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玉恒的课堂教学艺术 情 智 巧 实

2024-04-28

支玉恒的课堂教学艺术 情 智 巧 实(通用3篇)

篇1:支玉恒的课堂教学艺术 情 智 巧 实

支玉恒的课堂教学艺术

智 巧

近期,有幸观摹了他的语文教学,更令我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课堂上师生的心灵对话,生成了语文课堂丰富的生命色彩,全场师生激动的双眸中,闪动着惊喜,燃烧着渴望——语文生命的本色!还语文生命的本色,让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让语文与生活联袂共舞,是支玉恒老师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活力的生命元素。支老师以“情、智、巧、实”的课堂教学艺术,让课堂成为了师生生命的加油站,成为了师生共享生命的乐园!

情——支老师的课堂,处处洋溢着真情,时时流淌着真爱。教师常常以积极的姿态,幽默的话语,真挚的情感和学生交流,影响并调控着学生的学习心态,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下学习。同时,支老师特别关注学生对情感的深刻体验,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动情地朗读,深入地体会,用心地表达,使“教材情”“教师情”“学生情”三者合一,和谐共振,弹奏出优美的情感乐章。纵观支老师的语文课堂,“情”可以说是贯穿始终。教学《只有一个地球》 时,在引导学生反复多次多种方式品读课文后,提出了一个统领全文的核心问题:“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是什么滋味?”这个问题没有落入课堂提问的俗套,探讨教材内容,而是直指学生的内心感受,激发学生情感。支老师一方面让学生体会着读出酸甜苦辣等不同滋味,一方面用他那指挥家般的手势,将学生带到一浪接一浪的如痴如醉的朗读中。最后他还指导学生用一个抒情的句子把内心的感受写出来。这样,实现了情感的体验、内化、表达的高度融合。学生在体会喜怒哀乐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情感与道德的熏陶,提高了对生活的认知水平。支老师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为学生营造了安全、绿色的生命课堂。

智——支老师在教学中很重视智慧的启迪和培育。他对教学环节的巧妙设计,帮助学生找到了学习的楔入点,并使他们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学生在顿悟的同时,自身的智慧潜力被开发,思维之弦被拨响,学习效率极大提高,使他们的综合能力,综合素养在智力活动中碰撞出了生命的乐响。最令人折服的,是支老师训练学生运用“读说式”谈体会的方法。因此,课堂上学生常常是一边读一边说,说不好就再读,读好了再说。学生在发言时“引经据典”、言有所指、思维严密、滔滔不绝,使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实现了与作者、文中人物思维的碰撞,情感的融汇。这种方式对训练学生熟读深思,口语表达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支老师的课堂是“鱼”、“渔”兼授,学生习得的各种方法,将有助于他们的生命之舟左右逢源,一帆风顺。博 支老师以其丰富的人生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广博的知识储备打造了厚重广阔的课堂。播下了一粒粒知识的种子,刻下了一处处记忆的痕迹,为他们今后的系统学习作下了伏笔。正如教者自己所言:“我是一个教师,应该抓住一切机会,利用一切条件,创造一切可能,想尽一切办法来为教学,为学生增添信息量。”他做到了“课堂的 外延与生活一样宽广。”他为学生搭建了语文的天地,人生的乐园,学生徜徉其间,活跃其间,享受其间,其乐无穷!

巧——支老师的教学充满了“巧”,当学生认识不清,思维不严,体验不深,方法不当时,支老师总能在无 法预设的情况下,以“四两拨千斤”之法巧引妙导,他的方法不着痕迹,大巧若拙。每当学生通过障碍,穿出迷雾时,他们不仅仅是获得了身心的愉悦,更是习得了 一条做人的至上法则——巧行。

实——支老师的课是务实的,那是名副其实的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读书课。课堂上书声琅琅,情真意切。支老师抓住 “读”这个基本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读后说,读后写,使语 文教学的多项训练在读中有机整合,各种能力综合发展。整堂课就设计了一种形式——读。教学任务全 在读中完成,学生通过“用心灵诵读,用心灵倾听,用心灵倾诉”三个环节实现了 与作者的心灵对话。这种以语文的方式解决语文的问题的大胆尝试,在语文界引起了轰动。支老师的课是求实的,他的课堂教学没有任何形式主义的“走过场”;支老师的课更是朴实的,他把形形色色、热热闹闹的无效方式拒之门外。学生潜心学习,用 1 心思考,他们的认知水平、综合能力、人格素养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和发展。让课堂流动真情,生成智慧,获得方法;让课堂宽广博大,机巧灵动,实实在在!还语文生命的本色,让生命惬意地流淌,让语文精彩无限!这就是支玉恒老师的生命课堂!

