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2024-04-07

构建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共12篇)

篇1:构建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构建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的西方教学科学化运动.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在课堂教学阵地上,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花费最少的时间,投入最少的.精力,尽可能地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最优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教学价值需求.在小学教学课堂上怎样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使课堂充满活力,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是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热衷的课题.那么,如何构建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呢?

作 者:王玉红  作者单位:湖北省郧县谭山镇中心小学 刊 名: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AL TECHNIQUE & EQUIPMENT 年,卷(期): “”(7) 分类号:G62 关键词: 

 

篇2:构建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摘 要:数学是一门具有很强逻辑性和思维性的学科,对于刚刚接触各学科的小学生而言具有一定难度。因此,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显得尤为必要。“高效课堂”是新课改提出的要求,即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限度的教学效益,使小学数学课堂真正具有实效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并学会用抽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小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策略

构建高效课堂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最佳方法,教师要全面把握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适当改变课堂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造趣味的高效数学课堂。那么,到底如何才能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通过情感教育,创设良好氛围

小学生缺乏理性判断,易受别人的情绪影响,因此,教师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的态度和情感。课堂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的重要舞台。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首先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热爱数学学习的榜样,以严谨的教学态度、风趣幽默的教学方法和自主引导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通过情感教育,使学生与自己产生感情的共鸣,让学生体会到来自教师的尊重和关心。此外,通过对小学生思维形式的研究可以发现,如果题目比较接近生活或者和生活事物比较接近,或者题目在小学生的识字范围内包含一些文学性因素都会增加小学生解题的信心。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和夸奖学生,不要吝啬于言语上的肯定,教师要实现“爱的教育”就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可以说,数学情感教育是“生活”和“人文”的结合,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实现情感教育。

二、改变课堂形式,实行趣味教学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适当改变课堂形式,让数学学习充满趣味。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1.采用游戏教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游戏教学法是调动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的最佳方式。可以说,游戏法是小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把握住小学生的这一特点,让每个学生都“玩中有学,学中有玩”,快速进入学习状态,集中注意力。例如在学习“乘法口诀”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找十位学生分别扮演数字“0~9”并且将相对应的数字贴在胸前,下面的学生随意说出数字“20”时,两位胸前贴着“4”和“5”的学生就抱在一起;如果在说出数字“12”时,“3”和“4”可以抱在一起,抱错的学生则被淘汰。通过游戏的方式改变了“死记硬背”的枯燥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促进了高效课堂的构建。

2.开展“数学知识小竞赛”

小学生往往具有强烈的表现欲,因此,教师可以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设置“数学知识小竞赛”环节。通过竞赛的形式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可以通过小竞赛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教师可以在小结学习结束的时候举行竞赛,帮助学生回顾知识,提高小学生的操作能力。教师在设置竞赛时要将学习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小学生更加乐于听讲。

三、巧设课外作业,促进科学学习

在“减轻作业负担,提升作业质量”的背景下,数学课外作业的设计应该遵循“有趣”“有效”的科学原则,我们必须做到以引导学生的好奇心、创造力和求知欲为出发点来进行课外作业的合理布置,设计要精简提炼。教师需要提升课外作业的质量,与此同时也要考虑到其他学科的作业量。作业要达到承接课程的效果,例如,在学习“比例”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只是简单提供一个题目“我家的厨房”,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基本资料,通过小组组合的方式一起设计属于自己的厨房。教师的要求可以是:使用合理的比例尺画在设计纸上;要求整理设计数据和演算过程。此外,作业设计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方面,设计要具有可行性。另一方面,形式要多样化,要让学生喜欢上多样化的数学作业。传统的书面作业往往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和消极思想,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减少此类作业,增加动手动脑型的作业。

小学数学的学习将为学生以后更深层次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教师一定要注重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在新《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下,不断革新教学思想,优化教学结构,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日常的数学学习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则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为学生以后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参考文献:

篇3:构建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一、教师应该转变观念, 要求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要新, 而且要能引发学生思维, 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感悟、探索、升华。

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不断地观察学生, 启发学生, 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 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在创设情境进行教学时, 教师设置的问题角度要新, 目标要明确, 难度要适宜, 形式要开放, 要从把握时代的脉搏、学生的思想, 认知及教学内容, 符合学生渴望表现自己的心理。问题的内容应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并富有情趣, 这样才能把学生吸引到教学情境中,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教学归根结底是为了调动学生主动、合作、探索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贴近生活的提问引导学生, 学生有了问题, 自然注意力集中, 思维活跃, 学习积极主动, 真正实现师生互动。在教学中营造竞争的氛围, 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中, 教师要经常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比赛活动, 尽可能使全班同学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项竞争活动中, 用竞争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思维总是由问题引起的, 通过创设竞争性问题, 使学生在竞争环境中, 充分激活思维。有了学习兴趣, 学生在学习中自然积极主动, 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数学学科的知识特点, 采取恰当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自主学习知识。例如在讲授射线和线段特点时, 我通过设计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情境中, 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接着进一步总结射线的特点:射线只有一个端点, 它从一个端点向另一边无限延长;射线不可测量。线段特点:有限长度, 可以测量;两个端点。让学生感受数学离不开生活, 它以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与生活保持一定的距离。学生会从中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 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便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提高学习效率。

