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宝明强小学推进教育现代化情况自查报告

2024-04-22

七宝明强小学推进教育现代化情况自查报告(共2篇)

篇1:七宝明强小学推进教育现代化情况自查报告

七宝明强小学推进教育现代化情况自查报告

一、学校基本情况

七宝明强小学始创于1905年,目前有74个教学班,210名教职员工。近年来,学校先后成为全国“新基础教育”推广性研究实验校及成型性研究基地校、上海市二期课改实验校、闵行区国家级课题《区域现代学校制度理论与实践》试点学校、闵行区首批数字化实验学校等。

我校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和现代教育理念的百年老校,近年来以“两明两强”(明事理、明自我、强精神、强体魄)校训为抓手,致力于百年老校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已连续7届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09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10年又被评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是全国“和谐德育”研究课题实施学校、“市政府‘家校互动’实事项目先进集体”、“上海市红旗大队”、“上海市红旗中队”等。在闵行区历次办学水平评估均达到A等一级,学校发展始终处于高端稳定的格局。同时还是“中国特色教育理念与实践项目学校”、“上海市行为规范学校”、“上海市体育先进单位”、“上海市卫生先进单位”、“上海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上海市优秀家长学校”、“上海市劳模集体(行政组)”。

二、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做法与基本经验

(一)主要做法

1、教育现代化的软件建设

至2011学年底,我校的发展定位是:城市化地区优质教育的新型学校。围绕这一目标,我们进行了历时三年的“新基础教育”扎根研究实践,将我们与华师大专家组共同开展的“新基础教育”成型性实践研究的成果,深深扎入明强小学本土化的土壤中,扎在每一个明强教师的心里与教学行为中,使“新基础教育”与百年明强的学校文化紧密融合,在传承与发展中实现明强教育现代化的稳步发展。

(1)教育现代化的观念提升

首先是在全体教师中树立正确的“教育现代化”的观念。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新基础教育的“生命实践”理念为行为指导,在全体教师中进一步开展“新 基础教育”和国家及上海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学习与讨论活动,邀请专家、学者来校讲课,在思想观念上形成共识。

其次是教育行为的现代化。基于“新基础教育”的扎根实践,关注课堂的生成性、开放性,编制明强小学“幸福教师”“七彩童年”课程的校历,提升教师幸福指数,丰富学生童年生活。

再次是教育目标的现代化。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确立了为了每个孩子的终身发展,为了每个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为最终的培养目标。(2)教育现代化的队伍建设

首先,以校训精神为底色加强教师团队建设。将“两明两强”融入教师发展和梯队成长之中,通过骨干示范、引领及辐射作用,加强教师团队建设。

其次,以课堂教学为平台提升教师团队研究水平。创新教研形式,以“学习交流——二十分钟精品课——教学研究沙龙”为抓手,开展校本教研,提升教研活动质量。聚焦课堂教学,以“和美课堂”课题研究为抓手,不断提升教师专题研究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定期开展现场教学设计、练习设计、反思能力等比赛,充实丰富考核内容。

再次,基于生命自觉的教师读书活动。积极创建创新教师读书机制,提升教师思维品质。十年“新基础教育”,我们将教师读书作为一种制度确立下来,形成了将读书活动与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相结合,与教师的生命自觉相结合,与教师的绩效考核相结合的运作机制。(3)教育现代化的能力提高

全员参加现代教育技术学习、培训与考核。学校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立足实践,注重针对性,实用性,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实践水平与能力。近年来,教师历次考试通过率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广大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自觉行为。

2、教育现代化的硬件建设

学校将安全教育要求纳入家校《育苗宝典》课程,实现家校共育。实行“活动中教育”的策略,使安全教育凸显过程性。多方面打造安全校园,确保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1)校园物质环境的建设

我们通过校园环境建设,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近年来,学校增添新的教学设施,如艺术楼、温馨的绿化、浮雕等,学生徜徉校园,犹如进入童话世界,陶冶了情操,美化了学习环境,帮助学生突破应试教育的束缚,走进个性发展的天地,丰富了学生的童年生活。(2)校园安全设施设备的建设

