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指标

2024-05-06

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指标(共6篇)

篇1: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指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标准 操作指南

1.宗旨与目标

1.1 宗旨与目标 医学院校必须明确其办学宗旨和目标,包括学校定位、办学理念、发展规划、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等。

1.查阅学校发展规划,了解学校办学宗旨和目标;

2.了解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和学校的实际条件的符合程度。

1.2 宗旨与目标的确立 宗旨和目标的确定必须经过各利益方认真讨论,得到上级主管部门(所属教育部门、卫生部门)的批准,使全校师生周知。

1.查阅有关文件、资料,了解办学宗旨和办学目标的制订程序,是否有各利益方参与;

2.是否有师生可以看到的成文的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办学目标; 3.组织座谈会,了解师生对学校办学宗旨的理解情况。

1.3 学术自治 独立的或综合大学中的医学院校必须根据各自的规划要求,依据法律所赋予的权力,应能自主制定课程计划及其实施方案,能自主决定人员的任用和自主分配所拥有的教育资源。综合大学中的医学院应该得到大学社会人文学科及自然学科的学术支持,同时努力加强大学各学科间的融合。

1.查阅并分析教学计划、办学情况与办学目标之间的符合程度;

2.查阅综合大学中医学院在教学计划执行过程中使用综合大学资源情况;了解学科交叉融合的情况及大学对医学教育的支持措施和保障。

3.查阅有关文件,了解有关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和措施,并了解其执行情况和效果;

4.查阅学校相关部门的经费使用机制及使用情况。

1.4 教育结果 医学院校必须根据学生毕业时应具有的素质,制订合适的教育目标和教育计划,通过教育计划的实施和学业成绩评定,确定学生在五年有效修业期内完成学业达到上述要求,颁发毕业证书、授予医学学士学位,成为符合要求的医生。对长学制的本科学生,则必须按照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有关规定颁发相应毕业证书、授予相应医学学位。

1.查阅有关文件,了解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

2.分析学校为保证达到规定的具体培养目标所采取的保证措施及具体的评估考核办法。

3.查阅医学院校毕业生调查有关资料,如毕业生调查次数、结果、结果反馈情况、学校利用调查结果完善教育计划情况。

2.教育计划

2.1 课程计划

1.医学院校必须依据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医学科学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课程计划。

1.查阅课程计划,了解其先进性及是否符合学校定位;

2.查阅学校和教学管理部门有关资料,了解课程计划改革的总体思路、具体计划及配套措施;

3.考察课程计划落实情况。

2.医学院校制定的课程计划,必须明确课程设置及基本要求。

1.查阅课程计划,了解其课程设置及基本要求; 2.了解课程计划在加强基础、强化能力、注重素质和发展个性等方面的具体体现。

3.医学院校应积极开展课程计划改革,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课程计划必须体现加强基础,强化能力,注重素质和发展个性的原则,课程设置应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两者之间的比例可由学校根据实际确定。1.考察学校近5年在课程计划改革方面的具体举措;

2.了解课程计划在教学内容的整合、科学思维和临床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具体体现;

3.了解课程设置情况以及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比例。

2.3 科学方法教育 医学院校必须在整个教学期间实施科学方法及循证医学原理的教育,使学生养成批判性思维,掌握科学研究方法。

1.查阅教学计划中学校在加强科学方法教育方面的具体举措;

2.通过现场听课、座谈和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注重科学方法的教育。

3.通过考核和查阅论文等了解学校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效果。

2.4 思想道德修养课程 医学院校必须在课程计划中安排思想道德课程。1.查阅课程计划,了解思想道德课程的设置情况。

2.通过查阅教材和教案以及现场听课等形式了解课程设置和内容是否符合要求。

2.5 自然科学课程 医学院校必须在课程计划中安排自然科学课程,为医学生学习医学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打下基础。1.查阅课程计划,了解自然科学课程的设置情况。

2.通过计算课时比、查阅教材和教案以及现场听课等形式了解课程设置和内容是否符合要求。

3.对综合性大学,要了解自然科学课程和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情况。2.6 生物医学课程 医学院校必须在课程计划中安排适量的生物医学课程,为医学生学习临床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以适应医学科学的发展以及社会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1.查阅课程计划,了解生物医学课程的设置情况。

2.通过计算课时比、查阅教材和教案以及现场听课等形式了解课程设置和内容是否符合要求。

3.了解生物医学课程的设置与其他课程的衔接情况。

2.7 行为科学、社会科学与伦理学课程 1.医学院校必须在课程计划中安排行为科学、社会科学和医学伦理学课程,以适应医学科学的发展和日益变化的人口、文化背景以及社会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1.查阅课程计划,了解行为医学、社会科学以及医学伦理学课程的设置情况;

2.通过计算课时比、查阅教材和教案以及现场听课等形式了解课程设置和内容是否符合要求。

2.医学院校必须在课程计划中安排人文素质教育课程。

1.查阅课程计划,了解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情况。

2.通过计算课时比、查阅教材和教案以及现场听课等形式了解课程设置和内容是否符合要求。

2.8 公共卫生课程 医学院校必须在课程计划中安排预防医学课程,培养学生的预防战略和公共卫生意识,使其掌握群体保健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医学科学的发展和社会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1.查阅课程计划,了解预防医学课程的设置情况;

2.通过计算课时比、查阅教材和教案以及现场听课等形式了解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内容是否符合要求;

3.了解预防医学课程的设置与其他课程的衔接情况。2.10 课程计划管理

1.医学院校必须有专门的职能机构负责课程计划管理,这一职能机构必须在医学院校的领导下规划并实施课程计划,以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

1.考察学校的机构设置,了解有无专门的职能机构负责课程计划管理; 2.查阅有关文件资料,了解课程计划管理的举措; 3.考察主要教学环节,了解课程计划管理的运行情况。4.对于综合性大学要考察医学院在课程计划管理中的作用。

2.课程计划管理必须尊重教师、学生和其他利益方代表的意见。

1.查阅有关文件资料,了解课程计划管理过程中教师、学生等的参与情况; 2.通过座谈等形式了解教师、学生和其他利益方代表在课程计划管理中所起的作用。

2.11 与毕业后和继续医学教育的关系

医学院校的教育计划必须考虑到与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职业发展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制度性衔接。

1.查阅教育计划,了解其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管理等是否与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职业发展接轨;

2.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在校教育对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职业发展的影响。

4.学生

4.1 招生政策

1.医学院校的招生工作必须根据教育主管部门的招生政策,制定本校招生的具体规定。

1.查阅医学院校招生章程。

2.了解医学院校招生录取程序。

2.医学院校的招生章程必须向社会公布,包括院校简介、招生计划、专业设置、收费标准、奖学金、申诉机制等。

1.查阅医学院校招生宣传材料是否涵盖医学院校的办学条件、招生计划、专业设置、奖学金发放等内容;

2.了解医学院校的申诉机制及执行情况。

4.2 新生录取 1.医学院校必须依据自身的办学条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科学地确定招生计划和录取标准。

