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朗读艺术

2024-05-16

课堂教学朗读艺术(精选8篇)

篇1:课堂教学朗读艺术

课堂教学朗读艺术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朗读就是运用普通话把文字正确、流利、响亮、有感情地读出来,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活生生的有声的口头语言。朗读是一种口头语言的艺术,指导朗读更是一门艺术。

朗读教学既是传统的,又是新兴的;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随着素质教育对课程改革、教材改革、教法改革提出的新要求,朗读教学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我们应该讲究朗读训练的技巧和方法,使朗读训练艺术化,让学生爱朗读、会朗读,从而爱语文、学语文。

一、重视朗读的基础性

朗读的训练要体现一个“熟”字。朗读的程度深,课文就能琅琅上口,自然成诵。只有多读,才能更快更好的理解课文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读得更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不就是说明了这个道理吗?那么这个“熟”字,需要学生在上新课之前,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重视朗读,教师首先也要重视起来。每天都要布置朗读的作业,借助家长的力量,对口头作业也要经常检查反馈。同时,晨读也是一个不错的机会,让对所学的课文读熟、读精。教师要好好的利用,不要两手反握在背后,去做一个旁观者,实践证明,如果和学生一起去读,效果会更好。

二、注重评价,鼓励学生朗读

学生由于年龄、性格、兴趣、智力发展水平的不同,存在着很大差异。这就造成了有的学生领悟快,有的学生领悟慢;有的学生读得响,有的学生读得轻。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就要将因人施教落到了实处,面向全体学生,才能提高整体的水平。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必需制定出不同的要求。鼓励学生大胆地读,读响亮,要让老师听到你的声音,特别是个别读的时候,更要勇敢,口齿清楚,普通话标准。哪怕学生只有一点点的进步,都应该给予肯定,让每一个学生对朗读都充满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次,创造和谐融洽的环境,让学生学会听,学会自己去评价。在朗读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评一评谁读得好,好在什么地方,或是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读得还不够。例如:在教学《小小的船》这篇课文时,请每组选派一个代表进行朗读比赛,其他小朋友做评委,看看谁读得最好。每位小朋友的情绪都很高,个个竖起小耳朵听得很认真,发言也很热烈,把参赛小朋友的不足都指能一一指出,连很细微的地方也不放过。通过评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可以很好的掌握平翘舌音和前后鼻音,当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三、在朗读中培养语感

俄国作家果戈理曾说:“像样地朗读一篇抒情作品„„需要同诗人分享那充满他那心灵的崇高的感受;需要整个心理去感受它的每一个词。这时,在朗读者的声音里,听得出一种真实的内心激动。” 要有“心灵的感受”,要有“内心的激动”,就要我们在朗读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能力在朗读表达中十分重要,它直接影响人们的语言表现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那么怎么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1、利用已有的资源,培养语感。课文插图能让抽象的语言文字变得形象、直观,也可以让学生理解一些难懂的词,对朗读起到一定的作用。如:在教学《荷叶圆圆》这篇课文时,让学生仔细看图,就能理解“停机坪”,就能体会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的活泼可爱,在这个基础上,在配上优美的音乐,就能把课文读得更生动。

2、进入角色,去体会作者的心情。情感是朗读培养语感的重点,用声音形象来感受作品,尽可能理解作品深层的涵义。虽然语言文字本身,不管从文字形式还是以语流形式读,都不可能具备形象性特征,教学中,教师又不能用自己的理解去替代学生的思维和感受,要从语言反映的事实中诱导学生去想象、去体验、去感受。这就要借助学生丰富的想象。学生只有通过想象,再现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才能产生真情实感,才能真正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3、不能忽视教师的示范作用。现在的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讲得越少越好。可是,我们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示范作用。在朗读教学中,有时非常需要教师的范读和讲解,特别是长句或古诗词。学生顺着教师的思路,就会少走歪路,就越能把握文章的情感,摸着朗读的门路。这就向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随着语文教改的不断深入,朗读教学被教育者们越来越重视。朗读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项长期的、意义大的工作,相信朗读教学会更加辉煌,我们的课堂会更加有语文味。

朗读训练的评价艺术

评价,是朗读训练的重要环节。通过评价提供反馈信息,可以不断调节朗读训练的动态过程,使其向预定的教学目标逼近。朗读训练必须抓好评价环节。朗读训练中的评价同其它教学评价一样,在讲究实用性的同时,更应追求艺术性。具有艺术性的评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效能,促进整个训练向纵深发展。朗读训

练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评价应凸现科学性

进行朗读评价,无论是指导思想、评价内容,还是评价标准、操作方法等都必须合乎科学,不能犯科学性错误。只有这样,才能如实地反映学生的朗读水平,才能使评价的结论成为指导和改进学生朗读的客观依据。

朗读评价要具有科学性,首先,评价者必须把握正确、客观的评价标准。《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既是朗读教学的总要求,同时也是我们进行朗读评价的标准。

正确 要求学生发音准确,吐字清晰,声音响亮,要一字一词读准确,不读错字,不丢字、添字,要按句逗停顿,不重复字句,不顿读、唱读、指读。流利 要求学生把句子读完整,不读断句。要读出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间歇。要

读得连贯自然、速度适中。

有感情 朗读要读出不同语气,语调适中,要读得有轻重缓急,情感表露要朴实自然,用声音的本色表情达意。同时,还应注意针对不同文体采用不同的“美读”方法。“理论文和说明文,逻辑地读。抒情文和诗歌,感情地读。记叙文的叙述部分和人物的对话部分,一要读出事情的经过,一要传出各个人物的语气神态。”(叶圣陶语)“正确、流利、有感情”三者要求逐步上升,我们在朗读训练的各个阶段要把握不同的评价标准,分层评价,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一方面,就“面”上而言,可“根据阶段目标,在各学段有所侧重”。比如在低年级段,侧重于评价学生是否把书读正确、流利,而在高年级段,则侧重评价是否达到 “美读”的标准。另一方面,从“点”上来看,教学一篇文章,我们又可以按“初读──正确、流利”、“精读──正

确、流利、有感情”的标准进行评价。

其次,评价内容应体现多元化。朗读评价是对学生通过训练所形成朗读能力的综合性测评,因而评价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内涵也是极其丰富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此进行了具体阐述:“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情感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之所以要进行多元化、综合性的评定,一是由于朗读技能的复杂性和任务的多面性决定的,过于强调朗读技能的某一方面,所作出的评价必然是片面的;另一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价,也利于学生发挥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拥有自信,迈向成功。

