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论坛体会

2024-04-08

德育论坛体会(精选8篇)

篇1:德育论坛体会

德育论坛体会

东西湖实验小学

丁建霞

要做好班主任工作,仅凭热情和经验是不够的,还要遵循教育工作的客观规律。为了切实提升班主任老师的整体素质和管理能力,我们学校一直重视对班主任的培训工作,及时组织班主任进行相关的学习和交流,从而提高了班主任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

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既“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必须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更加鲜明的辨别力。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的注入新鲜血液,才能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

巧抓机遇,不失时机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在自然的生活中形成的,这是人的德性形成的一个基本规律。因此,抽象的道德戒律,光说教是不能深入人心的。小学生耳闻目染,其思想认识也已变的逐渐复杂起来。如不能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势必造成社会危害。我们的做法是:摒弃“说教式”、“灌溉式”、“挤压式”的教育方式。巧抓机遇,充分利用“节日庆典、晨会、校班(队)会、国旗下讲话、宣传栏、黑板报、校外德育教育基地”等,不失时机的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把道德认知自觉的转化为道德行为。例如:在“母亲节”到来之际,我们在学生中开展了“感恩教育”。有的学生为父母制作了一张生日贺卡,有的学生为父母洗一件衣服,有的学生为父母做一顿可口的饭菜。表达出了他们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了思想认识,净化自己的心灵。加强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细致的育人工程。它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精心策划,不断的用生动的贴近生活的实例来充实它。

美育中的情感教育,是智育和德育所替代不了的。由于美育能激发人对现实美、自然美和艺术美更深层的能动感受,使人产生感情,在得到精神上的享受的同时,人性品格也得到进一步陶冶。这种对具有审美价值的对象能动地产生感受和情感的能力又何以对人追求美好的人生和道德理想产生持久的作用。因此,美育不仅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力手段,也是激发和培养健康的道德情感的重要手段。

2013.01.08

德育论坛体会

东西湖实验小学

宋曾弥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全面负责人,是班级的灵魂,作为班主任,是全班学生的表率,因此班主任应该成为师德的楷模。我校非常重视班主任教师的师德建设,经常提醒我们的班主任在工作中要发扬民主,关爱学生,尊重家长,消除偏见,能够听取学生的意见,妥善处理学生中的违纪问题,对学生不搞体罚和变相体罚。每学年我们都和班主任签订责任状,建立师德档案,要求班主任做好师德学习笔

热爱学生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上。及时利用一些偶发事情,营造气氛,通过发动学生参与的形式来培养道德情感。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成果,需要较长时间的验证,班主任的工作是琐碎而又劳累的。在班主任队伍建设中,恰当地运用激励机制,能够激发班主任的内在动力,使他们自觉地向所期望的目标更加积极努力地工作,从而取得卓有成效的工作成绩。我校一是运用目标激励的办法来增强班主任的事业凝聚力,引导、激励和规范班主任工作行为,激励班主任出色地完成教育、教学及班级建设任务;二是运用情感激励,增强领导感召力、学校的亲和力,支持并理解班主任的工作,公平公正的对班主任工作进行评价,激励班主任教师更积极、更主动地投入工作;三是在课时安排、工作量、班主任津贴等方面给予适当的倾斜照顾,尽最大可能的方便班主任开展工作。在学校经费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我校每位班主任每学期投入500元的资金进行量化管理,虽然钱数不多,但足以说明学校对班主任工作的重视,有效地调动了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

尊重爱护学生,同时要严格要求学生。“导行”,既要引导、诱导,又要鞭策、督导。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及时给与表扬、褒奖,形成对道德行为的荣誉感;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不道德的行为,及时给与批评、贬斥,形成对不道德行为的羞耻感。要求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既要让学生好事从小事作起,从现在做起,“积善成德”;又要把不道德的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防微杜渐。学生能“从善如流”、“疾恶如仇”,就会自觉地去赞赏、追求道德的行为,厌弃、反对不道德的行为。我们平时常说思想品德教育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就是这个道理。

“情感是道德的卫士”这句话说明了情感教育对于人的思想品德发展的重要作用。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从心理结构上分析,包含有知、情、意、形的培养过程。培养学生的优良的思想品德就要使他们形成思想品德的心理成分都要得到相应的发展。更具体些说学生“品德的形成是不能离开人的道德认识(包括对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理解、道德判断、自我评价)、道德感、道德动机(包括冲突与协调等),德感行为的变动(包括决策、执行与自我调控)等心理机制。尽管品德水平是提高或增强并非是上述心理成分变化的机械总和,然而每一心理成分都将对品德动力系统的形成与发展产生影响则是无疑的”。心理学家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还认识到人的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多开端性,也就是说思想品德教育可以从知、情、意、形的任何一种心理要素上发展,展开全面的教育。道德情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动机、言论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而生产的内心体验,是人所特有的一种高级情感,是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当看到他人不道德的行为表现出的义愤、讨厌、羞愧等;当看到某些良好的道德的行为表现出的赞赏、满意、心安理得等。道德情感是在人的道德认识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它对履行道德的意义和调节道德行为起着巨大作用;它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事实证明,一个人当地只认识了某种道德规范以后,并不能做到身体力行,必须要有相应的道德情感作为行动的动力。很显然,一个人只会口头上说不要随地吐痰,但是他并没有赋予这条行为规范一定的价值,在心理上并没有对不随地吐痰的好行动有满意、赞赏、崇高的道德情感;对随地吐痰的不良行为内心没有产生厌恶、义愤等情感,那么他肯定不能采取不要随地吐痰的道德要求来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我们可以理解到:情感对思想品德教育来说十分重要。从德育的根本意义上来说,这一刻也不能离开情感,教育的成功与否,在一定意义上来说要看在情感上有多大程度打动学生的心。美育中的情感教育,是智育和德育所替代不了的。由于美育能激发人对现实美、自然美和艺术美更深层的能动感受,使人产生感情,在得到精神上的享受的同时,人性品格也得到进一步陶冶。这种对具有审美价值的对象能动地产生感受和情感的能力又何以对人追求美好的人生和道德理想产生持久的作用。因此,美育不仅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力手段,也是激发和培养健康的道德情感的重要手段。我们平时常说思想品德教育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就是这个道理。

