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学论文范文

2022-05-11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小学生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采用自编的《中学生科学素养调查问卷》,对吉林省舒兰市第二高级中学120名学生进行测量,探讨新课程改革实施后,中学生科学素养状况。结果表明,新课程的实施对中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已初见成效,但仍存在问题,并提出对策。

第一篇:小学生学论文范文

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学数学

2011年《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这就明确指出数学教师在教学的全过程应注重数学与生活地必然联系。

1.数学教学情境生活化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情境化的,是它被应用于其中的活动背景和文化的产物,学习就是学习者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建构新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努力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去贴近学生生活,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数学知识。

1.1尊重教材,呈现现实背景

《圆的周长》这一课时在义务教材版本中经典引入,一个正方形与圆,两只不同的狗围它们分别跑一圈,谁跑的更远些?毋庸置疑,我们相信这课件一展示,立刻能让孩子们眼前一亮,马上兴趣盎然,但我们总觉得那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也只流连于这一动画演示本身,因此,教学中应以书中现实的生活情境为载体,开门见山直指圆的周长,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愿意亲近数学,积极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为这节课奠定良好的基础。

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际,但生动的内容被列入教材后就成了抽象的概念。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创造性地再把教材还原于现实生活,将数学教学与生活融合,勾勒出“生活画面”,就可帮助学生学好数学。如:在教学“10的分成”时,可创设一个分李子的情境:妈妈买来10个李子,要你分给自己和弟弟吃,你准备怎么分呢?为什么?这样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每个学生都在积极思考,既让学生对10的组成有了清晰的认识,又在课堂中渗透了“人文”精神,让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友爱。

1.2表演生活情境,突破难点

投影出示例3:小马虎和小明同时从家出发,小马虎每分走75米,小明每分走65米,两人3分钟相遇,两家相距多少米?

在学生读题,尝试解答之后,第二种方法(65+75)*3是教学难点,学生理解有一定困难。所以我们为学生创设表演的生活情境,一个人扮演小马虎,一个人扮演小明,一个解说,或许是在现实的生活情境中,解说员能流畅地表达:小明的作业条让小马虎拿回了家,小马虎打电话两人相约同时从家出发,1分钟,两个人走了1个(65+75)米,2分钟两个人走了2个(65+75)米,3分钟两个人走了3个(65+75)米,也就是两家的距离。尽管一个孩子的表达不尽完美,但我想孩子们已经心领神会,在这种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生已经理解了第(2)种方法,深刻感悟到了65+75的含义及两家之间的距离同65+75的关系,使学生更准确地理解了(65+75)*3这种做法的内涵。

在教师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现实意义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思维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使原来枯燥乏味的应用题充满了情趣,使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倾诉自己内心的想法,体验一种成功的满足。

1.3创设生活体验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要求教师教学时去配置生活原型,但有些问题在课堂中不能真实展现,却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经历,教师可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材料,用问题情境模拟出来,让学生亲自体验。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购物活动,小组内一个同学当售货员,其他学生拿出一元钱去买文具。通过模拟“买文具”这一真实、有趣的生活体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体会到了一元钱的价值及应用价值,突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买东西的乐趣。

2.数学教学方法生活化

数学教学方法生活化是数学教学生活化的一个关键。因此,教学中要尽可能使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1运用生活化语言教学

一个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实则里面蕴藏着生动有趣的东西,教师如果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是不能胜任的。数学教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要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在不影响知识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如把教学长度单位改成“长长短短”,教学元、角、分改成“小小售货员”,比大小说成“排排队”等等,学生对这些生活味十足的课题知识感到非常好奇,感到学习数学很有趣。

2.2运用生活化游戏教学

学生喜欢做游戏,游戏符合他们爱玩好动的天性,把数学知识“蕴藏”在生活常见的游戏中,无疑是让学生乐学、爱学的最佳途径。因此,教学中要注重运用生活的数学游戏,引领学生数数字,增添学习的趣味,达到相得益彰。如在教学了“20以内的加法”后,让学生从家里拿来1—10的扑克牌玩,在课堂中玩加减游戏和比大小的游戏。学生在游戏中表现地非常主动,通过不断尝试,发现了其中的奥妙。

3.数学教学运用生活化

数学应用于实际,才会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确立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信心。所以,作为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在生活中用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价值的体验,强化应用数学的意识。

