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教育复习资料

2024-04-25

法制教育复习资料(共6篇)

篇1:法制教育复习资料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中小学法制教育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又要体现(法制教育)的特点,适应中小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积极倡导(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的方式,采用(通俗鲜活的语言、生动)的典型事例,体现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增加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学校要“将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渗透到相关学科教学中”。只有充分发挥学校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才能把中小学法制教育(落到实处),才能通过学科教学在学生的心田从小就种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明的种子,不断增强其(法制意识,提高其法律素质)。

3、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实施对象指(普通中小学在校学生)。结合学科渗透点在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时,时间一般掌握在(3——5)分钟。

4、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中(教育行政部门)是实施管理主体,(学校)是实施责任主体,(学科教师)是实施操作主体。

5、中小学法制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是(学科教学)。

6、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是以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内容)为依托,充分利用学科中固有的(法制内容、教育契机)和教学便利,在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有机适度地渗透相关法制知识和法治理念的教育,以增 强学生(法制意识,激发学生法制情感),培养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习惯和能力。

7、法制教育不能影响(学科教学)任务的完成,不能突破(教学时间限制)。渗透的法制内容难度、数量必须(适度)。如果难度过大,或占用时间较多,宁可放弃。

8、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原则是:“尊重教材、(科学导入),分量适中、目标恰当,(有机渗透)、自然贴切”。

9、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工作思路是:“统筹兼顾、错落有致,相对全面、(各有侧重),(循序渐进)、综合提升”。

二、问答题:

1、开展中小学法制教育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开展中小学法制教育,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着眼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结合中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成长特点,致力于帮助他们不断 提高法律素养,牢固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逐步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中小学法制教育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又要体现法制教育的特点,适应中小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积极倡导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的方式,采用通俗鲜活的语言、生动的典型事例,体现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增加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法律知识教育与法治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了解和参与法治实践的机会,教育和引导学生在实践当中掌握法律知识,领会法治理念,提高法律素质。

(3)整合性原则。将法制教育与学校学科教学相结合,渗透到相关学科教学中;与各种教育活动相结合,融入到教育活动中;与必要的专项教育相结合,形成多角度、宽领域、复合式的法制教育格局。

3、小学生法制教育的内容有哪些?(针对小学教师)在小学阶段,进行初步的法律意识、权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启蒙教育,使学生具备初步的法律观念和权利观念。

(1)了解社会生活中有规则,法律是社会生活中人人都要遵守的具有强制性的规则。法律规定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各种特定条件下能够做什么、必须做什么或禁止做什么。

(2)初步了解法律的作用,体会法律代表公平正义,维护秩序,保障自由,保护人身、财产等权力不受侵犯。

(3)了解自己依法享有的权利,任何人的权利不可随意剥夺和侵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初步建立宪法意识。

(5)初步了解未成年人权利的基本内容,了解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的内容,知道生命健康权、人身自由权、姓名权、受监护权、休息权、隐私权、财产权、继承权、受教育权等基本权利应当受到保护,增强权利意识。

(6)掌握初步的自我保护方法,知道权利受到侵犯时如何寻求法律保护,了解寻求法律保护的渠道。

4、初中学生法制教育的内容有哪些?(针对初中教 师)

依据初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和成长需求,在小学法制教育的基础上,须着力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教育:

(1)进一步学习宪法的基本知识,增强宪法意识。

(2)知道法治精神体现了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

(3)理解我国公民权利的广泛性、现实性、平等性,懂得公民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相应的法定义务,懂得不承担法定义务或触犯法律要承担法律责任。

(4)懂得法律维护社会秩序,能够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着重了解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刑事、民事、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法律知识。

(5)了解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有关内容,知道违法和犯罪的含义,认识违法犯罪的危害,知道不良行为容易导致违法犯罪,违法犯罪会受到法律的惩罚。抵制不良诱惑,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懂得未成年人要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条件下见义勇为,知道揭发检举、及时报警、正当防卫等是同犯罪作斗争的有效 手段。

(6)懂得未成年人权益应当受到国家保护,知道未成年人保护法关于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的主要内容,掌握自我保护和维权的方法,学会采用诉讼或者非诉讼方式维护合法权益。

5、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有什么的重要性是?

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教师的法定责任;是“法律进学校”的工作重点;是落实依法治国 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基础工作;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培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合格公民的重要举措。

6、《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对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有什么要求?

“中小学法制教育要以有机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门学科、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为主”,学校要“将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渗透到相关学科教学中”。只有充分发挥学校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才能把中小学法制教育落到实处,才能通过学科教学在学生的心田从小就种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明的种子,不断增强其法制意识,提高其法律素质。

7、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实施对象指哪些? 普通中小学在校学生

8、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实施目标是什么? 增强学生法制意识,提高学生法律素质,使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树立爱国意识、公民意识、守法意识、权利义务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荣辱观;帮助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能力。

9、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实施主体是谁? 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科任教师。其中,教育行政部门是实施管理主体,学校是实施责任主体,学科教师是实施操作主体。

10、如何用好《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一书?

