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文明遭遇野蛮作文

2024-05-04

当文明遭遇野蛮作文(共11篇)

篇1:当文明遭遇野蛮作文

我们是文明人!这句话谁能质疑?穿着舒适的衣衫,搭乘现代化交通工具往来穿梭于摩天大厦之中的我们,发明了电灯、电脑、飞机....的我们;有着复杂庞大社会结构的我们。看着那些浑身毛发的动物和依赖的阳光、土壤的脆弱植物当然可以充满自豪地挺起胸膛说:“我们是文明人!”

我们已经摆脱了野蛮和无知,我们有高度发达的科技,我们甚至可以摆布其他生物,掌控它们的生与死。当然,我们不再是自然界中充满野性的生物,我们是文明人!

然而,我们是真正的文明人吗?

挥舞着明晃晃的“文明”,我们可以让擎天巨树轰然倒地;扣动“文明”,我们会贪婪的前去剥下一只猛虎的毛皮;“文明”的烟囱里会翻滚出污浊的废气,“文明”的车间肆意向河水中顷泻这污水;“文明”的嘴因为小小的摩擦相互谩骂,而“文明“的手脚会裹胁着肮脏言语推操踢打。这就是我们的文明,我们引以为傲的文明。

不错,人类经历千万年的进步终于使自己摆脱了祖先野蛮的外表,我们长出了文质彬彬的脸孔,而这并不意味着这样的我们就已晋升到这的行列。

的确,世上再没有第二种生物如我们拥有发达的科技,拥有超凡的智慧。可这充其量只是无知的文明,我们匮乏的正是与蓬勃发展不断前进的物质文明尺度相匹配的精神文明。

不得不说,在高水平的物质文明比衬下,我们的精神文明脆弱无力,或者可以说,我们的精神仍处于野蛮状态。对自然掠夺式的开发显现着我们的无知与贪婪,连年不断的战争又怎能不让我们怀疑自己正施行着野蛮。

物质的文明与精神的野蛮比纯粹的野性更可怕,因为有了物质文明的帮凶,野蛮的精神更加肆无忌惮,不可控制。

物质文明需要精神文明的指引,不然,精神的野性会将物质的文明引向歧途,并将它自己击的粉碎。我们这些文明人,该为自己野蛮的精神脸红啊。

当我们懂得爱世上一切生物,当我们的精神脱下野蛮的毛皮的时候,才可以扪心无愧地说一声:“我们是文明人!”

篇2:当文明遭遇野蛮作文

可是,文明与野蛮有的时侯也是可以联系到一起,这大概就是哲学上所说的对立统一吧!

首先,野蛮是文明的前身。也许这样说有些不恰当,但是人类社会经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最后过渡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这不正是人类社会一步步由野蛮走向文明的最好见证。

其次,文明在发展过程中,野蛮有时也会像地震、海啸摧毁村庄聚落一样,践踏文明。第二次战争时期,英法联军的罪行恐怕是任何一个中国人都不会忘记的吧!火烧圆明园,看看那些自称是“文明人”的人对我们这些“野蛮人”做了什么。英法联军野蛮地烧杀劫掠,使当年的豪华园林,化为堆堆瓦砾和一片灰烬。这就是在文明发展过程中,野蛮的践踏。

最后,我必须说文明是野蛮的终结地,野蛮终将被文明所替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大到人类社会的变迁,小到我国人民的素质,无一不是如此。

从小来说,记得十年前街上用来庆祝节日的串红,摆过后总会少上几盆,可是现在呢?大街上花团如簇,灯光闪烁,怎么不见有人去偷呢?一个小小的例子足以证明,文明必将会继续发展下去,进一步代替野蛮。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使得人不仅需要满足物质需求,还需要满足自己的精神需要。这便是推动文明代替野蛮的原动力。

小到人民素质,大也可以说到战争。二战的野蛮扩张、种族灭绝,不是也被战后发展与和平的主题所替代。由此可见,文明终将代替和平。

篇3:台湾之殇:当野蛮遭遇文明

[关键词]《赛德克-巴莱》;日本殖民;台湾原住民;野蛮的骄傲

[中图分类号]J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4)03-0100-05

The regression of Taiwan: when the barbarian encounters civilization

ZHANG Zu-qun

(Colleg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Beijing 100070,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two versions of the film of Seediq Bale, the true picture of the Wu-she incident is unveiled: on the surface, Taiwanese aborigines react against Japans colonial tyranny, but in nature, Taiwanese aborigines defend their local culture belief. Taiwan has 14 minority nationalities, including nine major groups, who are descended from the Old Yue People who moved from the mainland China migrating south from the north and to the island. They belong to the same family. The 50 years colonial rule of Japan does not make Taiwanese aborigines have cultural identity; they started a very different “anti-Japanese” history—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 with barbarism. In the fight of the civilized against savage, the colonial against anti-colonial, civilization is valuable, but “the pride of the savage” is also worth respect.

