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求职遭遇信用障碍

2024-05-11

大学生求职遭遇信用障碍(精选10篇)

篇1:大学生求职遭遇信用障碍

大学生求职遭遇信用障碍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中国人民大学近20名应届毕业生的一次求职经历让人笑不得:这些学生一同前往北京一家杂志社应聘,刚一见面接待人员就告诉他,如想解决户口或签订协议书,每人均需缴纳1万元押金,否则没有任何商谈余地。不少学生感到困惑:“我们又没有违约,为何未拿一分钱工资就要先上缴笔巨款?”

对尚无经济收入的毕业生收取上岗抵押金,招聘单位的解释是:实属迫不得。像中关村的一家研究所的有关负责人就认为:“我们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财力进行招聘和岗前培训,可当我们要真正使用人才时,他们却这山望着那高,全当我们这儿是实习培训基地了!”中关村另一家小型企业的负责人也介说:“有些员工非正常离职后,不仅带走了企业内部的管理经验,更有甚者,还走商业秘密,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现在的大学毕业生说走就走,没有一信用观念。我们只不过是提前防范,进行自我保护罢了。”

供需双方的互相猜忌、提防,最终造成了一种“双输”的结局,用人单位和大学生们都只好退而求其次。造成这种“双输”格局的真正原因,是招聘、应聘双方信用的缺失。一方面现在确有为数不少的毕业生信誉度极低,他们仅仅为了户口和分房,一旦两者到手,随即离职而去。另一方面有的用人单位也不履行承诺,不退还抵押金。你我都不恪守诺言,于是双方就处在一种“你对付我,我对付你”的敌对状态。有专家指出,现在是一个“信用抵万全”的社会。“爱信用如 爱眼珠”的观念正在逐步形成,没有信用,将一事无成。

[案例3]

荣誉证书竟是“美丽谎言”

毕业生获奖有法

“多次被评为校三好学生”、“曾获某征文大奖赛二等奖”„„在山西省日前结束的一个高校毕业生人才交流会上,各用人单位收到的毕业生推荐表上大都列满各类奖项,并附有荣誉证书复印件。用人单位面前一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炫目场面,似乎绝大多数毕业生都堪称品学兼优的可用之才。然而记者走访不少毕业生后却发现,这“满园春色”竟不过是“美丽的谎言”。

在某高校一宿舍,一名男生正对照同学的获奖情况,认真地给自己“颁奖”。方法很简单:更换姓名抄录奖项,有的甚至只需原封不动地“搬”过来。周围同学们纷纷说,为保险起见,最好再“做”张获奖证书复印件。于是,男生借上自己所抄奖项的荣誉证书,来到了学校附近一家拥挤的复印店内。店主熟练地在一小块纸上写下男生的姓名,盖在证书主人的姓名上。几分钟后,男生便拥有了厚厚一沓“荣誉证书”,并将其订在了自己精心装帧的推荐表后。

毕业生们如此“获奖’’法,让高校附近复印店的店主们着实乐开了怀。一位店主告诉记者,近年来每逢此时店里生意就火暴异常,来做证书的学生接踵而至,令他应接不暇。他也因而练就了熟练的“移花接木”本领,无论何种荣誉证书都做得不着痕迹,小店由此备受青睐。店主说,各高校周围乃至校园内的复印店都擅长此术,以解毕业生“燃眉之急”。

一些学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之所以在临毕业时用假造奖“贴金”,具因为奖项是找工作时必不可少的“硬件”,自己却一无所获、没“脸”见人。近卑来,许多单位在录用毕业生时,都以所获奖项、发表的文章,及外语六级、计算机二级等等级证书为重要参照物。想觅好工作却苦于没证书或缺证书者,便出出“下策”。用人单位怎知个中端倪,只觉“乱花渐欲迷人眼”,难辨伯仲。屡试不爽后,“下策”已成为各太高校毕业生的“妙方”,届届广为流传。

某高校一些教师认为,造假证书“技术”的泛滥,已使惰性在高校学子中迅速滋生,不良学风也呈蔓延态势。不少学生在校期间不思学业,或在课堂上看小说、写书信,或干脆整日泡网吧、录像厅,混沌度日。临毕业时脑中、手中空无一物,急忙‘‘对镜贴花黄”,赶制假证书蒙混过关。但一纸假证书无论如何补补上大学四年的知识,这些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终将因实践能力差而被淘汰出局。

有关人士指出,高校是培养社会栋梁的主要渠道,倘若供给市场的是“金王其外’’而“败絮其中’’的假人才,则对社会发展毫无裨益。因此,各高校及有关部门应对在校生强化日常教育的同时,尽快采取有力措施,遏制假证书的印制和使用;用人单位也须提高警惕,慧眼识真金,为社会把好人才关。至于仍寄希望寸造假证书的学子们,也该迷途知返、专心学习了。

谈谈你对大学生做法的理解。

篇2:大学生求职遭遇信用障碍

俗话说“英雄不问出身”,然而从记者最近参加的多场高校毕业生招聘会来看,“出身”不好成了限制许多大学生发展的一个障碍。

“你这个是二级学院吧?当初高考分数多少?”“我们不招二级学院的。”在招聘会上,很多用人单位接过独立学院或是挂靠在名校名下的二级学院毕业生的.简历时总会这样多问几句,然后在犹豫中拒绝。还有不少用人单位干脆在招聘条件中直接写明只要“985”“211”院校毕业生。“出身”不符合要求的毕业生无论如何推荐自己,手中的简历也是投递无门。

本科是二级学院或者普通高校,通过考名校研究生来“升级”身份怎么样呢?记者在招聘会上发现,部分用人单位极为关注研究生的本科学历,甚至有些用人单位还会追溯求职者读高中的情况。对于部分想从事教学工作的博士、硕士,如若其本科与研究生专业不一致则同样免谈。

篇3:大学生求职的心理障碍及其对策

(一) 自大、攀比的心理。

就业中的自大、攀比心理, 是大学生将自己置于现实之外, 对自我评价和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的一种心理。这种自大、攀比的心态主要表现为:1.自我感觉良好, 自命不凡, 认为自己一定能找到工作, 而且是非工资高、福利好、名声响的单位不去, 始终抱着“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想法。2.表现很强的优越感, 这个单位看不起, 那个单位挑不上, 造成信息利用率低。3.缺乏自知之明, 肤浅狂妄, 常常挑剔攀比, “这山望着那山高”, 向用人单位提出许多不切实际的要求。

