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的原则和特点

2024-04-11

学前教育的原则和特点(精选8篇)

篇1:学前教育的原则和特点

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和特点论文

一、构建背景

当前我国体育场馆建设飞速发展,社会对体育建筑管理人才的需求不仅表现在数量上,而且更加注重质量的提高,不仅要求他们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具备体育场馆管理相关高新技术和先进设备的实际应用能力。如何培养通晓体育建筑工艺知识、具有较强体育建筑工程实践能力和体育场馆运营管理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当前体育建筑领域面临的重要课题。

面对社会发展的需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自创办了国内第一个旨在培养体育建筑管理人才的社会体育专业。但如何定位设计专业方向培养目标,如何构建与新的专业方向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是社会体育专业体育建筑管理方向迫切需要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二、课程体系构建原则与特点

(一)构建原则

课程体系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计划和实施方案,根据体育建筑管理方向“培养具有社会体育和体育场馆建筑与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组织管理、咨询指导、教学科研、体育场馆建筑运行管理以及经营开发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在构建课程体系时,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紧密结合市场需求。人才培养应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不同的需求和变化,结合建筑类院校自身特点,设计出独具特色的体育建筑管理方向人才的课程体系。

2.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知识学习必须结合实际工程项目,培养学生体育建筑策划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知识体系的完备性。立足于体育建筑建设全过程及整体系统,以掌握体育建筑的.客观规律为宗旨,以现行的建设法规、体育规则为依据,力求使学生通过学习对体育建筑管理领域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掌握基本的管理方法和技术。

4.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的原则。采用模块化课程的组合方式,合理安排体育建筑管理方向各个课程群之间的比例,拓宽基础学科的范围,体现学科的交叉融合。

(二)课程体系特点

1.以体育场地建筑为切入点,确立培养目标。针对体育建筑管理社会需求量大,能力要求高的现状,提出培养目标是具有大学本科水平的应用型、技术型,从事体育建筑管理的专门人才。学生在专业上应具有体育建筑管理能力,具有参与项目决策分析能力。

2.以教材编写为支撑,满足专业的建设需求。由于课程体系内的课程涉及多个学科的交叉,开设前没有适用于本专业的较好的教学大纲或教材,因此根据专业的发展,以教材编写为重场戏,编写了主干课程急需的教材已满足专业的建设需求。

3.以课程整合为改革面,促进专业的与时进。在理论教学体系上突破传统教学和课程界限,突出专业的特色,实施模块教学。在专业方向课中提出以体育建筑识图为基础,以体育建筑环境与设备和体育建筑策划与施工管理为重点,以体育建筑管理主线,强调体育和建筑的结合。

三、课程体系设置

(一)课程体系内容和学时比例

依据现代课程理论,按照培养目标要求,以“拓宽基础,强化能力,提高素质”为主线以“目标设计,构建框架,重组模块,整体优化”为过程构建了以学科与术科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分为必修和选修2大类6个平台,总课时为3056学时,总学分为195.5学分;其中通修课程846学时,545学分占总学分的2788%学科基础课656学时,41学分,占总学分的21.00%学科方向课608学时,38学分,占总学分的19.44%通识课程144学时9学分,占总学分的460%选修课352学时,22学分,占总学分的11.25%实践教学28学分,占总学分的6个平台分别为通修课、学科基础课、学科方向课、通识课、选修课、设计、实习。通修课注重综合性、多层次;学科基础课突出基础性、技能型;学科方向课体现先进性、扩展性、专题性的特点。设计包括课程设计(体育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体育场地设计、管理设计)、毕业论文等。实习包括认识实习(规则裁判法学习)、生产实习(比赛的组织编排)和毕业实习。根据课程内容划分体育建筑管理类、体育传媒类、体育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类、基础理论类、技术技能类等5个专业模块。如体育建筑模块包括体育建筑概论、体育场地建筑工艺、体育建筑策划与施工管理、体育建筑环境与设备。体育管理模块包括社会体育管理学、体育人力资源管理。体育领域计算机应用模块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场馆智能化控制。体育传媒模块包括体育新闻写作、体育摄影与摄像。

(二)课程体系实施的主要途径

针对体育建筑管理人才培养上的应用性特色,课程体系将人才培养划分为两个阶段――“基础阶段”和“方向阶段”两个培养阶段。学科基础阶段进行通识课和学科基础课的讲授,主要设置“通修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两个模块,用于解决“厚基础”的问题,教学时间约用4年的前1/2时间。方向阶段进行学科方向课的讲授和毕业设计实习,主要设置体育建筑管理类、体育传媒类、体育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类模块,以实践和实习课教学为主线,进行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社会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用于解决“针对性、适应性”问题,教学时间约用4年的后1/2时间。

学科方向课程在培养计划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学生在学校理论学习较多,接触实际工程较少,对实际的体育场馆施工过程比较陌生,对于体育场馆结构、设备等也缺乏认识。我们在教学形式上采取课堂教学(含案例分析)+多媒体录像教学+课程设计+现场参观的模式,联系实际项目组织学生参观学习或是拍摄工程照片通过多媒体方式向学生演示等教学方法来增强学生理解。

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环节中,注重将设计(论文)与工程实际问题相结合,选题紧扣实际。通过来自实际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的设计和科矾强调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综合运甩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实施,极大地提高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学生动手能力、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设计和创新的能力明显提高。

