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怀古教学设计

2024-04-19

西塞山怀古教学设计(共10篇)

篇1:西塞山怀古教学设计

《 西塞山怀古》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唐诗宋词选读》第五专题是“创新求变的中唐诗”。中唐诗坛流派众多,风格多样,以开拓创新为主要创造倾向。该专题有6首诗,4首教学篇目,2首学生自学或老师选教篇目。本课要学的是教学篇。学习过程中主要解决三大问题:1.了解怀古词的特点;2.体会诗歌的情感思想;3.赏析诗中精妙的词句。学习中以诵读为主,在多读中逐渐推进学生的领悟能力;配以适当的赏析题,引导学生走上探讨之路。教学目标:

1.了解怀古诗的一般特点。2.体会这首诗表达的感情。3.赏析诗中精妙的词句。教学重难点:

1.体会这首诗表达的感情。2.赏析诗中精妙的词句。课时安排:1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生共同欣赏4幅西塞山的图片。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四幅西塞山的图片,西塞山是湖北著名的历史名山,这座山以其崖陡水急、易守难攻成为扼守长江中下游的战略要地,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历史上曾经在这里发生过100多次战争。公元824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为和州刺史,途经西塞山,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写下了撼动人心的诗篇《西塞山怀古》。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二、揭示学习目标。

三、简介怀古诗的有关知识。

怀古诗:古,是指一种古迹,“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怀古词多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因此,怀古又往往跟登临主体结合在一起。在艺术表现上,往往要写景,写这个古迹的地理环境、景物景观,长于情景交融。怀古诗的特点: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诗词内容:诗歌的内容一般为:描写此地眼前的衰败、荒凉、萧条,或描写欢快的事物来衬托内心的悲伤,或描述历史事件的经过,抒发感慨。

思想感情:多感慨个人命运,抨击社会实质。具体为:国家——国运衰微,国土沦丧(多为宋朝);统治者——昏庸腐朽,骄奢淫逸; 古地——昔盛今衰,人事沧桑; 古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

五、简介作者及有关的写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他是中唐时期杰出的诗人、进步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晚年曾任太子宾客,后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白居易齐名,世称“柳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讽喻诗、竹枝词、怀古诗是刘禹锡诗集中最有成就的作品,尤其是后两者在中国诗歌史上更有突出的地位。

太康元年(280)晋武帝命王濬率领高大战船组成的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濬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径造(直往)三山,直取金陵。

六、朗读这首诗。

七、学生自读诗歌,结合书下注释小组合作疏通这首诗的意思。

王濬率领高大的战船,从益州东下讨伐东吴,吴国城中的王气黯然消失。千丈的铁链被烧沉入江底,一片投降的旗子挂在石头城上。人世屡经兴旺盛衰,山形依然没有改变,枕靠在长江上。如今天下统一,旧日的堡垒长满了芦荻草,在秋风中显得凄凉萧瑟。

八、学生浏览诗歌,理清思路。前4句怀古,后4句感今。

九、思考:孙皓占据形胜之地,又有强大防御工事,为什么会灰飞烟灭呢? 一个政权的巩固,靠的不是地形的险要,而是人心;失去人心,任何其它防御工事都形同虚设。就孙浩而言,兵非不多,将非不广,地非不险,城非不固,但由于他内政不修,荒淫误国,“或剥人之面,或凿人之眼”“是以上下离心,莫为皓尽力”。

十、体会诗情。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结合背景,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这首诗的感情。

相关背景:唐宪宗时期,唐王朝取得了几次平定藩镇割据战争的胜利,国家又出现了比较统一的局面。但这种景象只是昙花一现,821——822年河北三镇又恢复了割据局面。总的来看,诗人所处的时代是一权贵荒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危机四伏的时代。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江山依旧,人事全非。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有赞颂,有庆幸但更深层次的是提醒,是警诫。安史之乱使唐朝岌岌可危;乱后,河北、山东藩镇割据局面愈演愈烈,时刻威胁着唐王朝的安全。眼前的升平景象不知道哪天会被烽火打乱;如今长满芦苇的故垒,不知道哪天又会变成战争的前沿。作者把对历史的追怀、对现实的忧虑,巧妙地融进一片秋色之中。

总结:感慨人世的盛衰变迁。希望国家统一。对藩镇割据的痛恨。对统治者进行告诫。

十一、赏析精妙词句。

1.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这一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 “下”和“收”字用得好。“下”既符合地理形式,由上游向下游进军;又符合历史事实的意思,西晋攻下了东吴的意思。渲染出一种浩浩荡荡、居高临下的进军气势,给人以势如破竹、摧枯拉朽之感。“黯然收”中一个“收”字,既表明吴国军队望风披靡、兵败山倒的情态,又预示吴国走向失败的必然命运。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

2.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一联将晋吴之战的形势从哪些方面作了形象地描绘?运用了什么手法?