(二) 恐惧、依赖的心理。

恐惧、依赖的心理是一种过多地自我否定、自我怀疑、自我评价低、自信心差的心理。在就业求职中主要表现为:1.面对毕业后的求职择业, 大多学生内心十分矛盾, 既想尽快走上工作岗位, 对就业又有一种恐惧感, 感到孤立无助。2.求职时, 不少大学生缺乏自信、自惭形秽, 行动退缩不前, 即使有适合自己的单位也不敢前去应聘, 表面上怕别人看不起, 实际上是自己看不起自己。3.在求职过程中, 怯于出头、羞于表现, 依赖学校提供信息, 老师拿主意, 家长拉关系, 这使得这些学生不能向求职单位展示自己的才华而错失良机。4.心理准备缺乏针对性, 对应聘单位了解不够, 回答问题不能有的放矢, 惊慌失措, 现场应变、自我控制能力差。5.有些毕业生择业一次受挫便对求职丧失信心, 情绪低落、悲观失望、听天由命, 采取无所谓的态度。

(三) 急躁、焦虑心理。

急躁、焦虑指的是大学生求职择业时, 面对风云变幻和残酷的市场竞争, 在对就业感到向往的同时又感到无所适从, 产生了危机和迷茫, 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稳定的情绪。其具体表现是:1.心境浮躁, 缺乏冷静、客观地思考问题的态度, 情绪总处在一种难以自制的躁动状态。2.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 喜欢盲目地与人攀比, 心中常不服气, 但又担心找不到工作, 有失落感。3.学习心不在焉, 无精打采。内向者满腔心事, 唉声叹气;外向者牢骚满腹, 怪话连篇。4.行动上表现为择业小心有余、果敢不足, 无所适从, 甚至是一蹶不振。5.少数人就业时非常注重第一印象, 在面试时心理压力大, 过度紧张、心躁不安, 举止拘谨、谈吐失常。这种心态会使大学生求职的成功率大大降低。

(四) 轻率、从众的心理。

轻率、从众是指大学生在就业时, 不经过慎重考虑, 随大流就做出抉择的一种无所谓的非常心态。其主要表现在:1.对择业持轻率态度的大学生, 没有充分地认识到自主择业的重要性, 变得准备不准备都一样, 觉得到哪儿都差不多, 赶上算了, 碰不上拉倒。2.面临择业无紧迫感, 整天看电视、上网、访友。3.在求职择业时显得特别随意, 表现出极不严谨的态度。4.在就业时, 不认真分析自身的兴趣和特长, 以“别人都这么做”作为自己的择业理由或行为动机。5.不看自身的实际情况而随大流地选择职业, 结果造成定位不当、工作不胜任或不适应而更弦易辙。这种心理容易使大学生造成求职定位的错误, 既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 更延误了择业的时机。

(五) 犹豫、矛盾的心理。

犹豫、矛盾的心理是大学生择业时表现出的拿不定主意, 行为、语言上自相抵触的又一种非常心态。其主要表现在:1.持有这种就业心态的学生总是反复掂量利弊得失, 瞻前顾后, 不管用人单位的需求, 往往直到最后一刻, 才做出决定。2.有些毕业生脚踏两只船, “一女嫁两郎”, 结果弄得用人单位措手不及, 损失不小。3.有的学生见招聘条件与自身条件相符的就去应试, 签协议后却又后悔没有考虑全面, 反复无常, 用人单位见其来意不决, 一般都会另选他人, 这样又使机会丧失。4.也有毕业生迟迟不与用人单位签约, 等待观望, 认为一旦签约就不自由, 总想将来有更好的单位, 但到头来还是难觅到理想的岗位。择业中的这种犹豫、矛盾的心理往往在损害用人单位利益的同时, 也使自己错失良机而一无所获。

(六) 怕险、求稳的心理。

择业时害怕风险, 追求安稳仍是大多毕业生的心态。其主要表现在:1.一些既能发挥自己专业特长, 又有良好工作环境和地域环境的单位成为毕业生首选目标。所以公务员、事业单位、500强知名企业, 大城市、沿海发达地区, 成了大学生择业的热门单位与地域。2.学生在就业中普遍存在求稳攀高的心理, 认为理想的职业选择标准是“三高”、“六点”。三高即起点高、薪水高、职位高;六点即名声好一点、牌子响一点、效益高一点、工作轻一点、离家近一点、管理松一点。这是典型的贪享受怕吃苦的表现。

二、大学生求职心理障碍的成因

(一) 大学毕业分配制度改革, 确立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双向选择就业政策, 使大学生求职呈多元化趋势。这在拓宽大学生职业选择面, 增加其求职自由度的同时, 也使大学生的就业竞争更加激烈。

(二) 高校的扩招, 使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发展到了“大众化教育”阶段, 高等学校的数量、在校人数、毕业生人数连年大幅度递增, 2007年应届大学毕业生达到了495万之多, 大学生的就业率逐年下降。据《2005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调查显示, 2005年应届大学毕业生真正签约者只有33.7%, 大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心里感到非常无奈。

(三) 社会对人才需求层次、质量、要求的变化与高校教育现状存在矛盾和差距, 这使许多大学生难以找到理想的职业, 增大了大学生求职的难度。

(四) 随着改革深入, 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人员的分流下岗,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部队转业退伍, 海归学生 (者) 及港台来大陆就业的人逐年增多, 这一切无不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的竞争。

(五) 就业市场不规范, 少数部门、地方、行业招工时存在保护主义以及腐败现象, 许多用人单位追求人才高消费, 大学生求职时仍会遭到性别、长相、地域、民族等歧视, 择业竞争不公平;有的企业与中介部门利用招工, 采取欺诈手段骗取钱财。这些在求职中遇到的挫折, 使得大学生产生了消极心理和不满情绪。

(六)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环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文化程度、职业特长、性格特点、处世原则、教育方式、工作态度等都会影响孩子的人格和心理素质。家庭的环境和家庭的教育对大学生择业的心理起着重要作用。

(七) 政府对大学生创业扶持不力, 缺乏政策的支持与法制的保障;学校的创业教育缺乏指导性与操作性, 大学生创业工作难以开展, 缩小了大学生就业与发展的空间。

(八) 就学校来说, 学校的教育质量、专业开设以及能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就业教育, 开展择业咨询, 是否与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建立联系、收集信息, 进行校企合作、订单教学, 正确引导学生就业, 也是影响学生择业心态的因素。

(九) 就学生自身而言, 每个人的个性特色、专业知识、能力水平、生活阅历、心理素质等不尽相同, 再加上大学生普遍涉世不深, 社会经验不足, 观察分析问题的力度不够,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这些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大学生求职的心态, 造成择业的心理障碍。

三、大学生如何克服求职的心理障碍

(一) 认真正确地评价自己。“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认识自己是大学生面对人生, 战胜挑战, 实现就业的先决条件。

1.要了解自己的个性心理特征。就是要了解我们自己在性格、气质、兴趣、能力等方面的特点, 认识自己具有哪方面的能力, 适合做哪方面的工作, 个性心理有何长处和不足。