四、结语

经过几年探索和研究,结合建筑类工科院校的学科优势,我们认为夯实基础知识、区分教学重点,如何把建筑与体育有机地结合是办好体育建筑管理方向的关键。建议在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上,把“体育建筑管理”作为该专业的内涵和主题思想。在体育学科方面,重点放在场地规格和布局等方面;在建筑学科方面应着重突出识图、体育建筑施工管理、体育场馆环境与设备管理、体育场馆智能化控制等方面,从而使学生有较强的实际应用和动手能力。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由于我国社会体育专业体育建筑方向人才培养教育尚处于摸索阶段,无论是国际上还是在国内还缺乏比较系统、成熟的可借鉴经验,我们在社会体育专业下创建体育建筑管理方向不仅是解放思想上的大胆尝试,而且在具体的操作中还需要根据社会的发展与需要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

篇2:学前教育的原则和特点

时间:2012-03-29来源:未知 作者:GXMCA编辑02

(一)经营特殊商品——人民币(只贷不存)

(二)经营原则:

1、三小:A、小机构;B、小客户;C、小额贷款。

2、三线:

(1)底线:以自有货币资金经营;

(2)主线:小额、分散——贷款金额小,贷款客户分散;

(3)高压线:严禁非法或者变相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非法集资。

(三)经营范围:

1、办理各项小额贷款;

2、办理小企业发展、管理、财务等咨询业务;

3、其他经批准的业务。

(四)经营要求:

1、小额、分散: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不得超过公司资本净额的5%。

2、坚持为农民、农业、农村及城区小型企业的经济发展服务。

3、自主选择贷款对象。

4、经营市场化。

5、不得向其股东发放贷款。

6、未经批准不得跨区域经营业务。

7、小额贷款公司营业大厅必须贴有安民告示:本小额贷款公司不吸收公众存款,非法存款和集资不受法律保护。

(五)小额贷款公司发放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范围:

1、按照市场原则自主确定。

2、上限——放开,但不得超过最高人民法院规定的民间借款利率的上限。

篇3:《大染坊》称谓的特点和使用原则

1、各类称谓的主要特点

(1) 姓名称谓。书中人物所取“名”不称字, 改变了古代“名字相应”原则且把姓名分开。称呼对方在姓前冠以“老、小”等语素或自称小名, 以示谦恭。例如:老孔、小六子。称呼对方在名后冠以“儿、子”等语素或称小名, 以示亲密, 例如:芹儿、锁子, 要饭的陈六子因身份发生变化, 被赠名陈寿亭, 但他在长辈面前仍自称“小六子”。长辈对小辈或上级对下级可直呼名, 且称名用字越少, 表示关系越亲密, 如称彩芹为“芹”, 称翡翠为“翠”。而直呼姓则表示不尊敬或不熟悉, 如“姓孙的、姓林的”。

(2) 亲属称谓。书中亲属称谓与古代汉语的使用异同发现其嬗变现象非常突出, 共有三种情况:指称对象的范围扩大、缩小及转移。有些称呼已经接近现代汉语, 如:书中称呼子女为“爱情的结晶”, 称父亲为“老爹”。

(3) 拟亲属称谓。书中, 拟亲属称谓运用较多, 一是根据彼此年龄、身份和地位等的不同来选择不同的拟亲属称谓;二是根据彼此的关系远近、情感的深厚程度或交际的需要来选择相应的拟亲属称谓, 且交互使用, 并各有侧重。

(4) 敬谦称谓。书中, 不同的敬谦语素所组成的敬谦称谓, 其使用的范围或指称的对象也各不相同:“老、大、长、贤、先、阁”多用于词头, “君、位、子、家”多用于词尾;“老、大、长、先、贤”所组成的表敬称谓主要用于非亲属成员, 且基本用于对称;“贵”所组成的表敬称谓多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阁、君、位、子、家”主要称呼对方本人或其亲属;“小、敝”所组成的表谦称谓用于称呼自己的亲属, 也用于自称, 或者称呼与自己相关的非亲属成员。

(5) 排行称谓。书中, 表明长幼顺序的排行称谓主要由“老+序数字”、“直接用序数字”或用一对反义词诸如“大小、新旧”表示, 后者使用更为普遍;表明辈分关系的排行称谓, 含有“长、前”等语素, 在人名中, 双名共享一字, 有的在序数字后加同字;表明身份地位关系的排行称谓主要由“第+序数字”表示。排行称谓可表明同辈亲属成员间的长幼顺序或上下行辈间的关系。书中其他排行称谓也很多, 有“词头+数词、第+数词+量词、第+数词+量词、第+数词+身份、长次、大小、正副”, 今天使用比较广泛。

(6) 身份称谓。书中, 通用于男子或女子的称谓主要有“老爷、小子、小伙子、汉子、老爷们儿、老头子、那男人、先生”和“太太、娘们儿、妇女、女眷、女的、大闺女、大姑娘、少妇、女人、女子、女性、小姐”, 其使用范围既有区别, 也有交叉, 古今混杂, 中外混杂, 方言和普通话混杂。此外, 主仆间的称谓有以下特点:1.主人对仆人很少直呼其名, 而是在称谓前冠以“老、小”等语素;2.仆人称呼主人用尊称, 自称则很少用卑称, 这与古代有很大的不同。

(7) 职业称谓。书中, 官职称谓主要有两种使用方法:直接以官衔相称;使用对官职的尊称。

另外, 书中行业称谓丰富多彩, 且中外结合、古今结合, 富有特色, 充分体现出当时的时代特色及民俗文化。

(8) 俚俗称谓。书中, 这类称谓很多, 且只用于非正式场合, 主要有“呢称、詈称、诨号”以及方言俗语称谓。“呢称”的构成方式主要是“名+儿、名+子”, 偶有反语构成昵称的例子;“詈称”多用于骂人场合, 往往带有侮辱、讥讽、贬低、蔑视、责备或诅咒之意;“诨号”生动形象, 对于刻画人物角色, 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俗语称谓主要源自山东方言, 突出体现了当时周村、济南、青岛一带的民俗风情。

