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先烈的给予的爱国情怀

2024-05-11

革命先烈的给予的爱国情怀(共14篇)

篇1:革命先烈的给予的爱国情怀

学院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革命先烈的给予的爱国情怀

-------------白公馆之行

战争虽然已经过去,先辈们已经不在了。他们用自己的鲜血为我们打拼到这安稳平静的生活。我们虽然不能去切身体会那种感觉,但是他们弥留下的爱国情怀,却足够我们去静静的感受与体会,从他们的石像中去体会那铮铮铁骨,从他们的事迹中去发掘那源源不断的爱国之情。

我们只能去这些红色景区去了解关于革命先烈们的事迹,虽然网上也有介绍,但总没有近距离去体会来的让人明确与感触。今天和朋友一起去了革命先烈们的纪念地,切身的体会了一下他们带给我们的感动与美好。

对于我们这些外地人,因为对重庆不太熟悉。所以找地方也是花了不少功夫,来来回回折腾了好久,才找到了地方。我们从门口进去,就看到了许建业烈士的石像。

许建业原名许明德,1920年9月18日生。他193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4月四日因叛徒出卖被捕入狱,同年7月22日在重庆浮图关英勇就义,时年28岁。

对于我来说,许建业烈士的事迹可能不太了解,但是我也尽可能的去了解关于他的一切,小说《红岩》中关于他的记载也是极其详细的,红岩是一部记载了很多革命先烈的书籍精品,接下来我所介绍的几位也是《红岩》里的英雄人物。

我们接着又往里边走,从梯子走上去,就看到了路标,上面有明确的写着各个景点的路线,我们被“小萝卜头遇害地”这个路标所吸引,因为小萝卜头算是我们最熟悉的一位小烈士了。小学的时候我们就在课本中学习了有关小萝卜头的相关事迹。他的乐观向上,他的视死如归,他的坚韧不拔,他的英勇就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是遗憾的是,我们没

能看到,听别人说,那边正在修路,所以无法过去,但是在小萝卜头路标旁边,我们看到了宋绮云烈士和徐林侠烈士的雕像。宋绮云是中共党员,1929年由组织被派到杨虎城军部工作,任中共西北特支委员,《西北文化日报》社长兼总编辑。西安事变前后对杨虎城部作了大量的统战工作,为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作出了积极贡献。1949年9月6日,被杀害于重庆歌乐山松林坡戴笠警卫室。徐林侠是宋绮云的老婆,小萝卜头是他们的孩子,他的人物原名叫宋振中。宋振中在一岁的时候,和妈妈一起被国民党反动派关进重庆白公馆监狱;1949年9月6日,和妈妈徐林侠、爸爸宋绮云一起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于戴公祠,当时,小萝卜头宋振中才9岁。小萝卜头宋振中遇害时年仅9岁,但是,他在敌人的监狱里被关押了8年。他是在敌人的监狱里长大的,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在敌人残酷迫害下,小萝卜头是吃霉米饭长大的,不知道糖是什么味儿。敌人不让他读书,经过地下党的斗争,他才在监狱里上了学,由地下党员和爱国志士作他的老师。小萝卜头稍微大一点以后,就懂得了谁是坏人,谁是好人。他特别痛恨国民党反动派,在敌人的监狱里帮助地下党做了许多成年革命者不能做的革命工作,为打倒国民党反动派,建立新中国,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正因为如此,重庆解放后,小萝卜头宋振中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他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小的烈士。

关于松林坡的简介如下:

我们看完这里就开始往下走,上面有很多人还在继续爬,由于路比较滑,刚下过雨,我们就往回走了,以后有时间一定要再次拜访白公馆,完成这未完的记忆。我们往下走,又有很多人往上走,看来天气也无法阻挡人们对革命先烈们的敬仰啊,我有点惭愧。在路上,我听到好多妈妈对自己的孩子讲述关于小萝卜头以及其他烈士的事迹,小朋友们都在认真的听,还时不时天真的说一句“小萝卜头真可伶,他好勇敢,我也要像他一样。”听到这些,突然就想起了自己小时候,老师提问的时候,我也是这样的回答,成为像小萝卜头一样的人,但是,革命已经胜利,不需要我们再为其献身,可是我们也可以做到,用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去成就他人,成全他人,帮助他人,爱护他人,也是爱祖国的表现,只要自己心中一直住着一个小萝卜头,我们都是小萝卜头。

在抗战时期,还有很多像小萝卜头一家一样的,为祖国的胜利光荣牺牲的革命烈士,《红岩》等红色小说中虽有记载一些,但是大多数人,确实永远的消失了,他们留给我们的是不可追溯的过去,唯有那为祖国牺牲的精神与灵魂在我们的记忆中生根发芽,根深蒂固。

我们下了楼梯,又来到了许建业烈士的石像前,看着他的石像,就觉得他人就在我身边,那么的高大威武,我心中充满了对他的敬仰。在他旁边不远处,还有一个石像,等我们走近了才看清是烈士陈然的石像,可能是太久风吹雨打,上面的字迹已经有点发白了,不太清楚。

他像一个标杆,屹立在风中,似乎怎么也吹不垮他那坚毅的身躯。

陈然(1923-1949),原名陈崇德,河北省香河县人,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重庆地下党主办的《挺进报》特别支部书记并负责《挺进报》的秘密印刷工作。1948年4月被捕,在狱中坚持斗争,写下了不朽的《我的“自白”书》诗篇,1949年10月28日在重庆大坪刑场壮烈牺牲,年仅26岁。陈然是红色经典小说《红岩》中成岗的原型;《我的“自白”书》一诗已收录入小学《语文》课本。在白公馆集中营里,敌人害怕陈然向其他“政治犯”传播消息,把他独自囚禁在楼上一间小车房里。正是在这座阴湿的牢笼里诞生了“白宫版”的《挺进报》。

陈然也是铁骨铮铮的革命英烈,他的顽强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年轻但不轻狂,用自己的牺牲换来其他战友的安全,是一个很自我牺牲的人,他给予我们的是革命军人之间的保护与信赖。

白公馆之行已然结束,这是我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的去了解革命先辈们,以前只是在课本上,觉得自己所知道的实在是太少了,这次去白公馆,虽有遗憾,但也很惊喜。遗憾的是没有完整的观看一遍,惊喜的是我可以很清晰的感觉到那弥漫着的革命气息。从这些革命先烈们的身上,我感受到了很多,觉得我们现在这安静平稳的生活全靠他们的一腔热血撒革命。他们把一切都献给了革命,在他们面前,牺牲已经不算什么了,他们一点都不惧怕死,对他们来说,只有死的有意义,才能对得起共产党。他们的这种大无畏精神,也是成就革命的重要之力量。

革命先烈们虽然已经不在了,但是他们留给我们的却足以我们一生去敬仰与学习。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将永远铭记他们给我的震撼与力量。

篇2:革命先烈的给予的爱国情怀

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井然有序的站好方队,认真的聆听主持人致词,介绍我们心中的敬仰之情,更加鲜明,更加强烈。接着是默哀,闭上眼睛,脑海里闪现出一幅幅画面:志士在刑场上视死如归,英雄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中南海里周恩来办公室彻夜的灯光……

我们衷心感谢革命烈士们用生命为我们换来的美好生活,同时我们也一定会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我们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而这一切都是他们所赐予的,我们应该用一颗感恩的心来面对这美丽的世界。随后,我们秩序井然地走上台阶,站在烈士墓碑前,心潮起伏,思绪万千,此时此刻也只想用一朵小白花来寄托我们的哀思,庄重地用双手把小白花献给民族英雄们,向他们深深的敬礼。

我们还参观了“刘英俊纪念馆”,管理员阿姨为我们讲解了为佳木斯的解放事业献出一腔热血的烈士孙西林 ,英勇无畏、顽强战斗、视死如归的巾帼英雄冷云,雷锋式的好战士、人民的好儿子烈士刘英俊等动听的英雄事迹,他们的爱国精神是我们值得学习的,他们的思想永远昂扬,灵魂永不跪倒,步伐永远坚定……。

我们带着无限的哀思而来,承载着先烈们深切的嘱托而去,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家乡的建设,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共创美好的明天!

