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高三地理高考新课标版自然地理一轮复习教案六:地球的运动.doc

2024-05-09

2010届高三地理高考新课标版自然地理一轮复习教案六:地球的运动.doc(精选2篇)

篇1:2010届高三地理高考新课标版自然地理一轮复习教案六:地球的运动.doc

第四讲 地球的运动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两种基本形式的方向、速度和周期、黄赤交角及地理意义。2.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了解地转偏向力对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及其表现。3.结合图示有关资料,尤其是日照图,考查地球自转与经度变化、时间计算、昼夜长短、风向判断、洋流方向、河岸侵蚀或泥沙沉积等的联系。

4.掌握地球公转运动的轨道特征,掌握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5.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大小的时空分布规律,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6.理解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与四季、五带形成的关系,了解四季、五带的划分。7.结合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图示或日照图示考查季节判断、地球上日照状况(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某一区域或季节气候特点、洋流流向、河流水文特点(水量大小,河口盐度大小等)、自然景观(植被枯萎或葱绿)、农事活动、盛行风向、旅游资源。

本讲重点:地球的运动规律、太阳光照图、区时的计算等基础知识,特别是光照图的判断、黄赤交角的知识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本讲难点:

1.太阳光照图的判读 2.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3.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4.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及应用 考点点拨:

第一课时

一、地球自转 1.运动轴心及轨道:(1)轨道为赤道

(2)绕地轴旋转,地轴北段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并与公转轨道面成66 º 34′夹角 2.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如:图4-1 3.周期:

(1)恒星日,自转360º,23时56分4秒,是真正周期

(2)太阳日,自转360º 59′,24小时,是日常所用周期

恒星日:需要人为规定一个参照点——宇宙中的任一颗恒星都可以。地球自转一周后,因公转离开原地,E1到E2是地球一天中公转的弧长,但是,此弧长与地球到恒星的距离之比几乎为零,地球公转已被忽略,故三颗恒星对地球而言实为一颗恒星。E1P到E2P地球自转360º,时间为23时56分4秒。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太阳日:即地球从E1到E2没有完成以太阳为参照物的周期运动,至E3P点才再次与太阳重合,就地球自转而言,旋转了360º 59′,称一个太阳日周期为24小时。太阳日是生活周期,古人云:日出而作日没而息。

4.速度:

(1)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其它各点均为15 º /小时

(2)线速度:赤道线速度最大(约为1670km/h),向高纬递减,两极为零。纬度为α°的某地其线速度约为1670km/h × cos α°。[经典例题1] 读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图表示以南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图 B.图中A点的地理纬度是南纬23°26′ C.A在B的东南方向

D.A比B的自转角速度稍大

【解析】从地球自转的方向呈逆时针可以判断:该图为从北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A点的地理纬度不可能是南纬23°26′;越靠近极点,越往北,所以A在B的南面,顺地球自转的方向,A在B的东面,所以A在B的东南方向;地球上除极点为0外,其它各点角速度均为15 º /小时。【答案】C

二、地球公转

图4-3 图4-2

太阳

1.运动轴心及轨道:

(1)轨道为黄道,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如图4-4)(2)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地球有近日点(1月初)和远日点(7月初)之分

2.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3.周期:

(1)恒星年,公转360°,365天6时9分10秒,是真正周期

(2)回归年,太阳直射点移动一个周期,365天5时48分46秒,是日常所用周期 4.速度:

(1)位于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快,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速度慢(2)平均角速度为每日约

图4-4(3)平均线速度为30千米/秒

[经典例题2] 读“地球公转及其轨道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公转轨道是正圆

B.地球运行至A点时大致是一月初

C.地球从A点出发到A点所需的时间是365天5时48分46秒

D.地球过A点时的运动线速度略小于B点

图4-5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有关公转运动规律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涉及的知识有:①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②地球公转一周360°,所需要的时间是365日6时9分10秒;

③由于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日地距离随地球公转而变化,有近日点和远日点之分。地球位于近日点时是一月初,远日点时是七月初;④地球公转线速度随日地距离的变化而变化,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远日点则相反。对知识掌握比较全面的同学解此题得心应手。【答案】D

第二课时

三、主要由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1)产生原因:

①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因此有昼半球和夜半球之分;

②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因此昼半球、夜半球所处部分不停地变化,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2)周期:昼夜交替的周期是一个太阳日,即24小时。(3)晨昏线(圈):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按地球自转方向经过晨昏线进入昼半球的是晨线,按地球自转方向经过晨昏线进入夜半球的是昏线。如图4-6。

①在晨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为0º; ②太阳直射光线与晨昏线成90º;

③直射点A与晨昏线和最小纬线圈切点B的纬度之

和等于90º;

