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园小学推进鼓文化特色建设情况简介

2024-05-03

郭园小学推进鼓文化特色建设情况简介(共6篇)

篇1:郭园小学推进鼓文化特色建设情况简介

鼓之舞之 铿锵进之

——郭园小学推进鼓文化特色建设情况简介 鼙鼓动天地,红旗绕四方。每到大课间,长江镇郭园小学校园内鼓声悦耳,一片欢腾。

近年来,郭园小学以鼓艺活动作为特色项目加以开发,使之逐步成为学校亮丽的名片,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推手,水鼓、腰鼓、书鼓、战鼓„„敲响了学校特色文化建设雄浑的鼓点。鼓声震天,红绸翻涌,激情澎湃,酣畅淋漓,师生们把爱国爱家的情怀融化在活力四射的舞姿里,将中国梦理想演绎于撼动人心的鼓声中。创建活动硕果累累,成绩喜人。少先队鼓号队参加如皋市比赛获一等奖。集全校之力打造的鼓艺节目《欢鼓催征》(又名《欢鼓迎春》)历经数年苦练,边演出边改进,先后在如皋市庆祝第28个教师节表彰大会、如皋市第6届校园艺术节及中小学田径运动会上展演,广受赞誉;参加南通电视台2013年少儿春晚节目选拔赛,荣获特等奖,同时获得“最具效果奖”奖杯。此后,该节目又先后接到中国教育电视协会、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等六家单位发出的赴京汇演邀请函。全体学生表演的鼓操及数百人的腰鼓队、书鼓队也多次接受了市局和镇中心初中领导的检阅。

学校十多个学生社团百花齐放,各展异彩,使鼓文化特色建设底蕴更深厚,内涵更丰满。师生多次参加市以上象棋、绘画、“三独”、写作等比赛,屡屡获奖。正是:象棋花、诵读花、舞蹈花,花花争艳;欢乐鼓、威风鼓、励志鼓,鼓鼓生辉!

篇2:打造特色品牌推进医院文化建设

医院文化的精髓与内涵

(一) 医院文化的精髓

医院文化除了环境色彩、标识等表象以外, 最根本的是医院制度和医院不成文的大多数员工的思想行为的集合。医院制度是用来约束、规范员工行为的, 是不完善的、有漏洞的, 属浅层次的文化;而不成文的大多数员工的思想行为则是人们自觉的、内在的, 对医院制度可起到补漏的作用, 属深层次的文化, 是医院文化的精髓。

(二) 医院文化的内涵

医院是社会的一个窗口, 医务人员的工作是公众性职业, 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产生社会影响。因此, 从社会的角度, 医院文化就是医院形象;从员工的角度, 医院文化就是个人地位、人际关系、工作态度、价值观念、为人心态、目标取向等;从病人的角度, 医院文化就是工作人员的言行举止、技术水平、服务质量、团队协作以及诊疗活动的成本效益;从整体而言, 医院文化是医院在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创造的具有本院特色、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有形的物质形态与无形的精神财富, 包括文化理念、医院精神、医院环境、医院形象、技术水平、医院管理等方面的综合。医院文化, 通俗地说是一个医院的习惯和风气, 是医院在医疗实践中形成的, 并为全体职工共同遵循的思想意识、精神力量、价值观念、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是外显于院风院貌、内隐于员工心灵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一种意识形态。

医院文化品牌建设的作用

(一) 凝聚人心

医院文化像一根纽带, 把职工和医院的追求紧紧联系在一起, 将“以院为家”理念融于医院的整体价值之中, 凝聚团队精神, 激发正能量, 使每个职工从而产生归属感和荣誉感, 形成一股巨大的力量。

(二) 激励职工

医院文化注重研究的是人的因素, 强调尊重每一个人, 相信每一个人, 凡事都以职工的共同价值观念为尺度, 让职工得到自由平等的发展, 能最大限度地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

(三) 协调管理

医院文化的形成使医院职工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念, 对很多问题的认识趋于一致, 增强了他们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和信任, 使医院各项活动的开展更加协调, 从而出色完成医院各项工作任务。

(四) 约束行为

医院文化对职工行为具有无形的约束力, 经过潜移默化形成一种群体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从而增强对于目标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树立“有爱心, 负责任, 求进取”的良好医务工作者形象。

(五) 提升服务

医院文化体现的“以人为本”理念, 让患者及其家属切实感受到医院的方便、快捷和舒适, 并将服务延伸到院前健康教育、健康体检和院后的电话随访等, 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从而增强医院竞争力。

(六) 创新特色

医院文化作为创新进步的灵魂, 医院发展的动力, 需要不断创造自己的医疗、服务、管理、信誉等特色品牌, 形成自己的“拳头产品”, 在服务中求突破, 在创新中求发展, 全面推进医院的加速发展。

创新特色品牌, 推进医院文化建设

在多年的实践中, 大港医院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打造医院的品牌形象, 形成了特色的医院文化。