作者:扬先烈精神,颂爱国情怀

篇3:《七律·长征》的革命情怀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 《七律·长征》集中表现了红军的英雄豪迈气概, 同时也生动地描写了长征的壮阔艰险的场面。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 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璀灿明珠。

首联是全诗的总纲, 奠定了全诗的艺术基调, 概括的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远征难”三字是对长征这一时间长、征程远的战略大转移中的许许多多艰难困苦的高度概括。对于长征的种种困难, 红军的态度是怎样呢?句中用了“不怕”二字, 干脆利落地作了回答。在长征的众多巨大的困难面前, 红军毫不畏惧, 展现出红军不屈不挠、英勇顽强、藐视困难、献身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万水千山”是“远征难”的注脚, 红军要在敌人围追堵截中渡过许许多多的大河, 翻越许许多多的崇山峻岭。红军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只等闲”就是响亮的回答, 举重若轻, 显示了诗人的统帅风度。“只”加强了坚定地语气, 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 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 进一步显示出红军面对困难时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颔联承“千山”, 只点出五岭、乌蒙这有代表性的难关, 是以点带面。五岭逶迤, 乌蒙磅礴, 形容五岭绵延千里, 乌蒙广被四塞, 极力往大处说, 而在“迈步从头越”的红军眼里看来, 那绵延千里的五岭也不过像细浪在腾跃, 那广被四塞的乌蒙, 也只是像泥丸在滚动, 又尽量往小处说, 愈说得大, 愈见越过它之不易, 愈见远征之“难”;愈说得小, 愈见是“红军不怕远征难”, 愈见是“只等闲”。在这小与大, 亦即主观与客观的辨证统一中, 红军的坚强、豪迈、尽显无遗。

颈联承“万水”。只点出金沙、大渡这有典型性的险要, 也是以点带面。水拍云崖, 桥横铁索, 都是记实, 并无夸张, 这和上联的表现手法有所不同, 不过湍急的江水拍打着陡峭的崖岸, 拆毁的大桥只剩下横悬的铁索, 这自然也就把惊险的场面描绘了出来, 而面对这异乎寻常的困难, 诗人只着重写出“暖”和“寒”两种感觉, 这“暖”与“寒”并非作为自然物的“云崖”与“铁索”的自我感觉, 它们本身是没有感觉的。“云崖暖”由于“水拍”, 拍是激荡;“铁索寒”由于“桥横”, 横是静陈。由于“云崖”与“铁索”两者物性不同, 更由于“水拍”与“桥横”两者动静各异, 而使诗人生出“暖”与“寒”两种对立的感觉。“金沙水拍云崖暖”, 充满了对那种冲激力量赞美的热情;“大渡桥横铁索寒”, 意味着在革命洪流面前顽敌的寒栗。这色调和气氛, 同颔联是一致的、统一的, 它是从“不怕难”与“只等闲”一脉贯通下来的, 并为尾联的更喜蓄势。

尾联写红军历尽艰难困苦取得胜利时的喜悦情景, 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 结尾压“更喜”, 强化了主题, 升华了诗旨, “更喜”承上文而来, 也是对上文的感情收束。红军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 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 自然令人欣喜。而现在, 红军又翻岷山, 进陕北, 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 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 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 它自然更胜一筹。岷山绵延千里, 有几十座海拔超过4500米的山峰, 山顶终年积雪, 空气稀薄, 风暴肆虐, 翻越这样渺无人烟的高原雪海简直不可想象。诗篇末尾“尽开颜”三字非常形象地刻画了全体红军战士取得长征胜利时无比欢悦和愉快的心情, 以此做结, 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凸现。

篇4:革命先烈庞大恩光辉短暂的一生

为寻救国路赴日求学

庞大恩又名吴永康,字泽普,1900年生于广西兴业县长荣乡大贺村(现葵阳新荣)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父亲庞昌勤,是一个勤劳节俭、朴实正直的农民。靠两亩薄田养活着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生活是十分艰难的。庞大恩是长子,有个弟弟大慈和妹妹琼玉。他体会家庭经济的贫困,所以从小读书就十分勤奋用功,生活朴素而节俭。他6岁入私塾,9岁进大馆,穿着土布麻衣,除专心苦读外,还时常抽空帮助家庭做力所能及的杂务。父亲见他年幼就如此聪敏、懂事、明理,就决心不论家境如何困难都要供他读书。为了实现这一愿望,父亲拼命劳作,养猪又养牛,还贩卖大米到兴业县城赚取学费钱。庞大恩看在眼里,记在心头,他学习更加用功,在10岁的时候所做的文章就让村里的秀才惊叹不已,连呼“真神童也!”不满14岁时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郁林五属中学堂,在班里每次考试都是第一。村中的族人见他如此有长进,就给了一份宗族宗祠中的财产“养贤租”来资助他继续读书求学。

1918年,庞大恩已长成一位个子高高、性格沉静、戴一副眼镜的青年。父母替他寻了一个本地叫陈绍蓉的农村姑娘为妻。这时庞大恩已深为国家的灾难、百姓的受压迫而燃烧出一股强烈的爱国热情,他十分淡泊儿女之情,要到国外去寻求救国之路。他没回家迎亲,家里的亲戚朋友把新娘抬回来,庞大恩就走到父母面前说:“不是我不孝而拒绝你们的好意,其实国家正有难,我是要四海为家去的,我怕对不住妻子呀!”

第二年,他告别父母妻室,横跨海峡,东渡日本,考入了福冈县烟町明冶专门学校(后改名北九州工业大学)学冶金。他意图要学好工业来救国。在这期间,他结识了夏衍、郑汉先和一批思想活跃的进步同学。在几年的同窗生活中,庞大恩和夏衍、郑汉先交情特别深厚。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日夜思念祖国的富强和人民的解放,一起办“行社”、组“读书会”宣传反帝反封建,进行革命活动。同时还一起参加日本共产党领导的“水平社”,进行一些社会斗争。1920年11月,孙中山先生北上途经门司港,庞大恩知情后,就和夏衍、郑汉先等人专程去拜见孙中山先生,聆听孙先生的教诲。

此后,庞大恩的视野更广阔了,内心的爱国热情汹涌澎湃。他在日记上写着:“余少而生于贫困之中,贫民之苦,自谓知之颇详,而身体尝之,余不为农民吐一口气乎?”“我欲斩长鲸以红大海,我欲埋奸臣以吐民恨”“明年毕业后,究竟回家或留此再学他科?思之思之,吾已誓定去救国矣……”庞大恩的政治觉悟越来越高,在孙中山先生逝世时,他带头主持召开追悼会;在反对袁世凯勾结日本卖国的大会上他慷慨斥言,发表激愤的演说。1925年,国内发生了“五卅”惨案,在日本,庞大恩用行动声援祖国的革命,和进步学生募捐救济上海受难工人。这一年冬天,北风虽寒冷,但庞大恩心头非常温暖,因为在东京,由中共旅日支部负责人何兆芳和何恐作介绍,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回乡点燃农运之火

1926年,国共第一次合作,国内革命形势如火如荼。此时在日本已考入东京帝国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的庞大恩再也呆不住,他仿佛看到祖国明媚的春天,看到东方巨人睡醒的希望,他要回国去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