提高数学课堂的趣味性, 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中, 适当穿插一些趣味性问题会给课堂带来生机,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要沟通两者之间的联系, 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感受数学味。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必须努力创造条件, 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应尽可能地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 尽可能让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 发现和揭示数学原理和方法, 经历知识的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这样既有助于知识的掌握, 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满足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需要,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激励学生努力探索。如果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则能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物的态度, 科学探索知识的能力, 以及勇于创新的精神, 通过多媒体演示或学生亲自操作, 使教学形象化、直观化, 不但能有效活跃课堂气氛, 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 在教学“比和比例”时, 我先比较“比和比例”的含义, “比和比例”一直是学数学容易弄混的几大问题之一, 其实它们之间的问题完全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比, 等同于算式中等号左边的式子, 是式子的一种 (如a∶b) ;比例, 由至少两个称为比的式子由等号连接而成, 且这两个比的比值是相同 (如:a∶b=c∶d) 。所以, 比和比例的联系就可以说成是:比是比例的一部分;而比例是由至少两个比值相等的比组合而成的。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是比的意义。比例有4项, 前项后项各2个.再通过多媒体演示比和比例的例子, 使学生在问题情境的引导下、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 同时, 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得到有效发展。

三、学生在学习中重要的心理特征是希望老师发现自己的优点并得到激励与肯定, 创设体验成功的情境, 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

在教学中, 我们应多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 这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 让他们在积极参与中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 增强自信心, 学习积极自主。只有学生树立了自信, 才能调动学习积极性, 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从而达到最佳学习状态。兴趣是推动人认识事物, 探索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 当然仅仅凭以上的设境激趣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是一项艰巨的创造性劳动, 并通过这种体验激励其对知识的进一步探索, 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做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有心人, 让他们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获取数学知识, 使他们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 勇于探索, 大胆创新。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呈现师生关系的和谐之美, 让师生同处于教与学的快乐之中。因此, 尊重学生, 了解学生,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促其主动学习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 尽最大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 课堂上, 教师不必拘泥于教参上的标准答案, 也不必受考试内容的拘束, 大胆放开手脚,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使他们的个性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愉快地学习, 主动地探究。教师应注意转换提问视角, 对同一个问题从多种角度提出, 开拓学生思路, 活跃学生思维。特别是对学困生, 更要多加关注, 多引导、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多与他们沟通, 用真情关心、爱护他们。师生增强相互理解, 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老师的爱, 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促其树立自信, 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篇4:构建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亲和;解放;尊重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引发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探究活动过程,是在教师组织、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效的学习活动过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那如何更好地构建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呢?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一、创设生活情境,学生乐学

“数学源于生活,用以生活”。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也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教学《认识6~9》中的6时,我先用6支铅笔、6本书等学生熟悉的东西,让学生细致地观察实物并数一数;接着用6辆自行车、6只兔子等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再数一数,并说一说第6辆自行车、第6只兔子是什么颜色;再让学生动手摆小棒,听拍掌声,多种感观参与活动,从直接到抽象逐步领悟“6”的实际意义,形成“6”的基数概念和序数概念;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用“6”说一句话。这样教学,既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数学的力量,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兴趣盎然,效果很好。

二、老师亲和学生,学生争做主人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以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语言创设情景,激发唤起学生强烈的主人意识。当学生认识到自己既是学习活动中的一员,更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时,他的学习参与意识也就越强,越能克服种种障碍和阻力,去实现确定的目标,变“要我这样学”为“我要这样学”。

记得三年前教学一年级时,班上有个叫小兴的学生。一次,在探索“13-8”的算法中,很多学生交流了自己的想法:联系“8+5=13”或者先算“10-8=2”,再算“2+3=5”,大部分学生也认可了这两种算法。我发现小兴看着桌面上摆的小棒跃跃欲试可又不敢交流自己的想法,这时我投给他一个信任的目光,鼓励他到实物投影上来展示自己的算法,他一边移小棒一边清晰地表达:“先拿走单根的3根,再从1捆的10根中拿掉5根,还剩5根。”同学们鼓起了掌,他开心地笑了起来。但我并未就此罢休,而继续鼓励他进一步思考:“根据摆小棒的过程,你能说说怎么计算13-8的么?”这时他不再胆怯了,自信地说:“先算13-3=10,再算10-5=5。”由具体的操作过程抽象出了“十几减8”的算法,他不仅明白了算理,更为重要的是能在众目睽睽之下展示自己的算法,并且用清晰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出来,在同学和老师的认可中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充分调动了他的学习积极性,课堂因为有他而焕发了生命的活力。

三、充分解放学生,学生勇于实践

要让学生成为主体,就要真正地解放学生,而不要用考试、作业压学生,逼得学生在老师定下的框框里不敢出来。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经过头脑的加工,然后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演出来、做出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实践”。学生通过借助一定的操作技能,在实践中完成学习过程。

在教学第四册《有余数的除法(2)》时,我组织学生利用直观学具进行操作:先用13根小棒,每3根一份,分成2份,看看还剩几根,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剩下的7根为什么不是余数;同样方法,再用13根小棒,每3根一份,分成3份,分成4份后,分析剩下的根数。从而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这一系列活动,初步感知“余数为什么比除数小”这一规则。这样教学,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且持久,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又理解了知识,还培养了实践能力。比教师硬性将这规则讲给学生听,效果好多了。

四、赏识尊重学生,学生体验成功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鼓舞。”只有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鼓励成功,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研究性,学生才能在快乐中学习,在成功中长大。

在教学第七册《乘法的结合律》中25×16时,我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其算法,再进行合作交流,最后抽学生起来汇报。孩子们都争先恐后的起来说出自己的算法:(25×4)×4、(25×8)×2、5×(5×16)……我对有独特算法的孩子进行了即时的赏识“你真了不起”、“你真聪明”、“你真是一个爱思考的学生”。经这一评价,孩子们的积极性更高了,争着起来回答。你看,这样不仅激活了我们的学生,而且连我们的教师也被激活了!

