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传统文化与高考作文

2024-05-07

19传统文化与高考作文(精选6篇)

篇1:19传统文化与高考作文

2019年湖北省技能高考文化综合数学部分(90分)

四、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未选、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9、下列三个命题中真命题的个数是()

(1)不大于5的所有实数组成的集合用描述法课表示为;

(2)集合有3个真子集;

(3)若全集,集合,则.A、3

B、2

C、1

D、020、不等式的解集是()

A、B、C、D、21、下列三个命题中假命题的个数是()

(1)若,则是的必要条件;

(2)平面上的点关于轴的对称点是;

(3)在区间内,满足的角是和.A、0

B、1

C、2

D、322、下列函数中与函数为同一个函数的是()

A、B、C、D、23、下列函数中在其定义域内为非奇非偶函数,且为增函数的是()

A、B、C、D、24、若向量,其中为实数,且∥,则=()

A、B、C、D、五、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把答案填在答题卡相应题号的横线上。

25、=

.(用数值作答)

26、函数的定义域用区间表示为

.27、若函数其中为实数,且,则

.28、若向量,则与的夹角=

.六、解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共36分)

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29、解答下列问题:

(1)计算的值;(5分)

(2)已知,且是第二象限的角,求的值.(7分)

30、解答下列问题:

(Ⅰ)是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已知,且,求该数列的通项公式;(6分)

(Ⅱ)在等差数列中,已知,且,求该数列的前项和.(6分)

31、解答下列问题:

(Ⅰ)已知直线与、轴的交点分别为A、B,直线经过线段AB的中点,且纵截距为,求的一般式方程;(6分)

(Ⅱ)设直线与轴的交点为P,求以P为圆心,以点到直线的距离为半径的圆的一般方程.(6分)

篇2:19传统文化与高考作文

①断断续续下了几天的雨,到黄昏又淅淅沥沥地下起来了。本来想出去走走,屋檐水霍霍地流下来,分明告诉我雨越下越大了。也罢,今夜就安下心呆在屋里,独自受用这无边的雨意吧。

②我的居所是几间瓦屋。这种过时的建筑懒懒散散地分布在城市的一隅,恰为喜欢怀旧的人们营造出古朴的意境,更何况我从小长在乡间,对原汁原味的雨声有着久违的想念。这些瓦屋据说很快要被拆除了,这当然是一桩好事。但对于听雨而言,瓦屋却是难得的佳处。身居高楼的人,完整意义上的听雨是不存在的,雨是世上最轻灵的东西,能将那厚重的钢筋水泥敲响吗?瓦屋就不同了,它不像楼那样庞大而僵硬,雨滴敲在上面,立即发出好听的声音。身居瓦屋的人也就有了在雨中亲近自然的福气。

③瓦似乎是专为雨设置的乐器。平常里它们总是一言不发,一旦雨滴接踵而至,瓦的音乐就丁丁的奏响了。那声音酷似古筝,清脆且韵味十足,在黑夜里向四面八方弥漫。雨势急骤,琴声就慷慨激越,如万马奔腾,百鸟齐鸣,又如两军交锋擂鼓助阵。雨势减缓,音乐也就跟着弱下去,像激战过后的短暂休憩,又像是“冰泉冷涩弦凝绝”。雨声大概是世界上最繁复难解的音乐,你听,那节奏那旋律,似混乱不堪又包罗万象。而那些尽职的瓦片只是专注地演奏着,听雨人的脑海中便漫出不尽的情意。

④实际上,一个人愿意坐下来静静听一回雨,他的心中一定有了某种牵念和感喟,尽管有时是淡淡的,连自己也难以察觉。雨丝最能扯动昔日的情思,雨声也最易叩响感情的门环。垂老的将帅有“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回味,迟暮的美人有“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的幽怨,多情的诗人有“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遐想…… ⑤我曾困惑于古人填词作诗,为何总喜欢运用雨的意象。今夜瓦屋听雨,算是有了一些了悟,听雨,就是听灵魂的对话,听真情的奔泻,听心灵的遥相呼应,听年华的淙淙流淌。南宋词人蒋捷词云:“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秋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人生境遇不同,听雨的感受也就各异。少不更事的时候,并不在意也无法理解雨的内涵;及到饱经世事历尽人间沧桑的暮年,方才生出“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慨叹。原来雨声所敲打的,除去岁月的回响之外,还有昔日难再的痛惜与欲说还休的惆怅。

⑥雨还在屋顶轻轻地弹唱。我忽然想到,在这座脚步繁忙的城市里,还有多少人能摈弃尘世的杂念,如此投入地听一回雨呢? 蓝

朱以撒

①在漫长委婉的海岸线上,暮色渐渐地飘落下来。已经是深秋的海滩,清寒随之而起。依然是裸足在沙滩上走,这些洁净的细碎颗粒,被温热的脚底揉搓着、摩擦着,沉了下去,显出一串歪歪斜斜的脚印。

②眼前的蔚蓝色调,至少可以和这几个词联系在一起——空旷、清澈、洋溢,还有岑寂、萧瑟。永远持有一种节奏的是那一层层皱纹般的海浪,带着摩擦的力道,涌到沙滩上,消失,又复始。这种单调和机械般的持续,让人体会到了自然界的耐性,无始无终。简单产生了大美,在我们的视野里、耳听中,也就是这种推移的单调,表达了一种敞开式的阔大,毫无掩饰,不会是习惯地躲在面具的后面,把假相给人。一座城市被海洋环抱着,本来是可以设计成为个性城市的,却很遗憾,格局狭促,街巷潦草,多拐弯抹角少畅快通达,多花里胡哨少单纯简约。

③我住在海边,懒得跟车到市里转上一圈。海与海有许多不同,城市和城市却有太多的雷同,它们反蓝调而行,它们和嘈杂、拥挤、脏乱这些词有关,也和脂粉、艳冶连在一起。一座城市和环抱它的海洋如此大的区别,可见生活是以相互对照的方式展开的。一个人从城

市到海边,开始了几天止息的、向下的、解脱的日子。心境、举止,连说话的口吻、言说的内容都有所更变。夕阳眼看着又一次西颓,有些亚麻色的光线,让眼前荡漾着的蓝色液体,更多了一层心理上的冰凉。所谓的休闲就是这样,休闲服、沙滩鞋只是改换了肢体上的行头,更要紧的是自身的节奏律动,像被抽走了绷紧的那根筋,一下子松松垮垮。

