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2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2024-04-30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2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精选8篇)

篇1: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2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第12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选自鲁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是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中的一节课。

本课政治性很强,且文本内容较少,为了让学生站在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很好理解和把握本节课,必须补充大量的史料。另外,采用多媒体技术,集声、色、图、像等与一体,深入浅出地讲述这一时期历史的发展脉络和特征,让学生真正理解香港澳门回归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意义,以及很好地把握“一国两制”的必要性和深刻内涵。

在情感方面,让学生明白,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是现代中国的大事。通过补充谈判的艰辛历程,让学生意识到,港澳的顺利回归,是中国国力强大的结果。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振兴中华而奋发进取的精神。

本课也为下一节课台湾问题的解决做了知识上和情感上的铺垫。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由来:“一国两制”的含义;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及意义。

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2)新旧知识勾连的能力和历史归纳的能力;(3)阅读史料的能力和通过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综合分析能力。(4)通过问题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方法,培养学生协作解决问题等能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通过香港澳门被割占的历史,让学生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港澳的顺利回归,是中国国力强大的结果。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振兴中华而奋发进取的民族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一国两制。

采取的策略:学生自己探究。重点

2、香港和澳门回归及历史意义。

采取的策略:通过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并模拟新华社记者采访现场观众,说出感想,从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回归的历史意义。

难点:为什么要采用“一国两制”的方式解决港澳台问题。

采取的策略:通过史料补充,使学生了解香港的回归有很多困难,如港人的担心;英国的阻挠以及部分国际势力的不看好等,引导学生分析一国两制的必要性。

四、教法和学法

1、多媒体课件

2、教学方法:直观法、问题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讲授法等

3、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探究讨论等方法以及模仿历史人物谈判的场景。

五、设计思路

从表面上看,本节课需要学生记忆的知识点不但少而且简单。但让学生充分理解把握本课却很难。为此,我补充大量的史料,包括: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香港回归前的经济繁荣;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对香港问题的方针;中英谈判的曲折艰难;回归后的港澳的发展状况等等。在大量的资料的前提下,建立一个开放式的课堂,即放手让学生探究、质疑,最后得出结论。必要时,教师加以适当的点拨和释疑。

探究小组的划分依据:本节课情感教育的成分要远远大于知识点的掌握。为了加深学生的真切情感体验,我采用扮演角色的方式,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

第一,本节课的主题是“回归”,而回归的主人公是香港和澳门。因此,第一个角色是香港人和澳门人;

第二,香港和澳门长期生活在英国和葡萄牙人的统治下,因此,第二个角色是英国人和葡萄牙人;

第三,香港和澳门要从英国和葡萄牙的统治下回到母亲怀抱,所以,第三个角色是中国政府(或大陆)。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中国地图,显示西藏。

师:统一是自古以来一个永恒的话题。建国初期,哪个地方的解放标志祖国大陆的完全统一?

生:西藏。

设计意图:将知识前后联系,使之系统、条理化。

师:1951年西藏的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完全统一,但是,还有哪三个地方没有统一?

生:港澳台

师:由于历史的因素,港澳台曾一度与大陆分离,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香港和澳门才回到母亲的怀抱。当庄严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在香港和澳门的时候,虽然这个过程只有短短几秒钟的时间,但是,它们的回归之路却走了上百年。今天,就让我们来探究一下香港和澳门艰辛的回归之路吧。

(二)新授:

第一环节:扮演角色,学生自主探究

1、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分别是:香港人澳门人小组、英国人葡萄牙人组、中国政府组。

2、学生明确自己的角色,在通读课本的基础上,结合下发的《探究领航》和《补充资料》进行探究。

(《探究领航》见下面的附件)第二环节:学生展示探究成果。教师予以适当点拨、释疑。第一组,香港人展示

师:本节课的主题是香港和澳门的回归。那就先让香港和澳门人来谈谈它们当初是怎样离开母亲的怀抱的?有请香港人和澳门人讲述他们的历史。

(大屏幕出现香港和澳门的地图)

让扮演香港人和澳门人的学生上台利用地图讲解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

教师引导:从此,香港和澳门离开了母亲的怀抱,开始了他们的游子生涯。让我们来看一下在殖民统治下的港澳发展状况如何?

大屏幕出现问题:

1、以香港为例,介绍一下回归前香港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香港经济繁荣的表现及主要因素?

2、长期受殖民统治,你们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但同时心中却有着怎样的担心和忧虑?(这两个问题课本上没有涉及,教师应在《补充资料》中予以补充。)扮演港澳人的学生回答:

学生1:回归前的社会制度是资本主义制度。

学生2:香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经济得到飞速发展,成为亚洲经济“四小龙”之一。香港是金融、贸易等中心。

学生3:香港经济繁荣的主要原因是它的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天然的深水港,除此之外,还有英国在香港实行的自由港政策。

学生4:我们港澳人的最大心愿是——渴望早日回家。

学生5:我们担心回归后香港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发生改变,香港的繁荣将不复存在。更害怕在香港搞 像“文化大革命”这样的政治运动。

第二组:英国人展示

师过渡:中国政府,你们听到了没有?对于回归港澳人心存疑虑和担心。让我们再来听一下英国人和葡萄牙人他们对于港澳的回归态度如何?

大屏幕出现问题:

1、中国要收回香港,你愿意吗?

2、为阻挠中国收回香港,都设置了哪些障碍? 扮演英人和葡人的学生回答: 生1:我们不愿意港澳回归。

生2:我们认为香港是英国人的,因为已经签订了三个条约。

生3:即使是还给中国,也不是整个香港,只能新界一个地方,因为我们当初签订的条约上明确规定了新界是租借的,且租期是99年。生4:正是因为英国人的统治,才有了香港的繁荣,没有英国人的统治,香港就繁荣不再。

第三组,中国政府展示

师:中国政府,你们刚才既听了港人的担心和忧虑,又听了英人的不愿意归还及阻挠。现在我们所有的中国人,包括港澳同胞都渴望统一,盼望回家,请你想一个办法,如何让这个问题圆满地解决呢?这是考验中国政府领导人高超智慧的时候了。

(在此教师补充一下建国初期中国领导人对香港的态度)

师:对于香港问题,中国政府的历代领导人都表现出高超的智慧。让我们先来看一下建国初期,毛泽东时代对香港问题的态度。

大屏幕出示资料:

“香港可作为我们同国外进行经济联系的基地,可以通过它吸收外资,争取外汇。”

“香港应该化为经济上对我们有用的港口。„„要好好保护它,不要破坏它。”

——周恩来

师:联想新中国建立之初,有个国家对我们进行封锁禁运,它是——美国。在这种情况下,香港作为唯一一个对外联系的通道,所以,我们不收回香港,是有目的的。

大屏幕出现问题:

