比5个苹果多。那我们就把多的一组的香蕉放进书包里带去分享吧!

3.出示ppt7,幼儿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个别操作展示。

过渡语:我们去郊游,除了带吃的,还要带什么?

来,看我给你们准备了什么?

那你们来数一数,比一比,水和可乐谁多?

小结:7瓶矿泉水比6瓶可乐多,而且我们小朋友还是喝水比较健康,少喝碳酸饮料哦!我们就把多的一组的矿泉水放进书包里吧!

三、交代要求,分组操作。

过渡语:东西都准备好了,你们准备好了吗?

立正,排好队,我们出发啦。。。

这是哪?

呀,这有什么呀?好漂亮!

红花多还是黄花多?

听!什么声音?

我们来看看,是不是和我们猜的一样的?

呀,你们真棒!那这么多的小动物谁多谁少呢?别急,饲养员给我们小朋友两个任务呢:

1.你们一人拿一包小动物玩具去数一数,比一比;

2.给多的一组的小动物要送上一颗爱心。

明白了吗?

观察指导:教师观察幼儿是否理解操作规则,了解幼儿的数量比较策略,分析其发展水平,因势利导。

四、交流评价

1.交流

过渡语:这两组小动物谁多谁少?谁和我这做的是一样的?你是怎么比较的?

2.评价:

找出错误资源,大家进行纠正。

五、活动延伸

你们今天的表现真的很棒!

在生活中也有许多东西是需要我们去仔细观察,来比较谁多谁少的,那等会回教室后,请你在教室里去找一找,比一比,什么东西多什么东西少,好吗?

篇14:一年级数学比多少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结合具体事物说出“谁比谁多”“谁比谁少”以及“谁和谁同样多”。

过程与方法:通过做游戏,使学生体验多、少和同样多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做游戏,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体验“多、少、同样多”的含义。教学难点:学会比较的方法。授课类型:新授

教学方法:引导自学、观察法、比较法、游戏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椅子数把。教学过程:

1、导入

(1)出示课题:

一、比多少(2)下面我们做游戏进行学习。

2、做游戏 教师谈话引入:

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这节课,我想请几位同学来玩做椅子游戏,谁想来?(教师在教室前面准备好5把椅子)请6名同学到前边玩做椅子游戏。

(一)认识多少

1、提问:发生了什么事情? 学生自由发言。学生讨论,知道有6个小朋友,5把椅子,小朋友多,椅子少。

2、提问:椅子为什么不够啦?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全班交流,说出小朋友比椅子多,椅子比小朋友少。

3、出示小朋友和椅子一一对应的图,提问: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二)认识同样多

1、师:同学们真聪明,能够从游戏中学到知识,真棒!现在老师又拿来一把椅子,我们再来做一次游戏,怎么样?6个小朋友接着做游戏,其他学生观察讨论。

2、这一次的结果怎么样?

学生自由发言:得出这回都有座位了。

3、出示小朋友和椅子一一对应图,提问:小朋友和椅子怎么样?(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全班交流,小朋友和椅子同样多。

4.接下来老师请了一群小动物和我们一起学习,想知道他们是谁吗?(出示情境图)

学生畅所欲言

接下来我们一起解决几个简单的问题

问题一:比一比,小兔和砖的数量谁多谁少?说一说你的理由。学生说,全班交流,总结:兔子(4)和砖(4)同样多

问题二:比一比,小猪和木头的数量谁多谁少?说一说你的理由。学生说,全班交流,总结:木头(4)比小猪(3)多,小猪比木头少 问题三:休息时,小兔拿来了自己爱吃的萝卜和小猪爱吃的苹果。

如果每只小兔吃一根萝卜,每只小猪吃一个苹果,小兔准备的够和小伙伴们分吗?

