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式分解 教学反思

2024-04-19

因式分解 教学反思(精选8篇)

篇1:因式分解 教学反思

因式分解教学反思

讲解因式分解的定义的时候,同学们都很清楚。而我也强调的就是因式分解与乘法公式是相反方向的变形,并且在练习中一再将公式罗列出来。然后讲授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包括平方差、完全平方公式),讲课的时候是一个公式一节课,先分解公式符合条件的形式再练习,主要是以练习为重。

讲课的过程是非常顺利的,这令我以为学生的掌握程度还好。讲完因式分解的新课,我随堂出了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才发现效果是不太好的。他们只是看到很表层的东西,而对于较为复杂的式子,却无从下手。

课后,我总结的原因有以下四点:

1、思想上不重视,因为对于公式的互换觉得太简单,只是将它作为一个简单的内容来看,所以课后没有以足够的练习来巩固。

2、在学习过程中太过于强调形式,反而如何创造条件来满足条件忽略了。导致他们对于与公式相同或者相似的式子比较熟悉而需要转化的或者多种公式混合使用的式子就难以入手。

3、灵活运用公式(特别与幂的运算性质相结合的公式)的能力较差,如要将9-25x2化成32-(5x)2然后应用平方差公式这样的题目却无从下手。究其原因,和我布置的作业及随堂练习的单一性及难度低的特点有关。

4、因式分解没有先想提公因式的习惯,在结果也没有注意是否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比如最简单的将a3-a提公因式后应用平方差公式,但很多同学都是只化到a(a2-1)而没有化到最后结果a(a+1)(a-1)。

因式分解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是难点,我认为我对教材内容的调整是比较适合的,但是我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没有注意到计算题在练习方面的巩固及题型的多样化。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多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去调整教学进度,多发现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篇2:因式分解 教学反思

一、反思出现错误的原因

1、思想上不重视,觉得太简单,只是将它作为一个简单的内容来看,课后没有以足够的练习来巩固。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没有注意到灵活运用方面的巩固及题型的多样化。

2、在学习过程中太过于强调形式,按照教师的思路,直接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忽略了学生对方法的理解。导致他们对于与公式相同或者相似的式子比较熟悉而需要转化的或者公式混合使用的式子就难以入手。

3、灵活运用公式的能力较差,没有建立整体观念,对于公式的形式、字母的含义没有真正理解,究其原因,和我布置的作业难度大与随堂练习的单一性及难度低的`特点有关。

4、因式分解没有先想提公因式的习惯,在结果也没有注意是否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

二、反思教改措施

1、备课时认真备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授不应只是教师单纯地讲解与学生简单的模仿,而应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从而使学 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与信心。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多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去调整教学进度,多 发现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做到有的放矢。

2、大胆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在错误中成长。在新课学习过程中,首先让学生回忆前面在 整式的乘法中遇到的乘法公式,比如平方差公式,让学生讨论怎样的多项式能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

真正理解公式中的a和b,理解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的关系。 使学生形成了一种逆向的思维方式。采取由浅入深的方法,让学生大胆探索,经历思维过程,使学生对新知识不产生任何的畏惧感,通过例题的讲解、练习的巩固、错题的纠正,让学生逐步掌握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3、注重总结做题步骤。这章节知识看起来很简单,但操作性很强的,相同或者相似 的式子比较熟悉而需要转化的或者多种公式混合使用的式子就难以入手,基础不好的学生需要手把手的教,因此,应该引导学生总结多项式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① 如果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那么先提公因式;②如果各项没有公因式,那么可尝试运用公式;③如果用上述方法不能分解,那么可以尝试变形后选择分解方法;④ 分解因式,必须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另外,解题步骤教师应在黑板上示范,多做题、多小考,反复强调,在复习时还要加以巩固。

