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方法复习资料

2024-04-25

教育科研方法复习资料(精选6篇)

篇1:教育科研方法复习资料

1、基础研究:基础研究目的在扩展知识,研究倾向于具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

2、应用研究:应用研究的目的是解决当前教育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研究倾向于特定的、具体的问题,并将基础研究的成果具体化、实用化,是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环节。

七、课题论证

1、课题论证会

2、课题评审

3、自我论证

四、假设的特征

1、设想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的关系

2、假设应当用陈述句形式简洁明确的描述

3、假设应当是可检验的五、好的假设的标准

1、科学性

2、预测性

3、新颖性

4、可行性

5、简明性

二、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

1、自变量:又称刺激变量,是引起或产生变化的原因,是研究者操纵的原因变量

2、因变量:又称反应变量,是自变量作用被试后产生的效应,是研究者要测定的嘉定的结果变量

3、无关变量:又称控制变量,是指与特定研究目标无关的无关非研究变量,是除了自变量和应变量之后的一起变量,但是会影响或干扰自变量和应变量的变量

1、调节变量

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对应关系可能会受到不可控制的第三因素的影响,这个第三因素就是调节变量。

2、中间变量

是介于原因和结果之间、自身隐而不显、起媒介作用的变量。

三、下操作定义的注意事项

通常对重要的研究变量,如假设中涉及的变量,研究中起关键作用的新概念、新名词要下操作定义

应根据研究目的、内容以及变量的性质来选择下操作定义的方法

操作定义要具体、明确

④操作定义在使用中应该是独特的,他是研究者为研究需要而规定的特殊解释,二并非对变量全面的、唯一的解释。

一、抽样的基本原理

抽样就是从一个总体中抽取出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个体为样本,然后就用这一样本的结果去推断总体。

二、抽样的基本要求

1、确定研究总体范围

2、抽样随机化

3、样本的代表性

4、合理的样本容量

三、抽样的基本方法

1.概率抽样

①简单随机抽样②系统随机抽样③分层随机抽样④整群随机抽样

2.非概率抽样

①目的抽样②完全抽样③异质抽样

④同质抽样⑤立意抽样⑥随意抽样

四、抽样的原则

1.方向性原则2.可测性原则 3.可行性原则4.经济性原则

1、一次文献:是指未加工的原始文献,是直接反应事件经过和研究成果并产生新知识,新技术的文献。主要有:专著、科学论文、研究报告、会议文献、专利、档案、个人日记、信

函、手稿和备忘录

2、二次文献:是对一次文献的的加工、提炼、压缩后的文献。主要有:辞典、年鉴、参考书、书目、题录、索引、提要、文摘

3、三次文献:主要有动态综述、进展报告、专题评述、数据、手册

文献综述:是指就某一时间内,作者针对某一专题,对大量原始研究论文中的数据、资料和主要观点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提炼而写成的论文。

二、观察法的类型

1、自然观察(在自然条件下,不加控制的观察)与控制观察(研究者控制的条件下进行观察)(是否控制)

2、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是否借助仪器设备)

3、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是否介入活动)

4、结构观察与非结构观察(计划是否严密)

5、自我观察与客观对象观察(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关系)

三、观察法的具体方法

1.日记描述法2.轶事记录法3.实况详录法4.时间取样法5.事件取样法6.等级评定法7.频率计数法8.行为检核法

一、什么是临床法

是将观察、访谈、测验、实验等方法有机的糅合在一起,通过灵活多样的口头交谈和对儿童实物操作的观察来探究儿童认知发展和思维过程的方法。

三、临床法的具体运用

1、守恒研究

主要包括:长度守恒、面积守恒、重量守恒、液体守恒

2、类包含研究

用于研究儿童对同类事物间包含关系的理解。

判定原则:母类必须大于子类,所有子类之和等于母类。

3、关系概念研究

用于研究儿童儿童在解决问题中的推理能力。

4、空间概念研究

用于研究儿童换位思考能力。

代表性实验:三山实验

二、行为矫正的具体方法

1、正强化法

2、负强化法

3、间歇强化法

4、消退法

5、代币制法

6、系统脱敏法

调查研究的含义:是通过对事实的考察了解搜集资料,以认识教育问题或探究教育现象之间关系的研究方法。

一、调查研究的类型

(一)根据研究课题的性质分类

1、现状调查:旨在了解研究对象的现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为改进措施提供依据。

2、相关调查:旨在研究两个变量间相互联系的性质和程度。

3、原因调查:旨在探寻某现象的成因。

4、跟踪调查:旨在探讨某一现象随时间推移而发展变化的状况。

一、问卷法

是指根据调查目的设计的一系列问题并编制成问卷,以书面形式了解事实或被试观点的调查方法

2、问题的形式:开放性问卷、封闭性问卷

3、问卷的一般结构

前言:介绍调查者身份、调查内容、目的、意义等,消除被调查者顾虑。

指导语:说明填写要求及注意事项。

题目与选择答案:问卷的主体部分。

编码:主要是便于计算机统计。

经验总结法

是对教育实践活动中获得的经验进行分析、概括,使之系统化、理论化的研究方法。

2、经验总结法的一般过程

确定总结的对象和事实结果收集事实资料对材料进行思维加工④撰写经验总结报告 什么是实验法

是根据研究目的,人为手段的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以验证假设,探索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以假设为前提

2、要控制条件

3、能揭示因果关系

4、可重复验证

3、无关变量的控制

随机化、消除、平衡、恒定、盲法、统计处理。

一、实验配组

1、含义:就是指如何将被试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中去。基本原则是尽可能“组间同质”。

2、实验研究中符号的含义

X表示实验处理或自变量;—表示无实验处理;

O表示实验观测,包括因变量的测定;G表示组,实验组或控制组

R表示被试已作随机分配S表示被试

„„表示虚线上面和虚线下面的组是不是等组

历史法:是指收集教育现象的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资料,加以描述、分析、解释,从而认识历史事实,探索发现规律的研究方法

二、历史法的研究步骤

1、确定研究课题

2、收集和评价原始资料(外部考证和内部考证分别考证什么?)

3、综合分析文献中的信息

4、分析解释,形成结论

三、确证文献的具体方法

1、什么是简单判定法

2、什么是二重证据法

3、什么是三角互证法

测量:按规定给对象或事物赋值

测量法:用一组标准测验,按照规定的程序,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实际测定来收集数据资料的研究方法

测量要具备的基本要素?

1、测量客体,测量的对象

2、测量内容,测量客体的属性和特征

3、测量规则,测量的准则和方法

4、测量工具,测量的指标体系

信度:测量结构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效度:测量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难度:区分度:是指测量的题目对所测特性的区分程度和鉴别能力,是衡量测量题目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质的研究:研究者针对自然情境发生的事件或现象进行的研究,通过参与观察和深度采访,以归来叙述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果的研究方法

质的研究的实施步骤

1、提出研究问题、确定研究对象2陈述研究目的,了解研究背景3构建概念框架,抽样4收集资料,分析材料5做出结论,建立理论6检验效度,讨论推广度和道德问题7撰写质的研究报告

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比较

1、量的研究的方法的哲学基础是实证主义、科学主义、2、而质的研究的方法哲学基础是自然主义、人文主义、解释主义和建构主义

3、量的研究的特点在于追求客观性、因果性、概括性、和普遍性

4、质的研究的特点在于体现主观性、意义性、归纳性、参与性和特例性

叙述研究:以讲故事的方式描述的方式描述人的目的、思想、行动和生活方式,通过所叙述的故事来探究经验,行为的意义及其蕴含的思想哲理

统计分析:是对收集到的有关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归类并进行解释的过程

统计分析的特征?1科学性2直观性3可重复性

统计分析的基本路线?1收集数据2整理数据3分析数据

平均数是用来描述数据分布集中趋势的一个统计量。

撰写论文的基本步骤?

