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专临床医学专业

2024-05-06

高专临床医学专业(精选十篇)

高专临床医学专业 篇1

1 目前基础医学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基础医学实践教学设置不能适应培养目标的要求

目前基础医学实践教学多以教研室为主体、以课程为中心独立开展, 实践教学内容自成体系, 缺乏横向联系, 部分内容相互重复, 且以验证性实验为主, 没有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岗位需求设置实践教学内容, 忽视基础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的结合, 忽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2], 从而使学生感觉基础医学实验课枯燥、乏味、无用, 丧失学习兴趣, 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同时又浪费了有限的基础医学教学课时。

1.2 实践教学方法、手段滞后

医学高专基础医学实践教学大多采用传统授课方式, 即教师讲解实验原理、演示操作步骤, 学生依照实验指导一步步完成操作, 并得出千篇一律的实验结果, 这样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1.3 实践教学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和共享

实验室以专业、课程为对象设置, 实验技术人员、仪器设备、场地等隶属于教研室, 势必造成实验室的重复建设及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 再则管理封闭, 资源无法共享, 使用效率低。

1.4 实践教学团队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目前大多数医学高专院校的基础医学实践课由理论课教师带教, 而这些教师多为医学或生物学专业的毕业生而非在职医生, 甚至大学毕业后即脱离临床工作与实践, 自身的知识结构与临床实际脱节, 授课时理论脱离实际、基础脱离临床, 不能将基础与临床有机结合起来, 其教育理念、知识结构不能体现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应用性, 不能满足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教学的要求。

1.5 缺乏有效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目前高专基础医学实践教学缺乏系统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实践教学的评价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 考核评价多局限于理论知识、实验原理、操作过程的记忆及实验报告的书写等, 而忽视实验操作能力及运用基础理论知识分析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的评价。

2 构建基础医学实践教学体系的策略

高专临床医学教育主要是培养面向农村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 从事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诊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的实用型医药卫生人才[3], 强调应用性、职业性和实践性。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重要途径, 而通过基础医学实践教学可使学生掌握医学基本操作技能、实验方法, 巩固相关理论知识,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临床思维、团队协作及创新能力等。

2.1 以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

根据基础医学课程的特点及专业培养目标要求, 建立从简单到综合、从形态到机能、从宏观到微观、基础衔接临床、纵横联系的实践教学体系。 (1) 保留各门课程经典的基础性实验, 如组织胚胎学的四大基本组织, 病理学的组织损伤与修复, 炎症等形态的识别, 机能学实验的动物捉拿方法、给药方法等, 通过这些基础性实验的训练, 一方面巩固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使其掌握最基本的实验操作方法及技能, 为综合性实验的开展和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2) 在基础性实验的基础上, 依据相关课程知识的逻辑关系、医学教育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 开设综合性实验, 如融合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及药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为一体的“失血性休克及其救治”实验, 从动物实验基本技能“耳缘静脉穿刺、手术野的备皮、气管插管”、生理学“动脉血压、中心静脉压的测量”、病理生理学的“失血性休克不同时期微循环、动脉血压、尿量等的变化观察”到药理学的“休克的药物救治”等各种操作技能与相关课程知识横向融会贯通, 使学生明晰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 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正常、疾病、治疗一体化的临床思维模式, 既训练了基本操作技能, 又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3) 推行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实践教学理念, 依据学生的理论知识储备情况、已掌握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室具备的条件, 让学生自行查阅文献、收集资料、设计实验方案, 最终通过与指导教师共同研讨来完善实验方案并实施, 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增强学生思维的科学性和逻辑性、开阔视野, 又可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2.2 改革创新实践教学手段与方法

根据不同的课程性质特点及实践教学内容,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多元化实践教学方法, 如分组实验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等。同时通过数码互动显微教学系统、数字解剖实验室教学系统、虚拟仿真机能教学系统等, 使原来单调枯燥的课堂教学生动形象, 增强师生互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通过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联系相关基础知识, 理顺逻辑关系, 在模拟临床实践中体会临床医生诊治病人的思维过程, 使基础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加强“双师”素质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基础医学教学的目的在于为学生未来成为医疗卫生工作人员奠定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基础。“双师”素质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双师”素质的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 又要具备运用多学科综合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多种实验操作技能。因此, 要想成为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 首先必须转变观念, 加强高职高专教育理论和政策的学习, 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深刻领会专业内涵, 同时积极参与临床实践、业务培训、相关学术会议等, 及时将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引入教学中, 将能力本位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2.4 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基础医学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可针对课程特点、实验内容等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 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客观、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职业素质的养成情况。过程评价包括平时到课情况、课堂表现、学习态度、实验操作能力、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等, 结果评价包括期末的综合实践技能考核及理论知识笔试, 通过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引导学生重视实验和技能训练, 使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 只有构建科学合理的基础医学实践教学体系, 才能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确保临床医学专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白纯, 陈芳, 许有华, 等.面向农村服务的临床医学 (乡村医生) 专业实训课程建设[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3 (6) :66-67.

[2]徐发莹, 吴丽慧, 吴森林, 等.基于基层卫生服务新定位的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浙江医学教育, 2014, 13 (1) :4-7.

高专临床医学专业 篇2

医学检验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掌握各种基本操作技能。临床检验基础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之一,亦是众多专业课中最重要的一门课程。目前,传统的临床检验基础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学需要。本文对临床检验基础课程教学体会进行了总结。

1优化教学内容

1.1临床检验基本技术课程的开设

临床检验基础是第二学期才开设的课程,前几届学生反馈,如果前期学习一些基本实验操作技术,对新学期临床检验基础课程的学习会有很大帮助,可以更好地进人实验状态,而不是在开展新的实验项目时,把有限的时间耗费在了解基本技术操作上。因此,本教研室编写了校本教材《临床检验基本技术》,并且在学生人学初即开设此课程。该课程教授的内容有:移液技术(移液管及微量吸管的使用)、离心技术(离心机的使用)、光谱分析技术(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显微镜的使用及维护、血液标本采集技术(静脉采血法和末梢采血法)与染色技术(瑞氏染色)。学生通过第一学期对上述项目的接触及练习,第二学期上临床检验基础实验课时操作都比较熟练,容易上手。