没有场景的演练,没有课件的渲染,没有音乐,甚至没有一张图片,有的只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学生活跃的思维在教师的巧妙点拨下,贯穿整个课堂,孩子们兴趣盎然地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的任务。精妙的教学,灵性的课堂,举手投足挥洒着大气。慈祥的眼睛,幽默的谈吐,一亮相,就拉近了与学生间的距离。

听支老师的课,明显地感觉到,他把课堂真正当作学生成长发展的空间,而不是自己展示才艺的场所,他关注的是学生是否有所收获,而不是惦记自己的课是不是讲得精彩。正如支老所说:“学生感兴趣的课就是成功的课。”他说,教学艺术是由师生共同创造完成的,课堂教学的精彩不是因为老师,而是来自学生,因为掌声是送给学生的。我想,这也正是他把学生始终放在第一位的原因吧。反观我们的课堂,我们的老师常常抱怨,连个课件都没法制,公开课怎么上?不能否认,课件的应用,确实能为课堂增添很多色彩。绚丽的图片,精美的音乐,只要是公开课,多媒体课件总是发挥着淋漓尽致的作用。每次听这样的课,总感觉在欣赏教师制作课件的技艺,留下深刻印象的时候并不多。我们的课堂,特别是语文课堂,真的是离开了课件就少了精彩吗?且不说那些制作精美的课件有没有让学生的注意力偏离了课本,单说为了制作课件花费的时间、精力与课件所起的作用成正比吗?假设我们把这些时间用来精心研究教材,我们收获的东西一定会远远大于课件的对学生的吸引。

只要用心,黑白世界一样精彩。况且,我们平时的课堂又能有多少课件可用呢?包括公开观摩课,学生一心想的是“配合老师把课上好”,教师提出的要求往往也是“好好配合”。我们一直在提倡有效课题、高效课堂,何为有高效?如果一个学生一节课只读好了一小节课文,而这几句话课文是他迄今为止读得最好最棒的,那么这是不是高效呢?如果一节课在教师的反复演练下上得精彩纷呈,近乎于完美,这又算不算高效呢?简洁流畅的教学风格,令人陶醉的教学艺术,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说明一个道理——只有智慧的老师,才能创造出这样有活力的课堂。

篇2:支玉恒的课堂教学艺术 情 智 巧 实

《支玉恒老师教语文》是一本朴实生动的小学语文教育专著。全书共分五章,从“洗净语文课堂的浮华”的语文思想谈起,到一次次与支老师的近距离对话的实录,让我们进一步走近他的用精神开启的语文视界。紧接着一篇篇焕发着生命力的课堂实录与点评,则诠释了支老师“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深邃的教学思想,让人暗暗称奇。读罢全书,静静回味,受益匪浅。

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在遵循普遍教育规律的前提下,体现教学个性,并将之升华为自己的教学风格。这是支老师对自己成长之路的总结,更是为我们的一线老师指引的方向。这句话听来并不稀奇,但在我们身边,也包括我自己,缺乏思考欠缺个性的课堂教学比比皆是。有时我们听一节课,其教学目的的确定及完成、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等等,似乎都无懈可击,但要问有什么独到之处,学生有什么难得的收获,却又似乎无话可说。这应该就是缺乏教学个性的表现吧。我个人也多次找来名师的教学设计学习借鉴,常发出“他怎么就能想到这样教”的喟叹,遗憾的是我虽有实践的尝试,但欠缺分析研究,思考归纳,每每提到教学思想、教学个性,便觉汗颜。

而支老师无疑是一位极具教学个性的传奇人物。他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富有先创性,别人还不敢做的他做了,别人还未想到的他想了,创造性地实施教学新理念;教学环节的过渡逝水无痕;教学艺术的运用雪落无声,不重复使用教学方法,教师尽量做到一课一法,学生一课多得。

在备课方面,他说:在读文、设计方案之前,我决不翻阅任何参考资料,就是自己认真阅读教材。我先是认认真真地只读一遍课文,然后合上书,回想文章的整体内容和哪些内容给自己留下了印象。因为阅读一次,容易抓住文章的整体内容、情感和思想,再则,只读一遍就能在头脑中留下印象的,一定是作者写作中的浓墨重彩之处,其实就是文章的重点和亮点。这样一番思考,既把握了整体,又抓住了重点,就有了对文章居高临下的认识。有了这种认识,再打开书细读,看一下作者用了什么样的语言,铺设了什么样的细节,用了什么手法描述,怎样构段成篇,有什么问题需要查找资料,等等。这样已经把文章装在了心中,然后根据文章的特点,设计最合适该文的教学方法。