德育论坛体会

东西湖实验小学

张伟敏

从德育的过程来看,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观念的形成、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培养,都要经过长期的实践活动才能完成;从德育的内容来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集体主义原则、做到爱祖国、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等基本要求,都必须落实到行动上,也就是要付诸于实践。可见,道德教育具有显著的实践性。所以,德育必须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在实践活动中进行道德教育,才会收到水到渠成的功效。

道德教育要走出“书斋”,在广阔的天地里进行,渗透到受教育者的学习、工作、生活等各项活动中。优化环境,启发学生的道德意识。校园里,英雄模范人物的画像和他们告诫人们珍惜人生、奉献社会的名言警句,能使学生领悟到高尚的道德内涵;利用身边出现的道德行为或不道德行为的事例,发动学生进行讨论,教师适时给予“点化”、启迪,使学生明确:为人处世讲道德光荣、不讲道德可耻;倡导、组织学生投身于社会生活,参与各种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希望工程、自愿者行动、送温暖、手拉手、扶残助残等,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进行学生干部竞选活动,有助于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进行优秀班级、组织纪律、文娱表演、体操表演、体育竞赛等评比活动,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树立集体主义观念等等。家庭和社会也要关心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经常进行家访,必要时召开家长会,建立“学生家庭学校联系手册”,与学生家长商讨和改进教育学生的措施方法;与社区管理部门保持联系,了解和研究学生课外、校外的思想行为动态以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家庭、社会、学校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必然增强德育的力量。

“润物细无声。”运用环境来熏陶,通过活动来“晓理”,学生就会在各项实践活动中,使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认识得到提高,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德育不能“坐而论道”,要重视道德行为的培养。“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教师公道正派,诚实守信,一言一行都给学生做出表率,自然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英雄模范崇高的道德品质,对学生具有强烈的感召力,自然令人“见贤思齐焉”。但是,如只一味以“高大、完美”的形象为榜样,可能会使学生觉得高不可攀,产生揠苗助长的负效应。还应更多的运用学生身边的先进人物、优秀事迹来激励、引导学生。要善于发现、培养典型,让学生从优秀同学身上学习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助人为乐等良好品行,会更直接、更贴切,自然能取得较好的德育效果。

20130108

尊重爱护学生,同时要严格要求学生。“导行”,既要引导、诱导,又要鞭策、督导。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及时给与表扬、褒奖,形成对道德行为的荣誉感;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不道德的行为,及时给与批评、贬斥,形成对不道德行为的羞耻感。要求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既要让学生好事从小事作起,从现在做起,“积善成德”;又要把不道德的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防微杜渐。学生能“从善如流”、“疾恶如仇”,就会自觉地去赞赏、追求道德的行为,厌弃、反对不道德的行为。

要尽可能发挥学生集体这个大课堂的教育作用。要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加强校纪校风建设;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要善于发现、认真挑选适合担任学生干部的人才,精心培养、锻炼学生干部,使学生干部在工作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能引导每个同学积极参加有益的集体活动;要求学生加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监督,在集体中造成良好的道德风气,创建团结向上的先进集体。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要经历曲折的思想斗争过程。还需要在实践活动磨练学生的意志。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参加步行拉练、夏令营、冬令营活动,让学生在风吹雨打中锻炼成长;对学生进行军训,在烈日下或寒风中进行队列操练,吃点苦、受点累,换来的是纪律性、意志力的增强;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小组,让学生去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增强毅力和能力。当学生有了坚强的道德意志,就能排除内外干扰,顽强地把道德观念付诸实践。

研究性课程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亲身经历对确定的专题进行研究的学习活动。它能使学生从中体验爱人民、爱祖国的情感,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对社会的使命感,磨练艰苦奋斗的意志品质。要积极实施这种课程,把它密切地与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

总之,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必须坚持在实践活动中进行,这样才能使学生提高道德认识、形成道德观念,把道德观念变成道德行为,化为道德习惯,“习惯成自然”,学生从必须遵守道德规范到习惯遵守道德规范,才能形成稳定的良好道德品质,逐步成长为有高尚道德的优秀人才。

篇2:德育论坛体会

柴德跃 2010年5月9日,一行四人(匡忠贵校长,刘泽虎主任,王冲,柴德跃)从盘县出发,日行1200里,下午8:50分到达毕节市参加第二天的德育高峰论坛。一路劳累,加上晕车,实在难忍,心情坏透了。