学校重视校园安全管理,技防措施不仅“追求有”而且“坚持用”。其次,让“体验式”安全教育入脑入心。同时,强化日常化的教师护导管理机制,强化应急预案的模拟演习,努力将校园安全隐患杜绝于萌芽状态,有效降低校园的伤害事故。

(3)校园计算机网络化管理与教学建设

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整合为导向,加强学校网络平台及数字化校园整体建设。一是整合网络资源,开展有效的应用研究;如与兄弟学校开展网络教学研讨,初建区校两级各类教学资源的管理平台,推进校际间的教学资源共享;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研究和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NOC)研究,确保处于全国同类研究前列。二是完成和完善学校数字化网络管理平台建设,逐步实现办公系统与教育管理的自动高效,体现现代化学校的现代管理效能。

3、教育现代化的文化建设

(1)致力于百年学校文化传承与发展

我们系统地梳理了百年老校文化发展历程,寻求形成明强文化“审美超越”这一核心理念的历史根基。探索“审美超越”学校文化培育明强人身心素质、精神力量和对明强人生命和精神开发--提升当代明强人审美品质的实施途径。确立继承与发扬“审美超越”文化的基本原则,从而丰富和提升百年明强教育的内涵及当代价值。“明强文化”日渐被广大明强师生、区教育系统以及本区社会各界所认可和认同。2010年市级课题《百年老校学校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实践和探索》获准立项,目前正在结题阶段。

(2)致力于“审美超越”文化核心理念的文化建设

“审美超越”是“明强文化”的核心理念,在明强百年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这一理念所产生的文化张力,均得到充分的体现。我们将“审美超越”理念下的 3 文化育人,落实在培养学生审美品质的目标上,遵循目标实施的五大原则,开辟了五大实施途径。即:生命为魂、实践为本、生活为经、年段为纬、融通为型的五大原则,以及基于校园文化、艺术教育、和美课堂、成长体验、教师垂范的五大实施途径。详见市级课题《以“审美超越”为核心理念的学校文化实践研究》(荣获区级第十九届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3)致力于“两明两强”校训精神及内涵的内化

校训是一所学校的立校之本。尤其是明强校训,经过百年的变迁,从办学初期的“国势民生,赖以明赖以强也”到当今“明事理、明自我,强精神、强体魄”始终没有离开“明”和“强”两字。强化校训精神:在校门至教学大楼矗立五块历经沧桑岁月的不同年代校训名言;每一次广播操全校师生都高呼校训入场;解读校训的校歌每周都唱;以“明”字为冠名的教学楼单元。内化校训内涵:参观校史陈列室感受明强先辈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邀请老校友、老革命后代来明强讲述当年地下工作的峥嵘岁月;走进古镇浸润民族精神与传承民间文化等。

(二)基本经验

1、教育现代化必须与教师的教育理念更新相统一——以理论为指导。

教育现代化,首先是教师的现代化,教师现代化,关键是教师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智慧的教师才会在培养智慧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上具有的高度的智慧和特有的创造性。为此,明强十分关注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以骨干带动全体教师的自觉发展。目前已申报有区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养基地、区小学语文学科教研训基地、区小学数学学科教研训基地以及区班主任名师郭芳工作室四个区级层面的教师专业发展基地。

通过生命自觉提升价值追求和责任意识;追求理念与实践的双向建构;提升课程开发和学科整合意识;形成独特个性教学风格等,实现教师的价值提升、重新下移、过程互动、动态生成、动力内化。

2、教育现代化必须与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相统一——为孩子的幸福。

在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明强化大力气开发了颇具特色的“七彩童年”课程,排出了“强强系列活动”校历表。充分利用校园的空间,建设了“体育活动中心”、“艺术楼”、“种植园”、“科技园”等,学生的各项课外活动都有专门的区域,孩子们的个性爱好和艺术特长有了充分发挥的场所。明强还针对不同年段学生的 4 特点,编写了《七宝古今风貌》、《校园四季植物》、《七宝皮影进课堂》、《童心稚笔绘古镇》、《明强人》等校本教材,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探究、传承学校文化。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3、教育现代化必须与学校的悠久传统文化相统一——在传承中发展。

