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班子团结问题的症结、成因及对策

2024-04-28

党委班子团结问题的症结、成因及对策(共8篇)

篇1:党委班子团结问题的症结、成因及对策

党委班子团结问题的症结、成因及对策

团结问题是党委班子民主集中制的重要前提,也是一级党委班子能否发挥核心领导作用的关键问题。但大凡党委班子存在的内部关紧张时几乎都是因团结而引起。因此,就如何解剖班子团结的症结、成因,研究解决的对策已迫在眉睫。

一、党委班子团结中常见的症结及原因

按照党的统一组织原则和共同奋斗目标,各级党

委内部本应达到思想一致和行动一致。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党委成员的政治修养、思想意识、个人利益等因素造成班子不团结,从而影响工作建设。这些症结及原因尽管表现形式千差万别,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

_、政治修养不高,存在猜疑心理。在班子内部,相互待人诚恳,充分信任,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基本要求。然而,目前一些领导成员在工作中并末坚持这一原则,却以一种怀疑的眼光看人,对同志怀有戒备之心。交往时,戴着一副面具,不肯讲真话,口是心非。别人诚心帮他,为他着想,他却怀疑别人另有所图。对攻击同事的谗言,明知不是事实,竟又思忖“也许可能”。猜疑心严重的,更是把主要精力不是放在事业中,而是放在琢磨人上,喜欢捕风捉影,搬弄是非,传播小道消息。甚至互相“告黑状”或雇用黑社会下毒手。猜疑不但给自已心理上造成很大的压力,而且由于他戒备别人,别人也自然防备着他,以无意识中“伤”了他而被他猜疑,以至弄得人人自危。这样一来,领导成员之间,就变得越来越谨慎,越来越浮浅。平时大家小心翼翼相处,有疑问藏在心底,保持一团和气;一旦有什么利害得失,便将长期的猜疑心作为“事实”质询对方,班子的“团结”状况瞬间消失,所以,猜疑心理虽然短时间看不出什么大的影响,但潜在的危害性是相当大的,长此下去,其危害并不亚于其他方面。很显然,防止和克服猜疑心理,也是当前增强领导班子凝聚力的重要任务之一。

_、党性原则不强,存在嫉妒心理。由于领导班子成员的年龄、文化程度、地位、境遇不同,而嫉妒心理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对等性,所以班子内部的嫉妒心理是较突出的。一般说来,党性原则不强,工作能力较弱的领导成员,嫉妒心理较盛,因为自已的缺陷无法补偿,需要损伤别人来求得补偿。虚荣心强的领导成员,如果发现其他成员在事业中强过他,甚至在一方面优于他,也会生嫉妒之心。常见的表现有:争权威,争谁说了算,你能在这件事上做主,我要在那件事上拍板;生怕对方出人头地,工作中不支援、不配合,甚至拆台,捅对方漏子;在上级面前夸大对方的缺点和不足,加上个人的成见和感情色彩;听到对方将要提升、表扬的消息,告黑壮,诬陷人。由于嫉妒心理多数都会产生嫉妒行为,因此,必然会对班子集体和其他领导成员造成伤害,甚至完全扼杀了领导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许多人不求有功,但求不受别人嫉妒,从而直接影响了班子的工作效益。

_、清正廉洁观念不强,存在自私思想。私心是影响班子内部正常人际关系的罪魁祸首。本来班子内部正常交往应当是集体主义基础上的互利。在此基础上,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然而,由于个人私心重,在工作中,当事关个人利害时自私心理在一些同志头脑中占了上风。遇到研究决定人事和大项经费等热点问题时,不从党的事业出发,而着重从个人私利考虑,争说了算;把自已分管的工作看得过重,投入力量过大,争中心,争单位;发现别人的错误不及时指出,担心对方不理解自己的苦心,产生对自己不利的误会;班子讨论问题时左顾右盼,说半截子话,表半截子态,怕话说早了受孤立,自己意见给否决后丧失威信;在决定与个人利益关系较密切的问题时,你对我的“关系户”投过赞成票,我对你的亲朋也关照,否则,“以牙还牙”等等。可以说,绝大多数内耗严重的领导班子,矛盾的起因和发展,都是由于班子成员自私心理重所致。因此,就主观原因而言,怕字当头:一怕伤和气,影响团结;二怕得罪人,影响关系;三怕“穿小鞋”,影响个人前途。

二、解决党委班子团结的初步对策

加强党委班子自身建设,努力提高班子成员的素质,增强领导班子团结,营造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互相谅解、互相配合的气氛,必须注重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在班子内部倡导新风,弘扬正气,造成人人珍惜团结,维护统一的浓厚氛围,总结一些单位的经验教训,各级党委内部要始终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_、要加强理论学习,努力提高政治素质。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提高领导者的理论养修。党委班子成员都要把理论学习放到一个重要位置。系统地、坚持不懈地学习马列主义,学习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的一系列重要著作。要在班子中形成一个学习革命理论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的重要理论,分析解决部队建设中面临的各种重大实际问题的风气。特别是在重大原则是非面前要善于借马克思主义这一政治上的望远镜和显微镜,把握事物的本质,不为暂时现象所迷惑,不为一时挫折或曲折所困惑,把思想上的敏锐性、政治上的坚定性与工作中的创造性、灵活性结合起来,始终做清醒的马克思主义者。要善于用共同的理想和目标把大家凝聚起来。正如孙中山所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要立志用党性原则处理各种关系,不搞庸俗关系;增强大局意识,自觉地理解大局、维护大局;增强建设意识,发表意见、提出批评、处理关系、要从建设出发,一切着眼于建设;增强协作意

识,工用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相互补充;讲友谊,讲风格,自觉做到困难留自己,方便留他人。

_、要真诚宽厚,努力改善领导作风。马克思说:“友谊需要真诚去播种,热情去灌溉,原则去培养,谅解去护理”。在班子内部大家要真诚相处,宽厚待人,相互信任,事实上一些单位少数人往往不能这样,而是片面、僵硬地看问题,疑心病很重。有的过高地估计了自己,自命不凡,一贯正确,对人往往横挑鼻子竖挑眼,什么都不中意,对人对事不以事论人,而是以人论事,培植“侦察”,听信谗言,疑神疑鬼,少见多怪。因此,对这些现象决不可小视,要通过以下几种形式,加以消除。一是要讲风格能让人。原则问题不能马虎,没有原则就没有团结,但对一些非原则的小事,则要像刘少奇同志所说:“要善于妥协,善于让步”,否则就会妨碍同志间的团结,伤了同志间的友谊。班子成员要对大事不含糊,而对别人的小毛病则应当多讲谅解,不过多计较,做到“大事清楚,小事糊涂,”虚怀若谷,豁达大度。二是讲谅解能容人。一个班子成员在一起时间长了,就难免发生一些分歧。对过去的事情,不要总是记在心里,只是看到身后的阴影,而看不到前面的太阳,斤斤计较过去一时一事的得失,纠缠不休,不能积极总结经验教训,团结一致向前看。做到容人之言,容人之过,学会面向现实和未来,甩掉个人恩怨和包袱,轻装上阵,完成时代赋予的共同使命。三是要讲真理不讲面子。班子团结是在正确的政治原则和正确的组织原则基础上的团结“。不讲原则的团结是靠不住的。因此,要特别提倡拿起批评的武器,既要敢于批评班子集体的问题;也要敢于批评班子成员个人的问题,既要敢于批评工作方法的问题,也要敢于批评思想作风问题。确实克服无原则的一团和气,提高班子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巩固班子的高质量的团结统一。

