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予树教学反思

2024-04-12

给予树教学反思(精选14篇)

篇1:给予树教学反思

《给予树》是一篇充满“爱”的。一个八岁的小女孩,在圣诞节到来之前,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女孩。课文赞扬了金吉娅的爱心和她的善良品质。

本文有条主线,就是妈妈的情感变化。因此我以“妈妈的感情变化”为主线,通过研读体会金吉娅的善良、仁爱、同情、体贴,引导学生感受富有爱心能给人带来真情和快乐。在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沉默不语”来揣摩人物的内心,采用了反复的朗读、默读、指读、对比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来感受金吉娅因没能给家人买像样的礼物那种担心、愧疚、难过的复杂心理,但是很遗憾的是学生只说出了担心的心情。

我紧紧把握语文的工具性,让孩子从语言文字中悟情。如,我让学生体会“什么都没有”到底没有什么,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怜时,很多孩子说到她没有新衣服、没有礼物,甚至有些孩子说到了她没有温暖、没有爱。让学生感同深受,从中体会小女孩的可怜。

课堂中我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金吉娅,我扮演工作人员,通过人物之间的交谈,感悟到金吉娅的善良。学生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置身其中受到感染。

当然,我的教学过程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和学生互动的经验不足,对三年级的学生情况不了解。倾听和课堂机智都做得不够好,有被教案牵着走的感觉。

篇2:给予树教学反思

一、文本对话,培养感悟。

引领学生深入钻研文本,凭借语言文字,让学生置身于文本的情境中,通过引导学生与文本多次对话,实现语言、情境、精神世界的和谐共振,提升情感的价值。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语言文字,让学生自己走进文本。如在让学生体会小女孩对得到这份礼物的渴望心情之前,我从让学生理解“什么都没有”入手,想象“小女孩没有什么?”抓住“一直盼望”,想象“ 她想要洋娃娃做什么?”“她怎样一直盼望?”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盼望得到这份礼物的急切心情,也使我的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小女孩是那样的可怜,那样的需要人们的同情。此后,在后面的学习中,他们就能轻而易举地理解了金吉娅为什么会这样做,并深刻体会到金吉娅的善良、仁爱、体贴和同情了。

二、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的指导,读中感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将自己当做课文中的人物去感受、体验、思考,去领会作者所要传达的感情,进而通过自己的阅读表达出来。学生在入境入情的充分的阅读实践中,自悟自得。如在让学生感受小女孩“什么都没有”的时候,启发学生想象,“小女孩没有什么?”想象中感受小女孩的可怜,然后指名学生把自己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这是一读。接着出示可怜的小女孩图像配上贝多芬的悲伤的《月光奏鸣曲》及老师解说,此时此刻让我的孩子们说说自己心里想要说的。“她真可怜!”“我想让她快乐。”“我想带她一起回家过圣诞节。”……孩子们说得很精彩,配乐朗读也富有个性。从孩子们的话语间,从孩子们的朗读中,我也看到了孩子们的善良而富有同情的心。这是二读。金吉娅也是这么想的,大家一起读。这是三读。学生的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感悟,情感由文本生发,又回归文本。

三、以“情”为线,双性结合。

语文是心灵的学问,语文是学生精神栖息的家园,语文最终的意义是对学生心灵的滋润、灵魂的塑造和精神的引领。这堂课,我立足于“情感”主线,引领孩子走进金吉娅的内心世界,使作者、文本、读者三位一体,与人物产生共鸣。为了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我注重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结合,因此,课堂上学生诗意盎然、灵气勃发。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当学生体会到金吉娅的善良之心、仁爱之情、体贴之意后,让学生明白,“给予树”不仅在援助中心,更种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给予无处不在。然后出示小诗让生仿照着写上一两句,还要求感兴趣的学生自己也能编一首。期间,我还利用课件出示一些图片以及句式,让后进生也能写上几句。写的落脚点落在了学生的情动处。就这样,浓浓的诗意回荡在教室里,充满爱意的给予之花开在了孩子们的心间。