7月间,赤日炎炎,一个挑着两个箱子的青年学生风尘仆仆地走在兴业县任四的通道上,他就是急切回乡参加革命活动的庞大恩。他一不乘车,二不搭轿,活像一个挑夫回到故里,弄得一帮请了轿子要来抬他、想巴结利用他的乡绅富豪好不尴尬。这时,故乡的农民运动正处在“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中共地下党向兴业县派出好几个宣读所学员,深入发动贫苦农民进行减租减息,铲除贪官污吏。而那些大地主劣绅也想方设法分化瓦解和抵制即将兴起的农民运动。庞大恩一回来,县府的老爷就想来拉拢他站到他们一边。一个姓庞的老爷要邀他到县里做官,说:“你我都是同姓兄弟,你留学回来有学问,正好做官光宗耀祖。”庞大恩严词痛斥:“我不能和你们同坐一条板凳,你们是鱼肉乡民的贪官污吏!”说完也不到妻子房里去,抱着铺盖到一瞎眼的长工房里和劳苦农民住在一起。

庞大恩回乡,首先在村中卢氏宗祠向乡亲演说,宣传打倒土豪劣绅的革命道理。接着又深入县城中学向学生散发革命书籍,发动进步学生成立革命组织。他回乡不到一个月,就在兴业中学组成了一个代号叫“协之”的共青团兴业县支部,组织起进步学生吴光华、梁德焕等人,后来这些人都成了革命的骨干。他还到伪县府清算账目,到附近的贵县、玉林等地演说,砸烟枪,捣鸦片……由于庞大恩的革命传播,兴业县农民运动蓬勃发展起来。以他家乡大贺村为中心,周围数十个村子很快成立了农民协会。兴业农协组织了一次庞大的游行示威,成千上万的农民手撑犁头旗,身背土枪欠刀,浩浩荡荡冲向县政府,冲向警备队……

改名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

转眼到了秋天,庞大恩接到了党的通知,他第二次要离开家乡,再次告别双亲,告别相聚的时日一共不到一个月的妻子。临行时他郑重叮咛:“上村下村邻舍都是穷人,大家要互相体贴,家中没钱就将薄田卖了,妹妹不要嫁有钱人……”

庞大恩这次是接受党的安排,到了上海。当时在上海党中央机关管宣传的李富春将他分派担任机关秘密油印报《红旗日报》编辑。因形势的需要,他改了个名字,叫“吴永康”。

此后,吴永康日以继夜投入编报工作。在白色恐怖里,他不怕艰辛,不辞劳苦,努力将党的声音化成文字,传播到千千万万群众的心里。

过了半年,在上海滩码头,吴永康意外地碰到了当年留学日本时的亲密知己好友夏衍和郑汉先。大家互诉别后情况,他才知道,在“四·一二”事变中,夏衍被东京日警逮捕押送回国,而郑汉先也早回到上海,改名为陈德辉,在法南区任区委书记。这三个战友相逢,惊喜交集,彼此虽经历了很多波折,但大家的革命热情有增无减,望着滔滔的黄浦江水,三人相拥在一起。

这年秋天,吴永康和陈德辉一

起介绍夏衍加入了共产党。之后,三人又一起在江苏省委工作。

吴永康在上海从事秘密的革命活动,从1927年一直到1932年春末。在漫长的6年中,为了党的纪律,他没有和家里联系。在那白色恐怖里,敌人到处搜捕革命志士和共产党员,他家乡的反动派也千方百计搜寻这个当年在家乡点燃熊熊革命烈火的“赤匪”。据史料证实,反动派曾随着线索,追捕到上海,拘捕了吴永康的妻舅陈绍南,后因再也无法找到他,才将陈绍南释放了。为了党的机密,他虽很思念家乡的父母、兄弟、妻子,但从不向家乡透露他的点点行踪。直到1932年4月的某一天,他才设法给家中的大慈弟弟捎了一封家书,信上说着这样的话:“……我不是愿意离开家庭不要,更不是一个人在外享福不管家中事……我在外做的是正经事,天地间最放得心的事,请你不要为我多挂念……对于我的老婆,我不能自养,一来麻烦你们,二来她的处境太可怜了,我觉得心里万分不安,我总觉得对不住她,对不住你们,只望大家原谅,我的心事是对得住人的……”

入川陕苏区抓财经工作

1932年夏,党中央调吴永康离开上海党机关,派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任红四方面军总部秘书。当时红四方面军军事委员会主席是张国焘,总指挥是徐向前,政委是陈昌浩。临行前吴永康到夏衍家告别,但他为了纪律,并没告知所赴何方何地。转眼间到了10Yl,由于第三次“左”倾路线以及张国焘的错误指导,红四方面军未能粉碎敌人第四次“围剿”,被迫撤离鄂豫皖根据地,经湖北、河南、陕西到达四川北面,最后解放了通、南、巴三县,建立了川北根据地。这段时期,吴永康先任通江县委书记,后当选省委秘书长兼宣传部副部长,和袁克服、(郑义斋、傅钟、刘瑞龙等同志一起工作。省委书记袁克月回乡时,他就主瞄、委日常工作,平常就和刘瑞龙等人抓干部培训,创办《川北穷人报》。他发挥了留学日本的知识特长,用通俗易懂的方法迅速提高当时文化程度还很低的工农兵干部,他教战友们打电话,作记录,写公文,使干部队伍的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大大提高。

1934年,上级将吴永康调到川陕省苏维埃政府任经济委员会主席。这正合他所长,当时驻巴州,他就把在日本所学到的经济学知识成功地运用到实践中去,抓税收、抓银行,特别是抓盐业。当时敌人对苏区进行经济封锁,对物资层层设卡,不准流入苏区,因而苏区军民吃盐最困难。他就在巴中城建立了一个“申熙盐行”,凿井取水熬盐,没盐井的地方,就扫取屋脚老墙灰土熬制硝盐,很快地就解决了苏区的食盐问题。他又抓军服厂工作,兴建了一个以女同志为主的刘华被服厂,将缴获的敌物资和没收土豪的布匹衣物改制成军服、军帽、军用品。吴永康抓的经济工作还有一件是创办合作社,让机关养猪种菜,还开办饭铺、食堂,大大改善了苏区的生活水平。

吴永康抓财经工作,每天接触钱粮,他不但毫无贪污私取,还严格约束自己身边的同志。他的个人生活一直保持着在家乡时就养成的艰苦朴素,穿着补丁衣服,足踩草鞋。本分配马匹给他坐的,他却和战士们一起步行。有一次,政府经委会获取一大批元宝、银圆,吴永康马上让人用几十个木箱严封装好,用牲口驼着,多次辗转行军,银圆私毫没动用。数十天里,几十个木箱随军用马运着,渡嘉陵江,经剑阁,历平武、北川,进入茂川、威州,一直到杂阁脑与中央红一方面军汇合,才把这批银圆完整无失地全部移交给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财政部林伯渠同志。

随军西进张掖不幸牺牲

1936年初,毛泽东、周恩来率领的红一方面军继续北上。而这时吴永康所属的红四方面军被张国焘有预谋地严令南下,公然违抗中央指示,分裂党和红军。初期,很多干部还看不清张国焘的嘴脸,大家都随他南下,并成立了一个西北联邦政府,吴永康被任为政府财政经济部部长,并参加联邦政府联席决定成立的土地条例起草委员会。正在这时候,由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率领的红二、六军团到达西康甘孜地区,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两军汇合后,朱德、刘伯承、任弼时等人对张国焘的反党分裂活动进行了严肃斗争,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挥员也迅速觉悟过来,其中包括吴永康等领导干部纷纷刘张进行抵制,张国焘被迫放弃自己的错误主张。随后西北联邦政府也就在行军中撤除,吴永康随着四方面军、二方面军共同北上,翻草地,越岷山,在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同中央红军会师,完成丁长征。

这段时间,吴永康改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长,主要是做少数民族地区的干群关系和军民关系工作。他严格地执行民族政策,深入了解各

地区不同民族的不同习惯,及时对部队进行宣传教育,对民族地区做到秋毫无犯,保证部队顺利地通过这些区域。同时他还十分注意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有很多少数民族干部得到他的教育和培养,很快成长起来。

