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周运动第一轮复习

2024-05-09

圆周运动第一轮复习(精选6篇)

篇1:圆周运动第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十三)

(时间:45分钟 分值:85分)

(对应学生用书第305页)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陈独秀在1915年创办《新青年》杂志,行销达一万六千份,蒋介石是这本刊物的经常读者,毛泽东自称受这本期刊影响深远。此刊畅销是因为其()A.反映国共两党的心声

C.启蒙救亡的爱国立场

B.代表社会主流舆论 D.指导中国救亡运动

C [中国共产党是1921年成立的,材料提供的时间是1915年,故A项错误;陈独秀在1915年创办《新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兴起,并不代表当时的社会主流舆论,故B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发起者的最初目的就是启蒙民众的思想,1915年的蒋介石和毛泽东都是爱国的进步青年,《新青年》杂志畅销是因为其启蒙救亡的爱国立场,故C项正确,D项错误。] 2.蔡元培认为,民族文化如果能贡献于世界者,需要两个条件:第一应以固有文化为基础,第二要能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为养料。材料表明蔡元培()A.已经有兼容并包的教育思想 B.思想观点具有文化融合的痕迹 C.对中国的儒家文化非常推崇 D.对西方文化有绝对肯定之倾向

B [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激起了许多爱国仁人志士要决心学习了近代西方先进的文化,蔡元培开始留心西学,研究西方文化,提出材料中“需要两个条件”,而直到191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锐意改革,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故A项错误;文化融合与材料中“第一应以固有文化为基础,第二要能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为养料”相符,故B项正确;非常推崇儒家与材料中“要能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为养料”不符,故C项错误;对西方文化有绝对肯定之倾向与材料中“第一应以固有文化为基础”不符,故D项错误。] 3.“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共有100多种科技期刊问世、创刊,其中大多是自然科学期刊。”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导学号:61600060】 A.新文化运动宣传科学的推动 B.中国科技事业全面发展的影响 C.辛亥革命后西方科技的引入 D.五四运动促进了国民思想解放

A [根据材料“1919年”“大多是自然科学期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新文化运动大力倡导“科学”,故A项正确;B项与史实不符;辛亥革命主要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故D项错误。] 4.1919年继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之后,国民党元老戴季陶尝试用马克思主义说明中国伦理问题,称赞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天才”,称马克思是“近代经济学的大家”“近代社会运动的先觉”。由此可见()A.戴季陶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持怀疑态度 B.以俄为师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的一种追求 C.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社会主流思想 D.国共合作的实现使戴季陶思想发生改变

C [三民主义是国民党的指导思想,戴季陶只是“尝试用马克思主义说明中国伦理问题”,故A项错误;以俄为师是当时马克思主义者的一种追求,并非所有的知识分子,故B项错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成为主流思想,对国民党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故C项正确;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时间为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与材料所提及的时间不吻合,故D项错误。] 5.1920年,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先后两次下令改小学一、二年级的“国文”为“国语”,并且规定到1922年废止小学文言体教材。由此表明()A.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教育语体改革 B.教育制度改革开始走向基层社会 C.新文化运动已经深入社会的下层 D.胡适、陈独秀等大力提倡文学革命

A [根据材料“‘国文’为‘国语’”“废止小学文言体教材”可得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教育改革,故A项正确;小学的教育语体改革不能说明教育制度改革开始走向基层社会,故B项错误;新文化运动主要仅限于知识分子,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有限,且C项在材料无体现,排除;在新文化运动中,胡适、陈独秀等大力提倡文学革命,但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 6.孙中山在分析太平天国何以失败时认为:“最大的原因,是他们那一班人到了南京之后,就互争皇帝,闭起城来自相残杀”“那种失败,完全是由于大家想做皇帝”。为避免这种现象的重演,孙中山提出要实行()A.民族主义

C.民生主义

B.民权主义 D.新三民主义

B [根据材料“那种失败,完全是由于大家想做皇帝”可以看出孙中山认为其失败是因为争做皇帝,没有解决权力的分配问题,而解决此问题的办法只有通过实行民权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方式,故B项正确。] 7.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说:“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材料说明孙中山实行民生主义的目的是

()【导学号:61600061】

A.奠定政治革命社会基础 B.改革社会财富分配不均 C.实现生产资料国民共享 D.推翻欧美在华殖民统治

B [题干信息说明欧洲的问题主要是贫富不均,所以被列为三民主义革命的重要内容,故B项正确。] 8.孙中山在《大总统宣言书》中宣布了合五族共建民国的思路,但1920年《在上海中国国民党本部会议的演说》中说中国不止五族,应该合各族成为一大民族。1921年认为“不能笼统讲五族,应该讲汉族的民族主义,使其他各民族同化为汉族”。1924年又指出,中国应通过联合各宗族,而成为一个民族。这一变化()A.表明孙中山仍然坚持大汉族主义的狭隘观念 B.适应了中华民族独立与国家统一的时代要求 C.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第一次合作实现 D.明确了孙中山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立场 B [“中国应通过联合各宗族,而成为一个民族”表明孙中山已经脱离了狭隘的大汉族主义的观念,故A项错误;中国成为一个民族表明孙中山把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放在了一起,符合时代的潮流,故B项正确;推动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第一次合作实现的是共产国际,故C项错误;明确孙中山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立场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 9.1921年6月,孙中山说道:“因中国积弱,主权丧失已久,宜先求富强,使世界各强国皆不敢轻视中国,贱待汉族。实行积极的民族主义,不惜用革命的手段反对外侮。”这说明孙中山()A.意识到民生主义比民族主义更为重要 B.首倡以革命的手段实现民族主义 C.认为民生主义有助于实现民族的独立 D.吸收了中共革命纲领的合理成分