四、课堂驾御,走进学生。

课后,有同事问我:“你班学生为什么举手这么积极?”我说:“那是黑板上挂着的圣诞礼物发挥了作用。”那天刚好是10月24日,晚上就是平安夜,我也是因为这个,才萌发了让课堂上表现得好的学生上台去摘一个礼物的想法。(这礼物包括剪成各种形状的彩色卡片)其实,当初我还在想,礼物是不是太抢眼影响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可后来从学生的《公开课上的我》一文中了解到,学生都将得到礼物作为积极举手的动力,课堂上也无一人目光紧盯礼物。就连我班成绩最差的林邦琪同学,也积极地举起了手,动情地朗读起句子来。由此可见,用送礼物来激励学生的方法在这堂课上运用是成功的。可这礼物难道仅能作为一种激励的手段吗?评课时,有同仁指出在教学的最后环节,让这些得到礼物的同学将表达爱意的诗句写在卡片上再贴回给予树上。让文本中金吉娅对小女孩的爱与课堂上学生自发的对所有需要送去爱的关怀的人的爱的自然融合。同仁一语点破梦中人,这不是对学生灵魂塑造与精神引领的又一大好时机吗?

课堂是灵动的,是不断生成的。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走进学生、聆听学生。可能由于紧张的缘故,课堂上,我只顾自己教学环节的落实,有的甚至没有听清学生说什么。应此,就有林校长的评课:“你在课堂上太严肃了,应该还学生以微笑。”校长这句话意味深长,我欣然接受。

篇3:《给予树》问题设计思路剖析

一.分析人物关系, 质疑切入点

这篇文章出现人物比较多, 特别是主要人物有两个, 一个是妈妈, 一个是金吉娅。从作者表达看, 文章是以妈妈的口吻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行文的, 这个人物无疑是文章的重要人物之一, 金吉娅是事件的当事者, 整个事件由她起, 发展和最终的结果都跟她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因此, 她也是文章中的主要人物。在这课教学中, 大多数老师是没有做严格区分的, 呈现的结果是主次不分, 一边讲妈妈, 一边讲金吉娅, 特别是在角色体验上, 一会儿让学生当妈妈, 一会儿让学生扮演金吉娅, 学生的情感总是飘忽不定, 出来进去, 造成课堂中学生无法在一个角色中深层理解。既然要确定一个主要人物作为切入点, 我们做了这样的分析:选择妈妈作为切入点的主要理由来源于课后的思考题;另外大部分老师认为跟随妈妈心情的变化可以串联全篇。但问题却是以妈妈心情变化并不能统领全篇, 妈妈心情几次变化的原因在文中显而易见, 三句话就能解答这个问题, 学生不论在信息提取还是理解上都不用“跳起来”就能解决。当然还有一个关键问题, 就是让一八、九岁的孩子体会一个母亲的情感, 还是非常有难度的。因此, 我们改变策略, 转向金吉娅, 金吉娅跟学生年龄相仿, 在情感上容易产生共鸣。另外, 文章所述事件虽然以妈妈的口吻表述, 但实施者是金吉娅, 品文章情感还要从她的所作所为、所说所感中体会。那妈妈呢, 妈妈是不是就放弃了, 并不是, 我们进一步分析金吉娅和妈妈的关系。在金吉娅的成长中, 妈妈起着重要作用, 这从金吉娅对妈妈的态度以及妈妈心情变化都能看得出来, 这种影响, 我们把它单独拿出来处理, 在对金吉娅这条线索进行阅读后, 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 把妈妈这条线拿出来, 发挥其作用。在人物线索上我们设计了金吉娅的品质同妈妈有什么关系的问题。

二.探寻事情发展线索, 质疑转折点

确定了切入点后, 我们就先顺着金吉娅这个人物看事情的发展, 事情的开始部分, 金吉娅和哥哥姐姐一样都沉浸在圣诞节的欢愉中, 在购买礼物的喜悦中, 但事情在金吉娅发现援助中心, 并看到给予树上的卡片而发生了转变, 而这个转变我们通过上下文的联系看到是代价极高的。首先金吉娅要放弃自己期盼一年的梦想;其次要背负有可能发生的哥哥姐姐的失望和妈妈的不理解的负担;第三家庭不宽裕;第四, 这样的付出仅仅是给一个从未谋面的陌生女孩。在事件的发展中, 我们可以看到一边倒的情况, 巨大的压力和心理负担并没有战胜金吉娅给小女孩的给予, 事件最终的发展结果从表面看是对金吉娅是极为不利的, 但金吉娅还是选择了给陌生女孩买礼物。她究竟看到了什么?被什么所触动?怎样做出的决定?这都是在事件发展中我们的疑问。