从形象上看,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从色彩上看,一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一边是投降的白旗;从气氛上,晋军得胜趾高气扬,东吴兵败无限凄惨。对比的手法。在对比中写出了战争双方的强弱,更写出了胜利者那种摧枯拉朽、咄咄逼人,失败者黯然失色,仓皇逃窜的神态。

十二、课堂小结。

十三、布置作业。

(一)比较阅读《西塞山怀古》和《石头城》,说说两诗的同与不同。

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同:怀古的情伤是一样的,情景交融的手法是一样的。

不同:主要意象不一样,《西》是“萧萧芦荻”《石》是“潮打空城”和夜深之“月”;《西》有直接抒情的句子,《石》全部借助情景交融。

(二)阅读下面两首同题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台城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注释】①台城: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②结绮临春:陈后主营造的两座楼阁

1.这两首怀古诗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答:昔盛今衰,物是人非

2.这两首诗所用的主要艺术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韦庄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通过阴雨、江草、鸟鸣、柳阴等景物,渲染出一幅凄清而令人伤感画面。

刘禹锡诗:重在对比,前两句回忆昔日的繁华,后两句写今日的荒凉及缘由。

篇2:西塞山怀古教学设计

这一次教此诗,我主要是想让学生动起来,从学生发现的问题出发,让学生自主探究。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加以引导,特别是在学生正常思维基础上多加引导,想办法带领学生到“自学”不能达到的地方去感受一番。

?课前,我收集了学生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整理归类,发现大部分学生的问题都是围绕“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这几个方面。由此可知,学生自学发现的疑难问题与常规教学内容的设置有很多重合。于是我设定了相应的教学内容,即:“这首诗所写的史实是什么?其中蕴含了哪些情感?这种情感是用什么方法表达的?”我力求与学生一起探究这些问题,在适当之时、适当之处点拨,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一定的提升。

篇3:西塞山怀古教学设计

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点拨下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自主进行知识探索,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最终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采用探究式教学执教《唐诗宋词选读》,有利于改变沉闷窒息的课堂教学现状,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充分调动已学的知识并搜集更广泛的知识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式教学如何在《唐诗宋词选读》课堂上开展呢?以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为例,我做了一些尝试。

咏史诗是古代诗歌中很常见的主题,它往往涉及历史典故,通过吟咏历史故事以及评论历史人物来表达思想感情,因而很多时候让学生感到不知所云。我在执教《西塞山怀古》时,结合编者在该专题“积累与运用”中的建议,把本课的教学内容分解为四个问题:

1.知人论世,刘禹锡的生平经历和所处时代的政治格局是怎样的?

2.作者怀何古?当年的伐吴大军中,王濬并非主力,作者为何单写王濬烧铁锁?

3.作者为何要怀古?想要抒发什么情感?

4.结合《乌衣巷》、《石头城》和《西塞山怀古》,探究刘禹锡的历史情怀及其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然后让全班同学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研究的问题,最终14名同学选择了第一问,8名同学选择了第二问,14名同学选择了第三问,10名同学选择了第四问。根据学生的选择,全班学生自动分为四组,每个小组选出小组长、资料整理员、讨论记录员。接着,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搜集资料,获取信息的渠道既可以是互联网,也可以是图书馆。小组成员群策群力,发挥各自的优势,积极为本小组要解决的问题出谋划策。在讨论过程中遇到问题,学生定时开展小组讨论,把无法解决的问题整理好,再由组长向老师请教。经过一周的准备,小组长将组内同学的活动成果汇总,以PPT的形式向全班同学汇报,以下是四个小组汇报的内容:

一、第一小组

“知人论世”是体会诗歌所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方法。王国维曾说:“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因此,在引导学生赏析诗歌时,了解诗人的相关背景知识就很重要。第一小组从刘禹锡生平简介、所处年代、唐朝的思想文化、所处时代的政治背景四个方面给全班作了介绍,具体翔实的内容为全班同学进一步理解诗歌及了解作者情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第二小组

咏史怀古诗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叙”,即以概括简练的语言把所咏史实叙述出来,从而调动读者有关的历史知识储备,使之积极地参与到创造性的艺术思维过程中去。在《西塞山怀古》中,文本解读的关键是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高更深更广处。新课标指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第二小组的成员通过自己的努力,全面而独到地从王濬与当今官吏对比、以王濬自比渴望建功立业、讽刺当时吴王的昏庸腐朽、对王濬破铁索计策的赞扬、国家统一是历史必然趋势、作者自己与王濬的对比、对变法反对派的蔑视不屑等七个方面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三、第三小组