_、廉洁从政,要努力树立班子的良好形象。廉洁从政,拒腐防变,是关系党委班子对群众的感动和领导效能的重要问题。领导班子要真正成为部队建设的带头人和领导核心,既要靠决策的正确、又要辈良好的自身形象,“其身正,其令必行”。因此,党委班子要从执政党的阶级意识、公朴意识和忧患意识的高度去认识廉政建设的重要性、迫切性;要从维护班子的团结和整体威信,保持班子机体纯洁的目的出发,抓廉洁、反腐败,以良好的自身形象,取信于民,树威于民。同时还要强化监督机制,使廉政者得到弘杨,腐败者袜望而却步。另外,领导班子的廉政建设,还应防微杜渐,在薄弱环节上防患于未然。从实践中看,班子廉政建设应注意四个薄弱环节,一是在干部工作中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反对各种不正之风。二是在管理各种装备、训练等经费中,按规定办事,不中饱私囊。三是在涉及热点问题时,按党性原则办事,公私分明,不搞不正当交易。四是在个人待遇等问题上,具有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正确对待名、权、利,抵制各种“糖衣炮弹”的侵蚀。只要班子成员都能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严格要求,率先垂范,就能在群众中树立起一个朝气蓬勃的领导班子形象。

篇2:党委班子团结问题的症结、成因及对策

俗话说:“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党委班子就是部队想在前面、走在前面的“头”。“孤则易折,众则难摧”班子的团结是生命和力量之所在,也是加强党委班子能力建设的根本保证。对支队级党委班子来讲,要把班子的团结,作为一种信念来铸造,作为一种胸怀来追求,作为一种品质来传承,作为一种形象来塑造。惟其如此,方能聚全警之思、汇全警之能、集全警之智、举全警之力,创造性地开展好各项工作。

一、影响团结的不利因素

班子团结的重要性不言而寓,对于支队党委成员来讲,更是最深知的常识和最信奉的原则。然而,由于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有些时候党委成员们难免就团结的实质、团结的质量、团结的尺度和团结的方法上,还存在不同的理解;正是由于思想上的分歧、行动上的脱节,造成了工作中的不和谐、不合拍,影响了决策的质量、执行的效果和自身的威信。主要表现在:

一是“空”团结,即空有其表,难有其实。主要体现在:决策中,要面子、怕孤立、随大流,看似“一个声音”、“全票通过”,实则腹诽不少;执行中,分工变“分家”,你敲你的锣,他打他的鼓,你吹你的号,他唱他的调,你抓你的条条,他管他的块块,似乎两不相关;遇难题,拈轻怕重、互相推诿、来回扯皮,一旦不是自己分管的事,就隔岸观火,做袖手旁观者,似乎真的是事不关已,不闻不问不管。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时,只“栽花”,不“择刺”,追求“你好我也好”的一团和气,只讲过去的问题,不讲现在的问题,只讲一般问题,不讲要害问题,甚至文过饰非,变相地把缺点说成优点,把问题说成成绩。

二是“假”团结,即似是而非,貌合神离。俗话说“锅碗难免碰筷勺”,唯物主义更是指出只要有人有事就难免产生矛盾。然而,有些班子成员因工作、生活产生一些矛盾和分歧,不肯心平气和地摆到桌面上来,而是“打肚皮官司”,以致于误会日深、误解日重;对其他成员中存在的错误倾向,不愿亮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有错不纠,有短不揭,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更有些人疑心较重,戒备心很强,常戴面具作人,把主要精力不是放在事业中,而是放在琢磨人上,喜欢捕风捉影,搬弄是非,传播小道消息等。这样一来,领导成员之间,就变得越来越冷漠,越来越隔阂,一旦有什么利害得失,便将长期的猜疑心作为“事实”质询对方,班子的“团结”瞬间土崩瓦解。

三是“歪”团结,即义气相投,拉帮结派。有的班子成员不从党的事业出发,而着重从小团体、小帮派私利考虑,喜欢搭圈圈,搞一些老乡关系、故旧关系,互相关照、提携。;有的班子成员明知一些事不应该办、也不能办,但“投桃报李”、搞哥们义气,自以为这是一种通融和帮忙等等。这样一些歪曲变形的和不健康的“团结和谐”,导致班子内部关系的庸俗化和低格调,久而久之,党的事业渐变成个人和小

团体的利益,对部队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

二、维护团结的对策

怎样搞好支队级党委班子的团结,是个常议常新的问题。我认为提高班子团结质量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要胸怀事业,树立同舟共济“一条船”的大局意识。一个班子的组成,对每一个班子成员来讲具有不可选择性。组织上把大家安排到一起来,就好比大家都上了“一条船”。这条船就是党的事业。大家同舟共济就可以乘风破浪,消防事业就能蓬勃发展;反之,事业就可能原地徘徊甚至“船翻人溺”。因此,党委成员要胸怀大局,努力培养肝胆相照的友谊,做到“三个珍惜”:一是要珍惜党的事业。应该把党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为党工作,团结才有坚实的事业基础。二是要珍惜集体荣誉。党委是一个领导集体。这个集体的荣誉不是一个人所为,而是凝聚着每个班子成员的智慧和心血。任何时候都要维护集体的荣誉,维护班子的团结,只有这样,才能最终维护自己。三是要珍惜同志情谊。革命友情既是班子团结的结晶,又是班子团结的纽带。大家能够搭班共事,是一种缘分,要在思想上互相帮助,工作上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关心。

二要境界高远,拥有海纳百川“一条心”的博大胸怀。工作中出现矛盾是正常的,关键是看如何处理。每个班子成员都要有“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和坚持党的事业第一、人民的利益第一的崇高思想境界。当我们有这样的胸怀和境界,就不会被眼前的琐碎细微的事情所烦恼,不会被蝇头小

利所吸引,不会被胡思杂念所羁绊。就会在纷杂的事务中分清轻重缓急,抓住主要矛盾,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在实际工作中,每一个班子成员既要坚持原则、以诚相见,又要讲究方法、注意风格。具体来说,班子成员之间要始终做到“七多”:多商量,多交流,多理解,提倡多看别人的长处,多容别人的短处,多记别人的好处,多想别人的难处,都有这样的襟怀,班子就有了凝聚力。这既是班子团结的成功经验,也是搞好班子团结的重要基础。

三要创业进取,铸造齐心协力“一股绳”的奋斗品质。干事创业就象搓麻拧绳,既要精细分枝,更要紧密搓合,才能拧成一股负重千斤的大绳。拧党委这条绳就要做到“三分三合”:一是要职责上分,思想上合。党委分工是不同的,主要职责也是不同的,但是党委班子却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要牢固树立“分工不分家”的意识,思想上始终是一致的。二是工作上分,目标上合。班子成员要按照分工推动工作的发展,但是方向要始终与党委的奋斗目标保持一致。三是权限上分,力量上合。要按照各自的权限,负责好各自的工作,听招呼,守规矩,互相补台,互相支持,形成整体合力。坚决反对那些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只顾局部,不顾全局的小团体利益。坚决反对出了问题不按责区分,而简单地以“集体负责”为由平摊责任,“各打五十大板”。要真正做到互相支持不争权,互相配合不拆台,互相信任不猜疑,互相谅解不积怨,真正形成“一股绳”,齐心协力抓好决策落实。