三.理清情感线索, 质疑动机点

在文章中妈妈的心情变化比较明显, 而其实金吉娅也有着丰富的情感的变化, 文中直接描写的有三处:一处是圣诞节将至, “孩子们兴高采烈地讨论这个话题, 互相试探对方的心意”;一处是回家的途中, 八岁的金吉娅沉默不语;还有一处是金吉娅跟妈妈讲述买礼物过程时表现出来的“难过”。也就是全文我们看到的金吉娅高兴的只有一处, 就是圣诞节之前, 而自从金吉娅给陌生女孩买了礼物后就没有高兴起来。这不仅让我们产生疑问:金吉娅做了一件好事, 为什么会“沉默不语”、“难过”呢?

基于以上分析, 我们又做了学情的调研, 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文本基本主旨“赞扬金吉娅的善良”在第一课时就能解决, 但对文章人物的关系、事件发展的过程以及表达特点都没有更深的认识, 因此, 在深入分析教材和学情了解的基础上, 我们在本课设计了如下问题:

1.结合课文主要内容的梳理提出:金吉娅做了一件好事, 她的心情却怎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呢?

2.金吉娅明知会有这样的后果, 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在文章中找依据。

3.金吉娅的作为跟妈妈有什么关系?

4.课文为什么不按事情发展顺序直接写金吉亚是怎么做的?

篇4:《给予树》教学设计

《给予树》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专题是:“让我们献出自己的爱,使生活变得更美好。”课文讲的是在圣诞节快到来的时候,小女儿金吉娅用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女孩。课文从妈妈的角度来叙述这个感人的故事,赞扬金吉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给予、担心、沉默不语、如愿以偿”等词语。

2.能透过语言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3.通过关键词句的品读,体会金吉娅的善良和仁爱,培养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设计理念:

以“情”为纽带,以“美”为目标,以“思”为核心,做到以文启人,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知道如何去关爱别人。

教学流程预设(第2课时):

一、谈话导入,走进文本。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外国小女孩,她的名字叫金吉娅。想一想她在选购圣诞礼物时做了件什么不寻常的事,妈妈如何看待这件事。自由读全文,勾画出描写金吉娅购买圣诞礼物时妈妈心情变化的句子。

(设计意图:以妈妈的心情变化为全文的切入口,让学生勾勾画画,初步感知妈妈纯洁的情感,同时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二、潜心品读,感悟文本。

1 品读“担心”。思考:妈妈担心什么?

(1)指名读句子:“让我担心的是,家里并不宽裕,我只攒了一百美元,却要由五个孩子来分享,他们怎么可能买到很多很好的礼物呢?”

(2)抓住“并不、只攒了、却要、分享、怎么可能”等词语理解妈妈的“担心”,重点体会“他们怎么可能买到很多很好的礼物呢”这句话蕴含的情意。

(3)从妈妈的“担心”中,你体会到妈妈是一个怎样的人?(仁慈、关爱、奉献)

(4)人们常说“母爱在下雨时是雨伞,在跌倒时是拐杖”,关爱子女是母亲的天性。由于家里不宽裕,母亲“担心”没有更多的钱给孩子买圣诞礼物,谁能把母亲“担心”的心情读出来?

(设计意图:紧扣“担心”一词,品读课文的关键词句,感受母亲对子女的爱,进而真切地感受“担心”一词所折射出的仁慈、关爱、奉献等美好的品质。)

2.品读“生气”。思考:妈妈的担心是多余的。孩子们买了礼物,在回家的途中表现怎样?

(1)学生自读第3自然段,抓住“兴高彩烈”一词,体会手足之情。

(2)引读:孩子们兴高采烈,只有金吉娅——沉默不语。如果你是她的妈妈,你会怎么想?带着这种心情,读读妈妈生气的话:“她到底用这二十美元做了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以读为本,在读的过程中感受“给予”一词所赋予的新的生命。)

3.品读“激动”。阅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读后讨论:此时此刻,你最想问的是什么?着重思考“我”为什么紧紧地拥抱金吉娅?为什么说金吉娅送给我们的是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

学生回读课文第4自然段,体会金吉娅那颗金子般的心。

(设计意图:要用心读书,要在读中学会理解,学会质疑。指导读书时,启发学生思考:此时你最想问的是什么?培养学生读思结合、质疑问难的能力。)

4.品读重点句。

(1)“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她可能没有什么?