1.了解医学院校确定招生标准和人数的依据。2.查阅医学院校近三年招生人数,学生人数与本标准的相关指标是否相符。2.医学院校在录取过程中,必须贯彻国家的招生政策,不得歧视弱势考生。1.了解医学院校在招生录取过程中是否存在歧视弱势考生;

2.了解医学院校在校学生中弱势考生的基本情况。4.3 学生支持与咨询

1.医学院校必须建立相应机构,配备专门人员对学生提供适当的支持服务。1.考察医学院校对学生提供支持服务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情况;

2.查阅医学院校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困难补助、减免学费等规章制度,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这些制度的落实情况;

3.了解对残障学生的住宿安排情况

2.医学院校必须提供咨询服务,对学生面临的学习、心理、就业、生活等压力产生的问题予以指导。

1.考察医学院校提供学生心理咨询服务的时间和地点;

2.查阅文档,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医学院校开展学生心理咨询的情况。4.4 学生代表

1.医学院校必须吸收和鼓励学生代表参与学校管理、教学改革、课程计划的制定和评估以及其它与学生有关的事务。

1.查阅文档或医学院校提供的证据,了解学生代表参与学校管理、教学改革、课程计划制定、评估及与学生有关事务的情况;

2.了解医学院校对学生的意见的处理情况,对改进医学院校的工作是否发挥了作用。.医学院校必须支持学生依法成立学生组织,并明确主管部门指导鼓励学生开展社团活动,并为之提供设备和场所。

1.查阅文档,了解医学院校对学生组织的支持和管理情况; 2.了解医学院校学生组织的规章制度和活动内容;

3.考察医学院校为学生组织开展活动提供的设备和场所。

5.教师

5.1 聘任政策

医学院必须实施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和教师聘任制度;配备足够数量的基础和专业教师,保证合理的教师队伍结构,适应教学、科研、服务的需求;必须明确规定教师职责;被聘任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及与其学术等级相称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承担相应的课程和规定的教学任务;必须定期对教师的绩效进行评价检查。

1.考察医学院是否有明确的教师资格认定和教师聘任制度和规定,并查阅近三年来教师资格认定、聘任、解聘、退职等的相关资料。

2.了解医学院基础和专业教师数量、考察生师比是否达到6-8:1* 3.考察医学院全职教师与兼职教师、职称、学位、年龄等情况。

4.了解教师完成相应职责所要求教学任务的情况,考察医学院是否有明确的监督机制。

5.2 师资政策与培养 医学院校必须保障教师的合法权利和义务,有明确的师资政策并能有效执行,保证教学、科研、服务职能的平衡,认可和支持有价值的业务活动,确保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必须建立教师直接参加与教育计划有关决策的机制;必须制定教师队伍建设计划,保证教师的培养、考核和交流,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机会。

1.考察医学院是否有教师的任命、改任、晋升、免职等政策,并已公示。2.考察医学院是否有通过奖励、晋升、酬金等方式来认可教师有价值的业务活动的机制。

3.了解医学院重要决策有关情况,考察教师能否直接参加招生、课程评价、学籍管理及其它重要政策的制订。4.考察医学院是否有明确的师资培训及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检查近三年教师培训项目、实施情况及实施效果。

5.考察医学院促进教师在本学科领域内、学科领域间以及校际、国际交流的具体措施。

6.教育资源

6.1 教育预算与资源配置

1.医学院校必须有足够的经济支持,有可靠的经费筹措渠道。随着医学教育发展,经费投入也必须逐年增加,保证教育计划的完成。

1.考察学校教育事业拨款、学费收入、校办企业回报、社会捐赠等经费来源情况;

2.考察近三年学校预算、决算状况,了解学校近年办学经费筹措、逐年增长及教学投入状况;

3.确认学校办学经费能否保证教学计划的完成。

2.医学院校对于教育预算和资源配置必须有明确的责任与权利,依法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严格管理教育经费,提高教育投资效益。

1.核查学校财务制度是否责权明确、是否完善健全;

2.考察学校教育资源配置情况,是否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

3.考察学校财务制度执行情况,教育经费是否使用合理,管理严格; 6.2 基础设施

1.医学院校必须有足够的基础设施供师生的教学活动使用,对基础设施定期进行更新及添加,确保教育计划得以完成。

1.考察学校生均教学及行政用房面积是否符合国家规定;

2.考察学校对基础设施是否定期建设,维护良好,能够保证教学需要; 3.校园面积是否符合国家规定,校园环境是否幽雅,能够满足师生需要。2.医学院校必须使用现代化、先进的科学仪器装备实验室,保证医学实验教学的完成。

1.考察学校生均仪器设备值是否符合国家规定,每年均有一定的新增仪器设备;

2.考察学校仪器设备性能是否先进,管理是否严格,维护是否良好; 3.确认学校科学实验仪器设备的数量和先进水平是否能够保证教育计划完成。

6.3 临床教学基地 1.医学院校必须建立稳定的临床教学基地管理与建设体系,确保有足够的临床教学基地以满足临床教学所需,临床教学基地必须实施认证制度,临床教学基地应提供省级的认证依据。

1.了解学校对临床教学基地建设的政策和措施; 2.考察学校临床教学基地情况;

3.核查学校现有临床教学基地是否通过认证、是否向教育部与卫生部的备案;

4.了解临床教学基地认证过程,考察认证程序是否严格。

2.临床教学基地必须成立专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负责临床教学的领导与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临床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档案,加强教学质量保证工作,特别是加强对临床能力考试的管理。医学院校拥有的附属医院和病床数必须满足临床教学需要。临床医学类专业学生总数与附属医院床位总数的比例必须达到国家有关规定。

1.考察学校是否建立临床教学组织机构;

2.考察学校临床教学组织机构是否配备专职教学管理人员; 3.考察学校临床教学管理制度是否建立、是否健全; 4.考察学校临床教学管理档案是否建立、是否健全; 5.考察学校临床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是否建立、是否健全; 6.考察学校生均床位数是否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

3.医学院校必须加强对临床教学基地的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以保证临床教学的需要。

考察学校临床教学及生活用房、临床技能实验室、图书馆、仪器设备等基础临床教学设施状况,确认是否能够保证教学需要。

4.医学院校必须加强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农村卫生保健院、疾病预防与控制机构建立良好稳定的业务关系,为预防医学的教学提供稳定的基地。1.考察学校是否有适应教学需要的预防医学教学基地;

2.考察学校是否与社区、乡镇卫生保健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立良好稳定的业务关系,是否能够适应教学需要。

6.4 图书及信息服务

医学院校必须拥有并维护良好的图书馆和网络信息设施,必须建立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使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能有效地用于教学,使师生能够利用信息和通讯技术进行自学、获得信息、治疗管理病人及开展卫生保健工作。

1.考察学校图书馆一般状况;

2.考察学校生均图书、年均图书购置费占教育事业拨款比例和生均年进书量是否符合国家规定;

