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学习学什么

2024-05-20

小学生学习学什么(通用10篇)

篇1:小学生学习学什么

向学生学习学与教

江苏省扬中高级高级中学

许建

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教学生会学,这就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我的做法是转换角度,反过来向学生学习。我注意观察、研究优秀学生或进步较大的学生的学习方法,长期研究学生学习数学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以研究学生的学促进我的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识和做法给了我很多启示,结合心理学和数学教学理论,我觉得最重要的启示就是把养成科学的数学学习方式贯穿在数学教学的始终。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究竟有哪些特点与品质需要我们了解和学习呢?

1、了解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主体性是任何学习方式必须遵循的基本理念,是学习成功的基础。一旦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就会激发巨大的潜能,有例为证:

例2:已知抛物线C:y24x的焦点为F,过点K(1,0)的直线l与C相交于A、B两点,点A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D,证明:点F在直线BD上;

这是一节习题课的例题,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探究了多种解法,在课堂上展示后并没有就此满足,许多学生基于已获得的变题经验,纷纷探究是否能够变题,第二节课上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展示了许多结论。

变式1:已知抛物线C:y24x的焦点为F,过点K(1,0)的直线l与C相交于A、B两点,点B与F连线交抛物线于D点,证明:ADx轴.变式2:已知抛物线C:y24x的焦点为F,过点F的直线l与C相交于B、D两点,过D作x轴的垂线交抛物线于A点,则AB连线经过定点K(1,0)

以上结论对于一般抛物线也成立,即:

变式3:已知抛物线C:y22px的焦点为F,过定点K(

p,0)的直线l与C相交于2p,0)的直线l与C相交于2A、B两点,点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D,证明:点F在直线BD上.变式4:已知抛物线C:y2px的焦点为F,过定点K(2A、B两点,点B与F连线交抛物线于D点,证明:ADx轴.变式5:已知抛物线C:y2px的焦点为F,过点F的直线l与C相交于B、D两点,过D作x轴的垂线交抛物线于A点,则AB连线经过定点K(若定点K不是焦点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仍有以下结论:

2p,0).2变式6:已知抛物线C:y22px,过点K(a,0)(a0)的直线l与C相交于A、B两点,点A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D,证明:Q(a,0)在直线BD上.同理可对变式(1)(2)进行推广横向类比猜想椭圆、双曲线也具有类似性质呢:

xya过x轴上一点K作直线l与1(ab0),(,0),a2b2mC相交于A,B,过A作x轴对称点为D,则B、D、Q(m,0)三点共变式7:已知椭圆线.222x2y2a2变式8:已知双曲线221,过x轴上一点K(,0)作直线l与abmC相交于A,B,过A作x轴对称点为D,则B、D、Q(m,0)三点共线.一道例题因为学生有了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和兴趣,掌握了变式探究的基本方法,因而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数学课堂教学因此焕发出无限的生命力,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2、尊重学生学习的个性化

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世界上没有两个人的智能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对于同样的知识,各人运用其自身各种智能的组合去学习,就会形成不同的方式方法。同一数学问题,不同的人往往运用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往往有些学习成绩并不冒尖的学生常常会给出一些出人意料的解题思路,且能出奇制胜。有些学生往往在解题中钻牛角尖,固执地偏好用某种方法解决各类问题。因此数学学习方式因各人智能和学习风格差异往往使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

由于每个人的自我认识智能存在差异,必然导致认识数学对象和学习策略产生差异,而且各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态度、情感各不相同,因而必然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同时也直接影响对数学活动进行自觉的、有效的监控,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人的数学学习就会不断变化,呈现出显著的个性化色彩。以下例子可以说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特点。

例3:已知椭圆的长轴、短轴及焦距之和为8,求半长轴长的最小值。

我首先请学生分析题目条件,考虑能获取什么样的信息,这些信息与结论有何联系,借助已学知识能否构建已知信息与结论的桥梁?能否找到解题思路,然后由学生思考、讨论、交流,互相借鉴:

S1:

(bc)22(b2c2)

bc2(b2c2)

222又

bc4a

bca

 4a2a

a4124(21)

T: 很好!你是怎么想到此种解法的?

S1: 根据已学求最值的方法,要求a的最小值,就要构造一个关于a的不等式,解出a的范围,从而求出最小值,由条件中的bc及b2c2a2联想到基本不等式a2b2ab2()从而求出a的最小值。22S2:

我与S1的解题思路相似,但我运用了

abab得到如下解法: 2222 abc得 ab2c2 由 b2c2bc4 得 2bc2bc4

bc2416又 a2b2c24a2bc a162bc1224162424 84当且仅当bc时

a有最小值424

T:两位同学的解题方法都很好,运用不同的不等式,构建含a的不等式求出最小值。

S3:受前面两位同学的启发,我构造了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也得到了相同的结果,其方法如下:

由{bc4abca2222

得 {

bc4abc84a

b、c 是方程 x(a4)x84a0 的两根,则 (a4)4(84a)0 2 a0

 a42当a424 时 bc42

2即

当 bc422

时,amin424。S4:

我用换元法找到了关于a的不等式,4a4at

ct 22bc4a 可设 b

a(22aat)2(2t)2

整理得 222 a8a164t 4t0

a8a160

且a0

2从而 a424

 a 的最小值为424。

T:以上四位同学用所学知识为桥梁,构建含有a的不等式,最终求出a的最小值,这些方法都很好,还能发现其他方法吗?