他还提倡简化教学步骤,加大备课弹性,预留空间,放开课堂。他提出“课堂不是以完成预设为本,而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需要老师与学生,与文本,与生活融为一体。《匆匆》一课的教学,支老师的教学手法就简单到一个字:读;教学过程也就简单到三步:第一步就是让学生好好读书,即用心灵诵读;第二步让学生倾听作者对你说了些什么?即用心灵倾听;第三步,读了文章你想说什么?写出最想说的一句话。即用心灵倾诉。这样弹性、写意的问题设计使老师能专注倾听学生,灵活洒脱地驾驭课堂,也给了学生自由发挥、自由表达的空间。

当然,这样的备课设计对教师课堂上的驾驭能力是个挑战,但是不这么备课,我们的驾驭能力实难真正提高。说到驾驭能力,支老师这样做了进一步思考:”我们过去的课总想的是驾驭教案、驾驭教材,其实这不是驾驭能力的体现。驾驭者掌握学生的思维动态和情感发展,这才是真正的驾驭能力。”这句话让我感触颇深,试想我们大凡有几分得意的课堂,不正源于和学生产生思维碰撞后的生成吗?这些来自教学实践的有关备课的思考读来很受启发,想起我们公开课前的备课常常小心谨慎地步步预设,还常常担心忘了步骤。课堂上有这等精神负担,很难再用心倾听学生,更难生成精彩。

再细读那一篇篇情趣盎然的教学实录,他洒脱个性化的课堂教学很令人向往。那些让我出乎意料的教学案例总能激发我继续读下去的兴趣。他总是以自己的“匠心”和创造,让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首先他的课很感性,总能引燃学生个性化的火花。在《西门豹》的教学片断中,她设计的5个问题全部指向学生的情感,分别是: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痛快不痛快? 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佩服不佩服?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有没有愤恨? 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有没有同情?课文中有没有什么事你觉得奇怪?这五个问题营造了浓烈的问题情境,把对课文的理解与学生的内心感受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有了真正的富有个性化的感悟。学生在学习中思维活跃,情感得到释放,个性得到张扬,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支老师在解决学生的质疑中表现出的教学机智令人称奇。他能在一瞬间想出巧妙的办法,让质疑的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疑难。在《古井》一文,当学生提出“没有这口古井,乡亲们的品质该怎么办呢?”这个棘手的问题时,老师信手拈来做课当地的威海特有的、孩子们十分熟悉的邓世昌、刘公岛,顺理成章地为学生解疑解惑,显示出了教学机智。

他就是这样一位引燃学生创新

火花的高手。当然,他课堂的精彩远不止这些。“读”一向是支玉恒语文教学的经典语境,他课堂上独具一格的“以读代讲,以读悟情”、用手打拍子的“支式手读法”,令课堂摇曳多姿。他还善于巧设陷阱、巧设悬念、旁敲侧击、适时点拨这些处处都彰显着支老师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读罢整本书,我不禁问自己,他的教学智慧和个性从哪里来?究其原因,除了他具有的一定天赋外,最重要的是他对语文教学所特有的勤奋。为了练好字,他坚持用小楷毛笔书写,一切行文概不例外,这样一坚持就是三年;为了练习朗读,他坚持天天听课文录音,听了读,读了又听;为了上好课,他每节课后都要做课后笔记,写下心得或教训;为了多读多学,他的个人购书能够开办一个小阅览室。特别是,他给自己立下了一条规矩:绝不在同一个地方讲同一课,这是一个勤奋的人的自信与胆识。

正是凭借这样的精神,支玉恒老师筑起了语文教学的独特风景,开启了一方语文教育的崭新视界。

这本书,这位有个性的语文大师带给我们的思考很多,我只是说了一些浅显的或者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这些也正是需要我认认真真思考和扎扎实实在做到的。

篇3:支玉恒的课堂教学艺术 情 智 巧 实

一、以人为本与开场导入

导语是在开始新课之前教师设计的一段话或者一个情景。导语或是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或是交代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或是提示学生需要注意的问题和要求等等。有相当多的老师往往是为“导语”而“导语”, 为表演而“导语”, 导语归导语, 教师归教师, 或者显得生硬, 或者自说自话, 甚至起相反的作用。而在支老师身上, 我们发现这样的情况很少出现。

例1:

师:“同学们, 我远道而来, 今天第一次和你们见面。你们想跟我说点什么?”

生:“老师, 您多大年纪了?”

生:“老师, 您紧张吗?”