正当吴永康等四方面军领导干部开始沿着正确路线前进时,张国焘的错误路线又一次影响了第四方面军。1937年二三月间,红四方面军组织了一支西路军,渡过了黄河向河西走廊张掖、酒泉等地进发,吴永康刚巧被安排在西路军里,随军做地方群众工作。部队攻下几处县城后,很快引起敌马步芳、马鸿逵等部的反扑,敌人组织数倍于红军的兵力,很快形成对过河部分红军的包围。当时红军一方面深受错误路线的影响,没有及时撤退,另一方面后援部队接济不上,很快在激战中遭到了巨大伤亡,西路军被迫回师后撤。

3月中旬,西路军余部退抵康龙寺以南,马步芳骑兵团跟踪而至,担任掩护的三十军二六五团及二六七团伤亡惨重,供给部长郑义斋、八十师政治主任张卿云等人在作战中牺牲。总部鉴于情况危急,召开军委会讨论后将人员编为三个支队,分散进入祈连山区打游击,徐向前、陈昌浩等主要领导离开部队,返回陕北,余部由李卓然、王树声、李先念等人指挥。

西路军余部三个支队分散沿祈连山麓北面移动,敌马彪旅很快跟踪跟上。在黄番寺地区,西路军余部和马彪旅展开激战,3小时后,将敌击退。但敌蜂拥而来,红军居高临下连续打退敌十多次冲锋,击毙敌团长谭成祥后,终因敌强我弱,红军弹尽粮绝,众寡悬殊,大部分壮烈牺牲,只有少量突出重围,分散化装回到陕北。

在这次悲壮的黄番寺战斗时,吴永康所随的毕占云率领的另一支队也遭敌重重围困。支队奋力突围,边战边退一直退到北川门附近时,马步芳部漫山追击而来,支队弹尽援绝,大部分战士皆壮烈牺牲。政治部敌军工作部长曾日三这时也牺牲了,吴永康率着勤务员王大德和一个警卫员被迫到一座大山悬崖旁,敌人大声呼叫着冲过来。吴永康看面前是万丈深渊,已无退路,大声向身边两个朝夕相处的战友说:“我们宁死也不做俘虏!”王大德和警卫员将枪口举向自己额门,同时表示:“愿意同首长同归于尽……”三声枪响后,吴永康和王大德等三人英勇牺牲。时年,吴永康37岁。

篇5: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精神

——岭下中学志愿者打扫上楼红军墓活动 清明节之际,为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促使我校精神文明的建设。4月5日,在我校团委书记张珠娟老师的组织下,我校上楼籍青年志愿者学生前往上楼红军墓进行了以“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精神”为主题的扫墓悼念活动。

早上8点10分,我校上楼籍志愿者们带着纸花徒步来到了红军墓。在张珠娟老师的组织下,校学生会会长代表全体志愿者向革命先烈敬献上素有崇敬之意的纸花。我校志愿者在上楼红军墓前进行打扫并且把红军墓周围的草进行清除。打扫完后,大家在红军墓墓碑下低头默哀,寄托对烈士们的哀思,全体志愿者低头表达心中那份对革命先烈们的沉重情感,以示对先烈们的缅怀和敬意。

篇6:革命先烈的给予的爱国情怀

活动目的:

1、通过队会,让学生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有更具体、详实的了解。

2、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我校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准备:清明节的有关资料 活动过程:

一、引入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女:又是一年清明节,今天,我们唐钱楼小学的全体师生,带着浓浓的敬意,缅怀共和国的英烈!我宣布《缅怀先烈 传承美德》十分钟队会现在开始。

男: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

女:它在每年的4月4~6日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男:清明不仅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农事季节,也是24节气中唯一演变成民间节日的节气,又称“清明节”。作为节日,它又包含了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女:谁知道清明节有哪些古老风俗?

生(1)到了清明节,最主要的一项活动就是祭祖扫墓了。

生(2)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生(3)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生(4)我主要向大家介绍一个放风筝的习俗。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男:谢谢同学为我们做的介绍,现在,我又多了解了一些关于清明节的知识了。

女:自古以来,清明扫墓不光是纪念自己的祖先,对历史上为人民立过功,做过好事的人物,人民都会纪念他。

男:清明节祭扫烈士墓和革命先烈纪念碑,已成为我们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一种形式了。女:在这清明时节,让我们缅怀学习他们 男:请听《《英雄赞歌》

鲜花像灿烂的火把燃烧在眼前„„

五星红旗像熊熊的烈焰映红了苍穹„„

面对庄严的墓碑

我们心如潮涌

面对先烈的英灵

我们热泪盈眶„„

耳边,仿佛还震荡着激烈的枪炮声

眼前,好像还弥漫着战斗的浓浓硝烟„„

永远不会忘记

身先士卒,革命志士逞英豪

永远不会忘记

力战顽敌,一片丹心照乾坤

一个声音高喊着

勇往直前,战斗不息„„

是你们

使天空变得晴朗高远

是你们

使大地变得瑰丽斑斓

是你们

使阳光变得灿烂辉煌

是你们

使春风变得和煦温暖

高亢的国歌在耳边响起

鲜艳的国旗在空中飘扬

听,革命先烈鲜红的热血

谱写的英雄赞歌

是多么的嘹亮,多么激昂„„

女:先烈们的故事,我们记在心里,我知道,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先烈们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男:先烈的爱国精神让我们动容,更应在我们身上延续。让我们继承先烈的遗志,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共创美好明天!

篇7:革命先烈的给予的爱国情怀

一(3)中队

【教育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故事比赛,让学生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有更具体、详实的了解。

2、情感目标:通过故事、写文章知道要爱父母。通过录象、朗诵知道我们的爱要更远大,我们要努力学习,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通过小品、真实事件的讨论,知道网络游戏、毒品威胁着我们生命,我们要学会保护自己,珍爱生命。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就会减少许多麻烦,社会才能更和谐。

3、行为目标:通过活动能认清自己的不足,学会好好学习、热爱生活、爱父母、爱同学、爱老师、爱班级、爱社会,远离游戏和毒品。

【课前准备】

1、与清明相关的知识、图片、歌曲、小品、故事。

2、清明节和父母一起去纪念自己的亲人,写下感受。

3、录象片段:解放战争

4、小调查:家乡的清明节 【教育过程】(一)、了解清明节

师:同学们,本周的队会主题是:清明节,“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精神”。4月4日,就是我国传统的节日:清明节了。你知道清明节扫墓的来历吗?说到清明节扫墓,我们也一定回想起那些用生命和鲜血换来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革命先烈们。让学生知道清明节的日期;清明节的别名;随着网络发展,清明节有了不同的纪念方式;我们家乡清明节的食品和习俗。

(二)、学会去爱

1、故事 《刘邦祭祖》

汉高祖刘邦在功成名就后想到谁?如果是你,你是怎么想的? 汉高祖刘邦在功成名就后想到的是自己的父母、祖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只有爱父母的人,才会爱同学、爱老师、爱班级、爱社会。

2、交流作文:《在坟前》

3、录象片段:解放战争

为新中国献身的叔叔阿姨们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如果是你,你敢吗? 体会: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我们的道路是先辈用鲜血铺成的。是他们为我们民族的解放,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不计个人得失,不畏艰难险阻。“东方红,太阳升”,是他们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掀开了我们祖国崭新的历史篇章!他们把生存的权利留给了后代,用血肉筑成了新的长城。认识到刘邦是小我,是小爱,他们才是大我,是大爱。

4、诗朗诵《站在烈士纪念碑前》

学生明理:我们会完成你们未完的遗愿,努力学习,将来使我们祖国更富强。

所以我们要珍惜生命的每一天。因为世界上唯一买不到的药就是——后悔药。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小事,多去换位思考,就能给人带来快乐,同时自己也快其实,生活很平凡,爱很简单,只要我们能心中装着他人,多为别人着想,做乐。

