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造型教学范例

2024-05-24

泥塑造型教学范例(共5篇)

篇1:泥塑造型教学范例

《增一分活泼 添一分情趣——小泥塑》

教学范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泥塑的基本知识。并学会用泥塑表达自己的思想、意图。

(2)思想目标:增长知识,开拓视野,陶冶情操,提高欣赏水平,以达到提高个人素质的教育目的。

(3)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泥塑表现能力、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重点:了解泥塑特点,把握泥塑基本技法。

难点:表达意图的准确性和独创性,泥塑手法的多样性。教学过程: 课时数:一课时

一、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1、打开课件,点击课件“感悟泥土”。

2、导入新课:

有了泥土,我们才有了茂密的森林,给我们避风遮雨,这是我们生存的家园。

有了泥土,我们所有的种子才能播下,给我们足够的粮食,这是我们生存的依靠。

以平常的心情接近泥土,感悟泥土,在接近泥土的那一

刻,就注定为我们的永恒。

你玩过泥吗?也是和他们这样玩的吗?(学生回答)。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泥土的世界,去领略泥塑这门古老艺术的美„„

二、讲授新课

学生欣赏图片,师讲解泥塑相关知识。

泥塑艺术是我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型。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天津、江苏无锡惠山、广东大吴、陕西风翔、河南浚县、淮阳及北京等地是传统泥塑的重要产地。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天津的“泥人张”和无锡的惠山泥人了。

三、佳作欣赏(“泥人张”彩塑赏析和“惠山泥人”赏析)点击“佳作欣赏”

1、学生欣赏图片,师讲解“泥人张”彩塑的相关知识。

天津“泥人张”是清朝道光年间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艺术,自张明山先生创始,历经六代流传,至今已有180年历史。

“泥人张”彩塑创作题材广泛,或反映民间习俗,或取材于民间故事、舞台戏剧,或直接取材于《水浒》、《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名著。

欣赏了这么多作品,你认为“泥人张”彩塑有什么特

点?(学生回答)。

作品以写实为特色,人物造型,音容笑貌,色彩装饰,无不强调一个“像”字。

造型:写实 色彩:清新雅致

2、学生欣赏图片,师讲解“惠山泥人”的相关知识。

无锡彩塑相传已有400年的历史。经艺人世代艺术实践,创造出享誉世界的“惠山泥人”。惠山泥人品类丰富,分为粗货、细货两大类。

粗货又称耍货,以吉祥祈福为题材,采用模具印胚,手工绘彩。主要供儿童玩耍。“大阿福”是最典型的作品。她是一个怀抱小兽的婴孩的形象,为当地传说中能驱除猛兽、保佑平安的神话人物。

现在的大阿福有的手捧寿桃、元宝,有的身挂金锁片。象征着健康长寿、吉祥如意,是否给你以幸福、美好的感受?

细货是以手捏为主塑造艺术形象,内容大多以戏剧题材为主,故称“手捏戏文”。这类泥人再现了戏剧演出的典型场景,突出了戏剧人物的瞬间神态。

通过这些形象,你认为无锡“惠山泥人” 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

造型:夸张 色彩:鲜明艳丽 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3、学生欣赏图片,了解现代泥塑的相关信息,丰富自己的创作素材。

欣赏下列图片,想一想:

现代泥塑又分哪些题材、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

四、泥塑的塑造过程

点击“塑造过程”,学生欣赏图片,师以动物——鸭子为例讲解泥塑的塑造步骤。

要制作出如此精美的泥塑作品,应注意下列步骤:

1、精心准备泥土

一般选用带些粘性又细腻的土,经过捶打、摔、揉,有时还要在泥土里加些棉絮、纸或蜂蜜。

2、把握塑造物的整体外形

注意:舍弃细部,抓准基本形。

3、抓住塑造物的明显特征进行细部刻画

注意:对所塑物的特点可以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加以表现。

4、抓住塑造物的色彩特征,上色

注意:色彩之间的搭配,突出塑造物本身明显的色彩特征。

学生欣赏图片,师讲解“花瓶”的塑造过程,了解泥塑的基本技法。

跟随着我,来制作一个美丽的花瓶吧。

1、拍一泥板,切出所需形状作底板

2、搓泥条粘接于底板

3、逐层向上盘筑粘接

4、视作品需要可适当加宽口型,添加装饰

五、拓展延伸

点击“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共同体会了泥塑揉、拍、切、搓、粘、压等技法。

接下来,同学们进一步了解泥的特性,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组人物、动物或静物的小泥塑。