(一)认真研读《序言》,掌握有关政策,明白编写意图,领会 精神实质,掌握工作要求。

(二)以《教师法制常识分册》为基础,结合其他资料,学习法制知识,作好自身的法制知识储备。

(三)教学中遵循书中提出的基本原则。“尊重教学、科学导入,分量适中、目标恰当,有机统一、一箭双雕”的渗透原则,是经过反复研究、实验提出来的,应当遵循。

(四)落实好书中提出的渗透内容和渗透目标。

(五)处理好“有依据”和“用活”的关系。《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和课标、教材一样,是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大部分内容可以“拿来就用”,提倡教师在吃透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用意、原则、要求的基础上,因时、因地、因人不同再加工、再创造,用活该书。

(六)要努力追求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高境界。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追求的理想境界应该是:因势利导、生动活泼,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学科教学和法制教育相得益彰。这既是该书的编写理念,也应该是学科教师渗透法制教育应该追求的境界。教学中,必须坚持法制内容与学生实际、教学实际、社会实际的有机结合,注意渗透的趣味性和感染力,重视学生的参与,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过程体验和法制实践。

11、中小学法制教育有哪些实施途径?

主要有:学科教学、专题教育、课外活动(包括班团队活动、学生社团活动、节日纪念日宣传教育活动、仪式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个别辅导等途径。其中学科教学是主要的实施途径。

12、为什么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一)是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必然要求。

(二)是落实《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的具体要求。

(三)是教学体现教育性的客观要求。

(四)学科中客观存在法制教育内容、法制教育契机和法制教育便利。

(五)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具有人力、时间、载体上的优势。学科教师是学校最大的群体,学科教学占据着最多的时间,学科有教学内容作为依托。这是其他途径难以比拟的。

(六)符合学生的心理活动,方法上具有优势。由于需要渗透的内容和学科知识紧密关联,借助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内容上比较贴切,形式上比较自然,学生更加认同,更乐于接受。

(七)有利于丰富法制教育的内容。学科知识的丰富性为拓展法制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由于受时空限制,学校不可能开展太多的法制教育专题活动和课外活动,只能择“重要的”进行,范围受到制约。而学科凭借自身优势,完全可以把一些平时不好讲或讲不到、学生又应该知道的法制内容,顺势介绍给学生。

13、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内涵是什么?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是以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内容为依托,充分利用学科中固有的法制内容、教育契机和教学便利,在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有机适度地渗透相关法制知识和法治理念的教育,以增强学生法制意识,激发学生法制情感,培养学 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习惯和能力。

三、简述题:

1、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应当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应当遵循的原则是:尊重教学、科学导入,分量适中、目标恰当,有机统一、一箭双雕。简述如下:

(一)尊重教学:即尊重《课标》,尊重教材,尊重教学活动,不破坏教材原意、教材内容,不破坏教学结构和教学程序,不打乱学科教学秩序,不占用过多教学时间。

(二)科学导入:即在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科学、巧妙地导入法制内容,使法制内容在教学中顺势而出、合情合理、贴切自然。

(三)分量适中:即法制教育内容的分量恰到好处,既满足法制教育的需要,又不形成教和学两方面的负担,冲淡教学主题。

(四)目标恰当:尊重学生的认知能力,尊重学生的生活、社会经验,既满足学生成长和走入社会的基本需要,又不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

(五)有机统一: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实验、练习、活动、作业、辅导等教学环节中,法制内容和学科内容都要相互融合,有机地统一起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不是“掺沙子”、不是人为的简单拼盘。同时,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提倡通过润物无声的手法,实现潜移默化的效果。

(六)一箭双雕:既完成法制教育任务、实现法制教育目标,又完成学科教学本身的任务,实现学科教学目标,最终实现学生法制 素养和学科素养的双提升。

2、理科渗透法制教育,优势在哪里?要注意些什么?

(一)法律法规中,涉及自然科学知识、体现自然之道的越来越多。如有关环保、生态、卫生、计生、健康、建筑、测绘、统计、能源、资源、水利、交通安全、农林牧渔等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其相当多的条款,都是以自然科学规律为依据的,既是对自然之道的尊重,也体现了法律法规力图通过调整社会关系和人们的行为,维护自然法则、实现社会与自然和谐的立法意图。如《婚姻法》禁止近亲结婚,依据的是生物学原理;矿井禁止瓦斯超标,依据的是化学原理;交通安全法禁止超速、超载,依据的是物理学原理,等等。这不但为理科渗透法制教育创造了契机,而且能让法制渗透更加顺理成章、自然贴切、富有趣味。如交给文科来完成,显然没有理科自然、便利。

(二)要发挥理科以理明法的优势。一个掌握惯性、加速度等物理知识的人,开车时较少出现超速、追尾、强行超车、弯道不减速的情况;一个深知甲醇毒性的人,一般不会去用工业酒精勾兑假酒。有时,“法盲”只因是“科盲”。

(三)要发挥理科过程体验、情感体验机会较多的优势。一个亲自做过爆鸣气爆炸实验的学生,由于有亲身体验,对加油站、矿井“严禁烟火”,认同感会更强,行为也会更加自觉。

3、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发现和创设法制教育渗透点? 第一,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法制知识,了解法律法规,否则就可能对存在的契机“视而不见”。例如,如果教师本身不知道《计量法》,尽管教材中出现了诸如秦统一度量衡、测量、杠杆、公平秤、重量与质量等内容时,教师也不可能将其与《计量法》挂上钩。