谈谈你以后怎样爱父母、爱同学。

5、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我们该如何珍爱生命。(1)远离毒品

毒品在全球蔓延,威胁着我们的生命,我们要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学生可以展开讨论。

(2)生活中的危险

通过讨论:知道不玩水、不玩火、不玩电;不乱穿马路;不做危险游戏。

6、诵读和清明节相关的诗句,加强感性认识。【教师总结】

篇8:廖仲恺的爱国情怀与高尚品德

一、“爱国、爱民”, 正如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

1. 良好的家庭教育, 并深知国家富强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是廖仲恺爱国情怀萌生的土壤, 他的父亲廖竹宾曾经任职于美国旧金山汇丰银行, 并成为当地有名的华侨。廖竹宾一向热爱祖国, 并在教育子女上主张以国学为先, 廖仲恺每天都去华人开办的学校学习古诗文。他的父亲还经常鼓励他要爱国爱乡, 并努力学好中国文化。美国的种族歧视是其爱国主义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 特别是在19世纪末爆发的排华运动对其影响最为深刻。廖仲恺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社会背景下度过了自己的童年, 他经常从父亲口中听到侨胞受到迫害的事情。进入大学后, 廖仲恺经常听到美国人辱骂中国人为黄狗, 并亲眼目睹了流氓用石块袭击华侨的事情, 特别是旧金山警察通过暴力手段, 迫使华侨迁居别处的事情更令其愤愤不平。美国社会这种排华的行径撞击着廖仲恺这颗幼小的心灵, 他经常思考“为什么中国人受屈辱?”这样一个问题。他的父亲总是叹息道:“都是因为中国政府的懦弱与无能, 无力保护华侨。希望你长大后要报效祖国, 为中国的复兴作出自己的努力。”在其父亲病逝后, 廖仲恺陪伴母亲回到了中国, 在抵达香港时, 他亲自看到了帝国主义者殴打码头工人的场景, 从那时便感知到祖国富强的重要性。

2.“救国必须革命”, 爱国救亡思想的形成。

在回国初期, 廖仲恺在身为清廷政要的叔父的鼓励下开始走仕途的道路, 刻苦攻读四书五经, 准备进行科举考试。就在此时, 中国甲午战争的失败及割地赔款屈辱的消息传来, 廖仲恺觉得中国处在危亡之中, 从古书中找不到救国的良策, 要想拯救祖国于危亡之中, 就只要学习西学。所以, 廖仲恺放弃了研读国学的道路, 开始在香港黄仁书院学习西学。在这一时期他打开了眼界及增长了知识, 并于广州与何香凝女士结为伉俪。1900年,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并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中国从此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民族危机加重。廖仲恺时刻注意着国家政治风云的变幻及祖国的前途命运, 这加速了其爱国救亡思想的形成。面对国势日趋衰弱的局面, 廖仲恺决定前往日本留学, 并对自己的夫人何香凝说:“国家处于危难之中, 我等怎能坐视不管, 我想东渡日本留学, 共图大事。”[1]从爱国走向革命是廖仲恺爱国主义深化的重要体现, 他始终将爱国与中国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相结合, 特别是听取了孙中山先生的“中国积弱, 应彻底革命”的教诲后, 更认识到了救国必须革命的重要性。

二、后世风范的人品道德, 后来者汗颜的人格力量

1.“忠诚为人处事”, 高尚的道德品质。

作为孙中山的助手及战友, 廖仲恺在人格及品德修养方面为后人树立了榜样。他于1925年8月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国民党人在悼念他的文章中不约而同地称赞了其崇高的品德, 并足以为后世所垂范。有人在文中指出:“廖仲恺先生足为一切革命者之典范, 其立身之风范, 更足供后人模仿与敬仰。”有人指出:“廖仲恺先生平日的人格修养上最显著的两个特点就是勤劳、廉洁;其职务方面的美德更是对党的决议的忠实与服从, 一切以公事为重点, 毫无私人之见。”廖仲恺一生奉行“忠诚为人处事”的原则, 他追随孙中山二十多年, 并不遗余力地赞助革命, 实现为“勋业之最大者”。他完全献身于党, 成为团体行动的唯一规范。在武昌起义胜利后, 他担任军政府的财政领导, 为新生地方政权的建立作出了自己的努力。在袁世凯篡权的日子里, 他在广州积极开展支持孙中山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在革命失败后, 廖仲恺追随孙中山流亡日本, 并一直留在孙中山身边协助其重建革命政党的工作, 并毅然写下了《参加中华革命党誓约》, 表示:“为救中国危亡及民生之困苦, 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切, 并附从孙中山先生再举革命。”在五四运动后, 中国的新民主革命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 廖仲恺始终奉行三民主义。根据何香凝的回忆:“当晚胡汉民加入了同盟会, 不过他对三民主义不能很快地接受与了解, 特别是平均地权方面, 经过丈夫的详细与反复的解释, 胡汉民才最终加盟的, 当时已是凌晨三四点了。”[2]

2. 勤政为民, 忘我的工作作风与品德。

勤政为民及对待工作的认真负责的精神皆是廖仲恺先生的重要品行与作风。在广州军政府时期, 开始了廖仲恺为民执政的生涯。他担任广东军政府总参议、财政部副部长等职务, 并经常出入督抚审议事务。在这时期, 他想方设法为国民政府广东共和政权的创建与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在孙中山进行讨伐袁世凯及护法运动中, 廖仲恺曾多次担任党政要务, 特别是理财的重任。他一如既往地踏实实干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为了筹措护法运动的军政费用, 他在担任财政部长期间曾多次发行及销售公债来筹集巨款, 并对各地债券的销售等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与明确的任务, 他在此项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勤勉与一丝不苟的精神赢得了世人的称颂。他多年掌管财政要务, 并没有一笔不清楚的账目, 没有一宗无本人签字的收款或支款, 这足以说明其勤政与廉洁。工作中, 他任劳任怨、不畏强权、废寝忘食等是其重要的品行与作风, 这也是其首次国共合作中所给人的印象。这时期他先后担任二十多个党政方面的职务。根据何香凝的回忆:“在筹建黄埔军校的日子里, 他从早忙到晚, 快九点了, 还没有吃早餐, 午饭到下午两三点才吃, 有时候深夜三四点才回家。”在孙中山病逝后, 廖仲恺以一人之身担当财务、军事、党务要冲, 且每件事都是亲力亲为, 日常工作在十几个小时以上。这种拼命工作的勤政品德及作风无疑是其忠诚于中国民主革命事业的重要体现。

三、“为官不能爱财”及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1.“为官不能爱财”的廉政思想。

廖仲恺先生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中国的民主革命事业, 并将其视为中国救亡的重要手段与不二法门。他的这一认识正是其行动的驱动力, 并促使其成为一位毕生献身国事及顽强斗争的民主革命家。”廖仲恺先生先后担任十多个省级以上财政部门的领导, 深刻认识到了贪污、腐败对社会的危害性, “为官不能爱财”成为其执掌财权的口头禅, 并坚持两袖清风, 过着清贫的生活。在其担任广东财政司长期间, 署中无一人私自收取财物, 他除了本人严格财政制度外, 还制定规章制度, 尽力防止职员徇私舞弊。根据职员的回忆说:“我们任职期间, 所见到的长官不少, 然无一人如廖仲恺之精勤廉洁的。”在广州二次革命后, 廖仲恺追随孙中山前往日本东京, 他与胡汉民同居一室, 并过着拮据清贫的生活。根据胡汉民的回忆:“海外人士看到我们那种流亡的生活很是奇怪, 他们知道仲恺做过广东都督, 都认为我们应该很有钱。谁料到我们同住一处, 只有两间简陋的草屋, 每月房租不到二十元, 其他的各种开支也是很节省。”廖仲恺多年为革命精心理财, 其廉洁品质赢得了孙中山先生的器重及其他同志的好评, 人们还称其为“孙中山的荷包”, 并说其里面装的都是公款, 无私钱。同时, 他还发行短期债券来平衡财政收支, 他统一全省的“军财两政”, 对贪官污吏不讲情面, 这样也招致他们的嫉恨, 并有谋杀之举。廖仲恺先生的廉政品行都来源于其执政为民的思想, 他生前曾说过:“作为革命党的人, 目前的私心是不能不放弃的。为官爱财则民穷, 民穷则国弱。”[3]44正是基于此, 廖仲恺堪称一代楷模及世人学习的榜样。