篇3:因式分解教学经验点滴

1.定义:把一个多项式表示成几个整式乘积的形式,叫做多项式的因式分解。

2.方法: (1) 提公因式法; (2) 公式法; (3) 分组分角法; (4) 十字相乘法; (5) 拆项与添项; (6) 换元法; (7) 待定系数法。

4.因式定理:若a是一元多项式f (x)的一个根,即f (a)=0,则x-a是多项式f (x)的一个因式,反之亦然。

例1:分解因式a3+b3+c3-3abc。

例2:分解因式4 (x2+3x+1) 2- (x2+x-4) 2- (x2+5x+6) 2。

例3:分解因式(x+y) (y+z) (z+x)+xyz。

例4:分解因式 (1+a) 2 (1+b2) - (1+a2) (1+b2) 。

例5:分解因式a2 (b-c) +b2 (c-a) +c2 (a-b) 。

例6:分解因式(1-a2) (1-b2)-4ab。

例7:因式分解x2y-y2z+z2x-x2z+y2x+z2y-2xyz。

例8:分解因式27x3-54x2y+36xy2-8y3。

例9:分解因式 (xy-1) 2+ (x+y-2) (x+y-2xy) 。

例10:分解因式 (x2+7x+6) (x2+5x+6) +x2。

例11:请看下列事实:11-2=32;1111-22=332;111111-222=3332;11111111-2222=33332, 依次推下去, 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请证明你发现的结论。

例12:计算

例13:分解因式2x4-x3-6x2-x+2。

例14:计算等于 () 。

参考文献

[1]黄东坡, 数学培优竞赛新帮手[M].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 2007.

[2]盛磊, 范丽, 何晓.奥林匹克竞赛辅导.数学[M].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 2008.

篇4:力的分解教学反思

“力的分解”是我在组内进行的一次公开课,经过全组教师的评课,得到了各位同仁的认可。这节课是高中生学习物理以来普遍认为比较困难的一节内容,所以教学设计的重心是如何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感受、认识、理解力的作用效果,使学生在力的合成的知识基础上,正确理解分力、合力和力的分解的概念,初步掌握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分力方向的原则及将一个已知力分解为两个互成角度分力的方法,就成为这节课的重要环节。为此,这节课在复习上节课力的相关概念的基础上,通过演示实验将抽象的力的分解概念引出,即“用一个力拉橡皮筋至O点,而后用两个不同方向的力将橡皮筋拉至O点”,然后我们回顾了力的合成的内容,并再次强调了力的合成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从而引出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及学生的亲身体会讨论总结出,力分解具有唯一性条件和一般情况下力按效果分解。事实证明,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很感兴趣,而且能将抽象内容转化为直观、形象的东西,比一味灌输的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基本理解了力的分解的概念,熟练掌握了力的分解方法。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有可汲取的经验,也有需改进的方面。

一、对症下药,切实弄清教学对象。了解学生是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根,是有效教学的切入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前必须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知识状况、能力状况和学习经验、学习态度及学习的准备状况,有针对性地找到教学的需求和教学的突破口,为教学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不能自以为内容很简单,或者以老经验授课就可以了,从而不调查了解当前教学对象的情况,满以为自己可以讲解得清晰到位,结果老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所以无论在备课前还是讲课中,我们都要及时获取学生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方式和思路,准确流畅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达成共识。例如,在此次力的分解教学设计时,大部分学生只是对概念有个模糊的认识,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一无所知,这样如果直接从理论开讲,则效果肯定不佳,只有先从“拉橡皮筋”实验入手,让学生直接看到“力的分解”现象,再讲理论学生就能很快理解掌握。