第二,要善于研究教学活动,在相应的教学内容、环节、形式中去发现契机。课标教材中大量存在法制教育契机。除课堂教学外,实验、练习、作业等教学形式和环节中也大量存在法制教育契机。例如一些教师借“抄袭作业”话题,渗透了《著作权法》的有关内容,严肃中有几分诙谐,关爱中有几分责备,不但有思想深度,学生也容易接受。

第三,要关注社会与生活。新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比较紧密,学生也比较关心社会热点问题。当教学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特别是热点问题时,就为法制教育埋下了伏笔,此时借机渗透相关法制内容,既显得自然,学生的兴趣也比较浓厚。

第四,要善于创设话题。如讲授杠杆原理时,创设“掌握了杠杆原理,同学们能否造一批杆秤卖给商贩?”的话题,就能够自然导入计量器具生产许可的法律规定。再如,教学高中英语《cloning(克隆)》一课时,创设“掌握了克隆技术,我们能否随意克隆几个人”的话题,即可引出关于克隆人的伦理、法律问题,这不但能引起学生对克隆人立法的关注,还可以让学生明白,法律往往滞后于科技、社会的发展,一些法律法规,因科技进步、社会发展而催生和不断健全。

教学内容中存在的法制教育契机,要注意取舍。有人提出,朱自清《背影》中的“父亲”过铁道,违反了铁路法。问题可以讨论,但此处渗透铁路法,似有破坏课文意境之嫌,有违文章原意。简言之,法制教育的契机,既靠寻找,又靠创设。教学内容中存在法制教育因素,但有的可以“拿来就用”,有的却要靠“借题发挥”,同时,既要善于发现,又要有所取舍。

4、如何选择渗透内容?如何控制渗透的深度和广度? 渗透内容的选择,受教材、教学形式、教学环节、学生认知能力、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制约,还应综合考虑社会关联度、教学便捷性及法制内容的可选择余地等因素。

要尊重教材、教学形式、教学环节的固有特性。如讲选自《水浒传》的课文时,由于其中充满打家劫舍、杀人放火的情节,有的教师只看表面,不重本质,脱离当时的社会制度、违背教材原意去和《刑法》简单挂钩,牵强附会,效果适得其反。如抓住当时的社会制度这一本质,认识官逼民反、以强凌弱的社会现实,选择渗透《宪法》第二条、第三十三条等内容,既可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使学生感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先进性和实在意义,增强学生对《宪法》的感情,教学也相对更便捷。从课程的角度讲,选择渗透内容时,一定要“因课制宜”

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能力。如有教师试图在小学、初中有关“尊重科学,反对迷信”的教学中去讨论宗教和迷信的区别与联系问题,扯远了不说,这明显超出了学生的认识水平。

要考虑社会关联度。有的法律法规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有的法学知识过于专业、生僻,其社会关联度不是很高。应优先选择那些学生成长和走入社会所必需、社会关联度相对较高的法律法规和法学知 识。同时,注意地域性:地处海滨,可以多渗透一些与海洋有关的法律;身在矿区,可以多渗透一些与矿产资源、矿山安全有关的法律。在教学内容允许的情况下,还应适当渗透一些地方性法规,实现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服从于教学任务和教学时间。法制教育不能影响学科教学任务的完成,不能突破教学时间限制。渗透的法制内容难度、数量必须适度。如果难度过大,或占用时间较多,宁可放弃。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会发现,有的法制内容渗透,或从案例入手会很生动,或以讨论形式引入课堂气氛会更活跃,但时间却不允许,此时在方法技巧上就要多斟酌,不能两全时,应压缩或放弃法制内容。

要考虑法制内容自身的可选择性。有的渗透点,既可渗透甲法,也可渗透乙法。为了方便备教,《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均一一列出,但并不是要求面面俱到。渗透法律法规时,有的宜具体到某一法条或某一句话,有的宜宏观把握。还有,必须法制知识传授、法治思想建立、法制情感培养、法制行为养成兼顾。有时,因受教学时间、条件的限制,传授法制知识变得困难,但一句话可能就会让学生产生相应的法制情感。此时,教师要做的,不是放弃渗透,而是选择内容。

需要说明的是,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有既定的目标任务,“选择”、“控制”并不意味可以随意放弃和降格,使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变得可有可无、随心所欲。至少,《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要求的任务,应当完成。

4、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对教师有什么要求? 第一,教师要提高思想认识。法制教育是教师的法定责任,是素质教育、德育为先的具体要求,是教学教育性原则的具体贯彻,它使“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有了更具体的依托。

第二,教师要增强紧迫感。学生违法犯罪及受害案件不断发生,一些家长、教育工作者用“提心吊胆”、“心惊肉跳”来形容自己的担心和恐慌;一些学生人生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荣辱观扭曲,大家忧心忡忡。必须增强紧迫感,各方面、各途径配合,主动出击,加强学生法制教育。贵州3400余万人口,学校师生差不多占四分之一,涉及千家万户,这部分人的法制素养提不高,给百姓生活、社会稳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将带来什么后果,是不言而喻的。

第三,教师要形成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习惯。要增强责任心,增强主动性,把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变成自觉的教学行动和自然的教学习惯。

第四,要提高自身的法制素养。要多学习法制知识,解决好“一桶水”和“一碗水”的关系;要为人师表,做遵纪守法的楷模,不但用知识,更要用行动感化学生。

第五,要精心备教。要舍得花时间、精力,精心准备拟渗透的法制内容,认真研究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时间利用率,增强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通过有效教学真正实现学生学科素养和法制素养的双提升。

第六,要主动探索创新。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是一项新要求、新任务,还有许多需要探讨的问题,教师要在遵循教育教学客观 规律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创新。

篇2:法制教育复习资料

1、知识类型

显性知识: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

隐性知识:方法性知识,主体性知识

2、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是什么?起到什么作用?

