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智课堂《白杨》教学设计

2024-04-28

情智课堂《白杨》教学设计(通用9篇)

篇1:情智课堂《白杨》教学设计

情智课堂《白杨》教学设计

王岩

教学目标:

1、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新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希望。

2、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体会思想感情。

3、利用课外资料和图片辅助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通过感悟爸爸的言行和心理活动,体会作者热情歌颂建设者不畏艰苦创业的精神,它不仅表现在那位旅客身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培育下一代边疆建设者的精神上。使学生对那种扎根边疆的崇高精神境界产生敬仰之情。

教学重点:了解白杨的三个特点,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爸爸两次陷入沉思的内容。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一辆开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同学们,你们见过戈壁吗?图文理解戈壁滩的景象。

1、师提问:有什么感受?(生:荒凉,没有生机)你来读一读书上描写戈壁的段落。(指名读第1自然段)

(设计意图:创设良好的情境,使学生受到触动、感染,诱导情智的萌发。让学生通过感知初步了解大戈壁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认识白杨,最后升华到对在那里生活的建设者的了解。)

(二)师:戈壁滩上的卫士指的是什么?(生:白杨树)白杨树有什么特点?默读课文,用概括性的词语写在书上。

(设计意图:根据预习,主动设疑,让学生展开思维触角。)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归纳板书:

1、第3自然段:高大挺秀

2、第14自然段:易种植,适应性强

3、第14自然段:坚强不屈(学生找出爸爸说的话,且读出白杨树的特点。)

(三)白杨树在恶劣的环境下怎样生存的?(生:第14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这说明什么?(生:朗读体味爸爸的一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赞扬了白杨高大挺秀、适应性强、坚强不屈的品格。)

(四)齐读这段话,师问:这段话是谁说的?这句话包含了几层意思?(生1:这段话是爸爸说的;生2:包含了两层意思)

(设计意图:感悟,生成情智。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在感知课文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五)师:爸爸是在介绍白杨树,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这是孩子们所不能理解的,孩子们知道什么?找有关的句子读读。(16自然段中的三个知道)

1、讨论:孩子们不知道什么?

A、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做什么工作? B、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上学? C、不知道新疆是个什么地方?

2、你对新疆了解多少?(资料)

师小结:新疆是个干旱少雨、沙漠面积较大的地方,为了改变新疆的面貌,有许许多多的建设者扎根新疆,开发新疆,建设新疆。

(六)爸爸在表白什么呢?(自己也像白杨一样,扎根新疆,建设新疆,想让孩子做建设新疆的小白杨,自己做大白杨)师小结:作者在赞美白杨,更在赞美像白杨一样的建设者。

(七)师导:是的,在千千万万个像爸爸、妈妈这样的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下,把茫茫的大戈壁变成了一片片的绿洲。

(设计意图:交流,发展情智。抓住课文中的三个“只知道”,让学生小组交流,想一想孩子们不知道什么,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活动,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学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孩子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成长的赤诚之心。)

(八)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问: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爸爸又陷入沉思,课文中两次写爸爸陷入沉思,联系上下文想象爸爸这两次陷入沉思在想什么?(一次:想自己,想过去;二次:想过去,想未来)

问:突然他们的嘴角浮出一丝微笑,为什么?这又说明什么?(未来新疆建设者正在成长,后继有人)

(九)学习这篇课文的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学习白杨树,学习建设者)

(设计意图:表达,展现情智。对语言文字的材料,每个学生阅读后都会有自己的体验,在老师的引导下表达自己的感受,可以加强学生对语言的感知的同时,使学生对那种扎根边疆的崇高精神境界产生敬仰之情。)

师小结:白杨树的品格也正是建设者的品格。

(十)作业:通过读书看报,收听广播或者收看电视,了解西部大开发的情况。板书设计:

(借物写人)白杨 建设者 高大挺秀 扎根边疆

适应性强 教育下一代

坚强不屈 共建边疆

篇2:情智课堂《白杨》教学设计

新密市直第三小学

一、问题的提出

1.萦绕心中的情结----理想中的课堂充满情智多年的教学实践与管理,我们对课堂似乎有一种特殊的情结。总希望课堂上老师能激情澎湃,灵动机智,游刃有余;学生精神抖擞,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师生平等对话,情感交融,智慧碰撞,如沐春风。在愉快和谐中,思维的河流在汩汩地流淌,智慧的宝库在悄悄地丰盈,情感的种子在茁壮地发芽。师生身心愉悦,精神饱满,不知不觉的完成教学任务,当堂解决问题,带着笑容与满足步出教室,投入轻松的课外学习与生活。教师教的优质、高效、幸福,在没有过重课外辅导与质量压力困扰的教育氛围中度过几十年职业生涯;学生学的主动、轻松、愉快,生活多姿多彩;校园真正成为师生幸福生活与成长的精神家园。

2.理想与现实的反差------来自课堂的挑战和思考

走进课堂,我们发现,大部分课堂了无生机,还处于低效状态。课堂上,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师生之间有的是知识传递,而缺乏情感的交流与沟通。学生死气沉沉,教师严肃紧张,低效劳动,无效劳动严重制约着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埋下了课内损失课外补的隐患。教师教的劳累,在沉重的压力下体会不到事业的乐趣;学生学的辛苦,品尝不到学习的幸福。课堂教学的劣质、低效,成了制约师生走向“轻负担、高质量”的瓶颈,严重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3.“爱心育人、育人爱心”的办学理念需要情智共生的课堂

爱是教育的真谛,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心育人、育人爱心”的办学理念的确立,带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考。课堂是落实“爱心育人、育人爱心”办学理念的主阵地,情智共生课堂是播撒爱心,培养爱心的有效载体。

4.众里寻他千百度-----与情智课堂邂逅

几年前,在郑州农大的礼堂里,我们有幸听到了南京东路小学孙双金老师的观摩课-----《天游峰的扫路人》。孙老师充沛的情感,幽默风趣的语言,巧妙的启发引导,对学生恰当而又真诚的鼓励点燃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学的积极主动,富有成效。整个课堂学生小手直举,小口常开,小眼放光,小脸通红,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蓦地,令人眼前猛然一亮,茅塞顿开-----这不就是我们苦苦追求的理想课堂吗?后来,通过网上深入的学习,我们对孙双金及他的情智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加坚定了构建我们的情智共生课堂教学模式的决心与信心。为不让情智教育这棵“淮南的橘”到了新密以后变成“淮北的枳”,我们因地制宜,开始了漫长的探索之路。

二、模式的详细解读 1.理论依据:

(1)当代教育的呼唤

当代教育呼唤两大精神:一是科学精神;二是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核心是“智慧”问题,人文精神的核心是“情感”问题。现代教育教学的本质内涵就是情智。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大写的人。人是由一撇一捺支撑起来的,这一撇上应该写着“高尚的情感”,那一捺上应该写着“丰富的智慧”。一撇一捺有一个交叉点,就叫情智交融,和谐共生。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健全的、大写的人。“情智课堂”就是为了培养下一代成为富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和谐统一的大写的人。

情智共生课堂教学模式着眼于教育的两大领域------情感领域和智慧领域,并且相互促进,和谐共生,人的发展要求情感和智慧和谐统一,协调发展,我们情智课堂教学模式的最高理念就是“情智交融,和谐共生”。