四要风清气正,彰显模范带头“一杆旗”的良好形象。

“班子行不行,要看前两名”。正副书记的品德、才能、心态、境界,对于团结质量至关重要。正副书记政治立场是否坚定,思想作风是否公道正派,有没有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角色定位上能否摆正位臵、平衡心态,是否能严于律己、率先垂范,都直接影响和决定着班子团结的质量。正副书记一定要齐心协力把方向、带班子、抓建设、谋发展,带头常修为官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除非分之想,常省自身之过,珍惜名誉,完善人格,树好形象。班子成员的表率作用也不可轻看,要以宽阔的胸襟,长远的眼光,去辩证地分析问题,排解心中的“牢骚”、社会上的“浊事”,在逆境中磨炼意志;要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把主要心思和精力用在想大事、干大业、做好本职工作上,力求工作多做点,责任多担点,荣誉多让点,在事业奋斗中实现自我价值。

篇3:党委班子团结问题的症结、成因及对策

1 现阶段中国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显著特点

1.1 普遍性与复杂性

当前,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已遍及中国31个省(市、区),几近危及每一类别的农产品与食品生产;无论从东部沿海到中西部,还是从陆地至海洋、植物源性产品到动物源性产品,抑或初级鲜活农产品品到精深加工食品,以至一些非人工的野生或“纯天然”农产品食品等均难以幸免;广泛涉及农、林、畜牧与食品加工等各大行业,涵盖粮食、蔬菜、薯类、水果、油料、香料、糖料、茶叶、咖啡、中药材、经济类与畜禽肉类、禽蛋类、乳品、鱼类、贝类等系列农畜产品、水产品以及各类加工食品,具有明显的普遍性特征。同时,影响我国现阶段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的主要有毒有害物质或污染物种类,既包括农药残留、兽(鱼)药残留、化肥残留、重(类)金属、人工激素/色素、食品(饲料)添加剂、保鲜剂、防腐剂和硫化物、氟化物、氰化物、氯化物等有机无机化学物质,亦囊括黄曲霉毒素、T-2毒素、呕吐毒素、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多种微生物或病菌毒素[1],以及放射性物质、转基因生物污染等;且伴随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现代科技的发展以及农业产业链的不断延伸,新型化合物、有毒有害物质或污染物将层出不穷,污染源或污染途径更趋多元化、复杂化。

1.2 加工产品的低安全性

从产品类别性质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与饮食消费需求的日益提高,现代农业建设的推进、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和产业链、供应链、供应地的不断伸延,生产流程时间延长,加工、贮运、保鲜、包装等环节手段方法骤增,以及各类添加剂(保鲜剂、防腐剂、香味剂、色素等)、非食品包装材料(容器)的大量使用,致使加工食品尤其是精深加工食品的质量安全风险隐患明显增加,安全性往往低于初级农产品品。近年的市场监测结果显示,我国主要农畜产品抽检合格率连续多年达95%以上,而主要食品抽检合格率仍徘徊在90%左右;同时,从事故发生率看,全国重特大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事件亦相对集中地频发于加工食品生产领域。

1.3 市场的非对称性

以销售市场比较,近年来,我国主要出口农畜产品和食品生产加工日趋严格地遵循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的产地环境质量要求与基本生产技术规程、良好操作规范(GMP)或良好农业操作规范(GAP),质量安全监控普遍依照CAC、WTO、发达国家或主要贸易国标准,因此,产品抽检合格率与质量安全性明显高于内销农产品食品。譬如,我国内地供港农产品食品安全率长期保持在99.999%,出口食品和农产品合格率连续多年达99.8%以上;而内销食品与农产品合格率仅分别为90%和96%[2,3],且质量安全标准相对偏低或宽泛、检测项目指标明显偏少。

1.4 分布的地域性

从地域分布看,我国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水平呈现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基于良好的生态环境与产地环境质量、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偏低、传统农业为主导、城乡经济发展滞后以及农业化学品使用量相对较低等原因,西部地区农畜产品与食品的质量安全性优势明显,总体水平好于中东部地区、沿海发达地区或南方地区,重大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事件相对偏少;尤其是珠三角、长三角等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城镇近郊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程度较高的农区,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更为突出。

1.5 设施生产的高风险性

在生产方式上,高度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的现代设施农业,由于内环境相对封闭、高温高湿或高密度栽培、大群体养殖、病虫害频发等特点,以及化肥、农(兽)药、人工激素等农业化学品使用水平相对偏高,往往导致农产品中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含量超标或普遍高于常规的露地栽培与养殖,并进一步给下游加工食品质量安全增添了诸多风险隐患。据有关部门近年的研究检测,温室大棚蔬菜农残超标率高达近20%,露地栽培蔬菜超标率最高仅为0.93%;大棚叶菜类硝酸盐超标率达51.5%,远高于邻近大田叶菜的超标率,且硝酸盐含量平均值较大田叶菜类高出25%;大棚茄果类硝酸盐超标率为15.6%,邻近大田茄果类则基本符合相关质量安全标准[4,5]。

1.6 污染物质的嬗变性

近来,我国农畜产品与食品生产中以有机氯、汞砷制剂、有机磷等“二高、三致”化学农药和瘦肉精、氯霉素、磺胺类等兽药为代表的主要违禁化学品滥用及其有毒有害残留物含量或超标率业已得到初步有效控制;但以Pb、Cd、Hg、As、Cr、Cu等为主导的重(类)金属或新型化学物质、微生物、食品添加剂、有机物污染却呈日趋加剧之势,愈来愈成为影响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的突出问题。据农业部等相关部门的市场调查检测,目前我国市售稻米中Pb超标率高达28.4%(2002),Cd超标率达10%;全国每年有数千万吨粮食遭受重金属污染,经济损失达数百亿元;南方一些水产养殖生产区域,贝类产品中Cd、Cu等重金属超标率达20%以上;珠三角、长三角等一些重污染农区的蔬菜产品中,重金属超标现象较为普遍[6,7,8];微生物污染则已成为2001-2010年全国食品安全事件的最主要成因……

2 中国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主要症结

2.1 农业发展观念陈旧

表现在:(1)发展意愿过度强烈。长期以来,我国贫穷落后的基本国情和粮食数量安全危机、农产品食品供给严重不足的客观现实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导向等,深度激发了各级政府、领导干部与广大民众发展经济、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热情和壮志雄心,使得国人发展的意愿过度强烈,以致片面追求GDP总量增速、盲目追逐农产品食品的产量数量,过度注重短期的经济效益或个人收益,而忽视经济质量与整体效益,忽视国家利益、公众利益、长远利益与社会成本,忽视资源环境代价与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等。(2)曲解发展的真正要义。许多地方政府、领导干部及广大国民,长期误读“发展是硬道理”、“发展乃第一要务”等至理名言,将发展简单等同于增长或量的变化,而尚未充分认识、深刻领会真正的发展所蕴涵的全面性、协调性、包容性、均衡性、科学性、可持续性和质量与效益。(3)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意识淡薄。一是众多消费者尤其是农民的粮食数量安全意识依旧强烈,对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的认知则始终停留在传统层面的较低水平,尚不能全面科学认识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性对人们身心健康、生命安全、公共安全乃至人类社会发展长期、隐性或潜在的深重影响;二是大多数消费者仍普遍缺乏安全农产品食品的基本科学常识或初步鉴别判断能力,缺乏消费的维权意识等,真正全面的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整体意识依然淡薄。

