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房价调查报告

2024-05-04

关于房价调查报告(通用6篇)

篇1:关于房价调查报告

关于房价调控的调查

中文摘要:2011年1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推出八条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简称“新国八条”);1月28日,上海、重庆试点征收房产税;2月9日,央行加息0.25个百分点„„专业人士分析,央行加息意在抑制通货膨胀,但对于地产行业而言,加息影响不可小觑。2011年初,房地产调控政策的给力让房地产市场的前景变得扑朔迷离。在中央坚强的调控决心下,房价会不会回落,楼市会不会降温?成为许多准备买房者心中最大的疑问。

导论:调查研究的背景:目前全国房价普遍走高,很多人买不起房子,房价上涨的原因主要是人的贪婪本性所致,开发商抬高房价,而政府又没有有效措施遏制这种趋势。

新华网北京4月15日电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政策措施。

会议指出,今年1月初《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下发后,全国房地产市场整体上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但近期部分城市房价、地价又出现过快上涨势头,加大了居民通过市场解决住房问题的难度,增加了金融风险。这既有流动性充裕、住房供求矛盾突出的原因,也与一些地方认识不到位、落实调控措施不力,投机性购房大量增加有关。必须采取更为严格、更为有力的措施,认真落实中央确定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切实解决城镇居民住房问题。

会议确定了以下政策措施:一是抑制不合理住房需求。实行更为严格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对购买首套自住房且套型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上的家庭,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30%;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5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对贷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的,大幅度提高首付款比例和利率水平。地方政府可根据实际,在一定时期内采取临时性措施,严格限制各种名目的炒房和投机性购房。加快研究制定合理引导个人住房消费、调节个人房产收益的有关税收政策。二是增加住房有效供给。房价上涨过快的城市,要增加居住用地供应总量,大幅度增加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限价商品住房供应。依法加快处置闲置房地产用地,对收回的闲置土地,优先安排用于普通住房建设。在坚持和完善土地招拍挂制度的同时,探索“综合评标”、“一次竞价”、“双向竞价”等土地出让方式。各地要尽快编制和公布住房建设规划,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和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用地不低于住房建设用地供应总量的70%。加快普通商品住房项目审批,尽快形成有效供应。三是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各级地方政府要切实落实土地供应、资金投入和税费优惠政策,确保完成2010年建设保障性住房300万套、改造各类棚户区280万套的工作任务。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四是加强市场监管。严格依法查处土地闲置及炒地行为,对存在捂盘惜售、土地闲置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限制新购置土地,暂停批准上市、再融资和重大资产重组,商业银行不得发放新开发项目贷款。清理已发放预售许可证的商品住房项目,对囤积房源、哄抬房价等行为加大曝光和处罚力度,性质恶劣的依法取消房地产市场经营资格,对违法违规的要依法依规严肃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规范发展租赁市场。完善房地产市场信息披露制度。

第一、房地产市场不健全。地方政府和开放商,可以通过法律合法剥削老百姓,而不会受到任何的处罚或者只有轻微的处罚,要知道只要有300%的利润,资本家会冒着绞刑的处罚去做。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对土地和开发的垄断,定价权就他们自己手上,所以他们可以鱼肉百姓。

第二、资金无处可逃,只能投资房地产。资金无处可逃,因为rmb的升值,造就了出口制造业的困难,利润大幅降低,我国GDP的40%依赖出口,投资出口制造业资金无法转化为资本挣利润,那么只能投资房地产,于是造就楼市泡沫。

国家不马上压死房价是正确的,如果全部压死,大量的信贷资金就会无法回收,大量银行必然破产。各方对中国经济失去信心,造成更严重的经济危机。

我国的经济是一个畸形的经济,民营五百强的企业比不了2个央企,全国60%的工资,集中在银行、能源、电信和移动等大型垄断企业上。中小型企业贷款只占了所有贷款的20%不到。而中小企业却承担了90%的社会就业,使得大众消化严重不足,于是我国的消费能力只是GDP的30%左右,内需消耗制造业产品严重不足。举例,招行2010人均半年创造了30w以上的利润,软件科技人员1年只能创造10w左右的利润。这就是垄断造成的,社会分配严重不公。

第一步、应该是加大对垄断型企业的税收,比如中国四大个银行80%的利润回收中央,因为他们享受了垄断的优势,和法律对金融的保护,又如中石油开采的石油是大众的,是国家和全民的,所以利润必须大部分上交,而不是现在的最高30%,形成严重的分配不均。

第二步、这些税收,应该拿出来,补贴中小企业或者给中小企业减税,鼓励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出台办法,鼓励信贷资金服务中小企业。增加中小企业的利润,让大众挣更多的钱,削减暴富的垄断企业。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大众的消费,消化掉我国制造业的产品。否则40%的出口就无法消化。

一、中国房地产业状态描述

(一)中国房地产泡沫已经很大了。

2009年“4万亿”的投资有多少进入楼市,人们不得而知,但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不断出现了老百姓不愿看到的“地王”。中国社科院2010年的《经济蓝皮书》认为,当前有85%的中国家庭买不起住房。多位业界专家表示,现在的楼市已经形成了泡沫。

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会长聂梅生分析说:“2009年中国房地产是典型的超预期增长。房价涨成这样,确实是很多人没有想到的。全国房价高涨的原因其实很复杂,包括信贷政策、土地价格、通胀预期等。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2008年持币观望的那部分人进入到了2009年的楼市,而2010年的一部分需求也在2009年提前释放出来了,这导致了2009年楼市的异常火爆。”美联物业调查显示,在2009年三季度北京购房人群中,购房人主要用来投资保值或自住兼投资的比例达到了65%。

中国房地产价格被推向一个普通百姓不可企及的程度。在商业投资与多方趋利的推动下,形成“供给不足——投资保值——抬升房价——房地产暴利——再推高房价——泡沫形成——购买力下降——百姓怨声载道——宏观调控——房地产业受损、银行呆账形成——拖累经济”的通道,给整体经济发展注入了不确定性风险。

(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调控。

2009年12月初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认为中国房地产价格高企,不利于其产业健康发展,必须对房地产业实行政策调控,促进其健康发展。2009年12月末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综合运用土地、金融、税收等手段,加强和改善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

中央相关部门已开始行动,从二手房营业税征免政策从2年恢复至5年,到最新的土地出让金首付不得低于50%。专家表示,中央政府果断出手,说明这次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决心是很大的,未来还会有其他楼市新政出台。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金融市场室副主任尹中立认为,土地出让金首付50%,一年内付