1.2改变传统PPT的制作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法常以填塞方式引导学生按部就班地接受教材内容,且一部分教师制作的课件也较为粗糙’常把课本内容一字不漏地照搬到PPT上,甚至利用扫描仪将课本内容复制粘贴到课件中。如今是一个网络无处不在的时代,而我们面对的学生均是“90后”,他们反感沉闷的教学氛围及千遍一律的、毫无变化、毫无新意的教学方法。因此,本教研室对课件制作方法进行改进,不再照搬课本原文,而是将重要的知识点罗列出来,再配上与内容对应的有趣的QQ表情、动画等。这样就使得课件非常生动,重点突出,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讲解“尿液一般性状”章节中的“尿量”时,介绍健康成人的尿量为1-2IV24h。制作课件时,为了强调1~2L的容量,弹出常见的家庭装绿茶罐子的图片,把具体的数字量化、形象化。讲解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呈毛玻璃样微浑时,我们通过各种渠道均未捜索到毛玻璃样微浑的脑脊液图片,索性在课件中插入毛玻璃的图片,直接加深学生感观认识。

2强化实验教学

2.1合理分组,充分利用资源

本专业还招收高职单招的学生,此类学生医学基础较好,尤其是检验相关操作经过临床实习已十分熟练。因此,在实验课分组时将其安插在其他学生中间,实验课时让其对其他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和示教。例如:在教授静脉采血方法时,虽然学生看过教师示教,但是操作时仍难免紧张,而教师也很难顾及到每一个人’而此时各组高职单招学生的指导和帮助则能使课程进展顺利,节约时间。

2.2重视实验标本的采集及制备

为了让学生看到阳性表现,实验标本均来源于本地区两家三甲医院。学期初,根据课程进度安排,实验员与医院检验科相关负责人联系,收集相应的标本。若标本不够理想,亦会人工制备阳性标本。例如,开展“尿液有形成分镜检”实验时,实验员会在尿液标本中滴加血常规标本以便学生更好地观察尿中红细胞形态;“磺基水杨酸法测定尿蛋白”实验时,实验员会制备5种不同浓度的标本,展示从阴性到阳性的梯度变化。

2.3应用PBL教学法

PBL是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学习讨论并达到解决问题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m。它是一种新的临床医学教育观,在之前学习的相关实验操作均已熟练掌握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在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中,加强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提高其对临床疾病的诊断能力,而不是停留在只会做实验不会分析的阶段。例如,课前教师从附属医院搜集并整理典型的化脓性感染患者标本’力求临床资料来源真实、内容详尽,包括病例、各项检査报告单和血涂片等。将学生进行分组,教师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演示给学生,并确定讨论基本框架,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思路进行讨论。按照疾病诊断步骤,例如,此患者的重要临床表现及体征是什么?有价值的辅助诊断是哪些?血常规及血涂片有哪些异常?确诊该疾病临床上尚需进一步检查哪些指标?并要与哪些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并上机操作血常规检查及观察血涂片,之后,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组员补充,最后再由教师归纳总结。利用PBL教学法将相关理论知识与临床病例相结合,不但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而且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及较强的.综合能力,如病例的选择、问题的拟定、激发学生兴趣等能力。

3全员听课,严把教师关

为了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教研室全员一学期需互相听课两次。其中,青年教师每学期至少听课10次,共20学时,并做好相关记录以备査验。通过听课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4举办技能大赛

第二学年末,即实习前举办临床检验技能大赛。为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取消自愿报名赛制,要求全员参加。参赛人员及比赛项目由比赛当天观摩的校领导通过事先准备好的名单现场抽取。避免了以往参赛选手均是班级表现突出的学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化被动为主动。实验室晚上和周末对外开放,均能看到学生练习的身影,真正做到以赛促练,为临床实习做准备。

5改革考核内容及模式

学生期末成绩由3部分组成,即理论考核成绩(占50%)、实验考核成绩(占35%)和平时成绩(占15%),可避免学生为得高分而只背书本知识不重视操作及平时作业书写的问题。实验考核侧重考査学生动手能力、实验习惯以及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以往考细胞形态知识点时,均是教师找好细胞’学生分组轮流辨认,导致后面的学生多半已知道考核内容。为此,我们改变考核模式,由学生找细胞,在规定时间内找到教师指定的细胞即过关,否则为不及格。平时成绩则由上课回答问题和实验报告完成情况来决定,而实验报告更加注重分析的书写与实验结果讨论’操作中的注意事项以及实验失败的原因。

6开辟校外课堂,注重理论联系实践

凭借附属医院的优势,组织学生去检验科见习。在临床带教教师的带领下,参与标本采集、上机检验、仪器保养维护和质控等书本上才能见到的操作,使学生产生更直观的认识。学生可以观察临床带教教师的规范操作,不仅加强了无菌观念,而且可以参与报告结果讨论,还可以观察血凝仪、流式细胞仪等在学校实验室里看不到的大型仪器。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科学系统地评价疾病,对临床检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及认识,也更切合我们的教学初衷。

7结语

以上措施对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临床检验基础这门课程是有帮助的,随着临床检验技术在临床医学中应用的日趋广泛,临床检验基础在医学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也日益突显。我们要与时俱进,在未来的教学中不断探索研究,继续深化教学改革,由以往单一的“教”转变为既“教”又“导”,教会学生课本上的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高专临床医学专业 篇3

【关键词】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技能

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就是要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针对高职高专教育,教育部明确提出要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1]。我校自开始招收临床医学专业以来,我们一直在着力探索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

1 人才培养突出职业性

1.1 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新医改方案》中指出“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专科临床医学教育指明了方向。《方案》又指出:“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以维护社区居民健康为中心,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初级诊疗服务。”这从政策上指明了高职高专临床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岗位的技术要求。根据《方案》要求和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确定我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适度的医学理论基础、扎实的临床医学知识和较强的临床诊疗实践技能,拥有良好的医德医风、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以较强的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从事医疗、保健、预防、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方面的工作。毕业以后能适应基层、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一线工作需要的高素质应用性专门人才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1.2 改革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

为了保证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设置更为科学,针对性较强,我们邀请县级以下医疗卫生单位专家作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成员,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的修订工作。结合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岗位对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综合需求,展开分析、讨论,尽可能准确地定位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最合适的就业岗位和培养方案。删除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无法开展的诊断技术和单病种治疗相关的知识内容;增加、充实部分专业重点课程中的实用技术内容;合理调整理论课程、实训课程、见习课程、综合培训课程之间的比例;重新规划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支撑与衔接等。

2 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临床医学专业实验实训基地建筑面积10000m2,包括临床技能综合实训室、常用诊疗技术实训室、多媒体心肺复苏实训室、物诊操作技能实训室、心电图实训室、影像诊断实训室、模拟手术室、外科实训室、妇产科实训室、儿科实训室、五官科实训室等44个实训室。仪器设备总价值1600多万元,万元以上仪器设备166台,实训基地为河南省示范性实训基地。坚持走“院系一体、医教结合”的专业发展特色之路,充分利用学校三所附属医院和64所校外实习基地的资源优势,把医院变成课堂。为学生早临床、早实践、多接触、多动手创造了条件,使培养的学生见识广,素质高,动手能力强。同时也为我系教师实践锻炼及开展医学科研提供了有利条件。

