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生活化”

2024-05-20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生活化”(共12篇)

篇1: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生活化”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生活化”

问题的提出 课题概念的界定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研究内容 研究目标 课题研究过程

一.问题的提出

小学新的《课程标准》已不独立设置“应用题”单元教学,取消对应用题人为分类。而是分学段目标中将“解决问题”、“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及“情感与态度”并列,分学段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实现解决问题目标的基本课程渠道之一是应用题的教学改革。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也是数学应用的归宿。任何数学概念都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它的原型,只要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世界,我们就能发现,到处都是数学”。然而,时至今日,我们这届学生使用的还是浙教版的老教材,教材中随处可见的仍然是“修一条水渠„„”、“加工一批零件„„”等严重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的“经典”应用题。学生既不知所学的数学“从何而来”,更不知将“走向何处”。他们每天只是在反复的“类化”训练中习得机械的解题技能,而一旦面对真实的、源于生活的问题情境,他们往往束手无策,更别说通过数学学习来促进他们“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解答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

图通过将现行教材中枯燥、脱离学生实际的应用题还原为取之于学生生活实际、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兴趣,并让他们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学习和发展数学。从而增强应用题的应用味,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题教学的效果。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指将现行教材中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还原为取之于学生生活实际,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把学生生活与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可能的接近生活、接近自然,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形,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数学地思考周边事物和问题的应用能力、运筹优化意识和创新精神,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并积极主动地将学到的数学的思想、知识技能和方法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能够分析、解释并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这与我们解决当前教学中教学内容的过时陈旧、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是很有启发的。教育源于生活,适应生活的需要,因而教学更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生活的教学就失去儿童主动学习的心理基础。

2、活动建构的理论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

3、拟解决的问题

习需要的状况,建立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相结合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唤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和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4、弗赖登塔尔(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的数学教育理论。弗赖登塔尔主张“现实的数学”,主张“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

5、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实质上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研究内容

1、应用题内容生活化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我们选择教学内容应该是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具有生活气息和时代特征的现实性生活化、亲切的内容。我们在处理教材时,既要尊重教材,要明确教材内容中的知识要素;又要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素材,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生

2、应用题表述多样化

传统教学的应用题的例题呈现,一般是在复习铺垫的基础上,改变准备题的条件或问题,出示课本例题,例题的教学基本上遵循了这样一条呈现方式:读题审题 ——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列式解答——说解题思路。这种呈现方式单一而封闭。那么,我们在应用题教学中要注意追求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如改过去应用题“纯文字化”的表述模式,有机地将表格、漫画、情境图、数据单等引进应用题教学。

3、应用题教学“开放化”。

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调查物品价钱、学生身边的实际生活情况等等,引入应用题的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通过探究,让学生学会思考,自主感悟,自主获取知识,并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敢于争辩,教师进行适时、适当地点拨、归纳。让学生在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中,经历观察、实验、猜想、推理、证明等活动,发现知识的特征和与其他知识的关系,再现

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能更好地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五、研究目标(一)总体目标

本课题试图通过“生活一数学一生活”的实践过程,将现行教材中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应用题还原为取之于学生生活实际、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把学生生活与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真实地感受、理解、掌握数学思想、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生活能力协同发展,培养学生能数学地分析、解释、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应用能力及运筹优化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具体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通过研究,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和用数字、符号、图形描

述现实生活的过程,在经历过程中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理解和掌

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形成初步的数感、符号感、空间感和统计感。

2.思维能力目标

通过研究,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教学设计要充分

展示学生思维过程,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方法,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再现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等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研究,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

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使学生自觉形成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能积极主

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

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形成实事求是的处事态度,培养交流合作的能力和

独立质疑的习惯。

4.应用能力目标

通过研究,让学生成为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明智使用者,学会在实践生活中 数学地提出问题,用数学的思想、知识技能和方法,分析、解释并解决一些简 单的现实问题。

六、课题研究过程

一)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访谈法、比较法、经验总结法。通过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实践——反思——研讨,再设计——实践——反思——研讨等反复探索,对小学数学应用题“生活化”教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强化教师的科研意识。新一轮课改为我们提供了机遇,本课题是紧密结合课改而提出的。平时,课题组以学习有关小学数学应用题“生活化”教学的相关案例为重点,采用自学和辅导相结合的办法,根据研究课题每月摘录一篇理论文章,撰写一篇学习心得。

2、我们着重对现有老教材进行全面的研究,发现存在很多不符合学生实际的应用题形式。搜集其中不符合学生学习的应用题例题和练习,并进行分类、整理。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思维、学习的特点。着重在教学中把握时机,去诱发、强化和稳住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热情,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实物或事例进

3、阶段性研究成果展示。

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强调研究过程的“回头看”,即加强课题研究的阶段性过关,找到成功的地方,也发现存在的不足,以便不断的改善自己的研究过程。

(1)阶段性成果交流汇报。每个学期我们有三次交流汇报活动,活动的形式是结合学校每两周开展一次的“课题组长会议”以及“教学沙龙”活动。活动的内容是参与课题的教师交流研究指导心得,探讨存在的不足以及获得的经验,展望课题今后的研究方向,交流各自的研究成果等。