清全款,是硬性压缩企业在土地款支付上的空间,在当今土地价格高涨的形势下,全款支付之后却不开发,将显著增加资金的使用成本和机会成本,相应压缩囤地、炒地的空间。

中信证券一地产分析师分析:“进入2009年11月以来,地产股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微调状态,11月地产股涨幅为9.7%,行业涨幅仅位居第11位。而10月份的行业排名为第4名。从这个方面来看,其实机构和投资者对房地产市场的后市并不看好。”

(三)房地产与城市化、经济发展捆在一起。

美国《华尔街日报》12月30日发表《中国城市化与产能过剩》一文,认为:2010年将是一个更加艰难的经济年份,为摆脱全球经济紧缩,北京催生出房地产泡沫,其苦果将在新的一年里尝到。为吸收和调整这一过剩状况,中国试图通过加速业已规模宏大的城市化进程并通过减少移民和城市登记限制来刺激需求。领导层也将赌注押在城市化加速与消费之间的联系上。

2008年,中国有43%居民被视为城市人口。而在拉美、欧元区和美国,该比例分别为79%、73%和82%。中国的城市化与城市扩张远没有完成,其发展还有一相当长的时期。

中国政府,在经济增长、产业工人就业与满足中低收入者住房需求之间,必须作出痛苦的决择。房地产业内人士认为,房地产在提振信心的目的实现后,应当致力于“和谐的复苏”。复旦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尹伯成教授则认为:“2009年前的房地产优惠政策的结束,应该不会搞‘一刀切’或者‘急刹车’。政府不会让已经有所起色的楼市重新陷入低迷之中,因此,优惠政策将会‘有收有放’”。

结语:房产调控措施需再严厉。诚然,加大房产调控力度,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整体宏观经济的快速增长,部分行业或然出现产能过剩,但就京城房地产市场而言,房产调控力度如不加强,房价涨幅持续高企,多数百姓将会买不起甚至住不起房,给社会生活和城市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另外,从经济学层面分析,如果放松房产调控政策,其一,房价将会在市场交易持续低迷的态势之下陡然上扬,从而引发买家的疯狂跟进,将导致后市房价更强势的反弹;其二,多数投机者面临当前房产市场交易频频下挫的格局,投资信心受很大影响,撤出迹象明显,一旦政策放松,不利于整体宏观市场的调控。

参考文献:来源新华网,《国务院常务会部署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措施》2010年04月15日 18:44:06。

篇2:关于房价调查报告

自2007年以来,中国的房价进入了一轮井喷式的高增长,随着2008年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房价上涨幅度得到了遏制,但是在步入2009年之后房价进去了新一轮的增长期,09年商品房成交量,交易额,房价涨幅都创下历史最高纪录。到2010年,虽历经调控重重拦截,依然保持明显上涨,人人谈“房”色变。在此背景下,成都市房价虽然房价涨幅相比2009年有了明显的下调,但是因为基数过大的原因,实际上涨的绝对值依然惊人。就此,本人对成都市房价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一、调查目的通过对成都市房价上涨的调查,了解成都房价现状,对2001年房价涨幅有一定预见性;同时分析上涨原因,提出解决办法。

二、调查对象

成都市各大售楼点及售楼经理、购房者、其他居民

三、调查方式

随机问卷调查,以及询问,观察

四、调查时间:2010年8月—2010年9月

五、调查内容

通过对成都市内的十几家售楼点和房产公司的走访、询问、调查,特别是和一些房产大商、专家的接触,对房产有一定认识,对成都市08—10年的房价有一定了解,对房价大幅上涨的原因有所挖掘。对购房者和一些居民的问卷调查(附件1),反应出在房价上涨的背景下,普通老百姓对房价下降的迫切要求。并且通过此次调查,提出对成都市房改几点建议。

六、调查结果

通过此次调查发现,特别是问卷调查中90%认为成都房价偏高,在对各售楼点的调查中发现自房改政策出台后,成都市房价最高上涨8%,最低的1.002%,一环路最高房价达15800元/平方米,三环路附近最低房价5400元/平方米。80%购房者认为房价将继续上涨,但上涨弧度会下降。95%的购房者将买按揭房,认为按揭虽多,但是能解决现在问题,比如婚姻。

通过调查,认为中国房价上涨有以下原因:

首先物价上涨,特别是建筑开发成本上涨。成都市房价这些年持续上涨,从不回头,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国1998年以来连续八次降息,使名义利率达到了历史上最低位。就房地产业而言,过度的低利率助长了开发商的盲目投资,引发了钢铁、水泥等行业的盲目发展,使得建材价格一直处于高位运行,建筑用钢材价格居高不下,其它建材如水泥和玻璃,价格也处于总体上涨的态势,使国民经济越来越失调。建材价格的上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建筑所需的土地成本、材料成本、人力成本、资金成本和管理成本等也随市场行情不断提高,它们的提高也会影响到住房的价格。

其次是总体需求呈旺盛,需求量大。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居住的要求和需求也日益提高,在我国的很多城市,都出现了住房供不应求的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房地产总体需求强劲造成供求关系紧张,而影响住房总体需求快速增长的因素有很多,概括起来主要包括正常住房需求、超前住房需求、被动住房需求和投机型住房需求,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了房地产总体需求水平的提高,共同推动了房价的上涨,而房价快速上涨的最主要原因的是由后面三种需求的增加共同推动的。成都市也是这种情况,随着对住房需求的上涨,房价上涨成必然。

再次成都市住房供应结构的不合理。国家统计局的权威数据表明,商品住房投资、供应结构还不够合理,经济适用房的比重不断下降,住房空置不断增加,成为近几年来房价上涨持续加剧的原因之一。随着商品住房供应量的增加,由于不少地方政府执行住房供应保障政策不力,部分开发商热衷于大户型、高档房的建设,使得经济适用房的竣工面积所占比重下降。成都市在10年实际建成的公租房、廉租房仅几十万平方米,远远不能满足要求,与之相对的大户型的不断上涨。

同时土地资源地方政府的严格控制且价格上升。对地价和房价的关系有两个截然不同的观点:一个观点认为地价是由市场决定的,另一个观点认为地价上涨推动了房价上涨。我认为两者是相互交替影响的,房价带动了地价、地价推动了房价。近年来,城市土地供应紧缩,住宅产品供给压力不断增大,直接导致供求关系紧张,致使地价快速走高。地价不断创出新高是缘于土地偏紧,而且这种土地偏紧仍将在今后较长时间内持续。成都市适应于房地产开发的土地很少、有限,而快速增长的住房需求又进一步加剧了房地产开发土地的供需矛盾,从而导致新一轮房价的快速上涨。