(2)新课程理念

新的课程改革,提出三维目标:一维是“知识和技能”,二维是“过程和方法”,三维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们以为,“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可以纳入“智慧教育”范畴,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可以纳入“情感教育”范畴。因此可以说,“情智共生课堂教学模式”与新课改理念不约而同,异曲同工。

(3)心理学研究理论

情感素养是人的一切素养的血肉。没有了情感,就没有什么素质可言。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感和智慧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人处在平等、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思维灵动,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尤其当人处在兴奋状态之下,往往会灵感涌动,妙思连翩,奇思异想,层迭不穷。相反,人如处在压抑、恐惧的学习状态下,往往思维之门禁闭,大脑一片空白,茫然不知所措。要让儿童的情感伴随着学习活动,有一个过程,其间包含着儿童的心理进程。首先需要启动。如果把儿童的情感比做“小河”要它漾起涟漪,泛起微波,需要外力的推动。或是像一只蜻蜓水上轻轻一点,或是像一阵微风悄悄地掠过水面,那它就平静不下来。教学如要成功,需以情感为纽带。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该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因此,“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该理论倡导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这里,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师则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5)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该理论认为,学生是一个知情合一的人,他们渴望用自己的情感经验和认知方式做事。教学就是要提供一种人道主义的、令人愉快的环境气氛。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是教学的中心,他们能得到教师的理解和尊重,能使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有效地统一起来,他们的兴趣、爱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不以权威、指导者自居,其作用只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各种条件,教师只起到顾问、咨询服务的作用,他应学生的要求参加讨论、探索。该理论要求我们应为学生创设一个心理自由和安全的学习环境,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和谐、民主的伙伴关系。

2、情智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要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这是情智共生课堂教学的土壤和空气。

(2)教师要用自己的情感来唤起学生的情感,以情激情,以情唤起是情智教学的重要原则,因为无情的教师教不出有情的学生,无情的教学创造不出情智的境界。

(3)教师要用自己的智慧火种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以智启智,以思启思也是重要原则。因为没有思想的教师教不出有思想的学生,没有智慧的教师也撞击不出智慧的火花。

3、情智课堂的外显特征

情智课堂在学生的身上有如下表现:

“小脸通红”它指向学生的情感领域。只有当教学触及到学生情感的琴弦,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兴奋起来时,学生才会“小脸通红”,否则只会小脸无神,小脸发白。

“小眼发光”它指向学生的智力领域。只有当学生智慧的火花被点燃的时候,只有当学生情感闸门不断开启的时候,学生才会“小眼发光”,否则只会小眼发直,小眼发呆。

“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它指向学生的参与领域。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课堂上理所应当让学生畅所欲言,自主互动。在和文本、教师、学生的相互对话中,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惑。问题让他们去提,问题让他们去议,答案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得。

3、情智共生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与环节设置:启动情智-----生成情智------展现情智----发展情智

4、应用范围:语文、数学

语文学科

入境------启动情智

--------内涵:这是一种容易引发情感共鸣以至心灵震撼的过程,根据教学的特点,采用有效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景,诱发学生启动情智,让学生以良好的心境体验文章情感,引起学生认知情感和愉悦情绪,在教学情智触发的教学环境里,学生可以徜徉在轻松愉悦的精神活动中,使个性与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而教师可以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教学规范来引导学生接受情智。

--------操作说明:激发兴趣,引发学习热情

(1)认新入境:依据教材特点,揭示矛盾,制造悬念,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认疑激趣:根据预习,主动设疑,展开思维触角。

(3)认境激情:创造良好的情境,使学生受到触动、感染,诱导情智的萌发。

感悟---------生成情智

-------内涵:感悟,是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直觉化技能,是语文智力技能的核心要素。学生在生趣盎然的情境中感悟丰富多彩的语言,或概括,或想像,或思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同时,学生的情感得以生成,充分利用学生在已有的学习、生活中形成的情感,如对动物的喜爱,对英雄的敬仰,对太空的向往等可以使他们在学习中获得迁移,可推动学生对课文语言的品赏,并在品赏过程中使这些“原始”的情感得以发展,乃至升华;充分利用教师的情感,以情悟情,可以唤起学生对课文的体验,促使他们带着已有的体验,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之中。

--------操作说明:

(1)初读感悟,诱发情智

尝试读好:

感悟的基础是读好文章。学文伊始,教师运用各种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方法,让学生把文章读的正确、流利,引导学生把无声的书面语言的含义通过有声的语言形式,正确、连贯地表现出来。(本环节相机检测学生掌握生字、多音字、词语等方面知识的情况)

尝试感悟:要学生在初读时,初步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尝试质疑:引导学生在初读感知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2)细读感悟,深化情智

感悟形象:学生细细品味课文,感悟作者文字所描绘的生动形象。

感悟情理: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语言文字所包含的人文情怀,感悟文中的表达方法与技巧。

感悟写法:学生细学课文,在水到渠成时,引导学生感悟表达方法与技巧。

联想成悟:充分激发学生的想像力,诱发创新思维的生成、引导学生适时适地联想,让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充分发展。(把相关的知识点以问题、填空、作业的形式适时呈现,当堂掌握。)

交流-------展现情智

--------内涵:语文教学的过程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学生在情趣盎然的学习过程中感悟语言,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并调动已有知识经验去亲身体验。这样,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心中涌动着许多体悟急需倾吐。此时,教师采用各种交流形式,让学生展示情智,并发展能力,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操作方法:

(1)辩论式交流: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基础上,学生个体形成鲜明的立场,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让学生越辩越明白,越辩越聪明。

(2)倾诉式交流:学生对课文深入的感悟以后,产生一种急需倾诉的欲望,想马上把自己的理解化成有个性的语言倾诉表达出来,此时,教师就要成为倾听者,同时也要成为倾诉者,与学生产生共鸣。

(3)拓展式交流:语文学习要注意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要关注学生超文本的阅读感受。只有这样,学生对语言、对事物、对人的认识才会是立体的、多元的,如果达到这样的境界,师生之间的交流才是拓展性的交流。

表达----发展情智

--------内涵:语言的学习,是一个表达与思维和谐发展的过程。这里的表达,不仅是口头表达,还包括书面表达。学生通过拓展阅读,丰富了知识、经验,积淀了语文素养;另一方面,教师不断地调动学生的理性解析,更注重学生的创造性体验,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得学生常常闪现和迸发灵动的火花。

------操作方法:

(1)迁移表达:让学生经历由仿到创的成长过程。在迁移运用中,学生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感运用能力。

(2)想像表达:幼童时期是一个充满想像和梦幻的时期,情感一旦被激发,想像的翅膀也就能迅速展开。教师要善于寻找想象点,引导学生想象,当然不能游离于语言文字之外,要将想象力的开发,开阔情怀的培养与言语能力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篇3:情智课堂《白杨》教学设计

构建教学模式, 是促进教育理论深入研究和学校发展的关键环节。 优化教学过程是现阶段教学改革的重点, 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 在正确的教学策略指导下, 构建适应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 是优化教学过程的核心。 课堂教学模式是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 用以计划课程、选择教学方法、规范教师自身行为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教学结构和教学范型。 故而可以为教师用于指导教学, 也有利于教师从整体上综合地探讨教学过程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并从动态上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与规律, 提高教学效率。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 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显得十分重要。

