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苍的给予诗歌

2024-04-26

上苍的给予诗歌(通用6篇)

篇1:上苍的给予诗歌

上苍的给予诗歌

总有些人能记住,或近或远

也许太在意,也许不必

漫漫前路,你总还是你

勿失本心

来者自来,去者自去

天空 大地 亦或是空气

万物灵长不过是上苍的给予

悠悠前行,日子还得继续

毋忘自我

风舞庭前,翩跹成趣

懂得 或是不懂 难得介意

茫茫人海中,只有一个你

铮铮柔情,或是忘却的残局

信取阡途

料峭时节,梨花如雨

篇2:上苍的给予诗歌

创新给予我力量,

感激给予我人性,

落实给予我食粮。

学习给予我智慧,

信任给予我情商,

使命给予我责任,

纪律给予我形象。

自然给予我风光,

四季给予我时尚,

太阳给予我温暖,

明月给予我柔肠。

蓝天给予我心胸宽广,

江河给予我热血奔放,

情感给予我仁爱体贴,

良知给予我前思后想。

春风给予我复苏沃土,

夏雨给予我秧苗茁壮,

秋日给予我硕果金黄,

冬雪给予我素裹银装。

事业给予我奋斗时光,

家庭给予我儿女情长,

和谐给予我包容理解,

德行给予我襟怀坦荡。

免费的午餐让我享受着索取,

诸多的给予诠释着我的褒奖,

以怨报德切不可丧心病狂,

篇3:《他们眼望上苍》的自传性

一、历史事实

历史事实主要揭示的是自我和历史的关系, 或历史对自我的影响。在《他们眼望上苍》中的种族歧视, 性别歧视还有黑人女性的身份危机都属于特定时期下的历史问题。该部小说出版于1937年, 正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美国反奴隶制运动风起云涌,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的赫斯顿对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有着深刻的感悟, 她的这一时期的作品《他们眼望上苍》就是很好的证明。在美国社会, 黑人女性遭受的不仅仅是种族歧视, 还有性别歧视, 她们被当做动物一样进行买卖, 从珍妮外祖母的口中得知, 珍妮是被数次强暴后的产物。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存在于当时美国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赫斯顿在现实生活中也深受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伤害, 在1948年, 赫斯顿遭遇了一场致命的冤案, 指控她对一个10岁男童犯有不道德的行为。最后, 尽管证明她是无辜的, 但是这次事件也对她造成了深深的伤害。事后, 《纽约时报》采访了她, 她愤怒地否认, 这是一次“不可能的指控”。她质疑警方怎么能相信一个精神上不稳定的10岁的孩子的话而不愿意相信“知名的作家和正直的人”的话。这是对黑人女性和人权的公然蹂躏。赫斯顿遭遇的不公平的对待使她认为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是美国社会一切不公的根源。

二、自传事实

自传事实对自传起着重要的作用, 传记者通过自传事实来表现他的个性特征。像大多数自传一样, 赫斯顿一方面展现了黑人女性的真实生活, 另一方面为黑人女性树立了好的榜样。通过自传事实的视角来解读《他们眼望上苍》, 我们了解到这部小说是主要是围绕她的故乡佛罗里达南部的普通黑人的生活展开, 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他们眼望上苍》是赫斯顿情感受挫后所激发出来的创作。赫斯顿的经历和文中女主人公珍妮的经历有限的巧合,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 赫斯顿就是珍妮的原型。赫斯顿和珍妮都对自己的身份产生困惑。赫斯顿后来写道, 她并不知道她是一个黑人女孩, 直到在她13岁时被送去美国佛罗里达州东北部港市杰克逊维尔, “杰克逊维尔使我明白了:我是一个有色人种小姑娘。”[2]在小说中, 珍妮也有着相似的经历, “我和那些白孩子老在一起, 结果到6岁我才知道自己不是白人……”[3]在小说中, 我们了解到小说女主人公珍妮经历了三次婚姻, 事实上, 赫斯顿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历了三次婚姻, 该小说正是在作者与第二位丈夫波西瓦尔·麦奎尔·庞特尔分手之后, 把对庞特尔的感情倾注在该小说之中, 在其自传《道路上的尘埃》中指出:“尽管小说情节没被设定在我所处于的真实环境, 但是我用特殊的处理方法把我对他的感情倾注于《他们眼望上苍》这本作品之中。由此可见, 《他们眼望上苍》与作者的自身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传记事实