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可对于需要鼓励的孩子来说,“成功是成功之母”显得格外重要,给他们以成功的体验,让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他们就会努力。实际上他们需要老师更多地关注,如果我们能对他们说一句“相信他能行”,那就不会有什么“差生”了。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模式构建的多维思考》.《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曾小华2010年08期

[2]《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八要”》.《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曹洪辉.2007年07期

篇5:以有效引导构建小学数学和谐课堂

回龙中心小学 雷秀清

“四步教学课堂“教学模式即: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及时训练——课后总结。这一课堂教学模式它是在“目标教学法”,“ 尝试教学法”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产生的又一新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对于许多年轻教师来说,要构建高效课堂,得对目标教学理论,尝试教学理论……多学习,研究。特别是对课堂教学目标 的制定和分解,尝试学习后的探讨,教师 就显得格外重要。

然而,近几年来,由于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偏面理解,小学数学课堂频频出现了教师放任自流,教学完全以学生为主,课堂处于“完全自由”状态。老师过多关注学生活动的“主动性”,而忽视自身活动“有效性”的倾向。学生固然应该关注,但学生毕竟是教学双边活动对象之一,过于重视学生活动而忽视教师活动又演变成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位”的“学生中心论”。因此,重视学生主动性,调动学生身上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有效地参与课堂双边活动,离不开教师教学手段的有效引导,这是一个“并重”的过程,忽视了任何一方都将造成课堂教学的失效现象,造成小学数学课堂不和谐的环境。因此教师有效的引导,决定一堂课的流向,也决定着一堂课的深浅与价值,甚至直接关系到一堂课的成败。一个优秀的教师必将是一个善于引导的高手,创造出一个充满智慧、生机、灵性、和谐的课堂,会引导学生充分地欣赏数学的无限风光。

一、学生在什么时候需要教师的引导?

“有效”是指有效果、有功用;“引导”是指带领,带着人向某个目标行动。“教师的有效引导”是指教师能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和地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主导作用,直接影响制约着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1、当我们进入合作探究这一环节时,教师出示的目标就要清楚明白,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这一节课学习的目标任务,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使之明确要做什么以及怎样合作。明确了活动的目的性,学生就有了探究的方向,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会

更集中,思维才会更加深入。

2、当我们进入合作探究这一环节时,需要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解决的问题,教师不应干预学生的思维过程,只需要在学生做出肯定的判断后做适当的总结,将这一成果进一步强化;如果学生的思考遇到了“坎”,教师应该把握时机,及时适当地提醒,为学生铺设一个桥梁,让学生跨“坎”而过。

3、当交流中学生词不达意时候,需要老师的引导。学生因受知识水平的限制,很多时候往往会出现他自己懂但很难让别人理解的话语,这时候教师就要适时地给予点拨,帮助学生清

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二、怎样的引导是有效的?

首先,体现在时机上不同。新课程的“引导”是教师在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根据教学目标,视学生“学”的情况进行“导”。作为“引导者”的教师的引导,是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和学生一起铺设的通向教学目标的路径;是在学生遇到学习的疑难时,准确地判断学生的疑惑的症结,作出相应的提问,让学生茅塞顿开。而不是不管学生“会与不会”、“理不理解”、“能力状况能不能达到”都先用提问方式来“引导”一下,让学生跟着老师预设的教学思路来被动地进行学习活动。

其次,体现在方式上不同。“引导”可以是提问,也可以在学生“说不上来”“一时想不明白”时,教师顺着学生话头用一个词一句话来点拔点拔,或顺着学生思路用提问、手势、板书、多媒体等各种形式的手段来启示学生的思维。而传统数学的课堂教学提问就只是教师问学生答,提问引导的范围比《数学课程标准》中 “引导者”的“引导”范围狭隘。所以,教师作为引导者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应与学生共同经历探求数学的过程,与学生共同进行实践创新的活动过程,而不是教师作记者式提问,而学生进行着答记者问。需要强调的是:引导帮助学生时一定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空间,引导不等于直接告诉,帮助也不等于代替。而是让学生展开充分深入的讨论。,三、怎样进行有效引导?

1、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教学引导的方向

一节课,要让学生学会那些知识,培养那些能力,培养什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决定着教师引导的方向。也就是说,教学的目标决定教学的引导方向。

2、备课要预设多种引导方案

教案的设计中,无论安排学生用什么方式的进行学习,每个环节的预设都应先估计学生可能出现的学习实情。因此,教师的“引导”也同样要事先设计出与学生学习实情相应的方案。在数学课堂中,教师面对着几十个大脑的思考,面对几十种想法,要应付几十种可能出现的“意外”,所以,有些环节的引导,采用一种引导方案就满足不了课堂的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准备多种引导的方案。

这样设计多种引导方案,可以使教师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有清醒的教学思路,运用各种形式和手段不断激发学生主动思维,使课堂顺利进行,而不至于出现意外时而手足无措,或错过捕捉和利用课堂中出现的有价值的课堂资源。

3、教学引导要讲究灵活

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在课堂上,要用足够的耐心去听学生的汇报,有灵活敏锐的嗅觉,善于捕捉到学生的想法,及时利用有价值的课堂资源。课堂上恰到好处的引导,更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它不仅仅是教师对理解知识的方法上的引导,还应表现在教师的板书、体态动作、多媒体运用等方式手段,甚至于教师的评价也是引导的一种方式。

4、把握介入时机,引导学会交流、学会倾听

教师应该怎样放手让学生探究,充分交流,而且能不断适时地介入引导,使学生在交流中知己知彼,区别异同,增长能力,顺利达到掌握教学目的任务呢?