走进待客厅,办好手续向导带领我们坐上电梯到8楼,电梯门开了,有四位估计是老师迎接我们,把我们引到餐桌上。经介绍,他们分别是校长,教导主任,党支部书记,政教主任。非常客气的给我们敬酒,并说:“你们不远千里来到毕节六中,我们非常激动。”语言的温和,表情之诚恳,顿时我的心里暖洋洋的,接着又有几个学校的校长来做陪,互相恭敬,几杯下肚,感觉就是一家人。真是:

一日千里会毕节,毕阳酒楼畅心德。五湖四海皆以家,餐桌饮杯生情结。

第二天早上 工作安排:

1开幕式上,毕节市领导发言,校长发言比较好外,其一领导皆无准备,显的平淡。

2十六分学校的参会人员合影纪念。

3观看各校德育光碟。乌当中学的做的比较好。

4听主题班会。分为7组,分别听起7个班的班会课。我分在高二(4)班,班主任是胡蓉芳。班会主题是“十八岁,我们扬帆起航”。这节

班会课主要是学生组织完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鼓励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为高三做准备。老师补充,“还有一种理想是坚持”。听了这节课我有很大的收获。知道用学生自己来组织班会课。培养学生的能力。

5晚上是“感恩庆典活动”毕节六中所有老师都买一粟康乃馨和一个孝顺子到感恩台上送给自己的父母并合影留念。旁边有乐队伴奏。场面非常感动。

这次论坛我认为毕节六中在德育方面搞得非常成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在老师和学生之间 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平等原则。老师与学生之间交往平等,做到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敢于向孩子说一声“对不起”,也就是弯下腰或蹲下来与孩子交谈;教育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公正、公平提供平等的机会,比如:展板活动,不展最优,但展出每一名学生作品;小干部、课间操领操员、升旗手等实行轮换制;把学校的每一个活动办成学生的节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乐在其中。

2、激励原则。传统教育是“揭短”教育,现在的教育应是“扬长”教育。“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因此教育过程中采用:要求每位教师每天坚持对5位学生写一句激励的话;制作表扬卡;对特需生或学困生,采用正向联系本,把同桌、教师写上一段意见,学生回家拿给父母看;淡化评“三好”,加重评“十佳”,让每一位孩子捧着“十佳”过春节。

篇3:德育论坛体会

1 开展外科学论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 1 是适应外科学教学模式转变的紧迫要求

传统的外科学教学与现代素质教育理念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主要表现在:传统的外科临床教学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 重教轻学, 培养方式较为单一, 使医学生对于交叉学科的知识更新较慢, 独立思考和创新进取能力不强, 无法应国际化竞争的要求[1]。同时, 医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记忆有限, 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无法融汇贯通。再者医学生由于外科学学习中一些典型的病例无法接触到, 学习效果不理想, 给今后的临床工作带来困难。

1. 2 是契合医学教育改革要求的必要措施

当前医学教育改革要求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新型培养模式, 开发医学生潜能, 培养其主体精神、创造精神, 以全面提高医学生的基本素质[2]。为了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 提高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创新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课堂强调说、学、思、动能力培养, 它特有的丰富性、趣味性、娱乐性、知识性、自主性、创造性等特点, 使其在外科学教育过程中成为培养医学生自主意识、创新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教育方式[3]。

1.3 是增强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部分医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 不重视专业基础训练, 仅仅沉迷于英语、计算机及其他考证, 学习方法不能适应临床工作的要求, 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对待问题仅仅满足于表面的一知半解, 很少深入地分析和思考。要改变目前这种外科学教育无法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状况是一个系统工程, 包括教育体制的改善、教育方式的更新等[4], 而外科学论坛是全面增强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

1.4 是培养复合型军事医学人才的重要渠道

医学科学和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 迫切要求医学生培养和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对医学生从数据源中检索、搜集、组织和科学思维等八个方面做了详细要求, 但目前我国军校医学生的综合素质离上述“基本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大力培养和提高军校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显得尤为迫切, 外科学论坛是培养复合型军事医学人才的重要渠道。

2 外科学论坛的实施过程

开展的两届外科学论坛主要宗旨是:坚持以学生为本, 建立创新的教学观念, 培养医学生查阅文献、收集整理信息、学术报告和双语演讲等综合能力, 浓厚医学生对医学的学习兴趣, 激发创新精神和自信心, 培养医学生的团队精神, 最大程度地发挥外科学教学在本科生整个培养过程中的辐射作用。外科学论坛活动的实施对象为刚学完外科学和处于见习阶段的四年级临床医学本科生。本着自觉自愿的原则, 鼓励学生把握每一次锻炼和展示自我才华的机会。采取1-2人为一组、自由组合的方式, 根据医学生的兴趣结合外科学前沿知识为切入点自选题目。学生可自主选题, 内容涉及外科学各专业, 如“杂交手术在心脏外科中的应用”、“经自然腔道的腹腔镜治疗进展”、“干细胞治疗肝硬化”。活动中不严格限制跨学科、跨专业的参赛题目, 甚至有学生以中西医结合治疗外科疾病选题。各组选手对所选主题的临床或基础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更深入地探索, 查阅中、英文文献, 撰写读书笔记, 总结归纳后并制作成幻灯片, 在教研室的师资力量的指导下对演讲内容进行编辑修改, 最后上讲台进行“授课”比赛。活动前在校园网络发贴发布比赛详情, 并在各主要橱窗张贴海报, 鼓励参赛学员队全部学员听取比赛。在活动中邀请知名外科专家和部分外科学授课教员担任专家评委, 并安排结合相同数量的同学担任群众评委, 根据教研室制定的评分标准评分并决出名次。