(2)“树上有许多卡片,其中一张是一个小女孩写的。她一直盼望圣诞老人送给她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当你看到这个小女孩写的这张卡片时,你会怎样想?

(3)深化“给予”的内涵:金吉娅虽然放弃了给家人买漂亮礼物的机会,然而她却得到了——小女孩的感谢、美好的心灵、妈妈的拥抱,还有善良、仁爱、同情、体贴、友谊……给予不仅仅是放弃,也不仅仅是得到,给予更是——善良、同情、体贴……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关键词品读,能从不同角度体验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感悟教材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并努力通过角色体验,使学生与文本、作者展开精神、情感、生命的对话,在对话中增添新的信息,加深情感,赋予“给予”一词新的生命。)

三、自由读写,升华情感。

1.入情入境,倾吐情感。

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金吉娅的哥哥姐姐,或者你就是那个可怜的小女孩,你会怎样说?请拿起手中的笔,把自己最想说的、最想写的一两句话写下来。(写后交流。)

2.分享小诗,升华情感。

最后,让我们一起来分享这样一首诗(播放音乐《让世界充满爱》,并呈现感人的图片):

给予/一束花/一句话/送去的是温暖/表达的是关爱/伸出你的手/别人握住的就是力量/露出你的笑/别人感受到的就是阳光/给予你的爱/我们得到的是快乐

(设计意图:拓展文本内容,让学生以金吉娅的哥哥姐姐或得礼物的小女孩的身份说几句话。这是学生将自己对文本及文中角色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书之于笔下,宣之于口中,实现“给予”的内化与迁移。借助“小诗”的真情诵读,进一步丰富爱的内涵,使每个学生都明白“给予”本身就是善良、仁爱、同情、体贴。)

作者单位

浙江省乐清市柳市镇第一小学

篇5:《给予树》教学反思

师:听了金吉娅的话,妈妈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激动地说不出话来,你能代妈妈说吗?

生:对不起,我的宝贝,妈妈误会你了。

生:你给妈妈送了一份多么珍贵的礼物呀!

生:你真有爱心,妈妈为你骄傲。

……

师:说得多好呀!让我们轻轻地写下来,作为妈妈的圣诞赠言,送给金吉娅,好吗?

(学生依次读着自身写的话)

师:假如你是那个在圣诞节受到梦寐以求的洋娃娃的女孩,你想对金吉娅说些什么?

生:感谢你的馈赠,让我度过了最快乐的一个圣诞节,你那么关心他人,也一定会得到很多人的关心……

生:多么漂亮的洋娃娃,真谢谢你,我一定向你学习,努力去协助身边的每一个人,把快乐和幸福带给他人……

师: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才会拥有幸福的生活,让我们记录下这些感谢的语言,等会读给大家听。

……

【反思】

在教授《给予树》的第二课时时,这两个小练笔花了大约二十几分钟,在这过程之中小朋友们一直在考虑、交流、书写,在两个小练笔完成之后,无须教师的点拨,小朋友们已经了解了文章的中心,体会到“给予”是一种高尚品格和“给予”后的快乐与幸福,也懂得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也经常让小朋友进行小练笔,但大多放在末尾,作为拓展,还有一些可以说是画蛇添足,是地道的点缀品。而这一课中的两个小练笔却实实在在的让我感受到了“感悟课堂”的魅力。也给了我很深的感触。

1.虚实有度。

充沛的“利用”文本,充沛“挖掘”文本,充沛考虑文本的“缺口”和可供“再造”的空间,他既有一定的“易度”――可以顺着主人公的话来说,又有一定的难度――正因为可以顺着说,所以又务必要说顺,即让它符合“对话”的要求。

2.细化过程

“练笔” 自身就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假如想让它达到预定的良好效果,首先让学生理解说话人的心态,掌握表达的正确方法。最好能在写之前与全班同学有一个互动交流,不让“练笔”走过场。

3.追求实效

很多小练笔在时间上略显匆促,结果练笔活动浅尝辄止,成了课堂上的小点缀。真正具有实效的小练笔,要有足够大的“容量”,具有“具体”的过程,要有一定的“铺张面”,和流动的“线”。真正着眼于小朋友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人物心理的揣测和对人物性格的了解,并能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动情、入境。

