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之艺术

2024-05-21

课堂教学之艺术(精选十篇)

课堂教学之艺术 篇1

一、把握好课堂, 不断地探索、创新课堂, 是我们永恒的主

题。我主要从以下几点分析一下:

1. 教师温馨寄语。我每堂课都送给同学们一句名言警句, 既鼓舞了精神, 又增加了语言积累。

2. 确立课堂目标, 要求详细具体, 而且突出情感目标。

设置课堂环节。要体现课堂上知识的梯度和层次性。各环节由易到难, 动静结合。我认为长时间的动和静都是不合适的。必须做到学生的口语练习, 对话表演与书写紧密结合。否则, 就会使课堂大打折扣。尤其是在我们英语课堂上, 学生的听、说、读、写、演功能全面发展。所以我们必须做好细致的安排, 才能不至于顾此失彼。

3. 达标测评的设置, 尽量实行专题化。

4、课堂亮点的设计。

我一直贯彻一点:采取同学们喜欢的方式, 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他们的积极主动性, 挖掘同学们的潜能, 实现课堂上的欢呼雀跃, 你争我抢的局面。比如, 在学习Module3 (展示课) 时, 听着歌曲。我突然有一个想法, 为什么不让同学们做动作来增强听的效果呢?在我的提议下, 同学们合着节拍, 做起了动作。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在学生的展示环节, 同学们以各种方式展示了这四个动作。形式各异, 有二人合作, 也有小组表演, 还有舞蹈。把课堂引入了高潮, 实现了又一个意想不到的亮点。

总之,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只有准备充分了, 才能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

二、思索课堂, 打造精品。

1. 欢呼雀跃的课堂。

我认为, 学生老实听话是一堂失败的课。要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 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同学们的积极主动性。学生踊跃参与、投入的课堂是令人振奋。尤其是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 敢说、敢表现才能不断地提高语言技能。当然, “活而有序”的课堂是我们所追求的。

2. 聆听能力。

我认为, 作为英语学科, 学生的发言内容受语言基础的限制, 比较短。那么在英语课上, 如何培养同学们的聆听能力?我认为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引导听众点评。培养同学们的点评能力, 对发言内容、发言同学的语音、语调、表达能力、肢体语言等各方面进行点评, 来提高他们的聆听效果, 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听、说、读、写技能。

3. 精彩性。

语言学科要培养同学们流利、精彩的口语表达能力。在我的课堂上, 在展示环节之前, 我总是给同学们做好表达的具体要求:无口语病;声音洪亮;表达流利、熟练;肢体语言, 表情到位;注重语音、语调。而且要求了, 必须落实, 学生和教师的点评要特别突出这几方面。最后, 做好评价。比如, 评价出“表现秀”、“小口才秀”、“进步组”、“进步小标兵”、“学习标兵”, 做到“严要求, 高标准”。我也经常借用语文课堂上的一句话:做到“声情并茂, 眼中有物”。不断地提高同学们表演的精彩度, 提升课堂。

4. 课堂形式的多样化。

课堂形式为课堂内容服务, 课堂的精彩离不开课堂形式的丰富多彩。同样的任务, 不同的表现方式。把权力放给学生, 学生肯定会还给你一个惊喜。善于挖掘同学们本身的潜力, 他们的小脑袋里有着无穷的智慧和方法。比如, 有一次, 同学们的上课激情不高。我便想了一个办法, 每组准备一个节目, 来活跃一下课堂气氛。结果, 同学们的表现令我惊讶万分。他们有的把歌曲融于对话中, 有的则是把舞蹈与语言巧妙结合, 他们的表演天赋竟然如此了得, 天真、活泼的天性得到了很好的显露。

三、必要的课后整理。

上完课后, 我必须完成以下几点:

1. 重新回顾课堂。

看各个环节的目的是否已经达到;在哪个环节, 学生做得不到位, 或者有没有新的突破。及时把它们记录下来。做好课堂反思。

2. 关注动态小组, 根据他们的达标情况和抽测情况, 做好下节课的反馈。

3. 评出最佳表现小组, 表现个人, 包括“学习标兵”、“小口才秀”、“小书法家”、“优秀组”、“进步组”、“进步小标兵”。

一句话, 在课堂的道路上, 我们任重道远, 但是我们会更加坚定地走下去。

参考文献

[1]、R.H.罗宾斯.社会语言学引论 (第五版)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2]、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浅谈课堂教学艺术之――愉快教育 篇2

“愉快教育”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将兴趣、创造、审美、理解、尊重和信赖贯穿于教育过程中,使师生获得教与学的愉快体验,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的教育。它的本质是给孩子一个幸福的回忆。

一、 创造师生间最佳的心理影响

上课,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是师生的一种交流,这不仅仅是信息的交流――以知识的传递为主要表现,而且是感情的交流――以心灵之间的微妙碰撞为主要特征;而信息的交流是在感情交流的“氛围”中进行的,知识的传递是心理间的相互影响为背景的。在教育过程中,除了人的因素――教师和学生,物的因素――教科书和教学手段,还有一种“场”的因素。这种“场”被巴基斯坦称做“道德心理气氛”,犹如物理学中的“电场”、“磁场”。它是由师生之间的心理互相影响构成的,它对教学效果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我们不能小视课堂上师生的一怒一笑,一举手、一投足对它构成的价值,而应致力于创造一种有利于信息交流的最佳的这种“场”。如何去创造,有赖于教师本身的素质、艺术水平及师生之间的互相理解。

课堂是师生双向活动的主要场所。活跃的课堂气愤,总是给人一种跃跃欲试之感,使人的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处于积极活动状态。只有这样,学生的注意力才能高度集中,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才能和教师同步。可实际上,有的教师面部表情如同经过冷处理一般,这种状态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正确的态度应当是:亲切、自然,教学内容娓娓道来。但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为活跃而活跃,以滑稽的语调、夸张的动作取悦于学生,教师形同马戏团的小丑。活跃的课堂气氛只能为教学内容服务,否则就会冲淡教学内容,而使你事倍功半。