(2)实验各个阶段的理论小结。每学期进行期中和期末的理论小结,针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和获得的经验上升的一定的理论层次加以阐述。

(3)结合县教育局的下乡支教活动组织实验教师上课题研讨课。上学期由我执教的《三步计算应用题》和课题组柳素华老师在桐乡执教的《分数应用题》以及何秀华老师执教的《平均数应用题》均受到的同行的好评。以及江滨教育集团每学期一次的集团相约教研活动开展以新课程背景下的解决问题与计算教学的有效整合为主题的研

生活作业》获省教育学会一等奖;吴文俊老师的论文《扎实开展实践活动,有效促进校本教研》获市二等奖;论文《解决问题式应用题教学初探》获县一等奖;案例《重组现行教材,让数学生活化》获县一等奖。

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阶段:(2007.3——2007.8)分析该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撰写课题实施方案,明确任务,落实目标。

第二阶段:(2007.9——2008.6)本阶段是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探索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生活化的研究。深入课堂进行教学实践,边实践边研究修改、交流、讨论,及时总结经验。

第三阶段:(2008.7——2008.9)整理、分析各种过程材料,总结研究成果、撰写论文、完成课题的研究报告,经验推广和辐射。

(二)进行应用题内容生活化的研究。、现有教材的搜集和整理

《新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其实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老师要找准每节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合点”,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体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与快乐。但在现有的教材中,存在很多不符合学生实际的应用题形式。因此在进行研究之前,我们着重对教材进行全面的研究,搜集其中不符合学生学习的应用题例题和练习,并进行分类、整理。(1)对完全脱离现实生活的类型进行删除。

经过对五至六年级数学教材的筛选和研究,发现脱离现实、要删除的内容较少,更多的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年龄特征对应用题的内容进行改编和重组。

(2)学生一知半解的题目进行解释和转换叙述形式。

对于学生的一知半解的题目,教师能解释清楚当然很好,但有些内容是经解释后学生仍无法理解的果断地进行转换,改变其内容。

3)增加一些学生日常常见的应用性的题目。

生活材料能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产生亲切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这有利于学生体验到学习应用题不仅仅表现为列式解答,而要更多的关注社会,对生活现象提出数学问题,成为有数学头脑的人。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关注社会、关注学生的生活,才能提出、提供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引导学生去观察、去解释、去解答。这些在实际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应用题,不仅教师可以积累直接提供给学生,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发现、去思索,并用在课堂上提供给同学思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2、改编应用题题材,使内容生活化。

老教材中的某些应用题,由于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缺乏生活味、应用味,学生既无相关的生活经验或模型可参照,更无法透彻地把握这类问题的结构,这给我们学生学习带来困难。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来取代教材的例题,或由教师改编,或由教师引导学生自行改编,会使他们有种“亲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不断激励他们积极探索求解的强烈愿望。因此应用题教学要联系生活实际,收集与现代生活密切相

题组采取以下几点策略:

(1)改编原有的教学内容

教学时,可以对数学问题的具体情节和数据做适当的调整、改编,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来取代。课题组上实验课第九册的“列方程解一般应用题”的第一课时,把例

1、例2改编并串成一个生活中逛超市买东西的场景并借助课件呈现给学生:星期天的早上,小明带着妈妈给的钱来到超市买东西。“起先,小明买了5大瓶牛奶,每瓶6.2元,口袋还剩9元钱。猜猜,小明带了多少钱?接着,小明又用剩下的9元钱到另一个柜台买了4节5号电池,找回了0.6元。每节5号电池的价钱是多少元?”这样的改编,拉近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进一步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同在。同样的课题,有位教师围绕“今天我当家”这样一个主题,根据当家必须买菜、做饭、打扫卫生等,结合钱、时间及如何安排等具体情况,设计了一系列的数学方程应用题。要如何统筹安排买菜做饭的时间,买菜的时候用同样的钱可以买哪些不同的菜,等等。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

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2: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生活化”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生活化学习心得

生活中充满着数学问题。数学教学应建立起课内外结合的教育空间体系,突破教材限制,向室外、校外延伸,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创设应用情景,通过社会调查、数据收集、整理,帮助学生形成数学问题的初步印象,积累生活实践。如为了上好“归一应用题”,课题组组织学生进行了分组调查,有的小组到我们云和的玩具厂,了解一周内全车间工人生产的产品数量;有的小组到超市,了解商品的价格。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出示自己搜集的素材,并让学生自己编成题目时,学生觉得非常亲切,对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十分感兴趣,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用数学观点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如在学习步测和目测时组织学生到操场用眼睛目测估计,再用步测检验。天天上学估算一下从校到家有多少距离,到校需多少时间,以怎样的速度走以免迟到。这样,让学生有亲身体验,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同时也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将数学教学与生活相结合,学生普遍学习兴趣浓厚,参与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良好。