学生说,全班交流,总结:小兔(4)和萝卜(4)同样多,小猪(3)和苹果(3)同样多 问题四:仔细看图,图中还可以比什么呢?快跟小伙伴说一说吧!学生畅所欲言

(三)、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教师提出要求:摆黄色的花片要与红色的花片同样多。学生动手摆,动口说。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出示水果图,提问:哪种水果多?哪种水果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观察水果图,重点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比的。

(四)、拓展 摆 △ 比 ◇ 多3 个。

◇◇◇◇ 2 摆 △ 比 ◇ 同样多。

△△△△△△

(五)、总结

篇15:比多少的幼儿园数学教案

关键词:认知实情,教材分析,比多少

相差关系应用题是小学数学中既基本又重要的教学内容, 学生在解题时却经常分辨不清该用加法还是该用减法, 有的学生看到“多”就加, 看到“少”就减。究其原因, 实际上是其“生长点”———“比多少”的概念没有建立好。本文旨在分析新入学儿童“比多少”的认知实情, 结合人教版 (2012年) 教材一上“比多少”的教学分析, 谈一谈如何基于学生认知实情、灵活运用教材、实施有效教学的所思所做。

一、分析学情, 深入了解学生原有认知

美籍匈牙利数学家波利亚说过:“教师讲什么不重要, 学生想什么比这重要一千倍!”他强调了教师对学情了解的重要性。对于“比多少”, 我们也应该先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已经知道了多少?有多少人已经知道?……所有这些问题, 都可以通过学情调查分析得到答案。以下数据就是笔者运用自编的调查问卷在2015年9月8日~10日期间对本校一年级的438名学生进行测试得到的。

(一) 调查一:判断谁多谁少

本题学生的正确率高达97.9%。可见, 一年级的孩子在平时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和幼儿园里学到的知识, 足以解决数量在5个以内、“一一对应”呈现的“比多少”问题。

(二) 调查二:用“谁比谁多 (少) ”表述比较结果

通过此题的测查、分析, 我们得知:

(1) 比多、比少句式理解是学生的困难点, 约57.1%的学生能准确完成。

(2) 给定前半句 (图2) 的准确率是64.6%, 略高于给定后半句 (图3) 的准确率60.5%。

(3) “ () 比 () 多”的问句要比“ () 比 () 少”的问句约高出15%, “比多”的句式比“比少”更容易理解, 约有16.7%的学生不能灵活转化“谁比谁多”与“谁比谁少”这两个句式。

(三) 调查三:看图得出“谁比谁多 (少) 几”

看图得出“谁比谁多 (少) 几”, 是“理解两数相差多少”积累感性经验最有效的练习。笔者以图4为素材, 增加了“□○□=□”这样的算式进行了测查, 结果见表1。

从这一组前测数据来看, 学生对相差数的填写没有大的困难, 访谈中发现没有填或填错的学生主要是认字太少, 题意不理解, 当教师把题目读一遍后, 几乎都能正确填写。困难最大的是如何用算式表达, 正确率仅有26.9%, 答案分布情况见表2。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对算式的理解情况, 笔者特地找了三位能够正确列出算式的学生进行访谈。

师:你能说说9-5=4表示的意思吗?

生1:不知道, 随便写的。

师:那你的9哪来的?

生1:9是9个苹果, 5是5个梨。

生2:苹果有9个, 梨有5个, 减起来就有4个。

生3:苹果有9个, 梨有5个, 4就是苹果比梨多出来的4个。

显然, 即使正确列出算式的学生, 他们对这个算式的意思也表达不清楚。

从以上三项调查的数据分析得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一年级学生在理解“谁多、谁少”以及看图得出“谁比谁多 (少) 几”知识比较容易, 运用比多比少句式来表达比较结果和列式求相差量则是他们的“困点”和“难点”。

二、活用教材, 切实帮助学生解“困点”、破“难点”

通过前面的学情分析, 我们了解了学生的已有知识, 知道他们已经“在哪里”, 也知道他们将要“到哪里去”, 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学生该“如何去”。那么, 教师该如何灵活运用教材, 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 帮助学生突破“困点”与“难点”?

(一) 大花心思解“困点”

“比多少”第二阶段学习用“谁比谁多 (少) ”表达比较结果是近半数学生的“困点”, 教师采用以下三点展开教学以便能有效解开这一“困点”。

1.整体架构, 置“局部知识”于“整体知识”中教学。

人教版教材在学生进入数学学习的第二节课就安排了“比多少” (如图5) , 通过前面的学情分析我们已经知道:97.9%的学生能正确解决这个问题, 那这节课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怎样的提高呢?