最后,评价主体应体现互动化。进行朗读评价,应强调评价主体的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改变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注意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与学生间相互评价相结合,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等多方面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首先,教师要通过示范,使学生学会评价。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同时,鼓励学生读后主动征求别人意见:“大家觉得我读得怎样?”最后,教师要注意调动其他学生的积极性,引导、组织他们参与评价,发表意见。在评价中帮助别人,完

善自我。

二、评价要突出激励性

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曾这样说过:“教育,就是给人积极向上的影响力,教学艺术就是激励的艺术。”学生在前进的路上遇到的成功或失败,既可能成为沉重的负担,也可能成为新的动力,评价在这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朗读评价时就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尽可能多地运用表扬武器,做到“好话多说,坏话好说”,突出激励性。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情绪体验,树立再创佳绩的信念。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这方面有着许多成功的经验,这里,我们不妨欣赏他的一个精彩教例,领略一下激

励性评价的魅力。

于老师在丹阳师范附小教学《新型玻璃》一文,指名读第一段课文时,有位学生把“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的罪犯被抓住了”这句话读破了。于老师耐心地说:“这句话比较长,难读,请你再读一遍。”谁知这位学生第二遍又读错了。接着读第三遍、第四遍„„一连读了七遍,学生还没读对。读第八遍前,于老师抚摸着她的肩,鼓励说:“你深吸一口气,放松放松,然后一字一字地把这句话默读一遍,第八次准能把漏掉的字读出来。”果然,她成功了,于老师又和同学们一起鼓掌祝贺,并送上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记住,爱心献给别人,信心留给自己。”这一教例中,于老师运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不断激励这位学生,点燃了她的希望之火,扶植了她的自信之树,让她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倘若教师在学生第一遍读错时就当头棒喝:“你坐下,别浪费时间了。”那将会给这位学生造成多大的心灵创伤(当时有几百人听课),也许这孩子一辈子也不

敢当众发言了。

朗读评价突出激励性,还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激励要以事实为依据,评价要中肯,而不能无根据地胡夸,学生每次读完都是“读得不错”、“鼓掌祝贺”,把激励廉价化、庸俗化。二是不能为激励而激励,以贬低一个来褒扬另一个。应该杜绝“你比××好多了”之类的评价。三是正面鼓励并不排斥指出错误。我们在突出学生优点的同时,还应让学生看到自己在朗读中存在的不足,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力求改正。

三、评价要体现指导性

评价是对前一阶段训练的再认识、再学习的过程,它既是前期活动的终结,又是新的活动的开端,评价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评价要体现指导性。一方面,通过评价对前期活动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和完善的意见,让学生不仅知道“怎样改进和完善”,而且知道为什么这样改进和完善;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评价,了解自己朗读中的缺点,知道今后在朗读中应该发扬什么,克服什么,今后怎么办。例如,某学生读得不行,我们就不能在评价后简单了事,结束该生本次朗读训练,而让其他学生继续读。这种二元结构模式(“朗读──评价”)的评价,只能是形式主义,走过场,不能体现评价应有的功能和意义。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通过评价对该生的朗读提出改进的措施和方法,然后让他加以运用,再次朗读,直到达到要求为止。这样,形成“评价──指导──练习──提高”、“再评价──再指导──再练习──再提高”良性循环,有效地促

进了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四、评价要注意教育性

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双基”训练,使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具有听、说、读、写能力,当然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与此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诚如加里宁指出的那样,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单单是一个传授知识的教师,而应是一个教育家,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教师应树立鲜明的“育人”目标,把“教书”纳入“育人”这个大目标。就朗读评价环节而言,我们同样应高擎“教书育人”的大旗,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注意其教育性。例如在互评过程中,学生站起来,往往是指出别人的缺点,这儿不好,那儿不行。诸如“声音不够响亮”、“缺少表情”、“我觉得他读得不好”„„有的学生简直就是挑剔,把别人说得一无是处。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大家主要要看到别人的长处、优点(即使该生读得不到位,但能当众发言,本身就是件值得肯定的事),其次才是不足。同时,教育学生在指出对方不足时,语言要委婉得体。多说“我觉得他在××地方再加上点感情就更好了”、“ ××读得很好,不过,我对他还有个小建议„„”之类的话。这样做不仅能培养学生对事物一分为二的观点,而且也能教育学生善于发现别人长处,取长补

短,不断进步。

五、评价要张扬学生个性

教育,说到底是培养人的活动。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认知特征、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欲望要求、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创造潜能„„因此,我们在重视学生共性发展的基础上,更应注重让每个学生富有个性地发展。于漪老师早就大声疾呼:“没有个性的发展,就没有卓越的人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强调指出:“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发展个性必须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融入各个教学环节之中,朗读训练的评价环节当然也不例外。在朗读评价过程中发展学生个性,我们认为应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首先,朗读评价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每个学生对于文本都有着不同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表情朗读作为学生对文章情感内省的一种外现形式,因而也就自然而然地带上了个性色彩。同样的一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有的人从中领略到盎然的春色,读起来是欢快明朗的;有的人则从中感悟到人生沉浮,沧海桑田,“坎坷知多少”,读起来是苍凉悲壮的。所以,我们在评价学生朗读时,就不能搞标准化,不能把感情朗读变性为“感情+朗读”,即统一要求学生带着什么感情或用什么语气去读课文。更不能搞“家长制”,把教师自己的意志、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那样做只能是把学生变成“人形鹦鹉”,对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都是毫无裨益的。

其次,朗读评价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性格特点及学习基础因人而异,不能“千人一词,简单划一”,避免因评价而产生消极影响。例如,对一些语文基础较差、胆子小的学生,我们在评价时就要适当降低要求,只要是比以前有进步,就应该加以鼓励。又如对一些自尊心较强的学生,评价时则应更加讲究,如用“刚才这位同学读得很好,谁愿意和他比一比”之类的话,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又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当然,在张扬学生个性的同时,我们还应倡导学生在评价中的合作,从小培养相互合作的精神。

总之,我们要切实抓好朗读训练的评价环节,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篇2:课堂教学朗读艺术