④远处有人在昏暗中吹着一只小号。缓缓地把一个柔和圆转的中音送了出来,而后是主旋律随之跃起。吹奏者的技巧不高,只是心气随和,透过空旷,传到耳边已经十分的柔软。烧烤的营地里燃起了篝火,舔着夜色的火舌将暗中的一角轻轻撩开。这是我少年时熟悉的一串动感,只有在学期末了,该考的全都过去了,才会有心思举办一场篝火晚会。少男少女围坐在篝火旁,唱歌或者起舞,没有忧虑,却有无数漫无边际的幻想。一个人成长并有生存意识之后,他的劳累就开始了,像一首歌,没有休止符,调子又那么高,唱起来尤其吃力。人在篝火前,就有一些年少,像眼前千万年的海水,每一次目击都是汪洋恣肆,一直没有能力看出有何变故——不变也是会让人生出感慨的,因为不变比变要更困难。这些在篝火前满脸稚气的少男少女,也许下次来时,已经是计较油盐的小丈夫或者少妇了。似乎一只小号曲未了,人事已多错舛。

⑥我还看过一本地理杂志,撰写者显然亲身到达了这几个地方,他提到了塞班、圣托里尼、塞舌尔、马尔代夫,在他细腻的描述中,我感到了他的陶醉。这是一种纯粹之蓝,与我今生所见过的蓝调不可相比。那是我从未见过的蓝调啊,我不知用哪一个词汇可以贴近,它们在词汇之外,在人的破坏之外。许多的河流污染了,对此我并不惊奇,河流毕竟太小,一家造纸厂、石板材厂就足以改变它的颜色。可是大海大洋,它的浩瀚无边,天水相接,能使大海变色,这需要多大的一种能量。每一个临海的国家,都有被怀疑的理由,就像常在海边走的沙滩鞋,一定会被海水浸润。古代的海洋是什么样的色调,如果要追问,就有一堆类似的问题要牵扯出来——天空、云彩、空气、气候是否都如这般混混沌沌?那时的眼力可以穿透到多远?你我都回答不了这些问题。追问远古永远是浪漫的,远古的环境绝不像今日的生存环境,让人在追问中变得不开心了。

⑦月亮升上了海面,使沙滩上那些毫无关联的景、物都浑然一体,带着水淋淋的清洁。立秋之后,沙滩上已经没有行者的影踪了,越往后的日子,它越发走向冷清,在冷清中慢慢清洗盛夏带来的杂沓和纷乱,沉淀污浊,在冷下去的氛围中,大海得到了歇息。

⑧只有很少数的人乐意反季节而行,这使他们行走在静谧之中。当我孤零零面对如此浩大的海面,并不会有孤寂感——人之初始大抵也是如此。让一个人变成一滴晶莹的宿露,会比化为一缕青烟更有诗意,更为透亮,当它垂落海中,刹那被无声地收藏着。

(选自2009年6月27日《 人民日报 》,有删改)我凝望过,我祝福过 孙昕晨

①我坐火车由西宁前往格尔木。此刻正是夏日,青海的油菜花刚刚迎来盛期。辽阔得有些寂寞的西部,被千畦万垄的油菜花点缀着,碧绿拥抱着嫩黄,高原的风在光影间摇曳。只是群山褶皱中不时出现的低矮破旧的黏土房,一次次提醒我,这片土地依然苦寒。

②列车把我的沉默带进了暮晚,也带进了无边的荒凉。戈壁滩,芨芨草,骆驼刺,一两株红柳的暗影,大地惟有茫茫。及至夜深,我仍在守望夜幕下土地、山峦变幻的轮廓,追寻天边偶尔出现的一星灯火。

③那是谁呢?是谁在这暗夜里点一盏灯火?

④在这西行的路上,我正牵记着一个人——我的文学兄弟,宗崇茂。从江苏到青海,崇茂追随一个远亲承包零散的建筑工程,领着家乡几十个农民兄弟,转战于戈壁滩上。此刻,他就在青海更深处的江仓草原。

⑤听崇茂说,江仓这个地名,在藏语中就是“狼窝”的意思。我不知道江仓的精确位置,但

我知道还要向西,向西。因为崇茂告诉我,到了格尔木,才是一个转折点:大西北的天辽地阔,从这里开始才是大手笔;大西北的苦,也从这里开始任你品尝。格尔木一出去,“上帝之手正渐渐松开,我们被推向世界之外。”

⑥我想象着江仓,想象着崇茂赖以谋生的那片土地,居然想到了那首没有流行的歌曲:“草原上没有孤单的白杨/孤单的白杨迟早要在风沙中枯黄……草原上没有孤单的牛羊/孤单的牛羊迟早要在黑夜里喂狼……草原上没有孤单的毡房/孤单的毡房迟早要在风雪中埋葬……”

⑦我从崇茂的信件中更多地了解了江仓,知道了他和工友们在江仓的日子,那些我们用想象也难以抵达的日子。江仓,中国西部偏僻的一隅,那些有风有雪有疼痛号叫有酸楚眼泪的日日夜夜,像民生之艰的一本证词,被崇茂的笔凝固成文字。作为崇茂的朋友,我有幸分享了其中的部分:被生活挤压、榨取得越来越像个榆木疙瘩的“大老王”;外冷内热性情如铁,嗓子粗粝得像砂纸,却保留一缕诗意的“曹铁矿”;为了抢救一个小兄弟的生命,一群男人星夜上路与死亡掰手腕……这些发生在边疆苍穹下的人间故事,本来可能会被一阵风刮走,或者被时间的尘土悄悄掩埋,由于崇茂的记录和一份真情活水的养育,现在变成了一株株有生命的植物。“回忆、记录那样的日子,为的是把我的心安顿好。”崇茂喜欢这样说。⑧阅读崇茂的文字,我常常想到俄罗斯文学中的苦难意识,想到曾经给我的写作以足够营养的一本书——康·帕乌斯托夫斯基的著作《金蔷薇》送给作家的箴言:惟有面向苦难的生活,才能找到打造金蔷薇的一粒粒金粉。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留下的建筑迟早会坍塌废弃,成为荒凉,惟有记录情感和历史的文字不会失去一个音节。

⑨几小时的路程,崇茂和我保持着短信联系。我试着问崇茂:这茫茫戈壁上会有一盏灯火是你们那些兄弟的吗?他回复:也许会有吧,你就在默默中为他们祝福吧。

⑩格尔木以西,那暗夜里的一盏灯火,因为崇茂,因为他那些远离故土的农民兄弟,我凝望过,我祝福过。(有删改)空巢

朱以撒

夏日过了秋日来了,晚秋萧瑟,叶落纷纷,成群的鸟就离巢远行了,它们到温暖的南方,重新筑它们的巢。而留在北方的巢,随着叶片落尽而暴露无遗,北风扫过来,大雪压下来,巢日渐衰败破落,像一堆乱糟糟的垃圾。空巢是时光的脚印,时光走得越远,这个脚印就越模糊、残损,到了一定的时候,那些还带着羽毛的枯枝就不断地掉落下来。