现在时机成熟了(邓小平语),该收回港澳了,这话什么意思? 生:国力强盛了。

师引导:中国的国力尤其在实行什么政策后大大增强了呢?——改革开放。生:时机成熟的另外一层意思是我们有了可以圆满解决这一问题的好办法了——一国两制。

学生展示对一国两制的探究成果: 生1:一国两制的倡导者是邓小平。

生2:一国两制的含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一个国家是中国,两种制度是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生3:回归后,香港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变,法律基本不变,生活方式不变,香港自由港的地位等都不变。

生4:大陆除了派军队外,不派干部,让香港人自己管理自己。

师归纳总结:中国政府实行一国两制,在港澳建立特别行政区,充分体现了香港的高度自治和港人治港的精神。请问香港人,你们还有担心和疑虑吗?——没有了。

教师进一步引导:

香港人民的顾虑是打消了,但香港还是不能顺利回归。最大的困难来自哪里?——英人的阻挠。

怎么让英人体面地退出香港,又不伤了和气,这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你认为我国政府最好采取什么办法收回香港?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分析比较两种方法的好坏:

1、武力解决。其弊端是影响中英关系的正常发展,伤害港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和平解决。和平的方式却有利于港澳的正常发展,不伤两国的和气,更符合人民的心愿。

教师及时予以肯定和总结:当然是第2种方法好。本着上述原则,中国政府与英国当局展开了艰难的谈判。

第三环节,小组合作展示中英谈判

两组分别推举一名领导人,模拟中英谈判。大屏幕出示图片《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谈判》。

两位学生上台后,教师先进行介绍:

右边的这位是英国的首相撒切尔夫人,因为她在位期间采取的政策非常强硬,人称“铁娘子”。并且,英国最近又刚刚同阿根廷打赢了一场战争,此时的撒切尔夫人志得意满,心高气傲。正是带着这份骄傲,撒切尔夫人来到了北京,开始中英谈判。

左边的这位是邓小平,他也有个绰号:钢铁公司。

让我们来见识一下这两位“钢”“铁”人物在外交谈判桌上的唇枪舌剑。

学生根据补充资料,模拟中英谈判场景。让学生体会到谈判的艰辛,以及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政府的智慧和“霸气”十足。

表演完,在肯定学生的同时,教师进行归纳:

谈判桌上,主动权始终掌握在中国政府手里,英国政府步步退让。甚至,谈判结束后,撒切尔夫人神思恍惚,在走下台阶的时候不小心摔了一跤。这一跤,让世界人意识到,谈判,英国输了。事后,撒切尔夫人也这样说:

(大屏幕出示资料)

“协议(《中英联合声明》)并不是,也不可能是我们的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肯让步,而且在实力上又远远超过我们的大国打交道。”

—— 撒切尔夫人

结合上面这段话,想想谈判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主要因素是什么?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一个国家的实力是外交谈判的一个重要的砝码。经过两年22轮的艰辛谈判,终于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1984年中英两国的《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于1997.7.1对香港回复行使主权。香港问题的解决直接影响到澳门问题。不久,中葡两国也发表联合声明,澳门也与1999.12.20回归祖国。

香港终于回家了,让我们来见证一下这激动人心的场面吧!第四环节:看视频,亲身体验交接仪式,谈感想

1、播放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剪辑视频。

2、看了刚才这段视频,我们仿佛亲临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的现场。现在请大家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的采访,发表一下你的感言吧。

(学生在讨论、互相采访后)

师模仿:各位观众,这里是中央电视台。今天是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值得我们中华民族永远纪念的日子,因为,这一天历经了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家了。现在,让我们来连线一下本台记者某某某,请看他从前方发来的报道。

学生采访后,予以及时表扬。之后,进行总结归纳,香港澳门回归的意义: 香港澳门的回归洗雪了百年国耻,使祖国在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的重大一步。第五环节:拓展延伸

1、用事实来评价一国两制。

师:香港回归前,国外曾有这样的论调: 大屏幕出示资料:

香港继续保持繁荣必须在英国的管制下才能实现。

1995年,美国著名杂志《财富》指出,香港“回归将招致死亡”。师:让我们来看一下事实怎样?

大屏幕继续出示回归后香港澳门繁荣发展的图片和数字

师:这一系列的图片和数字说明了什么?——回归后的香港和澳门继续保持繁荣。师:香港保持繁荣稳定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国两制 大屏幕出示资料:

中央之所以能够争取到香港人心,使香港在保持繁荣的前提下顺利回归,要归功于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思想。

师:是啊,香港的繁荣正是邓小平一国两制的结果。所以有人这样评价一国两制:(大屏幕出示资料:)“一国两制”充分照顾到港澳台地区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同时也照顾到其它国家在这里的投资和利益,避免了武力统一造成的不佳后果,因而是一条损失最小、最得人心的国家统一的最佳方案。

老师认为:“一国两制”作为一种创新思维,最大限度地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和兼顾各方利益。“一国两制”的核心价值即包容与妥协的精神。遗憾的是,小平同志看不到香港的繁荣了,因为他在香港回归前夕去世了,不过可以告慰小平的是香港正是在他首倡的一国两制下依然持续稳定发展。让我们祝愿中国的这两朵紫荆花和莲花开得更美更艳!

2、大屏幕出示问题:

在祖国统一大业中尚未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你认为中国政府会用什么样的途径和方式解决这一问题?

在解决国际争端上,对你有何启示?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

(大屏幕出示)中英两国解决问题的方式应该大力提倡,这恰恰是我们在目前的国际形势下非常需要的。”

——联合国前秘书长佩雷斯

(三)小结:回顾课本,谈收获 大屏幕出现:

游子归来三部曲

离家: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

盼家:一国两制的构想

回家:香港、澳门的回归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香港和澳门两位海外游子从离家、盼家到回家的艰辛的历程。使我们认识到统一是中华民族一个永恒的话题,统一是我们的共同心愿。我们要永远怀念那些为祖国统一大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如邓小平等。

同学之间交流一下,本节课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情感方面的收获?(学生交流并发言)

(四)练习巩固(略)

结束语:祝愿我们的祖国早日统一 繁荣昌盛!(在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歌曲中结束,从而为下节课《海峡两岸的交往》做了铺垫。)

篇2: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2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主备人曹文增审核人曹文增日期2012-3-13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和掌握:“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含义,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港澳回 归的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教材有关“一国两制”和香港、澳门回归等历史事实的描述,认识其历史意义,培养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课本插图激动人心的情景,体验香港、澳门与祖国大家庭血脉相连的深 情,从而进一步巩固爱国情感,深化追求祖国统一的理念。学习重点 :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

学习难点 :“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含义

【课前预习】(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

1、你知道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台湾问题的由来吗?跟同组同学交流一下。

2、“一国两制”的构想是谁(人物)在什么时候(时间)提出来的?他为什么 提出(目的)这一构想?有什么意义?