二、“情智交融”的阅读课堂教学模式提出的背景

1.课堂教学现状

走进一些语文课堂, 我们发现, 部分课堂了无生机, 还处于低效状态。 课堂上, 教师传授知识, 学生学习知识, 师生之间仅有的是知识传递, 缺乏情感的交流与沟通。 学生死气沉沉, 教师严肃紧张, 低效劳动、无效劳动严重制约着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埋下了课内损失课外补的隐患。 教师教得劳累, 在沉重的压力下体会不到事业的乐趣;学生学得辛苦, 品尝不到学习的幸福。

2.学校状况

武汉市江岸区多年来一直坚持不懈地围绕“和谐教育”开展研究, 并不断深化与发展, 成为有地方特色的教育科研品牌。 在江岸教育的引领下, 结合我校实际, 我们在“十二五”课题研究中进行了《小学温馨教育的实践探索》的研究。 温馨教育的课堂理念是:“情智交融的课堂, 情润生命的教师。 ”情智课堂, 是师生交流、互动的课堂, 洋溢着友好的情感, 充满着智慧的挑战。 在高效课堂的研究中, 我校进行了以课题为《温馨施教中情智交融的课堂》的研究。 在情智交融的课堂研究中, 我校教师积极行动起来,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努力探索, 建构了有特色的高效课堂模式———“情智交融的”阅读教学课堂模式。

三、“情智交融”的阅读课堂教学模式提出的理论依据

1.时代需求

当代教育呼唤两大精神:一是科学精神;二是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的核心是“智慧”问题, 人文精神的核心是“情感”问题。 现代教育教学的本质内涵就是情智。 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大写的人。 人是由一撇一捺支撑起来的, 这一撇上应该写着“高尚的情感”, 那一捺上应该写着“丰富的智慧”。 一撇一捺有一个交叉点, 就叫情智交融, 和谐共生。这样培养出来的人, 才是健全的、大写的人。“情智课堂”就是为了培养下一代成为富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的大写的人。

2.心理学研究理论

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的情感和智慧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人处在平等、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中时, 会思维灵动, 不断闪现智慧的火花。 相反, 人若处在压抑、恐惧的学习状态下, 往往思维之门禁闭, 大脑一片空白而茫然不知所措。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该理论认为, 学生是一个知情合一的人, 他们渴望用自己的情感经验和认知方式做事。 教学就是要提供一种人道主义的、令人愉快的环境气氛。 在这样的环境中, 学生是教学的中心, 他们能得到教师的理解和尊重, 能使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有效地统一起来, 他们的兴趣、爱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教师不以权威、指导者自居, 其作用只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各种条件, 起顾问、咨询服务的作用, 有时会应学生的要求参加讨论、探索。 该理论要求我们应为学生创设一个心理自由和安全的学习环境, 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和谐、民主的伙伴关系。

四、“情智交融”的阅读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界定

新的课程改革, 提出三维目标:一维是“知识和技能”, 二维是“过程和方法”, 三维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我们以为, “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可以纳入“智慧教育”范畴, 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可以纳入“情感教育”范畴。情智课堂是教师用情感和智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活思维, 培养习惯, 夯实基础, 从而使学生不断生成情智, 发展情智, 实现生命成长、提升人生意义的场所。“情智交融”的课堂教学模式倡导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 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 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这里,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 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师则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五、“情智交融”的阅读课堂教学模式及操作策略

“情智交融”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如下:

1.以情启智

以情启智, 即根据教学的特点, 采用有效的方法, 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境, 诱发学生以情启智,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调动出学生学习的愉悦情绪。

要实现以情启智的教学, 需要教师在课前研读教材, 依据教材特点, 揭示矛盾, 制造悬念, 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根据预习, 主动设疑, 展开思维触角;创造良好的情境, 使学生受到触动、感染, 诱导情智的萌发。 如:教师精心设计阅读课的研读问题, 其实就是在精心选择教学的突破口 (切入点) , 这一问题将引领学生深入探究文本。 根据教师们的经验, 问题设置的常用方法有: (1) 从题目中提炼主问题; (2) 从文眼、关键句提炼主问题; (3) 从过渡处提炼主问题; (4) 从课后习题提炼主问题; (5) 从主旨提炼主问题; (6) 从“比较”中提炼主问题; (7) 从“反复”处提炼主问题; (8) 从“矛盾之处”提炼主问题; (9) 从言语表达提炼主问题; (10) 从写作手法上提炼主问题等等。 如:从主旨提炼主问题就是让学生在读中寻找文章的主旨, 并从主旨引出主问题。 一位教师执教《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她让学生寻找主旨:作者曾经两次来到德国, 德国的一草一木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为此, 他从内心深处发出了怎样的赞叹呢? 请快速浏览课文, 并用喜欢的符号勾画出来。学生通过勾画出的“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两个感叹句引出精读探究的主问题: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景色的“奇丽”? 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民族的“奇特”?

教师对阅读课研读问题的设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一段时间的训练后, 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也学会了设计阅读课的研读问题, 清楚该怎样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布鲁巴克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 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因此, 教学中让学生能独立提出有价值的研读问题, 正是学生把书读“进去”的标志, 也正是教与学方式转变的一种体现。

2.互动生智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温馨、安全的课堂气氛。 ”因此, 教学中要努力为孩子们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和孩子们之间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满腔热情地激发出孩子们敢说敢想的积极性。

加强“生生互动”。 生生互动主要是针对小组合作学习而言。 借鉴许多成功教学模式的经验, 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 通过小组交流自己学习的收获和困惑, 在生生互动中巩固基础性目标, 促进对核心目标的深入认识。

加强自主互动。 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 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 课堂上理所应当让学生畅所欲言, 自主互动。 在和文本、教师、学生的相互对话中, 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惑。 问题让他们去提、去议, 答案让他们去辩, 结论让他们去得。 在交流中, 学生得内心是纯净的、安全的, 不管自己的回答怎样, 都能得到同学们真诚的评价, 大家之间的关系友好而和谐。

教师在课堂中把握学生学习的困难, 在知识点疑难处、在学生思维障碍处加以引导, 真真落实“为学而教”, 一改以往的为教而教的课堂。 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 温情点拨, 雪中送炭, 针对重点问题进行详细解答, 引导学生思维向深度、广度、迁移度发展。

3.以智蕴情

通过适度适量的训练, 让学生巩固内化所掌握的学习方法。 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情境中感悟丰富多彩的语言, 或概括, 或想像, 或思考,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情感得以生成。 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在已有的学习、 生活中形成的情感, 如对动物的喜爱、对英雄的敬仰、对太空的向往等, 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迁移, 推动学生对课文语言的品赏, 并在品赏过程中使这些“原始”的情感得以发展, 乃至升华。 以智蕴情的课堂会充分利用教师的情感, 以情悟情, 唤起学生对课文的体验, 促使他们带着已有的体验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之中。

4.发展情智

学生在情趣盎然的学习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内涵, 并调动已有知识经验去亲身体验。 这样, 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学生心中涌动着许多体悟急需倾吐。 此时, 教师可采取以下三个措施帮助学生发展情智。

其一, 采用各种交流形式, 让学生发展情智。

(1) 辩论式交流:在学习感悟基础上, 学生个体形成鲜明的立场, 让学生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让学生越辩越明白, 越辩越聪明。