2、全书称谓的三个突出特点

(1) 洋称谓的运用

在称谓前直接加“洋”字, 如洋员;直接运用西方的称谓方式, 如:夫妻之间都叫亲爱的;模仿西方的称谓方式。如:欧桂花改名欧阳一帆;运用中西结合的新称谓。如:洋进士。

(2) “小、子、老、阿、家”在称谓中的使用。

1) “小”作为词头, 在姓名称谓和俚俗称谓中的使用例子, 多处出现, 用法灵活, 并不局限于亲属成员之间, 也不局限于面称、背称场合, 如“小六子、小染匠、小伙子们、小散户、小贩、小人物、小白脸、明祖小儿、小偷、小冤家、小特务”等。

2) “子”作为词尾, 姓名称谓和俚俗称谓中多处出现, 且用法非常灵活, 有时表示“惯熟、亲热”, 如“吴胖子、孙塌鼻子”等;有时表示“蔑视”甚至“辱骂”的意味, 多为口语, 如“糟老头子、洋鬼子、二婆子”等。谦敬称谓中有“美男子、硬汉子、公子”等。

3) “老”用于排行称谓、姓名称谓、亲属称谓、拟亲属称谓、身份称谓等, 有时表示“尊敬、亲热”, 有时表示“轻视、嘲弄”甚至“狎昵”的意味。具体如下:

(1) “老”作表敬语素。如“老人家、老爷子、老爷、老爹”, 表示对对方的尊敬。书中用作称自己或别人的父母亲, 如:他老人家、老爷、老爷子、老爹。与《汉语大词典》释义不同的是, 释义指出“老爷子”是对对方父亲之称, 但书中也用来称自己的父亲, 如:刘大少爷称自己父亲为老爷子。

对老年人、位尊者或有一定身份的人的敬称, 如:尊称卢家驹母亲为老太太、老人家。从《汉语大词典》的解释看, “老人家”古代本用来尊称老年人, 明清时期, 又被用来称呼自己父母。由此看来, “老人家”应是非亲属称谓泛化至亲属称谓的一则例子。

书中“老爷、老爷子”指对男性的敬称;“老人家、老者”是对老年人的敬称。此外, “老爷”还可作官僚地主的门客、仆人对男主人的通称。如:车老孔称称陈寿亭为老爷, 称其儿子为少爷。

《大染坊》中, “老”还用作名词, 称自己或对方父母, 或极尊敬的人, 如您老。

(2) 姓名称谓中用“老”。“名”前加“老”, 非表敬。从《大染坊》看, 这种用法主要是朋友之间或上级对下级一种比较随意的称呼, 含亲密之意。书中, “老+姓”还能表现“轻视、嘲弄”之意, 如:老蒋、老滕井。另外, 《大染坊》中, 还有主人将家中年龄较大的男仆称为“老某”。如:车夫老孔、下人大老李。

(3) 亲属称谓中用“老”。书中, “老”用于亲属成员, 如“老婆、老头子”, 并不表尊敬意味。如:陈寿亭称老李媳妇为老李老婆、卢老太太称自己丈夫为老头子。

(4) 拟亲属称谓中用“老”。书中, “老”作表敬语素, 用于非亲属成员, 含尊敬、亲切的意味。如老兄、老哥哥。由此可见, 拟亲属称谓中的“老”, 在书中既可以用于长辈, 也可以用于同辈, 还可以用于晚辈, 均有表示“尊敬”或者“亲热”的感情色彩。从书中语境分析, “老哥哥”在这里用为自称, 既含有一种表谦意味, 也含有一种亲近之意。

(5) 排行称谓中用“老”。“老”在排行称谓中作为序数的词头, 无感情色彩。在书中, “老+数词”可直接用作排行称谓, 既能用于面称, 也能用于背称;既可以是对非亲属成员的称谓, 也可以是对亲属成员的称谓。如:老三。另外, 书中用“姓+老+数词”的排行称谓, 如赵老大, 此称谓在书中用为自称, 含有一种骄傲、自大之意。

(6) 身份称谓中用“老”。“老”作为词头, 用于身份称谓, 表示年长或时间久的意思。“老”最初并非词头, 而是形容对方年长, 随着后一词汇使用范围逐渐扩大, 不一定指年老之人, “老”也随之虚化为词头, 并含有尊敬之意。如老伙计、老东家。“老伙计”是老友的意思, 书中, 也可指长期任用的伙计, 如:周掌柜称刘师傅为老伙计;老东家在书中指年长一辈的东家, 相对“少东家”而言, 如称刘大少爷的父亲。

二、《大染坊》称谓使用遵循的原则

《大染坊》中, 称谓的使用主要遵循两大原则:等差原则和情感原则。

1、等差原则

(1) 长幼有序

长幼有序原则是我国古代社会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在称谓中的具体反映, 也就是交际双方根据各自辈分或年龄大小, 选择使用相应的称谓, 长者为上、幼者为下。亲属称谓是体现这一原则最典型的例子。《大染坊》一书中, 根据交际双方各自在家族中的辈分及排序, 按照“长幼有序”原则来选择相应称谓, 并藉此体现出了双方在家族中的角色与地位。亲属称谓词恰好可以表达出中国具有浓厚的等级观念, 因为在亲属之间也是等级森严的。从这可以进一步看出儒家“仁孝、正名”的思想。对父母的称谓如“父亲, 母亲, 爸爸, 妈妈, 爹娘”等。父, 母是一层亲属关系, 与剧中主人公是通过生育关系联系到一起的, 这个称谓也是我们生活中用的最多的称谓之一, 也是意义最深刻的称谓。书中对子女的称呼是直呼其名或小名, 表明了父母对子女的疼爱。书中还出现一些祖辈亲属称谓, 母系祖辈称谓和兄弟姐妹及其配偶的称谓。在祖辈亲属称谓中称父亲的爸爸为爷爷, 母亲的父亲为姥爷, 父亲的母亲为奶奶等。这些称谓表现出小辈对长辈的尊敬、爱戴, 长幼有序, 也表现出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的尊老、敬老的优秀传统。

拟亲属称谓是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社会延伸, 其运用规律同样遵循了“长幼有序”的原则。以陈寿亭为例, 书中, 他称呼自己义父的朋友或同行, 一般多用“伯”或“叔”;反之, 其父朋友则称呼他为“侄”, 如:

寿亭看见了锁子叔, 三步两步走上来, 先和那些老者打招呼:“叔叔大爷好呀!”