2.2 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粗放

主要表现在:(1)农业化学投入品的大量不规范使用。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农产品生产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历史性的“九连增”,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居世界首位,但化肥、农药、农膜、兽药等重要农业化学品使用量亦呈同步增长之势,并跃居全球榜首或前列。迄今,全国单位耕地面积化肥使用量已突破440kg/hm2(折纯),农药使用量(成药)达15kg/hm2(其中70%为“二高、三致”化学农药),远超发达国家的平均使用水平和国际公认的环境安全上限;农用抗生素年使用量近10万t;农用塑料膜年使用量达200万t以上[9]……农业化学品的过量施用或滥用,不仅带来严重的农业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对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构成前所未有的胁迫,同时也使农业对化学投入品的依赖度日益提高。资料显示,目前发达国家农作物产量的70%依靠基础地力,而我国相应的份额仅为50%[10],农业对化学物质的依赖度已超过50%;可以预见,迫于粮食数量安全压力和现代农业建设的客观需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这种依赖或将有增无减。(2)资源利用效率低下。除了耕地、淡水、生物等农业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普遍偏低,我国以化肥、农药为主体的农业化学投入品的有效利用率亦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化肥平均利用率为30%-40%,农药有效利用率仅为20%-30%,较发达国家偏低20%-30%,导致大量有毒有害化学物质进入农业环境或残留于生物体内,并对生态环境与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构成威胁。(3)生产经营过度分散。无疑土地的家庭承包制依然是我国现阶段乃至今后很长时期内农业农村的一项基本生产经营制度,然而,千家万户过度分散的土地小规模经营或食品生产在充分调动亿万城乡居民积极性的同时,也促使农民、农业与食品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普遍低下,不利于农业与食品标准化生产、农技推广和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的全程监控。

2.3 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束缚

伴随着数十年高速掠夺式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农业农村经济粗放发展以及城乡排污量的与日俱增,我国农业农村自然资源数量锐减、质量骤降,生态环境与产地环境遭受前所未有的重创,耕地生态恶化、水污染加剧、空气质量下降。目前,我国以耕地、淡水为代表的农业自然资源人均水平已分别降至0.09hm2和2163m3,并成为全球耕地资源较为紧缺的国家或典型的贫水国之一;同时,全国耕地遭受化学农药、重(类)金属和塑料残膜污染的面积约分别达1300-1600万hm2、2000万hm2和1333万hm2,受硝酸盐、亚硝酸盐等有毒有害化学残留、有机物或病原菌污染的土壤面积日趋扩大并呈逐年加重之势;70%江河水系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地表水系和近岸海域总体呈中度污染,污灌区面积约216.7万hm2;533.3万hm2农田遭受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等[9]。农业环境的持续恶化,不仅造成农业产量的直接损失,同时也导致农产品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含量偏高或超标,进一步加剧粮食数量安全与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的矛盾。

2.4 生产经营者素质偏低

一是法律意识淡薄。迄今,我国众多食品与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农民对相关的农产品食品法律法规知之甚少;一些人(企业)则精通法律规章与各式潜规则,善于钻法规空子,或行走在知法懂法而违法犯罪的邪路上,肆意掺假或添加使用违禁化学品与有毒有害物质,法律与规则意识淡薄,并直接导致重大恶性农产品食品安全事件的高发频现。二是职业道德素质偏低。当下,中国社会总体信任度已跌破60%的及格线,道德沦丧、公德淡漠、诚信缺失、行风不正等已然成为社会转型期最为突出的问题与千行百业之通病沉疴,尤其在攸关生命健康的农产品食品生产经营领域,利欲熏心、制假贩假、以劣代优、坑蒙欺诈等不良风气盛行,职业道德滑坡、行业操守丧失、诚信自律缺失较为严重,并带来了难以容忍的社会后果与灾难。三是科技文化素质不高[11,12]。目前,我国农产品食品生产经营者尤其是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依然偏低,全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成年公民比例为3.27%,农民的科学素养水平则仅为1.51%,远低于20世纪末发达国家的整体水平;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8年,95.8%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接受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5%,2/3以上农民甚至不懂得如何正确、科学、安全使用农业化学品等,进而给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增添了诸多变数与风险。

2.5 科学技术水平相对滞后

迄今,在相关的科学技术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或世界先进水平尚有较大差距,而难以有效防控或消弭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风险。农业科技方面,农业化学投入品替代技术依然薄弱,农业有害生物与动物疫病绿色无公害防控技术尚处于初级阶段,先进、高效、安全的新型肥料及其使用技术有待研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及技术体系远未建立;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及产后环节相关技术亟待创新提高等。工业与城乡污染物无害化处理、回收循环再利用技术,耕地生态修复与水污染防治,产地环境净化等环保技术研究有待深化。农业环境与农产品食品质量检验检测相关仪器装备陈旧落后或缺位,检测技术、能力、水平、范围、精准度等普遍滞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农业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普遍存在原则性过强、标龄过长、细化度低、涵盖面小、限量值宽泛及科学性、适用性、可操作性严重不足等问题,与国际标准、CAC标准或发达国家标准仍有很大差距,远不能适应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建设之需求。

2.6 法律法规和体制机制不健全

一是法律法规与政策体系欠完善。我国现有的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或政策,尚不同程度存在原则性有余、细化度不足、可操作性差及处罚力度偏软、威慑力有限等问题,违法违规的成本与风险依然过低,而遵纪守法的成本偏高;同时,符合各地实际的综合配套法规条例或政策细则尚未全面出台,并给质量安全监管执法带来不利影响。二是监管与执法乏力。当前,我国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与执法的关系仍欠明晰,责任部门职能重复、交叉或分工模糊、职责不清等现象并存,导致任务不明、责任难究、监管与执法难到位等诸多严重后果;同时,监管与执法理念、手段、方法或技术落后,“运动式”执法、以罚代法、徇私枉法、包庇纵容、形式主义或地方保护主义等不法倾向共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乱象难绝。三是检验检测体系不健全。突出表现在省级以下尤其是县乡基层农业环境与农产品食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队伍、组织力量薄弱或缺位,设施装备落后、人员素质偏低、网络体系欠完善,检测能力明显不足等。四是相关制度缺失或机制不灵。农产品食品产地环境质量认定和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制度仍不完善,运行机制不畅;质检粗放混乱或不规范,认证程序方法欠科学、标准门槛偏低或过度市场化、认证变相“认钱”等倾向并存。

3 保障中国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的对策

3.1 强化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意识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与农产品品质量安全事关人们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事关国计民生、产业安全与国家安全,关乎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关乎国家或政府形象声誉与国民幸福指数乃至民族复兴。当前,中国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水平已有明显提高,但总体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对此,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及领导干部尚须清醒认识、准确把握,坚决克服和摒弃盲目乐观的思想情结、麻痹懈怠情绪和部门利益至上、地方保护主义倾向,进一步将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乃至“执政为民”、“治国安邦”的政治高度,常抓不懈、重典施治。同时,着力强化相关法规政策、基本常识、科学知识的宣教、学习、培训与普及,大幅度提升各级领导干部、执法人员、企业管理者、生产经营者及城乡居民的思想认知与觉悟水平,增强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意识、责任意识、法律意识与道德意识;全面树立正确科学而理性的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观、绿色消费理念与维权意识,不断提高对非安全农产品食品的辨识力,为有效捍卫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奠定思想根基。

3.2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型升级

(1)更新农业发展理念。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观念的转变,彻底摒弃盲目片面追求数量、规模与速度的传统陈旧发展观,牢固树立可持续、绿色、低碳与循环发展新意识和以质量效益为核心,“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的现代农业或后现代农业发展新理念,尽快将农业农村经济真正纳入“以人为本”、持续科学发展的正轨。

