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智教学案例

2024-04-12

情智教学案例(共8篇)

篇1:情智教学案例

情智课堂《白杨》教学设计

王岩

教学目标:

1、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新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希望。

2、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体会思想感情。

3、利用课外资料和图片辅助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通过感悟爸爸的言行和心理活动,体会作者热情歌颂建设者不畏艰苦创业的精神,它不仅表现在那位旅客身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培育下一代边疆建设者的精神上。使学生对那种扎根边疆的崇高精神境界产生敬仰之情。

教学重点:了解白杨的三个特点,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爸爸两次陷入沉思的内容。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一辆开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同学们,你们见过戈壁吗?图文理解戈壁滩的景象。

1、师提问:有什么感受?(生:荒凉,没有生机)你来读一读书上描写戈壁的段落。(指名读第1自然段)

(设计意图:创设良好的情境,使学生受到触动、感染,诱导情智的萌发。让学生通过感知初步了解大戈壁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认识白杨,最后升华到对在那里生活的建设者的了解。)

(二)师:戈壁滩上的卫士指的是什么?(生:白杨树)白杨树有什么特点?默读课文,用概括性的词语写在书上。

(设计意图:根据预习,主动设疑,让学生展开思维触角。)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归纳板书:

1、第3自然段:高大挺秀

2、第14自然段:易种植,适应性强

3、第14自然段:坚强不屈(学生找出爸爸说的话,且读出白杨树的特点。)

(三)白杨树在恶劣的环境下怎样生存的?(生:第14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这说明什么?(生:朗读体味爸爸的一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赞扬了白杨高大挺秀、适应性强、坚强不屈的品格。)

(四)齐读这段话,师问:这段话是谁说的?这句话包含了几层意思?(生1:这段话是爸爸说的;生2:包含了两层意思)

(设计意图:感悟,生成情智。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在感知课文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五)师:爸爸是在介绍白杨树,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这是孩子们所不能理解的,孩子们知道什么?找有关的句子读读。(16自然段中的三个知道)

1、讨论:孩子们不知道什么?

A、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做什么工作? B、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上学? C、不知道新疆是个什么地方?

2、你对新疆了解多少?(资料)

师小结:新疆是个干旱少雨、沙漠面积较大的地方,为了改变新疆的面貌,有许许多多的建设者扎根新疆,开发新疆,建设新疆。

(六)爸爸在表白什么呢?(自己也像白杨一样,扎根新疆,建设新疆,想让孩子做建设新疆的小白杨,自己做大白杨)师小结:作者在赞美白杨,更在赞美像白杨一样的建设者。

(七)师导:是的,在千千万万个像爸爸、妈妈这样的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下,把茫茫的大戈壁变成了一片片的绿洲。

(设计意图:交流,发展情智。抓住课文中的三个“只知道”,让学生小组交流,想一想孩子们不知道什么,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活动,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学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孩子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成长的赤诚之心。)

(八)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问: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爸爸又陷入沉思,课文中两次写爸爸陷入沉思,联系上下文想象爸爸这两次陷入沉思在想什么?(一次:想自己,想过去;二次:想过去,想未来)

问:突然他们的嘴角浮出一丝微笑,为什么?这又说明什么?(未来新疆建设者正在成长,后继有人)

(九)学习这篇课文的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学习白杨树,学习建设者)

(设计意图:表达,展现情智。对语言文字的材料,每个学生阅读后都会有自己的体验,在老师的引导下表达自己的感受,可以加强学生对语言的感知的同时,使学生对那种扎根边疆的崇高精神境界产生敬仰之情。)

师小结:白杨树的品格也正是建设者的品格。

(十)作业:通过读书看报,收听广播或者收看电视,了解西部大开发的情况。板书设计:

(借物写人)白杨 建设者 高大挺秀 扎根边疆

适应性强 教育下一代

坚强不屈 共建边疆

篇2:情智教学案例

新密市直第三小学

一、问题的提出

1.萦绕心中的情结----理想中的课堂充满情智多年的教学实践与管理,我们对课堂似乎有一种特殊的情结。总希望课堂上老师能激情澎湃,灵动机智,游刃有余;学生精神抖擞,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师生平等对话,情感交融,智慧碰撞,如沐春风。在愉快和谐中,思维的河流在汩汩地流淌,智慧的宝库在悄悄地丰盈,情感的种子在茁壮地发芽。师生身心愉悦,精神饱满,不知不觉的完成教学任务,当堂解决问题,带着笑容与满足步出教室,投入轻松的课外学习与生活。教师教的优质、高效、幸福,在没有过重课外辅导与质量压力困扰的教育氛围中度过几十年职业生涯;学生学的主动、轻松、愉快,生活多姿多彩;校园真正成为师生幸福生活与成长的精神家园。

2.理想与现实的反差------来自课堂的挑战和思考

走进课堂,我们发现,大部分课堂了无生机,还处于低效状态。课堂上,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师生之间有的是知识传递,而缺乏情感的交流与沟通。学生死气沉沉,教师严肃紧张,低效劳动,无效劳动严重制约着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埋下了课内损失课外补的隐患。教师教的劳累,在沉重的压力下体会不到事业的乐趣;学生学的辛苦,品尝不到学习的幸福。课堂教学的劣质、低效,成了制约师生走向“轻负担、高质量”的瓶颈,严重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3.“爱心育人、育人爱心”的办学理念需要情智共生的课堂