3 院系一体化管理,加强双师队伍建设

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增加专业课教师中具有一线实践工作经历的比例。“校院一体,医教结合”是我校的办学特色,临床医学系则坚持走“院系一体、医教结合、共育英才”的专业发展特色之路。学校第一附属医院(国家三级综合医院)院长兼任临床医学系主任,医院各科室主任分别兼任各教研室主任。学校要求医院临床科室的执业医师应该承担一定量的临床课程的理论教学、实验带教、实训带教或实习指导任务,期间享受专兼职教师待遇;要求基础课及专业课教师每5年中至少参加1年带薪带贴的临床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并把它作为晋升高一级职称的必备条件。同时学校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专职教师利用双休日、节假日、无课时间到医院坐诊,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学校鼓励临床课教师与临床科室的执业医师职称的相互转评。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双师型教师的比例逐渐增加,专业课的理论讲授、实验教学、实训及实习带教全部由 “双师型”教师完成。

4 改变临床课程的考试内容和方式

临床医学专业临床课以往都是在期末课程结束时进行一次结业考试,考试形式为笔试,考试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现在我们把临床课考试改为理论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综合考试,考试方式为把每一门临床课的理论知识考试与实践技能考试衔接起来,设计为一个统一的考试,考试课成绩理论占80%,实验占20%,考查课成绩理论占60%,实验占40%,这样有利于对各门临床课实践技能部分和理论知识部分全面、系统的考查。另外增加了实习前的实训考试和实习后的技能考核。

5 改革临床实习的考核评价方式

以前对实习的评价是由毕业考试、实习鉴定和毕业论文三部分组成。改革后按照执业助理医师的考试方法进行,考试分为理论知识考试和实践技能考核两部分,理论知识考试范围以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为依据,实践技能考试实行三站式考试方法。整个考试突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临床实践,并与职业资格考试相接轨,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毕业后的考证能力。

由于院校一体的办学模式,人才培养目标准确定位,学习内容与实际工作相一致,实践教学条件改善,双师队伍建设加强,临床课程及临床实习的考试内容与考核评价方式改革,毕业生不但知识结构合理,更具有熟练的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符合基层一线医疗卫生机构的用人需求,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参考文献:

高专临床医学专业 篇4

笔者经广泛调研, 对构建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实习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作了初步探索。

1 临床医学专业“实习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1“实习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的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套较为科学、导向明确、量化可比、简单易行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实习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以期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实习质量评价的规范性、客观性和公正性提供理论依据。

1.2“实习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1.2.1 整体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的整体性要求各项指标能够全面地再现和反映教育目标。要求在设计指标体系时, 应该从评价目标的整体性出发来筛选评价指标, 认真考虑每个指标在整体中的作用, 恰如其分地确定其应处的层次和位置。

1.2.2 可接受原则

指标的可接受原则包含2层意思[1]:一是指标必须符合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水平。二是用指标进行评价是可行的, 必须考虑到实施时的人、财、物等具体现实条件。如果指标层次过于繁琐复杂, 即使其设置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合理性, 也难以付诸实施, 会使指标体系流于形式, 难以达到评价的目的。

1.2.3 实用性原则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是培养“高质、强能、实用”的人才, 因此, 高职院校学生实习质量评价体系应体现实用性原则, 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需要, 建立完善的学生实习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1.3“实习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步骤

1.3.1 初拟指标体系草案

在资料调研的基础上, 对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进行系统分析, 对国内外相关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对比研究, 结合国内高职教育的现状, 初拟实习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草案。

1.3.2 组织专家咨询

邀请我校3所附属医院的20名专家 (主要是科室主任、科教科长、临床带教指导教师等) 对5项一级指标, 17项二级指标进行咨询, 采用Delphi专家咨询法及层次分析法对评价指标进一步筛选, 并确立各指标评价标准, 初步确立指标体系。

1.3.3 进行实测分析论证

采用拟定的指标体系对我校60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临床能力实测, 以检验评价指标体系的可信性和有效性、性能及品质, 并根据实测结果进一步修订指标体系。

1.4“实习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内容 (见表1)

2 指标体系小范围实测分析论证

2.1 实测对象及方法

2.1.1 实测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选取在我校3所附属医院实习的2006级60名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作为实测对象。实测时, 参加实测的学生在该科室的实习时间达到3周以上, 以使带教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及能力, 增强实测的真实性及客观性。

2.1.2 实测工具

根据专家咨询、分析、论证后自行构建的“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实习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实测。

2.1.3 实测方式

通过我校3所附属医院带教教师评价、病人评价及出科考试等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最后由笔者根据考评指标的结果统一计算考评成绩, 并进行统计学处理。

2.2 实测结果

2.2.1 实测结果的分数段分布 (见表2)

2.2.2 实测成绩分析

由表2可见, 所有实测学生的临床能力评价分数均合格, 绝大多数学生 (93.34%) 的临床能力得分在70~89分。学生临床能力评分的频数分布结果显示学生的成绩呈均衡分布。

3 讨论

医学生的实习质量评价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 很多可变因素都会影响到评价的可靠性, 真正客观、科学地进行评价往往需要繁杂的程序。目前, 医学教育界虽然有许多评价的方法, 但多数只注重对学生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基本技能进行评价, 而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社会交际与沟通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很少顾及。而考察和评价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社会适应能力应是考核医学生实习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很有必要也是可行的[2]。在目前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的新形势下, 这种评价的不足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本研究首先解决了医学生实习质量的界定问题, 其次寻找到能较为直接反映实习质量的简洁的指标体系。通过带教教师评价、病人评价等了解和判断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沟通能力、职业道德修养、健康教育能力和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 比较可靠和真实。同时, 通过出科考试了解学生医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能更加全面地对医学生实习质量做出科学、合理地评价。经小范围实测分析论证, 此评价指标体系效果较为理想。

参考文献

[1]吴钢.现代教育评价基础 (第3版) [M].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9.