图6是教材安排在第17页的第二阶段的“比多少”内容。这节课既要教学两个量的“比多少”又要教学两个数的“比大小”, 承载的任务太重。

基于以上分析, 笔者调整两节课的教学内容与目标, 合理利用两节课的学习时光, 把学生的“困点”——关系句式的表达分解到两节课中教学, 使他们学会正确表达比多比少关系句。现把调整后两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与设计意图进行整理, 见表3。

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放在关系句的理解与表述上, 具体展开如下教学。

师:一只小兔搬一块砖, 一次性完成了搬砖任务。再看小猪们, 能一次搬完吗?

生:不能, 小猪不够多。

师:你是怎么比出来的?

生:一只小猪搬一根木头, 3只小猪可以搬3根木头, 还多出一根木头。 (课件演示:一一对应)

师:小猪和木头比, 木头多、小猪少, 连成一句话该怎么说?谁来试一试?

生:木头多小猪少。

生:小猪少木头多。

生:木头比小猪多。

师:我们可以分两个问题来思考这个问题, 先想谁和谁比, 结果是谁多? (小猪和木头比, 木头多) 再进一步思考:木头比谁多? (木头比小猪多)

……

因“比多”句式比“比少”句式容易理解, 教学时先学习“比多”句式。片段中教师抓住句式的结构, 以“谁多?”———“~比谁多?”两个问题帮助学生感受“比多”句式的表述, 再以相同的方式完成“比少”句式的学习, 并比较“比多”与“比少”句式叙述上的相同与不同, 训练两个句式的灵活转化, 看到一个句式就能说出另一个句式。

2.巧设问题, 促使学生主动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 不思考的学习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而问题是知识的源泉, 正因为有问题的出现, 才有研究问题、寻求问题答案的主动学习过程。“比多少”教学时, 如果按图5、图6的方式, 直接给出结论, 那学生潜在的问题很难暴露出来;只要换成调查二中图2、图3那样, 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这是因为图2与图3是把知识置于问题之中。因此, 在第二阶段的教学时, 我们应结合学生的认知“困点”, 以问题的形式引领学生学习。图6中的信息可以设计成如图7“—比— () ”和“ () 比 () 多 (少) ”这样两类问题, 以激发学生思考, 如何运用比多比少的关系句。数的大小比较也同样用问题形式呈现, 如图8所示。这样, 把教材中陈述形式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形式, 有利于增加学生的思考机会。通过多次训练, 学生就能把“比多少”的句式纳入到原有语言系统之中, 犹如平时讲话那般自然运用。

3.变式训练, 有利于知识正向迁移、融会贯通。

变式训练是数学教学常用的一种手段, 可以使教学内容更为丰富, 还能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思考, 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比多少”的变式训练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内容上, 呈现如图9这样的物体“比大小”“比轻重”“比长短”问题, 虽然内容不同, 但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是完全可以迁移的, 通过这样的练习, 可以拓宽学生“比较”的思路, 还能激发他们学以致用、触类旁通的能力;二是思考角度上, 提供如图10这种类型的题, 可以促使学生换一种角度思考, 根据“谁比谁多 (少) ”的句式判断谁多、谁少, 使“比多少”知识真正得以融会贯通。

(二) 小步缓行破“难点”

知识教学应呈现小步缓行、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状态, 促使学生在经历较长的认识过程后逐步理解、掌握所学知识。从前面学情调查可知:在看图求相差数时, 仅有26.9%的学生能正确列式。如何巧用教材上的素材, 帮助学生突破理解算理的“难点”?

1.提前渗透, 充分感知。

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倡导“最近发展区”理念, 他认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其潜能, 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笔者在“比多少”第三阶段教学时就运用了这一方法, 以第一次出现的第33页虫子和小鸟图 (如图11) 展开教学, 实现了一次成功的突破。

课件呈现第一幅图, 师问:图中的虫子和小鸟比, 比较结果怎么样?

生:虫子比小鸟多。

师:你是怎么比出来的?