有一个日子,我应朋友之约到一个村子里散心。村子很大,人迹却稀疏。村头村尾,现代气派的住宅一座接着一座,可是大多房门紧闭,闻不到鲜活的人气。我感受着它的豪华,也感受着豪华中的枯寂。问及这些人哪去了,说是到大洋彼岸淘金去了。这使我想起了空巢。空巢已经成了一种象征,象征着主人的富有。他们有意设计这一个个空巢,为的是给别人看。他们在这个豪华空巢筑好之后,一阵热闹,又再度远走他乡,回到彼岸那个要寒酸得多的客居住所。他们把异乡当作了故乡,留给老家的是一个华丽的空壳,像蛇蜕一般,闪动着银色的光亮,只是没有生命在内。风吹过,什么响声都有,就是没有生命的吟咏。让我奇怪的是它引起了留守本土的村民的歆羡,似乎村子的形象就是这些空巢,自己在空巢面前无来由地气短,好像自己被生活大大地亏待了。其实他们日子过得也不赖,打打鱼做点小生意,一家子和和美美。但是他们满眼都是别人的空巢,算计着自己何时也能拥有一座空巢,牵引住来往行人的目光。

有一类空巢是我常会在旅行途中顺便走进的。在一些古旧的四合院,一代一代地繁衍,人丁兴旺,曾在某一些日子里达到饱和,一天到晚都充溢着几代人或稚嫩或昂扬或浑厚或深沉的声响。这样的家族给人的感觉就是旺盛。人们乐于与这种人家接近,缘于这类宅院的欢笑、和睦和协调气息,让人觉得这里盛满了寻常人家生活的全部内容。十年、二十年过去,这些宅院明显萧条和空旷了,年轻人都走远了,去追求他们的梦。外边世界要比老宅广大得多,使他们的才情得以无限量地扩张。只有年关将近,他们才像候鸟般返回,使老宅重新焕发生气。只是新春来了,他们又离巢远行,继续新的里程,老宅又一度归于岑寂。越往后,他们返回的次数越少,一次又一次难以聚齐,不是少了这个就是少了那个,而老宅也有不少地方颓了倾了。前尘梦影交迭,旧时月色重来。有的老宅因着这些远行者的声名,贴上了名人故居的标签,引得四面八方的人来参观。但岁月的风雨已把老宅摧残成千疮百孔的空巢,在飘摇中任人指认、品评。有些人记住了,有些人以为和自己无关,看过以后也就淡忘了。时光越往后移,这类空巢越多。人们寄寓的心愿,似乎教化的一部分内容,就由空巢来承担。譬如我们会说,某位名人就是从这里走向世界的,提示人们不要忘记了这个起点。

南方是游移的放纵的不安分的,这使得许多人居无定所,没有固定的温馨的巢。他们的巢总在路上,是背上那个移动的壳子。没有固定居所的日子就是漂泊的日子,漂泊的日子更多一分风险和一大串未知数,匆忙仓皇,在急切中穿行。可是有些人恰恰适应这种节奏,这大致可以追溯到古人游历的风尚、仗剑而行、四海为家、天当被地当床的浪漫主义情怀。现在年轻的漂泊者正在重温这一壮举。只是日子变得越发实际,其中滋味若何,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

篇3:19传统文化与高考作文

关键词:东亚文化圈,资本主义萌芽,文学发展

15-19世纪的东亚文化主要是指中国的传统文化,明清社会巨变给社会风气和生活方式也带来新的面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促使士人对封建等级制度的批判,知识分子个性的解放,传统的伦理道德被重新审视,士人依靠读书取仕的想法被现实无情地冲击。中国与朝鲜半岛自古就建立了十分密切的关系,明清小说中的涉外描写主要与一些特定的事件及物产相关,很少正面描写符合实际的风土人情,因而有关异国的具体想象往往是模糊的、笼统的甚或是不准确的。虽然如此,但是在整个东亚文化圈中,漂流文学作品始终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15—19世纪东亚的文化思想

明朝自永乐年间在文化思想上,实行了严酷的控制,对封建文人采取了笼络和高压的手段。在这种情况下,官方十分重视程朱理学,明成祖积极推广,胡广、杨荣和金幼孜在程朱注解的四书五经为基础,主持编写《四书大全》、《五经大全》和《性理大全》,这成为所有士子参加科举必备的教科书。

值得一提的是,明清之际也是中国小说和戏剧发展的高峰期。《水浒传》、《三国演义》和《西游记》是明朝典型的长篇小说代表,通过小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生活面貌和社会矛盾,统治阶级的阶级压迫。冯梦龙的“三言”,对许多新兴市民阶层的价值观念进行刻画,观点新颖,视角独特,流传很广。《聊斋志异》虽然是短篇小说,却借由狐仙鬼怪折射出作者对社会的不满。清朝最著名的小说就是《红楼梦》,借由四大家族的兴衰荣辱,刻画了现实主义的作品,对整个社会面貌都有所涉及,可以说是古典现实主义的巅峰之作。《儒林外史》和《镜花缘》都是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对社会的伦理纲常进行抨击。

二、15—19世纪朝鲜与东亚的文化交流

李朝尊儒,崇尚程朱理学,因之对自前朝移入朝鲜的中国孔子、朱子后裔,非常关怀。中朝之间的交往由来已久,且中国文化就朝鲜半岛的文化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开始的移民活动对朝鲜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与朝鲜半岛领土接壤,移民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也带去了先进的文化。而图书交流却是文化交流的主线。明朝以来,图书的官方流向主要由中国流向朝鲜,且数量、种类都较前朝有所增加,兵书和臣议也有涉及。明朝的前中期图书交流较为频繁,后期因为战争有所减少。双方的图书交流官方贡、赠较多,但民间的书籍输出未见史书记载。图书交流主要以儒家经典著作为主,也包括医学和文学作品。李朝不仅输入中国图书,也自己进行刊印,将中国著作收录其中,对中国书籍的保存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在1446年之前,李朝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训民正音》,一直使用汉字,之后开始大量使用《训民正音》对中国书籍进行翻译。因为李朝的图书质量相对较高,活字多于雕版,重视校勘,错误也较少,中国文人尤其是藏书家喜爱李朝印本。公元1603年前后,《水浒传》、《西游记》等著名长篇小说传入李朝。