4.不只仅是练笔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学不只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篇6:《给予树》教学反思

课文是一篇有浓浓人文情怀的课文。围绕“给予”展开教学,从而体会“爱”是本躺课的教学主要特点。在设计教学时,我重点放在了凭借文本体验课文蕴涵的人文精神。

一、激趣导入

课前,我用说一个日子猜节日的方法来导入课堂,创设与故事北京想融合的教学情境。

二、紧扣课题,展开教学

教学由质疑课题出发,学生提出问题,老师总结两个主导问题:“给予”是什么意思?“给予树”是一棵这样的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手段来解决这两大问题。学生正是随着对问题解决过程一层一层的感知文本,渗透情感。

三、层层递进,品位“给予”

品味“给予”的过程正是他们受到爱心教育的过程。教学中,我安排了三个步骤:

(一)初品“给予”。

理解“给予”这个词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让学生有一个直接的感知,我设计了三个环节来初品“给予”:一是凭直观感觉,揣摩“给予”;二是结合生活经验,说说“给予”;三是联系课文,理解“给予”。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在联系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默读课文,找到文中的相关句子,展现人物间的相互给予。如从“我给了每个孩子二十美元。”可以看出这是妈妈对孩子的给予;从“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可以看出这是兄弟姐妹间的相互给予等等。最后学生自然初品出“给予”就是“送、给”的意思。

(二)细品“给予”。

在解决问题“‘给予树’是一棵什么样的树?”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描写给予树的句子。引导学生对“一直盼望”一词展开想象:小女孩为什么盼望得到洋娃娃?她希望洋娃娃能陪她做些什么?学生情不自禁地说出:“因为小女孩很贫穷,买不起洋娃娃,所以盼望得到洋娃娃。”“因为她喜欢。”“因为她很孤单,她希望洋娃娃能白天黑夜地陪着她,和她玩耍。”从而感受小女孩那种盼望得到洋娃娃的急切之心。紧接着,我让学生再次想象“小女孩会在卡片上写些什么?”进而对文本的留白处进行拓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同时也深一层地感受“给予”的另一层含义――让人如愿以偿。当金吉娅所剩的钱只够买一些便宜棒棒糖的时候,她的心情怎样?我让学生通过重点词句“沉默不语”、“低着头”想象金吉娅此时会想些什么,体验金吉娅作出选择时艰难矛盾的心情。从而品味“给予”不仅仅是送、给,让人如愿以偿,还意味着放弃、失去。

(三)再品“给予”。

这一环节,是通过精读最后一自然段来完成的。读完本段后,先让学生体会妈妈拥抱时的心情,比较妈妈前后的心情变化。接着提出了三个问题:小女孩得到了什么?金吉娅得到了什么?我们得到了什么?层层递进,在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中总结“给予”所折射的深层含义:给予不仅是送、给,不仅仅是让人如愿以偿,不仅仅是意味着放弃失去,也不仅仅是得到,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感受到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

上完此课,总觉得这节课的内涵不够丰厚。尽管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所蕴涵的人文精神有着深刻的体验,暴露了本节课最大的不足:在人文内涵上费时,用力过多,以至挤占了语文训练的时间。尤其对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读”的落实不够扎实。整堂课问多读少,学生对文本虽有体验,但没有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表达体验。情感由文本生发,但却没有回归文本。

篇7:《给予树》教学反思

教学由质疑课题出发,由学生提出问题,总结两个主导问题:“给予”是什么意思?“给予树”是一棵怎样的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手段来解决这两大问题。学生正是随着问题解决的过程,一层一层地感知文本,理解文本。

一、把握课文主旨,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本文从妈妈“我”的角度来叙述故事,通过“我”的观察、心理变化及行为来体现金吉娅的善良品质。特别是通过孩子的做法和“我”开始对金吉娅的误解,衬托了金吉娅的美好心灵。课文中有多种爱:金吉娅给予母亲的爱,给予哥哥姐姐的爱,给予陌生女孩的爱。而课文主要表现的是金吉娅对陌生女孩的爱,即理解和同情,因此我以此爱作为重点深入文本。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我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详则略之,略则详之”,在文本的留白处进行拓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给予是快乐的、幸福的,这是主旨,亦是灵魂。我提出“这棵树除了可以叫给予树,还可以叫什么名字?”,让学生多元地、多维地、多角度地去诵读文本、感悟文本,同时又超越文本,去感受文字背后金吉娅那颗善良、仁爱之心、那种同情、体贴之意,引领学生层层剥笋式地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心灵自由驰骋的过程,成为学生情感自在滋养的过程,成为学生精神自然丰厚的过程。