明强小学的世界,之所以与众不同,不仅是因为有自己百年的文化传统,也不仅是因为有了“新基础教育”的精神底蕴渗透其中,而是因为“新基础教育”所代表的教育现代化的文化“新质”,与明强的文化传统,在相融共生中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由此创生的文化世界孕育出了独特的明强人。

顽固死守与盲目抛弃都是不可取的,明强人自豪地做到了将传统和现代在一所学校的发展中融合共生。

三、特色与亮点

1、将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与“新基础教育”扎根实践相结合

进入新基础教育扎根研究阶段,学校努力做好新基础教育的“本土化”研究。开展“小教研组领衔式专题教研”,真正实现“动力内化和重心下移”,每学科都确立了共同的研究主题,各年级小教研组还建立了与之相关的小课题。围绕“成熟课型精品化,成型课型普及化,薄弱课型成型化”。做实以“日常化研究性实践”为特征的校本研修,打造了明强教师凸显的团队与个人研究自觉,扎稳扎深教师团队发展的根。

2、将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与百年老校学校文化传承与发展相结合

以学校“四大工程”(即智慧管理工程、“七彩童年”工程、和美课堂工程、幸福教师工程)建设为载体,将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与百年老校学校文化传承与发展相结合。

智慧管理强调管理者要特别注重培育自我及师生的变革和发展自觉,变行政化管理为智慧管理,追求“自己与每一个师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境界。

“七彩童年”工程,强调学生立场,从校园环境与氛围开始,时刻关注儿童主动发展的需求和潜能,重视为儿童的生命成长提供物质、场所的支持及精神的涵泳。引导学生回归快乐童年,彰显健康个性。

“幸福教师”主要为教师提供自我调整与更新的力量。围绕“合作、共享、创新、休闲”展开,鼓励教师在与学生亲密互动的过程中追求积极的职业定位,在教育转型与变革实践中,感受因专业成长带来的深层次的幸福和愉悦。

“和美课堂”追求精特美,追求课堂教学各要素的和谐与统一,强调课堂是师生共同体验与成长的场所。包括教师与学生的和谐,主体与环境的和谐,教学内容与方式的和谐;追求理想的教学内容结构之美,教学设计开放之美,教学资源生成之美,生命涌动活力之美,又实际表现为探究、互动、真实、德性和审美的课堂。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改进工作的对策

(一)存在问题

1、学校规模较大,东西两校区发展水平不均衡

西校目前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如何和总校一样,都办成“人民满意的教育”,是目前的一个重要工作。虽然西校与总校在教育教学上保持一致,但融合的不够。

2、教师队伍庞大,教师个体专业成长与发展不均衡

一方面,多年来教师已经将研究的意识全程渗透于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努力使自身实践成为研究性变革实践。但由于一些教师自身素养和积累的欠缺和不均衡性,导致许多实践研究的品质有待提高。另一方面,一个长期困扰和制约教师和管理者发展的瓶颈性问题是思维品质和思维方式。割裂式思维、点状式思维和结果式思维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这样的思维不利于个人的发展,不利于师生的和谐,不利于团队的合作,不利于学校的持续发展。

(二)改进策略

1、构建一校两区“同而自主”的发展格局

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尽力让每一个进入明强小学的学生都能享受大致公平的优质教育,加快西校区发展步伐,从校园硬件环境营造、内涵发展引领、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素质培养等全方位进行打造,关注东校区优质资源的共享与辐射,重视西校区自身独特优质资源的培育和发展,使一校两区尽早实现“同而自主”的发展态势。