篇3: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生活化的探究

一、把“生活问题”融入课堂, 学习数学应用题

在小学阶段, 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在教学中, 片面强调数学知识的严密性和抽象的逻辑性是与学生的思维状况不相符的。任何数学知识都有它源于生活的本质, 学生可以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中找到它的原型或应用。数学家华罗庚对数学与生活有过这样一句精彩描述:“宇宙之大, 粒子之微, 火箭之速, 化工之巧, 地球之变, 日用之繁, 无处不用数学。”每一个数学问题总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的蓝本。在应用题的教学中, 一旦把数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 置数学知识于现实情境之中, 这样我们的学生与其说是在学习数学, 还不如说在做身边的一件事情, 学习兴趣必然大大增强。

1. 创设生活情景, 引发学习动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身边的生活情景和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 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 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就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 提供观察和实践的机会,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自主探索的欲望。为此, 教师要主动驾驭教材, 收集信息、整理信息, 从学生的生活实践中收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气息的材料, 以补充替换课本中的例题或习题, 加强教材与生活的联系来适应教学的需要。

2. 还原生活画面, 帮助理解题意

应用题教学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和重点, 学生往往由于不理解题意而无法解答。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 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为此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经常根据学生身边的活动, 提供给学生熟悉的生活题材, 再根据教学内容, 适时组织一些习题, 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 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反思等活动中理解应用题, 让学生感到亲切, 易理解, 使学生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

3. 设计生活问题, 巩固所学知识

应用题源于生活, 每一道应用题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的蓝本,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在教学中我大胆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把应用题与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 懂得生活中的一般道理, 再去理解数量关系, 理解了数量关系再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设计“生活问题”, 置学生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之中, 让整个教学过程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 淡化了教育痕迹, 打通了书本世界和日常生活的隔阂, 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 使学生如身临其境, 激发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应用。学生对具体的数学知识感兴趣, 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感兴趣, 就必然逐步形成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二、让数学知识走出课堂, 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 并被广泛运用于现实世界, 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小学应用题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数学知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因此, 在应用题教学中, 除了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之外, 教师应从现实生活中选取素材, 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活动和参与机会, 让他们亲身感受数学问题的真正存在, 认识现实中的生活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 从而学以致用, 举一反三, 真正掌握数学知识, 学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 联系生活实际, 解决实际问题

过去的数学教学比较重视解答现有的数学问题, 即课本上已经经过数学处理的问题。学生只要按照学会的解题方法, 一步一步去解决, 不需要考虑这些问题的来源和作用, 更不需要将所理解的数学问题内化到生活中去, 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 就很有必要让学生在数学应用中、在生活实践中使知识得以验证、得以完善。

2. 返回现实生活, 解决课外实践问题

运用是数学教学的首要目标, 也是当前教改的重点内容之一。数学学习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 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 再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去, 这样的认知过程, 实现数学知识的建构, 促进知识结构的最优化。学生只有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才能真正学好数学。所以, 教师要尽量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让学生能用已掌握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篇4: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生活化初探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试图通过将现行教材中枯燥、脱离学生实际的应用题还原为取之于学生生活实际、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兴趣,并让他们在研究现实问题中去学习数学。

一、应用题内容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如果我们的数学教学能紧密地联系着学生的生活实际,让教学更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将会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皇冠上的明珠而高不可及,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而虚无飘渺。

教材中的某些应用题,由于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缺乏生活味、应用味,学生既无相关的生活经验或模型可参照,更无法透彻地把握这类问题的结构,这给他们的学习带来困难。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来取代教材的例题,或由教师改编,或由教师引导学生自行改编,会使他们有种“亲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不断激励他们积极探索求解的强烈愿望。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我们若能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搜集信息,并从中直接提炼出应用题,会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对数学消除畏惧感,从而产生亲切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

二、应用题表述灵活化

课程标准指出: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的学习需要。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突破教材在内容呈现方式上的局限性,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素材,提高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因此,在“改造”内容的同时,我们对应用题的呈现形式也可以做一些有益的探索:一改某些应用题呈现方式单一,“纯文字化”的表述模式,有机地将对话、图画、表演等引进应用题教学。

1、对话形式

例如:“小龙和小丽住在一个院,上学时小龙每分钟走80米,到学校用7分钟。小丽比小龙多用1分钟,小丽每分钟比小龙少走多少米?”一题可采用如下对话形式:

甲{小龙}:“我们俩住同一个院子,从家到学校距离一样,为什么上学你总是比我提前离开家?”

乙(小丽):“因为我走得慢,比你多用1分钟。”

甲(小龙):“我到学校用7分钟。”

乙(小丽):“那我就是用8分钟。”

甲(小龙):“我每分钟走80米,你呢?”

乙(小丽):“我不告诉你,你能不能算出我每分钟走几米?比你少走几米?”

这种形式生动、活泼,而且在对话过程中隐含了解题思路,降低了学习难度,易于学生接受。

2、图画形式

例如:“一个瓷杯15元,一条毛巾12元,图书室买了4个瓷杯,2条毛巾,一共花了多少钱?”