Key words:Seediq Bale; Japans colonial rule; Taiwanese aborigines; the pride of savage

一、《赛德克-巴莱》的两个版本

只有有信仰的民族才是最强大的。一个民族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战无不胜。赛德克-巴莱是赛德克语“seeddiq bale”的译音,seediq有两种意义,有“人、别人、众人、人类”之意,也作本族的自称(赛德克);bale是“真的、真正的” 之意,赛德克-巴莱本意是“真正的人”。2013年在华语影坛刮起一股赛德克-巴莱旋风。《赛德克-巴莱》这部电影有两个版本:台湾上映版为276分钟,国际版为154分钟,中国大陆放映的是国际版。按时间顺序中国大陆版(国际版)比台湾版减少的部分如下:前半部删减了部落间的仇恨、和日本人的摩擦(花岗一郎和莫那鲁道关于族群间仇恨的对话)、赛德克人被迫服役为日本人砍树之民俗、雾社运动会上一名警察被斩首等;后半部删减了赛德克和汉人关系、冲击价值观、小岛态度转变、部落仇恨趋向和解、部分赛德克人拿族人首级找日本人领赏、莫那鲁道失踪、赛德克人一起走过彩虹桥等。大陆版和台湾版相比,价值观的冲击和血腥程度上有所减弱,更符合大众的观影心理,减少了部分民俗文化的展现、史实的交代。剧情跳跃,让人莫名地跟着主人公喜怒哀乐。

影片中,85年前莫那鲁道(原住民)与花冈二郎(日本人)选择自我了结生命,两者的处境,其实是台湾原住民和日本殖民政府共同面临的问题,体现的是日本殖民政府在文化遭遇上应该进行具体化适应[1]。片尾要传达的其实是活着不是死亡,死亡是原住民的价值观,活着是现代人看待原住民的价值观。温岚饰演莫那鲁道的女儿一角,跟她哥哥在部落里做最后的诀别。因为徐若萱和温岚扮演的两个角色的存活,让整个部落进入到另外一个时代。

二、还原“真实”的雾社事件

(一)历史真相

雾社事件是日治时代台湾最后一次大型激烈反抗行动,没有一个人真正知道莫那鲁道当时做了什么,目睹历史现场的人,一个活口都没留下。日本出动包括台湾军司令部、守备队司令部、台北步兵第一联队等3000多名军队。军警共战死28名、受伤26名,协助日军的原住民战死22名、受伤19名。赛德克族反抗部落原住民男人战死332名,女人战死312名,总计死亡644名,265名被拘禁,约500名投降。牵扯这一事件的原住民6个部落原有1234人,1/2以上直接死于战斗,70%人口间接为此而死。反抗者的头都被砍下,大部分女人是带着族中孩子集体自缢而亡[2]。双方进行为期40余日的大小战斗,双方死伤惨重,造成日本驻台湾总督撤职。

《赛德克-巴莱》所讲述的雾社事件,实际上被定义为一场“台湾原住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雄史”。莫那鲁道拿着枪逼着妻子带着孙子和其他妇女自缢,“怕你们承担不住,活了下来”,他要求家人结束生命,以不屈服日本统治者来祭告祖灵,这是雾社事件的戏剧化对白。雾社事件反抗暴政是表,捍卫文化信仰是本。

(二)台湾原住民

台湾少数族群有14个,包括9个较大族群,即阿美、泰雅、赛夏、布农、邹(曾称“曹”)、排湾、鲁凯、卑南和达悟(由“雅美”更名)(以下简称“九族”),5个极小族群,即邵、噶玛兰(以上原归入平埔族系)、太鲁阁(从泰雅中分出)、撒奇莱雅(从阿美中分出)和赛德克(从泰雅中分出)。如果以北纬30°—33°为地理分界线,那么我国56个民族天然区分为南、北两大群系统,通过DNA统计测定,台湾少数民族样本都类聚在北方族群系统内。凌纯声、卫惠林等前辈学人提出,台湾世居少数民族主要来自海岱地区东夷人,考古学、古农学、历史文献学、人类学等也日益证明这一观点。例如台湾世居少数民族植粟和陆稻,布农人达马路弯社、泰雅人大豹社有关于粟、“古早”“旱田”的传说。他们的先祖从大陆带来旱作农业,栽培粟等[3]。台湾南关里、南关里东等遗址出土了距今4700—4200年的大量碳化谷物种子粟和稻米,这说明当时台湾先民就已从事粟和稻的种植了。黍粟从黄河中游向东传播扩散,从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向朝鲜、日本扩散传播[4],体现了由近及远两个层次。同样,海南岛的黎族和台湾原住民虽然分属多个民族(或族群分支),呈现“1+14”格局,但是追本溯源,他们主要是从祖国大陆自北而南迁到岛上的古越族后裔,原本是一家人[5]。现在举几个典型的台湾原住民例子:

日月潭边“逐鹿人”,又称邵人,仅280多人。他们自嘲为珍稀动物,比“黑面琵鹭”还稀少。邵人祖先以狩猎为生,一次追逐一头猛烈白鹿时在日月潭附近迷了路,乍一看这里风光明媚,水可解渴,鱼可充饥,便召集族人,迁居于此,世代繁衍。平时的“湖上杵歌”作为休闲娱乐,却也成为今日日月潭八景之一。民众作为演员,各自拿着长短粗细不一的木杵,围成大圆圈,以杵击地,掷地有声,节拍不一,绕以歌声,遂为“杵歌”[6]。

苗栗县城赛夏人。苗栗县城以“矮灵祭”著称的赛夏人,杂居于泰雅人与客家人中间,他们并非客家人,操泰雅语和客语,反而忘记了本族群语言。秋收月圆时(农历10月15左右)举行祭祀,每两年一小祭,每10年一大祭,娱灵之夜,歌舞升平。赛夏人以动物、植物、自然现象作为氏族的图腾,借用汉姓,例如“风”姓赛夏人认为自己是风的后代,“日”姓赛夏人认为自己是射日英雄的后代。他们是台湾14个少数族群中能够直接由汉姓看出氏族关系的唯一群体[7]。赛夏部的一个族支(达英·拿答弗·撒万葛斯阿门)青年根志优用双脚走遍了台湾岛上828个少数民族部落,与各个族群老人同吃同住,感受、体验、记录各个族群的历史习俗、语言文化、祭祀歌舞等,书写各个族群的民族志影像(《台湾部落寻奇》受到热捧,获得中国大陆第九、十届全国少数民族电视题材“骏马奖”)和图文资料[8]。

