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2024-05-18

让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精选8篇)

篇1:让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美术源于生活——

初探如何让小学美术教学生活化

【摘 要】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小学美术教育不是专业美术教育,而是生活美术教育。美术教育不是知识的灌输,不是技能的克隆,而是一种生活学习,它应根植于生活,表现于生活,赞美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并给生活以导向和启迪。让小学美术走进生活,不仅能够使学生在与实际生活密切结合的美术创造活动过程中,加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理解,而且启迪智慧,发展思维能力,增加想象力和创造力,加强对大脑的开发,从小培养学生对事物敏锐的观察能力,使他们综合素质得到协调发展。

【关键词】美术教学 观察 生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生活即教育,教育是从生活中来,从生活中展开。”用生活的经验来教育,是学生最为喜欢的方法,也是教育效果的最好方法。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是一切创造活动的基础。生活与美术是一体的,生活是美术得以生长的土壤,离开了生活,美术是无法进行“无土栽培”的。真实美术教育必须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归生活。

一、问题的提出

在美术课的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在学生中普遍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1)对事物缺乏兴趣,美术课堂中接触最多的是事物的照片、作品的图片,学生想象力减弱,动手能力跟不上,感受力也下降„„感受不到大自然、艺术的美,缺少好奇心和探究欲;缺乏成就感、自尊的体验„„

(2)不能体会美术课的使用价值,很多学生会有这样的感觉,美术课就是画画课,它与我们的生活很遥远。多数时候学生学习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的不够紧密,只停留在完成美术作业上,只是把学到的知识变成绘画作品呈现在美术作业当中,却不能体会美术独特的实用价值。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在生活中不会应用。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针对所教的班级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经过这一段时间来的不断探索和实践,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孩子们对世界的认识大部分依靠眼睛的观察,引导孩子们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美,是创造美的前提。小学阶段的孩子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眼睛总是东看看西望望,对喜欢的东西盯住不放。针对孩子的这一特点,老师要经常地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去感知、去观察、去探索、去发现,鼓励他们多看、多听、多做、多想、多问、多说,从各方面扩大学生的认识经验范围。我在教学中,开设了写生课程教学,旨在引导孩子们用双眼认真仔细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如在上《虾和蟹》这课时,将活虾带进了课堂,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感受物体的真实感觉,了解虾的大小,颜色,体态特征等知识,然后再大胆的写生画一画。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浓,绘画表现欲望强烈,讨论发言积极,使得这节课变得丰富多彩。

二、把生活带进美术课堂,在课堂中体会美

1、从身边的环境入手,把生活中的文化资源引入美术课堂

《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日常生活中的生活用品、食品的包装袋上有非常精美的图案、文字设计,在教学中利用身边的文化资源补充课堂教学,是非常有益的尝试,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授手工课时,我从不规定学生带什么材料。而是让他们根据自己要做的手工去寻找,做手工的材料不是一定的,需要我们开动脑筋去想象。如:在教授《字的联想》一课时,我动员学生搜集日常生活中丢弃的生活用品、食品的包装袋及报纸等,把它们清理干净后带进课堂中来,利用收集的小食品袋、报纸上的艺术字作为欣赏素材,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同时,我还让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店铺名字体的设计,并把它们引入到《字的联想》一课课堂教学中来,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并让学生参与某某 包装字体的设计。另外,我还教学生用搜集到的生活用品的包装纸折成了五颜六色的小五角星、纸鹤、小花伞、纸花等手工作品。通过这样的活动,既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教育了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会了学生对废弃物的利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在社会上是有用处的,能体会到学习的价值。

2、感悟生活之美,把生活化的场景带进美术课堂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教学。如在上《小小食品店》一课时,为了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让美术课堂教学生活化,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内容:布置食品店、写宣传语、卖泥塑食品,请一些小朋友上台推销“食品” 模仿生活情境再让学生去“买泥塑食品”,学生互相欣赏评价作品,然后将小花朵放在要买的泥塑作品上。看看谁的泥塑食品卖的最多,评出最佳设计师。通过这样的生活化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参与了评价,培养了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与实践能力

3、体验生活之美,把生活经验带入美术课堂

课堂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课堂应用意识的体现之一是当学生面临生活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地从课堂的角度,运用课堂的思想方法寻求解决的办法,所以很多教学内容都可以以生活为切入口。如《花花绿绿的糖纸》一课,我从学生们平时选购糖入手,问他们平时都是怎么选择糖块的?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品牌、口味、色彩、包装„„然后扣住“美观”这个话题引出设计花花绿绿的糖纸制作要素,再引导学生欣赏各式各样的糖果、分析糖纸的形状、色彩。最后学生们用生活中的材料来制作糖果。生活经验让每位学生有言可发,有见可表,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把课堂带进自然,在自然中寻找美