如当太阳直射在20ºS时,切点B的纬度为70º´N或70ºS。

[经典例题3] 关于昼夜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球自转产生昼夜 B.晨昏线是昼夜半球分界线

C.晨线的西边是昼半球,东边是夜半球 D.昼夜现象是地球自转、公转共同产生的

【解析】昼夜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地球不发光也不透明,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从而产生昼半球和夜半球。即使没有地球自转,昼夜现象照常存在。晨昏线又划分为晨线和昏线两段,晨线的东边是昼半球,西边是夜半球;昏线的东边是夜半球,西边是昼半球。【答案】B(4)常见的太阳光照示意图:

(5)常见日照图的判读

①确定南、北极:在侧视图上,通常是上北下南;从自转方向上看,逆时针自转者为北极,顺时针自转者为南极。

②确定太阳直射点位置:太阳直射点是昼半球的中心点。

③确定特殊点的地方时:晨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18时;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与此正相对经线的地方时为0时。

④确定太阳出没时刻:某地日出时刻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晨线交点的时刻;日没时刻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昏线交点的时刻。赤道上全年都是6时日出,18时日落;在极昼、极夜的区域则没有日出、日落现象。

⑤确定昼夜长短:由晨昏线分割的同一纬线上昼弧与夜弧的长短决定昼长和夜长,可以通过读经度差数进行判断。

⑥确定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以直射点为中心向南北两侧逐渐递减,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等于90度减去该地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纬度的差。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为0。[经典例题4]读图4-7,回答:

(l)当AB为晨线时,此日是 前后,判断理由是。(2)当DF为昏线,此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是。(3)当AC为晨线时,此日是 节气;

当DE为昏线时,此日是 节气;当AD为晨线时,此日是 节气。(4)若DE为晨线时,此刻北京时间是 点;当北京时间是8点正,DF是 线。(5)当H处正午太阳高度为66°34′,G处区时为6点则此时昏线是、。【解析】此图是圆柱投影图,比较抽象,不易判读。解题时应切实根据晨昏线的概念,确定图上白昼和黑夜的范围,根据赤道上昼夜平分,日出、日落的时间分别为6点和18点,就能顺利解答此题。

【答案】(1)12月22日 AB是晨线、北极圈以北地区发生极夜现象

(2)23°26′N(3)夏至 冬至 春分或秋分(4)20点 晨线(5)DF AC 2.地方时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不同的经线有不同的时刻,这就产生了地方时,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为使用方便,全球共分为24时区,每时区跨经度15°,全世界所用的同一时间是世界时(0度

经线的地方时),相邻时区时间差1小时。如图4-8。

(注:地方时、时区计算见专题一)

[经典例题5] 某天文兴趣小组在M地用量角器测量北极星的高度(如图4-9)。次日,当太阳位于M地的正南方时,收音机里传出“现在是北京时间14点整”。那么,M地的地理坐标是()A.36°34′N,90°E B.60°N,150°E C.30°N,90°E D.53°26′N,150°E 【解析】根据题设可判断当北京时间14点整时,该

地正午12点,二者相差2小时,应比120°E减少30度为90°E。又据图示,其北极星高度为30°,而北半球各地北极星的地平高度等于当地纬度,故M地纬度为30°N,则M地地理坐标为(30°N,90°E)。【答案】C [经典例题6]图4-10中阴影部分为夜半球,设北京时间为7月1日20时,完成以下要求:

(1)在图上画出位于东半球、昼夜等长的一点A。(2)A地日期为________月________日。

图4-10(3)A地地方时应为________时________分至________时________分之间。

【解析】此题着重考查学生对日照图的判读能力和时间计算能力。首先按提示先判定经线的度数,根据北京为7月1日20时,可判读出图中各条经线的经度,再根据东西半球的划分和全年昼夜等长,知道A点是在赤道上20°W~0°之间。然后根据日照状况确定每条经线的日期和地方时。

【答案】(1)A点位于图中20°W~0°之间的赤道上(2)7;1(3)10;40;12;0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向

(1)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无偏向。(如图4-11)

(2)意义:对风向、洋流的流向、河流的运动都有影响

图4-11 图4-9 [经典例题7]一条河流沿北纬35°自西向东流(如图4-12),河中有一沙坝,下列叙述正确的 是()

A.南岸沉积作用强烈 B.南岸受冲刷严重

C.沙坝将与南岸相连 D.沙坝将与北岸相连

【解析】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地表作水平运动的物体,北半球向右偏转,即北半球河流右岸冲刷显著,左岸堆积。图中河流自西向东流,所以BD选项正确。【答案】BD