兰屿岛雅美人。来自兰屿岛的女歌手施秀静是雅美人,曾经来大陆演出交流。日据时期,兰屿岛被日本人封闭,雅美人成为日本活生生的人类学传统土著标本。今日雅美人仍然以捕鱼为生,同时大力发展观光旅游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康熙年间福建巡抚曾在台湾少数民族村社寻访选拔人才赴大陆表演,清代雍正、乾隆年间,官府先后3次组织台湾少数民族(“生番”“熟番”)赴大陆贺寿朝觐,这段史实是全面认识清廷的台湾“番政”真相,是构建祖先记忆不可忽视的历史真实,开启了清代台湾少数民族通过官方渠道赴大陆参访、上下政治互动的先声。当时清朝政府将台湾少数民族纳入皇朝礼仪(例如允许他们来北京朝觐祝贺),给予高度重视[9]。在仰望天朝威严之中,在中华文化的浸润之下,他们逐渐清晰定位自己的文化身份和政治所属。

太鲁阁人。太鲁阁族原来是泰雅族赛德克支族东赛德克人的一个小分支,对其早先的研究基本上涵盖在泰雅族东赛德克人的研究当中,廖守臣对泰雅族东赛德克群的部落迁徙与分布研究、余光弘对泰雅族东赛德克群的部落组织研究最具有代表性[10]。台湾南投县仁爱乡南丰、互助、春阳、亲爱、精英、合作等村,花莲县秀林、万荣两个乡,是赛德克语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2000年统计人口约14000人。赛德克语属于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台湾泰雅语支,可分为雾社次方言(南丰、互助等村)、春阳次方言(精英、春阳等村)、太鲁阁次方言(秀林、万荣乡)3个次方言类型[11]。赛德克人口传的神话、传说等基本上与泰雅人相同,但不少细节有差异。两个族群都注意祖先遗训,民间故事训诫性强。近年来有学者采集到120个文本单位的民间文学、语言学及民族学研究赛德克族神话故事,希望将来可以整理出版[12]。

(三)原住民的出草

台湾在日治时期,处于文明社会的运作、操弄、强压之下,整个社会是一部非正常运转的机器,台湾原住民原有的社会运作模式遭受冲击几近无存。Gaya对于赛德克族的社会来说是一种类似精神信仰的规范。老人会用Gaya的智慧来教导年轻一辈要怎么打猎,教会他们很多地方性知识。

当你用生命去换取图腾,那用什么来换回这些年轻的生命?原住民不会随便出草,除了在敌人(非我族类都是敌人)侵略家人或猎场的时候,没有类似现今帮派打杀,或青少年斗殴事件。在原住民看来,出草是一件荣耀而不是可耻的事,不是表示杀人是荣耀且被鼓励的,而是某人因为部落、族人的安全而出草。试想,文明人为了捍卫自己的国家而杀死侵犯的敌人,是被允许的,为什么原住民为了捍卫自己的族人却被说成野蛮?当敌人侵入“自己”的领土之时,“我”能够不反抗吗?异族多年苦心孤诣没能同化赛德克-巴莱人血液中深藏的野性!而他们所受的欺压更是让这种野性深入骨髓,融入灵魂,然后狠狠地炸开!莫那鲁道在文明的冲突中站了起来!他要给逝去的父亲、给祖灵一个交代!夕阳下那个孤独的影子跳起了出草舞,沧桑的歌声从那如山般的背影中传出。英雄迟暮,年轻的血液沸腾了!他们站在这个战神面前,站在他们从小便仰视着的长辈面前!他撕心裂肺地吼着:“让我们站起来!带我们去死!”他们在乞求苍天和大地,乞求身体深沉如墨的图腾,毅然登上彩虹桥,昂首面对祖灵、血性复苏。许多年轻人就这样第一次出草,也是最后一次。

三、文明与野蛮的冲突

诚如电影开篇所述:“如果文明是要我们卑躬屈膝,那我就叫你们看见野蛮的骄傲”,台湾原住民抗日的情节表现得如此强烈!这是另外一种类型的“抗日”,是“文明与野蛮”的冲突。