3、“一国两制”的含义是怎样的?

4、请介绍香港、澳门回归的进程。中国为什么能成功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

5、香港、澳门的回归有什么意义?

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课内探究】(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

1、一国两制是怎样照顾到香港和澳门的历史和实际情况的?

2、香港、澳门的回归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3、中英通过谈判解决香港问题,在全世界获得了高度评价。对于这一谈判成功的原因,邓小平同志作了精辟的论述:“香港问题为什么能够谈成呢?并不是我们参加谈判的人有特殊的本领,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个值得信赖的国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组讨论:16世纪中叶,葡萄牙侵占了澳门,100多年前,英国侵占了香港。为什么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能够收回香港和澳门?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启示?

【巩固检测】(我达标,我快乐)

1、为了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谁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A、邓小平B、周恩来 C、毛泽东D、刘少奇

2、我国经济特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最大区别在于()

A.主权归属不同B.外交政策不同C.社会制度不同D.经济政策不同

3、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根本出发点是维护()

A.中华民族的利益B.台湾人民的利益C.香港人民的利益D.澳门人民的利益

4、我国能用“一国两制”原则解决港澳问题的根本原因是()A.殖民国家力量的削弱B.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C.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D.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5、江泽民曾指出:“香港回归祖国,是彪炳中华民族史册的千秋功业,香港同胞从此成为香港的真正主人,香港历史从此揭开了崭新的篇章。” 文中的“从此”所指的具体时间是()

A.1997年6月1日B.1997年7月1日C.1997年8月1日D.1997年9月1日

6.中国政府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一国两制”构想,其总体目标是为了()A.解决香港回归问题B.解决澳门回归问题C.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D.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7、关于回归后的香港,说法不正确的是()

A.社会、经济制度不变 B.法律基本不变C.自由港的地位不变 D.原驻军不变 8.阅读下列材料: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请回答:(1)歌词中的“妈港”是指什么地方?“母亲”又是指谁?

(2)谁掳去了“妈港”?“妈港”又在什么时候根据什么方针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课后提升】(知识拓展迁移,开阔视野,提高能力)

观察解说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区徽。

【学(教)后记】(记下自己成长的足迹,学到的知识、方法,愉悦的情感,也包括走过的弯路的反思!)

篇3: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2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用多媒体播放歌曲《七子之歌》。提问:①歌中的“妈港”、母亲各指谁?

②<<七子之歌·澳门>>中七子有哪些?展示下一张ppt(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七子:香港、澳门、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和旅大.)

③歌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盼望祖国统一,盼望香港澳门台湾早日回归祖国的强烈愿望、同时表明港澳台的回归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

香港和澳门都在哭述着“母亲!我要回来!母亲!”那么香港和澳门是如何离开母亲怀抱,又是怎样回归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在开始学习之前大家先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提纲,了解一下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我们先来第一篇历史篇:港澳问题的由来

大家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回想一下香港、澳门是如何离开祖国怀抱的?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香港问题的由来。香港曾经沦为哪个国家的殖民地?(英国)英国是怎样一步步割占香港的?

鸦片战争后,英国通过1842年的《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中国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关税由两国商定。)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60年的《北京条约》割占了九龙司地区一方,1898年的《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新界”附近大小岛屿235个以及大鹏湾、深圳湾水域99年,从而实现了对整个香港地区近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

我们了解了香港问题之后再来了解一下澳门问题的由来。

澳门曾经被哪个国家所强占?(葡萄牙)葡萄牙是怎样强占澳门的? 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曝晒水浸货物,强行进入澳门

1557年,葡萄牙通过贿赂明朝官员,取得在澳门的定居权 1840年,鸦片战争后,相继侵占氹仔岛和路环岛 1887年《中葡和好通商条约》正式强占了澳门地区。

大家讨论一下: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的途径和方式有哪些?不同的方式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1、用武力解决。其弊端是影响中英、中葡关系的正常发展,伤害港澳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和平解决(谈判、商谈)。和平的方式却有利于港澳的正常发展,更符合人民的心愿。

刚刚我们讲了用和平的方式解决港澳问题,据此,诞生于我们四川的一位伟人创造性的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他是谁----?(邓小平)下面我们进入第二篇构想篇:“一国两制”的学习

大家结合ppt上面的问题,读一下课本60页一国两制的构想下面的内容,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

1、“一国两制”构想是谁提出来的?含义是什么?大家把课本上的内容画下来

1982年,我们国家把“一国两制”写入《宪法》使得这一制度具有了长期的稳定性,做为基本国策稳定下来。也体现了我们依法治国。同学们要掌握“一国两制”的基本概念。

2、“一国两制”是怎样照顾到香港和澳门的历史和实际情况的?

香港和澳门地区在回归前是什么情况?(香港和澳门长期被英国和葡萄牙控制,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当地人民在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与祖国内地有不少差异。如果强行在香港和澳门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会影响香港和澳门的顺利稳定回归。所以实行“一国两制”,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是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的最佳方案。)

大家看一下ppt上这段内容可以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这个问题。

香港、澳门一向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保持其原有的社会经济制度,有利于保证这两个地区的继续繁荣稳定,保持这两个地区的繁荣稳定,不但对这两个地区的人民有利,而且对于全中国有利。中国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在这样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国中,容许个别的小的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对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不但无害,而且有利。——《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3、“一国两制”的历史意义?请这位同学起来回答一下,在书上有,同学们画下来 “一国两制”构想最早提出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 大家在课本上记一下

(三)接下来我们进入回归篇,港澳回归祖国的学习同学们结合ppt上面的问题阅读以下课本

问一下同学们,英国人甘心把美丽的香港归还中国吗?答案是否定的。香港的回归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史进程。

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详细阐明了中国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邓小平说:“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是明确的……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会议之后,双方发表了一份联合声明。从此,中英两国开始在谈判桌上显身手。

从1983年7月12日到1984年9月,中英双方的第二阶段会谈共进行了22轮,谈判相当激烈。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联合声明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收回香港地区(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以下称香港)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决定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把香港回归时间画下来

彭定康:1992年获委任末位香港总督,1997年见证香港主权移交。

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去世,享年92岁。遗憾的是他没有看到香港的回归 香港的回归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成功范例。澳门也要回家了。看一下澳门的回归之路。1987年3月,中葡双方在北京进行澳门问题的第四轮也是最后一轮谈判,26日,双方草签联合声明。1987年,4月13日中葡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葡萄牙共和国政府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及两个附件。联合声明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1999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将澳门回归时间画下来

(可引导学生阅读课本60页小字部分,根据一国两制的政策,回归后的香港澳门要设立特别行政区。请学生思考讨论特别行政区,“特别”在哪里?(社会制度不变,保留资本主义制度;仍是国际自由贸易港;高度自治,军队只是维护国家安全,不干预内部事物;有专门的区旗区徽。)

一、香港和澳门成功回归祖国的原因,大家可以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考虑一下

1、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

2、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

二、港澳回归的意义如何。大家翻到课本62页,请这位同学起来读一下:香港、澳门的回归,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耻辱,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大家想一下一国两制最早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提出来的?也为台湾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成功经验。将这里补充到课本上

三、分组讨论:16世纪中叶,葡萄牙侵占了澳门,100多年前,英国侵占了香港。为什么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能够收回香港和澳门,这说明了什么?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启示?