师:“今天这堂课, 你们是主人, 完全可以按照你们的想法来上, 假如你们认为老师讲得不好或者不对, 可以提出来, 没关系。一定要敢说, 敢表达。”

如此一来, 在学生的心中, 支老师已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老先生, 而是一位平等的朋友。我们不禁要问:在刚上课时支老师为什么要这样说?他想表达什么意思?他的目的达到了吗?同学们的回答体现出什么特点?师生双方的问答各有什么特色?支老师是如何将课前问候巧妙地转化成教学导言的?这个案例包含支老师的哪些教学思想?如果我们深究下去, 很可能会给我们的教学思想带来巨大的变革。导语中的第一句延宕的时间最久, 得到的回复最多, 对学生的激发和鼓励作用也最大。而最后一句, 却以最朴实的话语明示了本次讲课的方式和价值。这样化繁为简的策略, 非高手而不能为之, 其中将教学的主体转换为学生, 应该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二、激趣艺术与情智呼应

如果教学行为与教学过程都是冷冰冰的, 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通览支老师的课堂教学, 我们发现, 他对于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的处理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平。他把对学生情感的调动与语文学习融合得天衣无缝。

例2:

师:“今天这么多老师来听课, 你们紧张吗?”

生:“不紧张。”

师:“不紧张?好, 那谁敢到黑板上写几个字?” (学生无人举手)

师:“你们不是说不紧张吗?” (有一个学生举起手)

师:“好, 你过来。我就喜欢勇敢的孩子!请你把今天要学的课题写在黑板上。” (学生写字, 但“晏子使楚”四个字写得大小不匀, 台下学生哄堂大笑)

师:“你们别笑, 也许他这样写是有所考虑的。我们今天学的这一课里主人公是谁?” (生答“晏子”) “所以嘛, 他把‘晏子’两个字写得很大!” (众笑) “你讨厌不讨厌楚王这个人?” (生答“讨厌”) “所以他把‘楚’字写得最小!” (众笑) 这一段对话完全是即兴之作, 然而, 其中隐含的意义却是多方面的:①鼓励了学生积极参与、表现自我的勇敢精神, 实现了“师之愿”;②巧妙地抚平了哄堂大笑给这个写字的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和伤害, 表现了“师之爱”;③幽默地把一种偶然现象 (该生写字大小不匀) 转换为写字与情感的内在联系 (虽然该生并无此意) , 揭示了一种心理付诸行为的必然, 这是“师之趣”;④机智地渗透对课文人物的认识与评价, 这是“师之情”;⑤这些都是教师即兴发挥, 表现了“师之智”。这不仅与支老师风趣、幽默的个性语言有关, 更多地与支老师对教学不断地创新有关, 是支老师用教学机智与创新精神培育出的充满智慧的果实。

例3:

师:“雪后的景色这么美, 谁能美美地读一读, 用你的朗读把大家带到广阔的雪野中去游览一番?” (一名学生读得尚可)

师:“读得不错, 但他刚刚把大家带到雪野的边上, 谁能再把大家往里边带一带?” (下一个学生读得反而不如前一个)

师:“刚才那位同学好不容易把我们带到雪地边儿上了, 你又把我们带出来了。”

同学们开怀大笑之后, 又投入更多的努力, 争先恐后地希望把老师和同学们带入雪野中去, 一次比一次读得好, 有的同学甚至超水平发挥, 朗读效果令听课老师们叹服。

在这一节课中, 教师的语言在课堂教学中起什么作用?你认为支老师最大的成功是什么?支老师的教学目标实现了吗?是通过什么途径实现的?你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支老师追求什么样的教学效果?如果把这几个问题想清楚了, 我们对支老师课堂教学艺术的学习应该也算是到位了。

在本段中支老师的教学艺术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①支老师的课始终紧紧扣住阅读教学本身, 围绕教学的中心任务来进行;②支老师的课堂始终紧紧扣住激发学生主体性这一关键要素, 哪怕是对学生的批评, 也是幽默中包含鼓励。③支老师用他的耐心与执着推动教学过程的完成, 最终通过激发众多孩子的思维而完成了教学任务, 使学生得到了非常充分的训练。事实证明支老师的教学任务很轻松地完成了, 这样高超的教学艺术是令人震撼的。

三、着意训练与能力发展

教师的着意训练决定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 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必须要有老师的潜心思考与精心构思, 而老师在着意训练的过程所采用的方式、方法是有着深刻意义的。

例4:

师:“刚才有同学建议表演课文内容, 哪些同学有兴趣当一回演员?” (顺水推舟, 从兴趣入手, 充分调动学生)

生:“我来!我来!”