清朝时官方图书交流与明朝相近,但因为李朝与明朝关系友好,在后金与明朝作战时出兵帮助明朝,故清朝与李朝关系较差,图书交流也较弱。但是,清朝对李朝图书输出时,政治、时事、边防和兵事列为禁书。与之相反的是,民间图书贸易十分活跃,文人之间互赠书籍成为惯例。著名的朴齐家、柳得恭和李德懋等人的书籍中都有中国书籍收录,而清人刘燕庭《海东金石苑》的资料大多来自朝鲜文人的帮助。

与明朝不同的现象是中国图书的回流,主要是李朝图书印刷精良。汉译西学著作包括宗教书籍也传入李朝。具体而言,官方图书交流中,清朝严禁部分史书的输出。虽然清朝限制李朝使节购书,但他们仍有违禁购买,稗官野史就是禁书之列。有史记载的传入李朝的小说种类就有177种,实际可能更多。朝鲜也有图书传入清朝。通过双方的图书交流,文化思想也得以传播,特别是中国的书籍输出数量之多,种类之广,使得朝鲜半岛在很大程度上学习和保存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文学作品,文人交流等,而朝鲜在对中国文化学习的基础上,创立自己的民族文字,也得以形成较多的文化成果,图书对清朝输出就是最重要的例子。

三、15—19世纪朝鲜文人学士的创作思想

壬辰倭乱(1592)是中朝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转折点,之后中国书籍的大量涌入直接对朝鲜文人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592年之前,中国正值明朝,两国的文化交流颇为频繁,且中国以大国的身份对图书的输出没有任何禁忌,各种图书都对李氏朝鲜开放,所以,朝鲜学者无论从官方还是民间都能得到比较完整的中国图书,对他们的文学创作起到了良好的启示作用。这一时期朝鲜文学创作主要受儒家经典的影响,即朱子学说。由于人们对儒家道德的盲目尊崇,接受了儒家的道德观、伦理观和价值观,使用汉字,接受中国文人的思想,自由精神被极力打压,封建等级制度森严,爱情小说甚至不敢想象,连本民族的“韩字”也被视为农民和妇女的专属。文人创作在儒家思想的禁锢下得不到充分发挥,所有的作品都是匿名出书,甚至只是传抄传阅。所以,通俗类的传奇小说在朝鲜颇受欢迎,文人从接受到认可和模仿汉人进行创作。最早的《金鳌新话》就是在《剪灯新话》(1421)基础上创作而成。该书作者金时习,早年被世宗称作神童,但因世祖残害端宗而篡权,愤然出家,隐居金鳌山而著书立说。1446年《训民正音》问世之后,《列女传》传到朝鲜,很快被翻译成韩文,而且流传颇广。可见,朝鲜文人对独立民族精神的追求。

1592年壬辰倭乱之后,朝鲜经历了壬辰倭乱、丙子胡乱。一方面中国通俗小说的大量传入,儒家思想的影响力逐步扩大;另一方面,壬辰倭乱是李朝与日本之间的战争,而丙子胡乱发生在李朝与后金之间,清朝作为后金的继承者,难免会受到李朝文人的诟病,儒家思想因为战争也得到了更为激烈的批判。广大文人在战争的催化作用下,反省现实,厌恶儒家传统的绝对服从,对堕落的社会予以抨击,批判漠视情绪的理性主义,由此,使得文学界有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战争的催化作用,特别是《三国演义》的广泛影响,出现了大批改编的三国小说,如《赤壁大战》、《楚汉战》、《三国大战》、《赵子龙实记》、《关云长实记》、《山阳大战》、《黄夫人传》等。此外,文人也创作了许多历史题材的小说,如朝鲜三国史事的《兴武王演义》、反映壬辰倭乱的《壬辰录》、丁卯胡乱的《姜虏传》、丙子胡乱的《林庆业传》等。这些小说都是以朝鲜历史为基础,反映了李氏朝鲜的政治社会情况,有着极强的爱国主义色彩。社会上也涌现出歌颂爱国的军队题材作品,柳成龙的《惩毖录》,释南鹏的《奋忠纾难录》等,甚至还有一些爱国诗歌《倡义录》和《壬辰录》。丙子胡乱后,又出现大批作品,《丙子湖南倡义录》、《西征录》、《江都日记》和《南征日记》等。有的作品完全使用韩文写作,也反映了文人们的爱国精神。同时,他们创作了许多和中国历史有关的小说,以改编为主,也结合朝鲜的民族特色,这些作品基本都与战争有关。

15-19世纪朝鲜和中国明清就有着密切的联系,同属于东亚文化圈。汉字和汉文的使用对国与国之间文化交流起着重要桥梁作用。这种文化现象使得反映朝鲜古代社会现象的文学作品,多以汉文的方式留存下来,这些丰富的文学作品为朝鲜和韩国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

参考文献

[1]刘勇强,《明清小说中的涉外描写与异国想象》,文学遗产,2006年第4期,第159页。

[2]李利芳,《朝鲜汉文历史小说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4月,第14页。

[3]金泰俊,《朝鲜小说史》,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31页。

[4]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四),人民文学出版社,第3页。

篇4:19传统文化与高考作文

[考点透析]

effect作名词讲时,既可作可数名词,也可作不可数名词。意为“影响,效果”时,常构成have effects/a good(bad) effect on。作名词还可作“感觉,印象”,“财产,动产”讲。作动词时,意为“产生,实现”。

[真题再现]

The conference has been held to discuss the effects of tourism ____ the wildlife in the area.(03上海)

A. inB. onC. at D. with

[考题盘点]B。effect作名词,意为“影响,效果”时,常与介词on连用。

2.You don’t think we should grow sugar on it.

你认为我们不应该在土地上种甘蔗。

[考点透析]

当主句为“I/We think/believe/suppose/expect…”,如果是that引导宾语从句,又是not构成的否定时,常将not转移到否定主句谓语上,习惯上称这种现象为“否定转移”,其反意疑问句常就从句进行反问,主句的主语如果不是第一人称,则不能否定转移,反意疑问句就主句进行反问。

[真题再现]

1. I don’t suppose anyone will volunteer, ____? (01上海)

A. do I B. don’t IC. will theyD. won’t they

2. Mrs Black doesn’t believe her son is able to design a digital

camera, ____? (02上海)

A. is heB. isn’t heC. doesn’t she D. does she

[考题盘点]

1.C。本题的陈述部分是一个否定转移的句子,反意疑问句应就从句进行反问,从句为否定句,简短问句用肯定式。2.D。本题主句的主语不是第一人称,不是否定转移的句子,反意疑问句应就主句进行反问,主句为否定句,简短问句应用肯定式,Mrs为女性,代词应用she。

3.To make as much use of the land as possible.