① 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

② 环境是人身心发展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

③ 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④ 个体实践活动是人身心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有哪些?教育应如何对待?

① 波动型连续性:把握关键期

② 顺序性:思维循序渐进,头肢规律,近远规律。

③ 分化与统合:教育要有针对性

④ 阶段性:最近发展区

⑤ 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关注早慧、晚成。

4、儿童各种技能形成的关键期

性格:3—6岁,被称为“潮湿的水泥期”

大脑:儿童期0—4岁 50%,4—8岁30%。

口语:2岁

语言、动作:3岁前

形象视觉:4岁前(斜视矫正)

外语:3—5岁半

音乐:3—5岁培养

形状知觉:4岁

书面语言:4—5岁

数学:5—5岁半

交往:3—5岁

5、现阶段的教育目的?四个学会。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

1教育包括: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 学校教育。

2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使受教育者发展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

3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4.1776年,法国奥贝尔林建立第一所托儿所。

5.1837年,德国福禄培尔建立第一个幼儿园,被称为幼儿园之父。

6柏拉图第一次提出了学前社会教育的主张。

7第一本学前教育专著是夸美纽斯的《母育学校》。

8第一本有插图的教科书《世界图解》。

9学前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由德国福禄培尔提出。

10康有为在《大同书》中第一次提出在我国实施学前社会教育。

11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班杜拉。

12建构: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形成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同化和顺应的统一就是知识建构的具体机制。)

13多元智能的教育观:个体差异,扬长补短,个别化学习。

14学习权:(1)阅读、写作的权利;(2)提问、深思的权利;(3)想象、创造的权利;(4)读懂自身世界、书写历史的权利;(5)活用教育资源的权利;(6)发展个人及集体力量的权利。

15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波动型连续性,顺序性,分化与统合,阶段性,个别差异性。

16学期教育目标是国家教育目的在学校教育阶段的具体化,是国家对学前教育机构提出的幼儿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要求。17学前教育原则:保障每一个适龄儿童都应当(平等)地接受(高质量)的学前教育。

18游戏是儿童自发的、不受外在施加的目标引导,是为了产生刺激而不是为了获得物体信息的一种游戏模式。

19、17世纪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誉之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20、现代教师观包含教师的三点基本看法:①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要具有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②教师是持续发展的个体,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是与教育发展与改革创新同步并进的。③教师是学习者和研究者。

21、教师对儿童的爱是一种理智的爱,俗称教育爱。

22、专业实践能力:

(一)观察和了解幼儿的能力,(二)组织管理班级的能力,(三)沟通能力,(四)教育监控能力,(五)教育研究能力,(六)教育机制。

23、反思性教学:反思性教学或称教学反思,指的是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努力提升教育实践的科学性、合理性,并使自己逐渐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24、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25、第三条路径:“第三条路径”即指没有外在行政命令和群体意识的前提下,来自教师个体的、内在的发展意识和动力,通过自我反思、自我设计,以充实生活,丰富体验,拓宽加厚文化底蕴,以实现自我专业发展和更新的目的。

第六章

26、海斯科普课程模式,这时期它以皮亚杰的认知理论为基石。

27、瑞吉欧认为社会建构主义对自己教育工作影响甚大。

课程三种组织形式:区域活动、主题活动和小组活动被引进到我国。

28、主体活动:(1)主题活动的涵义和价值(2)主题来源:①领域。②社会和幼儿生活事件。③人们专门提炼和概括的一些现象和过程。④文学作品。

第九章

29、家园合作共育是当今我国幼教改革与发展的大趋势。

30、家长个别参与方式:家访,家园联系册,接送孩子时的交流,电话交流,约谈,网上交流。

31、家长集体参与方式: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长联系栏,家长委员会。

32、社区教育起源于丹麦。

33、社区学前教育具有普及性、社会性、区域性等特征。

34、学前儿童评价方法:发展测验量表,观察法,作品分析法,谈话法,档案评估法。

教育学

1、知识类型

显性知识: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

隐性知识:方法性知识,主体性知识

2、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是什么?起到什么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

2环境是人身心发展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

3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个体实践活动是人身心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有哪些?教育应如何对待?

a)波动型连续性:把握关键期

b)顺序性:思维循序渐进,头肢规律,近远规律。

c)分化与统合:教育要有针对性

d)阶段性:最近发展区

e)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关注早慧、晚成。

4、儿童各种技能形成的关键期

性格:3—6岁,被称为“潮湿的水泥期”

大脑:儿童期0—4岁 50%,4—8岁30%。

口语:2岁

语言、动作:3岁前

形象视觉:4岁前(斜视矫正)