2.“杀身成仁、死得其所”的革命崇高意志。

为了革命的胜利不怕流血牺牲也是廖仲恺先生高尚的品德, 在其留给后世的手迹中就有“杀身成仁、死得其所”的墨宝。廖仲恺先生的大无畏精神是在革命实践中磨炼出来的。他在日本留学期间参加了留学生考试, 中法政科举人, 被派往吉林巡抚任职。在其任职的两年多时间内, 并没忘革命救国之大志, 秘密进行了系列策反的地下工作, 暗中营救被囚禁的革命党人。他在《吉林岁暮杂感》中提到“松柏励志, 风霜改颜”等诗句以激励自己的无畏的斗志。在孙中山先生逝世后, 国民党右派勾结反动势力作恶, 当右派将刺杀廖仲恺的行动张扬出来并妄图吓退他时, 廖仲恺坦言道:“增加卫兵只能捉拿刺客, 并不能阻挡他们行凶。他们如果想来暗杀, 预防也是没用的。总之, 生死由他去, 革命工作我是一步不能松懈的。”他对汪精卫等人说:“我是准备临时死的, 吾无负于国家、政党及人民, 不谋私利, 要暗杀便暗杀, 余复何恤。”他甚至还将暗杀之事当做笑话讲给他的朋友:“听说他们用来暗杀的家伙不是手枪, 而是手提机关枪, 我倒要尝尝它的滋味。”总之, 廖仲恺先生以其毕生为人处事的优良品德及高尚的爱国情怀, 不但是其本人生前言行的规范, 而且还是后人学习的楷模, 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政治财富。

参考文献

[1]周兴.论廖仲恺爱国主义的内涵及其特色[J].中山大学学报, 1998 (2) .

[2]李文山.试论廖仲恺的行政人格[J].文史博览, 2011 (4) .

篇9:坚守长征的革命情怀

80年前的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气壮山河的伟大壮举。红军将士在漫漫征程中,不仅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而且铸就了彪炳千秋的长征精神。习近平主席强调指出,“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长征要持续接力、长期进行,我们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顾波澜壮阔的长征历史,我们必须不忘初心,坚守红军长征的革命情怀,让长征中形成的红色基因血脉赓续、代代相传,让人民军队在强军兴军的新长征路上永葆本色、奋勇前行。

至死不渝的理想信念

崇高的革命理想、坚定的革命信念,是长征精神最基本的思想内核。两万五千里长征,每一步都熔铸着理想信念,检验着精神之钙。4支长征队伍,出发时总人数为20.6万,到长征结束仅剩5.7万人。天上飞机侦察轰炸,地上敌军围追堵截,平均每天一次遭遇战,每行进一公里就有三四名红军战士倒下。“革命理想高于天”,是长征途中红军将士共同的心声,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时候,他们都始终坚信“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正是这种崇高的理想信念和对党的无比忠诚,把这支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队伍锻铸成了拖不垮、打不烂的钢铁之师。

崇高的理想是长征精神的灵魂。80年前,红军将士用执着的坚守谱写了时代壮歌,铸造了民族的血脉精神,让后人强烈地感受到了“理想的气息”、“信仰的味道”。今天,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各种社会思想和文化相互激荡,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尖锐复杂。我们正前进在改革强军的新长征路上,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信仰的光芒和力量。作为红军传人,我们弘扬长征精神,最根本的就是要始终不忘“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初心,像当年红军将士那样高擎精神火炬照耀前路、高扬理想风帆引领方向,让信仰之光照亮强军之路、真理之光引领兴军征程;像当年红军坚信党一样,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始终怀抱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始终保持不可撼动的政治定力,确保任何时候都坚定不移地听党话、跟党走,任何情况下都自觉做到对党忠诚、向党看齐、听党指挥。

坚韧不拔的革命斗志

长征历时之长,行程之远,敌我力量之悬殊,自然环境之恶劣,在人类战争史上都是极其罕见的。红军战士在“爬过雪山就是胜利”、“走出草地就有希望”口号的鼓舞下,以惊人毅力战胜艰难险阻,用顽强作风征服人类生存极限,表现出了钢铁般的革命意志。长征途中,红军将士先后渡过数十条江河,征服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17勇士强渡大渡河,22勇士飞夺泸定桥,更是以无所畏惧的革命意志谱写了不朽的壮歌。凭着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红军将士面对失利不悲观,愈挫愈奋;面对强敌不气馁,愈战愈勇;面对艰险不畏惧,愈斗愈坚,把濒临绝境的中国革命引向了胜利的坦途。

雄关漫道,创业维艰。今天,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前进道路上还有许多新的“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许多新的“大渡河”、“腊子口”需要征服。当前,国家安全形势严峻复杂,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我们要战胜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就不能丢掉红军长征排除万难争取胜利的英雄气概,自觉铸就敢于亮剑的血性担当,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保持闻战则喜、逢敌亮剑的虎气,担起姓军为战、练兵打仗的责任;勇于锤炼坚韧不拔的钢铁意志,牢记职能使命,昂扬精神状态,战胜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解决部队建设发展面临的矛盾问题,把改革强军伟大实践不断推向前进。

革命本色永不变的操守

围追堵截,雪山草地,草根果腹,皮带充饥,缺医少药……红军将士是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完成伟大壮举的。在红军身上,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从来没有丢过。红军长征所到之处都把人民利益高高举过头顶,把翻身解放的希望带给穷苦大众,用人民军队的崭新形象赢得了广大群众的真心拥戴。红二、六军团经过四川乡城时,留下了“枪不响,鸡不鸣,狗不叫,麻雀也安宁”的美谈,广大群众纷纷为红军带路、当翻译、送粮食、救伤员……

习主席在参观古田会议纪念馆时感慨地说:“历史,往往在经过时间沉淀后可以看得更加清晰。”今天,我们坚守长征的革命情怀,必须磨砺“艰苦奋斗攻难关”的勇气,用艰苦奋斗这个传家法宝,坚持不懈地纠“四风”改作风,正本清源、回归传统,让艰苦奋斗成为我军一以贯之、永不褪色的精神底色;必须续写“军民团结如一人”的新篇,始终牢记宗旨为人民、服务人民不离根,把爱民为民、扶贫帮困作为政治任务、感恩行动、反哺工程,续写“爱我人民爱我军”的新篇章;必须传承“一切行动听指挥”的基因,面对改革调整、进退走留的考验,像红军将士那样革命本色永不变、听令守规不含糊,执令如山、守纪如铁,做到无论改革怎么改、改到谁,都不讲条件、不打折扣、绝对服从,切实将改革各项要求贯彻到底、将改革各项决策执行到底、将改革各项任务落实到底,在改革大考中交出合格答卷。

篇10: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精神演讲稿

大家好!

我是来自五年级一班的朱晓羽,我演讲的题目是《继承先烈遗志,共创完美明天》!

四月的春风轻轻吹过耳畔,在清明节来临之际,遥远的思绪涌入眼帘我仿佛看见了江姐的铮铮傲骨,方志敏的大义凛然,董存瑞高举的炸药包,黄继光挺起的胸膛;我仿佛目睹了刘胡兰“怕死不当...员”的豪迈,吉鸿昌“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慷慨,夏明翰“杀了夏明翰,还有之后人”的激昂更有千千万万个无名战士“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凛然正气!