以计算教学为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同伴交流的方法提出疑问、进行补充或集体评价,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下达到相互的理解。比如用“谁听懂他的意思了,你能解释一下吗?”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针对方法类似的情况,老师用“与某某方法类似的有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辨析出它们的异同,在比较中深化理解,真正达到成果共享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标。再如,对于不同的方法,虽然它们的结果都是正确的,但教师会用“它们的方法方便吗?”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并且将不合理的、不简便的方法写在黑板旁边不显眼的地方,培养学生的优化意思,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师还引导学生比较自己的方法与谁的相似,与谁得有较大的不同,并说出相似在那里,不同在那里。通过不断比较,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也使学生提高自我认识水平。

篇6:构建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物体分类》教学案例

净峰墩南小学 陈美仁

一、设计思路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实际活动,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在学习活动中,要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意识。”因此本节课我设计了各种活动,如分一分、玩一玩、找一找、猜一猜等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练,从而认识各种物体。活动中让学生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二、、教材分析:

“物体分类”这部分内容是小学几何图形学习的开端。本课所认识的是四种最常见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学生在这部分内容之前都接触过各种各样的物体,已经有形状方面的初步感知和体验,所以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不会太困难,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要建立他们初步的空间观念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能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各自的名称,能够辨认这些物体。过程与方法:

学生动手实践,让他们经历对熟悉实物的分类、观察、触摸等过程,从而形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感性认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初步了解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各种活动增强孩子的参与意识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点,并知道名称。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四、教学过程: 活动一:分一分

师:同学们,今天有位朋友要来我们班做客,相信大家见到他后一定会很喜欢的,我们来看看是谁来了呢?(课件出示由四种物体拼成的机器人卡通形象。)

播放机器人录音:小朋友们你们好,很高兴见到你们,我的样子很酷吧,我有聪明的头,结实的身体,还有健壮的胳膊和腿脚。其实,我就是由你们桌子上各种形状的玩具组成的,现在我想考考你们,哪些物体长的像我的头,哪些长的像我的身体,哪些长的像我的腿,哪些长得像我的脚。

(学生分别从桌上的玩具中迅速找出和机器人的头、身子、脚、胳膊长得像的玩具。)【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机器人导入新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通过学生和机器人的对话,使学生初次观察到机器人的身体其实就是由各种几何形体组成的。使学生初步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又使数学充满了人情味。】 师:同学们这么厉害,机器人很高兴!下面老师想请你们把桌面上的这些玩具进行分类。

(学生小组活动,然后汇报分类的结果。)先让学生自由分,接着让学生按形状再分一分。

【设计意图:学生合作分类,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他们有的按大小、形状以及会滚的和不会滚的不同标准分类。体现了分类的多样性,也体现了因人而异,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活动二:玩一玩

师:接下来我们就要来认识这些物体。(板书课题:认识物体)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跟它们玩一玩。在玩之前,老师想给你们一个建议:小组成员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认真地摸一摸、看一看、玩一玩,然后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这些好朋友长得是什么样,摸起来有什么感觉,开始吧!

(学生小组活动,老师参与小组活动和学生一起活动,并适时进行指导。)师:那谁愿意第一个来介绍你的好朋友,说一说它长得什么样。生:我的好朋友长长的。师:说得好!谁还有补充的?

生:有的地方摸起来平平的,有的地方摸起来刺刺的,有尖尖的角,它有六个面。师:你能按顺序地数给大家看看吗?大家都来数数。师:有谁知道这类朋友的名字? 生:长方体。

师:一起来叫一下它的名字——长方体。师(拿出正方体):咦,这是谁的好朋友呢?

生:我的好朋友是方方正正的,有六个面,六个面一样大,有的地方摸起来平平的,有的地方摸起来刺刺的。‘

师:你的介绍清楚又准确,真像个小老师!我们也一起来摸一摸、数一数吧。我们把这样的物体叫做正方体。(师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

师:那你们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不一样? 生1: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六个面。

生2:但长方体是长长的,有的面大,有的面小;而正方体是方方的,每个面都一样大。

师:哇!老师发现我们班的同学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师出示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并把正方形的面正对着学生。)师:那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物体吗? 生1:正方体。生2:长方体

师:那如果这样看呢?(把长方形的面正对着学生)生:长方体。师:哦,原来这是一个长方体。它有两个面是正方形,其余的四个面都是长方形,像这样的物体,我们也称它为长方体。所以,我们在观察物体时,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来观察。

师: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两位好朋友,我们接着来认识下一位朋友?

生:它的上面和下面都是圆形的,而且一样大!身子是直直的,它可以站着,也可以滚来滚去。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请你的好朋友上台来表演一下好吗?(学生拿着物体在台上演示)

师:谁知道这类好朋友的名字叫什么?——圆柱。师:你们还有好朋友要介绍给大家吗? 生1:球长得圆圆的,没有平平的地方。

生2:它特别调皮,总喜欢滚来滚去,我很喜欢玩球。

师:真了不起。现在请同学们拿出我们的好朋友球,一起来叫一下它的名字——球。师:同学们这么厉害,那你们知道球和圆柱有什么不一样吗? 师:那请你们把球和圆柱放在桌上滚一滚,看看有什么不一样。生:球可以自由自在地滚,而圆柱只能直直地滚。

师:观察得真仔细!同学们,认识了这么多好朋友,开心吗?最后,我们再一起来叫一下这四位好朋友的名字吧!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变化。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看、摸、比、想、滚一系列的操作,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想,将“做”中感受到的体验“数学化”,使教师“教”的内容变成了学生学的活动,“教数学”也变成了学生“创造性”地“学数学”。】 活动三:找一找

