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山镇武卫村远程教育典型材料

2024-04-19

凤山镇武卫村远程教育典型材料(精选3篇)

篇1:凤山镇武卫村远程教育典型材料

凤山镇武卫村党支部远程教育学用典型材料

自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建设以来,凤山镇武卫村党支部高度重视,以提高党员群众思想政治素质、提升群众就业创业技能为抓手,加大投入、规范管理,努力打造高标准的农村党员活动阵地,在全村营造了党员干部了解远程教育、利用远程教育、关心远程教育的浓厚氛围,充分发挥远程教育服务功能,积极探索远程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创建活动中的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基础。

一、基本情况

武卫村位于凤山镇北部,距县城30多公里,与云心、龙城两村接壤。下辖43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360户,总人口7708人,党员76人。武卫村村自开通现代远程教育站点以来,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将远程教育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机结合起来,以远程教育促使新农村建设创建再上新台阶,以新农村创建助推远程教育向纵深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主要做法

一是“致富”有远教,增收致富才可靠。在新农村创建活动中,该村把致富放在第一位,引导农民群众围绕“富”字做文章,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找准致富路子,实现增产增收。如该村在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村两委班子成员,通过远程教育学习各种农民致富的的方法,村党支部经过实地调研,认真思考,根据本村的区域优势,调整了主攻方向,组织带领党员和村民通过种植超级水稻,冬种马铃薯,发展养殖业,走上了农业产业、科技兴农的新路子。全村连片种植优质谷1000多亩,其中超级水稻400多亩,建立了超级水稻万亩高产示范片,大力发展优质谷种植,平均亩产达1500市斤;建成了博白县冬种马铃薯基地,该基地种植冬种脱毒马铃薯1000多亩,仅马铃薯一项农民年纯收入达60多万元;抓好瘦肉型生猪基地建设,现在全村有16户上规模瘦肉型猪场,生猪存栏达到3800多头;发动村民饲养“三鸟”25000多羽,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二是“学习”上有远教帮,学习培训更有效。武卫村将农民学习培训与远程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武卫村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在“学”字上,围绕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增强农民致富本领,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具有十分丰富的学习内容的优势,坚持每月组织党员和农民群众学习一次,学习的内容主要围绕党的理论和农业实用技术方面进行,既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理论水平,又增强了农民群众参与学习自觉意识,学习效果非常好。

三是“娱乐”有远教,群众文化生活才美妙。武卫村在抓好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学习培训,播放有实用的科教片的同时,也播放有教育意义的故事片,寓教于乐。通过远程教育播放点既增加了农民群众的娱乐活动,又对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适用技术以及远程教育等起到了宣传作用,丰富了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四是“美”上有远教,规划设计好辅导。武卫村在新农村创建过程中,涉及到很多房屋改造、道路修建、公共设施等技术性问题,需要一一解决。该村就是运用远程教育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如该村在新农村规划过程中,对如何规划布局才合理不清楚,于是在村远程教育站点的网上查找到的资料,借鉴一些成功的做法,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远程教育与农村工作有机结合,切实做到“三个结合”。

一是与党员干部培训相结合。武卫村党支部在抓好远程教育工作的同时,把村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和村后备干部的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远程教育内容丰富、手段灵活、方便快捷的特点,积极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的学习培训,大大地提高了党员干部参与政治学习的积极性和参学率,为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寻找到了新的方式。

二是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武卫村党支部为解决农民增收致富问题,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加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扶持发展了10户种植、养殖大户,为该村农业产业结构强调和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起了示范带头作用。

三是与促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远程教育站点的建设同时也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远程教育开通后,该村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帮助下,对远程教育学习室等进行了彻底的改造,新添了桌椅。因此,该村远程电教室也成了该村的会议室、党员活动室,实行了“三室合一”。村党支部通过1年来的工作,把远程教育站办成信息的发散点,技术的传播点,让农村党员学到了一定的致富本领,在农村发挥了“双带”作用,增强了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

四、主要效果

一是提高了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在远程教育开通以前,村干部对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主是读书、看报,由于没有专业人士的辅导和讲解,因此对很多政策理解起来很费力。但自从远程教育开通以后,村干部学会了利用远教站点帮助自己学,他们感慨地说:“只要打开远程教育网,就能看到、听到专家的讲座,而且特别形象和生动,容易理解,学习起来也特有兴趣”。