内容摘要

ABSTRACT

一、熟悉和了解课文内容 第一节 读准字音、扫除障碍 第二节 落实语句

整体推进

二、停连——朗读中的标点符号 第一节 停连的作用 第二节 停连的种类

三、语气——朗读中的语句的“形”“神” 第一节 什么是语气

第二节 语气的色彩和分量 第三节 语气的声音形式

四、节奏——语句中的抑扬顿挫、轻急缓重 第一节 我去哪里寻找你——我的“节奏” 第二节 节奏的不同类型

升华——窦桂梅课堂朗读艺术之己见 第一节 对窦老师朗读艺术的总结与评价 第二节 我观窦老师朗读艺术

论窦桂梅语文课堂朗读艺术

朗读,在中国有着十分古老的历史。从孟子“诵其诗,读其书”的说法中,我们大致可以可以推断朗读在中国大约已经有了三千多年的历史。我们无法得知古人是如何进行朗读了,与我们现代人朗读有多大的差异,可是我们无疑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不论古今,甚至中外,朗读于每一个人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唯有朗读,我们方可以从文字中探索古人的踪迹、领略其思其想,与之把臂同游。朗读在语文教学上尤为重要。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对经典,除了朗读还是朗读。不是讲读,也不是解读,而是朗读!学习经典,感悟的是语言,不是故事;我们不是开故事会,而是体会文学的魅力。”窦桂梅老师是全国语文特级教师之一,她在语文上有着非凡的建树。窦老师将朗读划在语文教学重要的层面上,可见朗读教学确实不可忽略,而窦老师语文教学的一大特色便是她的指导朗读艺术。

熟悉和了解课文内容

要进行流畅朗读,熟悉和了解课文内容非常必要。窦桂梅老师总会先从课题切入,让学生从课题中初步熟悉和了解课文内容。以《林冲棒打洪教头》为例,窦老师用好汉歌作为背景音乐,PPT上先后略过水浒传中一百单八将,窦老师在她营造出的氛围中以她惯有磁性的声音解说着水浒传发生的背景,最后,PPT固定在一百单八将其中一将身上,窦老师问学生此人姓甚名谁,在听完学生弱弱回答林冲之后,窦老师不甚满意,再次反问学生:“千年人物就这样喊出来吗?此人姓甚名谁?”学生此回回答得刚硬大气,如同林冲本人刚硬且大气,窦老师才稍稍满意。在亮出林冲后,窦老师又渐渐板书出课文的标题——林冲棒打洪教头。

窦桂梅让学生朗读题目,在 窦老师“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打的是谁”示意下,三名学生分别用不同的感情色彩朗读了题目,第一名学生侧重读“棒打”,第二名侧重读“林冲”,第三名学生侧重读“洪教头”。短短三分多钟,独具匠心的指导朗读方式,窦老师让学生迅速融入课文的学习中,清晰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第一节 读准字音、扫除障碍

读准字音、扫除障碍可是朗读的前期准备工作之一。汉字有读音、语音(口语音)、异读字、多音多义字等的区别,比较复杂,还有一些姓名、古代国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常常有特别的念法,一不注意就难免出错,造成笑话。这些吃不准对错的字音会在你朗读的过程中造成干扰,影响朗读的流畅性。所以很多老师都会在教授新课文时提前让学生先自学课文,找准课文的正确读法,也会在课堂上对某些学生易错字音做重点强调,让学生反复读防止下次出错。窦老师在这方面与一般老师表现无异,她也会在课堂上就错读频率较高的字做强调。以老师的教学实录《清平乐.春居》为例,窦老师以辛弃疾的另一首词《破阵子》导入新课,念《破阵子》时,窦老师特别强调醉里挑灯看剑里挑[tiǎo]字以及梦回吹角连营里的营[yíng]字读法,挑字是多音字[tiāo]、[tiǎo],所以强调其读法,而之所以还强调营字的读法主要是因为某些学生在读这个字时读成了[yīng],引起了窦老师的关注。在转回本次课程内容《清平乐.春居》时,窦老师叫一女学生朗读了整首词,女学生朗读完后,窦老师对其三个地方作了重要点评:第一个是白发谁家翁媪里翁媪[wēng ǎo]二字,这两个字学生比较容易出错,第二个是溪头卧剥莲蓬里的剥[bāo],第三个是蓬[péng],剥字是多音字[bāo]、[bō],莲蓬里的蓬在现实生活中可读成轻声,在这里读作第二声主要是因为押韵。又以《晏子使楚》为例,第一位女生朗读一、二段时窦老师评价了该学生读的大夫[dài fu],因

古读[dà ifu]、现读[dài fū],也评价了她的侮辱[wǔ rǔ],因学生在这个词上容易读错,接下来窦老师又请了第二名男同学朗读,提别点评了他的儿化音和瞅了你一眼的瞅[chǒu],特别评儿化音是因为上公开课的学生是深圳的,儿化音可能没有北方人那么准,点评瞅是因为这个字可能很多学生不认识。窦老师在其他课上也有诸如上述所示例中的对易错字音的提醒,特别是古代诗词方面窦老师在读音上的强调就更下一番功夫了,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词应押韵而读。一切皆以韵味为首,这是窦老师区别于其他老师最大的特色。在读准字音、扫除阅读障碍的准备工作中,一般的教师都会在真正进入文章学习前让学生了解课文的正确读音,告诉学生这个字、词应该是这样读才对,一切才是死理,更改不得。窦老师的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则是在合乎情理之下,随文动而动。她会告诉学生这个字、词只有这么读才更迎合文章的韵味,让一切水到渠成,又不显得突兀。历代学子吟诵文赋时都会赋予音乐美,是吟诵、唱读,而不是死读、僵硬读,并不是说这个字词一定要这样读、这是更改不得的,而是我们在赋予它们这个读音时才会更加有韵味,更加灵动悦耳。窦老师很明显了解这点,所以在教授读音时她不会直接跟学生说这个是正确读音,而是让学生在欣赏中读出韵味,韵味为主、正确为辅。

第二节 明确文章立意

明确文章立意,是抓住作品灵魂的有效方法。

我们知道,朗读是运用有声语言把作者的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的。理解作品应该是朗读创作的第一步,其次才是寻求适当的表达方法问题。只有先理解了作品,表达才有了坚实可靠的基础;只有先透彻地理解了作品的内容,才谈得上正确而完善的表达。

那么,窦老师是如何在朗读前让学生理解文章立意的呢?我们以老师的教学实录《圆明园的毁灭》为例看窦老师是如何在这点上诠释完美的。

我们先来分析《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

《圆明园的毁灭》总共六个自然段,除掉开头第一段以及最后一段总结全文,中间三段作者皆在介绍圆明园的辉煌,真正进入课文主题“圆明园的毁灭”的仅仅是一小段。我们可以通过文章字符数更精准了解作者安排文章的规格:除掉标题“圆明园的毁灭”这6个字,统计上课文的标点符号以及空格,课文总共583个字符,详述“圆明园的辉煌”的字符数有365,叙述作品主旨“毁灭”的字符数却仅仅只有158个,作者这样安排文章的立意是什么呢?我们暂且放下这个疑问,去看看窦老师是如何讲述这篇文章的。