二、 让课堂变成快乐的场所

要让课堂变成快乐的场所,教师就不应让自己的心境影响学生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心情舒畅时,就会焕发学生的热情,肉法求知的欲望,激起创造的灵感;反之,如果心境郁郁寡欢,智力活动减弱,创造思维演义,对课堂教学的优化,效果甚差,失误也大。教师坏的心境使师生关系讲话,甚至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因为现行小学教育仍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课堂教学,根据这一点,必须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如果教师心境不好,在与学生的接触中就会冷淡,相互关系就会疏远,心理无法想容,这就难以解决课堂上节外生枝的问题。甚至失去立志、体罚学生、出手伤人,使课堂教学的四十分钟一事无成。

因此,教师要有高度的自制力,善于调控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当自己踏上讲台,面对几十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就应该忘却一切烦恼,沉浸在师生感情交流的快乐中,教师应该感觉到你的学生是你的最好的朋友。由此看来,教师在课堂上应当尽量保持乐观、开朗的饿心情,窗在一种学生乐于接受的气愤。比如,我们在讲课时不妨风趣、幽默些,适当的用笑声来打破严肃、紧张的课堂气愤,使学生能在精神兴奋之时更好地与教师合作。诸如此类的方法应灵活使用,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应学会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进行教学,让课堂变成快乐的场所。

(二)不要做课堂里的“警察”

教师上课时应当把帮助困难作为主要任务,不要只想着纪律问题。充当课堂里的“警察”。有的教师很严厉,经常以苛刻的要求和简单的手段来维持课堂纪律。他们要求学生绝对“安静”,“端坐不动”,实际上这是很难做到的。教师在课堂上好激动,急于求成,求全责备是不好的。处理问题要心胸开阔,分清主次,对学生学习上的失败和其他方面出现的错误思想、问题应当宽容些。即使他们有不端行为,也应坦然对待,尽可能避免当众训斥,更不能用粗暴的方法,因为简单粗暴的方法往往会引起学生对抗、憎恨的心理,而学生屈于压力听课,是不会收到好的学习效果的。所以,教师不能通过施加压力来控制,做维持课堂纪律的“警察”。

(三)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是喜欢他们才会听话。 ,教师应当认真考虑与学生搞好关系、建立感情。在讲课之余,教师还可以多和学生接触,吸取他们的意见 ,尊重他们的思想、性格、习惯,对他们的爱好、特长表示感兴趣,“你对别人感兴趣,别人才会对你感兴趣,”这个道理在师生之间同样适用。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很少与学生交谈,对他们的愿望和要求表示出冷漠。事实证明,这些教师难以和学生建立比较融洽的关系。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也要和学生谈谈功课以外的东西,让学生觉得你乐于同他们接触是因为喜欢他们,即使在批评、处罚学生的时候,也尽量让他们有这种感觉,这样,学生就愿意与你接近,就会更喜欢你的课了。

由此看来,理解、信任学生,同学生及时进行感情交流,也是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途径,让学生感受到听你的课是一种美的享受,从而“亲其师,信其道。”

三、 愉快教育是对教师素质的挑战

(一) 是对教学方法的挑战。实施愉快教育要力求克服传统教学中空洞、呆板、说教式的教法。努力创造一种欢乐和谐的气氛,真正体现教育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本位意识要弱化,而主导意识要强化,这一弱一强,是辨证的对立统一关系,既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的诱导,努力创设乐学的气氛和环境,变外推力为内驱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增进教学双方的交流和传递,直至互相融合。

历史课堂教学艺术之浅见 篇3

课堂教学艺术,最主要的是教学语言艺术。一位成功的对课堂语言艺术有着不懈追求的教师,能精心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并能炉火纯青地自如表达,从而把准确、严密、辩证、情感丰富融为一体,把模糊的事理讲清晰,把枯燥的道理讲生动,把深奥的事理讲通俗。

我认为, 历史课堂教学语言应具备以下六个要素:

一曰准确性 。 准确性是历史教学语言的生命。读音要正确,用词要确切,表述要清晰。逻辑要严密。《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而不能说成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指南针是中国人最先发明。而不能说最早发现的;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割据的局面,而不能说北宋完成了大统一;拿破仑是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皇帝,而不能说成代表大地主阶级利益……

二曰形象性 。形象性就是要善于将抽象概念具体化,深奥道理形象化,讲人如见人,讲事如临其境,讲景历历在目,娓娓动听,丝丝入扣,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学生从中产生敬爱英雄、怜惜民生、憎恶奸臣的高尚情感。但这种生动形象绝不是哗众取宠,矫揉造作,庸俗猎奇。那种为追求讲课的生动形象而不顾历史的真实性,任意夸张,妄加褒贬,甚至用低级趣味的语言刺激学生的做法,是历史教师之大忌。历史课堂应当始终充满一种生动活泼又严肃认真的气氛。

三曰趣味性 。趣味性是教学语言中的调味品,是使教学语言产生魅力的必备要素。教师需要幽默,幽默是情趣与哲理的有机统一。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节奏,活跃师生的合作气氛,比如对学生说:‘罗马教皇终于在300年后的1979年,宣布伽利略平凡,落实政策’,这叫今词古用;‘这一天被称为黑色的星期五’,直到现在,资本家对30年代的这次经济大危机,仍然是‘谈五色变’,这叫成语变用;‘意大利,意大利,意在大利,当时它在观望,哪里有利可图就参加到哪里’,这叫故意曲解;‘当时法国内外交困。政治舞台上需要一个强力人物稳定局势,扭转危机,‘时势造英雄’,拿破仑恰巧充当了这么一个角色,如果没有拿破仑,时代也会提供一个‘张破仑’、‘李破仑’或其他的什么‘破仑’出来,这叫深话浅说;……如此之类,恰当变换,可以平添教学语言的艺术吸引力。趣味性不是油滑,应当是风趣而不粗俗,自然而不做作,必要而不多余,有益而不无聊,恰当而不勉强,和谐统一,自然风趣,恰到好处。

四曰精炼性。精炼性就是画龙点睛,直取主旨,它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理和记忆。冗长、繁沓、琐碎,往往使学生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范文澜先生说:“林则徐是满清时代的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一句话就概括了林则徐生活时代的特点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整理课文,把厚书变薄,就少不了精炼,抓关键词,抓代表性文字,抓条理性,把知识穿成线,结成网,理出目,提出纲,从而做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上下贯通。甚至是要记住一句话,就能牵动一根线,想起一大片。