C [“宜先求富强”说明孙中山意识到实现民生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先后,并不能反映出民生主义比民族主义更为重要,故A项错误;“不惜用革命的手段反对外侮”说明孙中山倡导以革命的手段实现民族主义,但材料不能反映出“首倡”,故B项错误;“宜先求富强,使世界各强国皆不敢轻视中国”,可见民生主义(求富)有助于实现民族的独立(自强),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孙中山的主张受到中共革命纲领的影响,故D项错误。] 10.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一书中说,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和“新三民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在1940年提出的,国民党始终称“联共”为“容共”,即容纳共产党之意。下列对“三大政策”和“新三民主义”的认识正确的是()A.与国民革命没有关系 C.政治立场影响历史理解

B.是抗日战争的产物 D.历史解释毫无客观性

C [“三大政策”和“新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在1924年召开的国民党“一大”上提出来的,国民党“一大”后,国民革命运动就开展起来了,故A项错误;“三大政策”和“新三民主义”是和国民革命有关的,不是抗日战争的产物,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一书中说,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和‘新三民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在1940年提出的,国民党始终称‘联共’为‘容共’,即容纳共产党之意”可以看出国共双方站在不同的政治立场上对历史的理解是不同的,故C项正确;D项说法太绝对,错误。] 11.1925年3月,孙中山在《致苏俄遗书》中说道:“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绊。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孙中山晚年为了继续完成“民族革命”()A.提出了三民主义 C.领导了辛亥革命

B.倡导了三大政策 D.主张“平均地权”

B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提出来的,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孙中山晚年为了继续完成“民族革命”倡导了三大政策,故B项正确;C项不符合史实;主张“平均地权”是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提出来的,故D项错误。] 12.在中共二大上,毛泽东说:“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阶级利益,民主主义革命成功了,无产阶级只不过得到了一些自由和权利,还是不能完全解放。而且民主主义成功,幼稚的资产阶级便会迅速发展,与无产阶级处于对抗地位。因此无产阶级便必须对付资产阶级,实行‘与贫苦农民联合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二步奋斗。如果无产阶级的组织能力和战斗力强固,这第二步奋斗是能跟着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即刻成功的。”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A.毛泽东对新三民主义持赞成态度 B.提出无产阶级应掌握民主革命领导权 C.民主主义革命后应开展社会主义革命 D.呼吁加快与国民党合作开展民主革命

C [材料所给时间是中共二大,即1922年,此时新三民主义尚未提出,故A项错误;无产阶级是否要掌握民主革命的领导权是在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后,与此题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而且民主主义成功,幼稚的资产阶级便会迅速发展,与无产阶级处于对抗地位。因此无产阶级便必须对付资产阶级,实行‘与贫苦农民联合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二步奋斗”可知毛泽东认为民主主义革命后应该开展社会主义革命,故C项正确;材料探讨的是民主革命胜利后的事情,而不是与国民党合作开展民主革命,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5分)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也是新中国的缔造者。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为了捍卫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了维护革命的三民主义,为了中国的民族解放事业和抗日的民主团结……从1939年下半年,共产党人连续发表一系列文章,阐明自己关于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关于中国革命的基本观点。其中主要有1940年2月毛泽东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材料二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经济纲领是:把操纵国计民生的即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收归国有,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在此基础上发展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合作经济;允许那些不操纵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文化纲领是……即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相结合,这就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就是我们要造成的新中国。

——以上材料均摘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的时代背景和目的。(13分)(2)概括材料中毛泽东阐述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前后是如何实践的?并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提出看,体现了毛泽东怎样的创新精神?(12分)【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国民政府及中共的关系进行回答;第二小问,从材料“为了捍卫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了维护革命的三民主义,为了中国的民族解放事业和抗日的民主团结”等信息中不难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涉及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制度特点,需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作答;第二小问,结合课本知识可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第三小问,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背景: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相持阶段,国民政府调整对内政策。

目的:中国共产党为了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打败日寇,实现民族独立;为建立新中国创造条件。

(2)特点:政权上,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阶级的联合专政;经济上,国营经济为主体的各种经济并存发展;文化上,民族的、科学的大众文化。实践: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创新精神:具体国情与革命理论相结合;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精神。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孙中山的多数追随者仅致力于推翻满人,建立共和国,而很少有人关注民主重建与解决民生这些更重要的任务。当帝国被推翻、民国成立之时,他们认为自己的主要目标已经实现。他们因此不顾孙中山的反对,情愿同袁这种毫无原则的人进行妥协。至于三民主义,他们完全抛弃了民权和民生主义,只接受了民族主义的部分内容。他们并未意识到在民国建立后,必须继续进行反对帝国主义的抗争。他们也无视孙中山三阶段的革命方略,而只是乐于同遗老遗少合作,并优待废帝,这些都为以后军阀割据及复辟帝制的企图铺平了道路。

——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整理

根据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论证所提观点。(要求:明确写出所提观点,论证须有史实依据)【解析】 这是一道观点论述题,首先必须根据材料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如:“资产阶级革命派自己葬送了革命成果”,所拟论题符合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引用1-2个具体史实支持论题,对史实的分析准确,由此推导出的结论顺理成章;论述完整、清晰,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答案】 示例:

观点:资产阶级革命派自己葬送了革命成果。

论证: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设计了一个美好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但是,革命派的多数成员未认识到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的重要性,认为推翻清政府即完成了革命任务;袁世凯掌权后走上复辟帝制的独裁道路并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及北洋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新的代理人,资产阶级革命派向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封建军阀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进行妥协。所以,辛亥革命并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暂时失败。

篇2:圆周运动第一轮复习

(时间:45分钟 分值:85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6·河南商丘模拟)人文主义是西方中世纪晚期以来人们的精神追求。启蒙运动高举理性旗帜,把人文主义发展到新的高度。“人文主义”的本质含义是()A.洞察宇宙,探索人生

C.肯定人性,追求幸福

答案 B 2.(2017·东北四市教研联合体调研)学者杨晓东认为:“启蒙并不是告诉你如何思考,而是启发人说,你原本就已经有充分的理智,只是精神上被管制的习惯使你既懒惰又没有勇气使用你的理智。”基于这种分析,他认为“启蒙”主要是()A.知道应该怎样思考