为了尽可能地充分利用土地。

[考点透析]

to make不定式作目的状语,不定式作目的状语常用in order to或so as to表示,so as to不能用于句首。as much(+名词+)as句型的用法:as much+名词+as意为“与……一样多的,与……同样的”,“as much as+数词+可数名词复数”表示金钱、距离、时间、重量、水量、热量等的程度或数量,as much as也可以用来修饰动词或不可数名词。

[真题再现]

1. ____ the employees’ working efficiency, the supervisor will allow them to have a coffee break.(06上海)

A. ImprovingB. To improve

C. Having improved D. Improved

2. ____ this cake, you’ll need 2 eggs, 175g sugar and 175g flour.

(06广东)

A. Having madeB. Make C. To makeD. Making

3. The more I think about him, the more reasons I find for loving him ____ I did. (05湖南)

A. as much asB. as long asC. as soon asD. as far as

4. 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teaching is ____ it is a science.

(01上海)

A. an art much asB. as much an art as

C. as an art much asD. much an art as

5. It is reported that the United States uses ____ energy as the whole of Europe.(04全国)

A. as twice B. twice much C. twice muchD. twice as much

[考题盘点]

1.B。从语境可知“为了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应用不定式作目的状语。2.C。应用不定式表示目的。3.A。as much as用来修饰动词,表示程度。

4.B。题意为“人们普遍认为教学像科学一样是一门艺术”,表示程度一样,本题是“+as much+名词+as”句型。5.D。本题是“as much+名词+as”句型。

4.As far as I can see, the best think would be to… 依我看最好是……

[考点透析]

as far as的用法:as far as意为“就……而言, 远到,一直到,至于、到达某一点、程度或范围”。可构成As far as I can see/I know,意为“依我看/就我所知”。

[真题再现]

____ I can see, there is only one possible way to keep away from the danger.(04北京春)

A. As long asB. As far asC. Just as D. Even if

[考题盘点]B。as far as I can see意为“依我看”。

5.Future agriculture should depend on high technology as well as traditional methods. 未来的农业除了要靠传统方法,还要靠高科技。

[考点透析]

①depend on通常不用于进行时态或被动语态。它的主要用法有:1.作“依靠,依赖”讲,常用结构为depend on sth./sb., depend on sb. to do sth.,depend on sb./sth. for sb.。作“相信,信赖”讲,常用结构为depend on sth./sb./v-ing或depend on sb. to do sth.。作“取决于,视……而定”讲,常用结构为depend on sth./wh-clause。

②as well as意为“与……一样好,也,还,而且,既……又”,如果A as well as B作句子主语,谓语与前面的主语A保持一致。类似的词或短语有 with, along/together with, like, rather than, as much as, except, but, including, accompanied by, plus, besides, in addition to, no less than等。

[真题再现]

1. The father as well as his three children ____ skating on the frozen river every Sunday afternoon in winter. (06辽宁)

A. is goingB. goC. goesD. are going

2. I’m planning to hold a party in the open air, but I can make no guarantees because it ____ the weather. (01上海)

A. links withB. depends onC. connects toD. decides on

[考题盘点]

1.C。as well as放在主语之后,谓语与前面的主语the father 保持一致,谓语用单数,由时间状语every Sunday afternoon in winter可知是一般现在时,应用第三人称单数形式。 2.B。句意为“我计划举办一个露天聚会,但我不能确保,因为这得看天气”。link with意为“将人或物连接或联系起来”;connect to意为“连接,联结,结合”;decide on意为“就……做出决定,下决心”。空缺处意为“取决于”,只能用depends on。

6.Jia Sixie’s book is a practical guide to farming.

贾思勰的书对农业有实际的指导价值。

[考点透析]practical为形容词,意为“实际的,实用的,有实际经验的”,它的名词是practice,意为“实践,练习,实际,实习,惯例,习俗”,常用结构为do practice in sth./doing sth.练习, put sth. into practice使……付诸行动,according to international practice按照国际惯例,from practice to knowledge从实践到知识,in practice事实上、实际上。它们的动词形式为practise(练习,实践),后接名词、代词、动名词或从句。

[真题再现]

1. When we plan our vacation, Mother often offers ____ suggestions.

(04全国)

A. careful B. practicalC. effectiveD. acceptable

2. We have worked out the plan and we must put it into ____.(99NMET)

A. factB. realityC. practiceD. deed

[考题盘点]

1.B。句意为“在我们计划假期时,妈妈常提供实用的建议”。careful意为“小心的”,practical意为“实际的,实用的,有实际经验的”,effective意为“有效的,被实施的”,acceptable意为“可接受的,合意的”,只有practical符合题意。2.C。前句意为“我们已经制定了计划”,下句顺理成章应为“我们应把它付诸行动”,put sth. into practice为“使……付诸行动”。

7.Modern agriculture means finding ways to increase production and be friendly to the environment.

现代农业意味着找到增加产量,保护环境的方法。

[考点透析]mean doing sth.的意思是“意味着(必须要做某事或导致某种结果)”,其主语通常是指事物的词。mean to do sth. 的意思是“打算或企图做某事”,其主语通常是表示人的名词或代词,其否定式don’t mean to do sth.通常表示“无意做某事”。

[真题再现]

If you think that treating a woman well means always ____ her permission for things, think again.(06湖南)

A. getsB. gotC. to getD. getting

[考题盘点]D。句意为“假如你认为对女人好就意味着什么都听她的,再想想吧。”,应用mean doing sth.。

8.Not only is food production important but also taking care of the environment. 产量重要,保护环境同样重要。

[考点透析] not only…but also…意为“不仅……而且……”,是并列连词,连接两个并列或相同的句子成分或句子表递进,also有时省略,如果not only…but also连接两个主语时,谓语动词应采取“就近一致”的原则,与后面那个主语保持人称和数的一致,连接两个并列分句时,not only放在句首,它所在的句子用倒装语序,另一分句不倒装。

[真题再现]

Not only ____ interested in football but ____ beginning to show an interest in it. (02上海春)

A. the teacher himself is; all his students are

B. the teacher himself is; are all his students

C. is the teacher himself; are all his students

D. is the teacher himself; all his students are

[考题盘点]D。not only…but also连接两个并列分句,not only放在句首,它所在句子用倒装语序,另一分句不倒装。

9.In other words, the way tomatoes grow from a natural seed is changed. 换句话说,通过一粒普通的种籽,西红柿生长的方式被改变了。

[考点透析]in other words为固定短语,意为“换句话说”,用作插入语,常用来对前面的内容进行解释说明。

[真题再现]

Your performance in the driving test didn’t reach the required standard—____, you failed.(99NMET)

A. in the endB. after all

C. in other wordsD. at the same time

[考题盘点]C。句意为“你在驾驶考试时的表现没有达到要求的标准。换句话说,你没有通过。” in the end意为“终于,最后”;after all意为“毕竟,终究”;at the same time意为“同时”。只有in other words符合语境。

10.It is on this arable land that the farmers produce food for the whole population of China.