说明:大家可以结合前面所讲的港澳回归的原因来考虑,(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

启示:弱国无外交,发展才是硬道理。

四、展望篇,港澳明天更美好

篇4: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2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设计意图:本课利用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动人心弦的情境使理论的内在魅力得到更好地体现。通过时政再现,让学生知道图片的深刻含义,从视听角度感受那永载史册的庄严时刻,感受到祖国统一的前进步伐,在香港回归十一周年之际,联系香港和澳门今天的稳定和繁荣,体会到党和国家制定的“一国两制”方针的科学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寓理于情,以情导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港澳问题的历史原由;

2、掌握“一国两制“构想的含义;

3、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

4、掌握香港、澳门回归的重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联系历史事实,详细讲清港澳问题的由来。

2、阐明“一国两制”构想形成的过程、含义和意义。

3、讲述香港和澳门回归的经过,并记忆其重要史实和伟大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一国两制”的构想变为了现实,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取得了历史性进展。

2、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洗刷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耻辱。

3、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重大发展,是实现祖国统一的重要原则。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

1、“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

2、香港、澳门回归的重要史实和伟大意义。

(二)难点

1、“一国两制”的构想;

2、香港澳门问题的解决。

三、教学准备

(图片,史料,歌曲等)

四、板书设计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1.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 2.“一国两制”

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1.香港回归祖国 2.澳门回归祖国 授课过程:

导入:播放《七子之歌.澳门》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我们许多同学可能都听过有的可能还会唱。这首歌它表现了游子对祖**亲的深深的依恋和眷眷的情谊,另外,也表达了全国人民期待祖国早日统一的愿望。同学们知不知道“七子”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略)老师分析:这里用了拟人的手法,“七子”它指的是七个地方。即香港、澳门、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大。新中国成立之初有四个地方已经在祖国的怀抱中,但是有三个地方却没有回归,哪三个地方呢?(学生回答:略)

老师讲解:香港、澳门、台湾。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再过了两年澳门也回到了祖**亲的怀抱,那它们是怎样回到母亲的怀抱的呢?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香港和澳门的回归”,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P60页。授课过程: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我们先来看一下题目,“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回归”是什么意思呢?(学生回答:略)老师讲解:回来,回归意思就是说他们曾经离开过,曾经被占领过。那他们曾经被哪些国家占领过,又是怎样一步一步被占领呢?

1.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

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一段的历史。先来看香港:1842年《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1860年《北京条约》割占九龙,1898年中英又一次签定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新界一地,租期是99年,这样香港就完全被英国占领,这就是被香港占领的过程。那澳门又是怎样被占领的呢?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曝晒水浸货物,强行进入澳门;1557年,葡萄牙通过贿赂明朝官员,取得在澳门的定居权。从此,我们就丧失了对澳门主权的权利。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列强在占领港澳的过程中迫使中国政府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但是对这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辛亥革命以后的中国政府是从来都没有承认过的。由于百年前明政府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再加上我国当时非常的落后,使得香港与澳门这两颗璀璨的明珠就这样从祖**亲的怀抱之中被硬生生的抢走了。这就是香港和澳门被占领的过程。

从历史上看,香港与澳门被占领,那我们现在又应该怎样使他们回到祖**亲的怀抱呢?我们的党又采取了什么样的办法呢?,在这里谈到两种方式,一是非和平的方式(也就是武力方式),一种是和平方式。武力解决问题总是不好的,那它不好在哪些方面呢?(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解:刚才我们讲到他们长期被英国或葡萄牙控制,实行的是资本主义的制度,受这些国家的影响很深,这就与大陆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样一边是社会主义制度一边是资本主义制度。两种对立的社会形态,要在同一个国家存在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就得消除他们之间的矛盾,那该怎样消除矛盾实现香港与澳门的回归呢?我们的党该怎么做呢?请同学阅读60页并找出答案。(学生回答:略)2.“一国两制” 老师讲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的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制”指的是两种制度,也就是在大陆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而香港与澳门部分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的提出具有深远的意义,什么意义呢?(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解:它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引得了国内外人士的好评。现在我们有了想法,就要付出行动也就是“一国两制”的方针的实践,即香港与澳门的回归。

二、港、澳回归

1.寸步不让的谈判

从1982年6月我国就开始同英国展开了收回香港问题的谈判。整个谈判过程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82年到1983年6月,这一阶段英国想继续统治香港不想归还;第二阶段:1983年7月到1984年9月英国这时企图用主权来换治权,对此我国政府寸不不让,经过了22轮的谈判,最后英国政府终于妥协了。1984年12月19日,中英政府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申明,决定于1997年7月1日收回香港,这时候香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2.港澳的胜利回归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重温一下那激动人心的一刻。集体朗读导入框内容

香港回归以后,1999年12月20日,我们再一次成功的收回了阔别祖国400年之久的澳门。每个中国人都忘不了这个时刻,在这个时刻所有的中国人都注视着国旗和特别行政区区旗的徐徐升起。心情无比激动。

我们知道,一直以来我们都想收回港澳地区,但都没有成功,而现在我们成功的收回了香港和澳门。为什么现在我们能收回港澳地区呢?他们的回归说明了什么呢?(学生回答:略)教师讲解:因为祖国强大了,因为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提高了,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能顺利收回港澳地区

3.。港澳地区的收回的历史意义

老师讲解:他们的回归,使中国人民雪洗了百年的耻辱,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一国两制成功的解决了港澳问题,这样也为台湾问题的解决奠定了基础。我们也期待着台湾的早日回归。4.港澳的现状

篇5: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2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长春市第164中学

平桂 红

2013-5-13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长春市第164中学的平桂红。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十二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现代历史教育理论认为,中学历史教学目标不能仅仅定位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更主要的是使学生能够在探究性历史学习过程中, 享受历史学习的快乐,感悟历史的价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因此我在本课的各个教学环节上,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合作探究。同时充分利用网络为我们提供的浩如烟海的资料,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教材内容与社会现实加以整合,给学生以感官上的刺激,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构建一个情感化的课堂,以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并将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升华。由于本节课教材内容少,学生对这段历史很难掌握,因而需要大量的图片和史实加强知识外延。为此,我用多媒体课件,对这段历史知识进行有机的整合,生动形象地把这段历史真实的展示给学生,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说课。