B.彰显人性的尊贵价值 C.自主开拓精神家园

D.追求自由平等的理想

解析 从“而是启发人说,你原本就已经有充分的理智,只是精神上被管制的习惯使你既懒惰又没有勇气使用你的理智”,可知“启蒙”是要求人运用理智自主思考,故C项正确。答案 C 3.(2017·湖南衡阳调研)伏尔泰在认识论上坚持人的思想源于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经验,并根据牛顿的科学原理解释物质世界。他的宗教观是自然神论,主张上帝就是自然界不可抗拒的规律。这说明伏尔泰()A.在认识与宗教上坚持理性原则 B.主张宗教信仰自由与思想自由 C.认为自然科学应当为宗教服务 D.认为宗教信仰与科学截然对立

解析 本题考查伏尔泰的思想。结合伏尔泰对待自然科学和宗教的态度可知他的思想体现了启蒙运动的核心特点——理性主义,A项正确。材料只指出了伏尔泰对上帝的态度,B项说法错误,排除;C、D两项说法明显错误,排除。答案 A 4.(2016·广西桂林模拟)伏尔泰赞扬孔子“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是超越基督教教义的最纯粹的道德。其赞扬孔子的主要意图是()A.借助孔子道德反对基督教神学思想 B.宣传平等思想构筑近代社会理念 C.借助孔子思想倡导建立共和制

B.追求自由,强调平等 D.否定教会,信仰得救 D.利用中国道德政治批判西方现实

解析 伏尔泰吸收儒家思想主要是为了建立资产阶级理性国家,反对基督教神学思想不是主要意图,故A项错误;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主张吸取儒家文化中的合理部分来推动社会改革,故B项正确;伏尔泰倡导君主立宪制,不是共和制,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伏尔泰批判西方现实信息,故D项错误。答案 B 5.(2017·新疆乌鲁木齐调研)19世纪的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说:“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比美国更多地运用18世纪哲学家在政治问题上的种种最大胆的学说。”“最大胆学说”指的是()A.人文主义思想

C.三权分立思想

B.民主共和思想 D.自由主义思想

解析 根据所学,18世纪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成为后来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美国1787年制宪会议的理论依据之一即是孟德斯鸠的分权理论,选择C项符合题意。答案 C 6.(2017·河北唐山模拟)伏尔泰认为:“当君主是一个哲学家时,对人们来说是最大的幸福。”卢梭认为:“专制君主永远都是暴君。”狄德罗指出:“公正、温和、开明然而专制的统治者连续几朝的统治,对人民来说也许是最大的不幸。”由此可见他们()A.对君主专制态度迥异 B.都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C.都主张人民权力至上 D.都宣传天赋人权学说

解析 本题考查启蒙思想。伏尔泰主张君主立宪制,卢梭、狄德罗反对任何形式的君主专制,由此可知,他们都反对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B项正确;材料既未涉及人民掌握国家统治权的问题也未涉及公民个人权利的问题,故C、D两项错误。答案 B 7.(2016·四川乐山三模)“法国有自己的国情——它有强大的专制传统,却没有产生革命。……在法国非用暴力方式才行。在这个意义上讲,……法国需要卢梭。”“法国需要卢梭”主要是因为()A.卢梭是大革命的思想先导 B.卢梭宣扬浪漫主义 C.卢梭倡导了人民主权学说 D.法国缺少政治理性 答案 C 8.(2017·山东青岛模拟)从伏尔泰的自由和法制、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卢梭的人民主权到康德的道德有限理论,这些观点()A.来源于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践 B.构建了系统的民主思想体系 C.没有解决民主制度的运作问题 D.实现了德治和法治的统一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法国启蒙运动的思想家的主张,这些是新兴资产阶级在思想上的体现,不是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践,故A项错误;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从不同角度论证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因此构成了系统的民主思想体系,故B项正确;材料中提出的三权分立、人民主权为资本主义社会提出了基本的运作模式,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体现出德治的要求,故D项错误。答案 B 9.(2017·天津十二区县重点中学调研)伏尔泰与卢梭都是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但两人的一些主张却是“水火不容”、“势不两立”。其最主要的表现是()A.是否主张天赋人权 B.是否反对财产私有 C.是否反对君主制度 D.代表阶级利益不同

解析 天赋人权是二者的共同主张,故A项错误;二者都属于资产阶级思想家,不会反对财产私有制,故B项错误;伏尔泰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卢梭主张主权在民、建立彻底的民主共和政体,故C项正确;二者都为资产阶级代表,故D项错误。答案 C 10.(2017·河南洛阳调研)有人说,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只是刚刚撕开了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启蒙运动则进一步撕裂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这三者都()A.着重强调人的平等自由 B.推进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C.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特征 D.促进欧洲思想的彻底解放

解析 前者“笼子”是教会的精神束缚,后者“笼子”是来自教会和封建制度的束缚。强调人的平等自由只符合启蒙运动,故A项错误;三者都推进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但与题意撕开人类身上的“笼子”,即思想解放无关,故B项错误;三者都反对封建教会,故C项正确;促进欧洲思想的彻底解放只符合启蒙运动,故D项错误。答案 C 11.(2017·广东汕头调研)18世纪以前,“古代中国”在西方人的笔下可说是尽善尽美,但自19世纪以来,英、美基督徒却将其变成了诈骗、不公正、没有灵魂、杀婴、奴隶、仇外主义、否认真理的代名词。对“古代中国”的不同描述反映出()A.中国儒家伦理道德受到冲击 B.西方对中国的认识日益深入 C.西方经历了剧烈的观念变动 D.西方世界兴起和中国的衰落