二、抓住文本,引导学生合理想象

在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当金吉娅站在这样一棵神奇的“给予树”下,看到女孩的卡片,她想到了什么呢?设计这个环节主要出于这样的目的:对主人公的心理活动领悟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主人公的行为,感受文字中所体会的情感。在设计时我充分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领悟力,对于金吉娅心中的想法不可能一气呵成。所以我将这个环节根据课文中金吉娅的语言,行为分成了几步。第一步:当看到卡片上小女孩的心愿,金吉娅第一反应是什么?第二步:思考金吉娅为什么说话时声音低,为什么会难过?从而让学生知道金吉娅站在给予树下还想到了家人。第三步:金吉娅最终选择了女孩的原因是什么?从而让学生知道金吉娅内心的决定。这个心理活动的描述是充分联系了课文的文本,最后我出示“联系课文想象”,告知学生进行想象的方法。从教学情况来看,学生以课文为载体进行合理、完整的想象,效果不错。

三、说写延伸,升华情感

说的拓展和延伸,是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催化剂。写的拓展和延伸,是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阶梯。语文教学就要体现“听,说,读,写”的训练。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一些说与写的环节。当理解“一直盼望”这个词语后,我出示句子“早晨,她盼望――;中午,她盼望――;晚上,她盼望――;……(什么时候,她盼望)”让学生进行想象说话,从而理解一直盼望的含义,进一步体会小女孩渴望有娃娃的心情。在学习课文后,我让学生进行一个小练笔,让学生替那个小女孩写几句感谢的话,这对课文的理解起到了深化作用,同时也升华了情感。我还设计了一个句式“当什么时候,你会怎么做”让学生联系自己说说自己给予了别人什么,然后将不同人写的内容连成一首小诗。学生很喜欢做。

篇8:给予树教学反思

师:听了金吉娅的话,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同情那位陌生的小女孩呢?哪话让你也深深同情小女孩?

生:读了“她一直盼望有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这句话,我很同情她。“一直”说明她盼望了很久了。

师:是啊,她也许是从……就开始盼望了?

生:也许她从懂事一直盼望到了现在。

生:也许她已经盼望了好几个圣诞节了。

师:多么可怜的孩子,一个普通的洋娃娃竟然让她盼得眼都快穿了,心都快凉了。现在善良的金吉祥娅终于让小女孩如愿以偿了。抱着心爱的洋娃娃,小女孩会怎么样?又会说些什么呢?

屏显填空:

抱着心爱的洋娃娃,小女孩____,她说:“____”。

〖反思

这一片段的教学,我抓住了文中“一直盼望”、“什么都没有”两个句子进行感悟,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在潜意识里和小女孩进行比较,从而引起内心的同情,更好地感悟到文章蕴涵的情感,达到“以说促悟,以悟促读”的教学效果。

〖实录片段二

师:现在这位小女孩终于如愿以偿,抱着心爱的洋娃娃,小女孩会怎么样?又会说些什么呢?

抱着心爱的洋娃娃,小女孩____,她说:“____”。

学生想象回答后小结。

师:同学们,你们的话让我听了想流下眼泪,你们在告诉我:给予就是给人关爱,给予就是给人温暖,给予是无私的,给予更是快乐的,是吗?

师:所以,这棵给予树还可以叫什么树?