咏史怀古诗第二个方面的内容就是“感与论”,即作者所发表的感想和评论,这是咏史怀古诗的核心内容。第三小组在汇报时采取了分工合作的形式,由四名同学分别做汇报,认为刘禹锡怀古之意实因伤今,作者是在以古为鉴,警示世人:一是对“四海为家”的太平景象之下藩镇拥兵自重的深重隐忧;二是希望当时骄侈腐败的唐王朝吸取六朝覆灭的教训。别具一格的形式让人眼前一亮,同时也给后面的同学以很好的启发。

四、第四小组

在开展古代诗歌探究式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同一诗人对同一题材的不同处理方法,引导他们展开细致的品析,探究其中的异同。在比较研究的过程中,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对诗歌的兴趣都会有很大的提升。第四小组选择的问题是最有难度的,但通过他们的合作,很好地解析了刘禹锡“生是浮萍,思存冰心”的历史情怀,概括了刘禹锡咏史怀古诗于“用意隐然”中带有悲凉沉重的人生感悟的特点。

篇4:怀古主题诗歌教学一隅

关键字 怀古;诗歌;教学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对怎样提高古诗词的教学有效性产生困惑。在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下,教师怎样将古诗词的知识点的落实与学生诗词鉴赏能力的提高有效结合起来?即能巩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能让学生在阅读中得到情感的体验,真正做到陶冶情操。教学中发现,教师的一言堂往往导致学生学习古诗词情绪的底下。常常是教师站在讲台上情绪高涨的讲授着,学生坐在下面昏昏欲睡。教师改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成为现实之需要。

语文新课标中将发现和创新定位课程目标之一。教学在古诗词教学中怎样做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探究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将是教学方法研究的方向。笔者曾长期走进初高中语文古诗歌课堂,在观摩中学习到一些教师优秀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与课题研究中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学生古典诗歌的阅读量做了具体要求,并做了部分推荐,还有一部分的阅读内容由教材编者和任课教师补充推荐。任课教师可选择有代表性的能体现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的诗歌作为教学内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大米已有,那么教师怎样做一个巧妇呢?

将相同主题诗歌划分归类,对已积累了一定基础知识的中学生来说并不是难事。如《登幽州台歌》《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越中览古》等。学生不难发现,怀古诗多以地点为题,那么教师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关注点,以此为开启学生兴趣的钥匙。可将怀古诗以地点特点分类教学。陈向春教授将怀古诗的场合特点分为三类:故都怀古、遗迹怀古、人物怀古。本文以故都怀古为主要研究内容。故都往往有着诸多历史事件的发生,常常有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在这里书写了一段段历史,所以故都怀古的诗歌更能激发学生探寻的兴趣。

教师在怀古诗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弄清故都的历史,在故都中金陵是诗人咏怀的热点,金陵是今江苏省南京市,在历史中是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故都。作为六朝古都,金陵的历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所以受到诗人的关注。以金陵为怀古对象的诗歌很多,教师可选择某一焦点为教学关键词,如某一诗人的金陵怀古诗专题,或是情感表达的不同等为探究点进行教学。

一、刘禹锡的金陵怀古诗

刘禹锡的《金陵五题》诗前“引”中写到:“余少为江南客,而未游秣陵,尝有遗恨。”(《全唐诗》卷三六五)秣陵是金陵的别称,刘禹锡未游过金陵,却凭对金陵的了解做创作了大量的金陵怀古诗,可见金陵的魅力。学生最熟悉的要数《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朱雀桥和乌衣巷都位于金陵,乌衣巷是东晋时王导和谢安居住地,这里还聚居着名门望族,富有历史内涵。朱雀桥、乌衣巷又形成对偶可谓语言之精妙。作者又通过对朱雀桥与乌衣巷自然环境的描写勾勒出萧条落寞的景象,不禁引起作者的对历史的回想。作者没有写朱雀桥、乌衣巷从前的模样,但我们可以想象,它们的变化是与金陵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可想而知,金陵经历了从繁华到衰败的过程。

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石头城是金陵又一别名,没一个别名背后都有一段历史,石头城由来于三国时期的孙权。这首诗的开篇作者同样描写了金陵城的自然环境,围绕故都的群山依然存在,潮水拍打着石壁带回的是寂寞冰冷。与《乌衣巷》相同的是作者开篇都描写金陵的自然环境,通过描写金陵现实的荒凉暗示出金陵过去的歌舞喧嚣的繁华在历史的沧桑变迁中消失了。作者通过古今对比,移情于景,由景感怀。经历了六朝繁华的金陵,已成为“空城”一座。在历史中没有改变的天空中的明月,依旧照过“女墙”。作者习惯拿一贯穿时间空间的景物来表达物是人非之感,《乌衣巷》中的“堂前燕”和《石头城》中的“旧时月”都表达了诗人无限感慨,意味深长。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具有一定联系的两首或几首诗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

二、表达情感内容分类教学

教学中,学生不仅要了解地点意象的内容,还要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不同的诗人由于人生经历不同诗歌表达的情感也大不相同。