解析 中国儒家思想受到冲击与西方人对“古代中国”的不同描述没有因果关系,故A项错误;对“古代中国”的不同描述反映了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是不客观的、片面的,故B项错误;19世纪以来,西方社会在政治上代议制开始普遍确立,经济上正在进行工业革命,思想领域进行启蒙运动,经济、政治、思想的急剧变革,人的观念发生很大的变化,导致对“古代中国”的看法也发生很大的改变,故C项正确;西方人对“古代中国”的不同描述反映的是西方思想观念的变化,不能反映出中国的衰落,故D项错误。答案 C 12.(2016·云南昆明联考)当代史学家西斯·马丁在《思想的进步史》中说,与文艺复兴运动相比,启蒙运动在许多方面都有明显的超越。“超越”主要表现在()①以“理性”为核心 ②抨击教会的腐朽 ③提出人民主权学说 ④将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制度 A.①②③

C.①②④

B.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文艺复兴提倡人性,启蒙运动以“理性”为核心,这是对文艺复兴的“超越”,故①正确;抨击教会的腐朽是二者的共同点,不能体现出启蒙运动对文艺复兴的“超越”,故②错误;启蒙思想家提出人民主权学说,按照资产阶级利益构建政治制度,是对文艺复兴只是追求现实幸福生活的一种“超越”,故③正确;文艺复兴反对封建教会的束缚,启蒙运动则将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制度,在反封建的道路上比文艺复兴更近一步,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答案 B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13.(2017·山东日照模拟)(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说“我听说过:有官位的人,如果无法尽其职责就应该辞官不干;有进言责任的人,如果言不听,计不从,就应该辞职不干。至于我,既无官位,又无进言的责任,那我的进退去留,岂不是非常宽松而有自由的回旋余地吗?”孟子认为君子应有自己的立场和追求,鄙视那种总是遵循“以顺为正”的“妾妇之道”,可惜的是,先秦儒家的那种个人主义传统在后代日趋衰落,个人的权利越来越受到忽视。孟子倡导的独立人格越来越少。

——摘自徐克谦《先秦儒家的个人主义精神》

材料二 个人主义是直到近代才从西方文化中演进出来的一种观念,中世纪以来,西方的个人经历了一个逐级的解放过程,先是从神的权威下解放,再从人的权威下解放。个人逐步从外在束缚中得到了解放:无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到19世纪这一过程基本完成,最终,个人的神圣化终于成为习俗和法律。

——摘自钱默生《西方个人主义源流探索》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先秦儒家“个人主义精神”的原则,分析这种精神为什么在后代“日趋衰落”。(12分)(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西方“个人”是如何“逐级”解放的。(8分)(3)先秦儒学注重“人”的塑造,近代西方追求“人”的解放,指出两者的历史影响。(5分)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由“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分析得出,人应该保持气节和尊严;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分析得出,别人的意志不能强加于人;由“孟子认为君子应有自己的立场和追求,鄙视那种总是遵循‘以顺为正’的‘妾妇之道’”可分析得出人格独立,反对顺从;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从中国传统政治(宗法制、君主专制)和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发展)等角度分析概括即可。第(2)问,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古代希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到启蒙运动的历史发展进程,梳理人文主义发展线索并加以说明即可。第(3)问,依据材料一中先秦儒学注重“人”的塑造的特点,从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民族性格的铸造与道德观念的形成等角度分析先秦儒学的影响;依据材料二中近代西方追求“人”的解放的特点,从促进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角度分析西方人文主义的影响;最后通过中国、西方人文思想对比,概括出两者的共同点。

答案(1)原则:人应该保持气节和尊严;别人的意志不能强加于人;人格独立,反对顺从。原因:宗法制观念的影响;君主专制的强化;儒家思想的发展着力强化尊卑等级和人伦秩序。(2)说明:早期西方哲学家开始探索人的价值;文艺复兴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精神;宗教改革运动把人的信仰从教会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启蒙运动则强调人摆脱专制统治和宗教愚昧的束缚,确立起民主、平等、法治的价值观念。

(3)影响:前者丰富了祖国的传统文化,促进了民族性格的铸造与道德观念的形成;后者推动了近代社会(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其中体现的思想观念都是人类思想史上的宝贵遗产。

14.(2017·广东湛江调研)(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有学者认为,人类文明是按下列顺序,依次运行的:

(1)平静和满足:人们放松对非物质价值观的坚守,变得越来越满脑子都是物质享受。(2)幻灭和痛苦:当物质主义不能满足人性需求时,生命已经变得毫无意义;旧的精神权威被证明是假的。(3)挽救价值观:他们的注意力被重新引导到人类生活的性质和价值这一根本问题上,他们再次找到它。

(4)创造力时期:他们找到问题的答案;生活有了新的含义,幻灭消失;生活再次变得可以忍受/宜人。他们是幸福的。

(5)平静和满足的状态:这一循环周而复始。

——整理自詹姆斯·克里斯蒂安《像哲学家一样思考》

篇3: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

(一) 压缩再现新课

有的教师不了解政治第一轮复习课的基本要求, 处理教材几乎是按照新课教学的模式进行, 不同的是一节课教学的内容相当于新课的二节或三节课的压缩, 是简单的新课相加。看起来面面俱到, 但没有主干没有重点, 实际上只会是浅尝辄止, 最后什么都不能落实。

(二) 课堂满堂灌输

有的教师忽视了学生主体, 自己既要梳理知识, 又要联系时政热点, 还要对知识进行查缺补漏, 整堂课都是教师在讲, 学生很被动地接受, 没有安排学生消化的时间, 更没有安排相关知识解题能力的训练, 把知识消化都留在课外, 学生苦不堪言, 复习负担很重。

(三) 教学效率低下

有的教师对学生的情况不熟悉, 不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欠缺什么、有哪些薄弱环节, 一味按照自己的思路和设计进行教学, 不管学生有没有收获或收获有多大, 没有注意学生在该部分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运用情况, 无法确定讲课的重点。在教学前没有研读高考考点, 没有研究考高试卷, 在教学中既不进行相关知识的纵横联系, 又不与时政热点结合, 更没有应试针对性, 复习课内容干瘪、不生动, 学生没有学习积极性, 教学效率低下。