S5: 求最小值往往与函数紧密联系,我想把a表示成 b或c的函数,由b2(4b)2bca

、abc

4消去c得 a,但这个函数的最小值我2(4b)222不会求!

T: S5的方法尽管未求出结果且运算较繁,但利用函数求最值是常用的基本方法,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如何求上式的最小值?

S6:我想到换元法:设4bt,则0

S7:上述同学用代数方法求解问题,我还想到解析法,请看: 由已知条件{b2c2a2bca40可看作点(b,c)在圆x2y2a2上,又在直线

则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不大于a,即xya40上,直线与圆有公共点,a42a,0a4,4aa2,a4214(21),a的最小值为4(21)。

S7学习习近平面几何兴趣尤其浓,遇到许多代数问题,往往习惯于联想几何模型,运用平面几何知识加以解决。

S8:受S7的启发,我由b2c2a2联想到直角三角形:设一个锐角为则basin,cacos,由abc4,得aa(sincos)4,a41sincos,sincos2sin(4)2,

a4124(21),a的最小值为4(21)。

S8平时偏爱三角,经常想到将一些问题运用三角换元转化为三角函数问题求解。他认为三角公式多,三角变换越复杂越有趣。

此外,学生还探究了其他几种方法,分析学生的各种解法不难发现,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各种智能差异有机融合,必然导致学生的学习方式千差万异、五彩纷呈。

3、借鉴学生善于联想的品质。我们要将新的知识与已掌握的知识联系,发现异同点,便于记忆与理解:如学生学习三角中的扇形面积公式s1cl。就有学生与三角形面积公式2联系,认为只要将扇形的弧拉直就可看作底边。将过圆弧中点的半径(由对称性)看作高,即可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表示。再如学习余弦定理时,将余弦定理与两数和的平方公式联系起来,将公式(ab)ab2ab中数a,b换成三角形两边所在的向量a,b即得到222两向量和的公式,再由数量积定义即得余弦定理,还可以得到三角形中从一点出发的两边所

a2b2c2对应的是a,b则有 a.b

此谓向量数量积的三角形式,这不就是心理学家

2奥苏贝尔的著名论断:“如果我不得不把所有的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就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教学生掌握知识联系、融会贯通正是最好的教法。

4、学习学生喜欢类比的习惯。在数学中,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椭圆和双曲线,数与形,等与不等有许多相似性质。学生通过类比发现了许多结论。如在学习圆锥曲线后,学生总结了许多椭圆与双曲线的奇妙性质:

⑴设A1,A,2为椭圆bxayab的长轴端点,过长轴任一点作长轴的垂线,交椭圆于 P的轨迹为双曲线b2x2-a2y2a2b2。P1A1,P2A2的交点1,P2,则直线P设: 过实轴延长线一点作实轴的垂A1,A,2为双曲线bx-ayab的实轴端点,线交双曲线于PP的轨迹为椭圆b2x2-a2y2a2b2。1A1,P2A2的交点1,P2,则直线P⑵P为椭圆(双曲线)上任意一点,F1,F2为椭圆(双曲线)的两个焦点,过F2作F1PF2的外(内)角平分线的垂线,则垂足的轨迹是圆。222222222222⑶若椭圆(双曲线)上有两点A,B与中心的连线互相垂直,则

1OA21OB2为定值b2a2(22)。ab⑷椭圆(双曲线)的焦点为F1,F2,P为曲线上任一点,F1PF2,则。SF1PF2b2tan(b2cot)(b为短半轴长)⑸P、Q为椭圆(双曲线)上任意两点(P、Q位于两支),直线PQ交准线于K,F为准线相应的焦点,则F、K平分PFQ的外角(内角)。

⑹过椭圆(双曲线)准线上的任一点引两切线,则切点弦必过焦点。

⑺ 过椭圆(双曲线)的焦点作焦半径的垂线与过此焦半径另一端点的切线必相交于准线。

⑻以椭圆的任一焦半径为直径的圆与以长轴为直径的圆相切,以双曲线任一焦半径为直径的圆与以实轴为直径的圆相切。

⑼以椭圆(双曲线)焦点弦为直径的圆必与相应准线相离(相交)。⑽设圆锥曲线焦点弦AB在相应准线上的射影对焦点所张角为,则当曲线为椭圆时,2;当曲线为双曲线时,2。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先生曾说过:“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当然是重要的,然而学生想的是什么更加千百倍的重要”。其实想什么、怎样想恰恰是数学学习的基本问题,而联想、类比、归纳是怎样想的基本方法。

