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传统文化论文

2022-05-12

小编精心整理了《科技与传统文化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文化产业正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科技创新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已不仅是人类生产方式,也是人类生存方式改变的根本动力。文化与科技紧密结合,文化产业才能腾飞。就像互联网改变了世界,真正确立了全球化,全球化程度的提升也意味着互联网的不断进步。

第一篇:科技与传统文化论文

传统与现代交汇 人文与科技融合

12年11月17—18日,由中国音乐学院主办、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科技系承办的“2012全国乐器学研讨会”在北京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科技系实验中心召开。来自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央民族乐团、中国东方歌舞团、中国戏曲学院、南昌大学、新疆艺术学院、云南师范大学、安阳艺术学院、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等音乐院校的五十余名专家及研究生参加了会议。中国乐器协会和国内一些重要乐器制造企业代表也参加了本次会议。中国音乐学院院长赵塔里木在开幕式上致词,之后,会议进行了为期1天半共3个单元的专题学术报告和半天自由讨论。

此前,中国大陆共召开过两次以乐器学为主题的学术会议,分别是2006年上海音乐学院主办的“乐器研究的挑战与转机——乐器学国际探讨会”及2010年中国音乐学院主办的“乐器学国际研讨会”。与之相比,2012全国乐器学研讨会是迄今为止参会人数最多、涉及内容最丰富的全国性乐器学会议。

乐器学虽已有百年多发展,但目前尚不能称为一门成熟的学科,因其包含学科极为广博。乐器,一方面以材料、工艺为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又积淀着丰厚的音乐文化精华。较之传统乐器理论研究,现代乐器学正以惊人速度与现代人文、科学理论相融合,不断衍生出新的研究领域。由此而言,乐器学确实是融传统与现代、人文与科技为一体,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纵观本次会议,具有如下五个特点:

一、报告内容涉及广泛

本次会议议题既包括乐器学传统研究内容,如乐器分类法、乐器改良、乐器声学、乐器工艺学等,也涉猎许多乐器学新学科和新问题,如乐器符号学、乐器生态学、乐器学课程体系改革、新型乐器发明与设计等,体现了乐器学研究内容的广泛性。其中,传统乐器学研究内容涉及乐器分类研究的报告有中国音乐学院刘勇的《乐器分类的新理念》、中国音乐学院付晓东的《乐器分类法的新思维》、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张振涛的《文化制度与乐器分类提要》;涉及乐器文化及社会功能的有中央音乐学院张伯瑜的《从乐器结构特性看审美与文化的民族属性》、南昌大学音乐系刘健婷的《乐器学视野下的中国手风琴艺术研究》;涉及乐器声学的有新疆艺术学院杨帆的《不同材质古琴琴弦音质比较研究》、中央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朱嘉星的《石磬形制与振动特性的研究》;涉及乐器工艺学的有沈阳音乐学院赵广运的《乐器工艺学学科定义初探》;涉及乐器改革的有中国东方歌舞团卞留念的《中国民族乐器电声化数字化的探索实践》、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张明的《电声乐器民族化的工业设计》、中国艺术研究院高舒的《20世纪民族乐器改革述略》、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余兆新的《关于扬琴发展的一些思考》;涉及乐器学发展概况研究的有云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杨琛的《中外乐器学研究概况》、河南安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王秀萍的《史料:乐器学学科研究的基石——对中国乐器学学科史料建设问题的若干思考》等。

在乐器学新学科、新理论方面,有中国音乐学院韩宝强的《乐器生态学与民族音色特征》、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饶文心的《全球视野下的乐器生态文化圈》;涉及乐器学学科建设的有南京艺术学院陈建华的《乐器学的学科性质、教学途径及课题设置》、中央音乐学院陈自明的《我对乐器学学科的一点思考》、中国戏曲学院王欣的《乐器学专业发展》;涉及乐器考古学的有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王子初的《中国古代乐器制作材料的科技化演进——以大云山汉墓玉编磬为例》;涉及新型发明与设计的有上海音乐学院应有勤的《世界新奇乐器与科技元素》、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李子晋的《乐器设计的历史与现状》;涉及嗓音科学新理论的有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屈歌的《“科学歌唱”与“歌唱科学”》等。