传记事实, 狭义地说, 是指传记里对传主起界定作用的那些事实。他们是司马迁所说的轶事, 他们是普塔克传记里的心灵的证据, 他们是伍尔夫笔下的创作力强的事实, 丰润的事实……尽管在自传中, 主要是写自己, 但是也会涉及到他人。“他们两个有时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有时又是最痛苦的人, ”这是赫斯顿眼中她和庞特的关系。庞特通过打骂赫斯顿, 让她知道谁是她的老板。赫斯顿被打后, 会愤怒的不能自制, 然而无论怎样, 事后她却一点也不记恨他。他们的关系之中充满着控制和暴力。这一点正与小说中的珍妮和甜点心一致。甜点心经常在公开场合通过打骂打珍妮来显示出珍妮是属于他的私人物品。最后, 珍妮被迫开枪结束了得了疯病的甜点心的生命。在当时的美国社会, 尽管大多数白人都是残酷的, 无情的, 但他们之中也有一些善良之人。赫斯顿和珍妮都得到过白人的帮助。珍妮从小是被祖母和白人养大的, 住在白人家的后院, 在这个白人家庭, 珍妮得到了和白人孩子平等的爱, 正因为得到了白人的温暖的照顾, 所以在6岁之前, 她都没有察觉到自己是一个黑人女孩。同样, 赫斯顿在现实生活中的出生得益于白人的帮助。还有在她读小学时, 白人送给她书籍和衣物。在她去南方做人类学的调研时, 她还得到了白人福文米森夫人的资金赞助。作品中珍妮和白人的关系构成了该小说的传记事实, 这些传记事实也能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到一个真实的赫斯顿。

综上所述, 借助传记理论的“三维事实”来解读《他们眼望上苍》, 使我们了解到《他们眼望上苍》不仅是一部著名的女性主义小说, 更是一部具有强烈的自传色彩美国黑人女性的自传体小说。观之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 我们不难发现黑人女性的双重边缘化境遇使黑人女性作家获得了特殊的独特视角来书写“自我”, 形成了其自传式的书写范式, 赫斯顿通过这种自传式书写方式, 借助小说中的珍妮这一人物形象来更加真实地表达自我, 也更好地揭露了所有黑人女性的悲惨命运。可以说, 黑人女性作品的自传性不仅是黑人女性自我经历的反映, 更是黑人女性集体意识的呐喊。

摘要:本文主要借助传记理论中的“三维事实”来揭示赫斯顿《他们眼望上苍》的自传性。“三维事实”包括自传事实, 传记事实和历史事实。自传事实被看做是“我与我周旋”, 用来构建自我发展的事实;传记事实是“我与别人的关系”;历史事实注重“我与时代的关系”。

关键词:自传事实,传记事实,历史事实

参考文献

[1]赵白生.传记文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2]Valerie Boyd, Wrapped in Rainbows:The Life of Zora Neale Hurston[M].New York:Scribner, 2003.

篇4:我祈祷上苍的护佑

我父亲在他30多岁时就瘫痪了,那时我七八岁还寄养在外婆家。导致父亲瘫痪的是一种叫末梢神经炎的病症,医生说是因为工作劳累过度,尤其那次出差骑车往返200多里路,路上淋雨后直接倒下的。但让他站不起来的最大打击是“文革”中一次次的外调、批判和折腾,他这一躺就是几十年。我至今不能想像这对于血气方刚、要强好胜的父亲来讲意味着什么?记忆中我五岁父亲送我去外婆家时他是那么英俊、挺拔,等我12岁回到山东父母身边时,他已经佝偻着身体躺在床上卧病不起了。那时我们家住在一个大杂院里,许多叔叔阿姨都愿到他床前拉拉家常,更多的是谈谈时事政治,一张《参考消息》,一台收音机,使他眼界开阔能和别人谈天说地,支撑他度过那个艰难的年代。那时单位上经常来调查他的“历史问题”,本来他快恢复到能站起来了,记得有一段时间父亲可以拄着拐杖提着一个马扎独自上街理发了,几次政治打击又击倒了他。最严重的一次,是我13岁那年,单位要求他去单位住地接受批判,我把挨批斗的、患病的父亲用平板车从城南拉到城北,把父亲背上批斗台,批斗完又背下来,而后又从城北拉回城南,之后他又卧床起不来了。父亲听到邻居街坊“走资派”叔叔阿姨遭受百般侮辱,常说幸亏他是瘫痪在床,不然就凭自己倔强的个性早就不在人世了。