五曰辩证性。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从学习历史中获得启迪和升华,这就要求教师努力使自己的语言做到知识、情感、哲理三者自然交融,显示出一种理性的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英国“圈地运动”,每一件事都应辩证看待,罪恶和进步交织,人类付出了巨大的痛苦和代价,才换来历史的进步,其中,投射着哲理的光辉。

历史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十分得体的确定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表达方式和技巧。或激扬,或深沉。要最好的展示不同的语言风格。有的严谨朴实,有的感情充沛,有的幽默风趣,教师必须加强课堂教学语言,姿态和表情的修养,努力达到美心,美目,美耳的要求,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知,情,理,美”多位一体的最佳教学境界。

英语课堂教学艺术之小组活动 篇4

一、小组活动的实施方式

小组活动为课堂教学提供了简便、有效的操练方式,这些活动主要可以穿插在以下几种教学步骤之中进行。

1. 在“呈现(Presentation)”环节后

在“呈现”新的语言项目后,就转入操练(Drill)这一环节,目的是帮助学生熟悉新的语言项目的书面和口头形式。因此这时的小组活动的内容不仅要注意到旧知识的复习,而且要注意对新知识的引导。但此时的操练难度一般不大,教师在同学生复习完旧知识后应当慢慢地、适当性地提出本堂内容的重点词汇和句型。为此,教师可以出示一些图片、幻灯、实物、提示词等“指挥”学生进行练习,这时最好穿插Pair work(内容简单的话不必让学生先准备,反之,事先做些准备),直接以快频率的方式让学生一对一对地(pair by pair)、一问一答地进行下去。学生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口头表达,很快地掌握新的语言项目。这样做的特点是节奏快、密度大、频率高,使学生在紧张热烈的气氛中兴趣浓厚,人人参与,后进生也跟得上。同时也会使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不会有较大的阻碍。

2. 在“练习(Practice)”阶段

“练习”阶段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加深对新的语言项目的理解,巩固新的语言习惯,为在实际中进一步自如地运用做好准备。练习的内容应该具备一定的难度,学生在问答时有较宽的选择余地。这时适宜穿插“对练”或“组练”方式,用几分钟时间让学生看图、看物问答,模仿对话,表演课文对话,等等。教师要巡视检查,对有困难的“对”或“组”进行一些必要的指导,充当“助手(helper)”或“引导者(guide)”的作用。练习结束后一定要抽查几对或组当堂表演,以了解练习情况,并对表演出色的组进行适当的表扬,以鼓励学生的积极性。这个阶段的特点是节奏放慢、频率放低,但密度大、气氛活跃,学生参与意识强,有利于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

3. 在“巩固(Consolidation)”阶段

这个阶段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多种模拟日常生活的背景中,运用所学的语言解决实际问题来体现语言的各种功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来作答,答案是多种多样的、不可预料的,学生的自由度较大,有充分发挥创造的机会和余地。这时候最好以“组练”方式,如进行角色扮演(一般用学生真实姓名为好)、会谈、讨论解难、模拟采访、扩展对话、补充、想象性结尾,等等。教师要提醒学生结合课文中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注意人物的身份和具体的场合。教师往往扮演裁判(judge)、评委(commentator)的身份。这时的特点也是密度大、气氛热烈活跃,学生们有充分发挥、表现自己的机会。随着课堂语言实践量的增加,学生获得了充分的语言实践的机会,为获得“为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小组活动通常穿插在以上三种教学步骤中,然而,教无定法,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可根据课堂需要,随时调整课堂。

二、小组活动在教学中的作用

对绝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说,课堂环境几乎是外语学习的唯一场所。那么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利用积极因素,避免或消除消极因素,采用更适合于学习者语言发展的课堂教学方法,是外语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之一。小组活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始终起着积极作用。

1. 小组活动提供了合作学习的机会

教师应当使学生明白,学生学习英语,不仅从教师那里学,而且可以从其他同学那里学。学生明白了学习是互相的、平等的、互助的,就可以克服不愿与比自己水平高的同学操练的心理,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小组活动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如饥似渴的巨大动力。所以,教师应营造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气氛,创设各种不同的语言环境,让学生投身于小组活动中。通过学生的参与实践,激发起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知识水平和语言运用能力,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开展小组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1. 开展小组活动勿“滥”

实践证明,英语课堂并非是活动越多效果越好,活动必须有一个主题,不能盲目,否则会出现课堂热热闹闹,课下一片茫然,结果适得其反,影响教学效果。

2. 开展小组活动忌“熟人”

在开展活动时,教师要善于观察,特别注意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要在抽查时多给这些学生机会,切忌总是抽查好学生,这样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思路的设计艺术之二 篇5

教学思路的设计艺术(之二)

文/余映潮

二、板块式思路(下)

?“板块式思路”也可叫做“分步组合式思路”,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而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板块”,即教学的过程、教学的内容呈“板块”状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这是一种大众化的实用的而且具有一定艺术性的教学设计思路。

板块式教学结构呈“板块”状而又组合丰富,灵活多姿,可以充分地表现教师设计教学的技艺、创新意识与审美意识。它主要用于一节课的教学,使这节课布局完美、内容厚实;它也可以用到一个教学步骤之中,使这个教学步骤显得丰满细腻;还可以用到单元的综合学习活动之中,使这种活动的教学层次清楚而内含丰富。总之,对于传统的`教学结构而言,板块式教学设计是一种创新与突破。

这种教学设计具有如下明显的特点:

1.教学过程中的“板块”显现得比较鲜明。

2.每个教学“板块”各自合理地占有一定的时间。

3.每个教学“板块”集中力量重点解决一个教学问题。

4.各个教学“板块”之间大致上呈现出一种由浅入深、由感知到品评、创造的逻辑顺序。

5.“板块”的“任务”表现在两个方面。有时它们明确地表现出教学活动的目的,有时它们明确地表现出教学活动的内容。

6.一节课或一篇课文,如果用“板块式思路”来安排教学,一般由三至六个“板块”进行结构;超过六个“板块”则会显得力不从心,匆匆带过。

另外,就教学的有序性而言,“板块式思路”还表现出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课堂教学清晰的教学层次表现为“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即由浅入深地、由易到难地、由知识到能力地向前推进。第二,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构成完整的教学板块,即“一块一块地来落实”,将全课的教学板块连缀起来看,呈现出一种层进式的教学造型。此类教学设计,不管是三步、四层,还是五块、六点,都显现出鲜明的“分层推进”的特点,都显得步履扎实,思路清晰。