自然是个美育的大课堂,万千美景,姹紫嫣红,怎能不引人入胜?在美术教学时,将课堂引入自然,“依靠直觉进行美术教育,以视觉训练为中心,培养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摆脱以往的一味掌握专业知识、临摹固定概念的画以及成人眼中的造型发展,轻松愉快的接受自然,从自然中自主地掌握知识。如在讲授《生命的甘露》一课时,让同学们去调查生活周围存在的环境问题,如空气的恶化,水土的流失„„通过美术创作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宣传活动的方法和途径。这样的练习,学生了解生活,观察生活,表现生活逐渐成为一种自觉行为,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学习,培养了自主探究生活、思考生活的能力与习惯,并与身边的大自然保持亲密的关系,对动植物富有爱心。适当的将美术课与大自然联系起来,让美术课堂亲近自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他们就能凭着直觉像大师那样作画。他们通过实践积累经验,提高认识,绘画水平就迅速得到提高。

四、运用美术,回归生活

1.从生活应用入手,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

美术应用设计在现代生活中越来越凸显其实用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创意造型、色彩搭配、材料妙用等方法,对日常生活中的家居、服装、饰品等进行设计和改造,让美术设计更好地服务于生活。

比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家庭的装修设计,为家装设计出谋划策,“旧物改造“来为家装达到旧貌换新颜;利用自己的巧手设计制作装饰品来装扮生活、美化环境;精心搭配自己的日常穿着等等。教师还可以结合少先队活动,组织”创意手工大赛",为学生搭建展示、交流作品的平台。在教师启发、鼓励下,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生活设计的热情,诱发学生的创作冲动,更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体验到美术应用设计所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2.从自然风光入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引导学生去感应自然、观察自然,不仅有益于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和评述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让学生亲近自然,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自主地去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和有意识的创造美。比如面对蓝天、白云、山水、朝霞、落日以及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启发学生去发现这些环境美、自然美,认识、观察它们的造型、色彩等变化,并感受其瞬息变化所带来的自然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创作欲望。也可多鼓励学生利用假期跟家人一起游览家乡、祖国各地的山山水水,并及时拍摄下美景。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大胆表现这些自然美景,激发他们尊重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3.从生活情境入手,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

孩子的绘画作品,大多反映孩子的生活,而且大部分的作品都有孩子们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为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在完成日记的时候可以用绘画的形式来描绘、记叙,主张让孩子们画美术日记。童眼看世界,美术来表达。记日记除了写,还可以画,图画同样可以表达自己的所做、所思、所感,而且比文字形式更有趣,更富有想象力,更具巧妙的表达力。

将美术应于生活是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要培养学生持久的实践兴趣与创造热情,教师必须要善于引导,善于让美术活动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举一反三,学以致用,让学生获得创造的满足感与成就感。让小学美术教育回归生活的形式和途径很多,只要教师能从宏观上来理解美术教育的理念,通过教师在美术教学的形式和手段上不断探索和追求,那就会逐渐形成美术教师的个性化教学特色,从而给现代小学美术教学带来一个生动活泼的欣喜局面。当然,让美术教育回归生活,并不是脱离美术新课程标准,脱离美术教材的一意孤行,而是在整理贯彻新课程标准中得一种返朴归真,让美术教学回归生活也并不是去冷落现存的美术教材,而是对现有的美术教材在教育过程中进行拓展和创新,是为了更好地完成美术新课程目标的各项要求,两者并不矛盾。

总之,立足于生活世界的美术教学是鲜活生动的,为学生生活服务的美术课堂是丰富多彩的,生活化的美术教学唤醒了学生对生活的感受,让学生感悟到了生活中的好,感悟到了艺术无处不在,美无处不在。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地开发,有效地去利用好美术的生活资源,让美术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美术就在生活中,到生活中也能学到美术从而激发学生对美术的持久的兴趣,学用结合,以达到学以致用,能学会用的效果。【参考文献】

1.辜敏、杨春生著.《美术教学实施指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 2.《少儿美术》.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第9期. 3.《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 杨景芝著

篇2:让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小学美术教育不是专业美术教育,而是生活美术教育。美术教育不是知识的灌输,不是技能的克隆,而是一种生活学习,它应根植于生活,表现于生活,赞美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并给生活以导向和启迪。让小学美术走进生活,不仅能够使学生在与实际生活密切结合的美术创造活动过程中,加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理解,而且启迪智慧,发展思维能力,增加想象力和创造力,加强对大脑的开发,从小培养学生对事物敏锐的观察能力,使他们综合素质得到协调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在美术课的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在学生中普遍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1)对事物缺乏兴趣,美术课堂中接触最多的是事物的照片、作品的图片,学生想象力减弱,技能跟不上,感受力也下降„„感受不到大自然、艺术的美,缺少好奇心和探究欲;缺乏成就感、自尊的体验„„