1、找朋友: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65页的第1题,然后进行集体订正。

2、找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想一想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找出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哪些是圆柱体和球,并通过课件让学生欣赏生活中各种形状的物体,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活动四:猜一猜:

请一位同学从袋中摸出任一个物体,说出这个物体的形状特征,其他同学来猜一猜所摸到物体的名称。

【设计意图:“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让学生在玩中感知的知识是最深刻、最牢固的。”因此,本环节我设计了猜一猜这一游戏,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玩中,在玩中探求、合作,体验和巩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活动

五、看一看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认识了哪几种物体?最后老师要请小朋友来欣赏一组图片。这些图里的建筑物和机器人都有我们学过的物体,到明天的数学课我们就一起来做一回小小设计师,通过有趣的拼搭来完成你喜欢的作品,好吗?

【设计意图:五大活动分一分、玩一玩、找一找、猜一猜、看一看的设计,并不是平铺直叙,而是环环紧扣,层层递进,突出了层次性、多样性、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让数学课堂充满了活力,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五、教学反思与点评: 【教学反思】

1.整节课通过设计一些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2.“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让学生在玩中感知的知识是最深刻、最牢固的。”因此,本节课我设计了找一找、猜一猜等游戏,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玩中,在玩中探求、合作,体验和巩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3.通过让学生用眼观察,用手触摸,动口说一说,多感官的参与,充分锻炼学生观察、表达、思考等多方面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有关的数学知识。【点评】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这是标准中提倡的学习方式。本课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倡导地教学理念,主要体现在:

1、抓住学生的兴趣出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教学活动能否激发兴趣,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之所在。为此,我充分利用一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征。由儿童喜闻乐见的机器人引入,抓住童心,让学生通过机器人这一中介来认识球、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物体分类》这一新知的学习过程中。

2、注重创设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调动各种感官认识物体。

通过让学生分一分,玩一玩,找一找,猜一猜,看一看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实现本课预设的教学目标,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教师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归宿点。在活动中自然地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合作的意识。同时,引导学生由“对活动的兴趣”发展为“对数学的志趣”。

3、联系生活,体验感悟。

篇7:初中数学有效课堂的构建策略论文

摘要:高效教学就是高效率的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也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高效教学是每一名老师都在奋力追求的教学境界。

关键词:高效教学;学习能力;创新意识

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学术实践活动,其开展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人才,培养基础数学的人才。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获得一定的数学知识和学习数学的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学习打下能力的基础和知识的.基础。初中数学面临着中考的检验,是学生能否进入普通高中接受教育的关键时期,所以对于教学的要求要更高一些。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也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高效教学是每一名老师都在奋力追求的教学境界。

1初中数学高效教学的标志

高效教学就是高效率的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学生的知识建构和能力提高都有明显标注。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将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第一要务。形成学生完整的知识体系,并能形成学生的质疑能力、创新能力。教学中能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目标,引领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为人才的形成打好基础。

2初中数学教学高效性的实施

高效教学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是落实在实践中的。实施高效教学有几种途径,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尤其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都是影响高效教学的关键。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方法应该基于学生的认知基础而确定,应该是最适合学生学习习惯的方法。比如我们常选择的任务驱动法、学案导学法等,都是非常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我们更应该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新时期的人才标准将创新作为首要条件,因为创新是一个社会和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所以高效课堂应该将创新意识培养作为首要。因此教师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要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方面上入手。将新课改的理念贯穿到教学的始终。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教师在教材内容的确定上、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教学模式的应用上下功夫,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这也是我们任课教师追求的最高教学境界,为学生的成长努力吗,为学生的发展努力,这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张祥.关于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几点思考[J].成功(教育).2013(11)

篇8:构建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一、从生活实际出发, 让课堂贴近生活

数学知识理论来源于生活。 为了使小学生对数学学习充满信心与兴趣, 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从小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入手, 先引起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强烈好奇心与求知欲。 比如, 在学习“ 分数”时, 教师可以给小学生先出这样一道题:“ 夏天天气十分炎热, 我们都爱吃西瓜。 可是, 如果只有一个西瓜, 我们这么多同学, 怎么分才算公平呢? 每位同学能吃到多少呢? ”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小事举例, 学生会觉得这个数学问题亲切、没有距离感, 因而愿意去认真思考、探索。 又如, 在学习“ 测量长度”时, 如果教师只是让学生测量书本, 未免单调乏味了些。 那么, 教师如果组织学生互相测量身高, 将四个同学分成一组, 轮流测小组里每位同学的身高。 学生对这样的教学方式肯定会感到惊奇, 他们会异常活跃地加入到这个课堂活动中。

