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有效性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2022-12-27

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提法使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是多么的重要,它可以降低师生精力、物力的付出,还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1捕捉生活素材,诱发学习欲望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这里的关键就是我们要善于捕捉“生活素材”采撷生活教学实例,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实效。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教师授课时,不能单纯地讲解知识,在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教师可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故事、游戏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去探求新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确定位置”这一课的导入,教师出示中药房里的药柜图片,让同学们说一说某一药材的摆放位置。一学生说:“第2列,第3行。师:“那么多的药柜 ,第2列第3行到底是哪个呀 ? ”由于对行、列的理解不同,确定的位置的也就不同,学生发现几种情况。师:“奇怪了,本来这药材的药柜只有一个,现在怎么出现了这么多个,是怎么回事? 看来,我们要准确找到这一药材柜就必须知道从哪里数起,需要统一列和行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知识———用数对确定位置。”这样的课堂导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所学的知识,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教师可在班上模拟超市购买交易活动。学生都陪父母或自己单独逛过超市,对于超市中大多数的商品来说,售价的单位都是“元”,精确到小数点后面两位数。学生对于一些食品的价格都比较熟悉,于是我也留了一个课后作业———“我跟父母逛超市花了多少钱”。要求学生记录下所购买的的商品名称、数量和单价,最后通过计算看加到一起的结果和收费小票上的结果是否一致。经过一段时间后,我们可以把这些收费小票累积起来,看看这段时间我们总共花了多少钱。这样,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才能产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发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他们感觉“身边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和头脑去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学会数学的思考。

2设计主导型问题,实施有效提问

“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教学也是如此 ,“善教者,必善问。”提问作为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们的教学效益。它不仅可以准确地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对教学策略进行调整,而且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回答,能更好地参与课堂学习,促进思维发展。合适的课堂提问总能把学生引向一个神奇的数学世界,并心甘情愿地为答案的寻求而绞尽脑汁,让教师体验到教学的莫大成功,也促进课堂教学和谐地发展。例如在“圆的周长”教学中,为了揭示圆的周长和半径(直径)的关系,教师用课件演示系绳子的小羊绕着树走一圈形成一个圆,接着,让学生观察走的轨迹所形成的圆的周长,然后再将绳子缩短,再走一圈形成另一个圆,并让学生观察。课件演示完后,教师在黑板上提出问题“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来引导学生进行回答。从这个例子看出,学生已经清楚地知道了圆的周长和半径的关系,此时的提问已经属于无问而问,追求的也只是表面的热闹。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学中教师可先让学生猜一猜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系,然后再引导学生想办法去证明。教师可让学生课前准备生活中不同大小的圆的实物, 借助引入滚动法和绕绳法,操作并发现,这会让问题更加有效,还让学生具有探索空间,并乐于学习。

在实际教学中,唯有那些现实的、具有挑战意味的问题,才可以真正激发学生的斗志,也有利于促进知识的正迁移。如在教学“24时记时法”时,教师让学生观看了钟面指针的转动后,提问:“第一圈的7时和第二圈的7时时间一样吗? 怎样区分第一圈和第二圈所表示的不同时间呢? ”在明确了时间修饰词在普通记时法中的作用后,再次提问:“一天有24小时,钟面上的这两圈的每一个时间跟一天的24小时是怎样应对的呢? ”引出对24时记时法的深入认识。不难发现,教师独具匠心,为了区分两种记时法并弄清两者之间的联系, 注重让学生联系钟面和数字,恰当的提问,建构和加深了对知识的宏观认识。

3有效体验,让数学学习更深刻

“手是思维的镜子 ,是智力、才能发展的强大刺激物 ,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是智慧的创造者。”儿童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因而对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借助直观、形象的感性认识, 所以通过组织动手操作体验来学习新知识正是适应这一认知特点。例如,在《认识几分之一》的学习过程中,在学生初步认识二分之一后,笔者设计了两个层次的操作活动,先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将长方形纸片折叠成不同的, 然后将不同的?进行涂色,使学生感悟到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接着出示一个纸盘,里面有两颗糖,学生通过平均分,说出其中的一份就是这盘糖的二分之一。我继续提问:“如果盘子里有4颗、6颗甚至更多的糖,你能用涂色的方法表示它们的?吗? ”学生通过动手分一分、涂一涂,知道了不管是几颗糖, 只要平均分成两份, 每一份都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这样, 学生在体验活动中为抽象的数学找到具体形象的原型,增进数学理解。

兴趣是学生的动力,而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如在教学“圆的初步认识”时,我先发给学生一些大小不同的圆形纸片,再分组比赛看谁先把圆片的中心(圆心)找出来,在学生找到后再问他们是怎么确定这个圆的中心的。学生通过操作体验、专心思考,想出了量、折叠等方法找到圆纸片的中心。通过这样的操作,先让学生把圆心是离圆上的各点都相等的这个知识点挖掘出来, 教师就可以轻松地讲解圆心、圆的直径、圆的半径等知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活动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我们要站在一定的高度认识小学数学课堂的各个部分, 积极地把握课堂的深度、宽度和热度,促进小学数学课堂的良性发展,以取得较好的数学教学效果。

上一篇:固定式液化天然气加气站工艺技术的对比分析下一篇:利用趣味性教学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点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