高专临床医学专业 篇5

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全委会会议纪要

(2006年7月1日天 津)

教育部高职高专相关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全体会议于2006年6月28日—7月1日在天津召开。教指委主任委员、卫生部科教司孟群副司长、天津市卫生局田惠光副局长、科教处苑淑玲处长、教指委副主任委员王小兵教授以及天津市教委、卫生部教材办公室、教育部高职高专协调与联络办公室等领导出席开幕仪式。教指委委员、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行指委)部分委员等二十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天津市卫生局田惠光副局长代表天津市卫生局致欢迎辞并做了讲话。

主任委员孟群宣布教指委成立,并和天津市卫生局田惠光副局长为到会委员颁发聘书。孟群主任传达了周济部长在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和成立大会精神,以及教指委的工作任务。参加会议的教指委委员和行指委委员认真学习了周济部长的讲话并对教指委所承担的工作任务进行了讨论和交流。委员们讨论并通过了《教育部高职高专相关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章程》,认真研究了教指委2006—2010年的工作规划和工作目标,并对2006年将要开展的专业目录调整、专业规范制定、骨干教师培训、实训基地建设标准的制定、教材建设等工作进行了认真讨论研究并议定:

一、关于工作组织形式。会议决定成立四个工作小组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并确定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和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四个学校作为工作小组的牵头学校,负责小组工作的安排。

二、关于专业目录调整工作。教指委秘书处将根据各位委员填写的《高职高专相关医学类专业目录设置调查问卷》和有关建议,整理出相关医学类专业目录调整意见,上报教育部协联办。

三、关于制定专业规范和实训基地建设标准工作。四个牵头学校分别负责组织完成制定护理、医学影像技术、药学和医学检验技术的专业规范和实训基地建设标准的工作,确定了各项工作的完成时间,确保各项工作如期高质完成。

四、关于骨干教师培训工作。会议议定相关医学类教指委今年举办校长研修班,通过研修与培训,进一步提高相关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校长的政策理论水平、业务理论素养和管理能力,该研修班由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承办。

五、关于建立专家库。为便于今后各专业工作的开展,会议议定教指委建立各专业专家库。会议讨论确定了推荐专家的推荐程序,并决定教指委今年建立四个主体专业的专家库。

六、关于课题研究。会议决定教指委开展《“十一五”我国卫生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研究》的课题研究,对卫生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进行研究和探讨,特别是对高职高专层次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进行研究,并争取作为教育部和卫生部的立项课题。

七、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全国卫生职业教育研究发展基金管理办法》,研究基金为卫生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创新和卫生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资金支持。会议确定教指委的工作应多以课题研究和立项的形式完成,以争取教育部、研究基金及其他部委的资金支持。

主任委员孟群进行会议总结,他指出第一次全委会在参会委员的共同努力下,高效完成了计划的多项工作任务,并分工安排了会后的大量工作;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教指委将成为教育管理部门科学决策的重要依靠力量,担负着重大的责任,希望各位委员不负重任,为卫生职业教育的发展承担更多的责任和工作;同时肯定了秘书处前期组织的精品课程评审等工作;感谢卫生部教材办公室对教指委工作的支持;感谢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对会议的筹备,以及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并希望今后的工作能得到各位委员所在单位的支持。会议期间,委员们对教指委今后工作的开展提出一些建议。委员们希望教育部应加大对教指委工作的支持和指导力度;对教指委下达的工作任务应明确具体,并应有相应的经费保障和支持;对因工作单位调动等原因不能参加教指委工作的委员应及时进行调整。

高专临床医学专业 篇6

关键词:医学检验技能竞赛以赛促教实践教学改革

为适应社会需求,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我校检验系以就业能力为导向,制定了以培养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实用型人才为主的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应用型人才就必须促进医学检验实践教学改革,改变现有实践教学模式,规范学生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此,我校自2011年起,每年举办医学检验专业技能竞赛,通过以赛促训,赛训结合的方式,规范学生技能操作,强化学生实训练习,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就业竞争力。

一、技能竞赛的组织与策划

技能竞赛由医学检验系主办,由系主任组织各专业教研室主任及教师对竞赛进行策划,挑选本专业的竞赛实验项目,对该实验项目制定操作规范及评分标准,并聘请本专业的校外专家共同进行论证,最终制定出一个相对统一的实验操作标准及评分标准。竞赛参加对象为医学检验专业二年级各班即将实习的同学,根据每年的实习时间从7月开始,竞赛时间安排在5月份。

为保证竞赛的公平性,成立裁判委员会,由系主任担任总裁判长,下设三个分专业裁判组,由相关专业教研室主任分别担任各自专业组裁判长,选拔各专业有丰富教学及临床经验的老师与校外专家共同担任裁判,每个专业组至少选拔5名裁判,其中校内教师3名,校外专家2名。

二、技能竞赛的宣传

技能竞赛方案确定后,由系学生会通过微博、微信、QQ、张贴海报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详细介绍竞赛内容及具体的实施办法,包括竞赛所选用的实验项目、操作标准、评分标准、奖项的设立等,让学生对竞赛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参赛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参赛热情。

三、技能赛前的培训练习

由系学生会组织学生报名参赛,报名结束后,各相关专业教研室组织指导教师对报名学生分组后进行赛前培训,培训内容为讲解各实验项目的操作标准、评分标准、注意事项及扣分点等。培训结束后,利用业余时间面向所有报名学生开放相关实验室,实验人员准备项目相关的器材与试剂,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操作练习进行指导。学生练习前,指导教师先进行标准操作的示范,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然后学生进行实操练习,指导教师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操作做出纠正,并在练习结束后进行总结与点评。学生练习两周后正式开始竞赛。

四、技能竞赛的具体实施

1.竞赛项目的设置。竞赛开设三个实验实验项目,分别为“白细胞计数”“血清葡萄糖测定”“细菌革兰氏染色与镜检”,主要考察学生对临床检验基础、生化检验技术及微生物检验技术这三门主要专业课的实践操作能力。规定每名参赛学生都要对这三个实验进行操作。

2.初赛。参赛学生分别对三个实验进行操作,各专业组裁判对本专业的实验进行评分,并在学生操作结束后告知其在该实验过程中的错误步骤及该步骤的分值,让学生能够明白自己的扣分原因。

3.决赛。16名取得决赛资格的同学再次对三个实验项目进行操作,并在每个实验项目结束后对该实验的临床意义进行描述,最后对自己的操作进行总结性阐述。

4.奖项评选与设置。16名决赛同学的决赛成绩×70%加上初赛成绩×30%为最终的成绩,按最终成绩从高往低取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10名,由系主任为获奖同学颁发获奖证书及奖品。

五、技能竞赛产生的影响

1.技能竞赛对学生的影响

开展技能竞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对实践能力的重视。通过参加技能竞赛,还能使学生更加熟练的进行技能操作并在竞赛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让学生在即将到来的临床实习中能有目的的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技能竞赛对教师的影响。我校对师资队伍的培训采用了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一方面,安排教师利用假期时间到医院进行顶岗轮岗学习,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与岗位需求,掌握最新的临床检验技术,规范自己的标准操作技术,丰富自己的临床实践带教经验。另一方面,通过技能竞赛的开展,我们也聘请医院一线的专家对我们的教师进行专业理论和实践操作的培训,并请校外专家不定期对教师的专业技能进行考核。