二、采取小组合作模式,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深入开展, 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受到许多小学数学教师的青睐。 由于小学生天性爱热闹, 他们更愿意一起学习、一起玩。 因此,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 对促进小学生的高效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 要对小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 由于小学生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责任意识, 因此教师不能让他们自由结组, 而要根据每个小学生的个性特点, 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将其分组, 并尽量保证每个小组的综合素质相当, 以形成激烈的竞争。 然后, 在每个小组中选择一个小组长, 负责管理督促学生的学习, 小组内的组员也要互相监督, 以提高整个小组的学习水平。 最后,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并积极培养学生与人互动的意识。 比如, 在学习“ 认识图形”时, 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写出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图形。 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充分发散思维, 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开发与培养, 并且在不断交流中, 时时产生思维的火花, 如, “ 魔方、便利贴”是正方形的, “ 日历、手机、相框”是长方形的, “ 小红旗、饼干、路标”是三角形的, “ 汽车标志、瓷砖、吊坠”是菱形的, “ 积木、裙子”是梯形的等等。 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与总结中, 深化了对课堂知识的记忆, 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的效率与质量。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创建良好课堂氛围的基础。 教师是小学生的启迪者、引导者, 在小学生心目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因此, 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 并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 了解他们的想法, 并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去学习,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小道具或是与小学生一起做游戏。 比如, 在学习概率部分的知识时, 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一起玩“ 丢手绢”的游戏, 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了解概率的随机性, 并且学生在快乐的课堂环境中进行学习, 符合新课标“ 以人为本”的教学宗旨。 另外, 由于小学生的心理较脆弱, 教师不能严厉批评小学生, 而要给他们适当的鼓励与肯定。 比如,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 他们大多会紧张, 这时教师就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不要怕说错, 回答得对错与否都要给予肯定, 学生在教师的不断激励下会更加努力学习, 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 并且, 教师不断的肯定会增强小学生的自信心, 有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 教师与学生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 “ 爱屋及乌”, 学生会因为喜欢这个老师而喜欢上这门课程, 进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要做到“ 以生为本”, 构建有效、快乐的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环境, 教师首先要激发小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从日常生活出发, 让小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 降低对数学学习的距离感与陌生感;其次, 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最后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 让他们在数学课堂找到自信, 找到学习的乐趣, 进而有效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摘要:小学数学是小学阶段学习的主要课程, 也是难点课程。小学数学是初步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摇篮, 对小学生素质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小组合作,教学效率,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篇9:构建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的途径

找准教学起点

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认真与教材展开对话,深入分析教材,更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

例如,在教学《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时,有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你们打乒乓球时,一般用什么方法决定由谁先发球?然后出示场景图。问:你知道图中两名运动员在用什么方法决定由谁先发球吗?用猜左右的方法决定由谁先发球公平吗?为什么?学生讨论后小结。猜对和猜错的可能性是相等的,都是1/2。并模拟了这个情境:一是上课地点在海门市六匡小学,这是一所江苏省乒乓球传统特色学校,孩子们对比赛规则定是了如指掌,二是若学生意见有分歧,教师可适时介绍国际比赛中的一般规则,以拓宽其视野。这样教学,立足“尊重教材”的观念底线,唤醒了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有效探究

要使学生最终能独立自主地学习,就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充分释放,从而获得“自然生长”的力量。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出示例题: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涂色表示它的二分之一。而后提供自学提示,放手让学生去探究。

问题1:请同学们继续对折,找出和二分之一相等的分数,并用等式表示出来。

问题2:观察每个等式中的两个分数,看看它们的分子、分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友情提醒:如有困难,可参考书本上面的填空)?

问题3:从上面的变化中,同学们发现了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

教师充分放权,让学生带着问题亲身经历探究发现的过程,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并通过观察、操作、合作学习,理解新知,解决问题,自己“发现”知识的真谛,进而获得数学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合作能力和积极主动的学习品质。

关注个性发展

教学中情感激励、多元评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要利用评价激励学生,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敢于思考、敢于展示、敢于质疑,个性得到发展,思维得以锻炼,智慧得以分享。

如教学《年、月、日》时,在认识了大月、小月的基础上,教师抛出问题:同学们有什么办法能很快地记住大小月?有介绍“儿歌记忆法”;有介绍“民间歌谣”;有介绍“拳头记忆法”;有一名学生大喊一声:“我又发现了一种方法,我是‘数手指记忆的”。同学们满脸疑惑。师问:“谁理解这种方法?”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出现不同声音。学生争论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教师没有立即评价对或错,而是请这位学生介绍他的方法。“伸出左手的四个手指(除大拇指),伸出的手指表示大月,两指之间表示小月。从食指开始数起,一月大、二月……八月大、九月小……”师追问:“你是怎么想到的呢?”生答:“因为我的手胖乎乎的,凹凸部分不明显,所以就想到了数手指。”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是啊,对于胖乎乎的小手而言,“伸直的手指记忆法”不是比“拳头记忆法”更为形象、更为直观吗?教师延迟评价,学生就多一些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与独特见解。

创造思维空间

教学实践证明:科学合理的练习是学生学好数学、发展思维的重要保障。有效练习的质量与学习质量成正比。在课堂教学中,选择适当的时机,将习题改编成开放题,供学生思考与探索,以求精练高效。

出示习题:某超市一天上午运进300袋大米,下午比上午少运进五分之二,( )?让学生根据条件自主提问,每个人都跃跃欲试,兴致很浓,很快便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1.下午运进多少袋?

2.一天共运进多少袋?

3.下午比上午少运进多少袋?

4.上午运进的袋数是下午运进袋数的几倍?

5.下午运进的袋数是上午运进袋数的几分之几?

6.上、下午运进的袋数分别是总袋数的几分之几?