2.要提高自我认识能力。“不怕不识货, 就怕货比货”。评价自己时, 不仅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同时也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 对自己要有清醒的认识。通过全面客观的比较来正确认识自己, 取长补短, 获得更大的发展。

3.要听取他人的正确评价。可以借助自己身边的人对你的评价和反映, 帮助你更加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因此我们要多求教于自己的同学、父母、长辈、老师, 听取他们的意见甚至是批评教育都是很有必要的。

4.要接受专门机构和专业工作者的指导。接受社会咨询服务机构以及职业规划师的就业指导, 有利于大学生更加正确地认识自己, 了解自己与社会需要的差距, 准确地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

(二) 真实全面地表现自己。

大学生在求职择业当中, 用人单位非常注重的是与求职者正面接触时其实际表现。所以做好应聘面试的心理准备, 充分而正确地表现自我, 对于毕业生择业非常重要。

1.必须做到自信。“天生我才必有用”。自信才能自强, 自信是战胜不良心理、正确表现自己的基础;人有了自信, 就能从容不迫、轻装上阵, 就能够正确对待困难、克服困难, 进而能够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最好水平而取得胜利。

2.要全面了解信息。要正确表现自己, 除了正确评价自己外, 还必须对应聘单位情况, 所应聘的职位的要求, 面试的方式以及招聘者对应聘人评判的标准等方面信息尽可能了解, 做到心中有数, 有的放矢。“凡事预则立”。有备无患, 我们方可积极主动, 捷足先登。

3.要运用面试技巧。这是大学生择业时正确表现自己的主要方式。1) 准备好自己的详尽个人资料。要求实事求是, 重点突出, 文笔顺畅, 卷面美观, 突出自己对应聘职位的胜任条件和潜力。2) 注重自我形象的设计。服装发型要整洁适宜、大方得体。坐、立、行等肢体语言要凸显出个人的气质、修养, 展露自身的精神面貌。3) 注意面试交谈的艺术。要有的放矢, 采用恰当的交谈方式, 专心聆听把握考官的话外之意, 三思而答, 避免话多有失;巧问巧答, 积极主动应对考官的提问。

4.要树立克服挫折的思想。大学生就业市场竞争激烈, 社会为大学生提供的工作岗位也不可能尽如人意。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 还存在一些不公平、不合理, 甚至是腐败、丑恶的现象。这必然使得满怀抱负和追求的大学生感到不满与困惑, 心理遭受挫折。这就需要我们大学生表现出坚强的意志, 正视现实、面对挫折, 正确调节自己的心理。

(三) 不断地调整完善自己。

调整完善自己, 就是要通过对自己客观地分析评价, 不断地实现自我调整, 使自己得以提高的过程。如何做到不断地调整完善自我呢?

1.要转变择业观念。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政策不断深化的形势下, 大学生必须牢牢树立“分配市场化、市场竞争化”的就业观, 突破一职终生及城乡 (工农业) 、所有制 (公、私、内、外资) 、产业 (第一、二、三产业) 、企事业 (公司、工厂、事业和机关等) 之间差别的传统就业思想, 努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谋求适合自己的理想职业。

2.要调整心理状态。

要求我们大学生要从自我出发, 有的放矢、扬长避短, 不断克服自己存在的求职心理障碍。克服依赖、从众的心理, 培养果断、坚决的独立处事能力;克服偏狭、自私的心态, 做到虚怀若谷, 热情助人;克服急躁、焦虑的心理, 做到从容冷静, 不骄不躁。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及时调整心理状态, 加强心理素质的锻炼, 培养健康的人格。

3.要提高分析和处理求职问题的能力。

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 必然会碰到许许多多的现实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对其进行分析, 分清问题的重点、难点, 剖析其利弊, 权衡其得失, 在众多的矛盾中找出主次, 择善而从, 化弊为利, 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从而提高求职效果。

(四) 树立竞争观念。

我们的时代是竞争的时代, 竞争已成为社会生活的普遍状态。我国劳动力数量过剩, 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 实行“双向选择”后, 使大学生就业竞争更加激烈。

1.要辩证地认识竞争。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特征, 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它既给大学生就业带来挑战, 同样又为择业创造机遇, 有利于发现人才, 使人才脱颖而出。

2.要正确面对各种矛盾。

以积极进取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对待就业中出现的错综复杂的问题与矛盾, 战胜一切挫折与困难, 避免走向对抗退缩或逆来顺受的两个极端。

3.要遵守竞争规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自觉遵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 坚持公平竞争, 防止不正之风, 净化社会环境。

4.要不断提高竞争能力。

“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是生物界生存和发展的普遍法则;“优胜劣汰”是职业竞争的法则。竞争是实力的较量, 这要求大学生必须努力学习, 提高职业道德水平, 掌握过硬的职业技能, 全面发展自己, 才能在竞争中获胜。

(五) 培养风险意识。

竞争必然带来风险, 风险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培养风险意识是社会发展和大学生成功就业的需要。大学生择业时, 怎样培养风险意识呢?

1.要参与社会实践。

大学生必须深入社会, 体验现实的严峻性和挑战性, 要有危机感, 形成风险意识。

2.要了解社会信息的变化。

大学生应该掌握国家有关就业政策的变化, 了解对人才要求的最新标准以及就业市场的动态信息, 要以发展的心态去选择职业, 不能安于现状, 要不断进取, 努力适应环境的改变。

3.要不断地“充电”。

大学生必须努力提升学历层次, 提高专业和外语水平以及职业技能, 拓宽知识面, 增强抵抗求职风险的实力。

4.要有克服困难的毅力。

面对风险时要迎难而上, 知难而进。增强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通过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经历成功与失败, 将现实要求内化为自己的品质。通过自我学习教育, 使自己在遭受挫折时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六) 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能够顺利择业的关键。

1.要培养积极主动的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是一个复杂的贯穿整个求职初期甚至更长时期的心理过程。大学生在校期间, 职业意识比较薄弱, 很少将学校教育与未来职业相联系;直至毕业, 才逐步产生了职业的倾向。要转变这种被动的局面, 大学生就必须培养积极主动的求职意识。要了解专业培养的方向, 以及社会对所学专业的需求情况;做到广泛地收集就业信息, 调整知识结构, 修正职业意向, 转变消极的职业意识。

2.要确立正确的择业目标。

大学生要全面认识自己的性格、气质、能力、兴趣等个性特征, 学习有关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正确客观公正的评价自己, 了解适合自己的工作, 确立正确的就业目标, 使自己在就业中取胜。

3.要培养未来职业所需的心理品质。

大学生职业意向明确后, 应通过多种途径全面了解职业的需求以及自己在专业知识、工作技巧和心理品质上与之的差距, 通过外部帮助, 自我训练, 培养自己具备所倾向职业必需的各种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雷英, 朱家华.青年就业指南[M].宁波:宁波出版社, 2003.