生:小鸟和虫子一一对应起来就比出来了。 (课件对应演示)

师指第二幅图:这样对应起来, 就能一眼看出结果是———

生:虫子比小鸟多。

师:虫子比小鸟多几?谁看出来了? (学生很快就举手了, 有些忍不住的就说了出来:多1)

师:虫子有4条, 怎么只比小鸟多1呢?

生:有3只小鸟, 每只小鸟吃掉一条虫子, 4条虫子就被吃掉了3条 (课件演示第三幅图:斜线划去3条虫子) , 不就只多1条吗?

师:谁能把刚才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

……

有趣而相关联的小鸟和虫子组合在一起, 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也享受了思考的乐趣。“4-3=1”的出现可谓是水到渠成, 学生是把这一情境融入到刚学习的减法意义之中, 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 轻松“跳一跳”, 成功摘到了“果子”, 不知不觉地实现了跨越性的发展。

2.多次积累, 逐级递进。

学习知识需要一个认识、理解、感悟的过程, 在尝试“用算式表示出两个量的比较结果”后, 还需要用同类问题进行巩固、提高。人教版教材把看图得出“谁比谁多 (少) 几”进行分散编排正迎合了这一需求。我们在借用“小鸟虫子”图展开教学后, 第56页的“小丑帽子”图、第64页的“雪人萝卜”图以及第80页的“松鼠松果”图等都是巩固发展的好素材, “先知”学生在第一次教学后就能基本理解掌握, 再由他们带领“后知”学生在第二次、第三次……不断感知、积累, 学生不但能借助直观图进一步理解比较量与相差量之间的关系, 还能实现“一图一问”到“一图两问”的递进, 为相差关系的系统教学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

读懂学生, 了解学生认知实情, 准确判断学习起点, 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发展需要的教学;读懂教材, 厘清教材编排体系, 把握局部知识与整体知识之间的关联, 教学时才能做到灵活运用教材。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利用每一个机会锻炼学生克服“小难”, 积累一定的能力后再引领他们突破“大难”, 数学教学必定会更高效!

参考文献

[1]孔企平.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1) .

[2]侯美霞.把握分解点, 突破生长点[J].课程教学研究, 2013 (8) .

篇16:比多少一年级数学教案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感知10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

2、通过开放型的问题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的小组式的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主动探求知识的能力,从而感知数学无处不在。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0页。

教学设计

初步感知,导入新课

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出发,感知多与少的概念

师:同学们,回头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教室里有很多听课的老师。

师:你能用多或少描述以下听课教师与讲课教师之间的大小关系吗?

生1:听课的教师比讲课的教师多。

生2:我班的同学比听课的老师少。

生3:听课的老师比我班的同学多。

生4:台上的桌子比台下的桌子少。

生5:我班的女孩比男生少,男孩比女孩多。

生6:戴眼镜的比不戴眼镜的少。

[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是学习的前提。教师从学生身边的事例引入,体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教师适时地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同时,引入情境提示矛盾,让学生独立探究,寻找解决生活问题的数学策略,有意识地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正如课程标准所指出的:鼓励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谈话引入新知

1、感受多少。

教师板书:多一些 少一些 多得多 少得多

师:你们对这些词是怎样理解的?

(可以借助图片、手势和身边的事物说一说。)

a、出示第1幅葡萄图。

师:图上有什么?绿葡萄和紫葡萄比较多还是少?多很多吗?用哪个词比较合适?反过来紫葡萄和绿葡萄比较用哪个词较为合适?

(学生开始讨论)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紫葡萄有50粒绿葡萄有40粒

绿葡萄比紫葡萄

紫葡萄比绿葡萄()

生:绿葡萄的个数比紫葡萄少一些。

紫葡萄的个数比绿葡萄的个数多一些。

b、出示第2幅图片。

葡萄有50粒 草莓有8个

葡萄比草莓()

草莓比葡萄()

师:大家仔细观察,葡萄的个数和草莓的个数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生:葡萄的个数比草莓的个数多出许多。

生:草莓只有一点点,葡萄有很多。

生:草莓比葡萄少那么多呀!