(四) 缺乏能力培养

做好文综试卷既需质量也需速度, 有的教师把解题能力部分全安排在第三轮, 所以在一轮复习中就知识讲知识, 讲课中缺乏能力培养意识。教师没有给学生安排适度训练, 没有对学生进行各类解题方法指导, 更没有规范学生答题, 这样即便学生对知识很熟, 但面对题目仍然不会做或不能很好很快地完成。

二、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科学的策略

(一) 教材知识:举纲列目

纲就是知识体系, 目就是知识点。加强知识整合, 构建知识网络, 学会从整体上把握知识, 同时突破重难点, 可有效提高第一轮复习效率。

经济常识部分的复习, 可打乱教材顺序, 把教材按基本经济理论、市场经济活动和对外经济三条主线来进行复习, 把每一条线所涉及的知识点梳理出来, 要求学生逐个落实, 并结合热点进行分析提高。

高中哲学部分的复习, 可打乱教材顺序, 把教材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四大版块进行复习, 把每一个版块的所有原理和对应的方法论要求以及与之相结合的热点梳理出来, 在要求学生逐个落实知识点的同时还要重点把握。这样学生对整个高中哲学就体系明了, 使每一个范畴里的知识点能对号入座。

政治常识部分的复习。可打乱教材顺序, 把教材按政党、国家机关、公民、主权国家、民族宗教五个主体来进行复习, 把每一主体所涉及的知识点梳理出来, 要求学生逐个落实, 并结合典型习题从抓主体的角度落实知识突破重点提高能力。这样整个高中政治五本书就用345的编码串接起来, 学生在宏观上可有效把握知识脉络。

(二) 各种题型:归类总结

教师以题型类别为线索对教材进行经济常识、哲学、政治常识的归类总结。

计算型选择题。在经济常识教材中共有十二个知识点可设计计算题, 把这十二个知识点抽出来, 每个知识点安排一个高考题或典型例题给学生讲解, 要求学生举一反三经常复习, 这样可确保计算型选择题不丢分。

措施类主观题。把经济学、政治学中关于怎么做的知识点整理出来, 再结合讲解措施类主观题的解题方法, 从主体找措施, 从教材找措施, 从问题的反面找措施, 从材料找措施, 从党的方针政策时政热点中找措施, 并在专题练习和学科综合练习中重点训练和讲解。还有原因类、意义类, 也是运用同样的方法。这样就在第一轮复习中把知识和能力结合起来, 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为后面的二轮三轮复习做好准备。

(三) 提高能力:注重讲评

学生的能力, 在复习中能否有效提高, 讲评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复习讲评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归类讲评

归类的内容很多, 可按考点归类, 按能力要求归类, 按解题思路方法归类, 按高考题型归类, 按错题、错因归类等。如重点向学生介绍组合型选择题的三审九排法, 如把经济学、哲学、政治学中的易混易错知识点整理出来, 每个易错易混知识点对应一个典型例题, 分经济常识、哲学、政治常识印发给学生训练, 老师和学生互动讲解, 并要求学生经常温习。

2. 重点讲评

在每一份练习和试卷的讲评中要有重点。整体上要讲重点、讲热点、讲双基应用的薄弱点, 讲学生的易错、易混、易模糊点。具体讲每一个典型题时, 应重在讲思路、讲方法、讲规律、讲规范。

3. 过程讲评

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讲。要想学生为什么会错, 学生怎样才能不错, 引导学生怎样找到解题的切入点, 完成解题过程, 规范语言表述。

4. 变式讲评

注重变式 (改一改、扩一扩、变一变、代一代、反一反、合一合、分一分) 思维训练。从多角度归纳总结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规律, 单选变成组合选怎么做, 选择题变成问答题怎么做等等。讲评不是就题论题, 更重要的是借题发挥, 讲这个题的规范解答, 讲这个题的深化变形, 讲这个题与同类型题目的联系等, 只有这样才能使讲评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5. 跟踪讲评

篇4:圆周运动第一轮复习

本课是岳麓版必修一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5课时,上承辛亥革命即旧民主主义革命,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它是中国历史上的转折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所以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二、课标要求

概述五四运动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根据课程标准和高考历史大纲要求,掌握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意义及精神。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及概括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小组讨论、补充史料等方法,层层剖析五四运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青年是国家的中流砥柱。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以天下兴亡为己任,要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并把五四精神传承下去。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五四运动的背景及意义。

(2)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五四精神。

五、教学过程

【导入】

利用多媒体播放电影《我的1919》片段——中国代表就山东问题的精彩发言。播放完毕提问:影片反映的是我国近代史上哪一历史事件?

【设计意图】通过影视再现当时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当时弱国无外交的耻辱,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爱国心以及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

【内容】

环节一:查(7分钟)

【活动建议】找4名学生到黑板默写,其余学生在默写本上写2、4题。

1.一名学生列本课框架。

2.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

3.五四运动的过程。

4.五四运动的意义。

【设计意图】本课为高三一轮复习课,一轮复习的两个主要任务是:(1)夯实基础;(2)积累做题方法。通过默写既可以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又可以夯实学生的基础。另外,学生在高一时已经学习过本课,并且初中也有所涉及,学生对本课并不陌生,再加上自主课学生根据学案进行的预习,有能力自行解决五四运动的基本史实。

环节二:评(15分钟)

1.先找一名学生点评本课框架,然后,教师再补充其点评的不足之处。同时点出本课的重、难点以及纠正学生在自主学案中出现的知识性错误。通过框架的点评,让学生对本课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并了解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2.在点评国际背景时,引领学生阅读教材第64页第1、2段小字,让学生总结“二十一条”的实质是日本妄图独占中国,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点评导火线时教师追问: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

3.点评五四爱国运动的过程时,教师需提醒学生注意以下三点:

(1)口号中把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联系在一起的是哪个?