3.考察学校网络信息设备的装备及其技术先进程度; 4.开除学校校园网教学内容的丰富程度及更新状况; 5.考察校园网教学资源的利用状况。6.5 教育专家

1.医学院校必须有教育专家参与医学教育的决策。考察学校的医学教育决策是否有教育专家的参与。

2.医学院校必须建立与教育专家联系的有效途径,能证实在师资培养和医学教育中发挥了教育专家的作用。

1.考察学校是否与教育专家建立有效联系;

2.请学校提供证实教育专家在师资培养和医学教育中发挥作用的资料。6.6 教育交流

1.医学院校应有与其他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及学分互认机制。

考察学校与其他医学院校或其他卫生相关行业教育机构是否建立合作与学分互认机制。

2.医学院校必须提供适当资源,促进教师和学生进行地区及国家间的交流。考察学校是否提供适当资源,支持师生进行地区和国家间的交流。

8.科学研究

8.1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1.医学院校必须明确科学研究是学校的主要功能之一,设立相应管理体系,制定积极的科研政策、发展规划和管理办法。1.考察学校是否设立科研管理部门,有否完善规章制度;是否有相应的科研政策,对科研活动及成果是否予以鼓励,采取何种办法与措施,力度如何;

2.核查学校是否制定科研发展规划,发展目标是否明确、可行,采取措施是否落实、有效;

3.考察学校科研项目的管理办法,是否健全、合理、有效;课题的数量、档次,成果及获奖的数量、档次、应用等;考察学校三年来科研经费状况,包括来源、额度、落实等。

2.医学院校必须为教师提供基本的科学研究条件,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提倡创新和批判性思维,促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1.考察学校科研基础设施;

2.考察学校科研仪器设备的数量、现代化程度、完好率、使用率; 3.考察学校科研实验室装备水平、开放程度、管理状况; 4.了解学校利用各种手段营造学术氛围的情况。

3.医学院校必须提倡教师将科研活动、科研成果引入教学过程,通过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及科学精神。

1.各学科、教研室和教师个人利用现有科研条件对学生开展科研训练的情况;

2.各学科、教研室及教师个人结合课题研究开展专题学术讲座的情况; 3.了解学校组织学生开展各类课外科研活动的情况; 4.了解学校有否创新性科学实验教学安排。

8.2 教师科研 医学院校教师应当具备相应的科学研究能力,承担相应的科研项目,取得相应的科研成果。

1.考察学校重点学科、核心课程各级教师承担科学研究项目的情况,包括课题数量、档次、经费等;

2.考察上述教师科研成果及应用情况; 3.考察上述教师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的情况,包括课程内容更新、补充;向学生开展专题讲座;改革教学实验项目等。

8.3 学生科研.医学院校必须将科学研究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为学生创造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与条件。

1.考察学校有否为学生安排课内外的科学实验活动; 2.考察学校是否邀请校内外名师、名家为学生讲座 3.考察学校是否有学生科研活动专项经费;

4.考察学校有关学科、教研室的科研实验室是否向学生开放。2.医学院校必须在课程计划中安排适当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学生开设学术讲座、组织科研小组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活动。

1.察学校是否有适当的综合性实验课,即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

2.考察学校是否有适当的设计性实验课,即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

3.考察学校有否创新能力培养计划和措施;

4.考察学校是否为学生开设有计划的学术讲座;

5.考察学校教学实验室是否向学生开放,包括实验室开放的范围、时间、内容、对学生的覆盖面。9.管理与行政

9.1 管理

1.医学院校必须建立医学教育管理机构,明确其职能及其在学校中的地位。2.医学院校必须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及其操作程序。

3.医学院校必须设立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学委员会等组织,审议教学、科研等重要事项。

1.查阅机构设置文件,是否说明教育主管机构的隶属关系和职能,2.查阅教学大纲、教材、教案、试卷、成绩、学籍、学位和毕业等教学管理文件,考察是否完善、有效;

3.考察学术、学位、教学等委员会的设置、职责、活动情况及其对教学工作所起的实际指导、监督作用;

4.了解基础医学和临医学在行政和教学管理上的关系是否和谐,是否能够互相促进。

9.2 医学院校领导 医学院校必须明确主管教学的领导在制定和实施教育计划、合理调配教育资源方面的权利。

1.教学计划方面,主要考察以下几点:

(1)查阅机构设置文件,是否说明教学主管领导的职责和权限;

(2)是否制订教学发展规划,发展规划是否与医学科学发展和社会需求相适应,发展目标是否明确、可行;

(3)是否组织制订和及时修订教学计划,全面安排学校的教学、课外活动等内容,领导全校教职工贯彻执行;

(4)是否建立和健全教学指挥系统,充分发挥教务处、教研室等各级教学部门的作用;教学秩序是否有条不紊;

(5)是否制订提高教学质量的政策、措施;

(6)教学检查是以培养目标为依据,有计划、有目的、有记载;是否制度化;是否解决实际问题;

(7)教学工作总结是否全面、客观,是否有具体的改进意见及其落实情况;(8)是否就教学管理工作发表文章或提出专题报告;(9)对教学研究成果否予以奖励,力度如何;(10)有关引进人才、特聘教授(师)、国内外师资培训的文件、运作程序和效果;

2.教学资源方面,主要考察以下几点:

(1)是否建立规章制度,使教学资源调配制度化、规范化;(2)查阅近3年有关教学经费的审计报告;(3)教学主管领导签发经费的情况;

(4)教学经费预决算情况,基本经费和专项经费的使用方向和力度;(5)多渠道筹资方面的绩效及资金使用带来的结果。9.3 行政管理人员

医学院校必须建立结构合理的行政管理队伍,行政管理人员必须承担相应的岗位职责,执行相应的管理制度,确保教育计划及其它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

1.考察管理人员对全局教学工作、本岗位工作、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认识和思考; 2.了解管理人员的编制、岗位职责及岗位轮训的情况;岗位职责文件可否公开调阅;

3.考察教学管理工作条例、课程计划管理规定的制订与执行情况; 4.了解对管理人员进行工作质量评价、考核、晋升的方式、方法;

5.了解管理人员的年龄、职称、从事本岗位年限;了解管理人员的计算机和英语的应用水平;

6.了解对管理人员岗位培训、继续教育的情况;

7.是否设置专门机构及人员研究医学教育深层次问题;专著或文章发表情况;研究结果对医学院教学工作的指导。

9.4 与卫生部门的相互联系

医学院校必须与社会及政府的卫生相关部门形成建设性的关系。

1.考察医学院校与社区医疗机构、疾病预防和控制机构、心理健康咨询机构的交流、协作关系,所能发挥的建议、研究、决策作用;

2.了解学生所学知识在社区医疗机构、疾病预防和控制机构、心理健康咨询机构中的应用;

3.考查医学院校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情况;

4.了解医学院校对卫生主管部门的建议、咨询作用。

10.改革与发展

10.1 发展规划

医学院校必须定期回顾和审查自身发展规划。

1.查阅历年来学校发展规划,特别是制订规划的依据,包括对以往阶段的回顾总结和发展的要求与任务。

2.查阅有关部门关于学校发展规划的会议记录、研究报告;