一、说学生

我校是位于双阳区的一所村中,学生都是农村孩子,接触面比较窄。而八年级的学生,处于青春期,个性普遍突出,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想象力丰富,有表现自己的热情,思维积极性容易被调动起来。同时,有部分学生由于多种因素出现厌学心理。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增加趣味性,以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在教学中我顺应学生的这一特点,利用图片、视频等新鲜、有趣的历史资源充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学习,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增强学习的自信心。通过让学生排演历史剧,发挥学生的表现欲。通过学习,使学生由过去平时生活中积累的一些零散的新中国外交史知识,而变成较为系统的知识框架。

二、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的教学内容较少,简明而清晰地描述,深入浅出地勾勒出历史的发展脉络和特征。本课主要介绍的是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介绍了“一国两制”的构想提出的背景及其含义、香港和澳门回归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等问题。

2、本节教材所在地位和作用: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是现代中国的大事。顺利回归说明,中国开始强大起来,能够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尤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振兴中华而奋发进取。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佳教材。港澳回归,为最终实现祖国的统一,实现台湾的回归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3、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了解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回归的时间、意义,主权的含义。掌握“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含义、香港和澳门的区旗、区徽及其含义。通过教材有关“一 国两制”和香港、澳门回归等历史事实的描述,认识其历史意义培养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充分利用课文、多媒体课件等资源,让学生预习及阅读,大体了解本课知识,教师再利用多媒体展示资料,通过提问,学生思考回答的方式让学生全面的牢固的掌握知识。材料加问题式教学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课本插图激动人心的情景,体验香港、澳门与祖国大家庭血脉相连的深情,从而进一步巩固爱国情感,深化追求祖国统一的理念,最终实现台湾的回归。通过香港和澳门的回归,进一步认识到只有坚持党的领导,中国人民才真正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培育热爱共产党的情感。

4、重点、难点:

(1)重点:“一国两制”的内容;港澳回归的时间和意义。

香港澳门回归后的繁荣发展,说明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从中国的现实状况出发,推进祖国统一的正确方针。香港和澳门的回归说明中国国力的壮大,国际地位的上升,那么在不久的将来,一国两制同样可以解决台湾问题,台湾很快就会回到祖国的怀抱。

(2)难点:对“一国两制”深刻内涵的理解。

“一国两制”从中国的现实出发,尊重历史,在统一的前提下允许不同社会制度存在。

三、说教法:

1、媒体运用:多媒体课件。

2、教学手段:充分运用多媒体,把要授课的重要知识点、难点等一一讲清楚。

3、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分组讨论法、讲授法等。

四、说学法:

1、学习方法:学生要自主学习,要事前预习,对要学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上课的时候,要认真,而且要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学有所成,学有所得。

2、能力培养:

(1)充分运用多媒体的优势,培养学生使用地图学习历史的习惯,教会学生运用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结合教师提供的资料、史料和图片,训练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史实的方法。

(3)通过问题讨论、小组交流等方式方法,培养学生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采用“情境导学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实施生本教育。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永远盛开的紫金花雕塑和白莲花雕塑图片,让学生进行猜测,调动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加上视频《公元一九九七》,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好的让学生联想到本节课即将要讲述的内容。并直击问题: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通过回顾香港和澳门问题的历史由来和课前播放《公元一九九七》情景的设置,学生确实感受到了这一历史的屈辱,对朝廷的腐败,对列强的剥夺,对国家的强盛的关系有了一个新看法。这样自然地导入新课。

(二)、师生互动学习新课

在新课学习过程中,我设计了六个环节,分别是:(1)、全面回顾感知历史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动态的地图引导学生回顾并总结香港问题的历史由来,包括: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国强迫清政府签定中英《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一区;1898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新界”地区99年,从而实现了对整个香港地区的占领。

对于澳门问题的历史由来,教师结合动态的地图简要介绍:澳门历来是中国领土。1535年,葡萄牙人贿赂广东地方官吏,取得在澳门码头停靠船舶和进行贸易的权利。1553年,葡人以曝晒水浸货物为由上岸居住,并于1557年起在澳门定居。鸦片战争后,葡于1851年和1864年先后侵占凼仔岛和路环岛。1887年葡迫使清政府签订《中葡会议草约》和《北京条约》,其中塞进了葡“永驻管理澳门”的条款。

(2)设身处地探寻方案

结束了关于“如何离开”的问题,接下来就要把学生的思维点转移回讨论“收回”问题上来。为了能更好的完成过渡,我提出两个问题“什么原因导致港澳离开祖**亲怀抱?”导出学生回答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近代社会的贫穷落后。然后提问“那么改革开放后我们的祖国又是什么样的面貌呢?”通过这两个问题之间的对比,引出我国用能力收回港澳的历史背景。这样做即完成了过渡,又为下文要求学生思考港澳回归的启示打下伏笔。另外还联系了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可谓一箭三雕。进而设置了一个系列问题:假如你是国家领导人的助理,你能结合香港和澳门的历史和实际情况,为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提出合适的方案吗?组织学生讨论,由此引出武力解决、和平解决两种方式。分析两种方式的优缺点,继而导出和平方式解决问题这一前提。然后总结:

1、武力解决。其弊端是影响中英、中葡关系的正常发展,伤害港澳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和平解决。和平的方式却有利于港澳的正常发展,更符合人民的心愿。教师总结,过渡到新知识点:两种方法,当然是第2种方法好。要想和平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我们就必须照顾到香港和澳门地区的历史和实际情况。怎样才能照顾到港澳的历史和实际情况?我国的国家领导人是怎样做的呢?教师及时出示预习导学问题,学生看书尝试自己解决问题。(3)学习导航自主学习

怎样才能照顾到港澳的历史和实际情况?我国的国家领导人是怎样做的呢?教师及时出示预习导学问题,“一国两制这一构想的目的是什么?其基本含义有哪些?港澳回归后,享有哪些自治权?它和深圳经济特区有什么不同?这一方针的提出有哪些影响?”学生通过认真的阅读教材与独立思考,按学习导航的提示进行自主学习,圈画基本的知识点。学生完全依靠自己进行读书、圈画、思考、解答,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对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建立学习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大有裨益。(4)交流汇报理解构想