(2)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因势利导、因地因时制宜,不断优调农业农村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尤其是以民族文化、旅游度假、休闲观光、康体养生和生产性服务、现代商贸物流等为主导的第三产业;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合理确定种养比重、粮经比例与品种结构,积极发展独具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以特色保增长、促增收、提效益。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资源为依托,紧密结合生态环境要素禀赋、区位优势和产业分工调整与重组,优化产业布局。

(3)加快建立农业生产经营新模式。充分汲取传统农业精髓,紧密结合现代农业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与现代资源环境新科技,加快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与传统农业的改造升级,建立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质量效益型现代农业新体系模式。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种养专业大户、家庭/集体/国营农场和国家专业化标准化种养基地、农业科技园区,推动农地合理流转与适度规模经营;着力培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中介机构或经纪人队伍,积极推行并不断完善“公司+基地+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新型生产经营模式;实施“品牌”战略,加快“订单农业”发展。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积极发展特色高效生态农业,强化农业标准化建设,着力打造无公害农产品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大力推进低碳农业、精准农业、循环农业与清洁农业发展等,显著提升绿色生态农产品食品生产能力,以品质树品牌,以品牌赢市场,以市场求生存、保增长、促增收、谋发展。

3.3 加强资源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

(1)准确把握农业资源环境本底。深入广泛开展农业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普查、调研与监测,全面、准确、及时把握全国耕地、淡水、生物等农业自然资源数量和生态环境与产地环境质量真实家底及其动态变化,并适时公开相关信息;科学划定重点保护、重点治理与禁止开发、暂缓开发区域和应调整或限制生产的区域范围等,为全面正确制定国家粮食安全方略、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战略与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加强农业自然资源保护。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制度,确保1.2亿hm2的耕地红线与水资源等的节约集约化高效利用,为有效缓解耕地生态压力与水资源环境束缚,最终化解粮食数量安全和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双重危机提供基础支撑。

(3)强化工业与城镇污染治理。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工业与城镇污染整治力度,有效遏制工业与城镇“三废”对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侵蚀或破坏。

(4)积极防控农村面源污染。建立健全农村固体废物分类收集清运、无害化处理/回收再利用体系机制,以及废污水收集管网、无害化处理/循环再利用系统等农村公共环卫基础设施;严禁假冒伪劣农资、违禁农业化学品的生产销售或使用;在典型地区,全面实施农业化学投入品总量削减计划,遏制农业化学物质的过量使用或滥用;着力加强土壤污染、水污染为主导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或产地环境整治,尤其是以东部沿海、南部地区与城市近郊为重点,重金属与有机物污染为核心的耕地生态修复;对重度污染区域或农区,应尽早退出生产或全面禁产食用农产品品等。

3.4 提高生产经营者综合素质

(1)强化法律规则意识。加强《食品安全法》、《农产品品质量安全法》、《农(兽)药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教、学习、培训与贯彻落实;加大执法检查和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查处有毒有害或“问题”农产品食品与假冒“三品”生产经营者,严惩生产销售或恶意使用违禁农业化学品、食品(饲料)添加剂等不法行为;重典治乱,加大违法犯罪成本,以正视听,真正营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氛围,全面提升广大农产品食品生产经营者、企业与农民的法律意识、规则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增强道德素质。以社会精英阶层尤其是执政党党风政风与官风官德整顿建设为表率、先导或抓手,引领行风行德与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深入广泛开展职业道德、社会公德、行业规范、诚信自律及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全面树立正确科学的当代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道德观、荣辱观、利益观与世界观;加快推进社会征信体系、农产品食品生产经营诚信档案与“黑名单”制度建设等,稳步提升生产经营者、农民的个人品德修养与职业道德水平,以及全行业的诚信自律度、信誉度。

(3)提升科技文化水平。以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为平台,研究建立符合现代食品企业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新型企业管理者、生产经营者尤其是新型农民培养长效机制;巩固和完善农村基础义务教育制度,确保未来农村劳动力最基本的文化程度;着力健全农民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制度,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农民教育与科技培训体系;完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立科学合理有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流动新机制等,全方位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技文化水平与整体素质。

3.5 完善法规政策与制度体系

(1)建立健全法规政策与监管体系。在现有法律或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相关的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地方性法规与配套政策措施,并定期修订与完善,不断增强其先进性、一致性、协调性、适应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及威慑力。理顺监督、管理与执法三者间的关系,厘清和细化农业、工商、质监、卫生、公安等职能部门的职责分工;改进和创新监管执法理念、手段与方法,严肃查处失职渎职行为及其相关责任人/单位;逐步探索建立具有真正独立性、权威性的监管组织机构与科学的长效监管机制,更加注重日常监管、全程监管与综合监管[13],更加注重舆论监督、公众监督与社会监督等,努力提高监管执法水平与效能;优调发展方略,进一步将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战略的重心和监管重点延及至粮食、禽蛋、水产品、精深加工食品、品牌产品与设施农业、规模经营、知名企业、重金属污染等诸领域及农村市场。

(2)强化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尤其是基层质检机构组织与网络体系建设,充实人员、添置或更新仪器设备、改善办公条件与实验环境;加大学习、培训和再教育力度,不断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综合素质以及各级质检机构的检验检测能力与技术水平。

(3)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充分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发达国家标准、WTO标准、CAC标准或主要贸易国标准,紧密结合中国国情与地方实际,加快推进农产品品与食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制定修订或清理,全面提高标准的严格度、精细度、涵盖面及系统性、前瞻性、科学性、适应性、可操作性,增强各级标准或部门、行业、地区、国际间标准的一致性、包容性,建立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系统科学的国家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第四,建立干部业绩考核新机制。转变“惟GDP”的干部政绩业绩考核传统模式,将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资源环境代价、社会成本、民生指数等“绿色”考量纳入考核问责范畴,建立客观科学的“绿色GDP”或“GEP”考核指标新体系与机制制度,增强各级政府及领导干部的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和使命感。此外,尚须在农产品食品产地环境质量认定与产品质量认证,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化管理体系,“问题”或不合格产品下架、退市、召回或销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与质量可追溯,责任追究,以及公众投诉举报、社会监督等体系制度建设方面不断实践探索、狠下苦功。

3.6 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与进步

篇4:党委班子团结问题的症结、成因及对策

内耗指团体内部因不协调、闹矛盾而无谓地消耗精力、物力。内耗危害极大,为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本文作者对当前一些领导班子产生内耗的原因、弊端进行了阐述,提出了防止内耗的意见和建议。

内耗,是指领导班子内部不团结、不协调,产生不正常的矛盾或冲突,它是腐败现象的一种表现形式,对党和人民的事业会带来极大的危害性。

领导班子內耗的主要表现有:一团和气,貌合神离;人浮于事,互相扯皮;权力分割,各自为政;拉帮结派,争权夺利;互相拆台,抓耳揪辫。

领导班子产生内耗的原因大体上讲主要来自两个方面:领导班子内部的不协调,不一致。领导班子像任何事物一样,内部充满矛盾,其内部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领导者个体素质偏低劣;政治思想素质不高,党性不强,拉帮结伙,搞小圈子,大事不讲原则、小事斤斤计较;思想意识不健康,道德水平低;文化知识贫乏,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一窍不通;组织协调能力差,主要是班子里的第一把手,缺乏领导和协调本领;心理身体素质不适应领导职务的要求;群体协作能力差。有些领导班子中,各成员个体素质比较高,都有独挡一面的能力,可就是工作不配合不支持,具体原因在于:

首先,岗位分工不明确,责权不统一,人浮于事,扯皮事情多;其次,权力分配不当,有些领导干部把权力当作个人地位的象征,视权力分配如同“分家”,搞“家长制”管理,任人唯亲;其三是班子结构不合理,结构不合理的领导班子,整体效能小于领导班子每个成员能力的总和,产生1+1<2的效果。其主要表现是:一是专业结构不合理,缺乏复合型的专业人才,在工作中违背客观规律,造成瞎指挥、多失误等恶果;二是年龄结构不合理。主要是班子老龄化严重,班子成员老成、稳重居多,缺乏朝气,不求进取;三是知识层次低,特别是一些基层领导班子,具备现代管理知识能力的人才很少,以至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四是气质结构不合理,一些领导班子在气质搭配上没有兼收并蓄,互相理解,学人之长,补己之短,以致在处理各种内、外部问题中,不能和睦相处,互相配合,因而大大削弱了领导班子的整体效能。

领导班子建设的好坏,班子整体效能发挥的程度,除了受班子内部诸多因素的影响外,外部环境因素也起很大的制约作用。影响班子团结,导致班子内耗滋生的外部因素主要有:其一,领导体制的弊端,影响班子整体效能的发挥。其主要弊端有:权力过分集中,主要是领导班子内部在统一领导和分工负责问题上,过分强调统一和集中,而对科学分工和发扬民主注意不够,在强调“一把手”的核心作用时,往往过分提高“一把手”拍板的重要性,使权力集中于“一把手”身上。领导机构不精简,在机构设置上,存在着臃肿、重叠等情况,而形势发展所急需的信息、咨询、智囊等类机构,却不够健全,在制度建设上缺少自上而下的、完备的行政法规和个人负责制,缺少对每个机关、单位及个人的职责权限明确而又严格的规定,存在职责不清、赏罚不明的现象,以致人浮于事,办事拖拉,严重地影响了工作效率。其二,监督机制不健全,目前,内耗班子的一个重要的外部薄弱环节就是监督机制不配套,或严重滞后,主要有:一是监督手段单一。对领导班子的监督以单一的党内监督居多,即以纪检监督和组织监督为主要手段,很少与权力监督、民主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手段配套,带有很大的片面性,且漏洞多,成效差;二是监督力度不足,有些监督机构形同虚设,只是摆摆样子,装装门面,对一些违法违纪现象,事前不想监督,事后不敢处理,往往避重就轻走过场;监督缺乏连续性、预防性。监督活动搞突击,紧一阵、松一阵,有时雷雨交加,有时风平浪静;而且监督措施大都落在出了问题的班子身上,亡羊补牢居多,防微杜渐较少。

内耗,有着深远的历史根源和现实基础,危害性甚大。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为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避免减少领导班子内耗乃是当务之急。对此,笔者就如何防止内耗谈几点意见和建议。

1、精心选拔,合理配置。增强领导班子的整体效能,选拔好干部,配备好班子,做到职能相称,优势互补,整体协调,是搞好领导班子建设的前提和基础。(1)精心选拔,把人民公认的优秀干部选进领导班子,避免在干部选拔上任人唯派、任人唯亲,真正把那些党性原则强,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工作实绩突出,得到群众拥护的优秀干部及时选拔到各级领导班子中来。(2)精心调配,做到整体协调,人尽其才。从有些领导班子现状来看,今后班子配备应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一要改善年龄结构,大力选拔年轻干部进班子,努力使班子成员的年龄形成梯次结构;二要增强班子抓经济工作、抓科学发展的能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班子建设也面临着“改型工程”,必须注重选拔那些懂管理、懂经济、懂法律的人才进班子,这样可以避免在重大事项决策中瞎指挥,乱拍板,有利于经济建设,有利于科学发展;三要改变班子成员的气质优势,各展其能,又要互相制约,互相学习,协调一致,这样才能产生向心力,增强凝聚力,减少内耗。

2、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理论和制度,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组织原则,每个领导班子成员都必须遵守这个组织原则。对重大问题,任何个人或少数人都没有超越他人的权利,也没有不执行集体决定的权利,养成按制度办事的好习惯。

3、加强领导干部自身党性修养。一个班子的团结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子成员特别是主要负责人的党性修养水平。领导干部在处理各种问题矛盾时,要树立党、人民、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不利于班子团结的事不干,不利于班子团结的话不说,树立推功揽过的思想,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加强沟通,增强信任。

4、强化监督机制,及时调整内耗严重的领导班子。对于长期闹无原则纠纷而自己又解决不了的班子,要追究一、二把手和当事人责任,对那些长期闹不团结的人,要坚决从领导岗位撤下来。同时,要大张旗鼓表彰那些讲原则、讲风格,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总结推广宣传他们的好经验、好作风,发挥榜样的引导示范作用。

篇5:努力提高党委班子团结的质量

血奋斗,是为了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新形势下各级班子的团结,则是为了实现军队建设跨越式发展,确保打得赢、不变质。搭班子为的是干事业,提高班子团结质量为的是干好事业,班子每个成员都应把个人的目标追求和价值实现,融入到共同的理想和事业之中,把个人的成长进步融入单位的发展和战斗力的提高之中,真正把团结看作一种事业、一种责任、一种奉献,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这样才能保持团结一心干事业、齐心协力谋发展的格局。

坚持原则,保持团结的高格调。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是提高班子团结质量的根本保证。班子成员产生意见分歧在所难免,但不能只讲感情,不讲党性,只求谅解,不分是非,使团结处在会上“兄弟”、会下“哥们儿”的低层次。要消除分歧,维护团结,最基本的方法是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要敢于坚持原则,坚持正确立场,明辨是非曲直,出了问题不能简单地以“集体负责”为由平摊责任,“各打五十大板”。当然,开展批评要采取同志式的方法,有与人为善的态度,更多的时候是“拉拉袖子”、及时提个醒,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树好形象,追求团结的高境界。班子成员有过硬的素质、高尚的品德、扎实的作风,具备人格魅力,才能塑造党委的良好形象,提升班子团结的境界。“班子行不行,要看前两名”。正副书记的品德、才能、心态、境界,对于团结质量至关重要。正副书记政治立场是否坚定,思想作风是否公道正派,有没有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角色定位上能否摆正位置、平衡心态,是否能严于律己、率先垂范,都直接影响和决定着班子团结的质量。正副书记一定要齐心协力把方向、带班子、抓建设、谋发展,带头常修为官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除非分之想,常省自身之过,珍惜名誉,完善人格,树好形象。

篇6:加强党委班子团结建议

一、以诚待人,相互尊重。

由于每个人的成长过程、生活环境、知识素养、性格脾气等方面的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思维习惯和处事方式。因此,在工作中难免有不同的意见分歧甚至矛盾,这应该是正常现象。关键是我们每一班子成员要以诚相待,相互尊重。本着顾全大局、维护班子团结的良好愿望来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本着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的基调来处理出现的不同意见和矛盾。在工作中,应该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要尊重他人的观点、看法、意见,理解他人的困难、处境、习惯,支持他人的尝试、探索、努力。有不同的观点、想法、意见,尽可能放到班子会议上坦诚相见。对他人的不足、缺陷,包括听到的传闻最好个别交流,当面