(一) 创新性的医疗技术, 打造特色医疗品牌

作为滨海新区的综合性医院, 为新区的文化奠定了基础, 30年奋斗的历史, 记载了前辈们努力的成果, 不断创新, 不断开拓, 打造了医院的医疗服务品牌。先进的医疗设施等构成了医院的硬件品牌, 疑难病症专家会诊又体现了医院的专家品牌。以技术领先、特色优势而赢得了患者的信赖和社会的认可。

(二) 人性化的优质服务, 打造特色服务品牌

医院大力推行人性化的语言和文明语言, 在各类培训中突出强调服务忌语, 正确用语;推行人性化的温馨、便捷的服务。在全院开展“优化医疗服务环境, 提升患者健康水平”的“敬、静、净”工程, 为患者提供温馨、舒适、洁净、和谐的就医环境;开展义诊、健康咨询及健康大讲堂等活动, 提高广大群众的健康保健意识, 改善不良行为习惯;进一步加强无假日门诊, 深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 开展窗口文明服务竞赛, 实行功能错峰就诊, 创新服务模式, 调整医护人员工作时间以方便患者, 提高服务满意率, 受到患者的好评。

(三) 系统化的持续管理, 打造特色管理品牌

医院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 强化制度管理, 质量管理。遵循“机关围绕基层转, 后勤围绕一线转, 医技围绕临床转, 全院围绕病人转”工作要求, 把“把握方向, 凝聚人心, 促进发展, 造福百姓”作为院党委工作的基本职能, 把“抓班子、带队伍、保稳定、促发展”作为基本职责, 不断创建“五好班子”。医院坚持“科技兴院, 科教兴医”的方针和“以人才带学科、医学科促发展”的战略, 已逐步形成“院有重点、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发展优势。医院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使之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四) 良好的职业道德, 打造特色信誉品牌

在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的今天, 医院从自身做起, 查找医务人员存在问题, 加强日常廉政警示教育, 增强拒腐防变能力, 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为规范医务人员职业道德行为, 把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行为作为纠风工作的重中之重, 各科室同医院签订了《医德医风责任书》, 认真落实《处方管理办法》和《医院处方点评规范》, 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提高监督实效, 形成风清气正的行风氛围。警醒广大医务人员自觉抵制商业贿赂,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

(五) 无私的爱心活动, 打造特色公益品牌

认真完成政府安排的大型活动的医疗保健工作, 每年完成体检、保健、保障任务上百次。尤其是在去年东亚运动会医疗保障工作中, 近百人为运动员、贵宾、记者、观众进行健康保驾, 保证了运动会的顺利进行。无条件收治无主病人, 开通绿色通道, 医务人员无偿为患者买饭、送水果、进行生活护理。医院还承担大港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军事演练等紧急医疗救援任务, 得到政府和广大民众充分肯定。已举办6届“健康福万家”等大型义诊, 定期进社区、进企业、进工地、进敬老院、进乡村提供医疗咨询服务, 惠及百姓健康。

(六) 多渠道宣传措施项目, 提升医院的形象品牌

医院一直以来, 通过院刊、电子屏幕、橱窗、院内网等形式, 向患者、同行、社会各界展示大港医院的特色。近年来, 在领导的支持下, 医院又不断借助和利用社会媒体展现和提升医院的品牌。由广大患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及全院职工共同投票产生“十佳医生”、“十佳护士”、“服务标兵”;评选“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 每年近百人荣获天津市、区、院级荣誉称号, 宣传他们的典型事迹, 树立良好的医务工作者形象。

篇3:郭园小学推进鼓文化特色建设情况简介

坚持政府主导,强化保障措施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非遗传承保护工作,从组织、规划、资金、机制等各方面强化措施,推进落实。

健全组织机构。成立恩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展演中心,明确为财政全额拨款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内设办公室、非遗保护部、传承培训部、创作展演部、后勤部等科室,共有在职人员49人,主要承担土家族苗族文化、非遗保护研究、传承和展演等工作职能。同时。设立恩施市民间艺术家协会,网络民间艺人和民间文化研究人士,构成政府主导、文化部门主抓、全社会参与的工作体系。

完善保护规划。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把非遗保护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文化强市战略规划和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明确非遗整体性保护的目标及措施。完成了恩施傩戏、恩施扬琴、灯戏、耍耍、恩施三才板、恩施板凳龙、恩施土家女儿会、恩施社节等国家级和省级非遺项目保护详规的编制工作。随着2016年10月恩施市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总体规划研讨会的召开,恩施市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总体规划正式启动。