爱是教育的真谛,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心育人、育人爱心”的办学理念的确立,带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考。课堂是落实“爱心育人、育人爱心”办学理念的主阵地,情智共生课堂是播撒爱心,培养爱心的有效载体。

4.众里寻他千百度-----与情智课堂邂逅

几年前,在郑州农大的礼堂里,我们有幸听到了南京东路小学孙双金老师的观摩课-----《天游峰的扫路人》。孙老师充沛的情感,幽默风趣的语言,巧妙的启发引导,对学生恰当而又真诚的鼓励点燃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学的积极主动,富有成效。整个课堂学生小手直举,小口常开,小眼放光,小脸通红,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蓦地,令人眼前猛然一亮,茅塞顿开-----这不就是我们苦苦追求的理想课堂吗?后来,通过网上深入的学习,我们对孙双金及他的情智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加坚定了构建我们的情智共生课堂教学模式的决心与信心。为不让情智教育这棵“淮南的橘”到了新密以后变成“淮北的枳”,我们因地制宜,开始了漫长的探索之路。

二、模式的详细解读 1.理论依据:

(1)当代教育的呼唤

当代教育呼唤两大精神:一是科学精神;二是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核心是“智慧”问题,人文精神的核心是“情感”问题。现代教育教学的本质内涵就是情智。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大写的人。人是由一撇一捺支撑起来的,这一撇上应该写着“高尚的情感”,那一捺上应该写着“丰富的智慧”。一撇一捺有一个交叉点,就叫情智交融,和谐共生。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健全的、大写的人。“情智课堂”就是为了培养下一代成为富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和谐统一的大写的人。

情智共生课堂教学模式着眼于教育的两大领域------情感领域和智慧领域,并且相互促进,和谐共生,人的发展要求情感和智慧和谐统一,协调发展,我们情智课堂教学模式的最高理念就是“情智交融,和谐共生”。

(2)新课程理念

新的课程改革,提出三维目标:一维是“知识和技能”,二维是“过程和方法”,三维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们以为,“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可以纳入“智慧教育”范畴,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可以纳入“情感教育”范畴。因此可以说,“情智共生课堂教学模式”与新课改理念不约而同,异曲同工。

(3)心理学研究理论

情感素养是人的一切素养的血肉。没有了情感,就没有什么素质可言。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感和智慧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人处在平等、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思维灵动,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尤其当人处在兴奋状态之下,往往会灵感涌动,妙思连翩,奇思异想,层迭不穷。相反,人如处在压抑、恐惧的学习状态下,往往思维之门禁闭,大脑一片空白,茫然不知所措。要让儿童的情感伴随着学习活动,有一个过程,其间包含着儿童的心理进程。首先需要启动。如果把儿童的情感比做“小河”要它漾起涟漪,泛起微波,需要外力的推动。或是像一只蜻蜓水上轻轻一点,或是像一阵微风悄悄地掠过水面,那它就平静不下来。教学如要成功,需以情感为纽带。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该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因此,“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该理论倡导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这里,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师则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5)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该理论认为,学生是一个知情合一的人,他们渴望用自己的情感经验和认知方式做事。教学就是要提供一种人道主义的、令人愉快的环境气氛。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是教学的中心,他们能得到教师的理解和尊重,能使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有效地统一起来,他们的兴趣、爱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不以权威、指导者自居,其作用只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各种条件,教师只起到顾问、咨询服务的作用,他应学生的要求参加讨论、探索。该理论要求我们应为学生创设一个心理自由和安全的学习环境,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和谐、民主的伙伴关系。

2、情智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要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这是情智共生课堂教学的土壤和空气。

(2)教师要用自己的情感来唤起学生的情感,以情激情,以情唤起是情智教学的重要原则,因为无情的教师教不出有情的学生,无情的教学创造不出情智的境界。

(3)教师要用自己的智慧火种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以智启智,以思启思也是重要原则。因为没有思想的教师教不出有思想的学生,没有智慧的教师也撞击不出智慧的火花。

3、情智课堂的外显特征

情智课堂在学生的身上有如下表现:

“小脸通红”它指向学生的情感领域。只有当教学触及到学生情感的琴弦,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兴奋起来时,学生才会“小脸通红”,否则只会小脸无神,小脸发白。

“小眼发光”它指向学生的智力领域。只有当学生智慧的火花被点燃的时候,只有当学生情感闸门不断开启的时候,学生才会“小眼发光”,否则只会小眼发直,小眼发呆。

“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它指向学生的参与领域。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课堂上理所应当让学生畅所欲言,自主互动。在和文本、教师、学生的相互对话中,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惑。问题让他们去提,问题让他们去议,答案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得。

3、情智共生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与环节设置:启动情智-----生成情智------展现情智----发展情智

4、应用范围:语文、数学

语文学科

入境------启动情智

--------内涵:这是一种容易引发情感共鸣以至心灵震撼的过程,根据教学的特点,采用有效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景,诱发学生启动情智,让学生以良好的心境体验文章情感,引起学生认知情感和愉悦情绪,在教学情智触发的教学环境里,学生可以徜徉在轻松愉悦的精神活动中,使个性与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而教师可以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教学规范来引导学生接受情智。

--------操作说明:激发兴趣,引发学习热情

(1)认新入境:依据教材特点,揭示矛盾,制造悬念,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认疑激趣:根据预习,主动设疑,展开思维触角。