下面请看两个教学设计实例。

例一:《论求知》教学简案。

课的总起:朗读课文,用一句话表述阅读课文之后的感受。

分层推进:有如下四个教学板块。

1.识词实践 (约8分钟)

学生自读课文,认读字词,教师有选择地让学生听写下面的词语:

消遣 装潢 运筹 偏执 愚鲁 挑剔 吹嘘 炫耀 揣摩 梗概 蒸馏 博学 狡黠 掩饰

2.背读实践 (约8分钟)

每人背三至五条名言,择其一条,说说为什么喜欢它。如:

正确运用知识意味着力量。

懂得事物因果的人是幸福的。

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

求知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

3.析读实践 (约8分钟)

讲析课文中重要的一个段落: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请同学们自主解决如下问题:①这一段的结构模式是,②这一段的层次划分是,③这一段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是,④这一段中“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中,“明智”与“聪慧”能互相换位吗?⑤“塑造”一词为什么用得好?⑥如果就分总式结构写段,总说句除了用“总之”领起外,还可以用哪些词语?

4.学用实践 (约13分钟)

重点学习、运用一种“三列式”的语言表达方式。所谓“三列”,就是一个句子成分、一个句子、或者一个小段由三个结构大致相同的并列成分构成。如:

求知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潢,也可以增长才干。

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唯聪明者善于运用学问。

读书使人的头脑充实,讨论使人明辨是非,做笔记则能使知识精确。

求知太慢会弛惰,为装潢而求知

课堂教学之艺术 篇6

【关键词】民间工艺;图书;书籍装帧;《曹雪芹风筝艺术》

【作者单位】杨恩举,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曹雪芹风筝艺术》一书是由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策划、撰写和编辑完成,获得了2006年“世界最美的书”称号。“世界最美的书”是由德国政府支持的一项世界性图书评选活动,享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具有严格的评选标准和完备的评选规则。该书通过整体设计,展现了中国民间工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同时也体现了当代中国图书出版的成就。该书不仅在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民间工艺和民俗民风方面具有研究价值,在书籍艺术设计方面还具有独特的设计理念和艺术魅力,堪称民族艺术研究之精髓,装帧设计教学之楷模。

提及文学巨匠曹雪芹,大家都知道《红楼梦》,殊不知曹雪芹还写过一部名为《南鹞北鸢考工志》的书,讲述了风筝的“扎、糊、绘、放”四艺[1],将风筝绘成图谱,并编成通俗易懂的工艺歌诀,讲解风筝的制作方法,从而创立了中国传统民间工艺——“曹氏风筝”。而《曹雪芹风筝艺术》一书,内容就来自《南鹞北鸢考工志》,由著名“曹氏风筝”传承人孔祥泽老先生口述,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团队和赵健工作室共同完成。书中包括曹雪芹自序、董邦达序、敦敏《瓶湖懋斋记盛》、曹雪芹创作的风筝歌诀和绘制的风筝图谱,讲述了“曹氏风筝”的种类和特点,展示了千姿百态的“曹氏风筝”代表作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一、民间工艺类图书要强调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目前,工艺类图书盲目追求经济利益,造成过度包装、缺乏设计和工艺滥用等问题,使得出版内容与装帧形式严重脱节。民间工艺类图书装帧设计要以艺术的形式感去契合书籍内容,注重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书籍的整体设计和装帧形式都是建立在对出版内容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的,包括字体的选择、图片的布局、编排形式、空间留白和个性化材料的运用等等,出版内容是核心,装帧形式是表象。设计者要对民间工艺类图书主体和内涵进行研究梳理,领悟民间工艺的表现形式、艺术特色和工艺流程等内容,吸收与消化,整合与提取,寻找最佳的装帧形式与之匹配。

《曹雪芹风筝艺术》一书非常关注形式与内容的统一[2],这也是该书能够获得“世界最美图书”的关键所在。该书的内容是中国传统的风筝艺术,这个主题首先就给该书赋予文化和艺术的生命力,怎样设计才能够体现图书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呢?设计者选择了传统线装书和中文楷体来体现该书的文化内涵;通过简洁生动的封面、优雅灵动的版式和对比统一的图文来体现视觉艺术特色;通过封面和内页的虚线来体现“放风筝”的主题语义,传达出自由、放飞和翱翔的动态美。

用传统线装书的形式来表达中国民间风筝艺术,体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文化气质和艺术魅力。传统的中式六孔线装和绫绢包角,古朴高雅,很好地表达了中国文化的审美意蕴,体现了浓郁的书卷气和令人回味的内涵美。同时,“线”装帧方式与风筝之“线”暗自契合,使得本书的内容得以完美体现。设计师整合了中国传统的书籍设计理念和现代视觉构成方法,衍生出灵动的视觉流程和简练的设计风格,使得本书的装帧设计能够得到广泛的认同和推崇。

二、民间工艺类图书要注重优雅灵动的版面风格

民间工艺类图书的版面风格要注重形式美、构成美、合理性和灵动性,遵循主题鲜明、视觉流程清晰和强化整体布局的出版原则。该书将民间工艺图片与文字论述有机结合,力求文随图绕,注重节奏感,把工艺流程和案例展示疏密有致、错落合理地与行文吻合,兼顾人性化的同时,又提升了此类图书的观赏格调。根据人的认知心理分析,在版面构成中,合理的版面布局和清晰的视觉流程能够强化主体形象,使读者在第一时间清晰地获取图书传达的主题,在最短时间内能与书籍进行沟通[3],让读者感受到舒适的阅读编排和灵动的版面风格。

《曹雪芹风筝艺术》一书吸收了中国传统书籍设计的精髓,封面选用了古代线装书常用的青黛色,结合比翼燕风筝图案,犹如飞鸯翔空,“以天为纸,书画琳琅于青笺;将云拟水,鱼蟹游行于碧波”的神韵[5],構成一幅惬意的放风筝场景,展现出“曹氏风筝”的动态美。小面积的风筝图案、书名、作者、出版社信息与大面积青色背景相对比,和谐醒目,白色的虚线与白色的书脊装订线相互呼应,充满着节奏感、韵律美和意象美。