外语:3—5岁半

音乐:3—5岁培养

形状知觉:4岁

书面语言:4—5岁

数学:5—5岁半

交往:3—5岁

5、现阶段的教育目的?四个学会。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

1教育包括: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 学校教育。

2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使受教育者发展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

3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4.1776年,法国奥贝尔林建立第一所托儿所。

5.1837年,德国福禄培尔建立第一个幼儿园,被称为幼儿园之父。

6柏拉图第一次提出了学前社会教育的主张。

7第一本学前教育专著是夸美纽斯的《母育学校》。

8第一本有插图的教科书《世界图解》。

9学前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由德国福禄培尔提出。

10康有为在《大同书》中第一次提出在我国实施学前社会教育。

11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班杜拉。

12建构: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形成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同化和顺应的统一就是知识建构的具体机制。)

13多元智能的教育观:个体差异,扬长补短,个别化学习。

14学习权:(1)阅读、写作的权利;(2)提问、深思的权利;(3)想象、创造的权利;(4)读懂自身世界、书写历史的权利;(5)活用教育资源的权利;(6)发展个人及集体力量的权利。

15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波动型连续性,顺序性,分化与统合,阶段性,个别差异性。

16学期教育目标是国家教育目的在学校教育阶段的具体化,是国家对学前教育机构提出的幼儿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要求。17学前教育原则:保障每一个适龄儿童都应当(平等)地接受(高质量)的学前教育。

18游戏是儿童自发的、不受外在施加的目标引导,是为了产生刺激而不是为了获得物体信息的一种游戏模式。

19、17世纪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誉之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20、现代教师观包含教师的三点基本看法:①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要具有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②教师是持续发展的个体,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是与教育发展与改革创新同步并进的。③教师是学习者和研究者。

21、教师对儿童的爱是一种理智的爱,俗称教育爱。

22、专业实践能力:

(一)观察和了解幼儿的能力,(二)组织管理班级的能力,(三)沟通能力,(四)教育监控能力,(五)教育研究能力,(六)教育机制。

23、反思性教学:反思性教学或称教学反思,指的是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努力提升教育实践的科学性、合理性,并使自己逐渐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24、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25、第三条路径:“第三条路径”即指没有外在行政命令和群体意识的前提下,来自教师个体的、内在的发展意识和动力,通过自我反思、自我设计,以充实生活,丰富体验,拓宽加厚文化底蕴,以实现自我专业发展和更新的目的。

第六章

26、海斯科普课程模式,这时期它以皮亚杰的认知理论为基石。

27、瑞吉欧认为社会建构主义对自己教育工作影响甚大。

课程三种组织形式:区域活动、主题活动和小组活动被引进到我国。

28、主体活动:(1)主题活动的涵义和价值(2)主题来源:①领域。②社会和幼儿生活事件。③人们专门提炼和概括的一些现象和过程。④文学作品。

第九章

29、家园合作共育是当今我国幼教改革与发展的大趋势。

30、家长个别参与方式:家访,家园联系册,接送孩子时的交流,电话交流,约谈,网上交流。

篇3:高三化学复习中的STSE教育

一、在复习中渗透社会热点化学问题

近几年来, 全国高考题化学试题注重考查学生对化学领域所取得的新成果的了解。特别是在于与社会、人与自然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这类试题一改过去传统封闭的观念, 取而代之以的是内容新颖, 具有时代气息的考题, 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进行化学复习时, 可以结合教学复习内容了解化学学科科研所取得的新成就。

我们在进行化学综合复习时, 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尤其是与化学相关的热点问题。例如:假酒事件、松花江水污染事件、氯气泄漏事件等, 及时对这些事件涉及到的化学知识组织学生进行复习讨论, 并以此作背景题, 在复习习题和测试题中中加以体现。

例:联合国环境署确定2004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活动主题是“Wanted!Seas and Oceans!Dead or Alive?” (海洋存亡, 匹夫有责) 。下列有关海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C)

A.海上石油泄漏易造成海洋污染

B.海洋中发生的赤潮与氮、磷的排放有关

C.海水的密度比淡水小

D.工业上的废水、废渣以及城市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海洋会造成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

海水的密度比淡水的要大, 因为海水中溶解了盐。

在进行化学复习教学中, 不能拘泥于教材、测试题、课本中的有限知识, 要教会学生关心社会、关心生活、关心周围的一切, 尽可能使所学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 不断提高实践能力。

二、在复习中渗透绿色化学观念

绿色化学 (Green Chemistry) 是美国环保局于10年前提出的一个新术语又称环境无害化学, 具体内涵体现在五“R”上 (减量, 重复使用, 回收, 再生, 拒用) 。绿色化学是新世纪化学发展的方向和议题。世界各国都在进行绿色化学的研究, 并注重绿色化学的发展与教育。近年的高考试题中也渗透了绿色化学的概念。