(3)认境激情:创造良好的情境,使学生受到触动、感染,诱导情智的萌发。

感悟---------生成情智

-------内涵:感悟,是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直觉化技能,是语文智力技能的核心要素。学生在生趣盎然的情境中感悟丰富多彩的语言,或概括,或想像,或思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同时,学生的情感得以生成,充分利用学生在已有的学习、生活中形成的情感,如对动物的喜爱,对英雄的敬仰,对太空的向往等可以使他们在学习中获得迁移,可推动学生对课文语言的品赏,并在品赏过程中使这些“原始”的情感得以发展,乃至升华;充分利用教师的情感,以情悟情,可以唤起学生对课文的体验,促使他们带着已有的体验,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之中。

--------操作说明:

(1)初读感悟,诱发情智

尝试读好:

感悟的基础是读好文章。学文伊始,教师运用各种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方法,让学生把文章读的正确、流利,引导学生把无声的书面语言的含义通过有声的语言形式,正确、连贯地表现出来。(本环节相机检测学生掌握生字、多音字、词语等方面知识的情况)

尝试感悟:要学生在初读时,初步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尝试质疑:引导学生在初读感知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2)细读感悟,深化情智

感悟形象:学生细细品味课文,感悟作者文字所描绘的生动形象。

感悟情理: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语言文字所包含的人文情怀,感悟文中的表达方法与技巧。

感悟写法:学生细学课文,在水到渠成时,引导学生感悟表达方法与技巧。

联想成悟:充分激发学生的想像力,诱发创新思维的生成、引导学生适时适地联想,让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充分发展。(把相关的知识点以问题、填空、作业的形式适时呈现,当堂掌握。)

交流-------展现情智

--------内涵:语文教学的过程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学生在情趣盎然的学习过程中感悟语言,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并调动已有知识经验去亲身体验。这样,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心中涌动着许多体悟急需倾吐。此时,教师采用各种交流形式,让学生展示情智,并发展能力,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操作方法:

(1)辩论式交流: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基础上,学生个体形成鲜明的立场,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让学生越辩越明白,越辩越聪明。

(2)倾诉式交流:学生对课文深入的感悟以后,产生一种急需倾诉的欲望,想马上把自己的理解化成有个性的语言倾诉表达出来,此时,教师就要成为倾听者,同时也要成为倾诉者,与学生产生共鸣。

(3)拓展式交流:语文学习要注意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要关注学生超文本的阅读感受。只有这样,学生对语言、对事物、对人的认识才会是立体的、多元的,如果达到这样的境界,师生之间的交流才是拓展性的交流。

表达----发展情智

--------内涵:语言的学习,是一个表达与思维和谐发展的过程。这里的表达,不仅是口头表达,还包括书面表达。学生通过拓展阅读,丰富了知识、经验,积淀了语文素养;另一方面,教师不断地调动学生的理性解析,更注重学生的创造性体验,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得学生常常闪现和迸发灵动的火花。

------操作方法:

(1)迁移表达:让学生经历由仿到创的成长过程。在迁移运用中,学生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感运用能力。

(2)想像表达:幼童时期是一个充满想像和梦幻的时期,情感一旦被激发,想像的翅膀也就能迅速展开。教师要善于寻找想象点,引导学生想象,当然不能游离于语言文字之外,要将想象力的开发,开阔情怀的培养与言语能力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篇3:情智教学案例

构建教学模式, 是促进教育理论深入研究和学校发展的关键环节。 优化教学过程是现阶段教学改革的重点, 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 在正确的教学策略指导下, 构建适应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 是优化教学过程的核心。 课堂教学模式是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 用以计划课程、选择教学方法、规范教师自身行为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教学结构和教学范型。 故而可以为教师用于指导教学, 也有利于教师从整体上综合地探讨教学过程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并从动态上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与规律, 提高教学效率。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 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显得十分重要。

二、“情智交融”的阅读课堂教学模式提出的背景

1.课堂教学现状

走进一些语文课堂, 我们发现, 部分课堂了无生机, 还处于低效状态。 课堂上, 教师传授知识, 学生学习知识, 师生之间仅有的是知识传递, 缺乏情感的交流与沟通。 学生死气沉沉, 教师严肃紧张, 低效劳动、无效劳动严重制约着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埋下了课内损失课外补的隐患。 教师教得劳累, 在沉重的压力下体会不到事业的乐趣;学生学得辛苦, 品尝不到学习的幸福。

2.学校状况

武汉市江岸区多年来一直坚持不懈地围绕“和谐教育”开展研究, 并不断深化与发展, 成为有地方特色的教育科研品牌。 在江岸教育的引领下, 结合我校实际, 我们在“十二五”课题研究中进行了《小学温馨教育的实践探索》的研究。 温馨教育的课堂理念是:“情智交融的课堂, 情润生命的教师。 ”情智课堂, 是师生交流、互动的课堂, 洋溢着友好的情感, 充满着智慧的挑战。 在高效课堂的研究中, 我校进行了以课题为《温馨施教中情智交融的课堂》的研究。 在情智交融的课堂研究中, 我校教师积极行动起来,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努力探索, 建构了有特色的高效课堂模式———“情智交融的”阅读教学课堂模式。

三、“情智交融”的阅读课堂教学模式提出的理论依据

1.时代需求

当代教育呼唤两大精神:一是科学精神;二是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的核心是“智慧”问题, 人文精神的核心是“情感”问题。 现代教育教学的本质内涵就是情智。 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大写的人。 人是由一撇一捺支撑起来的, 这一撇上应该写着“高尚的情感”, 那一捺上应该写着“丰富的智慧”。 一撇一捺有一个交叉点, 就叫情智交融, 和谐共生。这样培养出来的人, 才是健全的、大写的人。“情智课堂”就是为了培养下一代成为富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的大写的人。