3.技能竞赛对教学的影响。技能竞赛推动了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医学检验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医学理论也是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实践做准备的。传统的实践教学都是在理论教学以后开展实验,实验内容多为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实验内容枯燥,学生也多是按照实验计划按部就班操作一次,对于不会的或者掌握不好的实验没有重做的机会,导致学生的实践积极性不高。通过技能竞赛的赛前培训,我们对学生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在完成既定项目的同时,有充足的时间对自己未完全掌握的项目进行反复的练习,指导教师也可以对学生的弱项进行专门的指导。通过指导,教师也能够发现自己在平时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中的不足,促进教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达到了以赛促教的目的。

技能竞赛还促进了实践考核改革,实践教学作为医学检验专业核心课程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检验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医学检验是一门对学生实践操作技能要求较高的学科,为了提高学生对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视,我校在医学检验专业课的课程设置上将理论教学课时与实践教学课时平均分配,在专业课的考核成绩中,增加了实践操作成绩,占专业考核总成绩的30%。但由于各专业的实践操作考核都是单独进行且选取的实验都较简单,不能正确反映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综合能力。技能竞赛的开展,能真实有效的反映出学生在各门专业课中的综合实践操作能力,为我们以后各专业课的实践考核改革提供了重要依据,为我们以后探索新的考核模式奠定了基础。

六、技能竞赛的缺点与改进

目前技能竞赛参赛模式多以个人参赛为主,所选实验项目也都是考察个人的操作能力。今后我们将探索一种团队参赛模式,既考查个人操作能力、又考查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配合意识。竞赛奖励制度有待于进一步改进,考虑在以后的竞赛中,通过与学校其他部门的配合,将竞赛成绩与学生的奖学金、实习分配等进行关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参赛积极性。

七、结语

技能竞赛的开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丰富了教师的实践教学经验,使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得到了提高升华,增进了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促进了教师在以后的教学内容的更新及教学方法的改进,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更加强了校企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了“以赛促训、以训促教、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的竞赛目标。通过不断总结技能竞赛的经验,为今后高职高专医学检验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崔玉宝,马桂芳.开展技能大赛对培养医学检验专业技术型人才的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05):645-646.

[2]崔香丹.通过技能大赛提高医学生临床技能的培养[J].内蒙古中医药,2013,(22):122.

[3]原增艳,梁昂,徐佳.以技能大赛为契机促进医学检验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海南医学,2015,(24):3732-3733.

高专临床医学专业 篇7

一、建设目标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往的培养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需要。积极探索医学美容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积极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营销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将创新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模式中来。[1]

(二)优化教材与课程体系建设

重点建设两门以上优质核心课程,申报一门校级以上精品课程,开发1~2本工学结合的专业特色教材,一本实训教材,完成一套以上高水平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完成一个教学资源库的制作,完成中医美容在线课程开发。医学美容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要培养能够满足美容市场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因此,要进一步明确定位,积极探索能充分适应当前美容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积极探索能充分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比较完善的,特别是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的课程体系。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以专兼教师结合的方式,建立“双师型”教师团队。继续引进本专业所需的高层次人才,提升本专业教师的学历及教学科研水平,合理调整师资结构,选聘优秀的企业高级美容人才兼任本专业有关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加强青年教师培养,从而努力形成一支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结构合理、梯队整齐、高效优质的校企结合的专业教师队伍。

(四)进一步改善实验实训条件

医学美容技术专业是一个强调操作技能的专业,实践性强是其特点。要加大实操课比例,给学生充足的实践操作手法练习。这就需要提供一个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实训基地,建设数个示范性校外实训基地。

(五)深化教学管理改革

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检查和质量监控的制度化,确保专业教学质量。[2]在教学内容上,基于医学美容技术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在遵循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要重点突出美容行业各岗位的特点,结合实际案例以及美容手法开展教学,在教学方法上要按照当前学生的心理特点,积极进行教学创新,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开拓更大的教学空间提供了可能。结合学生对网络资源比较感兴趣,且网络已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的特点,我们要通过多种途径,分享专业资料,进行师生互动。不仅如此,还要为用人单位了解本专业学生培养信息,帮助在校学生积极了解社会需求信息,以更好地提升专业技能水平。

(七)第三方评价

建立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并对毕业生五年的发展轨迹进行持续追踪。通过对教育教学活动和职业发展信息化管理,分析学生(毕业生)、教师、管理人员等有关学习(培训)、教学、工作等方面的信息,为教学质量管理、招考办法改革、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调整创新、办学成本核算、制度设计等提供科学依据。

二、建设内容

(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1. 从每届毕业生中分别选取在大中小美容机构中不同岗位工作的学生代表,了解当前美容机构各工作岗位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

2. 从国内选取10家高水平、大规模、有实力和影响力的美容机构进行走访和调研,了解当前先进的美容知识和操作技能,同时了解他们对于美容人才的要求。

3. 到韩国开设医学美容技术专业的高校进行走访。

借鉴国外院校的先进经验,使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既能反映最先进的办学思想和理念,同时又能突出自己的特色。

4. 培养医学美容技术专业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及医学美容操作技能,培养社会导向性质的美容专家、美容院院长,并以创业带动就业,培养就业、创业的典范。

5. 开设企业定制班。

企业定制班以其突出的优势不仅满足了企业用人需求,更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美容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后期将进行企业模拟训练,将企业真实的工作场景搬到课堂上,通过情景演练,使学生尽快熟悉掌握公司的工作流程和各类工作技巧。

6. 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实操手法。

建立能反映学生学习、实践和思想品德等方面真实情况的考核评价体系。积极探索学分制改革。[3]实行企业打分评分指导学生制度。

(二)教材和课程体系建设

1. 完成《中医美容治疗技术》《中医美容护理技术》两门课程的网络资源建设,将其打造成师生互动、资源共享、学业评价三位一体的网络教学平台。

在此基础上,力争将《中医美容诊断技术》《中医美容非药物疗法》建设成网络课程。力争将《中医美容护理技术》打造成为省级精品课程,同时将《中医美容治疗技术》《中医美容诊断技术》建设成为校级精品课程。编写《美容方剂学》教材及《医疗美容案例集》。

2. 理论和实践培养相结合,以实践教学环节为主导,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实践教学环节占总教学时数的70%以上。

继续探索能充分适应当前美容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实践教学,完善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的课程体系。