二、传统乐器学领域的深度再认识

在乐器学的研究过程中,对于乐器文化属性及符号意义的研究是近年来音乐学家们关注的焦点之一。通过对乐器与文化属性关系的研究不仅能让我们认识到乐器音响及其演绎的音乐带给我们的听觉享受,还能够发掘到乐器本身在文化中体现的深刻意义。正如张伯瑜在《从乐器结构特性看审美与文化的民族属性》中提到“不同民族文化在艺术上、审美上和文化上的不同追求在乐器自身上有着深刻的体现,这些在我们以音乐作品为研究途径的研究模式中被忽略了”。他还以几件中国民族乐器为例,探讨这些乐器在结构上的独特特点以及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并以这些特点展开对中国人的音乐艺术观念、审美观念和文化观念更为深刻的讨论。张振涛在《文化制度与乐器分类提要》中将传统乐器学领域的乐器分类问题与文化制度结合起来,不仅局限于就乐器谈乐器,而是把民族音乐学的“文化语境”理念运用于“八音”缘起的探讨,说明乐器分类绝非仅源自乐器本身的声学、材料属性,还源于它为之服务的社会文化制度。

三、探寻乐器学研究新方法

传统乐器学研究在方法上主要采用声学实验语测量、史学以及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本次会议中一些讨论体现了对其它学科研究方法的借鉴以及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方法。如韩宝强的《乐器生态学与民族乐器》除运用了传统的音乐声学及人类学研究方法,还借鉴了气候学、植物学等学科的研究理论,探讨了乐器与生态的关系、乐器生态学的界定、乐器生态学与民族音色特征的关系。饶文心《全球视野下的乐器生态文化圈》也采用了类似的跨学科分析方法,分别从文化人类学和生态学的视角看待乐器文化,将世界乐器体系按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不同分为十大乐器生态文化圈。

朱嘉星在《石磬形制与振动特性的研究》中对乐器振动模式的研究采用了物理学中的有限元分析方法,杨帆在《不同材质古琴琴弦音质比较研究》中采用了乐器声学频谱分析理论,使研究者能够首先探寻到乐器声音的本质特征,为乐器的文化研究提供了科学基础。总之,以自然科学研究方法作为基础,加之考古学、人类学等人文学科研究方法,全面透彻地研究乐器物理结构及其文化属性,构成了本次会议的特色之一,充分展示人文与科技相结合的模式,给当今乐器学研究领域带来新气象。

四、跟踪国际乐器科技前沿

时代的发展对每一学科来说都面临着研究视角的重新审视,本次会议对当今乐器学领域出现的众多新技术、新理论进行了热烈讨论。应有勤在《世界新奇乐器与科技元素》中介绍了目前世界上的新奇乐器与其蕴涵的科技元素问题,对于乐器的开发与创新提供了较好的借鉴。卞留念在《中国民族乐器电声化数字化的探索实践》中以二胡电声化为例,讲述了在电声数字化民族乐器中电扩声弦乐器设计的方法,探索民族乐器电声化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为民族乐器的发展提出建议。付晓东以21世纪新型乐器——水鸣琴(hydraulophone)为例,介绍了一种新的乐器分类体系——乐器元素分类法?穴Elementary classification of musical instruments),论述了其对八音、霍-萨等传统乐器分类法的挑战意义。

五、坚持学科发展的可持续性

学科建设和发展也是此次会议的重要议题之一,陈建华认为:“中国学界关于乐器学的研究经纬万端,视角各有不同。对于该学科的教学途径和课题设置是学科发展的重要内容。根据中国乐器学学科的现状和已有的学科基础、人力资源等条件,不断扩展研究的领域和层面,对教学的内容、形式方法等进行调整,制定适宜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是乐器学发展的基础。从学科发展的层面上,乐器学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的交叉学科,具备特有的学理性质和文化属性。”他还以南京艺术学院研究生研究课题设置等内容为例,从教学角度介绍了该校乐器学学科建设情况。赵广运认为明确学科定位是关系到学科发展及教学质量的大问题。因此,探讨一门研究乐器制造手段及技术的学科——乐器工艺学,不仅有利于弥补乐器制造领域理论性长期滞后的缺憾?熏也有利于突出乐器工艺学的理论研究与教学?熏使乐器制造理论更好地为乐器制造实践服务。会上,他还对乐器工艺学学科性质、特点作了详细的分析,从多年教学实践出发,对教学的整体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活动的安排等方面进行进一步阐述。