[2]贺淑曼, 蔺桂端等.健康心理与人才发展[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1999.

篇4:当毕业生遭遇求职障碍

障碍一:职场定位模糊

小鱼今年刚刚大学毕业,学的是市场营销专业。性格文静,有点内向的她,不擅长与人沟通。她在向我咨询的时候,也抱怨过当初不是很喜欢这个专业,但是父母希望他能够学一些销售管理的知识,毕业后在家里继承生意。但小鱼自己从小就对酒店管理很感兴趣,对家里的小本生意没有兴趣,内向的她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分析:由于刚毕业,缺乏酒店管理的相关知识,性格内向的她都不敢直接登门应聘,而是唯唯诺诺地在网络上看一些信息,却又怕投出去的简历没有下落。其实,小鱼这里所犯的也是很多内向性格同学会犯的错误,认为自己内向,就不适合做销售,或者人家会不要自己。其实,这都是误区!内向的人也可以做销售,关键是销售的种类。

建议:转换思维方式。如何从事酒店行业呢。可以从自己的专业市场营销入手,加入到某酒店的市场部,从事策划岗位。因自己性格内向,不太与人交往,摒弃销售,参与策划。这个时候,不仅规避了自己的缺点,而且也把自己的专业知识运用进去。所以,大学生一旦遇到这样的问题,要找准行业与专业之间的切合点,再从切合点找准入手点,实现转专业的目的。

障碍二:职业规划缺失

小杨今年马上面临毕业,学的是计算机专业,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也不错,也做过某社团的部长。临近毕业了,小杨却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在寝室里依旧玩着他的网络游戏。同寝室的基本都已经去实习了,但是初涉职场的他虽然早已意识到就业形势的不乐观,但并未引起她的足够重视,以为凭自己的专业优势和优越的个人条件,总会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分析:很多大学生在毕业时候,一直没有找准自己的定位,而且也没有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认为自己还很年轻,可以慢慢来。结果,时间一晃而过,眼巴巴看着周围的同学都有了心仪的工作,这个时候自己也开始着急,随便找了一个公司上班。上班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工作不是自己喜欢的,辞职后又因为没有清晰的认识自己的兴趣、特长,而盲目进入另一家公司,开始了恶性循环。

建议:调整自己的心态,给自己分析定位,可以用MBTI或者霍兰德测试了解自己的性格类型。调查自己的城市里是不是有一些跟自己专业吻合,且相对发展比较好的企业。如果没有,请教师兄、同学,看看他们发展较好的是什么样的企业,是否需要招人。刚毕业的大学生最好先从事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然后从工作中,发现自己的兴趣特长,再深入挖掘和训练。如果一开始就要从事非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就业难度相对较大,建议咨询职业规划师,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重新定位。

障碍三:求职技巧匮乏

小蒋,刚迈上社会第一步时,和许多年轻人一样,怀揣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希望能在社会的舞台上一展抱负,然而现实的世界并不是他所想象的如此简单。虽然小蒋凭借自己出色的条件获得的面试机会不少,但是性格内向的他一到了面试考官面前,就显得有点无所适从不知如何谈起,原本话就少的小蒋在面试时更是“惜字如金”。一次次的失败,让他越来越沮丧,自信心倍受打击,对他而言,面试成为一个难以逾越的“鸿沟”。

分析:和过于自信的同学相比,小蒋显然显得不够自信。因为性格原因,产生的挫败感一直累积,导致自己无法战胜自己,落下了面试恐惧症。尽管做了一些面试的技巧了解,可这并不能解决内心的阴影。

建议:改用数据、文案结合的形式。我也面试过很多艺术专业的同学,他们本身表达能力并不是十分出众,但是他们带上了作品,用一幅幅优秀的作品来展现自己的实习,在轻松的面试中,逐渐放开了手脚,显得越来越自信,表达也变得越来越流利。建议小蒋不妨带上自己曾经做过的作品,在一开始就坦诚自己性格内向,表达能力不好,让考官也了解自己。这样真诚的表达自己的缺点,相信考官同样会看到另一个优点—坦诚。

障碍四:工作动力不足

小潘家庭条件比较优越。大学做过一段时间的实习和兼职,但是不久就以“累得半死,才挣那么一点钱”为由辞职了。后来,父母为他找过两份相对比较轻松点的工作,但他仍然说太辛苦而最终放弃了,在家中专心致志做起了“啃老族”。后来,小潘对工作只字不提,整天待在家中,平常就是上网聊天、玩游戏等。对未来,小潘毫无想法,从来也不担心自己的生存问题。

分析:这种情况常常见于家里条件还比较优越的学生中。从小没有吃过太多苦的孩子,在求职的过程中,不愿就业,毕业后就待在家中,对没有工作一点不着急,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这样长久拖下去,不仅丧失了就职的最佳机会,还浪费了自己的青春。

建议:父母不可能养你一辈子。父母担心孩子吃苦是一回事,但必须明白一个道理,人都是要靠自己的能力生存在这个社会上的。从来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你现在可以照顾孩子一阵子,可等你老去了,你会后悔曾经没有真正教育过孩子如何去思考人生。而作为学生,一定要明白自力更生这个道理,整理好自己的资料,向周围成功的同学学习,拖朋友给自己物色工作,自己网络投递简历。有工作,要坚持下

障碍五:工作经验缺乏

小戚大四在一家公司做了一年的前台工作,如果不是选择将户口迁进了上海并来到上海工作,那么她在当地的公司也是非常稳定的工作。户口迁入上海以后,她发现上海的就业竞争非常激烈,有前台方面的工作经验远远不够。很多单位拒绝她的理由是,文员不是一个光有一年经验就能胜任的工作。而做超市收银之类的工作她又不愿意,因为她的性格外向、喜欢与人交流,并不喜欢按部就班的工作。

分析:职场经验的缺乏让小戚在上海的职场迷失了方向,成为她求职的最大障碍,她不知不具经验优势的她怎样才能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

建议:改工作经验的多少不是职业成功的关键。工作经验不仅要“丰”,还要“富”。富就富在它是否积累在个人职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方向上,是否能保持个人职业能力水平的可持续发展。要做到工作经验向“丰富”的方向发展,充电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上海的资源是非常丰富的,比如去上海参加一些培训班,学习一些专业的礼仪。相信,多了证书和利益谈吐的你,很快会被公司所录用。