4-12图

篇2:2010届高三地理高考新课标版自然地理一轮复习教案六:地球的运动.doc

轮复习教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XX年江苏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导读】从近年高考命题规律看,本部分内容侧重考查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时区和日界线的计算,晨昏圈,太阳高度角,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侧重读图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考查,日照图几乎是必考内容。本部分内容从考查的形式上,有两个规律:一是直接以日照图或结合区域地理知识来考查,二是联系实际,以社会热点问题或现实生活情景作为试题的素材,或提供隐性信息,综合考查考生对地球日照图、经纬网、太阳直射点、晨昏线、季节与时间计算等核心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能力。

一、考试说明——有的放矢

考试要点

具体考试内容要求

宇宙中的地球

(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速度和周期

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二、考点知识梳理、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速度和周期

(1)地球公转方向是

,从北天极上空看呈

时针方向。

(2)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 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3)地球公转周期:真正周期是

年,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周期是

年。

(4)地球公转速度:近日点速度较

,远日点速度较。

2、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⑴黄赤交角:指

平面与

平面之间的夹角,即图中α。目前α=

;地轴与黄道面夹角β=。

⑵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在

之间发生周年回归移动(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纬度范围取决于

大小),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继而引起四季的更替。

作图:在左图c处作出自转方向、轨道上作公转方向。在右图用画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图,标出二分二至的节气及日期。

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定义

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

2)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A、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的规律: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向南北两侧减小。

春秋二分日(图甲):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极 降低。

夏至日(图乙):正午太阳高度由

向南北两极降低。

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冬至日(图丙):正午太阳高度由

向南北两极降低。

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B、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的规律

同一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季节而变化。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移动,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越远,正午太阳

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夏至日达

,冬至日达

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冬至日达

,夏至日达

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两次直射,直射时达最大值。

(2)昼夜长短的变化

【合作探究】读下图填表,分析二分二至时全球昼夜长短情况。

图1

图2

图3

节气

直射纬线

昼夜长短

图1

全球

c点的昼长为

图2

北半球

南半球

赤道:

比较南京.北京.悉尼的昼夜长短

图3

北半球

南半球

赤道:

比较A.B.c.D的昼夜长短

B点的昼长时间为

①昼夜长短随纬度变化规律:

规律:太阳直射于哪个半球,该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极地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与之相反。

●北半球夏半年(春分日~秋分日)

太阳直射

半球(和

之间),北半球昼

夜,纬度越高,昼越

;北极四周附近出现

现象。南半球与之相反。

●北半球冬半年(秋分日~次年春分日)

太阳直射

半球(和

之间),北半球昼

夜,纬度越高,昼越

;北极四周附近出现

现象。南半球与之相反。

●赤道上终年昼夜

,原因:。

②昼夜长短随季节变化规律:

规律: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直射点移到最北,北半球昼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昼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直射点向南移动,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直射点移到最南,南半球昼达一年中最大值。

(3)四季的更替

① 天文上的四季:夏季是一年内白昼

,太阳高度 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

的季节;冬季是一年内白昼,太阳高度 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

的季节;春秋季是过渡季节。

② 四季更替原因:由于地球的运动、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得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使一年中各地

随时间变化,导致到达地面的 的多少不同,形成四季更替。

③ 不同纬度地区四季更替的差异:①低纬度地区,全年皆夏,季节更替不明显;②高纬度地区,全年皆冬,季节更替不明显;中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最大,昼夜长短的变化也较大,且两者同时达最大值或最小值,单位面积上获得太阳辐射变化最大,四季更替最为明显。

三、感悟经典——高考真题体验

(XX年江苏高考)图2为6月22日与l2月22日地球表面四地正午太阳高度。读图回答1~2题。

.四地按地球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排列依次是()

A.甲、乙、丙、丁

B.乙、丙、丁、甲

c.丙、丁、甲、乙

D.丁、甲、乙、丙

2.四地自北向南排列依次是()

A.甲、乙、丙、丁

B.甲、丙、丁、乙

c.丁、乙、丙、甲

D.甲、丙、乙、丁

(XX宁夏)我国某校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把世界上四地年内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方向绘成下列简图。回答下面3~4题。

3.可能反映该学校所在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及方向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4.当②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时()

A.地球公转的速度较慢

B.其他三地正午太阳所在方向不同

c.该学校所在地天气炎热

D.太阳在地球上的直射点将北返

5.(XX年山东)下列日期中,北京的昼长与XX年奥运会开幕日那天(8月8日)北京的昼长最接近的是()

A.奥运圣火火种在希腊雅典采集的那天(3月25日)

B.奥运圣火登上珠穆朗玛峰峰顶的那天(5月8日)

c.奥运圣火传递至协办城市青岛的那天(7月24日)

D.奥运圣火在国家体育场缓缓灭的那天(8月24日)

四、备战高考——迈向成功

.全球各地昼夜等长的日期是

A.不存在 B.秋分日

c.冬至日

D.夏至日

2.在下列各纬度中,一年中既没有太阳直射,又没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A.67°N

B.21°S

c.50°N

D.89°S

3.下列四幅图中,正确表示北半球夏至日的是

4.关于黄赤交角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夹角

B.