制作时注意:

外观要简洁 整体感要强

六、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七、佳作共赏

由各小组推荐佳作,与全班共赏析

八、小结

我们通过同学们的相互合作做出了很多小泥塑,通过欣赏这些造型后,你们的脑海中肯定又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小泥塑造型题材吧?有兴趣的同学课后继续进行加工,将你的作品摆放在你的案几床头,会别有一番情趣。

同学们,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只要你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一双灵巧的双手,那么世间万物将会为你的生活增添光彩。

篇2:泥塑造型教学范例

泥塑特点:1、可塑性强

2、韧性差

泥塑技法:A 、泥条盘筑法B 、挖空法 C借助他物法 D、泥块堆叠法。E、粘贴法F、捏制法。

篇3:泥塑造型教学范例

泥塑起源于原始社会, 泥塑的发展容易受到时局的影响, 一方面时代牵引着泥塑的发展;另一方面, 它的发展比任何一种艺术都更影响着时代的格局。泥塑在中国的发展是不容小觑的, 早在远古时期, 淳朴、平等的生活方式, 人们将心里的恬静与平和, 表现在陶器上, 他们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 天真纯朴的艺术形象, 深刻地反映着那个时代;商周时期, 残酷的时代格局, 庄严和冷漠在神秘的器物上展现的一览无余;秦汉时, 兵马俑的写实冲击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那个时代可以说中国人拥有前所未有的豪迈和慷慨;南北朝时, 对佛教的虔诚成就了遍布塞北江南让人惊叹的恢宏壮观的麦积山;初唐与盛唐时期, 自信与博大的胸怀充分地显露在各种俑上;宋代, 细致精美;明清时, 小巧精致。这无不显示着泥塑的发展变化与时代背景以及民族气息相辅相成。

早期的泥塑, 是人们的精神寄托、生活寄托, 是唯一可以表现在几内心对艺术追求的方式, 可以用随处可得的泥土通过工艺完美的表现出来。在不同的时代, 每个时期的人们都会有不同的审美心态, 因此, 泥塑的造型也在随之变化而变化着。早在远古时期, 人类信仰着一切神灵, 他们对祖先、对图腾、对自然、对灵魂和生命生殖等崇拜至极, 各种祭祀用的人偶、俑以及生殖之神——母神像等泥塑被塑造出来, 它们伴随着早期人类的信仰而存在着。他们单纯的认为所有动物都是自然界的神灵, 他们将鸟纹、鱼纹、动物纹作为自己部落的图腾, 或是标记或是描绘在泥塑、陶器上, 因为他们觉得这样做可以赐予物体本身神圣的力量。

随着时代的迁徙, 原始、深邃的思维一部分保存下来, 然后不断地融入不同的符合那个时代的新的元素。泥塑, 不再是原始人类为了生存单纯的将自己内心世界的需求寄托的载体, 也不再是为宫廷、官僚服务的产物, 开始服务于大众, 满足了人们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和精神生活。

中国的泥塑发展于1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渊远流长。发展至汉代时期, 就已成为重要的艺术品种, 如:说唱俑, 不仅预示着东方人对歌舞艺术美感的认知, 还代表着一个时代。至唐代, 无疑是泥塑的鼎盛时期。当时, 为人们熟知的便是被誉为雕塑圣手的杨惠之。宋代充满乐趣的小型泥玩具迅速发展起来。在这个时代, 除了宗教题材的大型佛教之外, 还出现了很多中小型的泥塑佛像, 泥塑, 越来越变的多元化。明末清初, 小型玩耍性的泥塑作品却蓬勃发展起来, 如:天津泥人张的手捏戏人、陕西凤翔的动物类泥塑等。这些作品不仅可以观赏摆设, 还可以让儿童随意把玩戏耍, 深受老百姓们的喜爱。泥塑的发展无可厚非, 但是民间面花的发展也是不容小觑, 它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如, 淮阳的“泥狗狗”, 同样包含着特殊的寓意, 它可以作为我国传统民俗活动中祭祀、供奉的贡品, 以及岁时节令中亲友之间互相馈赠的礼品。