(2)不能体会美术课的使用价值,很多学生会有这样的感觉,美术课就是画画课,它与我们的生活很遥远。多数时候学生学习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的不够紧密,只停留在完成美术作业上,只是把学到的知识变成绘画作品呈现在美术作业当中,却不能体会美术独特的实用价值。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在生活中不会应用。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针对所教的班级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经过这一段时间来的不断探索和实践,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孩子们对世界的认识大部分依靠眼睛的观察,引导孩子们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美,是创造美的前提。小学阶段的孩子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眼睛总是东看看西望望,对喜欢的东西盯住不放。针对孩子的这一特点,老师要经常地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去感知、去观察、去探索、去发现,鼓励他们多看、多听、多做、多想、多问、多说,从各方面扩大学生的认识经验范围。我在教学中,开设写生课程教学,旨在引导孩子们用双眼认真仔细观察生活中的事物

二、把生活带进美术课堂,在课堂中体会美

1、把生活中的文化资源引入美术课堂

《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日常生活中的生活用品、食品的包装袋上有非常精美的图案、文字设计,在教学中利用身边的文化资源补充课堂教学,是非常有益的尝试,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授手工课时,我从不规定学生带什么材料。而是让他们根据自己要做的手工去寻找,做手工的材料不是一定的,需要我们开动脑筋去想象。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教育了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会了学生对废弃物的利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在社会上是有用处的,能体会到学习的价值。

2.把生活化的场景带进美术课堂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教学。如在上《小小食品店》一课时,为了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让美术课堂教学生活化,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内容:布置食品店、写宣传语、卖泥塑食品,请一些小朋友上台推销“食品” 模仿生活情境再让学生去“买泥塑食品”,学生互相欣赏评价作品,然后将小花朵放在要买的泥塑作品上。看看谁的泥塑食品卖的最多,评出最佳设计师。通过这样的生活化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参与了评价,培养了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与实践能力

3、把生活经验带入美术课堂

课堂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课堂应用意识的体现之一是当学生面临生活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地从课堂的角度,运用课堂的思想方法寻求解决的办法,所以很多教学内容都可以以生活为切入口。如《花花绿绿的糖纸》一课,我从学生们平时选购糖入手,问他们平时都是怎么选择糖块的?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品牌、口味、色彩、包装„„然后扣住“美观”这个话题引出设计花花绿绿的糖纸制作要素,再引导学生欣赏各式各样的糖果、分析糖纸的形状、色彩。最后学生们用生活中的材料来制作糖果。生活经验让每位学生有言可发,有见可表,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把课堂带进自然,在自然中寻找美 自然是个美育的大课堂,万千美景,姹紫嫣红,怎能不引人入胜?在美术教学时,将课堂引入自然,“依靠直觉进行美术教育,以视觉训练为中心,培养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摆脱以往的一味掌握专业知识、临摹固定概念的画以及成人眼中的造型发展,轻松愉快的接受自然,从自然中自主地掌握知识。如在讲授《生命的甘露》一课时,让同学们去调查生活周围存在的环境问题,如空气的恶化,水土的流失„„通过美术创作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宣传活动的方法和途径。这样的练习,学生了解生活,观察生活,表现生活逐渐成为一种自觉行为,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学习,培养了自主探究生活、思考生活的能力与习惯,并与身边的大自然保持亲密的关系,对动植物富有爱心。适当的将美术课与大自然联系起来,让美术课堂亲近自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他们就能凭着直觉像大师那样作画。他们通过实践积累经验,提高认识,绘画水平就迅速得到提高。

四、运用美术,回归生活

1、从生活应用入手,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

美术应用设计在现代生活中越来越凸显其实用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创意造型、色彩搭配、材料妙用等方法,对日常生活中的家居、服装、饰品等进行设计和改造,让美术设计更好地服务于生活。比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家庭的装修设计,为家装设计出谋划策,“旧物改造“来为家装达到旧貌换新颜;利用自己的巧手设计制作装饰品来装扮生活、美化环境;精心搭配自己的日常穿着等等。教师还可以结合少先队活动,组织”创意手工大赛",为学生搭建展示、交流作品的平台。在教师启发、鼓励下,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生活设计的热情,诱发学生的创作冲动,更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体验到美术应用设计所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

2、从自然风光入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引导学生去感应自然、观察自然,不仅有益于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和评述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让学生亲近自然,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自主地去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和有意识的创造美。比如面对蓝天、白云、山水、朝霞、落日以及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启发学生去发现这些环境美、自然美,认识、观察它们的造型、色彩等变化,并感受其瞬息变化所带来的自然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创作欲望。也可多鼓励学生利用假期跟家人一起游览家乡、祖国各地的山山水水,并及时拍摄下美景。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大胆表现这些自然美景,激发他们尊重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3.从生活情境入手,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

孩子的绘画作品,大多反映孩子的生活,而且大部分的作品都有孩子们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为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在完成日记的时候可以用绘画的形式来描绘、记叙,主张让孩子们画美术日记。童眼看世界,美术来表达。记日记除了写,还可以画,图画同样可以表达自己的所做、所思、所感,而且比文字形式更有趣,更富有想象力,更具巧妙的表达力。