师:你们能用今天学过的词语来描述以下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吗?小组讨论开始(汇报讨论结果)。

生:葡萄比草莓多得多,草莓比葡萄少得多。

师:刚才借助实物图对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老师这里还有一幅图没有标上数据,大家可以看图估算以下,然后用今天学过的词来描述一下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

c、出示第3幅图片。

橘子的个数比青椒的个数()

青椒的个数比橘子的个数()

小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生1:橘子的个数比青椒的个数多得多。

生2:青椒比橘子少得多。

[学习数学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的过程,让学生从数学现实出发,让学生合作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能从数学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数学游戏。

教师:刚才大家学的很好,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好不好?老师这里有一个两位数,它们能猜到是多少吗?

生:老师,这个数是20吗?

师:不!它比20多得多。

生:老师,这个数是60吗?

师:它比60又少一些。

生:那么是55吗?

师:对了,真聪明!

师:你们还想做这个游戏吗?老师这里还有一个两位数,它比100少得多。猜猜看?学生猜的过程略。

[教师能根据低年级儿童的特点设计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通过这一游戏,不但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有意渗透了朴素的区间套的逐步逼近的思想方法。]

练习设计

1、有两只小青蛙捉害虫,一只青蛙说,我今天吃了35只害虫,另一只青蛙说,我吃的比你少一些,你们猜我吃了多少只害虫?

(1)10只 (2)30只 (3)5只

2、我今年8岁,妈妈今年38岁,**的年龄比我的年龄

1、小得多

2、大一些

3、大得多

3、媒体出示小猫钓鱼的画面。

用画面上的`数字各说一句话(用上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

小组交流,然后派一名同学到前面来向大家汇报。

你能从这副图上看到些什么吗?

生:小白猫钓的鱼特别多,小灰猫钓的最少。

师:这是什么原因呢?(同学展开讨论,并联系小猫多鱼的故事展开了联想。)

生:小灰猫钓鱼的技术不行。

生:小灰猫可能钓鱼不专心,一会儿捉蝴蝶,一会儿捉蜻蜓把钓鱼的事耽误了。

师:就小猫钓鱼这件事,我们知道不管作什么事,不光技术要好,更重要的是要专心,不能三心二意。只有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好。大家说对吗?

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谈谈你的收获,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学设计说明

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已经初步理解了多与少的概念,已经能够区分两个数量之间的多与少。本课内容就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多与少的概念。使学生由20以内数的多与少的比较发展到能比较100以内的数。

1、体现四主意识,实现两个转变。

本课的设计立足于体现四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创新为主旨。实现两个转变:

a、学习方式的转变。由单一化(师讲生听)向多样化转变。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组织形式,让学生在独立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讨论争议等多样化的形式中展开学习。给学生创设一个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为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提供条件,让学生在向未知挑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

b、师生角色地位的转变。变教为导,教学过程始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为学生创设一系列探究的问题情境,学生在看一看、议一议、说一说等等生动有趣的过程学习,教师只作相机引导,学生在一次次的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不仅获取了新知,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主动

2、扩展思维空间,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本课在教学中尊重每一个学生,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如在新课导入环节,让学生通过观察周围事物来展现学生想法的丰富多彩,这样学生的思维会越来越活跃,思路会越来越开阔。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创新学习的成功喜悦。

3、鼓励质疑问题,引发问题意识。

本课教学中注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当出示第一副图时,让学生凭经验和直觉提出问题,并不加评价,而是将评价的任务交给学生,学生先是思考哪个答案正确,进而认识到其中的道理。在课结束前,又让学生进行质疑。这样,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渐强化,创新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4、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效果。

本节课根据教材的知识体系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了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手段,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在图文声并茂、静观和动态结合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功地突破教学难点。

从可能性来看,任何一个正常的、有智力的人都有创造力,即潜在的创造力。每个学生都是富有个性、极具潜力的思维主体,关键是我们的教学能否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开放性的问题──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畅所欲言,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一次又一次引领着学生进入创新思维的海阔天空。这节课练习的设计不仅具有层次性,而且贴近学生的生活。在练习的设计上,为了达到教学的目的大胆放手让学生讨论,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这样,思维活跃的孩子可以大胆阐述自己的意见,不发言的孩子在小范围内也可以有所表现。

上一篇:淮海战役篇下一篇:鹤山三中舞蹈啦啦操训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