“大侄子, 你让老叔怎么说。”王掌柜顿足捶胸。

《大染坊》中陈寿亭对东初、东俊、家驹的亲人, 以及他们三人对陈寿亭家人的称谓也是很值得研究的, 如陈寿亭称东俊的妻子为嫂子, 称东初、家驹的妻子为弟妹等, 我们可以看出虽然陈寿亭与他们三人是同辈, 但是对其家人的称呼也是要按照长幼顺序进行。几位男主人公之间用名字互称, 人与人之间互称名字带有亲切感, 只有熟知的人才会这样毫无顾忌的直呼其名讳, 运用带有这钟感情色彩的称呼方式也从侧面体现出了几位男主人公之间的关系非同寻常。

姓名称谓的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了这一原则。书中, 长辈可直呼晚辈姓名, 上级可直呼下级姓名;但是如果晚辈直呼长辈姓名, 下级直呼上级姓名, 则被视为不礼貌的行为, 或者是调侃。如:

车间里有三趟槽子。寿亭跑到一个槽子边, 用铁舀子撩起染浆看色值, 然后大声命令:“王长更, 加一磅硫化青。”

王长更作为下属只能称陈寿亭为“掌柜的”, 却不能直呼其名。

(2) 尊卑有别

尊卑有别原则是我国古代社会封建等级观念在称谓中的具体反映, 即交际双方根据各自的身份及不同社会地位, 选择使用相应的称谓, 对高者采用“尊称”, 对低者采用“卑称”。

“尊卑有别”的称谓, 使人物之间的等级差别与相互关系变得一目了然。《大染坊》中, 这种差别关系以及相对应的称谓有:

主仆之间, 对主人用“尊称”。如“老爷”、太太、少爷、东家。

主客之间, 对客人用“尊称”, 如“先生”。

官员之间, 对高官“尊称”, 如“长官”。

尊卑有别从本质上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性, 交际双方如果违反了该原则, 就会被视为“不敬”, 但这种等级差别, 已经开始有所变化:这一原则在老辈的家驹母亲身上体现较明显, 在家驹和陈寿亭这一代已经不明显了。如对官员用尊称“委员长”, 也称“老蒋”;称“韩主席”, 也称“韩复榘”。在尊称对方的同时, 自己却不完全用卑称, 而是用色彩并不明显的“我”。

2、情感原则

(1) 敬人谦己

敬人谦己原则突出体现了古代中国式礼貌的最显著特点。在称谓中表现为指称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人时用“谦称”, 指称他人或与他人相关的人时用“敬称”, 否则就会被认为是失礼。《大染坊》书中称谓大部分都含有敬谦意味, 其中, 反映最突出的就是人际交往时敬谦语素的使用。称呼对方, 称谓前冠以“老、大、长”等语素, 以示尊敬;称呼己方, 称谓前冠以“家、小”等语素, 以示谦恭。

如白志生对陈寿亭介绍自己青岛道上的何大庚是小弟的朋友, “小弟白志生, 小号宏盛堂。”小弟, 是男性朋友相互之间的谦称。无论是指年龄的老轻还是指经历或阅历的丰富与否, 都可用上。所以这句话里既有对自己谦虚的意味, 又不乏对陈寿亭的尊敬。

其次是不一定能准确道出某人的年龄、职业、身份等客观情况。比如说, 把医院工作人员不管其是“大夫”还是“护士”, 都称其为“大夫”;不管是“投资人”还是“管理人”都称其为“掌柜的”。这是抑己扬人的民俗心理的反映, 抬高对方的身份借以表示尊敬之情。

(2) 内外、亲疏有别

内外、亲疏有别原则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伦理为核心的宗法制社会和重视人际关系和谐的文化心理的具体反映, 即交际双方根据各自的血缘或姻亲的亲属关系或者是交际的需要, 讲究亲疏远近、注重关系的融洽和情感的交流, 从“情感、关系”的角度选择使用相应的称谓, 表明交际关系的融洽、亲近。

《大染坊》书中称谓体现了这一原则, 其中, 反映最突出的就是人际交往时亲属称谓的泛化, 交际双方不是血缘或姻亲的亲属关系, 彼此间却以亲属关系相称, 即拟亲属称谓。这种称谓在心理上、情感上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 为达到交际目的创造了条件, 使交际关系更融洽、亲近。如:称呼比自己大的陌生人用“大哥、大姐、大爷、大叔、婶子、嫂子”等。称呼比自己小的陌生人则用“小兄弟”等。兄弟姐妹及配偶的称谓在文中出现的次数有很多, 陈寿亭虽然没有亲的兄弟姐妹, 但是他称苗翰东为“苗哥”, 沈远宜为“远宜妹子“, 还有对同辈人东初、家驹的称呼, 让人感到非常的亲切, 不是亲兄弟姐妹却胜似亲兄弟姐妹, 这也是称谓运用的好处, 即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使人有亲切感, 让人与人之间拥有浓厚的人情味。

三、既想用等差原则又想用情感原则的情况

在交际中, 人们把人性、地位、等级、社会融入在一起, 根据特定的社会规则选择正确的称谓语以表明交际双方的关系、社会地位以及文化心理差异, 既想用等差原则又想用情感原则, 在交际中起到了拉近彼此距离的作用。如:

天津开埠染厂, 周涛飞办公室里, 寿亭正与文东涛飞商量事。涛飞拿着计划单说:“董事长, 错!该打!六哥, 现在飞虎牌卖得这么疯, 我看这两个月开埠就先打个牌子。我是这样想的, 开埠厂的货不能和宏巨对冲起来, 我想开埠的销货半径为, 南到德州, 东到唐山, 北到北平大同太原及山西全境, 你觉得行吗?”