2.心理学研究理论

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的情感和智慧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人处在平等、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中时, 会思维灵动, 不断闪现智慧的火花。 相反, 人若处在压抑、恐惧的学习状态下, 往往思维之门禁闭, 大脑一片空白而茫然不知所措。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该理论认为, 学生是一个知情合一的人, 他们渴望用自己的情感经验和认知方式做事。 教学就是要提供一种人道主义的、令人愉快的环境气氛。 在这样的环境中, 学生是教学的中心, 他们能得到教师的理解和尊重, 能使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有效地统一起来, 他们的兴趣、爱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教师不以权威、指导者自居, 其作用只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各种条件, 起顾问、咨询服务的作用, 有时会应学生的要求参加讨论、探索。 该理论要求我们应为学生创设一个心理自由和安全的学习环境, 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和谐、民主的伙伴关系。

四、“情智交融”的阅读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界定

新的课程改革, 提出三维目标:一维是“知识和技能”, 二维是“过程和方法”, 三维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我们以为, “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可以纳入“智慧教育”范畴, 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可以纳入“情感教育”范畴。情智课堂是教师用情感和智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活思维, 培养习惯, 夯实基础, 从而使学生不断生成情智, 发展情智, 实现生命成长、提升人生意义的场所。“情智交融”的课堂教学模式倡导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 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 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这里,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 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师则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五、“情智交融”的阅读课堂教学模式及操作策略

“情智交融”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如下:

1.以情启智

以情启智, 即根据教学的特点, 采用有效的方法, 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境, 诱发学生以情启智,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调动出学生学习的愉悦情绪。

要实现以情启智的教学, 需要教师在课前研读教材, 依据教材特点, 揭示矛盾, 制造悬念, 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根据预习, 主动设疑, 展开思维触角;创造良好的情境, 使学生受到触动、感染, 诱导情智的萌发。 如:教师精心设计阅读课的研读问题, 其实就是在精心选择教学的突破口 (切入点) , 这一问题将引领学生深入探究文本。 根据教师们的经验, 问题设置的常用方法有: (1) 从题目中提炼主问题; (2) 从文眼、关键句提炼主问题; (3) 从过渡处提炼主问题; (4) 从课后习题提炼主问题; (5) 从主旨提炼主问题; (6) 从“比较”中提炼主问题; (7) 从“反复”处提炼主问题; (8) 从“矛盾之处”提炼主问题; (9) 从言语表达提炼主问题; (10) 从写作手法上提炼主问题等等。 如:从主旨提炼主问题就是让学生在读中寻找文章的主旨, 并从主旨引出主问题。 一位教师执教《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她让学生寻找主旨:作者曾经两次来到德国, 德国的一草一木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为此, 他从内心深处发出了怎样的赞叹呢? 请快速浏览课文, 并用喜欢的符号勾画出来。学生通过勾画出的“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两个感叹句引出精读探究的主问题: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景色的“奇丽”? 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民族的“奇特”?

教师对阅读课研读问题的设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一段时间的训练后, 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也学会了设计阅读课的研读问题, 清楚该怎样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布鲁巴克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 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因此, 教学中让学生能独立提出有价值的研读问题, 正是学生把书读“进去”的标志, 也正是教与学方式转变的一种体现。

2.互动生智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温馨、安全的课堂气氛。 ”因此, 教学中要努力为孩子们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和孩子们之间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满腔热情地激发出孩子们敢说敢想的积极性。

加强“生生互动”。 生生互动主要是针对小组合作学习而言。 借鉴许多成功教学模式的经验, 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 通过小组交流自己学习的收获和困惑, 在生生互动中巩固基础性目标, 促进对核心目标的深入认识。

加强自主互动。 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 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 课堂上理所应当让学生畅所欲言, 自主互动。 在和文本、教师、学生的相互对话中, 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惑。 问题让他们去提、去议, 答案让他们去辩, 结论让他们去得。 在交流中, 学生得内心是纯净的、安全的, 不管自己的回答怎样, 都能得到同学们真诚的评价, 大家之间的关系友好而和谐。

教师在课堂中把握学生学习的困难, 在知识点疑难处、在学生思维障碍处加以引导, 真真落实“为学而教”, 一改以往的为教而教的课堂。 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 温情点拨, 雪中送炭, 针对重点问题进行详细解答, 引导学生思维向深度、广度、迁移度发展。

3.以智蕴情

通过适度适量的训练, 让学生巩固内化所掌握的学习方法。 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情境中感悟丰富多彩的语言, 或概括, 或想像, 或思考,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情感得以生成。 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在已有的学习、 生活中形成的情感, 如对动物的喜爱、对英雄的敬仰、对太空的向往等, 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迁移, 推动学生对课文语言的品赏, 并在品赏过程中使这些“原始”的情感得以发展, 乃至升华。 以智蕴情的课堂会充分利用教师的情感, 以情悟情, 唤起学生对课文的体验, 促使他们带着已有的体验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之中。

4.发展情智

学生在情趣盎然的学习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内涵, 并调动已有知识经验去亲身体验。 这样, 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学生心中涌动着许多体悟急需倾吐。 此时, 教师可采取以下三个措施帮助学生发展情智。

其一, 采用各种交流形式, 让学生发展情智。

(1) 辩论式交流:在学习感悟基础上, 学生个体形成鲜明的立场, 让学生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让学生越辩越明白, 越辩越聪明。