加大资金投入。把非遗保护工作经费纳入市财政预算,并逐年增长额度。近几年,中央财政下达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共计300万元左右,省级财政厅下达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共计15万元左右,用于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展演、宣传展示等工作,大力扶持非遗基地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鼓励非遗传承人收徒授艺、演出交流,编著出版非遗系列书籍。其中,2016年申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恩施傩戏”和“恩施灯戏”项目补助资金以及滚龙坝、金龙坝、二官寨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补助经费就已达到170万元,为开展非遗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建立长效机制。根据文化厅非遗处《2015年全省非遗保护工作要点》和《非遗保护“十个一”行动计划》文件精神,积极贯彻落实“十个一”行动计划,即“一支工作队伍、一套保护制度、一笔专项经费、一个保护规划、一套档案资料、一批研究成果、一套固定的传播平台、一批传承基地、一批传承队伍、一批活态品牌”。健全了非遗发掘、保护、传承等各项制度,使非遗保护工作步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加大保护力度,擦亮非遗品牌

坚持以扩大知名度、美誉度为要旨,立项保护、舆论引导和社会宣传三措并举,充分释放美丽非遗文化魅力。

强化非遗名录保护体系建设。恩施市非遗涉及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曲、曲艺、民间美术、民间手工艺等10大门项目。在全面普查、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完善非遗档案资料库和电子数据库,加大非遗项目研究力度,不断挖掘具地方特色价值较高的非遗项目,做好整理、保存、申报、保护和传承工作。目前,全市成功申报恩施扬琴、灯戏、恩施傩戏、恩施玉露制作技艺4个项目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申报获准列入省级名录12个、州级名录26个、市级名录65个;共有国家级代表性人传承人2人,省级9人,州级35人,市级118人,使恩施市成为武陵山区一朵璀璨的“非遗”奇葩。

强化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建设恩施市文化生态保护区,将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的重要举措。市域文化生态保护区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

强化非遗基础设施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设施是展示和传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目前,全市已建立恩施市(土家女儿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恩施扬琴”滨江花园传承基地、“恩施灯戏”白杨坪镇洞下槽村传承基地、恩施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备人才基地和红土乡、三岔乡“恩施傩戏”传承基地;建立了3个3个“恩施玉露制作技艺”传承基地,定期不定期开展活态传承宣传展示活动。

强化非遗软环境建设。加强媒体舆论宣传,营造有利于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开通恩施市非遗保护中心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及时发布非遗保护法规政策及非遗保护工作动态信息。长期与恩施电视台、恩施日报、恩施晚报合作,专题策划推介恩施市非遗保护工作先进经验和典型人物。适时邀请省级以上主流媒体报道恩施市非遗亮点,《央视“相约”恩施土家女儿城》《恩施大峡谷首秀山水实景剧<龙船调>》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刊播,产生良好社会反响。

突出活态传承,彰显文化自信

坚持以活态传承为根本,秉承“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十六字方针,建立传承人”金子塔“模式,延续精神命脉,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展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以保护传承人为核心,培优训强非遗工作队伍。创新非遗传承人管理办法,明确传承人的责任、义务、目标和研究方向,完善传承人申报、认定和扶助体系,“传承人面试考核机制”创新做法荣获全省2015年“十佳非遗保护行动”。扎实开展走访传承人暨田野调查工作,了解传承人健康状况、收入概况、需求情况及非遗项目传承现状,补充完善非遗项目传承谱系,搜集整理恩施傩戏、恩施扬琴、灯戏传统剧目,对风烛残年的傩戏传承人的“傩戏度职仪式”这一精湛技艺进行全程摄像,进一步完善非遗资源图文影像档案数据库。大力争取项目补助资金,鼓励传承人收徒授艺,灯戏国家级传承人孟永香及杨胜伟、谢小萍等省级传承人收徒授艺共计百余人。引进CCTV金奖歌手、巴东县传承人谭学聪加入市非遗中心展演团队,以传承人为核心,以项目保护职能部门、项目保护协会为依托,建设非遗传承保护骨干队伍。

以“两戏”传习为重头,打造代表性品牌项目。围绕打造国家级非遗项目“恩施扬琴”、“灯戏”示范品牌,市非遗中心开设唱腔班、乐队表演班,推进“活态传承”培训,以专业人才补充非遗传承梯队,破解当前传承后继乏人问题。唱腔班于2014年5月开班,邀请灯戏国家级传承人孟永香、恩施扬琴州级传承人周金福等专家展演、授课,辅导非遗中心演职人员掌握“两戏”剧目表演知识和唱腔技艺。乐队班于2014年8月开班,市非遗中心购置了一批“两戏”表演传统民乐器,挑选一批乐理基础知识过硬的干部职工组成乐队,特邀本地乐器表演老艺术家和非遗传承人授课,目前已完成一期基础课程,二期提高课程正在开展,培养了一批非遗文化功底过硬、能创作、能表演的年轻传承人。