障碍六:新人角色转换

小张在大学里学习成绩非常优异,而且是社团、学生会的干部,老师一直寄予厚望。毕业后,被推荐到某国营企业担任总经理秘书。初到单位,她发现自己是唯一的研究生,自我感觉非常良好,自以为比其他人都强。因而只想做高层次的工作,看不起基层工作人员,甚至认为一个堂堂的大学毕业生干一些不起眼的事是大材小用。如今,眼高手低的她连基本的会议组织都不能做好,而且做事非常浮躁。

分析:缺乏敬业精神,不能深入了解工作职责及技巧,不能沉下心来学习,是很多职场新人最会犯的错误。最后结果,只能落得领导也不满意,她也不满意。

篇5:大学生求职遭遇饭局面试

从“排座”看你是否懂礼数;从“敬酒”考察你是否有社交能力……大学生求职面试竟然被安排到了饭桌上。笔者近日了解到,一种号称检验应聘者的为人与社交能力的“饭面”正悄然流行。

求职“奇遇”:面试安排上饭桌

“怎么也没想到,通知我去面试,地点居然是在酒楼的包厢里,整个面试内容就是陪吃饭全过程”,东华大学大四学生王永毅(化名)前几天参加了一场特殊的面试,为此大开了眼界。小王告诉笔者,自己应聘的是沪上某外贸公司的经理助理职位,小王顺利地通过笔试,被通知两个星期后去接受面试。“两个星期里,我做了很多准备,把国际经济法都看了一遍,还特地每天看英语片子,提高自己的口语水平,猜想外贸公司的面试肯定要用外语作答的。”

不料,小王的多方准备却在面试中派不上用场,公司通知他时说,面试不考业务知识、不看英语水平,而是让他陪着经理去赶一个“饭局”。“面试官说,因为公司经常要请客户吃饭,需要的.是在饭桌上‘搞得定’的人,要学会帮客户安排座位,还要会敬酒”,可在学校里很少应酬的小王对各种“吃饭礼节”并不熟悉,只能闷头吃东西,也因此最终没有被录取。“饭面”已经过了几天,可小王仍然觉得郁闷不已。【您现在阅读的文章来自“中国人才指南网”,请记住我们的永久域名:www.cnrencai.com 】

像小王这样遭遇类似“饭面”的面试形式的应届生并不少,沪上某高校大四学生张承告诉笔者,自己也曾面试过一个公关公司,地点在卡拉OK包房里。“不仅仅要会唱歌,还要会点歌,会搞气氛,让在座的每个人都玩得开心”。小张表示,虽然自己当天表现还不错,并已经收到录取通知书,但还是觉得这种面试形式怪怪的。

公司说法:为考验社交能力和团队精神

笔者拨通了为小王安排“饭面”的某外贸公司人事部的电话,负责人

Amy表示,公司安排这次特殊的面试,完全是为了考察应聘者的社交能力和团队精神。“对于公司来说,饭桌也是生意场上的重要‘阵地’,怎么跟客户交流,怎么搞活气氛,都是员工必须具备的能力。”

Amy告诉笔者,公司以前也采用过传统的面试形式,可发现招聘进来的大学生“不好用”,他们可以帮忙翻译文件,打打字,可一拉出去谈生意,就都成了“榆木疙瘩”,不懂得如何调节气氛,也不知道如何与客户进行沟通。因此后来便把面试地点从办公室移到了饭桌上,“如何帮客户和领导安排座位,在饭桌上要迅速地记下所有人的信息,如何和同事合作,将吃饭的气氛搞好,也能很容易地考察出应聘者是否活络,是否有人际交往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的精神。这些能力对贸易公司来说是最为重要的”。Amy还向笔者透露,这“饭面”的想法,是在另一个公司当人事主管的朋友“传授”的,“据说,现在不少公司都流行这一招”。

业内人士:公司无错学生:应考虑个性

华东师大就业咨询中心副主任沈维宇表示,有些公司从业务性质出发,需要一些“外向型”人才,通过应聘者在饭桌上的表现,考察其控制场面、调节气氛以及社交能力,这也无可厚非。“饭桌上的礼节和各种应对技巧也是一种能力,学生前去应聘,即使失败,也能从中吸取不少经验。”

篇6:如何面对大学生求职遭遇的陷阱

[dvnews_page] 又是一年大学毕业离校时,近日记者接到不少大学生的投诉,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关于“试用期”的:一些公司频繁地试用大学生,又频繁地解聘,试用期往往遥遥无期,大学生干了大半年都无法转正,有的用人单位利用大学生求职急切的心理,加长工作时间,增大劳动强度,但报酬却很低,拖欠工资现象时有发生。还有些用人单位,随意延长“试用期”,不与大学生签订劳动合同,不办理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常常在“试用期”将满时找种种借口把员工辞退,重新招一些大学生来工作,再故伎重演,以期使用大学生在试用期内的廉价劳动力为公司创造价值。

试用期限 最长半年

西安三资学院的.刘同学告诉记者,去年7月自己应聘到雁塔区一家化妆品公司,干了7个多月,老板说你虽然干了这么长时间,但销售业绩依然达不到公司的要求,因此还得继续试用,直到公司认为合格才能转正。刘同学咬着牙继续干,每个月比同事少拿300多元,他不知道自己的试用期什么时候是个头?

试用期到底有没有标准呢?记者了解到,劳动法等有关法规规定:劳动合同期限在6个月以内的,试用期不得超过15日;劳动合同期限在6个月以上1年以内的,试用期不得超过30日;劳动合同期限在1年以上2年以内的,试用期不得超过60日;劳动合同期限在2年以上的,试用期不得超过6个月。像刘同学工作的那家公司试用期超过最长期限6个月,已明显违反了劳动法,刘同学可以向劳动部门进行投诉。

试用工资 执行最低工资标准

西安思源学院的大学生小郭告诉记者,自己在碑林区一家私营企业工作,老板告诉他试用期每个月工资是350元,前几天我市发布最低工资标准为490元,小郭找到老板要求涨工资,老板说那是正式员工的工资,你还在试用期,不能享受这样的工资标准,小郭感到不知所措,

记者从我市劳动部门了解到,最低工资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其所在企业应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相关法规规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形成或建立劳动关系后,试用、熟练、见习期间,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其所在的用人单位应当支付其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工资。”因此,在试用期内,用人单位也必须执行关于最低工资的规定。小郭所在的那家公司不仅应当执行西安最低工资标准,而且应将前几个月的差额补齐。

试用合同 试用开始就要签

记者在走访大学生求职市场时了解到,80%以上的用人单位在试用期内不与大学生签订劳动合同,只是列入单位试用员工名单,其他方面如“三金”、试用期限长短等方面很少涉及,给用人单位留下了很大的自由度,而求职者却往往处于任人宰割的境地。

按照《劳动法》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签订劳动合同。”也就是说,无论是在劳动合同中约定试用期,也无论劳动合同有无固定期限,还是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的,企业应当最迟在员工开始为企业工作时就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不是在试用期满后签订劳动合同。