2、为每一个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平台

一要历练师德涵养。开展“向身边的同伴学习”活动,使教师从眼里、心里、行动上切实做到关爱学生,努力成为“鲜明儿童立场的思辨者、充满实践智慧的整合者、学习反思重建的研究者”。二要提升教育境界。树立“为每一个学生终 身发展”服务的专业信念,不断提升教师对当代教育内涵与目标的理解水平,使更多教师懂得追求并享受教育职业内在的尊严与价值。三要稳固知识与技能。通过团队及个人“学习、实践、研究、反思”途径不断使自己的教学走向成熟,追求个人在本学科领域的不朽地位与独特价值。四要强化自主研究实践。逐步建立和完善校本化教师专业发展激励机制,让不同梯队教师都有成长平台和成功体验。

篇2:七宝明强小学推进教育现代化情况自查报告

——基于七宝明强小学“国际理解教育”课程设计与思考

上海七宝明强小学 顾文秀 王晓

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是明强小学在致力于传承和发展百年老校学校文化的历史性高度上的深度思考与学校转型性变革实践的必然举措。2012年,我们开始广泛查阅各种文献资料,结合明强文化的发展特点规划了《“坚守”与“吸纳”——小学生国际理解教育课程设计与实践》这一研究项目,2013年9月,被列为市重点科研课题。能在众多高质量的课题申报中列为市重点,足以证明其研究内容不仅顺应了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更聚焦了新时期上海教育国际化的新内涵。

经过两年多的研究实践,我们在预定的研究内容上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可以归纳为这样几个维度。

一、“国际理解教育”的认知维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5年有这样的解释:“国际理解教育”就是指世界各国在国际社会组织的倡导下,以“国际理解”为教育理念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基于此,我们认为:

(一)开展“国际理解教育”,首先要弄清真正涵义 就小学学段而言,必须把握两个基本认识点:

一是“国际理解教育”是让学生在对本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了解别国历史、文化、社会习俗的产生、发展和现状;学习与其他国家人们交往的技能、行为规范和建立人类共同的基本价值观;学习正确分析和预见别国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对本国发展的影响;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竞争与合作、生态环境、多元文化共存、和平与发展等方面的国际问题;培养善良、无私、公正、民主、聪颖、热爱和平,关心人类的共同发展的情操;担负起“全球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二是,“国际理解”必须把握双向理解、双向尊重、双向交流、双向包容。“国际理解”决不是全盘“西化”,也不是全盘“东化”,而应是互为补充,在主动吸纳、引 1 顾文秀 原上海七宝明强小学校长;王晓 上海七宝明强小学科研室主任

/ 9

进外来经验与课程的同时,自觉坚守和积极弘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作为四大文明古国所留传下来的优秀科学技术、物质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本课题着眼点在坚守中吸纳。坚守: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灿烂文化的精髓,包括一脉精神、一种自信、一份自尊。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坚守是基础,是前提。吸纳:包容多元文化,吸纳先进的、优秀的、科学的人类共同文化遗产。吸纳是为了发展,也是顺应教育为未来负责的发展趋势,培养世界性人才。

(二)把握好“国际理解教育”的育人载体——课程

就小学学段而言,这一课程的培养目标表现在:培养具有善良、平等、公正、友爱、宽容、聪颖、诚实等优秀品质以及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在竞争的同时进行合作,在合作的同时竞争的二十一世纪一代新人。在这一认知基础上,我们结合明强小学自身的办学理念与整体育人目标,我们把课程目标提炼为:培养具有规则礼仪、民族精神、科学素质、人文涵养、国际竞争力的世界小公民。

这是为学生适应未来全球一体化经济、社会、文化等挑战的需要打基础;为未来中国在全球及国际事务中具有平等话语权打基础;为未来一代具有坚定的民族情怀和全球眼光与国际视野的世界性公民打基础。而实现这一育人目标,需要构建基于“坚守”与“吸纳”为核心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框架,包括构建有明强特色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将“理念、目标、内容、实施、评价”课程五要素,整合进本土“基础型、拓展型、探究型”三类课程体系进行实施。