例如:2001年上海市高考27题, 利用天然气合成氨的工艺流程图, 整个流程有三处循环, 氢氧化铁循环, 碳酸钾溶液循环, 氮气和氢气的循环使用。

为了防止或减少环境污染的发生, 氨氧化制硝酸、接触法制硫酸工艺中都设立了尾气处理装置, 并介绍了尾气回收的方法及回收物的利用。

为了防止催化剂中毒, 使催化剂重复使用, 合成氨、氨氧化制硝酸、接触法制硫酸都要求对原料气、炉气进行净化。

实验方面, 要始终贯彻绿色化学的思想, 要让学生了解绿色化学, 树立起绿色意识, 培养学生从事绿色化学研究与开发的能力。

三、在复习中增加跨学科内容, 重视学科间的联系

二十一世纪化学学科的发展前景主要是学科之间的交叉, 而且这种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如化学与生物学相结合的的生命科学, 化学与材料学相结合的材料科学, 以及新药物、高分子、化肥与农药等, 这些都是高考的热点。

在进行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复习时, 例如:在进行卤素复习时, 介绍氟元素对人体的功与过 (牙膏中加少量氟离子保护牙齿, 水体中含氟对人体有害) ;人体缺碘易患甲状腺肿大、克丁病以及正确合理使用加碘盐 (KIO3) 等等。在进行金属复习时, 可介绍一些常见金属在人体中作用, 缺钙会导致骨质疏松及人体补钙的知识, 人体缺铁易贫血以及一些生血剂的主要成分等。

在高三化学复习中, 涉及的专题有:元素与人体健康;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和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有机化学与药物合成;水资源保护等。在化学教学和复习时, 教师可以结合化学学科的发展前景提醒学生关注重大社会问题,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 尝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篇4:数学复习中的素质教育

一、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在数学复习过程中,通过对知识的复习,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比如整体意识、划归意识、解题后的思考意识等;同时传授一些学习数学的方法,即所谓的“授之以渔”。数学知识的确立,要体现实验、假设、证实、归纳、总结的教学思路。比如,归纳多边形对角线条数公式时,让学生探索直线条数与最多交点个数的关系公式,举例尝试九棵树栽十行,每行三棵的栽法等。这样就会从应试教育的圈子中摆脱出来,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应变能力。知识巩固了,能力提高了,升学自然不成问题。

二、充分利用教材,有意识地进行素质教育

新教材迎合素质教育的需要,结合知识的讲授配有“想一想”、“读一读”、“思考题”等探索规律、开发智力的题目,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发散思维能力、归纳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在复习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不失时机地有意识地渗透素质教育。如:如何确立推铅球时铅球运动轨迹的解析表达式;复习代数式时,让学生试证:用两分数的分母之和作分母,两分数的分子之和作分子,这样的分数的大小必在两分数之间。即命题 。在学生解代数第三册77页21题后,说明数学问题的理论解与实际答案的差异性。同时数学知识的复习要注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如多项式、方程、不等式、函数可列表复习,比较它们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差异,如此等等,都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在学生复习解决某个题目之后,对题目进行改编,适当进行拓展、引深或发散,就会起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让学生所学知识与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相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规律。知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是要服务于生产、生活实践。所以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当学生掌握了某个知识点之后,不能只让他们“纸上谈兵”,要让学生深入生活实际,为他们创设运用知识的条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学了统计之后,让学生统计比较小麦的长势、产量、千粒重等;学了三角函数后可通过测量堤坝,计算堤坝的倾角;学了相似形后测算旗杆高度;复习方程(组)后,让学生帮菜农配置农药灭虫等。这样学生会因自己能独立解决实际问题而高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科学、学科学的内驱力,即使考不上学,他们也会在踏入社会后运用所学的知识在广阔天地里大展宏图。

篇5:教育学复习资料

——《边城》教学设计

课型:品读课

高二必修五教材:沈从文的《边城》节选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大意;(2)积累一些优美句子。

[能力目标]:(1)学生反复朗读《边城》,能理解文意,体会作者的情感;(2)结合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培养语言鉴赏能力;(3)学生归纳人物形象特点,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4)学生通过学习,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边城”所表现出的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性美,以及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古朴、淳厚的民风和风景美、风俗美。

二、教学设想

从阅读入手,通过多次诵读引导学生能理解文意,整体把握文章主旨。结合优美的图片和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将这篇课文作为一篇美文来欣赏,并引导学生从内容到形式去不断地感悟和体会本文的风景美、风俗美、人性美、情爱美和语言美,使这节课成为一节鉴赏课,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只能适当进行点拨。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重点、难点(1)走进人物心理世界,体会人物形象并在此基础上感受小说中的人性美

(2)小说中人物孤独感的分析

五、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1、导语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美丽的小城是哪个地方吗?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养育了一群淳厚善良的居民,他们的生活原始而自然,纯朴而热烈,透着一股浓郁芬芳的人性美。其中包括著名画家黄永玉,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熊希龄,著名作家沈从文。要想从一本经典著作中了解到这个山川明丽的小城,我们不得不想起沈从文的《边城》。“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沈从文先生在体会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之后,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2、作者的简介

沈从文是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学者。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休芸芸等。湖南凤凰(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他的作品着力描绘不受“近代文明”玷污的原始古朴的人性,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一系列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长篇小说《边城》是其中的代表作。

3、《边城》的情节

《边城》主要写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顺顺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以唱歌的方式来进行爱情的“决斗”,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也为了远离使自己伤心的人和事,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心怀内疚,抛下翠翠离开了家乡去找哥哥。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二)朗读

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停顿,读出语气,体会感情。

(三)整体感悟,感受“人性”,把握主旨。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理解课文。(情节结构: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四)课堂讨论

1、同学们都已经朗读了课文,请用一个字来概括你看完文章后的感受,并谈谈为什么?