二、粘土动画的初步繁荣

渐渐地, 人类开始意识到崇拜神灵并不能解决也并不能实现所要的一切时, 便打开了科学之门。

1907年, 在美国的维太格拉夫公司的纽约制片厂, 一位名叫斯图亚特·勃拉克顿的美国人发明了“逐格拍摄法”——即用摄影机一格一格地拍摄场景与其他物体。这一发明的出现, 开启了世界上最早的一批动画影片。勃拉克顿就是利用“逐格拍摄法”, 将场景、道具分别逐格拍摄, 利用这种神奇的方式拍摄出一些仿佛像是所有物体都可以不借助任何外力自由操控着的动画影片。

欧洲人将这“新技术”称之为“美国活动法”。很快, 法国人爱米尔·科尔打破了当时欧洲人还不大了解逐格动画拍摄技术的局面, 并发现了“逐格拍摄法”其中的奥妙, 使用逐格拍摄的方式创作出人们所熟知的世界上第一部利用能够随意活动关节的木偶角色的定格木偶片《小浮士德》, 该片也因此被称为定格动画的早期杰作代表之一。

粘土动画萌芽时期, 中国遍地可见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泥塑作品, 无不真实而深刻地反映着广大群众的精神寄托, 如生活、如愿望、如感情、如思想, 一切的一切, 显示出更细致、更强盛的势头。

1915年, 《失落的环节》横空出世, 它是由粘土定格动画开山鼻祖威尔斯·奥布莱恩制作的第一部粘土动画短片, 震惊四座。此后, 他又创作出一部震惊四座的定格影片《金刚》, 成为了定格动画的经典之作。奥布莱恩说, 制作该片最大的难处便是银幕上的经典形象——体型庞大的金刚, 建模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但是, 奥布莱恩极具想象力的用骨架支撑的方式将18英寸满身覆盖兔毛的模型内部填满, 这才成就了这部经典之作。

20世纪初, 在这个几千年来在传统文化观念影响下的中国显现出极大的影响力, 中国动画片的开山鼻祖万氏三兄弟就深受其影响, 怀着强烈的民族使命感和责任感, 创作出一系列与当时时代背景、民族气息息息相关的动画片, 如《大闹画室》, 由此揭开了中国动画史的第一页。20世纪30年代, 中国动画深受抗日战争的影响, 当时的动荡时局造就了动画的断层, 这对中国的动画事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但在1945年抗战结束后, 中国动画前辈们不断地学习和摸索, 动画电影事业似乎又有出现了新的生机。1947年, 导演陈波儿利用传统木偶和戏曲, 制作出中国第一部定格动画片《皇帝梦》。上海电影制片厂的成立, 为中国动画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但是, 由于受到当时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动画制作整体向苏联看齐。在这个基础上, 诞生了第一部彩色定格木偶片《小小英雄》。与此同时, 木偶片《神笔马良》绝对是中国粘土定格动画的神来之笔, 它不仅在造型上非常接近泥偶造型, 而且一举获得了四个国际大奖。这个时期, 生产了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民族风味的动画, 诞生出许多新的品种。

三、粘土动画的低谷时期

1. 第一次低谷时期

进入20世纪,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也让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大理论的诞生、几大绘画领域接踵而来。人们已经不再单纯地满足简单的生活方式, 他们对艺术的理解有了进一步的升华;不再一味的模仿, 而是再现自我感受和思想情绪的表达。随着几大绘画领域的到来, 西方造型艺术对自然中一切的客观事物的观念也开始强化。

20世纪初期, 随着美国唐老鸭、米老鼠等几个商业手绘卡通形象的横空出世, 整个动画市场已经被手绘动画占据, 粘土定格动画的命运也由此转变, 它们只能在一些实验性的小制作电影中徘徊。虽然手绘动画光芒四射, 但是, 还是有不少着迷于粘土定格动画的艺术家们还依然存在。当时, 最富盛名的是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的让·班勒维和雷内·贝特朗拍摄的一部惊人的影片《蓝胡子》, 这部影片神奇的使用一些活动的着色石膏像, 结合了雕像和木偶的艺术特色, 再加上戏剧性的活动照明的效果, 开辟了定格木偶动画的新方向。即使有这么多优秀的定格动画出现, 但是仍然在手绘卡通动画的光环下生存着。可是, 艺术总是不会停止步伐, 在后来的电影技术中, 这种局面被粘土定格动画影片《金刚》打破, 从此, 粘土定格动画才真正的大放异彩。例如, 在弥漫浓雾的山谷里, 金刚和巨蛇的搏斗让观众们身临其境、惊喜不已。一大批优秀的动画人涌现出来, 一部部经典之作流传至今。