3.查阅有关文件,了解近几年医学院校教学、科研及医疗服务改革的措施及成果。

10.2 持续改革

医学院校必须不断进行教学、科研和医疗服务的改革,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

篇2: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指标

1.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背景与现状

1.1背景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建立了“医学教育国际标准”项目。6月,WFME发布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207月,WHO西太区办事处制订了《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证指南》,CMB的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IME)随后制订了“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MER)”。

1.2现状

,教育部召开医学教育标准国际研讨会,部署国际标准“本土化”的研究工作。会后,教育部、卫生部设立专门项目,委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组建了“中国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课题组”。,哈尔滨医科大学成为国内首家以WFME《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进行试点性认证的学校。2月,在全国医学教育工作会议公布了《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试行)。203月,教育部办公厅颁布教高厅函[2008]7号文件“关于成立教育部医学教育认证专家委员会和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的通知”。

2008年3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织专家首次以《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试行)为依据,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学专业(包括五年制、六年制、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医学专业)进行了试点认证。[2]2008年9月,教育部、卫生部颁布教高厅函[2008]9号文件“关于印发《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的通知”。11月,汕头大学医学院成为首家以《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为标准接受认证的学校。

2.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程序。

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程序主要包括申请学校自评、专家组进校考察、提出认证意见、完成认证报告等实施步骤。

3.临床医学专业认证重点考核内容

3.1硬件建设:大学办学的必备条件。

3.2内涵建设:办学宗旨、人才培养模式与质量、教学管理、教学方法、教学改革等。

3.3办学过程中每一项有利于促进学生能力培养、教学改革、教学质量保证等实际工作。

3.4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5注重社区或农村医疗卫生实践。

3.6推进课程纵向和横向的整合。

3.7拓展学生的国际交流经历。

3.8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3.9教学工作的亮点与优势、不足与对策、计划与目标。

4.汕头大学医学院的教学改革

月9日至12日,汕头大学医学院成为首家以《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为标准接受认证的学校。

围绕医学教育国际标准,以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为目标,对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与创新,将以往的“以学科为主”教学模式,转变为基础课、临床课和临床实践“系统整合”和“以问题为中心”的新教学模式。[3]

4.1以系统整合为基础,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新课程体系由核心课程(公共基础、人文社科、系统整合、技能、临床核心课程)、选修课程(早期、后期)及临床实习(通科实习,选择实习)三部分组成。

4.2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理念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从以学科为中心向系统整合转变;从以授课为主向自主学习转变;从单一理论考核向多元化考核转变。广泛开展互动式教学,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驾齐驱,建立多元化考核体系。[3]

5.通过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促进医学教育改革

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是在“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和“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本土化的基础上,提出了本科临床医学专业都必须达到的各项教育要求,是一所学校能否承担医学教育的基本标准;是医学教育检验自我和创新发展的新途径,对促进医学教育国际化、完善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学与创新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推进课程纵向和横向的整合将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杨棉华,罗添荣,谢雯霓,边军辉.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及其对我国医学教育的影响[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30(3):321-323.

[2]许晓东,冯友梅.医学专业认证的实践与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8(5):1-4.

[3]杨棉华,何萍.围绕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6(2):10-12.

篇3: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指标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毕业设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由于工程教育认证将“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作为基本指导思想和出发点, 重视对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 更多突出“培养质量”, 故教育部自2006年起启动工程教育认证试点以来, 其认同度不断提高, 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认可[1]。目前很多高校的交通运输专业都在积极申请通过工程教育认证, 以使专业办学质量得到提升。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 对毕业设计 (论文) (以下简称“毕业设计”) 标准为“要结合本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是本科学生完成教学计划全部课程后必须进行的一项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是学生综合运用本学科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 提高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进行科学研究的实践过程[2,3]。这与工程教育认证所给出的标准相同, 即实现了毕业设计的初衷也就能够满足工程教育认证的标准。然而, 近年来毕业设计环节存在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既有客观因素, 又有主观因素;既有个人问题, 又有管理问题;本文认为, 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由于指导教师本身所造成。因为这个环节不同于理论授课, 理论授课面对的经常是超过60个人的教学班级, 教师很难做到对学生进行一对一了解, 对学生的学习动态无法及时掌握。但毕业设计不同, 在这一过程中, 指导教师和学生经常是一对一沟通、交流, 只要指导教师能够在每一个阶段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和认真辅导, 学生可以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设计。那么如何对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质量进行客观、综合的评价, 从而增强指导教师的责任感, 保证毕业设计质量, 使交通运输专业顺利通过工程教育认证, 对交通运输专业办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分析目前毕业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 然后针对问题提出评价指标体系, 最后对指标体系进行分析。

一、目前毕业设计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1. 部分指导教师思想上不够重视。

教师普遍存在重视课堂教学, 轻视毕业设计的现象。认为毕业设计就是给学生出个题目, 完成过程就是在学校各种规章的要求下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催促和检查, 进入最后阶段重点要求学生一定要格式正确, 至于内容和完成质量则不是非常重视。很多情况下由于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双重原因出现毕业设计环节存在“前松后紧”现象。在开始阶段学生为了就业、考研或其他原因不能集中精力做毕业设计, 且指导教师也未能及时地进行督促和检查;后期面临严峻的毕业形势学生才紧张起来赶任务, 但由于时间紧, 且准备工作不充分, 导致毕业设计草草收场, 其质量很难不能保证。在答辩阶段, 很多答辩小组的老师为了同事之间的面子或其他主观因素对学生在答辩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问题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提出的问题也非常简单, 没有深度。总之, 在这一过程中很多指导教师对自己或同事指导的学生给人情分等, 表现不够不严肃。这些都是因为思想上重视不够所造成。

2. 毕业设计选题本身存在问题。

①毕业设计选题质量不高。现在很多选题都要考虑如何应对日后进行的各种检查和评估, 为更简单地应对检查和评估, 很多院校都对各种教学资料的格式进行了硬性规定, 比如:试卷的内容按照统一格式、毕业设计按照统一格式等, 很少考虑学科差别。就像每年毕业设计检查时注重检查论文的格式, 而对毕业设计本身质量较少涉及。为应付各种检查, 某些指导教师在选题时为方便只出一些东拼西凑就可完成的综述性题目。那些真正付出很多, 进行认真撰写的毕业设计却仅仅因为一些格式的不正确而必须重新修改或装订, 从而给指导教师和学生带来一种冷水泼头的感觉。其实, 并不是说这些格式检查不应该, 而是更应该在保证毕业设计内容的基础上要求这些。那么如何要求内容呢?只有从评价指标中来要求指导教师尽可能做到。②毕业设计选题缺少新颖性和可行性。现在很多指导教师都会采取一些以前选题, 尽管很多高校也允许选择一些非更新选题, 其初衷是希望新一届的学生能够在以前的基础上将这个题目完成得更加合理和完善, 比如我校每年就允许有40%的非更新选题出现。但学生的实际结果却是和往年的成果一般无二, 鲜有创新;这样带来的结果必然是毕业设计中的恶性循环, 质量很难保证。还有一些指导教师在选题时题目过大, 带来的好处是学生查找资料相当方便, 因为很多资料都会与该选题相关;但是哪些是重点, 该怎么写, 作为本科生心理未必就清楚。所以让其良好地完成这些题目也就勉为其难。③毕业设计选题数量不够多。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加, 一名指导教师指导10人以上学生做毕业设计并非新鲜事情。很多指导教师不能给出足够多的题目, 只能出现多人共做一题的事情, 加之指导教师不能在学生内容不雷同方面做出有效的规定和区分, 从而导致学生毕业设计雷同的现象更是存在。上述现象在很多人看来有些言过其实, 但必须承认, 部分指导教师并未认识到毕业设计的严肃性与重要性。从思想上产生了麻痹、糊弄, 答辩结束就算了事的认识。尤其是在扩招后, 一名指导教师需要指导10个以上的学生时, 上述现象就有了存在的借口。但随着工程教育认证的到来, 指导教师必须正确面对毕业设计的质量问题。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为了对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中的教学质量进行客观和全面的评价, 我们根据自身指导毕业设计的亲身体会和对毕业设计的全过程的认识, 从选题、组织、撰写、答辩四个阶段共19个指标进行评价。具体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析