生:我觉得文章写得很普通:普通的人物,普通的故事,普通的语言,读来并不觉得很有美感。

生:我觉得从文章中可以感受到湘西美丽的风光,山美、水美,确实是一个美丽的边城。

师:确实这是一个美丽的边城。风景秀美,山川明丽。(风景美)生:我觉得边城的风俗民情也很美,象端午赛龙舟,还有最美的是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最动人的当然是傩送的歌声和翠翠梦里的虎尾草。

师:傩送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让人不由想起《诗经》《乐府》里咏叹爱情的美丽诗章,这是湘西古风犹存的明证,更是这里的人把爱情视作圣洁感情的表现。(风俗美)师:在作者笔下,爱情、祖孙情、兄弟情、乡亲情,都得到了很好的表现。总之,“边城”是一个充满了爱的世界,是个世外桃源。(情爱美)

2、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明确: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翠翠的淡淡的凄凉其实也为全文奠定了一个感情基调,另外还有一个暗示的作用。

3、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为什么平时攀折不到的虎尾草轻而易举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翠翠的梦写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翠翠情窦初开,听到外公讲父亲和母亲浪漫的爱情故事,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内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

4、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吹得不好”?老船夫长长的曲子,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明确: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的心乱,连芦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

5、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主线,分析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为什么无来由地多次地“哭”?

明确: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

6、“可是到了冬天,那个坍塌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对这小说的结尾,谈谈你的感受。

明确:①白塔的倒掉又重修,象征着原始而古老的湘西的终结,和对重造湘西未来的渴望。②二老和翠翠的未来难以预料,反映了作者对“湘西世界”的“理想人生形式”在现代社会冲击下的隐忧。也可能终结,也可能新生。

7、沈从文笔下的湘西边城风光恬淡怡人,民风、民俗纯朴感人,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样清新优美的自然环境也就养育了一群淳厚善良的居民,他们的生活原始而自然,纯朴而热烈,透着一股浓郁芬芳的人性美。让我们用几个词来概括这些普通人的人性美,并说出理由。

明确:《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的,这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现实。“纯粹的美”和“清洁的灵魂”是这篇小说的人物征:

翠翠的形象是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十五岁的纯美少女她纯真聪慧、像一只小鹿那样活泼健美。恬静、温柔、纯净、灵动、忠贞,如水滴般明澈清透,又充满青春活力,从外表到内心都姣好无比。这样美的人性的悲剧就更令人伤感和哀婉。她对爱情的追寻却总是呈现在梦境状态,如同期待那每夜都会入梦而来的傩送的歌声。节选部分以后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箸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她爱的执著。

傩送是一个心地善良、敢于追求、蔑视权财、责任感强的人。他和翠翠是一见钟情,不走车路,执著地为翠翠唱歌求爱。对王团总陪嫁的碾坊,毫不动心,敢于追求自己的最爱。当知道哥哥闯滩而死的时候,他心怀愧疚,舍弃一切,远走他乡。

祖父是一位勤劳、善良、坚强、古朴、带点狡猾的老人,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对孙女爱怜备至,为其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其爱情的实现。

(解说理由时必须结合文本,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角度加以阐述。)

8、分析讨论作品人物间的亲情关系和爱情关系,感受湘西民间独具的风俗美风情美。(1)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

明确: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两个人物。相隔着中间一代人,祖孙俩组成的家庭是残破的,所以在悠长的岁月中,祖孙二人不仅生活上相依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可重点分析第13章(课文前部分)翠翠的“负罪”和“赎罪”。再让学生找表现祖孙亲情的文段,让他们意识到这真挚亲情是植根于纯朴民风中的。(2)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

明确:爱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对物欲的排斥,爱情愈纯洁,其中包含的物欲成分就愈少。

傩送的歌声和翠翠梦里的虎尾草表达了他们对爱情执着。傩送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让人不由想起《诗经》《乐府》里咏叹爱情的美丽诗章,这是湘西古风犹存的明证,更是这里的人把爱情视作圣洁感情的表现。同样,翠翠在睡梦中受到歌声召唤,她摘取了一捧虎尾草,准备送给意中人,一个少女纤尘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让人感动。

(3)天保和傩送的手足情

明确: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

(五)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完这篇课文之后,我们了解到了沈从文先生所追求的那种自然的、健康的、优美的“人生形式”,在这种生命的状态里充满了真、善、美与爱,希望我们的人生形式中也能或多或少的浸染到这份情怀。

(六)、课后训练: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内容,并思考:这些景物描写有何共同特点?又有何作用?