刘禹锡《台城》:“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诗人讲述了当年金陵的繁华如今已是野草丛生的荒凉,诗人不单是吊古伤今,还对历史做出了评价,统治者的奢侈荒淫造成了国破家亡。作者借古讽今,表达了兴亡之感,忧国忧民的情怀。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创作此诗已被排挤出长安,李白想通过自身才华走向仕途,却并不如意,一直追求“功成身退”,却离功名十分遥远。王朝的兴盛一去不复返,吴国今日的宫廷一片荒芜,诗人遥望远处的风景,想看一看念念不忘的长安城。但因“总为浮云能蔽日”未能实现,李白表达了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痛苦。

怀古诗作为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陶冶性情、丰富情感真正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篇5: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诵读的基础上,感悟词人的情感,品味语言之美。

2、体会景、史、情的交融,品鉴技巧之美。【教学方法】以读带赏,以赏促读,讨论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提问同学们关于苏轼描写西湖的诗词。“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苏轼在游览杭州西湖时所作。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每游览名川大山必会有所感怀,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湖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他们因触景而生情,为我们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句。今天同学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东坡居士的人生情怀。

二.介绍作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文学家,书画家。豪放派代表人物,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文学艺术上被公认为是千古奇才,但在政治上却是一生坎坷。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谪为黄州团练副史。黄州对于苏轼来说可谓是人生的低谷,但在诗词创作上却是人生的巅峰。我们即将要学习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这一时期所作。三.朗读

我们都知道,欣赏诗歌最好的方法就是朗读法,朗读又分为诵读,赏读,品读。首先我们同学自由朗读这首词,初步感受这首词的感情并且咬准字音。自由朗读后同学们一起大声朗读这首词,朗读后找同学单独朗读。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教师范读。四.分析文本

首先再一次齐声朗读全词,分析题目《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是这首词的词牌 提问:赤壁怀古,在哪里怀古?因什么怀古?一般古人借怀古做什么? 明确:在赤壁怀古,因赤壁之战旧址触景而生情,古人借怀古讽今。提问:全词上阙写景,下阙抒情,上阙部分都描写了哪些景色? 大江,故垒,赤壁,乱石,惊涛,浪花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首先给全词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怎样的气势?

奠定了雄放的感情基调,豪迈的气势。

3.“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作者为什么要特别提示“人道是”?

苏轼所在赤壁并非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的战场旧址,只不过苏轼借景抒情罢了。4.“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哪几个字运用得好?描绘了一幅 怎样的画面? 明确:“穿”“拍”“卷”这三个动词,很有力度的三个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惊涛骇浪的景象,从环境的角度渲染了一幅赤壁之战之景色。5.面对如此盛景,苏轼是如何感慨的呢?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6.既然上阙内容写景,下阙抒情,那么上下阙内容是如何过渡的呢?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教师带领同学总结上阙内容,确定上阙的感情基调,齐读上阙。(要求学生了解上阙写景的主要意象,理解上阙的感情,理解“乱石穿空„卷起千堆雪的”中所运用到的动词且在文中所起到的作用。

7.明确下阙部分都写了什么? 抒情,借怀古而抒情

8.为什么在描写周瑜的时候之前先介绍了小乔?他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首先,周瑜是属于英雄人物,自古以来,美人衬英雄,使英雄形象多姿多彩。其次,小乔初嫁了,说明此时周瑜很年轻,年少有为。

9.“三国周郎赤壁”可不可以改成“三国周瑜赤壁”?赤壁之战那么多的英雄人物,作者为何只选择了周瑜而不是他人? 不可以,周瑜24岁任孙策中郎将,人称周郎。而且,只有年少有为的英雄才可以被称为郎。作者选择了周瑜而不选择其他人,必然是因为两人有很多联系。

周瑜24岁任命为中郎将,年轻时又指挥了赤壁大战,苏轼21岁中北宋科举。两人都是年少得志。

周瑜与苏轼不同之处:

周瑜的形象,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苏轼的形象,早生华发。官职,东吴都督官职,黄州团练副史 功业,一生丰功伟绩功业,一生贬谪 所以,用周瑜一个近乎完美的形象来衬托苏轼的宦海沉浮,又用苏轼的报国无门来衬托周瑜的丰功伟绩,这种互相衬托的方式被称为映衬。10.理解什么是映衬手法

提问:在描绘了周瑜的形象之后,作者做了怎样的感慨? 明确:多情应笑我

提问:两者对比之后,作者最终感情有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感情由豪迈走向沉郁。

总结下阙,借怀古,怀念周瑜的英雄形象,达到借古抒情的目的。

总结:全词将写景,怀古,抒情融为一体,运用映衬手法来抒发感情。苏轼还给我们留下了人生启示,每一个人可能遭遇挫折和磨难,你将如何应对处理呢?希望从东坡的作品中,我们每个人都会找到自己的答案。