生:爱心树。

生:幸福树。

生:愿望树。

师:多美的名字啊!那么同学们,你们意在心里种下一棵给予树吗?希望这棵给予树能在你们的心中生根茂盛,让我们每个人都来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反思

篇9:给予树教学反思

一、把握主线,个性解读

《给予树》是一个妈妈以第一人称写的,写出了自己内心的变化。在教学中,我围绕着妈妈的心情变化的主线,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文本语言,透过语言文字走进金吉娅的内心,感受金吉娅的善良,其间通过情境创设、通过情感的共振,深入体会文本。

二、感悟“给予”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金吉娅的爱心和善良的品质。我努力创设情境,进行拓展与延伸,走进文本。课文中没有介绍那个小女孩在卡片上具体写了什么,为了使学生和文本的主人公金吉娅产生心理共鸣,创设情境,出示心愿卡,配上音乐让学生读读上面的内容,通过生动而富有感情的语句的朗读,激发了学生的同情心。在此基础上,再去读读金吉娅怎么做的句子,说说新的体会,在说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震动,与金吉娅产生了情感共鸣,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升华情感

篇10:给予树教学反思

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这是一个爱意流动的日子。在这样的一个特殊节日里,一个小女孩渴望拥有一个洋娃娃的愿望,另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女孩金吉娅帮她实现了,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故事。

在我们国家,也只有春节能和圣诞节相提并论了。一样的热闹,一样的充满了欢乐。不同的是,在我们国家,小孩子都是处于被支配地位的。只是不断的得到礼物,但不会有人苛求送出什么。家长也不会让孩子拿着钱跑到超市去买礼品,就更不用提送礼品了。在春节里,得与失是相互的,孩子磕头,大人给压岁钱。超市也不会设计“给予树”这样的慈善创举,只是不停的促销。

《给予树》这篇课文展示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金吉娅的“给予”不光是礼物,还有同情和爱心。同时,课文中还有几种不易发现的爱,例如,“母子之爱”和“手足之爱”,母亲在家里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仍然给每个孩子钱让他们买圣诞节礼物,这是母子之爱的表现;妈妈听完金吉娅的陈述后,没有责备她,却为她的行为而感动,也是母子之爱的表现。买礼物前,孩子们“希望送出最诚挚的祝福,收到最甜蜜的笑容”,这是手足之爱的表现;买完礼物后,孩子们“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这也是手足之爱的表现。当然,这两种爱,是为金吉娅对陌生人的爱做铺垫的,更衬托出金吉娅对小女孩的爱的可贵。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金吉娅的“给予”行为虽然源于她善良的本性,但和她成长在这样一个“爱”的家庭氛围中也有很大的关系。

篇11:给予树教学反思

一、激趣导入

课前,我用说一个日子猜节日的方法来导入课堂,创设与故事北京想融合的教学情境。

二、紧扣课题,展开教学

教学由质疑课题出发,学生提出问题,老师总结两个主导问题:“给予”是什么意思?“给予树”是一棵这样的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手段来解决这两大问题。学生正是随着对问题解决过程一层一层的感知文本,渗透情感。

三、层层递进,品位“给予”

品味“给予”的过程正是他们受到爱心教育的过程。教学中,我安排了三个步骤:

(一)初品“给予”。理解“给予”这个词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让学生有一个直接的感知,我设计了三个环节来初品“给予”:一是凭直观感觉,揣摩“给予”;二是结合生活经验,说说“给予”;三是联系课文,理解“给予”。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在联系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默读课文,找到文中的相关句子,展现人物间的相互给予。如从“我给了每个孩子二十美元。”可以看出这是妈妈对孩子的给予;从“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可以看出这是兄弟姐妹间的相互给予等等。最后学生自然初品出“给予”就是“送、给”的意思。

(二)细品“给予”。在解决问题“‘给予树’是一棵什么样的树?”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描写给予树的句子。引导学生对“一直盼望”一词展开想象:小女孩为什么盼望得到洋娃娃?她希望洋娃娃能陪她做些什么?学生情不自禁地说出:“因为小女孩很贫穷,买不起洋娃娃,所以盼望得到洋娃娃。”“因为她喜欢。”“因为她很孤单,她希望洋娃娃能白天黑夜地陪着她,和她玩耍。”从而感受小女孩那种盼望得到洋娃娃的急切之心。紧接着,我让学生再次想象“小女孩会在卡片上写些什么?”进而对文本的留白处进行拓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在此基础上,学生在回答“‘给予树’是一棵什么样的树?”时,就能顺理成章地说出“给予树是一棵实现梦想、满足愿望的树。”“给予树是一棵让人如愿以偿的树。”……同时也深一层地感受“给予”的另一层含义――让人如愿以偿。当金吉娅所剩的钱只够买一些便宜棒棒糖的时候,她的心情怎样?我让学生通过重点词句“沉默不语”、“低着头”想象金吉娅此时会想些什么,体验金吉娅作出选择时艰难矛盾的心情。从而品味“给予”不仅仅是送、给,让人如愿以偿,还意味着放弃、失去。