篇7:大学生求职遭遇中长期合同

大学生求职遭遇中长期合同

眼下,应届大学毕业生在求职的时候发现很多企业在招聘的时候“提供”的合同一签就是五年、六年甚至更长时间。这与不少毕业求职者工作两三年之后考研、出国或者跳槽的职业规划初衷是相悖的;但迫于种种压力,又非常想将眼前的工作签下来。“签还是不签?”不少毕业生为此非常困惑。 三大原因导致中长期合同出现 专家认为,企业为求职者开出中长期合同的原因主要有三:从前计划体制的惯性影响、单位用人成本的核算和户口指标的盲目追求。 在从前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大学生毕业后的头几年都是要到国有企业去工作的。劳动法专家左祥琦说,现在虽然人才流动已经非常自由,但仍有一些国营单位抱着旧的用人观来招聘大学毕业生,很多时候开出的合同仍是像从前一样的中长期合同。 单位用人成本的核算也是导致企业“开出”中长期合同的一个重要原因。北京外企太和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高级顾问侯继连说,很多毕业生在刚刚踏上职场的时候并没有足够的经验,业绩也是空白,人才是否能够胜任新职位对企业来讲也是未知数。对于软件开发等纯技术的`职位来说可能毕业生适应的还比较快,而对于财务等管理类的岗位来说就需要较长时间进行学习、熟悉和适应,有时这个过程要持续一到两年时间。如果毕业生和企业之间签订的合同只有三到四年,企业培养人才的机会成本就无法收回,这就迫使企业给人才“开出”5年以上的中长期合同。 毕业生对户籍问题过于看重也是中长期合同的一个成因。左祥琦表示,很多外地生源的学生在毕业后都倾向于进入能够提供“留京指标”的企业工作,他们中相当一部分只是想把企业当作一个留京的跳板,如果合同期较短,企业很难在期满后留住人才,只得以中长期合同来约束人才为自己“效力”。 提早进行职业规划避免“中长期尴尬” 中长期合同实际上是一柄“双刃剑”,在约束毕业生的同时也同样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程度上的用人风险。试想企业招聘来的人才如只是为留京指标或尽快就业而来,对其工作并无兴趣,即便是企业以中长期合同约束将其留住也无法人尽其材;反过来说,人才在被动签订中长期合同时也会牺牲自己本来的发展计划,在一个自己并无兴趣的岗位上虚度年华,如想单方提前解约还需要承担违约责任。所以,职业顾问认为,避免被动签订中长期合同带来的“中长期尴尬”,根本之计在于提早进行职业规划。智联招聘的职业顾问郝建告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入学时就应开始了。所学专业未来的发展和去向、需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自己是否喜欢未来的职业等等问题都是应该从那时开始考虑,而决不是简单根据教学安排和教材开始自己的大学学习和生活。只有确定了阶段性或长期的职业目标才能制定行动计划和内容,四年的大学生活和有关实习计划都要围绕自己的目标计划和实施,有目的地安排假期实习或校外证书学习都可以从大一进校开始就为未来就业做准备。 面临比较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生也不应为了尽快找到工作或解决户口问题草率签下合同。侯继连说,毕业生在求职之前应该充分分析自己的兴趣、性格特点以及求职的优势和劣势,选择适合自己的行业和职业,避免盲目求职。 签合同要增强维权意识 左祥琦说,目前《劳动法》中并未规定劳动合同期限的上限,企业要求毕[1] [2] 下一页

篇8:当考研遭遇求职之痒

“先去避暑胜地北戴河, 然后是六朝古都洛阳, 再杀到风情万种的云南……哈哈, 一定要把自己想玩的地方全部去个遍!”刚通过研究生复试的丽娟兴致勃勃地规划着。被考研压抑已久的她, 如果不这样疯跑一圈的话, 似乎就实在对不起自己一年多来“猪狗不如”的考研生活。

“保研——猪的生活, 找工作——狗的生活, 考研——猪狗不如的生活”, 这是当今大四学生的流行语。

不过, 到4月份, 不管是哪种“畜类”所代表的生活, 都该到即将划上句号之时。因为一年一度的工作、考研大戏, 到此时已渐渐落下帷幕, 把各个角色的结局和盘托出。此时, 对于新一届本科毕业生而言, 四年的大学生涯渐趋“曲终人散”, 另一种生活即将“全新上演”。一方面, “夕阳外、古道边”的离愁别绪笼罩着象牙塔里的毕业生们;另一方面, 个人在工作、考研或出国路上的不同境遇, 也酿成“几家欢乐几家愁”的复杂氛围, 充斥着每一个毕业生寝室的犄角旮旯。

和丽娟同宿舍的其他三位同学都在忙碌着, 尽管忙碌的内容各不相同。刘一星已经在年前成功拿到全国四大会计事务所之一的毕马威律所的offer, 在国外有亲戚的她正准备着出国游;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国家海关公务员的高菲经济上不太宽裕, 于是参加了一家健身中心正在促销的打折瑜珈培训, 这个便宜的法子可以帮助她打发掉等待工作的这两个月时间。

宿舍中最落寞的要数黄慧珍了。平时在班上成绩优秀的她, 竟出人意外地在考研中败下阵来。当一年含辛茹苦的努力付诸东流之后, 她对找工作也没有半点兴趣, “好工作基本年前都定下来了, 剩下的都是歪瓜裂枣, 次一级的了。有时看着那些小公司, 我连投简历的欲望都没有。”她沮丧地说, 开始后悔当初对考研的“专一”。

考研是一个瘾

与黄慧珍有类似境遇的毕业生并不在少数, 许多学生从大四一开始甚至更早就决定考研, “我从进入大学时, 就打算要考研。所以在考研期间, 我没有去找工作, 任何招聘会都不去, 以免学习分心。”大四女生丽娟说。“我姐姐是研究生, 父母也一直希望我继续深造。我觉得考研一定要趁年轻, 不然以后研究生毕业, 年龄更大, 工作更不好找。”丽娟如此述说自己考研的种种理由。

“9时—11时:专业课, 11时—12时30分:政治, 13时30分—15时:英语, 15时—18时:专业课。”这是丽娟一天的复习计划。为了给自己营造一个良好的考研环境, 免遭宿舍同学找工作热潮的影响, 目标确定的她搬到了一个考研宿舍。在那个宿舍, 其他三个人也都准备考研。“招聘会”、“投简历”之类的字眼在其他宿舍炙手可热, 但在这个静静看书的宿舍, 几乎没有人理会它们。“我是铁了心要读研究生的, 今年考不上, 打算继续准备明年的考试, 我从来没打算本科一毕业就开始工作。”丽娟坚定地说。直至现在, 她连学校的就业网站都没上过一次。为了确保万无一失, 丽娟把自己所要考专业的几大高校所考书目全部看了一遍。