(2) 成果展示:学生展示自己在课堂中的成果, 教师就要成为倾听者, 欣赏者, 与学生产生共鸣, 给学生以鼓励,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 拓展式交流:关注学生超文本的学习感受, 只有这样, 学生对语言、对事物、对人的认识才会是立体的、多元的。 只有达到这样的境界, 师生之间的交流才是拓展性的交流。

其二, 培养学生运用能力。 引导学生注重积累文本中的精典语言, 或注重拓展阅读, 或注重迁移文本中的精妙写, 让学生经历由仿到创的成长过程。在迁移运用中, 学生能进一步提高自己语感的运用能力, 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

其三, 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习评价的落实。 学生可以从自身出发, 对自己课堂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也可以评价同学的学习情况, 互学优点, 共同进步, 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后面学习的期待。

六、“情智交融”的阅读课堂教学模式实施中应注意的事项

1.教师要创设平等、民主、温馨、和谐的教学氛围, 这是情智交融课堂教学的土壤和空气。

2.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作为阅读教学的起点, 直接影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 影响文本对学生的精神观照与文化浸染。教师应做到:从作者视角上把准文本的价值取向, 从读者视角上读出自己的独特理解, 从语文视角上凸显学科的本体特征, 从学生视角上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

3. 教师在课堂上要有一个整体的掌握和调控意识, 要根据教学的内容灵活运用课堂提问、教师角色转换、课堂信息重组、课堂评价等策略, 使学生成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行动者, 个性化地展开与教师、文本、环境诸因素的对话, 从而促进课堂中的动态生成,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生生互动中, 学习小组的建立和培养至关重要。 教师要保证每一位学生的参与, 要充分认识到小组的建立和培养是保证课堂教学模式得以落实的基础。

5. 根据不同学生情智发展不均衡的现象, 教师要采取多元化的评价, 让每个学生的能力和自信心得到最大的提高。

七、“情智交融”的阅读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的效果预测

通过“情智交融”的阅读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有以下几点效果预测:

1.“情智交融” 的课堂能促进教师情智的发展。 课堂上老师灵动机智, 用爱心润泽生命。

2.“情智交融” 的课堂将是灵动的课堂, 学生积极思考, 大胆发言;师生平等对话, 情感交融, 智慧碰撞, 如沐春风。 课堂一改以前老师只重教、学生埋头学、课堂死气沉沉、教师严肃紧张的局面。

3. 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素养将得到提高。 特别是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口头表达以及对文章的研读能力都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篇4:情智共生: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

情智共生是在新课改理念下产生的一个概念, 它的基本含义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情(情感、态度、价值观)智(知识与技能)共生共融,不可分割。情智共生课堂是对话的课堂,是打造师生学习共同体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充满智慧的碰撞,有利于师生生命力的张扬。

情智共生课堂既是一种理念,又包含了操作要领。在这种理念下,金水区各所学校形成了各种课堂模式,像纬三路小学的“情智课堂”、优胜路小学和文化绿城小学的“简约课堂”、文化路一小的“阳光课堂”、纬五路二小的“健康智慧课堂”、文化路三小的“生命课堂”、黄河路二小的“绿色课堂”、南阳路三小的“魅力课堂”、文化路二小的“活力课堂”、经三路小学的“快乐课堂”、七十七中的“自主合作课堂”等。但无论哪种情智共生课堂模式,都应当具有三个特征。

一、合作性

合作学习是情智共生课堂的重要特征。这一合作不是形式上的合作,而是建立在实质意义上的合作。我们所看到的一般课堂上也有合作,但有些教师往往将合作简单处置,前后桌面对面一坐就是合作。我们所提倡的是真正的合作,对精神追求、制度、评价等有一系列要求,有明确的合作机制,而不是随机、随意组织,使合作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陪衬。

提倡合作学习并不排斥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是学习的两种基本形态。何时合作,何时自主,这其中体现着教育的艺术。当学生有自主学习能力、有独特的见解、有深刻的学习体验时,组织合作学习就能够实现智慧的碰撞,迸发思想的火花。

合作学习的实现是以学校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为标志的,可以说创建学习共同体是课堂改革的中心议题之一。学习共同体的创建需要学生、教师、家长三方面力量的参与。

二、挑战性

根据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也称现有发展区,表现为学生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第二种水平是最近发展水平,也称最近发展区,表现为儿童不能独立完成任务,但在别人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能够解决问题。在最近发展区展开教学才是有效教学,最近发展区的学习就是挑战性的学习,这种挑战性其实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面对挑战时如果能克服困难,会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挑战性学习就像我们平常说的“跳一跳、摘桃子”。

挑战性学习的实施会出现一个问题:挑战性学习对学困生有效吗?我们常规的做法是实施分层教学,并将分层教学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加以实施。但分层教学的有效性不断受到质疑,美国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进行过广泛的调查研究,仅有一部分调查显示出分层教学的有效性,大部分调查结果显示出分层教学的无效性与危险性。

对学困生不降低学习要求,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权,而且对维护学生尊严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点可以在信奉“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教学思想的洋思学校得到验证,洋思学校100%的合格率说明挑战性学习对每一个学生都是有效的。

三、开放性

情智共生课堂教学并不一定完全发生在教室,课堂应是广义的,它包括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生活化、生活课程化应成为我们的基本追求。因此,情智共生课堂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理念,也可以成为校长的办学理念。