以“四进”活动为载体,大力开展展演交流。开展“活态传承”进社区、进农村、进景区、进校园活动。促进非遗项目传承在民间落地生根。恩施灯戏传统剧目《洞宾点单》、恩施傩戏传统剧目《大开山》参加湖北省第二届地方戏汇演,荣获优秀剧目奖、音乐伴奏奖、戏剧音乐奖;恩施玉露制作技艺、恩施扬琴传统剧目《黛玉葬花》、恩施耍耍创新剧目《担水》参加第二届中国硒产品博览会,扩大了恩施市非遗资源和保护工作的外向知名度。同时,适时举办专家讲座和理论研讨活动,鼓励加强非遗理论和政策研究,营造全社会积极参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浓厚氛围。近两年来,先后邀请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湖北民族学院等高校专家教授到恩施市开展非遗专题调研、讲座。省级非遗传承人杨胜伟论文《恩施玉露制作技艺传承与创新》荣获全省第一届非遗论文大赛三等奖。参与制作清江鹰嘴岩文澜阁恩施州文化遗产壁画,为恩施扬琴、恩施玉露制作技艺、恩施土家女儿会、竹马等非遗代表性项目进行数字化录入及保存。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精神血脉的延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责任在肩,任重道远。领跑新时代,开启新征程,非遗保护工作仍需久久为功。恩施市非遗人将牢固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理念和追求,坚定走好活态传承、有效利用的非遗“长征路”,去续就弘扬民族文化的新境界。

篇4:郭园小学推进鼓文化特色建设情况简介

一、用“绿色文化”引领物质环境建设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 具有外显性和感观性, 她是校园文化的载体, 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 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步入校园, 你会发现这里的一切都洋溢着一种绿色和谐之美。我校的校门一边是一本打开的大书, 一边是高高耸起的不锈钢的大笔。这样勾画出的大门造型, 象征着我校“自强不息、和谐共进”的绿色办学思想。“展翅”不锈钢雕塑, 曲径通幽的绿韵紫藤长廊, 造型别致的蘑菇亭, 融种植、养殖为一体的2500多平方米的“绿源生态园”实践基地, 丰富了绿色文化, 凸显了生机与活力。校园一年四季绿意盎然、鲜花朵朵、果实飘香, 形成了色彩斑斓的美丽画卷。我们诠释、提炼与设计校园文化, 如以“绿”字打头的楼名、“绿源生态园”、“绿源”回收站、“绿源”广播电视台、“绿”字打头的走廊, 以及绿色环保类标志、世界珍稀动物主题长廊等, 无处不透露出绿色文化的气息, 充分体现了绿色文化所倡导的人与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理念, 为学校推进绿色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用“绿色文化”拓展德育工作

“绿色文化”教育最终是塑造“人”的教育, 融合了绿色所象征的自然、和谐、人文等思想的一种现代德育观。它包涵了这样的德育理念:教育者从人与自然互相依存、和谐相处的生态道德观出发, 引导受教育者为人类的长远利益考虑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 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意识, 形成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 进而感悟到人与人之间文明交往、和谐协作、相互关爱的道德境界, 使受教育者在思想上树立一种全新的人生观和发展观。

规范学生的绿色行为习惯。我校以“净”、“轻”、“律”、“礼”、“护”为行为规范突破口, 积极开展“德积小学学生绿色行为规范”教育, 通过班主任和教师例会, 明确要求, 达成共识。充分利用晨会课加强行为规范教育, 利用绿源广播电视、宣传橱窗等形式加强宣传。同时, 加强常规检查、评比, 结合绿色之星、绿色班集体等评比, 从一点一滴抓起, 强化学生绿色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内化学生的绿色道德品质。我们注重实践育人、体验育人, 以校本课程《绿源》为蓝本, 与其他学科进行渗透整合, 带领学生走进“绿源生态园”综合实践基地, 走向社会, 开展“帮果树过冬”、“欢乐枇杷节”、给果树修剪、施肥、浇水等活动。同时, 还把“绿源”实践活动与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相结合, 教育学生要爱护果实。每到收获季节, 基地中的梨、枣、橘子等果实挂满了枝头, 散发出诱人的清香, 这些果实不仅仅是基地之果, 还是学生的劳动之果, 也是学校绿色文化建设的特色之果, 更是全体师生的道德之果。另外, 还积极参与当地的绿化、环保教育宣传工作, 使学校的影响向社会辐射, 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净化学生的绿色心灵。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我校以创建“苏州市合格心理咨询室”为契机, 对我校心理咨询室进行重新设计。每一位小朋友走进我们的咨询室, 都感到非常温馨。学校不断加大对心理工作的管理, 配备了专门的心理咨询老师, 利用中午时间进行心理健康辅导, 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讲座。学习困难学生和行为问题学生, 一直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 我校本着“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 对这类学生给予了特别的关爱。重视品德与社会、班队课等德育课程教学, 拓展校本德育课程。

构建绿色德育新机制。我们定期组织家长学校培训活动、家长开放日活动。组建家长委员会, 召开家委会议, 向家长反馈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 和家长畅谈学校的办学思路, 请家长对学校的发展出谋献策等。每学年, 我们都要带领学生走进元丰社区、学前社区, 举办共建活动, 学校、家庭、社区三块德育资源的有机整合, 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思想道德教育网络。