可用图画表示如下:

这种形式,清晰明了,直观形象,帮助学生整体把握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3、表演形式

例如,“图书室第一周借出图书288本,第二周借出342本,还剩590本,图书室原来有多少本书?”由于学生生活经验少、理解力有限,往往会被“还剩”迷惑,误用减法。这道题可以让学生借助简单的道具上台表演:第一周学生从图书室借走一些书,第二周又有学生从图书室借走一些书,管理人员经过查对,发现图书室还存有590本书,于是管理人员提出一个问题:“图书室原来有多少本书?”学生看完表演,立即会在脑海中建立正确的思路,图书室的书分为三部分:第一周借出的,第二周借出的,还剩下的。把这三部分加起来,老师图书室原有的图书数量。

这样通过模拟生活、创设情境而呈现给学生的应用题,把静态的情节变为动态的亲身感受,学生亲身体验到应用题的实际情节,弥补了他们生活经验缺乏的不足,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数量关系。

三、应用题结构“开放化”

我们的应用题教学曾给学生展示了这样一个误区,那就是任何数学问题,它都.具有完整的结构:包括“适量”的条件、“唯一”的答案、相对“程式化”的数量关系等。我们的学生正是在这样一种反复训练中学习数学,而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数学问题并非如此。恰恰相反,几乎没有哪一个问题拥有的条件是恰好的,问题答案有时也并不唯一。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对应用题的结构作了一些大胆拓展,试图以具有开放结构、富于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取代现行教材中“封闭”的应用题,以使学生在发散性、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结构不良的数学问题

一方面,可以提供条件不足的应用题,让学生在分析问题的同时学会捕捉欠缺的条件,然后自己去搜集并予解答。比如“给我们班每位同学都做一条底6分米,高2分米的红领巾,共需多少面料?”解答这一问题时还需知道“全班的人数”,这一数据就可以让学生根据班级情况自己去搜集。

另一方面,还可以提供一些纯条件或纯问题的应用,让学生自己根据条件或问题自由展开联想,发散思考。如“六年级有男生150人,女生250人,由此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再比如“要求全校共有多少名学生,我们需要知道那些数据呢?”显然,第二个问题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可以通过全校男、女生人数来求解;也可以通过每班人数、每个年级人数或其它一些数据来解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并给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某种真实的参照。

2、数据“盈余”的数学问题。

其一是条件过剩应用题。这样的应用题要求学生对问题中的数据学会正确的判断,并作出合理的取舍,以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二是结论“不唯一”应用题。以“买花”一题为例,“如果给你50元,你可以怎样来合理地买花?”显然,问题的结论是开放的:学生可以用50元买任意一种花,也可以选择其中两种或三种进行搭配,而搭配方案也是多种多样的。像这样一种接近于真实情境的数学问题,对培养学生分析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神益,而这恰恰是传统应用题所无法比拟的;

篇5: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生活化”

阶段性小结

永丰小学 陈洪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改革,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出发点,要拓展对基础性的理解,基础性不应仅仅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它还应包括: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利用工具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习过程中的策略意识,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三次全教会提出必须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这给课堂教学提出改革要求和方向。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所以数学课堂的生活化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

一、转变教师教育意识是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前提。

服务意识。服务是一种资源,优质服务是创设舒心环境,获取最佳效益有有效手段。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者服务学生,旨在点拨、引导、创设情境,必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精湛教学艺术,科学的教学方法,“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探究、获取知识,学会思维。生活意识。众所周知,从生活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这一点上。

二、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数学是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基础。

知识是前人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或是提示出的规律,而教学目标是为了掌握规律及学习发现规律的方法。若教者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那就是把学生头脑当成了知识的容器,“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 1 燃的火把”。因此,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了解知识发生的过程,但40分钟毕竟有限,因此教者要引导学生善于书捕促、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三、明确目标,突出本课题研究的中心内容

所谓“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现实生活中其他学科学习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四、课题实验的阶段性成果。

1、倾心投入,初见成效

从准备申报课题之日起,课题组成员就以极大的热情倾心投入,认真做好调查:当前的小学生,很大程度上存在着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导致学生感到数学学习枯燥乏味或数学应用能力薄弱,失去了学习数学的意义。真实反映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组织讲座、理念学习,课题组组长作《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讲座,为课题组全体成员注入活力。同时课题组成员通过公开教学开展教学研讨活动。课题组成员紧紧围绕数学课程新理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撰写论文、教学反思、教学实录等,提出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好策略好方法。

2、有序推进,持续发展

课题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课题组成员在与不同学校的老师互动、交流、对话,吸取宝贵建议,不断调整,不断反思。正视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紧紧围绕数学课程新理念,为学生精心创设生活情境或实践活动,激发学生探索和经历的兴趣,引发数学思考,使学生有更多的机 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让原本抽象的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生动;原本被动的学习,变得积极主动;不再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为了内在的渴望与需求而学习,学习有趣的、有用的数学。整体上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唤发数学课堂生命活力,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服务。我们坚信,只要做课题研究的长跑者,一定会找到更适合数学学习的好途径,从而不断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水平。

五、存在的问题。

1、课题研究的持续性不够,时有时无。实验中的过程性记录和材料收集不太及时。

2、课题研究的力度也不够,部分老师认为实用性不强,研究积极性不高。

3、课题的辐射面不广,部分课题组成员只管好自己的课堂,没有起到示范作用。

4、客观原因:

课题成员基本上是所在学校的教学骨干,承担的任务多,负担重。再加上日常的教学工作,工作繁重,没有更多的时间用在课题研究上。记录、反思、总结,集料的收集等工作无法及时进行,影响了课题的开展。这也是课题活动少的主要原因。