父亲自己不能下床,我想以他的个性必定是着急无奈的,所以他把希望更多地寄托在我这个长子身上,期望着我能“迅速长大”,替他顶起这个家,替我的母亲分担起家务,所以,父亲对我的磨砺从我少年时代就开始了。我十二三岁就开始垒鸡窝、拾柴禾、垛草垛、倒木柴、挑水、做馒头、包包子、拉风箱……稍大后父亲就赶我到农村学农,不但参加学校组织的支农学农及校农场收割劳动,还特意把我送到他朋友王叔叔的农村老家去生活一个多月。上高中后每个假期都把我赶到建筑工地当小工,30天的假期让我干29天,每天挣一元二角五分钱,最后两天央求他歇一歇他都不干,气得我背后嘟囔他是“财迷”。父亲的苦心没白费,那一年我接父亲到德州来看一下公司的发展状况,因父亲行动不便,每到上下楼梯我都要府下身背着父亲前行,父亲看完厂区,一个整天他都洋溢着蜜糖般的笑,这种笑已把年轻时的严厉转化成慈祥,是一种看到我能顶起家的信任和鼓励。父亲常说一句话:“我对我儿要求不高,能做一个合格的工程师就心满意足。”现在想来,这要求不高吗?一个合格的工程师意味着什么?大概一方面要求我不放弃追求儿时做科学家的理想,另一方面又要求我脚踏实地,要有现实价值和作用。正是父亲的这个“不太高”的要求,所以才成就了我今天的事业吧。

父亲上的是私塾,后来被单位保送上大学,所以在他身上有某些封建思想,也有接受现代文明后开化的思想。父亲重男轻女封建思想较重特别偏心眼,这一点常遭到伺候他比我多百倍的妹妹的抗议,我也总是劝他要注意影响,他总是不好意思地说你们手心手背都是一样,但我知道他在这一点上总是摆不平放不正。尽管我和父亲总不对脾气,我年轻时和他吵架干仗多了去了(现在很后悔),我妹妹几乎没有大声对他说过话,可我还落了一个“孝子”的名声,不就是出了几个钱治病买房子嘛,与我妹妹和妹夫在久病床前的照顾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可父亲还是当着她的面说我怎么怎么孝顺,这个世界到哪儿说理去?其实我的“孝顺”尤其是我妹妹对父母亲的长期无微不至的照顾,都是他们的精神遗传。

如果说父亲的“重男轻女”是封建思想的残余糟粕,那“孔子孝悌”的传统思想在父亲对叔叔的照顾上,则体现了父亲重亲情的人性的善良。叔叔中年也因病失去了劳动能力,生活陷入了困境,父亲时常挂念着叔叔的病情和日常生活,那时父亲因为瘫痪不能上班,领的是病退工资,虽不富裕但比叔叔的生活相对要好多了,叔叔病前父亲就不断地寄钱接济,病重后(截了下肢)就几乎全承担了起来,几十年如一日,用两人的工资支撑起两个遭受病魔肆虐的家,但他并没有把这些常挂在嘴边,对我的影响也是身教多于言传,对他和母亲从不标榜什么,给我们晚辈的印象似乎他们认为这些是再平常不过的事。父亲关心时事政治,眼界开阔,思想开明。我小的时候,在他的床前常聚着不少人,有叔伯也有姨婶,和同一大院里的阿姨婶婶们拉家长里短,跟叔叔大伯们谈论天下时政大事。虽然自己的健康状况是如此之差,社会处境是如此之糟,但无论是家长里短还是时政大事,我从未记得他抱怨过国家社会时运,他总是平静地接受和对待他眼前和未来发生的一切。

父亲对我们的爱是无私的,三年困难时期许多家庭粗粮都吃不上,父亲把他的病号口粮(那时只要医院证明是长期病号都提供细粮)都留给了我们兄妹俩。父亲年纪大了,越来越依恋我们,希望能多见一面多说一句话,常讲见你们一面就少一面,说得我们心酸眼湿。父亲是一个极其热爱生命的人,很难想像他是如何忍受数十年的、超乎寻常的、频繁的病痛折磨。这种超乎寻常的生命力,我猜想除了需要极其坚韧的意志力,还有他对生命的珍惜和热爱,更多的是对我们兄妹和母亲的牵挂和不舍。父亲的经历是我们许多健康人的榜样,让那些因失恋、工作失意或者生活中多少有些不如意就寻死觅活对生活失去信心的人汗颜。

父亲是一个极其坚强的人,从37岁倒下后的40多年里,常年遭受支气管炎,肺结核,心血管病,胃病的折磨,很多次他是从死亡线上挣扎回来的。记得我刚上大学时,放暑假回家,进门看到父亲蜷曲着身子背对着我,邻居阿姨说,我差一点就见不到父亲的面了,医院已叫家人准备后事,而他说什么也不让通知我,说不要影响我学习。也记不清多少个医生多少次告诉我们,父亲活不过这个月或者活不了今年,从他40岁时这种生死离别的痛苦就时刻围绕在我们之间,因为每次他的病情似乎都在加重,可是他一直挺到现在,马上就要过78岁生日了,他创造了许多医学奇迹,创造了人的生命奇迹。上世纪90年代末,我有一个同学来访,我们刚刚坐下,突然有一个人影从我们眼前闪过,同学惊呆了,半晌才缓过气来问那是你叔叔?我说不是,你不认识我爸爸了?他眼瞪得老大:不可能,不可能。在所有亲友眼中他是永远站不起来的,而年已古稀的他竟然站了起来。许多人佩服他的毅力,惊叹他的生命力。住在原来老院里曾经比他年轻体壮的许多叔叔阿姨都熬不过他,陆续地走了。这些年他常对我讲,他能活到今天有这么好的住房,享受现在的生活,全托了邓小平和改革开放的福,我至今想着小时候每个月到父亲的单位帮父亲领工资,每次都灰溜溜地,恨不能把头低到胸脯上,总感到我们家无功白受禄,受国家和人民恩惠这么多年无以报答反而添乱,很是愧疚。尽管“文化大革命”期间父亲受了那么多苦难和屈辱,但如果不是国家的福利、公费医疗和几十年来如期发放的工资,他的骨头都不知在哪儿了,所以他总是嘱咐我们要懂得珍惜和感恩。