二、充分准备,扎实搞好教学设计。教师讲好一堂课的关键在于备课,只有备好课,才能保证教学质量。搞好教学设计,要在充分做好教材分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教学资源,大量观看同类型授课内容的“优质课”、“名师讲堂”等视频,学习好的经验与做法,有些讲课方法甚至可以现学现用。在广泛学习的基础上,再结合自身授课经验与本班学生的特点,完成完善的教学设计。要搞好课前试讲,尤其对一些重难点内容和不好讲的内容,在上课前先找一个或几个水平相差不多的人进行了试讲,听取改进意见,对教学设计进一步完善,确保授课效果。在“力的分解”授课前,我对“斜向上拉力F的分解”的实验进行了试讲,并在征求同事意见的基础上,对试验多次进行调整完善,效果非常显著。

三、创新方法,注重改进教学模式。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加强学生在教学这一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可以在做实验时,教师先进行示范,然后学生进行体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争取让每位学生都能实际操作一次,亲身体验一次,效果就不一样。例如,在“力的分解”授课时,让学生在水平伸出的手掌上放一本书,然后使手倾斜,书下滑,学生除感到手掌受到压力外,还明显感到书在沿手掌下滑,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了重力G可以分解为沿斜面下滑的力F1和对斜面的压力F,让枯燥的理论在简单明了的实验中验证,学生更容易掌握,也能记得更牢固。另外,学生的认知是需要过程的,并不是立即就能接受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不能一笔带过,要随时观察学生反映,查找课堂教学的疏漏和失误,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确保知识传输畅通。

四、更新理念,努力营造活跃氛围。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以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传统观念,要充分调动学生在教学这一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让学生自己动手,开动脑筋,通过课堂实验和已学习的概念、规律,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归纳总结当天所学主要内容,从而强化学习效果。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利用投影进行教学时,在投影片上展示了题目,教师让学生轮流在投影仪上将答案打出来,答对了的学生受到鼓舞,如果答错了,其他学生给予纠正,课堂气氛活跃,充分开发了学生潜能,形成了互相帮助的学习氛围师生共同参与,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篇5:因式分解 教学反思

1、思想上不重视,因为对于公式的互换觉得太简单,只是将它作为一个简单的内容来看,所以课后没有以足够的练习来巩固。

2、在学习过程中太过于强调形式,反而如何创造条件来满足条件忽略了。导致他们对于与公式相同或者相似的式子比较熟悉而需要转化的或者多种公式混合使用的式子就难以入手。

篇6:因式分解----公式法教学反思

因式分解这部分的内容是八年级数学第一学期重难点,虽然应用的公式只是三条,但要灵活应用于解题却不容易,所以我在制定这一章书的教学计划时就对教材的教学顺序作出了一些调整。因式分解的公式是乘法公式的逆运算,所以我将因式分解提前学,在学会乘法公式后暂时略过整式的除法直接学习因式分解,我认为这样调整后可以加强公式的熟练使用;另一方面我加强乘法公式的练习巩固,在没有学习因式分解之前,先针对平方差公式以及完全平方公式的应用及逆用作了一个专题训练。

在学习因式分解的这个专题训练的效果是不错的,因为平方差公式以及完全平方公式都是刚刚学习且应用较多的公式。作好这些准备工作之后,便开始学习因式分解。正式提出因式分解的定义的时候,同学们都一副明了的表情。而我也强调的就是因式分解与乘法公式是相反方向的变形,并且在练习中一再将公式罗列出来。然后讲授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包括平方差、完全平方公式),讲课的时候是一个公式一节课,先分解公式符合条件的形式再练习,主要是以练习为重。讲课的过程是非常顺利的,这令我以为学生的掌握程度还好。因为作业都是最基本的公式应用,而提高题一般是特优生才会选择来做。

讲完因式分解的新课,我随堂出了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才发现效果是不太好的。他们只是看到很表层的东西,而对于较为复杂的式子,却无从下手。

课后,我总结的原因有以下四点:

1、思想上不重视,因为对于公式的互换觉得太简单,只是将它作为一个简单的内容来看,所以课后没有以足够的练习来巩固。

2、在学习过程中太过于强调形式,反而如何创造条件来满足条件忽略了。导致他们对于与公式相同或者相似的式子比较熟悉而需要转化的或者多种公式混合使用的式子就难以入手。

3、灵活运用公式(特别与幂的运算性质相结合的公式)的能力较差,如要将9-25x2化成32-(5x)2然后应用平方差公式这样的题目却无从下手。究其原因,和我布置的作业及随堂练习的单一性及难度低的特点有关。

篇7:因式分解 教学反思

五龙口一中 卫艳艳

一、教学目标分析

1、使学生了解平方差公式的特点。

2、使学生运用平方差公式

2、通过对平方差公式的辨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经历探索因式分解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研讨问题的方法,通过猜测、推理、验证、归纳等步骤,得出因式分解的方法.二、学法引导

1、教师学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2、学生学法:细心观察公式的结构特征,从而将之转化为能运用公式的形式在分解因式。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平方差公式

2、教学难点:正确熟练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

3、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方法:授课应强化公式结构特征的教学,以便于学生准确理解公式并能熟练地加以应用。

四、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本次教学需要多媒体设备、自制课件、可以使教学生动形象,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多媒体设备使课件,更加形象直观,使学生能更深刻的理解所学知识。

五、教学步骤

(一)、对一个多项式如x-4没有公因式可提,是不是就不能因式分解呢?事实上由乘法公式(a+b)(a-b)= a2 -b2猜想出(x+2)(x-2)= x2 -4,反过来就可得出它可分解为x2 -4=(x+2)(x-2),这样就又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分解因式方法。

(二)、整体感知:由平方差公式a2 - b2 =(a + b)(a - b)让学生观察出该公式的特征,即左边是两个数的平方差,而右边可以写成这两个数的和与差的形式,在实际解题中充分让学生能理解,一定要符合两个数平方的差的形式才能运用该公式来分解因式。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问题情景,呈现新知

1、由多项式的乘法(a+b)(a-b)= a2 -b2引入由右向左用,则可以将某些符合条件的多项式分解因式。

2、观察下列运算的特征,归纳使用平方差公式的条件。x2 -16 = x2 - 42 =(x + 4)(x - 4)↓ ↓ ↓ ↓ a2 - b2 =(a + b)(a - b)

↑ ↑ ↑ ↑ 9m2 - 4n2=(3m)2-(2n)2 =(3m+2n)(3m-2n)

3、通过例题的分析、示范及练习,使师生的思维、情感不断加以锻炼、交流从而深化对公式的理解。

(二)引导探究 探索新知

1、什么是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有何联系?

2、整式乘法有哪些?(共5个)其中的字母可表示什么?

(三)交流评价

理解新知既然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是互逆运算关系,那么乘法公式除了可以进行整式乘法外,还有其他什么用途?(请同学回答)如果把乘法公式从右向左用就可以用来把符合某些条件的多项式分解因式。我们把这种多项式的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我们先来用平方差公式来分解因式,(引出课题)把乘法公式(a+b)(a-b)=a2 -b2反过来写成平方差公式a2 -b2 =(a + b)(a - b)就得到了因式分解的平方差公式。

该公式用语言叙述为:两个数的平方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请虚述总结)

该公式的特征:即左边是两个数的平方差,而右边是两个因式积的形式,这两个因式分别为这两个数的和与差的形式,利用公式可以把具有平方差特征的多项式来分解因式。

(四)尝试应用应用新知

例题1把多项式 x2 -16 和9m2 - 4n2分解因式 解:x2 -16 = x2 - 42 =(x + 4)(x - 4)

↓ ↓ ↓

a2 - b2 =(a + b)(a - b)9m2 - 4n2=(3m)2-(2n)2 =(3m+2n)(3m-2n)

显然公式中的字母a、b可以表示任何数和单项式及多项式,若给出的多项式两部分不具备明显的平方差2,需要化成a2 - b2的形式,所以用平方差公式的时,能否把两部分写成平方的形式而且还需作差,是运用平方差公式的关键。