六、下阶段的工作。

1、要求课题组的老师把“课题”实施到底。持之以恒,实践课题成果,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加强理论学习,进一步做好课题研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问题为主线,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同时提高实验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培养创造性人才。

2、希望得到领导的支持,首先要给课题组的老师减压,给他们留下更多的时间来做课题研究。其次,再烧一把“火”,加大课题的推广力度。建议可以开展如下活动:①实验教师开展课堂观摩与经验讲座相结合;②结对子帮带,实验教师指导某位非实验班;③以年段为单位,开展课题研讨活动;④实验班教师和非实验班教师开展同课同构,或同课异构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篇6: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生活化”

平潭县龙山小学 林秀娟

摘要:“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三大基本观点。本文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探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中的应用方法,以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应用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对推进新课程改革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实际中,数学教学生活化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与个体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的实践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三大教育原理构成了陶行知生活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基石”。

1.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认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即教育是指生活含有对人的教育作用,教育促进生活之变化,教育随生活的变[2]化而发展。生活即教育包含着三层基本涵义:

(1)生活决定教育,是教育的中心,教育来源于生活。陶行知认为“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生活的性质和内容决定了教育的性质和内容。

(2)教育对生活具有反作用,即能改造生活。教育既源于生活,便会对生活产生反作用。陶行知认为教育应当是为生活服务的,应该以促进生活的向前向上的发展为动力,为生活的需要而办教育。

(3)生活和教育共始终。要真正实现生活即教育,最重要的就在于使人们养成持续不断地学习的习惯。正是基于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陶行知后来提出了终身教育的观念。

2.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的范围在空间上的扩展,是生活教育的组织形式。它至少包括以下几重含义:一是生活教育的范围不局限于学校生活,而是整个社会生活。它是借助学校教育这个形式。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的整体教育,是“活”的教育。二是社会即学校使“读书”的教育变成“行动”的教育,因为社会即学校是在生活即教育和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导引下产生的。三是社会即学校可使教育对象从“小众”的教育变成“大众”的教育。

3.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即“教的方法是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是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3]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学以做为中心,教、学、做合并在一起,成为一件事的三个方面。老师通过做来教,学生通过做来学。只有通过做来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只有通过做来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

教学做合一强调教学结合、知行结合,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教学做的核心是“做”,是有经验、有新的理论价值产生的行动。“做”的涵义非常广泛,发明、创造是“做”,实验、劳动、生产是“做”,寻求解决之道也是“做”。可以说,“做”是社会实践,更是创造的过程。

[1]

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来设计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数学教学生活化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与个体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第一、数学教学生活化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引入生活中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事例,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将一些实际问题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明白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用处,同时

[4]可以提供机会和条件让学生自己应用数学进行实践。

[5]第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教师对数学教材内容进行创造性的改编,能对学生起到示范的作用;宽松的生活化教学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探索、交流、实践,带动学生去寻找自己身边的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生活教育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应用

利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三个基本观点,结合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可采取以下方法:

1.灵活使用教材,引入生活元素

当教材中的部分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定距离时,可以根据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改变或删减,更换成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可以将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适当改编,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收集身边的数学问题,然后一起在课堂上解决,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让学生感觉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另一方面,教师要根据时代的变化,更新教材上已显陈旧的内容,在教学中要善于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特色的信息资料。补充教材中缺少

[6]的内容,结合学生的个体经验,加强课堂教学互动。

2.体验生活应用,领悟数学价值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能把所学数学知识灵活运用,是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也是数学价值的体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带学生回到生活情境中,在生活情境中感知数学知识的存在,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数学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丰富多采。

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将学会的数学知识充分应用到生活中,利用所学数学知识和方法去为生活服务,这是数学的本质。实现“生活——数学——社会——数学„„”的不断往复。数学课本中的知识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充分运用,才会使学生真正会用,才会真正在学生自己的头脑中储存下来。

3.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7]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观,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在同样的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各自建构的结果不同造成了学习的结果也各不相同。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考核要求、教学效果的要求都是统一的,忽视了教育对象的差异性。由于学生在认知方式、思维策略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在课堂上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情况、理解程度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来及时发现问题,对相应的学生适时给予帮助和指导,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关注和期待,从而增强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4.确立数学生活化教学观

小学数学教学改革首先应引导教师更新数学教育观念,小学数学教师应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发展规律;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能够将数学与日常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逐步懂得数学的价值,逐步形成使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对小学数学教学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和重要的作用。它在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中的应用,可以更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因此,我们应该不断继承和发扬陶行知的教育教学思想,结合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深化教学改革并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篇7: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

1.新课改文件指出数学作为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和环节,可以帮助人们在生活中进行必需的计算、推理等日常操作,同时数学也可以为其他学科的发展提供赖以发展的思想和方法,是其他技术进步的基础。利用生活中的情况开展小学数学教学,能让小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抽象成数学理论和模型,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由于在生活中对数学知识进行了巩固和深化,容易对所学知识进行升华。