板书:

周瑜苏轼

24岁任中郎将

篇6:潼关怀古教学反思

亮点二:“亡,百姓苦”可以理解,但是“兴,百姓苦”怎样理解呢?这个问题好,很有必要,也很有启发性。

亮点三:在复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水调歌头》《过零丁洋》时又一次理解意思,再次进行默写巩固。

亮点四:师:作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生:忧国忧民。作者更看重(关注)的是谁?生:百姓。后一问很好,直指作品主旨,简练有力。

遗憾一:字的读音值得注意,华山的华(应读去声),兴亡的兴(应读平声)。

遗憾二:师:峰峦象征历史的繁盛,波涛象征人民的愤怒(?),能体会到吗?生:能。学生怎么能体会到呢?勉强能理解就不错了。这属于不当(无效)的提问。

篇7:山坡羊 潼关怀古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通过这首散曲的学习,使学生把握古代诗词的多种体裁,体会蕴涵在作品中的感情,思想和哲理,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本情怀。

二、教学要求

1、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2、反复吟咏诵读,推敲品味诗歌的语言

三、教学过程

1、总导入

同学们,我们常说唐诗宋词元曲,鼎足并举,是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对于唐诗和宋词我们已经有所接触了,像我们刚学过的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杜牧的《赤壁》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就是唐诗了,那苏轼的《水调歌头》就是宋词了,今天呢我们就要开始学习另外一种文学形式,就是元曲了。元曲可分为元杂剧和元散曲,而元散曲又可分为小令和套曲。我们今天要学的张养浩的《山坡羊 潼关怀古》是属于一首小令,也是元曲中的名篇。

2、教师导学和背景介绍

词有词牌名,曲也有曲牌名的,山坡羊就是这首曲的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曲的标题。这首曲是作者张养浩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字希孟,号云柱,为人刚直,敢言时弊,后辞官归隐。其诗歌、散曲对当时的社会黑暗有揭露。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触发了追念古代情怀而作的,表现了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同情。人民总是过着痛苦的生活。现在我们就一起进入文本,看作者是如何让借古讽今的。

3、文本疏理

同学们齐读文本,并思考把文本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形象?“如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如怒”形容黄河之水汹涌澎湃。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然后要“山河表里”一语收住,暗示了潼关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这是写景。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途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感。“望西都,意踌躇”描写了怎样的情景。作者驻马远望长安。几朝古都长安曾是那样的辉煌,如今却“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一片荒凉,顿生悲凉伤感之情。今非昔比,这正是由盛到衰过程的真实写照。这一层看起来是在回顾历史,并未提及战争,然而历代改朝

换代战争的惨烈却跃然纸上。只有战争才使得华丽的宫阙都做了土啊。真是眼望而心伤啊,因景抒情。

第三层(后两句),总写作者的感慨。议论。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兴”,怎么也“百姓苦”呢?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兴,百姓苦”一句,发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形成一体。全曲景中藏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总结:抒发作者对山河的热爱,对统治阶级残暴贪欲的痛恨和对劳动大众所受苦难的同情。

四、朗读背诵和拓展延伸

1、朗读背诵。(提示学生注意感情:对国计民生的忧虑)

篇8:《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反思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授课过程中, 我的教学目的不仅使学生学习写作方法, 而且也能像苏轼一样无论何时都能保持积极乐观、超然豁达的人生态度, 并让这种情感照亮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怎样使他们学习到一种方法, 在今后的阅读中受用?在苦苦思考后, 决定抓住写景、怀古、咏史、抒情熔为一体的写作方法、豪放的词风以及词人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这三点来分析这首词, 使学生在全面理解词作内容和掌握赏析方法的同时, 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我在上课过程中, 通过以下方法完成了各个教学环节

首先, 以激情感染学生。在导入新课中, 和学生一起回顾了中学所学“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 范中淹临洞庭而忧苍生, 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 进而使学生明白文人常心由山动, 情为水发, 接着引出了苏轼游赤壁、怀古、感已, 最终写下了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在范读中, 我抑扬顿挫, 让学生和词人的感情融和在一起;在对写作背景的介绍时, 学生为苏轼的几番沉浮唏嘘不已;接着朗读了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感染了大家, 让学生理解“无情未必真豪杰”的真正含义。

其次, 以表格形式, 使学生清醒地认识到词人写作的别具匠心。表格的内容归纳了上阕景色描写的特点, 从角度、修辞、用词等方面进行总结, 使学生感知了波澜壮阔的场面, 突出了豪迈奔放的基调;表格还归纳了下阕的人物对比, 以苏轼和周瑜在年龄、婚姻状况、外貌、职位、际遇等方面进行对比, 从而使苏轼窘迫的境况凸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 知道了如何分析归纳, 填补了语文课中的理性内容。在下阕表格的人物对比中, 使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词作咏史、怀古的深刻用意:扬瑜抑已, 以抒发自己“四十五十而无闻焉”的感慨。