就《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来说,窦老师在全国很多地方均上过公开课,在讲述文章时,窦老师因不同地方学生情况不同而对课程做过略微调整,当然在这样的调整下上课时长也不尽相同,可是不管是上课时间较长还是较短,窦老师对课文各个部分分配的时间比例是相似的,表现为:讲述“圆明园辉煌”的时长3为总时长的,讲述“毁灭”的时长却占总时长的一半以上。为什么窦老师会8这样安排课文呢?为什么字符数仅有158个的小小段落窦老师却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讲授?原因在于窦老师清楚明白作者安排文章的立意、了解作者内心最真实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正如课文最后一句话所说“记住辉煌铭记毁灭”,在安排文章时作者用了365个字符描写圆明园曾经的辉煌,却只用了158个字符叙说着其的毁灭,这场

毁灭虽然短暂、仓促,可是在这仓促下却裹藏着作者对两千多年的文化被毁于旦夕的无奈、悲恸、悔恨,以及作者想让我们沉思的方向,她想让我们沉思历史是需要铭记的,只要铭记历史,我们才知道落后就要挨打这个事实,才能激发我们振兴中华的决心!所以,“漫长”的“辉煌”只是想让这“短暂”的“毁灭”来得更加石破天惊、惊天动地,“辉煌”的只是结果,“毁灭”才是震撼作者心灵的过程啊!窦老师非常了解作者,她更将这份理解传达给学生。在讲述课文时,窦老师不含蓄作者心中所思所想,她非常直接敞开作者所有的感情,在时长接近80分钟的教学中,她用一半以上的时间渲染着作者对于毁灭的悲痛,她让学生感受着作者的痛,更让学生承担作者寄托的情感:铭记历史,开拓明天、振兴中华!

只有明确文章的立意,我们方可以抓住文章的灵魂。关于文章立意的重要性,唐朝文学家杜牧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凡为文以意为主„„苟意不先立,止以文彩辞句,绕前捧後,是言愈多而理愈乱,如入圜圚,纷然莫知其谁,暮散而已。他的意思是说,对于写文章来说,立意是最重要的,如果不先确定立意,而只是注重文辞的华美,那么写得也越多意思就越乱。《圆明园的毁灭》作者虽然较大篇幅描写曾经的辉煌,让我们感受“众星拱月”的布局,“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的形态,“诗情画意”“幻想境界”的美妙,“名人字画”“奇珍异宝”的珍贵,可是作者真正想让我们看到的不是这些辉煌,而是当辉煌毁于一旦之后历史的哀鸣。作者要的不是后人对毁灭的祭奠,而是铭记、沉思。如若理解不到作者起意文章的心思,那么教师在教授时情感势必会偏颇,会过于将目光集中在曾经的辉煌上,毁灭则少了一份深沉,朗读作品时我们投入的感情就会倾斜甚至错置。这就是缘何窦老师在课文笔墨少之处却花费大量时间讲述,只有如此才能让学生理解文章立意。了解立意后我们朗读时就朗读的重点放在能提示作者创作意图、揭示作品主题的地方。

上述所讲似乎过于抽象,那我们在简化一下。正如王宇红老师所说,想要了解文章立意,在朗读前我们不妨问一下这三个为什么,即: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他想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是什么,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

第三节 理解文章结构

感受——从理解到表达的桥梁 第一节 抓住感受

表达感情 第二节 落实语句

整体推进

停连——朗读中的标点符号

第一节 停连的作用 第二节 停连的种类

语气——朗读中的语句的“形”“神”

第一节 什么是语气 第二节 语气的色彩和分量 第三节 语气的声音形式

节奏——语句中的抑扬顿挫、轻急缓重 第一节 我去哪里寻找你——我的“节奏”

第二节

节奏的不同类型

升华——窦桂梅课堂朗读艺术之己见 第三节 对窦老师朗读艺术的总结与评价

篇3:课堂教学朗读艺术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所谓“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中国古人早就对朗读的益处做了精辟的概括和总结。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 大声地朗读可帮助其正确地发音、识字, 同时有助于其理解文章的大体内容和蕴含的中心思想, 领会作者当时的情感, 领悟语文基本的表达方法。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是辅助学生识字、写作、口头表达能力得到综合提高的良好途径。朗读, 作为一种师生创造性的艺术,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重视。

一、注重范读, 示范启发

朗读是一种最基本的阅读方式, 其教学的方法主要是“口授耳听”。小学生语文知识基础和阅读能力水平有限, 教师的精准、富有感情色彩的范读, 不仅能为学生树立一个好榜样, 也能让学生通过教师的阅读, 深刻理解课文的内容, 体会课文所体现的思想和情感, 并与作者产生共鸣。如果教师再能将自己对文本独特的理解贯穿于其中, 进行独具匠心的教学活动设计, 则更能使范读达到更高一层的境界。

首先, 以声传情, 激发兴趣, 提高能力。精彩的范读, 往往能够透过声音传递情感, 形神兼备, 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文本的内容, 而且使学生受到教师情绪的感染, 达到与教师、与作者的情感的共鸣。这样, 学生会表现出一种情感冲动, 产生了一种也想朗读课文的兴趣, 也有助于解决学生在朗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提升学生的阅读技巧和方法, 向老师学习如何使用好普通话、语调的抑扬顿挫、逻辑重音的突出、节奏的快慢、读书姿势、习惯等。

其次, 以声传情, 辅助理解, 培养语感。教师深情地范读, 将课本中静态的文字变成了一个个多姿多彩的有声画面, 使学生能够形象地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在语言描述的情境中, 尽情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