(三)“国际理解教育”是一项渗透于整个学校工作的发展性项目

它绝不是能由一门学科,单枪匹马完成得了的。它一定是渗透与弥漫在整个学校教育工作的始终。简单地把“国际理解教育”看成是外语学科的项目,或主要由外语学科来承担,是十分初浅甚至是歪曲的认识。故此,我们认为不能把“国际理解教育”当成是学校创特色,为学校贴金的事;“国际理解教育”也不能理解为是民办学校的特色“专利”(事实上一些民办学校也没搞“国际理解教育”,而是在搞“国际化教育”)。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从生境中寻找“国际理解教育”起点

每一所学校都有独特而值得珍视的“自我”,作为地区内无特殊条件、无特殊生源的公办小学,来明强读书的孩子,是本地区普通老百姓的子女,每班50名学生的现状,2 / 9

不允许我们套用精致、个别化的“国际学校、外语类学校”发展路径做“国际理解教育”,经过自我审视,我们找到了自己的研究起点。

1、起点一:让学生明白“我是谁?”

国家和民族是世界的基本构成,任何一个民族,只有先明白“我是谁”,才有可能知道“我要走向哪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明强学子身上一直镌刻着鲜明的“中国味”。

1)校训精神:引领小学生怀揣“中国心、世界情”

“明强学堂”的创始人杨光霖先生在办学启示中鲜明地提出“民生国势,赖以明赖以强也”,当时的先辈是为“救国强民”而办学。百年来,明强校训几经变迁,核心却没有离开“明强”两字。“明强”两字乍看呼应了鲜明的中国式教育风骨,而细品又涉及“明天下道理、强中华民族”的国际教育内涵。我们希望,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实践,让从明强走出去的每一个孩子,既心存祖国,又胸怀世界。

2)地域文化:帮助小学生建立“本土心、民族情”

身处千年古镇,明强学子一出校门便可感受飞檐回廊的古镇风貌,学校也专门设立了“古镇探秘”课程,每学期,孩子们有机会结伴到古镇做专题探究:看建筑、画廊桥、斗蟋蟀、听典故、品小吃„„,发现并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七宝皮影”,用“沪语”创作《逛老街去》等新地方戏等„„实践探究与责任担当,让学生对“我是七宝人、上海人、中国人”的理解进一步加深。

2、起点二:让学生明白“我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学校作为育人的基本场所,应当首先让师生明白“成人”的目标。1)“审美·超越”为师生迈向国际作准备

我们经常感叹发达国家校园中处处呈现的教育美、人性美,日前国家更是发文确立了“美育”对于师生成长的核心地位。明强文化核心在于崇尚“在审美中超越”,对美有着无止境的追求:环境之美,无声熏陶习惯心性;课堂之美,互动提升学识修养;艺术之美,有形开发创造潜能;个性之美,包容成就生命成长„„我们追求的美并不是完美无缺,而是有缺憾的成长美。

2)两明两强,为师生人生理想奠定根基

“两明两强”校训,包含着丰厚的教育和人主动适应未来发展的内在追求,也将明强学子与世界公民普适的理想价值、行为特征沟通起来。明事理:让学生明白主动学习更有效;明自我:让学生更自信,懂得珍惜每一个独特的“我”;强精神:强调立

/ 9

足本土,放眼世界,立中华后裔之身;强体魄:需要掌握陪伴终生的具体的健身技能,让身心和谐发展。

这样从“生境”入手的“国际理解”更为理智而现实,更有利于当代学生主动传承与发展民族精神。

而“国际理解教育”作为国际社会倡导下,“以增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种族的、不同宗教信仰的和不同区域、国家、地区的人们之间相互了解和相互宽容;加强彼此间相互合作,达到共同认识和处理全球社会存在的重大共同问题;促使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对世界的进一步认识来了解自己和了解他人”的宗旨,恰恰是适用于包括公办学校在内的所有学校都应开展的教育。

二、“国际理解教育”的课程维度

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课程,不是简单的拿来,也不是简单的开发,而应基于课程核心的设计思想——“坚守”与“吸纳”,以兑现“国际理解”的宗旨为目的,以贯彻“国际理解”的核心内容“和平、平等、相互尊重,多元文化包容”为抓手,以培养既有民族情怀、民族精神,又具国际视野、全球眼光以及国际竞争力的世界小公民为目标,确保“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具有一定的张力。