四十几只小手齐刷刷地举起, 人人都渴望上台表演一番。表演开始了, 演的同学身心投入, 看的同学全神贯注。 (学生的激情是无法阻挡的, 关键看能不能激发)

师:“回来, 还有节目。请你再当回小主持人, 评价一下你们刚才的表演。” (表演只是一个表层的过程, 一个机械记忆的过程。而只有评价, 批判性的评价, 才能让学生消化, 形成内化思维)

师:“×××, 我觉得你的神态把握得很好。因为这是一条危险的小路, 所以列宁他们过小路的时候心情一定很紧张, 走得很小心, 我觉得你演得很好。”“×××, 你走小路的时候步子迈得太大了。书上说是碎小的步子, 我觉得你的步子不是‘碎小’而是‘碎大’。” (众笑) 经过讨论, 同学们一致同意重演一遍, 重新体会列宁走小路的心情。

读了支老师这个案例, 我们很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支老师的课堂教学智慧体现在何处?学生会从支老师的课堂中学到什么?经过思考, 我们很容易发现, 支老师的课很巧妙地把情感体会和自我评价糅合在一起, 不动声色地让学生自主地进行角色体验, 更充分地品味文章的内涵, 把空洞的说教变成深刻的理解。根据教育心理学家的说法, 只有评价性的阅读才能培养批判性的思维, 才是一种已经内化为自我认知的阅读。在这里, 支老师灵活运用这种阅读方式, 通过学生的不断体验和多层次评价, 非常突出地强化了对阅读内容的认知和理解。

如何将枯燥的学习内容生动化?如何将学习引向深入?如何在一般性的学习中训练出学生真正的语文能力?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四、经典手法与传道授业

什么叫“传道授业”?“传道授业”并不是一句空话, 能不能“传道授业”往往与老师的方法技巧有着密切的联系, 又与老师的修养水平密不可分。下面的例子可以充分说明, 老师的学问修养有多深, 则学生的能力培养就多有效。

例5:

师:“谁能讲一下‘浩浩荡荡’?”

生:“‘浩浩荡荡’就是气势浩大, 形容人数多, 气势浩大。”

师:“人数众多, 气势浩大。我给你举个例子吧。比如今天老师们来听课, 人数很多, 气势也挺大。说‘浩浩荡荡’地坐了满屋子的老师, 行不行?”

生:“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这不是人数多, 气势很大吗? (对刚才发言的同学) 你的错出在哪儿自己纠正吧!”

生:“‘浩浩荡荡’还得是行动着的。”

师:“还得是行动着的。这点补充得对不对?”

生:“对。”

师:“对是对了, 不太准确。我再举个例子:自由市场上人多不多?”

生:“多。”

师:“自由市场上人来人往, 熙熙攘攘, 浩浩荡荡。行不行?”

生:“不行。”

师:“错误出在哪儿了?”

生:“还得是行走着的。”

师:“自由市场上的人也没有躺下呀?” (笑声)

生:“还得是整齐的。”

师:“不一定是整齐的。”

生:“还得是形成队伍的。”

师:“有点道理了。”

生:“还得是向同一目标去的。”

师:“对, 有方向性。大家行动一致向一个方向, 这才叫‘浩浩荡荡’呢。那么我再举个例子, 长江之水, 浩浩荡荡流向东海。这回可没有‘人’了啊, 行不行?”

生:“行。”

师:“谁说行?你说为什么行?”

生:“因为长江是向东海流去的, 是有一定目标的。”

师:“对, 有一定目标。没有人行不行?”

生:“行。”

师:“其实这个词原来就是形容水的!你看‘浩’字有没有三点水?”

生:“有。”

师:“‘荡’字有没有三点水?”

生:“有。”

师:“对了, 原来就是形容水势浩大的, 后来把它借用来形容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呀, 行走的队伍呀, 等等。”

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语言教学的经典!在语文教学中, 语词教学是最难的。不仅因为语词的含义很丰富, 关键的问题是语词教学具有很多可变性, 它的语用功能往往会随着使用者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对于语文教学而言, 教学生记忆词语很容易, 但是要教会学生准确辨识词语的内在属性、词语的基本内涵、词语的一般性使用规则, 甚至在短时间内学会运用这些词语, 则需要教师有非常深厚的语言学知识与高超的教学技巧。支老师运用反诘、归谬的方法, 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体会出词语理解中的细微差别。教师提供的背景和例子, 为学生准确地运用词语打下了坚实基础。

上一篇:周亚夫军细柳说课稿下一篇:党委班子团结问题的症结、成因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