最后人口的高速增长。人口的阶段性快速增长,居民收入的阶段性积累,使住房需求集中释放,导致房价持续上涨。成都市是人口很密集的城市之一,人口多,住房需求的基数都很大,需求的扩大造成房价上涨。

随着房价的不断升高,进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房地产问题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问题,如何能够有效的抑制房价的持续上涨,对由房价上涨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得以解决。通过以上的原因分析,以下通过分析、思考和查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加强住房需求的管理。为区别对待各类住房需求,对不同的对象要通过不同的手段进行管理,即对住房需求进行差异化的管理:做到不同收入的人选择不同新旧,不同价格的住房,避免盲目跟风购买新房、好房,从而也有效的遏制了住房的价格上涨。当前所要做的是进一步完善这种住房供应体系,基于我国人多地少,人多房少的基本国情下,房价上涨是长期趋势,适度增加住房供给,鼓励正常需求;限制集团购房,抑制超前需求;运用多种手段,打击投机需求。要建立和健全租赁市场的规章制度,维护双方当事人的利益,规范租赁市场的健康,正常和有序发展。成都市政府要宣传合理消费观念,不要人云亦云,追风的去买房,倡导建设小户型住房、购买二手房、租赁住房等方式,让住房市场回归正常的供需状态。

同时,建立和健全房地产信息发布制度。成都市政府要定期向社会公开发布有关住房供求、住房价格的信息,为市场主体决策提供参考。同时,建立网上信息查询制度,及时更新有关内容,保证信息的现时性。完善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在现有基础上,积极开发分地区、分品种、分项目的住房信息,并定期向社会发布,使市场主体及时了解有关信息,掌握市场走势。要及时建立多层次的房地产市场预警系统,建立综合的预警指标体系,重点监控土地、投资、价格、空置率、供求状况等指标,为房地产市场各主体决策提供服务。建议成都媒体尽量客观地

预测房价的走势,准确引导市民转变住房消费的观念,鼓励他们勇敢地做商品房的消费者。

再次,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监督和管理。加强的对地方政府使用土地的监督和管理,成都市政府要合理、正确转让土地,加强和完善房地产税的管理,公开办事程序,公布税费标准,允许产权、规则、市政、交易等资料、信息公开查询等,这些方式不但可以大大提高开发商对开发项目的可控性,减少交易费用,降低开发成本,从而为降低房价提供有力的保证。

篇3:关于高房价及楼市新政问题的思考

一、高房价的推手

(一) 地方政府的卖地财政

高房价的病根在土地财政。现行的土地政策使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商不知不觉地坐在了一起, 在市场里产生了强势利益同盟, 从而决定了房价形成的扭曲和对土地的投机。目前的土地制度下, 地方政府是中国城市土地市场的垄断供给者, 垄断供给者必然过少供给土地来获得期望收益。仅凭所谓“经营城市”的口号, 通过“收储土地”和高价拍卖, 转手就能获得巨额收益。地方政府是我国房地产交易中最大的获利者, 土地出让金在不少城市的财政收入中已经占到了50%, 这就不难理解地方政府为何总有推高地价的冲动。房地产市场急剧膨胀, 与地方政府的卖地热情互相拉动。寅吃卯粮、透支未来的卖地财政, 决定了房地产市场难以持续, 更意味着依靠这种方式拉动经济发展难以持久。

(二) 房地产开发商的炒作

房地产商的造势活动助长了房价。开发商有恃无恐制造假象哄抬房价, 而一些监管部门对此却熟视无睹。比如捂盘惜售问题, 几乎所有的开发商在销售时都会采取小规模分批推盘的策略, 在一张销售许可证下, 往往一次开盘仅仅推出一两百套房源甚至只有数十套房源, 从而制造房源紧张、一售而空的假象, 而相隔不久的第二批房源价格就会明显提升。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源在于买卖双方信息的严重不对称。到底有多少套房?发了多少号?楼盘底价是多少?这些消费者均不被告知, 但购房者的意愿“底牌”却被开发商所掌握, 房价焉有不涨之理?

(三) 银行贪婪的按揭营销

由于中国工商企业近年经营困难, 前景堪忧, 中国银行业庞大信贷资本难以找到出路。在房地产高速发展、房价不断攀升的预期下, 银行业把房地产贷款作为最重要的业务来开拓, 不仅赚取暴利的房地产开发商是银行的优质大客户, 而且“父债子偿”的按揭购房人更是银行长远的优质客户, 因此, 银行除了不断加大对房地产开发商的各种开发与经营贷款外, 更乐于通过所谓的“零首付”最大限度地诱惑个人按揭购房。这一方面制造旺盛的市场需求, 另一方面催生了强大的市场供给。据统计, 2009年中国金融机构本外币新增贷款9.6万亿元, 其中房地产开发贷款累计新增5764亿元, 个人消费性住房贷款累计新增1.4万亿元, 这两项贷款占比超过全年金融机构各项新增贷款的20.9%。由此可见, 金融泡沫的堆积也是房价暴涨的原因之一。

(四) 投资投机客的疯狂

经济危机、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等等, 都在推动民间资本寻求资本保值的方式。受中国房地产政策的影响, 最终将民间资本推进房地产市场。在全国各地疯狂炒房的温州炒房团在当前楼市中的资本总量已经超过了万亿, 对房价的推动是一股不可低估的力量。从2009年各房地产经纪公司和销售代理公司反馈的年终数据分析中可见, 有7成购房者属于投资性需求, 而这种投资性需求从其对房屋持有年限看, 仅为投机需求。投资投机需求的泛滥, 成为房地产热的关键所在。

二、高房价的危害

(一) 异化房地产的性质

买进、囤积、拉高出手……在房地产投资巨额回报的诱惑下, 不仅投机客规模越做越大, 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炒房大军, 成为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一道独特景观。在北京、上海等城市, 以几十套、几百套为单位大规模买房、囤房的现象不断出现。房价已经严重脱离城市居民的购买力, 商品房失去了居住功能, 房地产市场变成了投机者的乐园。楼市投机活动盛行, 催生了房地产市场的火爆, 营造着供不应求的“繁荣”景象, 但随之而来的房价飞涨、空置率不断增加、信贷风险迅速积累等一系列的严重问题, 让大量百姓自住性购房的希望化为泡影。