二、加强朗读技巧指导, 奠定朗读基本功

只有掌握了扎实的朗读技巧, 才能进一步地展开有感情地朗读。因此, 小学语文教师要加强对小学生的朗读技能的指导, 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 帮助学生掌握朗读的基础技能, 培养学生把握课文朗读的情感基调。朗读技巧主要包括语速、停顿、重音、情绪四大方面, 不同类型的文章在朗读过程中其技巧的把握各有不同, 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朗读技巧, 在朗读课文的时候能够灵活运用及控制。朗读技巧包括速度、停顿、重音、情绪等四个不同方面, 文章的类型不同, 朗读技巧也会不同, 这就需要学生掌握后能够灵活运用, 在朗读过程中能够活学活用。首先, 学生朗读一篇文章之前, 先要通过全篇默读来了解文章的大体内容, 从而避免朗读过程中再产生磕磕绊绊的现象。学生在朗读训练时, 教师需要注重纠正字词的正确读音, 引导学生根据文章内容, 掌握好语速和停顿。必要时, 教师可有选择性地节选出课文中的重点语句, 或是最具情感特色的段落, 让全班学生逐字逐句重点朗读, 并给予技巧指导, 从而使学生打下扎实的朗读基本功, 为实现有感情地朗读作好必要准备。

三、深入教材,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目前, 小学语文的朗读教学还是存在一定问题的, 有一部分教师只是放手让学生自由朗读, 但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只是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 使整个朗读教学效率不高, 大部分学生不能有效地掌握课文中所蕴含的思想, 也无法有效结合感情将课文朗读出来。教师在朗读教学过程中, 应在教学过程中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地分析, 通过流畅、准确的语言把课文里蕴含的情感体现出来, 尤其是要注重对课文中的情感节奏要准确有效地讲述出来, 这样才能使学生彻底地掌握课文中蕴含的情感。可以这样说, 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对文本感情的把握, 是完全取决于教师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掌握, 只有教师深入地剖析文本内容, 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予以总结, 然后经过语言修饰才能将其完美表达出来, 从而使学生通过教师的课堂叙述, 较好地掌握课文内蕴含的情感。

四、丰富朗读的形式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辐射效应, 将教师的范读和学生的情感朗读进行有机结合, 采用集体朗读、分组朗读、个别朗读、分角色朗读等各种朗读形式。集体朗读能够带动全班同学参与, 并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 提高朗读效率;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 适当安排自由朗读。可以兼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 有针对性地做个别指导, 帮助解决朗读中的重点和难点, 以及遇到的朗读障碍;还可以让学生个人或分组进行朗读, 培养学生的阅读注意力、理解能力、听力和思维能力。学生轮流读某段文字, 只有集中注意力, 听其他同学朗读, 才能及时准确地接读下去, 养成边听边想边记的好习惯, 并学会正确客观地相互评价;对记人记事体裁人物较多的课文, 还可以运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

总之, 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同时也培养了小学生的语感。丰富多样的朗读教学形式, 让学生热爱朗读, 善于朗读, 从朗读中得到感悟和收获。朗读教学方法也有很多,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进行总结与探索,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寻找合适的朗读教学方法, 从而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殷中杰.朗读手段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创新应用[J].科技信息.2011 (7)

篇4: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艺术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教学艺术

小学语文是学生整个语文学习生涯中的基础阶段,而朗读教学则是促进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所谓朗读教学,就是指通过声音来传达文字内容,将原本平淡的文字内容描述得生动、形象、鲜明、准确,更好地反映语文知识和语文素养。良好的朗读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学的魅力,还可以提高普通话水平,训练学生的语音语调,巩固基础知识,从而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水平。

一、教师示范,激发朗读兴趣

小学生还处于学习的初级阶段,学习方式更多地是模仿,因此教师示范教学十分重要。通过教师示范,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纠正不正确的发音,学习到更多的字、词、句、段,增加知识积累;另一方面,教师声情并茂、感情自然流露的示范朗读可以带动学生的情绪,带领学生走进文章的情境或意境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例如在小学语文低年级教材中,有许多生动有趣的儿歌,采取朗读教学的方式就更能打动学生,吸引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如儿歌《月儿弯弯》:“月儿弯弯挂蓝天,小溪弯弯出青山……”每一句话都是押韵的,趣味十足,若不通过朗读是根本无法体会其中的韵味的。如果教师通过大声的示范朗读,将其中的一字一句都读正确,再将其中的韵味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那么学生就会在教师的感染下正确跟读,耳濡目染地掌握“认准字词、读准字音”的基本技巧,同时还被教师带到了一幅清秀的画面之中,去感悟文字的韵味和美好。

通过教师的示范朗读,学生们不僅很快就可以进入到学习状态之中,还可以根据学习的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训练他们的联想能力。

二、创设情境,强化朗读技巧

情境教学是当前深受广大教师和学生喜爱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过程中也十分适用。小学生的知识积累不多,对于万事万物总是充满了好奇,面对任何问题总想问出个为什么。在日常的朗读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创设出各种各样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顺理成章地教导和训练学生们的朗读技巧。朗读教学情境也多种多样,比如有故事情境、悬疑情境、生活情境,等等。

例如,在学习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夏夜多美》这篇文章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进行朗读教学。在看到题目时,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提问:夏夜有什么景象·夏夜美吗·启发学生想象夏夜里有明月,有繁星,有人在乘凉。然后,朗读《夏夜多美》这篇文章,一下子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本之中了。在读完全文之后,学生们对文章的内容已经有了初步了解,为了进一步加深印象,教师还可以创设比赛情境,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朗读比赛。学生们声情并茂、极富感情、平仄有序地朗读,仿佛自己就来到了那美丽静谧的夏夜了。通过这样简约而不简单的情境创设,学生们的朗读技巧得以逐渐提高,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合作意识也逐渐提高。

三、反复练习,陶冶朗读情操

朗读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学习的态度。练习朗读最好的办法,就是多读多思。反复的朗读练习可以不断加深学生们对文字材料的记忆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和领悟能力,形成语感。小学生还处于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阶段,对于许多字词的发音并不准确,普通话也不够标准,难免会出现重音和轻音不分、尾音拖拖沓沓、吐词含糊等现象。为了有效避免这样的情况,反复进行朗读练习是十分必要的。

仍然以朗读教学《夏夜多美》这篇文章为例,许多学生有着不太好的朗读习惯,带着不加思索以完成任务为目的的态度去朗读。朗读只追求声音响亮、朗读速度,却并未投入情感,也更没有去认真思考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就是典型的“读望天书”。为此,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进行反复朗读、反复练习,一是为了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发音吐词,增加学生的音、字、词的积累;二是让学生在多次朗读中思考作者的写作深意,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增加情感体验;三是学会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学会身临其境地揣摩文章的情感和意境。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精美的文章,都是可以用于反复朗读练习的好素材。让学生们多朗读、多练习,不仅可以深刻理解其中的字词句含义,还能感悟其文字的美和意境的美,陶冶高尚的语文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为学生们夯实了语文学习的基础。

总之,朗读是学习小学语文的重要方式之一,朗读教学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善于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朗读指导,不仅要让学生读准、读会、读精,更要让学生会读、想读、爱读,培养学生勤读、广读、范读、读思结合的良好习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成为学生的引路人,而学生则从被动的朗读学习状态中脱离出来,成为学习的主角,充分展现了其学习主体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杨惠君,覃仕堂.小学语文诵读教学艺术初探[J].小学数学参考,2011,(21).