二是拓宽了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获取信息的渠道。通过远程网络,就能做到“人不出门,能知天下事”。该村自开通远程教育以后,5户科技示范户,组成一个学习培训班,每月能确保受到1次的培训外,还可以随时来远程教育站查找信息、下载资料。

三是增强了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的致富本领。武卫村利用远程教育组织党员和群众学种植、养殖技术,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增强了致富本领。

四是增强了村支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为了让远程教育向农户延伸,该村在站点上建立了播放点,选择5户具有一定规模的种植、养殖等专业大户进行重点培训,通过发挥他们的示范作用,带动其他农户自觉参加远程教育学习,提高致富本领,引导他们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目前,武卫村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已组织培训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200多人次。如今,一个朝气蓬勃的武卫村呈现在人们面前,全体村民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带领下,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创建活动中,真正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篇2:凤山镇武卫村远程教育典型材料

双山镇余粮村座落于双山镇东北方向,距双山镇6公里。全村幅员总面积1000公顷,总耕地面积700公顷,主导产业以农业和牧业为主。是我镇新农村建设推进村和双辽市级文明村,2010年双辽市“两区一建”环境建设先进村。

自去年镇党委部署“两区一建”工作以来,我们就一直把村屯环境卫生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载体紧抓不放,全面开展了村屯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党员干部带头。开展活动初起,群众们由于认识不上去,都报着观望态度,我们号召村干部要从我做起,先一就行动起来,二、做好群众工作。党员干部行动起来了,我就接下来就开展群众工作,群众看党员干部的同时,也在看党员干部的亲戚有没有动

环境整治期间我们村共整修道路 条,延长米,动用土方 立方米,清理多年积存的生活垃圾 万立方米,建设和启动群众休闲娱乐场所 1个。如余粮村开展评选环境整治文明户活动;每10天集中进行一次垃圾清运处理,尝试长效保洁机制等等。

篇3:凤山镇武卫村远程教育典型材料

井源村位于大桥集镇北部约7.5公里处,是该镇最边远的行政村之一。辖区面积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94亩,其中水田1230亩、旱地464亩;山林面积12343亩,其中林地6271亩、荒山秃岭6072亩。11个自然村庄分布在大桥河两边,全村有村民423户,17个村民小组,2014口人。由于土地贫脊、水土流失严重、山上林木稀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2005年井源村人均产粮不到400斤,人均年收入不到700元,全村有92户453人没有摆脱贫困,有53户247人属于贫困边缘户。该镇一直以来流传着一句顺口溜:“有女莫嫁井源村,半年辛苦半年贫。”村民也戏谑地调侃:“都是这条积沙漏底的大桥河,带走了金银珠宝,留下了穷困贫瘠。”

2006年,井源村抓住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这一契机,整合扶贫资金,集中投入,全力改变贫困落后面貌。按照扶贫开发规划要求,整合财政扶贫、部门帮扶、社会捐助、村民自筹等各类资金693.5万元,按照“抓基础建设,抓产业发展,抓村庄整改”工作思路,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貌焕然一新。目前全村人均收入达到2300元,比2005年翻了两番,彻底摆脱了贫困。

制定规划,勾画发展蓝图

2006年初,井源村在省委党校、县政府办公室和县教育局等对口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详细了解每家每户的人口状况、劳动力资源、家庭收入等基础信息,实地考察全村的地形地貌、山林耕地、基础设施等基本情况。通过调查研究和听取村民意见,确定了实施山、水、田、路、电综合治理,整村推进,一次规划,分年实施的总体扶贫工作思路。具体工作目标是大力实施“十项工程”,即修好一条乡村公路和五条村组公路,加固一座小(一)型水库,修建一条灌溉水渠,新建一个村部,新建一栋村级小学综合办公楼,新建一栋村卫生所,架设一座移动通信基站,为每个自然村建一口水井和10至15座沼气池,打造一个油茶基地,每年培训100名科技明白人。为确保“十项工程”顺利实施,取得实效,井源村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规划,健全了各种组织机构,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办法。先后制定《井源村“十一五”发展规划》、《井源村2006~2010年村建规划》和《委、办、局2006年~2010年包村挂乡工作职责》。健全了村两委班子,兵、青、妇组织,计生协会,群众代表议事会,党员群众监督小组,民主理财领导小组等组织机构。确定村“两委”干部联系户、党员联系户、重点帮扶联系户和“双百”活动联系户等各种一帮一联系制度。美好的蓝图、健全的机制充分激发了广大干群发家致富的热情,克服了过去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强化了干、拼、搏的进取意识,极大提高了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豪气和干劲。