3 外科学论坛活动的效果分析

“外科学论坛”是从医学生中来, 必然会再回到医学生中去, 跟医学生的交流至关重要, 因此, 我们设计并进行了外科学论坛的问卷调查, 以期分析出医学生对这项活动的大致看法, 使这项活动在未来得以更好的开展。本次问卷调查是在2010年的6月进行的, 为期1个月, 对象为参加过外科学论坛的2届本科生。本次问卷调查总共发放调查表约200份, 回收的有效份数为172份。设立的主要问题是:您在本次外科学论坛预期得到的东西?您作为选手或观众参加外科学论坛的收获是什么?选手选题是否过深奥或太肤浅 2名选手作为一组参加比赛合适吗?比赛时应用英语的最佳比例是多少?评委组成合理、评价公正吗?您最希望的奖品是什么?这次外科学论坛的不足之处是什么?下次外科学论坛可有哪些创新?

调查显示92%的学生认为论坛为医学生外科学学习提供了一个扩展知识的平台;82%的学生认为该外科学论坛较其他学术活动形式新颖度较强, 有明显优势。以锻炼能力为目的参赛的占66%, 以获奖为目的的占12%;22%是为了了解前沿外科学技术为目的。88%的学生认为选题范围和难度合理, 否则就成了做作业。学员对论坛中英语应用的最佳比例分岐较大, 但多数认为英语比例不宜过多, 56%的学生认为应低于10%, 而此次论坛中一组全英文演讲的选手获得了第1名。对外科学论坛大部分同学持肯定态度的占94%, 但从大家的满意程度来看, 选择满意度为“较满意”的占了84%, 可见论坛的质量还有待提高。

4 开展外科学论坛活动的体会

4.1 创造学术交流和展现自我的平台

开展活动的目的是搭建一个更好的学术交流平台, 促进外科学教学的共融与发展, 使医学生能站在学术前沿, 脚踏实地、面向现实生活、充满生机和活力地发展学术能力和个性。学生在论坛这种平等自由交流的氛围中, 大胆独立的思考和质疑、突破前人的见解, 并通过讨论、交流得以完善, 从而发展出创新能力。与第1届外科学论坛相比, 越来越多的医学生有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因不限制参赛人员, 在第2届活动中特增设了选拔预赛, 遴选更优秀的选手、更精彩的项目进入决赛。

4.2 开拓医学生主动学习的渠道

让医学生通过角色置换, 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自主地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各种途径去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针对四年级医学生开展外科学论坛活动, 凸显医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将医学生推向获取知识的前沿[5]。从某种程度上讲, 外科学论坛实现了从知识中心型教育向能力中心型教育的转变、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从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医学生为主体的转变[6]。在这两次活动中, 部分参赛选手积极与相关外科专业科主任、教授联系, 受益于一些极为珍贵的视频、动画素材乃至比赛指导。

4.3 培养医学生科研思维和方法

开展外科学论坛活动, 让医学生通过查阅文献, 接触医学科研前沿, 初步培养其创新的思维方式和基本的科研方法, 掌握基本的授课技巧。我们在参赛题目的选择上充分尊重医学生的意愿, 既可选择当今前沿的外科学发展, 也可有关于常见病、多发病的主题。活动中注意淡化学科界限, 并不采用第二课堂活动中常用的撰写文献综述或申请研究课题的等“刺激措施”[7]。调查分析显示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可大大调动, 学生对某个感兴趣的问题愿作深入系统的研究, 这可使医学生更快更准地捕捉医学发展的最新动态。

4.4 增强医学生说英语的自信心

随着中外经济、文化、人才等的交流日益频繁, 中国医师面对的外籍患者越来越多, 英语在医学学习和国际化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这对未来的医生、教员的双语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8]。但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有培养“哑巴英语人才”的缺陷;笔者在美国学习期间, 发现我国教育中缺乏美国自幼儿园便开始常规使用的“Talk and Show”活动, 使多数中国人在应用英语作学术报告 (presentation) 时显得局促不安。尽管调查分析大家对运用英语的合适比例还有争议, 但这种活动有效锻炼了医学生的英语组织和口头表达能力, 也起到了与旁听学员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作用。

4.5 增强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现代医学飞速发展, 各门科学相互渗透, 美国的医学教育也认为一名经过良好教育和培训的医生应具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即除了精湛的医术、标准化的治疗手段、质量改进和不断获取新信息的能力之外, 还应具备在团队中有效工作和领导团队的能力[9]。在第1届外科学论坛活动中, 均为个人单独参赛, 而第2届活动中采纳同学的建议, 允许2名医学生组成一个小组, 共同收集、整理、阅读文献和制作幻灯片, 并一起上台比赛。2名选手依次陈述或一问一答或中英文互补, 形式多样。这种形式的比赛不仅可允许更多学生参与, 也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 得到了领导、专家及学生的一致好评。

5 展望

探索新型多样的教学改革活动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与国际接轨、迎接新世纪挑战和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搞好、搞活第二课堂教学, 全面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 对于每位老师和学生都是一种促进和挑战[10]。开展军队临床医学生外科学论坛的实践表明, 它是外科学教育中重要和有效的补充。但一些专家和学员也对活动指出了不足, 如部分选题太深太难, 与学生现有水平和能力不一致;部分选题大而全;今后可考虑教员一对一指导和学员参与某个科研项目后参赛。我们将认真分析这些建议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力争在未来的外科学论坛中增添更多的创新手段。相信随着本科生外科学论坛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活动管理的加强, 这项活动有望为外科学教育提供更多科学和有益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金松, 白玉江.外科第二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8, 29 (22) :2772-2273.