真诚提醒。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二、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原则。领导干部之间更要以此来处理彼此之间的关系。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就是要求我们班子成员之间都要多看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少看别人的不足和缺点。要学会“以人为镜”、“以人为师”,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就是要求我们每个班子成员都要加强学习,加强世界观改造,加快政治思想素质的提高,对己要严,对人要宽,既要用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信念激励自身综合素质的日臻完善,又要用辩证的观点来对待他人的进步和变化。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就是要求我们每个领导干部都要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火热的工作热情投入到具体工作中去,开动脑筋,狠抓落实;开拓进取,创新监管;关心集体,以局为家;以身作则,模范带头。

三、勇于负责,甘于配合。

每个领导班子内部都有明确的分工,每个领导班子成员都有自己的分管工作和职权范围。对于自己分管的工作,必须积极主动,开拓创新,勇于负责,敢于负责。但在实际工作中,班子成员之间的分工又是相对的,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能分得一清二楚。工作中存在着密切的相互联系是必然的。因此,需要班子成员之间加强配合,加强协作,多通气,多联系,多协调,多补台。经常主动地把自己分管工作中的主要情况以及下一步的工作考虑等及时向班子其他成员进行通报,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请求他们的支持和配合。班子成员之间加强相互沟通,不但可以使一方的工作安排、打算、设想更趋完善,更具针对性,全局性;也使另一方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增长见识,开阔眼界,受到启发;还可以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许多不必要的误解。

当前,我国党政机关正处于机构改革的非常时期,作为基层领导班子一定要团结一心,拼搏进取,带领广大干部切实履行起自身担负的神圣使命!

篇7:如何加强乡镇党委班子团结

**党委书记***

乡镇党委是农村基层组织的“龙头”,是党联系群众和桥梁和纽带,是农村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在新形势下,以“六个好”为目标,搞好乡镇党委建设,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贯彻落实好党的农村政策,把乡镇党委建设成带领群众,创大业、奔小康的指挥部,凝聚人心,举大事、兴百业,党委班子团结至

关重要。我乡现有党政班子成员10人(其中一人是兼职),平均年龄在全市*个乡镇(办事处)中是比较小的。领导班子既然是一个集体,就有一个相互关系的问题,因此,努力使班子成员团结一致,就成为乡镇领导班子建设永恒的主题。班子不团结的危害众所周知,因此,每个班子成员都要加强党性修养,以事业为重,识大体,顾大局,讲原则,守纪律。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班子的团结。实践证明:凝聚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兴旺。一个乡镇的领导班子是否团结,在某中意义上取决于干部的素质,尤其是一个班子时间久了就容易出问题。影响班子团结的因素有很多,如年龄的差异、性格的差异、思想方法的差异、办事作风的差异等等。在班子里每个人的学识、特长、个性、工作经历、人际关系都有很大差别,要用其所长,避其所短。目前,我乡党政班子的精神面貌、工作状态都是前所未有的,气质上刚柔相济,能力上优势互补,班子整体功能发挥得也非常好,这是班子团结的具体体现。那么,如何加强乡镇党委班子团结,在实践中我个人的体会是:

一、合理分工,各司其职,服从全局是乡镇班子团结的基础。

一个乡镇班子,实行集体领导,必须做到与个人负责相结合,充分发挥每个班子成员的作用,这是实现党委集体领导的前提和保证。在我们党内,党委书记和委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同志关系,不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不能凌驾于组织和委员之上。在讨论决定问题时,每个委员都享有同等的权利,必须遵守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但书记对党委的工作负有主要责任。每个委员要尊重和支持书记的工作,接受书记的监督和指导。如果没有个人分工负责,各项工作就会陷入无人负责状态,遇事推诿,互相扯皮,极不协调,只有根据每个人的个性、特长、工作经历进行合理分工,把指标任务分解落实到班子成员头上,人人肩上有担子,个个身上有压力,作为副职要明确职责,正确定位,摆正位置,甘当配角,配合默契,当好助手,不狂尊自大,不超权越权,既要根据集体的决定和分工,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积极主动地完成分管工作任务和正职交办的工作,又要关心全局工作,积极参与集体领导。如我乡今年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实现一个目标,抓好四个重点,完成八项指标,办好五件事实,采取大三措施。目标明确了,领导班子成员都要为这个目标努力,无论分管的工作多么重要,都要服从于班子工作的总目标,否则就会造成力量失衡或方向差异,进而损害总体目标的实现,同时也损害了班子的团结一致。分工和责任必须明确,班子成员各把一摊,各司其事,各行其是,为总目标的实现干好自己分管的工作,力争各自分管的工作在全市领先。

二、相互理解,以诚相待,优势互补是乡镇班子团结的前提。

乡镇正职副职之间如同同胞兄弟,是亲如手足的关系,正、副职是事业的需要和分工的不同,副职对正职必须信赖、尊重、支持,这种信赖和支持必须是真诚的,出自内心,而不是虚假的,副职的整个工作必须坚持向正职请示汇报,要对正职负责,要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信赖而不依赖,主动而不超权,服从而不盲从,分工而不分家,互补而不拆台,副职开诚布公,毫不隐瞒自己的观点,特别是遇到正职的意见不全面、不正确时,要敢于直言相谏,以防决策失误,力戒毫无见解,随声附和,不能固执已见,闹独立性,不密切配合,强化学习,提高素质,互相交流,取长补短。经常谈心,理解勾通,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支持,相互谅解,同甘共苦,同舟共济,荣辱与共,和衷共济,维护团结,副职当好正职的合格助手,不互相扯皮,互踢皮球,进一步增强班子的感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协调关系,当好班长,党委书记是乡镇班子团结的关键。

作为乡镇的“一把手”党委书记,在团结中起着导向和凝聚作用,要当好班长,而不当“家长”,努力把自己的正确主张变为“一班人”的一致意见,班长必须抓方向目标,抓重大环节,抓决策、定盘子,不能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必须放权给同事们。决不能事无大小统统管,权无大小统统揽,揽散人心,揽散班子,自己要起好带头作用,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看人看事要全面、客观、公正,不带个人感情色彩,不以高低、贵贱、贫富看人,不从个人利益和个人好恶判断是非曲直,不偏听偏信,尤其是在听取的反面意见和处理各种矛盾时,更要有善听逆耳之言,敢饮苦口良药的精神,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待人接物,容人容事,宽容而不纵容,确实要有容人之量,爱才之心,用贤之举,不计较个人恩恩怨怨,胸襟开阔,光明磊落,要学会平衡,防止顾此失彼,协调好副职们之间的关系,要切实负起加强团结的责任,对领导班子成员之间存在的不利于团结的隐患要及时予以消除,记得有一次,两个副职因一句话发生误会,我分别找他们谈话,各自认识了自己的问题,两人消除隔阂,重归于好。作为一名正职要尊重副职,维护和支持副职的工作和威信,凡是分管领导权力范围内的事,一般由分管领导自主处理,不搞“

一步到位”,一般不让干事们在请示工作时搞“一步通天”,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政治上关心,生活上照顾,因人而宜,采取有效的鼓励或批评的方式,不能厚此薄彼,应一视同仁,使他们内心服气,在实际工作中,程度不同的不协调现象,并不罕见,呼应不当、衔接不紧、配合不力,相互扯皮乃至冲撞的情形便时有发生。这便在客观上形成了内耗,削弱了班子的战斗力。在**村打花墙期间,针对副职们工作不协调,指出了缺点,进行了批评,通过改进,副职们自觉地维护整体形象,整体团结,整体和谐。