(七)作业布置

篇6:教育学复习资料

绪论

1..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 2.。洛克,英国。写了《教育漫话》

3.。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普通教育学》

4.1861年,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社会学家斯宾塞的《教育论》出版。(实质学派代表人)

5。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实用主义教育学,这种教育学为杜威所创立,其代表著作是1916年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6.现代教育学派的观点:1,学生中心2,活动中心3经验中心 7,传统教育学派的观点1,教师中心2,书本中心3课堂中心

第一章 教育的概念

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他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2,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2,受教育者3,教育中介系统

3,古代教育的特点:1,原始的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2,古代学校的的出现和发展3教育阶段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4,学习教育和生产劳动相脱离。

4,未来教育的特点:国际化,民主化,多样化,终身化,现代化

5,学校产生于奴隶社会的原因和条件:1,经济原因:铁制工具的使用,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出现体脑分工。2,政治原因:体脑分工,出现了阶级和国家,统治地位的奴隶主阶级,要巩固其经济基础和社会秩序,需要有大量的官员,文士,僧侣和军人,专门的培养和训练。3,文化原因: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

6,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同属古代教育的范畴。师生关系:反映了阶级,等级关系。教学组织形式:一个体化教学。

第二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1,人的发展的规律性:1,顺序性2,不平衡性3,阶段性4,个别差异性5,整体性 2,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

3,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4,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2,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3,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

5,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2,个体的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3,个体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6,为什么说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3,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7,现代社会学校教育形态:第一阶段:从18世纪中后期到19世纪中期大约100年的时间(第一次产业革命)第二阶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大约50年的时间(第二次工业技术革命)第三阶段:从20世纪中期到现在(第三次工业技术革命)。特征:教育的世俗化,普及义务教育的实现,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的跨越。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2,如何理解教育应该保持相对独立性?

所谓的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它的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额特点和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起连续性和继承性。主要表现如下:1,教育是培育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人的作用于社会。2,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和原理。3,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和连续性。3,教育优先发展的含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意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就必然要求把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第四章 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的概念: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2,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含义: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3,个人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这就是所谓的个人本位论。

4,社会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由社会的需要所决定,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要追求的根本目的,教育应该按照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来设计。

5,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6,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

7,人的素质的四个基本要素:智能体能,活动能力,道德品质,情感意志,性格。

第五章 教育制度

1,教育制度的特点:1,客观性2,规范性3,历史性4,强制性

2,终身教育是人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也是人所受的不同类型教育的综合,终身教育不仅仅是青少年的教育,而且涵盖人的一生

3,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 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4,现代学校制度主要有三种类型:1.双轨学制2,。单轨学制3.分支型学制。原来的西欧学制属双轨学制,美国学制属单轨学制,苏联的学制则是分支型学制

5,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6,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类型日益多样化。4.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5.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第六章 课程

1.课程的基本类型: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2.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可以将课程分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两类。分科课程的特点:在于使学生获得体系严密,逻辑清晰的学科知识。综合课程的特点是:在于使学生掌握综合性知识并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根据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活动课程也被称为经验课程,其特点是:是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感受。

4.根据课程计划中对课程实施的要求不同,可以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种类型。必修课程的特点:强制性,它是社会或机构权威在课程中的体现,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5.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如下:第一,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第二,改革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论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第三,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关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第四,改变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第五,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甑别与选拨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第六,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加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6课程改革的理念:第一,倡导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的知识生成方式和自主学习方式。第二。增加课程内容的生活化和综合性。(5,6两点涉及分析题)7,教科书亦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规范用书。

第七章 教学(上)

1,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的组织与引导下,能动的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和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简言之,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2,教学的意义:第一,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最有效的形式。第二,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第三,教学是学校教育的的主要工作。3,教学的任务:第一,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第二,发展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第三,培养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情感与态度。

4,教学过程的性质:第一,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第二,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第三,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5,教学过程应该处理好的几种关系:第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第二,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第三,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的关系。第四,智力活动和非智力活动的关系。第五,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动性的关系。

第八章 教学(中), 1,教学原则:第一,科学性和思想统一性原则。第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第三,直观性原则。第四,启发性原则。第五,循序渐进原则。第六,巩固性原则。第七,发展性原则。第八,因材施教原则

2,中小学常见的教学方法:第一,讲授法。第二,谈话法。第三,练习法。第四,演示法。第五,读书指导法。第六,实验法。第七,实习作业法。第八,讨论法。第九,研究法。

第九章 教学(下)1,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道尔顿制,分组教学制,特朗普制 2,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后教导工作。其中上课是中心环节。

3,教学评价的分类:1,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2,根据评价所用的方法和标准不同,可以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3,根据评价的主体不用可以分为,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

第十章

德育

4,德育过程的发展规律及其如何理解:1,德育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A,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能动的实现的B道德活动是促进德育要求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C进行德育要善于组织,指导学生的活动2,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A德育要有全面性,促进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B德育具有多开端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C,德育要有针对性,对知情意行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3,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A自我教育能力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B,自我教育能力的构成因素。C德育要促进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5,德育原则:1,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2,疏导原则。3,长善救失原则4,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在集体中教育原则。7,德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6,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一般方法有:说服,榜样,锻炼,修养,陶冶,奖惩和制度。7,榜样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榜样方法如何运用)

8,陶冶是通过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榜样方法如何运用)

第十三章 综合实践课程

1,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特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第十四章 班主任

1,做好个别教育工作:1,促进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典型。2,做好后进生的思想转变工作

2,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1,了解和研究学生。2,教导学生学好功课。3,组织班会活动4,组织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5,组织学生的劳动。6,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7,评定学生操行。8,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与总结

第十五章 教师

上一篇:过新年小学生三年级作文350字下一篇:关于防汛抗洪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