三、用“绿色文化”推动教学改革

构建绿色生态课堂, 落实有效教学。学校承担了全国“十一五”教科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生态课堂案例研究”的子课题“农村小学绿色生态课堂的教学实践研究”和苏州市规划课题“‘绿色’校本课程开发对课堂教学促进作用研究”, 其中后者已经结题, 并着手“十二五”课题“绿色理念下的小学文化品牌培育研究”的研究。学校在科研课题的引领下加强了“构建绿色生态课堂, 落实和谐有效教学”为主题的“课前预学案—课堂教学案—课后拓展案”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研究制定了“三模”, 即“绿色课堂评价标准的一般模式、绿色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预学案编写的一般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大力倡导“三进”, 即预学案进课堂、练习进课堂、作业进课堂。通过系统的绿色教育理论学习和各学科备课组的研讨实践, “积极有效的绿色课堂”有了新突破。“绿色生态课堂”为实现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了基础。

开展多彩的文体活动, 丰富学生校园生活。我们严格按上级规定设置课程, 严格执行课程计划, 积极组织开展大课间活动和课外文体活动, 确保学生每天1小时的活动。其中以室内“琴棋书画”、室外“跑跳投踢”、基地“种喂看护”为依托的德丰少年宫建设更具特色。2010年9月学校少年宫建设经验在张家港市第37次校长论坛上进行了交流。2011年9月, 《光明日报》在宣传我市少年宫建设报道中专门列举了我校的做法。同月, 在全国少年宫建设推进会上, 我校作为代表进行了交流发言。几年来, 我校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较大的提升。

实施绿色生态评价, 促进学生快乐发展。我们改变了原有三好学生和特长学生两个单一的评价体系, 实施面向全体学生的立体绿色评价体系。既有平时学习之星、艺术之星、体育之星和文学之星的评比, 也有在期末评选的三好学生、绿苗之星等。这样的考评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获奖面, 让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获得应有的肯定与激励, 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进而快乐地成长。

四、用“绿色文化”促进教师发展

学校文化的主体是教师, 教师文化的建设是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主题。绿色文化的思想, 能帮助教师抛弃陈旧的教育观念, 促进教师确立现代人才观、学生观, 真正把学生当作教育的主体, 当作是有感情、有灵气的人, 进而巩固和谐的师生关系。

我们在“厚德尚绿”的校训下, 要求教师常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常思《教师“十不准”规定》, 常念绿色文化之“经”, 不断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养, 提高对绿色文化理念下的“绿色和谐教育”的认识, 并努力践行。如秉承绿色文化思想、绿叶精神, 开展“绿叶教师”和“绿色办公室”的评比, 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素养, 并以此影响教师的价值取向、人格塑造、思维方式、道德情感和精神风貌等。

加强教师学习培训活动, 积极开展“绿源发展论坛”活动。我们利用每周一的教师工作例会时间, 安排20分钟让3~4名教师上台交流上一周的所学、所思、所悟, 以此为平台, 促使教师认真准备, 努力学习, 勤于思考, 大胆交流, 促进成长。我们积极倡导教师投身于“绿色文化”课题研究, 促进自身发展。各个备课组根据学校的“学校绿色文化建设管理研究”课题, 分解成自己的子课题, 把各教研组、备课组内部组织进行的一课三议、三课一评等教研活动与课题研究相结合, 调动了全体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真正走上了教科研联动、科研促成长的良性轨道。

五、用“绿色文化”推进行风建设

学校行风建设也注入绿色文化的品质, 既增强了依法治校意识, 又渗透了人文关怀, 学校干群关系、师生关系民主和谐, 充分展示出了学校绿色文化建设的成果。

在“绿色文化, 和谐教育”的框架下, 我们加强学校教代会工作, 每三年一次换届, 每学期一次主题会议。深入推进校务公开制度, 切实增强学校工作的透明度, 广泛接受教职员工的监督。教育收费制度建设得到有效推进, 服务性收费以自愿为原则, 同时规范相关手续。加强食堂管理和成本核算, 师生伙食质优价廉, 学生及家长对学校食堂工作的满意率较高。健全学校安全工作责任制, 落实安全教育、安全检查等规章制度, 各项安全工作落实到位。绿色和谐的理念在行风建设中得到了较好体现。

篇5:郭园小学推进鼓文化特色建设情况简介

推进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推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本要求。各级政府必须明确目标,突破体制障碍,将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心下移,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一村一品”的农村群众文化。通过免费开放“送文化”、“种文化”、“文化走亲”等形式和手段,不断加强村级文体团队的培育,提高农村文体骨干的素质,提升村级文化阵地的管理水平,壮大村级文体团队,让广大村民充分享受到文化繁荣的成果,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关键词: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加强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做法

(一)明确目标,重心下移,着力完善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嘉兴作为党的诞生地,多年来一直十分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十一五”期间,嘉兴市围绕建设江南水乡生态型文化大市的战略目标,以构建城乡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重点,把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到改善民生的高度。截止“十一五”期末,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具规模。“十二五”期间,嘉兴将全面实施文化兴市战略,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建设为抓手,以加快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程为重点,以现有的较为完善的市、县、镇三级公共文化机构为基础,强化村级文化设施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加强村级公共文化建设。