1、确定题目2制定论文方案3收集资料4组织素材5撰写初稿6定稿 摘要:是用简洁的形式提取研究论文的主要内容,是论文的浓缩、梗概。

关键词:是将研究论文能反映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的重要的词提取出来

篇2:教育科研方法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研究的效度:指结论能被明确解释的程度(内在效度)和结论的普遍性(外在效度)。(p8)内在效度:指研究结果能被有把握地准确解释的程度(即研究本身的真实性)。外在效度:指研究的结果能被推广到更大人群的程度(即研究的推广性)。

教育研究的信度:指研究的方法、条件和结果是否可重复,是否具有前后一贯性,即研究的可靠性。

内在信度:在给定的相同条件下,资料搜集、分析和解释在多大程度上保持一致。(即研究的一致性)

外在信度:研究者能否在相同或相似背景下重复研究并得到相同或相近的结论。(即研究的重复性)

2、操作性定义:(p26)

操作性定义是一种规定,它是被确定的需要定义的变量和条件的操作或特征具体化。

3、常量:一个研究中所有个体都具有的特征或条件。(P22)

变量: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价值或条件的特征。

4、准实验研究:指一个实验运用原始群体,而不是随机的安排被试进行实验处理。(P84)

5、调查研究:一种使用范围很广的研究,它包括对现状的研究,以及确定和解释社会的或心理的变量之间的关系的研究。(P106)

6、比较研究: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事物进行考察,寻找其异同,探求教育之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方法。(P161)

7、参与观察:也称为自然观察,它是指就研究对象在自然的状态下研究者参与某一情境中去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在实地研究中,参与观察是主要方法之一。(P172)

(从某种程度上说来,实地研究就是一种个案研究,因为研究最佳答案可以从个案分析中获得。)

8、访谈:通常是两个人(有时包括更多人)之间有目的的谈话,由其中一个人(研究者)引导,搜集对方(研究对象)的语言资料,以此了解研究对象如何解释他们的世界。是实地研究中一种获得资料的重要方法,在实地研究中,访谈的方式基本上也分为非正式的和较正式的两种取向,而访谈的结果加大地依赖研究者的技能。(P176)

9、行动研究: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研究方法,而是一种教育研究活动,是一种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密切结合本职工作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研究方法,以直接推动教育工作的改进为目的的教育研究活动。(P206)

二、简答题

(一)教育研究的分类(p9—10)?

根据不同的标准,教育研究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

1、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是根据它们各自不同的目的来区分的。

基础研究的基本目的是扩展知识;应用研究的基本目的是解决当下的实际问题。

2、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是用文字来描述现象,而不是用数字和量度;定量研究是用数字和量度来描述对象,而不是用语言文字。两者各有自己的特征,但在教育研究的运用中,它们的连续性多于他们的两分性。

3、描述性研究与干预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是对客观事物予以考察,努力反映其客观状态,回答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问题;干预性研究着力于对客观事物施加可能引起改变的影响。

(二)、自变量、因变量的关系(P23)?

自变量和因变量是教育研究中广泛采用的变量描述术语,源于数学。因变量是我们可以测量的变量,自变量仅仅是一个分类变量,它对研究的个体进行分类。自变量可影响因变量,在某种意义上,因变量取决于自变量。

(三)、“好设计”实验的标准(P62)

1、充分的实验控制——指对实验条件有足够的控制,以便研究者能解释结果

2、不加人为修饰——实验结果能否推广到非实验设定的情景,这一标准在教育研究中尤为重要。

3、比较的基础——需要通过某种方式进行比较以确定是否有实验效果。

4、通过数据获得充足的信息——数据必须足以检验实验假设,应有对假设作出判断的足够的精确度。

5、非污染的数据——数据应充分反映实验效应。不应被实验中出现的蹩脚的测量或误差所影响。

6、无相关变量间的干扰——这一准则与充分的实验控制密切相关。可能存在其他正在操作的对因变量有影响的变量,这些影响不应该被错误地解释为实验效应。

7、代表性——研究者常常希望将实验的结果推广到一些个体、条件、方法等中去。

8、省力原则——指如果所有其他特征相同,我们更倾向于采用较简单的设计而非较复杂的。

实验易受技术上和方法上误差的影响,进行并完成一项合理的实验设计,需缜密、仔细的计划,同时需要注意一些细节,计划应先于实验。

(四)、跟踪发送信函的方法(p121)?

跟踪发送信函对于问卷调查,被认为是必要的,而且应事先做好计划,主要有两种方法:

1、紧接着给那些没有回答的人寄一封信或者明信片。这种方法更受欢迎,因为它比较便宜,而且排除了从同一个人那儿收到两张已经做好的问卷的可能。

2、给每个人都发一个空白问卷的信封。只有当不能鉴别出不答卷人时才使用,使用的时候应该告诉答卷人,如果他们回答了第一次问卷,就不要做第二次了。

另外,电话、电报或特殊的邮件也可以用作跟踪发送信函。但,由于它们在时间和花费上都比较贵,因此,使用不是很广泛。

(五)伯格登对定性研究中的伦理问题给予的简单伦理建议(P146—147)

1、非常小心地收放现场记录,确定不要将现场记录留在任何人可能拿到的地方。

2、不要和其他人讨论或谈到研究内容或研究中的任何人。

3、在现场记录和最后的研究报告中,使用研究对象或场所的假名。

4、不要将所发现的任何资料,告诉可能用这些资料使研究对象困窘或受伤害的人们。

5、和研究对象有个清楚的协议,让研究对象知道他们能期望从研究中获得什么,和需要什么义务。

因为在教育研究的情境中,对象受到的伤害通常不会是身体上的,而是属于心理上或社会性的伤害,在这种可能发生的情况下,研究者进行研究之初,就需要设想周密,与有关当局或人员有个正式的协议。当然,保护研究对象的最重要的伦理责任应是尽力地搜集资料和仔细地分析资料,避免误解或扭曲研究对象的观点。

(六)文献研究的优缺点(P156)

优点:

1、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如孔子进行研究,我们无法对研究对象进行亲身考察,这样,通过《论语》这个文献,我们就可以对孔子进行研究,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简便易行,费用较低。与实地调查法等方法相比,文献研究法相对具有方便、自由、费用低等优点。

3、真实性较强,可靠性较大。文献研究法,一般人们总是从日记、自传、信件、遗书等个人文献中流露出真实的心理和行为动机,因此,文献研究相对比较真实、可靠。

缺点:

1、文献本身存在一定的不完善性。有些文献出于特殊的目的和意图,有意夸大或掩盖某些事实;文献的保存具有很大的选择性,知名人士的文献保存完好等等。

2、收集文献难度较大。在许多情况下,一些事件根本没有文献记录,有些文献档案机关不予公开机密,在进行文献研究时,很难把所需文献找齐找全,容易造成文献不足的遗憾。

3、文献抽样缺乏代表性。因文献资料大多以文字记载的形式保存的,所以能否留下文献资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程度的高低,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写文献的可能性相对较大,故若仅仅依据现存文献来了解和分析人们所处生活状况、生活情形及思想观念,可能只能了解社会中某一阶层的情况,其文献抽样未必具有代表性。

(七)比较研究法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作用(P160)

在教育科学研究过程中,比较研究具有重大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比较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教育的普遍规律。