据了解, 2008年全国多个省市研究生报名都出现了所谓的“降温”现象, 报名人数较往年有所减少。不过对大学生而言, 考研是大学阶段过去考虑、正在考虑或是将来考虑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内容。

其中, 不乏有对所考专业有深层次兴趣专心考研的, 也有出于其他原因考虑的人。到了大四的时候, 课程大都结束了, 找工作在一开始也不是太急迫, 往往一个班中许多人都考研, 其中有部分人只是有那么点意思想考, 还有根本就不想考的。但是, 有些人觉得自己实在没有更多的事情要做, 于是也随着考研的哥们姐们到考研教室去蹭蹭。还有一些人觉得考研是一件挺有面子的事, 为了避免哥几个说自己“游手好闲”, 于是也弄几本书来翻一翻, 到网上去报报名——毕竟百来块钱的报名费并不是一个很大的开销。当然, 报名费之外的开销并不在少数, 这又相反成为另一些同学坚持考研的理由, “上了考研这艘贼船就下不来了, 想想自己为考研买书, 上考研补习班, 时间、银子的花费都不在少数, 只有坚持下去的份了。”中华女子学院的陈怡同学这样说道。另外, 有的学生是“逼上梁山”, 用他们的话说, 没有高文凭就意味着没有好工作、好发展, 留不在大城市, 父母社会的双重压力让他们没有选择的踏上考研的“康庄大道”。

“书, 非考研的不看;事, 非考研有关的不做。几乎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全部集中到外语、政治和几门专业课所指定的参考书上, 整天忙着做模拟试题。对于其它知识, 哪怕是本专业的, 只要不是报考专业规定的内容, 一律充耳不闻, 视而不见。”或许这样形容考研者并不贴切, 但其绝对有“其它丢掉全不悔, 为'研'消得人憔悴”的战斗精神。

针对考研热, 教育学专家认为, 考生在选择考研专业时, 首先要考虑兴趣, 自己对什么专业最感兴趣, 对什么专业了解最多, 对哪个研究领域最擅长, 以后想从事哪方面工作等。兴趣是内在驱动力, 是内因, 最能调动起考生的主观能动性, 其中更要核算机会成本、时间成本、心理成本等因素。即使最后失败了, 但自己曾为自己的追求努力过, 从过程中也会得到宝贵的经验。总而言之, 相对于父母的期待、时间的打发和面子的维护等各种“非理性”的因素, 兴趣和成本的“理性”考虑其实更为重要。

然而, 如今的毕业求职, 用人单位说了算, 在高学历等同于敲门砖的既定事实下, 怎能不为心中的这点儿“缥缈的希望”争取一下, 于是就有了为了学历而非学问, 大一时立志考研, 大二大三“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考研书”, 甚至出现了耽误专业课、逃避选修课、社会实践没时间参加、毕业设计滥竽充数等现象。当然, 学校是无奈的, 学生也是无奈的, 这或许是在开脱责任, 但在面临求职的巨大压力下, 这种应运而生的局面的确存在。

工作名叫“程咬金”

“经历了考前的期待, 考后的忐忑不安, 等分数之前的焦急与害怕, 看到分数的落寞, 我知道自己失败了。想到曾经有一份可爱的工作放在我的面前, 但我没有珍惜。等我错过它时, 已经后悔莫及。假如上天重新给我一次机会……”考研的理由纵然千万, 但结果无非上和下两种。面对考验失利, 许多学子都会学着《大话西游》中那无比惋惜的口气警告那些一心考研的“嫩瓜蛋子”们。

大四上学期, 一些针对应届毕业生的大型招聘已陆续登陆各大高校。对于考研族而言, 这些招聘信息、求职机会却成了他们的两难选择:想抓住吧, 那一张又一张的简历、一轮又一轮的面试将耽搁考研的时间——这个时候恰巧是考研复习的强化阶段和冲刺阶段, 可谓“一寸光阴一寸金”;想放弃, 说放弃吧, 如果到时候考不上研究生了, 又白白错过这么多的求职机会, 岂不是“偷鸡不成反蚀把米”?

是抓住眼前这实实在在的“玉米棒子”还是瞄准着日后那虚无缥缈的“镜花水月”?面对“求职”这个半路杀出的“程咬金”, 很多当初信誓旦旦的考研一族, 突然觉得有必要重新选择了。

去年1月份,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的任如月就放弃了已经准备了半年的考研, 转身加入求职一族。任如月当初并不打算边考研边找工作, 可是当她心仪已久的南方报业集团的招聘团队出现在学校的招聘会上时, 她没有办法不为那“在这里, 读懂中国”的横幅怦然心动。任如月参加了南方报业集团的招聘会。第一轮通过笔试进入面试之后, 她就决定放弃考研, 全力以赴面试。

“我不是那种三心两意的人, 当我想清楚自己要什么以后, 我会全力以赴。”任如月说, 她当时计划如果南方报业集团面试不成功, 就找别的南方媒体。“我考研的专业也是新闻, 当时觉得先出来工作锻炼两年再找机会进行深造, 对个人发展而言, 也许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如今, 任如月已经顺利通过了面试, 开始了在南方报业集团的实习。

最近, 甚至在考研成绩出来之后, 还有少数同学在“研究生”和“公务员”的选择中, 最终把砝码偏向后者。北京林业大学的马笑天就是如此, 他在准备考研的时候也参加了国家公务员考试, 结果他“一不小心”考研和考公务员都过了。这位“猛将兄”用“饭碗哲学”解释了自己的选择:“考上了国家公务员等于端上了‘金饭碗’, 而研究生毕业之后, 公务员形势更加紧张, 有没有饭碗都还不一定呢。”

国家公务员如今炙手可热。很多同学面临像马笑天那样的选择时, 也许会做出和他一样的选择。相关数据显示, 每年国家公务员考试, 基本上有将近一半的考研族参加。“应届毕业生考公务员有很多选择, 比较有优势, 大部分职位只能应届毕业生报考, 而考研一年考不上以后还有机会。”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罗苁蓉说, 虽然对考研她已经准备了半年, 但权衡了很久, 还是决定报名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

从2006年开始, 考研已经有“退烧”迹象, 这两年报考人数更是一路低走, 而国家机关公务员报名人数达到创纪录的1 0 0万人, 较前年的5 4万上升了近100%。有人这样形容报考中央某国家机关公务员的考生:“博士生一走廊, 硕士生一礼堂, 本科生一操场。”