(2) 成果展示:学生展示自己在课堂中的成果, 教师就要成为倾听者, 欣赏者, 与学生产生共鸣, 给学生以鼓励,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 拓展式交流:关注学生超文本的学习感受, 只有这样, 学生对语言、对事物、对人的认识才会是立体的、多元的。 只有达到这样的境界, 师生之间的交流才是拓展性的交流。

其二, 培养学生运用能力。 引导学生注重积累文本中的精典语言, 或注重拓展阅读, 或注重迁移文本中的精妙写, 让学生经历由仿到创的成长过程。在迁移运用中, 学生能进一步提高自己语感的运用能力, 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

其三, 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习评价的落实。 学生可以从自身出发, 对自己课堂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也可以评价同学的学习情况, 互学优点, 共同进步, 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后面学习的期待。

六、“情智交融”的阅读课堂教学模式实施中应注意的事项

1.教师要创设平等、民主、温馨、和谐的教学氛围, 这是情智交融课堂教学的土壤和空气。

2.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作为阅读教学的起点, 直接影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 影响文本对学生的精神观照与文化浸染。教师应做到:从作者视角上把准文本的价值取向, 从读者视角上读出自己的独特理解, 从语文视角上凸显学科的本体特征, 从学生视角上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

3. 教师在课堂上要有一个整体的掌握和调控意识, 要根据教学的内容灵活运用课堂提问、教师角色转换、课堂信息重组、课堂评价等策略, 使学生成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行动者, 个性化地展开与教师、文本、环境诸因素的对话, 从而促进课堂中的动态生成,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生生互动中, 学习小组的建立和培养至关重要。 教师要保证每一位学生的参与, 要充分认识到小组的建立和培养是保证课堂教学模式得以落实的基础。

5. 根据不同学生情智发展不均衡的现象, 教师要采取多元化的评价, 让每个学生的能力和自信心得到最大的提高。

七、“情智交融”的阅读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的效果预测

通过“情智交融”的阅读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有以下几点效果预测:

1.“情智交融” 的课堂能促进教师情智的发展。 课堂上老师灵动机智, 用爱心润泽生命。

2.“情智交融” 的课堂将是灵动的课堂, 学生积极思考, 大胆发言;师生平等对话, 情感交融, 智慧碰撞, 如沐春风。 课堂一改以前老师只重教、学生埋头学、课堂死气沉沉、教师严肃紧张的局面。

3. 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素养将得到提高。 特别是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口头表达以及对文章的研读能力都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篇4:情智共生: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

情智共生是在新课改理念下产生的一个概念, 它的基本含义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情(情感、态度、价值观)智(知识与技能)共生共融,不可分割。情智共生课堂是对话的课堂,是打造师生学习共同体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充满智慧的碰撞,有利于师生生命力的张扬。

情智共生课堂既是一种理念,又包含了操作要领。在这种理念下,金水区各所学校形成了各种课堂模式,像纬三路小学的“情智课堂”、优胜路小学和文化绿城小学的“简约课堂”、文化路一小的“阳光课堂”、纬五路二小的“健康智慧课堂”、文化路三小的“生命课堂”、黄河路二小的“绿色课堂”、南阳路三小的“魅力课堂”、文化路二小的“活力课堂”、经三路小学的“快乐课堂”、七十七中的“自主合作课堂”等。但无论哪种情智共生课堂模式,都应当具有三个特征。

一、合作性

合作学习是情智共生课堂的重要特征。这一合作不是形式上的合作,而是建立在实质意义上的合作。我们所看到的一般课堂上也有合作,但有些教师往往将合作简单处置,前后桌面对面一坐就是合作。我们所提倡的是真正的合作,对精神追求、制度、评价等有一系列要求,有明确的合作机制,而不是随机、随意组织,使合作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陪衬。

提倡合作学习并不排斥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是学习的两种基本形态。何时合作,何时自主,这其中体现着教育的艺术。当学生有自主学习能力、有独特的见解、有深刻的学习体验时,组织合作学习就能够实现智慧的碰撞,迸发思想的火花。

合作学习的实现是以学校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为标志的,可以说创建学习共同体是课堂改革的中心议题之一。学习共同体的创建需要学生、教师、家长三方面力量的参与。

二、挑战性

根据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也称现有发展区,表现为学生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第二种水平是最近发展水平,也称最近发展区,表现为儿童不能独立完成任务,但在别人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能够解决问题。在最近发展区展开教学才是有效教学,最近发展区的学习就是挑战性的学习,这种挑战性其实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面对挑战时如果能克服困难,会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挑战性学习就像我们平常说的“跳一跳、摘桃子”。

挑战性学习的实施会出现一个问题:挑战性学习对学困生有效吗?我们常规的做法是实施分层教学,并将分层教学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加以实施。但分层教学的有效性不断受到质疑,美国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进行过广泛的调查研究,仅有一部分调查显示出分层教学的有效性,大部分调查结果显示出分层教学的无效性与危险性。

对学困生不降低学习要求,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权,而且对维护学生尊严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点可以在信奉“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教学思想的洋思学校得到验证,洋思学校100%的合格率说明挑战性学习对每一个学生都是有效的。

三、开放性

情智共生课堂教学并不一定完全发生在教室,课堂应是广义的,它包括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生活化、生活课程化应成为我们的基本追求。因此,情智共生课堂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理念,也可以成为校长的办学理念。

自学校诞生以来,教育在不断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同时,也逐步走向封闭、保守的状态。关门办教育,特别是为了追求升学率,将师生禁锢在一个封闭的圈子内,搞题海战术,社会实践、社区服务成为学校生活的点缀,课程的封闭、教学环境的封闭、教师和学生的封闭,只会使学校与社会的距离越来越远。

开放办教育,就是不把教育局限在课堂、局限在学校,要面向社会、面向生活。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教育开放的程度,决定了学校办学的高度,没有开放的教育,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情智共生的课堂。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成长,而不是在抽象的知识中成长,这是我们的期盼与目标。

篇5:《白杨》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2003年3月29日,阅读人数117人 ]

《白杨》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疑

1.《青松》这首诗通过写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红梅》、《秋菊》这两首诗歌颂了红梅和秋菊的什么精神?

〔从一组教材整体着眼,注意了新旧知识的联系。〕

二、抓课题引疑

1.从课题看,这篇课文应该写些什么?

2.(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的重点内容是不是单纯写白杨?表现手法与《冬夜杂咏》有哪些相似之处?你是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暗示文章借物喻人的手法。〕

三、抓过渡句引疑

1.(出示小黑板)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切入引疑激趣,接触中心。〕

2.“表白”是什么意思?

3.把这个设问句用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换一种说法。

4.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略)

〔认识白杨的特征、品格,为理解爸爸的“心”,理解象征意义作了铺垫。〕

5.爸爸的“心”是什么?孩子们知道吗?

师:爸爸介绍白杨,表达自己的心,知道比较深奥,孩子还不能理解,但他们知道什么? 生:孩子们知道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

生:孩子们知道从小是跟着奶奶生活在一起的,是跟着奶奶长大的。

生:孩子们可能很少见到爸爸、妈妈,是奶奶带大的。

生:也可能是保姆带大的。

生:他们知道爸爸、妈妈这回要接自己到新疆去读书,不再跟着奶奶在内地住了。

生:他们可能知道新疆离奶奶家很远,因为在戈壁滩上坐了几天火车了。

生:孩子们坐在火车上看到火车两旁的景色与内地不一样,知道新疆离内地很远了。

〔除开课文中的三个“只知道,”学生还想到很多,也想得合乎情理,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师:同学们都推想得很好,课文里是怎样写的?