(二) 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

“蜗居”、“蚁族”、“房奴”……2009年的流行词折射出中国人的住房之痛。热火朝天的楼市并没有惠及所有的人, 对于城市的中低收入阶层及大量的“夹心层”而言, 脱缰的房价只能让他们的住房梦显得越来越遥不可及。高房价不利于民生和社会保障。居住权是人们的基本需求, 居者有其屋是生存的基础和根本, 但高房价的结果会剥夺多数普通民众的居住权。更严重的是, 高房价容易让买不起房的广大群众, 积累怨恨心理、仇富仇官的心理, 若不化解, 就可能激化社会矛盾, 影响社会稳定和安全。

(三) 导致经济结构失衡

房价的节节攀升和背后丰厚的利润, 引诱大量生产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 导致虚拟经济的过度虚假繁荣, 而实体经济的发展动力严重不足。众多不同行业的经济实体以各种方式, 直接或间接地从事房地产开发, 特别是去年获得最多信贷和财政支持的大型国企, 将大量资金转入楼市, 不仅直接推高了地价、房价, 更分流了原本用于实体经济投资的资金支持。在房地产市场上赚得盆满钵满后, 部分兼职房地产商渐渐对主营业务失去了兴趣。房地产市场不断趋热, 价格不断上涨, 将会有更多的企业不愿投资实体经济, 而去炒房地产, 房地产泡沫会越吹越大, 这种“虹吸效应”必然破坏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

(四) 抑制消费

高房价危害内需启动, 阻碍经济增长的转型。购房人沉重的还贷压力已成为抑制居民消费的重要原因。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 2008年我国居民消费率仅为35.3%, 不仅远低于美国的70.1%, 也低于同属发展中国家印度的54.7%的水平。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警示:中国经济未来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尽快减轻房地产畸形发展对消费的抑制作用, 既有利于扩大内需、提振经济, 也有利于提升中国经济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

(五) 恶化社会财富分配

在高房价的带动下, 房地产成为中国财富的代名词之一, 而住房消费则成为中国贫富分化最集中、最突出的领域。高房价将居民长期积累的财富及未来财富转移到政府、开发商、投机投资者手中, 扭曲了社会财富分配机制, 加剧了社会两极分化。一方面, 高房价加速了财富向地产商集中, 催生了成批地产富豪。在千万富翁频频出现的同时, 我国85%的家庭却没有能力购房。另一方面, 在以“房产”为门槛的“财富拉力赛”中, 普通劳动者与投资者之间的收入“鸿沟”也在加速变宽, 加剧了“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社会经济分层态势。

(六) 诱发经济危机

对于中国这个没有爆发过“内生性经济危机”的国家而言, 楼市泡沫对经济安全的威胁更超乎想象。在中国, 房地产占投资的1/4, 对GDP增长贡献度达2个百分点, 与建筑业增加值合计占GDP超过10%, 直接相关产业60多个, 其对经济的渗透早已深入骨髓。经济高增长———过剩流动性———楼市泡沫, 这一链条中风险重重。可以预言, 如果楼市泡沫继续以2009年的速度膨胀下去, 数年内在中国爆发一场以楼市崩溃为导火索的类似于“次贷危机”震荡, 并非危言耸听。

三、楼市新政

(一) 调控组合拳

从2009年末到2010年4月, 面对国内持续高涨的房价, 国务院连续出台政策调控房地产市场, 调控密度之大、动作之频繁为近年来所罕见。

1. 首轮调控组合拳

首轮调控组合拳以“国四条”和“国十一条”为标志。2009年12月14日, 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就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提出了增加供给、抑制投机、加强监管、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等四大举措 (简称“国四条”) , 可谓抓住了房地产的很多深层的弊端。2010年1月10日, 国务院办公厅公开发布《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 (简称“国十一条”) , 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 稳定市场预期,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国十一条”不仅是对前一段时间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完善和提升, 而且是本轮房地产调控政策的纲领性文件。

2. 新一轮调控组合拳

新一轮调控组合拳以“新国四条”、“新国十条”为标志。针对高烧不退的楼市, 2010年4月14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通过“新国四条”, 正式对高房价动武。“新国四条”不仅突出了打击投机炒房等重点目标, 更重要的是, 针对每一项具体的政策, 都量身定做了具体的操作和处罚意见, 这是中国房地产调控政策有史以来最动真格、最有力度、最具针对性的举措。4月17日, 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上涨过快的通知》 (业界称为“新国十条”) , 对“新国四条”做进一步的细化和完善。

国务院的楼市调控措施可以说是步步为营, 渐次推进。要避免楼市泡沫转化为经济危机, 绝不可一针刺破泡沫, 这样的做法在泡沫小的时候或许可以, 但目前只会把危机爆发的时间提前。楼市去“泡沫化”只能通过逐步收紧流动性、打击投机囤积、调整土地信贷税收等逐渐释放泡沫。然而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历来“一收就冷, 一放就涨”, 怎样把握好调控的力度和时机, 考验调控者的勇气和智慧。

(二) 调控思路

温家宝总理在新华网与网民交流时说道:“从供需平衡的角度, 从市场来满足群众多样化的角度, 从运用法律和经济的手段管理市场的角度, 都需要花费一定的精力和一定的时间。但是我有决心本届政府任期内能够把这件事管好, 使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使房价能够保持在一个合理的价位。”俗话说, “牵牛要牵牛鼻子”。房价上涨过快, 最主要的可能还是供给、需求和管理上的问题。首先, 从需求看, 近3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特殊时期, 也是中国迅速城市化的特殊时期。强烈的住房需求是推动我国房价上涨的原动力。推动房价上涨的另一需求因素, 就是投资投机性购房。其次, 从供给看, 如果我们的住房供给十分充裕的话, 房价要涨是涨不起来的, 即使涨起来, 也不会那么猛烈。

新政正是从这一思路出发, 抓住供求关系两端对市场进行调控, 抑制不合理需求, 同时加大供给, 旨在缓解市场供求矛盾, 稳定市场运行, 这种调控思路与过去有所不同。在2004—2006年间, 房地产调控政策的主基调是两个“防止”:一是防止房地产投资过热, 二是防止房价过快上涨。2004年以来, 房地产企业购置土地面积持续减少, 无疑加大了房价上涨的预期。当时, 宏观背景是流动性过剩, 居民收入增长迅速, 住房需求高涨。2005年、2006年, 仅仅对拆迁需求和外资购房进行了一些限制, 而买房一直享受85折利率优惠。直到2007年, 政府才第一次对“住房需求端”进行了较为严格的控制。于是, 房地产市场从2007年底开始出现回调。但到了2008年, 由于中国经济遭遇了金融危机的影响, 政策不得不进行逆转, 以期通过房地产业来提振国民经济发展。于是, 房地产市场开始进入上行通道。2009年, 中国经济率先复苏, 房地产市场更是一路高歌猛进, 直到高企的房价成为百姓头上的一座大山, 严重影响了民生保障。于是, 一系列房产调控新政出台。回顾多年的房地产市场调控历程, 新政调整供求关系的思路是非常正确的, 这是符合经济运行规律的, 房价高涨的局面肯定会有所改观。