农民们正是在这些可耕地上为全国人民生产粮食。

[考点透析]

本句为强调句。其结构为:It is (was)+被强调部分+that/who从句,被强调部分可以是句子的主语、宾语、状语等,如果被强调部分是物,从句用that引导,如果指人,则可用that或who来引导从句。

[真题再现]

1. It was not until she got home ____ Jennifer realized she had lost her keys.(06全国ⅠⅡ)

A. whenB. that C. where D. before

2. David said that it was because of his strong interest in literature ____ he chose the course. (06上海)

A. thatB. whatC. whyD. how

3. It was after he got what he had desired ____ he realized it was not so important.(06辽宁)

A. thatB. when C. since D. as

[考题盘点]

1.B。本句对“not…until”结构进行强调,用that。 2.A。本句对 “because of his strong interest in literature”短语进行强调,用that。3.A。本句对 “after he got what he had desired”时间状语从句进行强调,用that。

11.The tomato is one of nearly 4,500 different plants that are genetically modified. 西红柿是将近4500种不同转基因作物的一种。

[考点透析]“one of+复数名词+定语从句”结构中,定语从句谓语动词的

单、复数形式与先行词保持一致,用复数。当one之前有the only, the very, just等限定词修饰时,定语从句的谓语动词用单数形式。

[真题再现]

1. She is one of the few girls who ____ in the kindergarten.

(2000上海春)

A. is well paid B. are well paid

C. is paying well D. are paying well

2. He is the only one of the students who ____ a winner of

scholarship for three years. (02上海春)

A. isB. areC. have beenD. has been

答案:1.B 2.D

[考题盘点]

篇5:19传统文化与高考作文

一、选择题

1.2017年12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致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贺信中提出,我们希望与国际社会一道,尊重网络主权,发扬伙伴精神,大家的事由大家商量着办,做到发展共同推进、安全共同维护、治理共同参与、成果共同分享。这有利于导学号 60922717(C)①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②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③培育和发展良好的社会风尚 ④彰显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

A.①② C.①③

B.③④ D.②④

[解析] 国家主席习近平致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大家的事由大家商量着办,做到发展共同推进、安全共同维护、治理共同参与、成果共同分享。有利于发展健康的网络文化,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发展良好的社会风尚,①③项符合题意;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②项与题意不符;题干没有涉及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④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C。

2.一些人时常慨叹道德滑坡,忧虑价值扭曲,甚至发出“群体裹挟人”的叹息,但你怎么样,环境就会怎么样,你日行一善,社会就会多一份光热。这启示我们导学号 60922718(C)①主动接受先进健康文化熏陶,提高思想道德境界 ②要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设,践行社会主义道德 ③培育社会文明风尚要从我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④提高辨别能力,抵制落后和腐朽文化的侵蚀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解析] 一些人时常慨叹道德滑坡,忧虑价值扭曲,甚至发出“群体裹挟人”的叹息,但你怎么样,环境就会怎么样,你日行一善,社会就会多一份光热。这启示我们要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道德,培育社会文明风尚要从我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②③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个人用行动影响社会,而不是社会环境影响个人,①项与题意不符;材料不涉及落后和腐朽文化的侵蚀,④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C。

3.近年来,随着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我国不断涌现了一批世界一流科技成果,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我国已经建立起坚实的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已经走在世界前

列。我国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的文化意义在于导学号 60922719(D)①有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 ②彰显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 ③有利于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 ④为文化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支撑

A.①③ C.②④

B.①② D.③④

[解析]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有利于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有利于为文化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支撑,③④两项符合题意;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不属于文化价值,属于政治价值,①项不合题意;推进科技创新的文化意义不在于彰显科技的地位,而是推动文化发展,“推动经济发展”不是文化意义,是科技创新的经济意义,②项不合题意。答案选D。

4.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艺术宝藏浩瀚精深。中国的民族音乐绵延千年,中国的舞台传统写意凝练,是东方审美观的独特表达。放着自家的宝贝不为我所用,却心甘情愿地被洋派俘虏、绑架,说到底是缺乏民族自信的表现。可见,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必须导学号 60922938(C)①坚决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 ②坚决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③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 ④加强文化交流借鉴,增进对外来文化的理解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解析] “放着自家的宝贝不为我所用”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心甘情愿地被洋派俘虏、绑架”是民族虚无主义的表现,这两种观点都要反对,故②符合题意;“放着自家的宝不为我所用”说明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故③符合题意;①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而不是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排除;④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加强本民族文化自信,而不是强调外来文化的态度,排除。故选C。

5.反腐题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选择了人们普遍关心的反腐题材,紧扣时代脉搏,融汇了时代的道德要求、价值期许,根据真实案例进行创作,做到了艺术与生活的完美结合。该剧在湖南卫视开播以来,引起社会极大关注,获得好评无数。这说明导学号 60922939(C)①文艺创作应坚持文化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②面向人民、扎根生活的作品才会有活力 ③文艺创作应该倡导风格与形式的多样化 ④文化作品应注重社会效益,传递正能量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解析] 题目中该影片《人民的名义》选择了人们普遍关心的反腐题材,紧扣时代脉搏,融汇了时代的道德要求、价值期许,根据真实案例进行创作,引起社会极大关注,获得好评

无数。这说明面向人民、扎根生活的作品才会有活力,文化作品应注重社会效益,传递正能量,②④符合题意。①③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C。

6.在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鸡是十二生肖中唯一的飞禽,它自古就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神采奕奕的鸡在古代视为祝告喜庆吉祥的象征,是文武兼备,勇敢、仁义、可信赖的“五福之禽”。所以人们不但在门上贴雄鸡图,以驱邪恶祈平安,而且也把农历新年的首日定为鸡日。当前国家高度重视开发和传承传统民俗文化是因为导学号 60922940(C)①传统民俗文化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②有利于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③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④传统民俗文化在人民文化生活中占主导地位