由表1可知, 对教师评价的重点在毕业设计的选题和组织阶段。只要指导教师在这两个阶段工作到位, 剩下就是和学生交流和沟通。学生在一个好的选题和进度合理、资料完备的基础上再加上指导教师严格要求和良好沟通, 顺利完成毕业设计的撰写就绝非难事, 那么顺利通过答辩更是水到渠成。在选题阶段, 很多高校都采取由该学科的专家或者高级以上职称人员组成的选题评审委员会对选题进行审核或指导教师汇报、答辩的形式决定选题是否通过。在选题阶段的8个指标中, 有些指标应该一票否决, 比如不符合大纲要求;多人共做一题, 而指导教师又不能保证内容不雷同;选题难度过大;选题工作量过小。有些指标要有一定制约措施才可通过。比如选题若为非更新题, 则该选题学生的成果若和以前成果一般无二或区别不大, 则学生的成绩最多为及格或者不及格, 从而就要求指导教师在给出该选题时一定要在任务书中给学生的要求和以前有较大变化, 而且在撰写过程中时刻加强对该学生的检查和督促;所以指导教师在决定是否采用以前的题目时也会认真考虑。若选题为综述题, 则该学生的毕业设计一定要在结构或思路上有所创新, 如果内容仅仅是多篇资料的东拼西凑, 则在评定该生成绩时应着重考虑。这些制约措施的目的是使指导教师尽量少用非更新题和少出综述题, 多出一些有一定创新性和与工程相结合的且工作量和难度适中的题目, 这也是为了培养学生在最后环节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组织阶段给出的三个指标可以说是指标“指导教师对选题的了解和掌握程度”的细化, 也是在论文开始之前对毕业设计的质量再次进行一次保证。设计撰写阶段的五个指标主要是对指导教师的工作态度、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进行的考核。这些指标应该由被指导的学生或者相关同学进行反馈。设计答辩阶段的三个指标主要是对答辩过程中的综合表现进行考核, 应该有答辩委员会和参加答辩的学生共同掌握。

四、结论

交通运输专业为迎接工程教育认证, 在毕业设计质量控制上提出了一些措施, 较以前使毕业设计质量有了较大提高。尽管本文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一家之言, 是建立在交通运输专业实际情况与毕业设计经验和教训基础之上, 但本文的部分指标可以为其他高校或专业在评价毕业设计质量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林健.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5, (2) :10-19.

[2]张燕燕, 康红伟, 张发厅.机械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指导与改革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5, 13 (3) :116-119.

篇4: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指标

【关键词】中医认证 专门用途英语 教学实践

一、中医学专业认证和中医英语发展的国际背景

中医学专业认证是国家教育部依据《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医学专业(暂行)》对中医学教育状况进行全面客观“诊断”、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明确中医学教育改革方向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学校中医学教育的创新发展和提高中医人才培养质量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医认证服务于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及其产业发展,服务于区域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中医药国际化和全球化。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加强,中医药在世界各国不仅逐渐得到认同和欢迎,而且已有较快的发展。但是由于中医英语人才的缺乏,中医药尚未得到西方各国政府的足够重视。因此,要促进中医药产业在世界各国的健康蓬勃发展,高等医学院校培养具有医学专业知识和较强英语交际应用能力的医学英语人才势在必行。

二、对中医英语存在的认识上的误区

目前,很多中医院校只关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通过率、英语竞赛成绩获奖率。并把它们看成是衡量英语教育成败的标准。单一认同英语的工具性和功利性,忽视了高校英语教育的学科性、专业性和人文性。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片面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只开设一些专业方向课程而忽视了语言基本功训练和应用能力的提升。

在中医院校片面追求过级率和获奖率是对中医学本身的特点和对外语教育的特点认知模糊所造成的。一方面,中医学从专业上来讲,被认为是“国粹”,不需要用英语去检索搜集文献资料和拓宽专业知识。学生工作以后用英语的机会很少,出国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更是微乎其微,所以学不学英语对中医专业的学生影响不大。另一方面,模糊了外语教育的工具性和素质性。外语教育培养学生汲取国外信息和交流信息,扩大视野,吸纳世界优秀的文化科技成果。如果仅仅把英语看成一门工具是培养不出来上述能力的。

Flowerdew和 Peacock(2001)曾指出:英语已成为国际上各学科研究成果、科技文献和学术交流的国际通用语,不管这所大学的教学语言是英语还是母语,只要不想与国际学术社会隔离,一个合格的本科大学生都必须有能力用英语阅读本专业的文献,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了解本学科的国际前沿最新发展。在中医英语教学中,中医学科知识的英语学习不仅仅是对科学知识的获得和积累有直接的推动作用,更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所以,对中医英语的认识要放在国际视野的层面上,不能仅仅认为它仅仅是中国特色或者中医的东西。

三、专门用途英语

大学英语语言教学按照用途,可以分为大学通用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大学通用英语被称作传统普通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EGP),它的教学是“以一般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为其主要教学内容,其教学水平的检验通常定位在学生对英语文学作品的理解与欣赏能力上”。它针对性不强,也不能满足人们用英语开展某些特殊领域的教学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ESP)是一種以“语言学习为目的的服务性教学”(Pobinson, 1989),具体地说,它是以学生的学习目的和交际需要来指导教学目标,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她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在一定的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和大学通用英语相比,专门用途英语更有满足特定行业或职业需要的方向性。经受过良好ESP培养的学生在将来从事的职业和领域里,比那些只接受过EGP教育的学生能更准确,更有效胜任工作。

根据《广西中医药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及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区域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学校中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具有较强的传承能力与创新能力,并未他们将来在中医教育、科研、对外交流、文化传播等方面的工作奠定基础。作为ESP的一个分支,中医英语教学目的是经过基础英语阶段的学习之后,继续巩固和不断提高英语的语言能力,掌握中医英语的基本特点和表达习惯,搜集中医专业的文献资料,拓宽专业知识,培养用英语从事医学的学习研究、实践以及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促进行业的发展。