篇12:给予树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我用了一节课和同学们学习,学生参与度较高、教学目标达成度却不是很高。究其原因,在于我把两课时的内容融在了一节课里,就像姬燕老师所说的课堂容量大,是一节很完整的语文课。但正因为如此,哪一点都想接触,可又难把每一点都体会透彻。

在这堂课中既有《铃儿响叮当》的情境导入,又有字词的识记、课文朗读检查,还有课文的整体感知,更有人物的解读,在最后还有情感的升华。但是对于三年级三班的学生来说,这几点要想在一堂课上全部掌握却很难。本节课我的生字实际环节就用了将近10多分钟,检查课文朗读又用去将近10分钟,加上课前的情境导入、课文链接,那品读课文时间就只有10分钟左右了。因此在品读课文时我把自己的位置放错了,学生自主品读的时间少了,我说的多了,指导朗读的时间少了。

因此,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教学设计我修改为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读通课文,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梳理那个脉络,分享初步阅读感受。第二课时:学习全文,练习朗读,在朗读感悟中体会金吉亚善良之心、仁爱之情、体贴之意。另外要有金吉娅的爱延伸到文中的母爱、手足之爱。还可以展开想象,联想陌生的小女孩的生活境遇、愿望卡上的内容、收到礼物后的来信等,进行说和写的训练。

篇13:《给予树》教学反思

《给予树》是一篇富有浓浓的人文情怀的课文,爱的教育是本篇课文的教学主题。围绕“爱”字展开教学,是本堂课的主要特点,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不能忘掉语文本体,语言文字的训练也要做到扎实,并要跟情感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这课的教学主要体现了如下特点:

一、抓住文本主旨,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在课堂教学中,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详则略之,略则详之”,在文本的留白处进行拓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给予是快乐的、幸福的,这是主旨,亦是灵魂。我以“除了洋娃娃,除了棒棒糖,金吉娅还给予小女孩,给予哥哥姐姐,给予我们什么?”为重点,让学生多元地、多维地、多角度地去诵读文本、感悟文本,同时又超越文本,去感受文字背后金吉娅那颗善良、仁爱之心、那种同情、体贴之意,引领学生层层剥笋式地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心灵自由驰骋的过程,成为学生情感自在滋养的过程,成为学生精神自然丰厚的过程。

二、课堂教学扎扎实实,注重读说思结合。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思考、朗读、讨论、交流,并把字词教学渗透于教学的各环节中。如在理解金吉娅为什么给陌生的小女孩买洋娃娃时,让学生体会“什么都没有”到底没有什么,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怜;又如理解课文金吉娅对家人关爱的句子“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时,我紧紧抓住“沉默不语”的意思,并教会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探究“沉默不语”背后的金吉娅的内心。在读到“一个陌生小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如果你就是那个陌生小女孩你想对金吉娅说什么?指导学生发挥想象说一说。这是把读说训练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结果,很多学生既说出了对金吉娅的感激,又说出了对金吉娅的赞扬,同时还有爱心传递的回报。如有同学说:“亲爱的金吉娅,你送给我的洋娃娃,我已经收到了,我真不知怎样感谢你!我也要像你一样去帮助别人!”

篇14:《给予树》的教学反思

2.对学生的回答缺乏指导性的评价,评价语言贫瘠。这是我个人教学非常明显的缺点。我总是习惯于重复学生的答案,不知如何接话、评价。有时候过于着急,不懂得引导,还直接用教师的理解代替了学生的理解。如何锤炼提升课堂评价语,从而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这是我短期内要着力提高的教学技能。

3.讲学过程,教师过于冷静、生硬,情感上无法带动、感染学生。这其实跟我临时修改教学设计有很大的关系。紧张的情绪支配下,我绷紧了神经,只是在讲教案、教教材,把课按部就班上完就好。当时脑袋瓜子总是想着下一个教学环节是什么、我该说些什么了……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设若教师都未尝进入角色、挨近人物灵魂,试想她又该如何去感染和带动自己的学生?!

上一篇:谈勤奋作文600字下一篇:中国大同群狮俱乐部自驾游免责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