此时,学生探究的问题是开放的,思维是发散的,学生始终是积极主动的,他们的思维在不断出现的问题中被深化。所以,练习设计多渗透开放题,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去发现,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自我对话,提升学习能力

布鲁纳曾言:“如果没有回归性,任何关于思想的理论都是无用的。”其实,这是一种与自我对话的能力。例如《倒数的认识》课尾,教师出示“令你最高兴的是( );令你稍头疼的是( );令你最思索的是( )……”引导学生简明扼要地分析哪部分知识学得较满意,哪部分知识学得不够扎实,还存在什么疑惑等。学生通过自我对话、自觉反思、深入思考,不断提升学习能力。

篇10:关注个体构建有效数学课堂

对于每个智力正常的学生来说,只要教师能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为其提供充足的时间和适当的帮助,那么他们都能学会并达到正常的学习水平.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学生个性的`数学教育,扬长补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掌握必需的数学,让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教师应注重因材施教,增加学生个体参与学习的机会,发展学生的潜能,突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真正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

作 者:陈梁森  作者单位:贵池区乌沙中心学校,安徽,池州,247000 刊 名:管理观察 英文刊名:MANAGEMENT OBSERVER 年,卷(期): “”(23) 分类号: 关键词:数学   个性   课堂教学   有效性  

篇11:构建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上海市澄衷高级中学

范月红

摘要:温馨、情趣、有效是一堂优秀课的三个完整要素,三者合而为一,彼此联系,不可割裂和偏废。温馨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基础,情趣是教学过程生动与完美的表达,有效是教学目标的基本达成。只有将这三个要素和谐地组合、交织、交融于一起,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和高效,达到提升区域教育质量的目标。教师现在真正应该做的事情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自己,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温馨;课堂焕发活力;课堂效率

数学学科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它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这种学科的特点容易使数学教学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高中数学由于教学内容多,一些公式、定理、法则的推导过程比较繁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只注重学生在认知领域的发展,注重学生对算“理”、算“法”的理解,而忽视了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情感与态度的介入。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我觉得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此,教师除了要将知识教授给学生,更应该注重在教学中注入爱的动力,给学生一份鼓励,给学生一份自信,一份尊重。用一切方式肯定学生,赏识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他的价值所在。教师现在真正应该做的事情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自己,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本文对构建温馨、情趣、有效的高中数学课堂进行了一点探索,目的是让学生喜欢数学,快乐的学习数学,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率。

一、利用学生情感的依恋性,在课前把温馨带进课堂。

每个人都想拥有一个温馨的家,当然每个学生都想拥有一个有着温馨气氛的课堂。课堂的气氛客观存在于教师心理场,它对师生整节课的心态起着制约作用。良好的课前气氛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创造能力,使整个课堂呈现出高涨而积极的状态,相反不好的课前气氛则会疏远师生间的距离,束缚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使课堂呈现出低落而消极的状态。因此,教师要学会在课前营造和激发专注的竞争气氛,安抚和维护平静的自在气氛,提醒和整顿萎靡的亢奋气氛,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课堂的温馨。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在课前将温馨带进课堂:

1.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时刻注意自己的设计对象是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不是物,不是任意摆布的“学习机器”,在重视数学知识训练的同时更加注重生命性、人文性的感悟和表达。

2.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灵,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愿望、兴奋感、困惑、焦虑及烦恼,理解和尊重他们的人格和个性差异,想学生之所想,感学生之所感,掌握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

3..改变过去单一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角度出发,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4.教师善解人意,要学会等待,不要指望你的一次教育就能成功,要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思想,要对自己的学生始终充满激励,充满赏识,充满尊重,充满期待。一句话,使课堂充满温情的人文关怀。

5.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归生活。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必然要回归生活。在新课程的课堂中,教师必须开放自己的课堂,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上的教学资源,开展多渠道的学习,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增强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的机会。将课堂带入真实的生活,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活力。这样将校外环境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加以运用,就能很好地解决数学学习与生活的应用问题,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利用数学的学科特点,让课堂生趣。

1、数学问题的情境性

处于恰当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有解决问题的冲动,主人翁意识较强。同时任务本身具有整体性、挑战性,解决了问题就是奖励,能较好的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多样性能较好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索精神。如在讲解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时,笔者采取实例设疑导入法。先提出一个通俗而有趣的问题:用一张报纸(厚 0.1毫米)对折 30次,想一想,这叠纸大概有多厚?如果对折 100次呢?在学生做出了种种估计后,教师提出其厚度远远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学生感到惊诧,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于是教师引出课题,师生共同分析,推导出通项公式。通过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就把复杂、抽象而又枯燥的问题简单化、具体化、通俗化,同时也趣味化了,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当然创设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比如创设悬念、空白、融洽、成功、活动等情境,这要求我们数学教师凭借深厚的知识底蕴,良好的教育机智,揭示其数学模型,用艺术的方法教给学生。教师要注意的是,要从教学目标和内容来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切忌牵强附会。

2、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多媒体技术具有信息量大、动态感强等传统教学技术无法具有的优点,特别适用有关几何图形、函数图像等知识的教学。在常规教学中,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概念的理解和图形、动画的演示和视频的播放,用常规的教学手段难以完成的。而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能给学生深刻的印象,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但是,值得提一点的是,我们不能过多地依赖多媒体,而丢弃传统教学用具。实际上用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具,教师在黑板上板书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一段时间正好可以让学生审题和思考,而且重点内容还可以保留在黑板上。然而过多地利用多媒体之后,课堂上的教学容量大了,而且内容展示很快就过去了,没有给学生以足够的思考时间,表面上看整堂课信息量大,展示很快就过去了,让学生应接不暇。其实教学由原来的“人灌”变为无效的“机灌”,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所以,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要“恰到好处地用”。理想的教学应把教师、传统教具和多媒体的优势都充分发挥出来,把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3、采取灵活采用探究的形式

探究形式通常有学生个人独立探究、学生临时组合方式共同探究、既定的小组合作探究和班级集体探究等。课堂上,可根据不同的探究需要,采用一种形式,也可以几种方式交叉进行,使探究活动更加深入充分。教师热情地参与学生的探究,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支持与鼓励,教师的热情对学生有强烈的感染力,它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探究热情,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最后,促进学生在探究中的互动与交流。在探究过程中,第一,教师要促进学生学习小组内部的交流与互动;第二,教师还应鼓励学习小组与学习小组之间进行对话,并为这种交往、交流提供条件;第三,教师还要组织好全班学生的交流,使全体学生在演示与观察、表达与交流中共同学习。