(五)学生自主探究

例题2把下列多项式分解因式

(1)1 -25b2(2)x2y2-x2(3)m2-0.01n2

(六)拓展延深

例题3把下列多项式分解因式(1)(a b+b)2 -(a+1)2;(2)(a2 -x2)2 -4ax(x -a)2;(3)(x + y z+)2 -(x -y +z)2.1、议一议

下列多项式可否用平方差公式如果可以应分解成什么样子?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在有理数范围内分解)

(1)x 2+ y2(2)x2 - y2(3)-a2 + b2(4)3a2 -4 b2(5)0.9a2 - b2(6)-a2 - b2

2、巩固练习:填空题

(1)25m2 =()2;(2)0.49b2 =()2;(3)81n6 =()2;(4)c2 =()2;(5)x6y2 =()2;(6)64x2y2 =()2

(七)变式迁移 强化新知

(1)a2 -9 b2;(2)a2 -4b2;(3)36 -m2;(4)4x2 -9y2(5)0.81a2 -16 b2(6)36n2 -1(7)64x16 -y4z6(8)25a2b4c16 -16

(八)中考展望 点击中考 把下列多项式分解因式

(1)3x2-3 ;(2)(x+ y)2-4 ;(3)x3y2-4x

解:(1)3x2-3=3(x2-1)=3(x+1)(x-1).(2)(x+ y)2-4=(x+y+2)(x+y-2).(3)x3y2-4x=x(x2y2-4)=x(xy+2)(xy-2).(九)小结升华 整合新知

1、平方差公式的特点

2、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多项式应满足的条件:

3、平方差公式中的字母a、b不仅可以表示任何数而且可以单项式及多项式

(十)精选作业 把下列多项式分解因式

(1)a2 -49;(2)64 -x2;(3)1-36 b2;(4)m2 -81 n2;(5)0.49p2 -144q2;(6)121a2 -4 b2;(7)a2 p2 - b2q2;(8)a2 -x2 y2;(9)1.69p2 -0.16q2;(10)225x4y4 -9 m2;

教学反思

因式分解这部分的内容是八年级数学第一学期重难点,虽然应用的公式只是三条,但要灵活应用于解题却不容易,所以我在制定这一章书的教学计划时就对教材的教学顺序作出了一些调整。因式分解的公式是乘法公式的逆运算,所以我将因式分解提前学,在学会乘法公式后暂时略过整式的除法直接学习因式分解,我认为这样调整后可以加强公式的熟练使用;另一方面我加强乘法公式的练习巩固,在没有学习因式分解之前,先针对平方差公式以及完全平方公式的应用及逆用作了一个专题训练。

在学习因式分解的这个专题训练的效果是不错的,因为平方差公式以及完全平方公式都是刚刚学习且应用较多的公式。作好这些准备工作之后,便开始学习因式分解。正式提出因式分解的定义的时候,同学们都一副明了的表情。而我也强调的就是因式分解与乘法公式是相反方向的变形,并且在练习中一再将公式罗列出来。然后讲授提公

因式法、公式法(包括平方差、完全平方公式),讲课的时候是一个公式一节课,先分解公式符合条件的形式再练习,主要是以练习为重。讲课的过程是非常顺利的,这令我以为学生的掌握程度还好。因为作业都是最基本的公式应用,而提高题一般是特优生才会选择来做。

讲完因式分解的新课,我随堂出了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才发现效果是不太好的。他们只是看到很表层的东西,而对于较为复杂的式子,却无从下手。

课后,我总结的原因有以下四点:

1、思想上不重视,因为对于公式的互换觉得太简单,只是将它作为一个简单的内容来看,所以课后没有以足够的练习来巩固。

2、在学习过程中太过于强调形式,反而如何创造条件来满足条件忽略了。导致他们对于与公式相同或者相似的式子比较熟悉而需要转化的或者多种公式混合使用的式子就难以入手。

3、灵活运用公式(特别与幂的运算性质相结合的公式)的能力较差,如要将9-25x2化成32-(5x)2然后应用平方差公式这样的题目却无从下手。究其原因,和我布置的作业及随堂练习的单一性及难度低的特点有关。

篇8:《因式分解》教学案例

关键词:因式分解,公因式,逆向思维

一、出示目标

1. 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 会用提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指数是整数) .