该书字体选用中文楷体,参考古文的书写方式,结合中国传统书籍竖排的方式,与内容相得益彰。文字编排依内容的主次和章节层次分别用楷体、仿宋和宋体排印,标识清楚,读起来赏心悦目。

三、民间工艺类图书要关注文化传承和人文意蕴

文化是民间工艺的灵魂和血脉,也是出版业的安身立命之本。民间工艺类图书要注重文化内涵,结合出版艺术的特点,提高书籍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出版艺术的关键在于理解出版物的内容,发掘它的精华,寻找它的魅力所在,而民间工艺类图书的精髓就是文化传承,它是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载体,担负着传播中国民间工艺的使命。因此,书籍设计要体现出图书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品位,书籍设计者要深刻理解和领悟民间工艺的文化语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出版艺术相结合。

《曹雪芹风筝艺术》一书注重历史的积累,体现文化传承。这本书在内容上反映了民俗文化,书中所展示的“曹氏风筝”,无论在扎制工艺上,还是绘画艺术上,都有其独特的价值。本书从工艺、绘制和放飞技巧等方面来阐释“曹氏风筝”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设计者运用自己的学识和修养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文化符号;运用书籍装帧艺术升华了中国传统民间工艺;运用西方现代视觉原理来挖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画家董邦彦在序文中评价说:“书之作意重发扬,故能集前人之成,所状之形虽简,而神态之肖惟妙”,体现了书籍设计构思和创造精神已超出于风筝制造,以视觉艺术的普遍规律去展现图书的文化传承和人文意蕴。

nlc202309081509

四、民间工艺类图书要突出可读性和易读性

从书籍主客体关系来分析,民间工艺类图书的主体大多是艺术工作者和艺术爱好者,他们的审美标准和欣赏水平通常较高,所以,此类图书更关注出版物的可读性、易读性和人性化特点[4],以科学的视觉传达方式进行有效的信息传播,使书籍具有良好的可读性和易读性,便于阅读者快捷、准确地接收和理解信息。《曹雪芹风筝艺术》一书通过中国传统形式的整体设计风格以及版面空间的架构,给读者充分的阅读空间和想象空间。因此,可读性是书籍内容的诉求,易读性是书籍设计的关键。

民间工艺类图书与其他书籍有所不同,它所传达的是中国传统民間工艺,例如,剪纸、陶艺、编织、蜡染和年画等等,需要展现出娴熟的民间技艺、鲜活的民俗民风和独特的工艺特征。此类图书必须契合出版对象工艺性的本质,准确地演绎图书内容和主题,让信息传达更明确、直观和生动。例如,编织类的图书可以把编织工艺运用于书籍函套、封面设计和包装盒中;剪纸类图书可以把镂空的剪纸艺术沿用在封面、扉页和封底之中。工艺类图书要构建良好的可读性、易读性、互动性、趣味性和人性化设计,让读者在阅读前和阅读过程中产生预期的愉悦。在《曹雪芹风筝艺术》一书中,设计者根据图片展示的需要,设计了可以裁开的页面,使读者可以沿着裁剪线将页面裁开,形成大拉页,满足读者欣赏的同时又达到了人书交互的目的。

总之,《曹雪芹风筝艺术》一书给人的整体感觉亲切又不浮华,书籍设计理念新颖、独特,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古典艺术美,既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又具有现代视觉设计理念,是一本弘扬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好书。随着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实施,民间工艺类图书面临机遇与挑战。因此,在书籍装帧设计上,设计者需要注重文化内涵,突出专业类出版物的艺术特色和版面风格,充分发掘新的工艺和材料,设计出具有浓郁文化特征的新时代图书。

[1] 孔祥泽等.曹雪芹风筝艺术[J].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4.

[2]成佩,徐声.最美的书源于大朴而“雕”——关于《曹雪芹风筝艺术》的访谈[J] .美术之友,2006(4).

[3] 郝振省,胡守文.第七届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览——论文集[M]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9.

[4]李丹,体育科普类图书的人文意蕴——评《高尔夫红宝书》[J].出版广角,2016(7).

[5]李松.以天为纸,将云拟水——读《曹雪芹风筝艺术》[J].中国图书评论,2006(5).

小议初中几何概念之教学艺术 篇7

一、正确理解, 把握概念中的主要成分

几何中的一些概念常常用较长的句子来表述, 分清这些句子的主要成分, 将有助于正确理解概念.例如在进行概念教学时应分清主次成分, 狠抓主干, 比如, “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这个概念, 首先划分出主要成分“长度叫距离”这样就能掌握“距离”这个概念的本质, 即“点到直线的距离”是数量, 而不是图形本身, 这样教学学生既容易记忆又容易理解, 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咬文嚼字”, 正确理解概念中的关键句语

对许多几何知识、定理要详细理解其中每个字的意思, 深入推敲其来龙去脉才能达到真正掌握.例如, 在教学关于直线性质的公理“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 并且只有一条直线”时, 首先向学生讲明前面的“有”表示“存在”, 后面的“只有”表示“唯一”的意思, 要注意区别它们的不同含意, 这样学生很快就掌握“直线性质公理”了.

三、利用类比思想, 找出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

许多几何概念、公式, 若直接去教学, 学生很难记住, 如果将它们写在一起, 列成表格, 用类比的方法教学, 学生轻而易举就能学会, 而且记忆深刻, 不易忘记, 有举一反三之功效.例如, 在教学“直线”、“射线”、“线段”一节内容时, 本人并不是照本宣科, 而是首先列出表格, 进行类比教学, 找出它们的不同点和相互联系:

它们的联系是:把射线向相反方向延伸, 或把线段向两方无限延伸都可得到直线, 如果将线段向一方无限延伸可以得到射线, 可见它们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这样对比教学使学生对知识一目了然, 记忆深刻.

四、注重“翻译”, 建立图形与概念的对应关系

初学几何的学生, 往往把文字与图形脱钩, 能背熟定义、定理却不会识图形或正确画图形.为了教好几何, 本人一方面教育学生要善于从概念规定的图形特征出发, 正确画出图形;另一方面要教会学生结合图形将表述概念的文字语言翻译成配有图形的符号语言, 进而进行简单的推理训练, 将“数”与“形”结合起来教学, 学生较容易掌握.例如在教学“线段中点”这个概念时, 本人是这样教学的, 首先列出如下表格:

这些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的互译, 为应用概念进行判断、几何证明和计算打下基础, 也是学好几何的基本功之一.