(一)日本殖民台湾并没有使原住民产生认同

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近400年来台湾两度经历殖民地时代,先后被荷兰(1642-1662年)和日本(1895-1945年)占据。殖民地历史是台湾史的有机组成部分。今天台湾现实种种问题与两者特别是日本殖民历史密不可分[13]。台湾被日本帝国主义占据长达50年之久。日本帝国主义交替实行军事镇压和政治欺骗策略,推行殖民统治:1.建立警察制度和严密的保甲制度,发布刑罚令、治罪令、监狱令、《犯罪即决条例》等以进行军事镇压。日本殖民台湾时期的基本法是“六三法”,该法只存在10年,但建构的殖民地法律模式,在台湾延续50年。这是一种委任立法,在明治宪政体制下是否违宪,曾引发日本的热烈争论,争议的本质在于新附领土统治政策选择的政治性问题。这部法律的真正核心是谁有权来制定台湾的法律,这为其违宪性寻找法律依据,也是政党势力与执政的军方势力就台湾统治方针的妥协与斗争[14]。2.建立实施殖民地教育的学校体系进行政治欺骗[15-16]。日本的殖民同化教育意图明确,层层推进,不断强化,共经历了推行日语同化教育创建期(1895—1919年)、日台共学同化教育发展期(1919—1937年)、激进“皇民化”同化教育蜕变期(1937年—日本投降)三个阶段。虽然在各个时期提法各异、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但是整个日据时期,日本殖民当局始终坚持“同化教育”的根本教育方针。通过日据台湾殖民时期的第一手教育资料可以看出台湾总督府(高层政府官员都由日本本土派出)确立殖民教育方针的摇摆过程、内涵与实质[17]。日本殖民者通过建立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体系,在各级学校和社会教育中实施同化教育,强制推行日语,宣扬日式文明,极力改变台湾本土的文化、语言和风俗习惯,旨在使台湾人忘掉台湾,塑造台湾的日本文化认同,使台湾“日本化”。同时,日本人内心并不将台湾人与本土日本人一样看待,并没有给他们国民待遇,而实施有差别化的“日台双轨制”。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日本在原住民中物色大量体格强健、相貌出众的儿童进行日本西化教育的培养,这些“番童”以原住民之躯接受日本科学教育,肩负着日本在台湾原住民社区殖民统治代言人的角色,可是这些“番童”在“我者”的肉体和“他者”的西化教育之间徘徊、挣扎、摇摆,最后“成功”为日本所文明“驯化”者甚少。“番童”以自己一个个的牺牲阐释了本民族社区的“野蛮”传统与现代西方“文明”社会不可调和的悖论。影片中深受日本文明同化的警察花岗一郎和花岗二郎兄弟就是“番童”之代表,两种异质文化的对峙,使得他们活得卑微、困惑、扭曲与痛苦。台湾人在脱离大清统治之后,被动的教育显示出其在日本皇民化和本土化之间摇摆不定,台湾殖民教育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工具,殖民文化对殖民地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精神伤害[18]。

总之,日本依靠侵略中国起家,政府培植资本家,资本家效忠政府,“生意跟随国旗”,台湾成为日资一统天下的“宝库”。离开了国家权力和财政政策就不可能深入理解台湾经济。台湾经济是典型殖民地性质的畸形物,以华人之地,华地之民,华民之财,反作使华之资,使台湾成为日本资本主义的“养料”与“南北并进”的兵站基地[19]。日本对台湾实行土地、币制、财政、金融、商业、关税等各项政策,进行所谓“开发”,实是殖民掠夺,使台湾日本化、殖民地化、人民贫困化。日本殖民台湾并没有使原住民产生对日本文化的认同,相反,造就了台湾政坛上亲日派与本土派、外省人与本省人等以族群划分的政治伤痕[20]。

(二)“野蛮的骄傲”

如果说《两个油漆匠》《超级公民》表现的是原住民在现代都市的生存境遇,如果说《西部来的人》表现的是原住民从都市返乡的精神寻根,如果说《梦幻部落》表现的是新时期原住民新议题的电影呈现[21],如果说《海角七号》摈弃“曲高和寡”的艺术性,坚持台湾在地文化上个性化的新局面[22],那么《赛德克-巴莱》则展现了原住民原乡失落的文化反思、边缘弱势族群灵魂雄起的另一道风景。在这部电影中,原住民族群不再是人类学、社会学中作为被观赏、被研究、拥有奇观元素反衬现代文明的边缘人物,而是拥有文化自主、敢于抵抗、维护尊严、张扬灵魂、奉养信仰的主角。根源在于1895年甲午海战中国战败于日本后,清朝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台湾岛被迫割让给日本。刚刚“归化”于清朝的台湾原住民令日本殖民者感到头痛,他们虽然只占台湾总人口的2%,但体魄健壮,信仰坚定,性情刚烈,在日本人眼里是一群难以“征服”又难“教化”的野蛮族群。仅仅靠屠刀无法使野蛮人臣服,日本人给“野蛮”部落带去“文明”,但这种一厢情愿的“施舍”违背原住民本来的生活习惯、风俗信仰,历史的悖论在于当野蛮遭遇“文明”之时,原住民不仅失去了自己的物质家园,也失去了自己的历史文化记忆。原住民将何去何从?他们内心潜意识的反抗情绪就这样被激发起来了。原住民的反抗不仅仅是暴力的反抗,也隐含着通过暴力反抗找寻自己文化记忆、明确自己身份、获得其他族群认可的文化表达。

到底何为文明?何为野蛮?不妨让我们体味几个细节:在“文明”的日本人眼里,赛德克人的习俗是“野蛮”的,有这样一个例子,赛德克人的酒是将小米放入口中咀嚼再吐出,以口水发酵成米酒。1930年,在一场马赫坡赛德克人的婚礼上,一位骄傲的日本警察拒绝喝这种“不卫生”的酒,被族人视为无礼,最后爆发冲突,在“野蛮”的赛德克人眼里,日本人的习俗才是“野蛮”的。