此时, 电影特技是唯一可以创造出人们无法扮演的想象中的特效角色的手段, 而粘土定格动画主宰着这一切。可是, 在20世纪80年代末电脑技术出现之后, 这种格局被打破了。

2. 第二次低谷时期

科技的进步告诉我们, “逐格拍摄法”已然不再是唯一制作动画的手段, 更重要的是电脑的出现为动画事业注入了新鲜血液。三维动画从另一层面来说在视听效果上更能让人感受到超强的感受。

1993年, 一部影片的问世, 使定格动画在电影中的地位岌岌可危。它便是由斯皮尔伯格导演的利用电脑特技制作出一部在当时乃至现在都脍炙人心的粘土定格动画影片《侏罗纪公园》, 它是由一群几近真实的恐龙拍摄的。这部影片的成功, 无疑是宣告粘土定格动画的黄金时代就此划上了句号。

此后, 有一系列经典电脑三维动画的出现, 更加奠定了电脑特技的地位。如《怪物史莱克》《海底总动员》《玩具总动员》《精灵鼠小弟》等。这些影片在特效上给没有享受过如此视觉盛宴的观众们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尽管三维电脑动画的先天优势无可厚非, 但是, 粘土动画这一传统而充满魅力的艺术形式仍然没有被摒弃。80年代末, 阿德曼公司尼克·帕克创造的《华莱士和阿高》一经推出便风靡全球, 华莱士和阿高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明星。1993年, “鬼才导演”蒂姆·伯顿制作出十分惊人的粘土动画《圣诞夜惊魂》, 再次掀起粘土动画的高潮。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大潮的涌入, 使得中国动画电影百花齐放, 也因此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生产出一批能够代表中国最高水平的优秀动画片。如定格木偶片《愚人买鞋》《阿凡提的故事》《崂山道士》《真假李逵》等, 因此得以“中国学派”的殊荣。

篇4:泥塑造型教学范例

本课的设计主旨在于根据学校的教学资源现状及学生学情,充分结合现有农村本土美术资源,从身边熟悉的材料入手,分组合作探究泥材的多样性,再由漫画手法激发创作,总结出一套实际可行、操作性强的适合农村学校开发美术资源的泥塑课程。整个课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评价轻造型重趣味,最后引导学生关注泥塑艺术的传承和交流。

教材分析:

本课《用泥造型》属于造型表现课程,根据美术新课标的要求,充分利用当地的泥材,让学生在感受泥材的特性,运用传统的泥塑造型方法,塑造学生喜爱的泥塑作品,并通过泥塑过程的尝试来了解中国的民间艺术、现代泥塑艺术的特点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塑型能力和创造能力。

学情分析:

学校地处农村山区,教学设施与教具条件有限,尤其是泥塑陶土和专业泥塑工具缺乏,但学校附近的山区、田地、工地等地方随处可见一些泥土,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收集、探究和实践去利用这些本土资源来完成课业。再者农村学校的学生美术基础比较薄弱,审美、动手造型等能力参差不齐,但在八年级的《卡通天地》一课中都学过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来创作卡通形象,因此教师应适当降低对学生造型能力的要求,注重让学生感受收集到的泥材的特性,并能用夸张变形的手法简单塑造一个漫画人物。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塑型,感受泥的特性。

2、通过观察→想象→发现→创造的过程,掌握制作泥塑的基本手法和步骤。

3、体验原始泥材的乐趣,了解泥塑造型的文化以及悠久的历史,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文化的情感和弘扬民间艺术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各种泥材的特性,掌握泥塑制作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把作品做的生动、形象、有趣。

教学活动准备:

泥材方面:教师带领三组学生去学校附近的田地里、山上、工地里分别挖了田泥、黄土、淤泥,第四组学生用报纸制作纸浆来作为实验性的泥塑材料。

泥塑工具方面:学生课前收集牙签、尺子、小刀等工具。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初步感知,教学导入

1、播放视频《民间艺术之捏面人》,师生共赏。

学生讨论:你在生活中有见过捏面人吗?你觉得有趣吗?