四、我国楼市未来走向

篇4:关于房价的几笔账

房价收入比

所谓房价收入比,是指住房价格与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之比。按照国际管理,目前比较通行的说法认为,房价收入比在3~6倍为合理区间,如考虑住房贷款因素,住房消费占居民收入的比重应低于30%。但是据调查,全国大部分一线城市的房价收入比都超过了10。

以北京为例,北京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19000元(2006年),而北京市五环内期房均价为13754元/m2。若购买80m2的一套房子,总价约为110万元。在采用银行按揭贷款买房(贷款8成,20年期等额本息)的情况下,首付22万元,每月还款6644元。按2008年将要执行的新贷款利率,则每月还款约7000元。

显然,普通百姓即使东拼西凑交上首付,仍然无力支付每月的银行还款。即使月收入1万元的高薪阶层,在目前房价一直不涨的情况下,通常至少需要约5年才能准备够首付款,但再考虑到月供,每个月都将变得接近身无分文,甚至有可能成为“负翁”。

所以,目前大城市的房价普遍存在泡沫,人们应该学会理智,在力所不及的情况下不要急于买房。

租售比

所谓租售比,是指每平方米使用面积的月租金与每平方米建筑面积房价之间的比值。国际上用来衡量一个区域房产运行状况良好的租售比一般界定为1:200~1:300。如果租售比低于1:300,意味着房产投资价值相对变小,房产泡沫已经显现;如果高于1:200,表明这一区域房产投资潜力相对较大,后市看好。租售比无论是高于1:200还是低于1:300,均表明房产价格偏离理性真实的房产价值。

据最新数据显示,北京的房屋售价与租金比上涨趋势迅猛,平均租售比已经达到1:350,超过了国际公认的1:300的警戒线。而广州、深圳—带的租售比已经达到1:800,甚至更低。按照租售比1:200~1:300预计,折算成长期投资的年收益率,大约是4%~6%。现在租售比突破1:800,意味着收益率远低于4%,只有0.5%~1%。目前想把房地产作为长期投资,显然要承担较大的市场风险。

空置率

空置率是指某一时刻空置房屋面积占房屋总面积的比率。按照国际通行惯例,空置率在5%~10%为合理区,在10%~20%为空置危险区,在20%以上为商品房严重积压区。据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第二季度,北京市中高档住宅市场的整体空置率已达24.42%。

一位房产中介工作人员曾透露,要单看空置率的话一般不会超过50%,不过很大一部分都是租房子的,实际产权人的房屋入住率应该不会超过30%(即空置率在70%以上)。北京北三环安贞桥附近的一个小区,房子很早以前就卖完了,但是到了晚上却漆黑一片,没住几个人。这种状况在北京的很多小区里很常见。

建筑成本

篇5:关于房价调查报告

当前房价是高还是低的问题,一直是媒体争论的焦点问题。今天专家说,目前房价走势的拐点已经出现;明天专家又说,房价还要继续上涨。鉴于这种现状,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

首先我们走访调查了房地产交易市场。除了个别开发商认为当前房价还有一定降价空间以外,开发商普遍认为当前房价已经不能再降价了,否则房地产开发商都将破产。接着,我们问卷调查了民众,民众最普遍的观点认为,近十年,房价有的地方上涨了好多倍,现在房价不大幅度下降,他们很难买房。

开发商和民众作为一笔交易的买卖双方,调查结果可能有失偏颇,所以,我们专门对政府部门进行了走访调查。政府部门的答案总结起来主要是,政府不能干预市场行为,房价是高是低,应该市场说了算。至于民众反映买不起房,原因是多方面的,每年开发的经济适用房只可以解决千分之一的贫困家庭。

根据问卷调查,我们得出的结论,目前房价已经过高,高房价已经严重的影响了百姓的生活,造成了贫富差距的加大。

在我们所做的调查中,93%的人认为房价不正常,其中53%的人认为非常不正常。高房价的元凶究竟是谁?是土地财政?房地产GDP?城市扩张的巨大需求推动?还是“绑架”政府和银行的地产商?

1.1 政策刺激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楼市回暖,我国政府从2008年年底开始先后出台了购买首套房可享受首付两成和房贷7折的优惠、二手房营业税减免期从5年缩为2年、土地出让金可以分期付款等一系列住房、土地优惠政策。这些政策加上开发商的降价促销力度,大大刺激了楼市的刚需阶层。从而形成了春节后首轮以刚需为主力的购房热潮,让楼市迅速从寒冬复苏并回暖。楼市复苏的现实重建了人们对房地产行业的信心,开发商开始买地、开工建房。同时,银行信贷额迅速增加,通货预期也频频出现,投资者们又开始一步步进入楼市,使得我国房地产市场迅速升温,并出现超出预期的爆发式增长。

1.2 地价拉动

突飞猛进的地价成为房价上涨的第二大动力。2009年地王一个接一个地产生。就在2009年12月,中建国际联合保利分别以17.2亿、14.7亿、16.1亿的价格包揽奥体公园南区3号地、4号地、5号地;”在拿地的过程中竞争越来越激烈,拍卖现场紧张的举牌,使得价格以每3分钟上亿元的惊人速度攀升,地价高涨的结果就是房价上涨。

1.3 营销策略的运用和改变

在楼市回暖的情况下,开发商更是抓住机遇,运用各种营销策略,为房价的飙升添上最后一份热量。随着房地产市场不断升温,开发商面对突然涌现出如此多的购房者,营销策略也发生了改变,由最初的降价促销变为销控,即减少供应套数,拉长供应期,甚至一栋楼分单元、分楼层销售。结果就是在爆发性购买面前,原本就并不充裕的房源已经呈现出供需不平衡的局面,推动房价一步步登上云霄。

在上述三大因素的刺激和推动下,一直处于观望状态的投资者和消费者,把压抑很久的需求一下子释放出来,使得房地产市场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

在关于房价调查问卷的结果中

2、房价走向预期 百分比(%)