[2]刘文亮, 吴洪涛, 陈游, 等.外科手术学第二课堂科研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实用预防医学, 2005, 12 (3) :3694-3695.

[3]李成仁, 肖岚, 李红丽, 等.知识论坛对医学本科生创新性能力的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0, 24 (3) :47-48.

[4]龚学军, 何群, 周清平, 等.七年制外科临床医学教育中第二课堂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医学工程, 2005, 13 (4) :442-445.

[5]代海滨, 常耀明, 李金声.改革教学观念培养高素质军事医学人才[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5, 18 (4) :383-384.

[6]汤桂成, 艾寿坤.局部解剖学与外科手术学相结合教学与学生学习能力培养[J].医学教育, 2005, 15 (2) :56-58.

[7]季刚, 王为忠, 林艳.外科临床第二课堂教学体会[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3, 9 (12) :761-762.

[8]钟光珍, 陈牧雷.浅谈如何提高医学生的医学英语口语能力[J].西北医学教育, 2010, 19 (3) :558-560.

[9]王劲, 戴肖黎.美国医学生领导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培养[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04, 10 (2) :72-73.

篇4:班主任德育工作体会

一、加强自身修养、尊重学生的人格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班主任的言行广受同学关注,班主任的工作内容涉及学生的诸多方面,而中学又是学生心理发育的高峰期,在处理学生问题时,若方法不当,很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尊重学生人格,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才有利于班主任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更有利于开展学生的思想工作。老师的修养决定老师的言行方式,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二、德育的内容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需求

初中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心理和生理特点不同,需求也不同,德育工作应結合他们的年龄特点,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

七年级学生年龄小,是非判断能力不强,自主意识弱,应把德育的重点放在养成教育上,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学习观、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将会使他终生受益,而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良好的行为习惯会使他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良好习惯的养成过程也是对学生意志品质的磨练过程。良好习惯影响一个人被他人、集体、社会的接纳程度,也影响他的生活质量。班主任与学生有广泛的接触机会,对学生了解得更充分,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上能够更充分地发挥作用。

八年级学生体力有所增强,自主意识开始发展,重感情缺乏理智,自尊心强、争强好胜、敢作敢为、好走极端。他们往往会意气用事,容易导致冲突,不计后果、甚至酿成惨剧。鉴于此,班主任的德育工作重点应放在珍爱生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个人间关系等方面,使他们能切实体会到生命的珍贵与脆弱,生命也不仅仅属于他个人,一个生命影响着许多的人和事,人不光是为自己活着,学校是个小社会,学生在学校面临的问题,走上社会照样会遇到,从适应社会生活的角度去使学生认识社会所认可的道德规范,从而使学生能自我约束。

九年级学生心理和生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自主意识进一步增强,性别意识的觉醒,使他们更加关注自己和别人,注意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判。针对九年级学生的这些特点应引导学生加强自身修养,克服不良心理,塑造完美个性,增强个人魅力,从而使加强道德修养变成学生发自内心的需要,使他们终生受益。

三、德育工作离不开家庭的积极配合

学生在家的表现比在学校的表现更真实,更贴近他的本性。家长比老师更易认识学生的内心世界,因此。在培养学生善良的品性、整齐卫生的习惯、同情心与包容性、诚实守信与感恩等方面,有学校不可替代的优势与便利。

四、社会环境影响学校德育的效果

社会的现实生活对学生的思想认识,价值取向都会产生冲击,社会推崇什么,倡导什么,无不影响着学生,所以健康的社会风气,和谐的社会环境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对一个人的评价,首先不是看重他有多么高深的知识,而是看他的个人修养,修养是文化的体现。学校作为文化传播场所,德育工作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尽管现在的教育体系还没有一个对学校德育效果系统考量的标准,但并不影响社会对从学校走出去的人的道德品质的评判。

中小学的德育工作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班主任工作的实践,使我对中小学德育工作有所认识,也做了一些尝试。我希望从学校走出去的每个学生都是有教养的人。

篇5:德育工作论坛

——学校教育如何实施感恩教育

一、我校学生道德水平的现状分析

我校地处旌阳区的边远地带,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长久以来,我来学生思想表现相对较纯朴,但现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其实农村学生已不再像以前那样单纯,现在的农村学生的道德水平就我个人认为正处在半梦半醒阶段。