5、遵循学生乐于探究的天性

探究是人的天性,教师的职责就是激活学生的探究意识,指导学生的探究方法,开发学生的探究潜能,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4:过抛物线y22px(p0)的焦点的一条直线与这抛物线相交,两个点的纵坐标为y1,y2,求证:y1y2p2

此题似乎平淡无奇,但其条件在众多问题中均出现过,抓住这一共性条件,将题中结论去掉,变成一个结论开放问题,问由上述条件,能探索出哪些结论?并给予证明。学生依据条件,充分运用抛物线定义,标准方程,图形及其数量关系,借助特殊引路、联想类比、归纳猜想、直觉洞察、变换对应等数学思想方法,查阅资料,合情推理,得到一系列结论。以下是学生探索的部分结果(如图)其中F为焦点,M为弦AB的中点,直线AB的倾斜角为:(1)CFD90;

(2)ANB90;

(3)NFAB;

(4)ANFC(BNFD);

(5)FK200CKDK;

(6)A,O,D(B,O,C)三点共线

(7)以AB为直径的圆与准线l相切;

(8)CFBN;

(9)AB2p; sin2

(10)SABOp2;

(11)kOAkOB4; 2sin

(12)112 AFBFp6、珍惜学生互学互教的机会

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数学教学?我经常研究学生学习数学有何需求,学生之间如何互帮互教,从学生的需求和做法中寻求教学良方。试卷评讲课是平时教学与高三复习的一种常见课型,许多评讲课往往效益不高,我问计于学生,在全体高三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如你对提高试卷评讲课效益有何建议,学生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1)评讲前必先让学生自己订正。

(2)评讲要与以前的同类问题归类评讲、上挂下联。(3)容易出现普遍性错误的题目,要当堂用变题测试巩固。(4)讲题时要先让学生讨论错误,这样纠错的印象才深。(5)讲题目重点是讲思路,学生自己讲了以后更容易记住。(6)讲解法不是越多越好,适合自己的解法才能掌握,并灵活运用。(7)评讲如何减少错误。

(8)试卷评讲要成为学生的加油站,而不是批斗会。

多数评讲课我都采取以学生评讲为主,教师适度点拨指导的方法。每次随机挑选一名主持人,学生在主持评讲前设计了一份试卷(作业)评讲调查表,主要内容有:

(1)请对试题分类 A.不会题 B.做错题 C.重点题 D.模糊题 分别写出题号。(2)你需要重点讲哪几道题?(3)你平时学习中有相似的问题吗?(4)你有哪些巧妙的解法?(5)解答本试卷你认为要注意什么? 在学生评讲的基础上我点拨引申拓展。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真切体会到是学生教会我教数学,最好的数学教学方法是顺应学生的学习规律和方法因势利导,与数学本质规律和谐共生,“数”“人”合一。

篇2:小学生学习学什么

方法是人们达到预期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或途径,而学习方法就是人们在学习中获取知识和技能而采用的手段和途径。

古今中外,许多学有所成、贡献卓著的学者在实践中,不断发现和认识了学习生活的许许多多客观规律,而逐渐形成和发展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庄子曾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即在有限的一生中向无限的知识海洋进军,并取得创造性的结果。这样,掌握一套良好的学习方法,对大学生活来说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在学习方法方面,前人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很珍贵的财富,总结出了很多值得借鉴的方法,如“三到”“四边”法(心到、眼到、手到,边看、边批、边划、边写)、结构学习法、比较学习法等。我们应找到一些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开辟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较好的途径。创造最佳学习方法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以提高学习效率为标准。掌握学习方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学有所获。究竟哪种学习方法是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法,要看它是否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其

二、要因人而异。有的方法适合于别人,并非适合自己,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学生之间的学习方法都可能不一样。所以每一个同学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学习目标、任务、兴趣、爱好等)来选择适宜自己的方法。

第一、明确的学习目标。目标,是人们欲求获得的成果或将要达到的标准,它是行动的指南。合理的目标能够诱发人的动机,规定行为方向。学习目标有近期和远期之分,人们确立远期目标的过程也就是理想的形成过程。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应根据党和国家的要求,把成为“四有”新人作为自己远期目标确立后,就要通过学期、学年等近期学习目标来实现。同学们在制定目标时要从实际出发