第二,比较研究法能使人们更好地认识本国、本地的教育状况。

第四,比较研究为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第三,比较研究能帮助人们获得新的发现。

三、论述题

(一)论述教育研究的意义和过程

教育研究是用教育理论去研究教育现象,以探索教育规律的创造性活动。

教育研究有它本身的特点,它既具有一般科学研究的基本特征(如客观性、系统性和创造性),但同时,教育研究又具有特殊的个性:

第一,伦理性。教育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因此,所设计的研究必须具有教育意义,每一个环节必须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研究必须充分考虑伦理性的特点。

第二,复杂性。教育研究的对象是人,而人的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且周期长,把握的难度也大。因此,教育研究比自然科学研究还要复杂。

第三,全员性。教育研究主要是服务教育教学活动,而育人活动是需要全员参与的活动,因此,要求所有教师参与到教育的行列中来。

教育研究的意义有:

1. 新时期教师角色转化的需要(从技术工人向知识分子)

2.使自己的生命不断丰润增色

3、改进教学工作,提升教学质量

4.提升职级的需要

5.打破对研究的迷信,恢复教师的主体性

教育研究的过程分为六步:

1、确定问题:这是研究过程的初始活动,也是最难确定的。

2、查阅文献:文献查阅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它一般在研究过程的前期就开始着手进行

3、制定研究计划:制定研究计划是实现研究目的的前提,一般研究计划大致包括:课题依据(理论和现实依据)、研究目标、课题研究内容、课题研究步骤、主要研究方法、预期成果、课题研究保证措施等。

4、搜集整理材料:收集资料的过程一定要经过适当的组织和控制

5、分析研究资料:要针对问题对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不能甩边了。

6、撰写研究报告,得出结论:这个结论的得出,必须是在分析资料的前提下得出的,不能分析归分析,下结论时你自说一套。

(二)、论述行动研究

严格地说,行动研究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研究方法,而是一种教育研究活动,是一种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密切结合本职工作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研究方法,以直接推动教育工作的改进为目的的教育研究活动。

行动研究额特征有:

1、为行动而研究(research for action)。研究不是为了理论上的产出,而是为了实践本身的改进。

2、对行动的研究(research of action)。表明行动研究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形式。

3、在行动中研究(research in action)。行动研究的环境就是教师工作于其中的实际环境,从事研究的人员就是将要应用研究结果的人,研究结果的应用者也是研究结果的产出者。这种双重身份整合在同一主体上。

行动研究的基本过程:

行动研究没有整齐划一的研究模式,但总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计划。

计划阶段主要完成的是:明确问题、分析问题、制定计划。

明确问题和分析问题:我们遇到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是普遍的还是特殊的?这个问题的存在会产生什么影响?

对问题进行了界定和分析以后,就要制定一个计划,这个计划主要包括的内容是:

预期所要达到的目标、对解决问题试图改变的因素、具体行动的步骤与时间安排、本研究涉及到的哪些人。

第二:实施

把计划付诸行动是行动研究的核心步骤。行动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改善实践。因此,把计划付诸行动的过程中,要注意两个问题:

1、教师按计划付诸行动时,要充分考虑到现实的因素,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调整。

2、对行动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收集有关资料。经常用到的方法有:观察、访谈和问卷、个人资料收集与记录、教师自己的个人资料

第三:反思

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后,对计划、实施进行反思,大致有七个方面:

1、问题界定是否明确

2、行动的操作定义是否清楚?必须清楚地赋予操作性的定义,把概念的含义用可操作的行为表现出来,减少主观臆断。

3、研究计划是否周详?

4、研究者是否按计划执行?如有变化或修订,要进行说明

5、资料收集与记录是否详尽无误?

6、研究的信度与效度如何?

7、资料的分析与解释是否慎重恰当?

行动研究对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意义

1、存在着问题:

教育目的存在为研究而研究

研究形式上存在脱离实践,成为游离于实践之外的、教师们教书之余的另一项活动内容。

2、意义:

(1)关于合作问题。因为中小学教师工作负担重,很少有时间阅读教育书籍、报刊,这不但大大地限制了他们分析问题的视野,而且在正确对待教育理论、运用理论语言等方面,也有一些欠缺,如果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这个欠缺不至于对研究造成太大的负面影响。

(2)关于研究的“成果”问题。关注行动的改善、强调研究过程中的交流与研讨,不但大大提高教师对研究的兴趣,而且它对教师素质的提高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篇3:讲究复习方法 提高复习效率

“时政搭台, 观点唱戏;题在书外, 理在书中”是中考思想品德开放性试题的重要特点。对学生来讲, 掌握适当的方法, 加强复习的针对性, 提高复习效率, 才能提高应对考试的能力, 最终提高考试成绩。

教学实践表明, 以下几种基本方法, 是提高复习效率的有效方法。

一、夯实基础, 突出重点

思想品德的备考应考要以课本为依据进行全面复习, 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排队, 逐个整理这些知识要点。达到既能准确地把握概念, 又能简明扼要地表述, 然后进一步理解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纵横关系。我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目录”来学习, 例如, 九年级思想品德分五个单元, 第四单元讲“情系祖国”, 由此主题, 联系党的正确领导、科学的行动指南、党的基本路线、我国的国家性质、政治制度及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等问题, 然后把这些问题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组合体。以此类推, 采取“目标记忆理解法”进行全面复习, 夯实基础。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运用所学知识。

二、联系实际, 注重练习

材料分析题是在思想品德学科中常见的一种重要题型, 要求考生应用一些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分析与解释一些社会现象。因此要努力掌握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科学方法———把书本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同国内外重大时事结合起来, 注意其交叉点。要重视平时的时事政治学习, 关心国内外大事, 关注社会, 关心生活。如通过解读“嫦娥一号”升天, 来理解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意义;通过学习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 理解我们党对世情、党情和国情深刻变化的清醒认识, 着力解决民生问题, 落实科学发展观等。

三、充分利用, 再创价值

充分发挥试卷的利用价值。在九年级的总复习中试卷是必不可少的一样工具。通过考试, 我们既可以锻炼应对考试的能力, 又可以发现学习中的不足, 以便及时查漏补缺。因此, 我们不能简单地看分数、讲答案, 要充分发挥试卷的利用价值。

四、细心体会, 总结规律

思想品德中考题型分两大类: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任何一种题型的解答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如下列几种题型。

1. 解答选择题的步骤

(1) 读懂题干。主要审视题干的要求。

(2) 分析题肢。将题肢逐个分析, 看看几个题肢中哪个最符合题干的要求。

(3) 选择答案, 仔细填写。经过认真审题, 将不符合题意的题肢排除, 最后找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2. 解答判断分析题的步骤

(1) 定性:即判断正误。

(2) 理由:即回归教材, 找准理论根据, 明确行为的正确、错误所在。

(3) 分析:结合理由, 联系所学知识, 对定性的行为进行分析。

(4) 指导:在分析正误后, 要指出当事人应吸取的教训和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对我们中学生有什么启示、应怎么做等。

3. 解答漫画题的步骤

(1) 看“标题”。有的漫画有标题, 有的没有标题。

(2) 观画。仔细观看画面特别是夸张之处。

(3) 读“文”。漫画为了充分表达其寓意, 还常配有说明性的文字, 这些文字通常言简意赅, 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 思意。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 我们也就不难思考出漫画的寓意了。

五、注重应用, 导之以行

思想品德课, 倡导内化于心, 学以致用。在学习中, 我们应把所学知识与自身行为联系起来, 提高自己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如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 学会用合法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当学校或社区组织志愿者活动时, 积极参与, 奉献爱心, 履行职责。