3.1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问题

生活是数学的宝库,生活中随处都可以找到数学的原型。经常让学生联系生活学数学,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问题,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的意识。如,认识“圆”以后,让学生到自己生活的环境中去观察哪些物体的面是圆的?学习了“圆柱的侧面积和体积”之后,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柱体”。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你见过周围那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又如,在学习了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后,老师可以让学生去找找生活中哪些地方哪些部门是用24时记时法的,哪些地方、哪些部门又是用普通记时法的。

3.2用数学方法研究生活问题

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包含着数学知识。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研究问题,不仅使学生感受成功和自身价值的存在,而且可绽放绚丽的创造之花,让学生真正由“读书虫”向社会实用型人才发展。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解释一下:我们住的房子的屋顶为何要架成三角形的?木工师傅帮同学修理课桌为何要在桌脚对角处钉上一根斜条?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性请学生说明:为什么拉栅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网格状而不做成三角形?又如,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形后,可以引导学生往深层次思考:“为什么生活中那么多物体的形状都设计成圆形,圆形有什么特别之处?”

3.3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通过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能力。如:学习“正方形的认识”后设计如下情境:这是一块打碎成两块的正方形玻璃,要照原样配一块该怎么办?在没有尺的情况下,应带哪块玻璃?还是两块都带去?这样的“生活化”教学活动,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学会了思考和解决问题,大大地锻炼学生的与实践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数学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日常生活课堂化,让课堂教学生活化,使课堂教学充满了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满足,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我们的数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感受数学,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必将更积极、生动、活泼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科]

作者:佘彩艳

第二篇:舒兰第二中学学生科学素养调查研究

摘 要:采用自编的《中学生科学素养调查问卷》,对吉林省舒兰市第二高级中学120名学生进行测量,探讨新课程改革实施后,中学生科学素养状况。结果表明,新课程的实施对中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已初见成效,但仍存在问题,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课程改革中学生科学素养

1 问题的提出

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9年。新一轮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2007年吉林省进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现以吉林省舒兰市第二高级中学学生科学素养现状为切入点,发现科学教育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研究提高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对策,以期有助于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为吉林省舒兰市第二高级中学的学生。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在高一、高二、高三各抽取40人,其中男生女生人数各占一半。被调查总人数为120人。

2.2 研究工具

采用自编问卷。问卷题目的设计以《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等文献中关于科学素养的定义为基础。问卷共有五个维度: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性质、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技术与社会。问题形式主要是判断题、选择题,共38题。科学知识部分选取了国际公众科学素养调查中通用的7道题目,以便进行对比。每个维度的题目都给与相应分值,科学素养总得分由各维度得分总和构成。

2.3 结果处理

问卷发放量为120份,其中有效问卷114份,有效问卷率为95%。本研究收集的数据采用EXCEL2003进行统计处理。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舒兰二中学生科学素养总体情况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舒兰二中学生科学素养的程度是63.3%(总量化分为58分,科学素养的平均得分是36.72)。整体上看,科学教育改革己初见成效,但与时代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科学教育任重道远。

3.2 舒兰二中学生科学素养具体情况分析

3.2.1 科学知识部分得分平均值为11.89(总分为15分),以百分制计约为79.3分

从表1可以看出,学生对科学基本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远远高于中国公众的水平,说明中学科学教育达到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有些知识的掌握水平高出小学教师的平均水平(如题1~4),说明学生基本具备了较好的科学知识素养,这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落实“双基”的努力分不开。但个别题目回答正确率偏低(如题5~7),说明学生对各类基本科学知识的掌握不太平衡,所学科学知识内容仍需进一步拓宽。

3.2.2 科学方法部分得分平均值为9.02(总分为18分),以百分制计约为50.1分

此部分题目的回答正确率很低。对科学方法中变量的控制法正确率为51.7%,可见有近半数同学没有掌握。关于对比方法的题目正确率仅有13.3%。有81.7%学生认为“认真细致的分析和解释可以弥补观察步骤的缺失”观点是正确的,这种不科学的研究方法对于不利于自身科学学习。总体来看,学生们对科学方法的掌握情况是其科学素养结构中的薄弱环节。

3.2.3 科学性质部分得分平均值为4.75(总分为8分),以百分制计约为59.4分

此部分81.7%的学生认为科学方法在不同国家之间基本相同,反映了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认识到科学是客观真理而非科学家大脑主观建构的产物。有这样一题:“科学不仅能戳穿法轮功的谎言,还能解决宗教信仰问题”,有63.3%的学生同意这种说法,反映了学生对科学区别于其他学问的思维方式和推理逻辑的认识存在严重问题,甚至盲目夸大科学的社会功能。“总体而言,科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是什么”,46.7%的学生选择利大于弊且将来会更好,说明学生对于科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呈现出乐观态度。