确定目标的期望值,目标要高低适度,同时根据主客观条件的变化,适当调节。

第二、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很多同学在制定学习计划时,热血沸腾,但一遇挫折,便锐气大减,“激流勇退”。要知道,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没有坚强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是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的。对自我的监督与修正,需要意志的力量作为保障。“自胜者强”,“唯志坚者始遂其志”。同学们应在实践中发展自己的耐力和控制力,增强对挫折的承受力,排除各种干扰,实现自己的理想。

第三、合理运筹时间。伟大的科学家告诫我们:你热爱生命吗?那就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大学与中学的一个显著区别就是大学生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大量增加,时间的利用对大学生的成才至关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学习就是和时间赛跑,谁能驾驭时间,谁就赢得了学习的主动权,谁就能奔

向成功的彼岸。要有效地利用时间,必须科学地运筹时间。每天干什么,每个月或每年要达到什么目标都要科学地统筹、合理地安排。

第四、劳逸结合。古人云: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只有会休息的人才会工作.有些大学生,他们有良好的学习愿望和刻苦的学习精神,从早到晚不停地看书做作业,但学习效果并不理想,长期这样甚至可能酿成疾病,这就是不注意劳逸结合的结果。

要想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一是要有充足的睡眠时间;二是要注意锻炼,每天要安排1个小时的文体活动。无数事实证明,虽然体育锻炼占去了人们一定的时间,但它却帮助人们赢得了更多的精力、活力和生命,从而使人们情绪饱满、精神愉快地工作和学习;三是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不抽烟,不酗酒,按时作息)等。另外,乐观而开朗的性格,适当注意饮食营养,也都是保证身体健康的重要条件。

学习方法与学习的过程、阶段、心理条件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不但蕴含着对学习规律的认识,而且也反映了对学习内容理解的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它还是一种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风格。学习方法因人而异,但正确的学习方法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自求自得、博约结合、知行统一。

1.“循序渐进”——就是人们按照学科的知识体系和自身的智能条件,系统而有步骤地进行学习。它要求人们应注重基础,切忌好高骛远,急于求成。循序渐进的原则体现为:一要打好基础。二要由易到难。三要量力而行。

2.“熟读精思”——就是要根据记忆和理解的辩证关系,把记忆与理解紧密结合起来,两者不可偏废。我们知道记忆与理解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只有在记忆的基础上进行理解,理解才能透彻;另一方面,只有在理解的参与下进行记忆,记忆才会牢固,“熟读”,要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口到。“精思”,要善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用“自我诘难法”和“众说诘难法”去质疑问难。

3.“自求自得”——就是要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尽可能挖掘自我内在的学习潜力,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自求自得的原则要求不要为读书而读书,应当把所学的知识加以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

4.“博约结合”——就是要根据广搏和精研的辩证关系,把广博和精研结合起来,众所周知,博与约的关系是在博的基础上去约,在约的指导下去博,博约结合,相互促进。坚持博约结合,一是要广泛阅读。二是精读。

篇3:用探究式学习学《科学》

有了和谐的环境, 它能使人身心愉悦、自觉地为达到某个目标而努力, 作为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在探究的过程中, 肯定会有错误发生, 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这种错误带来“嘲笑”、“讽刺”甚至“挖苦”的话, 那必将会给他们造成恐惧的心理, 最终导致他们不敢去探究, 不愿去探究。因此, 教师要使学生乐于探究、善于探究, 必须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安全的心理环境, 这是培养学生探究精神的前提。例如《我们的身体》一课中, 有的学生不明白人的身体为什么具有均衡对称的特征?甚至有的同学提出“不均衡, 不对称可以吗”?这个问题看起来让人可笑, 认为无知, 但正是因这样才更能体现出“师者, 传道, 授业, 解惑也”的真正含义, 我并没有正面回答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 而是就他提出的问题进行游戏活动。

二、创设问题情境是探究的起点

问题的提出是科学探究的开始, 也是学生的探究兴趣所在, 只有学生自己选定的问题, 学生才有极大的兴趣进行探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因此, 老师一是要积极地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题;二是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具有良好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有问题可提, 思维活动才会开始, 探究行为也就会主动启动。一开始, 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会漫无边际, 没有针对性, 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学生大都能根据某一自然现象或自然事物提出相应的较恰当的问题, 并能对问题的结论有一定的猜想。例如:教学第五册《有趣的蜗牛》课时, 教师先让学生观察, 然后让他们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有的提出“蜗牛长得什么样”?有的提出“蜗牛的身体里是什么样的”?有的提出“它怎样吃东西”等等。其实, 解决了这些问题, 就基本完成了这一课的主要教学任务。

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只在课堂上, 还可以从生活中培养。现代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小学科学课教师应当细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 了解学生在已有的经验中产生的真实问题, 从而可以使教学活动从学生需要走出来, 也就是使教学内容成为学生需要发展的一部分, 这样就能较准确地找到探究的切入点, 这样的探究活动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如在《我发现了什么》这一课中, 我把学生带到课外, 让他们谈谈对大树的了解有多少?从而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提出问题, 然后针对他们所提出的问题, 帮助他们进行整理、分类, 最后选择出一些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在课堂上探究。这样, 学生探究这些问题兴趣盎然, 自主学习的愿望就显得十分强烈, 能深层次地参与探究过程之中, 学生就很轻松地完成了知识的建构过程。