公务员工作稳定, 发展前景好, 工资也不断增长, 成了不少毕业生就业的首选。“现在一半以上考研的学生都是为了就业, 如果能一毕业都有个稳定的工作, 谁还考研。”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王薇薇说。除了丽娟那样全心全意考研的之外, 很多考研的学生都是在工作和考研之间摇摆不定, 有了好工作马上放弃考研的不在少数。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负责就业的相关老师说, 学校鼓励学生进行理智选择, 对于那些交际能力好, 擅长操作, 社会接触比较多的学生在考研和工作选择时, 可优先选择工作。对国家公务员, 不可盲目跟风。公务员并不是适合每个人, 个性内向, 协调能力差的学生就不适合当公务员。

无论是公务员或是其他工作, 考研路上, 面对半路杀出的这个“求职”的程咬金, 有人前进、有人退缩, 有人不知所措。

我选择我无悔

黄慧珍一个劲地后悔自己年前考研的同时为什么不多留心一下工作?“虽然是毕业生, 可是一直没把找工作当回事, 错过了很多机会。”黄慧珍说。她觉得, 面对较小的考上研究生的概率, 应该在考研的同时对工作留点心, “其实就是制作一份简历, 然后在学校的就业中心网站浏览浏览, 复制粘贴一下就投出一份简历了。”黄慧珍后悔自己经验不足, 其实在工作上留点心也不会花费太多的时间, 当成考研时的一种消遣也未尝不可。

错过2008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是黄慧珍认为损失最大的, 她希望将来的工作是有稳定收入、工作压力不要太大, 而国家公务员是她和家里都认为比较理想的选择。“现在对自己的将来一片迷茫, 真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每年全国研究生考试如万军过河, 能够考上只是少数。概率是一定的, 每个人主观上都希望自己能落在“区间”之中, 但区间之外的人客观上也必定大量存在。黄慧珍的尴尬状况不得不让人想起大四学生的一句口头禅:“考研工作, 两手都要抓, 两手都要硬!”然而这种理想状态是不是只是一种愿望?俗话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在考研和工作的选择中, 鱼与熊掌能够两全吗?

大四学生中, 边考研边找工作的人并不在少数。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吴雯就是边考研边找工作。她在准备北京大学研究生考试期间, 也不时关注各种招聘会和学校就业中心网上的招聘信息。她还特意和那些找工作的同学一起制作了三份不同版本的简历, “不同的工作需要你突出自己不一样的方面, 有的同学觉得制作几份不同的简历很麻烦, 其实一点都不麻烦, 你只要把一些事项调整一下顺序, 再删删增增就可以了, 非常简单。”

吴雯并不像那些盲目找工作的同学那样, 投简历像撒网捞鱼, 捞到一个是一个。她投简历都很有针对性, 都是和她目前所学的社会工作专业相关, 考研期间她一共投了5份简历, 参加了三个面试, 有两个面试成功。面试时她都如实告诉用人单位她在准备考研, 不能马上进行工作实习。

其中深圳一家社区服务工作机构很赞赏她的诚实和上进, 把实习时间推迟到了考研结束。“我希望以后从事的工作和我专业有关, 考研也是为了以后能够更好地从事专业工作, 考研和找工作并不矛盾。”

清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祁金利博士表示, “近年来, 招聘黄金期在逐年往后延, 会从年前持续到次年4、5月份, 所以在考研结束后, 同学们还会有很多选择的机会。”

篇9:大学生求职遭遇信用障碍

内容提要:昨天,前往浦东一场大型中高级人才招聘会求职的大学生们发现,许多用人单位对他们的要求像是挑选“演员”:男生个矮频频遭拒,女生不靓不收简历。由于“卖相”不被认可而遭到招聘单位封杀的大学生不在少数。

昨天,在上海国际会议新闻中心举行的大型招聘会,200家企业一个上午就迎来了近5000名求职者,其中应届大学毕业生占了绝大部分。汪波(化名)是安徽理工大学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大学里拿过一等奖学金,毕业后工作却始终没有着落。这次来招聘会求职,汪波一个上午已经历了七八次“面试”,医学检验、医疗器械销售、文员等职位他都去应聘过,但每次招聘单位开始都对他颇感兴趣,但“面试”时却对他只有一米六的身高提出异议。逛了一个上午,汪波始终没有投出一份简历。他感叹:“个子矮不是我的过错,为什么不能给我平等的就业机会呢?”

与汪波有类似经历的.,还有女孩小裴,因为身材较胖且皮肤较黑,小裴的求职经历也不顺利。英语专业毕业的她遭到十余家单位因“卖相不好”的拒绝。一家培训学校勉强让她试讲英语课,听讲人一致反映不错,但结果她还是被拒绝了。校方招聘人员坦白地告诉她:“你专业条件不错,但是不够漂亮,将来代表学校上‘公开课’可能会拿不出手。”

篇10:女大学生求职需要克服心理障碍

一、女大学生求职需要克服心理障碍

王光忠曾经是专职的心理咨询师,他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女大学生在求职时存在的心理障碍。而这些心理障碍也成为“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幕后推手。

性别自卑心理。有些职业会有性别要求,这很正常。但目前金融危机就业机会少,一些原本男女都适合的岗位可能也被限定为“只招男性”,这往往会强化一些女性的性别自卑感。当女大学生有了自卑心理时,面对一些就业机会,首先会告诉自己“这岗位不会要我的”,因而缺乏求职应聘的勇气,稍遇冷落便退缩,最终错失机会。

社交恐惧心理。据南方人才网了解,一些女孩从小到大都在被保护的环境中成长,没有面对与化解冲突的经验,心理承受能力差,害怕自己受伤害;还有一些女大学生听说有办公室性骚扰,而对就业产生恐惧心理。

一劳永逸心理。稳定不变的职业+较高的稳定收入,是多数都市女性追逐的。怀有这种心理的女性,容易在就业机会面前顾虑重重,难以抉择。

依赖依附心理。一些独立能力较弱的女性在就业问题上也存在依赖心理,如果家人不能帮她谋取一份好工作,她便会寄希望于某种社会关系,并努力去寻找这种关系,而不是努力去准备就业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这种依赖心理继续发展,就会成为依附心理,觉得只要嫁个“好男人”,自己就不需要奋斗找工作。

二、找准定位,女大学生就业并不难

有网站最近推出了“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大型讨论和调查,出乎意料的是,一半以上的网民认为:找准自己的职业切入点和发挥好女性自身优势,女大学生

就业并不难。

大家为女生们的就业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女性自身的优势,比如女生普遍温柔、细腻、感知能力强,形象记忆好,想象力丰富,长于表达和沟通,要将这些优势转化为职场上的胜势。在以服务、信息等为主的第三产业领域就业,更能发挥女性的性别优势,也就更容易成功。

上一篇:学习的相关名人名言下一篇:五年级上册英语教案Unit,3,Animals,Story,Time|人教新起点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