訾文海提着公文包进来了。他意气风发, 西装革履, 老式眼镜也换成了新式金边眼镜。高经理一见, 慌忙绕过桌子, 伸着双手过来:“訾先生, 不, 訾董事长。这么早就来了。快请坐。”

摘要:本文具体分析了《大染坊》一书的称谓特点和使用原则, 为称谓研究作了重要铺垫。书中各类称谓都有自己的特点, 全书称谓的三个主要特点表现为:1、洋称谓的运用;2、“小、子、老、阿、家”在称谓中的使用;3、助词“的”在称谓中的使用。书中称谓的使用主要遵循两大原则:等差原则和情感原则, 但也有既想用等差原则又想用情感原则的情况, 值得研究。

关键词:大染坊,称谓,特点,使用原则

参考文献

[1]刘宏丽, 张志毅.现代汉语敬谦辞[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001.

[2]陈毅平.《红楼梦》称呼语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

篇4:老年人用药的特点和原则

1.老年人胃酸分泌减少,胃排空时间延长,肠蠕动减弱,血流量减少。老年人的这些变化,虽可影响,药物的吸收,但研究表明,大多数老年人在药物吸收速率或在吸收量方面,一般无显著差异,但需在胃酸性环境中水解而生效的药物,在老年人缺乏胃酸时,则其生物利用度大大降低。如弱酸性药物(水杨酸类、双香豆素类、呋喃妥因、萘啶酸及巴比妥类等)离解度增加,吸收减少。

2.老年人血浆蛋白随年龄增加而有所降低。老年人单独应用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时影响虽不明显,但同时应用几种药物时,由于竞争性结合,对自由药物血浓度的影响则较大。如来结合的水杨酸盐浓度,在未服用其他药物的老年人,占血浆总浓度的30%,而在同服其他药物的老年人,则可增加至50%,用药时宜予注意。

3.老年人肝血流量减少,药酶活性亦下降,功能性肝细胞减少,对药物的代谢也有一定影响。因此,给老年人应用被肝代谢的药物如氯霉素、利多卡因、普萘洛尔、洋地黄毒甙、氯氮卓等时,可导致血药浓度增高或消除延缓而出现更多的副作用,故需适当调整剂量。在给老年人应用需经肝脏代谢后才具有活性的药物时(如可的松经肝脏转化为氢化可的松而发挥作用),更应考虑上述特点而选用适当的药物(如应用氢化可的松而不用可的松)。

4.老年人肾脏的单位数量、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率减少,肾小球分泌功能也大大降低。老年人肾脏的上述巨大变化,大大地影响了药物的排泄,使药物的血浆浓度增高,延缓药物由机体的消除、半衰期延长(如27岁时地高辛的半衰期为5小时,而72岁时则为73小时),从而更易发生副作用。因此,要根据肾功能调整用药剂量或调整老年人用药的间隔时间。下列常用的药物,老年人要减量使用:扑热息痛、苯妥因钠、青霉素、地高辛、心得安、安定、鲁米那、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一般说来,60岁以上老年人用药,以成人用量的3/4为宜。

二、老年人用药的原则。在老年人中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可比青壮年人高三倍。为此,老年人药物治疗必须经常对其体质和耐受性、药物选择和剂量方案以及是否需要护理给予慎重的考虑,应注意以下几点用药原则:

1.应确定药物治疗是必需的;老年人的许多健康问题无须用药亦可处理。

2.尽量避免一次服用多种药物,最好同时用药不超过3种。

3.服药剂量方案尽可能简单,如果可行,最好每种药物每日只服一个单剂量。

4.为了确定个人的耐受性,多数药物首剂量通常最好小于标准剂量;维持剂量也应该慎重确定,一般60岁以上老年人的维持剂量要比年轻人小一些。

5,如果服用其他剂型,应避免大的片剂或胶囊;液体制剂对老年人较易吞服。

6.应注意不要用错药或过量用药,尽量不要将药放在床边的桌子上(硝酸甘油除外)。

篇5:学前教育的原则和特点

新的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是由大学专家、课程教材编写研究人员和第一线的中学教师、教研人员几方面联合组成编制的。在编写过程中,经过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编辑室全体成员的集体讨论;经过由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及山东、黑龙江省的特级教师、历史教研员和人教社成员联合组成的起草工作小组的初步制订、几度修改;经过了国家教委中小学教科书审查委员会的两次初审;经过了各省教研室的广大教师的讨论和征求意见,最后形成了大纲送审稿。因此,应当说,这一新大纲是全国有关专家、教科书编写人员、各省教研人员和广大第一线历史教师集体劳动的成果。

下面谈一谈这一轮新的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的时代精神、编写原则和编写特点。

一、跨世纪的时代性

新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的出台和使用,正面临着20世纪和21世纪的时代交替,所以这是一份跨世纪的历史教学大纲,很明显它将要反映这一特殊时代的精神。