将美术应于生活是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要培养学生持久的实践兴趣与创造热情,教师必须要善于引导,善于让美术活动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举一反三,学以致用,让学生获得创造的满足感与成就感。让小学美术教育回归生活的形式和途径很多,只要教师能从宏观上来理解美术教育的理念,通过教师在美术教学的形式和手段上不断探索和追求,那就会逐渐形成美术教师的个性化教学特色,从而给现代小学美术教学带来一个生动活泼的欣喜局面。当然,让美术教育回归生活,并不是脱离美术新课程标准,脱离美术教材的一意孤行,而是在整理贯彻新课程标准中得一种返朴归真,让美术教学回归生活也并不是去冷落现存的美术教材,而是对现有的美术教材在教育过程中进行拓展和创新,是为了更好地完成美术新课程目标的各项要求,两者并不矛盾。

篇3:让小学品德教学生活化

一、设计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笔者尽可能地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用生活内容丰富课堂教学,用课本知识指导实际生活,使小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教材知识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唯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的品德典范并用品德的有关内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要善于对课本内容进行合理整合,结合学生身边的事例、优秀的校园文化、特色的乡土知识来拓展学生品德教育的内容,让品德教育看得到,摸得着,学得易。这样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品德实践,又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平安回家》教学中,我特意播放了一段本班学生放学出校门后的视频,让他们找出其中路途安全的模范,也发现其中存在安全隐患的行为。在此基础上,又播放了我市近几年发生的因行人不遵守交规而引发的交通安全事故,血淋淋的事实让孩子们在心灵上受到极大的震颤。在随后的自由发言中,孩子们纷纷表示了上下学途中要模范遵守交通法规,以后会多关注自己和他人路途安全。

二、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氛围

生活化的教学氛围是指师生之间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他基于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与平视,也基于学生对教师的亲近与信任。笔者在课堂上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为学生设置“贴近生活”的氛围,与学生展开直接的面对面、心帖心的对话,不仅向学生展示自己的知识,还向学生展示教师自己的思想、情感、心灵,袒露自己的精神面貌,让学生把教师当作自己学习的合作伙伴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解惑者”,把学习当作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任务。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卡通和实物,拉近师生关系,创设自由轻松的课堂氛围,用学生的语言、情感演绎教学活动。

三、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将学生的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发掘生活中的品德素材,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将品德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引入课堂教学之中,是品德课堂教学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重要一环。打造生活化的课堂情境,让学生的课堂知识时时在真实的情境中加以体验;把生活情境融入课堂,让学生的品德体验在课堂中升华成内在的价值。

四、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一切必须从学生的本体出发,“和上学生的调子”。课前以学生生活事例导入新课,生活事例可以从同学关系到人与地球、从校园安全到考试诚信,这些事例符合学生的特点,从而使学生更为深刻地体会生活;课中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从直观教具到音响视频、从上门拜访到现场采访,使学生更为深切地感受生活;构建适当的活动内容,创设丰富的生活场景,既有正面先进事例的引导,又有反面教材的警醒,使学生在学习中反思生活。在课堂中通过学生角色扮演与文本对话,唤起他们已有的经验和体验,再现生活中的某个行为片断,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通过这些简单但有效的方式,不但让学生明白了事理,更在知识生成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五、布置生活化的课后作业

品德课的性质决定了它的课后作业不是简单的抄抄写写,也不是枯燥的读读背背。有些学生可以流利地说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却乱扔垃圾;可以从道理上了解文明交往的重要意义,在日常行为中却满口脏话而脸不红心不跳。因此,小学品德课后作业应积极引导学生多参与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生活中反复体验,在体验的基础上明理,在明理的基础上践行。在学习《快乐的邻里生活》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到邻居家做客,实践课文中学到的生活经验,体验与人交往的礼仪,学会与邻居交往。总之,品德课程的作业应该是由“知”走向“行”、由“内化”走向“外化”的实践活动。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体验品德内容,在课堂中模拟品德行为,在生活中反思品德表现,道德的花朵只有在生活的土壤中、经历实践的阳光和雨露,才会绽放出她那傲人的花朵,释放出她醉人的芳香。

摘要:<正>小学品德教学要依据活动、体验、内化的逻辑规律,从儿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教学活动主题,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进而形成内化的道德素质,即让品德课教学生活化。一、设计生活化的教学内容笔者尽可能地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用生活内容丰富课堂教学,用课本知识指导实际生活,使小