二、德育回归生活,感恩教育是基础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学校德育逐渐摆脱了政治化教育模式,开始关注道德教育。但道德教育都是一种唯理性教育,常常停留于人的认识、知识面和行为的简单训练。苍白无力的道德说教,弱化了德育。众所周知,道德的存在根源于生活,道德已随生活的发展变化而改革,道德有唯系社会关系的作用,更有促进群体发展的向善向美,体现个性的一面,从这一角度出发,德育应回归生活。以生活为导向,从生活性问题入手,顺应道德形成的知、情、意、行发展的客观规律,多形式,多层次实施感恩教育。使我们的学生有情感、有爱心、有灵性、有怜悯之心、敬畏生命、知耻知荣、知恩报恩。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种以人格完善为目的的人性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也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亲切,学生自身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的形成而感到更加愉快,更加健康,生活之源也会得到更好滋润。这也是学生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的健全的主体人格的构建。学会感恩,能够呼唤人间真情,抒发美好情感,树立崇高追求,陶冶高尚情操,进而营造和谐社会。

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对许多事情都可以平心静气;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可以认真、务实地从最细小的一件事做起;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自发地真正做到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正视错误,互相帮助;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将不会感到自己的孤独……

三、感恩教育重在实践

1、开展感恩教育系列活动,培养学生感恩意识

积土成堆,德始足下。感恩美德的形成,不能一蹴而就,必须通过系列化教育活动,逐步深化学生的感恩意识。学会感恩,先要学会知恩,要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西方的感恩节就是要教化人们学会感恩。让孩子学会感恩,关键是通过家庭、学校的教育,让孩子学会知恩、感恩。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一份平凡的普通的劳动,也更加尊重自己。只有知道感恩的人,他的一生才会少了许多怨天尤人的不平。

通过开展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开阔视野,把对父母的爱引申到对老师、对学校、对社会的爱,并且把这种爱付诸于行动。

2、以活动为载体进行主题教育,让学生从活动中体验感恩

情靠情感染,心用心沟通。感恩教育必须以活动为载体,用各种教育活动丰富教育形式,营造教育氛围,创设教育情境。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性情得到陶冶,心灵受到撞击,召开感恩教育主题班会、实行家长开放日、观看感恩教育影片、举办感恩教育文艺演出,结合中秋节、父亲节、母亲节开展主题演讲活动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活动能力,更有利于在各种活动中受到熏陶、感染,从而实现情感共鸣,强化教育效果。

3、感恩教育要回归生活,通过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实现感恩教育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即教育”,强调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决定教育是为了生活而教育,通过生活而教育。感恩教育来源于生活,理应回归生活。感恩教育应以活动为载体,让青少年从活动中体验感恩,并回归现实生活,从点滴做起,在生活中实践感恩。它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感人心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最终回报生活。通过感恩教育首先是学生的心理健康起来,拥有感恩之心,这样在平时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学生对许多事情都可以平心静气;可以认真、务实地从最细小的一件事做起;可以自发地真正做到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可以正视错误,互相帮助。学生有了感恩之心,对人对环境就会多一份欣赏,少一份挑剔;多一份快乐,少一份烦恼;多一份平和,少一份烦躁。学生自身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的存在而变得愉快和健康起来,生命将得到滋润。

感恩不是简单的报恩,它是一种责任、自立、自尊和追求一种阳光人生的精神境界!当一个人懂得感恩时,便会将感恩化做一种充满爱意的行动,实践于生活中。学生之间的团结互助、认真劳动、刻苦学习、遵守纪律、积极出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认真遵守校级、班规等都是对父母、对老师、对身边的人、对集体、对学校和对社会的具体感恩行动。感恩实践就在学生日常行为之中,就在平凡之中,一句“谢谢”,一声问候;一次认真,一次努力都是感恩。

四、感恩教育的意义

篇6:德育论坛学习心得

千树万树梨花开

———

德育论坛学习心得

8月28、29两天接到学习的通知,说实话心里有些烦躁,父母盖房搬家,早已忙得我焦头烂额,想趁着还有几天没开学,帮父母安排妥当,可通知一来,完全打乱了计划。但在听了几位德育主任的精彩讲座后,让我思路顿开,有了一种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感觉,同时也让我明确自己肩膀上的责任重大,找到了自己工作上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增强了自己要把这项工作做好的信心。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抓学校的德育工作:

1、加强对教师的师德建设。师德是学校教育成败与否的关键,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就像俗话所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更何况我们是教育者,是学生学习的对象。其实,一个学校就是一个大的家庭,有什么样的师风,就有什么样的校风,有什么样的校风,就会有什么样的学风。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首先做到榜样作用,为学生树立起学习的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才是德育工作的一个良好起点和基础。

2、抓好学生习惯养成教育。

好习惯成就孩子的美好人生,但现在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在家中缺少严格教育,养成许多不良习惯。从而导致现在校园中形成了许多不和谐的画面,诸如乱丢果皮纸屑、课间活动秩序紊乱、追逐赶打现象严重、学生文明礼仪习惯差等。针对这种情况,同时结合县镇教委的要求,学校联合家长,把培养学生的习惯作为重点来抓,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3、做好各种安全事故的防范工作。

安全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点之一,不管做什么工作,我们都要按照“积极预防,依法管理,社会参与,各负其责”的安全管理方针,采取层层管理,无缝隙管理,取得了连续多年无安全事故发生的良好局面。

4、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

家长是学生的监护人,也是学生的启蒙老师,要想把学生教育得好,管理得好,就必须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合作,共同努力教育。如定期开展家长开放日、定期家访等,都是我们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篇7:德育论坛发言稿