(二)加大投入,注重特色,精心打造一村一品的农村群众文化

加强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加大村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特色文化品牌的打造。一是要按照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快村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二是要根据本地的文化资源和传统民间习俗,精心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品牌。

(三)统筹共享,互利互惠,最大限度地发挥惠民作用

群众文化活动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是要充分发挥城乡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作用。二是要充分发挥市、县、镇文化资源的优势,通过开展“双百”、“双千”、“双万”基层文化系列活动向基层特别是向农村“送文化”。三是采取“城乡连动”、“村校结对”、“村企合作”等形式在农村“种文化”。四是要加强村与村之间的文化资源的整合与交流,实现公共文化资源的综合利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村级文化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一是文化艺术体育人才缺乏。二是村级文化队伍是业余团队,组织松散,许多人员不定期外出打工,管理难度较大。三是年龄老化,由于年轻人大多在企业工作,精力主要放在创业致富上,而且小家庭家务繁忙,所以投入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足。

(二)文化建设经费投入有待加强

一是村级文化活动中心的场所、设施、设备需进一步完善、扩展和提高标准。二是组织文体活动的经费需要增加,除了必要的资料费、器材费、道具费、租车费、管理费等运行经费外,还应增加人员误工补贴、活动或获奖奖励经费等。三是村民特别是骨干、志愿者、民间艺人等的文化技术培训费需要增加,有条件的可对文体骨干、志愿者、民间艺人等给以一定的经济补助。

(三)文化活动的组织有待加强

一是数量有待增加,目前村一级组织的文体活动还不多,村民大多享受到的还是市、县、镇的“送文化”。二是项目有待扩展,村一级的文体活动不应仅仅是唱唱歌、跳跳舞、看看录像、搓搓麻将、打打球,还可以组织各种文化培训,如种植培训、养殖培训、绣花培训、织机培训等。三是质量有待提升,目前村级文化活动形式内容都比较单一,节目不多,质量相对不高。

三、下一步打算

(一)进一步加强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要建立健全行政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保障机制,制订并落实人才队伍培训制度,优秀人才、特殊人才、骨干分子奖励制度。在每个行政村配备1名以上享受财政补贴的专职文化管理员,聘用1~3名兼职文化管理人员,从而提高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室)的管理水平。要加大文體人才的培训力度,努力培养一批有绝技绝活、专长特长的文体骨干和文体管理人才,造就一批文体发烧友,从而组织起富有地方特色的村民喜欢并涌跃参加的村级各种文体团队。

(二)进一步加大文化建设经费的投入

要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市、县、镇财政要加大对行政村文化建设的经费倾斜,有条件的单位可通过结对共建,援助行政村建设一批公益性文化体育设施;要健全行政村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正常运行的经费保障机制,切实保障村级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经费需求,逐步增加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经费。要采取多种措施,通过利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而反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通过“村企合作”等方式,吸引企业资助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参与公益文化事业建设。

(三)进一步组织开展好各类文化活动

要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公共文化服务面向基层,实现重心下移,资源下移。市、县、镇要利用文化资源优势,将创作生产的展示时代风貌、体现地方特色、具有市场潜力的艺术精品,特别是适合农村群众观看的音乐、歌舞、戏剧小品、民俗表演及民间视觉艺术品,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让具有较高知名度、一定影响力、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名家大师到农村去。村级文化活动中心更要积极组织好村级各类文体团队利用各种时机开展好文体活动,让更多的村民通过文化活动满足精神享受。

篇6:郭园小学推进鼓文化特色建设情况简介

秦皇岛市自2007年启动文化共享工程建设, 特别是2011年6月获批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以来, 硬件建设逐步趋于成熟。截至目前, 全市共建成市级支中心1个、县区级支中心7个、乡镇 (街道) 基层服务点98个、村 (社区) 基层服务点2211个, 文化共享工程服务网络覆盖率达95%以上, 年内还将完全面成8个支中心网站的升级改造工作, 推进地方特色文化数字资源建设的有利时机已经到来。从秦皇岛市文化事业发展和文化工作的现状来看, 对全市现有各类资源进行统筹、整合, 不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即可制作大量具有地方特色的数字文化资源, 对于中部地区设区市特色数字文化资源建设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群文活动资源

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 每年各级文化部门都要根据群众的文化需求和群众文化工作的特点, 结合重大节庆日、围绕中心工作, 组织或指导众多群众文化活动, 活动主办方和新闻媒体都会对活动进行详细记录。将这些资料收集整理, 进行简单编辑就可制作成数字文化资源。2011年, 秦皇岛市广泛组织开展文化活动。围绕新年、春节和纪念建党90周年, 组织了新春音乐会、春节晚会、中华爱情节、港城民俗文化庙会、秦皇望海祈福文化旅游节、南戴河荷花艺术节等活动80场。同时, 各县区在全市200多个活动地点组织“广场艺术节”“彩色周末”“消夏文艺演出”“浪漫之夏”和街头文化人展示等群众文化活动4000余场。这些活动为制作数字文化资源提供了大量素材。