四、高等中医院校中医英语教学实践研究与探索

1.课程设计。《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4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强调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门专门用途英语,中医英语也有着它特殊目的和特殊用途,其课程设计就要考虑学生的特殊要求,以学习者为中心开展课程设计活动。这一点和《方案》是一致的。一般中医院校英语课程的设置也形成了大一大二实施大学英语学习的的局面,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基础能力,三四年级开设与中医专业相关的英语课程,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如果学生在语言基本知识不牢靠,就很难消化和吸收中医英语专业知识。在这种情况下,中医英语类课程的开设就仅仅是用中文翻译中医基础知识,开设这门课程的意义就被忽略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我国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深入开展,很多中医院校不断总结以往的实践经验,不断修改教学大纲和课程设计,已达到教学目标。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一课程设置还是存在许多代表性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设置缺乏连续性。只开设了一或两个学期,学生只能入门,却无法深入、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医学院校的英语专业就是一边学习英语基础知识和文化人文知识和医学专业知识,两者不能有机结合,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本科阶段无法打下扎实的基础,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更不利于研究生阶段的医学英语的相关学习。

(2)课程设置缺乏目的性。专门用途英语的目的在于满足学生对特定领域的英语技能的需求,而不是将专门用途英语和双语教学混为一谈或者认为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和大学英语教学大同小异。在设置中医英语类课程的时候,很多老师和高校的行政人员没有意识到中医英语作为一门专门用途英语是为了满足学生在特定领域英语技能需要,即在中医诊疗领域用英语进行交流和阅读外文期刊了解国内外中医发展动态的一种技能和能力,而是将中医英语仅仅作为一种中医和英语的简单结合,通过中医英语的学习让学生们掌握点基本的术语和表达法就可以了。他们会将一些实用的必修课设置成选修课或是缩短中医专业英语学习的学时。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学生要么觉得课程枯燥不实用,缺乏重点,要么觉得学时太短学不到什么有用的知识。因此学习积极性严重受挫。

(3)课程设置时间分布不合理。专门用途英语的根本目标在于提升特定领域内的语言技能,特色在于语言知识和专业知识相结合。作为一门专门用途英语,中医英语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中医领域内的语言技能,其特点就是将英语语言与中医专业知识的结合。很多医学院校在本科阶段前两年设置了体系完整的基础课程,由于学生到了大三、大四面临着考研、找工作和写论文等问题,没有时间学习相关知识,因此作为重点的中医英语只用一年的时间来完成。学生在学习量剧增,就业压力打的情况下进行中医英语的学习,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根据《方案》的要求:开设中医学专业的院系必须注重课程计划和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完整性,体现加强基础、提高能力素质、发展个性的原则。医学英语作为一门必修课,要注意学时的足够,课程的连贯性;学时的设置要考虑师资因素。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的意愿和需求,分类,分阶段进行教学。笔者赞同中医英语的分阶段教学,但是在课程设计上不要那么泾渭分明,大一大二亦可以开设基础英语和一般用途的中医英语,一般用途的中医英语可以开设中医英语口语、听说和简单中医知识的英语阅读之类的课程。学校可以开设《医学英语视听说》《外国医学影视经典赏析》等医学英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三大四可以多开设些中医类英语课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文献检索和归纳整理的能力。比如《医学英语词汇解析》《医学论文写作》等课程。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基础大一大二的学习,不仅扎实英语基础,对一般用途的中医英语有个大致的了解,培养对中医英语的兴趣。到大三大四接触到中医英语的时候不会感觉突兀不适应。中医英语在人才培养需要、学生就业升学实施循序渐进分层次培养和分级教学。通过此类课程的学习达到培养“有一定医学专业知识和英语基础知识和交际应用能力”这个总目标,实现《方案》里面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

2.师资。从教师层面上来说,我国中医院校从事医学英语的老师,大多数是英语专业毕业。在医学院校他们承担着繁重的大学英语教学工作,医学知识缺乏,进修经历有限。在中医英语的教学中自认医学知识缺乏,实际教学中讲授语言多于傳递中医信息。学生在学习中医英语的过程中学而不获,挫伤了学生学习中医英语的积极性。其实,与大学英语教学相比,中医英语在教学内容上有其特殊性,但是两者都是在提高英语学习者获取信息知识的水平,满足学习的需要。所以,对于教授大学英语的教师,不必要像医学专业教师那样系统全面掌握医学知识。扎实的英语语言技能和教学技能方法在一般用途中医英语的教学中更为重要,更有利于完成教学目标,取得教学效果。

根据《方案》要求,近三年广西中医药大学制订了《师资队伍“十二五”规划》,为教师的培训设立专项基金,为教师进修、学习、交流培训提供保障,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机会。英语老师通过培训巩固英语基础、积累中医学科专业知识,并将两者有机结合,走出一条有特色的中医英语之路。

作为一门专门用途英语,中医英语之所以出现这么多的问题是因为目前对其研究和认识不是太深刻,存在很多误区。英语教学实践与探索中存在一定的误区。结合广西中医学大学中医认证为背景,从课程设计、师资和教学三个教学实践方面研究和探索一些代表性的问题。进一步理清中医专业培养目标,促进教学管理者和医学英语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和中医学科知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的网络平台,促进中医教材质和量的提高、中医知识的普及、把握中医发展方向。中医英语的发展能促进中医药对外贸易和交流,传播中医文化,增强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许谨,孙宏.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公共医学英语教学改革现状述评[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3):482-484.

[2]赵跃君.医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04,22(17):9-10.

[3]徐育年,孙晓玲,侯建人.医学英语教学的评估理论和指标[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20-22.

[4]杨怀远.根据社会需求发展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0(1):48-49.

篇5: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指标

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准备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学院、系(部)、处(室)、馆(所)、中心、医院:

为进一步加强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建设快速高水平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校将于2016年接受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为做好有关工作,学校编制了《山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准备工作方案》,已经2015年5月27日校长办公会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山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准备工作方案》

二○一五年五月二十八日

山西医科大学校长办公室 2015年5月28日印发

共印400份

附件:

山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准备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建设快速高水平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委员会决定于2016年对我校临床医学专业进行认证。为做好我校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根据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印发<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的通知》(教高[2008]9号)、《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9]4号)以及教育部临床专业认证委员会《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指南(试行)》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主要内涵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是参照国际标准制定的我国本土化医学教育标准,是建立我国医学教育认证制度、完善我国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基本依据。标准包括宗旨及目标、教育计划(培养方案)、学生成绩评定、学生、教师、教育资源、教学评价、科学研究、管理与行政、改革与发展10大领域和41个亚领域。其中教育计划包括课程计划、教学方法、科学方法教育、思想品德课程、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基础生物医学课程、行为科学、社会科学及医学伦理学课程、预防医学系列课程、临床医学课程、课程计划管理、与毕业后和继续医学教育的联系等11个方面,提出了课程计划从制定到管理的具体要求,明确了教师、学生和其他利益方代表的重要地位,详细列举了对思想品德、自然科学等六类课程的基本要求,强调了预防医学、人文科学以及新兴、交叉和边缘学科课程的教育。要求学校深入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并在整个教学期间讲授科学方法和循证医学原理,注重学生交流能力、自主和终身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以及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指出在校本科教育是医学教育连续统一体的基础,课程计划必须与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联系。