生:(读第16自然段)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师:孩子们知道的是他们看得见的爸爸的——

生(齐):行动。

〔概括中肯。没有这一概括,以下的讨论就会无度无规,不着边际。〕

师:一个人的行动是受思想支配的,是有一定目的的,而孩子们不知道的正是爸爸为什么有这样的行动,如果后面接着写:不知道„„应该怎样写?

〔引导学生填补课文中的“空白”,激疑引趣,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生: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在新疆工作?

生:孩子们不知道为什么要接他们到新疆去读书?

生:他们不知道新疆到底在哪里?到底有多远?

师:这些问题你能回答吗?

〔点拨得恰到好处,学生的思维又推进了一层。〕

生: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是为了建设新疆,保卫新疆。

生: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是为了开发新疆大油田。

生:新疆在西北,很远很远,那里有哈密瓜。

生:读二年级时学过《葡萄沟》一课,里面讲了那里出产葡萄、沙梨、杏„„很多水果。生:爸爸接他们到新疆去读书,是想孩子们长大了也建设新疆。

师:现在你们知道爸爸的“心”是什么了吗?

生(齐):知道了——是建设边疆,扎根边疆。

〔水到渠成。层层“推导”,完成了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

师:同时也希望孩子们像他一样,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成长。

师指导朗读第16自然段

四、抓重点词句引疑

1.找出描写爸爸神态的词语

出神微笑严肃沉思微笑

2.爸爸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的神态?

〔重点词语的理解,中心思想的领会,相互渗透,有机结合。〕

3.爸爸的殷切期望能否实现?

篇6:情智课堂

肥城市汶阳中学

一、“情智”课堂的缘起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总希望课堂上老师能激情澎湃,灵动机智,游刃有余;学生精神抖擞,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师生之间平等对话,情感交融,智慧碰撞,如沐春风。在愉快和谐中,思维的河流在汩汩地流淌,智慧的宝库在悄悄地丰盈,情感的种子在茁壮地发芽。我们带着学生的期望和落实课堂应该是“唤起学生情感,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理念的主阵地,我们把情智课堂作为播撒爱心,培养爱心的有效载体。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和灵动的表现,我们发现情智课堂正是我们苦苦追求的理想课堂。经过深入的学习和反复的实践,我们对情智课堂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加坚定了构建我们的情智共生课堂教学模式的决心与信心。为了让情智课堂这棵“教育的参天大树”茁壮成长,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探索下去。

二、情智课堂的含义

“情智课堂”是情商培养和智商开发的课堂,是学校实施生命化教育的核心,它着力于唤起学生情感,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情感更丰富、更高尚,让学生智慧更多彩、更灵动。它是创造适合初中学生学习的“情景交融,情智共生,激发思考,生成智慧”的理想课堂。“情智课堂”的关键落在“情”与“智”。“情”是指情感、情绪、表情、心情、情结、情趣、激情、热情等;“智”指智力、智商、智慧、睿智等。以情激情,以智激情,情智相生,促使学生的智慧不断升华,促进师生情智共生共长,不断焕发生命活力。同时,“情智课堂”也是整体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主要途径,是全面落实新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效载体,更是培养学生智商与情商、兴趣与习惯、掌握知识与技能、彰显个性的核心阵地。“情智课堂”追求的是青少年生命的灵动,青少年情感的放飞,青少年智慧的碰撞,青少年人格的升华。

三、情智课堂的理念:

情智课堂的理念就是唤起学生情感,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让课堂充满灵动,让课堂充满诗意。

四、情智课堂的培养目标

1、通过各学科的情智课堂,让学生感受和了解各科知识的发生和发现过程,从而萌发一种关于各科知识发生和发现、模仿和追求的兴趣。

2、通过各学科的情智课堂,形成学生的学科观念,要让学生养成进行“人文思维”、“理性思维”的习惯,在观察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每一个过程中,能用文理科的混合思维观察、审视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每一件事,不断形成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竞争的基本素养。

3、通过各学科的情智课堂,养成进行学科交流的能力,能初步运用一种简约、准确的学科语言来接受和表达思想,初步形成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

4、通过各学科的情智课堂,养成进行学科应用的意识,初步具备应用学科思想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各学科的情智课堂,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意识、操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五、情智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与具体环节

(一)文科情智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

启动情智-----生成情智------展现情智----发展情智 具体环节如下:

1、入境------启动情智

--------内涵:这是一个容易引发情感共鸣以至心灵震撼的过程,根据教学的特点,采用有效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景,诱发学生启动情智,让学生以良好的心境体验文章情感,引起学生认知情感和愉悦情绪,在教学情智触发的教学环境里,学生可以徜徉在轻松愉悦的精神活动中,使个性与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

2、感悟---------生成情智

-------内涵:感悟,是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直觉化技能,是学科智力技能的核心要素。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境中感悟知识,或概括,或想像,或思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同时,学生的情感得以生成,充分利用学生在已有的学习、生活中形成的情感,推动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并在理解过程中使这些“原始”的情感得以发展,乃至升华;充分利用教师的情感,以情悟情,唤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体验,促使他们带着已有的体验,投入到新课的的学习之中。

3、交流-------展现情智

--------内涵:教学的过程是提高学生素养的过程。学生在情趣盎然的学习过程中感悟和思考文字的内涵,并调动已有知识经验去亲身体验。这样,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心中涌动着许多体悟急需倾吐。此时,教师采用各种交流形式,让学生展示情智。

4、表达----发展情智

--------内涵:知识的学习,是一个表达与思维和谐发展的过程。这里的表达,不仅是口头表达,还包括书面表达。教师不断地调动学生的理性解析,更注重学生的创造性体验,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理科情智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

情智驱动-----自主建构-----情智共生-----情智测评-----智慧提升

具体环节如下:

1、情智驱动——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置,创设学生可以感知到的各种具体情景,如日常生活情境、实验情境、习题情境、视频图片情境等,进行设问、引问、追问、曲问、反问、驳问等任务激发学生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从而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教学中教师要用自己饱满的教学激情激励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用趣味性、激励性、富有悬念、饱含幽默的语言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用清晰、和谐、有韵律及节奏感的语调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断受到鼓舞,使学生在课内不仅学到知识,而且还有一种美的享受。使每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以发挥,转化成自觉自愿的学习行为。

2、自主建构——知识的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由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的过程。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建构性、探究性、情境性。学生最终学会思维,不是教师教会他们,而是他们学会自主探究,教师所能做只是促使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让学生凭借已有知识或经验能力自主感知、体验,获取关键信息,进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状态,进而发现、生成新的概念、结论、规律,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品尝“跳一跳,摘得到”的成功体验。

3、情智共生——学生个人的力量是单薄的,所以离不开在教师引导下的小组合作交往学习。课堂上可以通过教师预设的问题,不断追问,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在师生、生生、生本、自身多层面立体化的对话碰撞中,培养学生倾听与表达,合作与探究,水到渠成,由已知生成新知,由现象得出结论与规律。