篇4:教育科研方法复习资料

简单地说,搜集资料就是借助于一定的研究手段获得所需要的信息的过程。手段即方法。古人说,授之以渔,就是讲方法的重要意义。离开了方法手段,任何目的都不能达成。

一、应用网络的搜索功能来浏览文献。

文献资料是以文字、声像形式记录下来用于传递或保存信息的资料。教育文献可分为三种类型:理论型、文件档案型和事实型。

如何在网上搜集理论型文献?理论型文献是指对教育教学理论进行研究探讨的文章,主要表现为各种专著,发表于教育期刊、杂志和报纸的论文。科研要有所创新,就必须查阅已有相关的教育理论文献,这既可批判地继承已有的研究成果,又可开阔自己的思路。那么,该怎样搜索教育科研需要的理论文献呢?第一,确定文献的范围,有针对性地去搜索资料。比如根据主题从资料的来源和形成时间上加以限制,集中精力在限定的范围内搜集有价值的、具有典型意义的资料。第二,细致查阅与研究问题有关的专著和论文。这就需要查阅有关的书籍、文章。一般可利用图书馆网站来检索。同时也可利用文献信息网来查找。

如何搜集文件档案型文献和事实型文献?文件档案型文献是指从中央到地方关于教育的法规、政策、规划及各种统计资料,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发展规划等。这些文献,可考虑到有关地区的政府网站,研究所网站,学校网站找;统计数据可查找各级各类统计年鉴或各种统计报表。教育的事实型文献是指以记载教育活动、人物、事件为主要内容的文献。主要有学校及班级的工作日志、工作报告、会议记录、节假日活动的录像、录音与摄影;教师的教学计划、教案、工作小结;学生的作业、日记、成绩册等。这些文献,可以考虑到有关学校的网上信息中心查找。

二、利用网上问卷调查来搜集资料

在教育科研中,还有很多资料靠“查”是不够的,比如,学生的实际喜好,教师教学的感受,等等。这就可采用网上问卷的方式来搜集。问卷方式是研究者为了了解某种情况事实或意见,向研究对象分发问卷请其填写答案。

问卷在资料搜集中的优点有:第一,由于问卷是将调查的对象分成若干个变量,然后再编成具体的问题,制成标准化表格。这样就可以获取多因素资料,针对性强、准确性高。尤其是封闭式的问卷更是便于进行科学统计以作定量分析。第二,问卷可在短时间内进行大范围的资料搜集,增加了资料的全面性;第三,问卷方式可以减少回答者的心理压力,凡在谈话时不能直接提问的,均可在问卷上得到回答。有利于搜集到真实的意见和建议。第四,网上问卷还具有快捷,方便,参与人员广泛,成本节约等特点。

问卷一般由标题、前言、指导语、问题及选择答案几部分组成。问卷提问的方式可以设计为开放式、封闭式。两种方式各有所长。以问卷来搜集资料关键的就是如何设计问卷。它直接关系到研究的信度和效度,问卷设计既要做到问卷中的问题能体现研究者的目的,又要使答卷者乐意配合。所以,研究者要很好地掌握制作问卷的技巧。这里只谈谈设计问卷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第一,问卷的内容应有效反映研究课题的要求;第二,问题要精练,易答,并照顾到大部分答卷者的情况;第三,问题采用封闭式,还是开放式来设计应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和答卷者的实际情况来确定;第四,要合理安排问卷结构,容易回答的问题、客观存在的问题、人们熟悉的问题或是感兴趣的问题放在前面;等等。

三、通过网上交谈来搜集资料

交谈,是人与人交往最平常不过的形式,又是信息交流最基本、最常用的方式,同时,它也是一种很好的搜集资料的方式。网上交谈更方便快捷,什么人都可以接触到,至于网上交谈的方式有QQ聊天,还有各种网站提供的聊天室等等。查阅文献、问卷等方式都主要是从研究对象或过程的外部着手进行的。教育活动还是主观性活动,在这个活动中主体有丰富的内心世界,研究对象“到底是怎么想的?”、“到底需要些什么?”类似这样的问题只有通过真心相待的、轻松平等的交谈才有可能了解到。比如当课题研究中需要对教育事实进行调查,需要调查对象提供确实知道的一般情况;需要征询调查对象意见;需要了解个体的内心世界和心理动机,以及更为细节和个人的情况和事实时就可以通过交谈来获得。有证据表明,交谈这种手段对于研究儿童的个性,探索其表现的根源,了解儿童的思维过程或思想状况,发现学习上困难的原因;了解儿童的家庭情况和父母对儿童的教育态度,了解教师备课方法以及工作的经验体会;了解人们对某些事物的看法、意见和态度,了解个人的经历、抱负、兴趣、爱好和信仰,等等内心活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交谈来获取资料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第一,根据课题需要选择恰当的交谈形式。一种是比较正式的交谈。这种方式有一定的组织和严格的计划。这样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所需要的资料。但是被访者往往会存戒心,谈话留有余地,影响到资料的真实程度。二是比较随意的交谈。研究者和被访者在日常生活环境中进行的谈话,常常能够获得意想不到的宝贵资料,但花时间较多,资料针对性也不强。第二,研究者须持“虚心请教”的态度,采取“共同讨论”的方式。使交谈成为一种平等的对话。第三,选择谈话对象时应考虑对方能否提供有价值的事实资料,是否乐于回答所提出问题。因此研究者要了解被访者的经历、兴趣、爱好等个性特征,以便更好取得被访者的信任和合作。第四,是要善于洞察被访者的心理变化。善于察言观色,随机应变。第五,要掌握提问的技巧。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搜集到的资料的信度和效度,因此一定要重视。

四、应用计算机进行教育科研统计。

篇5:教育科学研究方法_复习资料完成

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的“研究”

2、教育科学研究与所有科学研究一样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现象与客观事实、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

3、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三种分类方式是:按普遍适用程度、按研究的目的分、按研究方法分。

4、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运用,是以教育现象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

5、教育科学研究按研究的目的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性研究、比较与评价研究、预测研究。

6、教育科学研究按研究方法分为:历史研究、描述研究、相关与比较研究、实验研究、理论研究。

7、教育研究存在经验和理论两个不同层次。

8、教育理论水平是教育研究的最高水平。

9、在研究方法论层面上对以往的研究进行一定的反思。

10、直观性原则最早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的,如果要考察300多年来该原则在理论基础、基本观点和方法上的演变,那么就要用历史研究法;如果要考察当前在教学中贯彻直观性原则有哪些经验以及问题,那么就要用调查法;如果要对贯彻直观性内在规律、因果关系进行研究,最好是采用实验法。

11、教育研究课题产生的主要途径有: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提出问题、学科建设与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教育实践中提出的实际问题、从日常观察中发现的问题、从当前国内外教育信息的分析中提出问题。

12、理论构思的内容一般包括:准确地表述研究的问题、界定该研究课题的核心概念、形成初步的研究思路。

13、研究计划的基本内容:研究题目、对研究课题目的及意义的简要说明、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预计突破哪些难题、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制定研究工作方案和进度计划、研究课题已具备的工作基础和有关条件、研究成果的预计取向和使用范围、经费预算以及需购置的仪器设备。

14、任何科学都是一门历史科学,没有的历史研究,就不会产生真正的科学。

15、历史研究是以逻辑分析法为主。

16、用历史法研究教育,涉及的主要对象是教育活动的历史,是通过搜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的历史规律。

17、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历史的分析方法是以概念的形态再现历史发展的全过程,其特点是丰富性、直观性、具体性。