A.①② C.②③

B.①③ D.③④

[解析] 重视开发和传承传统民俗文化,有利于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②③符合题意;①说法错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④说法错误,社会主义文化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故选C。

7.近年来,中国政府正着力丰富基层民众的文化生活。政府鼓励公共文化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在基层兴建文化站和图书馆等;改善文化投入结构,文化事业费用进一步向西部地区、向基层倾斜。上述做法导学号 60922941(B)①有利于缩小城乡间的文化差距,实现文化成果全民共享 ②抓住不断满足群众文化需求这一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 ③有效改善了文化民生,促进了文化权益均等化 ④标志着我国建立起了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解析] 我国政府鼓励公共文化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在基层兴建文化站和图书馆等,文化事业费用进一步向西部地区、向基层倾斜的措施,有利于缩小城乡间的文化差距,实现文化成果全民共享,能有效改善文化民生,促进文化权益均等化,①③符合题意。②说法错误,思想道德建设是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而不是满足群众文化需求。④中“我国建立起了”的说法太绝对,排除。故选B。

8.在当前流动社会的影响下,广大农村的留守儿童成为“精神孤独的长跑者”,他们有很多困惑,却没人可以交流;他们渴望亲情,却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忍受着与年龄极不相符的孤单、无助。要让更多阳光照进留守儿童的精神世界,应该导学号 60922942(C)①发展农村经济,满足留守儿童的物质需求 ②提高社会关注度,开展爱心陪伴关护活动 ③发展农村教育,提高留守儿童文化修养 ④加强亲子沟通,及时疏导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解析] 本题侧重于强调的是广大农村的留守儿童成为“精神孤独的长跑者”,这就需要提高社会关注度,开展爱心陪伴关护活动,加强亲子沟通,及时疏导留守儿童心理问题,②④符合题意;①中的“物质需求”、③中的“文化修养”,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9.面对城市人口密度大和公共文化空间不足、文化服务供给与需求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北京市各级政府通过挤、挪、改、买等方式,建设各种公共文化设施;借助有线电视等科技手段,推送公共文化服务“菜单”,使群众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和选择自己喜爱的文化活动。上述做法导学号 60922943(C)①扩大了群众文化权益,让群众广泛享用文化成果 ②体现了政府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③是政府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生动表现 ④能够有效地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解析] 材料中的做法体现了政府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能够有效地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②④符合题意;①说法明显错误;③说法错误,北京市各级政府的做法是在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是在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不是发展文化产业。

10.2017年上半年的国产电视剧市场,涌现出了《白鹿原》《大秦帝国之崛起》《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鸡毛飞上天》等多部口碑极佳的作品,剧组的“良心”创作、演员的精湛表演,让近年来习惯了看“抠图”“替身”表演的观众大呼“洗眼睛”。文艺工作者要想创作出“叫好又叫座”的优秀文艺作品需要导学号 60922944(A)①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 ②坚守艺术理想,用高尚艺术情怀创造精品 ③坚持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④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

A.①② C.③④

B.②③ D.①④

[解析] 文艺工作者要想创作出“叫好又叫座”的优秀文艺作品需要立足社会实践,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坚守艺术理想,用高尚艺术情怀创造精品。①②项符合题意;文艺工作者要想创作出“叫好又叫座”的优秀文艺作品需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③项说法错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而不是方针,④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A。

11.微公益强调全民参与并创造价值,它充分利用了互联网自上而下的大众性、草根性、迅速传播性,实现了公益的平民化、常态化,不仅推动了平民公益事业的发展,更传递了一种人人公益的理念。提倡和弘扬微公益导学号 60922945(B)

①是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的需要 ②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③是当代中国青年成长和成才的必由之路 ④有利于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A.②④ C.②③

B.①② D.①③

[解析] 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当代中国青年成长和成才的必由之路,③应排除;微公益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无关,④和题意无关。

12.文化休克是一种文化恐惧、焦虑、抑郁、迷失的隐性心理状态,这种状态或是因为突然、长期处于异己的文化环境,或是因为同时忠诚于两种或多种文化心理和信仰。群体性文化休克主要是由第二种原因造成的,会极大阻碍社会和谐与发展。有效预防群体性文化休克,要求我们导学号 60922946(D)①树立民族文化自觉自信,增强抵御外来思想文化的能力 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文化强国 ③用当代中华文化之“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④支持先进、健康有益文化的同时,改造落后、腐朽文化 A.①② C.①④

B.③④ D.②③

[解析] 本题考查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预防群体性文化休克,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用中华文化之“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②③正确;对外来思想文化要辩证看待,不能一味抵制,①错误;我们要改造落后文化,取缔腐朽文化,④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导学号 60922720

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的振兴。某地紧紧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契机,依托山水历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文化底蕴,推出“民俗之旅”特色旅游项目,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村民收入的增加。同时加大投入,将原来杂乱无章的民居统一改造成青砖青瓦、具有传统建筑特色的农家大院、民俗一条街,实现了传统乡村文化与经济的良性循环,也加深了村民对传统乡村文化价值的认识。

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该地在推进乡村振兴中是如何重塑乡村文化自信的。

[答案] ①抓住有利时机,充分挖掘、继承传统优秀乡村文化资源。②发展文化产业,增加村民收入。③加大经济投入,实现乡村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唤起乡村的文化活力,增强对乡村文化的自信。

[解析] 本题要求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该地在推进乡村振兴中是如何重塑乡村文化自信的。要从材料中找信息,与相关知识相对应进行说明,可从充分挖掘传统优

秀乡村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增加村民收入、加大经济投入等方面进行说明。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导学号 60922947

近年来,网络直播行业火了。据相关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网络直播用户共3.43亿,占网民总体的45.6%。

相比文字、图片、传统视频,网络直播可以随走随看随拍,极大地丰富了应用场景,增加了参与感。从明星、网红直播发展至今,不少普通市民也加入了网络直播大军。某知名大学的老教授通过直播平台讲授微积分,吸引了万人同时上课。南京云锦、龙泉青瓷、古琴艺术、昆曲等多项世界级非遗项目通过网络直播,让“高大上”的文化火起来;农业生产、教育课堂、国粹艺术等“正能量”内容纷纷走进直播间,为网络直播带来新内容、新活力。直播为各种“民间高手”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成为更多网民表达自我和休闲娱乐的新方式。