再次, 和学生共同感知苏轼“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的慨叹。我先启发学生思考:面对如此壮丽景象, 苏轼却说“人生如梦”, 他也太不懂得欣赏了, 你们说呢?然后学生经过讨论, 达成共识:“人生如梦”非直接由赤壁景象引发, 只是苏轼因赤壁而联想到赤壁之战, 想到赤壁之战的风流人物, 再想自己“华发早生”而发“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的慨叹, 咏史而抒情啊。最后探究如何理解苏轼“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的慨叹。我让学生在课件中阅读了课前收集的有关材料:“写作背景”、《定风波》资料及《赤壁赋》的最后一段, 让学生通过这些材料对历来就有人认为表现了苏轼消极的人生态度的这两句, 经过独立分析, 写下自己的看法。每一学生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和分析依据后, 教师提醒学生同桌之间或与自己座位前后的同学交流、互动评价:互向对方提出自己的见解, 为对方评定本次实践的等级。我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个人觉得, 苏轼被贬谪到黄州, 此时已经47岁了, 年华老大, 功业少成, 肯定心境苍凉, 消沉之情是难免的。但是, 苏轼毕竟是苏轼, 他并没有真的消极:儒家的积极入世, 道家的恬然淡泊, 佛家的圆通达观在他身上交织, 使他特别想得开。我们看他在《赤壁赋》中说出“如是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苏子”, 在《定风波》中面对“一蓑烟雨”而浑然不觉, 独自长吟“回首向来萧瑟处, 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诗人形象, 就算面对赤壁壮丽景象而唱“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的苏轼也可能在想, 所有的风流人物都已经随着历史的潮水而被涤荡了, 即使如周瑜这类的人物不也是“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同梦境一般, 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何必过于执著呢?所以他以旷达的胸怀面对自己的政治挫折, 于逆境之中从容地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进而启发学生:想想, 这种面对挫折的旷达的胸怀是否是我们的同学身上缺乏的呢?如果能象苏轼这样于逆境之中洒脱、旷达, 直面挫折, 这将是我们今天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一大收获。

最后, 在教学过程中, 以学生为主体, 以读为基本学习方法, 把问题交给学生来讨论, 老师适当的引导、点拨、总结, 使学生在课堂上对本词作从写作特点, 到思想内容有了深刻的认识。在课堂上有学生齐读和默读, 从而初步整体感受词的基本内容;有学生个别朗读, 大家的评价, 加深对词作的理解;有在分析完上阕写景之后的学生齐读, 体会波澜壮阔之景;有在老师的指导下的朗读, 从而使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 更好把握这首词的情感;有分析下阕写人后的学生齐读;也有分析完全词后的背诵。每一次读都带着问题, 带着目标, 使学生的读能够有的放矢, 充分理解全词, 进而在老师的引导、点拨下讨论本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本次授课中, 我的最成功之处就是把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德育教育渗透其中。现在的学生都是“80后”和“90初”, 他们写的是“火星文”, 听的是“周杰伦”, 烫着“棉花头”, 穿着“韩版低裆裤”, 看着充满凶杀和色情的网络小说;他们大都是独生子女,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长大, 脑袋里装满了各式各样的想法, 经常会做出一些张扬个性的事情, 常以自我为中心, 缺少团队精神, 社会化程度不高, 浮躁。因此, 我先用优美的语言组织教学, 再用绘声绘色的朗读感染大家, 同时也不放弃让学生积累词汇的机会, 使他们体会到文学作品的魅力。我力争让学生明白我国的唐诗宋词是文学作品中的极品, 他们所看的网络小说是无法和“她”相提并论的;我着重向学生介绍了苏轼的人, 让学生在遇到挫折时象苏轼那样不但不气馁, 反而还能积极乐观、超然豁达、谈笑风生, 使苏轼的的人生态度深深的印在他们的脑海, 进而使苏轼能成为他们的偶像。

我因为对苏轼有太多的崇敬, 所以在课堂上感情比较投入, 从而使我的观点引起了学生的共鸣, 课堂效果较好。

不足:1.用苏轼的人生经历来引导学生理解苏轼, 效果很好, 但在词句上又显得分析不够, 有顾此失彼之感。2.多媒体课件的使用, 节约了板书时间, 使教学内容一目了然, 吸引了学生的眼球, 但同时使学生思考不能够更深入;且在操作过程中, 限止了教师走动, 阻止了和学生的近距离交流。3.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受到感染, 得到了净化, 但一溶入到社会生活中, 所有的一切都烟消云散。语文课在社会面前不堪一击, 作为语文教师, 为学生的现状忧虑不安, 对这种状况也有许多无奈。