自学校诞生以来,教育在不断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同时,也逐步走向封闭、保守的状态。关门办教育,特别是为了追求升学率,将师生禁锢在一个封闭的圈子内,搞题海战术,社会实践、社区服务成为学校生活的点缀,课程的封闭、教学环境的封闭、教师和学生的封闭,只会使学校与社会的距离越来越远。

开放办教育,就是不把教育局限在课堂、局限在学校,要面向社会、面向生活。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教育开放的程度,决定了学校办学的高度,没有开放的教育,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情智共生的课堂。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成长,而不是在抽象的知识中成长,这是我们的期盼与目标。

篇5:情智教学案例

[摘要]学习古诗,既可以陶冶情操、提高想象,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情智并重,让古诗词教学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情智并重;语言能力;感悟;延伸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5001901

优秀的古诗词不仅能启迪心智,而且能陶冶情操,使学生深刻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古诗词教学中,实施情智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做到情智并重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自己的一些思考和体会。

一、激趣导入,启动情智

古诗词的创作时代与学生距离很远,其语言不易被学生理解,教师若能设计有趣的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有趣、有序地进行,将对学生学习古诗产生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如用音乐营造情感氛围、运用多媒体课件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以诗导诗等,都能恰到好处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教学《赠汪伦》时,可用“汪伦邀李白”的故事导入新课;教学《枫桥夜泊》前,可播放歌曲《涛声依旧》,营造离愁思绪的心境;教学《示儿》时,可提出问题“这是陆游的绝笔,他在临终时有什么重要的事放心不下呢”……这样设计导入环节,有效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使学生入情入境,自然就有话可说。

二、?b读感悟,萌发情智

“好诗不厌百回读” “七分诗三分吟”,这些都告诉我们读诗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可以范读,在整体把握诗词感情基调的基础上读出节奏、读出韵律,或慷慨激越,或浅唱低吟,将诗中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如教师可以先创设情境,再指导朗读,学生通过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引发想象,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也可以分层次进行品读,促使学生的认知与感悟随着一次次有目的的诵读而层层深入,把教师不厌其烦的讲解变成学生相互间的品读、讨论和启迪,做到吟诵与赏析有效结合,由情萌智;还可以开展各种诵读活动,提高学生的古诗素养,夯实文化底蕴。在反复吟诵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使学生体味诗词的韵味,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三、巧设情境,生成情智

古诗文的灵魂是情,在古诗词教学中采用情智教学法,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感悟。例如,学习《小儿垂钓》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边吟诵边表演“路人借问遥招手”的场景,加深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学习王维的《渭城曲》时,以配乐渲染离别伤感的气氛;学习杜牧的《江南春》时,配以广阔迷离的江南春景画面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也可以介绍古诗创作的时代背景、诗人创作此诗的境遇与心态等,有利于学生深刻地感悟诗情。这样教学,情感相融便有了广度,学生的语言表达自然就会发自肺腑。

四、合作交流,展示情智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很多教师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自由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去探索新知、理解诗意。对于学生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去解决疑惑。对于学习所得,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随堂练笔、情境对话等方式展示学习成果。例如,学习张继的《秋思》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替张继写家书;学习王维的《渭城曲》时,教师让学生想象作者与友人分别时的对话。这样教学,既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深化情感、启迪智慧,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拓展延伸,发展情智

奥地利心理分析学家马赫曾对“联想”作过这样精辟的解释:“在两种突然同时迸发的意识内容中,一种内容在出现时,也唤起另一种内容。”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运用拓展延伸的方法来发展学生的情智,形成开放的语文教学观,通过比照同一主题或同一作者的古诗,针对教材巧妙地进行拓展,以诗学诗,以诗悟诗,既能使学生情智共生,又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学习《池上》时,可以拓展儿童诗《小儿垂钓》《所见》《牧童》等;学习辛弃疾的《清平乐 村居》时,则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类比感受他身在田园、怡然自得的心情,也可以用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进行对比赏析,了解辛弃疾的爱国之心、忠君之念和壮志难酬的一面。

总之,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实施情智教学,既可以使学生准确把握先人的心境,开拓思维,启迪心智,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真正达到情智共生,又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篇6:情智课堂

三年三班 陈蓉

走进恒大小学的校门,首先引入眼帘的便是“情智课堂,成就未来”八个金灿灿的大字,作为一名新入职的教师,我第一次听到“情智课堂”这个词是在2013年小店区新教师岗前培训期间,郭校长做的一堂专题讲座上,心里充满了好奇与疑惑。

经过查询和了解,我知道了“情智课堂”是情商培养和智商开发的课堂,是学校实施生命化教育的核心,它着力于唤起学生情感,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情感更丰富、更高尚,让学生智慧更多彩、更灵动。情智课堂的关键落在“情”与“智”。“情”是指情感、情绪、表情、心情、情结、情趣、激情、热情等;“智”指智力、智商、智慧、睿智等。以情激情,以智激情,情智相生,促进学生的智慧不断升华,促进师生情智共生共长,不断焕发生命活力。同时,“情智课堂”也是整体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主要途径,是全面落实新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效载体,更是培养学生智商与情商、兴趣与习惯、掌握知识与技能、彰显个性的核心阵地。“情智课堂”追求的是青少年生命的灵动,青少年情感的放飞,青少年智慧的碰撞,青少年人格的升华。