三、注重实践过程是探究的核心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 这是多年来一直强调而又往往忽视的一个方面。以往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 不注重学生的学, 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使教学成了单方面的活动。教师牵着学生走, 学生跟着老师转, 成了课堂的主流, 这种模式完全扼杀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因此, 在科学课的教学中, 必须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 注重学生的经历、体验和发现的过程。比如:让学生回答问题时, 不能因为学生回答不出来, 教师就直接告诉学生, 而应带着这个问题让学生去实践、操作, 如果操作不成功, 应该组织学生去分析问题出在哪儿?最终让学生自己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对学生的探究活动, 教师应舍得花大量的时间, 让学生多动眼“看一看”, 多动脑“想一想”, 多动口“说一说”, 多动手“做一做”, 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 培养探究能力。

四、注重研讨过程是探究的终点

科学探究之后组织学生认真钻研、共同探究。对这种研讨不是盲目的, 是以探究过程为基础, 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探究的问题进行研讨。美国有一位博士对下面两种情况进行比较:一是探究后立即进行研讨, 一是探究不进行研讨。研究结果表明, 前者概念水平的发展达到高层次, 研讨认识深化。在教学中, 我采取分组研讨与全班研讨相结合的方法, 即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 再由各实验小组汇报研讨结果, 然后教师帮助汇总全班研讨的“信息”。教师应该让他们有足够的发言机会, 不论他们的发言正确与否, 教师要认真倾听, 小学生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 有时难免会用不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刚刚接触的问题, 这时教师要理解学生的语言, 根据学生的语言去引导思维。

教学中, 每次学生探究后都有许多话要说, 而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不尽相同, 这样就激起了许多“矛盾”, 我们教师要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 首先倾听他们的想法, 洞察他们想法的由来, 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质疑, 进一步研讨, 了解彼此的想法, 以此为根据, 引导学生彼此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

五、注重引导学生把探究式学习向课外延伸

大自然包罗万象, 奥秘无究, 仅仅靠课堂上获取的知识是有限的, 因此,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所学到的学习方法, 在课外进行探究, 教材中很多地方都可以这样处理, 如探究小草每天“喝”多少水;调查家乡的水资源情况;一天中气温变化有什么秘密等。另外, 一堂课不可能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都进行探究, 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 使科学探究活动突破教学时间的限制和教学空间的束缚。要重视学生在课后的更有意义的后续活动, 注重拓展学生的信息渠道, 广泛利用存在于教科书以外的各种资源, 这样既能扩展学生的知识, 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 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增强学生的探究精神。

篇4:小学生学习学什么

关键词:中学;化学;兴趣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去获取知识,激发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只有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结构、教学资源的运用进行深入的反思、总结和改进,引导学生参与获取或主动获取知识,并把学生的活动引向设计性、探索性的方向发展,才能真正提高新课程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化学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改课堂演示实验为师生共同实验或学生参与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化学规律,形成化学概念,中学教材中安排了一些课堂演示实验。一般的做法是按照教材要求把这些演示实验程序化地演示一遍,然后讲解,或者干脆以书面的练习代替实验。这样只能满足学生的视听要求,而满足不了他们对实验的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进而慢慢失去对实验的兴趣。有鉴于此,教师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创造性实践能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具体的做法是可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师生合作实验或学生分组实验。例如做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可先由教师讲解如何操作、注意事项及如何观察,然后让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实验,让学生参与,并在教师的启发下,以观察为主线,视听并举,通过让他们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感知活动,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对化学知识的浓厚兴趣,并使这种兴趣持久化。同时,分组实验能给学生提供自己动手的机会,在此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出更浓厚的兴趣。

二、利用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化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许多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是很紧密的。在教学设计中要理论联系实际,这样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用处,学以致用。联系日常生活实际来创设问题情境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在“燃烧和灭火”的一节内容时,我提问:“为什么点燃火柴后,火柴头朝下,就能继续燃烧,而火柴头朝上就容易熄灭呢?”在讲中和反应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为什么被蜜蜂蜇了可以用肥皂水来止痛,而被黄蜂蜇了不能用肥皂水来止痛呢?利用这些日常现象,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讨论,解决问题,大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三、精讲多练,提高教学兴趣