3.2.4 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部分得分平均值为7.68(总分为11分),以百分制计为69.9分

科学素养各维度中,此部分得分率较高,说明学生科学态度总体较好,但仍存在一定问题。如,其中有这样一题:您对算命之类——A.相信 B.有点相信 C.不太相信 D.不相信。仅有35%的学生选择了D项。学生们对科学的相信程度令人堪忧,这不利于其科学世界观的培养。

3.2.5 科学技术与社会部分得分平均值为3.38(总分为6分),以百分制计为56.3分

此部分有这样一题: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的实验属于古代科学史的内容吗,回答正确率为35.0%,说明学生的科学史知识非常不足。首次在报纸上看到“克隆技术”、“厄尔尼诺现象”等新名词,您总是——A.先睹为快 B.按先后顺序读下去 C.先看别的,没东西看了再翻回来看这些。结果显示,74.2%的学生关注当代科技发展对社会的影响,25.8%的学生不关注。

4 建议

加强以科学性质为中心的教师培训。从科学哲学上讲,科学方法的实质是对科学性质的具体反映。对于教师来讲,如果不懂得科学性质,就难以真正做到把科学知识的学习寓于科学探究过程中,寓于科学与社会、科学与人文的关系中,而且可能将伪科学引入课堂。

转变教师科学教育观念,促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教师应注重自身知识结构的综合、优化,使自己的知识结构适应科学教育教学要求。

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适当改革教学方法。

充分拓宽获取科学资源的渠道。拓宽获取科学资源的渠道,是提高中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保证。为此,可从拓宽学校、家庭、社会等渠道人手,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美)国家研究理事会.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S].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2] 胡卫平,杨环霞.新旧科学课程对初中生科学素养影响的比较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3).

作者:栾晓蕊

第三篇:在研学旅行中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

摘要:为了让孩子们在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里学习科学,教师们可以抓住研学旅行契机,精心策划,充分挖掘和利用自然资源,帮助孩子在研学活动中亲身经历动手动脑的实践,从中体验和积累认识世界的经验,形成科学思维品质,提高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研学旅行、科学素养

一、引言

研学旅行是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1]。这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与小学科学的学科特点很好的贴合,《小学科学 (1~6年级) 课程标准》提出:“校园、家庭、社区、公园、田野、科技馆、博物馆、青少年科普教育实践基地......到处都有科学学习资源,到处都可以作为科学学习的场所[2]。”在研学旅行中融入科学素养的培养,是实现育人目标的有效途径。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學思想,科学精神等是科学素养,是学生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厦门资源丰富,拥有多个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为了更好的提升孩子们的科学核心素养,学校组织孩子到厦门海底世界,厦门市鑫美园果蔬专业合作社等基地开展了研学旅行。

二、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小学科学这门课程最好的教育方式不是局限于教室和实验室的课堂中,带领学生走出校园,亲近大自然,将研学旅行的优势和学科特点结合,开展实践,在实践中孩子们历经提出问题,思考,进行调查,解决疑惑等等科学探究活动,提高科学素养,达到较好的育人目标。

(一)研学旅行形在“游”------建构科学概念知识

研学旅行以“游”的形式开展,把课堂放在了户外,寓教于乐,寓言乐于游,在大自然的轻松环境中感受自然美,同时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在实践中建构科学概念知识。学校精心筛选适合学生的研学地点,综合考虑学生安全以及要达到的目的,选择了果蔬专业合作社、海底世界两个研学旅行基地。学生来到果蔬专业合作社中被眼前的长空中的植物所震撼了,这是前所未见无土栽培技术和航天育种技术所培育出来的植物。在不同场馆里孩子们调动自身的感官,用眼睛看一看,手摸一摸,鼻子闻一闻等方式方法,去了解这些植物神奇的生长方式和生长习性,特有的结构特征,以及相对应的功能。在亲身经历中理解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见证了植物的多样性,形成植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构建无土栽培和航天育种技术的科学知识,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先进发展,科学技术与工程给人们带来的视觉冲击和生活便利。