完善设施,夯实发展基础“要致富,先修路”。投资163万余元,将集镇至井源村的3米宽的沙石路变成一条5米宽的乡村水泥硬化公路,结束村内无水泥路的历史,解决了村民运输生产和生活资料的难题;投资120余万元修通并硬化5条共5.3公里组级公路,在全镇最早实现组组通水泥路的目标;投资32万余元修建大小桥梁13座,架起一座座发家致富的“彩虹”。1组村民徐正国离集镇9公里,以前经过沙石路到集镇一趟光步行时间就要4个小时,如今修通了水泥路,坐车方便了,到集镇一个来回只要1个小时。

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在农业中的主导地位,将多年失修的池塘堰圳和灌溉水渠进行加固维修,累计新修水渠3000米,充分发挥了中心水库的灌溉功能,确保下游800亩稻田用水无忧。据了解,以前由于水源少、水渠没有疏通,村里经常出现因争水引发的矛盾纠纷,村民为了引水到田里通常是彻夜难眠。如今,水渠修通了,水源充足了,村里再也没有发生争水引发的矛盾纠纷,村民种田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以前村里只有一所简陋的村级小学, 房子危旧,面积狭小,既无法容纳全村学生就读,更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家长无奈之下,将孩子送到外地就读,导致大量生源流失在外, 教师教学心灰意冷,教学成绩急剧下降。2007年,村里投资45万元新建一栋占地120平方米的三层教学大楼,添置课桌椅350套,办学条件大为改善。目前,不仅本村学生全部回归学校,还吸引本镇坳田村、李源村和石坳乡余源村的部分学生“加盟”,学生由以前的160余名增加到300多名。如今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校的教学成绩均大大提升,每次评比总是位列全镇前茅。

改善村部和卫生所条件,为村民提供便利。投资22万元新建一栋占地160平方米的两层村部办公楼,改善村两委班子的办公条件,结束了村两委班子长期租赁民房办公的历史。投资27.5万元新建一栋占地80平方米村级卫生所,并对所内设施全面配套,满足了村民就近就医的需求,确保村民“小病不出村”。

建设新村,打造宜居环境

结合国家大力建设新农村的政策,几年来共整合资金175万元,在殿下、黄泥丘、塘下、石塘下和李家垅5个自然村庄进行新农村建设试点。按照新农村建设“发展新产业、形成新机制、建设新村镇、树立新风尚、培育新农民、创建好班子”工作思路,按照新农村建设“三清七改五普及”基本要求,全力整治村容村貌,打造宜居环境。共折除破旧房屋1200平方米,改水130户,改厕102处,铺设水泥路1.5公里,新建沼气池150座,有98户安装电话,新架设一座移动通信基站。新村点全部实现“五通”:即通路、通邮、通电、通电话、通有线电视。

井源村塘下自然村就常常出现这样一幅生动的画面:一群年轻人在新建的篮球场激烈比赛,旁边站满了观众,不时响起阵阵掌声和喝彩声;几个中年人挥舞着手上的乒乓球拍,俨然一副“国手”的潇洒姿态;几个老人正在健身,不时发出阵阵会心的笑声……这分明只是城市里的生活画面,现在也成为井源村五个新村点最平常的生活场景。

发展产业,共奔富裕之路

没有产业支撑,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壮大传统产业,鼓励村民养猪、养牛、养羊和养鸡,增加农民收入。全村共有生猪养殖大户12户,养牛大户5户,养羊大户13户,养鸡大户3户;成立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入社群众30户,规划面积500亩,种粮实现耕作机械化、防控绿色化和良种良法先进化。大力培植农业特色产业,通过“走出去、引进来”方式,从外地引进嫁接油菜、吊瓜和玉竹三个农业产业,鼓励和引导农户创办特色产业基地。近年来结合退耕还林、“一大四小”等优惠政策,栽种嫁接油菜1150亩,培植玉竹、吊瓜50亩的专业户各一户。4组村民彭瑞峰栽种油茶50亩,他高兴地说:“三年挂果、五年受益,到时一年挣个10来万不成问题,这可真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绿色银行’啊。”

上一篇:2操作标准作业规定下一篇:医院平安建设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