旨在通过各学科的情智课堂,让学生感受和了解各科知识的发生和发现过程,从而萌发一种关于各科知识发生和发现、模仿和追求的兴趣。通过各学科的情智课堂,形成学生的学科观念,要让学生养成进行“人文思维”、“理性思维”的习惯,在观察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每一个过程中,能用文理科的混合思维观察、审视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每一件事,不断形成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竞争的基本素养。通过各学科的情智课堂,养成进行学科交流的能力,能初步运用一种简约、准确的学科语言来接受和表达思想,初步形成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通过各学科的情智课堂,养成进行学科应用的意识,初步具备应用学科思想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各学科的情智课堂,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意识、操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当然口号不能只停留在这些理论性的知识上,更重要的是实践的过程。在课堂上真正地做到情智教育,需要全体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努力,教师需要转变旧式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以平等的态度还课堂给学生,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在我听了三年级两位老师的课之后,更加深刻的领悟到了“情智课堂”含义。

篇7:论文 情智课堂

上王中心小学 校艳

自从我校开展情智课堂活动以来,得到了全体老师们的一致拥护,尤其是新的学期开始,学校领导又专门就情智课堂的有效性作了专门介绍,我们广大教师对情智课堂又有了更多的了解。为此,我期望自己在教学中也能融进更多情智的因素,因此有必要对情智课堂作一点较为全面的了解。现就自己的点滴认识作一介绍。

1、语文课堂教学的回顾。

语文课,本来是既要有浓浓的情,也要有深深的思;也就是我们既要有激情澎湃的课堂,也要有思绪万千的课堂;我们既要有情真意切的流淌,也要有思维火花的迸射。然而遗憾的是,回顾自己的语文课堂,确实缺少了太多的情感。几年来,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上,不是把语文课上成了文章分析课,就是把有血有肉充满情趣的文章,上成了毫无情趣的“生物解剖课”;有时,心情不好还板着脸孔,把自己的课变成了枯燥无味的识字课;让学生死记硬背等等,因此,把语文这张充满迷人魅力的少女的脸庞变成了冷冰冰、死板板、生硬硬的面孔。回想起来这是多么令人叹息,令人痛心的呀!因此,我们必须呼唤语文课上的情感魅力,这是人性的回归!这是教育的回归!这是语文本质的回归!为此,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情智语文就是充分发掘语文课程的情感和智慧因素,调动教师的情智才能,营造积极的情智氛围,追求学生情智共生、情智和谐发展的语文。我想:理想的情智教学就是着眼于发展学生情感潜能和智慧潜能的教学。它着力于唤起学生沉睡的情感,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情感更丰富、更真挚,让学生智慧更灵动、更丰厚。

2、理想的情智课堂。

情智课堂,首先了解情,情可理解为情趣、情味、情感。教育理应是具有情感的事业,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以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情感的作用:“感情如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他们的智力和非智力两种心理素质共同参与、相互影响的过程。智力活动本身没有积极性,它的积极性来源于非智力的动力系统。情感是非智力因素中的核心,它可以影响和调节其他因素,促进学生知、情、意、行诸方面的和谐发展。语文教学更应是充满情感的活动,因为所有的文章都承载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智,可以理解为智力、智能、智慧,智力是智慧的核心。“智慧”一词是当前教育界的热门话题,谈及率极高。什么是智慧呢?现在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说,智慧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广阔的胸怀、渊博的知识、精明的头脑、机智的反应、敏锐的行为、幽默的语言等等。总之,教师的情感感染力,则是一种培养学生情感的心理力量。如果教师能够真诚地在课堂上启发诱导学生,适时提醒、鼓励,是学生能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爱。这样的课堂已由传授知识的载体变为心灵的沟通。同时要注意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讽刺。爱心与耐心这对孪生姐妹,对于教师而言,缺一不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以自己的人格力量感染学生,以真实的情感激励学生,才能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

篇8:情智教学案例

《池上》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 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诗。教学这首诗, 我力求体现“以读促悟”的教学理念, 通过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朗读, 引导学生将朗读与思考、朗读与想象、朗读与积累、朗读与运用结合在一起, 使学生能“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读出神”, 并最终达到诗境、语境与心境的巧妙融和。

教学目标:

1援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2援学会诗中的生字“撑、艇、萍”;理解“偷、不解、浮萍、一道开”等词语的意思。

3援理解诗句的内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 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诵诗激情, 导入新课

1.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 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始终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那就是古典诗词。那么, 在课内或者课外, 你们都积累了哪些古诗词呢?谁来为大家背一首? (指名背、评价。)

2.背着背着, 我们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这样一些闪光的名字 (出示:李白、杜甫、孟浩然、杜牧等) 。今天这节课, 我们就要走近一个人 (出示:白居易) , 去品读他的一首诗。

3.谁先来说说, 通过课前的预习, 你对他有了哪些了解呢? (生交流;师出示相关资料。)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 从学生日常积累的古诗入手, 激发学生读诗、诵诗的热情, 同时自然而然地引出《池上》这首诗的作者, 在交流与分享中, 使得学生对诗人有了初步的了解, 也为学习本诗奠定了良好的基调。】

二、读诗解题, 想象画面

1. (板书:池上) 池上到底是指哪里呢? (荷花池里) 看着画面, 想象着荷花池里那美好的景色, 把课题美美地读一读。

2. 打开课文, 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 反复读, 要读得字正腔圆。

【设计意图:给予学生充分的初读的时间, 让学生读通读顺, 读得字正腔圆, 这是智读的开始。“书不读熟不开讲”。有充分的自读做保证, 学生的思考、讨论和交流才可能更加深入。】