虽然台湾高山丛林的原住民在文明征服者日本人看来,仍然过着野蛮蒙昧的生活,但是当殖民者的文明统治使得原住民信仰遭遇巨大的冲击时,原住民只得用生命和血性守护祖先留传下的猎场,纵然会被灭族,依然奋战;明知最后是肉体死亡,依然超越死亡,期望获得灵魂重生。影片中莫那鲁道骄傲地说:“用手指头指彩虹,手指头会歪掉”,这仿佛在告诫小孩子看到彩虹时要心存敬意,不能用手指头指着彩虹。“孩子们,在通往祖灵之家的彩虹彼端,还有一片肥美的猎场,我们的祖先就全都在那里!那片只有英勇的灵魂才能进入的猎场绝对不能失去!族人啊……我的族人啊!猎取敌人的首级吧!雾社高山上的猎场我们是守不住了,用鲜血洗净灵魂,走进永恒的彩虹猎场吧!”如果说日本殖民者惨死雾社代表着樱花凋落,那么赛德克族人的通向死亡的奋力抵抗则是台湾中央山脉巨大祖石柱的灵魂再祭和宗教神性再现。他们以生命、鲜血探索与超克死亡的哲学存在,让“彩虹”飘荡在自己、家族、社区村落,乃至整个台湾的文化空间[23]。其所诠释的命题不但属于曾经的台湾原住民,也属于整个人类。它是以骄傲的姿态,宣告电影精神不死,捍卫着华语电影在好莱坞、日韩电影面前的尊严。唯美画面、抒情曲调、壮美诗词都书写了野蛮之外的文明,书写了历史场景的悲壮。笔者不忍心和台湾留学生一起面对那段历史,像看沉船驶出海面,看流星重回天际。

在1930年代的台湾,赛德克人遭遇“文明”往事,雾社原住民以头目莫那鲁道为领袖,面对日本文明社会的飞机大炮毒气弹,三百战士面对一个面目狰狞的日本帝国。他们战斗不是求生,而是求死。他们冲到海边看看祖国的方向,以肉体之死换取精神之再生。一次以族群血液和生命为代价的出草,换取了正义定位和价值想象空间,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书写中。文明的日本人针对野蛮尚未开化的土著大开杀戒,土著叛乱者“如果是要我们卑躬屈膝,那么我就让你看到野蛮的骄傲”的话恰恰是“我者”的胜利宣言。在文明与野蛮、殖民与反殖民的对垒中,文明固然可贵,但“野蛮的骄傲”也同样让人尊敬。今天重新解读那一段历史,《赛德克-巴莱》为我们重拾历史记忆,寻找历史真相提供了契机,也为台湾少数族群确定中华文化认同提供了新的可能,传递着边疆地区少数民族书写正义的正能量。因为文学从来都是人学,影视从来都是主流价值观的反映。

林易融.文化遭遇里的赛德克人[J].看历史,2012(3):62-69.

谭端.沸腾的血:当赛德克遇上“文明社会”[J].看历史,2012(3):36-47.

张崇根.台湾世居少数民族来源于东夷[N].中国民族报,2010-04-09(7).

游修龄.黍粟的起源及传播问题[J].中国农史,1993(3):1-13.

司徒尚纪,许桂灵.海南黎族与台湾原住民族都是古越族后裔[J].寻根,2004(2):14-20.

王尧,聂传清.日月潭边“逐鹿人”[N].人民日报,2008-04-16(10).

王尧,聂传清.矮灵祭的“前世今生”[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04-16(3).

肖静芳.走近台湾少数民族[N].中国民族报,2009-12-29(4).

郝时远.“安番众而靖海疆”—清代台湾少数民族赴大陆贺寿参访的历史意义[N].中国民族报,2010-02-12(7).

王瑞莲.台湾太鲁阁族研究综述[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S):35-36.

陈康.赛德克语概况[J].民族语文,2000(5):75-81.

李福清.赛德克人神话故事初探[J].民族文学研究,2000(1):90-94.

冯琳.“台湾殖民地史学术研讨会”综述[J].抗日战争研究,2010(1):155-160.

李理.“六三法”的存废与台湾殖民地问题[J].抗日战争研究,2006(4):45-61.

李正心.日本占据时期台湾殖民地教育概观[J].教育史研究,1991(2):68-72.

李正心.日本占据时期台湾殖民地教育概观[G]//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2)—日本侵华教育史研究,2009:752-756.

杨晓.殖民教育语境与文化精神分裂—日占时期台湾殖民教育方针透视[J].学术研究,2001(10):114-119.

蒋学强.日据时期台湾殖民教育的演变及其影响[D].重庆:西南大学,2007:4-44.

陈泽尧.台湾殖民地经济概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4(1):1-9.

张祖群.文学何以疗伤?—简论台湾族群的政治伤痕与文化认同[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0(2):103-107.

黄钟军.原乡失落的无奈与悲痛—台湾地区原住民题材电影的主旨探究[J].电影新作,2012(1):47-52.

黄钟军.华语电影大格局下台湾电影的特殊品格探讨[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19(2):55-58.

吴佳玲.殖民主义下台湾原住民的死亡美学—以电影《赛德克·巴莱》为例[J].电影评介,2013(20):9-11.

篇4:野蛮与文明的战争话题作文

所谓的文明永恒地演示着野蛮的战争,野蛮的战争永恒地承载了所谓的文明。

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相对而存在的,没有它的对立面就不会有它的存在,这是一个永恒不变的真理,就像没有善就没有恶、没有美就没有丑一样。

“野蛮常常有勇敢的假象”这句话是我在余秋雨的一本书里面看到的。当我卡不到这句话的时候脑海里产生了一个疑问——野蛮和勇敢的区别是什么?我想没有人能够给出一个标准吧?因为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善恶判断标准,就像我的善恶判断标准和我父亲不同一样。

野蛮和勇敢是没有区别的,因为两者都会导致一个结果,而这个结果就是“野蛮裹胁过文明”的最直接证据——战争。

有人的地方就有争斗这句话是多么地有道理啊?既然有人的地方就有争斗,那么有文明的地方呢?文明可不仅仅是由一个人、两个人、一群人创造的,而是由一群人所代表的,而这一群人的背后又是什么呢?那是一个由一群人所代表、领导的一个族群!既然如此,文明和文明之间能够相安无事地生存下去吗?答案不言而喻。