未来的世纪将是一个竞争的世纪,而人才的竞争是这一竞争时代中至关紧要的因素。这一点已多次为我国党政领导人所一再强调。因此如何更好更快地培养21世纪的人才,将成为我国近时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点。最近,党中央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明确提出,要在本世纪末和21世纪,“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点,也是我们这次在制订和修改新大纲时,国家教委领导同志所特别强调应作为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作为历史教学大纲,我们考虑更应该在如何提高中华民族的文明素质方面多多增加内容。

由此,将提高我国国民的素质,作为一个关键要素,便成为时代对新大纲制定的首要要求。近年来,世界各国有远见的学者和教育家,都在认真思考下一个世纪人才的素质问题。著名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和著名日本学者池田大作有一长篇的《展望廿一世纪》的谈话录,书中他们忧心忡忡地提到,目前世界技术和科学的提高,和人们道德素质水平的提高,很不相称,“人的道德水平,随着技术的进步反而有所降低”。因此,发达国家教育界正在广泛探讨如何通过教育增强人们道德素质的措施。美国教育界认为教育制度的改革应同时包括“人民的智慧、道德和精神力量”的提高(《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第3页)。日本教育家建议将“培养身心健康的国民”作为教育的目标,提出要培养“宽广的胸怀,健壮的体魄,丰富的创造力”、“自由、自律和公共的精神”、“面向世界的日本人”(《日本教育改革》,第464页)。韩国则提出:“教育目标之一是激发人民收集、发展并向下一代传授国家文化遗产的积极性。这种积极性存在于文化遗产中值得颂扬的道德意识之中,教育为促进这种意识起重要作用”的教育思想(《三十五国教育发展》,第748页)。这些思想家和教育家的思想和建议,展示在21世纪的新时期里,国民素质的教育,人们思想品质道德文化的教育,将成为提高人才素质的至要的动力和因素。

我国的教育家们在面向新世纪的关键时刻,也特别重视青少年素质的提高。1993年,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曾说:“我国教育的现代化,要求我们培养的人具有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献身的理想、志向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因此教育的现代化必然要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进行优秀道德品质的培养和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未来与教育》,第26页)而历史课的教育,正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素质教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柳斌副主任曾在一篇讲话中要求,通过历史课的教育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认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懂得中国传统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文化所不可替代的历史起点。培养学生初步的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的民族心、自信心和自尊心。”他语重心长地说:“国际国内的历史事实都严峻地告诫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尊重自己的历史,甚至任凭心怀叵测的人肆意歪曲、丑化、糟蹋,否定自己的历史,那就会导致不堪设想的后果。”(《关于基础教育的思考》,第375页)

统上所说,可以看出,为了面向21世纪,为了积极参与未来世纪的人才竞争,加强我国国民的道德素质的教育,是我们这次制订新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的时代要求,也是重要的指导思想。这是第一位的,也是最最重要的。

此外,我们现在正处于多变的跨世纪的年代。20世纪末,国际、国内已经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历史变化。形势变化促使历史科学和历史教育必须随时代巨变进行重大改革。同时,国际、国内思想领域、历史学界也相应有若干观念的改变,观点的更新和考古的新发现等等。这些新的内容,也需要在新大纲中适当地反映出来。

近年来,国际国内学术界有些什么新动向、新观念和新成果呢?

第一,未来世纪的中国在世界的地位问题。在21世纪,中国和东方世界肯定为世界所瞩目,这是毫无疑问的。这不仅指我国在世界政治上经济上的地位,同时也包括中国式的文化观。前面提到过的汤因比和池田大作的谈话录中提到:“中国在传统的文化上,其影响力是无法估量的。中国还有跟历来西欧各国根本不同的国家观、世界观和文化观念。今后中国一旦在国际社会这一舞台上大显身手,特别对亚非各国一定会产生相当大的波动。”他还说:“中国人和东亚各民族合作,在被人们认为是不可缺少和不可避免的人类统一的过程中,可能要发挥主导作用。”(《展望廿一世纪》第290、294页)我国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有一段尤为精辟的见解:“我的总看法是,从人类全部历史上来看,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关系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到了21世纪,三十年河西的西方文化就将逐步让位于三十年河东的东方文化,人类文化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新时期。”(《东方文化研究》,第1页)中国文化的研究现在成为世界的热点,不是偶然的。中国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孙子思想,目前都成为日本企业文化的重要构成内容,这说明中国精神文明不仅在古代,而且在今天仍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在中华振兴的今日,到未来的世纪,中国文化进一步为世界所重视,将是不言而喻的。这是当今世界的一大潮流。我们现在编写面向21世纪的历史教学大纲,理所当然应当考虑这一事实。

第二,目前世界学术界都在讲科学和学科的综合,出现了许多综合性和交叉性的新科学。历史学界也有不少新学派,如计量史学和心理史学等等。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人们对历史本身的看法也有所更新,将历史不仅仅局限看成单纯的政治史,而是看成全方位的既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又包括人们社会生活和文化习俗、社会结构等各个方面的全部的人类史,用我国习惯的说法,即既包括物质文明又包括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过程。由此,近年来我国出版了不少“全史”一类的通史著作,还涌现许多社会史、物质生活史和文化史专著。这些学术界的新成果,学者们对历史认识的深化,在本世纪末我们编写新的历史教学大纲时,当然应当有所反映。

第三,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现行高中历史教科书是在1977至1978年制订的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编写和修订的,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科书则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制订的义务教育历史教学大纲的规定下编写的,前者距今已近20年,后者也经过了五六年。近年来我国政治经济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世界形势更经历了剧变,到廿一世纪新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和新的高中历史教科书在全国普遍使用时,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肯定还会有更大的变化和更新的进步。在这种情况下,新一轮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和历史教科书就应该紧跟形势,且应具有一定超前意识,适当反映已经变化或即将变化的国内外政治形势。比如,在新大纲的中国史部分,要正确反映我国近年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反映我国经济方面的巨大成就,反映1997年香港的回归祖国、一国两制的正确方针等等;世界史部分要反映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格局的变化,亚洲经济的发展等重要内容。