2. 通过整式乘法逆向得出因式分解方法的过程, 发展学生的逆向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推理能力.

3. 初步体会因式分解的作用.

二、师生互动

教师讲授并逐步引导学生得出公因式与因式分解的概念, 并让学生体会、理解.

1. 公因式的概念

师:出示单项式乘多项式的法则.

ɑ (b+c+d) =ɑb+ɑc+ɑd并提出若反过来, 就得到怎样的数学式?

生:ɑb+ɑc+ɑd=ɑ (b+c+d)

师:其中ɑ是多项式ɑb+ɑc+ɑd各项都含有的因式, 称为该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并板书.

师:出示“议一议”

下列多项式的各项是否有公因式?如果有, 试找出公因式.

生:学生独立思考后, 前后各组互相交流, 并激烈争论.

师:由学生说出各多项式的公因式, 并板书公因式的组成部分:

(1) 公因式的系数, 应取各多项式系数的最大公约数.

(2) 字母应取各项相同的字母.

(3) 各字母指数取次数最低次.

2. 因式分解的概念

师:像ɑb+ɑc+ɑd=ɑ (b+c+d) , 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乘积的形式, 叫做把一个多项式因式分解.

生:互相体会, 并相互小声议论.

师:出示练习

下列各式由左边到右边的变形, 哪些是因式分解, 哪些不是?

生:回答.

3. 出示例题

例: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

师生互动, 完成 (1) . (略)

其中第 (2) 题:

师:当多项式的第一项的系数为负数时, 把“-”号作为公因式的符号写在括号外, 使括号内第一项的系数为正.

4. 出示因式分解练习

(1) 把因式分解概念教学时“议一议”的多项式因式分解.

(2) 因式分解

其中 (1) 、 (2) 生答, 教师板书, 教学情况良好.

生:第 (4) 题

师:打断并强调上式中应写为:

生:顺着教师的意图加“1”后完成分析.

5. 出示闯关练习

因式分解:

生:独立思考, 并相互交流.

师: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 (学生出错时, 教师改正完成) .

6. 回扣目标, 检查学生目标达的成情况, 并布置课堂作业 (必做题+选做题) , 课外作业 (略)

课后:

在教室内, 我问一个课堂表现较为活跃的女生“为什么‘议一议’中多项式ɑ2b+ɑb2的公因式是ɑb, 是ɑ或b不行吗?”该女生思考一会儿, 摇一摇头.

我又问例题 (2) -2m3+8m2-12m

可以吗?

我再问“你能知道因式分解有哪些作用吗?”她回答“暂时不知道.”

三、我的思考与分析

1. 本节课把握重点, 突破了难点, 很好地完成了课堂教学, 教学效果非常好.在课堂教学中, 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

2. 在本节教学过程中, 采取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 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能力。同时, 还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 从而真正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3. 学生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 思维是发散的, 多种多样的, 也许某个错误的想法, 可以更好地拓展学生的思维, 巩固学生的新知识, 如“议一议”中, ɑ2b+ɑb2的公因式不是ɑb, 是ɑ或b会怎样?提出以后会怎样?再如因式分解第 (4) 题, 学生回答ɑ2b-2ɑb2+ɑb=ɑb·ɑ-ɑb·2b+ɑb若继续下去会怎样?分解后等式是否守恒?继而引发因式分解后要检验的思想.

4. 学生学习本节知识有什么作用?

上一篇:教科室管理办法下一篇:卡罗纳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