提高教学效率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必须是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下才能真正做到。如果教学中形成满堂灌、注入式的局面,或者教师放任自流,学生各行其是,都不能保证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就初中化学课来说,我们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教师要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向学生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使他们能轻松接受,这必须要下一番工夫。它除了要求教师自身极渊博的知识,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还要在课前充分理解吃透教材,并且还应了解掌握学生,结合学生暴露的问题,瞄准学习目标,深入准确、画龙点睛地讲。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激发思维,扩大密度,使他们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思维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所谓精讲,既要配合教材内容,又要面向全体学生。精就是要突破重点,带过一般,设疑破难,创造思维情境。练是巩固知识的途径之一,练要练到点子上,要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能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的或口头表达练习的,就尽可能让他们动手动口实践,以达到真正掌握知识,举一反三的目的。例如学完碳这一章时,我们组织学生在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与氧化碳和碳分别还原氧化铜作对比分析,进而明确异同点及可燃性和还原性,进一步复习巩固了氧化还原反应和实验装置及实验步骤等。

四、优化课堂教学的着眼点是建构高效的教学结构

现代教学论认为,应变“教”的课堂结构为“学”的课堂结构,变课堂为学堂。不同的课型有各自的基本结构模式,同一课型的结构模式,也会因教学指导思想的不同、客观教学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课堂结构高效化并不一定是大容量、快节奏和高要求,一个有活力的、高效化的课堂结构,必须具备如下六个因素:构成一个“环环紧扣、层层人深、步步有新、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与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相适应;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程度;学生当堂练习的数量和质量;课堂信息反馈畅通的程度,能否做到及时反馈及时调节;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课堂教学结构上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努力创设以问题为核心的学习情境,学生在此情境中能运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展开有效的学习活动。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为教师和学生的对话过程,教学目标在对话中生成,师生在对话中实现共同发展。

总而言之,针对中学生的化学教学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是提升学生学习化学这门自然学科兴趣的必由之路。当然,本文篇幅有限,笔者见识浅薄,提升化学课程的趣味性的方式方法,不能一一列举,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挖掘,不断创新,准确把握,灵活运用。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蔡贵明.浅谈中学化学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01).

[2] 苑振忠.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5).

[3] 周少珍.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广西教育,2007,(08).

篇5:学习学霸学习方法

1.激发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追求学习目标的一种心理动力。

2.制定学习计划:学霸通常会制定学习计划,包括每天的学习任务、每周的学习重点和每个月的学习目标。

3.高效学习:学霸会采用多种高效学习方法,如阅读笔记法、时间管理法、主题学习法等。

4.刻意练习:学霸会通过刻意练习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

5.反思总结:学霸会经常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

6.持续学习:学霸会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保持竞争力。

篇6:学习学霸学习方法

1.预习阶段:预习是学好各门功课的重要环节,预习的目地是扫清障碍,了解应掌握的知识,头脑中对听课有初步的了解,能提高听课效率。

2.听课阶段:要认真听讲,聚精会神,排除干扰。听课时要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老师的讲解,要抓住重点,围绕重点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复习阶段:复习是巩固知识,强化能力的手段,复习要做到:课后回忆,每天晚上睡觉前,把当天学过的知识回忆一遍,靠回忆老师的讲解激发大脑的记忆潜力,进行再回忆,再联系。

4.做题阶段:做题是检验自己学习成效的重要方法,做题要强调应用,要在解题的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速度和正确率。

篇7:学习学思践悟心得体会

以来,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坚定不移改进作风、坚定不移惩治腐败,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心民心为之一振。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六条意见”、市委“75条具体规定”,我们感刚刚迈出一步,党风廉政建设永远在路上,意味着这项工作只有进行时,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反腐倡廉教育的主导作用,积极营造思廉尚廉践廉的社会氛围,从根本上引导党员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一、要“思廉”,牢固树立廉政意识。党员干部必须清正廉洁、勤政为民,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历史使命所决定的。领导干部树立廉洁从政意识是时代之需、履职之要、成长之基,尤其是一个地方或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更是具有“一人正正一方、一人歪则斜一片”的放大效应,必须更加自觉地树立廉洁从政意识,从自身做起,加强自律,严格要求,做清正廉洁的表率。要切实履行好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不仅要自廉,还要他廉、群廉,要敢于担当,抓住党员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用好以上率下这个工作方法,领好班子、管住干部。

二、要“尚廉”,不断提高自身修养。良好的道德修养是立身之本,是保持公正、廉洁的基础和思想防线。人的修养支配其行为,道德修养提高了,个人操守加强了,就会淡泊名利,就会为了人民的福祉最大限度的勤奋工作,就会在面临公利与私利的冲突时不忘党性原则、不忘党的纪律,做出有利于党、有利于人们的正确决择。因此,党员干部无论职位高低,都应该努力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知荣辱、明廉耻,恪守立身之道、做人之道、交友之道,自觉保持一身刚正不阿的正气和一尘不染的气节。