篇4:让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关键词:捕捉、体现、实践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知识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一、善于捕捉“生活现象”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如“长方体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因为长方体中各个部分之间总是存在着"相对"或"相交"的位置关系,而抓住了这两种关系,就抓住了长方体的结构特点,也就抓住了这节课的核心。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看到并重视这两种关系呢?在生活中常见的鼓掌这一动作上,我们就可以找到了研究“相对”与“相交”的切入点。在上课开始前,1、请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向前来与我们共同上课的老师表示欢迎(学生鼓掌)。 2、研究鼓掌动作。(1)鼓掌动作看来简单,人人都会,但要认真研究起来还真有学问呢。比如这样鼓掌行吗?(教师只用一只手在胸前煽来煽去)(2)两只手就一定能行吗?(教师用两只手前后交错地在胸前煽来煽去)(3)那么鼓掌时,两只手的位置应该做到掌心相对。(4)通过教师手势使学生认识“上下相对”、“左右相对”和“前后相对”。(5)我们再继续研究鼓掌,你们看这样行吗?(教师用两手在胸前不断地做十指交叉的动作,当然也没有声音)(学生回答,不行,这叫交叉。)两只手互相交叉,我们可以称之为“相交”。最后教师小结,“相对”和“相交”是两个物体间或物体中某些部份间的两种十分重要的位置关系,这种关系在研究鼓掌的动作中有,在我们学习的数学知识中也有。今天我们就要在学习长方体的过程中进一步研究“相对”与“相交”的关系。

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二、体现教学内容的生活性

目前,我们的数学教材,增添了许多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也增加不少,因此我们要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体现教学内容的生活性,让数学贴近生活,用具体生动、形象可感的生活实例解释数学问题。例如,教学“减法的一些简便计算”时,利用多媒体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月底,小强的爸爸和叔叔领了工资,去大润发超市购物,超市里摆设了好多好多的商品,琳琅满目,小强的爸爸看中了一双球鞋,价值198元,他身边有323元,叔叔看中了一块手表,价值397元,他身边有465元。他们该怎么付钱呢?怎样想付得更快?这里,教师赋枯燥的数字以"生命",把教材中缺少时代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同时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在实践中学以致用

“新基础教育”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口号是“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教师要创设一切条件,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践之中,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形,通过与生活的联系,充分体现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励学生更好的学好数学。例如,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后,指着门窗上的一块碎玻璃,问:怎样才能配到一块合适的玻璃呢?让学生充分考虑,用学到的方法解决这一生活问题。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还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找出面盆底、锅盖等的圆心在哪里。

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篇5:让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让语文教学生活化,让学生生活语文化-浅谈如何实施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 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

作 者:黄家利 作者单位:广西钦州市钦北区板城镇中心小学,广西钦州,535023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12)分类号:G421关键词:教育即生活 生活即教育 教育要使儿童过美好生活

篇6:让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让数学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人教版新课标

生活处处皆数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其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会数学,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在实施新课程中,我紧紧围绕“把生活中的数学引进课堂”,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发挥出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创造性,下面就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一、捕捉生活素材,精心设疑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参与的兴趣。在导入的过程中要尽可能性地选取一些富有时代气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熟悉的和感兴趣的、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探索的材料,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明确数学源于生活的本质,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知识时,我对学生说:“同学们,老师邀了两个好朋友星期天要到洛阳桥(泉州)去游玩,准备买点饮料带去,(同时出示一些饮料的价钱)你们能帮老师出主意吗?”听到老师要请学生帮忙,“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都想跃跃欲试,有的说,买3瓶矿泉水,花去2ⅹ3=6(元);有的说,买6瓶“红牛”,花去5ⅹ6=30(元);有的说,矿泉水和“红牛”各买3瓶,花去2ⅹ3+5ⅹ3=21(元),有学生补充也可以这样算:(2+5)ⅹ3=21(元)„„还有的说,除了买些饮料吃的也得买点,比如面包之类的,矿泉水、“红牛”和面包各买三份,花去2ⅹ3+5ⅹ3+1ⅹ3=24(元),或(2+5+1)ⅹ3=21(元)。看,学生已经在自觉应用乘法分配律的知识来探究生活中的有关现象了。然后我引导学生产生疑问:“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你能举出一个或几个例子来说明吗?”这样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

再如,教学“圆的周长”时,我准备了农村孩子非常熟悉的簸米工具——一个笸箩,并精心设计了一个问题:“为了让这个笸箩更牢固一些,我想给它箍一

xiaoxue.xuekeedu.com

道铁丝,你知道需要多长的铁丝吗?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呢?”问题一提出,同学们就议论纷纷,有的说:“可以用绳子绕筐箩的外沿一圈,再量绳子的长度。”也有的说:“可以让笸箩沿着直线滚一圈,看它一共走了多远,这个长度就是我们所需要的长度。”接着就让学生分别用滚动法和绕绳法测量出它的周长,在两位同学的演示过程中,下面的同学很快发现了一个问题:“这样量很麻烦,而且,两人得到的数据不一样”。这时教师顺水推舟,引导学生探索“圆的周长”究意与什么有关呢?它的计算有没有规律呢?此时,原有的生活经验,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了,他们自觉地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实验、交流,很快知道圆的周长与直径(或半径)有密切联系,并通过计算推导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是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有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才让学生看得见,用得着,“给笸箩箍一道铁丝需要多长?你是怎样知道的?”这让学生切实地体会到:这是我们在生活中将要面临的和需要解决的种种问题,也让学生体会到我有权利选择解决问题的办法,因而迸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都主动地思考,积极地动手操作,认真地推理、归纳,在紧张热烈的氛围中很快地掌握了知识要点。