五、灵活应用, 不断深化有关概念

学好几何更重要的是善于灵活应用概念, 只有这样, 才能深化对有关概念的理解、巩固、领会其实质, 更好地运用概念解决几何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本人十分重视概念的教学, 经常编辑一些有关概念知识的题目, 例如:如何将长为23以及5的线段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分析:这个作图题的关键是让学生能真正理解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的概念及内容.可先提问: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分别为1, 那么斜边的长为多少?接着引导学生在数轴的x轴上画一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 再用勾股定理求出斜边, 再以O为圆心, 以斜边长为2半径画弧, 交x轴于一点, 这点就是所要求的2的点, 同理可作出35的在数轴上的点.

高中数学课堂提问艺术之刍议 篇8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提问艺术

课堂因提问而变得更具互动性,更有深刻性,更显实效性.教师和学生是构建课堂教学体系的重要因素,其二者之间的深入互动活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数学提问这一形式或手段与之开展的教育学指出,精当、有序的提问,能够提高学生主体的有意注意,能够促进学生主体的深度思维,能够助于学生主体的解疑释惑,能够推动学生主体的数学实践.高中阶段,高中生自主学习技能逐渐养成,教师在提供自主学习时间中,要善于通过数学提问手段的运用,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深刻性和实效性.但实际课堂教学中,高中教师忽视提问手段,讲解为主的现象客观存在,这就与“以学生为本”课改思想相违背.鉴于以上的感触认知,本人现就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手段的运用,从四个层面作一些粗浅的阐述.

一、提问要紧扣课标,便于抓住教材关键要旨

提问的最根本目的就是帮助和引导学生群体深刻、深入认知和掌握数学教材内容要义.众所周知,数学教材是数学课堂“学”与“教”活动的“纲”,同时也是双向实践活动的“根本”.教学目标、教学要求等,为课堂教学指明了努力方向,提出了任务标准.但笔者发现,少部分高中数学教师存在“随意而问”、“敷衍提问”的问题,提问活动没有联系数学教材,没有符合教学要求,导致提问效果大打折扣.这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师要提高“提问”的效果,就必须与数学教材深刻的“接地气”,结合数学教材中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认知重点、理解难点等关键和“核心”,认真谋划,深入思考,设置提问的内容,有效提问,让提问成为促进高中生深刻全面理解教材要旨的“助推剂”.如在“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新知教学中,教师在设置提问内容时,围绕本节课设置和提出的数学目标对“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对平面向量坐标运算的理解”等学习重点难点,向高中生提出“设i、j是与x轴、y轴同向的两个单位向量,若设a=(x1,y1),b=(x2,y2),则a=x1i+y1j,b=x2i+y2j,根据向量的线性运算性质,向量a+b,a-b,λa(λ∈R)如何分别用基底i、j表示?”、“根据向量的坐标表示,向量a+b,a-b,λa的坐标分别如何?”、“已知点A(x1,y1),B(x2,y2),那么向量A→B的坐标如何?”等需要思考、研究、分析的问题,从而让他们能够通过所提问题,逐步理解和领会教材意图以及知识内涵“精髓”.

二、提问要力求多样,利于激发主观能动潜能

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能够充分、深入的调动起学习对象参与、学习的内在情感和能动意识.高中生虽然经历一定阶段性的学习“锤炼”,形成了一定的自主学习实践的内在意识,但自主学习的自觉性较为薄弱,持久性较为低下,还是需要外在的手段予以“刺激”,以此提升和激发高中生主动探究的自觉意识.更为紧要的是,现阶段高中生思想观念已经形成,经常以自己的主观意志来主导自身的学习实践.因此,教师提问活动,切实要注意提问方法的形式,不能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单一形式,贯穿于整个教学课堂始终,而应该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改变和活化课堂提问的形式,采用情景提问、学生提问、以题而问等多种提问形式,通过形式多样的提问活动,增强高中生的课堂注意力,提高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三角函数的图像”教学中,教师开展实验操作学习活动,组织高中生动手探究“用课本介绍的五点法作函数图像”实验活动,并向学生提出“通过实验活动,我们能够认识到三角函数图像具有什么特征?”问题,引起高中生学习注意力,带着问题和注意事项进入数学实验活动.同时在引导和指导高中生进行有序、深入的数学实验操作,从而引发学生的“三角函数具有哪些性质?”问题,引导他们进行课堂提问,教师带领学生群体一起进行探究解答.这一过程中,“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教学手段,也成为学生主体的学习方式,高中生在多样、不拘一格的“提问”中,数学学习更为深入,探析更为深刻[1].

三、提问要体现层次,助于学生全体参与学教

提问是数学教师课堂教学经常施行的教学手段,看似容易,实质需要教师认真的思考和科学的施行.提问的对象,是学生群体.教师要想实现课堂提问效果的提高,就必须紧密联系学生主体实际,围绕学生,研究学生,发展学生,进行有效、有序的提问活动.众所周知,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学习差距、能力差异,个体差异性是学生群体的根本特性之一.新课改高中数学提出全体发展和进步的学科教学要求.这就决定了高中数学教师提问,不能脱离学生群体实际,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应该从不同学生群体学习实情出发,所做出的提问内容,能够照顾到不同类型的学生群体,让好、中、差三种类型群体都能有学习的任务、思维的要求以及学习的所获,在全体参与的整体学习活动整体进步.如在“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一个椭圆,它的中心在原点,左焦点为,右顶点为,设点.求该椭圆的标准方程”讲解后,教师在问题条件不变情况下,设置“若是椭圆上的动点,求线段中点的轨迹方程;”、“过原点的直线交椭圆于点,求面积的最大值”等提问内容,并逐步展示和呈现给学生主体,以此带领全体参与到整个课堂讲解进程中,实现“人人参与、共同提升”的目标.