2.利用生活中的小例子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能将生活进行抽象化概括,让小学生从心里喜欢数学、愿意学习数学知识。由于小学生的心理认知能力相对较低,理解力有限,数学作为一门抽象的学科,需要使用一定的教学策略让抽象的数学变得形象起来,这样学生才能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学习起来也更加有激情、有活力,效率也更高,效果会更好。

篇8: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生活化”

1.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 时下我国大多数地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的依旧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填鸭式”教学依旧占了很大的比重。小学数学课堂呈现出的依旧是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台下“安守本分”,老师和学生几乎没有互动,但这与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极重的性格是格格不入的。这样的教学情境会使学生形成一种不主动学习的心态, 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也是非常不利的。同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大多数学生都只认为学习就是课堂上的事, 课后很难会有学习的机会,就算是有,也只是家长安排的补课。无论是什么时候对学生的教学都只是让学生听,听完后做习题,课后的任务是复习,课前提倡预习,但是事实上学生的实施效果不得而知。虽然新课改对教学要求有了较大的改变,主张融入生活元素,情景化教学等新兴的教学方式, 却没有统一的权威的可参考的教学大纲,大都还是以老师的教学经验进行,因此教学效果千差万别。面对学生个体差异较大的现状,一竿子统一标准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实现教学目标,同时传统且“死板”的教学方式也不能有效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总的来说,小学数学的现状就是教学方式过于陈旧,书本与现实联系不够紧密,这与有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是相违背的。总的来说,小学数学的教学现状与时代对学生不断提高的要求之间出现了较大的冲突,相应解决策略的实施效果也不容乐观。

2.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就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来看, 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师的教学方式使得教材内容没有很好地与生活联系起来, 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教材枯燥乏味,学生的兴趣得不到提高,教学效率低下。生活化教学的引入可以使教学更贴近生活, 学生学起来也会觉得不陌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可以有效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此同时,生活化教学的开展需要老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与互动,从而增进师生间的感情,改变老师在学生的心目中严肃苛刻的形象,也消除学生认为自己应该处于只听讲不发言状态的心理, 有效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对于教学的高效开展也是有积极意义的。再者,生活化教学中一个关键的点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入生活元素。简而言之,就是生活情景在课堂上再现,这可以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知识的来源,并且在课堂上能对知识进行整合,这能有效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都是有积极的促进意义的。

3.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生活化教学引入课堂已有较长一段时间了, 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大都是老师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 没有统一的可参考的大纲模板等,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现象。笔者将自己对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中应用的看法与总结如下。

3.1课前题材的选取

在实施的生活化教学过程中, 老师的主导地位是至关重要 的 ,由于老师要在生活元素的选择上把握标准,因此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第一步就是课前题材的选取。老师在备课的时候需要找到相关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原型,并进行归纳总结;同时,在生活中寻找知识点,发现书本知识和生活元素的相关性。在题材的选取上要注意不能太抽象,或是太难,要是学生经常接触的、熟悉的,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教学效果自然就增强了。譬如,在教学图形这一章节时,老师可以寻找生活中各种图形的原型让学生进行识别,同时在这些图形的运用之处进行着重提示,还可以在这种地方进行题目设置,这样就可以把知识点串联起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还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2课上生活的导入

课前题材的选取非常重要,不可忽视,但能否在课堂上进行有效实施便是检验选材是否有效的标准, 因此课上生活的导入是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必经途径。课上生活的导入主要在于导入的方式和知识切入点的把握, 首先需要注意的就是老师课前的准备,方式有很多种,譬如,老师可以采取教具的形象化, 在进行图形认知教学时直接将图形做成模型让学生进行实在的认知,可以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摸到,这样可以更好地接受和理解;再次,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力量,运用多媒体进行课件的制作,将课程内容以动画等形象的形式进行展现, 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但不能整堂课都在看“电影”,需要在其中进行知识点的穿插,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这样一堂课下来, 就会在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打破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这无论对于老师还是对于学生来说都是非常轻松的,也是新时代下的教学需求,有益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3.3课后知识的反馈

生活化教学的一个重要价值就是知识的运用非常实际,因此学生学习之后的检验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反应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因此课后知识的反馈是生活化教学的复习与检验。这里的知识反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后作业的完成,而是学生会进行生活与知识相关性的寻找,简而言之,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联想到生活中的原型帮助自己理解与记忆。在实践操作中可以以老师作为主导,进行课后知识的反馈方式。譬如老师可以定期安排一堂课让学生进行自我学习情况的总结, 在总结上可以让学生对前期生活化教学的感想进行交流探讨, 同时对自己经历生活化教学之后在生活中发现知识点的情况进行总结,还可以让学生进行相应的交流,甚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让学生进行生活题材的选取,当然老师需要对相关的信息进行统计。这样经过一系列的知识反馈后, 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学习方法及提高学习自主性的提高。这对于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实施是非常有利的,也能够实现教学资源效用的最大化, 还能帮助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探索出更贴近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

摘要:本文立足小学数学教学现状,结合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探索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以期为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寻找理论依据。

篇9: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生活化”

关键词:优化教材;教学手段;生活要素;学用结合

在教授小学数学时,我们应该树立一个观念,即应用题并不是所学加减乘除知识的再运用,而是应该贴近生活,并指导学生生活的题型。脱离了生活的道理为空谈,同样,远离生活的数学是无稽之谈。这在应用题当中要尤为注意。