篇8:小学生学习学什么

关键词:自主学习;高中英语;复习学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1-185-01

一、复习学案对学生的影响

1、学生角色的转变

在学案导学教学中,学生不再是配角,而是活动的主角。从整个学习过程来看,每一步都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在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有疑问时,他们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完成知识的建构, 也形成了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2、自主学习意识增强

自主学习学案以人文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为支撑,秉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课前先预习,课上合作探究、教师精讲点拨。复习课学案导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提高他们自主学习意识。自主学习和小组探究式学习使学生摆脱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对学生思维的束缚,极大地削弱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使学生在思考中获得知识,在交流中迸发思想的火花,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学习策略科学化

复习学案的应用,使学生明确了每节复习课的目标,明确了学习重、难点,对突破难点做好了思想准备,他们的学习就会处于一种积极的主动状态。复习课课前,学生可以依案自学,自己参照课本和相关的复习材料,对基础知识进行梳理,为知识的应用扫清障碍,同时,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突破重、难点并能有重点有条理地记笔记,有问题及时向老师、同学求教,能将知识进行分类整理,有多种记忆知识点的方法。

4、学习效率提高

有了复习课自主学习学案,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方向。课前,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和前置自学积极主动的弥补基础知识的漏洞。课前扫清了基础知识的障碍,学生就会更自信,更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去,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空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学习自测帮助学生及时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教师也可以及时的走下讲台观察“学案”的完成情况,进行必要的反馈,根据发现的问题,有的放矢,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后,精心选择的作业则可指引学生课后复习和延伸,减轻学业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学习的成就感。

二、学案对教学过程的改变

1、课堂主体的改变

学生会学习才是教学的真谛。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复习课自主学习的应用改变了学生被动的接受者角色,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应用学案的五个阶段就能很好的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人地位。

2、课堂形式多样化

课堂不再是“一言堂”的单一形式 。学案的应用使教师开始有意识地转变自己的角色,使自己更好的做好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和帮助者。课堂的形式也逐渐的多样化。课堂中有学生的自学、独立思考,有同位互助,有小组交流,有全班的思维碰撞,有学生的质疑,有老师的及时点拨。

三、如何提升复习课自主学习学案的效率

英语复习课自主学习学案的应用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能更好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1、合理的应用复习课自主学习学案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很难适应当今教育形势的发展,本研究应用了复习课自主学习学案来辅助教学、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媒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水平,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但是,任何方式的教学都不是万能的,都各有利弊,教师应该根据自己所教班级的具体学情对复习课自主学习学案进行改善、扬长避短,使之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教学。

2、教师要放手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人文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都强调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实验又证明:我们的学生有自主学习能力。那么,教师要做的就是大胆放手,一切学生能做的,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学案给课堂留白—给学生留时间、留空间、留内容,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求异探索,独立发现知识的奥妙,体会成功的喜悦。留时间,教师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体会、归纳、总结所学的内容。此外有些题目是开放性的,让学生的思维不受任何限制的飞跃。

3、教师要有效的整合教材,体现自己的创造性

复习课自主学习学案的应用使教师深刻的认识到自己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应该是“创造性教育者”。因为学案教学很大的程度上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且“学案”的设计是要有梯度的,包括难度比较小的基础题目、简单的问题和难度比较大的可以培养创新性思维的题目,这样既照顾到了低层次的学生,又考虑到了高层次的优等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到了兼顾优差生,有效的整合教材,才能体现教师的创造性。只有教师腹中有诗,指上有金,讲解才能触类旁通, 语言才能科学幽默, 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本身才能惬意的享受教学带给自己的内在快乐与价值。

参考文献:

[1] 田喜平.“学案导学+小组合作”,积极打造高效英语课堂[J].语数外学习(英语教育);2012,12.

篇9:学习学思践悟心得体会

“两学一做”是面向全体党员深化党内教育的重要实践,如何让“两学一做”取得实效,全体党员应从“学思践悟”中保证学习效果,做好合格党员。

学是教之始。“非学无以广才”,“两学一做”基础在学,如何保证学习不虚不空、将成果落到实处,关键在于“走心”。要用心学,拧紧思想的总开关,鉴定信仰、牢固信念、饱满信心,才能保证行动自觉,紧紧围绕党章党规和系列讲话,列好学习计划做好学习笔记。如何做到“走心”不“走形”,就是要思想认识到位、学习目标到位、学习计划到位,才能牢固教育效果,才不会让学习成为面子工程。

思是教之本。“为学之道,毕本于思。”在深入学习基础上,积极思考和善于思考是学有奇效的根本保证。一思如何学,思考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自身不足;二思如何做,思考如何实际和理论结合;三思如何改,通过学习中发现自身不足,思考如何改正。只有正确的学习方式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学以致用,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创造性。

践是教之效。有行动有成绩有作为才能体现党员的务实性和先进性。在平日工作中,党员干部更应立足岗位,做好本职工作,将为人民服务体现到敬岗爱业中。无论是紧要关头还是平常时刻,党员干部学做结合,以真抓实干托举中国梦。