夹角度数永远不变

c.

随公转有规律的增大或减小

D.赤道面和和公转轨道面的夹角

5.若某地某日昼长为14小时,该地的日落时间应是

A.5时

B.7时

c.19时

D.21时

6.夏至日,下列哪个地点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最多

A.北回归线附近

B.南回归线附近

c.赤道附近

D.两极附近

7.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地区是

A.赤道以北地区

B.赤道附近地区

c.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

D.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8.下列日期中,北京昼夜长短相差最小的一天是

A.国际劳动节

B.我国植树节

c.我国国庆节

D.我国教师节

9.关于南北极地区极夜持续时间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北极极夜持续的天数多于南极地区

B.北极地区极夜的持续天数与南极地区相等

c.北极极夜持续的天数少于南极地区

D.北极地区极夜的持续天数比南极地区有时多有时少

0.读下图回答:

(1)上图为

日前后光照示意图,按北京时间为当日14时,在图中填出各条经线的度数。

(2)在图中标出A点,A点为当日18点且昼夜平分。

(3)在图中标出B点,B点位于A点和北京的正南方向。

(4)在图中标出c点,c点此刻为当日20点,且昼长20小时。

(5)在图中标出D点,D点此刻为12点,正午太阳高度为46°52′。

(6)在图中标出E点,E点此刻为16点,太阳高度为0°。

(7)图中F点为当日

时;

时日出。

(8)如果古代有人在某地测得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33°,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78°,那么当时的黄赤交角为。

1.读右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在图中粗线上用箭头标出地球公转的方向。

(2)A、B、C、D四点位于近日点附近的是

,地球公转较快的是。

(3)将不同时段填写在下列各种地理现象后面空格中。

①北半球昼长夜短。

②北极圈内极昼范围不断扩大。

③南半球的白昼越来越长。

④北京昼短夜长,且昼渐长

。⑤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小。

2.下图为“二分二至节气中某极点上空的俯视图”,根

(1).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A.23.5°N,90°E

B.23.5°N,90°w

c.23.5°S,90°E

D.23.5°S,90°w

(2).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此时c、D两地昼长夜短且白昼时间相同

B.B、c地方时及正午太阳高度可能相同

c.B位于刚果盆地,此时受赤道低压控制

D.c位于阿拉伯半岛,此时气候炎热干燥

3.右图为夏至日甲、乙、丙、丁四个地点的昼长状况,据此回答29—30题。

(1).甲、乙、丙、丁四个地点的排列顺序是()

A.由低伟到高纬

B.由南到北

c.由东到西

D.由北到南

(2).图中甲地的日落时刻是()

()

A.6时B.15时

c.18时D.21时

4.下图是某日某时刻40°N纬线的昼夜分布状况图(阴影区表示黑夜)。回答下列问题。

(1).此时北京时间是()

A.22时

B.14时

c.10时

D.2时

(2).该时刻,40°N纬线上()

①昼弧范围都位于东半球

②昼短夜长,但白昼时间将渐长

③昼弧上各地日期相同

④P地当日日出为地方时7时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参考答案

三、感悟经典——高考真题体验、B2、D3.c【解析】太阳直射范围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正午太阳太阳的空间变化规律是: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分析图可知,①地在赤道,②地在23026/S,③地在23026/N,④地为66034/N。反映我国某校的只能是③地,故第题选c。

4.D【解析】②地正午太阳太阳高度最大值900,此时为12月22日,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公转较快,①、③、④三地正午太阳均在正南方向,③地处于一年中低温时期A、B、c三项都不正确,故选D。

5.B【解析】在日期和昼夜长短的计算和利用要注意以下的规律:①.上午与下午的时间相等,以当地的地方时为基准,可以用来计算日出、日落时间.②.南北半球纬度值相同的两条纬线上,一条纬线上昼长等于另一纬线上夜长。③.以春分、秋分为基准,向两侧相差天数相同的两个日期昼长或夜长相等。该题利用了第三个规律。

四、备战高考——迈向成功

、B2、c3.B

4.D

5.B

6.B7.D

8.D

9.A

0.(1)12;22;度数略

(2)-(6)略

(7)17时;7

(8)22.5°

1.(1)略

(2)A;A

(3)B-c-D;B-c;c-D-A;

2.(1)A

(2)c

3.(1)D

(2)D

4.(1)B(2)D

上一篇:情景教学策略下一篇:社区进步创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