一、教师教学应该优化教材,应用教学不应局限于教材的内容,而应另辟蹊径,真正做到学与用的结合

教材内容编排上大多脱离生活,教师大可放手的对其进行处理,提炼教材于生活。比如,多以购物消费为题,问问大家每件衣服需花费多少钱,售货员应该找零多少,买多件衣服又怎样计算呢。再如教室没电风扇,需安装若干台,那总共花费多少钱呢等。也可根据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题目,比如,学校操场每圈200,一位同学跑了2.5圈,每圈需花时间3分钟,那总共需要多长时间。再如,教学生测量家里房屋面积或周长(根据年级做安排)等。操场是学生娱乐的天堂,家是学生安心的港湾,二者学生都感兴趣。在求时间与面积、周长时,学生懂得了各种求值要素,巩固了知识。

二、应用题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

书本上的应用题大多文字性,学生无法看清其中的本质,往往云里雾里。这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题目,教师可以通过合理的手段再现题目情景,综合统计表、卡通图、自己画图等指导学生怎样做。要以看的见得方式呈现应用题抽象的表达,比如,在有道应用题:从在班级纵向排列中,从上数小华为第7,而由下往上数小华变为第6,请计算该纵列的人数总和。学生一看摸不到边,没有解题突破口。苦思冥想而不得其解。这时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通过画图的方式来再现题目内容,迎刃而解。

三、生活瞬息万变让人摸不著头脑,同样小学数学的应用题也应该紧跟生活变化的步伐,以“变为”重要因素

比如,开放性条件,班级同学划船郊游,共有10只船,那班级人数为多少。再如,解题方法多样,以A与B两个人步行为例,A每分钟步行100 m,B每分钟步行90 m,若干分钟过后,二者最终距离是多少。这里有相向而行与相离而行两个出发点,学生应学会多方面的解题。再如,教师可引入适当开放思维题,如:空瓶换水、空船载人过河等问题。学生经常喝饮料自然愿意思考多少个空瓶可换取多少瓶水;空船载人稍微难解,要考虑划船者最后过河,需要教师的引导。

课本上的应用题固然有出题者的全局考虑,但难免忽略了地方实际,所以,教师应该给予修改、优化,让内容贴近生活,在生活化当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用题因文字表达让学生难以捉摸,教师可优化教学方式,以形象化呈现抽象的一面。学习应用题不应该拘泥于形式,更不应该固步自封,还要结合多变的实际生活创设开放性题目,发散学生的思维。

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暗地里呈现着数学的影子,买票、步行、书本厚度、租赁、银行利息等,教师应该积极吸收生活例子,丰富应用题的内涵,让其在巩固知识的同时也避免空谈理论的结局。如何把生活实例准确的利用到应用题的教学中是每个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本文只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还希望广大教师朋友认真探索,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

参考文献:

[1]张齐华.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生活化”的理论与实践[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1):28-29.

[2]李振伟.浅论小学数学生活化的应用题教学[J].学周刊,2013(10):87.

篇10: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心得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面对21世纪的小学数学,我们的理念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为人人所学”。我是一名刚刚参加工作的数学老师,参加工作的半年多来,我一直在想如何使我的数学课堂生活化,尽快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此,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的:

一、导入生活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孩子们求知的欲望。刚开始学校的交互式白板没有安装好,也没有教学挂图,上课的时候只能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情景图来找数学信息。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只有一部分学生可以自觉地学习,不少学生都在别人思考、回答问题的时候无所事事。小学生注意力能集中的时间就是每节课的前20分钟,也就是说这20分钟是一节课的新知学习有效时间。那么怎样才能在导课的时候就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呢?发现这个问题以后,我在导课这方面下功夫做了改进,在生活中挖掘素材,结合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整理房间》这一课的时候,我把在网上下载的情景图送到广告公司打印,打印出来的情景图足有半个黑板那么大。当把它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的亲切感立增,马上就融入教学活动的角色当中。再比如《看一看

(一)》这节课导入的时候,我直接给学生出示了一个布娃娃玩具,让表现好的学生(这样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站在不同的位置用老师的手机给布娃娃拍照。然后把照片展示在在电子白板上让全部学生观察,这样学生就能感受到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结果也不一样。在导入中创设情境,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二、根据实际适当的重组教材,使学习过程生活化。

北师大版的数学课本里面有几个人物:淘气、笑笑、智慧老人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一直和学生一起学习。但是,笑笑和淘气毕竟是课本上一动不动的人物,没有活力。所以有时候我让学生扮演淘气和笑笑,或者扮演课本上一些题目里的人物。这样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很多学生为了当小演员而投入了到学习活动中。再比如讲位置与顺序的《上下》这一课时,我选了三个学生在讲台前面赛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领奖台,把跑步得第一名的学生的照片贴在讲台的最上面,得第二名的学生的照片贴在奖台的第二层,第三名同学的照片贴在最下面,然后让学生根据黑板上三名同学照片的位置关系来判断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这样的学习过程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贴近生活,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快乐。

三、挖掘生活资源,融入课堂练习。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是为了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因此,每一次学完新课后,我就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12月24日平安夜的那一天,我让几