18、在教育科学研究中,逻辑的分析方法要求研究必须遵循形式逻辑规范,以它作为定义、推论、判断的一般程序去认识研究历史上的教育问题。

19、按照考证的目的分外部评论、内部评论。

20、对不同版本、不同内容或前后进行比较对照的方法是校勘方法。

21、教育现场观察是指观察人员在行为或事件发生的现场所进行的观察。

22、将教育观察研究分为自然情境中的观察和实验室中的观察是根据观察的情境条件来划分的。

23、将教育观察研究分为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这是根据观察的方式划分的。

24、间接观察是利用一定的仪器或其它技术手段为中介对观察对象进行的观察。

25、依据观察实施的方法,可将教育观察研究分为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

26、教育观察设计的第一步是在明确观察目的和任务的基础上确定好具体的观察内容。

27、教育观察记录中的描述记录可以分为:日记描述法、轶事记录法、连续记录法。

28、取样记录方法可分为时间取样、活动取样、事件取样。

29、行为核对表主要用来核对重要行为的出现与否。

30、观察记录代码系统常用的代码符号有数字型、符号型两种。

31、教育观察的设计是教育观察的实施的前提。

32、教育观察研究的设计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确定观察内容;选择进行观察的类型;制定观察记录表;训练观察人员。

33、测量层次是斯蒂文斯在1951年创立并被广泛采用。

34、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按照一定的抽样方法抽取一部分样本进行调查,这种方法称为抽样抽查。

35、按照调查目的的不同,可将教育调查研究分为现状调查、相关调查、发展调查、预测调查。

36、现状调查的目的是对教育现象的真实情况作出具体的描述。

37、相关调查的目的是寻找相关因素以便探讨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38、发展调查的目的是了解研究对象前后的变化和差异情况。

39、预测调查的目的是为研究对象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状况进行预测。

40、按照调查手段的不同,可把教育调查研究划分为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测量调查、调查表法。

41、一份完整的问卷一般由指导语、问题、结束语、三部分组成。

42、在教育测量中,信度是反映测验所得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43、调查表法具有的两个特点是调查范围较广、规范、简明,便于填写和统计。

44、学业成就测验的编制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确定和表述测验目标、选择试题类型,编制测验题目、审查试题,编制试卷。

45、信度是指可靠性或一致性。

46、1901年梅伊曼首次提出了“实验教育学的名称。

47、教育实验研究首先是一种科学实验活动,同时是一种特殊的实验活动,还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

48、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是实验设计质量的评鉴标准。

49、教育实验效度的提高主要通过随机设置控制组、设计控制、统计控制等多种方法控制无关变量。

50、按实验控制程度划分为前实验、准实验、真实验。

51、教育实验的目标评价是教育实验全过程评价的基础和起点,过程评价是标明实现目标的过程状态,成果评价是对目标达成度的价值判断。

52、教育实验的目标决定着测评体系的建立和测评方法的采用。

53、教育目标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教育实验选题的价值判断进行评价,对教育实验假说的科学性进行分析,对教育实验目标的可操作性进行评价。

54、一个好的指标评价体系在内容上应具有目的性与一致性。

55、一个好的指标评价体系在结构上应具有完备性与独立性。

56、一个好的指标评价体系在操作上应具有可比性和可测性。

57、无关变量是指在实验中应保持恒定的变量。

58、定性分析是为了确定事物是否具有某种本质属性的分析,它主要说明事物是什么,并回答事物有多少。

59、教育理论研究具有强烈的理论思辨色彩,因而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

60、教育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教育现象研究的多样性。

61、教育命题是有关教育判断的语句,是对教育活动所做出的肯定或否定的思想。

62、信息方法是用信息概念和理论来考察研究系统的行为功能结构,从信息的获取、转换、传输和储存过程来研究控制系统的运动规律的方法。

63、理论研究具有结构体系的层次性,根据概括体系程度的不同,可分为经验层次和理论层次。

64、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有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

65、归纳与演绎是两种基本的逻辑推理模式,也是教育理论研究中心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

66、定性分析目的在于把握事物的质的规定性。

67、定性分析对象是质的描述性资料。

68、资料分类都应依据同一个分类标准进行。

69、资料分类应依据一定层次进行。

70、资料的审核主要从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有效性三个方面进行审查。

71、定性分析是一个对资料的分类、描述、归纳、抽象的过程。

72、资料的准确性有一个基本要求,一般地说,审核资料的准确性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即一致率和吻合率。

73、在定性分析中,信度即可靠性,是指在研究中研究方法及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程度。

74、在定性分析中,效度是指研究结果的有效性,也就是一项研究结果能够实现其目的的程度。

75、资料的有效性是指所收集到的资料与研究课题的一致程度,即资料是否“切题”。

76、定性研究的内在信度主要是用研究的一致性来判定的,这种研究的一致性常用一致同意率来表示。

77、检验定性分析研究中效度的方法有检验法、三角互证法、反馈法、比较法。

78、归纳法的具体方式有完全归纳法、简单枚举法、科学归纳法。

79、分类一般分为现象分类和本质分类。

80、完全归纳法是指依据研究现象中的所有各个部分归纳出对该现象的一般性结论的方法。完全归纳法的结论比较可靠。

81、内在信度是仅在同一条件下对资料的收集、分析和解释的的一致性。

82、常用的统计表包括简单表、双项表、复合表和次数分布表等。

83、表注是对表中内容确需补充说明的部分,表注可以用简短的小号字写在表的下方。

84、集中量数包括算术平均数、中数、众数、加数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等。

85、地位量数包括标准分数和百分等级。

86、等级相关系数是英国统计学家斯皮尔曼提出的。

87、积差相关系数英国统计学家皮尔逊提出的。

88、对于计数资料,一般只适用于百分比、列联相关以及卡方检验等统计方法。89、对于等级计数资料,在统计中常用中数、百分位数和等级相关以及秩次检验等统计方法。

90、对数据资料从客观性、有效性和完整性方面进行审核。

91、多元方差分析可以处理多个自变量与多个因变量相互关联的数据资料的统计技术。

92、聚类分析根据被聚类事物之间关系的亲疏程度进行分类。

93、在聚类分析中事物间关系越亲近越密切,越有可能被聚为一类。

94、等级数据在分析时可用百分比、百分位数、卡方检验、等级相关等方法。

95、在进行假设检验时,许多参数检验方法需要变量的分布为正态分布。

96、数据资料的描述就是对原始数据资料的分布形态和数据特征进行刻画的过程。

97、统计表一般由标题、序号、标目、数字、表注等部分组成。

98、标题在表上居中位置,序号在表的左上方。

99、统计表内不应有空格。

100、统计图一般由标题、图号、图目、图形、图注和图例等项组成。

101、差异量数一般包括:全距、平均差、四分差、标准差和方差。标准差和方差最为常用。

102、数据推断总的来说包括总体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两部分。

103、总体参数估计分为两种类型:点估计和区间估计。

104、参数检验包括:Z检验、t检验、F检验。

105、聚类分析是依据事物的数值特征对事物分类的一种方法。

106、作为评价教育研究成果的一个方面,研究方法的恰当性与新颖性。

107、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方式分为:研究者自评、同行专家评价、行政部门评审三种类型。

108、学术论文一般包括题目、摘要、引言、正文、结论、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六个组成部分。

109、教育实验研究报告一般包括题目、前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注释和参考文献、附录部分。

110、教育调查报告由题目、摘要、引言、正文、总结以及附录六部分组成。

111、教育实验评价主要包括目标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三个领域。

112、教育科学研究的评价,大致要经历以下基本过程:确定总体目标、制定评价标准、选择制作评价工具、收集评价信息并整理分析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确定评价标准是十分关键的一环。

113、作为评价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基本规定包括:问题提出的合理性、研究方法的恰当性、新颖性以及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114、在具体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是应该处理好的两个关系是:定量评价与定价评价相结合、通讯评价和会议评价相结合。