二、联系生活实际,充实创新教材,让教材焕发生活气息。

数学具有逻辑的严谨性,在教材中它总以完善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许多题目都是经过数学处理的,具有科学性、系统性。文字表达严谨、准确、枯燥,但很少创设问题情境,忽略去了数学知识从生活生产中被发现的曲折过程,抑制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因此,教师要善于处理教材,重组教材,把学生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课堂,创造出校本特色。

1、合理补充教材,充实学生的学习材料。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有着广泛的应用。但由于教材的滞后性,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在教材中难以及时体现。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联系生活实际,就地取材,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充实教材中去,让教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以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在“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的教学时,我在课前布置了这样的调查任务:明天我们要学习“百分数”,谁理解“百分数”,找找哪些物品上有“百分数”,想想表达什么意思?这样布置后,学生一方面通过预习了解了百分数的表现形式和意义,另一方面,又知道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到百分数。由于课前学生调查了各式各样的百分数,便纷纷在课堂上汇报并说明它的含义。如:衣服的成分标签

xiaoxue.xuekeedu.com

上,成分90%是羊毛,成分10%上涤纶;我国的耕地面积是世界耕地面积的7%;“十一”期间泉州新华都购物广场购物满200元即可抽奖,中奖率100% ;44.8%的日本人认为小泉不应再参拜靖国神社;“精品惠泉啤酒”的酒精度约有8%;“康师傅”方便面的包装袋上:加量20%,加量不加价。„„通过课前这样的调查汇报,拉近了教材与生活的距离,大大地丰富了原有的认知结构。

还有如 “人民币的认识”中对分的认识就应该淡化,而要增加关于元的认识,特别是增加二十元券,五十元券,百元券的认识,使学生及时得到新信息;在小数的乘法计算中,也可增加电表、水表的读数,并能算出费用,毕竟这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比例尺”的教学中,应增添把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以后,再画上图纸上的例题,这样比较完善比例尺知识,贴切实际的生产生活。当然,上述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还需与同仁再认真探讨。

2、适当改编教材,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通用的数学教材具有共同性的特点,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差距。此时就需要教师联系学生的实际,根据教学目标及教学的重点、难点,进行适当地充实和删改。

例如: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九册第二单元,有这样的一道例题:(例2)学校食堂运来1吨煤,计划烧40天。由于改进炉灶,每天节省5千克,这批煤可以烧多少天?

例2所述的情境与农村的现实生活存在差异,而在此基础上要去分析理解计划与实际的数量关系,更显困难。教学时,我把例题改编成:我们班的江彬同学(此生经常花钱大手大脚),口袋里有10.5元钱,他计划在这一个礼拜(7天)内花完,可当老师找他谈话,希望他能节约点之后,他决定每天节省1元钱,用来买课外书。那么江彬同学口袋里的钱现在可以花多少天呢? 这样的改编,让学生直面熟悉的同学,熟悉的生活情境,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心理难度,通俗易懂,学生在轻轻松松中很快就掌握了知识点。同时也让学生不知不觉中接受思想道德教育。

当然教材的充实、改编要求我们深入地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内在联系,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同时,要深入地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知识结构,从而对教材进行大胆的舍弃和改编,要善于联系生活实际改编教材例题,让学生在富有生活味的例题中,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不仅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xiaoxue.xuekeedu.com

和探索热情,而且教和学的气氛积极而活跃,唤醒了课堂教学。

三、创设情境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同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是为了应用。可我们的学生缺乏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我想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理论与实际相脱节,所以我们在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情境活动,肯定会使学生感受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成功和乐趣。

例如,在学完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后,我创设了“美丽的图案”的情境活动:我们搬到新校舍后,校园缺少绿化。现在想用36米长的栏杆在教学楼前设计花圃,请你帮帮忙,画出你设计的草图,并求出它的面积。帮助学校设计方案,大家都愿意,同时校园是学生所熟悉的环境,所以学生的兴趣很浓,创造性思维被激活。有的设计成圆形,有的设计成正方形,有的设计成长方形,有的设计成平行四边形,有的是“日”形„„。一个个都很努力,很投入,在纸上画图,认真的演算,调动一切创造性思维和已有知识经验去寻找问题的最佳答案。然后我请学生说出自己设计的理由,再安排学习小组相互评价设计方案的优点和缺点。这样让教材内容“走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同时也充分展示了学生自己的个性以及创新一面,让学生切实体验数学的无穷魅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总之,在教学中,教材不只是供教师教学的唯一资源。我们应大胆摒弃教材视为“圣经”,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旧的“教材观”,在深刻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可以根据学生的认识实际灵活使用教材,我们有权利也有义务对课本进行改革、剪裁。我认为每一节课,都应有自己创新的内容,把生活内容引进课堂,让课堂教学生活化,使整个学习过程更活泼、主动,更具有个性化,并能充满生活的气息。深化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培养他们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的知识源于生活。我们把研究的目光注视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学生的生活是五彩斑斓的,充分利用起来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源泉。让数学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篇7:让小学作文教学走近学生生活论文