个小朋友把他们的名字和收到苹果的数量写在黑板上,学生们根据黑板上的数学信息提出了很多数学问题并且解答。再比如上位置与顺序《教室》这节课时,我说哪一排、从左数的第几个小朋友坐的非常端正,谁右边的第几个小朋友特别自觉,让学生找我说的是谁。每个学生都想被老师表扬,所以这样的课堂练习使每个学生都坐的很端正、并且认真听讲积极发言。

四、在生活中找数学、用数学。

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所以我经常布置生活化的课后作业,让孩子们在生活中用数学。比如学完立体图形以后,我给孩子们布置的作业是在自己家里面找这些立体图形。学完0的意义以后,我让孩子们在自己家里面找一找哪里有0这个数字。学完观察物体以后,我布置的作业是用相机站在不同的位置给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拍照并上传到qq群分享。孩子们在这样的练习中既巩固了学到的知识,又得到了乐趣。

篇11: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浅析

王小文

(河北省涿州市松林店中心学校)

摘 要:小学数学生活化就是将数学问题还原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将生活中的问题转换成数学问题的过程。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教师可以把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会解决生活的问题。小学数学生活化是新课改的核心要求,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应用能力的有效措施。老师要认真理解新课改的要求,并运用到课堂中去,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老师的认真贯彻,也需要老师和学生的积极配合。根据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经验,对小学数学生活化的实施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篇12: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为了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新课程改革重视数学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孩子们感到数学有趣、有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也是数学课改的最大亮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表现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

那么如何实施数学教学,才能让我们的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才能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而真正热爱数学呢?

一、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的足迹,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来自生活、回归生活的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寻找身边的数学,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那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而且能较好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迅速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例如:在教学千克和克时,让学生到生活中观察几件物品的包装,记下他们的重量,在交流时,同学们提出了许多现实的问题,如:方便面袋上印着总重量:120克面饼+配料:117克面饼:86克,从而知道包装袋重3克,配料重31克。不同的方便面厂家,生产的方便面的重量不同,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各不相同,方便面学生经常吃,但一下子进入数学课堂后,引来许多数学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相应的调动起来,学习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二、在课本上学习数学理论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如认识“<”“>”,我引导学生顺口溜:“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两个数字中间站,谁大对谁开口笑”,区别这两个符号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个富有情趣的顺口溜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区分。又如把教学比大小说成“排排队”;把教学元、角、分改成“小小售货员”等,学生对这些生活味十足的课题知识感到非常好奇,感到学习数学很有趣。

2、创新开发教材,让教学内容贴近生活。

例如:如我在教学“平均分”时,先谈话导入:八月十五中秋节,淘气一家4口人在赏

月,爸爸分月饼,分得很均匀,每人一样多,接着让学生去分物品,要求每份分的一样多,最后引出:人分物品,分的一样多。这就叫“平均分”。由于学生对分月饼比较熟悉,很快就理解了“平均分”的含义。

三、利用生活经验,感知学习数学知识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知识的主体,在他们身上蕴藏着丰富的、宝贵的教育资源——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幼小的心灵又对周围的这些事物和现象充满了无比的好奇,若教师能真正意识到这一点,紧紧抓住这份难得的好奇心,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实例,着力加以诱导、挖掘,这样将会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学思想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们的原型,我们要善于捕捉,尽量提供,使学生能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主动探究数学规律。

四、学以致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学习数学的成就感

把数学知识实践化。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归宿。我们应该指导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让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有趣,使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这样不仅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学会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就来自我身边的生活世界,是认识和解决我们生活和工作中问题的有力武器;同时也获得进行数学探究的切身体验和能力。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把日常生活问题数学化,使学生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上处处离不开数学”,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例如,在一、二年级的教学中,我就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今年几岁啦?多高呀?身体有多重?比一比你和你的同桌谁重„„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而要准确地说出结果,就需要我们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这些都离不开数学.再如,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像按比例分配水电费、计算储蓄利息、日常购物问题均发生在身边,我们买东西、做衣服、外出旅游,都离不开数学.在教学四年级“求平均数的问题”内容时,我在课前布置了这样一个预习题:请同学们回家后到超市去进行一项社会调查,调查同一类商品的5种不同价格,看一看哪种牌子的最贵?哪种牌子的最便宜?算一算他们的平均价是多少?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我们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生活实际,指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加深学生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理解。

还有几点思考想与大家分享:

1、要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但不能“喧宾夺主”,无为增加一些学生理解有点困难或一下子搞不清的常识性的生活知识,要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2、要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其教学过程要经历:生活问题——数学问题——数学模型——解释与应用,所选材料不能让学生“望梅止渴”,要寻找适合学生的,能体现数学知识生活原型的学习材料,避免人工化和虚伪化。

3、要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要尽量避免“弄巧成拙”,产生消极的影响,需要我们教师有良好的预计能力,能预见到学生的种种情况,做到课前预设尽量完美。

4、要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要避免“走马观花”,只是比较表面化,没有能提示数学本质,需要教师的教学过程脚踏实地,实实在在。

上一篇:公司秘书的年度个人总结下一篇:那一双温润的眼睛8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