2、教师出示乐清传统工艺彩泥塑作品,学生欣赏。

提问:这件作品和刚才的捏面人有何不同?猜猜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教师简介:乐清彩泥塑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民间美术,盛于南宋乾道年间,2009年列入第三批省级非遗名录。作品以手工绘彩、线条简拙、用笔粗放、色彩对比强烈、艳丽悦耳、明朗,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俗特色。

3、揭示本节课的课题:用泥造型——漫画人物泥塑。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体验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并以直接的视觉、触觉的感受,让学生对泥塑艺术有初步的认知体验。同时向学生展示乐清的传统工艺,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并激发学习热情。

二、体验材料,展开教学

1、师过渡:泥土,是大家平时最常接触到的事物,能说说你们都见过些什么土吗?

2、小组合作,体验材料

(1)根据课前准备的四种泥材将学生分为四个体验组,每组探究一种泥材。如图:

教师引导:可通过观察、拍打、揉捏、敲击和塑形等方式感受泥材。学生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第一小组:体会田地里的泥土材质,俗称“烂乌泥”。

杂质多,易干,易裂。

第二小组:体会山上的黄壤材质,俗称“黄金”。

较细腻,粘性较强,不易干。

第三小组:体会工地里的淤泥材质,俗称“青紫泥”。

最细腻,粘性最强,可塑性强,但不容易取材。

第四小组:体会自制的纸浆材质。

材料环保,便于保存和后期装饰、制作,但制作过程繁琐。

(2)每组学生根据自身感受填写下表,并与其他组分享结论。

体验材质

取材

外观

手感

可塑性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体验实践,大家了解了泥材的基本特点,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特性,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大师是怎么发挥泥的特性,塑造千变万化的形象。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农村学校的泥塑材料,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泥塑材质,开阔学生的思维,学生不仅对自己手上的泥材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更体会到了泥塑材质的多样性和不同材质的不同特性。

三、欣赏名作,了解技法

师:通过刚才的实践体验我们已经了解了泥材的特点,那么在艺术大师的手中,这些泥土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呢?

教师引领学生欣赏民间艺术家的泥塑作品。

(1)风格赏析:

A、《掷铁饼者》(古希腊雕塑)与《齐白石胸像》(张充仁)

分析:《掷铁饼者》是欧洲写实雕塑的代表,其对人体解刨结构刻画到位。《齐白石胸像》则更注重对齐白石老人的艺术气质与精神气韵的传神写照。

B、《四爷、四奶奶》与《齐白石胸像》

分析:《齐白石胸像》相对较写实,《四爷、四奶奶》则注重趣味性,陶土的天然的质感与简约的造型暗含了这对土生土长的北方老人的纯朴、善良、乐观本性。

C、《吹糖人》(天津“泥人张”)与《大阿福》(无锡惠山泥人)

分析:两者都是民间工艺品。《吹糖人》生动细腻,富于生活气息。《大阿福》色彩艳丽,造型夸张。

设计意图:通过由古到今,从西到中的作品对比赏析,让学生感受不同风格的泥塑作品的不同的审美趣味,了解泥塑悠久的文化历史。

2、技法剖析:

(1)引导学生欣赏分析。它们都是用泥作为材质的作品,在形式上表现出来的凹凸变化,方或圆、钝或锐、光洁或粗糙、流畅或滞缓等因素却各有不同。学生感受泥塑的生动、细腻、丰富的特点。

(2)教师示范

利用师生课前共同准备的泥塑工具进行基本的泥塑造型手法的示范,学生可通过捏、搓、揉、刻等方式进行简单的练习。

设计意图:从风格的赏析到技法的指导,让学生深入了解泥塑的基本知识和技法。

四、小组合作,动手尝试

1、布置任务:

每小组利用自己的泥材,小组合作制作一个人物形象。

要求:每组学生根据自己小组的泥塑材料,利用材料的特点,塑造的方法,塑造一个人物形像。

2、课件图片:从人物到漫画再到泥塑

学生讨论:漫画与泥塑的共同点——夸张、变形。

4、学生练习:以夸张变形的手法,进行泥塑人物创作。

设计意图:农村学生的造型基础较差,写实人像塑型难度较大,从八年级学过的漫画人像创作入手,以夸张变形的手法进行创作,学生发挥的余地更大,更富有趣味性。

五、作品评价

小组成员自评,各组成员互评并阐述创作思路。

学生作品展示:

教师点评,学生改进。

六、课题拓展,教师小结

1、师:看到同学们夸张有趣的作品,让我想到了一个遥远的国度的另一门艺术。

课件展示:有趣的非洲木雕艺术

艺术的材料千变万化,艺术的手法也各不相同,但人类追求美的精神是相通的。

设计意图:从泥塑到木雕,从非洲到中国,不同的艺术题材、不同的民族却有着相同的审美情趣,让学生从中体会艺术的相通,升华主题。

2、本课小结:自古以来,泥土和我们人类息息相关,土地是人类的母亲。今天这节课我们不仅认识了各种各样的泥材,还亲自体验了泥塑创作的乐趣,希望同学们能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泥塑艺术,让它焕发新的艺术魅力。

(乐清市石帆一中 浙江温州)

朱源生点评:

泥塑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是民众智慧的创造,许多民间艺术杰作,成为“华夏一绝”被传承和保留下来。开展好泥塑活动不仅使学生从小了解、接触民间的文化艺术,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艺术审美的教育,而且能促进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

然而,农村学校的条件非常有限,教具和学具几乎没有,学生的家庭条件也无法满足上课需求,为此,教师充分利用了本土资源,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带着学生寻找身边的泥材,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对本课的期待度。

通过课前对不同泥材的亲密接触,学生们了解了它们各自的特点,并在课堂上通过古今中外的泥塑作品比较赏析,了解了泥塑的基本特征与创作手法,学生在面对的自己亲手取来的材料,加之好玩的天性,使得课堂的配合度极高。整节课学生的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热烈,人人都主动参与了课堂的各个环节,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篇5:惠山泥塑的人物造型研究

传说大阿福又叫“沙孩儿”,实则佛门里的沙弥僧。他早期的造像方法源自小型佛像制作工艺—“善业泥”。乔锦洪《早期惠山粗货泥人》一文中也称:“据老艺人讲,最初的泥人是专为寺庙制作的小佛像,用于回赠前来进香的施主,因此早期的泥人造型大多面目端庄、盘膝而坐,带有佛塑中‘结跏趺式’的痕迹。”

惠山泥人和祠堂还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泥塑艺人大多是看祠堂的人,他们闲暇时就靠做泥人来补贴家用。长此以往,泥人的造型发展越来越多样化,不仅作为小孩子的玩具,还出现了一些做工精美的手工艺品。这时,惠山泥塑成为民俗风情的载体,带着人们善良美好的愿望而走进千家万户。

戏曲对惠山泥人的造型发展也起到很大的影响作用。惠山泥人分为粗货和手捏戏文(细货)两类。“手捏戏文”的产生与戏曲是密不可分的。①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喻湘莲曾写道:“手捏戏文作为一门空间艺术,是以丰富多彩的民间习俗和喜闻乐见的社会生活为背景的,同时,在它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又深深地受到昆曲和京剧的强烈影响。这种艺术的两重性和它所受到的客观直接影响,决定了手捏戏文之实用功能和强烈的造型装饰意味的形成,并由此产生了特有的审美情趣。”

二、惠山泥人的造型语言

惠山泥人的制作工艺分为“粗货”和“细货”两类,两者造型风格截然不同。“粗货”是以吉祥如意为主题的泥玩具,用模具制作,再施以彩绘加工而成;“细货”是泥塑艺人用手捏成,制作工艺十分精细,题材多为戏曲人物,又被称为“手捏戏文”,特别注意塑造人物的形态、神态以及动态,神形兼备,栩栩如生,还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2.1 “粗货”中的人物造型

粗货作品选用的题材包括民间习俗、神话传说、吉祥喜庆等。惠山的泥塑艺人大多生活在社会底层,思想情感与民众息息相通,因此作品反映了民众精神生活的需求,有迎祥纳福、避邪消灾的寓意。

传统“粗货”中人们最熟悉和喜爱的就是大阿福。早期阿福的造型是大耳朵,坐姿端正,面带佛像的慈悲。他头上的牡丹花、胸前的长命锁、怀中的大青狮、脚上的朝靴分别代表了宝贵、长寿、避邪和少年登科等吉祥寓意。在造型处理上,艺人采用了不同于一般雕塑的方法:(1)以高浮雕方式处理一些突出的轮廓特征,(2)厚中见薄或薄中见厚的衣纹处理,(3)以浅刻的方法处理一些线条图案,(4)向塑像中心压缩来处理构图,(5)缩短人体比例,突出主要部位,(6)外轮廓线柔和弯曲,形成一个圆。这些造型方法不仅实用,也突出了惠山泥人鲜明的个性特征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大阿福的造型圆润丰满,完全由弧线组成。造型简练夸张,比例头大身短,形象浑厚朴实,稳重端庄。这种圆润丰腴的体态造型,成为粗货的鲜明艺术特征。