二、地方文献资源

地方文献是一个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发展以及风俗、民情、自然资源等的综合反映, 对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地方文献是公共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有内部资料和公开出版物两种, 不仅包括反映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关的文献、本地区出版机构出版的文献和本地区作者编撰的文献, 还包括地方文献开发利用取得的成果。秦皇岛市政府早在1989年就出台了缴送出版物样本的制度, 明确规定:“凡我市杂志社、报社以及单位、个人编辑出版的各种图书、杂志、报纸、地方史料以及名人传记、著作, 均应向市文化局新闻出版科和市图书馆缴送出版物样本”。秦皇岛市图书馆于1997年建立起地方文献信息专题库, 到2011年底, 地方文献入藏量已达2000余种, 内容涉及地方行政建制、山川名胜、人物、科学、文化、教育、民俗等各个方面。地方文献利用开发工作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编辑出版的图书《秦皇岛地方文献提要目录》 (2002年版) 、《秦皇岛市地方文献提要》 (2006年版、2010年版) 是反映本地区地方文献最全的工具书;剪辑《秦图剪报·秦皇岛旅游》《旅游之窗》等刊物综合反映秦皇岛市旅游业的发展情况。

三、舞台艺术资源

舞台艺术是指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 主要包括戏曲、曲艺、音乐、舞蹈、杂技等艺术形式。各级文化部门创排和引进了众多大型演出, 舞台艺术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近年来, 秦皇岛市实现文化与旅游相结合, 推出了大型演出《海上生明月》《海誓·南戴河》《天下·山海关》, 并创排了《银杏树下》《大山的儿子》《家住长城头》等大型现代评剧。同时, 引进东方歌舞团、中央民族乐团、北京京剧院等20余个省级以上专业院团和美国拉斯维加斯青年爱乐乐团、韩国龟尾市立舞蹈团等国外院团来秦演出, 引进了《立秋》《长征组歌》《万水千山》《寻找李大钊》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特别是, 连续3年, 省歌舞剧院、省杂技团、省河北梆子剧院、省交响乐团等省直院团来秦演出, 极大地丰富了秦皇岛的舞台艺术资源。

四、非遗保护资源

2008年以来, 各地陆续进行了全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 在此基础上, 公布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非遗保护项目和传承人。普查、申报、公布过程中, 文化部门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 分类别对本地的非遗资源进行了详细的记录。这些数字资源由各级文化馆、非遗中心或各类文化研究中心收藏, 向市级共享工程支中心移交后, 制成数据库即可使用。秦皇岛市各县区1600余名普查工作人员深入全市2400余个村、社区进行现场调查, 以“四不漏” (不漏村镇、不漏项目、不漏艺人、不漏线索) 标准为基本要求开展普查工作, 共普查非遗项目522项, 走访传承人281人, 发现非遗线索4831个, 填写了1400份《普查登记表》, 收集整理文字96.16万字、图片2981幅、摄像记录122.87小时、录音60.2小时, 全面、真实地记录了非遗资源现状及分布情况。目前, 全市有国家级非遗项目5项、传承人2名;省级非遗项目26项、传承人16名;市级非遗项目51项、传承人32名;5个县、区获得8个国家级“文化之乡”称号, 并相应设立了文化研究中心。

五、文博馆藏资源

中部地区大多数设区市的文物与文化部门在行政上是统一的, 政府官方或民间的博物馆、纪念馆等均属文化部门归口管理, 其收藏的具有文化价值的档案、文件、文物及其他藏品众多, 也相应进行了数字化登记管理。秦皇岛市历史悠久, 文博资源丰富, 建有玻璃博物馆、长城博物馆、民族博物馆等8个专题博物馆, 在北戴河还有700多幢名人老别墅。经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 查明全市共有不可移动文物586处, 其中,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5处, 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36处, 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318处;馆藏文物4000多件, 其中, 一级藏品4件, 二级藏品22件。

六、书画摄影资源

各类书法、绘画、摄影等专业展览是文化部门组织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沟通, 参展作者一般都会免费出让展出作品的网络展示权。在对作品进行拍照后, 还需要通过加盖照片水印、缩小数据量等数码制作流程和签订协议等措施对作者的版权进行保护。2011年, 秦皇岛市举办了第十四届油画展、中国水彩画名

浅谈社区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李蕾 (重庆市江北区文化馆重庆400000)

摘要:在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和不断深入完善的背景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速, 社区这个最基本的城市单元, 已成为十分重要的社会细胞。社区文化建设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中的地位日益突显, 并成为进一步繁荣发展群众文化的新支点。本文从群文工作者的角度出发, 就如何更好地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社区文化;群众文化;文化阵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社区建设逐步向深入发展, 社区文化蓬勃兴起。挖掘社区文化资源, 推进基层文化建设, 对于繁荣发展群众文化、城市文化, 推进城市现代化进程, 对于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对于打造居民精神家园、构建和谐社会,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社区文化是一种要求“共同参与”的群众文化