二、名词:

1、教育科学研究指的是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认识活动。

2、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

3、基础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探索和创新知识,扩展和完善理论。通过研究,寻找新的事实,阐明新的理论或重新评价原有理论,它回答的是“为什么”的问题。4应用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应用基础研究成果或有关理论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应用研究具有直接的实际应用价值,它回答的是“是什么”的问题。

5、发展性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发展用于教育进步和学校运行的有效策略,回答的问题是“如何改进。

6、预测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分析事物未来发展的前景与趋势,回答“将会怎么样”的问题。

7、文献指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即以载体形式传递知识。

8、总体即研究对象的全体。凡是在某一相同性质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体,当它成为统计研究对象时,就叫做总体,是一定时空范围内研究对象的全部总和。

9、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对总体有一定的一部分个体、,也称为样组,它是能够代表总体的一定数量的基本观测单位,样本中所包含的个体的数量称为样本容量。

10、取样是遵循一定的规则,从一个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一定数量的个体进行研究的过程。

11、历史研究法是借助于对有关社会历史过程的史料进行分析、破译和整理,以认识研究对象的过去、现在和预测未来的一种研究方法。

12、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法是以历史研究方法来研究教育科学。是通过搜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客观的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13、外部评论主要确定资料的真伪或真实性,即“辨伪”和“证真”。涉及文献的形式和外表,内容包括:确定作者、成书年代、地点、背景及版本等是否可靠。

14、内部评论主要确定史料的客观性、可靠性,即确定文献资料本身的意义、价值和准确可靠程度。

15、教育观察研究是教育研究人员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辅助仪器,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并收集资料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16、结构式观察是有明确目标、问题和范围,有详细的观察计划、步骤和合理设计的可控性观察。

17、观察记录代码系统是研究者将行为或事件分为有意义的、可能观察和处理的类别,将大的行为单位分为小的行为单位,并为观察、记录和随后分析处理的方便而制定出一整套符号系统。

18、教育调查研究是在科学方法论和教育理论指导下,围绕一定的教育问题,运用问卷、访谈、测量等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有关的事实材料,从而作出科学分析并提出具体工作建议的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

19、问卷调查是指研究者用事先设计好的问卷,让调查对象作答,以了解调查对象对某一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的看法的调查。

20、访谈调查是指研究者通过口头交谈的方式,向被调查者提出问题,让调查对象作答,以搜集调查对象对教育问题或现象的态度和看法的调查。

21、教育实验研究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

22、自变量即变化的措施、条件。

23、无关变量也叫控制变量,指在实验中应该保持恒定的变量。

24、教育实验设计是指在确定研究课题的基础上,研究者对教育实验进行过程的一系列活动及其内容和方法所进行的科学的确定和描述。

25、内在效度反映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联系的真实程度,即研究的结果。26外在效度涉及教育实验研究结果的概括化、一般化和应用范围问题,表明实验结果的可推广程度。

27、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是在已有的客观现实材料及思想理论材料的基础上,运用各种逻辑的和非逻辑的方式进行加工整理,以理论思维水平的知识形式反映教育客观规律的一种研究。

28、教育命题是有关教育判断的语句,是对教育活动所作出的肯定或否定的思想。

29、历史——逻辑方法指摒弃事物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的各种细节及偶然因素,通过一系列概念范畴,以“纯粹”的理论形态来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而建立科学理论体系的方法。

30、系统方法是一种将对象作为系统进行定量、模型化和择优化的研究方法。

31、定性分析就是指研究者在对所搜集到的文字、声音、图片等资料进行系统审查、汇总、归类的基础上进行逻辑和意义分析,从而揭示出事物内在特性的过程;它是一个对资料的分类、描述、归纳、抽象的过程。

32、效度也叫定性分析中的效度,是指研究结果的有效性,也就是一项研究能够实现其目的的程度。

33、资料分类是指根据研究资料的性质、内容和特征将相异的资料区别开来,将相同或相近的资料合并为一类的过程。

34、集中量数代表集中趋势的量数。

35、差异量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差异情况或离散程度的量数,它反映数据分布的离中趋势。

36、点估计就是用一个特定值如样本平均数、样本方差等作为总体的参数估计值。

37、区间估计是用数轴上的一段距离或一个数据区间,表示总体参数的可能范围,这一段距离或数据区间称作区间估计的置信区间。

38、研究假设也称备择假设,在检验前,研究者根据已有的理论和经验或者对样本和总体的了解程度对研究结果预选作出一个大致的假设。

39、假设检验研究者通过对虚无假设Hο进行检验,通过拒绝和接受Нο来作出接受和拒绝研究假设H1的决定。

40、小概率事件在检验时,通常把概率小于0.05和0.01的事件称为小概率事件,这一概率也称为显著性水平。

41、单因素方差分析又称为方差分析,即利用方差进行F检验,分析与探讨一个因变量和一个或多个自变量之间的关系的统计方法。

42、因素分析是从众多研究变量中概括和推论出起决定作用的基本因素,以揭示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

三、简答:

1、教育科学研究的特点?

1、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教育规律,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和实际问题;

2、要有研究假设和对研究问题具体明确的陈述;3研究方法要科学合理;

4、研究的创新性。

2、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提高教育研究的理论化程度;

2、教育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多样性与统一性;

3、关注教育研究的社会性和价值标准;

4、教育研究的可操作性。

3、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类分类方式中含有哪些教育研究的基本类型?

1、按研究的普遍适用程度分:一是适用于一切科学领域的哲学方法论;二是适用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以及运用于多种学科的跨学科领

域的方法论;三是适用于个别具体科学的方法论。

2、按研究的目的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性研究;比较与评价研究;预测研究。

3、按研究方法分:历史研究;描述研究;相关与比较研究;实验研究;理论研究。

4、教育科学研究的四种水平是什么?第一种水平是直觉观察水平;第二种水平是探究原因水平;第三种水平是迁移推广水平;第四种水平是理论研究水平。

5、教育科学研究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1、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

2、分析和把握教育问题的三个纬度:历史、现实、理论;

3、提高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结合。

6、确立研究课题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问题必须有价值;

2、问题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3、问题必须具体明确;

4、问题要新颖有独创性;5问题要有可行性。

7、撰写课题论证报告要注意哪些问题?

1、该课题研究的迫切性和针对性,具有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2、该课题以往研究的水平和动向;

3、该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4、该课题研究的主要的方法,研究策略步骤及成果形式;

5、说明该课题研究的基本条件、研究的可能性及限制。

8、查阅文献资料的重要作用?

1、帮助研究人员全面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情况,选定研究课题和确定研究方向;

2、为教育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依据和研究方法;

3、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益。

9、理论构思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

1、理论构思使教育科学研究具有明确的方向、主题思想和研究目标;

2、理论构思规范调节着教育研究的过程,帮助研究者提高教育科研的科学水平;

3、理论构思制约着研究成果的界定、成果构成形态以及成果的评价解释。

10、如何评价好的理论构思?一个好的教育研究理论构思,必须具有科学性。

1、所依据的历史和现实材料全面、充分和客观;

2、具有指导教育实践的现实性和可行性;

3、理论分析着眼点的正确性;

4、具有新的研究思路、视角和方法;

5、基本概念的精确性以及理论体系结构的合理性。

11、历史研究法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局限性是什么?