在学生完成自学后,教师引导学生回答,简要地把一国两制的知识要点作以归纳。(板书)教师课堂语言: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香港成为国际贸易与金融中心,是亚洲四小龙之一。香港在长期的资本主义制度统治下,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而启发学生理解一国两制制度是考虑到了香港和澳门的地区实际,应该说是很科学的。在这里,教师还要注意强调一国两制的核心就是一个中国,实行两种制度的前提就是要在中国境内。讲述到高度自治权的时候,提问学生既然是高度自治,那么香港、澳门有没有外交权啊?引导学生认识到只 有主权国家才享有外交权,而香港、澳门只是中国这个主权国家的一部分。从而教育学生要维护祖国的主权完整。同时设置一定的生活类的习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一国两制中的自治权。最后教师指出一国两制的提出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随后中英双方进行了多轮艰辛谈判。

(5)模拟谈判再现回归

该环节我设计由学生现场表演模拟谈判《据理力争》,并提问学生英国为了不归还香港打出的三手牌什么?中国的领导人是如何据理力争的?体会领导人的智慧和原则立场。表演的学生深切感受到多次谈判的艰辛,其他同学也从观看谈判中感受到站立起来的十亿中国人民雪国耻收失地的坚定志气与决心。然后顺势介绍中英中葡联合声明并板书,让学生记住历史。

继而播放视频《香港回归实况录象》,通过多媒体展示澳门回归的相关图片,学生直观感受到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是祖国欢腾、人民喜庆的盛事。在视频、图片播放和展示完之后,再次强调回归的时间。(板书)教师: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两个历史性的时刻。(6)感怀讨论提升认识

组织学生讨论:从我们所看到、听到的港澳回归历程中,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回答。启发引导学生把问题分解化:“为什么能回归?旧中国和新中国港澳地区为什么会有这么的变化?现在能回归体现了什么?”通过学生的回答,总结出港澳的回归一方面证明了一国两制的成功及正确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正是靠祖国的日益强大,港澳才得以回归。再把这与旧中国简单对比,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及激励教育。(板书)

多媒体展示香港、澳门在回归之后的巨大变化。(图片、资料)组织学生讨论:我们看到了近两年香港、澳门在各方面的变化,你又想到了什么?(一起算算:他们的回归已经有多少年了?)引导学生回答:一方面是一国两制带来的变化,另一方面也说明祖国大陆对港澳地区经济的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形象地说明回到母亲的怀抱,是多么的温暖啊!

(三)、小结归纳,达标检测

要求学生结合板书进行总结归纳,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再出示达标检测题,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具体题目如下:

1、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是()A.毛泽东 B.周恩来 C.邓小平D.江泽民

2、根据中英联合声明的规定,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是在()A.1971年 B.1978年 C.1997年 D.1999年

3、根据中葡联合声明的规定,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是在()A.1995年 B.1997年C.1998年 D.1999年

4、“ 一国两制”的 “ 两制”指的是()A 两种社会制度

B 两种管理制度 C 两种军事制度

D 两种法律制度

5、我国能够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的条件中,最为重要的是()A 新中国已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 B 改革开放使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C “一国两制”的构想为有关各方接受 D 国家统一是中华同族的共同愿望(四)、延伸课外、畅想未来

再利用净月潭图片,设置问题“你知道日月潭在哪里吗?看到它你都会想到什么?”引出台湾问题,暗示学生预习,为下节课教学打下了基础。提出希望:统一是所有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愿我们的祖国早日实现统一。

六、说板书设计

突出教学重点,方便学生记忆的原则设计线索示板书。附板书:

12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一国两制 提出者

构想 含义

作用

谈判

实践 香港

澳门

七、说教学反思

我在设计本课之时,本着“生本教育”的原则,以“情境导学式”教学模式开展教学,主要是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为先导,以导学为方法,旨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最终,让学生由苦学变为乐学,由被动变为主动。以设定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为主。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大量的图片,材料,视频及表演历史剧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思想的培养。效果还是不错的。

篇6: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2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的主旨和合理想象的写作手法。

2、了解科幻小说的深意,学习多角度,多侧面探究小说的主题。

3、培养环保意识,激发热爱自然的兴趣。重点难点

1、文章中两处照应题目的“喂-出来”的作用。体会想像奇特的艺术美。

2、理解本文现实与想像的关系,树立环保意识。知识链接:

1、文体知识 科学幻想小说:简称“科幻小说”,是小说类别之一。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通常将“科学”、“幻想”和“小说”视为其三要素。是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文学样式。一般认为英国诗人雪莱之妻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是第一部科幻小说。法国作家凡尔纳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我国高士其等也写过不少优秀的科幻小说。

2、作者:星新一,堪称日本科幻界的一个奇才。以1000多篇精巧别致、富有哲思的超短篇小说享誉世界,被尊为“日本微型小说的鼻祖”。在科幻方面,代表作有(短篇集)《恶魔天国》、《人造美人》、(长篇集)《声网》、《梦魇的标靶》。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意

哂笑()牟取()众目睽睽()履行()棘手()铆钉()贪婪()颤颤巍巍()

2、解释下列词语

哂笑:讥笑。牟取:谋取名利。

棘手:形容事情难办,象荆棘刺手。众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任劳任怨:做事不知劳苦,不怕别人埋怨。逍遥法外:指犯了法的人没有受到法律制裁,仍自由自在。

雨后春笋:春天下雨后竹笋长的很多很快,比喻新事物大量而不断出现。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的合理,心理很坦然。

不容质疑:不允许有什么怀疑,指真实可信。一视同仁: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3、熟悉情节:

开端:风吹庙倒,深洞出现(洞现)发展:各路人马,各显神通(探洞)“ 高潮:新奇公司,尽收垃圾(填洞)结局:石头飞出,危机初现(洞满)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文中的故事是否真实?

明确:不会有这样的一个无底洞,但有生活的真实性在里面。2.你认为故事围绕的话题是什么?

明确:环境保护问题

3、思考:说说文章的标题“喂──出来”是什么意思?”喂--出来“在文章中多次出现,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4分)

答:这道题让我们体会题目的作用。第一处照应文题,同时为下文作铺垫,以引发下文的情节。第二处照应文题,照应前文第一处的语句,同时启示读者领悟其中蕴含的哲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时候一到,结果就出来了。环境因素的不断积累,到时就会造成严重的公害。表明”无底洞“已经溢满,地球已经十分拥挤。希望引起人们的警觉和重视。

4.文章中写了几种人?这几种人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生活中人是不是有他们的影子? 明确:为了自己的名利而忙碌的各种人

三、课堂小结:作者要说明的道理是什么?