三尺讲台, 亦甘亦苦, 我愿意把教授语文课当作一种追求, 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使学生朝着健康的轨道前进, 带给他们更多欣喜, 也带给自己人生的慰藉。

摘要: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中一种内省活动, 也是教师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力。教师通过这种方式对自我及教学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 不断地提高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在2008年度河南省优质课评比中, 评选条件首次提出了对参赛课进行反思。笔者在实践过程中受益匪浅, 并获得了河南省优质课评比第一名。本论文以教学反思的形式, 从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学生的状况进行了反思, 力争使自己的教学更上一层楼。

篇9:怀古主题诗歌教学一隅

关键字怀古;诗歌;教学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对怎样提高古诗词的教学有效性产生困惑。在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下,教师怎样将古诗词的知识点的落实与学生诗词鉴赏能力的提高有效结合起来?即能巩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能让学生在阅读中得到情感的体验,真正做到陶冶情操。教学中发现,教师的一言堂往往导致学生学习古诗词情绪的底下。常常是教师站在讲台上情绪高涨的讲授着,学生坐在下面昏昏欲睡。教师改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成为现实之需要。

语文新课标中将发现和创新定位课程目标之一。教学在古诗词教学中怎样做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探究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将是教学方法研究的方向。笔者曾长期走进初高中语文古诗歌课堂,在观摩中学习到一些教师优秀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与课题研究中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学生古典诗歌的阅读量做了具体要求,并做了部分推荐,还有一部分的阅读内容由教材编者和任课教师补充推荐。任课教师可选择有代表性的能体现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的诗歌作为教学内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大米已有,那么教师怎样做一个巧妇呢?

将相同主题诗歌划分归类,对已积累了一定基础知识的中学生来说并不是难事。如《登幽州台歌》《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越中览古》等。学生不难发现,怀古诗多以地点为题,那么教师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关注点,以此为开启学生兴趣的钥匙。可将怀古诗以地点特点分类教学。陈向春教授将怀古诗的场合特点分为三类:故都怀古、遗迹怀古、人物怀古。本文以故都怀古为主要研究内容。故都往往有着诸多历史事件的发生,常常有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在这里书写了一段段历史,所以故都怀古的诗歌更能激发学生探寻的兴趣。

教师在怀古诗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弄清故都的历史,在故都中金陵是诗人咏怀的热点,金陵是今江苏省南京市,在历史中是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故都。作为六朝古都,金陵的历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所以受到诗人的关注。以金陵为怀古对象的诗歌很多,教师可选择某一焦点为教学关键词,如某一诗人的金陵怀古诗专题,或是情感表达的不同等为探究点进行教学。

一、刘禹锡的金陵怀古诗

刘禹锡的《金陵五题》诗前“引”中写到:“余少为江南客,而未游秣陵,尝有遗恨。”(《全唐诗》卷三六五)秣陵是金陵的别称,刘禹锡未游过金陵,却凭对金陵的了解做创作了大量的金陵怀古诗,可见金陵的魅力。学生最熟悉的要数《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朱雀桥和乌衣巷都位于金陵,乌衣巷是东晋时王导和谢安居住地,这里还聚居着名门望族,富有历史内涵。朱雀桥、乌衣巷又形成对偶可谓语言之精妙。作者又通过对朱雀桥与乌衣巷自然环境的描写勾勒出萧条落寞的景象,不禁引起作者的对历史的回想。作者没有写朱雀桥、乌衣巷从前的模样,但我们可以想象,它们的变化是与金陵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可想而知,金陵经历了从繁华到衰败的过程。

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石头城是金陵又一别名,没一个别名背后都有一段历史,石头城由来于三国时期的孙权。这首诗的开篇作者同样描写了金陵城的自然环境,围绕故都的群山依然存在,潮水拍打着石壁带回的是寂寞冰冷。与《乌衣巷》相同的是作者开篇都描写金陵的自然环境,通过描写金陵现实的荒凉暗示出金陵过去的歌舞喧嚣的繁华在历史的沧桑变迁中消失了。作者通过古今对比,移情于景,由景感怀。经历了六朝繁华的金陵,已成为“空城”一座。在历史中没有改变的天空中的明月,依旧照过“女墙”。作者习惯拿一贯穿时间空间的景物来表达物是人非之感,《乌衣巷》中的“堂前燕”和《石头城》中的“旧时月”都表达了诗人无限感慨,意味深长。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具有一定联系的两首或几首诗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

二、表达情感内容分类教学

教学中,学生不仅要了解地点意象的内容,还要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不同的诗人由于人生经历不同诗歌表达的情感也大不相同。