4、情智测评——利用精选、精编巩固练习,当堂训练,及时检测,反馈学习达成度。通过教师的点拨及学生的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或全班展示,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情智水平。

5、智慧提升——在自主测评基础上,总结经验,反思不足,帮助学生进行“归类分析,总结规律”,上升到学习方法策略,提高学生解决新情境陌生问题的迁移变通能力。

六、情智课堂给我们的启示

启示一:课堂教学要善于发现教材中情、智的结合点,以情感为纽带,构成一个“情—道—智”新的教学骨架。

启示二:课堂教学要处处可见学生的“尊严”、“个性”、“自由”、“活力”,在平等的对话氛围中,以情激情,以情唤情;用自己的智慧火种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以智启智、以思启思。

启示三:课堂教学要始终关注文理课堂教学的人文性与科学性,注重在文字阅读理解的教学中生成情智,在读、写、算、思的训练中培养情智,在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的感悟中升华情智。

启示四:课堂教学,如领学生登山;同时引导不着痕迹,“大道无痕”。

启示五:课堂教学,轻松但不失深邃,讲究与孩子心灵融会贯通,为青少年的生命成长

篇7:孙双金的情智课堂

1.孙双金常说,他的成功归功于课堂,课堂给了他一块块金光闪闪的金牌,他要还课堂一座金库,把课堂变成点石成金的地方。

2.孙双金的课堂教学艺术

(1)引导不着痕迹

有人这样评价孙双金:“孙老师站在讲台前风度翩翩,光彩照人,他出众的才华、缜密的思维以及与学生之间特有的默契,把教学活动引入艺术的殿堂,听他的课是一种艺术享受。”

(2)轻松但不失深邃

他把一堂好课的标准归纳为16个字: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写写练练。

他把读书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感知性阅读。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知道课文里讲了些什么。二是理解性阅读。即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把课文重点章节读懂读畅、读出节奏感。三是欣赏性阅读。即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分角色朗读或者表演式地朗读,把课文内在的感情读出来,把文章的韵味读出来。

为了让学生的思维、情绪、状态进入非常活跃的阶段,达到“高潮迭起”,孙双金在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一是紧扣文眼掀高潮;二是平淡出奇掀高潮;三是层层剥笋掀高潮。

孙双金在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写总是精心策划,使之练得恰当,练得巧妙,练得及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使学生对学习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将教学的重点内化为素质与能力。

孙双金的课看起来轻松、洒脱而活泼,然而又不失厚重、深邃和凝练,不给人以表面的热闹和虚华,这是因为,他在加强语文基本功训练的同时,追求的是一种境界,而不是外在的形式和技巧。当你听完他的课文,便会发现,整堂课看似没有什么技巧,但却有很多值得回味的东西,这就是别人所说的“大道无痕”。

(3)上课如领学生登山

孙双金曾形象地作比喻:“好的课像登山,登山的乐趣在过程中,虽然登山艰辛,但乐在其中。课堂中让学生经历‘山脚-山腰-山顶’的过程,经历由不知到知的过程,经历由不会到会的过程,经历由不能到能的过程。引领他们登上思维的高山、情感的高山、文化的高山,老师带着孩子们从山脚一步步向上攀登,眼界变得开火,情感得到陶冶,智力得到发展,自己建构起对知识的理解。如果每堂课都能经历这样的过程,学生就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4)把自己巧妙“藏”起来

孙双金认为,语文课堂的主角永远是学生,在教学中,应当努力做到问题由学生来提,答案由学生来找,让学生在阅读中探究、发现、感悟。用孙双金的话说,就是把自己巧妙地“藏”起来,但这种“隐藏”并不意味着老师退出课堂活动,相反的却是更好地扮演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

3.情智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情智语文是工具语文。情智语文,首先是语文,是共同的语文。语文就离不开字词句篇、听说读写、语修逻文。情智语文关注语文的工具性,在字词句篇的教学中生成情智,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培养情智,在语修逻文的感悟中放飞情智。书声琅琅,是情智的抒发;议论纷纷是情智的倾诉;高潮迭起是情智的迸发;静思默想,是情智的盟动;奋笔疾书;是情智的倾泻;滔滔不绝,是情智的奔涌。

离开了语文的工具性,情智语文则成了水中花,镜中月。一个词能生出情智之根,一句话能长出情智之叶,一段文能开出情智之花,一篇章能结出情智之果。情智语文是根扎在工具语文这片沃土中的大树,根深才能叶茂,才能枝繁,才能花艳,才能果硕。

情智语文是人文语文。一首首诗歌是人类情思的抒发;一篇篇小说是人类悲欢离合的述说;一则则寓言是人们智慧的结晶;一个个童话是人们心灵的倾吐„„文章,包蕴了人们多少的情感;文章,凝聚了人们无限的智慧。情智语文关注的是学习者--学生。关注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喜欢语文吗?关注他们的学习方法--他们会学语文吗?关注他们的学习习惯--他们自觉地学语文吗?关注他们的学习品质--他们能持之以恒地学习语文吗?

心中有情,目中有人,脑中有智,手中有法,这是情智语文的特征。心中有情,我们的课堂就会未成曲调先有情,道是无情却有情;目中有人,我们的课堂就不会只见教案,不见学生,只见教师,不见学生,只见书本,不见生命;脑中有智,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 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就会拨云见日,茅塞顿开,就会峰回路转,豁然开朗;手中有法,我们的课堂就会深入浅出,就会循循善诱,就会因材施教,就会让学生欲罢不能。

4.孙双金的语文课堂,学生之所以“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不能不说是他的教学艺术刺激着孩子们的生命,激发着孩子们的创造活力。

海德格尔早就非常深刻地阐述了一个观点:“艺术的本质就是:存在者的真理自行置入作品。”我们不妨把课堂看作师生共同创作的艺术作品,其间必然有教师“真理”的置入。我以为,从某种角度讲,教师的“真理”就是教师的教育主张。如果教学艺术是葱郁的枝叶,那么教育主张则是树木深远的根系;如果教学艺术是清澈的溪水和跳动的浪花,那么教育主张则是溪流的源头,喷涌不息,汩汩流淌。教育主张提供着教学艺术的源头活水,支撑着教学艺术的生长,引领着教学艺术的指向,增厚着教学艺术的底蕴。没有教育理念和教育主张,教学艺术之花可能会失去光泽和芳香,甚至枯萎衰败。没有教师教育主张“置入”的课,必定会失之深刻而浅薄,失之力度而轻浮。因此,语文教师需苦苦地追寻自己的教育主张。

5.情智:语文教学内在生成和支撑的力量

形成教育主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和自己对话、深入阐释的过程。教育主张要站得住,首先要说得清。

情与智,是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两个基本的重要命题,是教育、是语文教学所寻求的两种力量,这种力量来自内部,而不是外部;不是一般性力量,而是生长性、支撑性、引领性的力量。