文明与文明之间的交往永恒的主题便是实力,而解决问题的永恒的方法就是战争!这也就是所谓的“落后就要挨打”的本质。

既然文明与文明之间的`主题就是实力与战争,那么就一定会有旧的文明被新的文明或同时期的强大的文明所取代、毁灭和同化。所以对于“野蛮裹胁过文明”这句话我不怎么认同,因为野蛮一定是同文明相“勾结”的。

文明的诞生一定是建立在另一个文明的毁灭上面的,所以文明的诞生以及未来的成长、延续都需要战争来引导;而野蛮的继续则需要文明的辅佐。但是文明不但从未承认它与战争的关系反而一味批评甚至怒骂那些所谓的“挑起”战争的家伙、为自己找借口推脱自己应该负的责任。

战争与文明这两个历史永恒的话题都是由人引发的——人类去除了蒙昧进入文明社会有了太多的“想法”。人类因为野蛮脱离了蒙昧而又因野蛮进入了文明,那么野蛮与其代表的文明究竟是对是错呢?我想是用之于善则善、用之于恶则恶吧。

是实话,我真的希望文明不再进步而让人类永远停留在开化之后的蒙昧时代,因为至少人类停留在蒙昧时代之后会失去各种欲望并且朴实,就像书中说“蒙昧往往有朴实的外表”一样,所以朴实并不一定是蒙昧,但蒙昧一定是朴实的,我真的宁愿蒙昧。

但那是不可能的,虽然文明如果超越了社会的普遍高度之后就会显得孤单、脆弱和无援,但是当有了这些超越当今社会文明的高度的文明出现也将让文明不断进步,而这种超越当今社会文明高度的文明虽然稀少但却从未消失,所以注定了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

人类不断求知、文明不断进步,在文明进步的过程中战争不断地进行、人类也将不断死亡,这实在是人类的悲哀呀!

篇5:当慈善遭遇傲骨作文

有一个广为流传的小故事,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举办了一次慈善晚宴。小女孩露西抱着她的储蓄罐想进入慈善会会场,因为没有请柬被保安拦住。她问保安:“叔叔,慈善不是钱,是心,对么?”巴菲特被小女孩的话感动了,把她带进会场。于是,当天晚宴的主角,不是募捐的`倡议者安南,不是捐出300万美元的巴菲特,也不是捐出500万美元的比尔盖茨,而是仅仅捐出30美元25美分的露西。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慈善不分贫与富,只要怀有慈善之心,我们的心灵就是高贵的。

其次,让慈善成为一种习惯,互相攀比要不得。郑州的慈善日,提倡小学生捐出一天的零花钱,就是引导我们要从小做慈善,量力而行做慈善。同学们的家庭背景不同,每个人的零花钱多少不一样,在捐款的过程中,只要我们真诚的捐出了自己的零花钱,在每一次捐款的过程中,让我们善良的心灵不断得到升华,如果每个人都把慈善当成一种习惯,涓涓细流也会汇成大河。

第三,慈善就是对他人关怀而有同情心,慈善就在身边。慈善不仅仅是一次次的捐款,帮助我们身边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就是身体力行的做慈善。送给家庭困难的同学一支钢笔,公交车上给老年人让座,帮助盲人过马路……

篇6:当传统遭遇现代优秀作文

我们很忙,停不下来欣赏一幅黑白的画作;我们太快,慢不下来去欣赏一首婉转的昆曲。于是有人提议:传统的便是过时的,抛弃传统,融入现代,皆大欢喜。然而,假如真的丢失了这些似乎没谁喜欢的“传统”,我们的根,在哪?

中华民族用五千年的时间,孕育了伟大的文明。千百年来,中原为她的精深而骄傲,蛮荆因她的博大而同化。在历史的积淀中,我们的传统文化如静海深流,于表面的风平浪静之下暗潮涌动,在不动声色中异彩纷呈。三纲五常,诗词歌赋,早已不再游离于我们的身外,而是融入我们的血脉,与我们同作息,共起止。也许你不喜欢国粹,也许你不喜欢做一位传统的“雅士”,但不可否认的是,你无法离开你根植于传统文化中的精神世界。失去传统文化,就缺了文化认同,少了精神归属;离开那些我们也许并不喜欢的“老玩意儿”,我们终将只能成为漂浮于空中无所依靠的文化孤儿!

当传统遭遇现代,传统的力量并不因此而削减;守不住传统的人,同样也守不住现代。没有那沉稳的传统做根基,人们终会迷失在现代的光怪陆离里。试想,若长城不再,紫禁成灰,我们要从哪里寻找身为炎黄子孙的骄傲?面对如此繁杂的世界,如果没有那些传统文化的旗帜提醒和指引我们,“中国”只会是一个苍白无力的名词,“中华”只会是一个不堪一击的群体。一群只认圣诞不识春节的“中国人”,有何去处?