专题学术报告会结束后,各位专家就如何保持乐器学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展开自由讨论,最后就以下两点达成共识:第一、在中国音乐学院建立乐器学联络中心,定期进行学术交流,以便对乐器学相关问题相互探讨,交流学术成果;第二、各相关单位加强协作,大力推进国外乐器学经典理论著作引进和新教材的编写工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建立科学、规范的理论和实验课程体系。

结 语

当今的乐器学研究应如何面对时代赋予的机遇和挑战,重新审视自己的学科定位及研究方法与视角。正如陈自明教授对从事乐器学研究提出的几点建议中所说:“乐器学研究应从横向的全世界范畴角度和纵向的历史角度来观察、研究乐器;应遵从多元文化的规律、遵从乐器本体的规律、乐器发音的科学规律;对乐器的研究既要遵循乐器本身的原创性,也要坚持乐器的传播性。”从2012全国乐器学研讨会上所有与会者学术报告内容和热烈讨论中,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乐器学研究领域正在进入一个加速发展和成熟阶段。

李子晋 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沈阳音乐学院讲师

作者:李子晋

第二篇:文化与科技:文化创意产业的两极

文化产业正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科技创新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已不仅是人类生产方式,也是人类生存方式改变的根本动力。文化与科技紧密结合,文化产业才能腾飞。就像互联网改变了世界,真正确立了全球化,全球化程度的提升也意味着互联网的不断进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的“网络化生存”就是全球化进程的写照。文化安全的保障力也事关文化生产力的解放和促进,事关文化科技的自觉。作为文化安全的保障力,文化科技发挥了积极防御、重点防御、联手防御和预警防御的作用。在坚持改革开放中保障文化安全,在文化的重点领域及在文化转型、文化发展的前瞻中保障文化安全,无疑要依赖科技、尤其是高新科技的力量不可。文化创意产业也便在此背景下异军突起,蓬勃发展。

探索文化与科技结合之路,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挖掘文化发展历史,看历史的側影,冥冥之中那只看不见的手,就是科技。当今世界,现代科技不仅创造着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促进了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理念和文化模式的形成。由高新科技催生的新兴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部分,代表文化发展的未来和方向。

前沿科技和传统文化的高度融合,两极融通,将进发出无穷力量。借助高新技术,在科技力量推动下,文化创意产业将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第三篇:美术设计中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品质的提高则意味着对精神品质的需求更大,美术设计作为当代艺术性非常强的一项工作,更应当注重艺术与现代的完美融合,给人们带来更加多元化的艺术作品。基于此,本文将从美术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以及美术设计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应用两个方面来展开深入分析与讨论,希望能为相关研究工作者提供一些指导建议。

关键词:美术设计;传统文化;现代科技

前言

美术设计是一种美学,是对作品的创造与突破,一个优秀的美术设计作品能够给人以心灵上和视觉上的巨大冲击,能够让观赏者产生无限的遐想和想象。然而,就现阶段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美术设计近几年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应用还面临这对许多的困境,难以充分发挥出美术设计的真正价值。因此,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深入研究美术设计中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具有极其深远的指导意义。

一、美术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分析

(一)美术设计对色彩的借鉴

通过相关调查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对色彩的应用水平非常高,比如紅色代表喜庆和热闹,因此无论是过年过节还是办理各种喜事,人们都会穿上带有红色元素的服装,以此来表达一种热情愉悦的心情;比如黄色在古代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古代的龙袍、宫殿大多采用黄色,以此来突显出皇室的宏伟气势。因此,将传统文化中的色彩元素应用到在现代美术设计当中,同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比如在服装美术设计中借鉴古代服饰的特点,将色彩运用的恰到好处,能够更好地吸引消费者眼球;在广告设计中注重色彩之间的有效搭配,也能呈现出别具一格的广告风格,提升广告的艺术性。