如今,每当想起这些,我们无论如何也表达不尽崇高的敬意,由衷的讴歌,抒写不尽我们深深地感恩。如果没有他们,世界上哪有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的中国如果没有他们,哪有我们今日和平幸福的生活为了驱逐侵略者,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为了解放全中国,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司马迁以往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无数无名烈士的长眠,对这句话作了最好的诠释。这种用生命作代价的奉献重于泰山,这种无私为天下的胸怀广于江海!这些无名英雄用生命之花的凋谢,告诉了我们一个真理——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你在世上生存多少个年月,而在于你在有限的时间里为国家、为社会做了什么!

一剖黄土,掩埋了烈士的忠骨,有名字的,没名字的,也许他们未曾都有过董存瑞一样的壮举,也许他们未曾都有过刘胡兰一样的豪言,可是他们和董存瑞、刘胡兰、吉鸿昌都一样,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华儿女!

我们歌颂他们,我们缅怀他们,他们的大无畏精神造就了我们这一代的光明前途,他们的坚定信念,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华夏儿女。他们在残暴的敌人面前,前仆后继,奋勇抗敌,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顽强的战斗意志,为国捐躯的牺牲精神和反抗外来侵略的高尚民族气节,永远值得后人景仰!革命先烈为我们创造了今日的幸福生活,难道我们还有理由推卸报效祖国的职责吗如今,我们作为跨世纪的一代,应对和谐的社会,应对完美的未来,我们更应当具有爱国之情,更应当树立报国之心。

篇11:革命先烈的给予的爱国情怀

指导语:在秦皇岛烈士陵园,长眠着在保卫家乡、抗击外侵战斗中壮烈牺牲革命

烈士。他们是共和国永远的英雄,是后辈不能忘记的恩人。

1.你对秦皇岛烈士陵园了解多少?

A.很了解它的历史,去过多次B.了解,去过一两次

C.不太了解,没去过D.没听说过

2.秦皇岛烈士陵园原名是:年修建的3.你感觉投资修建烈士陵园有意义吗?

A.非常有,能够牢记历史,宣扬爱国主义B.有,应该的C.不明显D.不清楚

4.你认为是否应多次带领青少年去扫墓缅怀?

A 应该,应从小培养强烈爱国情感

B 无所谓,其他方式的爱国主义教育已足够

C 没必要,应多做功课D.不清楚

5.秦皇岛烈士陵园主要为了纪念:

A.山海关狙击战 B.京奉铁路大罢工C.不知道

6.你能说出园中有哪些烈士的雕像吗?(选填)

7.你对我国的历史传统、地理环境、生产方式了解的程度如何?

A.非常了解B.一般了解

8.您认为爱国主义的重要性如何?

A.非常重要B.比较重要C.一般D.不重要

9.您对于爱国主义的态度如何?

A.有一颗爱国之心,我为此感到自豪

B、我们都是中国人,爱国是应该的C、不以为然

10.您认为爱国主义体现在:(可多选)

A、热爱中国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B、热爱社会主义,认真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

C、维护国家利益,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

D、其他

11.您是否认为爱国主义高于一切?

A.是B.否

12.你认为怎样的爱国方式属于理性?(可多选)

A.抵制外货B.尽量支持民族产业C.参加示威游行活动

D.向周围的人宣扬爱国主义E.仇视反对中国的国家和组织

F.努力学习和工作,今后报效祖国

13.您认为类似的爱国主义调查问卷有意义吗?

A.非常有,能够了解相关信息,更好宣扬爱国主义B.有,应该的C.不明显D.不清楚

篇12:瞻仰革命烈士 培养爱国情怀

培养爱国情怀

——记清明节扫墓体会

4月4日上午,我们昌邑市实验中学全体师生来到昌邑革命烈士陵园,怀着悲痛而沉重的心情缅怀为了祖国的解放和人民的安宁而英勇牺牲的战士们,瞻仰他们的丰功伟绩,体味他们的革命精神。

烈士陵园是那么庄严、肃穆,迎门两侧的松柏是那么挺拔、青翠。我们肃立在革命烈士纪念堂前举行献花圈仪式。仪式开始了,所有人在霎时间全部肃静。随后,我们来到革命烈士纪念堂后面,烈士们的墓碑前,以班级为单位举行活动。到了烈士墓前,我用双手把白花献给了烈士,就在这一刻,我心里默默在说:“安息吧,先烈们。祖国和人民永远怀念你。”然后又唱了国歌。最后,我们班全体团员在我们班团支部的带领下,向烈士做了庄严宣誓,向烈士发出自己得心声,发誓向烈士学习。大家一起为英雄默哀时,我的脑海里不禁出现革命前辈们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场景,是他们用血肉之躯换来了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是他们大无畏的精神让我们能在祥和宁静的环境下读书。

站在青松环绕的烈士烈士纪念碑前,我的心潮又一次澎湃,而且久久不能平静。是啊,是那些可敬的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打下了祖国的江山,才换来今天美好的生活。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都是来之不易的,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幸福的生活,我们要加倍珍惜。如果没有他们,我们今天应该是寄人篱下的生活吧。

现在,我们既然有这么好的学习环境,这么好的生活环境,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把学习搞好呢?

同学们,如果没有战争,那么学习就是最好的、国的表现!让我们向烈士学习!向烈士致敬!

瞻仰革命烈士

培养爱国情怀

——记清明节扫墓体会

篇13:浅谈李清照诗中的爱国情怀

李清照少女时期所作的《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便是她所写政治诗的最初成就。在这两首诗中, 对于大唐的兴衰之由, 她公正地归结为朝政腐败、奸佞得志。第一首诗中她首先指出唐玄宗晚年的荒淫腐朽是导致安史之乱的主要原因。“五十年功如电扫”, 高度概括了李隆基盛极而衰的一生。诗作接着又指出战乱的平定固然是由于郭子仪, 李光弼的战功, 但人心的向背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第二首则侧重于批判唐肃宗信任张后和宦官李辅国, 致使玄宗父子之间更增猜忌和隔阂, 而忠于玄宗的高力士也遭流放。诗中指出, “西蜀万里尚能返, 南内一闭何时开”。战乱可以平息, 流亡者可以回来, 但若为外戚宦官所左右, 君臣父子也难免兵戈相见, 对人民的祸患就更不用说了。两诗的结句分别指出一国之君一不可荒淫腐化, 二不能宠信宦官小人, 并以此来作为对宋朝统治者的鉴戒。当时宋徽宗宠信奸臣蔡京、童贯, 追求享受, 不问政事, 群臣又互相排挤, 新旧党争激烈, 李清照耳闻目睹这种种事实, 预感到民族危亡的风雨即将到来, 于是以借古讽今之笔赋写了此诗, 向徽宗提出劝谏——“夏商有鉴当深戒, 简策汗青今俱在”, 同时热情歌颂了历史上的忠臣良将, 表达了女诗人高度的政治洞察力和对国家的关切。

十八岁那年, 李清照与赵明诚喜结良缘。赵、李二家虽有亲姻关系, 政治上却分属“新”、“旧”两党。明诚父赵挺之是个政治投机家, 后来位居宰相, 李清照对他的舞权弄势非常反感, 故而化用杜甫诗句“炙手可热心可寒”加以讥讽, 表现了她正直、纯洁,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南渡以后, 随着金兵的入侵, 李清照从一个社会上层的贵妇人沦为民间嫠妇。国破家亡夫死的惨祸, 颠沛流离的流亡生活, 再加上目睹了祖国山河的破碎和广大人民悲惨的命运, 更是加深了她对异族入侵者的仇恨和对腐朽统治者的愤慨, 此时的李清照, 已将自己与祖国的命运紧紧地牵系在了一起, 这就使得她后期作品中的爱国情怀较之早期更为强烈。