四、坚持原则,是非分明,完善制度是乡镇班子团结的根本保证。

班子团结并不是一团和气,团结而不战斗,反对团结问题上的庸俗化、表面化,认为团结就是“以和为贵”,这种隐瞒了班子成员真实思想的表面团结发展下去,不仅会使领导班子原则不明,是非不清,也势必造成班子成员口是心非,其结果只能是与团结的初衷背道而驰,我们要不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针对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原则,坚持真理,旗帜鲜明地进行思想交锋,畅所欲言,敢于暴露自己的真实思想,做到大事上讲原则,小事上讲风格,大事不糊涂,小事不在乎,在思想交锋与争鸣中求得对问题的统一认识,修正错误,积极整改,从而达到思想上和组织上真正的团结。班子必须建有一套有针对性、系统性、规范化、科学化的制度,依靠制度规范权力,依靠制度保证权力的有效运行,防止权力腐败,重大决策集体研究,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集体决策,分工执行。反对拉帮结伙,搞小圈子,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树立服从大局的正气。在思想上正本清源,在工作中公道正派,正确对待得与失、进与退、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做到自重自省、廉洁奉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反对奢侈浪费,以权谋私,始终把党的利益摆在第一位,自觉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使党内团结成为建立在工作基础上的牢固的团结。确实搞好廉政建设,坚持“一支笔”财务审批,副职之间不争权夺利,互相猜疑,领导班子成员要廉洁自律,勤俭节约,以俭养德,以俭养廉,不占小便宜,公生明,廉生威,取信于民,树好形象。近年来,我们先后出台了从严治党“十不准”、为政清廉“十公开”、分工职责制度、学习制度、集体议事民主决策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干部制度、党建工作例会制度、领导干部下乡制度、重大事项汇报制度等有关制度。

篇8:党委班子团结问题的症结、成因及对策

《课程标准》指出:知识的传授要面向全体学生, 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里的每一名学生就包括我们念念不忘的“学困生”.而转化学困生的工作却一直困扰我们每一位教师.工作十多年来, 笔者一直致力于转化“学困生”的研究, 颇有心得.笔者认为应从寻根究源、对症下药、强化巩固三个方面来进行学困生的转化.一、寻根究源, 了解“困”之因1.心理排斥型学困生这类学生的表现很多, 但主要是缺乏对数学的兴趣感与自信心, 不喜欢学习数学, 认为自己不是学数学的料.他们课堂上不积极思考, 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漠不关心;对不懂的问题不去认真钻研, 或者不请教别人, 而是马虎应付;布置的练习不做或者随便抄袭了事, 考试成绩差也若无其事.许多老师常常认为这类学生是学习态度问题甚至是思想品德问题, 其实更多的是心理问题.形成这类学困生并非完全是学生的原因, 其中也有教师因素.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 教师的误解、责难等等都会严重伤害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信心.2.行为偏差型学困生这类学生的主要表现是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正确的学习方法.课前不预习, 课后不复习, 上课不认真听讲, 作业不独立完成, 不注意将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总结使之融会贯通, 解题时不能正确灵活地运用定理、公式, 死搬硬套.考场上“临时发挥”, 考后也不注意总结反思.为什么会形成行为偏差型学困生呢?其中有学生的原因, 但更多的是教师的原因.一些数学老师只注重教而忽视学, 只注意教给学生知识, 而不注意传授学习数学的方法, 只是布置学习任务, 而不告诉学生如何完成这种任务.3.智能低下型学困生数理智能低下型的学困生的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 一是缺乏运用数字或数式进行运算的能力.尽管有的学生学习也很努力, 但掌握不了知识要点, 总结不出教材的知识结构, 更找不出问题的重点和难点, 不知道掌握了哪些知识, 同时也提不出问题, 对学过的知识点不会用, 更谈不上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因而在小学阶段就成为学困生.二是缺乏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 不能掌握因果关系, 不会进行推理, 而学习初中数学已经开始需要较强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了, 因而这些学生进人初中后就很快分化出来, 成为学困生.只有了解了学困生“困”在哪里了, 才能有效地进行转化工作.二、对症下药, 打开“困”之结1.消除戒备心理.尊重信任, 平等对待是转化后进生的关键消除戒备心理的唯一途径是教师对后进生要爱得真, 爱得深, 将严格要求渗透在爱之中, 教育实践告诉我们, 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 教师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 可以使浪子回头, 当学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 他们将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孟子说过:爱人者, 人恒爱之;敬人者, 人恒敬之.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信任源自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信任.教师只有用自己诚挚的爱心去拥抱学生, 才能真正感化学生, 才有可能细致观察, 正确评价, 宽容对待学生们.有部分学生是因为家庭原因父母离异而性格内向, 孤僻, 并伴有自卑心理, 导致学习成绩落后.我主动找他们谈心, 在生活上给予关心, 给他们以宽容的态度, 平等地与其交流, 做好与家长的沟通, 动员家长主动过问, 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情况.有些后进生成绩差, 是因为没有学习目标.针对这种情况, 指导他们制定短期和长期的学习目标, 而且经常督促他们检查自己的目标实现情况, 以此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动机.2.改进教法, 指导学法, 提高需要帮助的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中, 联系实际, 为学生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意境, 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 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主动的获取.对一些后进生, 要给他们创造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 引导学生在课上有所思, 有所情, 有所收获, 以情入境, 真正从思维上参与, 从情感上参与.同时, 积极探索“低起点, 多层次, 高需求.”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课堂教学改革,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与发展, 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除此之外, 教学中还应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对需要帮助的学生合理定标, 分层分组, 加强辅导.平时布置作业、考查区别对待.许多需要帮助的学生不愿动脑思考, 一遇问题就问老师和同学.例如, 我班的马桢同学, 意志力较差, 平时在学习上遇到难题总不能认真思考, 只想从老师和学生或家长那里寻求帮助.为培养该生良好的意志力, 我平时就注重对该生单独进行训练, 每次教学新课后, 我都会把她找来, 出一些基本的题目让她能独立地克服困难完成.家庭作业, 她也可以降低难度, 专门练习.通过一学期的训练, 她的数学稳步提升, 达到的中等水平.采用生动灵活的教学艺术, 让学生在学中乐, 学中仿, 学中用, 从而激发兴趣.学习能动性培养起来, 建立起主动性, 效率自然得以提高.差生由于心理上怕说不好而不敢开口, 我尽量将比较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 这样学困生开口的习惯就会慢慢地养成.时间长了, 学困生的参与意识大大地加强, 习惯成自然, 消除了畏惧心理.三、强化巩固, 远离“困”之苦1.组建班级“师徒”队, 对解决学困生问题有着积极的作用遵循互补的原则, 让成绩优秀的学生“一对一”地帮助学困生.利用午间、课间, 及时关心学困生的学业情况, 及时解决他们存在的问题.有一支优秀的“师徒”队, 会让学困生转化工作事半功倍.2.加强家校联系, 增进家长与学生的联系多利用家访、电访等手段, 经常与家长联系, 多找些学生的进步方面和家长共勉, 提出在校期间由老师督促, 在家庭的学习作业靠家长督促.只有学校与家长能够配合紧密, 共同的努力, 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才能取得很好效果.就能在和谐轻松的气氛中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 奇怪的是, 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 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告诉我们, 对学困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 我们必须正确认识他们, 研究他们, 将融融的师爱洒向他们, 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 健康成长.

上一篇:支玉恒的课堂教学艺术 情 智 巧 实下一篇:病事假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