2.2 “细货”中的人物造型

粗货的造型风格粗犷、简练,细货造型则比较写实、细腻。“手捏戏文”完全靠手捏制,创作自由。造型上不受模子的限制,根据不同人物、内容的需要,设计出多种不同的构图形式,任意变化。如作品《八仙过海》,描绘了八仙同坐在一个大葫芦上,葫芦底下有点水波纹样的造型,象征大海,这样的造型结构既准确表达了作品内容,又蕴涵了独特的民间气息。

此外,艺人们往往抓住剧情发展的一刹那,或一个特定场景或人物亮相的瞬间,借鉴戏曲“以虚拟实、以简带繁、以神传情”的艺术技巧一次性塑成作品,达到形简意赅的艺术效果。这样的造型摆脱了比例、透视等约束,使艺人们充分利用自己的艺术语言塑造出了一个个独特的艺术形象。

“粗货”与“细货”共同构成了独特风格的惠山泥人艺术。惠山泥人造型多变,既有憨态可掬的儿童坐姿,又有巧妙布局的别样造型,还有形神兼备的组合人物。②喻湘莲说,“惠山泥人‘依心曲自来唱’,就是依着自己的心里曲来唱这个歌,所以它是真正地表达自己感情的一种艺术。”从大量作品中可以归纳出惠山泥人独特的造型语言:(1)简化,即舍弃多余的线条与结构。如 “大阿福”身体、四肢模糊地连在一起,仅通过微弱的起伏与色彩的勾勒来表达每一部分的结构造型,主要精力全放在了面部的刻画上,注重传神的表现;(2)适形,即人物造型按照器物、胎体的外形需要进行变形设计;(3)夸张,即夸大人物特征与属性,一般采用“头大身小”原则,如“手捏戏文”中人物的粗矮造型会给人一种威武之感。

三、从惠山泥人的装饰性语言中研究其造型特征

惠山泥人的装饰题材丰富,具有浓厚的生活韵味。俗话说:“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惠山泥人取材源自人们所熟知的事物或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艺人们将吉祥喜庆等文字图案融合于造型中,人物服饰往往带有明显的地方特色,民族气息浓厚。细节性的装饰使原本没有生命的造型变得栩栩如生,令人产生一种亲切、自然的认同感。

例如在惠山泥人的造型装饰上可以看到一些传统的文化。作品“大阿福”的装饰是最具江南特色的花卉或云纹,显示出人们追求朴素的自然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谢赫《六法论》中的“气运生动”也体现出了装饰对惠山泥人造型的影响。另外,人物服饰也蕴涵传统文化的特征,如“手捏戏文”中,“团寿”、“梅竹”等用在老年人的服饰上;“蝙蝠”、“团球花”等用在小孩服饰上;“水浪花”、“五色云”等用在神仙的服饰上。还有文字与图形也表现出典型的文化特征。艺人们在创作作品时,往往会添加一些吉祥文字如福、寿等;有时也用一些简单的吉祥图案来增添造型的装饰性,如元宝、寿桃等。这些装饰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欢乐,也提升了泥塑整体的造型美感。

四、结语

“艺术出自于民间”,惠山的民间艺人们用他们的双手赋予了这一团团泥土鲜活的生命和灵魂,让它一代代传承下来,而正是惠山泥人那独特的造型语言魅力让我们永远记住了他。

注释

①、②引自《手捏戏文 泥土神韵:喻湘涟、王南山捐赠南京博物院惠山泥人作品集》,南京博物院编,荣宝斋出版,2008-1-1

1.《张道一论民艺》,张道一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5-1

2.《手捏戏文》,王文章主编,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3-1

3.《手捏戏文 泥土神韵:喻湘涟、王南山捐赠南京博物院惠山泥人作品集》,南京博物院编,荣宝斋出版,2008-1-1

4.《中国彩塑泥人》,徐华铛编,中国林业出版,2008-1-1

上一篇:东南大学与南京大学下一篇:关于学校危房改造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