悟是教之成。学习、思考、实践、感悟是学习循环往复的过程。党员干部要将学习实践和政策理论相结合,发现工作中的不足和问题,立行立改,不断完善自我,做好本职工作,把不断提升的觉悟转化为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定性,转化成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努力的行动自觉。

篇10:小学生学习学什么

姓名

班级

小组

编辑地理组 时间

课时 1

3.1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

一、创设情境

设想你自己是世界经济地理系统中的一个焦点,你周围的各种物品,会把你与国内外很多地方联系起来。你可能穿着呼和浩特生产的毛衣,坐在深圳生产的椅子上,在上海生产的灯具的光线下,用杭州生产的圆珠笔写作业,同时喝着青岛生产的矿泉水„„妈妈刚买回来的香蕉来自遥远的哥伦比亚,是那里的热带种植园工人把香蕉采摘下来,经过包装处理,运上汽车、火车或飞机,经过很多人的手,再送到商场,最后到达你家里的。爸爸刚买了一个数码相机,牌子是日本的,相机却是在广州生产的。可见不同的生产活动有不同的分布地区。为什么不同的生产活动不能在一个地区开展呢?这就是产业活动的区位问题。

产业区位理论是研究产业活动区位选择的理论,是德国经济学家杜能(Johan Heinrich von Thunen)最先提出来的。早在1826年,他撰写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阐述了农业生产的区位差异性,认为各个具体的农业生产类型应具有各自适宜的区位。此后,西欧资本主义生产的空前发展使基础工业,尤其是钢铁工业的区位问题日益重要,德国经济学家韦伯(Alfred Weber)在1909年出版了《工业区位论:区位的纯理论》一书,创立了工业生产的区位理论,认为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运费、劳动费和聚集力,其中运费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继韦伯之后,瑞典经济学家帕兰德(Tord Palander)认为产业活动的位置应该以生产的所有费用的总和最小为依据;美国经济学家胡佛(Hoover)则分析了产品中转对产业区位的影响,并对制造业生产地域界线的划分进行了详细研究;德国经济学家廖什(ALosch)在1940年出版的《区位经济学》一书中,提出了工业活动区位的最终目标是寻求最大利润地点的观点;美国经济学家艾萨德(Isard)也详细讨论了运输量、运费率、劳动力等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影响,并通过对市场的分析提出了竞争布局的模式。

二、自主探究问题

1、回忆:什么是区位?产业活动的种类?

2、购买日常用品,你会选择到哪里去买?说一说这会对产业活动的布局产生怎样的影响?

3、假若你想办工厂,你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让你在全国选一个地方建厂,你要考虑哪些因素?根据这些问题讨论并归纳出决策者选择厂址区位的目的及决策过程。

4、影响农业、矿业、工业的区位因素各有哪些?谁与自然环境的联系最为密切?

5、为什么产业活动会在地域上产生联系?产业活动中的地域联系有哪些?讨论并举例说明?

6、生产协作的联系有哪几种主要形式?

7、现代物流业主要包括哪些环节?其有什么重要意义?

8、技术地域扩散的三种形式是什么?

9、产业集群是如何形成的?

三、自主测试

1.工业生产在地域上比农业生产灵活得多,是因为

A.工业生产一般不要求更多自然要素的投入B.工业产品最终要在市场上销售 C.工业生产需要的基本条件完全不同于农业D.工业生产需要较多的工人和技术人员 2.《晏子春秋》中说:“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因素有

A.地形

B.土壤

C.气候

D.市场 3.硫酸厂布局在有色金属冶炼厂附近,是属于

A.提供原材料的协作

B.提供零部件的协作 C.提供加工服务的协作

D.副产品再加工的协作

4.钢铁企业在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中发生的区位指向变化,按时间先后顺序为 A.港口区位→煤炭区位→铁矿区位

B.煤炭区位→港口区位→铁矿区位 C.煤炭区位→铁矿区位→港口区位

D.煤炭区位→市场区位→港口区位

5.一些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设立工厂,而不是将工厂设立于一个工业区内,主要原因是

A.是工业分布由集中趋向分散的体现 B.在一个工业区内无法生产众多的零部件 C.跨国公司没有一个核心的部门

D.使不同零部件生产厂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取得最佳效益 6.有关现代物流过程中的商贸联系中,供应链正确的是

A.采购→运输→仓储→包装→配送

B.采购→包装→运输→仓储→配送 C.采购→仓储→包装→运输→配送

D.配送→采购→运输→包装→仓储 7.某地区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发达,该地区应优先发展

A.资源密集型产业

B.劳动密集型产业C.资金密集型产业

D.技术密集型产业

上一篇:下册各单元知识点总结下一篇:销售每周工作计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