明确:一切破坏环境的问题,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到头来危害的的是人类自己。

四、课堂检测: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3分)A .缠绕(rào)纷纭(yùn)众目睽睽(kuí)B.贪婪(lán)哂笑(shěn)莫衷一是(zhōng)C.牟取(móu)跌落(diē)雨后春笋(sǔn)D.倾泻(qīnɡ)铆钉(mǎo)任劳任怨(yuàn)2.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B)(3分)

A .狐狸 惩罚 栅栏 颤颤魏魏 B.灵通 渊博 贪婪 争先恐后 C.钠闷 思索 置疑 震耳欲聋 D.奔驰 倾泻 棘手 心安理德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A)(3分)A .有一个人怀疑他说:“该不是狐狸洞吧!” B.“不,还要过去一点,就在那边。”

C.可是,并没有任何回声从洞底下传上来。于是,他就在附近捡了一块小石头准备要扔进洞里去。D.他用不容置疑的口气吩咐道:“赶快把它填掉!” 4.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D)(3分)

A .他装着镇定自若、胸有成竹的样子关掉了扩音机

B.把扩音机紧靠住洞口,把音量开到最大限度,震耳欲聋的声音源源不断地从扩音机里传了出来,经久不息。

C.一位新闻记者拿来一根很长的细绳子,把只秤砣缚在一端,小心翼翼地往下放……D.记者们很快就打听到了这件事,一马当先地开着小汽车赶了来。(解析:D项里的“一马当先”换成“争先恐后”)5.选取近义词填空。(4分)

(1)是否可以从中(B)什么利润。(A.谋取 B.牟取)

(2)大家使劲一拉,绳子(A)(A.居然 B.竟然)在洞里的什么地方断掉了。(3)他用(A)(A.不容置疑 B.毋庸讳言)的口气说道:”服从命令,你们赶快撤离!"(4)战场上隆隆的炮声(A)。(A.震耳欲聋 B.振聋发聩)2013年下期八年级语文学科

12《喂——出来》导学案 第二课时

主备人:杨环 执行时间 月 日 总课时编号 审核

班 组 组员姓名 小组检查 教师回查

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的主旨和合理想象的写作手法。

2、了解科幻小说的深意,学习多角度,多侧面探究小说的主题。

3、培养环保意识,激发热爱自然的兴趣。重点难点

1、文章中两处照应题目的“喂-出来”的作用。体会想像奇特的艺术美。

2、理解本文现实与想像的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一、复习导入:

二、自主学习:

1、小说中的“洞”比喻什么?这个洞真的是无底的吗?

明确:比喻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表面上是,正象我们的地球,表面上无边无际,实际上已经不堪重负

2、想一想,在小说的结尾,那奇怪的叫声以及那块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天上掉下来

那块石头以后,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

(这是一个循环式结构,体现了作者“谁制造的祸害,谁去承受”的想法。

三、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幻想出这样一个洞?这反映了人们怎样的心理?

【剖析】这个洞正是人们幻想的集中和极具讽刺性的体现。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将废气、废水、废物排向天空海洋和大地,正是以天空海洋和大地为“洞”,依赖于它们的广袤和深邃。这种行为反映了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苟且心理。

2、这篇小说写的比较通俗,但内涵深刻,有关它的主题,有以下几种说法,你同 意哪一种?说说理由。

A、提出了人类与自身生存环境的问题。B、提示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C、阐释了人对大自然的破坏总要遭到大自然的惩罚这一道理。

小说警示人们,污染环境,破坏大自然,其结果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报复。

四、拓展延伸

以前你对垃圾是怎样处理的?学了这篇小说后,你又有哪些新的想法、新的做法?

五、课堂检测:

㈠阅读课文最后7个自然段,完成8~12题。(19分)

8.选文第二段中写高楼大厦“连接不断地竖了起来”,把“竖”改成“建”好不好?为什么?(4分)

答:不好。因为“竖”不但写出了高楼大厦高高耸立的形态,而且突出了建设速度之快,轻而易举便建成了。

9.“渐渐地,海洋和天空又变成了美丽的蔚蓝色,远远地看上去就像是透明的玻璃一样”一句在文中有着怎样深刻的含义?(4分)

答:自然环境表面上美丽,但实际上却蕴含着危机,就像脆弱、易碎的玻璃一样。

10.“喂——出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4分)

答:照应标题,照应开头年轻人的喊声,起初不闻回声,但回声传出后,人类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11.文中的人将所有的废弃物丢弃在洞中,从没想过后果,假如有一天丢进洞里的垃圾一起都“出来”的话,你认为这个世界将变成怎样呢?(3分)

答:人类将遭到报应,必将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可以先简要描述人类破坏环境带来的后果的一个情景,然后得出结论。)

12.本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5分)

答:负面的事做不得,小错误要及时纠正,正面的事情要坚持不懈的做下去。自下而上的世界是有限的,一切破坏环境的举动,到头来都将危害人类自己。

篇7: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2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本文是义务教育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教材第三单元的篇目。作者根据历史资料,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怀着极为痛惜的心情向世人报告罗布泊的今昔,写出罗布泊这 一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湖,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之要冲而闻名于世的仙湖,由昔日的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变成今天一望无际的 茫茫戈壁的悲剧的原因,告诉人们罗布泊的消失是近30年来人为造成的悲剧,从而呼吁人们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否则,这样的悲剧将继续上演!

本节课的设计意图在于借助文本蘸满情感的语言与鲜明的对比手法,体悟文章内容;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巧妙的延伸,来培养中学生的忧患意识。以“情”移情,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消逝的不仅仅是一个湖泊,而是人类“敬畏自然”的心灵。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一起朗读,以朗读浸染全文,平等对话,面对西域那片神气的土地,抚今追昔,感慨万千,进入文本,又出于文本,同喜同悲,同痛同惜。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培养概括能力。

2、掌握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悟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过程与方法:

1、学习预习,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2、讨论法、点拨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把握文章感情,理解本文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

2、探究生态环境遭破坏的深沉原因,汲取历史教训,爱护生态环境,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深情的朗读,品味语言;

2、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策略与流程:

一、导入新课

1、听乐曲《神奇的九寨》,欣赏美景图,引入新课,板书课题: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二、你说我说

1、提问: “泊”字,告知我们和什么地貌有关?

2、再读文题,我们能获知什么信息? “仙”字在这是什么意思?哪位同学能把课题的意思合起来说说?

3、你再读这个题目,你能读出文章怎样的感情基调?

三、穿越古今

1、老师带来了几幅图片,我们看一看---罗布泊的过去,罗布泊的现在。出示图片---展示 过去的罗布泊和现在的罗布泊

四、有水平的读,通过朗读多角度品味语言。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能配合这几幅画面的文段作为这幅图片的解说词。教师指导朗读。

3、请同学对比朗读“仙湖”和“戈壁”品味相关词语和句子。

五、有深度的想

追根溯源,用情朗读,体味痛切心情。

1、“仙湖”变成“戈壁”,原因何在?

2、同学速度课文,探究原因:四个盲目。

3、老师指导朗读13、14节。

3、悲剧仅仅是罗布泊吗?