——北京市宣武区外国语实验学校德育校本课程概述

作为学校育人重要环节的德育教育,长久以来总是给人一副严肃刻板的印象。由于它承担的都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宏大命题,同时形式上也不脱说服教育的模式,因而与学生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很少能真正深入他们的内心深处,拨动他们的心弦,改变他们的思想。

要想改变德育工作的这种局面,首先要改变我们的学生观,只有重新认识了我们的学生,制定的方案才能更具有针对性,也更切近他们的实际。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给了我们如下几点提示:

1.学生是发展的人

教师首先要认识到学生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学习规律、掌握规律,在实践中应用规律。其次,学生具有巨大的潜能,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愿望,只要教师找到因材施教的方法,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获得成功。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耐心、有信心,持之以恒地深入研究学生,找到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再次,要认识到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在他们发展的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会有反复,也会有迷惘,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引导学生走出困惑。因此,可以说,学生的命运就掌握在我们的教师手中,教师应该感到肩上的责任。

2.学生是独特的人

首先学生是完整的人,他不是学习的机器,他有思想、有感情,我们应该还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生活,解放他们的时间、空间和大脑,让他们自由的发展。其次,教师要认识差异,因材施教。学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差异的表现又反映在不同的方面,教师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寻找方法和途径转化差异。

3.学生是独立的人。

这是指:首先学生是有思想、有个性,具有主观能力的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选择。其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认识到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要让学生真正领会获得知识的过程,而不是告知现成的结论。

基于以上几点认识上的转变,我们认真研究了高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变化特点

1和成长要求,结合他们希望学有所成的强烈愿望,再揉入传统德育教育目标,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我校的德育校本课程如下:

1.清华之旅:立志教育

古语有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有梦想才会有希望,为了让学生从入学之日起便树立远大的理想,我校每年都会安排高一年级到清华大学进行参观。通过聆听专家教授的讲座,以及与在读清华的前校友进行座谈,让学生直观感受高校浓郁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对高等学府的向往,同时也坚定他们的信心,让他们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以更积极的姿态迎接各种挑战。

2.泰山之旅:意志教育

只有高远的志向显然还不够,为了能在成功的路上走得更长远,还必须有坚韧的意志和脚踏实地的行动。为此,我校每年组织学生奔赴泰山,在攀登中体会过程的艰辛和战胜自我的喜悦。从活动结束后学生的感想中可以获知,攀爬中学生从最初的无所畏惧到后来的精疲力竭,从最初的各自为战到后来的齐心协力,总最初的叫苦连天到后来的豪情万丈,身心都经历了一系列的挣扎与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对“人心齐泰山移”“坚持就是胜利”这类貌似浅显的道理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相信他们也可以把这次泰山之行的收获延续到之后的学习生活中去,时刻以这次经历鞭策和激励自己。

3.“三孔”之旅:传统教育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信仰缺失,浮躁喧嚣,我们面临的学生,张扬自我,反叛质疑。针对此种现状,我校特意安排学生对孔府、孔庙、孔林进行参观。作为中国最早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社会两千余年,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内在精神支柱。通过参观“三孔”,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孔子的印象与理解,在将他还原为有血有肉的人的同时,也充分感受到了圣人的远见与胸怀;另一方面,则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与体会,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

4.成人之旅:心灵教育

十八岁意味着成人,也意味着责任。我校首届高三年级的成人仪式的举办恰逢奥运之年,于是特意选择了在北京体育大学的奥运冠军成功之路举办此次仪式。踏着奥运冠军的足迹,聆听着奥运冠军的成长历程,那一次次跌倒后的爬起,喜悦后的泪水,在深深触动着同学们心灵的同时,也让他们逐渐明晰了自己未来道路的走向。另外,此次活动也将奥林匹克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很好地融汇其中,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教育效果。

5.异国之旅:文化教育

作为一所以外语为特色的学校,我校在切实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更注重文化因素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我校共有26个教学班,每个班级都以一个国家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不仅本班同学对对该国的历史、地理、风俗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同时更将自己的学习成果与全校同学进行分享。这种形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了良好的外语学习氛围。此外,借助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契机,学校要求,各班要在研究的内容中加入对各国传统体育强项的了解,主要包括该体育项目的源起、发展、规则、在该国发展情况以及代表运动员等,并通过广播定期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交流,最大限度地拓宽了教育资源。

新课程改革为我们的德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给我们传统的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理念与思路。在德育校本课程的研发上,我校虽已形成了几个相对成熟的品牌,但仍离形成系统完整的框架有一定的距离,需要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继续探寻摸索,也希望能在与各兄弟学校的交流中碰撞出更多的火花。

宣武区外国语实验学校

篇8:校本德育的点滴体会

一、目标定位是前提

纵观我校的办学历史, 足以证明学校的校本德育受环境制约, 学生接受的大多是说理教育, 这种德育形式难免会大而空, 效果不理想。于是如何让德育工作更具有实效性成了教师们关注的新焦点, 广大教育工作者一直奋战在积极探索的道路上, 力争早日找到一条适合当今学生思想教育的新途径。

六苴镇教育工作者冷静思考, 独辟蹊径, 在如何遵循教育规律,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落实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特长成才方面做出了有效的探索。在“让师生过上一个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办学理念的引领下, 确立了“本色立校、特色兴校”的发展思路, 围绕校园文化建设工程, 结合校情打造“一校一品”校园文化。明德小学紧紧围绕中心学校的发展思路, 坚持以“安全首位、德育核心、教学中心”的工作思路, 以“责任、合作”的校风为宗旨, 以“励志、勤学、严谨、求真”的校训为指导, 着力打造“桂花”校园文化和课程体系, 来实现“明德、求技、尚美”的培养目标。