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为满足精神生活需求, 以自身活动为主体, 以自我娱乐、自我教育为目的进行的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综合性、普及性、传承性的各类文化活动, 是传承中国优秀民间文化, 延续传统文化精神, 增强广大群众的民主认同感和富于人性的社会文化。社区文化是在一个社区范围内把校园文化、机关文化、企业文化、军营文化、小区文化等各种群众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以“共同参与”为纽带, 形成特有的区域文化, 实现了社会文化。

(一) 社区文化的内涵

社区文化是指社区居民在长期的社会生产与生活过程中所产生和形成的, 并为社区居民分享的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它是社区居民在特定的区域内, 经过长期实践而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对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行为方式以及人格理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社区文化由社区文化载体、社区文化传统、社区文化规范、社区文化行为方式及社区文化精神等五方面内容构成。

1.社区文化载体

社区文化载体是指承载文化内涵的一切有形要素, 包括一切与居民活动有关的行为因素、物质因素及设置因素。

2.社区文化传统

社区文化传统是指经过世代相传而留存在社区中的文化价值家邀请展等30余项重点专业展览, 展出900余位作者的书画摄影作品3500余幅。

七、政府信息资源

政府信息公开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以及规章授权和委托的组织, 在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权的过程中, 通过法定形式和程序, 主动将政府信息向社会公众或依申请而向特定的个人或组织公开的制度。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有关制度, 各级公共图书馆是本级政府公开信息的查询点, 承担着政府公开信息收集、保管和查询的职责。秦皇岛市图书馆仅2011年就接收了政府公开信息1167份, 如果按照不违反政信公开制度的原则, 将全部公开信息进行数字化制成数据库提供网上查询服务, 不仅丰富了文化信息资源, 也将极大的方便群众。

八、专题影视资源

专题影视纪录片是运用电子采录设备和手段,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专题性新闻题材作比较系统、完整的纪实报道。各级宣传部门对本地区拍摄的纪录型的电视专题报道片都有存档, 统一向共享工程市级支中心移交拷贝后即可供群众查阅。秦皇岛市组织拍摄的《秦皇岛市情纪录片》和《秦皇岛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专题片》真实全面的反映了本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发系统、文化精神以及具体表现形式, 包括社区风尚、社区民俗、社区文化遗产等。

3. 社区文化规范

社区文化规范是指社区文化行为的一种准则与范型, 对于社区居民的行为具有约束与示范性作用。

4. 社区文化行为方式

社区文化行为方式是指社区居民依一定文化要求所展开的行为活动, 是社区文化的外显层面, 最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5. 社区文化精神

社区文化精神是社区文化的核心层面, 在整个社区文化体系中具有主导地位, 是社区居民行动的指导和动力, 同时也是社区居民共同利益的体现。

(二) 社区文化的功能

社区文化作为新时期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 在丰富社区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促进社区的安定团结、推动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 显示出无法替代的功能作用,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引导功能

社区文化的引导功能是指社区文化对社区成员的思想和行为的取向具有引导作用, 使之符合社区理想和目标。既表现为对社区成员个体的思想行为的引导作用, 同时也表现为对社区整体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起导向作用。

2.约束功能

社区文化的约束功能是指社区文化对社区成员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 通过营造社区特有的文化氛围, 制定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来维持社区秩序, 调整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使社区居民产生一种自我约束作用, 从正面保证社区文化健康、稳定发展。

3.凝聚功能

社区文化的凝聚功能是指社区成员在共同目标、利益和信念的基础上, 通过共建机制, 使社区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相互吸引, 从而形成一种特有的集聚、凝结的社区合力和整体效应。通过多种文化活动吸引居民参与, 增加认同感和归属感, 从而产生一种凝聚力, 形成共同的理想和希望。

4.娱乐功能

展现状, 便于群众在网上直观了解秦皇岛, 是优秀的专题影视资源。

九、公益讲座资源

各地积极组织各类公益讲座, 受到群众的欢迎。讲座的记录资料制成数字文化资源在共享工程网站发布, 不但丰富了数字文化资源, 也扩大了活动的影响。秦皇岛市每年邀请国内名家和本地文化名流组织举办“渤海大讲堂”“国学讲座”等各种讲座论坛百余场, 直接受众达10万余人。特别是, 秦皇岛市图书馆自2009年起开辟了“秦图讲座”, 每周六、日上午都举办公益性讲座, 内容涉及“文学欣赏”“国学知识”“地方文化”“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备战高考”等多个方面, 以精练的选题、密集的信息、丰富的知识成为群众终身学习的课堂, 逐步打造成公共图书馆的讲座品牌, 讲座的内容成为特色数字文化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一篇:图象教学下一篇:感秋-小学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