六、各抒己见。学习对比方法,培养忧患意识

1、悲剧仅仅是罗布泊吗?

2、作为中学生我们该怎么办呢?

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

3、同学朗读: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

4、那么怎么救呢?

5、作者为什么要写罗布泊美丽的过去?把罗布泊美丽的过去的描写去掉好吗?为什么?

七、我手写我心

练习:美丽的罗布泊你看到了,荒凉的罗布泊你也看到了,假如你作为一个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百年的沧桑,你将向人们说些什么?同桌可以议一议,也可以写出来。

八、教师小结

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是灵魂的栖息地,是幸福的源泉。如果家没有了,那我们还能剩下什么?请看看我们自己的双手,是创造,还是 毁灭?请看看我们自己的双眼,是热切的盼望,还是无助与茫然?让我们呼唤理性回归吧,这样我们才有理由相信:类似罗布泊的悲剧不再重演,九寨的风景才会依 然迷人。让我们在公益环保歌曲《呼唤》中结束本课!

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自我做起,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 板书设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过去:绿洲、仙湖(美丽的)今日:沙漠(荒凉的、痛苦的)四盲---------吸水鬼

对比---------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自我评价与反思】

今天我上了人教版八年级下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这是一篇报告文学,选择此篇,是因为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已经渐渐忽略、轻视自然,出现了日 益严重的生态问题。通过学习此文激发学生关注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唤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营造学生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 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通过对本课的教学教学实践过程的疏理,我认为本课的教学:教学目标达到,美中呈现不足。

一、设计思路

本文的内容是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而教学可以充分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拓展性学习,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主人翁意识。备课三部曲:

1、把握文意,概括要点,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2、加强朗读训练、学会多角度品味语言;

3、感悟作者的痛惜之情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这节课的设计主要是通过学生针对文章内容和生活现实,让学生在说、看、读、想、议、写、展中探究出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唤醒人类应从中汲取的历史教训,通过残酷的事实,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因此,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朗读课文,理解内容;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联系实际,寻找根源,增强环保意识。

二、课堂调控

导入新课时,借助听《神奇九寨》的音乐,观赏九寨风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对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的探究,主要通过课上展示的古今对照的图片 和对重点语段的品读中探究解决。同时也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在整体感悟并分析罗布泊逝的深层原因后,联系现在的生活 环境,学生展开讨论,谈谈人类对现实环境的破坏,以及人类面临如此的悲剧应如何去做,从而树立环保意识,达到了教学目标。

三、得与失

得:

1、分析一篇文章从文章的题目入手,方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减轻学生的阅读压力。特别是比较长的文章,如果让学生在读之前不及时的从文章的题目中捕捉 到正确的信息,不利于学生对整篇文章的感知。

2、语文课堂上要重视朗读的训练。新课改中体现了教师要精讲,对于学生来说,我们需要的是有效的课堂活动,我 认为初中阶段语文学科来说最有效的课堂活动,就是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文中精美的句子,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在读中提升自己的阅读欣赏能力。

失:

1、我觉得学生回答问题非常踊跃,可是我对如何安排学生发言做的不好,学 4 生的发言显的有些乱,重复发言多。

篇8: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2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有效利用课本插图,收集整理或向家人、长辈了解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理解和认识解放后的土地改革,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学会收集、分析、整理信息。

3.认识、掌握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认识到土地改革的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理由: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人民迫切需要土地。土地改革的胜利,极大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创造了条件。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理由:课本表述较为简单和理论化,需要结合材料和数据让学生理解土地改革完成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国家政权的巩固作用。

三、教学策略

经历过土地改革的还大有人在,可以提前布置学生作采访调查,先自行了解这段历史,对于本课教学大有辅弼。教师可采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进行本课教学。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课文,向家人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

五、教学过程 1.学生课前读书 2.导入新课

教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进行土地改革以获得土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了解一下这段历史。3.教师播放视频《百年中国·土地改革》(约4分30秒),学生观看,初步了解土地改革历史。4.学生读一遍课文后,完成导学题。土地改革:

①背景:新解放区人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②原因: ③开始: ④法律依据: ⑤内容: ⑥实施: ⑦结果: ⑧历史意义:

5.教师使用课件,结合课本,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书上的插图、引文、书上的小字等,理解土地改革及其带来的巨大变化。同时简要说明西藏民主改革,补充比较1950年土地改革同1946年土地改革的不同点。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

(1)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与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有什么异同?

(都开始于1950年;但是,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于1952年底,抗美援朝胜利于1953年7月。)

(2)土地改革时颁布了一部什么法律文献?有哪些主要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没收地主的土地、农具等,将没收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贫苦农民,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地让他们自食其力、自力更生。)(3)这次土地改革同过去的土地改革有什么不同?

(注意保存富农经济,也给地主分上应得的一份土地,让他们自食其力,减少了改革的阻力。)6.教师使用课件,运用材料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土地改革的意义。

教师使用课件,指导学生观看相关插图和材料,形象地了解土地改革经过和农民心情,通过讨论加深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提问】

(1)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了土地的新主人,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

(2)农民翻身后,对于新中国人民政权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起到了巩固政权的作用。因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7.教师指导学生讨论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的关系和共同历史作用。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土地改革的开展创造了条件;土地改革的进行,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都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8.教师推荐与“土地改革”相关的文学作品,如:《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加深对土地改革的认识。

9.小结:土地改革实现了孙中山先生梦寐以求的“耕者有其田”的目标,土地改革的胜利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还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10.教学板书设计

六、随堂练习

1.彻底废除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剥削土地制度的是()

A.全国解放

B.镇压反革命

C.土地改革

D.抗美援朝 2.一位一直没有土地的农户一夜间分得田地三亩八分,该史实最早应在()A.土地革命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新中国成立初期 3.建国初期,我国广大农民获得的最重要的权利是对土地的()

A.所有权

B.使用权

C.经营权

D.管理权

4.下列有关土地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到1952年底,全国完成了土地改革。

B.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C.土地改革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废除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D.土地改革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5.新中国建立之初,进行的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的共同作用是()A.消灭了地主阶级

B.基本上肃清了国内外反动势力 C.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

D.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见下图

材料二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回答:

(1)材料一反映新中国成立后的什么历史事件?

(2)材料二中看出政府采取该措施基本目的是什么?(3)该措施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参考答案:

1.C 2.A 3.A 4.A 5.C(1)土地改革

(2)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

(3)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2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相关文章: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2课06-11

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06-13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2课06-14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课09-30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2课09-30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09-30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09-30

历史八年级下册第9课10-01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06-11

八年级新人教版历史下教学设计05-10

上一篇:12月祝福语短句下一篇:[附答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练习:《论语十二章》练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