明强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架构是五个同心圆体:从内向外分别是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具体见下图)

/ 9

(一)课程理念:“坚守”与“吸纳”

——落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国际理解教育”的基本内涵:培养具有善良、平等、公正、友爱、宽容、聪颖、诚实等优秀品质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在竞争的同时进行合作,在合作的同时竞争的二十一世纪一代新人。

——体现“坚守”与“吸纳”并举的明强小学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在坚守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的民族情怀前提下,笑对多元文化碰撞,并以包容和理解的心态,主动吸纳先进与优秀的人文、科学,为养成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眼光的“世界小公民”的综合素养奠基。

——构筑以学科渗透、专题课程、主题活动“三位一体”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架构,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各学科领域“国际理解”内涵的相关实践中,达成民族精神、规则礼仪、科学素质、人文素养的课程培养目标。

(二)课程目标:“世界小公民”

基于每一个学生的主动健康发展,遵循“国际理解”的教育宗旨,实施双向互惠的教育策略,培养具有“规则礼仪、民族精神、科学素质、人文素养”的特定意义的“世界小公民”。

(三)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途径

1、基础型学科——学科渗透 1)课程内容

基于全学科的常态课堂中的有机渗透“国际理解教育”内容,这是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基本。

2)课程实施途径

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双语读物;环境建设;隐形熏陶

2、拓展性学科——专题课程 1)课程内容

与“国际理解教育”的专题内涵与交流技能以及文化理解相关的知识体验课程。是落实“规则礼仪、民族精神、科学素质、人文素养”综合培养目标的主渠道。

2)课程实施途径

/ 9

基础性专题课程——以知识结构的横向关联特点,系统设计各学科的专题课程,如:语文“中外戏剧表演”,音乐“美国舞向未来课程”,品社“美国健康与幸福课程”等。

选择性专题课程——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设计各年级的专题课程:一到五年级不同研究目标的了解本土文化的“古镇探秘”课程(“古镇建筑、饮食、皮影”等特色)、五年级可选择参与的英国、美国、澳洲“海外课堂”等。

自主性海外课堂体验——通过建立姊妹校、网络视频和实地考察等方式,真实体验多元文化,扩大国际视野。

3、探究型学科——主题教育 1)课程目的

以举办多元文化交流体验月、科技活动月、艺术文化节、体育文化节、国际友人参观访问、台港澳学生交流互动等主题活动为主,是倡导和平文化,学会文化包容,树立“小世界公民”的意识与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

2)课程实施途径

“成长四季”体验课程:访春、嬉夏、品秋、暖冬。

(四)评价方法:“成事成人”

1、评价指标:基于三维目标,对应本课程培养目标

2、评价方法: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3、探索小学生“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评价方式

以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探索建立基于市“绿色指标”和“课程标准”,区“电子成长档案”的校本化“国际理解教育”课程评价指标体系。

三、“国际理解教育”的资源维度

(一)“国际理解教育”的师资储备库

有了“国际理解”的教育课程的整体架构,有了基于这一架构的完整的课程方案,这还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的第一步。因为再好的课程方案,没有具体的人来实施,那也只是一张空头支票,毫无实际意义。同样,即便有人来实施,实施者自身的“国际理解教育”素养与专业素质,同样直接影响到这一课程的实施效果。或者说,“国际理解

/ 9

教育”课程实践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实施这一课程的教师素质。由此,打造一支能够承担“国际理解教育”重任的师资队伍,便自然而然地摆在我们的眼前。

“国际理解教育”的内涵及育人目标,决定了这一课程是面向每一个的学生基本特征,这就需要学校的所有硬软件为这一课程服务。硬件涉及到资金投入,但凡用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软件涉及到人的观念、素养、品质,这不是钱能解决的问题,因此是关键和重点。

实施“国际理解教育”,需要每一位教师(包括校内每一位员工)都必须清晰地了解“国际理解”的真正内涵,并自觉在本职工作的各个环节,遵循“国际理解”的宗旨开展“国际理解教育”。