第四,新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还必须考虑吸收近年来教育学、历史学、考古学和历史教学界等新的科学成果。比如,教育学方面关于能力培养,考试与评估的新研究,历史学、考古学方面若干新观点、新看法、新发现等等。这样,就必须在新的大纲中调整和改变一些传统提法,反映出新的更为科学的观点。

最后,新编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还要考虑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利于高中学生个性的发展和适应因材施教的原则,考虑到自1995年5月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每周五天工作的实际情况,在历史课程和教学安排方面应有必要的弹性。

二、新大纲的编写原则

根据以上的时代特色,新编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具有以下编写原则:

首先是面向21世纪的原则。前面谈到,未来世纪将是一个竞争的世纪,各国将在人力、物力、国力上展开激烈的竞争,这样,在新的历史教学大纲中就有必要增强学生的世界参与意识与自强意识。在已编成的新大纲总的教学目的中,我们增加了:“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具有牢固的爱国主义思想,具有改革、开放意识和参与世界竞争的意识,具有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为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进步事业作贡献的历史责任感”一段文字。这一段,对内、对外历史责任感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首先,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自尊、自强,把祖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才有可能对世界和平、发展和进步作出贡献。我们的自尊、自强与世界,参与意识应当是一致的。根据上述总的教学目的,在新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中适当增强了中国近代现代史上近代民族工业兴起和发展的内容,近代爱国志士民主救国思想发展的脉络以及新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经济上的巨大成就;在世界史方面,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世界,参与竞争,重点增加了自1500年以来世界格局的几次重大变化的内容。到21世纪时,香港已回归祖国,海峡两岸人民经济文化交流也将更为加强,新大纲也增加了这方面的内容。此外,在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世界史的经济史、制度史和科学文化史方面,都比前大大加强,都和适应未来世纪的商品经济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新思想有密切关系。

其次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原则。我们在几次集体讨论时,都一致主张应当将这一轮新的历史教学大纲编成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大纲。所谓具有中国特色,就是我国的国情与世界其他国家有许多不同之处,我国的历史有独特的发展规律,我国对世界历史的看法也应有自己独特见解。那么,我国编订的历史教学大纲,就不应照搬他国模式。这次我们编写新一轮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时,考虑历史大纲的中国特色,至少应该反映在下面五个方面: 1.马克思主义是制订新历史大纲的指导思想,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因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由此,在新的大纲里,第四部分“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特别强调了:“高中历史教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史论结合,做到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大纲中无论中国史、世界史,从分期问题到一些具体观点的叙述,都是紧紧遵循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处理的。

2.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56个民族都是祖国大家庭的成员,中国历史是由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新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比以往注意增强我国少数民族史和民族融合的内容。民族史是整个中国古代史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大纲总的教学目的中,也特别提到:“应着重掌握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而在中国古代史分期的六个阶段,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以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与分裂作为阶段划分的依据的。

篇6:学前教育的原则和特点

试述社会主义改革的特点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一、社会主义改革的特点是其基本矛盾及其规律作用的结果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我们国家从建国以后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从而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些都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的范畴。但是由于指导思想上对社会主义认识还有差距,存在着一些不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东西,比如:一大二公,以阶级斗争为纲等,这些都是要通过改革来解决掉。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得革新举措,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同时改革又是同社会形态对某些不适应方面和环节的调整,不是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是社会发展中的量变或部分质变,这就是社会主义改革的特点,也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规律作用的结果。

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关系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几千万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而换来的,是中国人民选择了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新中国,来之不易,所以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坚定地提出了:必然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即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完整的说:就是一个中心,二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二个基本点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

1、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它是中国人民长期流血奋斗取得的历史经验,是党和国家团结、稳定、发展、进步的最重要政治基础。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我们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而不是损害和背离社会主义;是为了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而不是削弱和否定党的领导;是为了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而不是动摇这个政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坚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我们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我们的事业才能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保证社会稳定,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消除一切不平等的社会因素,努力创造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精神,积极构建和谐社会。

2、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改革开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提供了理论形成的前提和实践基础,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又引导改革开放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深入和发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坚持改革开放,就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

3、两者相互区别,各有侧重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它规定我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主要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它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直接动力,主要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如何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问题。

4、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如果离开四项基本原则来谈改革开放,会失去正确的方向,造成社会**,改革开放就搞不下去;离开改革开放来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可能陷入空洞僵化的教条主义,不能真正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今天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破除旧观念,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而我们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不断深入地健康发展,又在于它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改革开放要在四项基本原则的指导下进行,四项基本原则要在改革开放中获得新的时代内容,他们两者统一的基础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篇7:学前教育的原则和特点

【关键词】远程教育;政策;原则

近年来我国远程教育进行着“跨越式”的发展,远程教育的国家与地方法规、政策的制定,以及远程教育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形成与运转,都会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而这些也正是现阶段我国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程中的突出问题,我们需要开展对远程教育政策、法规和体制的研究。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对美国远程教育的有关政策、原则和管理体制等进行了分析,希望从中寻找一些对我们制定远程教育政策和法规有借鉴意义的启示。