1、历史是按年代顺序,经历是一个时间空间错综复杂的发展过程,而历史文献常常是滞后记载,历史史料十分零散,很不系统。影响到历史研究的可靠性问题;

2、作为研究对象的历史事实,历史文献的理论内容,是经过“加工”的抽象形态,留存着加工者们的主观认识,很容易造成失误;

3、历史研究中无法做精确的量的分析。

12、如何处理古与今的关系?古今关系,即研究历史与研究现实的关系。要正确对待古与今,通古今之变,尊重历史。古为今用是总的提法,使教育研究为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服务。为史而史,没有价值,研究的目的是从中研究带规律性的东西,探讨历史经验教训,丰富我们的认识。

13、教育观察研究在教育科学研究中有何作用或功能?

1、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育领域某一现象及变化过程进行全面、细致和深入地观察,从而获得认识该事物的比较充实、比较客观的事实材料;

2、教育观察研究是检验教育科学理论观点是否正确的重要途径;

3、教育观察有助于研究课题的选择和形成。

14、教育观察研究的设计应包括哪些方面?

1、确定观察内容;

2、选择进行观察的类型;

3、制定观察记录表;

4、训练观察人员。

15、教育观察研究实施的一般步骤有哪些?

1、界定研究问题并确定观察对象;

2、了解观察对象的基本情况;

3、编制观察记录表;

4、记录观察资料;

5、分析资料。

16、简述教育现场观察的主要特点?

1、在自然场景下观察自然发生的行为或事件;

2、观察者可以直接感受被观察者的情感及情绪;

3、所获资料是丰富、直观、全面的;

4、可借助于现场的感受对资料进行全面的分析。

17、教育调查研究一般都应遵循哪些步骤?

1、确定调查课题;

2、选择调查对象;

3、确定调查方法和手段,编制和选用调查工具;

4、制定调查计划;

5、调查的实施;

6、调查资料的整理、分析,撰写调查报告。

18、问卷调查中问题的设计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语义清楚;

2、语句简洁;

3、面向对象;

4、价值中立;

篇6:教育科研方法复习资料

(重庆师范大学政治学院2010级思政2班石盼201000510078)

第一章

☞1.教育研究的对象:是教研者所意识或预见到的的教育问题特殊性:复杂性(是一个复杂的人为系统)整合性(受制于现实社会条件诸多因素,需要多方面的人员共同参与)二难性(由于社会条件和个人认识的差异,存在众多有待解决的二难问题)开放性(教育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排斥个人和所处的社会大环境)

2.教育研究的性质:①教育活动是人为的社会实践活动②教育活动以人为对象,以人的发展为目的③教育活动具有双边性、共时性、交互作用性和要素关系的复合性④教育活动具有预策性与活动过程的生存性⑤ 教育活动的本质是在特殊的交往活动中有目的地社会对学习者发展产生促进作用

3.教育研究的意义:①改善教育实践②推进教育理论建设③提高教师(研究者)素质

4.教育研究的的过程与规范:

查阅文献提出假设制定方案

①准备阶段

基本要求:慎重周密

活动内容:搜集资料形成科学事实 分析事实或旧有理论 ②实施阶段形成新理论撰写研究报告

基本要求:尊重事实有批判有突破观点与材料一致

活动内容:撰写研究工作报告鉴定和评价成果

基本要求:总结和反思着眼未来研究

5.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 选定研究课题检索研究文献提出研究假设设计研究方案评价设计研究方案

第二章

☞1.选题的意义:①科学研究始于问题(对社会进步有意义的)②决定了教育研究的方法和水平③正确选题是教育研究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功

☞2.选题的来源:①从社会需要出发提出课题②从教育实践的问题中提出问题③从日常观察发现的问题中提出课题④从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接点提出课题⑤从当前国内外教育信息分析总结中提出课题⑥从学科建设需要的问题中提出问题

☞3.选题的类型:①基础性研究课题(包括教育现象及过程教育规律新的教育领域),课题探索性强度大、自由度大、不定因素多

②应用性研究课题:(包括为基础理论寻找各种实际应用可能性途径的课题),是以改造或直接改变教育现象和过程为主要目标(针对性强、覆盖面广)☞4.一个好选题的主要特点:①问题必须有价值(新颖、符合规定、有可行性)②必须有科学的现时性,有事实依据(实践基础和理论依据)③问题必须具体明确④问题要新颖、有独创性⑤问题要有可行性(把握客观条件和时机问题)

☞5.选题的策略:①要有明确的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②善于对问题进行分解 ③要善于转换问题的提法,并使问题形成系列④要对选定的课题进行论证

☞6.课题计划的基本内容:包括研究题目问题提出的背景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的假设

①研究题目②问题提出的背景(理论 实践)③研究的理论基础(指导研究所用的理论)④研究的主要内容(具体研究的哪些方面,不同选题研究的内容不同,可以是历史研究、现实研究、方法研究 ⑤研究的目的(通过选题希望达到的目的)⑥研究意义(改善教育实践、推进理论建设、提高自己和教师素质)⑦研究的假设(研究者根据经验事实科学理论对所研究的问题的规律或原因作出的一种

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解释,是在进行研究之前预先设想的、暂定的理论)假设的形

式(研究假说:研究者对研究结果的期待假说统计假说:与研究者所预期的结果

完全相反的假说)假设应处理好三个问题:(揭示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要用

陈述句的形式表述出来;是应当可检验的)⑧研究思路(确定研究方向资料查询确定选题构建策略提交论文)⑨研究方法(文献研究调查研究)⑩研究

课题已具备的工作基础和条件(主要包括:参研人员水平已做的哪些工作经费设

备等)11创新点 12经费预算(图书资料 调研 文具 打印成果)☞7.选题的步骤以及方法:

一般步骤:一是查阅文献,研究调查,提出问题;二是提出课题的研究方案;三是课题确立,提出申请,填报项目议定书;四是开题论证

选题方法:一是根据形势需要同步选题,参考各级教育科研部门提供的课题指南,结合自身实际选题;二是随机性选题;三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问题,提出选题;

四是分解子课题。

8.教育文献的类型及来源(p346)

类型:①(按载体形式分为)印刷型、缩微型、机读型和声像型

②(按加工程度分)一级文献、二级文献和三级文献

来源:①书籍:专著、论文集、教科书、资料性工具书、科普读物

②报刊③教育期刊④教育档案类

☞9.文献研究在教育研究中的基本作用及基本步骤:

教育文献是记录有关教育科学的情报信息和知识载体

作用: ①帮助研究人员全面掌握研究问题,选定课题,确定研究方向

②为研究提供有益的思路、方法

③为教育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依据和研究方法

④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率

一般步骤:提出课题或假设、研究设计、搜集文献、整理文献和进行文献综述

10.怎样写文献综述:

四个阶段(选题、收集和阅读文献、拟写提纲、成文和修改)

格式:①综述题目;②作者单位;③摘要;④关键词;⑤前言;⑥主题;⑦总结;

⑧参考文献

写法:①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②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都应将所搜集

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

引用和评述。③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④参考文献:表示对被引用

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

第三章

☞1.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客观对象,收集、分析事物感性资料的一种方法

☞2.优点:简便易行,获得资料的可靠性较高,还可以获得一些意外的资料①是一种非语言行为,可靠性较高②行为发生在天然的环境里③可以进行纵贯分析,能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观察缺点:①缺乏控制②样本数量小③须获准进入④研究敏感性问题缺乏匿名性

类型:①根据观察者对观察对象所处的环境的控制与否:自然观察法和实验观察法②根据研究者是否被观察者觉知:公开观察法和隐蔽观察法

③根据观察者观察过程结构性安排:结构观察和非结构观察

④根据观察者对时间取样的不同:时间取样观察法和事件取样观察法⑤根据观察者是否亲身观察: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⑥研究者是否参与被观察对象活动之中:参与式观察和非参与式观察 ☞3.定量观察法的步骤:

①确定观察内容②选择观察方式③制定观察记录和记录代码系统 ④训练观察人员 ☞4.定性观察法的步骤:①确定观察范围②制订观察计划 ③设计观察提纲④实施现场观察⑤整理观察资料

第四章

☞1.调查研究法的内涵: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围绕一定的教育问题,通过运用观察、列表、问卷、访谈、个案研究以及测量的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收集有关事实材料,从而对教育现状作科学分析,并提出具体工作建议和一整套的实践活动

分类:①案调查对象的选择范围分:普遍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

②案调查研究的目的分:现状调查、相关调查、发展调查和预测调查

③案调查手段的方式分: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测量调查和调查量表法调查 特点:①用途广泛——调查对象的广泛性②方式灵活——调查手段的多样性③调查方法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④调查结果的延时性

☞2.问卷调查的内涵:是研究者把研究问题设计成若干具体问题,按一定的规则排列,编制成书面的表格交给被调查者作答,然后收回整理、分析,从而得出理论的一种研究方法

优点:①范围广②效率高③结果受主试、被试交互作用影响小④结果较易量化缺点:①遇灵活性问题时,被试者无法作答②主试无法直接观察每个被调查者,无法记录被试回答问题时的反应③问卷的消毒问题需要关注

问题的答案设计的基本格式是:是否式,选择式,排列式,量表式

☞3.问卷的程序与技术:

程序:①根据研究目的,把课题分成一系列研究课题

②根据对研究问题的分析,确定要搜集的信息类型和确定所要编制的问题形式③以研究课题为中心,对研究问题进一步分解,草拟出问卷问题和答案

④把问卷问题按照一定标准排列并草拟出指导语⑤试测(a.是问卷调查的最后一关b.目的是发现问卷的缺点和不足,以便加以修正和改善c.对象通常是就近

或者你熟悉的人d.试测问卷的容量应比正式问卷稍大一些,以便为参加测试者提出有关问卷意见的余地e.方式和程序应与正式调查问卷一致)⑥再修订

4.调查问卷的结构:标题指导语(介绍调查者的身份和研究目的意义写明回答问题的要求和方法写清楚用途、消除被调查者的疑问)

5.问题的设计:①基本要求(语义清楚语句简洁面向对象价值中立)

②问题的形式(开放式:只提问题,由被试者自己作答封闭式:事先确定可供选择的答案、由调查对象从中选一项半封闭式:由于列出的答案覆盖面不广,或答案列出太多,没有全部列出,可在选择栏后写上“其他”选项作答相倚问题:指回答这根据对前面一个过滤问题或筛选问题的回答情况作答的问题)③问题答案的格式(是否式选择式排序式)④问题的数量一般20~40分钟,30~50到题目为宜⑤问题的排序(同类组合先易后难先一般后特殊先封闭后开放 ☞6.访谈法的内涵:访谈法是调查者通过与被调查者面对面的交谈以口头问答的形式来了解某人、某事、某种行为或某种态度的调查方法。

优点:①灵活性强②能够获得直接可靠的信息来源③可以使用比较复杂的调查问卷或访谈提纲④可以克服邮寄问卷中回收率低的特点⑤访谈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确定访谈对象的回答是否可信有效⑥可以听到访谈对象的自发性观点和意见缺点:①费用多、时间长,从而使访谈调查的应用范围受到限制②标准化程度低③调查过程极易产生偏差

☞7.访谈的分类:①根据访谈过程是否有严格的言谈提纲可分为:结构性访谈调查和非结构性访谈调查②根据对同一访谈对象进行访谈的次数可分为:一次性访谈调查和重复式访谈调查③根据一次性完成调查人数的多少可分为:集体访谈调查和个别访谈调查

☞8.访谈的程序:①选择访谈对象②拟定访谈提纲或计划(访谈内容注意事项:a.以上述问题为主线,可根据访谈的具体情况提出更加深入的问题b.在访谈提问中,避免使用暗示性语言和指导性语言c.言简意赅,通俗易懂)③正式访谈(初步接触,进行提问,注意记录,结束访谈)

☞ 9.访谈的技术:

①接近访谈者的技巧:自我介绍说明来意得到配合②提问引导访谈技巧:标准化提问解释性提问注意提问的时机重复提问的时机停顿的时机 使谈话更加深入的时机

③追问的技巧:正面追问:即直接指出回答不真实不具体、不准确、不完整的地方侧面追问:即换一个不同的角度,或侧面提问来追问

系统追问:即系统地追问事情的发生、发展等

补充追问:只问那些需要补充回答的问题

重复追问:重提已经得到回答的问题,以检验前后回答的一致性反感追问:用“激将”追问,来观察被访谈者的反应

④倾听的技巧:做到有效率地听(排除各种倾听障碍作出对回答的恰当反应)有效率地听取访谈内容中的信息

⑤回应的技巧:回应包括认可、重复、重组、总结、自我暴露、鼓励对方应该避免的论述型回应、评价型回应的方式

⑥记录的技巧:迅速准确地记录访谈对象所陈述的内容

随时观察访谈对象的表情和动作、并记录下来

第五章

1.教育实验研究法的定义、特点、优点、局限

定义:教育实验研究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

特点:①以科学的假设为前提②实验过程被施行严格的积极主动的控制③探求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优点:有利于教育理论的发展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化

局限:①由高度控制带来的环境“失真”。

②由实验人员和实验过程带来的副作用

③不可避免的样本不足和选择误差

2.教育实验变量的控制(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p170

自变量: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为了引起研究对象发生预定变化而主动操作的变量,也叫刺激变量,原因变量。

因变量:在自变量的作用下研究对象可能产生的结果,又叫做结果变量。

无关变量:除了自变量以外,一切可能对因变量产生影响而干扰实验结果的因素。①教育实验中因变量的确立与分解

a.制定实验目标、聚焦研究焦点

b.分解实验目标c.对目标要素进行具体描述

②自变量的选择与操纵

a.寻找共变关系b.筛选、改组或创设自变量c.拟定具体措施

③实验效度与无关变量控制

a.内效度与外效度b.影响实验效度的因素c.提高实验内、外效度的途径 d.被试分配的三种方法:等组法(随机分派设置对手组对偶被试分组法)单组法轮组法

3.实验设计的符号及其含义(略)P179~P182

X——自变量,即实验处理Y——因变量Y1、Y2——实验组前后测平均成绩Y1’Y2’——控制组前后测平均成绩R——随机分派MR——配对后随机分派 虚线表示上、下两组未做等组化处理

实线表示上、下两组为等组

4.教育实验设计的基本要素、类型:P178~P182

基本要素:①自变量和因变量(操纵自变量,控制无关变量,观测因变量);②实验组和控制组;③前测和后测;

类型:①实验室实验与自然实验;②确认性实验、探索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③单因素实验与多因素实验;④前实验、准实验与真实验

(1)单因素设计,包括①前实验设计(单组后测、单组前后测和固定组比较设计)②准试验设计(不等控制组和时间序列设计)③真实验设计(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实验组控制组后测和所罗门四组设计);(2)多因素设计

5.前实验、准实验、真实验

这是坎贝尔和斯坦利根据实验的控制程度和内外在效度的水平进行的分类。

前实验指可以进行观察和比较,但缺乏控制无关干扰因素的措施,从而无法验证实验使用的因素同实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也很难将实验结果推论到实验以外的其他群体或情境,内外效度都很差的实验。

准实验指不能随机分派被试,无法像真实验那样完全控制误差来源,只尽可能予以控制的实验。

上一篇:爱戴造句子下一篇:OLED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