篇5:给予的诗歌

给(一)

在碧绿的五月里,

快乐的夏天让我欣喜,

因为我心上的人儿,

那位世间最可爱的女子,

就徜徉在其中--

愿上帝保佑:

你能透视我的心肠,

我的心正感到爱情的烦恼,

它使我发出无数的叹息,

它让我的心受着重伤。

只要你给它一句安慰,

它就会恢复健康-----

我将永远地欣喜不置,

我将忠实与你。

啊!请不要离弃我,

在爱情的开端,

我得靠希望度日,

在我的生命之中,

它是唯一的欣慰。

给(二)

有一个字常被人滥用,

我不想再滥用它;

有一种感情常不被看重,

你岂能轻视它;

有一种希望太像绝望,

慎重也无法压碎;

只求怜悯起自你心上,

对我就万分珍贵。

我奉献的不能叫爱情,

它只算是一种膜拜;

连上天都肯对它垂青,

想你该不至于见外?

这犹如飞蛾向往星天,

黑夜想拥抱天明;

又怎能不让忧郁的尘寰,

对遥远的事物倾心?

温柔的女孩,

我怕你的吻,

而你却不必害怕我的;

我的心已负载的足够沉重,

不至于再给你增添忧烦。

我怕你的风度,

举止和声音-----

而你却不必害怕我的;

这么一颗真诚待你的心,

却只有虔诚的膜拜你。

给(三)

我坐在阳台边上,

说不出的落寞惆怅,

有如那离群的小鸟,

发出无数的`长叹—

假如我是一只小燕,

我就飞到你的身边,

在靠近你窗口的屋檐底下,

筑起那眷念相依的小巢。

假如我是一只夜莺,

我要飞到你的窗旁,

在你窗外茂密的菩提树上,

纵情的彻夜为你歌唱。

给(四)

在秋日躁动的原野里,

我苦苦的思念着你。

白天,我数着林间飘零的落叶,

长叹短吁;

黑夜,我仰望着无垠的苍天,

心荡神摇——

无奈的眼神,

连恬静的星星都为之心酸。

愿万能的上帝:

能够透视我殷切的衷肠,

让我张开自由欢乐的翅膀,

神游太虚—

飞向那爱的天堂,

那里叶正红花正香,

紧绕着顽皮可人的鸟儿,

篇6:诗歌:给予永远比拿快乐

人们注视鲜花盛开到荼蘼

却忽略了叶子

叶子其实很幸福

它的一生都在付出

抽出枝叶为鲜花铺路( 文章阅读网: )

花开时衬托鲜花的娇艳

最终落叶归根,滋润生命

给,总比拿要快乐的多

愿意付出的人会有很多的快乐

当每一个因为你的付出而感到喜悦满足的时候

也便是给予者最大的幸福

那幸福不止一份,不那么渺小

只是我们的`能力有限,无法将小爱转化为博爱

但,心有多大爱就有多宽

生活中的小举动往往会让人感觉温暖

有时候我会说,我宁愿别人欠我,也不要欠别人

像是有些自私,获取一时的安心

其实,不是的!我懂得收获也懂得回报

回报别人的总要比别人给你的跟多

这样或许是心安理得,也没错

总觉得人需要一颗善良宽容的心

爱打抱不平,愤世嫉俗的人其实不坏的

在这样的世道,吃亏的总是敢于言语的人,不做缩头乌龟的人

有些“聪明人”散失了自我,失去了良知

成为时代背后的俘虏,金钱的奴隶

见了太多了,一点小小的利益都会让有些人无原则的追逐

像是我们不求进取,不知努力

看惯了,厌了!

站的高就会看的远吗?

未必,那双眼早已被蒙蔽

唾弃那些只懂索取却不懂付出的人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但是为己也要学会为别人的

给之倘然,索之黯然

上一篇:无怨无悔写青春下一篇:发挥历史课的美学价值,培养学生美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