二、组织实施是保障

学校德育工作要真正落到实处, 取得实效, 必须不断创新, 从内容到形式, 从方法到途径, 都要与不同时期、不同年龄的学生相适应。为此, 学校多次召开了德育研讨会, 紧紧抓住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结合学生日常行为的表现, 从校园文化和课程体系两方面进行实践探索。

1. 打造校园文化, 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桂花是我国传统的名贵香花, 素以芳香而著称。它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民族特色, 其馨香、和谐的桂花文化源远流长。当前, 各种传统文化教育在许多学校仅停留在表面, 学生的德育观念较为淡薄。为了深入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 实现学校德育生活化的终极目标, 我校在“一校一品”项目中结合学校自身特点积极打造“桂花文化”。

(1) 将桂花文化融入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为了贯彻明德小学“全面育人”理念, 学校将“经典诵读”和“学生劳动服务”活动、儿童智能创意竞赛活动作为常规工作常抓不懈。建立了“经典朗诵”校园工作组, 利用早读、课前3分钟、大课间集体诵读, 利用校园广播站开展诵读活动;每月举办一次书画比赛;每年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明德儿童智能创意竞赛。在劳动服务指导教师的安排下, 每天安排一定的劳动, 班级定时清洁行政办公区、教学区与公共区的卫生, 每天由值日教师和值日学生负责检查、公布、评比。各班利用绿化区和勤工俭学基地, 组织学生种植桂花树、核桃树, 种菜、除杂草等校务劳动, 另外每学期组织全校师生参加两次校外社区劳动服务。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 使学生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领悟了“勤劳朴实、旨于至善、奉献社会”的含义, 并且以“真、善、美”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 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发展, 取得了较好的德育成效。

(2) 紧紧围绕“元旦”、“六一”等重大节日, 组织学生开展以“我爱校园的桂花”为主题的赏桂、画桂、写桂、诵 (咏) 桂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促使师生了解桂花、熟悉桂花、欣赏桂花, 使全校师生心灵受到熏陶和感染, 提高师生爱美、审美的情趣, 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学习, 从而提升师生们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 最终让桂花精神融入校园生活。

(3) 我校还充分挖掘德育资源, 从多渠道调动师生的工作、学习积极性。于2007年开始, 就在师生中大力开展“四个一”工程, 即教师每天锻炼一小时、每天学习一小时、每学期读一本好书、选学一样乐器;学生会唱一首革命歌曲、选好一个立身处世的座右铭、会讲一个勤奋好学的故事、选学一项自己喜爱的体艺技能。通过几年的实施和考核, 有力推动了德育进程, 提高了我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扩大了教师知识视野, 提高了教师综合素质, 建设出了一支学习型、健康型的教师队伍。我校又于2011年新增了师生新“四个一”工程, 即师生树立一个远大的理想、培养一个健康的兴趣爱好、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坚持一个实践验证。通过落实师生新旧“四个一”工程, 进一步调动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促进教职工找准自己的努力目标、实现自身价值, 更好地引领学生健康发展。同时也为学生创建了培养兴趣爱好的环境, 搭建了塑造个性的舞台, 通过实践让学生相信科学、把科学真理用于实践。

2. 以校为本, 构建校本课程特色

我校坚持“一切为了学校的发展, 一切为了教师的发展,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办学理念;以“学有特长, 教有个性, 校有品位”为办学目标;以充分开发利用生活资源为手段;以生活实践为核心;以实践、交流、讨论、展示为活动的形式;以学生在自主探寻、自主领悟的基础上实现自我提升为目的, 编写了《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校本教材。从校训、校风、校歌;桂花的传说、种类、形态、作用、表现形式、栽培、管理;名作欣赏、名曲欣赏等几方面进行阐述, 提升了学校文化内涵。同时注重加强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学习, 结合学生栽桂花、看桂花、写桂花、画桂花、唱桂花、诵桂花、演桂花等活动来深化其内涵。使校本教材课程的实施, 充分联系学生生活, 促进了学生多方面的和谐发展, 促进了教师课程意识和能力的发展, 进一步丰富了学校的教研氛围, 建构了以桂花文化为主的校园文化。

三、巩固提高是关键

为了进一步巩固德育效益, 我校积极响应号召, 做好民族文化的传承活动, 大力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利用校园橱窗、墙面、校园红领巾广播站等刊出、绘制民族文化宣传画, 宣传相关知识。坚持民族文化进课堂, 利用地方课程、班队、活动课等开设民族文化课程, 让学生对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深入了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大课间活动和兴趣活动广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民族活动, 周一、三、五大课间活动进行大型民族舞蹈排练;成立由30名学生组成的二胡民族乐队;利用寒暑假动员师生搜集民族传统文化作品;每学期进行一次民族传统文化征文比赛, 让学生感受民族传统文化的美, 抒发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并挑选部分优秀作品进行展出, 让学生感受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从而营造民族文化进校园的良好氛围,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民族文化兴趣, 中高年级学生大部分掌握了1~2项民族传统文化体艺技能。

上一篇:《忠诚》的心得下一篇:三单元复习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