然而,网络直播在传递文化和价值、推动文化消费升级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有的网络主播为追求新奇内容,以低俗内容作为吸睛手段,大打“擦边球”,甚至逾越法律底线,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网络直播行业快速发展的积极意义。

[答案] ①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②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扩大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力。③带来更快速、方便的文化传播手段和方式,推动文化的传播。④推动文化创新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文化市场。⑤创新文化传播形式,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的知识,设问指向网络直接行业快速发展的积极意义,属于意义类试题。意义类的解答题要遵循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直接到间接的思维顺序,语言组织要落脚在“有利于”“促进”“增强”“巩固”等句型。解答时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很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吃透教材的基本观点和具有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分析和阐述观点的能力。审题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设问要求,调动运用文化交流传播、继承与发展、文化创新、精神文明建设等知识点分析回答。解答时注意结合材料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统一。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导学号 60922948

材料一 我国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深入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如内蒙古实施“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惠及农牧民10万余人;安徽“农民文化乐园”根据群众意愿,统一采购文化演出节目送到村;浙江建成农村文化礼堂3000多家,打造农村文化综合体……

材料二 在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中,有些地方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理念和模式,变政府“端菜”为群众“点菜”,公共文化服务活力进一步增强。

(1)结合材料一,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角度,简述我国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的积极意

义。

(2)联系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阐述变政府“端菜”为群众“点菜”这一模式转变的依据。

[答案](1)①有利于营造良好文化环境,引领文化建设。②有利于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③有利于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④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设共有精神家园。

(2)①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和文化服务主体,变政府“端菜”为群众“点菜”是坚持人民是文化创造主体的要求。②人民对文化的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变政府“端菜”为群众点菜,能满足人民群众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文化需求。

篇6:19传统文化与高考作文

模拟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点击右上角的关闭按钮可返回目录。

【考点19】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2010·淄博模拟)在楚汉之争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韩信投靠刘邦后,被派去管理杂乱无章的粮仓。但很快韩信就把新谷、陈粮分开,而且把新谷、陈粮的多少统计得非常清楚。他的这些智慧最可能记载于()

A.《石氏星表》 B.《九章算术》 C.《齐民要术》 D.《黄帝内经》

【解析】选B。《九章算术》的出现标志着我国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以算筹为计算工具、运用十进制记数系统计算的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2.(2010·淄博模拟)17世纪传入欧洲,并被西方国家称作“东方医学巨典”的是()

A B C D 【解析】选A。1647年,《本草纲目》首次被译成拉丁文.以后又被译成英、日、德、俄等多种文字,其中英文译本达10余种,流传于世界,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3.(2010·济宁模拟)观察下图,它实际上是对哪项发明的实际运用()

A.指南针 B.造纸术 C.火药 D.活字印刷术

【解析】选C。解答本题宜用直选法。图示内容为火炮,由此可见正确答案为C。

4.(2010·潍坊模拟)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异彩纷呈,绚丽多姿。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魏晋时期是书体演变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 B.“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是传统中国画的特点 C.“同光十三绝”是当时京剧艺术各行当的代表人物

D.《离骚》是古典文学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解析】选D。《离骚》属于浪漫主义文学。

5.(2010·淄博模拟)公元649年6月16日,唐太宗李世民逝世,唐王朝宣布这一天是全国的忌日。后来,这一天也成为中国书法界的忌日,因为传说在这一天,一幅叫《兰亭序》的书帖被当作殉葬品,与李世民一起埋进了昭陵,从此这幅书法作品就永远在人间消失了。关于《兰亭序》的叙述正确的是()A.畅快淋漓,“伏如虎卧,起如龙跳” B.规范法度,端庄浑厚,雍容大度 C.圆润纤细,布局均匀,协调对称 D.潇洒飘逸,“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解析】选D。东晋王羲之在书法艺术上继承汉魏雄奇伟丽的传统,尽显虚玄灵动的时风,成为继往开来的“书圣”。他的行书“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飘逸潇洒,浸透了晋人诗文、绘画、雕塑“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神韵,达到了当时士大夫追求的美的极致,他书写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6.(2010·南通模拟)鉴于社会上的孔子像多种多样.形象不一,甚至还有神化或丑化孔子形象的现象存在,中国孔子基金会决定征集“孔子像标准设计方案”,要求他的画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右图是著名画家范曾先生所画的《孔子像》。“万山遍列终归云横泰岳,千载传承共仰源溯仲尼。”这是范曾先生为《孔子像》所题的联语。他的画最可能模仿的是()A.吴道子 B.王维 C.顾恺之 D.郑板桥

【解析】选A。吴道子(约686—760)改革传统的线描,用圆润丰腴、粗细变化的线条,将晕染法的立体效果融入传统线描法,又颇有动感,产生了“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被誉为“吴带当风”。

7.(2010·广州模拟)图片中的书法作品的字体按草书、楷书、隶书、行书排列正确的是()

① ② ③ ④ A.①③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①④ D.③①②④

【解析】选B。考查学生对字体的识别能力。

8.(2010·泉州模拟)下列绘画作品中,最能体现文人意趣的是()

A. B. C. D.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9.(2010·济南模拟)周杰伦演唱的《本草纲目》:“用书法书朝代,内力传开,豪气挥正楷,第一句对白„„”源远流长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字书法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歌词中所说的“正楷”的基本特点是()

A.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具有实用价值 B.笔画简约,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审美价值 C.规矩与放纵并存,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兼具 D.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 【解析】选A。结合所学得出。

10.(2010·长沙模拟)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与无奈;隋唐时期的壁画则更多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在宋朝的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这种变化说明了()

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B.中外艺术的交融性 C.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D.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解析】选D。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11.(2010·滨州模拟)观察下列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一(明)文徵明书《后赤壁赋》 图二(明)杨柳青绘画《连年余》

图三(清)曹雪芹《红楼梦》插图

请回答(1)图一中的书法属于什么书体?当时,我国书法发展的主流趋势是什么?(2)图二中的绘画属于什么画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画种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3)结合图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红楼梦》属于哪一文学体裁?这一作品问世的社会背景有哪些?(4)某一研究小组围绕上述图片和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请你为其设计一个最为恰当的一个题目。【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现所学知识的能力。

答案:(1)书体:楷书。主流趋势:更加强调个性化的创造。

(2)画种:年画。特点:内容喜闻乐见;以民间风情为主;具有生活上的实用性。

(3)体裁:(长篇章回体裁)小说。主要背景:商品经济的发达;市民阶层的壮大;通俗文学蓬勃发展;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社会矛盾逐渐加深。

上一篇:英语谚语中英对照下一篇:青春之歌阅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