文化在不断地发展。我们并不是要一成不变,全盘照搬。传统文化中也不乏糟粕,但我们不能因为如此而将其一票否决。如果某种“传统”真的“过时”而遭淘汰,我们也无力回天。但是,最起码的保护盒欣赏意识依然不可或缺。一味的厌恶与否定只会导致文明的.倒退。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向上的精神力量,将传统应用于当世,才是正确的做法。如朴槿惠,从冯友兰先生的著作中得到鼓舞,毅然走出人生的困境。当传统遭遇现代,把握传统,迎接挑战,将会是最明智的选择。

篇7:当文明遭遇野蛮作文

“我作为死亡139人的报复,日本军警以机枪、飞机乃至是毒气残酷剿杀,起事的1200多名赛德克族人大半死亡,其中半数死于自杀, “我怕你们承担不住,活了下来。”

今天,当四方游客们留连于已成为著名风景名胜的雾社时,恐怕很难想象这是80年前那片血雨腥风的战场。

是的,这里早已不再是赛德克人的家乡,他们早已被迫迁往他乡。作为一个民族,他们付出的不仅仅是生命的代价,他们的家乡被占领,他们的历史被遗忘。

台湾,由北至南贯穿全岛的是一望无际的山脉,是一座真正被山统治的岛屿。科学家考证,海峡两岸间的迁徙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古书也记载早在春秋战国到汉代之际,祖国大陆便与台湾岛互有“往还”。但直至数百年前,这里的主角仍然是许多互相关联而各自独立、生活型态迥异的原始部落。他们的血液已和这片土地以各种方式连接在了一起,这个小岛上的每一片土地都有自认拥有它们的原住民主人。

当中华文明主干已经进入到繁文缛节、咬文嚼字的状态,偏居海外的台湾原始部落社会,仍然几乎从未与强大的文明社会有过集体、深入、广泛的碰撞与交融。及至17世纪,入幕福建省的师爷郁永河仍然这样写到:“野番居于深山,其地为洪荒以来,斧斤所未曾入之地,茹毛饮血,种类繁多,其身手矫捷,直可惊猿骇兽,剿抚之道,宜先焚山夷其险,烈泽断其归路,则数年后,未必不变荆棘为坦途,化盘瓠焚筏为良民也。”

差不多从这时开始,他们开始大规模地“接待”跨海而来的移民与官吏;也目睹了来来去去的不速之客——荷兰人,西班牙人,或是日本人——带来了“文明”,也带来了征服、驯化、掠夺甚至杀戮。

他们被要求“戒杀人,除迷信,事农耕,学文化,知礼仪”;他们看到山林里修筑了公路,建设了学校,设立了警所;他们甚至被带到日本,见证那个统治着自己的“文明社会”;他们也看到林木被砍伐,矿产被外运,男人被奴役,女人被奸淫。

在那个时刻,1930年10月27日,那个冲在最前面的首领,莫那鲁道,是否还有其他选择?

世居的山地是祖先留下来的财产,自己就是山的主人。对于入侵的外族,祖先无不用生命去扺抗,才挣得赖以生存的猎场。因此,即使对手实力再强,族人也必须竭尽全力,奋死作战,死而后已,赛德克人认为,唯有这样才能祭告祖先。

这是被殖民者最深沉的无奈,是人类祖先崇拜传统最苍凉的遭遇:未被同化者舍身捍卫尊严。被同化者既不得不忠于自己的祖灵,又不能背叛“养育”“栽培”自己的统治者。

接下来,他们不仅失去了家园,也失去了历史。没有文字和话语权的他们,在日本人的描述中,是“生番”与“叛乱者”;在光复者的碑文上,他们是“抗日英雄”——直至上个世纪90年代,他们才被重新发现,在邱若龙的漫画中,在魏德圣的电影中,在重新审视台湾的视野中。

时过境迁,“雾社事件”的主角早已逝去,而这段历史却随着政治高压的解禁和族群的和解而开始受到应有的重视。当赛德克人的民族意识日益觉醒之时,关于民族记忆中的点点滴滴也日渐复苏。这是一个有别于外来者的视角叙述的历史,它是原住民们开始自我叙事的尝试,这种尝试无疑是艰难的,但却是建立一个完整丰富的台湾史的必要过程。

篇8:当我们遭遇挫折后的作文

当你遇到那些挫折时你会怎么做?是从此消沉下去,还是重新振作,奋发上向?而我的选择是面对困难。我会对自己:“说人间没有永恒的夜晚,世界没有永恒的冬天。我不会就这样默契无闻地消失的。”

那些不顺心的事已经过去已经成为历史了,而未来才属于我们。坚强的人是不怕失败,不怕重新开始的。 接受挑战吧,相信自己的能力,经常对自己说:“我不会输的,我会挺过去的。憧憬一下未来的美好,相信有能力达到那梦想中的未来。 我们的未来不是梦!努力,世界属于我们的。,因为我们有动力。”因为我们年轻,我们何不尝试给生命一份自在呢? 给生命一份自在,学会在乌云密布的时候,寻找天空的那一抹亮色。这样,即使不幸从人生的顶峰跌入谷底,掩面痛哭之余,也一定会仰头寻找出路。 给生命一份自在,就知道学王维的超然,行到水穷处,不妨坐看云起;或是学阮籍穷途而哭。据说阮籍悲愁郁闷之时,常驾车到处乱走,走到无路可走之时,就以穷途之悲,大哭而返。

篇9:当文明遭遇野蛮作文

啊——等师徒四人睁开眼,穿越到了女儿国。“这是哪里?看!那不是唐史与林史吗?”唐僧说道。师徒四人走进河边,只见唐傲与林之洋都在拿。走近一看,原来唐敖在在发QQ给莲美童子,叫他们给他预订一个仙位。我叫银行转给蓬莱岛,猪八戒说:“这么老土!我都有微信了,发给红包一秒收到。”“呀!你有微信呀,来加我为好友……”。

这时走来一个“女子”,长得凶巴巴,满脸胡子,问道:“你们是商人吧!欢迎来到女儿国,坐上我新型的宝马车,还用得着骑白龙马,他尾气超标了,快放到废气排工厂处理吧。”等到唐傲队伍与取经队伍把白龙马送走,他们发现林之洋失踪了。