[摘要]当前小学作文教学走入了盲目创设情境、指导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成人化”现象比较突出、作文教学课流于形式等误区。为此,要改变作文教学的现状,就要通过适度创设写作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有话可说,有话可写;注重从说到写的过渡;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习作在对话中生成;引导学生写真实的生活;优化作文教学的课堂结构;让小学生作文充满童心、童趣、童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中安排的习作训练等方式优化作文教学结构,提高习作指导的实效。

[关键词]作文 教学 走近生活

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中的作文教学,要求贴近学生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然而,许多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作文教学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现象比较严重,违背了语文教学要扎扎实实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宗旨,盲目对学生拔高要求,使得小学生作文盲目模仿、照搬照抄、成人化的现象较为突出。

当前小学作文教学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盲目创设情境。习作教学创设情境固然重要,但是情境创设如果过度,会导致学生无从下笔,更有“作秀”之感。如在一次《描写一种小动物》的作文课上,教师为了创设情境,把小狗、小猫、小兔、小鸡、小鱼等十几种小动物搬到课堂上让学生观察,结果小狗一直在汪汪大叫,学生乱得一团糟,导致教师指导学生不听,学生又无法认真观察,一节课下来,学生仍然无从下笔。

二是教师指导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小学生作文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联,否则学生的习作中表现的将是不真实的生活。在一节《写景》的作文课上,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桂林、泰山、西湖等风景名胜,然后让学生写一处自己最喜欢的景物,可是对于生活在楚雄的学生来说,对那些风景名胜的了解实在太少,所以学生的习作大多模仿作家的描写,很少有自己的感受。

三是“成人化”现象比较突出。小学生的作文应当充满童真、童趣,可是教师在指导时,很少把“童心”融于其中,往往用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代替了学生的理解和感受,用自己的语言代替了儿童的语言,使得学生的习作“成人味”十足,充满灵性的儿童语言和感受丧失殆尽,“开头喊口号,中间作报告,结尾表决心”的“八股文”气息非常浓厚。

四是作文教学课流于形式。许多老师忽略了作文教学课堂上的指导,作文教学课流于形式,形成了“讲解习作要求──念范文──打草稿──批改──讲评”的固定不变的作文课堂教学模式,使得学生作文水平难以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作文教学应当贴近学生生活,引导学生写真实的生活,表达真实的感受。

要让作文教学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写出有真实感受的习作,必须提高习作指导的实效。课堂教学追求的是朴实、扎实、真实。只有指导得实,学生才能写出好的习作,作文能力也才能不断提高。在习作指导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注重对学生习作的评价。要把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结合起来,通过评价使学生写出好的作品。把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要重视结合阅读教学的课上练笔,如续写、扩写、改写、写感受、写启示、写自己想写的等。要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和交流,使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使学生作文“得法于阅读,受益于实践”。让学生多练笔。提倡多写日记、周记、片断、读后感、记录灵感等小练笔形式,这样有助于学生积累素材,提高作文能力。要把培养良好的习惯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要重视培养学生以下良好的习惯:勤于观察、体验的习惯,积累生活材料和语言材料的习惯,想清楚再写的习惯,勤于读书、乐于动笔的习惯,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规范工整地书写的习惯等。

优化作文课堂教学,提高习作指导的实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适度创设写作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创设写作情境,通过情境指导学生习作,这是新课程环境下习作教学的.有效途径,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习作教学的基本要求。创设情境的方式可以是利用多媒体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可以是通过组织学生活动创设活动情境,可以是通过游戏创设情境,可以是组织小实验创设情境。但是习作情境的创设要适度。习作情境的创设是为学生的习作服务的。创设情境要以能打开学生写作思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为宜。情境创设过“度”,会导致学生无从下笔,更有“作秀”之感,从而影响了学生习作的效果。同时,习作情境创设应以活动情境为主,并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二、注重从说到写的过渡。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非常重视学生的说话训练。学生表达能力的发展总是遵循由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的规律,说是写的前提和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地说一说,再把说的写下来。这样,既能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又让学生知道该怎样写;既进行了说的训练,又进行了写的训练,使说和写都得到了发展。

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小组之间的互动,学生互相评价等环节,使课堂教学洋溢着民主的氛围,教师始终要处于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的角色。

四、让学生的习作在对话中生成。教师要注重“对话”情境的创设,使“习作在对话中生成”。让学生在“对话”中打开写作思路,找到写作素材,激发写作灵气,酝酿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学生与现实生活的对话”让学生感受真实的生活;通过“学生与周围环境的对话”让学生领略多彩的环境;通过“学生与学习伙伴的对话”让学生感受群体的合力与智慧;通过“学生与教师的对话”让学生的习作在教师的指导中不断提高;通过“学生与自己心灵的对话”让学生在习作中迸发出心灵的火化,表达出真情实感。