一是教师对“国际理解教育”内涵的认知度;二是承担“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专业素养;三是实施“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教学基本功。而高质量的师资不是等来的,不是要来的,而是需要我们主动去打造,去培养,去储备。我们通过:自培与招聘相结合、出访与引进相结合、民校取经与院校合作相结合的三管齐下的方式,来打造适应“国际理解教育”的师资队伍。

国际理解教育的育人价值,还惠及教师的成长。从操作层面讲: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课程理念需要教师来凝练与执行,课程目标、内容、途径与评价的研究与实施需要教师的智慧来实现,教师对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开发力与执行力至关重要;从专业发展讲:教师的国际理解教育的专业素养,直接关系教育国际化的质量。因为没有教师的发展就难有学生的发展,教师没有“国际视野”和“全球眼光”,培养“世界小公民”的目标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一是教师在“国际理解教育”课程设计与实践中的理念提升(育人);二是教师在“国际理解教育”课程设计与实践中的专业素质提升(语言);三是教师在国际理解教育课程设计与实践中的创新能力(课程);四是教师在国际理解教育课程设计与实践中的实践能力(实施)。

(二)“国际理解教育”的课程开发库

一个理想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设计,需要有丰富的、可开发的课程资源支撑。基于“坚守”与“吸纳”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应该建立在本土课程资源和海外

/ 9

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为此,我们遵循开发与引入结合、校本与区本结合、本土与海外结合的原则,进行有效的尝试性实践。

一是本土化的课程资源。我们将千年古镇七宝丰富的民俗民间民族文化资源(包含中华传统艺术文化资源等),与百年明强文化的核心理念“审美·超越”整合起来(包括“明强”校名的出处、解读,以及“民生国势,赖以明赖以强”的近代教育救国、教育强国理念所蕴含“坚守”与“吸纳”的教育思想与实践),组织人力开发校本课程(其中部分为双语课程):包括七宝古镇民俗民风、百年明强“审美·超越”文化、“两明两强”校训实践活动、中华武术、七宝皮影、中国围棋、染缬工艺、书画与纂刻等。

二是海外引进的课程资源。主要依托闵行区教育国际化项目推进中,引入海外艺术、文化、科学、数学等课程(艺术类:有引进美国全美舞蹈协会的《舞向未来》;文化包容类:《中外节日文化》;健体类——《健康与幸福》;英语类《E,learning》;科技类——瑞士外教的科学常识课《discovery》等。

三是建立“国际理解教育”情报资源库。及时了解国内外有关“国际理解教育”的研究状态,组织研究小组,进行相关情报收集、分析、综述,特别是相关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新策略、新途径、新实践、新评价等。课程开发库的建设遵循:虚拟与现实结合、音像与文本结合、情报与综述结合。

(三)“国际理解教育”的专家资源库

明强小学在近二十年的“新基础教育”研究实践中,依托高校专家资源,实现学校管理、学科教学、学生工作、师资队伍的重大发展,实现了成事中成人,成人促进成事,学校获得跨越式发展。同样,在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课程设计与实践,也需要取得高校专家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这是非常重要的合作资源。一般我们的合作形态有三种:固定与临时相结合;长期与短期相结合;国内与国外相结合。依靠专家的专业理论,引领学校科学、规范地开展“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实践,关注课程设计与实践个案(特别是在学科渗透、专题课程、主题活动中)的积累与分析;关注“国际理解教育”过程中的师生成长个案的积累与分析;关注“国际理解教育”评价方式个案的积累与分析等。

在《“坚守”与“吸纳”——小学生国际理解教育的课程设计与实践》中,明强人以“探究·悦纳·共生”的心态前行着。“探究”是我们设计与实施国际理解课程的基

/ 9

本方式,悦纳表明我们对世界文化的尊重与包容,共生是我们开设“国际理解教育这一课程的终极追求。

上一篇:浇筑混凝土观后感下一篇:美丽的小池塘作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