3. 刚才, 同学们读得很专心、很投入。读书要的就是这样一种状态!现在, 谁来读读这首诗? (指名读)

4. 在这首诗中, 有3个生字, 他们都读准了吗? (用红色突显生字及拼音, 指名读准后鼻音。)

5. 学写生字。教师指导:“撑”, 做做撑的动作来记忆字形。“艇”, 要特别注意它的笔顺。“萍”, 它是一种草本植物, 生长在水中。右下的“平”表示它的读音。这个字要特别注意它的结构。生交流。师范写, 生描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读准的基础上, 仔细观察生字的字形, 用做动作、联系字义等方法帮助识记生字, 可以使学生学得更生动、更灵活、更扎实。】

6.现在, 我们把生字送回到诗中, 再来读读这首诗。这一次, 我们不但要字正腔圆地读, 还要争取读出诗的节奏。 (指导学生划分节奏)

7.有了恰当的停顿, 我们就可以把诗读得更有味道。现在, 老师和你们配合着来读, 老师读第一句, 你们读第二句…… (再交换过来读) 我们连起来读, 我读题目和作者, 你们读诗歌, 注意节奏、味道。 (生齐读)

【设计意图:“停顿是诗歌的灵魂”, 恰当地停顿可以将诗歌读得更有味道。因此, 在再读的环节中, 通过划分节奏和师生合作诵读的形式, 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节奏。同时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使学生在倾听与模仿中调整语调、语速、轻重、延音, 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语感的熏陶。】

8.读着, 读着, 我们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幅画面。这画面上有什么, 谁能用一句话说说? (小娃撑着小艇去采白莲) (指名再读这首诗, 读出它的画面感) 读着, 读着, 这个小娃的形象也丰满和清晰起来。你读出了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娃? (天真、活泼、可爱、顽皮)

三、巧读慢悟, 体味童真

1.天真、活泼、顽皮、可爱, 几乎是所有儿童共同的特征。那诗人又是怎样用他的笔为我们勾勒和描摹儿童的形象的呢?请同学们细细研读这首诗, 用笔圈画出你认为最能表现小娃顽皮可爱的一个字或者一个词, 然后在小组内和你的同伴交流研读的体会。 (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

【设计意图:意象是诗歌的关键。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字或者词, 引导学生去揣摩品味, 常常可以帮助学生把语言符号转化成鲜活的形象, 得“意”而悟“言”, 获得语言与思维的同步发展。】

2.全班交流。

预设一:“偷”

“偷”在词典中的解释有:淤私下里拿走别人的东西, 据为己有。于瞒着人。盂抽出 (时间) 。榆只顾眼前。在这里, 你觉得选用哪种解释呢?

你小时候有没有瞒着大人偷偷做过什么事呢? (生交流) 此时, 若你就是那个偷采白莲的小娃, 你心里会怎么想, 又会有怎样的动作和神情呢? (学生想象说话)

带着这样的感受读读这一句, 读出那种天真无邪。

【设计意图:生活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源泉。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交流, 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 又能使他们移情体验, 与诗中的儿童产生情感共鸣, 达到诗境与语境相互融合的效果。】

预设二:“不解”

“不解”是什么意思呢? (不知道, 不懂得) 是谁暴露了他的行踪呢? (浮萍) 你是怎么知道的呢?“一道开”, 就是浮萍被小船分开后, 一时难以合拢而留下的踪迹。做做“浮萍一道开”的动作。

小娃因为纯真的童心, 不懂得藏匿行踪, 让船冲开浮萍, 在池面上划出了一道水路。这是多美的景色啊!谁能读出这种美?

小结:你们看, 这一个“偷采”, 一个“不解”, 把儿童特有的那种天真、那种情趣, 展现得淋漓尽致。

3. 让我们闭上眼睛想象展现在我们面前的那充满童趣的《池上》吧! (师配乐范读)

4.孩子们, 愿意像诗人一样吟诵这首诗吗?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 (再指名背、齐背)

【设计意图:这部分的设计以“情”为纽带, 以“读”为主线, 以“品”为核心, 引导学生紧扣“偷采”“不解”等词语, 边读边思, 边思边悟, 潜心品读, 会文悟情, 最终达到与诗人的情感共鸣、精神相遇。】

5. 诗人用凝练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一幅优美而又生动的画面。其实, 我们也可以结合诗句和插图中描绘的内容, 把它写成一个有趣的故事。也许, 故事的开头就是这样的——— (出示:一个夏日的午后, 大人们都午睡了, 荷塘里飘来阵阵清香……)

学生小组合作编故事, 然后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假想的生活情境, 引导学生结合诗句、放飞想象编创故事, 把诗人凝练的语言转化成一个生动而有趣的故事, 既填补了诗中的空白, 又锤炼了学生的表达。】

6.此情此景, 让诗人白居易陶醉了, 也让我们陶醉了。其实, 和着诗歌的韵律, 我们还可以把这首诗唱出来。还记得课前咱们唱过的一首歌———《春晓》吗?那也是一首五言绝句, 我们就可以用那种旋律来唱。咱们试试?

四、拓展延伸, 积累迁移

1. 在咱们中国的古典诗词中, 还有许多描写儿童的诗句, 大家看! (出示诗句, 齐读。)

2. 是儿童给了诗人无尽的灵感。下一节课, 我们继续学习《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诗《小儿垂钓》, 去感受诗中传递给我们的童真、童趣。

上一篇:寒露最美祝福语下一篇:田青岛啤酒公司文化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