篇5:课堂教学朗读艺术

摘要:声乐教学中碰到学生难以唱出的字音,可以尝试着用“高位置”的声音去朗读,而且尽量用去声读,因为声音是立起来往下滑落的,更容易找到声音的位置。当学生找到打开喉咙的感觉之后,再加上音高唱出来。这种朗读中的“高位置”其实就是声乐教学中要找的“正确的发音位置或发声点”,这样既解决了声音位置问题,又时刻提醒学生要注意声乐语言问题。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关键词:声乐教学;声乐语言;归韵 打开喉咙;高位置朗读;演唱

在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学生在咬字吐字上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他们不是因为读不准字音,就是因为找不准声音的位置而影响字的发音。大家都知道,歌唱的基础是语言,用歌声来传达歌曲内容和表达思想感情,就必须在语言(在这里以谈汉语言为主)上多多讲究,否则,会让人听之索然无味,完全不知所云。比如,在唱《金风吹来的时候》中有一句:“我歌唱家乡,家乡的金秋。”有学生就唱成了“我歌颤chan(唱chang)尖先jianxian(家乡jiaxiang ),尖先jianxian(家乡jiaxiang)的金秋。在唱《愿你有颗水晶心》时,“我曾ceng悄悄的告诉母亲”唱成“我赠zeng”,“我的生命shengming”唱成“森敏senmin”等等。这些令人头疼的发音问题真是数不胜数,应有尽有。

由于我校大多数学生来自湖南各地,受各地方言影响较大,很多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还有待提高。然而,声乐学习却不能等到她们把普通话都学好了再来进行。因此,对一个声乐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要求教师在教授规范声音的同时,自己的声乐语言也应该是无可挑剔的。这样才能既做好示范,同时又能找出学生的语言毛病,及时指出并予以纠正。如果只有美好的声音,而不注意声乐语言,或者只有声乐语言却没有美好的声音,都同样是令人无法容忍的。

怎样才能让学生既能很快地掌握正确的发声位置又能很好地掌握准确的声乐语言呢?笔者发现,在声乐教学中,适当结合朗读艺术,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很快找到正确的声音位置,而且在苦思冥想和潜移默化中,学生对语言的注意力加强了,普通话水平也提高得更快。

无论哪国语言,都是由元音和辅音这两因素组成。在我国使用范围最广的汉语(普通话)也不例外。元音在汉语中称为韵母,在外语中称为母音;辅音在汉语中称为声母,在外语中称为子音。在传统的歌唱理论中,根据汉语发音特点将咬字吐字分成“出声”、“引长”(引腹)和“归韵”(收声)三个过程。其中,在“引长”和“归韵”中,主要是由韵母在起作用。韵母使语音发响,歌唱时是由韵母转送声音的。而一些复合韵母又产生了“韵头”、“韵腹”和“韵尾”,这使得语音发响过程更趋复杂。“归韵”成了声乐教学中一个很大的难点和突破点。有的学生受方言影响咬字吐字都很成问题,有的受口形影响不会归韵,有的根本不知归韵或归韵不到位。这是由于她们对汉语中发响韵母的掌握不够全面或根本不去了解造成的。在声乐教学中传统沿用意大利语中的五个发响韵母a、e、i、o、u作为嗓音训练中的发声练习是很有益处而且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它基本与汉语中的a、e、i、o、u是一致的。但也要因人而异。有的学生“a”唱不好,但换成“u”她又能唱好,而有的学生“e”唱不好,但换成“i”她又唱好了。当每一个字的归韵完成得很好了,那么他的声音就成功了一大半。

意大利著名歌剧艺术大师、男中音歌唱家吉诺.贝基曾有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要求歌者力求创造“第二自然”。如果将说话时的吐字称为第一自然,那么歌唱时的吐字要达到第二自然。没有正确的说话发声,就没有正确的歌唱。然而,把歌唱时的吐字与说话时的吐字完全等同起来或完全对立起来都是不可取的。用最自然的声音说话,用夸张的说话声音去唱歌。贝基认为:“歌唱的人嘴是长在里面,歌唱时发音应该靠里面的大牙,而不是靠嘴的前部。”而宋承宪先生的论著中也一再强调“内口”的打开。所谓内口,就是声音发生后通过喉管、咽后壁、柱肌、小舌和舌后根等部位形成一个管状的声门。歌唱时的声音应该是一种稍微夸张了的说话的声音,所有的母音都应在口腔深处(主要在大牙、舌根、软腭和后咽壁之间)形成。而母音的形成除了靠口腔深处,还要借助于嘴的外形(嘴唇)和舌头(舌位)的变化来实现。

辅音的形成与平时说话时辅音的形成部位几乎没有差别,只是吐字时要清楚,不能拖泥带水。我国传统戏曲中特别讲究嘴皮子工夫,要求演唱时要有喷口,讲的就是辅音形成主要是靠唇、齿、舌来完成,其部位主要在口腔的前半部。当然,只有把一个字前面的辅音发好了,才可能有后面母音(声母)的归韵问题。

中国的民间戏曲对咬字吐字非常讲究,主张“字正腔圆”,“以字带声”等。而近、现代出现的话剧、歌剧、音乐剧中,演员的说话近似朗诵,对声音的位置要求得比较高。这样做一来可以迫使喉咙尽量打开,做到字正腔圆;二来可以使声音传得较远,令人听起来清楚圆润。而在声乐学习中,除了要有横膈膜的有力支持(气息)、完全打开的喉咙、还要有充分的面罩共鸣(声音的位置)。这与朗诵时要求是一致的,只不过,在朗诵时是高位置地说出来,声乐中的训练则要求要高位置地唱出来。有的.学生对“高位置的声音”概念很模糊,短时间内很难找到感觉。有的教师就用打呵欠的感觉或含口水的感觉去引导学生,这样就把很抽象的声乐理论知识具体化了,有利于学生快速找到打开喉咙的感觉。这时,要求她把嘴巴张开,上下牙齿之间至少要有一指之宽的距离,面部微微带笑,提起笑肌,下巴自然放松下垂,好似没有下巴一样,打开内口,做到一个“空”的、稍做夸张了的后嘴,好似含了一颗大枣一样,再结合饱满的气息,用高位置的声音去朗诵歌词或是练声时所唱的母音,如“a、e、i、o、u、lu 、la、yu、ya"等等。可以单独只读一个字,也可以是词组,还可以整句整句地去读。而且,不管它的音调是阴平、阳平,还是上声去声,都尽量用去声去读,这样一来,由于声音立起来并往下滑落,这样更容易找到声音的位置。