五、引导学生写真实的生活。习作的选题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并能说真话、实话、心里话,表达真情实感。选题要具有开放性。要为学生的写作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习作的束缚,注重引导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让作文教学走出课堂,走进广阔的社会生活,走进大自然。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体验、多阅读,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让学生留心周围的一切事物,写自己最熟悉的事物,表达自己最想表达的真情实感。

六、优化作文教学的课堂结构。合理而优化的课堂结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一节习作指导课应由以下几部分组成:激趣,即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表达,即让学生说一说,把想写的内容说出来,让师生评价和指导;习作,即打草稿,把说的内容写下来;展示,即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习作,师生共同点评、修改。一般来说,一节习作指导课的时间分配为作前指导20分钟,学生习作15分钟,展示点评5分钟。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合作学习,发挥学生群体的智慧。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主要的学习方式。作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要与其他教学的合作学习区别开来。一节作文课的合作学习不宜过多,一般安排一至二次即可。提倡一个小组合作完成一篇作文的合作学习方式,这样有利于集中小组成员的智慧,使小组成员都得到提高。

七、让小学生作文充满童心、童趣、童真。让儿童用自己特有的童心去感受周围的事物,在习作中表现出儿童特有的情趣,表达儿童特有的真情实感。要让学生写出充满“儿童味”的习作,杜绝“大人腔”十足的小学生作文。为此,语文教师应当具有一颗永远不老的“童心”。

八、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中安排的习作训练。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安排的习作,虽然力求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但难以照顾到全国各地到实际情况,所有,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中安排的习作训练如果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节,我们可以选取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内容来写,不必按部就班地按教材进行习作教学,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写作。要让学生多写想象作文,但在想象作文的指导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展开丰富而又合理的、有创意的想象。

篇8:生活化教学,让小学数学更有效

一、从生活出发呈现数学素材

(1) 要注重情境中直观呈现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如在《圆的认识》的教学中, 教师以Flash动画展示行走的自行车、手推车、三轮车, 并突出车轮是圆形的, 然后提问“通过刚才观看动画, 同学们想到了什么?”学生在交流中提出车轮问题后, 教师再次提问“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的而不做成正方形、长方形或者三角形呢?”学生说那样就不容易滚动后, 教师追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就平稳呢?”这一问题学生暂时无法解答, 于是教师过渡到新知识中来了:“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圆, 探究圆的特征, 学了这些知识, 同学们就能更清楚地解答这一问题了。”通过这样的生活情境引导, 不仅让学生在生活中认识了数学, 也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为提高课堂参与度奠定了基础。

(2) 要注重通过生活化活动提供数学学习素材。如在《1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教学中, 对于破十法、拆减数等计算方法, 如果教师借助活动, 效果会更佳。如教师将教室设置为超市, 不同小组模拟超市购物活动, 内容可为买卖学习用具、玩具等, 假设货架上有16个数学本, 每10个一叠, 一个小“顾客”去买8个, 还剩下几个的问题。如此, 破十法、拆减数、一个一个减等多种方法直接由学生活动获得, 知识活动过程变成构建过程。

二、从生活出发分析数学问题

(1) 要注重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在教学中, 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生活实际问题, 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初步了解数学知识。如在《统计的初步知识》教学中以投票选科代表的方式来进行, 让学生从几名候选人中采用无记名方式投票选出自己公认的科代表, 然后唱票看结果。在唱票过程中, 选择三个小组采用不同方法 (如打“√”、画“☆”、画“△”、写“正”字等) 学生统计后比较不同方法的优劣。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都以主人公的身份在参与学习过程, 并努力解决问题。

(2) 通过生活化问题引导学生参与探究过程, 在探究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在“六一”儿童节活动中, 教师提出以班级为单位买100元钱的水果, 问怎么买才合适?于是, 学生提出了要先做调查, 然后去问水果价格, 甚至有的学生说要考虑水果降价等因素, 在购买过程中又遇到折扣问题。如此一个生活实践问题, 让学生学习了统计知识、比例分配知识、折扣问题等, 知识和生活融为一体。

三、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1) 要注重采用任务驱动方式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如在《厘米的认识》的教学后, 教师以“测一测家中茶几脚的高度, 茶几桌面的长和宽”为任务, 通过任务活动就发现, 一些学生在测量后不仅正确认识了厘米, 还提出了诸如“如果遇到更长的物体该用什么测量?为什么有的时候说我们的高度是120厘米, 而有的时候说是1.2米”等问题, 这样的任务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了所学知识。

(2) 要注重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如在学习《利息和利率》后, 引导学生在父母的带领下将自己的压岁钱存到银行, 在整个过程中要求学生自己完成, 父母作为指导。结果学生在实践后就提出了“利率是什么?钱存多长时间划算?”等问题。

总之, 数学学习是和生活不可分割的,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入数学知识, 通过生活化的引导探究, 让学生在应用中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付思良.浅议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J].新课程 (教育学术) , 2010 (11) .

上一篇:民警述廉述职报告下一篇:体育老师本学期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