(二)美术设计对书法艺术的借鉴

我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发展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等,这些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将书法艺术应用到美术设计当中,不仅可以将我国的书法艺术发扬光大,同时也能更好地传递出设计者独有的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就现阶段实际情况来看,书法艺术已经成为了美术设计元素的主要来源之一,比如我国举办北京奥运会时,其中“北京2008”的子样就经过了艺术加工处理,将书法艺术融入其中,使得整个图标具有更高的艺术感,尤其是在“京”字设计上面,与书法艺术的有效融合,使其看上去更像是一名运动员在奔跑的状态,直接彰显出主题思想,使得“顽强拼搏、不懈奋斗”的精神内涵更加突出。

(三)美术设计对传统绘画艺术的借鉴

据相关研究发现,美术设计中对传统绘画艺术的借鉴比较多,而传统绘画艺术大多数是在当地传统文化基础之上而形成的,因此看出传统绘画作品中带有非常多传统中国元素的图案,比如动物、山水风景、人物等等。将传统绘画艺术应用到美术设计当中,不仅可以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拉近受众的距离,同时还能使作品更具有意境和文化魅力。就现阶段实际情况来看,美术设计中对传统绘画艺术的应用,大多是围绕带有美好愿景的传统元素方面,比如麒麟、龙、凤凰、仙鹤等等,能够传达出作品的美好祝愿。

二、美术设计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应用分析

(一)建筑美术设计与现代科技的融合

建筑美术设计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应用十分常见,主要原因在于当代社会大众对建筑的需求越来越多,除了重视质量之外,更重视精神方面的追求,前者需要依靠现代科技来完成,而后者则需要通过建筑美术设计来实现。具体来说,现代科技与建筑美术设计的有机结合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采光上的设计,随着生态环保理念的日渐深入,人们对绿色节能环保建筑的设计越来越重视,其中的关键性技术就是对可再生能源的充分利用,借助该技术不仅可以满足建筑美术设计在美观度上的需求,同时还能充分利用自然中的可再生能源;其二,外墙上的设计,在绿色建筑技术的支持下,采用环保的双层或三层玻璃外墙设计,不仅可以解决普通玻璃幕墙引发的高消耗问题,而且还能够保持同样的美观性,并有效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其三,环境方面的设计,想要促使建筑美术设计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应当注重建筑与环境的有效融合,在进行美术设计过程中,应当确保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一致性,借助现代技术对建筑结构及布局进行合理改造,可以有效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完美融合,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居住体验。

(二)舞台美术设计与现代科技的融合

舞台美术设计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应用也非常广泛,借助现代科技中的新型材料、新照明技术及现代投影技术,可以使整个舞台空间呈现效果更符合设计者的心中所想。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舞台美术设计中现代科技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三维技术的应用,该技术具有很强的仿真能力与创造力,可以将设计者所想的境界通过电脑技术呈现出来,创造出超越现实的自然景象,从而给表演者带来最佳的舞美效果;其二,视频影像技术的应用,LED显示屏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技术,其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虚拟性,可以模拟出现实场景,并显示效果图像,在舞台美术设计中应用该技术时,可以让舞台画面随着表演者的演绎状态而跟着发生相应变化,使观众置身其中,获得更加丰富且有层次的情感体验。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时期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加强对美术设计中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应用分析很有必要,不仅可以改善当前美术设计的发展现状,而且还能够满足当代社会群众对艺术的需求。因此,相关设计者必须要提高重视,充分意识到美术设计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美术设计与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的有效融合,以促进我国美术设计行业获得更好地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李寒炽.传统文化元素对美术设计作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J].大观,2020(09):5-6.

[2]王怡然,聂宏伟.传统文化对美术设计创新的启发及借鉴意义[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8(12):133-135.

[3]周围.新时期社会转型下的现代工艺美术设计研究[J].艺术评论,2016(06):160-163.

作者:王俊义

上一篇:大学生家庭教育论文下一篇:小学生五年级数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