(2)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3)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成果有哪些?为什么不是完全胜利?

4.点评意义时,教师需追问学生: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新”在哪里?最主要新在何处?五四运动除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外,还包含很多精神,都有哪些精神?主旋律是什么?它在五四运动中是如何体现的?由此过渡到学生的讨论环节。

【设计意图】让学生点评框架一是为了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二是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整合能力。在点评的过程中教师设计一系列的问题,以问题方式引导学生逐步突破本课的重点内容。另外,在点评默写内容时,规范学生的答题模式,同时归纳背景类、影响类题型的做题方法。

环节三:议+展(20分钟)

【小组活动】合作探究:五四运动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如何体现的?

【设计意图】目的之一:让学生加深对本课难点知识的理解;目的之二:使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爱国主义精神,并学会如何去继承并发扬这一精神,这也是历史学科所担负的使命。

【活动建议】

让最先讨论完的小组派代表将答案写到黑板上,其他小组可一一进行补充,教师切忌自己先给出答案,最后给学生留时间整理答案。

【参考答案】

(1)就其起因而言,它是在中国政府以战胜国身份参加巴黎和会,不仅未能取得战胜国应有的权益,竟连自身合法权益都保不住的情况下爆发的。列强的偏袒和压迫是事件的直接起因。

(2)就其宗旨而言,是为了反抗外国强权,维护民族利益。

(3)就其行动而言,从破指血书,以抵制日货、举行“三罢”斗争,行动对象都是帝国主义和卖国贼,其宗旨吻合。

(4)从过程看,始终坚持的目标只有一个:维护主权,反抗强权。因此,它本身所体现的是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

环节四:结(3分钟)

篇5:高三复习第一轮复习计划

-每天读课本

由于理综试卷中生物试题量较少,知识覆盖面较窄,考查内容偏少,因此很多学生不重视基础知识,只是一味做题。实际上大纲要求的知识点都是高考范围,所有的知识点上都有可能出题,而每道试题不外乎是某一知识点或几个知识点的再现。因此在第一轮复习过程中,要扎扎实实地将基本概念、规律、方法、技巧落到实处,认真阅读教材,听老师的讲解,作好课堂笔记,结合复习资料,对基础知识加深理解,准确掌握知识的内涵和外延,融会贯通,力求做到基本概念、规律、方法和技巧“烂熟于心”。

学生要养成每天(大约30分钟)阅读生物课本的习惯,来加强基础知识记忆。基本概念及理论的复习在整个生物复习中起着奠基、支撑的作用,如果不过关,后面的综合复习就会感到障碍重重。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基础题仍占主要地位,做好了基础题就拿到了基本分,失去了基础题就失去了一切。

-抓住生物三大重点

在全面复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重点“攻坚”,突出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部分知识通常都是学生难于理解的内容,做题时容易出错的地方。

分析近几年的高考生物试题,重点其实就是可拉开距离的重要知识点。要走出“越基础越重要的知识越易出错”的怪圈,除了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外,还要对作业、考试中出现的差错,及时反思,及时纠正。

生物的新陈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和遗传变异,这三部分知识是高中生物三册书的`“灵魂”,也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复习这部分知识时学生要特别留心,可以结合复习资料,分析涉及到的题型,并查阅自己经常出错的题型,进行归纳总结。

-培养实验设计能力

考查能力是高考的基点和永恒的主题。学生在复习时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与生物科学相关的生产、生活实际以及生物科技发展的热点。

生物学本身是一门实验性的科学,因此生物实验一直是高考试题必考的内容。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理综Ⅱ卷至少一道生物实验设计题,所占分值还比较大。这部分试题是考生失分较多的地方。因此,一轮复习时,学生还应结合考纲熟练掌握课本实验,做到活学活用,培养自身的实验设计能力。

篇6:第一轮复习计划

一、善于整合高中三年所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高三第一轮复习是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核心,常常需要重复温习高一二已学知识点和基本技能,这个过程需要重复实现温故而知新,即在原有基础上要有新的发现,这就需要在复习高一二所学知识时,善于镶嵌高中三年所学内容,来实现复习的新意和高效。

二、善于拓展原有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在高一二我们所掌握的方法毕竟很有限,高三学习后无论是视野和基本技巧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因此,一些高一二必须采用的方法,到现在可以优化和改进,以便减少计算量,提高运算速度,改善学习方法。

例如到了高三后,解决函数的单调性的策略有两种,一是利用函数单调性的定义,二是利用求导的办法,显然利用函数单调性的定义比利用求导要复杂得多,因此,在高三第一轮复习时,最好能整合利用函数求导来解决函数单调性问题。这样在处理此问题时,就可以回避利用函数单调性定义来研究对函数的单调性问题了。这自然就拓展了原有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提高了学习视野和复习效率。

三、善于嵌镶高中三年所有学习技法,造就思维落差

高三第一轮复习仅仅是回顾和实践旧知识是永远不够的,在第一轮复习过程中,需要不断强化和更新旧知识,不断造就思维落差,才可能获得新智能。只有在不断发展和领悟中,获得惊喜,才会感受到第一轮复习不是无谓的重复,机械的回顾。高三第一轮复习需要在强化和更新旧知识的基础上,增添新的感悟,才能持续不断地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主题突出,活而不杂,多而不乱

我们提倡高三第一轮复习要整合高中三年所学内容的所有基本方法,但我们并不主张高三复习出现过大思维跳跃,或者主题不突出,甚至没有主题的复习方法。我们所提倡的整合是主题鲜明,结构严谨,活而不杂,多而不乱的复习策略。