价格会继续上涨,上涨幅度会加大 3.6%

价格会继续上涨,上涨幅度会平衡 10.9%

价格会继续上涨,上涨幅度会下降 6.4%

价格保持不变 24.3%

价格会有所有下降,下降幅度会很大 4.4%

价格会有所有下降,下降幅度不会很大 50.4%

中国房地产指数研究院新公布的《2010年第二季度购房者消费调查研究》显示,在国家采取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措施背景下,购房者观望心理严重。六成人坚信房价下跌。综合各种原因总结:

2.1 2010年房价大涨不可能,大跌也难,总体趋于平稳

首先,中央高度重视房价过快上涨等问题。例如,“个人住房转让营业税征免时限由2年恢复到5年,其他住房消费政策继续实施”。同日,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明确表示,要抑制投机性购房。12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综合运用土地、金融、税收等手段,加强和改善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这些楼市调控表述说明中央对房价过快过多上涨等问题已经高度重视,表达了决策层调控房地产市场、打击高房价的决心。

其次,打击地价上涨预期,有效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09年3-11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售价环比涨幅逐月扩大,全国楼市一片普涨。事实上,土地价格大幅度上涨,是不断推高房价的一大推手。如果政府严厉惩罚囤地炒地者,必然会打击地价上涨预期,从而遏制房价持续上涨。

最后,抑制投机性购房有助于平抑房价。二套房贷首付比例提至40%以及其他相关政策陆续出台,相信会打击投机性的购房行为,对平抑房价起到一定的作用,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总之,只要这些政策落实到位,相信房价疯涨一定会得到遏制,最终使房价涨幅回落,趋于平稳

2.2 分时段来看房价走势

上半年房价主要还是由供求关系决定,尽管有效需求降低,但新开工入市面积很少,加上政策的时滞效应,将依然在高位震荡;但下半年,随着新增供应的增加,供求平衡,房价会逐渐趋于平稳。

3.逾九成人认为房价不正常

调查问卷显示,当被问及现在的房价是否正常时,逾九成的受访者认为不正常

过高的房价,让很多消费者望而却步,不得不放弃或推迟买房计划,受访者中打算在1年内买房的只有99人,占7.7%,而选择5年后买房或不买房的,达636人,占49.5%。

4.八成受访者选择按揭买房

现在的房价确实很高,那么多少价位才能被接受?调查显示,受访者能够承受的单价与现实有较大差距。在支付方式上,受访者表示,如果购房,将采取银行按揭贷款方式付款,占82.7%。

置业能力方面,受访者的置业能力中等偏低,有超过一半的首付能力在10-20万,1/2的月供能力在1000元以下。

住房现状方面,有一半以上的受访者没有房子,目前主要通过租住农民房或商品房解决住房问题,说明市场上的住房需求巨大,不过,房价高企和政策打压促使大部分受访者都放缓买房,同时,高压政策下投资需求受到压抑,市场上的住房需求以自住为主。高房价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使得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抑制房价过快增长房价的火速增长,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从“国四条”到“拿地首付不低于50%”,再到“营业税优惠政策”终止,中央政府密集出台了多个楼市调控政策。

4.1 “营业税优惠政策”终止

2008年年底,针对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的严重冲击,特别是房地产市场低迷的状况,国务院调整了个人住房转让营业税征免时限,由5年调整到2年。2009年12月9日,个人住房转让营业税免征时限由2年恢复到5年,有望打击投机性的购房行为,其他住房消费政策继续实施。

4.2 “国四条”

2009年12月1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提“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研究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提出四项调控措施:一要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的有效供给;二要继续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型住房消费,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三要加强市场监管;四要继续大规模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4.3“拿地首付不低于50%”

2009年12月17日,财政部、国土部等五部委出台《进一步加强土地出让收支管理的通知》,明确开发商以后拿地时,“分期缴纳全部土地出让价款期限原则上不得超过一年,特殊项目可以约定在两年内全部缴清,首次缴款比例不得低于全部土地出让款的50%”。如果开发商拖欠价款,不得参与新的土地出让交易。

4.4 二套房贷首付比例提至40%

2010年1月10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提出了包括加大保障性住房供应、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等十一条措施,简称“国十一条”。在这十一条措施中,“对已利用贷款购买住房、又申请购买第二套(含)以上住房的家庭(包括借款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40%,贷款利率严格按照风险定价”。

当前房价的高居不下主要与社会制度有关,如果不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根本不可能实现“住者有其屋”的理想;那些试图依靠市场机制来解决住房问题的建议和措施,只会进一步强化住房问题的失范现象。日本佛教真言宗的开山祖师空海曾言,“因为受小我的束缚,所以看不到事物。因而自己要和大日如来化为一体。即宇宙的生命和自己划为一体,这是大日如来就进入自己之中。这就是大我。站在大我的立场上,事物就会看得很清楚,而且一般认为办不到的事情也能办得到”。同样,日本稻盛财团董事长稻盛和夫也强调,如果仅仅“拘泥于自己的事业、自己的利益,看到的范围就会有限,自己周围的狭窄的利与虽然能够看到,但超过一定的范围就看不到了。如果能摆脱利己,摆脱自己的事业、自己的具体活动,视野就会扩大好多倍。我发觉去掉自己的私心来思考问题,我的视野就会扩大”。显然,作为社会的精英,应该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和高度人文关怀精神,真正的经济学家也应该关注公共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就房地产而言,经济学家应该更多地关注当前房地产市场中内在的制度缺陷并探寻完善之途径而不是去预测房市,后者仅仅是专门行业或职能机构中经济分析师的责职。然而,当前的一些经济学却把自己置于经济分析师的立场,局限于那种基于供求分析的狭隘领域和视角,基于孜孜小利来观察社会现状并由此提出政策建议,从而就将社会问题的现状与合理性相混淆了,这是当前房价等问题久而不决的根源。

5.结束语

篇6:关于房价问题的调研报告

题目:关于房价问题的调研报告

学校: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指导老师:李

成员:徐建娇 2010201150146

慧 2010201150147

畅 2010201150148

博 2010201150151

当下住房问题的几点思考

——武汉市住房问题调研报告

为实践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相关文件的指示精神,切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武汉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调研组从“城市社区基层民主建设”、“ 房价问题”、“ 分配不公问题”、“就业难问题”、“看病难问题”、“农民工生存现状”、“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新《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者经济生活影响”、“信仰问题”等九个方面展开问卷调查,以求获得其一手资料。本文主要就房价问题展开调研,对目前武汉市房价状况进行了基本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完善建议。

一、调研对象

本次接受调研的发出问卷200份,回收173份,其中有效问卷168份。在被调查者中,男性83人,女性90人。从调查对象的个人信息来看,其分布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本科学历以上者为多数,共有143人,占到总人数的85.1%,其余则主要是高职大专,共25人,占总人数14.9%。从调研对象的学历分布看,基本反应了我国社会目前的学历总体分布状况,抽取的对象具有一定代表性。