3. 专业教学积极探索课程结构改革,并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补充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以及适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内容。

4. 打破传统的单一学科型课程模式,构建以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全部课程按照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分为不同模块。

每个模块按照培养目标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又分成几个相对独立的子模块。让学生既掌握美容行业某一特定岗位需要的专项知识和技能,又掌握多种职业需要的通用技能。

(三)师资队伍

1. 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3年内引进2—3名中医美容相关专业的博士,积极为他们创造科研条件和环境,鼓励他们将科研和教学相结合。

2. 支持现在正在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老师完成学业,争取他们早日学成归来,继续投身医疗美容教学工作。

3. 积极引入相关院校和企业有经验的中医美容专家作为学生的实践课程导师,从而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4. 选送专业骨干教师到美容企业去进修学习,同时选聘美容企业一线的行业精英来学校担任一部分课程。

通过校企合作,加强学院与美容行业的交流与合作,推进校企之间技术研讨和经验交流的制度化建设。

(四)实验实训建设

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探索建立“校中店”“店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校企联合组织实训,为校内实训创建真实的岗位训练、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将课堂建到企业一线,在实践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协同管理、实习实训、安全保障等方面与企业密切合作,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管理改革

每周收取学生对教学情况的反馈表;每月召开部分学生对教学意见的座谈会;定期组织听课评课活动,及时了解教师教课和学生听课的情况。将“团队体验式”教学模式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推广。在所有专业必需的课程中积极推动教学方法的改革,将参与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方式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去。

(六)虚拟学习社区建设

通过QQ、人人网、微博、微信等多种途径,构建一个虚拟的学习社区,使其成为分享专业资料,进行师生、行业互动交流的平台。为用人单位了解本专业学生培养信息,在校学生积极了解社会需求信息以及更好地提升专业技能水平创造条件。

(七)实施第三方评价

1. 校企合作制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评价系统。

积极引入行业协会、企业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中的作用,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和评价方法,在培养过程中共同对学生的实训成绩和技能掌握水平进行评价,在毕业后开展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工作,汇总用人单位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2. 建立学生及家长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系统。[4]建立学生及家长的人才培养评价系统,包括入学前的职业诉求咨询,在校期间的学习过程考核与信息反馈机制,毕业后的就业跟踪调查,构建三维的多角度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系统,及时反馈学生和家长对教学质量的意见,不断改进人才培养方案。

总之,高职高专医学美容人才的培养需要不断创新和改革。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美容行业的不断发展,培养高水平的医学美容人才显得尤为重要。教材编写、课程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以及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方面,医学美容高职人才培养工作需要不断探索和深化。

摘要:医学美容技术专业是西安海棠职业学院的特色专业,也是陕西省重点专业。如何进行专业综合改革,笔者通过反复思考,与专家多次论证,准备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材与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实验实训条件、深化教学管理改革、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第三方评价七个方面进行改革,全面提高美容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职,医学美容,专业综合改革

参考文献

[1]张庆霞.高职院校专业综合改革实践与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6(03):15-18.

[2]侯文.高职会计专业综合实训教学改革[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3(02):87-89.

[3]张敏,袁志辉,余响华,等.生物工程专业综合改革的思考[J].广州化工,2012,40(24):156-158.

高专临床医学专业 篇8

1 重组实验教学内容

在全面审视我校现有的实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明确了临床检验基础实验课必须让学生掌握的基本实验技能、专业实践技能和科学的临床思维方式,建立了涵盖基本技能实验、基础训练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创新设计性实验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按调整后的理论教学内容自主编写了近10万字的《实验技能指导》,精选了血液标本采集、血涂片制备与染色、微量吸管使用、改良牛鲍计数板的使用和血细胞分析仪的校准5个基本技能实验和血液一般检验、尿液一般检验、体液一般检验和排泄物一般检验4类16个实验项目作为基础训练实验,同时精选了红细胞检验、白细胞检验、尿液化学检验和显微镜检验等项目作为综合性实验内容[1]。如在尿液分析一章,我们以多发性骨髓瘤病人的尿液为实验素材,要求学生分别采用磺柳酸法、加热乙酸法、试带法3种方法检测,最后找出一种最理想的尿蛋白检测方法(磺柳酸法)。通过一系列实验、分析和思考,能有效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2]。

2 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

2.1 采用现场情景实验教学

以往的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多采用验证性的实验方法,所做的实验多为基础实验,学生多处于被动操作状态。为了改变这种传统的实验模式,我们利用附属医院先进的检验仪器设备进行现场情景实验教学,使实验室的实验教学与临床实验教学紧密结合,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2.2 举办临床检验基础讲座

我校聘请知名校友如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免疫室主任、北京大学和协和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李金明教授做“临床检验诊断的发展和创新意识”专题学术讲座,很好地讲述了临床检验的相关知识点,归纳总结了临床检验研究的前沿和重点。同时,建议学生博览群书,开阔视野,为将来的继续深造做好知识储备,并鼓励学生敢于突破,自由探索,打破常规去对待实验中的一些非常规现象。将临床检验基础的理论知识与科研热点相结合,使学生了解了目前临床检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增加了课程内容的深度和灵活性。

2.3 开放实验室

近年来,研究性学习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不仅理论教学应重视研究性学习,实验教学也应引入研究性思维。我们在具体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在基本实验和综合实验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和自选实验项目,引导学生探索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力求将科研和教学二者有机结合,通过教学带动科研,同时通过科研来促进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在开展科研引导型实验教学期间,合理安排实验学时、实验室开放时间,充分利用系部临床检验实训中心现有的各类资源,建成了开放型实验室,为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科研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与场地。通过实践发现,科研型实验既巩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又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提高学生整体科研素质的同时也潜在拓宽了其将来就业的渠道,毕业后可向产、学、研等多方面发展。经过教学改革我们发现,提出问题的学生大大增加了,喜欢讨论问题的学生多了,学生参与科研的兴趣也浓了。2010年至今,教研室指导学生成功申报了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5个,资助公开发表研究论文18篇。通过让学生自主参加各类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增强了其创新思维意识,锻炼了其实践动手能力和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了其科研工作素养,为其将来的科研及临床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科研引导型实验教学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要求较高,教师应瞄准本学科的前沿,积极申请、参与科研项目,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积累,努力使自己成为本学科的专家。由此可见,这种教学方式的改革对师资培养和学科建设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3 改革实验教学考核方式