“喂!110吗?我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孙悟空,快给我过来,不然我让雾霾云母来让你们带上氧气瓶!”孙悟空生气道,police哥哥来察了很久,找到了原因。原来林之洋被封为王妃。唐敖与师徒四人在原地打转。白龙马说:“我可以用尾气把国王熏死。”孙悟空说:“我可以一棒让他去见太上老君。”唐僧说:“我应该去书店设一本《菠—罗蜜》真经,念站五分钟,国王就挂了……。”猪八戒说:“我有主意了,安装一个把李世民的钱都拿来支付给国王。”唐敖与沙僧默默无语听着,突然,他们灵机一动,齐着道:“你们太麻烦了,直接给市政府发个消息,就让他们派几万架大炮,把这国给炸倒。”

且说林之洋在皇宫无聊,上了淘宝当了一个卖家,赚了几千两金子,成了富翁,可把国王开心得流口水,国王一开心,把林之洋打扮得漂漂亮亮,打电话叫KFC(给他订了好吃的)。就在这时,侍卫开着滑板车进来说:“不好了!政府来打我们了,国王快把王妃放掉!”国王最后闻了闻林之洋身上的香气,用热气球把他与唐敖队伍一起送到了轩辕国。

“我们怎么回西天呀,房租太贵了还没弄到房呢!”“不如我们再去妖怪那借钱?”“不行,再吵我念催眠儿歌了!”“不如我们找客户端或找《饿了吗》。”就在三人争论中,唐僧打了个电话:“喂?是卖家吗,把白龙马卖了吧!喂!是机场吗,飞机什么时候到站?对了,高利债借了吗……”

篇10:野蛮其身体 文明其精神

野蛮其身体 文明其精神

小学开发的校本课程书法、武术,突出了野蛮其身体,文明其精神的教育理念。是进一步贯彻落实我们党教育方针。突出了野蛮其身体,文明其精神的重要性。

据体育总局、教育部公布的第二次国民体质检测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体质出现持续滑坡。为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和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推出了亿万中小学生体育“阳光工程”。在这种情况下。我校开发了武术校本课程是落实阳光工程,是十分重要的。因为青少年学生的身体素质关系到一个城市发展水平的指标,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的基础,一个民族昌盛的重要特征。提高青少年体质,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将学校体育提升到重要的高度。毛泽东十分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给延安保育院小学的同学题词:“又学习,又玩耍”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身体,《南方都市报》报道,自1985年以来,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连续18年呈下降趋势,尤其是2000年以来,6到18岁的学生中,肥胖生高达15%。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原本在中老年人身上才出现的如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等与肥胖相关的病症,近年来在青少年身上也时有发生,患病年龄提前了10到20年。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强壮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是摆在我们面前突出的问题。“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看着孩子们一个个肥胖起来,身体抵抗力下降,不由得让人担心。这些体弱的孩子,在今后的人生中能克服困难和人生障碍吗?如今的孩子,由家长片面追求升学,在学校写完作业,回家亦在父母的督促下完成诸多额外功课。孩子根本没有锻炼的时间,没有身体,一切从何谈起?就拿学生来说吧,成绩再好,如果身体差,考试成绩还能好吗?这进步说明我校开发的武术课程的重要性。武术课程的开展,会使学生收益终生。书法课程的开发,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我国书法艺术的历史,而且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培养了学生对书法的热爱。这会使学生收益终生。

篇11:文明与野蛮议论文

《美丽新世界》讲述了一个绝对公平的文明世界。所谓的人类不是由父母孕育而成,而是在拥有高精尖仪器的实验室中被制造出来的,如同流水线工程。人们各司其职,按部就班,做着属于自己制度该做的事,像计算机一样思考。而这个所谓美丽新世界的本质呢?那些文明人人性消泯,自私自利,只是一群机械的,没有灵魂的在种姓制度下的提线木偶罢了。野蛮人的出现,让些许文明人陷入沉思。在绝对文明与野蛮中,你会选择哪一个呢?

“文明”是具有较高文化的状态。是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魂魄,是刘禹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安适。“野蛮”是蛮横残暴的行为。是汪精卫建立为日军服务的傀儡政权后留下的千载骂名,是不懂得收敛的韩信在君主前口出狂言的傲慢,是刀光剑影,舞刀弄枪的横行霸道。

文明的发展促进人类思想解放。由于自然科学技术的进步、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经济萌芽,以及随着基督教的神权思想束缚被打破,人们迫切要求看到表现自己生活的新艺术。涌现了一大批文学家、艺术家和思想家。这便是我们所熟知的文艺复兴。但是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呢?计算机不需要艺术,不需要精神文明,那么结果可想而知,文艺复兴不复存在。

绝对文明就是野蛮。《美丽新世界》中的文明人人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但是家庭,个性,甚至喜怒哀乐却都消失殆尽。在他们的眼里,只有性,没有爱。这样的绝对文明不就是蛮横行为吗?但是绝对文明的后果比野蛮更可怕。

野蛮的存在使得这个世界不尽完美,但有时候有可取之处。野蛮的手段是一种促进文明的方式。秦始皇急功近利、不恤民情,为了维持庞大的建设长城的开支,赋税极重,百姓”衣牛马之衣,食犬口之食。”同时,每年征用民夫四十万余人。为了长城的修建,一共有1千多万民众丧命。但不可否认,秦始皇大修长城,抵御了外族侵略,保护了边境百姓的生命安全。利于开发屯田、保护屯田,促进农业文明发展。

人们所担心的是绝对文明,绝对文明比野蛮更可怕。这也是为什么库克认为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更令人担心。而人工智能永远不会代替人类,它们只有绝对文明。

上一篇:精诚团结的名言警句下一篇:14年高二必修同步数学练习题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