第二,在我们的抽样中,未婚人士占据较大比重,有102人,其中31人表示有结婚打算。考虑到结婚产生的新房需求较大,因此,预计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调研结果,因此,这点不容忽视。第三,收入水平基本保持在1500-2000之间,共有83人,其中67人工作已有一年工作经验,1500元以下34人,31人属于刚刚参加工作的毕业生,另有54人收入超过两千,但其中29人已经结婚。从收入结构看有较高代表性,但值得注意的是,超过五成的人对自己的收入状况不满意,而且从总体上也反映出武汉市目前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

第四,在我们的调研对象中,武汉人有113人,占据多数,拥有武汉户口的则有127人。从这一数据至少可以看出,调研对象大多在武汉市有多年生活经验,对武汉市的相关情况有一定了解,能够较为真实、客观地反映出武汉目前的真实状况。

二、对住房问题的调研结果

在住房问题的调研上,我们主要从样本的住房现状和消费倾向两个方面着手,其结果如下。

第一,在住房现状上,呈现以下特点。

首先,拥有住房产权的人数极少,仅37人,只占总人数22.0%,其中还有4人属于单位福利房性质,大多数被调查者没有住房产权,其中82人租住房屋,包括34人与人合租,49人属于有居住权而无所有权,主要是借住亲友家中37人,7人是单位临时安排的住房。所以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从现状来看,大多数人尚未拥有自己的住房,住房需求依旧保持在较高水平上。

其次,在住房条件上,情况相对较为乐观。81.5%的人住房中拥有完备的洗漱条件,55.4%的人住房中有网线和暖气(空调)等设施。可以看出,武汉市总体住房条件还是相对不错。最后,在住房面积上,人均住房空间基本上在30平米以上,有134人,其中57人在60平米以上。

综合以上几点,我们不难作出结论,武汉市目前的住房状况还是较为不错的,但主要问题是大多数人尚难以拥有属于自己的住房,对住房的需求还是较大。

第二,在消费倾向上,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首先,总体上,大多数人对买房仍持观望态度。有买房倾向的人仅33人,仅占所有人数的19.6%,其中多数是出于准备结婚的打算,有31人。而在持观望态度态度的人中,72.6%的人表示,房价问题是考虑的关键因素。

其次,住房购买力较低。在准备买房的33人中,31人需要亲友的资助或贷款按揭,只有2人是完全依靠自己负担的,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人的购房动机也与其他人不同,一人选择是改善住房条件,另一人选择外地迁入因素。而且从上文对调查对象状况的简介来看,大多数的样本的收入尚无力负担高额房价。

最后,非常明显的一个变化是,多达167人都将价格作为购房考量的最重要因素,其次受人们关注的主要是交通、教育环境等,从这不难看出,被调查这在购房问题上渐趋理性和现实,当然,这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前房价的飞涨已明显超出普通民众的承受范围。从我们的调查来看,多数民众的预期房价在6000元/平米左右,但事实上武汉市目前的商品房价格显然已经超过了这一标准。

三、现象的阐述 从此次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问题。第一,从市场供求关系层面看,目前武汉市的商品房需求仍旧很大,但同样存在巨大的供需缺口。

一方面,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大多数人尽管已经解决了居住问题,但仍没有取得住房产权,换言之,住房问题也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这本应该为房地产开发商提供巨大的市场;可另一方面,受制于经济能力,除少数有急用的人外,大多数人对买房仍持观望态度,这就导致了较大的缺口。开发商看到了市场的巨大潜力,而往往忽视了这种潜力转化为市场份额的可行性问题,其结果就如同我们通常所言,新项目不断上马,房价不断飙升,可由于市场购买力的缺乏,这种缺口会越来越大,房产的泡沫也会越来越多,最终给我国经济埋下极大隐患,长此以往,很有可能会造成毁灭性的结果,因此,抑制房地产市场过热,提高市场购买力是极为必要的。

第二,房价问题正逐渐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并对整个房地产业产生越拉越大的影响。

在过去十多年中,交通和教育资源一直是人们购房的重要因素,只要翻开那时的楼盘宣传广告,大体上都离不开这两点。但通过调研我们发现,随着房价的上涨,价格因素越来越重要,逐步上升为最为重要的因素,这不仅仅影响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同时对于房地产业而言,也必须认识到高房价的双重效应,既可能带来巨额利润,也有可能杀鸡取卵,导致资金回笼周期延长,对开发商而言这也是巨大的灾难。第三,从我们的调研结果来看,商品房的需求弹性是比较大的。我们可以看到,由于价格对人们购房动机的巨大影响和人们的负担能力有限,加上二手房市场的兴起和房屋租赁的规范化,大大增强了商品房市场的需求弹性。这也使得更多人可以在这一过程中持观望态度。在调研中我们注意到,82.1%的人预计房价仍将继续上升,但很少有人因此而采取投机行为或通过提前购房来减少损失,而是更多地抱着观望态度,期待着房产市场进一步的变化,尤其是政府的宏观调控。几乎所有接受调研的人都认为政府在房价上涨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这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民众对于政府的期望事实上是非常高的。

四、房价上涨的内在机理

综合以上几点,我们不难发现,最终“住房难”问题的落脚点还是回到了房价问题上,因此,弄清房价上涨的内在机理,从而解决房价与市场购买力之间的巨大缺口,也就成为我们解决住房问题的基本思路。

导致房价上涨的因素很复杂,但一般认为存在以下六点原因。

第一,总体需求呈旺盛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居住的要求和需求也日益提高,在我国的很多城市,都出现了住房供不应求的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房地产总体需求强劲造成供求关系紧张,直接或间接影响了房地产总体需求水平的提高,推动了房价的上涨。