3.1 制订操作技能考核与评价标准

2005年,我系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3个专业课教研室组成了课题组,以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临床检验技能研究为重点,开展全方位的研究与实践。2006年,在我系申报的“高职高专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被成功列为湖南省普通高校重点教改课题后,“医学检验专业临床检验技能研究”又被列为子项目,这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临床检验操作技能的提高、创新思维和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全面的推动作用。我们成立了以医学检验系主任为技术指导,由7位教学第一线、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的《医学检验专业临床操作技能考核与评价标准》编写组。本课程现有的评价体系共有考核项目25个,在课程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结束后,按照临床操作技能考核与评价标准规定的内容选择基本考核内容(必考项目),再由学生抽签决定综合考核内容。考核内容注重与医院检验岗位接轨,分为基本考核内容和综合考核内容,对每一个检验项目都制订出严格的评价标准,对每位被考核的学生逐条逐项地进行考核与评价[3]。

3.2 考核方式选择上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以课业为主,以技能为标准,将过程性考评与终结性考评相结合,如采用笔试、口试、答辩、实验报告、实验设计、实验操作等多形式多渠道的方式进行考核,着重考核“考不出”的能力,如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应用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因为这些“考不出”的能力恰是医学专科教育中最为重要的培养目标[4]。近几年本教研室申报成功的各级科学研究课题特别是省、校两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课题(以下简称“计划”)为实验考核方式的改革提供了又一重要方向。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计划”的学生要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自主进行实验方法设计、准备设备和材料、实施实验、分析处理数据、撰写实验报告(论文)等工作。学校已将“计划”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鼓励学生参与“计划”,报销参与学生所撰写论文的版面费,并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在选课、考试、成果认定、学分认定、学籍管理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我们以此为契机,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以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逐渐使学生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3 增加实验考核所占比重

根据教学改革的总体安排将实验考核分为平时成绩(占20%)、实验报告(占20%)、实验综合技能考试(占60%),并加大实验考核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占30%)。同时,规定凡实验操作技能考核不及格者一律不能参加理论考试。这样从根本上有效杜绝学生不上实验课或上实验课袖手旁观、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良现象。

4 结语

我们通过精选教学内容、编写新教学大纲、制订新教学计划、构建新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适当地进行师生角色互换,并分别采用CBS、PBL等教学法进行教学,建立了适合高专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临床检验基础的教学新模式,同时在2010级、2011级医学检验专业学生中进行新教学模式的实践,实习医院和用人单位对实习生和毕业生在职业道德、团队精神、创新能力、实践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均给予了很高的评价[5]。实践证明,新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质量,能更好地为社会培养急需的医学检验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艳,黄泽智,蒙松年,等.临床检验基础技能考核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6):56-57.

[2]马丽,吕世静,袁汉尧,等-力强检验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尝试[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2,20(1):80-81.

[3]黄泽智,蒙松年,王秀虎,等.高职高专医学检验专业临床操作技能考核与评价体系的建立及实践[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21(6):735-736.

[4]黄泽智,舒景丽,岳军.医学检验专业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20(3):364-366.

高专临床医学专业 篇9

1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论

1986年美国卡耐基教育基金会和霍姆斯协会分别发表了《国家为21世纪准备教师》、《明天的教师》两份报告,明确提出了教学专业化这一概念,并将其视为提高公立学校教学质量的必要途径。教师专业发展有多层含义,如韦登指出:(1)教师专业发展是协助教师改进教学技巧的训练活动;(2)教师专业发展是学校改革的整体活动,以促进个人的重大成长,营造良好的气氛,提高效果;(3)教师专业发展是一种成人教育,要依靠教育原理,增进教师对其工作职责的了解,不仅仅是要教好书;(4)教师专业发展是利用最新的教学成效的研究以改进学校教育的一种手段;(5)教师专业发展本身就是目的,协助教师在受尊重的、受支持的、积极的气氛中,促进个人的专业成长[3]。

1.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实际经历的专业发展的变化过程,侧重研究教师专业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发展要经历哪些阶段,发展是否有关键期等;二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方式,研究在教师专业发展有关观念指导下,给教师提供哪些以及如何提供外在环境和条件,才能更好地帮助教师顺利地走过专业发展所必须经历的诸阶段。如图1所示,国外研究者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划分方法。伯顿、费斯特、休伯曼等人从教师的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分别针对教师职业生涯、教师职业周期的动态发展和主题等方面进行研究,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见解。

1.2 国内研究现状

对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划分,我国学者侧重于教师社会化标准的研究,即从教师作为社会人的角度,考察其成为一名专业教师的变化历程。国内有学者在归纳相关文献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教师成长、发展阶段做出了较为详细的划分。也有一些学者从教师心理发展以及社会学的角度来探讨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并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发展阶段观,如有学者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把教师早期的专业发展看成是预期社会化阶段,而承担教师工作后,为更好地工作所参与的进修、学习称为专业继续社会化阶段。

2 高职高专院校医学基础课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高职医学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4]。教师服务于高职教育,首要任务是明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即高职院校应该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不能简单地模仿和套用普通教育的教学体系,也不能成为岗位职业资格培训的附庸。高职医学教育具有技术性、实用性,其主要目标培养的是数以千万的高素质技能性专门医学人才。同时,又具有较强的学科综合性和交叉性,将教育学、医学两门截然不同的学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其社会期望值更高,任务更加艰巨。因此,高职医学教育对教师在角色定位、职业体验、智能结构、教学使命感等方面的要求更高、更全面。

2.1 医学基础课教师的定义

我国的《科学技术辞典》将医学定义为“医学是旨在保护和加强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科学知识体系和实践活动。医学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医学所研究的是与自然和社会相互联系着的人”。这一定义充分体现了现代医学模式的特征,反映了当今医学领域的内涵与发展。经典的医学科学主要由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两大部分构成[5]。相对于临床医学而言,基础医学主要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内容,是研究人体和疾病现象的本质及其生理病理规律的科学体系,是医学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整个医学发展的基础。医学基础课教师特指在医学院校从事这些基础医学分支学科课程教学的教师。

2.2 医学基础课教师的特点

高职高专院校绝大多数医学基础课教师来自于医学院校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他们普遍具备一定水平的医学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但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施教教育,缺乏完整、系统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技能的训练,更缺乏对从事医学教育工作心理上和知识上的充分准备以及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深刻认识。因此,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在教育阶段方面,一般都是接受过医学本科教育阶段的成年人,其生理和心理成熟程度高于本科生。(2)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缺乏教育学专业理论知识、教学技术和能力。(3)在学科专业发展方面,医学基础课教师有明确的专业定向。

2.3 医学基础课教师应具有的素质结构

通过将近年来较有代表性的有关普通高校教师和医学院校教师素质结构研究的结果进行总结、归纳,研究结果显示:医学院校教师的素质结构在具有一般普通高校教师共性的同时,还应体现其自身的学科专业特点。见表1、2。