李清照后期的词作中虽然不乏爱国主义思想, 但她的爱国情怀表现得最为强烈、最为明显的, 还是在她的诗作之中。如她那首脍炙人口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短短四句, 句句掷地有声, 热情歌颂了宁死不肯过江东的项羽, 赞美他是“人杰”、“鬼雄”, 用托古喻今的手法, 有力地揭露和抨击了在中原沦陷、山河破碎和国难当头的形势下偏安江南的统治者, 同时也表现了对在水深火热中仍坚持抗金的将士及中原人民的怀念与敬仰。靖康之变后, 金人先后扶持了伪楚、伪齐两个傀儡政权来对付抗金武装和广大人民, 针对于此, 李清照写下了《咏史》一诗:“两汉本继绍, 新室如赘疣。所以嵇中散, 于死薄殷周。”这首五言绝句, 以古喻今, 言简意赅。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出李清照的确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和强烈的爱国情怀的作家。她诗中所表现的对社会时事的干预和对重大政治问题的深切关注, 都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李清照的一生, 尽管遭到时代风雨的无情摧残, 尝尽了人间甘苦, 但她始终未向命运屈服, 她把自己强烈而又深沉的爱国情怀, 通过手中的笔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谱写了一曲曲爱国篇章!

任庆玲, 河北沧州艺术高中教师。

摘要:李清照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词人, 更是一位具有爱国情怀的女作家。李清照的词中有婉约柔细的一面, 而她的诗作之中则更多地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情怀。李清照诗中所表现的爱国情怀, 与其家庭环境和特殊经历是分不开的。

篇14:李德才:最后的革命情怀

小城里的精神病

2012年2 月25日深夜,在自家种满豆角与红萝卜的菜地里,李德才用一根红裤带将自己挂在了两米高的大棚支架上。整个阳高县城都在谈论他的死亡。

县城的人们能轻易地给他画一幅肖像:五短身材,大眼粗眉,大檐帽永远端正,墨绿军衣颜色早已褪去,右臂戴上红卫兵袖章,全身满缀着四十多枚明晃晃的毛主席像章。30年来,李德才如布道师一般,不厌其烦地寻觅着人群最密集处,开启他激昂而冗长的演讲。演讲的内容只有一个:红色语录。

政府大院前,他对着来来往往的公务员高呼:“只有落后的领导,没有落后的群众!” 田畔地头,他笑着热情鼓励田里的农民:“备战备荒为人民!” 就连在街头有人打架,他也会冲上前,拦下两人,正经严肃地表示:“要文斗,不要武斗……”有时,他也会得意自夸:“马克思的博才,毛泽东的天才,刘少奇的文才,周恩来的人才,张春桥的口才,都不如阳高的李德才!”

阳高四中历史老师朱凯仍记得三十年前读小学时,李德才就曾闯进学校,在国旗下高声背诵毛主席语录;他没想到多年后已为人师,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仍怀抱着坚硬的革命情怀并试图影响他人。

小城里的人很早就窃窃私语,说李德才“精神有毛病”、“学毛主席语录走火入魔了”……朱凯却不这么认为,平日里的李德才和善、勤快,言语清晰,种菜为生,常推着个小推车走街串巷,“他只是满肚子的不合时宜”。 火红的青春

邻居张明树至今记得,李德才一家曾是方圆几里最穷的,全家八个人躺在一铺炕上,几口人盖一床被。土屋里,窗户破烂裂缝,风刮一夜之后,只有人躺的地方还干净着。革命时代的降临改变了这个家族的命运。1950年,喧嚣的锣鼓声中,九岁的李德才目睹着父辈们烧掉了旧的土地契约,换回了新的土地证。李德才得以读完小学,并在逐渐成熟后担起一家重责。

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在阳高县展开,李德才进入了西北12队,聪明好学的李德才被领导选为队里的会计,负责计算工分。这份差事让他每个月轻松地就能拿够工分,并偶尔能多分些白面。

家里人都能吃饱了,年轻的小伙子兴奋莫名。那年10月,李德才与张明树参加了县城组织的15万人庆祝游行,第一次看见了满天的焰火。张明树还记得那晚,17岁的同伴望着火光映红的天空,一遍又一遍高喊着“毛主席万岁”,直到喉咙沙哑。

每晚收工后,小队里六十多个年轻劳动力,都要聚集在龙王庙街的一间小屋里,在队长叶洪如的带领下学习中央精神和毛主席语录。李德才是最严肃的一个,毛主席语录背得最熟。

原以为未来会像花儿一样展开的李德才,却猝不及防地一头撞上了时代的巨变与生活的逆转。1976年9 月,李德才与数万群众在新建好的县城文化馆前,顶着细雨,痛哭着告别了逝世的毛主席。李德才分到了两亩田,过起了伶仃一人的生活。在阳高人的眼里,自1980年代开启,李德才就像被斩断了根的树,生命的时钟永远停滞在记忆中的年代。

不合时宜者

李德才仍终日操持着两亩菜田,背诵着毛主席语录,试图如以往一样生活。当他推着小车走进阳高县城,却发觉他成了阳高县城里不合时宜的守旧者与游荡者。他卖菜羞于与人讲价,遇见老人还免费赠送,这让他仅能勉强维持温饱;他游走于大街小巷,收捡人们丢弃的毛主席像章或其他“文革”遗物,最终收集了一两百个像章,装满一个小布袋。

干完农活之余,他穿上军装,戴上毛主席像章,成为人们眼中那个精力充沛、脾气粗暴、爱管闲事的李德才。他有了最为著名的一句口头禅:“该治理整顿了!” 龙泉派出所的民警董翔曾看见他对着几个正没收小贩推车的城管,大喊着:“你们是要为人民服务的!不是来给人民添乱的!”

阳高五中学生曾少平经常在新华南街十字路口遇见李德才,他正在吹着哨子,站在拥堵的车流中,挥舞著手臂,指挥交通。更多的时候,人们会看见李德才站在县政府门口,针砭时弊,指点江山。

棺材里的像章

在人生的最后一年里,李德才在阳高街上继续游荡。就连在邮政局门口整日闲坐的老人也瞧不起他,认为他“落伍了,陷在旧时代里出不来”。

李德才仍热心管闲事。2011年11月,在天池超市门口,李德才碰到了一个正在喝酒的男子。他如往常一般走过去,劝对方“喝酒适量,好好生活”,却招来了一阵毒打。冲动的年轻人用30厘米长的铁板,一直往李德才头上“啪啪”地敲,直到晕倒。最终,可怜的老人被缝了二十多针。

而更让他陷入莫名愤怒的,则是毛主席像章的被盗。几十年来,李德才收集了近两百个款式各异的毛主席像章,这些像章被他视作珍宝,用毛巾擦拭得发亮,并小心地装在一个布袋里。这些红色纪念品曾在二十年来被人随意丢弃,却在最近五年成为了利润丰厚的商品。曾有人想要购买李德才的像章,却被他用“斗私批修”狠狠顶回。他只会偶尔挑选一两个,送给为他看病的医生,或曾帮助他的人。

不料2011年12月,在他外出闲逛时,盗贼撬开了铁锁,拿走了布袋。李德才只留下了身上带着的二十余个像章。李德才病倒了,侄子李宁去看他。李德才喃喃地说:“怎么会这样?”

在人生的最后几天里,李德才似乎陷入了对未来的莫名恐慌。2 月25日早晨,邻居张明树最后一次看见李德才。他依旧低声且恍惚地说:“我手麻,以后怎么办……以后怎么办……”

长期的贫困、孤独击倒了李德才,疾病及老无所依的恐惧似乎是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让老人倒在了无人问津的死亡里。外甥秦东武操办了老人的葬礼,合棺前他小心地将仅存的二十余枚毛主席像章,放在了狭小的楠木棺材中。

(摘自《南方周末》,有删节)

上一篇:文件柜分类下一篇:公路工程资料填写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