此标准以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为对象,旨在为各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施和管理提供参照。在提出核心基本要求的同时也尊重各校办学的自主权,为各校的教学改革和发展留出了充分的空间。

二、我校开展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的目标

1、组织全校各单位和部门按照《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逐项进行自查、自评,总结经验,找出差距和不足,及时进行整改落实,确保我校本科临床医学教育高水平通过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

2、以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依据,认证工作为抓手,坚 2

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提高质量”的方针,进一步明确我校医学教育改革方向,逐步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整合改革,促进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完善学生成绩评定体系,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创造性地加强和改进教学工作,努力探索和建立健全学校内部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和运行机制,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三、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准备工作的主要任务

1、深入学习、全面理解《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的内涵;

2、明确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全面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3、对照标准,自评自查,整改落实,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4、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5、全面开展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知识的培训和宣传;

6、以评促改,以评促建,全面提高我校本科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四、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准备工作进度安排 1、2015年5月

(1)开展专业认证学习调研活动,明确认证目的意义,熟悉认证标准、指标内涵和工作程序;

(2)召开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动员会,制定准备工 3

作方案,组建工作机构,明确职责和分工;

(3)邀请专家作专题报告。2、2015年6月—2015年7月

(1)各单位和部门组织师生认真学习有关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相关文件和知识;

(2)各相关单位和学院(系、部)成立本单位认证工作领导小组和相应工作小组,确定联络员,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

(3)各相关部门和学院(系、部)对照认证标准总结工作经验,整理归档相关资料,疏理发现问题,撰写整改方案;

(4)建设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专题网站。3、2015年8月—2015年10月

(1)各单位和部门按照整改方案进行整改落实;(2)专家督导组进行督促检查、指导和评估;(3)编写宣传手册,开展相关宣传培训工作。4、2015年11月—2015年12月

各牵头部门按照任务分工,对照认证标准,于2016年3月1日前撰写出本单位和部门负责板块的自评材料,汇总到资料组,并准备相应附件材料。5、2016年1月—2016年2月

学校对相关单位和部门的支撑材料进行梳理、汇总,并 4

提出反馈意见,相关单位和部门根据意见补充和修改相关材料。6、2016年3月—2016年5月(1)形成认证自评报告提交学校审定;(2)在全校进行广泛宣传和培训;

(3)再次召开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动员会。7、2016年6月—2016年7月

(1)邀请专家进行诊断性认证,并对专家反馈的意见进行分析,形成整改方案;

(2)针对诊断性认证后的整改方案,对专业认证各项工作进一步整改和完善;

(3)进一步修改自评报告。8、2016年8月—2016年10月

(1)向教育部临床专业认证委员会提交自评报告;(2)制定迎接专家进校开展认证的工作方案,做好迎接认证准备工作;

(3)撰写认证汇报材料;

(4)相关单位和部门根据学校制定的工作方案和自评报告进一步开展师生的宣传和培训工作,做好本单位和部门的相关准备工作。9、2016年11月—2016年12月 接受专家认证。

五、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准备工作机构与职责

1、按照专业认证要求和工作需要,学校成立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领导组,统一领导学校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准备工作,对认证准备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成员如下:

长:李凤岐

段志光

副组长:董

郑建中(常务)

成员:顾昭明

闫肖卿

孙安乐

王宏伟

贺培凤

李思进

肖传实

王斌全

李汝德

薜东平

2、领导组下设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组,具体负责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准备的组织实施。成员如下:

长:郑建中

副组长:肖传实

王斌全

李汝德

薜东平

成员:赵长青

任云青

孟小平

刘志伟

马春杰

孙俊狮

郑金平

张岩波

苏天照

段文美

赵文军 周德杰

彤 王志中

张志红

范益民

陈显久 郭

工作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务处,办公室主任由郑金平兼任。工作组办公室主要负责专业认证筹备工作的部 6

署、协调、指导。包括拟订迎接专业认证工作方案,组织开展相关评建和整改工作;拟订各个阶段的工作计划和具体要求并组织实施;拟定印发认证工作相关文件,并组织学习贯彻;制定重要活动议程等。

工作组下设若干工作小组:(1)专家督导组 成员如下: 组

长:郑建中 副组长:程牛亮

成员:学校教学督导委员会、教务处、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汾阳学院等单位和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和专家

工作职责

①负责督察认证准备工作进程和质量,推进专业认证准备工作的顺利实施。主要包括根据认证领导组和办公室的工作安排及各部门、各工作组的职责范围,对认证准备工作进度和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对未按期完成任务或未按要求完成任务的发出书面督办通知,督促各项工作任务落实;起草并执行奖惩措施。

②负责对认证工作成效进行评价。主要包括按照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相关指标体系,组织专家模拟专业认证的方法和程序,深入到有关教学单位进行调查研究与实地考察;根据 7

认证标准,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对各单位的认证准备工作作出判断,并提出整改建议。

(2)综合协调组 成员如下: 组

长:孟小平

副组长:马春杰

周德杰

凯 成员:学校办公室、教务处、后勤保障处、新校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汾阳学院等相关单位和部门

工作职责:

①负责校园环境的营造。主要包括规划并组织实施校园环境布局;负责教室、学生宿舍、办公室、实验室等环境卫生的督察;实验室建设;迎评所需仪器设备的采购;会场安排、车辆调度等。

②负责接待联络工作。主要包括联络员的培训和管理;各级领导和专家的接待和安排。

(3)资料组 成员如下: 组

长:郑金平

副组长:陈利平

苏天照

王志中

张岩波

段文美

陈振文

晋建华

孟彩霞

都文霞

成员:学校办公室、教务处、科学技术处、发展规划处、人事处、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汾阳学院等相关单位和部门

工作职责:

①负责材料的组织与落实。主要包括根据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相关指标体系搜集整理各种资料;分析数据,提出整改建议;编制详细的支持材料目录,制定材料整理要求,编写材料建设指南;收集、印刷支撑资料,组织、整理支撑材料归档。

②负责临床医学专业有关的办学状况重要数据的汇总统计、协调统一。主要包括根据认证需要规划数据统计体系;汇总统计和协调统一相关数据;指导各工作组、有关教学单位准确使用数据。

③负责起草自评报告、整改报告等材料;起草认证工作有关重要汇报、总结材料,为专家组准备资料。

(4)宣传组 成员如下: 组

长:燕

副组长:刘志伟

孙俊狮

陈显久

骞宪忠

成员: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处)、团委、教务处、网络中心、新校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第一临床医学院、第 9

二临床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汾阳学院相关人员

工作职责:

负责利用各种宣传途径开展临床专业认证相关知识的宣传工作;负责认证工作的宣传报道工作;负责专题网站的建设和维护;负责相关宣传资料的编写、印刷和发放;负责组织学生对认证相关知识的宣传和培训;负责各种相关会议音响、摄录像等工作;负责营造校园气氛。

3、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汾阳学院等相关院系要成立本单位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领导小组和相应工作组,具体负责本单位认证准备工作;要确定联络员,抽调专门人员负责认证具体工作。工作机构组成和联络员名单报校临床专业认证工作办公室备案。

六、工作任务分解

根据《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从“宗旨及目标”等10个领域加强整改建设,以达到“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办学标准”,并使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在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知识和技能方面达到“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该项工作涉及到全校各个教育教学环节,需各学院(系、部)和职能部门相互协作,具体任务分工及责任单位详见附件1和附件2。

请各单位根据任务分解表准备所需材料,进行自查自检自评,按时提出整改方案并进行整改落实,按照临床医学专业认证要求撰写本单位自评报告。

各工作组和牵头单位要经常性督促检查和指导,及时解决认证准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按时保质完成各阶段的工作任务。

附:

1、《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准备工作分解及责任单位》

篇6:口腔医学专业认证相关知识问答

1、我校的办学宗旨及目标定位是什么?

学校以“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医学教育、造就特色鲜明、具有国际视野的医学人才”为办学宗旨,以推动科学发展、建设高水平医科大学为主题、深化改革创新、加快内涵发展、强化办学特色、提升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在“十二五”期间实现“将学校建设成为学科优势突出、办学特色鲜明,国际化、开放型的高水平医科大学”的目标

2、什么是医学教育认证?

医学教育认证(accreditation)是由指定的专门机构、采用既定标准和程序对医学教育机构进行审核与评估的过程。

3、医学教育认证的原则是什么?

(1)认证过程要保证操作过程的独立性、客观性、公正性;(2)要注意尊重各个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和教育模式的多样性;(3)要重点考察教育目标的实现情况、教育过程的学术标准及专业设置对社会需求的适应;(4)“认证委员会”在依据客观证据和广泛信息做出认证结论时,要确保认证标准和程序的确定性;(5)“认证委员会”定期地评估、审核认证的标准和程序。

4、什么是专业认证?

指由一个合法负责的机构或者学会对学校、学院、大学或专业课程学习方案是否达到某即定资质和教育标准的公共性认定。认证的宗旨是,提供一个公认的、对教育机构或者教育方案质量的专业评估,并促进这些机构和方案不断改进和提升质量。—摘自《国际高等教育百科全书》

5、认证与评估的区别?

认证是准入,评估是区别水平优劣;认证是对办学过程的评价,重视座谈、访谈;评估偏重材料和硬性指标,认证是对学校办学水平和质量的综合评价,是帮助学校认识自己,看看自己在国内的地位,在质量上做得怎样。

6、专业认证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1)更新教育思想,促进真正意义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的形成,保证受教育展的权益得到更好的体现;,(2)依据国际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对学校医学教育进修全面客观地“诊断”帮助学校建立一套科学的、可行的办学理念和发展远景,以促进学校健康、持续地发展;(3)认真查找与国际医学教育的差距,明确学校医学教育的改革方向,为更大力度的改革奠定基础;(4)促进我国医学教育进入国际医学教育的发展平台。

7、我国口腔医学教育国家标准是什么?

2008 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口腔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了《中国口腔医学本(以下简称《标准》,该标准由毕业生应达基本要求及其办学标准科教育标准》)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毕业生应达基本要求,其中思想道德与职业素---12 条;知识目标---4 条;技能目标---9

条。第二部分:口腔医学本科教育办学标准,由“宗旨及目标”等 10 大领域和 38 个亚领域组成。该标准也是口腔医学专业认证的依据。

8、口腔医学专业认证的组织部门及认证机构是哪些?

医学认证的组织部门是教育部,口腔医学专业认证机构是全国口腔医学本科专业认证委员会。

9、申请口腔医学专业认证的条件是什么?

(1)申请单位须是经教育部批准或备案、已有三届以上申请认证专业的毕业生,并以本科教育为培养目标的医学门类下口腔医学专业所在的高等学校。(2)申请学校应向全国口腔医学本科专业认证委员会秘书处(以下简称认证委员会秘书处)递交申请书和申请表。

10、学校申请口腔医学专业的基础是什么?

在研究国际医学教育标准的过程中,逐步实现国际医学教育标准,确定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重点进行了课程整合、教学方法、评价方法、质量保障等方面的改革和建设,为口腔医学专业认证奠定了基础。

11、口腔医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口腔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未来的口腔医生,学生毕业时能够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与监督下,从事安全有效的口腔医疗实践;具有终生学习和进一步深造的扎实基础;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标准》对口腔医学专业教育提出了哪些方面的要求?

12、《标准》围绕宗旨及目标,教育计划、学生成绩评定等 10 大领域和 38 个亚领域分别制定了标准要求,具体的 10 个方面为:①宗旨及目标的标准;②教育计划的标准;③学生成绩评定的标准;④与学生相关的标准;⑤与教师相关的标准;⑥教育资源的标准;⑦教学评价的标准;⑧科学研究的标准;⑨管理和行政的标准;⑩改革与发展的标准。

13、学生成绩评定体系包括哪些方面?

评定体系包括形成性和终结性评定体系,形成性评定包括测验、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实习手册、讨论与辩论、研究论文等;终结性评定体系包括课程结束考试及毕业综合考试。

14、口腔医学专业认证的形式有哪些?

口腔医学专业认证的最主要形式分为听取校长自评报告、专家组实地考查和召开座谈会三种。

15、口腔医学专业认证的程序是什么?

(1)提交申请:申请学校应向全国口腔医学本科专业认证委员会秘书处递交申请书和申请表,认证委员会收到学校申请报告和申请表后,将委派专家组对学校的申请进行审核,并做出“受理申请”或“不受理申请”的审核决定(2)学校自评:由学校自行组织进行,要求体现真实性、客观性和科学性,专业所在院系应组织教师、学生和相关人员共同参与工作。撰写自评报告,准备好认证所需材料,在专家组现场考察前 1 个月向委员会提交自我评价报告。

(3)专家组进校考察:委员会组织的认证专家组根据《标准》开展考察认证工作。依据评估情况,认证专家组提出综合性、鉴定性认证结论意见,向委员会呈交认证报告。(4)委员会审核并做出认证结论,同时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认证结果。

16、认证结论有哪几种?

(1)完全认可: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符合《标准》要求。认证期限一般为 5 年或与学制年限一致;(2)有条件认可:教育质量和/或办学水平在某些方面存在问题,根据存在的实际问题由认证机构确定认证期限,一般短于 5 年,被认证医学院校对不足之处提出整改报告,再予以新的评估认证。(3)不予认可:教育质量和/或办学水平不符合《标准》要求,存在较严重的问题。

17、口腔医学专业认证自评的目的是什么?

上一篇:中班语言活动《云彩和风儿》下一篇:财务预算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