2.4 影响医学基础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

教师专业化理论认为,教师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强化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其本质不是简单地“重复”某一种劳动的基本操作行为,而在于需要一定的“专业精神”、“专业理论”和“专业技巧”,并不断地改进、完善和创造。对于医学基础课教师来说,应着眼于进一步培养其适应医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相关潜能。医学教师的服务对象是人,在教学中既要求医学教师传授广博的医学基础专业知识,更要求他们遵循教育规律,讲求教学方法,形成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6]。

如图2所示,首先应该是理念、态度上的转变,要帮助他们树立热心、专心和潜心于医学基础教育的理念;其次是知识、能力的强化,要打牢他们的医学知识基础,拓宽医学知识口径,培养医学科学研究能力;最后是教学基本方法、技能的补充,要使他们掌握医学教育的基本规律、方法和技能。在我国的现实中,由于受临床医生与基础医学教师收入上的差距等因素的影响,致使从事医学基础教育的教师朝医院流动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利用优秀教师扎根医学基础教育等典型案例,培养医学基础课教师的敬业爱岗精神与奉献精神尤显重要。而且,由于高职高专院校生源质量不高,在校生普遍存在基础知识比较欠缺、学习目标不明确、自控能力弱等特点。面对这种学习状态的学生,对教师的知识、技能要求会更高,要使他们能够相对稳定地、较为系统和规范地接受教育学、心理学理论、职业道德以及专业学科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提高教育技术、教学技能的基本运用能力,并通过一定的实践性活动获得对医学教育规律的认识及反思。同时,还应重视科研能力培养,包括从事医学专业学科科研工作和教育、教学研究方面的能力。

3 结语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发展,一个专业能力雄厚的专家队伍,一个不断追求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师团队是一所高校不断发展进步的动力[7]。高职医学教育正肩负着为适应医学模式演变趋势带来的艰巨任务和挑战。医学基础课教师在教育教学、科研实践和社会服务中的专业能力问题,是当前教师发展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必须要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的潜力得到极大的发挥,以推动教师专业化进程健康发展,为高校全面发展全面进步奠定教师队伍基础。

摘要: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潮,教师专业化已成为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在教师专业化方面的研究成果,针对高职院校医学基础课教师的特点,探讨影响其专业化发展的因素。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发展,医学基础课

参考文献

[1]李春燕.西方国家高校教师专业化的经验与启示[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4):81-83.

[2]罗振华.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9.

[3]郭祥林.契约理念:高校师资管理的新视野[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7(4):68-71.

[4]熊红菊.高职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3):23-25.

[5]胡彦.高等医学院校医学基础学科助教规范化培训模式的初步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07.

[6]冯利哲.BX学院青年教师成长因素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10.

高专临床医学专业 篇10

1改变医学检验专业教学思想, 准确把握培养目标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的改革, 国家对基层医疗单位越来越重视, 高职高专所培养的人才主要是面向基层医疗单位。根据其对检验人才的要求, 我们所需要培养的是具有基本的临床医学基础, 熟练的检验技能, 能在各级医院、疾控中心、血站、生物技术公司等部门工作的检验技术人才。因此, 我校的高职高专检验教育应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引领[1,2], 在教育学理论指导下, 改革多年来教学模式, 从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医学检验教育模式向“以问题为中心”模式、培养具有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转变;从传统的医学检验教育中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智力的培养向重视能力、素质的培养转变;从以学习医学检验专业知识为主的“知识目标观”向以能力为主的“能力目标观”转变[3];从“培养知识型人才观”向“培养应用型人才观”转变。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与实践

2.1改革与研究的思路

2.1.1由学校单一办学, 向学校、企业 (医院) “二段式”合作办学模式转化。

2.1.2打破传统的基础课———专业课———临床实习“三段式”的专科培养模式, 让学生进校后尽早接触临床岗位, 以加强理论与临床双向渗透。

2.1.3打破传统的“学科型”教学模式, 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 以“必需、够用”为度, 实践教学涵盖基本技能训练、专业综合型实训2个层面, 实验、实训、见习、科研、实习、毕业论文等6个环节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训教学体系。

2.1.4构建四条开放型实践通道, 即一年一次专业基本技能大赛;开放实验室;课外专业实践活动;课间见习, 这样可以提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舞台, 加强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1.5推行“室科合一”。将临床检验教研室与附院的检验科合二为一, 这不但有利于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养, 而且弥补了学校教学设备尤其是一些价格昂贵的大型仪器不足的缺陷, 避免了重复投资, 并解决了教学手段落后问题。

2.2以知识、能力、素质三维空间结构为主线, 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以“突出主干课, 减少必修课, 加强实践课, 丰富选修课”的原则, 坚持医学科学教育为基础、思想道德教育为核心、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 构建人才培养的新框架。

2.2.1理论课程的开设以“必需、够用”为原则, 注重岗位能力培养, 突出实用性。

2.2.2课程开发充分体现医学检验专科教学的先进性、时代性。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猛, 为了适应新形势、新技术的挑战, 培养具有较强的临床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 增开了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药理学及相关选修课程。以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2.2.3拓宽了专业口径。医学检验专业的教育教学目标可通过在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上实施“前期趋同, 后期分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来实现, 从而拓展专业口径, 增加对岗位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探索一条“一专多能”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在专业方向课程群中, 有主修模块———临床检验模块, 同时, 开设辅修模块———卫生检验模块, 这两个模块的课程均为必修课。

2.3全新的医学检验专科教学评价方法与评价体系

2.3.1为了科学评判学生的操作技能水平, 拟建立操作技能考核与评价体系。

2.3.2在考试考核方式适当加大实验操作考核分数的比重, 使学生不至于停留在过去靠简单的死记硬背来提高学习成绩, 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技能的提高。平时成绩纳入总分, 有助于使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型, 最终使分数能够真正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 为了做到以人为本, 以用人单位需求为方向, 我校对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断进行了改革研究,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教育教学质量有所提高, 学在实习单位和用人单位都得到了一致好评, 近几年, 我校检验专业的就业率都保持在95%以上,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优势逐步体现出来。

摘要:为适应21世纪检验学科发展趋势和社会经济发展对检验人才的要求, 高职高专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以培养符合社会和市场需求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关注职业能力与就业为导向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突出核心能力培养;以科研促进教学, 形成了一套适合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医学检验专业,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陈少华, 李泳平.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高职高专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西北医学教育, 2009 (5) :16.

[2]郁阳刚, 田红敏.高校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新思考[J].职业与教育, 2004 (9) :15-17.

上一篇:自己帮助自己下一篇:学习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