第二,人口的高速增长、资本和劳动力向中心城市流动。人口的阶段性快速增长,居民收入的阶段性积累,使住房需求集中释放,导致房价持续上涨。近年来,我国大中城市,尤其是东南沿海城市,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在促进了沿海城市的经济增长、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这些城市带来了较大的住房压力,基于我国“人多地少,人多房少的”基本国情,从而在客观上导致了我国整体房价的不断上涨。我国在快速城市化和全球化的过程中,为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更高的生活质量,资本和劳动力向中心城市流动,这就形成了美国经济学家定义的“超级明星城市”,在这些城市中,房地产市场不再仅仅是本地人的市场,城市住房价格与当地居民的住房支付能力背离程度不断提高。但资本和劳动力仍然争相流向这些城市。第三,住房供应结构的不合理。国家统计局的权威数据表明,商品住房投资、供应结构还不够合理,经济适用房的比重不断下降,住房空置不断增加,成为近几年来房价上涨持续加剧的原因之一。随着商品住房供应量的增加,由于不少地方政府执行住房供应保障政策不力,部分开发商热衷于大户型、高档房的建设,使得经济适用房的竣工面积所占比重下降。1998-2006年,商品住房中经济适用房竣工面积的所占比重总体下降非常明显,别墅、高档公寓空置面积比重逐年增加,从而影响了商品住房的供应结构。为了进一步改善我国的住房供应结构,第四,土地资源严格控制且价格上升,推动房价和地价互动上涨。对地价和房价的关系有两个截然不同的观点:一个观点认为地价是由市场决定的,另一个观点认为地价上涨推动了房价上涨。我认为两者是相互交替影响的,房价带动了地价、地价推动了房价。近年来,城市土地供应紧缩,住宅产品供给压力不断增大,直接导致供求关系紧张,致使地价快速走高。地价不断创出新高是缘于土地偏紧,而且这种土地偏紧仍将在今后较长时间内持续。从地理上看,我国虽然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但适于房地产开发的平地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12%左右,而且90%的平地集中在沿海地带。地价作为房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快速增长的住房需求又进一步加剧了房地产开发土地的供需矛盾,从而导致新一轮房价的快速上涨。

第五,建筑开发成本上涨,近几年来,我国城镇尤其是一些大中城市的房价之所以节节攀升,从不回头,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国1998年以来连续八次降息,使名义利率达到了历史上最低位。就房地产业而言,过度的低利率助长了开发商的盲目投资,引发了钢铁、水泥等行业的盲目发展,使得建材价格一直处于高位运行,建筑用钢材价格居高不下,其它建材如水泥和玻璃,价格也处于总体上涨的态势,使国民经济越来越失调。建材价格的上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建筑所需的土地成本、材料成本、人力成本、资金成本和管理成本等也随市场行情不断提高,它们的提高也会影响到住房的价格。

第六,住房周边硬件条件的完善,城市土地成本是构成住宅产品的主要因素,住房周边硬件条件,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提高了地段的价值空间,直接促使房价的总体上升。地铁线路建设的开展,快速干道的逐步开通,相关城市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住房周围的一些重要市政设施、公益工程的建成都间接的提升了住房的价格。因此从城市开发建设的速度与规模上看,在改善了城市环境的同时也拉动了周边房价上涨。

除去以上六点,通过调研,我们还认识到,房价上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政府。事实上,在许多地方,近年来房地产市场的火热为政府部门带来的不仅仅只是政绩,通过土地审批,产权租赁等一系列手段,许多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在这一过程中“寻租”,获得了相当可观的利益,这使得政府一方面沉溺其中难以自拔,另一方面也受制于房产商们,形成了新的“利益团体”,这是极为危险,也是为什么中央宏观政策难以落实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解决住房问题,决不能单单依赖于经济手段,相应的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是必须的。

五、解决措施

经过调研和学习,我们认为,解决房价问题,应从经济、行政、法律三个层面着手。首先是经济层面。

一方面进一步严格控制土地供应量。按照经济学常识,需求旺盛时增加供给,价格自然会相应下滑。但就商品房这类特殊商品而言,问题不那么简单,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先找到产生问题的关键。产生这个问题的关键,除了商品房供应结构不合理,高价位房供应过多而中低价位房供应偏少以外,主要是进入房地产业的社会资金太多,投资回报率偏高。所以,当前问题的关键不是土地供应量偏紧的问题,而是房地产业的利润率偏高存在投机因素作祟的问题。只有严格控制土地供应量,才能抑制由投机诱发的商品房需求,使房地产开发商,以及公众投资者回归理性。

另一方面完善房地产税制,开征房地产增值税,整顿土地市场。这样既能使炒房

炒地无多少利益可得,进而引导大量社会资金从房地产业中抽出来,达到打破由房地产开发商结成的价格同盟、抑制需求、平抑房价的目的,又能对国有土地进行一次全面清查,摸清家底,严格按有关法规对擅自改变用地方向的行为作出处理,由政府收回逾期不开发的土地扩充政府土地储备。

其次是法律层面,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信息反馈监控体系、完善土地政策、住房政策等相关制度体系在有效抑制房价上涨有重要作用。同时,建立和健全房地产信息发布制度保证信息的现时性。完善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在现有基础上,积极开发分地区、分品种、分项目的住房信息,并定期向社会发布,使市场主体及时了解有关信息,掌握市场走势。要及时建立多层次的房地产市场预警系统,建立综合的预警指标体系,重点监控土地、投资、价格、空置率、供求状况等指标,为房地产市场各主体决策提供服务 最后作为政府,应当充分发挥其作用,合理利用其职权,加强对社会的综合治理,为平抑房价创造良好的外在条件。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加强住房需求的管理。对不同的对象要通过不同的手段进行管理,即对住房需求进行差异化的管理:做到不同收入的人选择不同新旧,不同价格的住房,避免盲目跟风购买新房、好房,从而也有效的遏制了住房的价格上涨。当前所要做的是进一步完善这种住房供应体系,基于我国人多地少,人多房少的基本国情下,房价上涨是长期趋势,适度增加住房供给,鼓励正常需求;限制集团购房,抑制超前需求;控制城市房屋拆迁面积,减缓被动的住房需求;运用多种手段,打击投机需求。强化住房租赁管理,要建立和健全租赁市场的规章制度,维护双方当事人的利益,规范租赁市场的健康,正常和有序发展。培育住房梯度消费。强化合理消费观念,倡导建设小户型住房、购买二手房、租赁住房等方式,让住房市场回归正常的供需状态。

第二,加快我国农村城市化的建设,进一步扩大城市化的空间。我国的城市化与房价的关系取决于城市化是以怎样的形式进行的,如果是采取农民进城的方式,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便会造成城市的拥挤和住房紧张的压力。而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必须要改变农民进城的方式,通过对农村经济开发区的建设来加快农村城市化的建设。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关于房价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关于房价调研报告04-18

房价调查报告04-27

房价市场调查报告04-18

论房价上涨开题报告08-18

两会房价论文范文05-12

酒店客房房价范文05-28

两会房价论文提纲11-15

当房价遇上通胀04-22

城镇化率房价05-11

房价走势分析05-05

上一篇:电钻使用安全操作规程下一篇:高中生申请新加坡留学需要具备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