情感 情感在人的发展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在人格系统中处于核心位置。其一,情感是人格特质之一。诺尔曼·丹森在《情感论》中指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应该是一个有情感的人。”当下由于“应试教育”的侵袭,情感在教育中丧失了应有的位置,被挤压、被轻慢,逐步被边缘化,代之以科学的符号以及分数,导致学生精神的贫乏化,人格的不健全,学生作为人的真正意义正在流失。重视和加强情感教育正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完整的人、健康的人。其二,情感是人发展的动力机制。马克思曾指出:“情感是一个精神饱满为自己目标而奋斗的人的本质力量。”情感像是一部发动机,给人的发展以动力。它推动着学生向健康、崇高和伟大前行,进而精神饱满地去奋斗和创造。其三,情感是表达人的精神发育的外部特征。让学生快乐活泼、朝气蓬勃,就是让学生表达自己内心的追求,表达自己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类积极的态度。透过学生的情绪、情感,我们可以触摸到他的整体精神面貌,进而通过教育去赋予精神价值。所以,快乐的情绪、幸福的表情决不是可有可无的。其四,情感是一个完整的概念,它包含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情感决不只是热情和激情,决不是只有“温度”而没有深度。情感教育说到底,是让学生向着真、善、美迈开行进的步伐。

智慧 智慧实质上是人综合素质和整体品质的集中体现,教育的智慧主旨在于提升学生的整体品质。智慧概念的未完成性,给我们理解智慧留下了极大的空间。其一,智慧高于知识。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虽然智力教育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传授知识,但智力教育还有另一个要素,比较模糊却更加伟大,因而也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古人称之为‘智慧’。你不掌握某些基本知识就不可能聪明;但你可以很容易地获得知识却仍然没有智慧。”其二,智慧附属于能力。亚里士多德说,智慧是一种对人类有益或有害的事情采取行动的真实的伴随着理性的能力状态。能力是智慧的结果和表现。生长学生的智慧在培养能力的过程中进行。其三,智慧关涉到道德。道德是智慧的方向,生长智慧必须培育人的道德;智慧关涉到人生态度和人生理想。由此,智慧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处理生活创造生活的心智。强调智慧教育,是帮助学生寻找人自身发展的另一种内在性力量。教育要警惕和防止智慧的衰退和迷失。在本质上说,智慧的释放就是人的释放。

篇8:情智课堂《白杨》教学设计

一、“情智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情”与“智”是教育教学的两个基本元素, 是教育教学需求的两种力量, 这种力量来自于内部, 又依存于外部, 是一种具有生长性、支撑性和引领性的力量。

我们对“情”和“智”的理解始于并基于情商和智商, 却不限于情商和智商。具体地说, “情智课堂”的“情”, 既指情商———情绪、情感等心理状态, 又指真情———亲情、友情、爱国情、民族情等高尚情操;“智”既指智商———观察、记忆、想象、分析判断、思维、应变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又指智慧——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人、事、物的聪明才智。融入了情和智的“情智课堂”, 同时重视课堂的“情感”与“智慧”品格, 追求学生“情商”与“智商”的同步提升。在“情智课堂”上, 教师要善于把控情智, 先情后智、情中有智、智中有情, 以情促智、以智塑情, 最终实现课堂中的师生、生生情智共融及情智的同步提升。

“情智课堂”有四个基本特征:教师的教用真情、有激情, 学生的学有兴趣、有热情;师生、生生、人机 (计算机) 互动, 课堂充满教学的情趣和教育的氛围;师生在问、答、讲、评、导、练等过程中自然互动, 相互以情促情、以智启智;师生的情感、智慧得以升华, 教学的三维目标, 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可以顺利达成。

二、“情智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

“情智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是:入境启情智———体验导情智———运用促情智———拓展提情智。每一个环节的操作要领如下:

1.入境启情智

教师带着愉悦的情绪进入课堂, 通过问题、实物、课件等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发学生的主动思维, 为新课的引入做好准备。

在这一环节的实施中, 教师需要注意:

(1) “情境”须具有趣味性和问题性。趣味起调节学生情绪的作用, 因为人在精神愉悦的状态下思维才能流畅、通达;问题须具有探究性、启发性, 力求避免问题的设置过于简单直白, 那种在教科书上就能找到现成答案的问题, 是很难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 (2) 问题设置要符合逻辑规律, 最好形成有机的“问题串”, 具体地说, 大问题要统领整个课堂, 小问题之间应有显性或隐性的逻辑勾联。

2.体验导情智

创设体验情境, 还原教学内容, 给学生以感官刺激或深层次的思维启迪, 目的是激起他们学习知识的兴趣, 为此, 教师要让学生在亲身体验过程中与教学内容进行对话, 对教学内容进行体验与感悟, 最终在不同的情境体验中内化知识、升华情感、积累经验、提高能力, 并在体验中产生情感, 形成态度和观念。

在这一环节的实施中, 教师需要注意:

(1) 课堂上, 教师要充分利用身边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丰富学生的感觉, 可借助实物和图像、问题、动作、语言、新旧知识与观念的关系及矛盾等, 创设基于生活、注重形象、体现学科特点的教学情境。这样既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认知停靠点, 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意向。 (2) 让学生走出课堂, 看一看、想一想、听一听、问一问、估一估、称一称、算一算、做一做等, 以便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多感受、多体验, 并在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

3.运用促情智

面向全体学生, 创设与知识点、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 把新知融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中, 鼓励学生通过个人尝试、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等方式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情境”中的实际问题, 这样还能起到当堂达标检测的作用。

在这一环节的实施中, 教师需要注意:

(1) “运用”环节的设计要注意激发学生的表现欲, 坚持“生进师退”原则。 (2) 对学生“运用”中的困难要有预见性, 做到点拨、指导和强化不失时机。 (3) “运用”环节中, 师生、生生之间的评价应以正向激励为主, 要为促进“运用者”的正面情绪服务, 要从“运用者”的态度、方法、水平等多个角度进行评价。 (4) 要让所有学习者参与到“运用”环节中来, 活化知识, 使知识借助在新情境中的迁移升华为能力。

4.拓展提情智

寻找与具体知识、方法、能力、情感等关联、结合的内容, 对重点内容进行拓展延伸, 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最终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开阔思维, 增强学习的兴趣。

在这一环节的实施中, 教师需要注意:

(1) 拓展内容不可拘泥于课本, 要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鼓励学生求新、求异, 以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 (2) 拓展内容要关注学生差异, 设计有梯度的拓展内容, 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热情。 (3) 拓展内容要注重引导学生带着更大的学习热情走出课堂, 帮助他们对学科有更丰富、更多元的感受和理解。

三、“情智课堂”教学模式的评价标准

为保证“情智课堂”教学模式的实现, 我们确立了“情智课堂”教学模式的评价标准, 详细内容反映在右表之中。

四、“情智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推进

我们的“情智课堂”教学模式, 从提出到形成经历了以下阶段:

1.起步阶段

重点是在挖掘、提炼“情智教育”核心理念的基础上, 摸索出“情智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2.发展阶段

重点是围绕“情智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研发操作要领和评价标准。

3.落实阶段

重点是通过示范引领、常态研究、人人实践等形式, 使“情智课堂”教学模式在所有教师和所有学科的课堂上逐步变为现实。

4.完善阶段

重点是进一步优化“情智课堂”, 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 以基本模式为蓝本, 研究变式, 寻求突破。

众所周知, 提出一种模式固然重要, 但关键是要能够顺利推进, 为此, 我们采取了明确的策略来分步实施:

第一步, 以点带面, 强势推进。

各教研组学期初要在组内展开对“情智课堂”教学模式的学习与研讨, 深入了解其实质与内涵。随后, 各学科骨干在组内讲一节“情智课堂模式”展示课, 组内成员开展互听互评, 共同研究、共同进步。

第二步, 听课评课, 检验成果。

以教学校长、教研组长为主要成员的听课组, 采取“约课”的方式对所有教师进行听课、评课, 以了解“情智课堂模式”的具体实施情况。

第三步, 专家指导, 关注常态。

聘请教育教学专家走进学校、走进课堂, 每周进校指导教师们的常态教学。专家与教师主要从师生情智的状态、问题、活动、效果及质量进行对话研讨, 帮助教师围绕基本模式对自己的课堂进行客观分析, 继而提高对模式的把握和内化程度。

第四步, 实战练兵, 促进成长。

篇9:情智课堂《白杨》教学设计

理想的教育是爱和智慧的统一,换一种说法,也就是情和智的统一,而把这样的理念落到实处,就必然会涉及到课堂教学模式的重构问题。基于这一思路,我们把“情智教育”作为我校的基本办学理念,并以此搭建了“情智教育”的发展框架——积淀情智文化、实施情智管理、培养情智教师、开发情智课程、建设情智课堂、开展情智活动、塑造情智学生。具体到课堂教学领域,我们接受教育理论的指引,把握教育的时代精神,分阶段实践、研究,开发并实践了“情智课堂”教学模式。

一、 “情智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情”与“智”是教育教学的两个基本元素,是教育教学需求的两种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于内部,又依存于外部,是一种具有生长性、支撑性和引领性的力量。

我们对“情”和“智”的理解始于并基于情商和智商,却不限于情商和智商。具体地说,“情智课堂”的“情”,既指情商——情绪、情感等心理状态,又指真情——亲情、友情、爱国情、民族情等高尚情操;“智”既指智商——观察、记忆、想象、分析判断、思维、应变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指智慧——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人、事、物的聪明才智。融入了情和智的“情智课堂”,同时重视课堂的“情感”与“智慧”品格,追求学生“情商”与“智商”的同步提升。在“情智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把控情智,先情后智、情中有智、智中有情,以情促智、以智塑情,最终实现课堂中的师生、生生情智共融及情智的同步提升。

“情智课堂”有四个基本特征:教师的教用真情、有激情,学生的学有兴趣、有热情;师生、生生、人机(计算机)互动,课堂充满教学的情趣和教育的氛围;师生在问、答、讲、评、导、练等过程中自然互动,相互以情促情、以智启智;师生的情感、智慧得以升华,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可以顺利达成。

二、 “情智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

“情智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是:入境启情智——体验导情智——运用促情智——拓展提情智。每一个环节的操作要领如下:

1.入境启情智

教师带着愉悦的情绪进入课堂,通过问题、实物、课件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主动思维,为新课的引入做好准备。

在这一环节的实施中,教师需要注意:

(1)“情境”须具有趣味性和问题性。趣味起调节学生情绪的作用,因为人在精神愉悦的状态下思维才能流畅、通达;问题须具有探究性、启发性,力求避免问题的设置过于简单直白,那种在教科书上就能找到现成答案的问题,是很难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2)问题设置要符合逻辑规律,最好形成有机的“问题串”,具体地说,大问题要统领整个课堂,小问题之间应有显性或隐性的逻辑勾联。

2.体验导情智

创设体验情境,还原教学内容,给学生以感官刺激或深层次的思维启迪,目的是激起他们学习知识的兴趣, 为此,教师要让学生在亲身体验过程中与教学内容进行对话,对教学内容进行体验与感悟,最终在不同的情境体验中内化知识、升华情感、积累经验、提高能力,并在体验中产生情感,形成态度和观念。

在这一环节的实施中,教师需要注意:

(1)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身边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丰富学生的感觉,可借助实物和图像、问题、动作、语言、新旧知识与观念的关系及矛盾等,创设基于生活、注重形象、体现学科特点的教学情境。这样既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认知停靠点,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意向。 (2)让学生走出课堂,看一看、想一想、听一听、问一问、估一估、称一称、算一算、做一做等,以便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多感受、多体验,并在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

3.运用促情智

面向全体学生,创设与知识点、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把新知融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中,鼓励学生通过个人尝试、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等方式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情境”中的实际问题,这样还能起到当堂达标检测的作用。

在这一环节的实施中,教师需要注意:

(1)“运用”环节的设计要注意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坚持“生进师退”原则。(2)对学生“运用”中的困难要有预见性,做到点拨、指导和强化不失时机。(3)“运用”环节中,师生、生生之间的评价应以正向激励为主,要为促进“运用者”的正面情绪服务,要从“运用者”的态度、方法、水平等多个角度进行评价。(4)要让所有学习者参与到“运用”环节中来,活化知识,使知识借助在新情境中的迁移升华为能力。

4.拓展提情智

寻找与具体知识、方法、能力、情感等关联、结合的内容,对重点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终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开阔思维,增强学习的兴趣。

在这一环节的实施中,教师需要注意:

(1)拓展内容不可拘泥于课本,要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鼓励学生求新、求异,以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2)拓展内容要关注学生差异,设计有梯度的拓展内容,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热情。(3)拓展内容要注重引导学生带着更大的学习热情走出课堂,帮助他们对学科有更丰富、更多元的感受和理解。

三、 “情智课堂”教学模式的评价标准

为保证“情智课堂”教学模式的实现,我们确立了“情智课堂”教学模式的评价标准,详细内容反映在右表之中。

四、 “情智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推进

我们的“情智课堂”教学模式,从提出到形成经历了以下阶段:

1.起步阶段

重点是在挖掘、提炼“情智教育”核心理念的基础上,摸索出“情智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2.发展阶段

重点是围绕“情智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研发操作要领和评价标准。

3.落实阶段

重点是通过示范引领、常态研究、人人实践等形式,使“情智课堂”教学模式在所有教师和所有学科的课堂上逐步变为现实。

4.完善阶段

重点是进一步优化“情智课堂”,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以基本模式为蓝本,研究变式,寻求突破。

众所周知,提出一种模式固然重要,但关键是要能够顺利推进,为此,我们采取了明确的策略来分步实施:

第一步,以点带面,强势推进。

各教研组学期初要在组内展开对“情智课堂”教学模式的学习与研讨,深入了解其实质与内涵。随后,各学科骨干在组内讲一节“情智课堂模式”展示课,组内成员开展互听互评,共同研究、共同进步。

第二步,听课评课,检验成果。

以教学校长、教研组长为主要成员的听课组,采取“约课”的方式对所有教师进行听课、评课,以了解“情智课堂模式”的具体实施情况。

第三步,专家指导,关注常态。

聘请教育教学专家走进学校、走进课堂,每周进校指导教师们的常态教学。专家与教师主要从师生情智的状态、问题、活动、效果及质量进行对话研讨,帮助教师围绕基本模式对自己的课堂进行客观分析,继而提高对模式的把握和内化程度。

第四步,实战练兵,促进成长。

每学期进行三轮“情智课堂实践活动”,在所有教师中开展“情智课堂”教学评优活动。通过实战练兵活动促进广大教师的快速成长,进一步深入实践、贯彻“情智课堂模式”。

上一篇:镇处置火灾的应急预案下一篇: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测试:必修二第一单元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