说话的感觉是任何人都能体会得到的,学生可能很快就能找到那种所谓的“高位置”,或者在教师的示范中渐渐明白过来并慢慢模仿,很快便能自己做到。如在《梅花引》中,“一枝梅花踏雪来”中的“踏(ta)”、“红颜寂寞空守天地一片白”的“白(bai)”、“谁是我知音,谁解我情怀?”中的“谁(shei)”、“一片冰心等君来”中的“心(xin)、等(deng)、来(lai)”等字,都是比较容易唱白、唱挤、唱捏的音,很多学生一唱到这些字音的时候,声音就变了,要不就挤拉喉头,发出难听的破音,要不就改变发音位置,使劲往嘴外唱,造成声音位置不统一。这时,就要求她先不急着唱,而是先高位置地尽量用去声去逐字缓慢地朗读这些难以唱好的字,然后,再将这种“高位置”的朗读,加上应有的音高,演变成“高位置”地唱,她们自然会慢慢体会到,要做到这种高位置的演唱其实并不是很难,只要能用高位置去读出来的字音,把字头(声母)咬死,字腹字尾(韵母)吐清楚,如“白b-ai-”“心x-in-”“等d-eng-”“来l-ai-”等字,只要归韵到位了,再配合上饱满的气(下转252页)(上接250页)息,找好正确的发音位置,就能把它很好地、高位置地唱出来。而这种“高位置”,其实正好就是我们声乐中要找的“正确的发音位置”或“发音点”!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既解决了学生的声音问题,又时刻提醒了她们要注意的语言问题。

诚然,声乐教学远不止这么简单。初学者一定要掌握好气息(既横膈膜的支持)的运用,并学会如何打开喉咙,再找到正确的声音位置(既面罩共鸣)。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的学生可能花的时间相对短一些,但至少也需要一到两年时间,而有的学生所花时间相对要长一些,这取决于学生的嗓音条件、理解能力、练习时间的多少、学习努力的程度等等。由于歌唱艺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表演艺术,除要有良好的嗓音条件外,还要有一定的文学素养、音乐修养和表演才能等。这样才能易于投入到歌曲中的意境里,传达出歌中所要表现的各种情绪。这需要教师极耐心的讲解和认真的示范,摸清每个学生的问题之所在,“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由浅到深,不断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和水平,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做到声情并茂地演唱好每一首声乐作品。

“学无止境”,声乐技巧也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一个声乐教师应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演唱能力,并不断充实自己,才有可能教出更多、更好、更有水平的学生,为社会输送合格、优秀的声乐人才。让这个世界因为有美妙的歌声而更加美丽!

参考书目:

1、《谈美声歌唱艺术》田玉斌 著 西藏人民出版社

2、《歌唱咬字训练与十三辙》 宋承宪 编著 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篇6:英语朗读艺术的美学观照

英语朗读艺术的美学观照

英语朗读是一门学问,一种语言艺术.它指的是自觉运用语音技巧对书面语言进行艺术加工,把视觉形象变作听觉形象,准确生动地再现书面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作 者:姜沛心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宁师专附中分校刊 名:美与时代(下半月)英文刊名:BEAUTY & TIMES年,卷(期):“”(2)分类号:B83关键词:

篇7:课堂教学朗读艺术

新闻播音(短讯)训练

1、在乡镇党委换届中,新野县坚持以德为先,着重把想干事、能成事、敢担当、善作为的优秀干部选拔到乡镇领导班子中来,不断加强乡镇党委领导体制科学化、效能化建设。

2、镇平县近日召开2016年司法行政工作会议,指出今年该县将以“双基、双创、双升”为着力点,夯实人民调解和法律服务工作基础,全面提升社区矫正工作水平和法律援助服务水平。

3、为了增强全校学生的法制观念与安全知识,日前,南阳农业职业学院邀请法律界人士举办专题讲座,引导培养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养成知法、守法、用法、护法的行为习惯,促进在校学生健康成长。

4、在神华集团5月10日召开的“京津冀所有燃煤电厂实现超低排放”发布会上,神华宣布在十三五期间,计划投资190亿元进行节能环保升级改造,到2020年实现所属燃煤机组全部实现超低排放。

5、下一代主流大屏手机,屏幕会有多大?6.44英寸。这是雷军5月10日在小米夏季发布会上给出的答案。此外,小米此次还升级了针对安卓用户的手机操作系统MIUI8,推出了小米首款字体——小米兰亭,这是继苹果和Google之后,第三家拥有自己移动端字体的厂商。

6、最新发布的2015年度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显示,目前中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已近3亿,90%是16至45岁的用户,呈现高学历、中等收入、普通职员的基本特征,阅读内容偏向于原创作品。

7、中日韩跨境正品认证平台正式上线。作为推动中日韩自贸区建设的重要成果,目前该平台已经注册了三国50多家厂商的数百种热门商品。

8、为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电视剧《绝命后卫师》今天在福建龙岩市长汀县开拍。该剧讲述了长征途中,红军红五军团三十四师作为后卫部队,掩护中央主力红军突围,全师将士血战湘江的悲壮故事,将于10月播出。

9、今天下午5点,满载着家电、家具等货物的首趟广东至德国铁路班列从东莞开出,前往德国的杜伊斯堡,班列全程13488公里,运行19天,比海运节约15天。

10、记者从工业和信息化部了解到,我国稀土行业大集团实质性组建将于2016年6月底前完成,实现以资产为纽带的实质性重组,形成以大型企业为主导的稀土行业格局。

11、国家旅游局今年将在导游、旅游警察、免税店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其中将放开导游自由执业,取消“导游必须经由旅行社”委派的规定。预计2016年,国内旅游接待量将达到43亿人次。

12、宁夏中南部饮水安全水源工程全面建成并通水,解决了西吉、海原等贫困县110.8万城乡居民的饮水安全。这是宁夏投资规模最大、受益人口最多的民生工程。

13、卫星导航仿真与测试开放实验室今天落户福建泉州,将进一步推动北斗导航系统服务“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发展。