我们就以“求函数的值域”为例,在设计上,虽然我们在问题中整合了高一、高二高三所学的所有方法,具有一定的跳跃度,但每一个问题都是围绕函数求值域这个中心来考虑问题的,重点突出了高一阶段所学的知识,所嵌镶的高二高三知识,是为了丰富高一所学知识,让高一所学基本方法和基本技巧更加优化合理而又不形成定势,让方法转化成技巧,让技巧转化成数学品质和能力。

总之,高三第一轮复习应注重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复习和过关,在复习的过程中应巧妙地整合高中三年所有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让每一节复习课活而不杂,多而不乱,主题突出,方法有新意,思维有落差。

高三第一轮复习策略(化学篇)

综观近几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总的讲试题难度不大,体现了源于课本,但知识覆盖面大。因此,高三化学总复习必须坚持三到位:即基础知识到位、逻辑思维到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到位。而第一轮复习阶段是对学科基础知识的复习和整理,使之系统化和深化,把握学科基本知识的内在联系,建立学科知识网络。复习内容要细致全面,即达到知识上不留死角的目的。

一、整合教材 科学安排

以化学知识块、教材章节、方法与技能相结合的方式整合教材,形成单元,按概念和理论(一) 无机元素化合物 概念和理论(二) 有机化学 方法与技能(强化)的主线组织单元复习,将计算和实验融合、穿插到各单元中。此整合教材组成单元复习的方法,能有效地感受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和网络,促进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注重基础 落实细节

第一轮复习注重基础要突出教材。认真阅读、梳理教材,挖掘教材(特别是高三选修教材)中实验和习题的可变因素(如不同的方法完成同一实验或同一方法完成不同实验、一题多解和变式练习等),进行深入地理解、应用,夯实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题型。注重教材章、节之间知识内在联系、规律的揭示,形成知识结构和网络。如无机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内容多、涉及面广,往往死记硬背,不易掌握),复习时应以元素周期律的性质递变规律作为知识主线,以化学基本理论作为知识网络,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相关内容,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和网络。即根据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表,逐一地判断某主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通性,同主族元素或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根据强弱电解质理论推知一种盐的水溶液是酸性还是碱性;根据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金属活动性顺序或非金属活泼性顺序,推测某一反应是否发生;根据化学平衡和勒夏特列原理,知道如何促进或抑制某一反应的进行等。重视高中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常识介绍,它们往往是高考考查的盲点。

要注重化学主干知识,突出复习重点。高考要求的化学主干知识为(25条):

(1)原子结构(2)元素周期律、周期表(3)分子结构、晶体类型(4)化学反应与能量(热化学方程式)(5)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6)电解质溶液(PH、离子方程式、水解、电解等)(7)氧化还原原理的应用(8)典型的非金属卤素(9)氧族元素(10)氮族元素(11)碳族元素(12)碱金属(13)镁铝铁(14)同分异构(15)烃及其衍生物(16)糖类、蛋白质、油酯(17)有机合成材料(18)物质的量及计算(19)化学式和结构式计算(20)方程式计算(22)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及操作(23)实验室制法(24)物质的检验、分离、推断(25)化学实验设计

要注重规范、落实细节。细节决定成败,书写和表达的正确、规范,决定高考的成败。要加强化学用语的落实训练,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和作业练习,强化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书写的配平;强化有机化学方程式书写的小分子不掉;强化有机结构式、结构简式书写中C-C键、C-H 键、C=O键、苯环的到位;强化官能团位于左边的正确书写(有的教师要求学生每堂化学课坚持默写510个教材上典型的化学方程式、电子式、有机反应式、官能团结构简式等,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地落实办法)。要训练培养尽量用化学语言(化学式、化学方程式)进行准确、完整、简洁地表述。要严格化学计算的步骤,要求运算准确,有效数表示规范。

三、训练思维 培养能力

思维能力是化学学科能力的核心,复习教学要注重发展思维。精心设计化学实验、化学问题创设复习教学的情景,积极思维,对知识的梳理、归纳、总结要按知识结构的框架自己完成;对例题的分析、讲解,要有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注重分析思路,寻找解题的突破口;要精心选择记忆模仿、迁移应用、推理创新、空间想象、评价最优、快准计算的练习题,训练和发展思维,提高思维能力层次。

要突出化学复习方法的指导。第一轮复习应在通读、精读教材的基础上梳理、归纳知识,按教材中每章小结的知识网络图形成本章的知识结构;将教材章与章之间的知识网络按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形成中学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网络,以便应用时能快速、准确地提取相关知识,解决化学问题。要用结构位置性质、原理装置操作现象结论分析评价、类比、逻辑推理、实验探究、建模思想(将化学问题抽象成为数学等量关系,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等化学学习方法,复习掌握化学知识,提升学科四大能力。

要强化解题能力的培养。精心选择近几年的高考理综化学试题作为典型题(五年高考三年模拟)进行分析、训练,加强审题方法、解题思路、解题技巧的指导和总结,加大练习力度(精练、巧练,防止低层次的重复练习。),严格答题要求,及时反馈、矫正,使解题能力的培养、提高落实到位。

能力培养要循序渐进逐步到位。第一轮复习应根据掌握知识的情况,多穿插一些小专题,侧重训练、提高某种单项能力,如:离子方程式书写、离子共存、离子浓度大小判断、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无机元素化合物性质推导、化学计算基本方法(一、二、三、四)、化学实验中的实验原理设计、仪器设计、操作方法设计、有机同分异构体推导(限制条件与不限制条件)、有机分子式确定、有机官能团推导等等。对于多种能力的综合训练,第一轮复习不可涉及过多,以免要求太高,一时达不到,挫伤学习积极性。

四、研究纲题 把准方向

纲是理综高考化学《考试大纲》,题是理综高考化学试题,要加强新课程理科综合《考试大纲》和理综高考化学试题的学习、研究,用《考试大纲》和高考化学试题指导复习,把准方向,增强复习的目的性、针对性、有效性。