四、提问要重在指点,益于参与主体深入思辨

教育学认为,课堂提问的艺术,在于它所具有的深刻启发性和有效点拨性.课堂提问这一教学手段,之所以成为课堂之中教师最为广泛性、最为经常性的教学方法之一,就在于它对学生主体的深入思考、深刻探析,具有强烈而又显著的推动功效.因此,教师在实施课堂提问时,一方面要利用提问手段的启迪功效,设置出具有启发性的提问内容,让高中生能够借助于教师的“问”,以此帮助高中生更加深入的思考分析问题,通过“问”的内容,找到解决学习“疑难”、“卡壳”的“途径”,启迪高中生高效思维.另一方面要发挥提问方式的点拨功效,设置出具有反思性的提问内容,引导高中生通过提问内容,对自身的学习活动进程及效果,进行深入细致的“回头看”活动,以此全面获悉自身的学习效果,并及时改正自身学习实践的“缺陷”,提升实践活动的实效性[2].

总之,课堂提问作为教师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方式手段,教师应切实做好课堂提问这项活动,并将课堂提问的增进情感、促进思考、助力学习的效果展示出来,让课堂提问的艺术更加生动、高效.

参考文献

[1]毛启干.论新课改下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策略[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7):86.

程红兵教学思想与教学艺术之我见 篇9

一、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程红兵老师强调“人是本,是根,是我们要着重考虑的”,以人为本才是抓住了教学的主要矛盾。他在教学中一直践行着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1. 注重对学生思维的训练

思维不管是在文章的理解还是生成中都处于核心地位,起着主要作用。程红兵老师特别强调创新思维在作文中的重要性,并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1)训练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程老师曾表示,好作文无非有两点,一是文笔好,一是想得到,文笔大多得益于先天,而想象力则是可以在后天有效培养的。在《想象作文》的教学中,他从头至尾都致力于学生想象力的训练,如在理解“想象”的概念时,他让学生表述“想象是什么,想象又是什么,想象还是什么”,在淡化知识概念的同时又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甚是巧妙。

(2)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答案的思维方式,它是创新思维的精髓之一。程老师善于用头脑风暴的方式促进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提高。比如在《想象作文》一课中,他引导学生从具象、抽象等多方面、多角度展开想象,每个问题的提出都不是以一两位学生的回答而结束,而是让多位学生发表见解,这些见解有关于历史的、有关于物理的、有关于哲学的……并找多位学生进行评价,形成了一场场给人以启发的头脑风暴。

2.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程红兵老师也自觉地将能否调动起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在《想象作文》的教学中,他讲解生动,鼓励学生积极讨论、踊跃发言,不以教师的解读代替学生的自由想象,学生的思维表现得很活跃:“想象是一把打开科技之门的钥匙,想象是点燃思维的火花,想象是维纳斯残缺的臂膀”,“虽然鲜花鲜艳有活力,但并不一定所有的鲜花都能结成果实”等精彩的回答都表明了这节课的成功。

3. 关注学生人格的构建

程红兵老师认为,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语文人格教育。他提出语文人格教育的目标包括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意志目标和自主意识目标四个方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他总是自觉地渗透人格教育,促进学生形成健康健全的人格。

在《想象作文》的教学中,他列出了“儿子、父亲、鲜花、核桃”四个带有很强人文气息的关键词,让学生将它们联系起来想象说话,由此引发了学生对孝的情感体验、对人生的哲学思考等一系列跟做人有关的精彩发言。最后程老师读了一则《鲜花和果实》的故事,用“所有的果实都曾经是鲜花,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鲜花都能够成为果实”将人生哲理上升到了一定高度,并鼓励学生努力奋斗,使自己这朵鲜花最终能够成为果实,这有利于学生情感目标、意志目标与自主意识目标的实现。

二、开放的教学思想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程红兵老师也一直提倡“在开放中放飞思想”,他认为只有开放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这个开放主要表现为教师自身的思想开放、行动放得开,问题具有开放性、答案不是唯一的,不拘泥于课本、能联系生活,不囿于预设、生成性强,学生思路开阔等方面。在《想象作文》的课堂中,程老师跟随学生的想象,灵活引用爱因斯坦和艾青的名言,教态大方得体;围绕图形和词语想象等题目给学生的想象搭建了一个平台,没有唯一答案,也没有最好的回答,只有更好的回答;能够引导学生将想象与生活、与各个学科相联系,使各领域的知识能够融会贯通。

三、做中学的教学思想

杜威、陶行知等人一直倡导“做中学”,程红兵老师也深得“做中学”的精髓,提出“在思维中学会思维”“在想象中学会想象”,他认为让学生掌握方法是学习的主要目的之一,因此让学生们“下水”就是关键所在。

《想象作文》的教学充分体现了他“在想象中学会想象”的思想。比如,这节课程老师没有只讲想象的理论知识,而是将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发挥自己想象内容的同时,在品味和评价别人想象内容的同时,慢慢地、一点一点地学会如何去想象。

四、民主均衡的教学思想

教育的民主化是当今世界教育的主流,也是语文新课标所强调的。作为一线教师,程红兵老师在他的课堂里注重实现教育民主化。他认为课堂民主应该让每个学生动起来,积极思考起来,不应让少数积极的、优秀的学生成为话语霸权者,而其他学生成为消极的听众、看客,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和提高。所以他有意识地开启每个学生的大脑,不再要求学生举手发言,而是采用随意点名与轮流发言相结合的方式,因此全班学生都能处于思考状态。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实现均衡发展,同时也构建了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五、简约灵活、深入浅出的教学艺术

各种教学艺术在程红兵老师的教学中均有体现。比如,教学开讲艺术:导入课文时以古文字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学语言艺术:语言优美,富有启发性,忽而引用名人名言,忽而自身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出美妙的见解;教学结讲艺术:以《鲜花和果实》故事结束整节课,使学生在故事中获得感悟,意犹未尽。

然而从总体来看,程老师的教学艺术风格可以概括为:简约灵活、深入浅出。

1. 简约灵活

在教学过程中,程老师没有像如今许多教师那样追求教学手段的复杂多样、课堂提问的繁杂新奇、教学氛围的喧哗热闹等这些华而不实的教学潮流,而是脚踏实地使教学过程简约灵活。如《想象作文》的教学过程为:以“山”“水”两字导入;理解“想象”;如何想象;进行两个练习。这样的教学过程极其简约明了。程老师在立足文本的同时能跳出文本,课堂教学非常灵活,预设只用在大的环节上,大部分的小环节和教学细节都是在课堂中现场生成的。程老师的思维也很灵活,能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多数教师都喜欢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而程老师则主要运用言语表达和黑板板书这些方式,这简约的教学手段所达到的教学效果丝毫不逊于甚至有时还胜过使用多媒体的效果。