篇8:学前教育的原则和特点

关键词:演讲英语,共核词,措词,准确,简练

演讲英语的传播方式使得演讲语言兼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双重特征演讲是通过口头来表达的,演讲的传播途径是声音,演讲者通过说,听众通过听来进行交流。演讲者的表达和听众的理解都是一次性的。然而演讲(即兴演讲除外)都是经过事先精心准备的,大部分是有演讲稿的讲话。演讲的语言风格也不免或多或少地受到书面语的影响。演讲的目的不仅是使人“懂”、使人“信”,更重要的是使人“激”,即通过淋漓尽致地演绎某一个论题。听众关注的是演讲的内容和即时效果,因此,演讲者会在演讲的语言上斟词酌句,讲究语言的修辞,以期达到较好的演讲效果。

口头语言的传输和接受特点决定了演讲语言要尽量做到清楚明白、生动形象,同时又具有较强的瞬间感染力。书面语言的严谨和考究则要求演讲语言要着力于文词的精致优美,修辞的恰当得体,由此也产生了英语演讲语言的特点。这里将从词汇角度探讨演讲英语的语言特点及使用原则。

一、使用共核词

演讲中使用的词语兼有口语和书面语的特点。口语和书面语的特征决定了英语的语域有正式体和非正式体两种。在正式体和非正式体之间还有一种中性语体,语言学家称之为普通体。例如,英语中表达“死”这一概念,decease是较为正式体,用于正式、庄重场合;非正式体是kick the bucket用于口语化场合;中性词是die,它既不过于专业化,也不流于粗俗,属于普通体。同样,表达“孩子”这个概念可用offspring, children, kids三个不同程度的词,其中children属普通词。普通的、中性的词汇可适用不同的范围和语体,是语言中的“共同核心”,简称“共核”。共核是指操某种语言的人中大多数都能懂得而且会使用的那部分语言,是语言中最活跃、生活中最必需、意义最明确、生命力最强的基本词的总和。

要注意的是共核词汇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些属于共核成分的词汇经过转义,可以成为具有明显文体色彩的词汇。演讲者可根据特定的演讲语境来决定词语的色彩。例如,英语中许多缩略词具有口语体色彩,像prof. (professor) , specs. (spectacles) , lab. (laboratory) , psych. (psychology) 等,这类词在演讲中一般需要避免使用。同样英语中带后缀-y的词也具有明显口语色彩,像christmasy, toasty, bossy等,但这类词在演讲中往往可以使用,使用得当时,可以增加演讲语言的节奏和韵律。此外,演讲者有时可以故意超越口语词语和书面语词语的使用常规,把文体色彩不一致的词语加以混用,从而制造某种修辞效果,来增强演讲的表达力。

二、措词准确

措词就是指根据不同的文体,不同的目的和要求,选择准确的词语的表达方式。现代演讲英语的语言要求趋简避繁,也讲究表达的精细、精巧和精当,而这种效果的获得也常常需要借助必要的词汇。演讲英语的用词需要反复推敲、锤炼。只有做到用词准确,才能准确地表达思想感情,可以说,好的措词是一篇好的英语演讲的基础。

一般情况下,说词语用得不精确是指以下两种情况:词语没有正确地、充分地表达演讲者想要表达的意思;词语表达的意思超出了使用者想要表达的思想。词语是否用得准确,要看是否能达到一字不移的地步。然而,这并非易事。我们知道,一词多义是英语中常见的语言现象,也是影响准确用词的一大障碍。越是常见的词就越拥有繁多的释义和搭配。但要做到一字不移,也并不是高不可攀。在用词时,首先要充分了解词语的意思,其次要掌握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例如,home的所指意义是“家”,内涵意义则指像在家一样,舒服自在,无拘无束。一个词不仅有词典上的意思,还有内涵的、联想的、带有感情色彩的意思。词的内涵意义往往比词的所指意义更加复杂、更加重要。所指意义相同的一组词语很可能在内涵意义上有所区别,有褒义,有贬义。如:peasant是指没有受过教育、举止行为很粗俗的人,为贬义,farmer指辛勤劳动的农夫,为褒义。

三、简练精当

演讲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言简意赅”则显得更为重要。准确用词就是最有效的简练手段。一般说来,除非为了达到某种修辞效果,尽可能使用较简短的词语表达意思,还要尽量避免拐弯抹角的词语和多余的重复词语。此外,演讲英语一个常见的现象就是在可以使用动词词组表达的地方使用名词或名词词组,用后置修饰词代替前置修饰词,用名词代替形容词,这样可以使语言显得简洁而又庄重,并能起到强调作用。介词of和’s形式常用于表示“所属关系”,在演讲英语中更加自如而又简洁地运用Noun+Noun Construction。如用the science of computer可简洁地用computer science来表达。演讲语言还经常使用带连字符的复合词作修饰语,以使语言结构显得紧凑,如用get-acquainted session表示sessions at which both parties get acquainted所表达的意思。在选词方面,演讲者有时容易受传统语法书和词典的约束,对英语的某些新变化、新发展缺乏了解,演讲词往往显得累赘繁琐例如,要列举数条事实或理由时,传统措词是firstly, secondly, thirdly…lastly。而当代英语已经简化为:first, second, third, last。

除了上面讲到的演讲英语的语言特点和使用原则外,现代英语发展的一个新的趋势是:力避陈词,崇尚出新。恰当运用新词语可以增加语言的时代感,同时可以使演讲显得新颖、活泼、生动。新造的词语固然是创新,但在演讲中更基本的创新还在于使用现有的词汇把内容表现得更加生动、深刻一些。另外,与传统的用法相比,巧用代词可以避免同一词语的重复出现,而且似乎更强调与其指代对象的“距离”,更讲究“代”与“被代”之间的“紧靠”原则,以提高语言表达的清晰度和精确度。

参考文献

[1]、《演讲英语》, 马壮寰,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8

[2]、《现代演讲学》, 刘德强, 上海社科院出版社, 1996

上一篇:申请香港幼儿园,申请香港幼儿园流程下一篇:给予的故事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