14、由全国妇联主办的“2016全国寻找‘最美家庭’活动今天启动,将通过巡讲交流、故事分享、微视频展播等形式,广泛传播好家风好家训。

15、今晚7点半起,第三季《中国好歌曲》将于每周五晚上在央视综艺频道播出。由刘欢、羽泉、范晓萱、陶喆组成的导师阵容将聚焦原创作品,为华语乐坛输送新生代创作力量。

16、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委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从加强货币信贷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等方面支持工业转型升级、降本增效。

17、世界黄金协会今天发布的2015年《黄金需求趋势报告》显示,2015年全球黄金总需求为4212吨,和2014年基本持平。从国家来看,中国、印度两国占全球总需求量的近45%,继续领跑全球黄金市场。

18、广西柳州铁路警方通过安检,在嫌疑人携带的方便面中发现500克冰毒,并顺藤摸瓜,打掉一个从广东珠海运毒到广西柳州的特大贩毒团伙,抓获贩毒人员15名,缴获冰毒60多公斤

19、今天,中国核应急救援队在北京正式成立,中国核应急救援队是在我国已有25支核应急救援分队的基础上另行组建完成的,共计320人,专业覆盖包括辐射防护、医学救援等多个领域。

篇8: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朗读指导艺术

一、目的明确, 重点突出

我认为课堂朗读教学首先要目的明确, 我一般分几个课堂阶段目标指导学生逐步朗读课文。 由字、词、句、段, 再到对于整篇课文的朗读, 每个读书阶段都设置好相对应的目标, 在课堂中在对应时间段给出对应要求, 教师可以口头说, 也可以将朗读要求出示在黑板上。

在教学《有趣的发现》这篇课文时, 我发现这篇课文篇幅较长, 生字和二会字也比较多, 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 在第一课时中, 我设计了四个阶段的朗读目标: (1) 在文中划出生字和二会字, 并借助拼音读熟生字和二会字; (2) 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把句子读通顺; (3) 读通课文后,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新词; (4) 逐段练读课文, 把握课文大意。 有了这样明确的朗读目标, 学生的朗读效率自然提高。 目标不仅明确, 还特别细致, 这样学生可以按照教师的要求慢慢地熟读课文, 从字到词、词到句、句到段、段到全篇课文, 一步一步地将难读的课文化为简单的部分。

除了目的明确之外, 还要重点突出。 每篇课文都有难读之处和易读之处, 也有理解的重难点。 所以, 在朗读时更应该将有限的时间更多地花在重点地方。

如《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中, 有几处长难句子, 学生读起来特别吃力, 许多学生断句的地方都不准确。 于是我将这几处长难句直接出示在黑板上, 先指名读, 再指出学生朗读的不足, 接着师范读, 让学生跟读, 慢慢地学生掌握了文中长难句的读法, 其他的句子也就不难了。 这样重点突出的朗读, 提高了朗读效率, 便于学生快速地学会朗读新的课文。

二、形式多样, 兴味盎然

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使学生上课难以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 多样化的朗读教学形式, 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朗读效果。

(一) 走进人物

低年级学生由于自身的社会经验有限, 对于文本中的人物了解得不够深入, 刚开始阅读文本时, 并不能深入理解这些人物的心理。 所以, 朗读时先让学生走进人物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走进人物, 除了让学生了解人物的相关背景资料外, 还可以让学生扮演这个角色。 比如在《狼和小羊》这篇课文中, 我让一位男生读狼的话, 另一位女生读小羊的话, 男生很能够表现狼的蛮横无理和怒气冲冲, 而小羊的竭力申辩、着急及害怕也都被女生给表现了出来。 这么一读, 孩子们都笑开了, 凶恶的狼与温柔、胆小的小羊立刻形象分明地展现在大家眼前。 所以在人物对话比较多的课文中, 让学生走进人物朗读绝对是一种特别有效的方法。

(二) 聆听范读

低年级孩子的认知方式有限, 他们往往对于课文中作者抒发出来的一些感情不甚理解, 当孩子们怎么读都读不出效果时, 不妨让孩子们聆听范读。 让范读在孩子们的心理留下一些痕迹, 拉进孩子们与课文的距离。 比如在《云房子》这篇课文中, 孩子们读不出小鸟们的造云房子时的开心, 教师便可以适当范读, 也可以出示朗读配音, 造云房子的有趣和小鸟们的开心从这些范读中直接地展现在孩子们面前。 有了很好的示范, 孩子们读起来自然好多了。

(三) 用心表演

在课文中有许多对于人物动作和表情的描写, 这些描写使得人物的形象变得非常生动, 人物性格也跃然纸上。 在指导学生朗读时, 可以让学生表演朗读, 也就是带上动作和表情读书, 加深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 比如, 在《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中, 曾多次提到狐狸的动作, “眼珠一转”、“摇摇尾巴”、“直流口水”等, 让学生读课文的时候带上这些动作来读,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让学生品悟出狐狸的奸诈和狡猾。这样一种朗读方式非常适合小学低年级的孩子, 原本平淡的课堂也变得有趣起来。

除了这些朗读方式外, 还有配乐读、课本剧式朗读、赛读等各种各样的方式都可以在朗读教学中使用。 这些方法的使用使得朗读教学不再枯燥, 直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充分想象, 引发共鸣

对于文本的学习有时候并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字面意思的理解, 教师应当通过各种方式, 让学生逐步理解隐含在文字背后的深意。 低年级的课文, 往往看上去不难, 篇幅不长, 生字也不多, 可是仅仅是一般方式的朗读, 不能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之美, 或者说学生因为自身发展有限, 不能理解人物语言背后更深刻的含义。 这时, 带着想象朗读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比如在学习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书的《识字6》中的“杏花、春雨、江南”这一词串时, 孩子们自己读, 怎么也不能读出江南烟雨连绵、杏花娇艳时的美好景象, 这时教师应当让他们先自由交流自己所见过的相关情景, 启发学生回忆相关体验。再出示图片,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 最后, 让他们一边在脑海中想象江南水乡春季的美景, 一边读好这一词串, 读起来自然就有了美感, 整个人都仿佛进入江南水乡这幅画里, 陶醉在这美景中。 自然引发学生对于作者所描绘的江南水乡的喜爱, 即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上一篇:小学生考试感想日记下一篇:老人与海鸥读后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