刘禹锡《台城》:“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诗人讲述了当年金陵的繁华如今已是野草丛生的荒凉,诗人不单是吊古伤今,还对历史做出了评价,统治者的奢侈荒淫造成了国破家亡。作者借古讽今,表达了兴亡之感,忧国忧民的情怀。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创作此诗已被排挤出长安,李白想通过自身才华走向仕途,却并不如意,一直追求“功成身退”,却离功名十分遥远。王朝的兴盛一去不复返,吴国今日的宫廷一片荒芜,诗人遥望远处的风景,想看一看念念不忘的长安城。但因“总为浮云能蔽日”未能实现,李白表达了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痛苦。

怀古诗作为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陶冶性情、丰富情感真正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篇10:山坡羊潼关怀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这首曲子;

2、理解散曲的内容与思想;

3、体会作者把抒发的情感,并赏析名句。教学重点:、理解散曲的内容与思想;体会作者把抒发的情感,并赏析名句。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回忆学过的小令(散曲)并有感情地诵读: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今天让我们将学习元代另一位散曲家张养浩的代表作品《山坡羊·潼关怀古》,希望大家有所收获。(课件出示课题)

指名说出“山坡羊”与“潼关怀古” 分别是这首曲的什么?并介绍“怀古”:为咏史诗的一种形式,一般为缅怀古迹,有感而发,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

二、明确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小令;

2、理解这首小令的内容与思想;

3、体会作者曲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从不同的角度赏析其中的名句。

三、作者及背景介绍

1、文学常识:曲是元代新兴的一种文学体裁。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包括套曲和小令。《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2、作者简介: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官至礼部尚书。以直言敢谏著称。弃官归隐后,因关中大旱,被召为陕西行台中丞,治旱救灾,积劳成疾而死。

3、作品背景: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张养浩被征召任陕西行台中丞,这首小令是他在赴任途中写的。他凭吊古迹,用“山坡羊”的曲调共写了九首曲子。这组小令,总主题是吊古伤今,同情人民的苦难。山坡羊:曲牌名;潼关怀古:题目。

四、朗读感知,了解大意

1、听课文示范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指名读、齐读。

五、研读理解大意

1、结合注释研读小令,理解这首小令的大意;

2、教师指导点拨,翻译理解小令大意;

大意:群山延绵起伏,正如聚会在一起一样,关下波涛滚滚,像咆哮怒吼,在通往潼关的路上,关外有黄河,关内有华山,形势十分险要。

远望西都长安,内心思绪起伏,一路上看到不少秦汉时代的遗迹,引起无限的伤感,那成千上万的宫殿,如今都化作了尘土。

无论是哪个朝代的兴起,受苦的仍是百姓;无论是哪个王朝的灭亡,受苦的还是百姓。

六、品读理解赏析

1、出示学习提纲:

(1)把这首散曲划分为三层次,概括各层大意。(2)“峰峦如聚”“波涛如怒”运用了什么修辞与表现手法?(3)作者为何“意踌躇”且“伤心”?

(4)如何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5)这首曲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2、学生汇报,师点拨:(1)第一层(前3句),写潼关险要雄伟的形势。第二层(中间4句),写由关中长安万间宫阕化为焦土之事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

第三层(后四句),指出历代王朝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2)以动写静、拟人手法

“如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如怒”形容黄河之水汹涌澎湃。

(3)作者遥望古都长安,思绪万千,曾经的辉煌,如今却是一片荒凉,顿生悲凉伤感之情。

(4)总写作者的感慨(主旨)。

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劳苦大众所受苦难的同情和对封建统治阶级残暴贪欲的痛恨。

对偶,使句式更加整齐,深化了文章中心。

(5)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劳苦大众所受苦难的同情和对封建统治阶级残暴贪欲的痛恨。

3、小结:这首小曲揭示了一个什么历史规律?

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4、名句赏析

(1)名句赏析一: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炼字角度赏析)

“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黄河水以有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这两句写出了潼关地势的险要。

(2)名句赏析一: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从内容与主旨角度赏析)“亡,百姓苦”的意思是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发,民不聊生;“兴,百姓苦”的原因是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宫室,劳役繁重,百姓就受尽了苦,“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深刻而警策,提示了一个历史规律:不论朝代“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

七、巩固训练:中考链接

1、“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聚”和“怒”写得都很生动形象,请你就此说说你的理解。

“聚”“怒”二字把“峰峦”“ 波涛”的雄伟气势写得极其生动形象。“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写出潼关的险要。

2、诗人是为“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而“伤心”吗?

不是,由“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可知是为古往今来的老百姓伤心。隐含对百姓的同情,对封建统治者的讽刺。

3、诗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亡,百姓苦”好理解,为何“兴”百姓也苦呢?

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这两句议论,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给人民带来的苦难,非常精辟。

4、这首散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统治阶级残暴贪欲的痛恨和对劳动大众所受苦难的同情。

上一篇:蚂蚁真有趣400字作文下一篇:ICP许可证申请要求有什么