三、大胆探索与尝试,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高效的数学课堂拥有——内容的广度、思维的深度和学习的温度。数学课堂的温度始终要建立在学生思维的深度上,它决定了一节数学课的高度。高效的数学课堂是——真正充满数学味的魅力课堂;让学生学有所得的效率课堂;着眼于学生发展的生命课堂。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力求做到——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学科感悟;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不断提升教学的层次和水平,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注重高水平的预设又要注重动态的生成。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在数学教学中我做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

1、创造高效课堂,要做充分的课前准备。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准备得不充分、目标掌握得不明确,对于课堂出现的问题调控不力而浪费时间。具体讲就是要做好以下几点:明确每节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而不在面面俱到,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体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之处,重点加以突破;合理地讲练,每节课都要有比较深入的信息反馈与调整,确保每节课中目标的达成度。

2、创造高效课堂,教师必须精练教学过程。老师必须清楚这节课练习什么、怎样练,并将其精心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一切面向学生,时间留给学生,活动交给学生,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特征。教师应根据课堂反馈,及时调整教学,避免出现机械的重复与无效的环节。除教学环节精练外,教学语言的简洁也是获得高效教学的重要因素。所谓语言的简洁,也即切中要害、点到为止。事实上,提问重在精而不在多,难度要切合实际而非越深越好,时机要恰当而非随意发问。要想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在课堂的教课上,我们还要注重每一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及他们的性格,能吸引学生的课堂才是好课堂,能让孩子们对所授知识感兴趣的老师才是好老师。

3、创造高效课堂,要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俗话说:“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之以渔,惠其一世”。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创造高效课堂的重要保障。为了教学生会学数学,我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要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以上种种方法归根结底目的只是一个,就是拉近师生的距离,增加教师的亲和力,让学生在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中成长,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它是有效性的灵魂,学生越来越爱学习是学习有效性的内在保证。

温馨、情趣、有效是一堂优秀课的三个完整要素,三者合而为一,彼此联系,不可割裂和偏废。温馨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基础,情趣是教学过程生动与完美的表达,有效是教学目标的基本达成。只有将这三个要素和谐地组合、交织、交融于一起,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和高效,达到提升区域教育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美]加里•D.鲍里奇著,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第四版),江苏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李雁冰著:《课程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篇12:构建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内驱力,可以使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并推动学生积极探索、敏锐观察、丰富想象、深刻思维、锻炼意志,集中精力去获取知识,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互动式电子白板在课堂中的使用,使问题的呈现变得新颖有趣,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整个课堂都是在活跃的活动气氛中开展,学生的思维整节课都保持欢乐愉快的最佳状态。由于互动式电子白板特有的拉幕、涂色、隐藏、资源库的支持功能,给平常教学带来无限的遐想。

如,在教学《平均数》这一课时,我两次利用白板拉幕的显示功能,创设了三年级1班男女生进行套圈比赛的场景,随着幕布拉开,使学生了解到:“他们每人套了15个圈,统计图表示他们套中的个数,他们还想请我们给他们当小裁判呢!”从而为学生呈现出一个直观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的情绪活了起来。

二、直观展现,突显重难点

传统的教学往往在突出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使如此,学生有时仍然感触不深,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交互式电子白板互动技术的恰当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时,在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以后,我们可以指名让学生直接到白板上来演示,教师只需要随手在白板上画出一个梯形,接着再复制一个梯形,然后让上来演示的学生通过对其中一个梯形的旋转和平移,把这两个梯形拼成一个大的平行四边形,无需教师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学生就能直观地感受到这个大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是原来梯形面积的2倍,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利用电子白板直接、灵活地展现割补方法及公式推导过程,使学生把听觉、视觉、运动感觉等协同利用起来,刺激感官,强化记忆,巩固认识。这样,既有效地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又突破了难点,优化了教学过程,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的特征,进而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思维碰撞,增强互动

电子白板为教师与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供交互基础,利用它的交互功能,增加了学生和教师之间做出及时反馈的机会,使学生更易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教师与学生的思维都变得开阔,教师的思维可以和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通过这种交互活动,学生的交流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如,白板的笔触功能,虽然是最基本的.,但在实际应用起来却是相当方便。因其能设定不同颜色,笔画可粗细,使我在教学中更加得心应手。这样,学生能明确要求,及时解决课中的突发事件。如,在讲授圆的面积时,在讲解圆和圆的五种位置关系时,学生说到什么,教师可以在白板上画出,并且赋予图形不同颜色,在新授时可以让学生来讲解,并且加以标注、画图等,在练习时学生用手里的控制器进行选择,不仅增强了趣味性,而且真正体现了师生互动,提高了课堂实效性。

实践证明,交互式电子白板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丰富的资源平台,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可以做到数形结合、音形兼备,为教师和学生互动搭建了有利的平台,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的掌握,使有意识的学习和无意识的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学得轻松愉快,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我们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选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时,既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特点,又要注意服从于学习目标、学生学习实际等诸多因素。只有合理地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师“教”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加强,学生“学”的主体地位也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舒娜,刘菁。电子白板下的教学交互行为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06)。

[2]叶颖。交互式电子白板最常见的功能[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06)。

[3]徐宏所。巧用电子白板,优化课堂教学[J]。科技经济市场,2010(11)。

上一篇:湘乡市商务局外经外贸股09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社会实践心得写法模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