2. 深入浅出

有些教师讲课喜欢引进文艺学、哲学等方面的术语,以使课堂让人觉得有深度、拓展性强。殊不知,这使原来难懂的内容变得更加晦涩了,学生也更加糊涂了。程老师就不追求这些噱头,而是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实际,采用比喻、联系事例等方法,使抽象的内容变得简单易懂,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

比如在《想象作文》的教学中,对于想象概念和要求的理解,程老师就没有一味讲解理论,而是让学生用比喻的方法说“想象是什么”,并用实例引导学生明白想象的要求,用名人名言使学生意识到想象的重要性。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明白。

小学数学教学艺术之我见 篇10

一、教师要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 是教师职业素质的重要标准。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师, 思路通畅, 能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 能找出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办法和方案, 进而取得教学的最佳效果。比如,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思维灵活, 能找到解题的多种思路和方法, 能够做到一题多解, 并从这些方法中发现最好的方法。富有联想能力的教师能从两种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中发现联系。如一位老师发现一个学生身上的“√” (耐克服装的标记) 多了, 但他作业中的“√” (作业正确的符合) 少了, 他把学生穿名牌衣服增多与学习成绩下降这两件事结合起来分析, 发现这个学生学习下降是因为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外在形象的包装上。教师只有具备了这种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 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逐步培养学生多方位和多角度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中要融入情感因素

教育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 教育工作最大的特点就是以情感人。教育对象是有血有肉、有独立意识、具有不同思想感情的活的主体, 因此, 情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是教学艺术魅力形成的关键因素。纵观我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不难发现, 有的教师上课, 课堂是晴空万里, 艳阳高照, 学生就像春天的鲜花, 亭亭玉立, 精神抖擞。而有的教师上课, 课堂乌云密布, 雷雨交加, 学生就像暴风雨中的麦苗, 趴在桌上, 无精打采。为什么同一个班的学生, 不同的教师上课, 学生的情绪迥然不同?这就是教学艺术, 是教师调节情绪的艺术。没有真挚、强烈的感情, 不可能把课上成功。教师的情感犹如诗人的诗兴, 犹如一切艺术家的强烈创作欲望。当他对教材、对学生了如指掌时, 当他把学生的欲望点燃时, 学生的感情才能激动, 灵感才能产生, 从而将课堂气氛激活, 教学效果就最佳了。教师没有真挚、强烈的感情, 没有鲜明的爱憎, 没有不吐不快的冲动, 是不可能用他的语言去征服学生的。

三、关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学困生比较多。

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所任教的两个班的学生, 学习上困难比较大的学生也不算少, 我针对这个现象也做了比较多的工作, 从而就具体问题具体解决。主要采取了下列措施: (1) 在班中实行帮教活动, 就是让成绩好点的学生去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实现共同提高。 (2) 作为数学教师每天都做好关于学困生的辅导工作。 (3) 学困生自己制定出具体的学习计划、学习目标, 并努力实现。

2. 学生家庭作业质量不够好。

三年级的学生开始模仿高年级学生的写字风格和写字速度, 课堂上有教师监督, 字写得还比较正规。但是家庭作业在没有家长和老师的情况下, 字迹比较潦草。这与学生自身的控制能力有关, 同时与监督力度不够有很大关系, 因此与家长交流反映是非常必要的。通过一段时间与家长沟通, 学生字迹潦草的现象也有了一些改善。

3. 学生不喜欢演算的现象较为严重。

现在几乎每个数学老师都在说现在的学生计算能力太差了, 计算题失分太多, 以至于成绩不够理想。我们班的学生也是一样, 对于一步的计算题, 教师要求用竖式计算, 学生就用竖式计算, 可是对于教师没有要求的计算题学生不习惯在演算纸上计算, 而喜欢口算, 这样既浪费时间又容易出错。针对这一情况, 我采取了做错一题要罚做五题的措施, 产生了一定效果, 这次期末考试两个班的失分率降低了许多, 值得欣慰。

四、注重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鉴于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的局限性, 教学手段需要更新, 现代媒体教学融入课堂已成为必然。一方面, 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中知识的传授、素质的培养主要以教师的讲解、学生练习、巩固为主。理性知识太多, 感性材料太少, 不能充分发挥学生认识的主体性。另一方面, 时代在发展, 需要有“发展的眼光”。运用立体的, 动态的、连续的、全面的表示方法反映美术教学过程, 多媒体教育已越发显得重要。它通过利用现代媒体的形、声、色并茂, 表现手法丰富多样, 富于变化的优越性, 达到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多媒体教育中, 运用课件教学不失为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师在课前运用计算机把课件做好, 上课时只需将学生带到多媒体教室。电脑展示的画面色彩丰富, 有动画效果, 有故事情节, 有优美的音乐,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 使小学数学课堂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乐中育人。由此看来,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口头讲授方法, 不能满足学生的所需。而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具有形象直观性, 声像同步性, 画面的动态选择性和时空的可变性等优势, 使学生的学习呈现出令人难以想象的效果。

五、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联想活跃, 思维敏捷, 表达欲增强, 好的课堂气氛令学生如沐春风, 人人轻松愉快, 个个心驰神往。好的课堂气氛应是:有疑问:在课堂上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 用疑问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有猜想:通过猜想, 在头脑中形成一种求知的心理定势;有笑声:教师讲述要生动有趣, 幽默诙谐, 使学生不时发出会心的笑;有争议: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让学生围绕中心各抒己见。在关键问题上教师要留出“空白”, 让学生探索;有联想:教学时教师要留有余地, 让学生联想, 要让有限去拓展无限。

六、设计合理的板书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手段之一, 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 也是一种教学艺术。板书是教师在备课中构思的艺术结晶, 是学生感知信息的视觉渠道, 是发展学生智力和形成良好思想品质的桥梁工具。好的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集成块”, 它集教材编者的“编路”, 教师的“教路”于一体, 是教师的微型教案。好的板书要求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 讲究艺术构思, 做到形式多样, 让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 这样就能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功效。板书艺术美应该努力做到:内容美、形式美、书法美。

总之, 在课堂上如果教师都注重创造这几种美的艺术效果, 学生一定会非常愿意上我们的课, 我们的课也一定会很精彩。

上一篇:惰性成因下一篇:开发动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