要明确新课程理科综合考试化学科的特点、内容和要求,对新课程不作要求的内容(如电离度、二烯烃、平衡常数、卤化氢和二氧化硫的实验室制法、硫化氢的性质、实验室制法等),复习不要涉及;对新课程增加的内容(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热化学方程式、重要的氧化剂、还原剂、臭氧、过氧化氢、常见的生活环境污染和防治、原料与能源的合理利用、无机非金属材料、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等),要特别关注。

要明确理综高考化学科四种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的具体要求,研究理综高考化学试题如何通过化学知识为载体,考查学科能力;研究采取哪些措施,达到高考要求;做到能力培养心中有数,学习有方。

要充分考虑可接受程度,控制好难度和容量(知识容量和思维容量)。练习要以中挡题为主,要紧扣基础,不回避常见题(高考都不回避常见题)。对一些资料上超纲超要求的偏题、怪题,要大胆放弃。要注重题上开花(举一反三),以一当十。

高三第一轮复习策略(物理篇)

高考物理一般要经过三轮复习,每一轮复习目的各有侧重。现阶段高三就要进行第一轮复习,这一轮复习是以章、节为单元进行单元复习。在这一阶段里,要掌握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解题方法与技巧,要全面阅读教材,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要重视对物理状态、物理情景、物理过程的分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夯实基础知识、注意主干知识

尽管近几年来教材在变,大纲在变,高考也在变,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思路不会变,它们是高考物理考查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内容,而主干知识又是物理知识体系中的最重要的知识,学好主干知识是学好物理的关键,是提高能力的基础。在备考复习中,不仅要求记住这些知识的内容,而且还要加强理解,熟练运用,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要立足于本学科知识,把握好要求掌握的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明确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新课程知识应用性较强,与素质教育的教改目标更加接近,容易成为命题点。

注重学科思想方法的掌握

学习物理的目的,就是要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领悟其中的科学方法,培养独立思考和仔细审题的习惯和能力。为什么感到物理课听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问题就在于没有掌握物理学科科学的研究方法,而是死套公式。为此,在物理复习过程中要适时地、有机地将科学方法如:理想化、模型法、整体法、隔离法、图象法、逆向思维法、演绎法、归纳法、假设法、排除法、对称法、极端思维法、等效法、类比和迁移法等进行归纳、总结,使之有利于消化吸收,领悟其精髓,从而提高解题能力和解题技巧。

研究题型,分类归档,注意解题方法和技巧的训练和归纳

高考把能力考查放在首位,就必须对知识点考查的能力要求上不断翻新变化。很多试题对同一知识点的考查,有时是考查理解能力,有时却考查推理能力或分析综合能力,或以新颖的情景或新的设问角度考查同一知识点的,这就要求我们应站在科学的、有效的角度上,研究考试,分析题型,精选例题,组合习题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提高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用翻新题进行训练,以求真懂,克服思维定势。学会解传统的基本题,以基础题训练或提炼方法,培养正确的解题习惯(一般程序:文字→情景→模型→过程特征→规律→方程→数学解→物理判断)。要养成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从原始题目中采集信息、处理信息,建立起与题目相对立的物理模型的能力。充分利用好高中物理课本中不少联系实际的好题,例如流体的阻力与物体速度的关系、示波器中的电偏转、磁悬浮列车等。(07上海物理卷最后一题最后一问磁场运动问题就是从磁悬浮列车中演化来的)这些都是联系实际的典范,加强理解、巩固知识、培养能力。

切实加强实验复习,提高实验变通能力

随着高考的改革,命题已由知识立意逐步转向能力立意,联系实际、实验的题目越来越多。同时近几年高考物理有力地冲击了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模式,它给我们的启发是:

首先,要更加重视课本中的实验,高考的实验题都是以规定实验中的原理、方法和器材为基础编写出来的。

其次,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课本中的实验仅仅是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可行的实验设计方案和操作规程,但它决不是唯一可行的,也不一定是最佳实验方案。我们应该着重从中领悟物理实验的设计思想、所运用的科学方法、规范的操作程序及合理的实验步骤。应从实际出发作合理的变通和大胆的改进,通过改变实验目的和要求、实验控制的条件、实验仪器等方法,要动手去做,以培养运用实验思想方法、设计新的物理实验的能力。例如07上海物理试卷中第18题,对气体温度计的读数和修正。试题不难,但拿全6分很不容易。由此可见,在高三物理实验复习中,要求在熟练掌握基本器材使用的基础上,透彻地理解实验设计思想和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数据处理,以及误差分析,进而培养其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

加强应试能力的培养

(1)加强审题能力的培养

审题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括阅读、理解、分析、综合等多种能力,也包括严肃认真耐心细致的态度等非智力因素,因此,提高审题能力不仅是考试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审题能力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对关键词句的理解;②对隐含条件的挖掘;③对干扰因素的排除。

(2)注意解题的规范化训练

审题是解题的关键,而解题的落点是书写的规范性,表达的完整性,这是提高高考成绩的一种有效途径。高考主观题分值的增加,说明对思维的科学性,解题的规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要为了节省时间,在解题时只剩下光秃秃的几个公式和结果,题目的分析、解题的中间过程全无,这样的状况在高考中无疑是要吃大亏的。

(3)注意合理分配答题时间

试卷难、中、易分数分配约为2:5:3,平时做一份完整的试卷应先易后难,要敢于放弃,拿到该拿的分数,注意合理分配答题时间,要留有一定的时间进行复查。

注意现代信息的收集和获取

将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尤其是与现代高考科技的联系,是高考的必然趋势和热点。这也是物理学科的特点。一方面,要博览群书,尤其是科技类书籍,不断地获取新的信息,关心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多留意从各种媒体吸收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用时不恨少。同时要关心实际问题,关注当代科学技术的成果和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如有关嫦娥一号的信息。但是,主要注意力还应该放在教材上,特别是教材上的那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阅读材料,只要牢固地掌握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处理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提高了综合运用能力,任何问题就不可怕了。

上一篇:教学秘书实习报告下一篇:路基路面工程授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