孩子们来到海底世界,进入海底隧道,站在电动代步道上,开始了海底世界之旅。神奇的海底世界拥有来自各世界各大洲各大洋的海水淡水鱼类共350多种一万多尾。在海洋馆里孩子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比如巨鲨,海马,海龟,八爪鱼,海星等种类甚多。孩子感兴趣的企鹅淡水鱼馆,见到了期待已久的企鹅,胭脂鱼,大马哈鱼,中华白海豚等等淡水鱼。孩子们被巨大的抹香鲸标本所震惊,观看VCD了解制作成抹香鲸标本的整个过程,知道了抹香鲸是受保护的稀有动物以及生活相关知识。孩子们不仅增长了海洋生物知识,还领略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创造力。

(二)研学旅行重在“思”------培养科学思维品质

研学旅行不止于游,更重在游中学生通过观察、调查等多种途径,去认识动植物的种类,形态,生存环境等等知识,知道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以及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学会观察和调查等科学探究的的方法,开拓自己的思维,形成科学思维的品质。果蔬专业合作社,航天蔬菜馆的蔬菜瓜果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孩子们知道了这是利用太空的环境诱变作用产生的变异,生物的生长特征结构与生存环境息息相关。孩子们在园里进行研学活动,有趣的农耕戽水、独一无二的多肉植物DIY、鬼针草茶制作与品赏、探秘百草园,孩子们沉浸其中,欢声笑语不断,身心都得到有效的放松,思维更加敏捷和发散。被无土栽培技术所震撼,“为什么无土栽培”“为什么栽培方式不同”“为什么有些植物是水培,有些植物根系还有一些土”一个个问题层出不穷,敢于提问题的思维得到了锻炼。在提出问题后,孩子们进行观察、询问,做好记录,处理信息、总结反思,最后进行交流分享。在这些研学活动当中,孩子们用比较、类比、综合、推理等科学思维方法去分析和解决自己的疑惑,从而提升了科学思维品质。

(三)研学旅行魂在“研”------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在小学科学学习中,倡导探究式为主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探究。在研学旅行中,学生可以有更多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机会。历经主动提出问题,自行设计学习单,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猜测,而后观察、调查,获得信息后进行处理、分析,解决自己的问题,并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分享,在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能,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如在去鑫美园前,在孩子们设计的多彩学习单中,他们有的想要了解什么是葫芦?什么是金铃花?什么是石竹?多肉植物怎样生长?太空蔬菜要怎么种植?为什么会长得那么不一样?,带着主动提出的问题出发能更有目标的进行研学活动,学生会先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进行猜测。来到实地后迫不及待进行观察、探究,收集证据,了解植物的特征、习性后,跟同学们互相交流讨论,知道基因决定植物的性状,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在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在实际环境中研学,解决自己在活动前提出的各种问题,科学探究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四)研学旅行贵在“获”------形成社会责任意识

在研学活动中,组织孩子们考察蔬菜瓜果园,参观海底世界,进行了技术发展教育、爱劳动教育、爱地球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如在鑫美园基地中,参观种植基地,学习科学养殖方法,领会到了科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亲身体验农耕戽水,认识到了传统的水田灌溉设施,对比现代化的农田灌溉技术,体会到了技术发明给人们生活和生产带来的便利和快捷。同时,体会到古代农民的艰辛,劳动的力量,树立爱劳动的意识;参观抹香鲸标本,体验稀有动物的珍贵,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责任感;观看来自南美拉圭的海狮的精彩表演,知道了科学驯养的方法,感受到驯养工作人员的辛苦,体会到服务人员的不易,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参观海底世界后,进一步认识到环境污染对海洋动物生存的影响,并动手制作环保净水器,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通过研学,学生更了解自然,意识到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形成爱地球,保护地球的情感。

研学旅行是校外教育的重要形式。只要教师在研学旅行中充分发挥教育智慧,利用好每一次研学旅行的机会,在旅行前做好充分准备,精心策划,制定好适合科学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研学内容和实施方案。研学前孩子们提出问题,到实地去收集证据,信息处理,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体现出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的科学学习。通过研学旅行,孩子们能够得到科学技能的提高,可以培养孩子的科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丽,孙婷.抓住研学旅行契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J].陕西教育,2019(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S].

作者:许小燕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小学生学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审计学论文范文05-08

信息学论文范文05-08

心电学论文范文05-08

体育学论文范文05-08

财务学论文范文05-08

设计学论文范文05-08

投资学论文范文05-08

消费学论文范文05-08

古文学论文范文05-08

律师学论文范文05-09

上一篇:房地产法论文范文下一篇:中原文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